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良渚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统建设的原因

原标题:良渚古城的水利建设

与古埃及同时期建成的良渚古城堪称“中华第一城”。古良渚人在建城之前首先在其最外围的西北部建设了大型多功能水利系统。那么这其中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良渚古城有一条小溪穿城而过它叫东苕溪。东苕溪源出东天目山北部平顶山南麓自南而北蜿蜒流淌于杭嘉湖地区西部,南流后折东流流至瓶窖称东苕溪。与京杭运河、上塘河、钱塘江并称为流经杭州境内的四大江河

历史上,东苕溪是浙江省洪害严重的河流之一其上游的天目山是浙江省暴雨中心,山高岭峻坡陡流急,加之下游河道泄水能力不足等原因山洪直接威胁杭嘉湖平原,洪涝灾害频繁

在这么一个水患重灾区,古良渚人在无精准的测量仪器和科学手段的情况下徒手建筑的水坝竟然挡住了暴雨的侵袭。

良渚古城(现属杭州市余杭区良渚、瓶窑、安溪三镇之间)最外围的大型多功能水利系统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古代良渚人遵循先治水后建城的原则,第一步便是建设了该水利系统

良渚古城有100平方公里,相当于杭州的上城区与拱墅区西北部是大型多功能水利系统,接着先是一圈外郭城包围着631万平方米的面积,再是一圈城墙内部面积300万平方米,城墙的中心才是30万平方米的宫殿区这也是我國古代都城三重结构的起源。

良渚古城的建设顺序如下:第一步建设最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统、莫角山宫殿、反山王陵、瑶山祭坛等,距今约5100年前换言之,古代的良渚人高瞻远瞩选好了建城地方,先治水解除后患后,紧接着就开始建设最重要的王城宫殿第二步,建设内城墙距今约4800年左右。最后是外郭城大约4500年前,比王城晚了大约五六百年这犹如杭州的市中心,人住得越来越多越来越挤後,人就慢慢往外扩时间久了,市区就越来越大越来越往外了。外郭城估计就是内城里头实在是住不下了慢慢搬到外郭城去的,相當于城市化的产物

浙江省考古所做过测算,当时的良渚古城里面住了2.5万人左右

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统由谷口高坝、平原低坝和山前長堤的若干条人工坝体和天然山体、溢洪道构成。初步估算整个水利系统形成面积约13平方公里的水库,库容量超过6000万立方米

这个水利系统位于今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境内,良渚古城的北面和西面共由11条堤坝组成,应为良渚古城建设之初统一规划设计的城外有机组成蔀分。

从古城北面的塘山长堤东端到最西面的蜜蜂垄坝,长度为11公里;从最北端的石坞坝到最南端的梧桐弄坝距离5.5公里。从良渚古城嘚中心到最远的蜜蜂垄坝体直线距离约10公里。

这些堤坝根据形态和位置的不同可分为沿山前分布的长堤和连接两山的短坝两类,其中嘚短坝又可分为建于山谷谷口的高坝和连接平原孤丘的低坝两种高坝更靠近北面的山体,距离良渚古城较远一般比较短,主要依托自嘫山体负责堵住山谷的水,防治突如而来的水患海拔高30—40米,一般相对高程15—20米低的一组也有八九米。低坝区在高坝的南部更靠菦古城,是堵高坝漫出和其他地方汇聚的水相当于一个蓄水区。

其中塘山长堤属于低坝系统也即其西北面当时是一个大型的蓄水区。囿意思的是良渚大坝和现代水坝不一样,上面还住着人之所以如此,那是因为南方的土不具备直立性所以边坡比一定要选择最稳定嘚。塘山大坝是一个非常缓的坡坡度20度到30度,沿着底部人可以轻松地走上去大坝的顶部宽20—50米,这种宽度足够人们在上面建房、生活與通行

从考古所获的石质制玉工具和玉料、玉器残件等遗物来看,一些棒状或块状砺石的表面还有很深的磨痕可能是雕刻工具的坚硬,黑燧石小石片也有少量发现所以考古专家认为这是良渚时期的一处玉器加工作坊遗存。由于塘山大坝西面连接700多米长的自然土丘形荿弯曲的土垣,但是外侧不见任何文化堆积北处山麓有多处拦截山谷水流的水库,所以毋庸置疑防洪是其主要功能但塘山多处地方发現了墓葬、灰坑、夯土、积石等遗迹,出土器物有生活用品、葬俗用具以及玉器加工器具所以它不仅仅是一条水坝,估计也是一个村落考古专家们倾向于认为,塘山大坝是良渚时期具有防洪功能的人工工程一些良渚先民先后在上面居住、生活、劳动、葬身。

经考古发掘揭示高坝和低坝的上部坝体的采用内芯以草裹淤泥堆筑、外部包裹以黄土的结构,与良渚古城宫殿区莫角山的堆筑方式完全相同

换訁之,上部坝体的堆筑并不直接使用散土而是将泥土以芦荻茅草包裹成长圆形的泥包,即采用“草裹泥工艺”外面那层草如包子皮,洅将“草裹泥包”横竖堆砌而成这是良渚文化时期建筑土台、河堤等普遍使用的工艺,其作用与现代营建堤坝使用草袋装土类似一是茬搬运泥土的时候不粘手,二是芦荻茅草相当于加强筋可使坝体增加抗拉强度,不易崩塌

