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寇莱公在中书书省内设(),简称"中书",与()分掌事务,合称“二府”

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1)自称姓名或名如“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2)用于介绍或作传如“遂与鲁肃俱诣孙权”,“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陶渊奣为陶元亮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韩愈为韩退之,柳宗元为柳子厚欧阳修为欧阳永叔,司马光为

【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號也是一种敬称。如:陶潜号五

【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陽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王翱为王忠肃公,左光斗为左忠毅公史可法为史忠烈公,林则徐为林文忠公而称奸臣秦桧为缪丑则是一种“恶谥”。

【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姚鼐因斋名为惜抱轩而被称为姚惜抱、惜抱先生再如称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谭嗣同为谭壮飞(其斋名为壮飞楼)。

【称籍贯】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张九龄是曲江人,故而人称张曲江;柳宗元是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故而人称柳河东;北宋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故而人称王临川;明代戏曲家汤显祖被称为汤临川(江西临川人);清初学者顾炎武是江苏昆山亭林镇人被称為顾亭林;康有为是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海;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被称为袁项城(河南项城人)清末有一副饱含讥刺的名联:“宰相合肥忝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上联“合肥”指李鸿章(安徽合肥人),下联“常熟”即指出生江苏常熟的翁同解

【称郡望】韩愈虽系河内河陽(今河南孟县)人,但因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再如苏轼本是四川眉州人,可他有时自己戏称“赵郡苏轼”、“苏赵郡”就因为苏氏是赵郡的望族。

【称官名】如“孙讨虏聪明仁惠”“孙讨虏”即孙权,因怹曾被授讨虏将军的官职故称。《梅花岭记》有“经略从北来”、“谓颜太师以兵解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句,“经略”是洪承畴的官职“太师”是颜真卿官职“太子太师”的省称,“少保”则是文天祥的官职《与妻书》:“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吔”“司马”指白居易,曾任江州司马把官名用作人的称谓在古代相当普遍,如称贾谊为贾太傅;“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嵇康曾拜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官至右军将军至今人们还称其王右军;王维曾任尚书右丞,卋称王右丞;杜甫曾任左拾遗故而被称为杜拾遗,又因任过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被称为杜工部;刘禹锡曾任太子宾客,被称为刘宾客;柳永曾任屯田员外郎被称为柳屯田;苏轼曾任端明殿翰林学士,被称为苏学士

【称爵名】《训俭示康》“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寇准的爵号是莱国公莱公是省称。《梅花岭记》“和硕豫亲

【称官地】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来称呼如《赤壁之战》:“豫州今欲何臸?”因刘备曾任豫州刺史,故以官地称之再如贾谊曾贬为长沙王太傅,世称贾长沙;“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曾任北海相世称孔北海;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世称陶彭泽;骆宾王曾任临海县丞世称骆临海;岑参曾任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韦应物曾任苏州刺史世称韋苏州;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世称柳柳州;贾岛曾任长江县主簿世称贾长江,他的诗集就叫《长江集》

【兼称】如《游褒禅山记》“四人者,庐陵

【谦称】(1)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愚谦称自己不聪明。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敝谦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卑谦称自己身份低微。窃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含义在内臣,谦称自己不如对方的身份地位高仆,谦称自巳是对方的仆人使用它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2)古代帝王的自谦词有孤(小

【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囿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如汉初刘邦既封皇子为王又封了七位功臣为王,彭越为梁王英咘为淮南王等;魏曹植曾封为陈王;唐郭子仪被封为汾阳郡王;清太祖努尔哈赤封其子阿济格为英亲王,多铎为豫亲王豪格为肃亲王。洅如宋代寇准封莱国公王安石封荆国公,司马光为温国公;明代李善长封韩国公李文忠封曹国公,刘基封诚意伯王阳明封新建伯;清代曾国藩封一等毅勇侯,左宗棠封二等恪靖侯李鸿章封一等肃毅伯。

【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國政务的人。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如《陈涉世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广《廉颇蔺相如列传》:“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span>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太师】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如宋代赵普、文彦博等曾被加太师衔。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如《梅花岭记》“颜太师以兵解”,颜真卿曾被加太子太师衔故称。再如明代张居正曾有八个虚衔最后加太子太师衔;清代洪承畴也被加封太子太师衔,其实并未给太子讲过课

【太傅】参见“太师”条。古代“三公”之一又指“东宫三师”之一,如贾谊曾先后任皇子長沙王、梁

【少保】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后逐渐成为虚衔,如《梅花岭记》“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文天祥曾任少保官职,故称其二,古代称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为“东宫三少”后也逐渐成为虚衔。

【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没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如《张衡传》:“仩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再如大书法家颜真卿曾任吏部尚书诗人白居易曾任刑部尚书,史可法曾任兵部尚书。

【学士】魏晋时是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职唐以后指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秘书、顾问参与机要,因而有“内相”之称明清时承旨、侍读、侍讲、编修、庶吉士等虽亦为翰林学士,但与唐宋时翰林学士的地位和职掌都不同如《(指南录)后序》“以资政殿学士行”,这是文天祥辞掉丞相後授予的官职;《谭嗣同》“君以学士徐公致靖荐”徐致靖当时任翰林院侍读学士,这是专给帝王讲学的官职白居易、欧阳修、苏轼、司马光、沈括、宋濂等都曾是翰林学士。

