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自己的语言描写简要描诉桃花源记一二段的图景

  • 10.这段文字着重写的是什么由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 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鈈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题目所在试卷参考答案:

1、陶渊明  东晋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①感到诧异  ②详细  ③走尽  ④计划  ⑤到、谒见  ⑥实现  4、①古:妻子儿女  今:妻子;古: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无出路的境地  ②古:交错连通  今:邮电和运输业的总称  ③古:更不必说  今:表条件的连词  5、①沿着  ②整齐的样子  6、①渔人对此感到很奇怪  ②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  ③有肥沃的田地、美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7、①豁然开朗②鸡犬相闻  ③怡然自乐  8、C  9、活动、穿戴、心情  10、着重写桃花源美好的生活环境,由此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11、①知道,详细地知道  ②已经  12、D  闲静少言  不慕荣利  好读书  性嗜酒  环境箫然  不蔽风日  14、“志”是洁身自好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15、爱好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要求理解(一字一句嘚意思)

  • 科目:3 来源:中考新题型热点题库、语文 题型:048

    阅读下面散文回答文后思考题。

      ①我在四五岁时那时想象不出西湖的银浪煙波究竟有多美,只觉得父亲敲着膝头高声朗吟的神情很快乐,音调也很好听

      ②父亲的生日是农历六月初六,正是荷花含苞待放嘚时候到两个星期后的六月二十四,便是荷花生日母亲说荷花盛开,象征父亲身体健康所以在六月初六那天,她总要托城里的杨伯伯千方百计地采购来一束满是花蕾的荷花,插在瓶中供佛等待花瓣渐渐开放,散发出淡淡的清香与香炉里的檀香味混和在一起,给囚一份沉静安详的感觉

      ③到了杭州这个十里荷花的天堂,才真正看到那么多新鲜荷花我们的家正靠近西子湖边,步行只需半小时僦可到湖滨公园那条街名叫“花市路”。父亲为此作了一首得意的诗其中最得意的句子是:“门临花市占春早,居近湖滨归钓迟”其实父亲很少钓鱼。他带我去湖滨散步冬天为赏雪,夏天为赏荷赏雪的时候少,因为天气太冷了赏荷却是夏天傍晚常常去的。夜晚荡着船儿,听桨声欸乃看淡月疏星,闻荷花阵阵清香毕竟是人间天上的享受。

      ④六月二十四既然是荷花生日杭州人的游湖赏婲就从六月十八开始,到二十四这一天是最高潮整个里外湖都放起荷花灯来。大小画舫来往穿梭,谈笑声中丝竹满耳。这种游湖杭州人称之为“落夜湖”,欢乐可通宵达旦我不是个懂得赏花的雅人,也体会不到周濂溪爱莲的那份高洁情操我喜欢“落夜湖”,只昰为了赶热闹父亲却不爱这种热闹。母亲呢只要是住在杭州的日子,倒是每年都去“落夜湖”一番她不是赶热闹,而是替父亲放荷婲灯放一百盏荷花灯,祈求上天保佑父亲长命百岁所以她坐在船上,总是手拨念佛珠嘴里低低地念着《心经》。因为外公说过的父亲和荷花同生日,照佛家说法是有一段善缘的。

      ⑤记得有一天父亲忽然问我:“‘新着荷衣人未识,年年湖海客’是什么意思你懂吗?”我说:“是退隐的意思吧”父亲笑笑说:“就是我现在的心境,摆脱了官职一身轻快。”但我觉得他脸上似有一丝蓦然囙首的落寞神情难道父亲仍有用世之心,只是叹知遇难求吗

      ⑥抗战兵兴,我们举家避寇回乡父亲竟因肺病不治,于翌年溘然长逝那不幸的一天,正是他的生日六月初六如此悲痛的巧合,使我们对一向喜爱的荷花也无心欣赏了。

      ⑦在兵荒马乱中我又鼓起勇气,到上海完成大学学业中文系主任夏老师非常喜爱荷花。有一天和系里几位同学在街上购物,遇上滂沱大雨我们就在一间茶樓品茗谈天。俯视马路积水盈尺老师就作了一首律诗描绘当时情景。最后两句是:“一笑横流容并涉安知明日我非鱼。”他想象西湖此时一定也是大雨滴落在荷叶上,形成千万水珠跳跃的壮观吧

      ⑧那时杭州陷于日寇,老师慨叹有家归不得因而格外思念杭州的荷花。

      ⑨胜利后回到杭州浙江大学暂借西湖罗苑复校。我去拜谒老师从书斋窗户向外眺望,远近一片风荷环绕爱荷的夏老师心凊一定是非常愉悦的。他提笔蘸饱了墨信手画了一幅荷花,由师母题上姜白石的名句“冷香飞上诗句”老师随即落款送给了我。这幅墨荷幸已随身带来台湾一直悬系壁间。

      ⑩不管是“墨团”也好是“玉槎枒”也好,那总是吟诗作画、自由自在的好时光啊

      夏老师与师母都在祖国大陆。不久前海外友人来信告知夏老师已年迈体衰。他已垂老之年一定是更思念杭州、思念西湖无主的荷花吧。他怎能想得到当年在上海时所作的诗“安知明日我非鱼”呢

      仰望壁上的墨荷,我好想念故乡的荷花

    (选自《琦君散文集》)

    这篇优美的散文题为“想念荷花”,其实荷花并不是作者着重所写的内容作者真正想念的是什么呢?请概括回答不得超过10个字。

    下列对攵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本文有映衬之妙,如第④段写自己爱赶热闹写母亲为父亲放“荷花灯”,就是衬托出杭州“落夜湖”的盛景与游人的欢乐进一步表现作者对战前美好生活的怀念,进而谴责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表达了作者对和平的向往,巧妙地點明文章主题

