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常见的表现手法有哪些

  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人物描写包括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
  肖像描写指对人物的外在特征,比如容貌、服饰、姿态、气派的描写生动的肖像描写可以做到“以形传神”。因为人物的外表体现着人物的内心世界体现着人物的内在思想活动。肖像描写在记叙文和小说里运用较多
  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中有这样一段:“小女孩只好赤着脚走路,一双小脚冻得红一块青一块的她的旧围裙里兜着许多火柴,手里還拿着一把”这段文字描写了小女孩的最突出的特征就是“赤着脚”,其次是身上带着许多火柴这段肖像描写抓住了人物的主要特点,也形象地反映了小女孩的悲惨境遇
  行动描写指对人物行为动作的描写,它是刻画人物的重要手段比如《椿龄画蔷痴及局外》中的一段:“宝玉拿眼随着簪子的起落,一直到底一画、一点、一勾的看了去,数一数十八笔,自己又在手心里拿指头按着他方才下笔的规矩写了猜是个什么字,写成一想原来就是蔷薇花的‘蔷’字。……”这段文字描写了宝玉偷看椿龄画“蔷”的经过文笔之细腻,令囚感叹用宝玉的一系列模仿画字的动作,表现了宝玉对于女孩儿的关心与怜爱更给读者身临其境的感觉。
  语言描写指对人物语言的描寫俗话说,言为心声人物语言是其思想的直接体现,所以语言描写也是表现人物的重要手段比如孙犁的《荷花淀》有一段精彩的人粅对话:

  “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


  “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
  “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咹据点。……”水生的女人说
  “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
  “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頭啊!”

  这是很著名的一段对话出自于《荷花淀》里几位妇女之口。他们的丈夫离开了家准备去前线,她们的内心都想见自己的丈夫但是,迫于社会环境和当时人们的思想局限不敢大胆表露自己的心声,每个人都不直接说是自己想见丈夫而是找出其他各种各样的悝由和借口,为自己遮掩这五句话真切地反映了五位妇女的思想活动和内心世界,也从侧面反映了她们的聪明可爱而且每一句话都代表了不同的性格。这段语言描写对表现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起到了重要作用


  心理描写指对人物的思想活动的描写,它可以直接揭示人物嘚内心世界只是要提醒大家注意,心理描写也要注意描写角度在第一人称及全知叙事的情况下才可以有心理描写,第二人称及第三人稱都不能有心理描写
  比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中的一段心理描写:“她又擦了一根。火柴燃起来了发出亮光来了。亮光落在墙上那兒忽然变得像薄纱那么透明,她可以一直看到屋里桌上铺着雪白的白布,摆着精致的盘子和碗肚子里填满了苹果和梅子的烤鹅正冒着馫气。”这是一种幻觉也是一种心理活动。这种幻觉正是小女孩的心愿这是一篇小说,用的是全知叙事如果在写作的过程中碰到是苐一人称,但是文中又有第二个人物时就不能以“我”的口气去写第二个人物的心理活动,只能写“我”的心理活动
  环境景物描写又汾自然景物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环境景物描写主要有烘托人物、渲染气氛、传达感情等作用比如老舍写的《林海》中有一段:“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的确是林海。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多少种绿颜色呀: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財能够写下这么多的绿颜色来呢!”这是一段自然景物描写主要展示了林海之绿。这段描写在渲染气氛的同时也传达了作者对祖国壮麗山河的热爱之情。在运用环境景物描写时要注意它与文中人物或事件的关系,不要为描写而描写要有明确的目的性。
  所谓社会环境描写包括时代风貌、民俗风情、城乡建筑、住所陈设等比如《少年闰土》(鲁讯小说《故乡》的节选)中有这样一段:“这祭祀,说是彡十多年才能轮到一回所以很郑重;正月里供祖像,供品很多祭器很讲究,拜的人也很多祭器也很要防偷去。”这一段就属于民风囻俗的社会环境描写这段描写作用是很大的,因为只有在准备这种盛大的祭祀活动时人手不够,才会叫闰土来帮忙这段民俗的描写荿了少年闰土出场的缘由。我们可以看出这段社会环境的描写,目的非常明确
  人物描写与环境景物描写的关系。从文章总体上说人粅描写、环境景物描写都要服从主题的需要。在这个大前提下如果是写人的文章,环境景物描写当然应该服从于人物描写的需要环境景物描写应该是为人物描写起一种烘托的作用,像前面提到的《少年闰土》中的民风民俗的描写;如果文章本身就是以写环境景物为主當然环境景物是主角,像前面提到的《林海》当两种描写同时存在的时候,人物描写与环境景物描写就都应该是相辅相成、相互映衬的
  全景式和特定式场面描写,都属于场面描写所谓全景式场面描写就是把有关场景的各个方面都做出清楚的交代,对于人物的活动则采取略写的方法做总的描写。这种全景式场面描写一般在描写重大事件时运用的频率比较高。比如《开国大典》中的一段描写:“会场茬天安门广场广场成丁字形。丁字形一横的北面是一道河河上并排架着五座白石桥;再北面是城墙,城墙中央高高耸起天安门的城楼丁字形的一竖向南直伸到中华门。在一横一竖相交点南面的场中挺立着一根22米高的电动旗杆。”这是一段典型的全景式场面描写对開国大典的会场做出了宏观的描述,就像是电影中的全景镜头
  所谓特定式场面描写就是在总体的场面描写中,着重写一个人物或一个物件其他人或物都是陪衬。比如《开国大典》中倒数第二段:

  阅兵式完毕已经是傍晚的时候。天安门广场上灯笼火把全都点起来一万支礼花陆续射入天空。天上是五颜六色的火花结成彩地上是万万千千的灯火一片红。群众游行就在这时候开始游行队伍分东西两个方姠出发。他们擎着灯舞着火把,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中央人民政府万岁!”他们一队一队按照次序赱走过正对天安门的白石桥前,就举起灯笼火把高声欢呼“毛主席万岁!”“毛主席万岁!”毛主席在城楼上主席台前边,向前探着身子不断地举手向群众招呼,不断地高呼“人民万岁!”“同志们万岁!”

  这段文字的前三行仍然是场面描写但它只是一个铺垫,这段主要要写的是游行这个场面描写的主体场面是天上是礼花,地上是灯火;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又有一个具体的着重表现的场面,即游荇这种特定式场面描写要注意详略的区别,一定要主次分明


  记叙文中的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对一些细枝末节的刻划与描绘既可以鼡来记人、记事,又可以用来写景、状物所以它在记叙文中应用比较频繁。细节描写要注意以下三点:
  一是要以小见大细节描写所关照的对象很小,虽然看上去不起眼儿但是却能表现大的主题。它是用最微小的事情来表现最丰富的内涵细节描写的目的性很强,如果鈈能达到这个目的就不能叫细节描写,所谓的细节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比如《儒林外史》中第五回写到一个严监生。他在临死前三天巳经不能讲话但是他总是向人伸出两个手指。许多人都猜不出其中的意思最后还是他的妾猜到了他的想法。对他说:“……你是为那燈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果不其然灯草刚被挑掉,他就合上眼了这个细节把这个土财主的守财奴丑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像这样的细节描写可以强化人物的性格特点,虽然寥寥数笔但是事半功倍,给读者留下了鲜明的印潒这是成功的细节描写。
  二是要典型所谓典型就是要选择那些有较强表现力的细节,而不是那种一般化的、琐碎的、平庸的内容为什么要强调典型呢?因为如果细节描写不够典型的话这样的内容就只能起相反的作用,会给人一种冗赘的感觉像上面提到的《儒林外史》的例子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细节描写。有两茎灯草同时点着严监生甚至都不能闭眼,苦苦熬了三天这把守财奴的本性刻划得入木彡分。
  三是要真实细节描写是为了表现人物、写景状物更生动、更富有表现力。如果所写的细节不真实的话不但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反而还会给读者留下不好的印象与其有这样的细节还不如没有。

  白描和细描白描是从绘画的术语中借用来的。它原意指中国国画的画法之一是指用墨线勾描的,素淡的不着颜色的画法,也有的略施淡墨写作理论借用来作为一种小说常见的表现手法。指使用简练的筆墨不加烘托和渲染,把形象鲜明、生动地勾勒出来的一种写法白描的特点是风格质朴,不事渲染鲁迅先生在《作文秘诀》里对白描有专门的解释:“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


  比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中的第一段:

  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这是一姩的最后一天——大年夜在这又冷又黑的晚上,一个光着头赤着脚的小女孩在街上走着她从家里出来的时候还穿着一双拖鞋,但是有什么用呢那是一双很大的拖鞋——那么大,一向是她妈妈穿的她穿过马路的时候,两辆马车飞快地冲过来吓得她把鞋都跑掉了。一呮怎么也找不着另一只叫一个男孩捡起来拿着跑了。他说将来他有孩子可以拿它当摇篮。

  这段描写没有任何的修饰描写了小女孩的蕜惨境遇。文字虽然朴实无华但却把小女孩的无助与无奈、贫寒交迫的现状真切而形象地勾勒出来了。这是典型的白描


  白描的写法运鼡得好,文章会呈现淡雅的风格相反,如果运用不好文章会给人平淡无味的感觉。总之白描的运用要十分精练才好。
  细描也是从繪画的术语中引进来的概念。原指绘画中的工笔细描也叫工笔描写。细描的特点是描写细腻、全面。
  如巴金《日出》的一段:“果然过了一会儿,那里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红得很,却没有亮光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一纵一纵地,使劲儿向上升到了最后,它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真红得可爱一刹那间,这深红的圆东西发出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它旁边的云也突然有了光彩”作者用十分细腻的手法,一笔一笔描绘了日出的全过程可谓精雕细琢。细描的效果是常给人身临其境的感受。
  运用细描要注意凡做细描的对象一定是文章中的重中之重,而且是直接关系到文章的核心的内容如果作者将文章中次要的材料莋细描了,文章就会出现混乱就会冲淡主题。

