《黄庭》是哪座庭

  子类十七:一曰儒家类二曰道家类,三曰法家类四曰名家类,五曰墨家类六曰纵横家类,七曰农家类八曰杂家类,九曰小说家类十曰天文类,十一曰五行類十二曰蓍龟类,十三曰历算类十四曰兵书类,十五曰杂艺术类十六曰类事类,十七曰医书类

  《晏子春秋》十二卷

  陆善經《孟子注》七卷

  王雱注《孟子》十四卷

  蒋之奇《孟子解》六卷

  杨倞注《荀子》二十卷

  黎錞《校勘荀子》二十卷

  桓寬《监铁论》十卷

  扬雄《太玄经》十卷

  又《扬子法言》十三卷

  张齐《太玄正义统论》一卷

  又《太玄释文玄说》二卷

  浨惟干《太玄经注》十卷

  王涯注《太玄经》六卷

  柳宗元注《扬子法言》十三卷

  王符《潜夫论》十卷

  关朗《洞极元经传》伍卷

  《四注孟子》十四卷

  王通《文中子》十卷

  颜师古《纠缪正俗》八卷

  林慎思《续孟子》二卷

  韩熙载《格言》五卷

  王敏《太平书》十卷

  贾罔《山东野录》七卷

  宋咸《过文中子》十卷

  章詧《太玄图》一卷

  又《太玄经发隐》一卷

  聱隅子《歔欷锁微论》一卷

  周惇颐《太极通书》一卷

  司马光《潜虚》一卷

  又《文中子传》一卷

  《集注四家扬子》十三卷

  《集注太玄经》六卷

  张载《正蒙书》十卷

  《程颐遗书》二十五卷

  徐积《节孝语》一卷

  吕大临《孟子讲义》十四卷

  苏辙《孟子解》一卷

  王令《孟子讲义》五卷

  龚原《孟子解》十卷

  陈旸《孟子解义》十四卷

  张镒《孟子音义》三卷

  丁公著《孟子手音》一卷

  孙奭《孟子音义》二卷

  刘安世《语录》二卷

  王开祖《儒志》一卷

  游酢《孟子解义》十四卷

  謝良佐《语录》一卷

  陈禾《孟子传》十四卷

  晁说之《易玄星纪谱》二卷

  许允成《孟子新义》十四卷

  张九成《孟子拾遗》┅卷

  张宪武《劝学录》六卷

  刘子翚《十论》一卷

  张行成《潜虚衍义》十六卷

  又《皇极经世索隐》一卷

  《观物外篇衍義》九卷

  郑樵《刊缪正俗跋正》八卷

  《宋衷解太玄经义诀》十卷

  冯休《删孟子》一卷

  陈之方《致君尧舜论》一卷

  又《削荀子疵》一卷

  徐庸《注太玄经》十二卷

  僧全莹《太玄略例》一卷

  王绍珪《古今孝悌录》二十四卷

  尹焞《孟子解》十㈣卷

  邹浩《孟子解》十四卷

  朱熹《孟子集注》十四卷

  又《孟子集义》十四卷

  《延平师弟子问答》一卷

  张栻《孟子详說》十七卷

  张氏《孟子传》三十六卷

  钱文子《孟子传赞》十四卷

  王汝猷《孟子辨疑》十四卷

  《诸儒鸣道集》七十二卷

  程迥《诸论辨》一卷

  邵雍《渔樵问对》一卷

  祝禹圭《东西铭解》一卷

  曾发《泮林讨古》二卷

  张九成《语录》十四卷

  《丽泽论说集》十卷

  周揆《圣传录》一卷

  吴仁杰《盐石论》丙丁二卷

  陈舜申《审是集》一卷

  涂近正《明伦》二卷

  彭龟年《止堂训蒙》二卷

  《吕氏乡约仪》一卷

  《李公省心杂言》一卷

  董与几《学政发纵》一卷

  高登《修学门庭》一卷

  刘敞《弟子记》一卷

  戴溪《石鼓孟子答问》三卷

  陈师道《后山理究》一卷

  《伊洛渊源》十三卷

  《闻见善善录》一卷

  杨浚《韦子内篇》三卷

  刘贶《续说苑》十卷

  李琪《皇天大政论》十卷

  高举《帝道书》十卷

  鲁大公《公侯正术》十卷

  萧佚《牧宰政术》二卷

  赵莹《君臣政论》二十五卷

  丘光庭《康教论》一卷

  张弧《素履子》一卷

  赵澡《中庸论》一卷

  赵邻几《鲰子》一卷

  朱昂《资理论》三卷

  何涉《治道中说》三十篇

  龚鼎臣《中说解》十卷

  范祖禹《帝学》八卷

  章懷太子《修身要览》十卷

  太宗《文明政化》十卷

  真宗《承华要略》二十卷

  《名墨纵横家无所增益答迩英圣问》一卷

  颜之嶊《家训》七卷

  狄仁杰《家范》一卷

  《先贤诫子书》二卷

  《开元御集诫子书》一卷

  柳玢《诫子拾遗》十卷

  孙奕《示兒编》一部

  右儒家类一百六十九部,一千二百三十四卷、篇

  河上公《老子道德经注》一卷

  严遵《老子指归》十三卷

  王弼《老子注》二卷

  又《道德略归》一卷

  陆修静《老子道德经杂说》一卷

  傅奕《道德经音义》二卷

  唐玄宗注《老子道德经》二卷

  唐玄宗《道德经音疏》六卷

  成玄英《道德经开题序诀义疏》七卷

  杜光庭《道德经广圣义疏》三十卷

  僧文傥《道德經疏义》十卷

  赵至坚《道德经疏》三卷

  张惠超《道德经志玄疏》三卷

  陆氏《道德经传》四卷

  扶少明《道德经谱》二卷

  《谷神子注经诸家道德经疏》二卷

  李若愚《道德经注》一卷

  乔讽《道德经疏义节解》二卷

  《道德经小解》一卷

  陈景元《道德注》二卷

  蒋之奇《老子解》二卷

  又《老子系辞解》二卷

  张湛《列子音义》一卷

  张昭《补注庄子》十卷

  张烜《莊子通真论》三卷

  《南华真经篇目义》三卷

  李暹《训文子注》十二卷

  朱弃《文子注》十二卷

  墨布子《文子注》十二卷

  王源《亢仓子注》三卷

  《亢仓子音义》一卷

  范乾元《四子枢要》二卷

  卫偕《白术子》三卷

  太公等《阴符经注》一卷

  张果《阴符经注》一卷

  又《阴符经辨命论》一卷

  袁淑真《阴符经注》一卷

  又《阴符经疏》三卷

  韦洪《阴符经疏诀》一卷

  蔡望《阴符经注》一卷

  又《阴符经要义》一卷

  《阴符经小解》一卷

  张鲁《阴符经元义》一卷

  李靖《阴符机》一卷

  房山长注《大丹黄帝阴符经》一卷

  梁丘子注《《黄庭》内景玉经》一卷

  《《黄庭》外景经》一卷

  《《黄庭》外景玉经注訣》一卷

  《《黄庭》五藏论图》一卷

  《老子《黄庭》内视图》一卷

  胡愔《《黄庭》内景图》一卷

  《《黄庭》外景图》一卷

  魏伯阳《周易参同契》三卷

  《参同大易誌》三卷

  徐从事注《周易参同契》三卷

  《参同契合金丹行状十六变通真诀》一卷

  郑远之《参同契心鉴》一卷

  张处《参同契大易图》一卷

  晁公武《老子通述》二卷

  《老子道德经三十家注》六卷

  葛玄《老子道德经节解》二卷

  《道德经内解》二卷

  《老子道德经内节解》二卷

  王顾《老子道德经疏》四卷

  李荣《老子道德經注》二卷

  李约《老子道德经注》四卷

  碧云子《老子道德经藏室纂微》二卷

  《老子道德经义》二卷

  《老子指例略》一卷

  张湛《列子注》八卷

  郭象注《庄子》十卷

  成玄英《庄子疏》十卷

  文如海《庄子正义》十卷

  《黄帝阴符经》一卷

  呂知常《老子讲义》十二卷

  李筌《阴符经疏》一卷

  《抱朴子别旨》二卷

  司马子微《坐忘论》一卷

  刘向《关尹子》九卷

  刘骥《老子通论语》二卷

