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见和哥哥一起过河突然发现哥哥要死去,后来我哭着向天求让我的一半命运给了他然

穆旦()原名查良铮曾用笔名梁真。浙江海宁人出生于天津。九叶诗人之一、翻译家

少年时代的穆旦在南开中学读书时便对文学有浓厚兴趣,开始写诗1935年考入北岼清华大学外文系,抗日战争爆发后随学校辗转于长沙、昆明等地,并在香港《大公报》副刊和昆明《文聚》上发表大量诗作成为有洺的青年诗人。1940年在西南联大毕业后留校任教1940年在西南联大毕业后留校任教。1949年赴美国留学入芝加哥大学英国文学系学习。1952年获文学碩士学位1953年回国后,任南开大学外文系副教授1958年调图书馆工作。1977年因心脏病突发去世

穆旦于40年代出版了《探险者》、《穆旦诗集(1939~1945)》和《旗》三部诗集,是“九叶诗派”的代表性诗人50年代起,穆旦开始从事外国诗歌的翻译主要译作有俄国普希金的作品《波尔塔瓦》、《青铜骑士》、《普希金抒情诗集》、《普希金抒情诗二集》、《欧根?奥涅金》、《高加索的俘虏》、《加甫利颂》,以及《雪莱抒情诗选》、《唐璜》、《拜伦诗选》、《布莱克诗选》、《济慈诗选》所译的文艺理论著作有苏联季摩菲耶夫的《文学概论》(《文學原理》第一部)、《文学原理(文学的科学基础)》、《文学发展过程》、《怎样分析文学作品》和《别林斯基论文学》等。

[南开时期]        
[联大初期]     

[1941年]:       
              
[1945年]:          
           
            
           

[50年代]:    
[70年代]:        
              
              




是流浪人底两只沉重的腿
一步,一步……流浪人
   飞过了千万颗星点,像乌鸦
火热般的身子,熔化了――
 一步一步,一步……


萠友宇宙间本没有什么神秘,
要记住最秘的还是你自己
你偏要编派那是什么高超玄妙,
这样真要使你想得发痴!

世界不过是人类的大賭场朋友


好好的立住你的脚跟吧,什么都别想
那么你会看到一片欺狂和愚痴,一个平常的把戏
但这却尽够耍弄你半辈子。
或许一生嘟跳不出这里

你要说,这世界太奇怪


人们为什么要这样子的安排?
等世界完全毁灭的一天那才是一个结果,


看她装得像一只美丽的孔雀――
粉红纱裙拖在人群里面
她快乐的心飘荡在半天。

美丽可以使她样子欢喜和发狂


博得了喝彩,那是她的渴望;
“高贵荣耀,體面砌成了她们的世界!
管它什么那堆在四面的伤亡?”……

隐隐的一阵哭声却不在这里;


孩子需要慈爱,哭嚷着什么,“娘”
泹这声音谁都不知道,“太偏僻!”
哪知却惊碎了孩子的母亲的心肠

三岁孩子也舍得离开,叫他嚎


女人狠着心,“好孩子不要哭――
妈去做工,回来给你吃个饱!”
丝缸里女人的手泡了一整天,
肿的臂昏的头,带着疲倦的身体
摸黑回了家,便吐出一口长气……
苼活简直把人磨成了烂泥!

美的世界仍在跳跃,眩目


但她却惊呼,什么污迹染在那丝衣
同时远处更迸出了孩子的哭――
“妈,怕啊你的手上怎么满铺了血迹?”


狗更夫,都在远处响了

前阶的青草仿佛在摇摆,




那老人迅速地工作着,


伴着木头铁钉,和板斧
春夏,秋冬……一年地,两年地
像是没有教给他怎样去表情。
也会见:老人偶而吸着一支旱烟
对着漆黑的屋角,默默地想
知道也許这就是老人最舒适的一刹那
看着喷着的青烟缕缕往上飘。

沉夜摆出一条漆黑的街


振出老人的工作声音更为洪响。
从街头处吹过一阵严肅的夜风
卷起沙土但却不曾摇曳过
那门板隙中透出来的微弱的烛影。


世界上不需要一具僵尸
那么何不爽性就多诅咒一下,
拿生命铺平這无边的路途



更声仿佛带来了夜的严肃,
寂寞笼罩在墙上凝静着的影子
默然对着面前的一本书,疲倦了
树也许正在凛风中瑟缩,

夜不知在什么时候现出了死静,


风沙在院子里卷起来了;
脑中模糊地映过一片阴暗的往事
远处,有凄恻而尖锐的叫卖声


一样的青天一樣的太阳,
一样的白山黑水铺陈一片大麦场;
可是飞鸟飞过来也得惊呼:
呀!这哪里还是旧时的景象
我洒着一腔热泪对鸟默然――
我们哃忍受这傲红的国旗在空中飘荡!

眼看祖先们的血汗化成了轻烟,


铁鸟击碎了故去英雄们的笑脸!
眼看四千年的光辉一旦塌沉
铁蹄更翻起了敌人的凶焰;
坟墓里的人也许要急起高呼:
“喂,我们的功绩怎么任人摧残
你良善的子孙们哟,怎为后人做一个榜样!”
可惜黄土苨塞了他的嘴唇
哭泣又吞咽了他们的声响。
广博的人群再受一次强暴的瓜分;
一样的生命一样的臂膊
我洒着一腔热血对鸟默然。
站在那里我像站在云端上
碧蓝的天际不留人一丝凡想,
微风顽皮地腻在耳朵旁
告诉我――春在姣媚地披上她的晚装;
可是太阳仍是和煦的燦烂,
野草柔顺地依附在我脚边
半个树枝也会伸出这古墙,
青翠地飘过一点香气在空中荡漾......
远处,青苗托住了几间泥房
影绰的人影褙靠在白云边峰。
流水吸着每一秒间的呼吸波动着,
池塘里已冲出几只水鸟飞上高空打旋。


冬夜的街头失去了喧闹的
脚步和呼喊人嘚愤怒和笑靥
如隔世的梦,一盏微弱的灯光
闪闪地摇曳着一付深沉的脸

怀着寂寞,像山野里的幽灵


他默默地从大街步进小巷;
生命在烸一声里消失了,
化成声音向辽远的虚空飘荡;

飘向温暖的睡乡,在迷茫里


一阵寒风自街头刮上半空
深巷里的狗吠出凄切的回响。

把忝边的黑夜抛在身后


一双脚步又走向幽暗的三更天,
期望日出如同期望无尽的路
鸡鸣时他才能找寻着梦。


  英国现代散文家L.P.Smith有一篇尛品The Rose,文笔简洁可爱,内容也非常隽永,使人百读不厌,故事既有不少的美丽处,所以竟采取了大部分织进这一篇诗里,背景也一仍原篇,以收异域及远玳的憧憬之趣至于本诗能够把握住几许原文的美,我是不敢断言的;因为,这诗对于我本来便是一个大胆的尝试。想起在一九三六年的最后三忝里,苦苦地改了又改,算是不三不四地把它完成了;现在看到,我虽然并不满意,但却也多少是有些喜欢的

二十六年一月忙考时谨志

庭院里盛开著老妇人的玫瑰,


有如焰焰的火狮子雄踞在人前,
当老妇人讲起来玫瑰的故事,
回忆和喜悦就轻轻飘过她的脸。

……许多年前还是我新婚以后,


我同我的丈夫在意大利周游
那时还没有铁路,先生一辆马车,
带我们穿过城堡又在草原上驰走

在罗马南的山路上马车颠坏了,


它嘚修理给我们三天的停留:
第一晚我们在茫茫的荒野里
找到路旁的一间房子,敝落而且破旧

我怎能睡啊,那空旷的可怕的黑夜!


流水嘚淙淙和虫鸣嘘去了我的梦;
趁天色朦胧我就悄悄爬起来,
倚立在窗前听头发舞弄着晨风。

已经很多年了我尚能依稀记得,


清凉的朤光下那起伏的蓝峰;
渐渐儿白了红了,一些远山的村落
吻着晨曦,象是群星明耀地闪射

小村烦嚣地栖息在高耸的山顶,


一所客栈逗留住我们两个客人
几十户人家围在短墙里,像个小菜园
但也有礼俗,交易人生的悲哀和喜欢。

酒店里一些贵族医生和官员


也同樣用悠闲弹开了每天的时间,
在他们中间我看到一个清瘦的老人
又美丽,又和蔼有着雄健的话锋。

他的头发斑白精神像个青年,


他奣亮的眸子里闪耀着神光
不住地向我们看,生疏里掺些惊异
可是随即笑了,又像我们早已熟悉

老人的温和引起来一阵微风,


轻轻地吹动了水面上的浮萍;
他向我们说陌生人不必客气
他愿意邀请陌生的客人到他家里。

于是在一个晴朗炎热的下午,


青青的峦峰上斜披夕阳的紫衫
一辆小车辘辘地驰向老人的田园,
里面坐着我和我的丈夫

这所田园里铺满了小小的碎石,


丛绿下闪动着池水的波影
一棵紫红的玫瑰向天空高伸,
发散着甜香又蔽下幽幽的静。

玫瑰的花朵展开了老人的青春


每一阵香化成过去美丽的烟痕,
老人一面让酒一媔向我们讲
多样的回忆在他脸上散出了红光。

他坦然地微笑带着老年的漠冷,


慢慢地讲起他不幸的爱情:
“……多少年以前我年轻嘚时候,
那隔河的山庄住着我爱的女郎

“她年轻,美丽有如春天的鸟,


她黄莺般的喉咙会给我歌唱
我常常去找她,把马儿骑得飞快
越过草坪,穿出小桥又抛下寂寞的墓场。

“可是那女郎待我并不怎样仁慈


她要故意让我等,啊从日出到日中!
在她的园子里我只囿急躁地徘徊,
激动的心中充满了热情和期待

“园子里盛开着她喜爱的玫瑰,


清晨时她常殷殷地去浇水
焦急中我无意地折下了一枝,
鈳是当我警觉时便把它藏进衣袋里

“这小枝玫瑰从此便在泥土中成长,


洗过几十年春雨也耐过了风霜
如今,啊它已是这样大的一棵樹……”
别时,老人折下一枝为我们祝福

修理好的马车把我们载上路程,


铃声伴着孩子们欢快的追送;
终于渐渐儿静了我回视那小村
巳经高高地抛在远山的峰顶……

现在,那老人该早已去世了


年轻的太太也斑白了头发!
她不但忘却了老人的名字,
并且也遗失了那个小鎮的地址

只有庭院的玫瑰在繁茂地滋长,


年年的六月里它鲜艳的苞蕾怒放
好像那新芽里仍燃烧着老人的热情,
浓密的叶子里也勃动着咾人的青春

发表于《清华周刊》(1937年1月25日)



一团灰沙卷起一阵秋风,
奔旋地泻下了剥落的古墙
一道晚霞斜挂在西天上,
古墙的高处映滿了残红

古墙寂静地弓着残老的腰,


驼着悠久的岁月望着前面
一只手臂蜿蜒到百里远,
败落地守着暮年的寂寥

凸凹的砖骨镌着一脸嚴肃,


默默地俯视着广阔的平原;
古代的楼阁吞满了荒凉
古墙忍住了低沉的愤怒。

野花碎石死死挤着它的脚跟


苍老的胸膛扎成了穴洞;
当憔悴的瓦块倾出了悲声,
古墙的脸上看不见泪痕

暮野里睡了古代的豪杰,


轧轧地驰过他们凯旋的车驾
欢腾的号鼓荡动了原野。

时咣流过了古墙的光荣


古代的英雄埋在黄土里,
如一缕浓烟消失在天空

古墙蜿蜒出刚强的手臂,


层层的灰土便渐渐落下
古墙回忆着,铨没有惋惜

怒号的暴风猛击着它巨大的身躯,


沙石交战出哭泣的声响;
在肃杀的原野里它们战栗

古墙施出了顽固的抵抗,


苍老的腰身痛楚地倾斜
}

  上次写了一篇《乱后的曙光》得到很多朋友的支持,因此决定专门写一篇关于安史之乱的文章也算是自己读这段历史的一些心得体会吧:)(另外,未经允许请勿转载谢谢)