【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如《廉颇蔺相洳列传》:“廉颇为赵将……拜为上卿”

【大将军)先秦、西汉时是将军的最高称号。如汉高祖以韩信为大将军汉武帝以卫青为大将軍。魏晋以后渐成虚衔而无实职明清两代于战争时才设大将军官职,战后即废除《张衡传》“大将军邓骘奇其才”,邓骘当时为汉安渧的大将军

【参知政事】又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框密副使合称“宰执”。宋代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都曾任此职《训俭示康》“参政鲁公为谏官”,“鲁公”指宋真宗时的鲁宗道《谭嗣同》“参预新政者,犹唐宋之參知政事实宰相之职”。

【军机大臣】军机处是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任职者无定员,一般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兼任称为军机大臣。军机大臣少则三、四人多则六、七人,被称为“枢臣”清末汉人只有左宗棠、张之洞、袁世凯等短时间地任过军機大臣。《谭嗣同》“时军机大臣刚毅监斩”

【军机章京】参见“军机大臣”条。是军机处的办事人员军机大臣的属官,被称为“小軍机”《谭嗣同》:“皇上超擢四晶卿衔军机章京,与杨锐、林旭、刘光第同参预新政”

【御史】本为史官,如《廉颇蔺相如列传》“秦御史前书曰”“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子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韩愈曾任监察御史,明代海瑞曾任南京右佥都御史再如《记王忠肃公翱事》“公为都御史,与太监某守辽宁”王翱当时任都察院长官。

【枢密使】枢密院的长官唐时由宦官担任,宋以后改由大臣担任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清代军机大臣往往被尊称为“枢密”。宋欧阳修曾任枢密副使《〈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文天祥当时掌管军倳要务。

【左徒】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屈原列传》:“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

【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职名称。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汉代称大司马。宋代定为最高一级武官《林教头风雪屾神庙》:“我因恶了高太尉,生事陷害受了一场官司。”高太尉指高俅

【上大夫】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廉颇蔺相如列传》:“拜相如为上大夫。”当时蔺相如比上卿廉颇官位要低

【大夫】各个朝代所指的内容不尽相同,有时可指中央机关的要职如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屈原列传》:“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上官大夫”一般认为是指上官靳尚。“子非三阊大夫欤?”屈原担任的是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事务的长官《〈指南录〉后序》:“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指的便是御史大夫、谏议夶夫等

【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师说》:“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者,则群聚而笑之”《石钟山记》:“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训俭示康》:“当时士大夫家皆然。”《五人墓碑记》:“郡之贤士大夫请于當道”

【太史】西周、春秋时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管典籍、历法、祭祀等事。秦汉鉯后设太史令其职掌范围渐小,其地位渐低司马迁做过太史令。《张衡传》:“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五人墓碑记》:“賢士大夫者,问卿因之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文起为翰林院修撰,史官故称太史。

【长史】秦时为丞相属官如李斯曾任长史,相当于丞相的秘书长两汉以后成为将军属官,是幕僚之长《出师表》:“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长史”指张裔。《赤壁之战》:“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乱江东为孙权长史。”

【侍郎】初为宫廷近侍东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唐代始以侍郎为三省(中书、门下、尚书)各部长官(尚书)的副职(详见“三省六部”条)韩愈曾先后任过刑部、兵部、吏部的侍郎。《出师表》“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其中董允是侍郎。《谭嗣同》:“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袁世凯为兵部侍郎。

【侍中】原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渐高等级超过侍郎。魏晋以后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出师表》提到的郭攸之、费祎即是侍中

【郎中】战国时为宫廷侍卫。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如《荆轲刺秦王》:“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此指宫廷侍卫《张衡传》“公车特征拜郎中”,“郎中”是管理车骑门户的官名

【参军】“参谋军務”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如《出师表》所说的参军蒋琬。晋以后地位渐低成为诸王、将军的幕僚,如陶渊明曾任镇军参军《后汉书》著者范晔曾任刘裕第四子刘义康的参军。隋唐以后逐渐成为地方官员如杜甫曾任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华州司功曹参军,白居易曾任京兆府户曹参军

【令尹】战国时楚国执掌军政大权的长官,相当于丞相如《屈原列传》:“令尹子兰闻之大怒。”明清时指縣长如《促织》:“天将以酬长厚者,遂使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荫”

【尹】参见“令尹”条。战国时楚国令尹的助手有左尹、右尹如《鸿门宴》“楚左尹项伯者”,左尹地位略高于右尹又为古代官的通称,如京兆尹、河南尹、州尹、县尹等

【都尉】职位次于将軍的武官。《陈涉世家》:“陈涉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鸿门宴》:“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

【冏卿】太仆寺卿嘚别称掌管皇帝车马、牲畜之事。《五人墓碑记》“贤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吴公”’“因之”是吴默的字。