  徽宗《老子解》二卷

  吕惠卿《庄子解》十卷

  司马光《老子道德经注》二卷

  苏辙《老子道德经義》二卷

  赵令穆《老子道德经解》二卷

  李士表《庄子十论》一卷

  沈该《阴符经注》一卷

  朱熹《周易参同契》一卷

  朱咹国《阴符元机》一卷

  程大昌《易老通言》十卷

  鸠摩罗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卷

  沙门昙景译《佛说未曾有因缘经》二卷

  玄奘译《波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一卷

  般剌密帝弥伽释迦译《首楞严经》十卷

  《佛说一乘究竟佛心戒经》一卷

  《佛说三亭厨法经》二卷

  《佛说法句经》一卷

  《佛垂涅槃略说教戒经》一卷

  马鸣大师《摩诃衍论》五卷

  僧肇《宝藏论》三卷

  彥琮《福田论》一卷

  道信《大乘入道坐禅次第要论》一卷

  法琳《辨正论》八卷

  彗海大师《入道要门论》一卷

  净本和尚《語论》一卷

  惠能《仰山辨宗论》一卷

  《劝修破迷论》一卷

  惟悫《首楞严经疏》六卷

  宗密《圆觉经疏》六卷

  《圆觉道場修证仪》十八卷

  傅大士、宝志《金刚经赞》一卷

  惠能《金刚经口诀义》一卷

  《金刚经大义诀》二卷

  大白和尚《金刚经訣》一卷

  法深《起信论疏》二卷

  忠师《百法明门论疏》二卷

  萧子良《统略净住行法门》一卷

  元康《中观论三十六门势疏》一卷

  《华严法界观门》一卷

  傅大士《心王传语》一卷

  竺道生《十四科元赞义记》一卷

  灌顶《国清道场百录》一卷

  楞伽山主《小参录》一卷

  道宣《通感决疑录》一卷

  《大唐国师小录法要集》一卷

  绍修《漳州罗汉和尚法要》三卷

  白居易《八渐通真议》一卷

  张云《元中语宝》三卷

  大阆和尚《显宗集》一卷

  《大云和尚要法》一卷

  元觉《一宿觉传》一卷

  魏静《永嘉一宿觉禅宗集》一卷

  本先《竹林集》一卷

  宝觉禅师《见道颂》一卷

  道瑾《禅宗理性偈》一卷

  《石头和尚参同契》一卷

  《惠忠国师语》一卷

  《东平大师默论》一卷

  义荣《天台国师百会语要》一卷

  怀和《百丈广语》一卷

  统休《無性和尚说法记》一卷

  惠明《栖贤法隽》一卷

  《龙济和尚语要》一卷

  《荷泽禅师微诀》一卷

  杨士达《禅关八问》一卷

  句令《禅门法印传》五卷

  《净惠禅师偈颂》一卷

  义净《求法高僧传》二卷

  飞锡《往生净土传》五卷

  法海《六祖法宝记》一卷

  辛崇《僧伽行状》一卷

  灵湍《摄山栖霞寺记》一卷

  师哲《前代国王修行记》一卷

  卢求《金刚经报应记》三卷

  賢首《华严经纂灵记》五卷

  元伟《真门圣胄集》五卷

  《云居和尚示化实录》一卷

  觉旻《高僧纂要》五卷

  裴休《拾遗问》┅卷

  神澈《七科义状》一卷

  梦微《内典编要》十卷

  《相传杂语要》一卷

  《会昌破胡集》一卷

  《妙香丸子法》一卷

  《迦叶祖裔记》一卷

  十朋《请祷集》一卷

  《瑞象历年记》一卷

  《惟劲禅师赞颂》一卷

  《释华严漩澓偈》一卷

  马裔孫《看经赞》一卷

  文益《法眼禅师集》一卷

  《法眼禅师集真赞》一卷

  高越《舍利塔记》一卷

  可洪《藏经音义随函》三十卷

  建隆《雍熙禅颂》三卷

  魏德謩《无上秘密小录》五卷

  程谠《释氏蒙求》五卷

  延寿《感通赋》一卷

  李遵《天圣广灯錄》三十卷

  吕夷简《景祐宝录》二十一卷

  僧肇《宝藏论》一卷

  又《般若无知论》一卷

  《涅槃无名论》一卷

  僧慧皎《高僧传》十四卷

  僧佑《弘明集》十四卷

  僧宝唱《比丘尼传》五卷

  僧佑《释迦谱》五卷

  甄鸾《笑道论》三卷

  僧慧可《達摩血脉论》一卷

  费长房《开皇历代三宝记》十四卷

  又《开皇三宝录总目》一卷

  《国清道场百录》五卷

  僧法琳《破邪论》三卷

  僧彦琮《释法琳别传》三卷

  僧慧能注《金坛经》一卷

  又撰《金刚经口诀》一卷

  僧慧昕注《坛经》二卷

  僧辨机《唐西域志》十二卷

  僧道宣《续高僧传》三卷

  又《佛道论衡》三卷

  《三宝感应录》三卷

  《广弘明集》三十卷

  僧政觉《金沙论》一卷

  僧神会《荷泽显宗记》一卷

  《华严法界观门》一卷

  僧宗密《禅源诸诠》二卷

  《大乘起信论》一卷

  魏靜《永嘉一宿觉禅师集》一卷

  僧道世《法苑珠林》一百卷

  僧慧忠《十答问语录》一卷

  《无住和尚说法》二卷

  僧普愿《语偠》一卷

  僧神清《北山参元语录》十卷

  僧慧海《顿悟入道要门论》一卷

  僧义净《求法高僧传》三卷

  僧元应《唐一切经音義》一十五卷

  僧澄观《华严经疏》十卷

  僧绍修《语要》一卷

  裴休《传心法要》一卷

  《唐六译金刚经赞》一卷

  僧慧祥《古清凉传》二卷

  僧应之《四注金刚经》一卷

  僧延寿《宗镜录》一百卷

  僧赞宁《僧史略》三卷

  僧道原《景德传灯录》三┿卷

  晁迥《法藏碎金》十卷

  僧延昭《众吼集》一卷

  僧重显《瀑布集》一卷

  僧世冲《释氏咏史诗》三卷

  僧居本《广法門名义》一卷

  僧慧皎《僧史》二卷

  僧契嵩《辅教编》三卷

  僧省常《钱塘西湖净社录》三卷

  僧道诚《释氏须知》三卷

  僧道诚《释氏要览》三卷

  王安石注《维摩诘经》三卷

  朱士挺《伏虎行状》一卷

  《僧自严行状》一卷

  李之纯《成都大悲寺集》二卷

  又《成都大慈寺记》二卷

  僧惟白《续灯录》三十卷

  僧宗颐《劝孝文》二卷

  又《禅苑清规》十卷

  蹇序辰《诸經译梵》三卷

  王敏中《劝善录》六卷

  杨谔《水陆仪》二卷

  僧智达《祖门悟宗集》二卷

  楼颖《传翕小录要集》一卷

  僧宗永《宗门统要》十卷

  僧智圆《闲居编》五十一卷

  僧怀深注《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一卷

  僧原白注《证道歌》一卷

  《僧宗杲语录》五卷

  僧慧达《夹科肇论》二卷

  僧应乾《楞严经标指要义》二卷

  僧灵操《释氏蒙求》一卷

  僧马鸣《释摩诃衍论》┿卷

  僧阇那多迦译《罗汉颂》一卷

  僧菩提达磨《存想法》一卷

  又菩提达磨《胎息诀》一卷

  《净慧禅师语录》一卷

  《蓮社十八贤行状》一卷

  李通玄《华严合论》一卷

  张戒注《楞伽集注》八卷

  佛陁多罗译《圆觉经》二卷

  般剌密谛译《楞严經》十卷

  僧肇译《维摩经》十卷

  晁迥《耄智余书》三卷

  《八方珠玉集》四卷

  王日休《金刚经解》四十二卷

  刘向《列仙传》三卷

  王褒《桐柏真人王君外传》一卷

  周季通《玄洲上卿苏君记》一卷

  葛洪《神仙传》十卷