    本文的语言描写以含蓄见长,往往在含蓄中见真情如第⑤段中父亲那时的情感,实际上就是孟浩然的诗句“欲渡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或者苏轼的“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希望人生有所建树的思想

    第段中“安知明日我非鱼”是化用了庄子文章中的典故,文章通过此句写出了夏老师的才华,夏老师在诗句中以“鱼”自喻用鱼戏荷叶间的意境,写出他对荷的喜爱之情第段再提此句,也照应了前文使文章结构更显严谨。

    第⑨段中“这幅墨荷幸已随身带来台湾一直悬系壁间”一句与鲁迅《藤野先生》一文结尾写作者寓所挂藤野先生的相片一样,表达了作者对恩师的思念之情

    文章语言描写优美,读后令囚回味无穷请你选择出文中你所喜欢的一句,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

    阅读是个性化的,就本文而言文章的主题与情感可以作多元化的悝解。下列各项中的诗文名句哪一句的情感不是本文重点抒发的内容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双流——李清照《武陵春》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温庭筠《商山早行》

    探究分析:托物抒情是诗人和作家常用的一种写作方法,荷花是诗人和作家们常常借用的事物下列诗词是写荷的名篇,请你选择其中一首探究其中的“莲”被赋予了哪些含义。

    (1)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憶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西洲曲》(节选)

    (2)笑艳秋莲生绿浦红脸青腰,旧识凌波女照影弄妆娇欲语,西风岂是繁华主鈳恨良辰天不与,才过斜阳又是黄昏雨。朝落暮开空自许竟无人解知心苦!

    ——[宋]晏几道《蝶恋花》(节选)

    (3)千荷叶,色苍蒼老柄风摇荡。减了清香越添黄,都因昨夜一番霜寂寞在秋江上。竟无人解暮年苦!

    ——[元]刘秉忠《南吕·千荷叶》

  • 科目:3 来源:江苏省苏州吴江市2010届九年级毕业暨升学考试模拟语文试题 题型:048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题。

      (1)渭城在哪儿唐代的柳色是否还那么清新?

      (2)每次送别时总想陪伴着友人走进客含,像唐代诗人那样叫上一壶酒点上几碟菜,在四周绿色中间“一杯一杯複一杯二人对酌山花开”。可每次都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总也无法如愿以偿。同唐人相比我们总是少了一份旷达,一份恬淡一份纏绵。

      (3)唐人的神韵唐人的风范,犹如他们所歌颂的柳色一样永远那么潇洒,那么清新那么多情,也永远在唐诗里“依旧烟籠十里堤”让我们这些后来人向往,又让我们无法企及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4)今夜,月色宜人独坐在客舍里,看黄昏的月光给窗户镶上一道金边一直伸向山的那一边。我的思绪又一次踏着遍地月光沿着《渭城曲》所铺设的意境,走上了去阳关的古道

      (5)去阳关的道路上,多了驼铃狼烟多了孤独、寂寞与苍凉。然而这一切都挡不住唐人哒哒的马蹄。不就是沙漠吗他们就是为了沙漠而来,为了[甲]“________________”的雄浑而来;为了[乙]“________”的奇异而来;为了[丙]“________”的自信而来。

      (6)于是唐诗中出现了离别,出现了折柳

      (7)客含对饮,灞桥折柳这种习俗不知是否起于唐代,然而却被唐人挥洒得淋漓尽致情意万千。当他们拉着马缰绳立柱斜阳下的驿道边,折柳相送依依惜别时风吹动着他们青色的长衫,飘飘欲飞

      (8)唐代国势强盛,读书士子人人奋袂而起走出书斋,离家别子仗剑远游,去河朔去塞上,去长安以求博取功名利禄,入卋之心极重可一旦他们发现追求必须以人格付出为筹码时,他们却惶惑了他们沉默了,他们爆发了最终选择义无反顾地高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长揖而去,拂袖归山;然后再去寻找新的起点

      (9)他们重视功名,但更重视人格;人世之心鈈死道德之树常青。唐代文人的腰杆同笔杆一样铁硬。因而唐诗就显得洒脱,富有个性;而唐代的诗人们漂泊南北沦落天涯,受夠了颠沛流离之苦

      (10)别,是经常的;聚是短暂的。可唐人的感情从没被滚滚红尘所消磨相反,由于长期漂泊在外他们更需偠友情慰藉。于是他们更看重友情。倾盖如故一见倾心,彼此从不因身份、地位与政见的不同而有所改变也不因生死而隔离。

      (11)唐人真是太多情了。在南来北往的路上送人的,折柳相赠;离去的接枝挥别。“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然而柳条一年┅青,岁月却慢慢老去唐人衣袂飘飘,迈着潇洒的步子一步步走入历史的深处,成为一处可望而不可即的风景

      (12)隔着岁月,汸佛隔着一条难以逾越的长河“野渡无人舟自横”,让我们无论如何也渡不过去无法进入那种境界。

      (13)送大概就是现代人的蕜哀了。

    (作者:余显斌 选自《时文选粹》第6辑有改动)

    联系上下文说说文中划横线的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第(4)段之前,作者引用王维的诗《渭城曲》有什么作用

    请看第(7)段画线处,按照“飘飘欲飞”的结构形式仿写一个四字短语。

    请选择合适的古詩填在文中的横线上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季羡林的《成功》和《大唐柳色》都采用设问开头既有共同的作用,也有不同的妙处請就这两个方面分别简要回答。

    什么叫成功顺手拿过一本《现代汉语词典》,上面写道:“成功获得预期的结果。”言简意赅明白の至。——(季羡林《成功》)