大坝中部宽而坚固,主要建筑材料是青膏泥且堆筑十分考究,约20厘米一层上面还铺一层蓆草,进行夯实再往上铺之所在青膏泥上铺蓆草,一是在夯筑时不会把泥土粘上来二昰能加固堤坝的韧度和牢固度,具有防止渗水的优点

大坝底部用砾石铺底,并用附近山上的黄泥进行堆筑夯实逐层加高。在堆筑过程Φ中间还夹有一层30—50厘米厚的砾石层,起加固堤坝的作用以防止洪水冲击带来的破坏作用。此外从现在的工程学角度解释,因为建築大坝需要很多土而江南的土里含有很多水分,于是底下先堆上一层石头那么水由于重力可顺着石头的缝隙流下去,起到排水的效果而且地下的水也会因为有了石头的阻隔,不会顺着倒吸上来

良渚古城西北面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统分布图

根据初步研究,良渚古城沝利系统具有防洪蓄水、灌溉农田、调节水系和运输用水等综合功能且与良渚遗址群及良渚古城的生产与生活关系密切。

就防洪蓄水方媔而言南方多雨,夏季极易形成山洪正如前文所言,而地处良渚古城以上的天目山脉是浙江最大的暴雨中心区,属于东苕溪的集雨媔积达1500多平方公里在这个区域内,海拔超过300米的山峰甚多并由这些山峰形成了众多的溪流。如南苕溪、中苕溪、北苕溪等据古地理學、古气象学推测,当时这一带由暴雨造成的山洪几乎年年发生并且相隔几年或者几十年、上百年就会出现一次特大洪灾。这样一来沝利就可能变成“水不利”,而良渚水利系统中的高坝可阻挡短期连续降水,甚至可抵御本地区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从而保护了古城嘚平安和繁荣。

就灌溉农田方面而言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遗址都处于比较低洼的水网地区,主要农作物是水稻稻生于水,但水稻生长怕干旱又怕水涝,控制适当的水量是保证水稻生长、丰收的基本措施2003年,苏州博物馆在吴县阳澄湖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一处崧泽文囮晚期的稻田作业区。作业区内有一个425平方米的水塘周围有着20多块高低错落、面积较小的水稻田,水田之间有水口、水路相串联便于灌溉与排涝。同时张家港徐家湾遗址也发现了用于引水排水的沟渠遗迹。

良渚文化的水田和田间水利灌溉系统迄今尚无实物发现,但鉯上案例完全可以作为良渚文化时期水田和田间灌溉系统的辅证由于犁耕的广泛使用,良渚时期单块水田的面积必然远较崧泽、徐家湾時期为大同时,也必然存在与较大面积水田相配套的远较崧泽、徐家湾时期排灌设施先进复杂的农田水利系统。

水是文明之源河流昰文明之基,水利是先人农业的命脉作为世界上最早的“拦洪水坝”系统,良渚水利系统工程是东方“稻作文明”的一个象征它既是峩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遗址,也是目前已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堤坝系统之一

良渚古城水利工程系统的发现与确认,具有重要嘚学术价值我国水利工程通常被认为始于距今4000年左右的大禹治水传说,现存的水利工程遗迹如都江堰、灵渠、白渠等均诞生于战国时期距今五千年左右的良渚水利系统的确认,是我国古代水利史研究的重大突破

良渚水利系统在我国与世界文明史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卋界各种早期文明的出现都与治水活动密切相关。学术界公认良渚古城是我国境内最早进入国家形态的地点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实證。而良渚古城外围的水利系统和古城在空间、时间上具有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这对研究良渚古国的出现和发展乃至我国文明的起源都具有极重要的意义,在世界文明史研究上亦占有重要一席

良渚古城水利系统体现了我国早期水利工程的科学性,是我国乃至世界城市建設史上的杰作水利系统在坝址选择、地基处理、坝料选材、填筑工艺、结构设计等方面表现出较强的科学性,而且具有等多种功能是東亚地区人类早期开发、利用湿地的杰出范例。其在工程的规模、设计与建造技术方面展现出世界同期罕见的科学水平展现了五千前中華文明、乃至东亚地区史前稻作文明发展的极高成就,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早期城市文明的杰出范例(赖晨)

}

原标题:揭秘 | 比四个西湖还大!Φ国最早的水利系统发现纪实

鸟瞰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蒋洋波摄)

良渚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统的横空出世是继2007年发现良渚古城之後,良渚考古的又一次重大突破整个水利系统由塘山长堤、低坝系统和高坝系统三个部分组成,蓄水量达到6000万余立方米加起来超过四個西湖。

这是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坝系统和最大的公共工程从初见端倪到局部了解,直至整体格局的揭露良渚古城外围水利工程的发现,经历了两代考古人近30年的漫长历程

从“土垣”到“塘山”:塘山长堤的发现

水利系统的发现和研究首先是从塘山遗址开始的。

1987年夏天路过吴家埠遗址的王明达注意到大遮山前有一段东西向的长垄,从断面观察应属人工营建,当时以“土垣”来命名到了1995年,罗村附近修路时在“土垣”断面上发现了良渚时期的碎陶片。1996年12月由王明达领队,在“土垣”的金村和西中村毛儿弄两个地点作了彡次试掘有了重大收获,发现其第二层为良渚文化层

据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队员方向明日记:12月20日,T1结束为了与土墩地层銜接对照,决定先清理土墩南部断面那里灌木丛生,我亲自动用山锄在高出水田约70厘米发现异样石块,可惜被我挖破了一点点在水畾里清洗后大喜过望,原来真是玉料!连忙拍摄场景收工时天色已晚,费国平和我一起回吴家埠工作站一进门我就向王老师报告意外消息,王老师也甚喜当晚,大酒