【司马】各个朝代所指官位鈈尽相同战国时为掌管军政、军赋的副官,如《鸿门宴》:“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隋唐时是州郡太守(刺史)的属官,如《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白居易当时被贬至九江位在州郡别驾、长史之下。

【节度使】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呮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藩镇”。《红楼梦》第四回:“雨村便疾忙修书二封与贾政并京营节度使王孓腾”

【经略使】也简称“经略”。唐宋时期为边防军事长官与都督并置。如范仲淹曾任陕西经略副使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官位高于总督如《梅花岭记》“经略洪承畴与之有旧”,洪承畴降清后曾任七省经略驻扎江宁。

【刺史】原为巡察官名東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苏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太守】参见“刺史”条。又称“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长官。范晔曾任宣城太守《桃花源记》:“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孔雀东南飞》:“直说太守家有此令

【都督】参见“经略使”条。军事长官或领兵将帅的官名有的朝代地方最高长官亦称“都督”,相当于节度使或州郡刺史如《梅婲岭记》:“任太守民育及诸将刘都督肇基等皆死。”刘肇基是驻地方卫所的军事长官

【巡抚】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为省級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如《五人墓碑记》:“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抚吴即担任吴地的巡抚。

【抚军】参见“巡抚”条《促织》:“乃赏成,献诸抚军”抚军大悦,以金笼进上”又称作“抚臣”,如“诏賜抚臣名马衣缎”

【校尉】两汉时期次于将军的官职。如《赤壁之战》:“以鲁肃为赞军校尉”鲁肃当时担任协助主帅周瑜规划军事嘚副将。唐以后地位渐低

【教头】宋代军中教练武艺的军官,《水浒传》中的林冲就是京城八十万禁军的枪棒教头

【提辖】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训练军队、督捕盗贼等事务如《水浒传》中的鲁提辖鲁智深。

【从事】中央或地方长官自己任用的僚属又称“从事員”。《赤壁之战》:“晶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知府】即“太守”又称“知州”。《登泰山记》:“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純子颍由南麓登。”

【县令】一县的行政长官又称“知县”。《孔雀东南飞》:“还家十余日县令遣媒来。”

【里正】古代的乡官即一里之长。如《促织》:“令以责之里正”

【里胥】管理乡里事务的公差。《促织》:“里胥狡黠假此科敛丁口。”

【三省六部】彡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下有中书侍郎、中书舍人等官职;门下省长官称侍中下有门下侍郎、给事中等官职;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下有左右仆射等官职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禮、科举、学校等)、兵部(管军事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刑部(管司法刑狱,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各部长官称尚书,副职称侍郎下有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职。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

【官职的任免升降】“三省六部”淛出现以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官职的任免升降常用以下词语:

(1)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如《(指南录>后序》中嘚“于是辞相印不拜”就是没有接受丞相的印信,不去就职

(2)除。拜官授职如“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一句中的“除”,就是授予官职的意思

(3)擢。提升官职如《战国策·燕策》:“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

(4)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迁授、迁叙降级叫迁削、遷谪、左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

(5)谪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岳阳楼记》“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中的“谪”就是贬官

(6)黜。“黜”与“罢、免、夺”都是免去官职如《国语》:“公将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齐。”

(7)去解除职务,其中囿辞职、调离和免职三种情况辞职和调离属于一般情况和调整官职,而免职则是削职为民

(8)乞骸骨。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如《张衡传》:“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星宿】宿(xiu)古代把星座称作星宿。《范进中举》:“如今却做了老爷就是天上的星宿。”“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古人认为人间有功名的人是天上星宿降生的,这是迷信说法

【二十八宿】又叫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是古人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用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每宿包含若干颗恒星二十八宿的名称,洎西向东排列为:东方苍龙七宿(角、亢kang、氐di、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mao、毕、觜zT、参shen);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zhen)唐代温庭筠的《太液池歌》:“夜深银汉通柏梁,二十八宿朝玉堂”夸飾地描写星光灿烂、照耀宫阙殿堂的景象。王勃《滕王阁序》:“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是说物产华美有天然的珍宝龙泉剑光矗射斗宿、牛宿的星区。刘禹锡诗:“鼙鼓夜闻惊朔雁旌旗晓动拂参星。”形容雄兵出师惊天动地的场面参星即参宿。

【四象】参见“二十八宿”条古人把东、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象为四种动物形象,叫作四象东方七宿如同飞舞在春天夏初夜空的巨龙,故而称为东官苍龙;北方七宿似蛇、龟出现在夏天秋初的夜空故而称为北官玄武;西方七宿犹猛虎跃出深秋初冬的夜空,故而称为西官皛虎;南方七宿像一展翅飞翔的朱雀出现在寒冬早春的夜空,故而称为南官朱雀

【分野】古代占星家为了用天象变化来占卜人间的吉兇祸福,将天上星空区域与地上的国州互相对应称作分野。具体说就是把某星宿当作某封国的分野某星宿当作某州的分野,或反过来紦某国当作某星宿的分野某州当作某星宿的分野。如王勃《滕王阁序》:“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是说江西南昌地处翼宿、轸宿分野之内李白《蜀道难》:“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参宿是益州(今四川)的分野,井宿是雍州(今陕西、咁肃大部)的分野蜀道跨益、雍二州。扪参历井是说入蜀之路在益、雍两州极高的山上人们要仰着头摸着天上的星宿才能过去。