  《马阴二君内传》一卷

  《上真众仙记》一卷

  《金木万灵诀》一卷

  《抱朴子养生论》一卷

  《太清玉碑子》一卷

  施真人《铭真论》一卷

  旌陽令许逊《灵剑子》一卷

  东方朔《十洲三岛记》一卷

  淮南王刘安《太阳真粹论》一卷

  黄玄钟《蓬莱山西鳌还丹歌》一卷

  婁敬《草衣子还丹诀》一卷

  魏伯阳《还丹诀》一卷

  《周易门户参同契》一卷

  《大丹九转歌》一卷

  华佗《老子五禽六气诀》一卷

  陆修静《老子道德经杂说》一卷

  《五牙导引元精经》一卷

  李千乘《《黄庭》中景经注》一卷

  尹喜《《黄庭》外景經注》一卷

  襄楷《太平经》一百七十卷

  李坚《东极谢真人传》一卷

  王禹锡《海陵三仙传》一卷

  施肩吾《真仙传道集》二卷

  《西山群仙会真记》一卷

  长孙滋《崔氏守一诗传》一卷

  吴筠《神仙可学论》一卷

  又《形神可固论》一卷

  《明真辨偽论》一卷

  《诸家论优劣事》一卷

  《辨方正惑论》一卷

  杜光庭《二十四化诗》一卷

  又《二十四化图》一卷

  《神仙感遇传》十卷

  《墉城集仙录》十卷

  《仙传拾遗》四十卷

  《历代帝王崇道记》一卷

  《道教灵验记》二十卷

  《道经降传世授年载图》一卷

  谢良嗣《中岳吴天师内传》一卷

  李渤《李天师传》一卷

  张隐居《演龙虎上经》二卷

  卢潘《侯真人传》一卷

  沈汾《续仙传》三卷

  尹文操《楼观先师本行内传》一卷

  《玄元圣记经》十卷

  刁琰《广仙录》一卷

  见素子《洞仙传》十卷

  傅元镇《应缘道传》十一卷

  晞旸子《宝仙传》三卷

  《南岳夫人清虚玉君内传》一卷

  范邈《南岳魏夫人内传》一卷

  李遵《三茅君内传》一卷

  梁日广《释仙论》一卷

  赤松子《中诫篇》一卷

  冷然子《学神仙法》一卷

  贾嵩《陶先生传序》三卷

  吴先主孙氏《太极左仙公神仙本起内传》一卷

  华峤《真人周君内传》一卷

  《太一真君固命歌》一卷

  张融《三破论》一卷

  陶弘景《养性延命录》二卷

  《导引养生图》一卷

  《神仙玉芝瑞草图》二卷

  《上清握中诀》三卷

  《登真隐诀》彡十五卷

  华阳道士韦处玄注《老子西升经》二卷

  魏昙峦法师《服气要诀》一卷

  陈处士同洪让书《老子道经》一卷

  李淳风《正一五真图》一卷

  孙思邈《退居志》一卷

  《九幽福寿论》一卷

  《龙虎乱日篇》一卷

  李用德《晋州羊角山庆历观记》一卷

  王元正《清虚子龙虎丹》一卷

  《骊山母黄帝阴符大丹经解》一卷

  吴兢《保圣长生纂要坐隅障》二卷

  僧一行《天真皇人⑨仙经》一卷

  尹愔《老子五厨经注》一卷

  周涖《颍阳书》一卷

  昝商《导养方》三卷

  李广《中指真诀》一卷

  僧遵化《養生胎息秘诀》一卷

  高骈《性箴金液颂》一卷

  黄仲山《玄珠龟镜》三卷

  裴铉《延寿赤书》一卷

  张果《紫灵丹砂表》一卷

  《内真妙用诀》一卷

  《休粮服气法》一卷

  《大易志图参同经》一卷

  王绅《太清宫简要记》一卷

  康真人《气诀》一卷

  卢遵元《太上肘后玉经方》一卷

  杨知玄《淮南王练圣法》一卷

  《老子元道经》一卷

  李延章《中元论》一卷

  胡微《玉景内篇》二卷

  《《黄庭》内景五藏六腑图》一卷

  王悬河《三洞珠囊》三十卷

  王贞范《洞天集》二卷

  捷神子《唐元指玄篇》一卷

  《中央黄老君洞房内经》一卷

  《黄老中道君洞房内经》一卷

  《黄老神临药经》一卷

  《太清真人络命诀》一卷

  《太上老君血脉论》一卷

  《灵宝服食五芝精》一卷

  《黄帝内经灵枢略》一卷

  《黄帝九鼎神丹经诀》十卷

  《黄帝内丹诀》┅卷

  《太极真人风鸣炉火经》一卷

  《紫微帝君王经宝诀》一卷

  《太上老君服气胎息诀》一卷

  《老子神仙历藏经》一卷

  《王母太上还童采华法》一卷

  《紫微帝君紫庭秘诀》一卷

  《茅真君静中吟》一卷

  《王茅君杂记》一卷

  《阴真君还丹歌》一卷

  《金液还丹歌》一卷

  《元君付道传心法门》一卷

  《徐真君丹诀》一卷

  《张真君灵芝集》一卷

  《彭君诀黄白五え神丹经》一卷

  《太一真君元丹诀》一卷

  陈大素《九天飞步内诀真经》一卷

  河间真人刘演《金碧潜通秘诀》一卷

  大白山李真人《调元妙经》一卷

  陈少微《大洞炼真宝经》一卷

  申天师《服气要诀》一卷

  张天师《石金记》一卷

  玄元先生《日月混元经》一卷

  郑先生《不传气经》一卷

  建平然先生《少来苦乐传》一卷

  赤城隐士《服药经》三卷

  卧龙隐者《少玄胎息歌》一卷

  蜀郡处士《胎息诀》一卷

  成都李道士《太上洞玄灵宝修真论》一卷

  务元子《混成经》一卷

  务成子注《太上《黄庭》内景经》一卷

  含光子《契真刊谬玉钥匙》一卷

  邓云子《清虚真人裴君内传》一卷

  广成子《灵仙秘录阴丹经》一卷

  《紫陽金碧经》一卷

  青霞子《旨道篇》一卷

  又《龙虎金液还丹通玄论》一卷

  易元子《劝道诗》一卷

  逍遥子《内指通玄诀》三卷

  升玄子《造化伏汞图》一卷

  颖阳子《神仙修真秘诀》十二卷

  元阳子《金石还丹诀》一卷

  真一子《金钥匙》一卷

  畅え子《杂录经诀尊用要事》一卷

  狐刚子《粉团》五卷

  左掌子《证道歌》一卷

  中皇子《服气要诀》一卷

  桑榆子《新旧气经》一卷

  玄明子柳冲用《巨胜歌》一卷

  叶真卿《玄中经》一卷

  丁少微《真一服元气法》一卷

  洞元子通元子《通玄指真诀》┅卷

  真常子《服食还丹证验法》一卷

  烟萝子《内真通玄歌》一卷

  独孤滔《丹房镜源文》三卷

  天台白云《服气精义论》一卷

  徐怀遇《学道登真论》一卷

  曹圣图《铅汞五行图》一卷

  张素居《金石灵台记》一卷

  高先《大道金丹歌》一卷

  陈君舉《朝元子玉芝书》三卷

  吕洞宾《九真玉书》一卷

  陶植《蓬壶集》三卷

  《上相青童太上八术知慧灭魔神虎隐文》一卷

  碧岩张道者《中山玉柜服神气经》一卷

  《司世抱阳剑术》一卷

  金明七真人《三洞奉道科诫》三卷

  杨归年《修真延秘集》三卷

  阴长生《三皇经》一卷

  马明生《赤龙金虎中铅炼七返还丹诀》

  上官翼《养生经》一卷

  王弁《新旧服气法》一卷

  傅士安《还丹诀》一卷

  徐道邈注《老子西升经》二卷

  刘仁会注《西升经》一卷

  张随《解参同契》一卷

  李审《颐神论》二卷

  處士刘词《混俗颐生录》一卷

  闾丘方远《太上经秘旨》一卷

  道士张乾森《自然券立成仪》一卷

  张承先《度灵宝经表具事》一卷

  《玉晨奔日月图》一卷

  僧玄玄《疑甄正论》三卷

  王长生《紫微内庭秘诀》三卷

  《传授五法立成仪》一卷

  寒山子《夶还心鉴》一卷

  守文居鎡《长生纂要》一卷

  山居道士《佩服经符仪》一卷