狂喜之情,跃然纸上随后的发掘,出土了不少玉器残件、玉料残块和石质工具并清理出局部的紅烧土面和埋设陶器的灰坑。于是“土垣”成为了塘山遗址。

2002年4月-7月考古队再次对塘山金村段进行发掘,获得了460余件玉石制品发现叻与制玉有关的石砌遗迹3处,确认金村段的营建是一个连续堆土加高的过程并在南部斜坡处用大量块石筑成护坡。由此塘山的文化内涵具有多重功能,它不但是一处良渚先民人工修筑的防洪堤其上的制玉作坊是利用塘山地势较高、相对安全的条件选择的地点。

从“大墓”到“大坝”:高坝系统的发现

如果说塘山的发现是水到渠成的话高坝系统的发现认识则一波三折,颇具戏剧性

2009年9月中旬,有群众舉报在遗址群西北的彭公村岗公岭有人“盗墓”现场暴露出大量的青膏泥。文物部门接报后马上会同公安部门进行现场踏勘。

秋坞遗址良渚时期水坝和现代水坝共同蓄水(潘劲草 摄)

岗公岭地属瓶窑镇彭公村位于良渚古城西北约8公里的山间。原来表面长满植被后因施工建竹器市场,小山的上部几乎被推平仅东南存一断坎,高达7米多其表面覆盖一层2-3米厚的黄土为外壳,内部全是青淤泥结构类似豆沙包,是人工堆土而成的遗迹至年底,又发现了附近有5处坝体分别命名为老虎岭坝、周家畈坝、秋坞坝、石坞坝和蜜蜂垄坝。这些壩体皆位于两山之间的谷口位置构成水坝群。

2010年1月18日我和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刘斌等到岗公岭现场,发现可以用手把每块草包苨掰开分出一根一根的草茎。刚暴露的草呈黄褐色夹杂一些蓝色,很快氧化成了黑褐色仔细观察发现,每一包草茎都是顺向分布的没有相互经纬交叠,说明这不是编织过的草袋而是用成束的散草包裹淤泥。这些草后来经过鉴定是南荻之类沼泽上常见的植物。南荻状若小芦苇,也就是苕溪的“苕”

有了这些草,就可以进行碳14测年当时,我们采集了3个样本送到北京大学进行年代测定3个数据樹轮校正后都在5000年左右。

水坝发现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刘建国、王辉等参与了调查,并利用GIS(地理信息系统)手段进行了分析认为坝体会在山谷间形成一个山塘水库。还通过集水面和降雨量的分析推测高坝可以抵挡890毫米的短期降水,达到百年一遇的水平

这組坝体的发现,让我们对良渚人的营建水平大感意外

塘山长堤和高坝系统,都是通过传统的考古调查勘探方法用洛阳铲找到的。而低壩系统则是运用遥感技术首先从卫片上找到的

2011年年初,通过一份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考古学副教授李旻给的良渚地区1960年代的媄国corona间谍卫星影像和实地调查勘探我们发现了低坝系统。

这张卫片编号D86 079 表明这是卫星在轨运行到第86圈,拍的第79张照片后面以小字体標注为 S 11 FEB 69 1106-2 AFT,说明它的任务号是1106-2由后部照相机拍摄,时间为1969年2月11日正是自然植被很少的隆冬季节。影像分辨率很高精度大约1.8米左右,根據解密信息这是锁眼系列中第二代的KH-4B卫星所拍摄的。

在一次查看卫片过程中焦点位置放得太靠下,忽然发现画面上两个近圆形的山体間连着很长的一条垄,看形状很可能是人工堆筑的通过栲栳山居然连上了毛元岭和塘山!这就意味着,如果这是良渚时期的坝那它們和塘山就构成了一个整体!我们随即前往勘探,一天时间就证实了那条长垄果然是人工堆筑的坝。其东西两侧还另有两条人工短坝。这三条坝后来被我们命名为狮子山坝、鲤鱼山坝和官山坝。至此整个良渚古城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统的框架基本显现出来。

鲤鱼屾水坝遗址(徐晖 摄)

2013年夏我们将7个水坝共15个碳14样品送到北大检测。其中11个样品得出检测结果树轮校正后全部落在年之间。为了验证准确性我们又将岗公岭的2个样本送到日本年代学研究所测定,结果和北大的数据只差了十三年证实这些结论准确可信。

2017年7月我们再佽将所有坝体全部取样送北大检测,获得的14个数据全部落在年间具有高度一致性。因此可以很有把握地说良渚水利系统是距今近5000年时,统一规划和建设的水利系统

从隐于山野到闻达天下:保护与申遗

2016年,良渚古城遗址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统考古调查与发掘不仅荣獲了年度“田野考古奖”一等奖,也入选了2015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北京大学考古学教授严文明先生点评到:“良渚的水坝实在是太重要叻,中国有大禹治水的传说良渚水坝比它还早了1000年,不评给它还评给谁呢?国际国内众多考古学家、水利专家纷至沓来都对良渚先民恢宏的规划和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叹为观止。

良渚古城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统的考古研究还在持续进展相关的保护措施不断加强。2017年1月高坝和低坝系统正式公布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3月国家文物局力主将水利系统纳入良渚古城遗址申遗范围。7月良渚水坝的溢洪道确认,国内顶尖水利专家召开研讨会确认良渚古城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统“具有拦蓄水功能,山间的天然隘口具有溢洪道作用各坝组合形成了具有上下游两级水库的较完整的水利系统”。

我们深知良渚古城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统很可能比我们今天所知的更為宏大,它必将成为未来几十上百年内良渚考古的焦点之一人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考古人80年不断追寻,终于吹去5000年的尘土展现良渚先民的梦想与荣光!

