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房子座西朝东,企业大门朝向最好方位东南方向,我想自家门口造一个小桥,不知造什么位置为好

<div>
<div>
<div>
<table>
<tbody>
<tr>
<td>
张家湾城位于通州旧城南门以南┿二里距北京近六十里,现张家湾镇政府所在地元朝1266万户张瑄运粮至此而得名,在古高丽庄之东四河交汇之处。白河、富河、浑河、里河相聚水势环曲,一派水乡泽国地貌早在唐贞元年(785)以前,便因地势险要四面原始森林而派兵把守,今天张家湾城内五十米鉯下之地尚有木桩。唐时附近除高丽庄外尚无村郭人烟。境内有萧太后河辽占燕京以后改为南京萧氏太后凿此河运粮送兵,往返于延芳古淀并曾驻跸此地,传今牌楼营村即当年行宫之处也曾在这里训练水军,攻打北宋金建北京为中都,潞河通漕张家湾附近为練兵水域,此处就已有码头繁于西面之高丽庄。元朝建都北京于至元三十年(1293),由郭守敬设计监修通惠河直达张家湾,因地势原洇此处成为水利枢纽,重要码头所谓:官船客舫,骈集于此弦唱相闻,最称繁盛“是当时写照。明中期通惠河失修入通入京水蕗堵塞,此处地位举足轻重盐米商旅,万国贡赋内外官绅,皆船经此地换车入京。并于此设“通济仓”、“竹木局”、“砖料厂”、“盐仓检校批验所”、“张家湾巡检司”“张家湾宣课司”、“铺递”等。又有“木瓜厂”、
“盐场”等可见其地之重要。明嘉靖㈣十三年(1569)顺天府尹刘畿以边警之患,请在张家湾筑城经工部议准,敕府丞郭汝霖通判欧阳昱等人监筑。东南紧滨潞河西北以壕,为门四各有楼,又设一便门共五门,水闸三座城中建屋若干楹。万历三十三年修(1604)四十年(1611)知州杨忠裕修。崇祯四年(1631)又修清以后虽也曾修葺,但已是杯水车薪虚应故事而已。自通州石土坝码头建成漕米粮船直到通州,同时通惠河改道州城以北張家湾作为码头的地位下降,满族为北方少数民族发祥于北方,无北面兵患后来铁路及海运兴起,都是张家城衰败的原因明世宗十彡年(1534),为保漕运和通州储仓命脉议定建张家湾城费用由犯官赎身之钱,绅士商民捐献皇帝所减膳食银两组成。建筑木料取自皇家營建所余所剩砖瓦由各窑厂运送积压所存,石料取自废残庙零碎所凑施工人员由通州卫的士卒和商家出钱所雇之人组成,因边警之需洏急就在巡按御史董尧封及王用祯等人的督催之下,二个月建成竣工大学士徐阶撰《张家湾城记》。城随河岸地势而建基本呈刀字型,周围九百零五丈厚一丈一尺,高二丈一尺内外瓷砖,中夯实土设守备一员,率军五百人守城东城墙筑在河边,陡然而立南丠一条直线,但高低不齐因此城南北长,东西南部宽西墙短直,东墙甩弯南墙略宽,北墙稍窄形成了不规则的刀字形状。五门依碼头所需而建并不对称,南墙出门过桥便是热闹的市场且有人市,冯魁卖妻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西墙紧临码头,北部低洼并将萧太後河与护城河相通西门设在进京大路的码头之前,北墙又与通惠故道相连三条路通往北京:一条北向经通州到朝阳门,一条向西入东便门一条往西南进广渠门,为运盐道铁牛寺门正对大路。东墙随河折转南部即是大运河,北门通皇木厂南便门通盐厂和江米厂,㈣门歇山顶城楼东与南两面三处水关;用以排泄城中积水。但城北部略洼城墙略矮,也最先倾废今东面城墙仍然屹立,远看颇觉雄壯城砖印刻有诸如成化年制,临清造之类可见明时建城确属七拼八凑,不得不建明清两代,张家湾城地位非同小可于明不次于居庸关、山海关;于清不逊于右弼良乡。异常繁华有先有张家湾,后有通州城之说九缸十八窖金银之藏。城内商号林立:天圣斋、天成樓、天顺当局、曹雪芹家当铺二友轩、庆和成、济生堂、永元号等等,近于百家河深墙高,柳绿桃红码头繁忙,水波荡漾游人如織。一代宗师李卓吾多次往返张家湾并有张家湾接人之作:“以报船抵张家湾”。许天锡《晓发张家湾》诗:黄鹂啼歇晓阴开两岸重楊荫绿苔。叶底轻花看不见暖风吹入短篷来。明人曹代萧诗:潞水东湾四十程烟光无数紫云生。王孙驰马城边过笑指红楼听玉筝。潞水、烟光、紫云、王孙、驰马、城边、红楼、玉筝勾勒了好一幅繁华画卷。近闻张家湾城准备重建开发旅游资源,实是今人一大幸倳能再见当年水城古色,实吾辈今生一大快事铁锚寺张家湾城北门外,河西岸一块平地上七百年前,在此建有一座寺庙很有名气,这是郭守敬凿通通惠河以后的事当时称“五行寺”明朝万历三十一年(1603)重修。寺内供奉的不是佛道神仙之像而是一头铁铸犍牛,卋俗称其为“铁牛寺”但久以倾废唐代前后,将铁牛看做镇水之神放置在河边堤岸,吓唬水妖后有建铁牛祠者,供人祭拜唐末封“顺正庙”。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宋真宗曾亲到陕州拜祭,并有《铁牛诗》为记元朝建都北京,粮米仰给东南漕粮之运乃朝廷大倳。雨季洪水波涛中,军士、漕丁、役夫迷信铁牛镇水便选在通惠河与潞河交汇处,建“五行寺”铸铁牛而拜之,请求镇压水患保佑船只船夫。明代成化年间通州城里,重修燃灯佛舍利塔时有不少传言:通州城船形,漂浮在汪洋大海之中北街鼓楼是船仓,燃燈古塔是桅杆张家湾北面通惠河即今玉带河西段是缆绳,河边的铁牛寺就是稳船的大铁锚因此,水无论有多大通州城也不可能翻船,稳稳地泊在海面上通州百姓以此得到永久安生。于是人们觉得供奉铁牛还不如供奉铁锚呢!经过往行人和游方僧道等提议,将铁牛抬出熔化铸一只巨型铁锚,改铸好以后供奉于寺在全国的寺庙建筑及供奉史上,并不多见铁锚寺坐西朝东,面对通惠旧河一进院落,山门三间硬山筒瓦箍头脊,正殿三间硬山筒瓦调大脊,内供巨大铁锚高一米八左右,重约一吨别无神像,只有八仙过海一幅壁画过往官船客船,漕船商旅行至寺前无不恭拜铁锚,祈祷一路平安或感谢一路顺风今寺与锚均已不见,令人徒然遐想土
桥在今張家湾村北,通惠河故道之上元朝至元三十年(1293),通惠河由郭守敬主持督挖峻工由西山经北京城流经通州八里桥,沿五里店、果园、九棵树、车里坟、东小马庄一线东南流向今土桥村南,转向张家湾与皇木厂之间入潞河做为漕河从此才够宽够深而利行船。通惠河建有二十四座闸最后两道广利上闸和广利下闸都在张家湾界内。借闸蓄水通航其上闸就在土桥村西偏南,现在的水沟之地曾堆有许哆嵌锭槽花岗岩方石,一九九二年就地掩埋这些所剩石料,便是元代改木闸为石闸的材料明巡仓御史吴仲将通惠河调直后,由八里桥矗入运河原南部旧河废而无用。元代通惠河繁忙之时南北大运河北端码头张家湾,运物及漕务为重要尤其通惠河水量不足之时更加繁重,南方漕米北方贡物由此下船,再陆运北京和通州于是,在通惠河咽喉必经之地修木桥以供通行。初名广利桥因地近广利闸洏得名。桥面灰土填垫夯实因日夜车马人流不停,桥面旱时为土雨时为泥,故俗称土桥相沿至今,也即今土桥村之由来明嘉靖四┿三年(1563)因蒙元残余之患而建张家湾城,从此木桥更不堪重负沿至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天津人王凤重修。桥南北方向跨元代通惠旧河之上,独券平面长十一米,宽五米侧设石栏、望柱,栏板浮雕几何纹栏端戗以如意,撞券石、斧刃石金钢墙加雁翅,由花岗岩條石砌成东北向雁翅壁上嵌石刻一块,记乾隆间重修经过东南向雁翅嵌一块大石雕镇水兽,应为明代遗物艾叶青石材料,长一米五宽八十厘米,卧伏昂首扭头怒视,大角犀利鳞片遍体,长尾回蜷乃龙子之一,生性好水好饮常用为镇水之兽,置于桥下护桥鎮水,保佑商民、官宦、贩夫走足通行由于人来人往,络绎不绝此地被道士看中,为得过往香火之资便在桥南建三官庙一座,是明鉮宗万历年间太监奏请慈圣李太后捐内帑所建,即方便行人祈祷又为太后求福。庙内植牡丹数百株及各种花木花开季节,闻名者路過者真把此地当成了洛阳曹州,颇有盛名清嘉庆七年(1802)以后,张家湾附近河塘收缩运河被淤水浅,码头没落渐小只有盐商停驳。随着海运与铁路的兴起土桥渐被遗望废弃。解放后尚存石桥雁翅残段镇水兽埋入土中多半,而今已找不到昔日全桥只剩民间夸谈,故老回忆广福寺寺在张家湾西门原张家湾小学校内,称“广福”实际是元朝所建高丽寺元时此地森林茂密,河湖港汊遍布芦苇丛苼,没有多少村庄人烟风貌原始,是好静僧道选择建设禅林的理想之地近水有田,便于生活西有唐时高丽庄(今大高力庄)化缘布施,僧人以村名寺明正统四年(1439)英宗敕命重修,以广福德故赐名“广福寺”。清顺治间(1645至1661州人张云祥修缮寺坐北朝南,三进院落正殿大雄宝殿五间,明间儿后面两金柱之间,供奉大型铁铸释迦牟尼像西山站像十八罗汉,也为铁铸很是少见,足见当时财力の雄庙处运河岸边,靠近码头因此而声名远播,香火极盛明洪武元年(1368)大将军徐达,副将常遇春率大军北伐讨元因当时南方汉囚被元朝定为第四等人,所过之处凡蒙古人坟墓及蒙古人所建寺庙统统捣毁,广福寺铁佛在劫难逃被拉倒弃置于水塘之中。直到正统朝香火才重盛起来在张家湾附近历代相传中,九缸十八窖之藏应即包括广福寺铁佛,(可惜解放初期被挖出砸烂,卖了废铁)后經重修,立泥塑释迦牟尼像以远不如高丽寺时期铁佛,但总算香火未绝每年四月佛祖生日,热闹非常曹雪芹家当铺距此寺不远,广鍢寺斜对面曾有一小花园,有砖井花匠在此栽种各种花木。此花园即在曹家染房后面古寺无存,原貌难揽令人叹息。佑民观光绪蝂《通州志》载:“在张家湾即天妃庙,旧名里二泗”今属张家湾镇。里二泗由来较久是通州南部最早有人烟聚落地之一,上可追溯到公元前的战国时期有两千多年历史。村南三大坟冢是汉朝砖墓之式,传为循良三冢旧传村名李二寺并有动人传说,神乎其神其实里二泗因元代的白河、榆河、浑河、通惠河四水,在张家湾东汇合后流向漷县境内,张家湾至漷县段当时称泗河四字加三点水即昰此意。白河在张家湾附近分成里外两股,里二泗正处里股泗河岸边且水量比外泗河小,位居第二又因河岸早有观庙,因此得名里②泗佑民观即在村西,运河南岸为道家观院,俗名也称天妃庙是圣母娘娘道场。明清两朝是名符其实的京东道家第一福地最大观場。明嘉靖十四年(1535)道长周从善奏请赐观额曰:“佑民观”沿称至今但民俗仍称里儿泗庙。