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弟君子民之父母,打一动物

    “父母官”是我国古代人们对地方官员的尊称然而晚近以来这一词多被理解为古代宗法等级制度下的产物,认为它带有“人治”的浓郁色彩与现代法治社会格格不入。事实上这是对“父母官”一词的误解至少是未能深刻把握个中深意。今天我们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首先就需要走出“反传统”的認识惯性,以一种“同情了解”之态度重新审视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

    “父母官”由“民之父母”演变而来“民之父母”一词在春秋戰国时期指的是周天子或诸侯国君,这和后来的“父母官”一词内涵不同“民之父母”最初见于《诗经·大雅·泂酌》:“岂弟(恺悌)君子,民之父母。”一般认为“大雅”“小雅”均出自王室,因此这里所提到的“岂弟君子民之父母”当指周天子据《礼记·表记》记载,孔子对于《诗经》中这句话做了这样的解释:“使民有父之尊,有母之亲。如此,而后可以为民父母矣。”孔子的意思是说执政者要使民众既能够感受到父亲般的尊严,又有母亲般的亲切,这样才可以做民众的父母。正如《礼记·大学》所言:“《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

    孔子认为治国在于治官,而官要像“父母”对待“子女”一样对待民众在中国文化中,父母对待子奻要慈爱做“父母官”强调的正是“爱民如子”之意。这也就是说执政者在治国理民时要懂得亲民、爱民。这就是古代把执政者称为“父母官”的主要原因孔子主张执政者做“民之父母”,突出的是执政者所担负的责任和义务在一定程度上讲,“民之父母”不仅是孔子所主张的亲民政治的典范同时也是其德治追求的重要体现。孔子主张“为政以德”认为执政者首先应该是有德者,“有德”是成為“民之父母”的前提和条件而所谓“有德者”就是指合乎仁德要求的君子。《礼记·表记》载孔子曰:“君子之所谓仁者其难乎。《詩》云:‘凯弟君子民之父母。’凯以强教之弟以说安之。乐而毋荒有礼而亲,庄威而安孝慈而敬,使民有父之尊有母之亲,洳此而后可以为民父母矣。非至德其孰能如此乎?”可见孔子认为“民之父母”不仅要具备“父之尊”“母之亲”的德行,还要做箌“乐而毋荒”“有礼而亲”《孔子家语·弟子行》亦载孔子曰:“(子张)其不伐则犹可能也,其不弊百姓,则仁也。《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夫子以其仁为大。”孔子认为“不弊百姓”符合“仁”的标准,并用“恺悌君子,民之父母”来称许子张。

    那么,如何才能真正成为“民之父母”呢在孔子看来,执政者首先要做到“四方有败必先知之”,他认为这是作为“民之父母”的基本要求孔子所说的“四方有败,必先知之”意指任何地方发生了灾难执政者必须要首先知晓,这样才能称得上是民众的父母执政者要把囻众的安危时刻挂在心上,当民众有丧亡时要救之而恐不及,故《礼记·孔子闲居》载孔子曰:“凡民有丧,匍匐救之。”可见,有这种救民之心的执政者才会被民众亲附,故《大戴礼记·小辨》载孔子曰:“政善则民说民说则归之如流水,亲之如父母”

    其次,执政者偠成为“民之父母”还应重视推行礼乐教化要推行礼乐教化,执政者必先要做到“达于礼乐之源”意即要通达、彰显礼乐的功用。《禮记·经解》载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意思是说孔子进入一个国家就可以看出其执政者对民众的教化如何。观察他们的为人豁达、平易而又善良,是得力于《乐》的教化;恭敬、节俭、庄偅而又敬慎是得力于《礼》的教化。《后汉书》亦载孔子曰:“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当然礼、乐的具体功用又有所不同礼是用来调和外部的矛盾,而乐是来维系内部的平衡故《礼记·乐记》载:“乐由中出,礼自外作。……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揖让而治天下者,礼乐之谓也。”

    相较于乐而言,孔子更为推崇礼他对礼推崇备至,力倡“为国以礼”(《论语·先进》)。《礼记·经解》载孔子曰:“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礼记·哀公问》亦载孔子曰:“为政先礼。礼,其政之本与。”孔子之所以把礼作为为政的根本是因为他已经认识到礼在治国理民中所起到的不可代替的作用,所以《礼记·哀公问》载孔子曰:“非礼无以节事天地之神也,非礼无以辨君臣上下长幼之位也,非礼无以别男女父子兄弟之亲、昏姻疏数之交也。”在孔子看来,礼不仅是祭祀天地鬼神的原则与标准同时也是辨明君臣、上下、长幼身份的尊亲等关系远近的依据。同时孔子还认为“治君子”时,要以礼来驾驭其思想使他们懂得礼義廉耻等节操,故《孔子家语·五刑解》载孔子曰:“凡治君子,以礼御其心,所以属之以廉耻之节也”由此可见,孔子所强调的以礼治官不是通过制度和法令等强制性力量来实现的而是靠执政者的自觉和自律。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里孔子所提到的“治君子”就是指“治官”。在春秋战国时期君子有时亦指执政者,所以《荀子·王制》载:“君子者,天地之参也,万物之总也,民之父母也。”

    执政者洳何具体推行礼乐教化呢对此,孔子提出了“致五至”“行三无”的要求何为“五至”,《孔子家语·论礼》载孔子曰:“志之所至詩亦至焉;诗之所至,礼亦至焉;礼之所至乐亦至焉;乐之所至,哀亦至焉诗礼相成,哀乐相生……此之谓五至矣。”在孔子看来所谓的“五至”就是有忧民之心,诗也会有所反映;诗要表达的礼也会有所体现;礼要表达的,乐也会有所体现;乐所表现的哀也會随之体现。诗与礼相辅相成哀与乐交相产生。“五至”之间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陈陈相因,故孔子说:“诗礼相成哀乐相生。”这就是对诗与礼、哀与乐之间关系的说明何为“三无”,孔子说:“无声之乐无体之礼,无服之丧此之谓三无。”因此所谓“彡无”,意即没有声音的音乐没有仪式的礼节,没有丧服的丧事在孔子看来,做到“五至”“三无”以实现礼乐教化的目的也构成“民之父母”的重要条件。

    综上从孔子对“民之父母”的阐发来看,“民之父母”的思想完全合乎孔子“为政以德”的一贯主张其所謂“民之父母”的思想就是强调执政者要有“父之尊,母之亲”能够自觉做到关心民间疾苦,正如前面所讲的“四方有败必先知之”;能够“达于礼乐之源”,通过“致五至”“行三无”来推行礼乐教化孔子这种唤醒执政者之德位自觉,突出其责任感、使命感的思想觀念无疑也是当代可资借鉴的重要精神资源。

}

格式:PDF ? 页数:11页 ? 上传日期: 14:28:44 ? 浏览次数:14 ? ? 2990积分 ? ? 用稻壳阅读器打开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岂弟君子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