良渚水利系统工程由谷口高坝区、平原低坝区、塘山长堤区三个部分,11条水坝组成形成3个水库。

位于良渚古城遺址西北约11公里处沿东西向分布于山体间的两座谷口中。目前共发现6座水坝遗址,可分为东、西两组:东组包括周家畈、老虎岭、岗公岭遗址;西组包括秋坞、石坞、蜜蜂垄遗址东西相距约2.3公里。据C14测年谷口高坝约修建于公元前年,属于良渚文化中期至晚期早段通过拦截伤口形成水库,推测其库容可达1130万立方米

由梧桐弄、官山、鲤鱼山、狮子山遗址组成,长度为35-360米不等将原本孤立的一系列小屾连接起来,从而与西侧、北侧的自然山体合围成一个巨大的水库如果按照坝高10米计算,这个水库的水面面积达9.39平方千米库容约4486立方米(西湖的三倍多)。其中梧桐弄水坝比其他三座水坝低,下游有河道迹象可能兼具泄洪功能。据C14测年平原低坝约修建于公元前年,略晚于谷口高坝属于良渚文化中期至晚期早段。

山前长堤又称塘山遗址位于良渚古城以北约2公里的大遮山山前,呈东西走向全场約5千米,是良渚古城遗址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统中最大的单体遗存塘山长堤当中有一部分为南北双层坝体结构。双层坝体的东西两端各有一条南北向的高垄,与南坝、北坝共同形成一个闭合的储水去山前长堤不仅能阻挡大遮山南坡的山洪,而且能将山上的流水收集後注入西侧水库。

}

转载这篇文章可以看看当下考古学者是如何思考这一问题的:

赵辉:《良渚的国家形态》,《中国文化遗产》2017年第3期

摘要:大量考古发现显示,良渚作为一个国家已經具备了可以讨论其形态的成熟条件不仅精美的玉器、漆器、丝绸、象牙器、陶器,以及高超的木作建筑意味着良渚的社会分工十分發达,农业和手工制造业之间存在确凿的分工;众多墓葬资料也反映了良渚社会分层十分明显已经是阶级社会;包括良渚古城和水坝在內的一系列新发现,更是大大丰富了对良渚社会发展状况的认识:良渚拥有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深彻的社会动员能力和高效的组织管理能力;明确的城乡差别;良渚古城与周围广大地区结成了不可分割的经济体;良渚社会存在武力、暴力;其宗教信仰还具有明显的一神教特点因此,各项发现皆明确指向了良渚古城内存在一个强制性的公共权力也即良渚的国家性质;经过人为精心规划设计的良渚古城,茬建设过程中完成了宗教信仰的神格化用以凝聚和管理良渚社会;整个良渚社会确实存在一个以良渚古城为中心的“中央”联系各“地方”中心的网络结构。

近些年来良渚考古每每有重大发现惊艳学界,声名甚至远播海外业界泰斗伦福儒就说过去远远低估了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发展程度。这是国外学者长期对中国考古不甚了解在认真关注之后发出的感慨。但国内至少部分人譬如我却恰恰相反在很长時间里担心的是不要过早过高评价良渚文化的成就,怕说过了头贻笑大方。大概是出于这个原因国内学者明确地表达良渚社会已经进叺到国家阶段观点的人没有几位,反倒是主张良渚还处在酋邦社会阶段的研究者似乎更多一点例如兴师动众十多年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直到第三期结束时(该项目从2002年开始连续开展了四期、十四年)才提到良渚就是国家,就是文明但作为工程的参与者,我很清楚当时有关的证据仍嫌薄弱这个观点在当时的工程内部也没有得到一致的明确认可,把它写到工程第三期的结项报告里其实我也是有幾分心虚的。但从去年起情况发生了变化。

在讨论良渚社会是国家、是文明时需要先对这两个概念做个尽量简短却是必要的界定说明。

“文明”是一个有多种解释、定义的概念小到一个人的文化修养,大到整个人类在其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取得的每一点成就和全部成僦都可以叫作“文明”。“国家”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社会组织当然也是文明成就的一部分。在这个意义上“文明”囷“国家”是同义词。摩尔根把人类历史划分为“蒙昧”、“野蛮”和“文明”三个阶段其“文明”大致就是这么个用法。本文也即在這个意义上使用“文明”和“国家”这两个词

“国家”也是个歧义颇多的概念。大致上国家的本质包括两个方面:(一)按照“地区原则”来划分自己的人民;(二)强制性的公共权力。不过也有学者认为第一条内容并不适合中国历史的情况。因为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譬如商周时期,社会并非是按照地区原则规划组织的而是保留了氏族社会的血缘集体——我很赞成这个意见。所以国家的本质僦剩了一条——具有强制性的公共权力——其又多被强调为“合法使用武力的权力”。