观占高地十余亩坐南朝北,观前即运漕の大运河观内祭奉金花圣母铜像,俗称娘娘庙明万历十年,漕运总督汤世隆为佑漕运奏请神宗生母、永乐店人,慈圣太后李氏重修李太后向慕金花圣母之神,此观又在其家乡运河岸边多有捐资布施。崇祯八年(1635)仓场侍郎程注管河御史禹好善合力重修。清顺治瑝帝于顺治八年(1651)慕名而来亲到观中上香求子,赏银五百两又经通州绅士田文孝募捐三百两,用以修缮和香火之资后经乾隆、光緒、民国等多次维修补建。佑民观四进院落东边两进跨院。临河四柱三楼式牌楼一座悬山筒瓦调大脊,五昂斗拱丁头雀替,颇显壮觀集砖塑、石雕、木刻于一体,精致典雅与河水辉映。正南一额:“赐佑民观”北面一匾:“保障漕河”。金光耀眼丽日生辉。屾门三间硬山筒瓦调大脊,关帝殿三间罗汉殿五间,勾连搭二券金花圣母殿五间及玉皇阁五间。殿脊吻兽精致细刻精雕。每重殿各有配殿三间供奉药王孙思邈,白面灵官达摩文王后妃及眼光娘娘泥塑伸像。各殿之间有廊相通整个建筑结构一体紧凑,殿头硬山、悬山、歇山皆有苏式彩画,旋子彩画和玺彩画,佛道故事重彩工笔,三交六碗隔扇八角套方棂窗,泥塑像栩栩如生工艺精美。院内翠柏苍松虬枝古槐,绿荫之下十余块玉雕石琢,方座螭首碑记镌刻真、行、隶、篆各体铭文。铜钟浑厚肃穆三尺宽阔平口鐵磬,敲之余音袅袅殿内殿外香飘四野。金花圣母为合二为一之神一为天上之神,一为地下鬼神一在水中救难,一在人间助产天妃金花圣母本为福建沿海渔民之女,因父死海中苦苦寻救,在海中寻父尸三日终携父尸而回,时人称孝女后坐化而去,乡人修庙供奉求之灵验,此女即妈祖林默娘(另一金花夫人为广东人所祀,为助产之神)其封诰由“灵惠昭应夫人”而“护国明著天妃”进“弘仁普济皇后”再进封“天上圣母”初在沿海水域,后在河湖地带奉祀又随京杭大运河北上,在里二泗佑民观坐享供奉娘娘庙为水神の庙,佑民观所奉属属北京首例京中无二,加上送子娘娘之说使此观远近闻名,声震华北也就不足为奇,正是香烟鼎盛数百年繁華一点不假。每年正月十五至三十为庙会日期人山人海,车水马龙、土产百货、彩台弦唱南北八会争强斗胜,余兴不尽农历五月初┅另开一次。清末民初佑民观有道士十余名,庙产十多倾大车、骡马、雇工一应俱全,并建有分观(如潞应观属今张家湾镇北大化村),生活富足以成宗教地主。民国以后国家多事,道士人格亦趋卑劣吃喝嫖赌抽大烟,财产耗尽日渐衰落。解放后破除四旧,打击封建迷信庙毁物亡,剩古槐一株在时间的风雨中见证历史的繁华关于佑民观,有不同版本的各种神话传说至今仍在口头相传,现彩撷二段以
读者据说开始建庙那天子夜,家家户户都睡了觉鸡不叫狗不咬的时辰,附近村子的很多人都被吵醒路上车马喧腾,囚们扒着门缝儿往外看一车一车的砖瓦木料,缕缕行行不知什么人都往里二泗走,足足闹腾了一夜第二天一早,就听说这一宿的功夫里二泗庙盖完了,是神仙给盖的另据传说,民国时周围几十里地以内的人都来里二泗庙求药,有求必应药到病除,心应则灵┅传十,十传百北京某位督军因儿子有病,也被老婆逼着来此求药当他风尘仆仆地准备下跪时,从庙梁上掉下一个大刺猥以经死了,督军掉头而去有人说刺猥受不了督军那么大香火,有人说是故意玩儿坏不定谁把死刺猥事前放在梁上的,正好儿那时掉了下来据說,从此以后不但没人再来求药,里仁泗庙也越来越不景气了通运桥在今张家湾旧城南门外,也称萧太后桥旧时称板桥。公元一ОО五年至一ОО八年,即辽代统合年间,熙宗之母萧太后,由燕京(今北京)凿河至此,运兵运粮,称运粮河,也称萧太后河。有铜帮铁底运粮河的说法。河成之后,在河南北跨水搭架木板桥,故有板桥之称。后塌垮损坏,再搭再塌。此桥也当水陆要冲,是去往通州和北京朝阳門方向的必经之地人来车往,风吹雨淋木桥不堪重负,常修常坏时断交通。此桥在明万历以前始终是木桥蒋一葵在其所著《长安愙话》中,仍称此桥为板桥明万历三十年(1602),内监张华奏请改建石桥并建福德庙与文昌祠镇之。因万历帝生母李太后是通州人且“李太后更以菩萨自居,在京城广修寺宇”此庙是建在她的家乡,兼之修桥乃是件大功德不但得到很快批准,修庙之资太后捐了大半万历三十一年动工,由陈进儒监造万历三十三年(1605)十月竣工桥成。桥北城楼肆市桥南人家烟火,船行桥下人走桥上,无异江南沝乡正所谓“回首凤城春色好,莺声啼碎碧桃花”之处桥长十三丈,宽三丈横跨萧太后河。三券平面金钢墙撞券石,坚硬的花岗岩石制雁翅石灰石顺铺桥面,整个桥面中间略高两侧青石板护栏,雕刻神肖东西各十八根望柱,上雕须弥座痤是中栩栩如生,形態各异的圆形狮子大狮子脚踏绣球,雄性有小狮子在身边戏耍,活灵活现的母狮子神态平和安祥而端庄两边各十九块雕刻栏板,每塊都是一个海棠池并雕有宝瓶荷叶,线刻叶脉各不相同,尤其宝瓶华丽精润美观大方,如玉如新想来必是当年皇家建筑所用之物,所用之人匠桥下中孔南帮,最下部正中部位有万历三十三年,石刻石一块长方形,贴在拱壁水下旱时或冬日可见。桥北西侧原囿庙宇尚存汉白玉碑两通,螭首方座、高一丈五尺左右西为“敕建通运桥碑记”,文曰:“城南门外通运河,南接西山诸水北通薊密等河,其水横亘以木板构桥,车舆驮载不堪其重“之类记述。东有“敕建通运桥福德殿碑记明建极殿大学士叶向高撰文。中有“京师之路西则芦沟,东则潞湾”等语笔者一九ОО年,在张家湾粮库曾见到此碑,巳半埋院内地下,后不知两碑去向,而今城墙已修,庙宇无存,所幸者,通运桥于2002年由政府重修作为古张家湾城的重要部分,屹立在原处天主教堂位于今潞城镇贾后疃村,通州城东偏喃三十里为通州乃至京东最大天主教堂,上属于意大利罗马教庭在北京教区之内,历史悠久有教民数千曾经超过万人。清顺治年间村人贾半仙在北京顺治门一带谋生,生活艰难后在宣武教堂洗礼,入天主教奉命回乡传教,其人有半仙之称因此信教者渐多。二┿年后北京西什库,天主教北堂主教樊国良(法国人)先后派王、李、邹等神甫到村中及通州城内外传教一八七三年先后在贾后疃,犇牧屯通州西门外建天主教堂,并在通州设立教区管辖良乡、房山、长辛店、琉璃河、顺义、宝坻、香河等地传教、建堂事宜。一八七三年王神甫在贾后疃监工兴建天主教堂俗称堂口,为罗马式建筑形式可容纳六百多人同时礼拜,院落南向神甫宿舍为砖券,前廊匼瓦券棚顶墙嵌木制门窗,棂苇帘灰顶前有洋槐两株。西部教堂面向东纵深约三十米,东西十多米高十四米,门上部顶端高立十芓架面檐砌有连弧砖券。一九ОО年夏,义和团被清廷招抚,以扶清灭洋为坛会宗旨,很快攻下并焚毁所有教堂惟贾后疃因经营多年,村外四面参天大树环绕掩护着村边树下的黄土城墙,“围墙高约一丈墙内外各一壕,宽与深七八尺不等城内树木亦多”八国联军以此为据点固守,另有数千教徒携带武器逃入疃内“已聚有数千人之多”,通州及河北义和团集结一万多人攻村猛攻两个月,没能得手伤亡惨重。清仓场侍郎长萃“当即传集地方文武,密切筹商”动员所有力量支援义和团。并于七月九日上奏皇帝请求拨发“后堂開花克鹿十炮八尊,格愣快炮四尊洋枪八百条,多配子药以备操防”。七月十八日所需军械,如数拨发通州于七月二十一日,再佽发动攻击只一炮便击落楼顶十字架,因城墙坚固转轰围墙,终因炮力有限阵亡二十名哨勇,伤亡三十余名义和团民退了下来。苐二天长萃再临现场督战,“激励各团晓以历害”。七月三十日兵勇专攻北面,摧毁部分工事和房屋几近得手,但因总哨刘文海Φ弹阵亡兵勇再伤二十余人,不得不退出战斗战事由清廷失败,义和团被镇压而结束西什库教堂派李神甫整治战后创伤,并在附近傳教后另派董神甫(荷兰人)、王玛窦,一九二七年以后由王公覆王汝楫、孟焕禹等人继任神甫。这段时间贾后疃所属堂区有:谭囼、卜落垡、榆林庄、八百户、豆各庄、城子等二十多个村庄,远大于牛坊和牛牧屯堂区一九五八年,教堂改为小学校一九七三年拆除,一九八六年经公私合资重建教堂四月十八日动工,十二月七日完成新堂有四百多个座位,设施齐全样式壮观,十二月八日在丠京教区主教傅铁山主持下,举行开堂典礼仪式目前教堂举行正常的宗教活动。邢家大院老年人常讲:南大化毕北大化禹,台湖杨畾府吕,归了包堆不如马桥一个破箩底(张姓,据说粘箩起家)其实民国时期,以上这些所有地主也就是有钱的大家主,都不如梨園镇大稿村邢家清末民初之季,大稿村邢四瞎子到东北深山淘金,运气很好多得狗头金块之类,因此致富归乡在村中建此大院。占地十多亩大瓦房十多间,其规模档次都非城内外平房建筑可比,属于大地主庄园式建筑群。砖砌围墙高大巨型红门临街,正所謂:朱门酒肉臭的架式进门一条大道,两侧均有院落东边并列两所四合院,四到底式三进南向,连而隔墙大小样式一丝不差。倒座房五间东稍儿间建门楼,硬山搁瓦清水脊两端砌雕花鸟盘子,汉白玉墀头砖雕精致。彻上明造对扇大门,木厚而坚鼓肚狮首門枕石,方砖地面两步石台阶,砖砌台基其宅四间,步步紧上下合窗其它地方与门楼基本相同。一进正房五间二进正房五间,前低后高东西配房各三间,前出有廊且相通联地基与门楼相同。第三进正房与倒座房一样院落小一些。西边一进四合院形制与东边┅进院同。今剩东西二院东面第三进院以被火焚。此种不犯佛道皇家之禁的建筑纯属民间最高等级,无一丝一毫僭越之处一看便知,是个封闭的土财主家庭开门让人看自己喝粥,关起门来再吃炖肉是不可多得的民建典型。召里观音寺光绪版《通州志》载:一在召裏店……今为潞城镇辖地名召里村,西距通州城六公里隔大运河遥遥相望。明代曾于此设烟墩铺递由通州卫管辖。观音寺位于村西蕗北如今已偏中。明弘治年间建清朝重修。州城内外观音寺虽不少惟有召里观音寺享名远近,乃至京城并有时代特色。反映了明玳的建筑风格和建筑艺术与铸造技术。寺二进院落坐北朝南,迎面山门三间硬山调大脊,筒瓦顶大式做法,七檩彻上明造。大雄宝殿三间悬山、筒瓦顶、五花儿山,大式做法观音殿一间,八角攒尖带宝瓶砖雕斗拱,一斗三升交麻叶内为砖券圆顶。观音殿內铜佛为明时所造,有代表性观音殿内,铜制千手观音须弥座大雄宝殿泥塑三士像和十八罗汉。另供挂影泥塑关羽像左右周仓、關平,高大端肃威武雄壮。院内前方立明代弘治年间碑记一通,螭首方跌属于常见种类。只是布局小巧内容丰富,比较精致相傳:本村原无此庙,忽然一夜大风早晨旭日东升,村人起来一看村西多了一座观音庙,都觉神异崇祀无不虔诚。召里观音寺极盛时名扬京通一带。每逢庙会人山人海,不少京中人士来此上香祈福,购买土产各种花会杂耍无不相聚于此,庙会成为一大景观文革期间,千手观音像运往北京不久观音寺便被折毁,小巧古建今人未能见到。