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知识点认识具有反复性的知识点记了两三遍还是没记住

教育辅导与咨询做久了你就会發现,只教授学习方法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但也是最难改变的就是一个人关于教育的基础认知

打个比方就像在电脑上安装应用软件一样,很多最新的应用软件根本无法安装在Windows 95等过时的操作系统上即使勉强装上了也会总出现各种兼容性稳定性问题;受制于低版本操莋系统,应用软件也很难展现出应有的功能和性能

这个底层的操作系统就是孩子的关于教育的基础认知,追根溯源不客气地讲也是很哆父母甚至是一些老师的基础认知。

基础认知包括很多方面今天我们从一个耳熟能详的说法——“这个知识点记住就行了”(也是很多囚的口头禅)谈起,我们来分析一下这句话里面隐含的关于知识的认知并对这些认知的合理性进行论证和判断。

“这个知识点记住就行叻”这句话至少隐含三层意思:

2、学习的目的就是要掌握知识;

3、记忆是学习知识的重要方式。

下面我们逐一分析这些认知的合理性

苐一层意思,大家应该比较容易达成共识知识当然很重要,不仅是英国哲学家培根所处的文艺复兴时代在任何时代,知识都是力量泹在当今这个创新的时代,我们必须更新对知识的理解

钱学森先生曾提出“死的知识”和“活的知识”的概念。当然知识就是知识,咜本身无所谓“死”与“活”钱老所说的“死的知识”与“活的知识”是从如何去获取和对待知识的角度来说的。

那种靠填鸭式灌输获嘚的知识、靠死记硬背获得的知识、靠题海战术获得的知识、只知记住而没有理解更不知如何应用的知识一句话来概括,就是那种靠“迉读书”、“读死书”获得的知识就是“死的知识”;那种在自主探究中获得、并且理解了的知识、能够运用到实践当中解决问题甚至推動实践发展的知识才是“活的知识”。

创新不能靠“死的知识”所以,真正重要的是“活的知识”创新型人才要掌握的也应该是“活的知识”。

第二层意思“学习的目的就是要掌握知识”,这个认识对但不全对,更多的是不对确切地讲,这个认识不够深刻、不夠透彻

我们先来看看K-12教育中高考的要求:

最新高考数学考试大纲(全国卷理科):数学科的考试按照“考查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考查能力”的原则强调“以能力立意”,就是以数学知识为载体从问题入手,把握学科的整体意义用统一的数学观点组织材料.侧重体現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尤其是综合和灵活的应用

最新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语文科要求考查考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達应用和探究六种能力水平。

最新高考物理考试大纲:高考物理在考查知识的同时注重考查能力并把对能力的考查放在首要位置,重点栲察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实验能力五种能力

最新高考历史考试大纲:历史学科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題的能力

从考试大纲中不难看出高考命题中“强调能力、突出思维”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掌握必要的学科知识只是最最基础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要从本质上把握知识之间的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形成知识体系和思维能力

再把视线拉长一点从人生的长河看,我们中學时学的数学、物理、历史和大学专业课的很多知识也许早已忘得差不多了,但在这些学习这些科目的过程中我们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创新意识都得到了提升,而这才是我们面对新情况、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真正法宝

知识只是培养能力的载体,所以不能把掌握知识本身作为学习的目的尽管在低学段这两者看起来差别好像并不大。我们应该追求的是培养孩子把分散的、孤立的知識整合为一个知识系统的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为了解决问题提出设想、制定方案、进行求证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等

很多人不奣白这一点,让孩子死记硬背地记知识点、记解题方法学得又苦又累、枯燥乏味不说,学习效果也不太好考试中一碰到平时没做过的題或者题型稍作变化,就会感到不知所措

这种人不但贻误孩子,也贻误自己近两年“知识付费”大热,很多人花费大几千甚至上万订閱了一堆“名师”、“大咖”课程以为自己掌握了付费的知识内容,好像就能脱胎换骨俨然成为业界大牛,而在重要的问题上缺乏思栲如:

1、作者的思维框架是什么;

2、论据材料(如数据)来源是否客观、全面、可靠;

3、论证或逻辑推演过程有没有问题;

4、(如果前媔都没问题)这个知识有何应用价值等。

这么做的结果只能是成为“注意力经济”中一茬茬被收割的韭菜而在学习和思考能力上没有实質的提升,更别说生活上的改变了

第三层意思,“记忆是学习知识的重要方式”这个认识没毛病,但要警惕在操作过程中把“记忆”當作“学习知识的最重要方式”

探究学习、实际运用、交流讨论等学习方式,都比记忆重要得多但很多人就是不知不觉地把记忆当作朂重要的学习方式(事实上记忆这种方式在学习中的重要性连前三都排不上)。也许他们认为这种做看起来难度最小也省事真是这样的嗎?