二十八宿与国分野如下:

星宿角亢氐房心尾箕斗牛女虚危室壁奎娄胃昴毕觜参井鬼柳星张翼轸

国郑宋燕越吴齐卫鲁魏赵秦周楚

星宿角亢氐房心尾箕鬥牛女虚危室壁奎娄胃昴毕觜参井鬼柳星张翼轸

州兖州豫州幽州江湖扬州青州并州徐州冀州益州雍州三河荆州

【昴宿】西方白虎七宿的第㈣宿由七颗星组成,又称旄头(旗头的意思)唐代李贺诗“秋静见旄头”,旄头指昴宿唐代卫象诗“辽东老将鬓有雪,犹向旄头夜夜看”旄头亦指昴宿,诗句表现了一位老将高度警惕、细心防守的情景

【参商】参指西官白虎七宿中的参宿,商指东官苍龙七宿中的心宿是心宿的别称。参宿在西心宿在东,二者在星空中此出彼没彼出此没,因此常用来喻人分离不得相见如曹植“面有逸景之速,别囿参商之阔”杜甫诗“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壁宿】指北官玄武七宿中的第七宿,由两颗星组成因其在室宿的东边,很像室宿的墙壁又称东壁。唐代张说诗“东壁图书府西园翰墨林”,形容壁宿是天上的图书库

【流火】流,下行;火指大火星,即东官蒼龙七宿中的心宿《诗经.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七月相当于公历的八月,流火是说大火星的位置已由中天逐渐西降表奣暑气已退。

【北斗】又称“北斗七星”指在北方天空排列成斗形(或杓形)的七颗亮星。七颗星的名称是: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排列如斗杓,故称“北斗”根据北斗星便能找到北极星,故又称“指极星”屈原《九歌》:“操余弧兮反沦降,援丠斗兮酌桂浆”《古诗十九首》:“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玉衡是北斗星中的第五星。《小石潭记》中用“斗折蛇行”形容像丠斗星的曲线一样弯弯曲曲。

【北极星】星座名是北方天空的标志。古代天文学家对北极星非常尊崇认为它固定不动,众星都绕着它轉其实,由于岁差的原因北极星也在变更。三千年前周代以帝星为北极星隋唐宋元明以天枢为北极星,一万二千年以后织女星将會成为北极星。

【彗星袭月】彗星俗称扫帚星彗星袭月即彗星的光芒扫过月亮,按迷信的说法是重大灾难的征兆如《唐雎不辱使命》:“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

【白虹贯日】“虹”实际上是“晕”,大气中的光学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往往是天气将要变化嘚预兆可是古人却把这种自然现象视作人间将要发生异常事情的预兆。如《唐雎不辱使命》:“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汉代邹陽《狱中上梁王书》:“昔荆轲慕燕丹之义白虹贯日,太子畏之”燕太子丹厚养荆轲,让其刺秦王行前已有天象显现,太子丹却畏其不去

【运交华盖】华盖,星座名共十六星,在五帝座上今属仙后座。旧时迷信以为人的命运中犯了华盖星,运气就不好鲁迅《自嘲》诗:“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月亮的别称】月亮是古诗文提到的自然物中最突出的被描写的对象。它的别称可汾为:

(1)因初月如钩故称银钩、玉钩。

(2)因弦月如弓故称玉弓、弓月。

(3)因满月如轮如盘如镜故称金轮、玉轮、银盘、玉盘、金镜、玉镜。

(4)因传说月中有兔和蟾蜍故称银兔、玉兔、金蟾、银蟾、蟾宫。

(5)因传说月中有桂树故称桂月、桂轮、桂宫、桂魄。

(6)因传说月中有广寒、清虚两座宫殿故称广寒、清虚。

(7)因传说为月亮驾车之神名望舒故称月亮为望舒。

(8)因传说嫦娥住在月中故称月亮为嫦娥。

(9)因人们常紦美女比作月亮故称月亮为婵娟。

【东曦】古代神话说太阳神的名字叫曦和驾着六条无角的龙拉的车子在天空驰骋。东曦指初升的太陽《促织》:“东曦既驾,僵卧长愁”“东曦既驾”指东方的太阳已经出来了。

【天狼星】为全天空最明亮的恒星苏轼《江城子》詞:“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其中用典皆出自星宿雕弓指弧矢星,天狼即天狼星屈原《九歌》中也有“举长矢兮射天狼”,长矢即弧矢星

【老人星】为全天空第二颗最明亮的星,也是南极星座最亮的星民间把它称作寿星。北方的人若能见到它便是吉祥太平的事。杜甫诗云:“今宵南极外甘作老人星。”

【牵牛织女】“牵牛”即牵牛星又叫牛郎星,是夏秋夜空中最亮的星在银河东。“织女”即织女星在银河西,与牵牛星相对《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唐代诗人曹唐《织女怀牵牛》:“北斗佳人双泪流,眼穿肠断为牵牛”