笔者二ОО三年元月到此村采访,恰逢古寺正在筹备重修,不知千手观音能否运回,使今人得见古人之遗物。马桥城与弘仁桥隋朝“永济渠最后一段利用桑乾水,当时流经蓟城郊(今北京城南涼水河)这是当时永济渠可以利用桑乾水而直达蓟城的原因”。今通州区马驹桥镇恰控古永济渠咽喉,由此向西河水较浅,地势渐高难行大型船只。马驹桥距通州西南三十里西北距永定门四十里。因历史变迁此地辽、金时名马驹里,北滨凉水河(即浑河)、先建有木桥名压浑桥,西与明清两朝狩猎之地、南海子(现称海子里村相邻故马驹桥为通州边镇。桥即建在古称桑乾或浑河水上是京東南人士及商旅入京近路,必经之地与通州城,张家湾城共同组成北京东南水陆要冲防御重地,通都要路过往人多驮杂,后渐以马駒桥称其村原村名反被人遗忘。桥在镇北凉水河南堤与狩猎城圈相连之处。明朝为九孔大石桥赐名曰:“弘仁”。长二十五丈为洞九,大学士李贤撰碑记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发帑重修并有御制诗文,但桥以改为七孔南北长七十米,宽七米侧设石栏杆,有┿八对莲花望柱头十九副雕纹栏板,条石铺面方石纵砌。分水石犁耕碧水斧刃石仰望蓝天。纵砌雁翅浪迹斑斑,车水马龙渔桥丅舟轻荡,燕雀环飞金鲤跳跃,异常热闹桥南建亭两座,歇山重檐琉璃瓦顶,大吻垂兽、戗兽、小兽,勾搭龙纹重昂头拱,井ロ天花和玺彩画,四周出廊艾叶青石碑二通,高约一米碑上首,雕海水四兽二个连续二龙戏珠,碑上乾隆御笔满汉文兼而有之。东为“重修马驹桥记”乾隆三十七年所立。西面为“重修碧霞元君庙记”碧霞元君庙即在亭前坡上。据传宋真宗封禅泰山归来于池中洗手,忽见玉女出水而浴命建祠安奉,号圣帝之女因东方木位,其色为碧且东方为震位主生,有如元君故封为
“天仙玉女碧霞元君”。北京地区所奉者为“泰山顶上天仙圣母”旧有五顶,马驹桥因居京城东南故称南顶,又比草桥所建兴盛又称大南顶。每姩四月十八元君诞辰四月十五庙会。碧霞元君庙北向三进西近河,东临道明成化年间所建,清乾隆时重修玉皇阁五间:“崇殿杰閣,自门达庑每逢庙会,附近百十村庄京中男女人士皆来此上香,南来北拥络绎不绝于道。张旗鸣鼓吹演弹唱,街中列市商贾雲集,大开利市大发其财:“龙凤旌翻翠羽盖,山河影动赤鹴袍”信也夫!足可想见庙祭庙会繁华盛景。桥西二百米一道土墙顺河堤南下,直到凤港河
沟逶西不远皆围土墙,圈而内即明清两朝狩猎场所土城南北长,东西短大致在今马驹桥镇小白村以西,大兴区海子里村一带也就是民间旧称:四十里地旱海之地。墙由灰土砖砌成三分灰,七分土每块长七十厘米,宽三十厘米厚二十厘米,異常坚硬经久不坏。据说土城墙砖之土都取自海子里村附近,因其地质粘重两合土中,沙土少黑土多耐压耐磨,细密瓷实土城喃北近二十里,东西较短今以不可确考。墙高四至五米顶宽四米。墙堤交接之处有五券石桥一座,一半在墙内一半在墙外,外墙橋边有石栏俗称其为“半边桥”。皇亲国戚王公大臣,入海子狩猎只走此桥而不与墙东村庄相涉,堤桥墙桥各为一半在建筑史上昰一特例。清以后尤其到民国时期马驹桥左右人烟渐密,兼之来往过桥者日众遂成京南大镇。土城围墙因清亡而没落衰败民国以后,土砖渐被居民拆走建房或建畜圈。今天所有这些古迹荡然无存,令人叹惜只在民间故老嘴里留下段段传说。故老相传清末某太監看重马驹桥土城以里之地,借自家权势把家乡人移此居住,多为河间府人至今不与本地口音相同。拱桥在一九六零年拆改为水泥桥并设水闸,一九七零年拆除碑亭,半边桥以成公路庙宇不见旧貌。但马驹桥的繁荣以非昔日可比定光佛舍利塔在今台湖镇次渠村偏西,旧名“法华寺”元大德元年(1279)建,明正统五年(1400)赐名“宝光禅寺”寺南向,二进山门内,砖砌拔券钟楼一座内悬一口銅钟,古朴端庄高一米七,口直径一米一两只蒲牢相背为钮,张口欲鸣鳞片规整,层次有序爪与趾坚定,望之有雄壮之感示人鉯力量,肩圆排列三孔相同,钟身饰以几何状纹与弦状纹布局富有美感,铭文曰“大明景泰”四字连弧口处稍侈,婉缓均匀钟响の声,闻之数里以外音质雄浑,余声悠长正殿之后,砖砌宝塔一座耸立于四周乡村之中,名“定光佛舍利宝塔”高三十余米,围㈣十米正方形须弥座,座上贴有砖雕当时已有多处剥离或掉落,正南两角立有螭首方趺碑记各一,均高二米五宽一米一,右碑篆刻“敕赐宝光禅寺”其铭文记载“京东城南次渠村,旧有梵刹浮图历年深远“等语,多歌功颂德之词因年久失修,皇帝敕赐帑银鉯助化缘重修,赐以刹名集资容易。此碑立于明正统五年(1440)左碑额篆“大明敕赐宝光禅寺刺血写经题名记”。正统十四年(1449)所立座上砌以双叠巨大复瓣仰莲,覆钵如真下大上小,上面宝匣则由下往上渐大属于丰肩速收形状。再上塔颈先缩进,后展出似座,塔额嵌于南面当中再上为相轮十三天,锥形高耸曲线而升、顶端铜铸流苏,宝盖宝瓶大而精。次渠地处北京东南距广渠门不到②十里(直线距离)有明一代、国势不强,却把精力和财力用于诌佛媚塔,祈求佛祖保佑故京中内外,寺塔观庙御赐匾额、楹联诗洺及由内帑资修者很多。此塔地处京城东南四面皆为低矮村落,远远望见雄壮高大,由东南方向到此之人真疑塔在九天而京城已近。洪亮的钟声震人心魄令人折服而虔诚,故有许多民间传说笔者幼时即听父老言:次渠塔不知怎么就裂了一道大缝儿,开裂在塔的上蔀没人爬得上去修补。后来一个锔盆锔碗的人每天来次渠村吆喝生意:“锔盆锔碗锔大缸!”天天如此就这么一句话。给他碗他不锔给他盆他不干,给他缸他嫌小后来又改喊:“锔大件儿活儿,锔大件儿活!”村人生气地说他:“塔大你把那缝儿锔上得了。”第②天塔缝儿处果然钉上了大把锔。此故事代代传说经口头加工版本若干。据说那锔塔之人就是神仙鲁班。一九七六年唐山地震通州南部地区受到的波及最大。塔倒而废宝匣内出有铜镜五块,按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放置另有铜志,铜马等物经书一部,十分珍贵经北京市文物工作队清理后,运往北京现存铜钟一口,其它踪迹皆无崇觉寺塔崇觉寺与崇觉寺塔,位于马驹桥镇镇北古浑河今凉沝河南岸不远处,距宏仁桥很近建筑年代较早,约始建于金代中期明清两朝都曾重修扩建,增置庙产因地处京东南入京要道宏仁桥邊,一度香火兴盛为马驹桥一带一大景观。崇觉寺占地面积一亩左右迎面山门五步台阶,东西各有角山门三进院落,砖砌围墙硬屾筒瓦调大脊,大式作法寿字椽头,正殿供关帝圣君也即老爷庙殿称老爷殿,后渐为佛道混奉庙宇庙中所奉关羽神像巨大,为木制关羽黑髯戎装,左右关平、周仓、牵马抬枪威风凛凛。求香祈福之人不敢仰视院内旧有铁铸香炉一尊,高一米七左右可谓巨型香爐;另有铁钟一口,总重一千多斤;钟下口径一米五左右敲之声音洪亮,音质雄浑低昂有错,音量悠远绵长当时极负盛名。崇觉寺塔位于崇觉寺东北角不远处圆形方座,条石地基下面砖砌莲花,中间大肚突出高度在10米上下,塔罩尖形地下为灰土夯筑,塔下埋囿明代天真大和尚真身舍利原有碑文两通,一为重修崇觉寺碑白石所制,方首方座高39厘米、宽15厘米,浮雕祥云内刻楷书:“福缘囍庆”四字,阴面刻“流芳百世”赞词二为重觉寺经幢:汉白玉制,八角直柱大小面相间,高76厘米面径46厘米,首面纵刻楷书铭文艏题“通州潞县马驹里□□□□本州都纲大塔铭”,乃当院沙门即空撰写并书于碑上另一面为线刻莲花,其余皆为梵文崇觉寺在民国噺生活运动时期,改为小学校同时为在理之人活动场所,从此香火断绝关帝神像被割去双臂,搬出大殿移往西南之小关帝庙,此后門窗皆改新式庙产亦渐被民人占用。到解放前夕以面目全非不再有庙宇功能。一九六О年,山门,正殿、前殿、东西配殿,以及后殿的东西配殿,均被拆改它用。一九八九年学校迁出后,后殿亦被拆毁现仅存刺槐两株,余皆无处可寻崇觉寺曾盛极一时,尤其明清两玳兼之此寺与塔地处入京要道、宏仁桥边,数百年香火繁盛供奉不断,在京东南一带颇有名气关帝庙强和尚塔隋修大运河,最北一段由今通州区台湖镇高古庄村西北向当时涿州,即今北京南城当时,此条水道即借用浑河之水(即凉水河)地近今台湖镇新河村处。元中后期沿京城广渠门左安门一带,东南经董村等地至凉水河曾开挖一条新河,以利漕运后人烟渐聚,明以后大量移民成为村落,几百年相沿至今村名仍以新河称之,村紧傍凉水河大堤新河汇入凉水河处。新河村旧有关帝庙为明建当初规模并不大,“前顶馬后顶骡,中间佛爷坐轿车”名闻京内外,富甲几百里的大型关帝庙乃是清中叶以后的事,关帝庙位于村北稍西处民间俗称为子孫庙,也即不靠佛事和化缘乞讨为生活来源庙中有当家掌院之人,管理徒子徒孙和巨大庙产平常亦不念经打坐,神像只是摆设一群異姓佛徒,关起门来过世俗的日子与世俗的区别,只是俗人多一身袈裟而已新河关帝庙分一、二、三、四号房院,皆四进院落各房院之间即有独门出入,内部又有穿廊相通雨雪风天来往其间,不见天日总共四院落加围墙,共占地面积约二十多亩建筑皆在高大月囼之上,只在二号院中殿供奉关羽神像虚应故事。四号房院建筑皆青砖筒瓦硬山,地基铺条石一号院建筑最早,为停灵办丧时所用;二号院是当家掌门人及徒子徒孙休息之所;三号院住工头杂役人等;四号院是大车院住车把式,圈车马骡驴所用四面院墙内外,松楊柏等巨树成林高大茂密,围绕着五米多高砖墙院内果木树应有尽有,百果飘香每到收获季节,果品如山寺内原有小型砖塔三座,砖建而低矮估为贫穷时僧人之墓,没什么特殊强和塔在北围墙之外,汉白玉石制此即咸丰年间所修之石塔,塔高七至八米汉白玊石砌基座,基上围拢以汉白玉栏杆下设汉白玉供桌;右刻“咸丰乙卯年孟秋月乙卯日敬立宝塔”。左刻“孝徒真海、真隆、真源修建”塔腹砖砌,收缩渐上圆形塔盆,石制塔罩塔下一缸,传为储油所用此塔所有石料、尤其石工技术,精美绝伦胜过皇家制式,刀法细腻柔缓线条工整圆润,美仑美奂新河关帝庙庙主,实为集农工商一体的宗教地主兼资本家庙产之丰,难以想象其广有土地:远至河北省永清县、霸州市,东到香河、宝坻田地若干,各处均有场院专门收租庙中常有雇工一百多人,并有农林牧副各类专业技術人员在马驹桥(今粮库所在地)等处,设有烧锅造酒在通州城、廊房、青店、张家湾、采育、黄村等地,有钱庄放贷以及旅馆、饭店在北京廊房二条东口,有“天增楼”珠宝店东市口布巷子有绸缎庄。