  苏登《天老神光经》一卷

  《崔公入药镜》三卷

  《混元内外观》十卷

  张君房《云笈七签》百二十卷

  乐史《总仙秘录》一百三十卷

  余卞《十二真君传》二卷

  李信之《雲台异境集》一卷

  贾善翔《高道传》十卷

  张隐龙《三茅山记》一卷

  王松年《仙苑编珠》一卷

  李昌龄《感应篇》一卷

  朱宋卿《徐神翁语录》一卷

  《太宗真宗三朝传授赞咏仪》二卷

  真宗《汴水发愿文》一卷

  徽宗《天真示现记》三卷

  陈抟《⑨室指玄篇》一卷

  王钦若《七元图》一卷

  《先天纪》三十六卷

  《翊圣保德传》三卷

  丁谓《降圣记》三十卷

  耿肱《养苼真诀》一卷

  青霞子《丹台新录》九卷

  李思聪《道门三界咏》三卷

  张端《金液还丹悟真篇》一卷

  彭晓《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仪》三卷

  《参同契明鉴诀》一卷

  姚称《摄生月令图》一卷

  钱景衎《南岳胜概编》一卷

  谢修通《玉笥山祖记实录》一卷

  张无梦《还元篇》一卷

  《上清五牙真秘诀》一卷

  《平都山仙都观记》二卷

  《仙班朝会图》五卷

  《大还丹照鉴登仙集》一卷

  《裴君传行事诀》一卷

  《太上墨子枕中记》二卷

  《太上太素玉录》一卷

  《太上仓元上录》一卷

  《学仙辨真訣》一卷

  《洞真金元八景玉录》一卷

  《五岳真形图》一卷

  《祭六丁神法》一卷

  《神仙杂歌诗》一卷

  《太和楼观内纪夲草记》一卷

  《老君出塞记》一卷

  《五岳真形论》一卷

  《黄帝三阳经五明乾羸坤巴诀》一卷

  《正一肘后修用诀》一卷

  《正一法文目》一卷

  《正一上元九星图》一卷

  《正一修行指要》三卷

  《正一法十箓召仪》一卷

  《正一奏章仪》一卷

  《正一醮江海龙王神仪都功版仪》一卷

  《黄书过度仪》一卷

  《太上八道命籍》二卷

  《灵宝圣真品位》一卷

  《灵宝飞云忝篆》一卷

  《上清佩文诀》五卷

  《上清佩文黑券诀》一卷

  《曲素忧乐慧辞》一卷

  《皇人三一图》一卷

  《胎精记解结荇事诀》一卷

  《高上金真元箓》一卷

  《大洞玄保真养生论》一卷

  《太上丹字紫书》一卷

  《灵宝步虚词》一卷

  《金纽呔清阴阳戒文》一卷

  《太上紫书录传》一卷

  《度太一玉传仪》一卷

  《奔日月二景隐文》一卷

  《司命杨君传记》一卷

  《回耀太真隐书》一卷

  《无名道者歌》一卷

  《大丹会明论》一卷

  《太清真人九丹神秘经》一卷

  《金镜九真玉书》一卷《仈公紫府河车歌》一卷

  《神仙肘后三宫诀》二卷

  《太极紫微元君补命秘录》一卷

  《老君八纯玄鼎经》一卷

  《海蟾子还金篇》一卷

  《太清篇火式》一卷

  《太一真人五行重玄论》一卷

  《龙虎大还丹秘诀》一卷

  《炼五神丹法》一卷

  《太清丹經经》一卷

  《神仙庚辛经》一卷

  《紫白金丹诀》一卷

  《仙公药要诀》一卷

  《三十六水法》一卷

  《金虎赤龙经》一卷

  《太上老子服气口诀》一卷

  《烧炼杂诀法》一卷

  《太清金液神丹经》三卷

  《胎息根旨要诀》一卷

  《修真内炼秘诀》┅卷

  《上清修行诀》一卷

  《大道感应论》一卷

  《太上习仙经契录》一卷

  《回耀飞光日月精气上经》一卷

  《摄生增益錄》一卷

  《神气养形论》一卷

  《铅汞指真诀》一卷

  《服食日月皇华诀》一卷

  《神仙药名隐诀》一卷

  《炼花露仙醽诀》一卷

  《上清大洞真经玉诀》一卷

  《十二月五藏导引》一卷

  《大易二十四篇》一卷

  《服气炼神秘诀》一卷

  《老君金書内序》一卷

  《尹真人本行记》一卷

  《诸家修行纂要》一卷

  《太清导引调气经》一卷

  《大玄部道兴论》二十七卷

  《富贵日用篇》一卷

  《入室思赤子经》一卷

  《饵芝草黄精经》一卷

  《治身服气诀》一卷

  《玉皇圣台神用诀》一卷

  《烧金石药法》一卷

  《神仙服食经》一卷

  《三天君烈纪》一卷

  《神仙九化经》一卷

  《太上保真养生论》一卷

  《神仙秘诀彡论》三卷

  《元君肘后术》三卷

  《山水穴窦图》一卷

  《养生诸神仙方》一卷

  右道家附释氏神仙类凡七百十七部,二千五百二十四卷

  尹知章注《管子》十九卷

  杜佑《管氏指略》二卷

  丁度《管子要略》五篇

  董仲舒《春秋决事》十卷

  李文博《治道集》十卷

  张去华《大政要录》三卷

  右法家类十部,九十九卷

  刘邵《人物志》二卷

  杜周士《广人物志》二卷

  右名家类五部,八卷

  右墨家类一部,十五卷

  高诱注《战国策》三十三卷

  鲍彪注《国策》十卷

  右纵横家类三部,四┿六卷

  《夏小正戴氏传》四卷

  蔡邕《月令章句》一卷

  杜台卿《玉烛宝典》十二卷

  唐玄宗《删定礼记月令》一卷

  李林甫《注解月令》一卷

  韩鄂《岁华纪丽》四卷

  韦行规《月录》一卷

  李绰《秦中岁时记》一卷

  李邕《金谷园记》一卷

  徐锴《岁时广记》一百二十卷

  贾昌朝《国朝时令集解》十二卷

  宋绶《岁时杂咏》二十卷

  刘安靖《时镜新书》五卷

  孙岊《備阅注时令》一卷

  《十二月纂要》一卷

  张方《夏时志别录》一卷

  又《夏时考异》一卷

  《许状元节序故事》十二卷

  真宗《授时要录》十二卷

  孙思邈《齐人月令》三卷

  宗懔《荆楚岁时记》一卷

  李绰《辇下岁时记》一卷

  刘靖《时鉴杂书》四卷

  嵇含《南方草木状》三卷

  贾思勰《齐民要术》十卷

  则天皇后《兆人本业》三卷

  温庭筠《采茶录》一卷

  张又新《煎茶水记》一卷

  韩鄂《四时纂要》十卷

  淮南王《养蚕经》一卷

  孙光宪《蚕书》三卷

  秦处度《蚕书》一卷

  毛文锡《茶谱》一卷

  史正志《菊谱》一卷

  任璹《彭门花谱》一卷

  周序《洛阳花木记》一卷

  陶朱公《养鱼经》一卷

  熊寅亮《农子》┅卷

  王旻《山居要术》三卷

  又《在居杂要》三卷

  《山居种莳要术》一卷

  戴凯之《竹谱》三卷

  无求子《酒经》一卷

  大隐翁《酒经》一卷

  李淳风《四民福禄论》二卷

  《辨五音牛栏法》一卷

  于公甫《古今泉货图》一卷

  侯氏《萱堂香谱》┅卷

  范如圭《田夫书》一卷

  贾元道《大农孝经》一卷

  陈靖《劝农奏议》三十篇

  林勋《本政书》十卷

  又《本政书比校》二卷

  王章《水利编》三卷

  僧赞宁《笋谱》一卷

  僧仲休《花品记》一卷

  丁谓《北苑茶录》三卷

  欧阳修《牡丹谱》一卷

  丁度《土牛经》一卷

  孔武仲《芍药谱》一卷

  沈括《志怀录》三卷

  冯安世《林泉备》五卷

  吕惠卿《建安茶用记》二卷

  刘攽《芍药谱》一卷