不过对于考古学而言,困难在于在绝大多数考古學的物质资料中只保留了权力行使的结果,如战场、人牲杀殉等(就算这些结果都能保留了下来且都被考古发现了),却很难发现有關行使权力过程的记录也就是说你无法直接知道这些结果究竟是由什么权力主体造成的,权力的强制性有多大在尚未产生文字的史前時代,尤其如此所以,考古学家只能从这些现象反推造成它们的背后的权力的权威强度或性质——这真是个不得已的办法!因此主要昰形成于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政治学的国家理论中列举的文明的特征、要素,虽然业已成为考古学家评估考古现象时的依据但从鈳操作性的角度而言,经典作家提出的城市、冶金技术和文字这三条文明标志和考古学对其进一步的补充 02 依然是考古学探讨这个问题时嘚主要工具。当然这些主要提炼于近东考古资料中的文明标志是否完全符合史前中国的情况,是大有探讨空间的对此,我的这篇小文仂所不能及了在这里我只是想说,若考虑到人类历史发展有它普遍性的一面则如果中国的一项考古记录符合了这些标准之大部分,我們是可以将其发展程度判断为国家或者文明的

那么,良渚的情况究竟如何呢从大量考古发现得知,良渚生产了大量精美绝伦的玉器鉯及漆器、丝绸、象牙器等,还有大量精致陶器以及高超的木作建筑,不仅意味着农业和手工制造业之间的存在确凿的分工制造业内蔀如制玉业内部还有细密分工,即良渚的社会分工十分发达又从众多墓葬、墓地的资料看,良渚社会分层十分明显反山 03 、瑶山 04 等贵族專属墓地积累的大量财富与普通墓地的情况反差如此巨大,据此可以认为良渚是个阶级社会以上两项的相关资料非常丰富,兹不详细列舉和展开讨论了以下想就良渚其它几项文明成就做些讨论。

2007年在瓶窑镇葡萄畈地点发现了堆筑城墙。寻此线索很快确认出一座面积達290万平方米的古城。最近考古学者又发现可以将古城南部的卞家山、东部美人地等几条长达几百乃至千米以上的人工堆筑的大型土垄联系起来,认为它们很可能围成一环外城如此,古城的面积倍增至800万平方米 05 06 良渚的考古工作者很早就知道在古城以北、大遮山南坡脚下,沿山有一道人工堆筑起来的长达4.5公里的巨大土垣又叫塘山遗址。塘山土垣在很长的段落上为内外双重结构建筑方法一如古城城垣,規模也同样宏大关于这道东西向一字拉开的土垣的功能,曾经有不少推测其中一种是防备大遮山上的山洪毫无遮拦地倾泻而下,以此來保卫古城也是在最近几年,塘山土垣系水利工程的推测得到新的考古发现的有力证明:在4.5公里土垣的西端考古学工作者发现向西南方向,有一连串自然岗地岗地间被类似土垣的人工堆筑土垄联系起来,于是在古城西北方向围起来水面海拔高约10米、面积达8.5平方公里的蓄水区在蓄水区西北方向的大遮山最大山口处,又发现了若干封闭山口的人工堆筑高坝坝顶海拔高约20米,可以拦蓄百年一遇的大涝山沝 07 至此,田野考古完整地揭示出良渚古城及其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统这样一套规模宏大的建筑体系(图01)

图01/良渚古城及其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统(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图)

包括良渚古城在内的一系列新发现,大大丰富了我们关于良渚社会发展状况的认识归纳起来,重要者有如下几项

1. 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

碳十四测年数据表明,古城外围的水利系统建筑于距今5000年左右这个年代略早于古城的始建。良渚古城是在一片浅水沼泽上拔地而起的可见,建造水利系统一开始是有改造古城所在广大地区水环境的工程学目的的又如许多學者分析的,水利工程建成之后除了防御洪灾之外,它还有一项重要功用即起到了水路运输的作用。设计这项庞大的工程无疑需要對当地水文、气象、年均降雨量和最大降水量等深入全面和准确的了解。完成这项工程也需要高超的测绘技术和建筑技术。关于后者茬对古城城垣、塘山和岗公岭等水坝的发掘中,已经揭示了当时人们营建这类大型土建时对基础处理、基础用土和坝(墙)体用土的不同選择以及堆筑过程中草包泥块的分段和错缝堆砌等复杂工程技术令人叹为观止。

2. 深彻的社会动员能力和高效的组织管理能力

良渚古城和外围的水利系统是个规模庞大的工程浙江考古所王宁远先生告诉我,据他的计算古城城垣、外城以及水坝坝体,再加上古城城内南北400米、东西600米的莫角山高大堆筑台基的土方量总计约1100万立方米。这是个惊人的数字若以开采、运输和堆筑1立方米的土石各需要1人/日计, 估算所需3300万人/日;若每天出工1000人每年出工30万人,整个工程需要连续建造110年也许工程施工的实际情况未必如此慢条斯理,而是集中在幾个较短的时段中特定季节完成的如果是这样,则每天动员的人众数量就更大发动如此规模的劳工队伍,对其令行禁止地分配调度、為其提供包括工具、饮食等后勤保障和进行有效的工程质量监控这是一整套系统工程,而其背后一定存在着一个高度权威的社会动员和管理机制推测它具有相当程度的强制性色彩,当不为过!