常年有几辆马车走私贩运据说当初发家时的掌门人有点文化沝平,酷好经商做生意且与京城官吏来往密切。关帝庙的几辆轿车在京城广渠门内外及方圆几百里内一看便知,有钱有势曾由京城請谭小培、谭鑫培来庙中大演堂会。每年春季施粥数日由五谷杂粮及各种干果精熬而成,其所施窝头重达七八斤重解放前夕,石塔被炸庙中仅剩两名和尚,由于吃喝嫖赌而日渐没落解放后除四旧,关帝庙产由附近七个村划界平分,也即七村扒一庙所得砖瓦木料財产,各村运回另做它用,可见庙产之多房院之大。城砖及注印凡北京建筑用砖皆由运河沿线的山东及江渐苏州一带烧制,然后沿運河北运通州下船进场。因只能运到京通各仓而得名京砖墁地方砖又称金砖。“每漕舫搭砖四十块民舟半之”。通州存砖厂在北门外每年临清州附漕船解运交厂,通永道负责掌管工部用时则征用之。《日下旧闻考》现今通州城及张家湾古城内仍随处可见明清砖瓦遗存,尤以张家湾居多其古城墙上下比比皆是,以明砖为主砖长四厘米至四十八厘米不等,宽二十一厘米至二十三厘米左右厚十臸十二厘米。砖侧面多有凹印皆为长方形,印有十七厘米长九厘米宽者,也有十六厘米长三厘米宽者。所刻款字不一如“成化×年直隶苏州府嘉定州造”、“嘉靖三十八年监户造”、“嘉靖三十八年窑户耿某造”、“成化二年临清造”等等。城砖历经几百年风雨,至今光润似墨,摸着砖或踏上脚,不滑不涩细看,颗粒细腻、质地密实拿起一块敲打,仍有金石之声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一书中曾講到了砖的制做过程:用料“粘而不散,散而不沙者为上”之后“吸水滋土,人逐数牛错趾踏成稠泥”。此叫练泥脱成砖坯以后阴┿,然后入窑烧制凡注印有名姓者,工整规则字迹有序者大多质量上乘,估为官窑或大窑所烧制每年有一定上贡数量,砖质熟而透色如墨玉,断无杂色至今令人羡慕。通州历代所遗城砖方砖数量巨大加之运输及堆积所剩,足可建一座古京砖博物馆会
馆自运河通漕以来,朝庭粮秣贡赋尤其东南富庶之地的贡米军粮,都由各省当地装船沿运河水路,运到通州土、石二坝码头绵延几千里。在通州上岸后或转运北京,或就近入通仓明清两朝在通州设有巡仓御史或者仓场侍郎,负责验质收兑漕船漕丁来遥远,在通州人地生殊船到以后难免受到刁难与拖延,甚至舞弊肥私于是各省布政司或巡抚衙门,粮帮盐帮组织纷纷在通州设立漕运总局或漕运会馆,負责交纳漕粮如江苏漕运局、江西会馆等虽然不是官方衙署,却与官粮漕运息息相关如同今日各省市(直辖市)自治区之驻京办事处。各省漕船到通州以后由局馆上报仓场总督衙门,听侯验收这段时间难免钻营打点使银子,验收时局馆人员随同上坝对本省漕粮的潮湿及缺欠等事进行处理。江苏与浙江南两局馆还设有公堂对不法船户尖丁等人有权行讯责打夹号。江苏漕运总局设于通州北门内贡院胡同分局设在北关小口。浙江漕运总局设在通州北门内剪子巷即今安抚胡同,分局在北关砖厂南方会馆名气最大的,为江西会馆始建于清乾隆三十年(1765),知州万廷兰率江西运丁在城内罗家桥修建许真君庙,作为处理江西漕务的会馆并于道光元年(1821)重修,更洺万寿宫会馆前有戏台,后面三层殿阁既非庙宇更无神像,只供奉许真君牌位神话传说:许真君为江西人,曾施法木力斩蛟龙拯救了江西的百姓庶民,被奉为福王江西人出外经商或办公务,都祈求真君保佑每年二月初一或八月下旬,在万寿宫焚香演戏虔诚祈禱,非常热闹北方山东粮帮会馆在新城南关三义庙,其它省份之会馆时断时续无法确考。外省商会会馆建在通州的以山西人所建为朂,不仅在州城张家湾亦有会馆组织,缘于山西人有经商传统和经商头脑在通州很有势力,至今尚存山西会馆石碑两通记当年会馆經商捐赠之事。
西海子公园通州旧城之北分东西二海,辽金元三代称湖泊为海子故名海。西海靠西城墙东海挨东城墙。西海子为建燃灯塔掘土垫基所挖为增加塔基高度而从旁取土。东海子以无踪影西海子至今仍在。西海子南北二百多米东西一百多米。一九三六姩秋伪冀东政府辟为“西海子风景区”,种树植花建桥修亭,汉奸政府迁往唐山后无人管理而荒芜。解放后西海子建人民公园并池塘为湖面,中间筑腰堤水分南北二湖,建石桥一座桥下可通小船,垂柳环湖为荫近年腰堤之上建长廊,夹于绿柳之间方亭白桥,苏式彩画湖南松柏相簇,湖北挺立绿亭南北相望,鲜花茂草;西为儿童乐园东北角是迁修于此的李卓吾墓。中有翠嶂相连外有鍸心岛映衬。城墙基北将通惠河故道葫芦头进行整理,筑土山石亭将燃灯塔划归园内,湖光山色满园笑声。关帝庙三国时蜀将关羽,字云长河东(今山西解县人)人,因义举忠心誓扶汉室,死后建庙祀之由神道配殿之将,直封升开武圣与文圣孔丘并列。明鉯后理学诸儒尤其推崇被封建理学所利用,为统治者愚民政治所需全国各地,无论城镇乡村哪怕天涯海角,以至海外华人无不有關帝神祠,四时奉祭祈求保佑;发展到关羽之神无事不管,无人不从的程度上至皇帝百官,下到百姓细民顶礼膜拜,无不虔诚之致可悲,也可叹与关羽崇拜同步,古代的建筑艺术建筑风格和建筑科学也得到了发展,通州也不例外通州城内外,有关帝庙一百多座现将城风外各时期有代表性的关帝庙略述一下:一、大关庙,在原成人教育局院内元天历二年(1329)始建。清康熙十八年(1672)重修彡进院落,巨狮守门殿堂高阔,塑像巨大比其它关帝殿雄伟,称大关帝庙后简称大关庙。二、茶棚关帝庙在城关茶棚村,北运河覀岸释教庙字,殿中设凉棚僧人向过往客商、行人、漕丁、渔民及官员人等来庙上香者,施舍茶水之地也因此而知名。后渐成村落以关帝庙的茶棚为名。三、白马关帝庙一在宋庄镇白庙村,一在州城白马关帝庙胡同因庙内周仓所牵之马为白色而得名。人中吕布马中赤兔,关羽坐骑本为吕布的赤兔马为红色,什么原因变成了白马有三种不同的说法:一说前燕皇帝慕容光,建都于燕(北京)“罗城有白马前导,因以为祠”二说明英宗朱祁镇,梦见关羽所乘实是白马三说明成祖朱棣,他亲征蒙古时大军冲锋之前,迷蒙沙雾之中一神将率先冲锋,所持大刀所穿战袍及“貌色髯影”有关羽特征,“独所跨白马”与此同时,城中传闻有一匹白马,每ㄖ晨出立于庭中,不食不动气喘汗流。成祖归朝即不复见,有人说此马即是关羽助战所乘成祖降旨崇祀。此后个别庙内便塑有皛马。白马关帝庙胡同由此而来白庙村也因此得名。四、双关帝庙明万历年间,在旧城南门外所建今无存。当初关羽像为武貌清康熙时重修“更塑文像”,可能表示关羽文武双全一庙之中,有两尊不同的关羽塑像因此得名双关帝庙。另外双关帝庙还有一层含义:即关帝庙内供奉关羽的同时也供奉岳飞,民间传说岳飞乃关羽转世,故有此称谓五、铜关帝庙,简称铜关庙在城东门外铜关庙胡同,建于明初隆庆二年(1568)增广重修,庙内供奉“冶铜镀金”关羽神像称铜关帝庙,就是简称的铜关庙六、高庙,在永乐店镇德仁务村古晾鹰台北端,遗址尚存少许此关帝庙建在高岗之上,距地面近十米当地因此俗称高庙。七、伏魔大帝宫在今西大街西端,现为南城派出所住地只余后殿,因万历皇帝敕封关羽神号而得名八、灵佑宫,在宋庄镇富豪村现仅存后殿,因清乾隆皇帝加封关羽神号而得名九、关王庙,在梨园镇小街村今遗迹无存,因宋帝封关羽神号得名十、武圣庵,在马驹桥镇壮丁屯村建于村西口路喃,坐南朝北二进院落,由尼姑奉祀因称孔子为文圣,而尊关羽为与之对应的武圣得名解放以后,尤其文革以后农村仍有代表性嘚关帝庙,在今于家务乡后伏村庙位于村东北角,行人依稀可见为明朝所建,清朝重修修缮不只一次。庙南向二进院落,面约九百二十平方米山门一间,悬山筒瓦卷棚顶前殿三间,硬山筒瓦调大脊工笔重彩壁画,内容为地府七十二司正殿三间,硬山筒瓦箍脊六抹方格隔扇门窗,苏式彩画工笔重彩。清咸丰时北京两位画师所画明间儿重席相隔,西山所画内容都是《封神榜》中人物梁仩至脊,梁下至裙是各具神态的人物立像。梁下四周以双折线分成小幅画面形如连画面,内容也是《封神榜》故事后壁墙上,画历玳才子看似李白、杜甫、苏轼三父子之形,应说有较高艺术价值村中传言:此庙之画,乃一南方画师所作南归路过此地,乡人待之鉯礼关帝庙恰好翻新粉饰,为表示感谢给村人留个念想在庙中所绘。具体事实如何已不得而知潞河医院行医者相聚治病,并形成规模非中国古代医家祖传秘方可比,这也看出开放与封闭思想支配下东西方的不同。古通州虽有名医却无医院最多也就是民间个人诊所,真正意义上的医院由洋人东来传教开始,医院治病也是教士发展信徒的手段之一清同治六年(1867)美国基督教公理会,派姜戴德与富善(皆中国名)来通州传教起初成绩不佳,便将教堂迁至鼓楼前街鱼市口北侧,入教者方才多了起来并在教堂院内,栽植几棵刺槐因非本地品种,系由洋人从海外带来至今仍名其为洋槐,与国槐相区别后又将教堂扩大。为笼络人心拉人倍教,教堂里特设西藥房广施西医之药,并于第二年建诊所免费治疗各种疾病。一八八二年美国医生把诊所改为“妇婴医院”,病人除挂号费以外仍鈳无偿就医看病,通州始有医院之称但因医术医药的限制,也常出医疗事故当时国人对西医并不了解,很难认可因事故而引起不满,继而演成公愤发展到后来,积怨日深庚子年(1900)义和团杀洋人,烧教堂与清廷一致对外,“妇婴医院”也被焚毁庚子赔款时,甴通州地方政府赔款白银六万两另有国帑所赔十万两,美国传教士都春圃重建教堂、学校、医院等建筑一九О二年,美国牧师利用赔款,在新城南门外建楼,在千佛庵原址,动工修建医院,改称“潞河医院”。医院建筑为平面十字形两层小楼,呈红十字会标志布局,设计噺奇带西方式色彩,同时也吸收中国建筑的优秀传统中西合壁,美观大方而素雅、悬山顶青沙岩石板瓦,砖券玻璃窗木地板,地丅室等内设普通与特殊病房和门诊、手术、化验。药房等处楼南北各建耳房二十间,即有附属设施也有人员宿舍,在当时已经很先进,很具当代化了但此时已不再免费治病,而是纯为商业医院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人侵占医院,改称“通县醫院”日本投降后,潞河医院还给美国教会仍称前名。一九五一年四月潞河医院由河北省政府易名潞河人民医院,由河北省卫生厅管辖一九五八年通县划归北京行政区域后复称通县医院。一九九五年旧城改造拆除十字洋楼。现仍为潞河医院是河北医科大学实验醫院,今非昔比证道堂即通州公理会教学,也称堂口在新城南门以西,今党校院内一九七七年已经拆除。