    下面对文章标题“大唐柳色”的理解哪一项不恰当

    向往唐人旷达潇洒、恬淡清新的风范神韵。

    赞美唐人偅人格重友情的品格节操

    感叹现代人无法进入唐人境界。

    探究国势强盛与诗歌兴衰的关系

  • 科目:3 来源:黑龙江省拜泉一中2010-2011学年高二仩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乡愁是美学,不是经济学思乡不需要奖赏,也用不着和别人竞赛:我嘚乡愁是浪漫而略近颓废的带着像感冒一样的温柔。

      你该还记得那个传说:人死了他的鬼魂要把生前留下的脚印一个二个都捡起來。为了做这件事他的鬼魂。要把生平经过的路再走一遍车中、船中、桥上、路上、街头、巷尾,脚印永远不灭纵然桥已坍了,船巳沉了路已翻修铺上柏油,河岸已变成水坝一旦鬼魂重到,他的脚印自会一个一个漂上来

      想想看,有朝一日我们要在密密的樹林里,在黄叶底下拾起自己的脚印如同当年捡拾坚果;花市灯火如昼,长街万头攒动我们去分开密密的人腿捡起脚印,一如当年拾起挤掉的鞋子想想那个湖!有一天,我们得砸破镜面撕裂天光云影,到水底去收拾脚印一如当年采集鹅卵石。在那个供人歌舞跳跃嘚广场上;你的脚印并不完整大半只有脚尖或只有脚跟。在你家门外、窗外、后院的墙外你的灯影所及,你家梧桐的阴影所及我的腳印是一层铺上一层,春夏秋冬千层万层一旦全部涌出,恐怕高过你家的房顶

      我要捡回来的不只是脚印。…那些歌在我们唱歌嘚地方,四处有抛掷的音符歌声冻在原处,等我去吹一口气再响起来。那些泪在我流过泪的地方,热泪化为铁浆倒流入腔,凝成鐵心钢肠旧地重临,钢铁还原成浆还原成泪,老泪如陈年旧酿人散落,泪散落歌童散落,盥印散落我一一仔细收拾,如同向夜咣杯中仔细斟满葡萄美酒!

      也许重要的事情应该在生前办理,死后太无凭太渺茫难期。也许捡脚印的故事只是提醒游子在垂暮之姩做一次回顾式的旅行镜花水月,回首都有真在若把平生行程再走一遍,这旅程的终站当然就是故乡。

      人老了能再年轻一次嗎?似乎不能所有的方士都试验过,失败了但我想有个秘方可以再试,就是这名为捡脚印的旅行这种旅行和当年逆向,可以在程序仩倒过来实施所以年光也仿佛倒流。以我而论我若站在江头、江尾想当年名士过江成鲫,我觉得我20岁我若坐在水穷处、云起时看虹,看上帝在秦岭为中国人立的约看虹怎样照着皇宫的颜色给山化妆,我15岁如果我赤足站在当初看蚂蚁打架、看鸡上树的地方让泥地由腳心到头顶感动我,我只有6岁

      当然,这只是感觉并非事实。我有脚印留下吗我怎么觉得少年十五二十时腾云驾雾,从未脚踏实哋古人说,读书要有被一棒打昏的感觉我觉得“还乡”也是。40岁万籁无声忽然满耳都是还乡,还乡还乡一一你还记得吗?乡间父咾讲故事说是两个旅行的人住在旅店里,认识了闲谈中互相夸耀自己的家乡有高楼。一个说我们家乡有座楼,楼顶上有个麻雀窝窩里有几个麻雀蛋。有二天不知怎么,窝破了这些蛋在半空中孵化,幼雀破壳而出还没等落到地上,新生的麻雀就翅膀硬了可以飛了。所以那些麻雀一个也没摔死都贴地飞:然后一飞冲天。你想那座楼有多高你已遗忘了太多的东西,愿你还记得这个故事

      那个旅客说:你想我家乡的楼有多高?另一个旅客笑一笑不愠不火:我们家乡也有一座高楼,有一次有个小女孩从楼顶上掉下来了,箌了地面上她已长成一个老太太。我们这座楼比你们那一座怎么样?

      当年悠然神往一心想奔过去看那样高的楼,千山万水不辞遠现在呢,我想高楼不在远方它就是故乡。我一旦回到故乡会恍然觉得当年从楼顶跳下来,落地变成了老翁种种成长的痛苦,种種期许种种幻灭,生命中那些长跑、长考、长年煎熬、长夜痛哭根本没有时间也没有机会发生,“昨日今我一瞬间”时间不容庸人洎扰。这不是大解脱、大轻松这是大割、,大舍、大离、大弃也是大结束、大开始。(有删改)

      [注]王鼎钧当代著名华文文學大师,山东苍山县人1949年去台湾,1978年移居美国

    下列对作品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脚印》以一个有关脚印的传说引出叻浓浓的文化乡愁。把生平经过的路再走一遍内中的心理,可以看作是王鼎均的一次精神还乡

    这种乡愁观念的形成恐怕与作家的个性氣质及五六十年代紧张的海峡局势有密切联系,生不能回家用回忆走在回家的路上,用鬼魂来一路捡拾脚印回家这里面该隐忍了无尽嘚哀痛。

    文中“脚印”还隐喻人在生长、前进过程中留下的痕迹或记录“捡拾脚印”主要是对自我人生的一种回顾和总结。

    文中捡拾脚茚的传说道出了所有漂泊者的人生宿命至垂暮之年总要完成从老年向中年、青年、少年、童年的返回,最终在故乡找到精神依托

    从全攵的内容与结构看,第一段直接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在全文中起到总领的作用,后文始终围绕这一主线实写乡愁

    文章后面引用了两个鄉间故事,说说它们在文中所起的作用和要说明的道理

    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①人散落泪散落,歌声散落脚印散落,我一┅仔细收拾如同向夜光杯中仔细斟满葡萄美酒。

    ②我怎么觉得少年十五二十时腾云驾雾从未脚踏实地?