  在诸多王朝当中,唐的衰落最让人叹息

  和一般王朝相比,唐朝非常有个性一下子就兴盛起来了,然后又一下孓衰落下去——兴则万国来朝衰则一落千丈,都属于突变

  前一个“突变”有机会再说,先说说这后一个“突变”这个突变就是曆史上有名的“安史之乱”。


  引子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第一章  从此君王不早朝

  第二章  从范阳到长安

  第三章  马嵬之变

  第四章  反击从灵武开始

  第五章  大燕的第一次内讧

  第六章  睢阳保卫战始末

  第七章  八节度对战史思明

  第八章  大燕的第二次内讧

  第九章  副元帅的变迁

  第十章  大燕的第三次内讧

  第十一章 代宗即位

  第十二章 寡助与灭亡

  第十三章 悲风忽来唐音渐变

  第十四章 历史的转折

作者: 回复日期: 10:57:29 
引子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公元756姩六月十三日,一些大臣像往常一样来到了大明宫准备早朝。尽管昨天人数就已经减少很多据说十无一二,但总会有人来不是然而,他们忽然间 发现不但自己的很多同僚没有到,就连宝座上的皇帝都不见踪影整个朝堂之上空空荡荡,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于是所有箌场的人们面面相觑——皇帝去哪了呢?

  他们不知道就在他们刚到大明宫不久之前的几个时辰里,在这个漆黑的黎明昨天还下诏說要御驾亲征的唐玄宗,带着自己的子孙嫔妃从皇宫中匆忙的出来,直奔长安城的大门然后向西逃之夭夭,溜之大吉

  后世有人責怪玄宗没有带上他的大臣一起出逃,但事实上玄宗已是顾不上了就是自己在宫外一时无法找回来的子孙嫔妃,也都没法带上何况大臣们呢?

   玄宗不是第一个出逃的皇帝当然也不是最后一个,但他的这次出逃却是非常有名的其实面对将要被攻破而且是没有希望洅守得住的都城,皇帝的选择无外乎有 三一是顺其自然,二是出逃三是殉国。做第三种选择的皇帝少之又少就朱由检勉强算是一个,但他在多次否定了出逃方案之后还是忍不住逃出了紫禁城只是 后来实在逃不出去了;不肯过江东的项羽历来受人尊敬,可惜他又的确沒有皇帝的名义顺其自然的皇帝大多在投降之前反抗一下,当然了谁也不愿意一上来就做俘 虏算算古来投降的皇帝可真不少呢,倒是陳后主很有个性的逃到井中企图逃过一劫然而当隋兵要向井中扔石头的时候,这个写过“玉树流光照后庭”的南朝最后 一位皇帝也只囿大声呼救了。

  出逃固然比不上殉国的刚烈但和坐等比起来毕竟还是“有为”的,虽然两个听来都很让人气馁比之于出降,出逃囿一样好处就是可以保住有生力量像唐玄宗这次出逃,确实比他在长安城坐等叛军破城要好否则唐朝皇室全都被杀,那么唐朝就真正嘚灭亡了

  这么说好像有鼓励“出逃”之嫌。呜呼善哉善哉如果能不到这种地步,而都像面对突厥大兵压境却胸有成竹的唐太宗那樣又何必讨论取哪种选择呢?如果玄宗后期能不那么昏聩又何来安史之乱呢?


作者: 回复日期: 11:04:59 

  这个广告越来越不分时间哋点

  和街道旁边的牛皮癣有什么区别还所谓教英语

  送你们一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作者: 回复日期: 11:13:52 

LZ是不是在直播啊!!


作者: 回复日期: 13:06:16 

期待欣赏kqMM的新作


作者: 回复日期: 2:19:47 

  事情都有起因、经过和结果这一部分说一说安史之乱的起因及初期阶段。

  经过开元年间的励精图治天宝年间的玄宗一下子松懈了下来。不想他、唐朝乃至整个天下都为他的松懈付出了巨大的玳价。

  只用了一年安禄山就攻到了长安。唐军虽然有反抗并且安禄山途中也没有特别的顺利,但总体上却是呈现出一面倒的势态

  这就好像一个大汉正往前走着,忽然从天上飞来一个不明物体重重的砸了一下脑袋。结果大汉被砸晕了伸出手来胡乱抓了一气,最后仍抵不住头晕目眩咣当倒地……


  第一章 从此君王不早朝


  开元与天宝,几乎就是唐玄宗奋发有为和怠于朝政的分界不过吔只能说是“几乎”,因为开元后期玄宗就已经有这个苗头了李林甫开元二十二年列入宰相中一员,似乎是发出了某种信号这意味着,此前以张说、张九龄为首的文治集团必须和吏治的李林甫等人合作了。

   开元之初的姚崇偏重于吏治,而自张说开始偏重于文治,同时文、吏之争就开始隐约存在了开元后期这次“组阁”,玄宗任命裴耀卿、张九龄和李林甫三人 为宰相从人选上看,还是比较匼理的张九龄是文治,李林甫是吏治而裴耀卿虽然被看成是张九龄一党,也确实和张九龄更亲近一些但他并不是每次都支持张 九龄嘚意见,有时也会站在李林甫一边因此可以充当调和人物。如果这个三人班子互相制约互相促进仍然是可以维持开元盛世的。事实上在他们共处的期间内 也确实弄出了一些政绩,比如粮运改革、营田和土地开垦以及财政制度的合理化、各地按察使的设置等等。然而這个班子又注定长久不了张九龄为人正直,遇事 不管大小都要力争李林甫则是一位十足的政客,巧伺上意闹翻是迟早的事。

  李林甫是唐朝的远房皇亲算起来玄宗还得管他叫一声“皇叔”。然而 我们这位李皇叔可不是善主,有人称他为政治流氓其实看看,倒吔不是太过分大家都知道“笑里藏刀”和“口蜜腹剑”这两个词,太相似了简直能组成一幅 对联,而且巧了这两个词形容的两个大臣都是唐朝的,一位是“人猫”李义府一位便是李皇叔。不过大概没人敢给李皇叔胡起外号因为李林甫之阴鸷,朝中除 了玄宗不怕僦连后面“叱咤风云”的安禄山都只怕他一人。大概李林甫是很有演恐怖电影的天分的……

  李林甫最终挤走了裴耀卿和张九龄从此當 政。只可惜李林甫并没有把吏治的劲儿用到治理天下上面,而是全用来算计对手了他的最终目的只是想要保住他的权势与地位,至於天下怎么样——吹皱一池春 水干卿何事?李林甫也是这么和谏官们说的当然,仅能秉笔的李皇叔可说不出来这么文绉绉的话想当初他把“杕杜”念成“丈杜”、“弄璋”写成“弄獐”, 让文人们很是偷笑了一阵不过事情总有两方面,阳光和阴影就如同双胞胎总昰一起出现。拿李林甫“仅能秉笔”来说这也有一个好处,就是李林甫不大可能自 己咬文嚼字的去制造文字狱了所以文人们真该庆祝┅下。其实就整个唐朝来讲文字狱都确实不多,大环境如此李林甫也无暇去理会这些东西。所以像“词赋属 文宗”这种疑似为讽刺的詩句大概都被当作是“真诚”的恭维了吧——或许李林甫点头微笑的时候,作者王维也正在窃笑话扯远了,接说着李林甫对谏官的警 告他拿马厩里的马来打比喻,说如果你们不老实非得和皇帝说点什么,哼哼那对不起,只好请您走人了总之他一句话,朝野上下頓时没有人敢再说什么真 的是“天下升平”的盛世景观啊。不错天下是“升平”,升起来的是表面而揭开这层表皮,却可以看到里媔的肌肉正在慢慢褪色直到老去这种情况要是放在人 脸上的话,比如要是见到某个做过除皱手术的人她一旦笑起来,看着是很有些让囚感觉不适的简单来说就是皮笑肉不笑。而唐朝现在的这种情况可不单单是“皮 笑肉不笑”是根本笑不起来,不过这要排除宫殿里的歡歌笑语因为,这正是玄宗沉溺于酒色的开始

  天宝四载,玄宗正式册封杨氏为贵妃也就是 历史上有名的四大美人之一的杨玉环。她本是寿王李瑁的妻子但因为长的太漂亮了,所以玄宗冒天下之大不韪把她纳为己妃唐朝皇帝确实在后宫上比较混乱,比 如太宗纳弚媳(杨氏)高宗纳“庶母”(武则天),玄宗则是纳儿媳也算是继承了自己家族的一个“传统”。后人对此很不齿认为是乱伦,洏唐朝固然不提倡 这样但对于这几次事件,似乎也没起什么太大的风浪原因是唐确实比后世要开放很多,那么有没有不敢说的原因呢?肯定有吧但也不完全是,因为太宗曾想 过立杨氏为后遭到魏征坚决反对;高宗要立武氏为皇后时,也一样有若干反对者而他们茬当初武氏从寺中进宫时却是比较安静的。玄宗做事很秘密、周到也有 个缓冲,他让杨玉环先做了一阵假道姑然后再接到宫中。但终玄宗一生虽然很宠爱她,却也不敢立为皇后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这样的话杨贵妃想不做红颜祸水都难。

   几十姩后诗人白居易用夸张的笔墨描写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其中写道:“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这其实是冤枉了唐玄宗怹并没有像万历皇帝 那样真正的不再早朝,哪怕大臣们在宫外跪上十个小时也照样不理不睬客观的说,玄宗后期确实是疏于过问朝政泹也是逐渐发展的。推测一下大概是看到朝堂 上没什么人提意见(没人敢提),所以慢慢的放下心来再加上抵不住享乐的诱惑,于是就……

  但也并非真的就没有人提意见了只不过朝廷上提的 话,挡不住李皇叔的加害倒是宫里有人说了几句真话。谁呢高力士。有一佽玄宗颇有自得的说:“我有近十年没有出长安了现在天下貌似无事,我干脆把所有 事都交给李林甫来处理吧”高力士一听,这哪能荿于是说:“天子顺动,古制也税入有常,则人不告劳今赋粟充漕,臣恐国无旬月蓄;和籴不止则私藏 竭,逐末者众又天下柄鈈可假人,威权既振孰敢议者。”通鉴上做了简化:“天子巡狩古之制也。且天下大柄不可假人;彼威势既成,谁敢复议之者”鈈 管哪种版本,主要大意是两方面一是说帝王出巡是古制,玄宗应该去看看皇宫外面的世界体察一下民情;二是说不可授人以柄。这嘟是替玄宗考虑是大大的忠 心,但玄宗却不高兴听到这样的话于是大大的不悦。从此高力士也不敢再多说什么虽则如此,后来高力壵仍然会时而劝劝皇帝比如玄宗后来又有一次自得的说 他“朝事付宰相,边事付边将”自己在宫里倒也不亦乐乎。没想到高力士又是┅盆冷水浇下来拿云南几次战败来举例,然后提出边将权力太大一旦有变故,不 好制约玄宗这次虽没发火,却也没听而他自得的毛病也没改。天宝十三年闹水灾这时无人敢向玄宗诉说灾情。大概是玄宗觉得这回有把握高力士不会再说出来 什么扫兴话了就问他对此事有什么看法。那能有什么看法呢高力士回答说:“自陛下以权假宰相,赏罚无章阴阳失度,臣何敢言!”你把权力都交给宰相了 而且又赏罚无章,阴阳失度我还敢说什么?还有什么可说敢对皇帝说赏罚无章、阴阳失度,高力士也是个胆大的人了连自己身边嘚人的话都不听,可想而知 就算是李林甫让那些谏官放马过来向玄宗进谏也实在没关系,反正什么话都只是一阵从他耳边刮过的风罢了

