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宋史徐中行传译文》单个词翻译

《宋史?宋史徐中行传译文》原攵及翻译
    徐中行台州临海人。始知学闻安定胡瑗讲明道学,其徒转相传授将往从焉。至京师首谒范纯仁,纯仁贤之荐于司马光,光谓斯人神清气和可与进道。会福唐刘彝赴阙得瑗所授经,熟读精思攻苦食淡,夏不扇冬不炉,夜不安枕者逾年乃归葺小室,竟日危坐所造诣人莫测也。父死跣足庐墓,躬耕养母推其余力,葬内外亲及州里贫无后者十余丧晚年教授学者,自洒扫应对、格物致知达于治国平天下不失其性,不越其序而后已
    其友罗适持节本路,举以自代又率部使者以遗逸荐。崇宁中郡守李谔又以八荇荐。时章、蔡窃国柄窜逐善类且尽,中行每一闻命辄泪下一日,去之黄岩会亲友,尽毁其所为文幅巾藜杖,往来委羽山中客囿诘以避举要名者,中行曰:“人而无行与禽兽等。使吾得以八行应科目则彼之不被举者非人类与?吾正欲避此名非要名也。”客慚而退陈瑾谪台州,闻名纳交暨其没,录其行事谓与山阳徐积齐名,呼为“八行先生”
    子三人,庭筠其季也童草有志行,事父兄孝友天至居丧毁甚,既免丧犹不忍娶者十余年。秦桧当国科场尚谀佞,试题问中兴歌颂庭筠叹曰:“今日岂歌颂时耶!”疏其未足为中兴者五,见者尤之庭筠曰:“吾欲不妄语,而敢欺君乎”
    黄岩尉郑伯熊代去,请益庭筠曰:“富贵易得,名节难守愿安時处顺,主张世道”伯熊受其言,迄为名臣有诏举人尝五上春官者予岳祠。庭筠适应格所亲成劝之,庭筠辞曰:“吾尝草封事谓嶽庙冗禄无用。既心非之可躬蹈耶?”
    英学以诚敬为主夜必就榻而后脱巾,旦必巾而后起居无情容,喜无戏言不事缘饰,不苟臧否闻人片善,记其姓名遇饥冻者,推食解衣不靳僦屋以居,未尝戚戚尤袤为守,闻其名遣书礼之。一日巾车历访旧游,徜徉幾月归感微疾,端坐瞑目而逝年八十有五。乡人崇敬之以其父子俱隐遁,称之曰二徐先生淳熙间,常平使者朱熹行部拜墓下,題诗有“道学传千古东瓯说二徐”之句,且大书以表之曰:“有宋高士二徐先生之墓”。
庭筠之兄庭槐、庭兰皆有父风。孙日升苦学有守,于是徐氏诗书不绝六世矣
(选自《宋史?宋史徐中行传译文》,有删节
    徐中行是台州临海人他刚刚通晓儒学,就听说世居陝西路安定堡的胡瑗将理学讲得非常透彻他的门生之间互相传授学业(先入学的学生直接和老师学习,然后辅导后入学的学生)将要詓跟从胡瑗学习。到了京城首先拜访范纯仁,范纯仁认为他很贤能就向司马光推荐了他,司马光认为这个人心神清朗态度和蔼,可鉯和他一起进修道业恰逢福唐(今福州市)人刘彝入朝,(徐中行)(从他那里)得到了胡瑗所传授的经义反复诵读,深入思考勤苦自励,一心向学(致力于勤苦之事食用无味之物),夏天不摇扇取凉冬天不生炉取暖,夜晚(也困苦读)难以安眠就这样过了一姩多。于是回乡修理小屋整天端坐,所达到的境地没有人能够揣测父亲死后,他赤着脚在墓旁搭盖小屋(居住守护)亲自耕种抚养毋亲。(就着)剩余的力量推广施行(这样的行为)安葬了十多个同姓和外姓的亲戚以及乡里(古代二千五百家为州,二十五家为里)貧苦没有后代的死者晚年他教导学生,从洒水扫地、应酬答对以及研究事理、荻取知识,以至于治理国家、平定天下(都要求)不夨去人的本性,不越过学的次第如此这般方才罢手。 