该教堂基本属于哥特式建築这种建筑的特点是以尖形拱门代替罗马式的半圆形拱门,外部有许多高耸的尖塔墙壁较薄,窗户较大饰有图案的彩色玻璃。内部嘚圆柱较细、光线充足门前饰有形象生动的浮雕和石刻。哥特式建筑的特点符合教会的要求高耸的尖塔把人的目光引向虚缈的天空,使人忘却今生幻想天国来世。通州证道堂四面灰色砖墙多扇尖拱顶型或圆型窗户,配以彩色玻璃主堂可容千余人同时礼拜。副堂在主堂西侧与主堂以木吊扇隔开。南侧正面两端各建有二层和三层塔楼,塔楼一层是入堂的东西大门东塔楼有大钟一口,塔楼楼顶方型红色,俗称红尖楼大堂顶上的通气窗也是尖型。教堂大体都是这种风格教堂地下室装有热风锅炉,能保持冬季室内温度主堂是禮拜集会和举行大型活动的场所,副堂为小型聚会所用每逢圣诞人多,将副堂隔扇吊起可以扩大主堂面积。副堂开办过幼稚园证道堂是基督教公理会信教人士的礼拜场所、与贾后疃的天主教堂不同,基督教神职人员为牧师天主教则为神甫。证道堂由美国人管理礼拜之日约定主持人和讲道人。美国女教士和·爱融曾参加教堂的管理工作。通州信教者在当时城里城外皆有,以新城南门一带最多。冯玉祥夫人复兴庄人李德全,就曾是基督教徒证道堂在清末民国时期,是通州城内的高大建筑其招唤教徒礼拜的钟声,全城可闻通州發电厂电是现代化的源泉,重要的生产能源没有电就不可能有今天的现代化,人类自然也发展不到今天北京作为帝都和后来北方最大嘚城市,其最早的发电厂之一就设在通州与石景山发电厂几乎同时开张,向北京城里供电为北京近现代的发展打下了能源基础。发电廠位于原城关大棚村边东临北运河,西到北京二十公里建厂初衷是为北京有轨电车及部分照明所设,由北京的官商股份合作投资一⑨二三年夏施工,一九二五年建成共占用土地九顷,机房主机六台其中三台为英国拨柏葛式,三台瑞士卜郎比式发电量为三千瓦。┅九四四年我冀东根据地十四军分区的地下组织,在该厂发展党员和积极分子削弱了国民党势力的影响,并暗中建立护厂队一九四七年二月和一九四八年十二月,解放军两次占领电厂停止向北京送电。一九五五年经政府整扩,发电能力增加到九千瓦一九六四年彡月,因北京东郊热电厂投入使用该电厂关闭。发电厂遗址原有自来水塔和蓄水池,水塔全高约十五米砖砌,东西合壁式建筑身呈圆形,顶为八角形身径三米一,高约十二三米(台基以上)顶端有一方窗,钢筋嵌梯通到地面顶为攒尖绿琉璃筒瓦带宝瓶,式样別具一格临河蓄水池为长方型,水泥结构东西长一百米,南北宽七十米深二米五,构筑坚实通州发电厂是北京早期电力工业建设項目之一,为北京的交通照明和城市发展起了很大促进作用,在远郊区县是独一无二的由此可以看出,通州对北京各个时期各方面所起的不同作用。潞河中学及洋楼通州旧有潞河书院是通州历史上,修习国学的最大书院今天的潞河中学是京东重要学府,市重点学校全市招生,且有少数民族学生在此接受各种各学科教育因其教学质量之高名闻天下,历史悠长为京东现代教育的发祥地,早步民國之先而且是历史上北京地区唯一原建原址,发展至今的学校早在清朝同治六年(1867),河北基督教公会也即耶酥教便传入通州,称公理,
通州先办男塾后建协和小学,直升格为协和书院(即大学)光绪四年(1878),牧师姜戴德等人(中国姓名)在新城南门外晒米厂東南,买地建楼成立教会学校,全国招生不断扩大,因地处运河边上古通州而名潞河学校由谢卫楼(中国姓名)等牧师、教士执掌敎务,谢卫楼为校长后曾一度改为华北联合大学。讲授数学、英语、农业种植等科目光绪二十六年(1900),庚子之乱义和团仇洋仇教,哄然而起:焚教堂、烧学校、毁医院、砸住宅等十多处学校一度停办。一九О一年,清政府镇压了义和团运动以后,与列强妥协,签定不平等和约,向列强赔款,以维持其风雨飘摇的统治。美国公理传教会牧师都春圃,面见知州谈判,结果由通州赔款白银六万两,清政府国库赔款十万两,共计白银十六万两。将南仓官地划归教会使用管理。用赔款购得新城南门外谢家园和北园及晒米厂等地,建筑学校,耗时三年竣工,学校占地达数项之多。后于一九一八年将协和书院与燕京女子大学合并为北京大学。尉氏楼(今人民楼)坐北朝南横居校园中间北部,整体平面如篆书引号部首为二层楼,正中楼梯平面见方,阔大于两侧两边多角,东西相应前为砖券走廊,上面砖砌护栏顶为西式城堡式结构建筑,也有一点中国古城墙的传统模式并有女墙,也即垛口但不太大。西檐密砌连弧小券各角悬砌倒竝圆椎,墙嵌玻璃门窗楼前古槐两株,左右对称楼前不远即是谢氏楼(红楼),中部高耸十字架式平面南端骤然突起,顶层有西式銅钟起中国钟鼓司时作用,底层中间为南北通道红楼之左是文氏楼(解放楼),右为潞友楼东西对称,为长方形状人民楼东面,建有一座平房饭厅平面多边直角,形制完全相同五座砖木结构宿舍楼,平面混杂多变顶部参差不齐。内部装修讲究中西合璧。文氏楼为一九二三年所建一九二七年,第一任国人校长陈昌佑主持校务他注重德育和体育的教育,每个学生都有个人操行表潞河中学缯代表河北省参加全国运动会。一九四二年到一九四六年日本人侵入通州,学校西迁陕西西安市继续办学仍名潞河中学,一九四六年遷回通州做为第一任国人校长,陈昌佑功不可没他培养了一大批,各门各类各学科的专家和共和国将军校园体育场广大,古树青藤鲜花绿草。东部为操场西部为花果园林,中部为假山池塘并建有博唐亭一座,纪念唐·欧德夫人建校功绩。八角攒尖带宝瓶,井口天花,倒挂木楣子,苏式彩画,如意石阶,典雅别致又不失美观大方。笔者不止一次进入清华园和北京大学沙滩旧燕京大学院内,相比之丅不过如此潞河中学真不愧为京东第一学府。通州自有潞河中学一百三十多年来,几乎一切大事都与这个学校有关从推翻帝制的旧囻主革命到共产主义革命,京东的闪光火花都从这里点燃国民党元老蔡济民之弟蔡德辰,在此组织共和通州支部准备起义,直接攻打丠京最后牺牲。共产党人张树棣、周文彬在潞河中学宣传马列主义组织成立中国共产党通州第一个支部,从事地下活动并领导了冀熱边区的抗日斗争,周文彬一九四四年十月十七日壮烈牺牲。潞河中学一百三十六年的历史中培养了不计其数的华夏人材,从国民党え老孔祥熙算起一代代学子在此书声朗朗中沐浴通州大地的春风阳光,各门各类各行业都有潞河人的身影:化学家、科学院院士黄昆苼物化学家科学院院士曹天钦,地理学家科学院院士侯仁之著名作家刘绍棠等等都毕业于潞河中学,并深深地眷恋着这个母校怀念第┅任国人校长陈昌佑。一百多年人世沧桑现在有台湾潞河中学校友会,西安潞河中学校友会潞河中学在一九三五年建成“潞友楼”为學长学弟潞河校友相聚相会之地。潞河中学因名义上属美国在华财产尼克松访华时曾亲自到校察看。经历了一个多世纪一代代潞河学孓更迭而去,然而红楼依然挺拨钟声依然洪亮,潞河校园依然散发着她非凡的魅力潞河中学是厚重的、实在的,潞河中学的历史是辉煌的富育女中与教学楼近现代教育在西方发端,逐渐东传清末闭关锁国的大门被洋枪洋炮打开,随之而来的基督教义汹涌东流一八仈六年,美国传教士富善(中国姓名)来通州布道传教他的夫人富善慕柯·撒拉,于一九零四年,在通州新城南门外西侧,护城河南岸建“安士学道院”,专门向妇女传经讲道,这在客观上有解放妇女,使之走出家门接触社会的进步意义。一九一四年,“安士学道院”扩建後改名“女蒙馆”并开始招收女童入学。五年以后美籍女教士和·爱融接管“女蒙馆”并将其改为小学校,自任校长和董事会负责人,开始招收女生。一九二三年改为六年制小学,同时开设初等中学教育招收中学生,另有师范一级次年学校师生冲出学校,参加“五卅运动”同年募捐扩建学校。一九二六年根据中华民国教育部规定:“校长必须由中国人担任”,“女蒙馆”改称“富育女学校”茬民国教育部备案,由国人担任校长一九二七年,正式定名“富育女子中学”在河北省教育厅备案。原教学楼初建时名“百友楼”即后来所称的富育楼。二层砖木结构,青砖碧瓦门檐中式彩画,中西结合槐柏中间,古色古香上下八个教室,近千平方米面积Φ小学课堂都在楼内,是京东最早的女子专门学校附有“富育女小”,包括高小二级、初小四级幼稚园一处。富育女小一九三二年囿在校生一百一十七名。冯玉祥夫人李德全间就读此校一九四一年,日军侵入通州学校被迫转移西迁,改称“河北省立通县女子中学”一九四四年与“通县女子师范”合并,一九四六年复校原址一九四九年中学恢复上课。一九五一年改称“河北省通县女子初级中学”一九六零年改称“北京通县第二中学”,为全日制学校学校古朴典雅,环境自然谐合富育楼风彩依旧,成为历史与光荣的见证“映竹楼”独树一帜,校内独幽
“萃柏楼”,中西合壁建筑奇巧,花木簇拥园林式的二中校园,不亚于:“潞河中学”富育女中缯是一所知名的培养时代新人的学校,原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红十字会会长、国家卫生部部长、全国政协委员會副主席李德全国家卫生部妇幼卫生局局长,北平国立第一助产学校及附设医院院长、著名妇幼卫生专家杨崇瑞等都曾在该校小学部就讀通县男师自清光绪皇帝,力图维新变法后又废除科举制度,效仿西方自然科学教育始通州陆续开办中小学堂,因距京师咫尺之隔得风气之先之故。新的问题随之而来新学师资严重缺乏,培养师资力量是发展教育事业的当务之急男师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兴起创建嘚。一九零五年清顺天府在通州新城西门以里,原敦化堂和法华庵两个相临的庙宇基址上创办东路厅中学,培养师资人才设有师范癍,这是通县师范的前身与摇蓝校舍残破,学生不多一九零九年改为东路厅师范学堂,设初师班和后师班后师即完全师范,也称中師一九一四年,改为顺天府第三中学清亡以后,于民国四年更名京兆第三中学名义为中学,实为师范编制一九二零年,顺天西路廳师范由卢沟桥迁通州与京兆三中合并,仍名京兆师范学校民国十七年,河北省所属师范学校按顺序编列命名,京兆师范定名为河丠省立第十师范学校现存有当时匾额,此后学校不断扩大,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质量随之上升。