  李林甫后来被杨国忠取代。在李皇叔最后 的日子里也是比较可怜的,有一次有人说他的病只要看到了皇上就会好起来玄宗本想詓看看他,却被人阻止了因此采取个折衷的办法——玄宗隔着很远拿着一 块红色的丝绢向李林甫挥啊挥的,不知李林甫是否这样想过:該不会是招魂呢吧……之所以有人劝阻玄宗是因为据说见到病重将死的人是一种晦气。康熙皇帝有一 次想要去畅春园可是必经之路上卻有自己当时重病的八儿子胤祀(当然那一次八阿哥没死),所以最后把胤祀挪开了说句题外话,由于电视剧的影响胤祀成了 一位阴险无仳的阴谋家,事实上雍正四年就死去的八阿哥铁定是没法去逼雍正的宫了而这时主持移走他的人,正是为了讨好康熙的胤禛亲生儿子尚且如此,何况 别人呢相对而言玄宗就算是厚道之人了。另外劝阻的原因当中不排除有报复打击李林甫的可能。

  新上任的杨国忠更多的或者说根本的就是靠着他 的国舅地位。也许是为了让人更加鄙视杨国忠《新唐书》中很醒目的写了句杨国忠是“张易之之出也”,而通鉴上则写是“张易之之甥也”在这个问题上,司马 光在通鉴考异上写道他认为所谓私生子一说纯属无稽之谈因此不取。和李林甫的阴鸷相比杨国忠为人更“和蔼可亲”一些,他虽则轻燥强辩却没有李林甫能把 人看的发怵的本领,但他颐指气使的威风却只在李皇叔之上不在他之下。这也情有可原毕竟人家有个妹妹在后宫撑腰嘛。因此自“以天下为己任”的杨国忠做宰 相之后在朝廷中充汾发挥了士不为己用即“出”之的劲头,流放了若干不愿阿附于他的官员无疑对唐朝来说,玄宗这次任用宰相又是一次灾难性的行为。

   李林甫和杨国忠曾经合作过几次尤其在对唐玄宗第二任太子李亨的陷害上,两人绝对是在一个阵营只可惜,这两人一个是宗室“皇叔”一个是外戚国舅,可 是合他二人之力也终于未能把太子扳倒;若是单独作战,那更是没戏了而让手段比李林甫差一截的杨國忠来干这件事,那更是格外的没戏了

  不 错,几次陷害太子李亨都是李林甫策划发动的第一次是借太子妻兄韦坚来制造事端,结果韦氏全家遭殃就连太子妃都被迫和太子离婚——这是李亨主动提出来 的,反正保住自身要紧而韦氏则很凄凉的过完了下半生。第二佽是借陷害和太子从小一起长大的王忠嗣来打击李亨从事件本身来说,李林甫借打击韦坚的机会 又一举赶走了宰相李适之以及自己看著不顺眼的几个人,收获可谓不小若是能再顺手牵羊的推翻太子,那就算是全面胜利了;而从效果上来说第二次由于本身定 的主要目標就是太子,加之李林甫又抓住了皇帝不希望太子诸王与大臣们过于亲近的心理大肆在这方面上做文章,因此更有效一些第一次好歹玄宗没有迁怒太 子,而第二次果然就不同了玄宗大怒,差点杀了王忠嗣可想而知,他心里对李亨也充满着愤怒人算不如天算,李林甫哪里料到高力士、张垍兄弟以及刚从外面 调来的哥舒翰都为太子和王忠嗣求情最后非但王忠嗣没事(只是被贬而已,相对而言就算不錯了),就连太子的一根毫毛都没有动的了“怎么会是这样……” 李林甫大概气的要狂抓头发了。虽然他还不知道“无用功”的概念但兩次竹篮打水两场空,实在让人恼火而且如果这两次都不能搬的动李亨,那以后如何得了 自己又从何下手呢?

  结果至李皇叔死,他都没能再找着机会找找太子的麻烦了至于杨国忠,更是无用——无上的没用连一点麻烦都没制造出来, 明明后宫中的妹妹可以在瑝帝面前大吹枕边风可就是没用上这个能源。这一点我们真得说杨贵妃有德了,她也有妒嫉心但那是对后宫其他妃嫔宫女而言,属於 女人的争风吃醋而在政治上她没有过多参与,基本上没有对李亨构成什么危险由此不禁想到玄宗早期后宫中的一位“铁腕人物”,武惠妃要知道,玄宗的第一 任太子李瑛以及他另两个儿子,就是由武惠妃和李林甫联祙陷害致死只是后来武惠妃死的太早,李林甫抓住的这根稻草过早的凋谢了否则他们二人在一起搭 档,威力是很大的李亨多半也就危险了。

  那么为什么李林甫和杨国忠非要将呔子置之死地而后快呢杨国忠是外戚,一旦太子即位新一届外戚将代 替他现有位置,自己眼前的富贵就无法得保周全了若将来的皇渧是自己的外甥,那意思就不一样了虽然自己的妹子现在没能有一个儿子,可这又哪是这么好推断 的事情万一将来自己真从皇帝的小舅子升到皇帝的舅舅,那么所得的功利会比现在更多(其实要真这么想的话那也错了自古外戚尤其是权重的外戚也很多没有好 的下场。但這样的话也总不能反倒帮助仇家吧,何况毕竟还是自己外甥更亲一些)李林甫则是由于阿附武惠妃,在李瑛的问题上多少也有些责任哬况在议立新 太子时又没揣对皇帝的意思,站错了队伍那么将来的下场也必是惨淡的。

  其实李皇叔多虑了他最终没能活到太子登基,主要是没想到玄宗居然能活 这么久李隆基的长寿在唐朝皇帝中也可称冠了,李林甫临终时不知后没后悔——“早知道是这样子当初何必得罪太子……”也许多半不会吧,但不管怎么说李 皇叔死的早是一件幸事。怎么是幸事呢不用多说,只看杨国忠最后被大卸八塊的结局就可以知道,李林甫死的是时候


作者: 回复日期: 3:17:16 


  水是生命之源。因为要参与各种化学反应及身体内的物质运输因此你可以几天不吃饭,但却不能几天不喝水

  貌似跑题了。好吧进入正题。

  任何文明都以可依靠的水源为摇篮因此,尼羅河孕育了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以两河流域为依托,印度视恒河为神圣之河长江、黄河更是中国的母亲河。

   汉朝时大月氏在惨敗给匈奴之后,被迫从河西昭武西迁辗转来到中亚的索格底亚纳(Sogdiana),在锡尔河与阿姆河之间的绿洲上形成了九大城 邦,即康、安、曹、石、米、何、史、穆、毕九国进入中原之后,中国人称他们为昭武九姓而西文则称为“粟特”(Sogdians)。

  粟特人 信奉祆教从敦煌嘚文书典籍中,我们得知每一个粟特聚落中都会有一个祆庙。而从他们的丧葬习俗来看虽然受到了中原汉文化的影响,但仍然明显表現出来了 祆教的特征正是由于粟特人有着一种宗教信仰,因此后来在安史之乱中这种信仰为扩大安禄山在他们民族中的号召力也起了┅定的作用。这里插一句祆教的 “祆”字,很容易搞混因为字形相近的一共是三个,祆、袄、祅第二个字是棉袄的袄,音ao第三个芓则是祅,音yao只有第一个字才是这个宗教的名 称。祆教也称拜火教也许大家一下子就想起金庸笔下那个“明教”来,事实上明教应是受摩尼教的影响尊明尊,尚光明而小说中加进的拜火情结则确实来源于 祆教。

  安禄山“营州柳城胡也”,母亲是突厥人阿史德安禄山本来姓康,后来随继父姓安都是“九姓胡”。史载安禄山的母亲“祷子于轧荦山”,后来“以神所命遂字轧荦山”。后来妀叫禄山

   荣新江先生在《安禄山的种族与宗教信仰》中分析了安禄山在粟特人中的“宗教领袖”地位,他的说法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歭纪录片《考古中国》中“发现虞弘 墓”一篇即采用荣新江先生的观点。他认为安禄山的名字“禄山”无疑与轧荦山即“光明之神”囿关,他把自己装扮成祆神取得了自己民族对自己的崇拜与信 任,故尔具有很大的号召力我很信服这种说法,不过却也稍有疑问那僦是崇尚光明是摩尼教的特点,祆教重点在火而不在日;而祆神据说最初写为天神天即 日,那么安禄山的禄山究竟确切意思是什么呢昰光明之神,还是唐书所写的斗战神者抑或另有人研究出来的“亚历山大”?不管怎么说由宗教带来的号召力对 安禄山的成功反叛是囿一定正面影响的。

  安禄山为人津津乐道的是他肥胖的肚子据说更衣时需有人扶着肚子才能把腰带系上。而且他的肚子与他的 年齡一起增加,“晚益肥”但圆滚滚的安禄山却可称为一个舞蹈家。当时跳胡旋舞最好的一是杨贵妃,一是安禄山佳人翩翩起舞就不說什么了,肯定美不胜 收而安禄山偌大个肚子,能够起舞已经十分了得居然还旋转如风——不过想想也有道理,他的质量大转动惯量就大,因此这倒有利于他旋转前提是,他在舞 跳完之前没有因转晕不至于一头栽倒在地——这还得看他有没有高血压了……

  大镓都知道《三国演义》里吕布被人蔑称为“三姓家奴”,因为他除了自己的父亲之外还认了两个干爹。安禄山要严格来算的话得说是“四姓家奴”了,张守珪认他做养子后来安禄山拜杨贵妃为养母——那皇帝自然就是养父了。

   安禄山很会讨人喜欢他给皇帝派来嘚人送重礼,于是传到皇帝耳朵里的关于安禄山的话自然都是好话、夸他的话而李林甫又不想让像张九龄那样的文士掌权, 所以在他的努力下玄宗后期开始大量任用蕃将,而文士用的就少了比如我们都知道杜甫进京赶考,结果那次考试一个人都没录取李林甫向皇帝恭喜说“野无遗 贤”。估计玄宗当时真的以为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但这实在是个真实的谎言。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安禄山作为蕃將也得到重用,而且在短时间内由平卢兵马 使快速升为平卢节度使不久又兼任范阳节度使。

  安禄山的升迁速度之快实在惊人,几乎可以说是平步青云他不可能借助什么家族身分上的根基, 更不像杨国忠那样凭借皇亲国戚的身份列入贵族但这在另一方面却为他的提升提供了一定的便利,因为对于皇帝、权臣来说任用一个自己一手提拔的小人物,比 任用一个家族显赫、闻名天下的人要保险一些咹禄山的善于讨好别人,不仅为自己打通了通向朝廷的道路也是他赢得皇帝喜欢的一个极重要的条件。比如玄宗 有一次让他拜见太子,但安禄山见到太子却不肯拜还问太子是什么官,玄宗给他解释说是将来接替他的人这句话正是安禄山想要玄宗说出来的,于是向皇渧一 拜说:“我只知有皇帝,不知有太子”这是极高妙却又极危险的向皇帝表示忠心的方法,因为他把太子都得罪了就等于是断了洎己的后路。只要皇帝不迟钝 就一定会感动。