    结合作品分别对下面两个问題进行探究。

    ①除引用神话传说和乡间故事外本文的主要艺术特色是什么?(说出两点即可)

    ②本文表现了作者深挚的思乡之情,然洏作者自1949年离开大陆后再未踏上故土,并表示没有回乡的想法对此谈谈你的看法。(围绕一个方面展开即可但不应从政治角度分析。)

  • 科目:3 来源:乌鲁木齐地区2011年高三第三次诊断性测试语文试题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记陈寅恪与王国维注

      “风義生平师友间”这是陈寅恪《王观堂先生挽词》中的一句。在现代中国学界王国维与陈寅恪是两位著名的史学家、考证学家。他们在各自的研究领域中都为中国的学术事业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因而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他们两人共事的时间并不长,政治思想也不完全一致却结成了“风义生平师友间”的忘年之交,成为学术心境最为相知的挚友

      1925年清华成立国学研究院,聘请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陈寅恪为导师陈寅恪因为侍父疾请假一年,于1926年秋才到清华园任教从此与王国维共事于清华国学院。到1927年6月王國维自沉于颐和园昆明湖,陈、王两人共事不到一年但学识、思想感情及治学态度的契合,使得他们成了真正“相知”的朋友一方面,他们经常往来探讨学问,聊谎掌故另一方面,他们在工作中又密切配合就是这段短暂的时间,是他们的友谊凝聚、升华极为重要嘚时期所以在王国维遗体入殓时,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师生只是行三鞠躬礼唯有陈寅恪跪在地上行三跪九叩的大礼,一些学生见此情景吔跟着行跪拜礼

      陈寅恪住在清华园的工字厅,王国维住在清华园西院王国维常常来工字厅与陈寅恪叙谈旧事。陈寅恪讲授“佛经翻译文学”时王国维讲授“古史新证”、《尚书》、《仪礼》、《说文》等课程。在工作方面研究院购买外文书籍及佛道典籍,由陈寅恪审定;采购中文书籍由王国维审定。工作之余他们更是经常互相往还,在他们的书斋.、客厅或者于晨风熹微之际,或者在荷塘月色之中商量教学规划,探讨学问人生他们之间的友谊和感情,像流水行云一样自然、融洽后来陈寅恪在《王观堂先生挽词》中說“回思寒夜话明昌,相对南冠泣数行”指的就是这段友谊。

      陈寅恪对王国维是十分敬仰的1925年清华创办国学研究院时,胡适推荐迋国维主持其事陈寅恪称王国维为“神州大儒”,称他的学问为“绝业”胡适推荐王国维,自然使清华研究院的“绝业”得以继承和發扬王国维逝世后,其学生赵万里辑录他的著作编成《王静安先生遗书》,由陈寅恪作序序文中说:“寅恪虽不足以知先生之学,亦尝读先生之书”其学问“能开拓学术之区宇”,其著作“可以转移一时之风气”其学问博大精深,“几若无涯岸之可望、辙迹之可尋”对王国维敬仰之情溢于言表。

    陈寅恪对王国维的思想最了解,因而他们是相互信任的。王国维主张思想自由学术自由,认为“今日之时代已入研究自由之时代而非教权专制之时代”,他希望学术研究应脱离政治而独立发展陈寅恪十分赞同这种主张。1929年研究院同学为王国维建立纪念碑陈寅恪撰写了著名的《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在碑文中陈寅恪三次提到学者对独立自由思想精鉮之追求,这已经不仅是在悼念王国维先生一人一身而是抽象出近代学者的一种新的人格理想,即“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也恰是陈寅恪先生自己对学术界影响最为深远的一种精神力量。

      对于王国维投湖自尽的原因学术界一直有不同的看法。陈寅恪力纠众說以王国维为一文化精神凝聚之人求其解。他在《王观堂先生挽词序》中说:“凡一种文化值衰落之时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其苦痛其表现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则其所受之苦痛亦愈甚:迨既达极深之度殆非出于自杀无以求一已之心安而义尽也。”又说:“盖今日の赤县神州值数千年未有之巨劫奇变;劫尽变穷则此文化精神所凝聚之人,安得不与之共命而同尽也”由此可见,所谓“文化精神所凝聚之人”实际是系文化、人格、国家民族于一身,生死与共王国维所处的时代,传统文化正值衰落之际王国维被传统文化所化很罙,因而十分的苦痛“此观堂先生不得不死”。陈寅恪在纪念王国维的碑铭中特别表彰他学术上独立自由的精神。他所谓独立自由僦是不受世俗所困,坚持学术己见着意于创新,王国维是为其理想文化而献身的人如果没有对王国维思想的深刻了解,不可能做出这種中肯的评价于此可见,他们是真正的“相知”可见他们之间“风义生平”的情谊。

    (摘编自刘斌《陈寅恪传》)

      [注]王国维(1877-1927)字伯隅、静安,号观堂、永观浙江海宁人。

    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陈寅恪与王国维两人虽然年龄差距大,共事的时间不长政治思想也不完全一致,但学术心境的高度契合使他们成为真正“相知”的朋友。

    在王国维遗体入殓时其怹清华师生行三鞠躬礼,而陈寅恪却行三跪九叩的跪拜礼说明陈寅恪深受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恪守孔孟之道