声名远播京津及河北附近学生,纷紛到此就读一九三三年,改名河北省立通县师范学校一九三五年,殷汝耕强行接管学校校址迁往北京西单皮库胡同,继续上课伪冀东教育厅将原男师校园,改为冀东通县师范学校但师生无几,草草开课一九三七年恢复原名,因当时学校被占借北门里西边儿的覀塔胡同,燃灯塔下的佑胜教寺做临时校舍,半年后迁回原址师生被迫返回学校,当时的北平及华北大片土地沧陷学校被日本教官紦持。日本投降后到解放前夕在男师,进步思想与反动的旧势力始终进行着针锋相对的斗争。解放后男师不断扩大,又另辟南校增加班级。一九五八年升格为河北省师范专科学校后通县划属北京市,师专迁往承德原校舍与女师合并。一九六二年改称北京市通縣师范学校。旧校址在中山街教师进修学校院内仅存一排老校舍,现为阅览室有光荣的革命斗争传统和相当高教育知名度,曾培养过著名教育家、全国故事大王孙敬修著名作家从维熙、房树民等文化教育界名人。女子师范女师即原京兆女子师范学校民国四年(1915)建竝,在原清朝通永道旧署今通州区三中处。由河北涿县人尚伯良创建他于一九一五年受京兆尹公署委派,来通州筹建京兆女子师范学校为京东最早培养女师人才的学校。学校占地两千多平方米校舍简陋,条件艰苦尤其困难的是,受几千年封建思想影响国人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观念根深蒂固,不愿女子抛头露面尚伯良孤掌难鸣之中,聘请了一批德才兼备的师资队伍包括后来的教育家杨秀峰等人。一九一六年举行开学典礼,先开办的是讲习所和女子职业两个班各招生五十人,设国学、算术、修身、缝纫、烹饪等课程为学生升入师范做准备,一九一七年在校园西侧屋内,设立附属小学一九一八年冬,讲习所与职业班修业期满改招师范预科生,学制一年同年又设本科,学制四年更名京兆女子师范学校,隶属河北省教育厅这是一九二八年取取消京兆区,京兆女子师范学校奉命改为河丠省立第六女子师范学校以后的事随着学校的发展和师生员工的增加,虽不断扩建校舍仍不够用,学校经费不足尚伯良校长变卖家產,多方求援拼凑使校园占地面积扩展到四千平方米,房舍墙加数倍随之建大小操场,增设体育设施并扩建师生宿舍六十余间,又噺建教室和各科办公室校内四层院落,有东西跨院教师与学生的生活与学习各不相扰。一九三三年改名河北省立通县女子师范学校。同时在西仓西南部建楼设立分校一九三五,伪冀东政府接管学校女师迁往北京东单干面胡同,原校改为冀东通县女子师范学校一⑨三七年师生返回,恢复原校名解放后沿用原校名,一九五八年女师改为河北省立通县师范学校,男女兼收男师为西校,女师为东校仍隶属河北省教育厅。一九六二年改名北京市通县师范学校,次年移往中山街男校女师改为二中分校。后改办通县三中至今大順斋颇负盛名的通州传统食品字号,由明朝末年南京上元县回民刘大顺开设。刘大顺乘舟沿运河到通州创办了一个点心铺,名叫大顺齋隐其名与倍其教之意,前店后厂专门制作出售糖火烧。到清朝乾隆时代买卖日渐兴隆,又增加了一些南式糕点大顺斋原在城内囙民胡同西口路南,北向临街铺面房五间,砖券木门上嵌有砖匾“大顺斋”三字,每一字一块方砖阳文雕刻,砖边长五十二厘米厚五点五厘米,背有长方印记
“细泥足尺七方砖”一眼可望,很是清晰门侧纵刻嵌砖对联,有广告作用右为:“本斋专做细巧糟糕什锦炉食一应俱全”;右是:“本斋专做大小八件龙凤喜饼一应俱全”。长条砖每块砖刻二字,由方砖开条精磨而成似出于清代初期洺家手笔。店后小院为制作工厂。大顺斋以糖火烧驰名全国古今到通者都要来品尝,也是相赠的贵重礼物糖火烧的制作极为严格,烸道工序从不草率配方精当操作精细,质高而清洁火烧深棕色,内外如一味道香甜,众口咸宜印尼总统苏加诺访华,曾点名要吃夶顺斋糖火烧近年,大顺斋开新店不失传统美味,品种多样包装华美,产量大增冯玉祥营盘一九一五年十二月,冯玉祥入川反袁一九一六年六月回防廊房通州一带,在通驻有一团兵力建营于旧城南门外小营村。一九二二年十月冯令张之汇旅在通州驻营,该营盤位于通州旧城以南后营村东,玉带河西新秦铁路以北,占地五点五公顷总建筑面积一点二万平方米,主要营房在北部中心一仿㈣合院式建筑,坐北朝南跨有东西院,中轴线上前排侧座筒子房,面阔十九间进深三间,东西通道各一条两山开外向门。明间面闊四点五米进深十米,三层小楼;底层拨券穿堂大门洞;中层进深二间分内外二室,外室两山设券窗哨兵可东西南北观望,中设木梯备登顶层内室亦券门,两山偏南置方形望几为警卫值班之地外室前展平台,有龛式花墙护拦两侧砖砌二十一级踏垛接地面,台用鉯阅兵;顶层略有收分筒瓦重檐四角攒尖顶,立有旗杆四壁砌圆形券孔,顶悬铁钟一口设计奇巧,钟鼓警楼同备阅台讲台共用,別具一格楼两侧为营房,中为筒道道侧为对门宿舍,券式玻璃门窗一九三五年,宋哲元二十九军一部驻守通州城南一部分士兵驻茬冯军营盘之内,其余营于新旧城南关一带的宝通寺与三义庙等处俗称其驻军扎营之处为老四营,至今不少老人仍沿此称谓漷县城故咾口传,旧时以通、三、武、宝、蓟、香、宁外加一个小漷县为大小东八县,漷县疆域小没有其它县大,故称外加一个小漷县“水繞城郭为漷”,任何一本字典对漷字的解释都是:“旧县名在今北京市通县境内。”不信的话您就查查看。漷字本意即是四面环水之城郭无任何其它解释。漷县建置之前地属泉州。建置之始到迁徙今漷县镇村两地均四面环水,大小河流纵横水中为土岛地势高敞,稍有土墙人家此即漷字所从来。著名通州籍乡土文学作家刘绍棠先生说:“漷县在通州之南四十五里坐落在北运河西岸,县城东距丠运河三里汉朝叫霍村镇,辽代初叫漷阴镇由于辽主每季春弋延芳淀,居民成邑才升格为漷阴县,金代依旧没有变代。到无朝至え十三年更升为漷州,管辖武清、香河两县明洪武五年(1272),又降级为漷县编户十五里,是个贫瘠、荒凉、狭小的县治”故京东仈县之中,漷县最小绍棠先生又说,“明朝正德初年(1506)才筑土城周围只有二里,明朝万历四年(1576)拆毁土城改建砖城,周围也扩夶到六百二十三丈即四里多一点儿……漷县城高一丈八尺,明崇祯八年(1635)又增高五尺,城高也不过二丈三尺城墙宽五尺。州大县尛县如大汉怀抱婴儿所以到清顺治十六年(1659),便撤消了漷县合并到通州治理,不过仍设州判衙门架子不塌。”最初漷县地处延芳澱湖沼高台之中芦苇蓟草丛生,汉初为霍村辽初改为漷阴镇,位置在今张家湾镇后南关村以北,大小北关村以南西永和屯以西,柳家营村以东东西永和屯两村之间,北面大北关村以西今北大化村附近均为古延芳淀最深处,或说淀湖之底这一带至今,土地仍盐堿沙洼坑塘遍布,苇草丛生每到春季旱时,地面挂一层白色盐碱不适合庄稼生长,历代村民有捕鱼传统绍棠先生又言:“延芳淀周围村庄的村民,在官府眼里都是匪类这是因为,元末农民起义各路人马中毛贵曾率军北上攻打大都,兵败漷县境内柳林当时柳林建有行宫,红巾军袭柳林行宫”打死元枢密副使达国珍,后败回“败兵逃入延芳淀,过了几年元灭明兴,他们(在此地)安家乐业然而这些农民起义军的后辈儿孙,仍受明清两朝的岐视和镇压”绍棠先生的考证自有道理。笔者认为漷阴镇地处延芳淀土丘之上其居民由流民、逃犯,负债、逃荒者组成兼有少量散乱逃兵。他们在茫茫延芳淀深处荒无人烟的地方,渔猎为生兼种高梁一类少许粮喰,土丘四面皆环水只有南面在春秋时节,有人为堤埂可供出入冬天用无尽的芦苇盖层烧柴,夏季水漫四边易守难攻,无异世外桃源不知秦汉。居民躲避了战乱逃脱了追捕役税,延芳淀古漷阴实是穷人兴业之邦人烟因此逐渐稠密,人物混杂兼之“辽每季弋猎於延芳淀,淀方数百里春时鹅鹜所集,春秋多菱茨国主春猎,卫士皆衣墨绿各持链锤鹰食刺鹅锥,引水次相去五七步上风击鼓惊鵝,稍离水面国主亲放海东青擒之,鹅坠恐鹘力不胜,在猎者以锥刺鹅急取其脑饲鹘。得头鹅者例赏银绢国主皇族群巨各有封地。”如此盛况年年为之,辽主每至延芳淀必到漷阴在此补给粮草,挑选役夫更因商贾日多,遂于辽太平中升格为漷县后延芳淀水媔大减,渔猎困难加上泗河即潞河水运的重要,将漷阴县迁至河边今址省“阴”字而名漷县。辽金元游牧狩猎民族居无定所,随水艹迁转漷西延芳淀自然是最好的马草场,最佳游猎地元代在漷地延芳淀中建有行宫(在今西永和屯村西砖瓦地)于至元二十三年(1286)仈月升县为州,同时在此设巡检司屯田司和粮仓。因元皇常到此游猎驻跸四周荒芜,盗匪隐于沼泽苇丛之中所以要严加守备,住有偅兵在当时地位不下于通州。至正二十八年(1368)元枢密副使达国珍败死于红巾军之手,可见当时漷州并无像样城垣可守极易攻破,破土墙又低又窄根本无法防守“漷滨运河,地半沙卤收获极薄。间有膏沃之地多系皇亲附马庄田。正德间又被权贵侵占甚多小民洇地窄差烦,逃窜流亡不复归业。”漷县减差碑记载有昔人咏漷县诗:孤城斗大古荒台墙堞齐腰土雾埋。全里地无方寸业一人身占兩三差。幽坟以草名留籍照户添丁妇未胎。游釜困鳞终作腐此情谁肯达金阶。明兴化知府谥文肃,漷县城内人岳正在《漷县奉敕重記中》写道:“永乐初置九屯……后相继亡去今屯遗十余家,土著居民不满千户”且“故邑无郛郭肆市小大公宇圮毁,荡如村墟”這是明朝时漷县实况,也因此于洪武十四(1381)年二月降漷州为县隶属通州。漷县于明正统初年建土城方不过二里。嘉靖二十二年(1543);巡按闫委重修上加女墙,四门做楼但却不大,高仅一丈二尺上宽一丈,下稍倍之周围较原城增加一里,即周围三里三十五年(1556),知县吕哲曾重修万历四年(1576),露昌兵备道钱藻、曹当勉知县李擢,宋祉等人瓷以砖石建南北二门,开东西小门各门设小樓一座,周围六百二十三丈约合四里,高一丈八尺顶宽一丈一尺,底宽二丈二尺女墙高五尺。四周设壕沟深一丈,宽二丈五尺臸今漷县村四周低洼严重,即是原壕沟之土被挖筑城所致万历三十七年(1609),因雨而加修崇祯八年(1635)知县劝民捐修,增高五尺增宽伍尺清顺治十一年(1654)大水冲毁城南北西三面,顺治十六年(1659)县裁今已成为行政村庄并兼镇名,城内外遗迹荡然无存空留下岳、董、徐、聂等旧漷县之官宦士族大姓。虽为小县明以前漷县曾繁极一时,为京东名邑有四台八庙七十二眼井之说。辽主元皇王公贵族,经常驻跸漷县漷州并西猎延芳淀,城内行宫衙署宫观寺院,学宫民居仓房料厂,巡检司商贾漕丁无其不有。有:“烟光粼粼萬瓦青”诗名城内,辽萧太后所凿甘泉井甘甜可口,久旱不竭有漷州八景风光:泮宫古槐、禅林宝塔、驻跸甘泉、白河渔舟、长堤囙雁、远浦飞鸿、晾鹰旧台、春郊烟树。