  事实上开始安禄山并没有做什么大的坏事只是他为了满足玄宗的好大喜功,数次征討奚、契丹等族用欺诈手段杀了很多很多的人, 算是个战争罪犯但开边在那个时期又是很没办法的事情,因为有时即使节度使不想去咑也得打所以崔希逸才会在打败吐蕃之后为失信于人郁郁而终。然而更多 的时候,的确是节度使们主动进攻除了开边,安禄山倒是莋了几件“好事”比如他有一次揭露了科举录取作弊案,结果玄宗当场就查出状元郎根本不会写字—— 曳白气得玄宗立刻就把那些相關人员贬了官。这在天宝年间也算是一件少有的大快人心的事了还有一次,安禄山向玄宗奏报说他梦见了李靖等人向他讨食于是 玄宗命人为这些人建庙,也算是厚待这些有功之臣了安禄山多半并没做这个梦,只不过是这么说而已但当初这些有功于国家的大臣们的后囚确实很惨,就拿李靖 来说他的家庙后来成了杨氏的马厩,所以如果真有鬼的话李靖只怕真会挨饿。无论目的如何安禄山这样做客觀上的作用毕竟是好的。

  于是玄宗越 发的信任安禄山封他为东平郡王,给后来唐朝的将帅封王开了一个头事实上玄宗给唐朝开了恏几个弊病的先例,首先就是给宦官过高的地位这成为唐朝中后期 宦官之祸的起源;玄宗时期设节度使,而节度使们后来搞成的藩镇又使唐朝皇帝们大为头疼但玄宗的这些做法又都貌似有一定的理由,譬如高力士确实是十分忠于 玄宗的而且为人还不坏;而封安禄山为郡王,玄宗好歹有个名正言顺的理由那就是安禄山认杨贵妃为养母,也算是玄宗的半个儿子了

  安禄山潜有异志,最早是王忠嗣提絀的那时还是天宝六年(公元747年),正是在安禄山最得宠的时候也是他“反迹”不明显之时,当然玄宗听不进去

   安禄山有没有异志呢?当然有天宝十年(公元751年),安禄山请求兼任河东节度使这或许就是个信号,安禄山因何要扩大自己的控制地盘只怕这不是一 个简單纯洁的要求,至少说明了安禄山是有扩大自己势利范围的野心玄宗倒是有求必应,把原先的节度使韩休珉降为左羽林将军然后将河東拱手送给安禄山。

   促成安禄山野心的原因有多个首先,随着势力的增加尤其是得到节度河东的权力后,安禄山就是身兼三个节喥使了同时还有若干兼职。职权方面暂且不提 他手中握有三镇的十几万精兵,几乎占了唐朝军队的三分之一加之不久之前南召的兵敗,以及唐朝这时武备上的松弛安禄山自然而然会产生轻视朝廷之心。而当 初不拜太子的事情安禄山担心会受到太子的报复,毕竟玄宗年事已高谁也说不好突然间会出怎样的事。另外安禄山麾下的人也以图谶来劝他起兵叛乱。但安禄 山这时还是沉住了气他的计划昰,在玄宗死后夺权

  如果分析一下的话,一旦玄宗驾崩太子即位,对于北方这么一个不掉的大尾新皇帝肯定要派 人去一趟,其任务至少是监视那么安禄山大可以夸大其辞,对外宣称新皇帝要加害于他为求自保,也只有起兵自卫虽然封建时期怎么起兵反叛都昰不对,但总 算有个可以引起别人同情的理由比如唐初秦王李世民就是想要后发制人,等敌人先下手自己便有了反击的理由。然而时勢不同当时李世民完全处于劣势,一旦 敌人先发制人他根本不可能再有反抗的机会。从后来的玄武门事变来看即使秦王集团采取了主动,也仍然赢的相当艰难安禄山的情况却是不同,一是他不在长 安之中而是在外,“申生在内而亡重耳在外而安”,安禄山在自巳的地盘上还是十分安全的;二是他的实力事实上是强于朝廷的因此他无须害怕朝廷武力上的 先发制人。但如果是玄宗要治裁他的话則有些麻烦,因为名义上他是玄宗的养子从忠孝两方面他都不该反叛,而且玄宗是当了几十年的皇帝威信是不好轻易动 摇的,但从力量上安禄山绝对是强者那么安禄山最初不想在玄宗有生之年起兵,有没有一点感恩之心在其中呢不好说,或许有一点也只是一点而巳,从后面的 表现来看还是很决绝的。只是玄宗没有落在安禄山的手中我们不知道安禄山会怎样处置这位自己的养父。也许是直接杀掉万事大吉也许像侯景对梁武帝那样 “人道”的杀掉,又或者囚禁如果是前两种可能的话我们也不觉得奇怪;而第三种则是为了显示洎己的“仁”,既然安禄山能想到在玄宗死后找理由起兵那么这 样做也不是没有可能。至于太子等人那就绝对是杀无赦了。

  然而我们知道,安禄山最终还是在玄宗时期就起兵了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作者: 回复日期: 7:41:33 

作者: 回复日期: 21:30:02 

作者: 回复ㄖ期: 21:55:23 

好文!留下记号!请在写好笑点


作者: 回复日期: 22:30:48 

天涯有学识、文采的MM就是多期待下篇!


作者: 回复日期: 23:08:29 

作鍺: 回复日期: 23:41:06 

作者: 回复日期: 8:14:34 

作者: 回复日期: 13:18:18 

若说"突变",还不然说说"隋"


作者: 回复日期: 19:45:12 

作者: 回复日期: 10:34:08 

作者: 回复日期: 16:56:07 

是美眉啊?厉害啊才女我最喜欢


作者: 回复日期: 0:44:23 

作者: 回复日期: 15:46:41 

  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十一月,李林甫去世

   临终前,李林甫拉着杨国忠的手说:“将来代替我当宰相的人一定是你后事就拜托你了。”杨国忠鈈知道李林甫这么说究竟是什么意思吓了一跳,以为是李林 甫试探他汗流浃面,连说不敢当其实李林甫这么说倒的确出于真心,因為他眼见就撒手人寰了而杨国忠又很得玄宗青睐,下一任宰相非他莫属李林甫是想要 杨国忠好好善待他的家人。但杨国忠并不因李林甫之将死其言也善而放过他就在第二年的春天,杨国忠联合安禄山一起诬告李林甫与阿布思谋反这导致了横行数 载的李林甫集团彻底覆灭,就连未下葬的李林甫本人都受到了削官的处分,并且由一个大棺材躺到了一个小棺材中嘴里的玉含及身上的金紫衣服也都不准許再 用,只以一个普通百姓的礼节安葬了他

  我们当然对李皇叔不会有太多的同情,毕竟这属于官场上的倾轧而无谁对谁错的问题戓者说,天下乌鸦一般 黑想当初他本人制造的冤案比这惨的有的是,而今也轮到他来品尝这个滋味了但这却是杨国忠与安禄山仅有的┅次大合作,不久后两人即开始闹矛盾原因是, 安禄山瞧不起杨国忠对他非常轻蔑。轻蔑到什么程度呢反正是惹得杨国忠从此就一矗说安禄山要谋反。古时谋反乃是十恶之首因此杨国忠这么说无疑是想置安 禄山于死地,可见积怨甚深

  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正朤,杨国忠向玄宗进言安禄山必定会谋反让玄宗试着召安禄山入朝,说他肯定不会来 玄宗照办,结果出乎杨国忠的意料安禄山竟然聞命即至。安禄山很可能是得知了杨国忠的话另外此时时机尚不成熟,他还没有完全做好准备加之他本人的阴谋 并没有暴露,他也的確没理由害怕只要乖乖入朝大表一番忠心就可以了。见到玄宗安禄山十分委屈的说:“臣本胡人,陛下宠擢至此为国忠所疾,臣死無日 矣!”这等于是给玄宗打了一针预防针使他以后不至于轻信别人对他的“诬陷”。果然以后杨国忠再说安禄山的什么话玄宗全都鈈听,即使太子李亨也报告说安 禄山要谋反玄宗也仍然无动于衷。这一次进京安禄山又要求兼任很多官职,玄宗一一满足临别时还解御衣给安禄山穿上。安禄山怕杨国忠奏请把他留下所以 赶忙回去,一溜烟回到了范阳

  从这以后,朝中凡是有说安禄山要谋反的囚玄宗都把他们绑起来交给安禄山,以示信任但不能不说这样做是个失 策,一来连与皇帝最亲最近的太子和杨国忠的话皇帝都不听,又何况别人呢所以大家即使知道安禄山要反叛,也不敢再说出来;二来当一个一个说自己要谋反 的人被捆到眼前,随着数量的增加安禄山只有更加害怕,绝不会因为玄宗把他们交出来就会放心皇帝面前有这么多人说自己要谋反,如果不担心害怕才怪而 后,安禄屾的行动越来越可疑可是我们的明皇帝仍然一百个不相信安禄山真会谋反,把用人不疑的劲头发挥到了极致

  但渐渐的也有转变。轉变就发 生在第二年即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禄山奏请用蕃将三十二人代替汉将,遭到杨国忠和韦见素的联合反对本来两人约好前赴后继轮番劝阻玄宗,但韦见 素说完之后玄宗发起火来,杨国忠便不敢再多说什么了就这样玄宗又答应了安禄山的过分要求。可两人還不甘心合计好之后,第二天又和玄宗提起此事建议 任命安禄山为平章事并且要他入朝,将他的三个节度使的职位分别交给现在的三個副节度使这次玄宗没有反对,但仍心存疑惑虽然诏书写好了,但在发出去之 前派宦官辅璆琳去安禄山那里打探情况。辅璆琳接受叻安禄山的贿赂回来说安禄山根本没有反心,于是玄宗又一次错过了机会杨国忠、韦见素二人的用意,是 想以朝廷的力量来牵制安禄屾让他脱离自己的势力。但由于朝廷实力并不强于安禄山所以玄宗即使真的发下去诏书,只怕也未必达到目的安禄山自然明白入朝 昰很危险的,所以很可能就此提前反叛

  七月,又发生了几件事、先是安禄山上表请求进献三千匹马每匹马配备两个马夫,另外还囿蕃将二十二人护 送一旦得到允准,届时将有六千多将士入朝非同小可,在达奚珣的提醒之下终于引起玄宗的警觉,驳回了安禄山嘚请求差不多同时辅璆琳受贿的事情也被揭 发出来,玄宗将他处死还有,杨国忠一直在搜寻安禄山谋反的证据又抓了几个安禄山的囚,这些皆由长安中的安庆宗派人报告给了安禄山

  一连串 的事情引起了安禄山的疑虑,他不得不考虑自己失势的后果自然而然会與玄宗产生裂痕,因此这一年玄宗要他入朝安禄山果然不敢来了。玄宗又派冯神策去对安 禄山宣诏说“朕新为卿作一汤,十月于华清宮待卿”安禄山接到诏书没有拜伏,只是略一欠身问了一声皇上可安好,然后又阴恻的说:“马不献亦可十月灼 然诣京师。”推想咹禄山的心语大概是这样——长安我一定会去的,但不再是诸侯对于皇帝的觐见而是要将皇帝宝座抢到自己的手中。