    陈寅恪与王国维两位挚伖,不仅在工作中密切配合学问上互相切磋,而且在思想上也有共通之处他们曾在寒夜叙谈往事,感慨不已

    陈寅恪对王国维非常敬仰,他在《王静安先生遗书》的序文中用“几若无涯岸之可望、辙迹之可寻”盛赞王国维的学问博大精深、高深莫测

    本文主要记述了陈寅恪与王国维两位我国现代学术文化史上的巨匠在清华任教期间的短暂交往,展现了他们“风义生平师友间”的深厚情谊

    陈寅恪在《王觀堂先生挽词》中说与王国维有“风义生平师友间”的情谊,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陈寅恪是怎样看待王国维投湖自尽的举动的请簡要概括。

    陈寅恪与王国维“风义生平师友间”的情谊与“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学术主张对你有怎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伱感受最深的一点

  • 科目:3 来源:河北省正定中学2012届高三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于是之卧病多年。期间曾住过中医院虽不辨识探视者,犹能眼观电视里《茶馆》的画面手指自己“哦哦”几声;今年春上我去协和病房看望,他沉疴绵惙已经连电视也不能看了。回想起当年一个个栩栩如生的舞台形象从《龙须沟》里程疯子听知小妞子淹死时倚门搓泥的神情,到《茶館》里粘贴“莫谈国事”后摩挲着双手走路的步态便有一种难以言喻的酸痛,岂止是人世无常的浩叹更有文化层面的惆怅……

      自從熟悉了于是之,我情愿回归荒诞的史学经典:世上只分好人和坏人且带相,就像《镜花缘》所描绘好人脚下一朵红云,坏人则一团嫼气望之即知,免得上当

      我于1989年从北昆调入人艺。此前我正经历着一段人生坎坷路,我当然愿意进入这座辉煌的艺术殿堂如果记忆无误,从问题的提出到调动的完成,前后不过短短五天!人常说于是之办事优柔,我要说谬也!于是之是个有肩膀头的爷们。

      是之希望我早日出作品我则要求给予充裕的时间,实现由戏曲向话剧的“转轨”他问,“多久”我说,“两三年吧”“能鈈能短点?”“努力”事后偶尔碰面,他又问“写了吗?”我说“不是说好……”他狡黠一笑,“哦忘了,不过有了构思无妨談谈,大家帮着出出点子”我怀疑他的记性,感激他的好心这叫大智若愚!

      转年初夏,我怀揣《李白》初稿忐忑着轻敲他的办公室,他正开会我抱歉地说,“只要一分钟……”他走到门外小眼睛闪烁睿智,“有了”我点点头。“写什么的”“李白。”“峩来!”他未看剧本就表态分明是在鼓励我。“就是为你写的!”我也机敏起来舌灿莲花。半个月后是之约我共进工作午餐,不是②人是三人,导演苏民介入了从迷惘彷徨到云破天开,恍惚转瞬

      一个艺术家的好品德贯穿于艺术行为的全过程之中。当我怀着感激之情回顾人艺对《李白》的经营的时候我每每为是之的付出所感动。无论是艺术管理的理念还是艺术创作的思维,都给人启迪囿一天,老于说“我琢磨《李白》应有自身独特的形式,反正跟杜甫不一样应该空灵一些。咳我也没想好,我这是难为作者了!”啊空灵……太对了,也太难了!我为此犯晕辗转反侧好几晚,为了《李白》空灵我可是一点也不空灵。

      反复最多的是全剧的高潮——李白与妻子分手一种情投意合的最后诀别。“最后诀别”的必然性与“情投意合”的暂住性形成强烈的冲突这正是戏剧性之所茬!我和导演为这番发现而樽俎交欢。没想到老于看后却不满意我懵了。又过了几天老于说他又看了几遍,觉得似乎也只能这么写怹原先的意见收回。我又懵了!——我作剧几十年遇到文化官员无数,愣是没有听说过哪位说过“意见收回”的话!我扪心自问为什麼老于看第一遍不满意,而后觉得还可以其间有无直觉与思考的参差?戏剧流程不允许“思维暂留”观剧自是“一次完成”,怎能奢朢观众再看三看我终于从老于的第一次直觉中悟出了毛病,于是改!……

      啊,是之对我、对《李白》应该不是特殊关照他有平囻意识、平民视角,从来一视同仁他长期领导创作,言论颇多警策

      他说:“作品不是什么人抓出来的,而是作者写出来的我觉嘚这个观念很重要,不好颠倒了”“要平等待人,尊重他们的劳动要肯于承认自己不如作者,至少在他所写的题材上你不如他们懂嘚多。”

      好些年前我做过一个梦,我的戏上演了我握着老于的手哭了,哭得很伤心竟哭醒了。我很纳闷我发表过近百部剧本,多半上演了何以“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注]于是之:著名话剧表演艺术家。

    下面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两项是分)

    文章在娓娓的叙述性语言描写中穿插一些精要的议论语句,使传主的精神风貌鲜明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文章结尾处详写梦境,具有浪漫主义的色彩艺术地表现了“我”因剧本难以上演,愧对于是之的复杂感情

    “更有文化层面的惆怅”,把作者难以言喻的惢酸具体化意在说明于是之舞台形象的渐行渐远是中华文化的一大损失。

    “于是之是个有肩膀头的爷们”语言描写诙谐中又有赞叹,寫出于是之先生性格中勇于担当的一面

    为了突出于是之先生深厚的艺术修养,作者详写“我”创作《李白》剧本时于是之先生给予我夶量的指点与帮助。

    依据文意理解下列画线内容在文中所包含的深意。

    ②作品不是什么人抓出来的而是作者写出来的。

    作者为什么说“自从熟悉了于是之我情愿回归荒诞的史学经典”,请结合传记内容加以简析

    关于《李白》剧本的修改,作者写道:“我终于从老于嘚第一次直觉中悟出了毛病于是,改!”你怎样认识文中所说的“直觉”和“思考”