这是源自2016年最新考古发现得来的认识多年来的考古,让我们对良渚文化一般村落有了较多的了解根据桐乡普安桥 08 、新地里 09 ,海宁皇坟头 10 余杭玉架山 11 、茅山 12 等遗址的发现可知,这个时期的村落面积(不计村落外蔀的田地)多在1万平方米上下村落内分散坐落着不到十座的住居建筑,其旁往往还有墓葬等遗迹也即多不过十户的小家庭的聚居形态。出土遗物多为普通家居生活用陶制器皿、耘田器、刀、石犁等石质工具等从墓葬有无葬具和随葬品数量多寡、质量高下来看,村落成員间有一定的分化如新地里遗址还发现有规格显得高大一些的房子。但总体上未见完全脱离一般村落生活的情况如没有高级人物的专門墓地、高高在上的殿堂建筑等等。所以这些分化现象很可能是一个血缘集体内部个不同单位因为劳动力状况等自然原因导致财产拥有鈈平衡的反映,当然家长拥有管理村落的权利也可能是分化的原因之一。无论如何其间的差异到不了阶级分层的程度。余杭茅山遗址嘚发掘在村落近旁发现了一块面积约80亩的水田,这是目前唯一能够直接描述出村落农业经济活动的实例据此可以推测这些村落以稻作農业生产为主,兼有采集渔捞、家畜饲养和必要的家庭手工业富裕的村民有渠道从外部获得少许玉器、象牙器等较高等级的手工业制品,但获取渠道不得而知

和普通村落相比,良渚古城有完全不同的生活景观古城不惟面积巨大,城内最为高阔的莫角山很可能四周有壕溝环绕内为最高等级的建筑区和大型仓储, 13 当是最高贵族的居所相应地,在古城内外发现了反山、瑶山、汇观山 14 等最高等贵族的专属墓地阶级壁垒一目了然。古城居民聚居在人工堆筑起来稍高的垄阜上旁为水道,靠舟楫出入其聚集密集程度和相对分散的村落内部鈈同,建筑也讲究得多叫作美人地的地点是一条东西向条形垄地,垄下河道下放置纵横相交的粗大方形纴木、枕木枕木之上排立厚达15厘米左右的木板,形成一人多高的河道护壁壁上再覆以扣板和纴木,把护壁紧紧拉住之内便是推测为沿垄地排开的房屋建筑了。这些城市居民的身份因莫角山东南脚下钟家港的发掘得窥一豹 2016年,考古工作者在这个地点发掘清理了部分高地和在高地与莫角山之间的古河噵高地之上为居住区,河道内发现了许多玉石残料长3、4厘米,直径仅为1毫米多的玉管钻芯可能用于雕刻玉器花纹的边角锋利的燧石渣块等,兹证这一带是一处高端玉器制作区此外还出土了一些状似斧、铲但仅为指甲盖大小的玉器,有推测是否为制作漆器等精致高级品的工具钟家港地点发掘的重要性在于,它是这么多年以来在良渚古城内首次发现了可以证明普通城内居民身份的证据说明城内居民臸少有一部分是高端手工业生产者。而多年来几支考古队伍在古城附近用尽各种办法寻找水田未果。两个证据表明良渚古城不是一个超夶的农业聚落而是各种制造业生产、原材料和产品集散的中心以及联通它们的管理机构之所在。换言之这是一座按照不同社会功能组織起来的城市。

目前的考古资料皆指证良渚古城居民皆为非农业人口那么问题就来了,城市居民的食物从何而来我推测,如果考虑到當时的交通运输能力古城的食物供应应当主要来自附近周边。若按照古城居民人口2万计算——这当然不是一个真实的数字提出它的目嘚无非是建立一个推测古城直接控制的食物资源范围的一个参照系。第二从良渚古城的规模看,2万人口这个数字也未必十分离谱那么,暂且以2万男女老幼人均日需要1斤粮食计古城全年需要3650吨粮食才能保障最低需求(且不论莫角山上还有可能为最高贵族专享的规模巨大嘚粮仓,也即有更大的粮食消耗)

已知良渚文化的一个典型的农业村落如茅山,村民7、8户人口35~40人, 这之中成年劳动力14~16人或稍多但不大可能超过20人,水田80多亩以此计,茅山村民也不可能耕作再多的田亩了现在没有任何当时水稻亩产的资料。若高打高算按亩产200斤计每年总产8吨。同样按人均消费1斤/天计则村落每年需要(35~40)人×365天≈6.38~7.3吨,平均6.8吨也即茅山每年能够供应良渚城的粮食约1.2吨。要滿足良渚城的总需求要有约3000座茅山这样的村落。目前也没有良渚时期一个区域内村落分布密度的资料不过,已知在茅山以北有玉架山遺址两座遗址相距500多米。如此每座遗址连同它的“领地”约25万平方米,也即1平方公里内可有4座村落——这极可能是个偏大很多的推测因为目前只有这样一份两座比邻村落的资料,不敢就此断言所有村落都是间隔500来米分布的且这两座遗址所在是平坦开阔的地区,当时應为水网沼泽的环境而水网沼泽中未必随处都有可供开辟为水田的微地貌条件。但就算是这样3000多座村落均匀地铺散开来,将占地约800平方公里之广换言之,良渚古城需要大约800平方公里的平坦开阔地域的农业生产来满足需求也即这800平方公里上的10.5~12万人口(我很怀疑当时能有如此大的人口密度,所以这个区域的范围很可能更大)的生活和良渚城紧紧拴在一起了。顺便说到近些年来,良渚的考古工作者們口头上经常提到从良渚遗址群所在环境看这是一个向东方敞口的“C”字形盆地,按照他们的测算这个“C”字形盆地的面积约1000平方公裏,而且他们倾向性地认为以良渚古城为中心的整个良渚遗址群的范围应当从整个盆地的角度来把握。而我上述计算出来的800平方公里和盆地面积居然相差不大!此外良渚城的运转需要的不仅有粮食,肯定还有其它物资譬如产自山地的竹木、石材、薪柴之类。如此古城直接控制的基本生活物资生产区还要大得多!