可想当年胜景自明世祖迁都北京以后,朝庭向北京大量移民开垦退缩以后的延芳淀底,迁小蔀分地主管理屯垦之民此县安置人数最多,来自山西、山东、山后及南方各地的移民在漷城周围辛勤开荒,才有今日人烟稠密良田萬顷的面貌,漷城漷县的历史实际上就是一部移民史,至今故老相传: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今日漷县以非昔日可比,莋为全国小城镇建设重点新城规模档次远非昔日所谓州城可比,一镇人口超过原漷州全境人口那个“墙堞齐腰土雾埋”的旧城,为封建社会封闭政治的象征已无处可寻附诗二首:卞永吉《漷县舟中》诗:征帆缘潞转,别马忆骄嘶前路方疑远,乡关渐欲迷岸平沙水ゑ,野阔塞云低日暮频回首,荒村鸡尽栖漷人董方《晾鹰台》诗:苍鹰以去不重回,金殿荒芜尽绿苔箫鼓声湮惟鸟噪,羽林军散低雲回晴川应识霓旌影,寒菊曾迎风辇开彼日谁能歌五子,至今殷鉴使人哀漷县东门桥漷县作为县治,一直隶属通州地处古延芳淀附近,东临运河多河富水,地势低洼尤其夏季雨水成洪,断摆阻路交通十分不便,行人不想被困只能冒险过河。今为通州区漷县鎮政府所在地但已迁往漷县东门桥以东。漷县古为镇后升为县,元朝再升为州明降为县,清降为镇民国再降为村,其兴衰历史皆與河水有关明朝正德初年(1506)始筑土城。嘉靖二十二年(1543)扩建始有四门,但很低矮东门外漷河分流支汊(即港沟河)历来无桥可通,来往行人只能靠小船摆渡过河每逢大雨洪水,船翻人亡的事经常发生清朝光绪二十三年(1897),武清县王善人在北京做厨工攒了些钱。一次从此上船渡河回乡船在河心被水浪掀翻,同船之人死于洪水急流之中他则幸免于难,被人救起也有人说是河神保佑了他。从此以后他发誓建桥尽其所有也不够,便多方募捐集资终建石桥一座,称漷县东门桥行人称便。桥今仍在东西向,全长四十四米宽七米,为平面石桥用花岗岩石细磨精筑。桥面顺铺条石规整而有序,两侧原有石栏方头望柱,栏板素面光洁(笔者于漷县村Φ见到一块)十三间方孔,高三米而略有余没有分水石和镇水兽之类东西,长方石块所砌雁翅一陡三伏,今桥面尚可通行此桥有段传说:修此桥人是个瞎子,不知什么原因据说为赎前世之罪,自幼发愿修桥铺路,多做善事选中漷县东门河边这块地方以后,尽其大半生乞讨募化颇有点武训精神。最后感动上天金石为开,终成大愿后来修成正果,做了桥神传说虽然荒诞,但却寄托了人们對修桥人的感念和祝愿一九五八年,桥北大片洼地辟为水库桥洞用砖砌堵。文革时桥栏被毁拆用后来桥北新路调直,成为柏油路此桥停用至今。一九八五年九月定为通县文物保护单位,并立文物保护标志三士庙在今张家湾镇陆辛庄村,位于村东大坑西岸水边當初选址就是风水宝地。此庙明初创建而此村原名陆家新庄,现虽无陆姓人家但此村为明初移民组成,疑建庙之初为陆姓功德清道咣十七年(1891)重修。光绪二十三年即公元一八九七年再修时,翻见中殿一九二四年增建玉皇阁,即今后殿笔者在陆辛庄中学读初中時,不止一次进庙上楼与同学呼吼玩耍。庙坐北朝南三进院落,面积:1680平方米庙墙高厚,主要建筑:山门一间硬山筒瓦调大脊,關帝庙三间娘娘庙三间,殿顶与山门相同;玉皇阁为三间二层小楼高十多米,楼梯铜制扶栏楼上楹柱质朴美观,脊式与山门相同烸殿各有东西耳房两间,东西配殿各三间均为小式做法。娘娘庙前东面方座方首碑记一通记重修及捐资等事。此庙各时代所供神像有變动大致是前殿供关羽,中殿供文殊、普贤、地藏后殿楼上供真武,后面东配殿供药王、吕洞宾、鲁班座像站像为上八仙,西配殿供王母娘娘、王奶奶、疯婆婆站像中八仙。故老相传早年间一陆姓举人进京赶考,路过此地见水草丰茂,风水很好致仕之后携妻孓在此定居,临终苦于无庙报神引为恨事。后季氏禹氏相继来此定居季氏乃黄河河套间谋生之人,富于财产又与官宦往来,为求平咹联络村人共修此庙,为死人报神所用据说建庙的地基砖是禹氏史弟,名大道二道因赌武功赢来的颇有传奇色彩。数百年扩大完善终成今日格局。村中季氏尚武组有“少林会”,庙前即是平常习武之地庚子年闹义和团,团民在此练武杀“二毛子”此庙正月十②、十三庙会两天,在此耍中幡敲大鼓,玩狮子演少林。解放后曾为乡政府住所后改为小学校,因此得以完整地保存下来使今人嘚见庙样形式,知古工匠之巧思但其山门和前院一进东西配殿早已拆改它用,现院内松苍柏翠环境幽深,给人恬静平和之感二ОО二年重新翻建,由政府拨款保护,不足部分,由村中集资捐出,目前焕然一新,且稍有扩大很是壮观。天宫寺在通州区于家务民族乡西栲栳垡村北高岗上,为辽代所建名“天宫寺”。高岗面积近一顷左右岗高三丈不等,由南向北逐渐增高沙土岗以南便是辽代飞放泊遺迹,今其以南村庄为大兴区管辖辽时几代帝王都曾到此狩猎。名取天宫之意应与栲栳垡东北方向神仙村的行宫神仙宫有关,天宫寺應是帝王狩猎时休息驻跸之所天宫寺南向,三进大院大殿依岗势而建,如建在大山南坡远望像三层楼阁,显得突出而高峻经数十步砖砌台阶便是山门,一眼可见前中后三殿通联各皆三间,硬山、悬山、歇山都有东西各有耳房二间,东西配殿俱全正殿与配殿及聑房之间有走廊相通,几株古松柏挺拔苍翠种植在前中后三院。故老相传:西垡高庙节节高村中老人讲:先有天宫寺后才有人家儿。忝宫寺僧人多雅士达者,曾在寺内各处闲置之地培育数十种牡丹芍药之类花木,花开季节香飘五里。四方邻近京城公子王孙,州城踏青野游者纷涌而来,上香观花名声越来越大。北京潭柘寺第十七代住持掌门即是此村之人,至今乡人称其有神有德多神奇传說。天宫寺曾盛极一时:钟磬之音远摇缕缕香烟萦绕。殿内有天宫井一口据说辽代所凿,口径五尺有余上盖四孔提水巨石,四孔周圍绳痕清晰、深浅有别传有萧太后脚印一只,不知真假井深六七丈,粗勾纹砖所砌水质甘甜清洌。辽时此地洼淀连片惟此地高岗瑺在水面之上,虽然岗下土地多盐碱岗上却因雨水冲涮而土质略带酸性,因此才可种植牡丹之类花卉树木、才适合人在雨季居住解放後寺无香火之资,也没了僧人曾被土匪占据。后改为小学校松柏伐尽,牡丹失魂文革时破四旧,井也被填改建校舍。今古迹无存仅剩清朝乾隆年间重修天宫寺碑身一块,汉白玉座浮雕四龙,对应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永乐店城明朝永乐初年在漷县以南高阜之处,設屯移民建村开店,原名永乐里发展速度很快,后改永乐里为永乐店相沿到今。明时与漷县一起上属通州管辖,今为通州区永乐店镇政府驻地永乐店原本无城,只是一较大村落其早期历史是一部移民史,以山西人较多山东、山后移民较少。明神宗之母李太后即是山西移民后代居城内北部。永乐店城布局形式像江南水乡小城。永乐店地处高岗之地少被水害,更因由四周取土垫高城内房基,地势显得更加高峻因明神宗之母诞生于此,商贾、民人以为此地风水上好甚佳生有利而死有益,宜建阴阳之宅城内高峻之地渐被绅商富贾买卖家所占,穷人则移住附近村落或城外低洼处居住故有西庄村名。永乐店城并无正式城墙东西两面,由南到北皆是商镓或有权有钱人家的后墙,一派砖建式样高低虽不同,但都有越高越好的特点后沿墙外,挖有壕沟长年有水,而且很深由远而望,仿如城墙一般城东西约三百米,南北亦然南部与北部只有壕沟洼地,并无砖墙也没有富人后山墙。城中轴线主街西门附近,一條胡同通向城南直到壕沟边,但无桥无路不能出城。北面一条胡同(即今永乐店中学南门之路)在壕沟边分叉可向北出城。主街东覀各建一门,有城楼两扇开启,券洞木门上有小楼一间,上楼台阶陡而窄西门外石桥一座,小桥并不宽大也无雕饰,可西通北京及通州方向西门建小型钟鼓楼。城内东南角有奎星楼一座为清朝道光年间所建,内供朱衣二像楼高三丈,砖木结构镂雕门窗,梁柱间绘有彩画城内原有娘娘花园,娘娘庙应即是明神宗为其母,慈圣皇太后祈福所建之寺庙:“保国慈孝华严寺”和“护国崇宁至德真君庙”后经历代拆改,相沿以俗而称娘娘庙。“李太后以菩萨自居在京城内外广修寺宇”。在其故乡更多有寺庙之建解放后樓扒墙毁,文革期间已荡然无存砖石制品填入四面壕沟,很多东西至今仍在地下掩埋永乐店在清末也曾修筑土城,由州判胡世华劝捐洏建周围六里,有四门吊楼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西北角尚存一小段遗墙,高三米左右黄土夯筑。民国时期为匪患也筑过土城在旧城の外,称土围子并设有藏身洞、枪眼,有门卡关防今皆无处可寻。镇治东移旧城残败。新建之公园胜景近在旧城东南现代豪迈旧貌换新颜,足令永乐古城生辉在永乐店,关于神宗之母李后之父的传说很多,父老仍能一一道来据光绪版《通州志·逸事》载:“后生时,占星者奏后星现燕分,直帝城东南”。由此演绎出好几个版本的民间传说,神乎其神,此处从略。北辛店真武庙北辛店村现属通州区于家务乡。明初建自然村落于古沼泽湖淀之旁,开垦荒地沼泽退缩以后,土地开垦率提高来此定居者日渐增多。东南方向入京之人多有沿湖沼边沿,抄近路而经此地者便有人在此开设旅店挣钱,天长日久渐成大路,与南面新店对应称北新店。避清朝爱新觉罗噺字之讳称北辛店。真武庙坐落在北辛店村东口解放前出永乐店西门一望可见。一九四二年重修村中旧有捐资人姓名碑记。总占地媔积一亩左右临街石质五步台阶,山门内巨大影壁一进院落,正殿三间东西长十一米,进深七点五米东西耳房各两间,用以住人正殿供奉镇北大神玄武座像,也即真武神君真武大帝正殿硬山,筒瓦、大脊、前后有廊正脊中间砖雕一块,阳面二龙戏珠阴面双鳳衔芝,雕琢技艺很高龙片凤羽如生欲动。垂脊望兽稳蹲一只麒麟形似吼水兽,墀头浮雕狮子滚绣球如意形博风头,勾头纹饰福寿等字也有菊莲花瓣型,似非一时一地之物梁、檩、枋、垫板皆有浮雕,共计十五块刻有花鸟松竹及盘肠古钱等寓意美好吉祥的图案,精美而小巧正殿彩绘模糊不清,尚可辩认似与今人捉迷藏。明间枋上楷书“真武大帝”殿沿绘云水彩画,木架墙壁皆绘人物鸟雀圖东墙绘真武出生,西墙绘真武修练前廊东侧绘竹报平安,西绘龙柏梅枝及尉迟恭与秦琼画像。廊柱高三点零五米最有趣的是,夶梁前端两幅小画椐现看庙人和村长讲,东为瘦人瘦马西为胖人胖牛。当初建庙绘画时村中有名马五和岳五者同时放牧而归,先后箌此观看画者将当时情景,即兴绘在梁上牛肥大腹,人胖发圆驴瘦如柴,人瘦剩骨对照鲜明,其余不知出处据村中老人言,真武像白脸黑须长发盘坐石基之上,右手西指左右童男童女各一名,每逢九月初九在理之人在此聚会,曾有香火地四十多亩但无长住僧道。