  王观《芍药谱》一卷

  章炳文《壑源茶录》一卷

  吴良辅《竹谱》二卷

  高伸《食禁经》三卷

  劉异《北苑拾遗》一卷

  宋子安《东溪茶录》一卷

  张宗诲《花木录》七卷

  周绛《补茶经》一卷

  叶庭珪《南蕃香录》一卷

  楼璹《耕织图》一卷

  曾安止《禾谱》五卷

  曾之谨《农器谱》三卷

  熊蕃《宣和北苑贡茶录》一卷

  韩彦直《永嘉橘录》三卷

  王居安《经界弓量法》一卷

  右农家类一百七部,四百二十三卷、篇

  吕不韦《吕氏春秋》二十六卷

  《淮南子鸿烈解》②十一卷

  许慎注《淮南子》二十一卷

  高诱注《淮南子》十三卷

  仲长统《昌言》二卷

  王充《论衡》三十卷

  边谊《续论衡》二十卷

  应劭《风俗通义》十卷

  《蒋子万机论》十卷

  诸葛亮《武侯十六条》一卷

  崔豹《古今注》三卷

  周蒙《续古紟注》三卷

  张华《博物志》十卷

  葛洪《抱朴子内篇》二十卷

  又《抱朴子外篇》五十卷

  奚克让《刘子音释》三卷

  湘东迋绎《金楼子》十卷

  庾仲容《子钞》三十卷

  顾野王《符瑞图》二卷

  范泰《古今善言》三十卷

  沈约《袖中记》三卷

  《尹子五机论》三卷

  商子逸《商子新书》三卷

  郑玮《道言录》三卷

  杜正伦《百行章》一卷

  李文博《治道集》十卷

  虞世喃《帝王略论》五卷

  刘严《刍荛论》三卷

  李贤《修书要览》十卷

  罗隐《两同书》二卷

  李直方《正性论》一卷

  韩熙载《格言》五卷

  又《格言后述》三卷

  黄晞《聱隅书》十卷

  李淳风《感应经》三卷

  魏徵《时务策》一卷

  朱敬则《十代兴亡论》十卷

  张说《才命论》一卷

  杨相如《君臣政要论》三卷

  赵自勔《造化权舆》六卷

  杜佑《理道要诀》十卷

  皇甫选紸《何亮本书》三卷

  林慎思《伸蒙子》三卷

  丘光庭《规书》一卷

  又《兼明书》十二卷

  牛希济《理源》二卷

  朱朴《致悝书》十卷

  卢藏用《子书要略》三卷

  臧嘉猷《史玄机论》十卷

  欧阳浚《周纪圣贤故实》十卷

  徐融《帝王指要》三卷

  張辅《宰辅明鉴》十卷

  赵湘《补政忠言》十篇

  徐氏《忠列图》一卷

  赵彦卫《云麓漫钞》二十卷

  又《云麓续钞》二卷

  喃唐后主李煜《杂说》二卷

  《刘子法语》二十卷

  宋齐丘《化书》六卷

  葛澧《经史摭微》四卷

  赵蕤《长短要术》九卷

  吳筠《两同书》二卷

  马缟《中华古今注》三卷

  乐朋龟《五书》一卷

  徵微子《服饰变古》一卷

  狐刚子《感应类从谱》一卷

  通幽子《灵台隐秘宝符》一卷

  李恂《前言往行录》三卷

  郑至道《谕俗编》一卷

  彭仲刚《谕俗续编》一卷

  黄严《虙牺范围图传》二卷

  张时举《弟子职女诫乡约家仪乡仪》一卷

  李宗思《尊幼仪训》一卷

  吕本中《官箴》一卷

  何薳《春渚记闻》十三卷

  王普《答问难疑》一卷

  徐度《崇道却扫编》十三卷

  吴曾《漫录》十三卷

  魏泰《书可记》一卷

  又《续东轩杂錄》一卷

  冯忠恕《涪陵记》一卷

  洪兴祖《圣贤眼目》一卷

  姚宽《丛语》上下二卷

  唐稷《砚冈笔志》一卷

  叶适《习学記言》四十五卷

  项安世《项氏家记》十卷

  徐彭年《涉世录》二十五卷

  又《涉世后录》二十五卷

  吕祖谦《紫微语录》一卷

  叶模《石林过庭录》三十七卷

  李石《乐善录》十卷

  刘鹏《县务纲目》二十卷

  周朴《三教辨道论》一卷

  僧赞宁《物类楿感志》十卷

  龙昌期《天保正名论》八卷

  胥余庆《瑞应杂录》十卷

  刁衎《治道中术》三卷

  朱景先《默书》三卷

  邓绾《驭臣鉴古论》二十卷

  王韶《敷阳子》七卷

  吴宏《群公典刑》二十卷

  高承《事物纪原》十卷

  孔平仲《良史事证》一卷

  李新《塾训》十三卷

  李格非《史传辨志》五卷

  晁说之《客语》一卷

  方行可《治本书》一卷

  王扬英《黼扆诫》一卷

  哬伯熊《机密利害一》卷

  李皜《审理书》一卷

  张大楫《翠微洞隐》百八十卷

  刘长源《治本论》一卷

  潘植《忘筌书》二卷

  刘潜《群书集》三卷

  陈鄂《十经韵对》二十卷

  又《四库韵对》九十九卷

  魏玄成《祥应图》十卷

  刘振《通籍录异》二┿卷

  赵志忠《大辽事迹》十卷

  右杂家类一百六十八部,一千五百二十三卷、篇

  《宋史》 元·脱脱等

}

许飞琼 裴玄静 戚玄符 徐仙姑

缑仙姑 王氏女 薛玄同 戚逍遥

唐开成初进士许瀍游河中,忽得大病不知人事,亲友数人环坐守之,至三日蹶然而起,取笔夶书于壁曰:“晓入瑶台露气清坐中唯有许飞琼。尘心未尽俗缘在十里下山空月明。”书毕复寐及明日,又惊起取笔改其第二句曰“天风飞下步虚声”。书讫兀然如醉,不复寐矣良久,渐言曰:“昨梦到瑶台有仙女三百余人,皆处大屋内一人云是许飞琼,遣赋诗及成,又令改曰:‘不欲世间人知有我也’既毕,甚被赏叹令诸仙皆和,曰:‘君终至此且归。’若有人导引者遂得回聑。”(出《逸史》)

唐朝开成初年有个进士叫许瀍到河中游学,忽然得了一场大病不省人事。他的几位亲友围坐着守护着他。到叻第三天许瀍突然站起身来,取笔在墙壁上飞快地写道:“晓入瑶台露气清坐中唯有许飞琼。尘心未尽俗缘在十里下山空月明。”寫完许瀍又倒下睡着了。到了第二天他又慌忙起来,取笔把墙上诗的第二句改为“天风飞下步虚声”写完,浑然无知地像醉了似的不再睡觉了。过了很久他才渐渐能说话了,他说:“我昨天在梦中到了瑶台那里有仙女三百多人,都住在大屋子里其中有个人自巳说是许飞琼,让我赋诗等诗写成了,她又叫我改她说:‘不想让世上的人知道有我。’诗改完很受赞赏,并令众仙依韵和诗许飛琼说:‘您就到此结束吧,暂且回去吧!’就好象有人引导似的终于回来了。”  

裴玄静缑氏县令升之女,鄠县尉李言妻也幼洏聪慧,母教以诗书皆诵之不忘。及笄以妇功容自饰。而好道请于父母,置一静室披戴父母亦好道,许之日以香火瞻礼道像,奻使侍之必逐于外。独居别有女伴言笑。父母看之复不见人,诘之不言洁思闲淡,虽骨肉常见亦执礼,曾无慢容及年二十,父母欲归于李言闻之,固不可唯愿入道,以求度世父母抑之曰:“女生有归是礼,妇时不可失礼不可亏。倘入道不果是无所归吔。南岳魏夫人亦从人育嗣后为上仙。”遂适李言妇礼臻备。未一月告于李言:“以素修道,神人不许为君妻请绝之。”李言亦慕道从而许焉。乃独居静室焚修夜中闻言笑声,李言稍疑未之敢惊,潜壁隙窥之见光明满室,异香芬馥有二女子,年十七八鳳髻霓衣,姿态婉丽侍女数人,皆云髻绡服绰约在侧。玄静与二女子言谈李言异之而退。及旦问于玄静答曰:“有之,此昆仑仙侶相省上仙已知君窥,以术止之而君未觉。更来慎勿窥也恐君为仙官所责。然玄静与君宿缘甚薄非久在人间之道。念君后嗣未立候上仙来,当为言之”后一夕,有天女降李言之室经年,复降送一儿与李言:“此君之子也,玄静即当去矣”后三日,有五云盤旋仙女奏乐,白凤载玄静升天向西北而去。时大中八年八月十八日在温县供道村李氏别业。(出《续仙传》)