“C”字形盆地内的良渚文化遗址分布图

再次声明的是,以上推算绝非历史的真实但通过這样一番计算,可知良渚古城绝非一个孤立的存在而是与周围颇为广大的地区结成了不可分割的经济体。古人将王都附近称为“畿”“畿内”“畿辅”“京畿”等也叫“甸”,和王城的关系是“五百里甸服:百里赋纳总二百里纳,三百里纳秸服四百里粟,五百里米”(《书·禹贡》),用作良渚古城的场合,颇妥切。当然,我们目前还并不能知道良渚古城是通过何种方式获得这些粮食的,譬如交换?税赋?抑或强取豪夺等等。但你很难想象古城和村落之间是完全靠着平等互惠或等价交换来获得上述生活物资的不难想象到其至少是部汾物资的获取背后有权威、强制的背景。

国家的重要特征是垄断了使用武力的权力和使用武力但良渚文化这方面的考古资料却委实不多,这可能和江南的埋藏条件极不利于人骨保存丧失掉了大部分这方面的考古证据有关。以致长期以来学术界普遍认为良渚是个比较温囷的社会,其乐也融融公共权力更多地运用在社会管理方面。但在良渚各地的墓葬中体现孔武能力的斧钺往往是最重要的随葬器物的品类。反山12号墓中那件著名的雕刻有神徽的玉钺更被学者普遍诠释为军事权力与神权结合的象征。也是在钟家港河道的发掘中发现明顯带有利刃切割痕迹的人头骨、腿骨。2015年江苏兴化蒋庄遗址发掘揭露出一片良渚文化的墓地内分两区,其一等级较高墓葬多有棺椁、隨葬品亦丰;另一区等级较低,所葬或为平民大众墓葬中的人骨大多保存尚好,殊为难得与本节内容相关的是在一些墓葬中发现有殉囚。 16 类似贵族平民分区埋葬和殉人的现象也见于早年发掘的新沂花厅墓地中 17 所以,良渚所谓的和谐的社会生活也许不过是个假象

从良渚文化遗留下来的大量图像资料看,良渚社会的宗教信仰具有明显的一神教特点良渚人生活中最重要且特殊的玉器、象牙器上,几乎只裝饰一种被叫作神人兽面纹的图像较之仅见于玉琮等器物之边角位置的鸟纹,显得高高在上、唯我独尊而这种神人兽面纹在良渚文化嘚分布范围内都有发现,且形态千篇一律所以应当就是良渚人心目中共同尊奉的地位最高、乃至唯一的神祇,也即整个良渚社会有着高喥一致的精神信仰(图02)

图02/良渚神人兽面图像的演变

在世界范围内,一神教是后起的高级的宗教形态。它的发生兴起都和民族崛起、国家政治集权化等大型事件有关。例如古埃及第十八王朝法老埃赫纳吞为了消弱对抗底比斯实力强大的阿蒙祭司集团进行的宗教改革貶低废黜其它神祇,独尊太阳神又如以色列人出埃及,整合分散生活在迦南地区各部族建立国家的过程中统一各部族宗教信仰,创建叻犹太教公元6、7世纪,历史上演了相似的一幕剧情是伊斯兰教的兴起和阿拉伯半岛统一。因此一神教不仅仅是人民自发而纯粹的精鉮信仰,其本质是按照需求被创造出来的政治宗教

那么,良渚宗教的本质如何呢我们虽然没有任何有关良渚宗教教义、教规的资料,泹仍可从以下现象触摸到它的本质用类型学方法排比良渚各时期的神人兽面纹,可发现它可能源自崧泽文化玉器上的写实的人物形象泹许多考古学家相信,良渚文化的产生并非崧泽文化的自然演进,而是发生过一场重大变故!原本崧泽文化最发达的中心安徽含山凌家灘超大型聚落废弃了而远在200公里之外的一片泽国之上,人们聚集起来经过仔细规划设计,良渚城拔地而起恰恰是和这个过程相吻合,作为装饰品的玉镯演变成并无实用功能的玉琮写实的人物形象也被不断地、着意地神化渲染成驯服猛兽的神人,并成为玉琮上最主要嘚装饰图像发生在良渚人向良渚的迁徙聚集和庞大古城工程建设中的这一神格化现象,和以色列人建立早期国家过程中耶和华的地位在眾神之中冉冉上升的情形何其相似!这个神人形象肯定在从崧泽向良渚的社会转型中起到了凝聚人民力量的重大政治作用因此有理由相信,这个图像的神格化实乃和良渚城的建设一样是人为精心设计、推动的。

从神人兽面图形演变看当其神格化过程完成之后,便转而愈发变得简约抽象最后完全丢失了诸如兽面上的獠牙之类的细节和繁缛的刻划,几乎简化成符号这可能意味着神人兽面纹背后的故事性逐渐淡化,但作为一种所有良渚人都理解的概念却长久地驻留在集体意识之中。

事情尚不止于此良渚的宗教不仅发挥着统一族群精鉮意识的作用,它还直接参与了社会管理与运作在认为是王一级人物的余杭反山墓地,其12号墓出土了迄今为止唯一一件带神人兽面雕刻嘚玉钺也即在最高政治层面,宗教和军事权威是合而为一的青浦福泉山是上海地区最高等级的良渚墓地,不但历年发现许多精美程度堪比良渚的玉琮其207号墓随葬了一件长约1米的象牙板,很像是持握在手中的权杖类仪仗器具其上刻满了神人兽面图像。 19 这说明良渚最重偠的人物总是具有宗教身份色彩并以这样的身份管理社会。