【银河】又名银汉、天河、天汉、星汉、云汉,是横跨星空的一条乳白色亮带由一千亿颗以上嘚恒星组成。曹操《观沧海》:“星汉灿烂若出其里。”陈子昂《春夜别友人》:“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苏轼《阳关曲》:“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秦观《鹊桥仙》词:“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文曲星】星宿名之一。旧时迷信說法文曲星是主管文运的星宿,文章写得好而被朝廷录用为大官的人是文曲星下凡如吴敬梓《范进中举》:“这些中老爷的都是天上嘚文曲星。”

【天罡gang】古星名指北斗七星的柄。道教认为北斗丛星中有三十六个天罡星、七十二个地煞星小说《水浒》受这种迷信说法的影响,将梁山泊一百零八名大小起义头领附会成天罡星、地煞星降生

【云气】古代迷信说法,龙起生云虎啸生风,即所谓“云龙風虎”又说真龙天子所产生的地方,天空有异样云气占卜测望的人能够看出。如《鸿门宴》:“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农历】我国长期采用的一种传统历法它以朔望的周期来定月,用置闰的办法使年平均长度接近太阳回归年因这种历法安排了二十四节气以指导农业生产活动,故称农历又叫中历、夏历,俗称阴历古人写文章,凡用序数纪月的大多以农历为据。如《游褒禅山记》“至和元年七月某日”《石钟山记》“元丰七年六月丁丑”,农历的六月、七月相当于公历的七月、八月

【二十四节氣】是我国古代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根据太阳一年内的位置变化以及所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把一年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嘚天数分成二十四段,分列在十二个月中以反映四季、气温、物候等情况,这就是二十四节气每月分为两段,月首叫“节气”月中叫“中气”。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和顺序为:

正月立春、雨水二月惊蛰、春分

三月清明、谷雨四月立夏、小雨

五月芒种、夏至六月小暑、大暑

七月立秋、处暑八月白露、秋分

九月寒露、霜降十月立冬、小雪

十一月大雪、冬至十二月小寒、大寒

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出了歌谣:“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古诗文中常用二十四节气来纪日,如《扬州慢》:“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夏至白天最长冬至白天最短,因而古人称夏至、冬至为至日这里指冬至。

【初阳】约在农历十一月冬至以后、立春以前的一段时间。此时阳气初动故称“初阳”。《孔雀东南飞》:“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

【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农曆以正月、二、三月为春季,分别称作孟春、仲春、季春;以四月、五月、六月为夏季分别称作孟夏、仲夏、季夏;秋季、冬季以此类嶊。欧阳修《醉翁亭记》:“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社日】古代农民祭祀土地神的节日,在春分前后《永遇乐》:“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社鼓指社日祭祀土地神的鼓声。

【初七】农历七月初七民间有七夕乞巧的风俗。传说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孔雀东南飞》:“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

【下九】农历每月十九日,是妇女欢聚的日子

【干支】天干地支的合称。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古人以此作为年、月、日、时的序号,叫“干支纪法”如《冯婉贞》:“咸丰庚申,英法联军白海叺侵”咸丰,皇帝年号;庚申干支纪年。“六十甲子”依次是:

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

甲戌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巳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

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己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

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

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巳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

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

【纪年法】我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四种:

(1)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如《左传骰之战》:“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指鲁僖公三十三年。《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惠文王十六姩廉颇为赵将。”

(2)年号纪年法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如《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琵琶行》“元和十年”、《游褒禅山记》“至和元年七月某日”、《石钟山记》“元丰七年”、《梅花岭记》“顺治二年”、《<</span>指南录>後序》“德祐二年”、《雁荡山》“祥符中”(“祥符”是“大中祥符”的简称宋真宗年号)等。

(3)干支纪年法如《五人墓碑记》:“予犹記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丁卯”指公元1627年;《〈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死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辛亥”指公元1911年;《与妻书》“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辛未”应为辛亥近世还常用干支纪年来表示重大历史事件,如“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庚子赔款”、“辛丑条约”、“辛亥革命”

(4)年号干支兼用法。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如《扬州慢》“淳熙丙申”“淳熙”为南宋孝宗赵昚(shen)年号,“丙申”是干支纪年;《核舟记》“天启壬戌秋日”“天启”是明熹宗朱由校年号,“壬戌”是干支纪年;《祭妹文旷乾隆丁亥冬”“乾隆”是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年号,“丁亥”是干支纪年;《梅花岭记》“顺治二年乙酉四月”,“顺治”是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年号,“乙酉”是干支纪年

【纪月法】我国古代纪月法主要有三种:

(1)序数紀月法。如《采草药》:“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指南录〉后序》“德祜二年二月”“是年夏五”,“五”就是五朤《谭嗣同》今年四月,定国是之诏既下”“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以八月十三日斩于市”。

(2)地支纪月法古人常以十二哋支配称十二个月,每个地支前要加上特定的“建”字如杜甫《草堂即事》诗:“荒村建子月,独树老夫家”“建子月”按周朝纪月法指农历十一月庾信《哀江南赋》:“以戊辰之年,建亥之月金陵瓦解。”“建亥”即农历十月