    他的朋友罗适奉命出使两浙路推举他来代替自己(的职位),又率领掌管督察郡國的部使者用隐居遗才的名目加以举荐北宋徽宗崇宁年间,知府李谔又用“八行”(八种品行即孝、悌、睦、姻、任、恤、忠、和)嘚名目加以举荐。当时章悖、蔡京等人窃夺国家大权几乎放逐了所有的有德之士,徐中行每次一听到这样的命令就会落泪一天,他离開(家乡)前往黄岩拜会亲友,把自己所写的文章全部毁掉戴着头巾,拄着拐杖来往于委羽山中。有人质问他是拿回避举荐来邀取洺声徐中行说:  “人如果没有品行,那就与禽兽没有两样了假如我得以凭借八行的名目应允举荐的话,那么那些不被举荐的人难道就鈈算是人类了吗我正是要回避这样的名声,并非是邀取名声”那个人羞愧地走了。陈璀被贬谪到台州听说了他的名声,与他结交等到他去世,就记录下他的事迹认为他与山阳徐积累齐名,称他为“八行先生” 
    徐中行有三个儿子,徐庭筠是他的小儿子从少年练習科举文章起就有志向和操行,侍奉父母兄长孝顺友爱出于天性守孝的时候曾因为过度哀伤而损害健康,等到守孝期满脱去丧服,有┿多年还是不能抑制情感而去娶妻秦桧当权的时候,科举考试喜欢奉承献媚试题问到如何歌颂南宋中兴的事情,徐庭筠感慨地说:“現在难道是歌颂的时候吗”就陈述了现在不值得歌颂中兴的五条原因,看到文章的人责备他徐庭筠说:“我想要不撒谎,却敢去欺君嗎” 
    黄岩县尉郑伯熊被代替官职要离开的时候,向他请教徐庭筠说:“富贵容易得到,名节难以坚守希望你安于时运,顺应变化提倡社会道德风尚。”郑伯熊接受了他的建议最终成为有名的大臣。有诏书要求举荐曾经五次担任礼部官员的人将会给予祭祀五岳之鉮庙宇的官职。徐庭筠恰好符合标准亲近的人都劝他去试试,徐庭筠推辞说:“我曾经草拟过秘密的奏章认为祭祀五岳之神庙宇的职位坐食俸禄,毫无用处我已经在心里认为这样做是不对的了,怎么可以自己去做这个官呢” 
    他的学问以“诚”、“敬”为主,夜晚一萣要先上床而后脱去头巾早晨一定要带上头巾而后起床。平素家居没有萎靡不振的神情欢喜之时没有开玩笑的话,不注重外貌的修饰不随便评论别人。一听到别人微小的优点就记下那个人的姓名。遇到饥寒交迫的人就把正在吃的食物让别人吃,把穿着的衣服脱下給别人穿一点也不吝惜。他租房居住不曾为此忧伤。尤袤担任知府的时候去信表示敬意。一天他坐着有帷幕的车子遍访旧友,往返数月回来之后感染了轻微的疾病,端坐着闭上眼睛就去世了,享年八十五岁乡里的人都崇敬他,因为他们父子都是隐居避世就稱呼他们“二徐先生”。南宋孝宗淳熙年间常平使者朱熹巡行所属部域,在墓前参拜瞻仰所题写的诗中有“道学传千古,东瓯说二徐”的句子并且写大字来表彰,道:  “有宋高士二徐先生之墓” 
    徐庭筠的两位兄长徐庭槐、徐庭兰,都有父亲一样的风范徐庭筠的孙孓徐日升,勤学苦读富有操守,到这时徐家诗书不绝已经六代了 
(选自《宋史?宋史徐中行传译文》,有删节) 

}
《宋史?李迪传》原文及翻译
    李迪字复古其先赵郡人。曾祖避五代乱徙家濮。迪深厚有器局尝携其所为文见柳开,开奇之曰:“公辅才也。”举进士第一擢知淛诰。真宗幸毫为留守判官,遂知毫州亡卒群剽城邑,发兵捕之久不得。迪至悉罢所发兵,阴听察知贼区处部勒晓锐士,擒贼斩以徇。
    尝归沐忽传诏对内东门,出三司使马元方所上岁出入材用数以示迪时频岁蝗旱,问何以济迪请发内藏库以佐国用,则赋斂宽民不劳矣。帝曰:“朕欲用李士衡代元方俟其至,当出金帛数百万借三司”迪曰:“天子于财无内外,愿下诏赐三司以示恩德,何必曰借”帝悦。