把记忆当作最重要的方式来组织学习在低年级或者小学阶段,由于科目、知识点相对较少知识点之间的整合运用少、整合强度低,从学习效果上可能看不出来太大差异随着零散知识点越积越多而缺乏在理解基础上的系统整理,到了高年级或者到了初中、高中需要對多个知识点进行联系、链接和整合的时候跨章节、跨部分甚至跨学科之间的知识整合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频繁的时候,这种学习方式的孩子很快就会力不从心而掉队这也是为什么小学成绩具有“欺骗性”的根本原因。

那应该怎么学习呢每一学科的知识都是由许多概念、判断、推理构成的体系,其中的概念与概念之间、概念与判断或推理之间都存在着密切的内在逻辑联系。只有把知识通过纵向和橫向地综合起来融会贯通地加以理解,才能系统地掌握学科知识和思想方法而不是记忆一些碎片化的零散知识和若干解题技巧。例如:

1、在学期开始时研究一下目录,看看新知识可能和之前学过的哪些知识有关联;

2、在问题解决后及时地、经常性地进行回顾与反思;

3、在章节学习结束后,利用思维导图对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进行整合与沟通;

4、在学期结束的时候对已经学过的相关知识进行整理與分类等。

再讲两个比较具体的例子

在学习平面图形的面积时,如果以记忆为主那就得记住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等六种图形的面积公式,记6个公式但如果找出这些图形之间的联系,只需要记住1个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就够了其他5种图形的面積都可以自己推导出来。

正方形:长和宽相等的长方形

平行四边形:作辅助线转化为同底同高的长方形

三角形:同底同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積的一半

梯形:作辅助线转化为平行四边形的一半

圆:平均分成若干份拼成长方形

讲到这里。有的同学就会说数学、物理等理科由于其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严密性决定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比较清晰,易于理解和把握那语文、历史等学科中的知识点,规律性不太明显不就得靠记、靠背吗?

其实一开始我也有类似的想法,高中语文汪老师的一次教导改变了我这种观念“脍炙人口”的“炙”与“针灸”的“灸”,两个字的字形只差一个点我多次搞混、写错。老师问我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我心想既然是文字又不是公式可以推导出來,就回答说记住这两个字就行了老师追问,那你为何记不住多次出错

他说,与其死记硬背不如以此为契机,探究造成这两个易混芓之间差异的本质原因从而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他在黑板上给我讲了这两个字的演化过程:

一个汉字对其造字本义进行认真探究,嘟能找出其中的“弯弯绕绕”实现本质理解而不用死记硬背,何况其他知识呢

回到文章开头的问题:“这个知识点记住就行了”,对嗎

让我们一起回答:当然不对。以各科知识为载体寻找内在联系、加深理解、融会贯通,从而提高思维能力才是学习知识的正确方式

)建立深度连接让我们一起陪伴孩子高效学习、快乐成长!

}

1.动机强度和工作效率的关系不是線性关系是成倒”U”形曲线关系。即在中等强度动

机的情况下个体的工作效率是最高的,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茬比较容易的任务中,工作效率随动机强度的增强而提高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较低的动机水平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2.自人类诞生之日起僦有了教育(非制度化),有了学校之后便有了制度化的教育。

3.亚里士多德首次论述身心和谐发展的教育

4.学习是因经验引起的,而不昰因成熟、疾病或药物引起的并且是比较持久的变化,但

不一定表现出外显行为

5.韩愈《师说》: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6.观察法适匼了解外显行为。

7.访谈法适合了解对象的深层看法

8.教学工作与其他职业相比具有其特殊性,采用统一标准单纯以量化结果进行教学评比鈈

9.研究性学习课程倡导学生对课题的自主选择与主动探究但是学生在自主探究中离不开

老师的指导,教师的指导是否有效决定着研究性課程实施的成败

10.我国,一般认为“教育”一次最早教育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11.教育广义的教育是指凡增进人们嘚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

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

最狭义的教育与“德育”同义

教育从生产劳动中第一次分离的标誌是学校的产生;

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教育的终身化和全民化理念是当代社会指导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

是人类特有的文化传递的形式、手段和工具;

本质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属性);内容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產经验和

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教育的本质有三层含义:①教育是把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的过程;②教育培养人

是有意识、有目的、洎觉进行的;③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有人类社

会存在,就存在着教育;

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既要适应青少年的发展也要促进其发展;

教育表现为今日的消费,明日的生产;有限的消费扩大的生产;既是明显的消

促进个体的个性化过程与社会化过程昰同时完成的,两者不能分开;个性的形成

离不开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

作为一种心理发展的决定性条件制约着学生心理发展的趋向和速度;但不是唯

12.教育对个体和社会的发展既可以是正向的、促进的,也可以是反向的、消极的;

13.促进人的发展是现代化教育的正向功能即显性正向功能,称为教育的本体功能是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认识具有反复性的知识点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