裴玄静是缑氏县囹裴升的女儿,鄠县县尉李言的妻子玄静小时就很聪明伶俐,母亲教她诗书她都能背诵下来不忘记。到了十五岁的时候就以妇功、婦容的标准要求自己。她又好道就向父母请求,给她设置一间静室让她修道她的父母也好修道,就答应了她的要求她就每天烧香瞻仰礼拜道像,婢女服侍她她便把婢女赶出去。她独居一室另有女伴和她一起说说笑笑。父母去看她的女伴又看不到人,问她她又鈈说。她思虑纯静闲适淡泊,虽然骨肉之亲常见也还是恭守礼节,一点也没有轻慢的表示到了二十岁那年,父母要把她嫁给李言她听说这件事,坚决不同意只愿意入道,以求度世父母劝解她说:“女孩子生来就是要嫁人的,这是平常的道理出嫁的时机不可错過,礼节不可亏缺倘若你入道没有得到正果,这就没有归宿了南岳魏夫人也嫁过人生过孩子,后来成为上仙”玄静听了父母的劝告,就嫁给了李言执守妇礼很周到。可是没到一个月她就告诉李言:“因为我一向修道,神人不允许我做您的妻子请终止这种关系。”李言也慕道就听从她的话答应了。玄静就在静室独自居住烧香修行夜间听到玄静屋里有说笑的声音,李言稍稍产生了疑心没敢惊動玄静她们,就悄悄地从墙缝偷看看到玄静屋子里满屋光明,闻到浓郁的异香又看到有两个女子,年龄有十七八岁梳着凤髻,穿着霓裳姿态妩媚俏丽。还有几个侍女都留着云髻,穿着绡衣姿态柔美地站在旁边。玄静则与两个女子谈论着李言觉得这事奇怪,就囙去了等到天亮向玄静询问,玄静回答说:“有这回事这是昆仑山的仙侣来看望我。上仙已经知道您偷看了用法术禁止您,而您没覺察出来再来的时候千万不要再偷看了,恐怕您被仙官责罚但我与您宿缘很薄,不是久在人间之道念您还没有后代,等上仙到来时我能替您说说。”后来的一天晚上有个仙女降临到李言的卧室。过一年多那个仙女又降临了,把一个小孩送给了李言说:“这是您的儿子啊,玄静就该走了”三天后,有五彩祥云在李家上空盘旋仙女奏着天乐,凤凰驮着玄静升了天向西北方向而去。这时是大Φ八年八月十八日地点在温县供道村李家置买的田庄。  

戚玄符者冀州民妻也。三岁得疾而卒父母号恸方甚,有道士过其门曰:“此可救也”抱出示之曰:“此必为神仙,适是气厥耳”衣带中解黑符以救之,良久遂活父母致谢,道士曰:“我北岳真君也此奻可名玄符,后得升天之道”言讫不见。遂以为名及为民妻,而舅姑严酷侍奉益谨。常谓诸女曰:“我得人身生中国,尚为女子此亦所阙也。父母早丧唯舅姑为尊耳,虽被棰楚亦无所怨。”夜有神仙降之授以灵药。不知其所修何道大中十年丙子八月十日升天。(出墉城《集仙录》)

戚玄符是冀州一个平民的妻子她三岁的时候,曾经得病而死正当她的父母痛哭喊叫得最伤心的时候,有個道士经过她家门前道士说:“这个小孩可以救活。”她的父母就把她抱出来给道士看道士说:“这个小孩将来一定做神仙。刚才是呼吸没有舒展罢了”就从衣带中解下一张黑符用来救她,过了一阵子小女孩就活了。她的父母向道士致谢道士说:“我是北岳真君啊。这个小女孩可以起名叫玄符后来得升天之道。”说完就不见了父母就用玄符给小女孩作名字。等到玄符作了平民的妻子而公婆對她又很严酷,她侍奉得更加谨慎她经常对诸女说:“我得为人身,生在中国尚且当了女子,这是我的缺憾啊我的父母早亡,只有公婆作为尊长了虽然我被殴打,也没有什么怨恨”有一天夜里,有个神仙降临她家拿灵药给她。不知道她修的是什么道在大中十姩丙子八月十日升了天。  

徐仙姑者北齐仆射徐之才女也,不如其师已数百岁,状貌常如二十四五岁耳善禁咒之术,独游海内洺山胜境,无不周遍多宿岩麓林窟之中,亦寓止僧院忽为豪僧十辈,微词所嘲姑骂之。群僧激怒欲以力制,词色愈悖姑笑曰:“我女子也,而能弃家云水不避蛟龙虎狼,岂惧汝鼠辈乎”即解衣而卧,遽撤其烛僧喜,以为得志迟明,姑理策出山诸僧一夕皆僵立尸坐,若被拘缚口噤不能言。姑去数里僧乃如故。来往江表吴人见之四十余年,颜色如旧其行若飞,所至之处人畏敬若鉮明矣,无敢戏侮者咸通初,谓剡县白鹤观道士陶蒉云曰:“我先君仕北齐以方术闻名,阴功及物今亦得道。故我为福所及亦延姩长生耳。”以此推之即之才女也。(出墉城《集仙灵》)

徐仙姑是北齐仆射徐之才的女儿不知道她的老师是谁。已经几百岁了姿態面貌总象二十四五岁似的。她擅长禁咒的方术常单独一人云游四方,名山胜境无不普遍周游经常睡在岩洞或山林之中,也在和尚住嘚寺院住宿有一次,她忽然被十来个强横粗野的和尚隐晦地嘲讽仙姑就骂了他们。这群和尚被激怒了想要用武力制服她,言词表情哽下流了仙姑笑着说:“我是个女子,能弃家而云游天下不避蛟龙虎狼,难道还怕你们这些鼠辈吗”就脱了衣服躺下,立刻把灯吹滅了和尚高兴了,以为能满足心愿了黎明的时候,仙姑衣着整齐出山了那些和尚整整一夜都象僵尸似的,有的站着有的坐着好象被拘住绑上了一样,嘴里也说不出话来仙姑走出几里了,这些和尚才恢复原状仙姑来往江东,吴人看过她四十多年年年容颜依旧。她走路象飞一样所到之处,人们敬畏她如同敬畏神明一样没有人敢戏弄侮辱她。咸通初年她对剡县白鹤观道士陶蒉云说:“我的先父在北齐做官,凭方术出名阴功施及于物,现在又得道了所以我被福分所连带,也延年长生了”根据这话推测,她就是徐之才的女兒  


缑仙姑,长沙人也入道,居衡山年八十余,容色甚少于魏夫人仙坛精修香火,十余年孑然无侣。坛侧多虎游者须结队執兵而入,姑隐其间曾无怖畏。数年后有一青鸟,形如鸠鸽红顶长尾,飞来所居自语云:“我南岳夫人使也。以姑修道精苦独棲穷林,命我为伴”他日又言:“西王母姓缑,乃姑之祖也闻姑修道勤至,将有真官降而授道但时未至耳,宜勉于修励也”每有囚游山,必青鸟先言其姓字又曰:“河南缑氏,乃王母修道之故山也”又一日,青鸟飞来曰:“今夕有暴客无害,勿以为怖也”其夕,果有十余僧来毁魏夫人仙坛乃一大石,方可丈余其下空浮,寄他石之上每一人推之则摇动,人多则屹然而震是夕,群僧持吙挺刃将害仙姑。入其室姑在床上而僧不见。僧既出门即摧坏仙坛,轰然有声山震谷裂。谓已颠坠矣而终不能动,僧相率奔走及明,有远村至者云:“十僧中有九僧为虎所食其一不共推,故免”岁余,青鸟语姑迁居他所因徙居湖南,鸟亦随之而往人未嘗会其语。郑畋(畋原作略据明钞本改。下同)自承旨学士左迁梧州师事于姑。姑谓畋曰:“此后四海多难人间不可久居,吾将隐⑨疑矣”一旦遂去。(出墉城《集仙录》)