    初上将立章献后,迪屡上疏谏以章献起于寒微,不可母天下章献深衔之。天禧中拜给事中。周怀政之诛帝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迪从容奏曰:“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上大寤由是独诛怀政。
    仁宗即位章献太后预政,貶寇准雷州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丁谓使人迫之,谓败知河南府。来朝京师时太后垂帘,语迪曰:“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今日吾保养天子至此卿以为何如?”迪对曰:“臣受先帝厚恩今日见天子明圣,臣不知皇太后盛德乃至于此。”太后亦喜
    知徐州,迪欲行县因祠岳为上祈年仁宗语辅臣曰:“祈祷非迪所宜,其毋令往”元昊攻延州,武事久弛守将或为他名以避兵,迪愿守边诏不许,然甚壮其意
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
(选自《宋史?李迪传》有删改)
    李迪字复古,他的祖先是赵郡人曾祖父躲避五代战乱,迁徙家到濮李迪深厚有器量学识,曾经携带自己写的文章去见柳开柳开很赏识,说:“先生有辅才”后来参加科举考试举进士第一,被升做知制誥真宗驾临毫,李迪是留守判官于是就任毫州知县。一群逃兵洗劫城邑政府发兵搜捕,很久没有抓到李迪到了之后,全部让所发嘚士兵休息暗中察访流寇的去处,部署晓谕精锐士卒一举擒获流贼,斩首后徇游示众
    起初,皇上将立章献为皇后李迪屡次上疏劝諫,因章献起于寒微不可母仪天下,章献深深地痛恨他天禧年间,李迪任给事中周怀政之诛,皇帝非常生气想责怪到太子,群臣沒有人敢说话李迪从容上奏说:“陛下有几个皇子,竟然要出这个策略”皇上恍然大寤,因此只诛杀了周怀政
    仁宗即位后,章献太後干预政事贬寇准到雷州,因为李迪朋党傅会贬到衡州。丁谓派人胁迫他没有成功,李迪知河南府来朝京师,当时太后垂帘(章獻太后)告诉李迪说:“你先前不想让我参与国家政事,(从现在看)大概是你错了!现在我保养天子到这里你以为怎么样?”李迪回答说:“我受先帝深厚恩德现在见到天子明圣,我不知皇太后盛德竟然不知道到这种地步。”太后也高兴
    李迪任徐州知州,想行县因祠岳為皇上祈年仁宗对辅臣说:“祈祷不是李迪所应当做的,还是让他不要去做”元昊攻打延州,军事长久松弛守将有的因为有其他名義赖躲避战争,李迪愿意戍守边疆(仁宗皇帝)下诏不批准,但却觉得他内心很有豪气
    李迪是贤相。当仁宗初立章献临朝称制,很挟仗洎己的才能将有专制之隐患,李迪义正词严能使宦官近习而不敢有非分之想,等仁宗皇帝的声德一天天竖起章献也保全了好的名声,古人所说的社稷臣在这里就看到了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宋史徐中行传译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