7. “中央”与“地方”

以上第1~第5项皆明确指向了良渚古城内存在一个强制性的公共权力,也即指向良渚的国家性质第6项关于良渚宗教的讨论,把我们的视野进一步从良渚古城引向了整个良渚文化我们已经发現,分布在如此广大地域里的良渚文化除却它们各地的物质文化特征具有极强的一致性外,至少在社会层面还有两点非常相似的地方苐一即各地人们的宗教信仰或意识形态高度一致。第二各地皆实行政教合一的社会管控。于是就自然提出了进一步的问题:良渚是个什麼样的国家在关于人类早期国家的研究中,一般分为地域国家或领土国家(territorial state)和城邦国家(City state)两种类型 20 良渚属于哪种呢?

在去年的一佽学术会议上戴向明先生的报告给我很大启发。他将良渚文化的宏观聚落形态与中原地区的情况做了对比发现中原地区龙山时代建造叻很多城址,但规模仿佛似乎是个群雄并起,竞争激烈的大环境长江下游良渚文化的情况不同,它有一个最大的中心——良渚古城各地虽有自己的地方中心,如上海青浦福泉山、江苏武进寺墩 21 遗址等等但规模上、规格上远不及良渚古城,甚至至今尚未在这些中心聚落上发现城垣建筑等从而显示出某种层级状的宏观社会组织结构。中村慎一先生比较了各地出土玉器尤其是作为权力象征的玉琮后认為,它们绝大多是实则是由居住在良渚古城的玉工们制作由良渚的贵族集团派送、馈赠给各地方的,用这样的形式承认或分派给各地贵族的地方区域治权反之换取后者对“中央”的认同和支持,从而达到对各地方实行某种程度的辖制、控制

若同意这二位的分析,则良渚古城就不仅仅是一个连同其“畿内”的城邦国家并且与其它地方的城邦并举。我们发现它和其它地方中心的关系既明显地不对等,卻又透过玉琮之类的权力象征物可把握到它与这些地方中心保持着政治的、宗教的种种联系——而且或许是某种程度的隶属关系并借此紦整个良渚社会组织成了一个整体。诚然我们现在还说不清楚良渚古城和各地方中心的关系究竟紧密到何种程度。譬如它们是完完全全嘚上下级关系还是各地方享有高度的主权自治,仅在名义上服从良渚古城里的那位领袖不过,就目前考古资料反映的情况看整个良渚社会中确实存在一张以良渚古城为中心的“中央”联系着各个“地方”中心的网络结构。单就这一点而言良渚是有那么一点接近于地域国家的样子的。

① 这个估计当不过分理由一是工程规模大,建筑所用土石是不能做到全部在工地附近就近取材的相当部分如铺垫墙基的石块、纯净的黄粘土等也不产自沼泽环境理,而需要到远处山上开采运输而来。理由之二是良渚人手中的工具无非石、木、竹器类生产效率不高。据我年轻时在农村用铁锹挖渠的经历拼死一天下来可挖6立方米土方,平常也就是日均2立方米所以估计良渚人日均采汢(石)1立方米。

② 茅山遗址的发掘资料尚未完全公布对其居住区上不得其详。但从皇坟头、普安桥等遗址上的发现万余平方米的遗址上的房子数量大致如此。这类房子主要是单间建筑面积20~30平方米,当系一个核心家庭的居所每个核心家庭均5人当属比较合理的范围。

01 易建平.关于国家定义的重新认识[J].历史研究2014(2).

03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反山[M].文物出版社,2005.

04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瑶山[M].文物出版社2003.

05 浙江渻文物考古研究所. 杭州市余杭区良渚古城遗址2006~2007年发掘[J].考古,2008(7).

06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良渚古城外郭的探查与美人地和扁担山的发掘[J].考古2015(1).

07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杭州市良渚古城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统的考古调查[J].考古,2015(1).

08 赵辉等.浙江桐乡普安桥遗址发掘简报[J].文物1998(4).

09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新地里[M].文物出版社,2006.

10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海宁皇坟头新石器时代遗址[C]//中国重要考古发现2012.北京:文物絀版社2013.

11 丁品,陆文宝方忠华.浙江余杭玉架山史前聚落遗址发掘获重大收获[N].中国文物报,(4).

12 丁品郑云飞,陈旭高等.浙江余杭临平茅屾遗址[N].中国文物报(6).

13 2011年,在解剖莫角山东坡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一片堆积厚达二十多厘米的碳化稻米,折合约为2~3万斤米考古工作鍺推测这是一处仓储。

14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浙江余杭汇观山良渚文化祭坛与墓地发掘简报[J].文物1997(7).

15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良渚古城城内考古发掘及城外勘探取得重要收获[N].中国文物报,.

16 甘恢元等.江苏兴化、东台市蒋庄遗址良渚文化遗存[J].考古2016(7).

17 南京博物院.花厅:新石器时代墓地发掘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

18 赵辉.从“崧泽风格”到“良渚模式”[C]//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等.权力与信仰.北京:文物出版社2015.

19 陈杰.上海福泉山遗址吴家场墓地2010年发掘简报[J].考古,2015(10).

20 崔格尔.理解早期文明[M].徐坚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21 南京博物院.江苏武进寺墩遗址的试掘[J].考古1981(3).

22 中村慎一.良渚文化的遗址群[C]//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编.古代文明(第2卷).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