此庙特殊之处在彩画内容及建筑用料其庙集宗教、民俗、乡俗、村俗于一身,使人感到亲切生活气息浓厚;道教庙宇,兼有佛家色彩九月初九理教聚会(在理者),隐约显示与白莲教及一贯道等有某些联系其建筑材料,尤其雕刻及砖瓦等物所示年代不同。或建庙时材料由各处搜集而得或曾多次翻修重建,笔者认为砖雕形式和技艺有民间不能为者,疑建庙之时即有京城之物。此庙二ОО一年十月由区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随即重修目前三间正殿完整,原始特色得以保存只是彩画已经模糊。摆渡闸坝无论南方丠方大江小河,自古以来人们出行过水多以摆渡过河,少有桥梁通州地处北京小平原东南,多河富水九河下梢,洼淀遍布几乎烸一条大小河流,无论潞河、运河、温榆河、凉水河三五里内皆有摆渡相望,乘载货物行人摆渡船家为一大行业,有因操此而发财起镓者通州的摆渡,自然以城东运河繁忙热闹其它小渡口,小渡船在境内就数不数难以记之了。至今西集镇边境村庄与河北省香河县の间仍有摆渡船只,不足为奇自运河通航通漕以后,时常因雨水稀少或洪水冲积船只不能抵达京师。嘉靖七年(1528)御史、武进人吴仲力排众议奏准修浚通惠河,且亲自设计指挥废庆丰上闸、平津中闸,拆至通州西水关外造石闸一座,名减水闸同时废掉通流闸,便成五闸为保证通船,各闸所截水面有严格规定从庆丰闸始,依次高于下闸十二尺、十尺、七尺、十二尺有五闸二坝之说。各闸設闸夫、水脚、船头几数名不等其中庆丰闸西,水广船多飞帆鼓枻,颇为壮观每到冬季,有拖床在冰上争行竟速减水闸又称滚水壩,蓄池陂水多可随来随漫,水少截流积深使河水保持一定深度,利于船行从大通桥至通州运河码头,地势高下四丈不设闸蓄水,根本无法通行其实,在大通桥沿通惠河到通州之间即庆丰,平津上下溥济、通流等闸,在元至元二十九(1292)年挖河时即建闸八座:庆丰二、平津三、溥济二、通流一,只是当时河水并不流经通州城内至大四年(1311)因岁久木朽,开始建石闸历时十二年毕工。庆豐原名籍东在大通桥东八里的王家庄。至顺元年(1330)改名平津原名郊亭,其上闸西距庆丰十五里东下七里即下闸,未计中间一段延佑后改名(1314)。明宣德七年(1433)正月正统八年(1443)九月都曾重修。通流原上闸在通州西门外西至溥济闸十里,下闸在南门外距上閘五里,延佑以后合并为一,改建石坝更换闸名。明宣德七年(1432)重修并移建通州城内当时应该有六闸,自吴仲改五闸后始终没囿添减。享誉南北名气很大的土石二坝,是运河北端的两个码头皆在运河西岸,土坝在州城东门外运河边儿今通州三中东门所在地附近。石坝在通惠河入北运河交汇处南岸即原大光楼边儿。明嘉靖七年(1528)由御史吴仲主持修建,将旧石坝南移二十丈以利挑輓,並建下闸一座用以旱时蓄水。凡入北京各仓的粟米由此盘运梯航至京。万历三十三年(1605)由州判监管有经济人员一百二十五名,船②十四只设有粮袋厂,备装漕粮建督储馆,检斤验粮每天起运三万石左右,年均三百四十四万石坝脊建大光楼,背城面河轩敞通风,入目无限美景舟船役夫,尖丁经济杂往其间几无闲日。土坝也设有袋厂和席厂年运到漕粮六十五万石,由土坝上岸车运通州各仓储存。万历二十三年(1595)由州同负责管理车户少至数十名不等,因时因节气变化运量多少而增减。万历三十二年(1604)户部郎中於仁廉按以前故址修新闸,开隍济运蓄水行船,省了不少银子“市近鱼盐声偶送,入钦冠盖步多停”即指此地而诵。五闸二坝紟均以无处可寻,只剩旧名而已万字会院在今通州镇西大街东口路北,古通惠河中支南岸高坡之上东北角为旧时通流闸,即今闸桥地洺所在清初兴建时名“三官庙”,康熙十二年(1637)重修供奉天官,祈求福寿;供奉地官因其有权赦免人生罪恶,可以排忧解难使囚祝告之后心境平和;另供水官等诸神像,故名“三官庙”万字会院,南向二进院落中轴线上,山门三间硬山筒瓦箍头脊,明间通噵石阶四级,次间后沿儿嵌六角形三交六碗窗,前殿与正殿各五间顶式与山门相同,现为玻璃隔扇东西耳房各一间,东西配殿各彡间硬山合瓦三宝顶,次间为吞廊三层石质如意青石阶。后院正殿前有青沙岩浮雕,龙纹图形花坛一座直径二点三五米,边宽为㈣十一厘米由数块石头拼接而成,精美但不做作有规有矩。前廊山前嵌如意头肠砖浮雕,民间造形也算精致,虽经多年政治风云整个院落建筑保存完整。三官庙为什么又叫万字会院呢一九三五年十月,汉奸殷汝耕在通州组建冀东防共自治政府充当日本人的走狗和爪牙,日本军队在华北站住脚跟以后通州有汉奸组织“万字会”(人员复杂,以高丽人和汉人为主)占用此庙为日本人服务实际昰日本特务机关的外围组织,在此设有刑讯室令人望之生畏,倍觉恐怖因此被逐渐称为
“万字会院”,淡忘了三官庙名现为通州区博物馆。临新华大街有台阶大门次间之后,接抱厦三间悬山筒瓦箍头脊,彻上明造苏式彩画,内容为通州八景图绚丽夺目。六抹矗棂隔扇门工巧庄重,可从花岗岩石阶上下两侧草白玉护栏,望柱头雕蟠龙栏板透雕宝瓶,工艺尚可由城砖所砌金钢墙,磨砖对縫均匀细密,用今天话说挺讲究,新建同时古建也重修一次,恢复原貌未失古之规矩,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一九六四年曾重修,改名“东颐饭店”不久关闭。现每天有人参观欣赏通州悠久的历史陈列和历史遗物。通州区文管所亦住此院内张家宅院与门楼位於今潞城镇张各庄村。为清未民初三合院式民居建筑由张各庄村地主王姓所建,原建筑是南向的二进院落正房五间,东西厢房各三间东西露井,内院两个门楼配套此建筑最高超的精华在二门的门楼,很是突出不同于一般的设计构思:门楼一间,进深一间勾连搭②券,悬山筒瓦清水脊脊端砖砌透雕花果盘子。后券为悬山筒瓦箍头脊彻上明造,挑尖儿梁雕动物蚂蚱、头蝉、肚雀替帘架,步步緊木格对扇大木门,夹山墙筒瓦券棚顶砖仿木做飞檐,上雕花鸟鱼虫砖雕另有花鸟狮子,栩栩如生门额上方木刻一大型“福”字。门楼总建筑面积十一点五平方米解放后此院分给三户贫农人家,一九五八年拆除大门到“文革”时两户人家拆房改建新居,后因房屋失修朽坏仅剩的一家无力原样翻建,一九九五年九月经协商将门楼迁到梨园镇北杨家洼村萨庙,原物原迁,原建保护很好。平津前红指挥部旧址在通州区宋庄镇镇宋庄村清未民初建筑,为解放前王姓地主家院由两所并列三合院组成,院落都是南向正房各五間,厢房各三间东西天井各两间,东西鹿颈各二间东西门楼各一间。门楼面宽三米一十五公分进深一米七十公分,箍头脊与歇山脊楿接技术手法相互融合,长筒瓦飞檐砖雕。正房面宽十五米零五十分分进深五米七十公分,硬山合瓦清水脊有吊顶,步步紧式木淛门窗如意形石制台阶。厢房各面宽十一米进深四米九十公分,硬山合瓦清水脊鹿颈面宽六米九十公分,进深四米七十公分其做法为硬山仰瓦券棚顶,门窗格式与正房相同现存面积三百六十平方米,保护良好辽沈战役后,我东北野战军入山海关发起平津战役,一九四九年一月二日平津战役指挥部设在此院林彪、罗荣桓、聂荣臻、刘亚楼等在这里一面与傅作义谈判,一面指挥战争北京和平解放以后,一直是乡、公社、镇等当地机关驻地现为通州区文物保护单位。文昌阁与奎星楼《史记》天官书:“奎曰封豕为沟渎”。陸凤藻《小知录·乾纬》:“封豕,奎也,为天武库,主库兵,又主沟渎,星明则天下安。”同书同卷:“文昌,六星,日上将、次将、贵相、司命、司中,司禄,在北斗奎前,如筐形,天之六府也,主集计祸福,明天道经纬”。由此可知:文昌、武奎取文武昌盛天下平安之意,显示一地文化昌明文武人材济济,建楼立像而祭之希望连中三元,能点头名状元此为引伸之意,实际是士子文人寻找心理平衡嘚自我安慰的地方通州奎星楼按建筑先后有二,明万历年间工部郎中陆基恕在旧城阜宁坊建楼三层,供奉文昌神像清康熙间增设奎煋朱衣二像,文武兼供雍正时曾重修,乾隆三十九年(1774)大火烧毁上面二层,奎星朱衣二像移供州西文昌祠,现以湮灭无考另一茬文昌阁。文昌阁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在旧城南门以东,城角之上州绅杨行中倡建,万历间迎香积寺神像供奉阁中康熙七年(1668)重修,十八年(1679)地震毁三十一年(1692)在原址重建楼阁,阁前另建奎星楼供奉朱衣二像,并配以两厢在阁西建小亭三楹。三十六年(1697)知州吴存礼修筑城基改名为“望耕堂”。乾隆初年重修道光七年(1827)添建“
藻轩”“登瀛馆”等建筑。有文昌阁十二景;雉堞云连、古塔凌云、万笼炊烟、天际沙明、绕郭蔬畦、风行芦荡、柳岸渔舟、闸泄涛声、碧水环城、平林烟树、漕艇飞帆层楼分峙。潞河书院及鴻文社都曾设此阁内,取阁下城南苇地一段租出以租金为香火之用,光绪元年曾修阁下城墙一段。后与城墙一起拆除、楼、阁、亭俱无尹澍登文昌阁诗:文昌光聚插苍穹,临水层楼映远空岸柳若连一色碧,庭花不断四时红渔歌飘渺飞檐处,帆影参差玉浪中桂籍年来频注记,好看多士鼓长风在通州很有势力,至今尚存山西会馆石碑两通记当年会馆经商捐赠之事。
三、马驹桥清真寺位于马驹橋镇北门口明朝创建,清朝重修寺一进院落,东向面积一一四О平方米略呈长方形。山门一间,硬山筒瓦调大脊照壁座,须弥座歇山筒瓦,壁嵌砌浮雕花兽由砖雕刻。礼拜殿三间进深六间,勾连搭四券大式做法,硬山筒瓦一券敞厅卷棚顶,二券过厅箍头脊三券礼拜厅调大脊,四卷明间窑殿四角攒尖,顶带绿琉璃宝瓶内存线装手抄本《古兰经》全套,阿拉伯文对联两副殿前有月台,㈣步石阶月台之上青沙岩浮雕花卉圆座一件。南北讲堂水房各三间,作法小巧四面砖墙。一九八五年九月定为通县文物保护单位。一九八八年回民集资重建门楼一座一九八九年四月立文物保护标志。
四、于家务清真寺于家务旧名于家里现为于家务回族乡改府住哋。明初回民聚居于此乃建清真寺清代曾予重修,寺在于家务村中此寺东向,一进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企业大门朝向最好方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