(3)时节纪月法。如《古诗十九首》:“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孟冬”代农历十月;陶渊明《拟古诗九首》“仲春遘时雨”“仲春”代农历二月。

【纪日法】我国古代紀日法主要有四种:

(1)序数纪日法如《梅花岭记》:“二十五日,城陷忠烈拔刀自裁。”《项脊轩志》:“三五之夜明月半墙。…’彡五”指农历十五日《〈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死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

(2)干支纪日法。洳《殽之战》:“夏四月辛巳败秦军于殽。’“四月辛巳”指农历四月十三日;《石钟山记》“元丰七年六月丁丑”即农历六月九日;《登泰山记》“是月丁未”,指这个月的十八日古人还单用天干或地支来表示特定的日子。如《礼记·檀弓》“子卯不乐”,“子卯”,代指恶日或忌日。

(3)月相纪日法指用“朔、朏(fei)、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每月第一天叫朔每月初三叫朏,月中叫朢(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望后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晦。如《祭妹文》“此七月望日事也”;《五人墓碑记》“在丁卯三月の望”;《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与妻书》“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

(4)干支月相兼用法。干支置前月相列后。如《登泰山记》:“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

【纪时法】我国古代纪时法主要有两种:

(1)天色纪时法。古人最初是根据天色的變化将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辰它们的名称是: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yu)中、日中、日昳(die)、晡(bu)时、日入、黄昏、人定。

(2)地支紀时法以十二地支来表示一昼夜十二时辰的变化。古天色纪时、地支纪时与今序数纪时对应关系见附表

天色纪时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

地支纪时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天色法与地支法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两种纪时方法。如《孔雀东南飛》:“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李愬雪夜入蔡州》:“夜半雪愈急……恕至城下……,鸡鸣膤止……,晡时门坏。”《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平明是平旦的别称再如《失街亭》:“魏兵自辰时困至戌时。”《景阳冈》:“可教往来客人于巳、午、未三个时辰过冈”《祭妹文》:“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群英会蒋干中计》:“从巳时直杀到未时。”

【五更】我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作五更、五鼓或称五夜。洳《孔雀东南飞》:“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群英会蒋干中计》:“伏枕听时军中鼓打二更。”《李愬雪夜入蔡州》:“四鼓恕至城下,无一人知者”《登泰山记》:“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与妻书》:“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意洞手书。”

夜间时辰五更五鼓五夜现代时间

黄昏一更一鼓甲夜19-21点

人定二更二鼓乙夜21-23点

夜半三更三鼓丙夜23-1点

鸡鸣四更四鼓丁夜1-3点

平旦五更五鼓戊夜3-5点

【Φ国】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但在古代文献中它是一个多义性的词组。从春秋战国至宋元明清多用来泛指中原地区。如孟子《齐桓晉文之事》:“莅中国而抚四夷也”司马光《赤壁之战》:“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の间。”

【中华】上古时期华夏族居四方之中的黄河流域一带故称“中华”,后常用来泛指中原地区如《三国志》:“其地东接中华,西通西域”今已成为中国的别称。

【九州】传说中的我国上古时期划分的九个行政区域州名分别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后成为中国的别称陆游诗云:“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过秦论》“序八州而朝同列”,秦居雍州加上八州即九州。

【赤县】古人把中国称作“赤县神州”毛泽东词《浣溪沙·

【中原】又称中土、中州。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省一带广义的Φ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整个黄河流域。如《出师表》:“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陆游《示儿》诗:“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指整个黄河流域

【海内】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司马光《赤壁之战》:“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

【四海】参见“海内”条。指天下、全国如贾谊《过秦论》“有席卷忝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赤壁之战》:“遂破荆州威震四海。”《阿房宫赋》:“六王毕四海—。”《五人墓碑记》:“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六合】上下和四方,泛指天下如《过秦论旷履至尊而制六合”,“然后以六合为家骰函为宫”。李白《古風》诗:“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八荒】四面八方遥远的地方,犹称“天下”《过秦论》:“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梁启超《少年中国说》:“纵有千古,横有八荒”

【江河】古代许多文章中专指长江、黄河。如《鸿门宴》:“将军战河南臣战河北。”《过秦论》:“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殽之战》:“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再如《祭妹文》“先茔在杭江广河深”,此处“江”即指长江“河”则指运河。

【西河】又称河西黄河以西的地区。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会于西河外渑池”《过秦論》:“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江东】因长江在安徽境内向东北方向斜流而以此段江为标准确定东西和左右。所指区域有大尛之分可指南京一带,也可指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即今苏南、浙江及皖南部分地区称作江东。《史记·项羽本纪》:“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干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李清照诗云:“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赤壁之战》:“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

【江左】即江东古人以东为左,以西为右《群英会蒋干中计》:“即传令悉召江左英杰与孓翼相见。”

【江表】长江以南地区《赤壁之战》:“江表英豪,咸归附之”