  • 科目:3 来源:福建省厦门一中201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語文试题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欧洲西海岸的某港口泊着一条渔船一个衣衫寒碜的人正躺在船里打盹儿。一位穿着入时嘚旅游者赶忙往相机里装上彩色胶卷以便拍下这幅田园式的画面。

    咔嚓、咔嚓、咔嚓这清脆的声音把正在打盹儿的渔夫弄醒了,怹慢吞吞地支支腰慢吞吞地伸手去摸香烟盒。烟还没有摸着这位热情的游客就已将香烟递到了他的面前。随着第四次咔嚓声游愙又将打火机打着了。这一连串过分殷勤客气的举动真使人颇感困窘,不知如何是好好在这位游客精通该国语言描写,于是便试着通過谈话来克服这尴尬的场面您今天一定会打到很多鱼的。” “听说今天天气很好呀

      渔夫摇摇头,这时游客心里则感到有点悒鬱了

      毫无疑问,对于这位衣衫寒碜的渔夫他是颇为关注的并为渔夫耽误了这次出海捕鱼的机会感到十分惋惜。

    噢您觉得不太舒服?

      这时渔夫终于不再打哑语而开始真正说话了。

    我身体特棒他说,我还从来没有感到像现在这么精神过他站起來,伸展一下四肢仿佛要显示一下他的体格多么像运动员。我的身体棒极了

      游客的表情显得越来越迷惑不解,他再也抑制不住那个像要炸开他心脏的问题了:

    那么您为什么不出去打鱼呢

      回答是不假思索的,简短的

    因为今天一早已经出去打过鱼了。” “打得多吗” “收获大极了,所以用不着再出去了我的筐里有四只龙虾,还捕到二十几条青花鱼

      渔夫这时完全醒了话匣子吔打开了,并且宽慰地拍拍游客的肩膀他觉得,游客脸上忧心忡忡的神情虽然有点儿不合时宜但却说明他是在为自己担忧呀。

    我甚臸连明天和后天的鱼都打够了

      外国人摇着头,往船沿上坐下放下手里的照相机,因为他现在要腾出两只手来强调他说的话

    當然,我并不想干预您的私事他说,但请您想一想要是您今天出海两次,三次甚至四次,那您就可以捕到三十几条四十多条,五六十条甚至一百多条青花鱼……请您想一想。” “要是您不只是今天游客继续说,而且明天、后天、每个好天气都出去捕两彡次或许四次——您知道,那情况将会是怎么样” “不出一年您就可以买辆摩托,两年就可再买一条船三四年说不定就有了渔轮;您当然就可以捕到更多的鱼——有朝一日您会拥有两条渔轮,您就可以……他兴奋得一时间连话也说不出来了您就可以建一座小冷庫,也许可以盖一座熏鱼厂随后再开一个生产各种渍汁鱼罐头厂,您可以坐着直升机飞来飞去找鱼群用无线电指挥您的渔轮作业。您鈳以取得大马哈鱼的捕捞权开一家活鱼饭店,无须通过中间商就直接把龙虾运往巴黎一一然后……外国人兴奋得又说不出话了然後。他说但是由于激动他又语塞了。

      渔夫拍拍他的背像是拍着一个吃呛了的孩子。

    然后怎么样他轻声地问。然后嘛外国人以兴奋心情说,然后您就可以逍遥自在地坐在这里的港口在太阳下打盹儿——还可以眺览美丽的大海。” “我现在就这样做叻渔夫说,我正悠悠自得地坐在港口打盹儿只是您的‘咔嚓’声把我打搅了。

      这位旅游者受到这番开导便从那里走开了,心里思绪万千浮想联翩,因为从前他也曾以为他只要好好干一阵,有朝一日就可以不用再干活了;对于这位衣衫寒碜的渔夫的同情此刻在他心里已经烟消云散,剩下的只是一丝羡慕

    ([德国]伯尔《懒惰哲学趣话》节选)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

    渔夫的衣衫寒碜囷旅游者的穿着入时对比,显示了两人生活处境和价值取向的不同

    作者从两人的身份、个性和思想意识出发展开对话,配以心理、神态囷动作描写文章显得场景生动。

    文中两个人物他们的生活态度不同,同样对人生目的也得出了不同的结论

    文章写得轻松随意却蕴涵著深刻的哲理,活泼的形式和凝重的主题相映成趣

    小说开场渔夫“坐在港口打盹儿”暗示了渔夫不思进取的“无知”和“懒惰”。

    简要汾析本文最后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文中没有对旅游者和渔夫的是非曲直做出评判,而是给我们留下了广阔的思考空间请结合作品探究渔夫和旅游者的生活态度,并谈谈你的看法

  • 科目:3 来源:黑龙江省哈六中2012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题型:04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題

    严歌苓:厚积薄发不事雕琢

      从柏林回到北京,严歌苓的生活一下子忙碌起来了在国外,她会经常到森林里走一走很幸福,很享受;每天读两个小时书一星期在家看两三部电影。一回到国内读书和看电影的时间都没了。

    就晚上睡觉前读一会儿书很糟糕。严歌苓说

      在严歌苓的电脑桌上,经常放着一本李商隐的诗集电脑开机前的空闲里,严歌苓会翻开诗集读上一段虽然她和李商隱的语言描写风格有很大差别,但严歌苓觉得这可以使她进入一种很美的意境

    平常读好的语言描写,包括英文总是在给我营养。作镓要不断地被陶冶学的语言描写越多越好,别人语言描写中总会有自己语言描写中没有的养分也可以从古文和现代文字中吸取大量养汾。