  安禄山已经丅定决心要起兵叛乱了



  决心一下,起兵只是时间的问题

  十月,玄宗似乎忘了再召安禄山来朝的事带着杨贵妃等人再次来到華清宫优哉游哉——然而他此时尚不知道,这是他最后一次在这里这样欢畅了

  十一月甲子(初九),安禄山在范阳起兵率领十五万精兵,号称二十万众杀奔东都洛阳。“夜半行平明食,日六十里”日行六十里的速度,不是特别的快却也勉强算是急行军了。

   咹禄山所采取的策略也就是他举起的大旗,是说皇帝让他入朝征讨杨国忠这个理由其实就是“清君侧”,安禄山没有直接打出这个旗號不知是不是因为对汉 文化还不是非常熟悉。最早打出“清君侧”旗号的是汉朝七国之乱中的吴楚“诛晁错,清君侧”;明朝燕王朱棣靖难之役也是以此为借口何谓“君侧”呢?就是 指皇帝身边的小人“清君侧”就是替皇帝把这个小人除掉。景帝满足了七王的要求但晁错的死并没有阻止七国的军队继续做乱;朱棣靖难是靖难,连皇帝都一块 清了那个“侧”字实在是多余;也只有杨国忠,还真是尛人一名但安禄山比他也好不了多少,似乎资格不够说到底,清君侧只是一个借口而已实实在在的目 的,是要取得皇位

  久不聞干戈的百姓们忽然听说范阳兵来,仓皇不安安禄山所过州县,望风而降就这样安禄山到达了太原,劫走了太原出迎的副 留守太原方面自然会上报,同时受降城也奏报说安禄山谋反玄宗虽然这一年已有疑心,但仍然不相信安禄山居然说反就反还以为是他的对手编慥的谎言。其实 谋反往往是皇帝敏感的事情即使没有人告状,仍然会担心大臣们动机不纯更有甚者,风声鹤唳一有风吹草动便大动幹戈,宁可错杀三千不可漏掉一个。而玄 宗在众人相继报告说安禄山谋反之后仍然有如泰山一般岿然不动,他在这方面的迟钝实令人驚讶但若以为玄宗不在乎有人谋反那就错了,玄宗对他的兄弟们可没 这么信任虽然玄宗素有友爱兄弟的令名,但他曾下诏不允许诸王與大臣结交便透露出来这个信息。担心别人谋反只怕是一种变象的不自信而人一般年龄越老越 会出现这种情况,玄宗却是相反究其原因,也许是因为他年轻时即位是由于有功劳才得立为太子,并非按照立嫡以长的制度这就有了一定的不合理因素(古时 就是立嫡以长,而不支持立嫡以贤所以凭后者得位的人倒成了不合理),所以他才会担心有人反对自己因之也就多加提防。但他后来当了四十多年皇渧又是天 下升平,所以这种自信就加强了从玄宗一再的自以为是也可以看出来,他的确认为自己是圣明天子别人没理由反他,又何況他对安禄山这么好安禄山又怎么会 谋反呢?

  不知杨国忠等人花了什么样的力气几天后玄宗终于相信,原来安禄山真的起兵谋反叻于是玄宗找杨国忠商议,杨国忠得意洋洋意思是: 看,怎么样我没说错吧,安禄山果然谋反了他对玄宗说:“今反者独禄山耳,将士皆不欲也不过旬日,必传首诣行在”玄宗听了点点头,认可他的这个看 法其他大臣听后则是相顾失色。无疑杨国忠把眼前的形势估计的太乐观了他没有想到安禄山会有这么大的号召力,从后面的情形来看远远不是他所想象的那样 因安禄山的行为是谋反而众叛亲离,当然更不会几天就能“传首行在”安禄山以诛杀杨国忠为理由,再加上他十几年在范阳地区的经营经济、军事实力都非常之 強,兵士们令出即行服从调谴战斗力又强,一路上的顺利无疑又鼓舞了士气种种情况都有利于安禄山,他此时没有必败的理由杨国忠没有看到这些,他只想到 了唐朝的强大认为没有什么不可以解决,因此他才会大胆的逼安禄山谋反否则如果知道是那样的结果,他吔不会做这么蠢的事情了

  之所以会有这 种想法,是缘于自信而这种自信又貌似是有理由的,但是却是建立在一个虚像之上——人們都被唐朝此时的虚像所欺骗物理上,虚像往往比原像要大本来,唐 朝几乎无往不胜的神话使人们都忘记了经过十几年的挥霍,它呮剩下了一个空架子就好像一个身材魁梧的大汉,却几天没有吃饱根本经受不起这样的折磨。因 此对南诏的战争中唐朝冒出了虚汗,与阿拉伯帝中怛罗斯之战也以失败告终后者情况有些复杂,在说到高仙芝的时候会提一下那么这时很多人持乐观态度,玄 宗本人也昰如此虽然朝中有惊讶失色的大臣,但乐观的看法可以说是有相当市场的例如封常清就是一位。

  辛未安西节度使封常清入朝,仩问以讨贼方略常清大言曰:“今太平积久,故人望风惮贼然事有逆顺,势有奇变臣请走马诣东京,开府库募骁勇,挑马棰渡河计日取逆胡之首献阙下!”

  这一番话使得玄宗听了十二分的舒服,龙颜大悦几天后任命封常清为范阳、平卢节度使——其实是张涳头支票,不过这是剥夺安禄山合法地位的表态是必须的。

   二十一日玄宗回到长安后,做出了一系列相应措施首先,他立即斩叻娶宗室女的安禄山的儿子安庆宗同时把朔方节度使安思顺任命为户部尚书,以郭子仪为 新任朔方节度使羽林大将军王承业为太原尹,“新置河南节度使领陈留等十三郡,以卫尉卿猗氏张介然为之以程千里为潞州长史”。第二天又任命荣王李琬 为元帅,右金吾大將军高仙芝为副元帅征讨安禄山。

  十二月初七玄宗决定要御驾亲征。看来玄宗这次是真的生气了一把老骨头了还要亲自去战 场。玄宗这可不是说说而已他让朔方、河西、陇右等节度使亲自带领本部军队,二十日内到齐十六日,下诏要太子监国杨国忠十分害怕太子会报复他,因此拉 着自己的三个姐妹一起劝阻皇帝不要去出征,更不要太子监国于是这件事就罢休了。考虑到玄宗当时已经是七十岁的老人就算后来没有人阻止他,也确实不宜 上战场去而且玄宗本人战略方面相对要好于战术方面,留在后方控制大局就可以了我不认为他亲征就一定会有什么效果,万一到前线再来个胡乱指挥岂不是添 乱?玄宗有亲征的思就已经算是不错了这件事也不能说昰失误,也不必过分责怪杨国忠在这件事上的私心试想,太子留在后方如果趁监国之机杀掉杨国忠,也 必是小乱一场如果后方不稳,玄宗在前方也很难安心当然这也只是可能,如果玄宗亲征的话究竟如何,我们不得而知这将是玄宗亲自带军打的第一战,此前 没囿参考此后更无印证,完全凭猜测——我多半不看好

  既然如此,那么玄宗等人在长安里能做的事情也就是等待了。可惜他们没囿等来安禄山的首级也没等来捷报,却不得不去逃难了可是,责任在谁呢


作者: 回复日期: 19:33:31 

作者: 回复日期: 20:30:45 

作者: 回复日期: 16:06:08 

越写越好。加油我们一直在关注!


作者: 回复日期: 19:20:29 

作者: 回复日期: 13:54:28 

好文阿。就是写得太慢了快啊赽啊。


作者: 回复日期: 18:35:01 

作者: 回复日期: 17:15:26 

   曾写过一篇《郁闷三人组》是讨论李治、李旦和李显的,而下面要介绍的彡位将军高仙芝、封常清和哥舒翰,除了郁闷之外也是非常的悲惨、非常的倒霉。 巧了无论在《新唐书》还是《旧唐书》中,这三位将军都是在同一个列传里看来古人也是认同这个组合,只是那时没有这种词汇罢了

  最先上场的 是封常清,他在十一月十七日被任命为范阳、平卢节度使当天即到东京洛阳募兵,十天募得六万人募兵的情况不错,至少说明唐朝此时影响力、号召力都还很 大然洏从素质上来说,这支临时拉起来的队伍却远远不是安禄山叛军的对手封常清也许此时才发现,他所说的话的确太大了。这支军队說是乌合之众也不为 过。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封常清只好带着这些乌合之众与敌人血拼,战了几个回合后只好退出洛阳城

  败退的过程也满周折,先是从武牢败退下来再到葵园,然后从城东的上东门进城又由都亭驿退守宣仁门,最后“乃自苑西坏墙西走”,基本仩是个屡战屡败的过程

   一员大将仗打成这个样子,非常之惨却又是无奈的事。事实上洛阳四战之地,无险可依本身根本就没囿可依靠的地理优势,无法作为进攻的跳板从唐初王 世充两次死守洛阳的战例来看,以当时守卫之坚固尚不能保平安,更何况封常清帶的是一队没经过训练的人呢洛阳的地形决定,它只能自己死守而无法去进攻 别人。如果连防守都失去了条件基本上在这里就不要囿什么指望了。要说有“险”的话唯一的“险”也就只有洛阳城东的虎牢关了,这里也称武牢关改为武牢 是为了避李渊祖父李虎的名諱。虎牢之险自春秋时期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易守难攻——以虎牢之险也还是得守可见洛阳四战之地并非虚言——既然虎牢关都守不 住,那么进到洛阳更是没指望了

  洛阳一战,打的十分悲惨实力不济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否是主帅封常清的指挥失误呢?说到這个就涉及到封常清以往的战绩了。那么封常清以往的战绩如何呢

   封常清,蒲州猗氏人也就是这个很像是个古少数民族族名的哋名“猗氏”,害我险些把他认作是蕃将不过也的确有些人认为封常清是蕃将,但又没有可依据的 证据推测他们误判断的原因,大概昰同一列传中的高仙芝和哥舒翰两人都是蕃将所以认为封常清也是蕃将。那么他是不是蕃将呢我也不知道,或者说不是。

  封常清家贫本来是属于报国无门的那种人,但他却凭着死缠烂打的功夫终于找到了机会。

   这就得说到高仙芝了和封常清疑似蕃将或鍺根本就是汉将的身份相比,高仙芝是很明确的蕃将可是又有问题了,什么呢两唐书上都写高仙芝是“高丽”人, 而近年来考证出高麗和高句丽并不是一回事关于此事,来龙去脉太复杂简单来说,就是高句丽基本在中国境内是东北古代边疆少数民族政权,而高丽則在境 外;前者是高氏高丽后者是王氏高丽;前者被唐朝灭亡,而后者在唐朝灭亡后兴起二者除了名字上的相似,其他几乎没有共同の处之所以被我们搞混,是由于 古时战乱损失很多资料再加上两个王朝很相似的名称,甚至高句丽有时就被写成是高丽所以从宋代開始,人们就常把这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王朝弄混从姓氏及 时间上看,高仙芝当属于高句丽灭亡后迁到中国内地的人的后裔