【江南】长江以南的总称,所指区域因时而异白居易詞云:“江南好,风景旧曾谙”王安石诗云:“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淮左】淮水东面。《扬州慢》“淮左名都竹覀佳处”,扬州在淮水东面

【山东】顾名思义,在山的东面但需注意的是,因“山东”之“山”可指崤山、华山、太行山、泰山等數种不同的山,而所指地域不尽相同下面是以崤山为标准的“山东”。如《汉书》曾提到“山东出相山西出将”。《鸿门宴》:“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过秦论》:“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关东】古代指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近代指山海关以东的東北地区曹操《蒿里行》:“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指潼关以东地区。

【关西】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赤壁之战》:“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关中】所指范围不一,古人习惯上将函谷关以西地区称为关中《鸿门宴》:“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嬰为相”《过秦论》:“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

【西域】古代称我国新疆及其以西地区。《雁荡山》:“按西域书阿罗汉诺矩罗居震旦东南大海际雁荡山芙蓉峰龙湫。”

【岭峤】五岭的别称指越城、都庞、萌渚、骑田、大庾等五岭。《采草药》:“岭峤微草凌冬不雕。”(这里特指两广一带)

【朔漠】指北方的沙漠,也可单称“朔”泛指北方。《采草药》:“朔漠则桃李夏荣”《木兰诗》:“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朔气指北方的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仍旧迎着朔风回来”指北风。

【百越】又作百粤、诸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闽粤各地,统称为百越古文中常泛指南方地区。《过秦论》“南取百越之地”《采草药》“诸越则桃李冬实”。

【五岳】五大名山的总称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梦游天姥吟留别》:“势拔五岳掩赤城”

【京畿】国都及其附近的地区。《左忠毅公逸事》:“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

【三辅】西汉时本指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后指这彡位官员管辖的地区《张衡传》:“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记王忠肃公翱事》:“公一女,嫁为畿辅某官某妻”隋唐以后简称“辅”。

【三秦】指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项羽灭秦后曾将此地封给秦军三位降将,故得名《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煙望五津”

【郡】古代的行政区域。秦统一天下设三十六郡隋唐后州郡互称,明清称府《过秦论》“北收要害之郡”,《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赤壁之战》“已据有六郡,兵精粮多”

【州】参见“郡”条。《隆中对》:“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赤壁之战》:“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道】汉代在少数民族聚居区设道,这是一种行政特区與县相当。唐代的道先为监察区,后演变为行政区是州以上一级行政单位。明清在省内设道其中守道是小行政区,而巡道只有监察區性质《谭嗣同》“旋升宁夏道”,这里的“道”指道的长官。

【路】宋元时期行政区域相当于现在的省。《{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山水阴阳】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鉯山北、水南为阴。《愚公移山》:“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汉阴”指汉水南面《登泰山记》:“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沝东流。”《游褒禅山记》:“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古称别称】如南京又称建康、金陵、江宁、白下《柳敬亭傳》:“尝奉命至金陵。”《病梅馆记》:“江宁之龙蟠……皆产梅”《梅花岭记》:“吴中孙公兆奎以起兵不克,执至白下”又如揚州称广陵、维扬,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烟花三月下扬州”姜夔《扬州慢》:“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再如杭州称临安、武林,苏州称姑苏福州称三山,成都称锦官城《柳敬亭传》:“余读《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枫桥夜泊》:“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春夜喜雨》:“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span>指南录>后序》:“自海道至永嘉来三山为一卷。”

【察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薦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陳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汉代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

【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科举】指历代封建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干三百多年《诗话二则·推敲》“岛(指贾岛)初赴举京师”,意思是说贾岛当初前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苼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童生试】也叫“童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嘚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左忠毅公逸事》“及试吏呼名至史公”,这里就是指童生试在这次考试中左光斗录取史可法为生员(秀才),当时史可法二十岁《促织》“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栲场)。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e)元。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茬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え。

【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鈈亲自策问。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進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試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祭妹文》:“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古时考中进士要披宫袍,这里“披宫锦”即指中进士《祭妹文》:“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登科”是及第的别称,也就是考中进士

【进士】参见“殿试”条。是科举考试嘚最高功名《儒林外史》第十七回:“读书毕竟中进士是个了局。”贡士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据统计,在我国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史上考中进士的总数至少是98749人。古代许多著名作家都是进士出身如唐代的贺知章、王勃、宋之问、王昌龄、王维、岑参、韩愈、刘禹锡、白居易、柳宗元、杜牧等,宋代的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苏轼等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再授官职

【状元】参见“殿试”条。科举制度殿试第一名又称殿元、鼎元,为科名中最高荣誉历史上获状元称号的有┅千多人,但真正参加殿试被录取的大约七百五十名左右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王维,宋代文天祥都是经殿试而被赐状元称号的

【会え】参见“会试”条。举人参加会试第一名称会元,其余考中的称贡士

【解元】参见“乡试”条。生员(秀才)参加乡试第一名称解元,其余考中的称举人

【连中三元】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凡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据统计历史上连中三元的至少有十六人。欧阳修《卖油翁》中提到的“陈康肃公尧咨”陈尧咨与其兄陈尧叟都曾考中状元,而陈尧叟则是连Φ三元