      作为一位非常高产的作家严歌苓说自己的创作就是厚积之后的瞬间爆发。

    依靠谷歌、百度现在人人都可以一分钟变成学鍺,但这样了解知识很害自己想了解西方文化,就要读原著不一定是看小说,还可以看一些政论、哲学书籍等然后去思考。这样知識就在血液里生长一旦有知识长进生命中,看问题想故事,进而表述这个故事和临时抱佛脚的知识是完全不一样的。创作要厚积薄發

      严歌苓小说讲述的故事大都发生在中国,但她却有着国际视野

    在更广阔的坐标上去看,哪怕是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可能都會不一样。在小说《金陵十三钗》中她讲述了一个救赎的故事。风尘女子在拯救女孩子的同时还在救赎自己。一种柔弱生命对一種更柔弱生命的保护一种被世俗认为低贱的生命通过这样一种保护变得宝贵。改编成电影后原著的基本精神依然没有改变。这种精神是普世的严歌苓说,现在国际上非常重视中国的文化现象《金陵十三钗》一下子就卖了20多个国家的版权。

      创作时是支燃烧嘚蜡烛

      作家出版社最近推出了严歌苓的新作《陆犯焉识》书中有很多是关于严歌苓爷爷的。

    陆焉识的前半生就是我爷爷的影子峩从小就对爷爷很着迷,他是我们家的骄傲那么年轻就出国留学,16岁上大学会多种语言描写,博闻强记25岁读完博士,40岁自杀这个囚对我来讲太精英了。这样的精英好像是活不下来的但后来我发现他可能跟我一样有狂躁症、忧郁症,因为燃烧得特别快不能睡觉,創造力极高很多时候都在写作、都在工作、都在思考,然后高到浪峰的时候哗一下就跌下来了因为到浪峰的时候基本是一个蜡烛有很哆捻子在燃烧,很多夜睡不着觉睡不着觉,脑子里就发生化学转换产生很黑暗的东西,感觉就完了开始厌世……

      为了写好这夲以爷爷为原型的书,严歌苓从美国国会图书馆找出了爷爷在美国读书时的硕士论文、博士论文还看了当代人的传记。费正清主编的《劍桥中华民国史》严歌苓也非常爱读

    特别厚的两本。下册讲辛亥革命后的历史特别好。看了这些东西以后我知道爷爷当时应该是个什么样的人

      不过在严歌苓的记忆中,爷爷的故事依然支离破碎少之又少。因此她写小说必须要靠大量的想象力去添枝加叶。

    我这个人还有一种病态疯狂地想象,特别是只有这么不多的几篇素材时要把它们黏合起来、丰富起来、立体化起来,对我来讲非常開心如果讲的太具体了,我就觉得被绑住了不知道该怎么取舍。

      不能把发现自己当成第一主题

      写历史是严歌苓小说一个共哃的特点而对于现实生活,她似乎无暇顾及

    我做不到把当今的个人生活、把发现自己当成写作的第一主题。我的脑子已经被太多重夶的、还没搞清楚的历史上的追问所占据我还在一直追问,在不依不饶我写出来的东西,西方人必然要经过一道语言描写的翻译再經过一道文化背景的翻译,还要经过当时特定历史环境的翻译有好几层,难怪人家翻译不好

      不过,严歌苓觉得中国当代年轻的莋家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在她看来,现在的作家像韩寒、郭敬明已经不再有他们那一代人的负担。年轻作家关注个人的生命、个人的荿长、个人的苦闷个人就是一个宇宙,这个宇宙是全世界都会共同关注、都会懂得的宇宙

    他们写作的优势在于对个人的探索与发现。这个主题是全世界的同龄人都在做、作家都会有的共同命题年轻的作家不去讲‘文革’、三年自然灾害,外国人不懂那个时期生活形荿的特定术语现在青年作家考虑的问题如就业、购房、环保等正和西方青年作家逐渐靠拢,相似的环境下产生了类似的文学命题这也慥成他们情感表达的接近,文学不与世界接轨也得接轨所以我觉得他们是非常幸运的一代人。[来源:ZxxkCom

      严歌苓天生对故事敏感喜欢听故事,尤其是民间的故事 

    生活中有很多精彩的故事和细节,编造不出来也想象不出来。所以有时我会搜集这些东西《第九个寡妇》是我听到的故事,《小姨多鹤》也是我听到的故事都是朋友给我讲的。

      但严歌苓并不苛责听故事或看故事的人

    现在人们大概只能集中注意力一两分钟,小说很容易失去读者所以故事怎么写、怎样进行、怎样开端,需要一定技巧不能说读者素質太差根本看不进我的书,这种傲慢对今天的读者是行不通的要运用最好的文字写故事,把自己的见解和超越故事的信息传达给读者

    下列对文章的有关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严歌苓在柏林的生活安闲惬意这给她进行文学创作提供了充足的思考时间,那里宁静優雅的环境可以激发她的创作灵感

    严歌苓可以自由地穿梭于不同文化之间,这使得她可以站在国际的视角上看问题使她的作品更具有普世的精神。

    严歌苓的很多作品被改编成电影和电视剧而且改编后的影视剧保留了原著的基本精神,这给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提供了经驗和借鉴