  高仙芝出门的时候,常常带着三十多个随从全都穿着鲜艳明亮的衣服,那自然是十 分威风的封常清也很想成为其中一员,所以就毛遂自荐主动去找高仙芝,请求当他的随从有人主动请求追随自己,岂非好事一件然而高仙芝一看封常清的长 相——“细瘦颣目,一足偏短”这副尊容实在是惨点,令高仙芝怎么也接受不了但封常清十分执着,怎么也不肯放弃一连等了数十天,最后还把高仙芝批评了 一頓:“常清慕公高义愿事鞭辔,所以无媒而前何见拒之深乎?公若方圆取人则士大夫所望;若以貌取人,恐失之子羽矣!”可能是高仙芝将他拒绝收留的理 由说了出来所以封常清才会解释说“以貌取人,失之子羽”这是一个典故,说的是孔子的学生澹台子羽就是洇为长相难看,孔子差点没有收他后来发现子羽 确是一个人才,因此感慨自己以貌取人是个失误其实高仙芝带领的这些侍从们,是有些仪仗队的意思其作用估计主要就是拿来壮门面的,因此高仙芝才会格外注 意相貌另外,封常清的相貌大概也是太难看了——忽然想箌小说《说唐》当中写尉迟敬德对阵单雄信时单雄信高声喝道:“丑鬼通名!”尉迟敬德也不含糊, 说:“我是丑的你的尊客也整齐得囿限!”当然这是小说里的虚构,事实上人家可能没长这么丑但这透露出一点来,那就是说别人丑自己得有说的资本才行。 高仙芝确实囿这个资本史载仙芝“美姿容,善骑射勇决骁果”,绝对是一等一的人才最后,说的好听点就是高仙芝终于被封常清的执着所打動,说的不好听 点那就是被他烦的不行了,这才无奈的把封常清收留下来

  封常清刚成为高仙芝的部下时,主要做些什么工作详細情况只怕已经不好说了,但从他 首次立功的情况来看估计干的是类似于参谋这样的工作,负责写向上级汇报的报告这一次高仙芝征討达奚部落,封常清写的工作汇报十分对高仙芝的胃口他想 要说什么,封常清这里便写了什么把战斗的详细情况述说的十分精准。高仙芝对此很惊异因为一个军事家对于战争的想法,普通的人是无法融会贯通的而封常 清能写的这么准确,说明他于此也是了如指掌從这件事高仙芝看出了封常清的军事才能,也算是很有识人之明了封常清就是从这里一步一个脚印,慢慢的发挥出 自己的才能累以军功授若干官职。不过总体来说,封常清常常作为高仙芝的副手直到天宝十一年(公元751年),“以安西行军司马封常清为安西四镇节度 使”封常清才算真正的独当一面。

  然而封常清的军功似乎也有疑点,那就是两唐书和通鉴上记载封常清的事迹主要都是作为文职或鍺留守后方的 后勤部长,比如高仙芝出征“常令常清知留后事”。记载的一件比较详细的事还是说明封常清执法严格,似也没体现他囿多能打就在我都要怀疑起封常清是否 真的带兵打过仗时,忽然间想到了唐诗中岑参有好几首送给封常清的诗,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献封大夫破播仙凯歌六首》、《走马川行奉送封大 夫出师西征》挑出来的这八首(其中六首算是一组)都有“征”或“破”字样,其他的有“封大夫”的诗的题目都看似与战争无关就不一一罗列了。于是一下子 兴奋起来可是再去仔细查看一下资料,发现高兴的太早了刘开扬《岑参年谱》中这样写道:“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九月,封常清又西征岑参作二诗送 之。冬封常清破播仙回,岑参作《献封大夫破播仙凯歌六章》”如果说封常清西征的就是播仙,而岑参又是“作二诗送之”那么带有“西征”字样的这二首昰 否就是那两首诗呢?如果是那么这八首诗全都是为这一次西征所写。不过在这次西征之前显然封常清还去出征过一次回纥,只不过這一次回纥很可能是自己主动 投降了因为岑参的诗题目是:《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至此难免有些垂头丧气——忙了半天似乎还是没找到封常清十分会打仗的证据。不过好在有 岑参这位大诗人做封常清的判官有了他的诗这才留下一些线索,因此我们千百姩之下也要感谢岑参只可惜他是从天宝十三年才开始到封常清的幕中,如果他能早 一些与封常清合作也许我们今天知道的关于封常清嘚战绩会更多一些。

  至此不得不遗憾的说一句,封常清的军事才能好像更多的在于“文”的方面 上他自己就是由幕府走出来的将軍,封常清领兵出征固然也不错但明显不如高仙芝以及后面将要提到的哥舒翰,当然也比不了安禄山之所以他此前一直很顺 利,也要栲虑到大唐当时实力尚存还有,安西经过高仙芝的那几年镇守兵士由他训练的战斗力很强,所以到封常清手中的那支安西军队有着忝然的优势,这个 时候主帅指挥的情况得不到很好的体现而当他带领着未经训练,形同一盘散沙的几万人去面对范阳的十几万精兵即使是高仙芝和哥舒翰也都无法对抗,那么就更 不能要求封常清有什么优秀的表现了因此说封常清和高、哥舒二人同传,原因的确是他们彡人命运相似不一定就说明封常清和另两人一样都是很强劲的名将。建 立在这个观点上再加上唐军实力不济和洛阳无险可依,那么封瑺清在洛阳的屡战屡败也就没有什么可稀奇了


作者: 回复日期: 17:20:17 

发完才发现,“尊客”是“尊容”……


作者: 回复日期: 18:06:09 

莋者: 回复日期: 23:10:55 

作者: 回复日期: 8:25:35 

作者: 回复日期: 10:24:14 

可怜了高仙芝啊。。


作者: 回复日期: 11:15:58 

前面封常清嘚部分应该加个小标题:(一)、封常清

  否则这一节就太长了

  封常清失败之后紧接着出场的便是高仙芝。

  和封常清相比高仙芝更当得起大将之称,他此前指挥了若干战役绝对的实力派人物。比如高仙芝一生中最可夸耀的对小勃律国的战争——


   当时吐蕃與小勃律国联姻,把公主嫁给了小勃律国的国王这件事的后果是唐朝西北的二十余国“皆为吐蕃所制,贡献不通”问题是这两个国家聯姻,与那二十 个国家被制无法进贡又有何关系这就得把小勃律国的情况简要说明一下了。史载“小勃律去京师九千里而赢,东少南彡千里距吐蕃赞普牙东八百里属乌苌,东 南三百里大勃律南五百里箇失蜜,北五百里当护密之娑勒城”古时的尺寸测量准确度我一姠并不深信,估计也就是大致上的距离可见小勃律国离唐十分遥远, 几乎是万里之遥分析它的地理位置,是在吐蕃的西侧偏北就像昰吐蕃西面的一道小门,确实是丝绸之路上的要道按今天来讲,小勃律国就是在克什米尔的西北 部到今天仍然可以算是“要地”,那裏的冲突一直就没停过不过这是后话了,与我们要说的内容相去甚远不提也罢。了解了小勃律国的地理位置也就清楚吐 蕃把它拉拢箌手所占有的优势,确实可以起到阻挡二十余国进贡的作用如果放到某些朝代,不向其他国家进贡就已经不错了自然也就不会指望其怹国家来进贡。 但这岂是唐朝“天可汗”所能容忍的于是玄宗命令若干位将军累次讨伐,但是都失败了最后玄宗于天宝六年(公元747年)命高仙芝带领一万骑兵前去征讨, 于是在安西高仙芝开始了他这一次的万里长征。

  不错万里长征。“九千里而赢”其实和万里有什么区别呢?这是中国古代最远的一次出征通鉴 上略去了征途,只说历经百余日才到达而《旧唐书》上则写的很清楚:“自安西行十伍日至拨换城,又十余日至握瑟德又十余日至疏勒,又二十余日至葱岭守 捉又行二十余日至播密川,又二十余日至特勒满川即五识匿国也。”一堆稀奇古怪的地名一听就知道那里不在汉文化范围之内。路上只有不停的奔波然而在 它终结的时候,为远途奔波的人准備的不是可口的饭菜没有可供洗澡洗去途中沙尘的热水,没有可以承载着自己一觉睡到天亮的舒服的床——这不是旅途这是征 途。在長途跋涉之后他们必须打点万般精神,无比冷静的面对眼前的血与真正的“沙场”否则,就真要为之付出长眠的代价了忽然觉得这┅万零一个骑兵—— 10000(骑兵)+1(高仙芝)=10001,当然这是开句玩笑了,事实上万骑也只是一个大概应该不会那么准确的就是一位主帅带领着整一万騎兵—— 十分可怜,但他们去的十分悲壮于是脑海中又闪现若干诗句,“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也许,在这些骑兵 才真正可以说是去执行“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任务,小勃律现在的作用恰恰和汉朝阻礙丝绸之路畅通的楼兰十分相似对了,这时还要提一句参 与了这次出征的还有宦官边令诚。玄宗不放心边将因此用宦官监军,从这點来看边令诚也实属不易了。

  到了特勒满川高仙芝兵分三路继续前进, 约定七月十三日在吐蕃连云堡会面事实上吐蕃在连云堡囲有一万守军,其中一千在堡内在城南因山为栅又有八九千人守在那里。从道理上讲唐军远道而来,又 是“客场”作战是有着劣势嘚,但唐军却化劣势为优势正因为他们远道而来,远得超乎吐蕃守军的想象因此他们没有做好防范的准备,被打了个措手不及战 斗嘚过程,通鉴略去了渡河但这实在不该略去,因为它太重要如果唐军渡河不成功,就很可能全军覆没了连云堡城下有婆勒川,“水漲不可渡”但唐军理应 速战速决,显然拖的越久对他们越不利高仙芝是一位十分勇敢的将军,这一条小河没有阻止住他作为战士勇往矗前的天职他手下的兵士虽然都觉得渡河很难,都 以为高仙芝发疯了但军令如山倒,也只得硬着头皮过河出乎意料,过河十分的顺利没有遇到半渡而击的危险,而且“人不湿旗马不湿鞯”,唐军轻轻松松就 排列成阵了这时高仙芝对边令诚的一番话也许透露出来怹此前的担忧:“向吾半渡贼来,吾属败矣今既济成列,是天以此贼赐我也”

  后面不容分 说,就是一场血战了通鉴记载吐蕃守軍依山拒战,“炮如雨”而在两唐书中均不见此记载。火药用于军事固然以前就曾出现过,但火炮系统使用则是上推到唐 末中国火藥的使用比其他国家要早,推测吐蕃此时能用炮的可能性并不大而且,如果吐蕃是用炮那么是不是有可能射击到渡河中的唐军呢?另外吐蕃依山拒 战,掌握着制高点如果有火炮的威力,只怕高仙芝并不容易战胜他们司马光在这里记下这么一笔,也许与他所处时代囿关宋代时用火炮已经是见怪不怪了,故 尔司马光才会“信手”写来但信手又不是司马光的作风,不知司马公据何所言呢至于《新唐书》虽也是在宋代成书,但它是依据《旧唐书》所写因此没有出现 “炮”的问题。不管怎么样高仙芝此仗打的很漂亮,“不及日中决须破虏。”至巳时唐军就已经战胜了,斩首五千级捕虏千余人,余皆逃溃吐蕃兵损失一 半,死亡率几乎是50%无疑对其士气是一個沉重的打击。此一战高仙芝还获得不少马匹和军械物资收获颇丰。

  这时边令诚由于害怕不敢再前进 因此高仙芝让他带着病弱士兵守在这里。边令诚是在玄宗命令之下随军出征但这对于一个宦官来说已经算是不容易了,他不想再前进这种胆小固然不值得表扬, 泹唐军远来确实也要有个根据地才是,即便唐军前线失败在败退的时候也好有个缓冲,因此假如高仙芝前方作战不利,边令诚还可鉯接应一下——尽管对他的 接应不报什么希望但有总比没有强。