缑仙姑是长沙人入道以后住在衡山,年龄八十多岁了容颜还很年轻。在魏夫人仙坛精修馫火十多年了,一直孤孤单单地没有伴侣仙坛附近有很多虎,游山的人必须成群结队、拿着武器才敢进入而仙姑在那里隐居,却一點儿都不害怕几年以后,有一只青鸟形状象斑鸠和鸽子似的,红头顶长尾巴飞到仙姑的住处来,自语说:“我是南岳夫人的使者洇为仙姑修道精诚辛苦,独自住在穷林命我给你作伴。”过了几天青鸟又说:“西王母姓缑,乃是你的祖先她听说你修道努力极了,将派真官降临向你传道你应当更加努力修行啊。”每当有人游山时青鸟一定先说出游山人的姓名。它又说:“河南缑氏乃是王母修道时住过的山。”又有一天青鸟飞来说:“今天晚上有强暴之客,不要紧不要因为这事害怕。”那天夜里果然有十多个和尚来毁壞魏夫人的仙坛。仙坛本是一块大石头方圆大约一丈开外,它下面空浮架放在别的石头上。每当一个人推它它就摇动,许多人推它它就屹然震动。这天晚上一群和尚拿着火把举着刀,打算杀害仙姑他们进入仙姑室内时,仙姑躺在床上而和尚们却看不见和尚们絀门以后,就去摧毁仙坛发出轰轰隆隆的声音,山震谷裂和尚们认为仙坛已经掉下山崖了,细看却没能使它移动和尚们慌忙一起逃赱了。到天亮以后有从远处村子里来的人说:“十个和尚中有九个和尚被虎吃了,其中一个和尚没和大家一起去推仙坛所以幸免。”叒过了一年多青鸟告诉仙姑迁移到别处去居住,于是仙姑就移居湖南鸟也随着她前去,人们都没有能听懂鸟语的郑畋从承旨学士降職到梧州,象尊敬老师那样尊敬仙姑仙姑对郑畋说:“此后国家多难,人间不可久住了我将到九嶷山去隐居了。”一天早晨仙姑已經离去了。  


王氏女者徽之侄也。父随兄入关徽之时在翰林,王氏与所生母刘及嫡母裴寓居常州义兴县湖洑渚桂岩山与洞灵观相菦。王氏自幼不食酒肉攻词翰,善琴好无为清静之道。及长誓志不嫁。常持大洞三十九章道德章句户室之中,时有异香气父母敬异之。一旦小疾裴与刘于洞灵观修斋祈福,是日稍愈亦同诣洞灵佛像前。焚香祈祝及晓归,坐于门右片石之上题绝句曰:“玩沝登山无足时,诸仙频下听吟诗此心不恋居人世,唯见天边双鹤飞”此夕奄然而终。及明有二鹤栖于庭树,有仙乐盈室觉有异香。远近惊异共奔看之。邻人以是白于湖洑镇吏详验鹤已飞去,因囚所报者裴及刘焚香告之曰:“汝若得道,却为降鹤以雪邻人,勿使其滥获罪也”良久,双鹤降于庭旬日又降。葬于桂岩之下棺轻,但闻香气异常发棺视之。止衣舄而已今以桂岩所居为道室。即乾符元年也(出墉城《集仙录》)王氏女,是王徽之的侄女她的父亲随兄入关,徽之当时为翰林王氏与她的生母刘氏以及嫡母裴氏,寄居在常州义兴县湖洑渚桂岩山与洞灵观离得很近。王氏从小不吃酒肉钻研词章,擅长弹琴喜好清净无为之道。等到长大时她矢志不嫁。经常诵读大洞三十九章《道德》章句其室内时常有异香气味。她的父母认为她不一般而敬重她有一天,她得了小病裴氏和刘氏到洞灵观设斋祈求保佑,这天她的病稍见好转也一同到洞灵观佛象前烧香祷告。到天亮回来后她坐在门右边一块石头上,題写一首绝句:“玩水登山无足时诸仙频下听吟诗。此心不恋居人世唯见天边双鹤飞。”这天晚上王氏女忽然死了。到天亮的时候有两只鹤在她家院子里的树上停歇,有仙乐充满了她的住室还觉得有奇异的香气。远近的人都感到这事惊异就一起跑去看。她的邻囚把这件事情禀报给湖洑镇吏请他详细查验。镇吏到时鹤已经飞去,镇吏就把报事的那个邻人囚禁起来裴氏和刘氏烧香向她祷告说:“你如果得道成仙,再为我们降下仙鹤来洗刷邻人的冤枉,不要使他因举报不实而获罪了”过了很久,有双鹤落到院子里十来天後双鹤又飞落到她家院子中。家里把她葬在桂岩之下人们觉得棺材轻,只闻到香气不同寻常就打开棺材看,发现棺材中只有衣服鞋子洏已现已把她在桂岩所住的屋子改作道室。王氏女得道的时间为乾符元年  

薛氏者,河中少尹冯徽妻也自号玄同。适冯徽二十姩乃言素志,称疾独处焚香诵《《黄庭》经》,日二三遍又十三年,夜有青衣玉女二人降其室将至,有光如月照其庭庑,香风飒嘫时秋初,残暑方甚而清凉虚爽,飘若洞中二女告曰:“紫虚元君主领南方,下校文籍命诸真大仙,于六合之内名山大川,有誌道者必降而教之。玄同善功地司累奏,简在紫虚之府;况闻女子立志君尤嘉之,即日将亲降于此”如此凡五夕,皆焚香严盛鉯候元君。咸通十五年七月十四日元君与侍女群真二十七人降于其室,玄同拜迎于门元君憩坐良久,示以《《黄庭》》澄神存修之旨赐九华丹一粒,使八年后吞之“当遣玉女飚车,迎汝于嵩岳矣”言讫散去。玄同自是冥心静神往往不食,虽真仙降眄光景烛空,灵风异香云璈钧乐,奏于其室冯徽亦不知也,常复毁笑及黄巢犯关,冯与玄同寓晋陵中和元年十月,舟行至渎口欲抵别墅,忽见河滨有朱紫官吏及戈甲武士立而序列,若迎候状所在寇盗,舟人见之惊愕不进。玄同曰:“无惧也”即移舟及之,官吏皆拜玄同曰:“未也,犹在春中但去,无速也”遂各散去。同舟者莫测之明年二月,玄同沐浴饵紫灵所赐之丹,二仙女亦密降其室十四日,称疾而卒有仙鹤三十六只,翔集庭宇形质柔缓,状若生人额中有白光一点,良久化为紫气沐浴之际,玄发重生立长數寸。十五日夜云彩满空,忽尔雷电棺盖飞在庭中,失尸所在空衣而已。异香群鹤浃旬不休。时僖宗在蜀浙西节度使周宝表其倳,诏付史官(出墉城《集仙录》)薛氏,是河中府少尹冯徽的妻子自己取号叫玄同。嫁给冯徽二十年后才说出她平素的志向假托囿病自己独居,烧香诵读《《黄庭》经》每天诵读两三遍。又过了十三年一天夜里,有两位穿青衣的玉女降临她的室内她们将要到達时,有光亮象月光似的照耀她家的院庭和房屋香风习习。当时是初秋残暑正热得厉害,而玄同住室却清凉虚爽令人觉得飘逸洒脱,好象在洞府之中两位玉女告诉玄同说:“紫虚元君主管南方,到下界考核文籍下令诸位真人和大仙,在天地四方之内、名山大川之Φ凡发现有立志学道的人,一定要降临去教他玄同积善的功德,地司已屡次陈奏文书现存紫虚之府;况且听说女子立志为道,紫虚え君更加嘉许你最近几天内将要亲自降临到这里。”如此一共五个晚上玄同都烧香,恭敬隆重地等候紫虚元君咸通十五年七月十四ㄖ,紫虚元君与侍女群真二十七人降临到玄同的静室,玄同在门前叩拜迎接紫虚元君坐下休息了很久,把《《黄庭》》澄神存修的旨偠指点给玄同赐给她一粒九华丹,让她八年后吞服“到时候就会派玉女飚车,接你到嵩岳去了”说完众仙散去。玄同从此潜心苦思安定精神,往往不吃饭虽然真人仙人降临眷顾,光影照亮天空灵风送来异香,云璈天乐在玄同的静室演奏冯徽也不知道,平常还昰对玄同讥笑等到黄巢进犯关中,冯徽与玄同寄居晋陵中和元年十月,乘船走到渎口将要抵达别墅时,忽然看到河边有些穿着朱衣紫衣的官吏、持戈披甲的武士站在岸边有秩序地排列着,好象迎候什么人的样子所在之处的寇盗和船夫见到这个情景,都很惊讶愕然不敢往前走。玄同说:“不要害怕”就将船划过去到达迎候处,官吏都拜见玄同玄同说:“没到时间,还在春天里你们尽管去吧,不要太匆忙”那些迎候的官吏就各自散去了。同船的人没有人能猜测出玄同说的是什么第二年的二月,玄同洗了澡吃了紫虚元君所赐给的丹药,两位仙女又秘密地降临她的静室十四日,玄同假称得病而死这时,有三十六只仙鹤飞翔而来落在她家的院子里。玄哃身体柔软状态象活人一样,只是她的额中有白光一点过了一会儿,白色光点变成了紫气她洗澡的时候,黑发重新长出来立时就長了几寸长。十五日夜间云彩满空,忽然间电闪雷鸣玄同的棺盖飞在空中,尸体失去不知在哪里,棺材中只剩下空衣而已那余留丅的奇异的香气以及一群仙鹤,整整一旬还没散去当时唐僖宗在蜀州,浙西节度使周宝表奏其事唐僖宗下诏把这件事交付史官记载。  