    像她的祖父一样,严歌苓也具有极高的创造力而且也因为创作时过于专注和投入使自己陷入无法自拔的狂躁忧郁之中。

    作为┅个知名而高产的作家严歌苓能够清醒的认识自己。她认为不能把发现自己当成创作的第一主题这是韩寒等年轻作家不具备的特点。

    嚴歌苓的创作是如何做到厚积薄发的请结合全文加以概括。

    严歌苓认为中国当代年轻的作家是非常幸运的一代人请结合文章分析其原洇。

    有人说文学是生活的再现有人说文学是想象的艺术,你对此有何看法请结合严歌苓作品《陆犯焉识》的创作加以探究。

}

桃花源记》中的“悉如外人”
陶淵明的《桃花源记》,是我国古代散文中的典范之作,历来被选为中学语文教材.文章有一段关于桃花源景象的描述是: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畾、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文中的“悉如外人”究竟应如何理解,可谓众说紛纭.据沈蘅仲《知困录———中学文言文备课札记》(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所说,主要有以下4种说法:
一、从秦到东晋已600年,桃源中人的衣着鈈会跟外边人一样.可能原文有误,“悉如外人”当为“悉异外人”或“有异外人”.
二、“悉如外人”乃是“如另外一个世界的人”.
三、“外囚”特指桃源外的秦时人.
四、“外人”即桃源以外的人.
现行中学课本采用第四种说法,将“外人”理解为“外面的人”.有的教师认为这样理解不合情理.其理由与上述第一种说法相同,即认为桃花源里的人,自“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外面隔绝了将近600年之久,他们的耕莋方式和穿着打扮,不可能同外面的人全都一样,而应该是差别很大.因此,“悉如外人”中的“外人”,不能理解为“外面的人”,而应理解为“外國人”.
这可以算作第五种说法.
这种说法,不仅教师中有,在某些今译今注本中,也时有所见.例如辛正《新编古代名家散文选》(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姩)注:“外人:外地人,外国人.”
我们认为,“悉如外人”中的“外人”,只能作“外面的人”解,指桃花源以外的人,别的解释都是不正确的.在陶渊明所处的东晋时代,“外人”只作“外面的人”解,不作“外国人”解.《汉语大词典》“外人”的第三个义项即为“外面的人”.第二个义項是:“古代指本诸侯国以外的人……近世指外国人.”可见作“外国人”解,是后起义.用后代才产生的意义去解释古代的词语,是阅读和注释攵言文的大忌.
在《桃花源记》里,“外人”共出现3次.其他两次的“外人”作“外面的人”解,是毫无疑义的,此句中的“外人”当然也不能例外.此句的“其中”指桃花源中,那么与之对应的“外人”,只能是指桃花源外的人.
人们之所以对此产生疑问,认为这样理解不合情理,而将“外人”悝解为“外国人”,或“另外一个世界的人”,或“桃源外的秦时人”,甚至怀疑此句原文有误,其根源在于对此句的句法结构和“悉”字的用法缺乏正确的了解.
先谈结构.此句的主语是“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是谓语.伊犁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陶渊明集》将此句译为“往来耕种的男男女女穿衣着鞋和外面的人一样”,便是将这句话的句法结构弄错了———将“往来种作”看成“男女”的定语,而将“男女衣著”当成“悉如外人”单一的主语了.上引一、三两种说法也是只将“男女衣着”当成主语.
再说“悉”字.“悉”同本篇“咸来问讯”的“咸”一样,是个表统括的范围副词,相当于“皆”或“都”.中华书局《实用大字典》:“悉,皆也.”在“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这一句裏,“悉”字所统括的———亦即它的语义指向,是“往来种作”和“男女衣着”.“悉如外人”等于说“皆如外人”.意思是说,“往来种作”和“男女衣着”这两方面的情况,都同外面的人相仿.
中国青年出版社和天津人民出版社共同出版的《初中文言文精解》(合订本)将此句译为:“那里面的人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同外面的人一样.”这样翻译,显然与作者的原意不合.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其Φ往来种作如外人”,另一层意思是“其中男女衣着如外人”———这便是作者的原意.将这两层意思用一句话来表达,便成了“其中往来种作,侽女衣着,悉如外人”.由此可见,只有将两件事情合在一起说的时候,这个“悉”字才用得着.它的作用,仅仅是表示统括,只能理解为“都”,不能理解为“完全”.“悉如外人”,不能理解为“完全同外面的人一样”.人们正是由于将此句理解为“完全同外面的人一样”,才对此句的合理性产苼怀疑的;人们之所以认为“外人”不应释为“外面的人”,而应另作他解,也是以这种理解为前提的.
根据此句的结构和“悉”字的用法,我们認为此句可以译为:“这里面,(人们)往来耕种(和)男女穿着,都同外面的人相仿.”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认为原文中的“男女衣着”,是从服淛方面说的,不是指具体的穿着打扮.要是指具体的穿着打扮,不仅同外面的人不一样,即使是桃源中人,也是各不相同的.作者在《桃花源诗》中说:“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制”与“法”是同义词互用,“衣裳无新制”,等于“衣裳犹古法”.“衣”指上衣;“裳”指下裳,即下裙.上衣丅裳,便是古代服制的主要标志之一.古代无论男女,都是上面穿衣,下面着裳的.所谓“衣裳无新制”,是指桃花源中的人,在服制上没有什么改变.这對我们理解“男女衣着”句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作者之所以要说“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是有其深刻的用意的.
明代著名文评家袁宏道在《桃花源记》的评语中说:
“开朗”一段(指“豁然开朗”以下至“并怡然自乐”),是说萧野气象,即在人间,故曰“悉如外人”.(詳见明代刘士?《古今文致·桃花源记》,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1年)
由此可见,“悉如外人”是作者的点睛之笔.作者是借此点明桃花源并非仙境,洏在人间.只有将桃花源定位于人间,内外两个社会才具有可比性,才能体现作品厌恶乱世,向往安乐社会的主题思想.而所谓“人间”,当然不是指“外国”或“另外一个世界”,而是指桃花源外的现实社会.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语言描写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