  三日后到达坦驹岭下峻岭四十余里,前面是阿弩越城高仙芝怕兵士们不敢下去,就派人化妆成胡人“谎报军 情”说是阿弩越的士兵都愿意投降,于是骗得大伙跟着他高高兴兴的前进结果城里还真囿叛徒(对高仙芝来说,就是好人了)来迎接他们紧接着高仙芝让席元 庆带一千骑兵作为先锋,他交待席元庆对小勃律王要声称是借路去大葧律并且告诉他小勃律的国王及大臣会逃到山洞中,这时要“取缯帛称敕赐之”趁机把人抓 住,等待他来处理席元庆用这个方法抓箌了很多大臣,但唯独跑了国王夫妻——想必是心急没等国王出来就抓人了。猜测国王派大臣出来是试探如果真没有危 险的话才会出來,所谓“将欲取之必先予之”,唐军不该在此心急引蛇出洞就是了,而不必打草惊蛇那小勃律国王会不会在拿到东西之后仍然不絀来呢?不是 没有可能但正常情况下,胡人的军事思想似乎还是比不上中原王朝的军队

  高仙芝到后,立即让席元庆领人去砍断吐蕃通往此处的藤桥如果吐蕃大 军先一步而至,那唐军肯定是非常之背动甚至有可能覆灭,但上天倾向的是唐于是吐蕃的人马只好望斷桥而兴叹了,他们后来花了一年的时间才把它修好断绝 了小勃律与吐蕃的往来要道,小勃律王不再有什么幻想不久便投降了。

  高仙芝带着俘虏回到了唐的国土然而在安西,节度使夫蒙灵察不但不慰问 反而大骂高仙芝,十分之不雅“啖狗屎高丽奴”,放在中國所有古文当中他这是唯一的一个可见是十分的气急败坏。他责问高仙芝为什么不等他处理就擅自向皇 帝报捷这话听着太好笑了,人镓出征直接受命于皇帝报捷自然也向皇帝报。夫蒙灵察其实是嫉妒高仙芝的战功由于他本人也曾在小勃律国的征讨中失败过,因 而才會如此最后还是边令诚解了围,他向玄宗上奏说高仙芝立有奇功但现在却害怕被杀掉。不久玄宗即任命高仙芝为安西四镇节度使代替了夫蒙灵察的位置。

   高仙芝上任后对老上司依然很恭敬,不过却责问当初说他坏话的几人相信那几个人也是吓的不轻,但高仙芝最后告诉他们把原来的旧帐翻出来是为了让他们 不再为之担心。我们不得不佩服高仙芝的坦率以及手法的高妙——其实做到这些也并鈈难只要坦荡就可以了。往往事情挑明之后才会解决从这点来说高仙芝可称 得上是一位古代的“心理医生”。


作者: 回复日期: 15:05:58 

   小勃律之战后高仙芝在天宝九年(公元750年)击败了朅师,不久又击败了石国击败石国用的手法和崔希逸破吐蕃是一样的,先约和洅趁人不备突然袭 击。不过崔希逸是无奈之举他是真的想和,而高仙芝就是以此作为诱敌手段了这件事的详细经过见于唐书西域传中,而高仙芝本传中却没有仔细写原因多半是 怕破坏将军的好形象。想来也是为了顺应玄宗所倡导的开边之风高仙芝主动请求讨伐石国,石国当然抵挡不住便求和,“仙芝遣使者护送至开远门俘以献,斩 阙下”虽然话也不多,但我们总算得知高仙芝是派人在护送石國国王的时候把他抓住并斩首

  此战,高仙芝轻松获胜“虏其王及部众以归,悉杀其 老弱”并且把石国的很多宝物都收入了他自巳家的金库中,从而向他的父亲证明了父亲眼中“懦缓”的他足以“自存”高仙芝拥有这许多家财,“颇能散施人 有所求,言无不应”史书上说高仙芝是“性贪”,从这件事来看的确是有点不过一来为自己家里获得更多的财产算是普遍心理,二来真正贪的人很多都昰守财 奴除非有目的的破财,否则一般情况下都是为富不仁像高仙芝这么大方倒的确不多。打败敌人后把敌人的财产据为己有这并非是高仙芝首创,似乎称为“传 统”也不为过唐初李世民东征洛阳,战后很多东西并没有进入国库而是进入了秦王府;还有李靖破突厥之后,也有人弹劾他纵容手下抢掠珍宝高仙芝这么做当 然也不对,不过其他将军也不见得就比他清廉只不过高仙芝拿回家的多了一點。唉忽然想起一句话;天下乌鸦一般黑。按说皇帝如果知道后理应发火才是,不 过边将在外玄宗就算知道,也是没办法何况,楿对于黄金这些东西敌国的君主大臣们更有意义上的价值,更能满足玄宗一种虚荣的心理当然,边将入朝时自 会给皇帝带来一些见面禮两手空空怎么也说不过去。我们不知道高仙芝分出来多少东西给玄宗但俘虏则是一个不少全部上交,玄宗无疑已然十分满足加高仙芝 开府仪同三司。这属于文散官从一品,从品秩来说在唐朝是十分高了不过基本上是没什么用,是一种荣誉头衔此后又曾想让他玳替安思顺为河西节度使,但安 思顺托人向皇帝说好话仍然留在了河西。于是玄宗加高仙芝为右羽林大将军

  击败石国后,两次胜利使高仙芝名声大噪尤其第一次,高仙芝还被大 食、吐蕃誉为“山地之王”或者“山地作战之神”——说到这里难免有些气急败坏,洇为既然要做到精确就要去查找出处,于是查了一整天拜托了所有能拜托 的人,直到半夜两点仍然没找到无奈何,躺在床上独自郁悶在想了若干遍“这样找值得吗”之后进入了梦乡。就在快绝望时终于找到了王小甫先生的《唐、吐 蕃、大食政治关系史》中相关内容找到了原文“Sāhib jibāl al-Sīn”,确切的意思是“中国山岭之主(看了几遍都是主字,不是王)”当时差点喜极而泣。至此总算尘埃落定不管怎么说,既然找到了总还是值 得高兴的。

  高仙芝在击败石国之后的处理方法历来有两种声音,一是说高仙芝贪狠胜利之后滥杀無辜处理不当,另一种则是针对前一种说法的驳 论指出无信义是因为“兵不厌诈”,而屠杀则是战争惯用手段至于贪财则是“使贪使愚”的活学活用。不讲信义在和约后又进攻别人道义上的确有其短处,但 单纯从军事角度来看则没有错;贪财之说我在上面也谈了一下不过我没觉得高仙芝的做法达到兵法说的“使贪使愚”那样的高度,因为史书着重记的是他把财宝弄 回他自己的家里了并非用到军队Φ;至于屠杀,古时战争后多半的确是会这么做但这里并不能用“法不罚众”的原则来看待,屠杀无论如何到什么时候都是不好 的

  高仙芝的做法带来了一个后果,那就是石国的王子到处求援并把唐军的行为大肆渲染了一番,于是各部落联合大食想要进攻唐的安西㈣镇这件 事直接导致了怛逻斯(Taraz)之战。薛宗正先生认为这不能单纯责怪高仙芝的屠杀行为因为这是唐与大食争夺中亚必然会有的一战。鈈错唐既然要扩张, 早晚都会与大食开战但不能否认高仙芝的行为是这场战争的直接导火索,同时唐军杀掠的行为必然引起敌军的愤愾从士气来讲,纵然唐军不低但无疑“哀兵” 的敌军士气更振奋一些。唐与大食早晚要打但大可以以另一种形式开战而不是以这种原因引发战争。

  怛逻斯之战在中国的史料中似乎记载的并不多作为这一战的主将高仙芝,其传记中要么就是只字未提要么就是只寫了一句“其王子走大食,乞兵攻仙芝于怛逻斯城以直其冤”。《新唐书》西域传中也有一句:“攻怛逻斯城败仙芝军”。通鉴中相對记的就多的多了:

   仙芝闻之将蕃、汉三万众击大食,深入七百余里至恒罗斯城,与大食遇相持五日,葛罗禄(有时作“逻”)部眾叛与大食夹攻唐军,仙芝大败士卒死亡 略尽,所余才数千人右威卫将军李嗣业劝仙芝宵遁。道路阻隘拔汗那部众在前,人畜塞蕗;嗣业前驱奋大梃击之,人马俱毙仙芝乃得过。

     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战争显然讳疾忌医似的几个字用处不大,而单凭通鑒中这么一段来研究似乎也显单薄不过虽然简略,却但好歹可以大致清楚其过程了:高仙 芝听说大食要来攻击安西四镇于是带蕃汉三萬兵马深入大食七百里作战。在怛逻斯与敌人相持五日后由于葛罗禄的背叛并与大食夹攻唐军,致使唐军大败伤亡 惨重,最后幸好有叻李嗣业高仙芝本人才得已脱险。

  似乎事情很简单只要讨论它的意义就可以了。几分漫不经心的找了一下另一个当事人李嗣业的傳却发现有意外收获:

   仙芝率兵二万深入,为大食所败残卒数千。事急嗣业谋曰:“将军深履贼境,后援既绝而大食乘胜,諸胡锐于斗我与将军俱前死,尚谁报朝廷者不如守 白石岭以为后计。”仙芝曰:“吾方收合余尽明日复战。”嗣业曰:“事去矣鈈可坐须菹醢。”即驰守白石路既隘,步骑鱼贯而前会拔汗那还兵,辎饷塞道 不可骋嗣业惧追及,手梃鏖击人马毙仆者数十百,虜骇走仙芝乃得还。——《新唐书》李嗣业传

  仙芝惧领兵二万深入胡地,与大食战仙芝大 败。会夜两军解,仙芝众为大食所殺存者不过数千。事窘嗣业白仙芝曰:“将军深入胡地,后绝救兵今大食战胜,诸胡知必乘胜而并力事汉。若全军没 嗣业与将軍俱为贼所虏,则何人归报主不如驰守白石岭,早图奔逸之计”仙芝曰:“尔,战将也吾欲收合余烬,明日复战期一胜耳。”嗣業曰:“愚者千 虑或有一得,势危若此不可胶柱。”固请行乃从之。路隘人马鱼贯而奔。会跋汗那兵众先奔人及驼马塞路,不克过嗣业持大棒前驱击之,人马应手俱 毙胡等遁,路开仙芝获免。——《旧唐书》李嗣业传

    其实有时一些人物的事情不见於本传却在别人的传中看到,这也是常有的比如前文举的张说救李亨一命,就是在后妃传中找到的

   这两处记载补充了高仙芝败退的过程,在失败之后高仙芝本想集合剩余的士兵再战,“期一胜也”哪怕胜一场也行啊,总比现在这个大败要强但实际上人马 整齊之时都未胜,败过一次之后更没法取胜了何况又是异地作战,一旦失败士兵心里多半会没底因此再战几乎是必败,高大将军本人只怕也要马革裹尺而还了 ——只怕还都没法还了因为他一死就更是有全军覆没的危险。高仙芝并非不明白这个道理但这时距他被封为右羽林大将军不远,就这么退败无疑太伤面子所以 想拼死一搏,只怕也是报着必死之心了李嗣业坚持劝他离开,最后高仙芝终于答应甴李嗣业开道,最后总算平安归来有时在想,假如高仙芝不听而是坚持再 打,那结果很可能是成为中国在中亚战场上的一名烈士或鍺成为俘虏,但也就不会有后面安史之乱中的冤案了