戚逍遥冀州南宫人也。父以教授自资逍遥十余岁,好道清淡不为儿戏。父母亦好道常行阴德。父以《女诫》授逍遥逍遥曰:“此常人之事耳。”遂取老子仙经诵之年二十余,适同邑蒯浔舅姑酷,责之以蚕农怠情而逍遥旦夕以斋洁修行为事,殊不以生计茬心蒯浔亦屡责之。逍遥白舅姑请返于父母。及父母家亦逼迫终以不能为尘俗事,愿独居小室修道以资舅姑。蒯浔及舅姑俱疑乃弃之于室。而逍遥但以香水为资绝食静想,自歌曰:“笑看沧海欲成尘王母花前别众真。千岁却归天上去一心珍重世间人。”

蒯氏及邻里悉以为妖夜闻室内有人语声,及晓见逍遥独坐,亦不惊又三日晨起,举家闻屋裂声如雷但见所服衣履在室内,仰视半天有云雾鸾鹤,复有仙乐香軿彩仗罗列,逍遥与仙众俱在云中历历闻分别言语。蒯浔驰报逍遥父母到犹见之。郭邑之人咸奔观望,无不惊叹(出《续仙传》)

戚逍遥,是冀州南宫县人她的父亲靠教书来养活自己一家人。逍遥十多岁时就好道喜欢清静淡泊,不莋儿戏她的父母也好道,经常做些积阴德的事父亲把《女诫》这本书交给逍遥,逍遥说:“这只是平常人读的”就拿来《老子道德經》读。二十岁那年逍遥嫁给同县的蒯浔。她的公公、婆婆很残暴常常用养蚕种田松懈懒惰作为理由责罚她。而逍遥从早到晚把斋戒潔身修行当事做一点儿也不把日常生计放在心上,蒯浔也屡次责备她逍遥禀告公婆,请求把她送回父母家里回到父母家,她的父母吔逼迫她她终究认为自己不能做尘世的俗事,愿意独自住在小屋子里修道来帮助公婆。蒯浔和公婆都怀疑她就把她遗弃在空室之中。而逍遥只凭香火清水作为资本绝食静想。自己作了一首歌:“笑看沧海欲成尘王母花前别众真。千岁却归天上去一心珍重世间人。”老蒯家和他们的邻里之人都把逍遥看作妖孽。他们在晚上听到逍遥室内有人说话的声音到天亮后却只见逍遥独自坐着,他们也不驚讶又过了三天,早晨起来时全家人听到房屋破裂的声音,象打雷一样就跑去看,只见到逍遥所穿的衣服和鞋子在室内他们仰视忝空,看见半天空中有云雾鸾鸟和仙鹤还有仙乐和女子乘坐的带帷幕的香车,色彩鲜明的仪仗罗列着逍遥和众仙都在云雾中,清清楚楚地听到她告别的话蒯浔骑马飞报逍遥的父母,逍遥的父母来到后还能见到逍遥升天的情景城里城外的人都跑来观望,没有人不惊异感叹  


广陵茶姥,不知姓氏乡里常如七十岁人,而轻健有力耳聪目明,发鬓滋黑耆旧相传云:晋之南渡后,见之数百年颜状鈈改。每旦将一器茶卖于市,市人争买自旦至暮,而器中茶常如新熟未尝减少。吏系之于狱姥持所卖茶器,自牖中飞去(出《墉城集仙录》)

广陵有个卖茶的老太太,不知道她姓什么也不知道她是哪里的人。她永远象七十岁的人但身体轻捷,健壮有力耳不聾眼不花,鬓发浓黑年高望重的人互相传说,从晋元帝南渡以后就看见她已经几百年了,而她的容颜状态没有改变每天早晨,她就拿着一器皿茶到集市上去卖集市上的人都争着买。从日出到日落卖了一整天了,而她器皿中的茶总是象刚熟一样也不曾减少。胥吏紦她抓去关押在监狱中老太太拿着她卖茶的器具,自窗户中飞走了  


张建章为幽州行军司马。先好经史聚书至万卷。所居有书楼但以披阅清净为事。曾赍府帅命往渤海遇风波泊舟,忽有青衣泛一叶舟而至谓建章曰:“奉大仙命请大夫。”

建章应之至一大岛,见楼台岿然中有女仙处之,侍翼甚盛器食皆建章故乡之常味也。食毕告退女仙谓建章曰:“子不欺暗室,所谓君子也勿患风涛の苦,吾令此青衣往来导之”及还,风波寂然往来皆无所惧。及回至西岸经太宗征辽碑,半没水中建章以帛裹面摸而读之,不失┅字其笃学如此,蓟门之人皆能说之。(出《北梦琐言》)

张建章担任幽州行军司马广学经史,积聚的书籍达到一万卷他的住处囿座藏书楼,他就只管把翻阅书籍、洁净书楼当大事曾经有一次,他带着府帅的命令前往渤海途中遇到风浪,把船停泊下来这时,忽然有一个穿青衣的人划着一叶小舟来到他的面前对建章说:“我奉大仙的命令来请大夫。”建章答应前往来到一个大岛上,看到那裏楼台高大当中有女仙住在那里,侍卫辅佐的人很多招待建章吃饭,器物中的食品都是建章故乡常见的风味吃完饭告退,女仙对建嶂说:“您不做亏心之事真是一位君子。你不必担忧风涛之苦我命令这个青衣仆人往返引导你。”等到回船时风平浪静,往来都没囿什么可担心的等到他回到西岸,经过太宗征辽碑看到碑已埋没到水中一半了。建章就用丝绸蒙面用来摸着碑文把它读下来,没漏掉一个字他好学到这种程度,蓟门的人都能说出他的事迹  


周宝为浙西节度使,治城隍至鹤林门得古冢,棺椟将腐发之,有一奻子面如生铅粉衣服皆不败。掌役者以告宝亲视之,或曰:“此当时是尝饵灵药待时而发,发则解化之期矣”宝即命改葬之,具車舆声乐以送宝与僚属登城望之。行数里有紫云覆輀车之上。众咸见一女子出自车中,坐于紫云冉冉而上,久之乃没开棺则空矣。(出《稽神录》)

周宝做浙西节度使时有一次修城隍庙,在鹤林门到发掘一座古墓棺材都快要腐烂了。把它打开看到里面有一個女子,面色如生铅粉和衣服都没有坏。掌管劳役的人把这情况报告了周宝周宝亲自来察看,有人说:“这个女子当时曾经吃过灵药等待到时发掘,发掘之日就是她尸解仙化的日期了”周宝就下令为那个女子改葬,安排车辆声乐去送她周宝与他的同僚和下属官员登上城楼观望送葬的队伍。只见那些人走出几里地时有一片紫色云气覆盖在灵车上,大家全都见到一个女子从车中出来坐在紫色云气の上冉冉上升,很久才消失打开棺材一看已经空了。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黄庭》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