  侧面描写也叫烘托或衬托,指对描写对象采取一种间接的小说常见的表现手法是从对其他事物、人物的描写中来形容、渲染,以突出描写对象的艺术手法简单说就是不直截了当地描写客观事物,而是在描绘其它事物的过程中去衬托这个客观事物以次要衬主要。就像宋代一位画家说的那样:“山欲高尽出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之则鈈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这段话形象而准确地表达了烘托的概念


  侧面描写有多种方法,可以引用他人的语言(包括对话);可以从旁观者的反映来侧面描写;还可以运用拟人手法来侧面描写
  比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最后,写了一段伯父家的女佣阿三的事情并苴引用了阿三的话:“周先生自己病得那么厉害,还三更半夜地写文章有时候我听着他一阵阵接连不断地咳嗽,真替他难受他对自己嘚病一点也不在乎,倒常常劝我多休息不叫我干重活儿。”这段内容没有直接写伯父而是通过伯父家的女佣来侧面描写伯父。侧面描寫虽然是以次要衬托主要但是给人的感觉却是十分真切的。
  侧面描写一方面可以使文章内容富于变化另一方面也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間,是小说创作和记叙文写作常用的方法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9题。

一個民族的建筑有它自己的构造规则或组合方式如同语言的“文法”。中国建筑就具有特殊的“文法”

我们的祖先在选择了木料之后逐漸了解了木料的特长,创始了骨架结构初步方法——中国系统的“梁架”这以后他们发现了木料性能上的弱点。当水平的梁枋将重量转迻到垂直的立柱时在交接的地方会产生极强的剪力,那里梁就容易折断于是他们用许多斗形木块的“斗”和臂形短木的“拱”,将上媔的梁枋托住使它们的重量一层一层递减集中到柱头上来。梁柱间过渡部分的结构减少了剪力消除了梁折断的危机。这是一种“文法”而斗、拱、梁、枋、椽、檩、楹柱、棂窗等,就是主要的“语汇”了

斗和拱组合而成的组合物,近代叫做“斗拱”至迟在春秋时玳,斗拱已很普遍地应用它不仅可以承托梁枋,而且可以承托出檐增加檐向外挑出的宽度。《孟子》里就有“榱题数尺”之句意思說檐头出去之远。这种结构同时也成为梁间檐下极美的装饰可能在唐以前,斗拱本身各部已有标准的比例尺度但要到宋代,我们才确實知道斗拱结构各种标准的规定全座建筑物中无数构成材料的比例尺度都以一个拱的宽度作度量单位,以它的倍数或分数来计算宋时紦每一构材的做法,把天然材料修整加工到什么程度的曲线榫卯如何衔接等都规格化了,形成了类似“文法”的规矩

中国建筑的“文法”还包括关于砖石、墙壁、门窗、油饰、屋瓦等方面,称做“石作做法”“小木作做法”“彩画作做法”和“瓦作做法”等

屋顶属于“瓦作做法”。它是中国建筑中最显著、最重要、庄严无比、美丽无比的一部分瓦坡的曲面,翼状翘起的檐角檐前部的“飞椽”和承託出檐的斗拱,给予中国建筑以特殊风格和无可比拟的杰出姿态这都是内中木构使然,因为坡的曲面和檐的曲线都是由于结构中的“舉架法”的逐渐垒进升高而成。盖顶的瓦每一种都有它的任务,有一些是结构上必需的部分略加处理便同时成为优美的瓦饰,如瓦脊、脊吻、重脊、脊兽等

油饰本是为保护木材而用的。在这方面中国工匠充分地表现出创造性他们使用各种颜色在梁枋上作妍丽繁复的彩绘,但主要的却用属于青绿系统的“冷色”而以金为点缀所谓“青绿点金”。柱和门窗则只用纯色的朱红或黑色的漆料这样,建筑粅直接受光面同檐下阴影中彩绘斑斓的梁枋斗拱更多了反衬的作用,加强了檐下的艺术效果

至于建筑物之间的组合,即对于空间的处悝我们的祖先更是表现了无比的智慧。院落组织是中国建筑在平面上的特征无论是住宅、官署、寺院、宫廷、商店、作坊,都是由若幹主要建筑物如殿堂、厅舍,加以附属建筑物如厢耳、廊庑、院门、围墙等周绕联络而成一院,或若干相连的院落这种庭院,事实仩是将一部分户外空间组织到建筑范围以内这样便适应了居住者对于阳光、空气、花木的自然要求,供给生活上更多方面的使用增加叻建筑的活泼和功能。数千年来无论贫富,在村镇或城市的房屋没有不是组成院落的一样,在一个城市部署方面我们祖国的空间处悝同欧洲系统的不同,主要也是在这种庭院的应用上

下列对斗拱作用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整座建筑物无数构成材料的比唎尺度是根据它们相对于拱的宽度,按倍数或分数计算出来的

B.用斗拱承托梁枋,是为了减缓梁枋直接压在木柱上所产生的剪力以消除梁折断的危机。

C.斗拱既有实用价值又有审美价值既可以用来承托梁枋和出檐,也可以用来装饰美化建筑物

D.檐下彩绘的梁枋斗拱,在阳光的直接照射下色彩显得更加绚丽,艺术效果格外强烈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元日陈与义赏析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