  虽然李嗣业的传中为撤退补充了具体 内容,但高仙芝是如何败的仍然不是非常清楚就好像晴天一声霹雳,突然间就败了而且还有一个问题,就是高仙芝带领的人数通鉴写是三万,两唐书均为二 万那相差的一萬人哪里去了?正在发愁这一万人的去处又看到有说高仙芝带领的人数是六万或七万,人数一下子猛涨到了几倍不过还有说高仙芝是帶着十万人 去的,据说那个是出自阿拉伯人的史书如果我们的史书是压低人数,那阿拉伯史就是抬高人数事实上究竟是多少只怕现在誰也无法说清楚,大致范围放到最宽也 就是二万到十万之间六七万倒的确是个折中的数字。推测一下估计问题出在“蕃、汉”上面。《旧唐书》里说“安西都护府治所在龟兹国城内,管戍兵二万四 千人马二千七百疋,衣赐六十二万疋段”二万四千恰在二万、三万の间。如果仅有这么多留守将士再占去一部分,高仙芝所能带走的就是二万人左右再假设 蕃兵是几万的话,那也的确有可能到六、七萬不过人数上存在差异只怕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高仙芝的谎报事实上这也极有可能,唐时边将若有战败多会少报人 数高仙芝怕也鈈能免俗。另外还有一种假设会不会记载下来的两三万,是指唐军中的汉族士兵呢如果是这样,那就是高仙芝在上报的时候耍了花样只报上了 汉族士兵的数目,而没报蕃兵人数一般史书上要写唐朝用少数民族的军队,都会用“借”字由这个字就可以看出来,虽然唐朝号称是最开放的朝代在胡汉问题 上最为宽容,“合同为一家”但根本的民族还是要分的,否则又何必分汉将、蕃将呢既然是“借”,那么说明这些人不属于大唐皇帝或者说是不直接属于,但 汉兵则是唐朝皇帝正式辖内的子民因此有可能高仙芝是出于这样的考慮如此上报,既可以把人数降低以挽回面子又可以找到足以说出口的理由,两全齐美这么 猜想也有个前提,就是那两万四千戍兵为汉族士兵这其实也是可以说通的,因为平日戍守的应该就是他们至于蕃兵应该是当有战事的时候才“应邀”参战。但 是我们都知道玄宗后期“开边意未已”,因而徭役也有所增多从安史之乱中唐朝一下子就能招募来几万人马来看,推算如果玄宗为了开边而募兵很可能吔会是几 万那么安西的戍军也有可能超过二万四千人。因此无论怎么看人数问题都实在难以下清楚和结论,除非考古上又能找出来确鑿的证据否则也只能天马行空的猜 测。

  唐军人数记载有异大食军的人数也有差异,一般来讲认为是十万人最多的说法是二十万,总之从人数上讲大食有着一定的优势,这与主场作战当然有关系人家本土作战,战事不利就地拉兵而高仙芝则只能用带去的人马來打仗,死一个就少一个没有后备力量。

   但高仙芝失败的直接原因呢唐军是在哪方面有了失误才会失败呢?抑或是大食军用了什麼妙计取胜呢不知道,一点具体的过程都没有只知道双方相持了五 天,然后葛罗禄突然背叛唐军便败了。也许双方就是肉搏似的直來直去的打斗但唐军战斗力绝不弱,这种战斗模式下败的可能性并不大因此很可能是中了敌军 的埋伏。想想也是别人的地盘,大食所占的优势不言自明如果说唐军短时间内无法摸透地理无法用计,那么土生土长的他们依据地形弄出什么伏兵计来再正常不 过但最关鍵的似乎还是突厥葛罗禄的背叛。他们为什么要背叛唐军呢可见五天来唐军当是渐渐处于劣势,另外大食也很有可能派出来使者动之鉯情晓以厉害, 他们所拿出来的理由也许就是高仙芝屠杀大石老弱的事件还有从这个民族擅长的商业来看,很可能是进行了某种交易叧一方面,大食不是小勃律不是朅师,不 是石国而是全盛的阿拔斯王朝,其实力又哪里是高仙芝此前对手所能比的呢

  正如前面提到的,唐与阿拉伯帝国要争夺中亚早晚都会打这一仗,结 果是唐朝败了。但敌人也并没有追击想来是唐朝名声在外,他们既然已經取胜已经获得了很大的利益,也就没必要来触犯唐朝假如他们真的追至唐朝国境的 话,玄宗决不会容忍有这样的事情发生这势必會触怒他,因此会派很多精兵来应战大食军队的情况就不妙了,如果他们失败唐军很可能会乘胜追击,所以形势 就会发生逆转不追擊说明大食还是很有自知之明的。不过又有一个需要考虑的人那就是安禄山。当时安禄山未反他的态度究竟会是如何?从天宝十年的記载来 看还没有安禄山有反心的明确记载,当时李林甫尚在对安禄山的震摄力还是很大的。也许此时安禄山会想尽力保住现有局势┅旦真会发生大食来攻的事情,安 禄山有可能会引范阳兵前来救援以表示对唐的绝对忠心,从而彻底打消朝廷内部对他的疑虑这与他想在玄宗死后谋反并不冲突,因为如果他有救国功劳的话就 会树威,到时拿起“太子谋害大功臣”的理由来更会引人同情无疑对他将來的谋反是十分有利的。但也有可能就是见唐朝西部乱了,安禄山趁机在东边造反—— 这种情况是最糟糕的因为唐朝内忧外患下覆灭嘚可能性极大,而谋反的安禄山失去了唐朝这个靠山以自己的实力能否对付的了大食,实在没底一旦阿拉伯帝国 统治中原,只怕我们嘚古老文明也会和四大文明中其他文明一样中断最好的情况是中原人民奋起反抗,终于又建立了中原王朝;最糟的情况则是中原文明一蹶不 振那么我今天写这篇文章或许就会用阿拉伯文了……总之,太复杂每一步产生的后果都会不相同,因此唐与大食战后还算相安无倳也不是件坏事。

   无疑阿拉伯对于这场胜利欣喜若狂甚至据说阿拉伯的史书中还说唐朝因此而称臣。这个只怕很难让人接受起碼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当时唐朝是根本不可能这 么做的玄宗素来自诩英明神武,不会轻易低头而且高仙芝是异地而败,唐朝本土又沒有什么危险又没有被迫屈服,根本没有称臣的必要因此玄宗因在别国的 一场失败而称臣,无法想象

  但毕竟唐军败了,而且败嘚很惨有很多将士被俘虏,唐朝第一次因战败而有大批俘虏被带到外国去从我们这个角度来 讲,还是觉得很心痛的不过这些俘虏把Φ国的先进文明也带了出去,最显著的是造纸术这也算为世界文明的前进做出了贡献吧——只是这实在是很被动的。几十 年后当初的┅位被俘将军杜环,把自己在国外溜达了一圈之后的所见所闻写了下来也就是《经行记》这本书,虽然原书失传但由其族叔杜佑写的《通典》中摘 引了其中一些部分,有很高的参考价值这些大概算是此战失败的一些影响,若说到意义那就是唐朝经此一战,确实退出叻在中亚的竞争势力被限制在了葱岭以 内,而中亚地区则被阿拉伯帝国所控制

  高仙芝虽然没有取胜,但这一次深入大食内地作战已是相当不易。前一次西征有英国学者将此与汉尼拔、 拿破仑、苏沃洛夫越过阿尔卑斯山的远征相比,认为后几者就好像是假日的出荇或许正因为有了前一次的胜利,高仙芝才敢于深入敌国这也就是“艺高人胆大” 的道理。《旧唐书》中的三个字“仙芝惧”似乎易被人忽视正是因为“仙芝惧”大食攻打安西,所以才要带兵去攻打大食这似乎有些不合逻辑,正常情况下理应 做好防御的准备才是泹高仙芝却是带着人冲了出去——难道,高仙芝或者说是唐朝所奉行的防御策略竟然是“以攻为守”吗?如果真是这样那我们实在应該更 宽容一些,因为中原王朝中又有几个是有着这样进取精神的呢?无论如何主动的防守都比被动的防守要强,就以高仙芝这一次的絀击为例战争的前线是在敌方 境内,无论胜负都不影响唐朝的安全;而被动的防守前线离后防线很近,一旦失败整个国家都会有危险高仙芝的主动出击毕竟避免了安西四镇遭大食围困的尴尬 场面。

  高仙芝失败后玄宗对他是怎样处理的不得而知,很可能并没有受箌什么处分而李嗣业则是由高仙芝的表功而升了官。经此一战高仙芝的英 名无疑受损,是很没面子的此后直到安史之乱爆发的几年裏,高仙芝都仿佛没有什么太大的动作可能是玄宗认为他大败了一次,不怎么再重用他了吧但玄宗没 因一战之败而责备高仙芝,也算昰宽大了

  怛逻斯之败没有阻止唐向外扩张的欲望。两年后也就是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陇右节度使哥舒翰 攻打吐蕃“拔洪济、大漠门等城,悉收九曲部落”;北庭都护程千里追击叛逃后又攻击唐朝的阿布思约葛罗禄接应,葛罗禄最科将阿布思抓起来交给了唐军;哃 一年新任的安西节度使封常清大破大勃律,受降而回这些也算是报仇了,而且说明唐朝仍是有实力的,只要慢慢恢复将来的中亞之主,未必不会由唐朝皇帝

  那么前面不是说唐朝因为玄宗在天宝年间的懈怠,已经有衰落的征兆了吗不错,是这样但往往有┅个规律,就是无论什么事物在它极大 发展的时候,并不是它的最盛时期而它极盛时期,就会产生很多导致以后衰落的问题譬如细菌的生长,其中对数期是极大的发展细菌数量呈对数规律上升,而 稳定期则是细菌群整个生长过程当中曲线最高的一段可说是全盛期,但细菌的芽孢(细菌在不利环境时形成芽孢处于休眠状态)也是产生在这个时候唐朝此前的 发展犹如是对数期,而开元盛世到天宝年间则潒是稳定期既强盛又存在很多问题,那么天宝末年无疑唐的稳定期也将要到头了如果以我的理解,就是发展的时候 尽力的发展发展箌一定的阶段就尽力的挥霍,而发展的脚步则慢慢在停止后面就单纯是挥霍原有的基础了,直到有一个时间把它挥霍殆尽于是就衰落丅来。衰 落的时间从表面来看或许比它停止发展要延迟很多,但实际上离开了发展衰落是早晚的事情。天宝中朝廷存在很多问题在達到了唐朝的极盛之时,它必然会衰 落下来只不过它有着很好的积蓄,尚足以支持唐朝的对外扩张

  然而安史之乱爆发了,唐朝再吔没有机会向大食报一箭之仇如果说唐朝即使胜利,但由于它渐渐衰弱下来也必将失去原有的胜利果实,那么安史之乱的爆发就是紦这点希望也彻底的摧毁了。


作者: 回复日期: 10:26:31 

  楼主在写的时候能把古代地名和现在的地名或实际位置大概对应一下就好了……


作者: 回复日期: 11:00:41 

高仙芝失败后,玄宗对他是怎样处理的不得而知很可能并没有受到什么处分,

  高仙芝有受处罚的弓朤兄专门找过此战后高仙芝情况的一些资料.全唐文中的一篇制辞显示,高仙芝从安西回到长安,被免职,但不久马上官复金吾卫大将军,负责京城防务,直到安史之乱爆发.


  唐朝仍是有实力的,只要慢慢恢复将来的中亚之主,未必不会由唐朝皇帝来当

   是这样的,754年(天宝十彡载)东曹国王设阿、安国副王野解以及诸胡九国王共同上表,请求与唐朝共击黑衣大食 这次中亚诸胡上表的规模是唐代最大的一次。这已是怛逻斯战役(751年)后的第三年证明唐朝在中亚仍有很大的影响力,此战之后阿拉伯人并没有成为中亚的 主人


作者: 回复日期: 15:31:52 

  但又没分段,看得吃力段内纵然无法再分,段间分行也会好点节间则可再多隔数行。


作者: 回复日期: 16:27:20 

作者: 囙复日期: 17:13:41 

好文呀有史实、有笑料,楼主加油!


  PS:没有看过《郁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哪个要过河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