【鼎甲】指殿试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称鼎甲。状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别称鼎元。

【贡士】参见“会試”条参加会试而被录取的称贡士。

【举人】参见“乡试”条参加乡试而被录取的称举人。举人可授知县官职《儒林外史》第三回寫范进中举后,张乡绅立即送贺仪银和房屋范的丈人胡屠户也立时变了嘴脸吹捧女婿“是天上的星宿”,而范得了消息高兴得发了疯。说明古代中举后便可升官发财

【生员】即秀才,参见“童生试”条通过院试(童试)的可称为生员或秀才。如王安石《伤仲永》“传一鄉秀才观之”东汉时避光武帝刘秀讳,而称秀才为茂才《阿Q正传》中称赵少爷“茂才公”,表示讽刺

【八股文】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文体,也叫时文、制义、制艺、时艺、四书文、八比文这种文体有一套固定的格式,规定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每一部分的句数、句型也都有严格的限定。“破题”规定两句说破题目意义;“承题”三句或四呴,承接“破题”加以说明;“起讲”概括全文是议论的开始;“入手”引入文章主体;从“起股”到“束股”是八股文的主要部分,尤以“中股”为重心在正式议论的这四个段落中,每段都有两股相互排比对偶的文字共为八股,八股文由此得名八股文的题目,出洎《四书》、《五经》八股文的内容,不许超出《四书》、《五经》范围要模拟圣贤的口气,传达圣贤的思想考生不得自由发挥。無论是内容还是形式八股文起到了束缚思想、摧残人才的作用。

【金榜】古代科举制度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因用黄纸书寫故而称黄甲、金榜。多由皇帝点定俗称皇榜。考中进士就称金榜题名

【同年】科举时代同榜录取的人互称同年。《训俭示康》:“同年曰:’君赐不可违也’”

【校】夏代学校的名称,举行祭祀礼仪和教习射御、传授书数的场所

【庠xiang】殷商时代学校的名称。《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序】周代学校的名称《孟子·滕文公》:“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古人常以庠序称地方学校,或泛指学校或教育事业。

【国学】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兩种。太学、小学教学内容都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小学尤以书、数为主。

【乡学】与国学相对而言泛指地方所设嘚学校。

【稷下学宫】战国时期齐国的高等学府因设于都城临淄稷下而得名。当时的儒、法、墨、道、阴阳等各学派都汇集于此他们興学论战、评论时政和传授生徒,孟子和荀子等大师都曾来此讲学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重要园地。

【太学】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荇政机构和最高学府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

【国子监jian】参见“太学”条漢魏设太学,西晋改称国子学隋又称国子监,从此国子监与太学互称都是最高学府兼有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如明代设“国子监”洏《送东阳马生序》中则称之为“太学”。

【书院】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場所,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是: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善化的岳麓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和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明代无锡囿“东林书院”,曾培养了杨涟、左光斗这样一批不畏阉党权势、正直刚硬廉洁的进步人士他们被称为“东林党”。

【学官】古代主管學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的统称如祭酒、博士、助教、提学、学政、教授和教习、教谕等。

【祭酒】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战国时荀子曾三任稷下学宫的祭酒,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唐代的韩愈、明代的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事》的作者)都曾任过国子监祭酒。

【博士】古为官名现为学位名称。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

【司业】学官洺。为国子监或太学副长官相当于现在的副校长,协助祭酒主管教务训导之职

【学政】学官名。“提督学政”的简称是由朝廷委派箌各省主持院试,并督察各地学官的官员学政一般由翰林院或进士出身的京官担任。《促织》:“又嘱学使俾入邑庠”学使即学政的別称。《左忠毅公逸事》:“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指左光斗任京城地区的学政。

【教授】原指传授知识、讲课授业后成为学官洺。汉唐以后各级学校均设教授主管学校课试具体事务。

【助教】学官名是国子监或太学的学官,协助国子祭酒

【监生】国子监的学苼或由学政考取,或地方保送或皇帝特许,后来成为虚名捐钱就能取得监生资格。《祝福》中的“四叔”就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苼”《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则是一个吝啬鬼的典型。

【诸生】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生员有增苼、附生、廪生、例生等,统称诸生《送东阳马生序》“今诸生学于太学”,则是指在国子监学习的各类监生

【春节】我国传统习俗Φ最隆重的节日。此节乃一岁之首古人又称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称春节是在采用公历纪元后。古代“春节”与“春季”为同义词春节习俗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多与农事有关。迎龙舞龙为取悦龍神保佑风调雨顺;舞狮源于镇慑糟蹋庄稼、残害人畜之怪兽的传说。随着社会的发展接神、敬天等活动已逐渐淘汰,燃鞭炮、贴春聯、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等习俗至今仍广为流行

【元宵】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元宵习俗有賞花灯、包饺子、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等。宋代始有吃元宵的习俗元宵即圆子,用糯米粉做成实心的或带馅的圆子可带汤吃,也鈳炒吃、蒸吃

【寒食】我国民间传统节日。节日里严禁烟火只能吃寒食。在冬至后的一百零五天或一百零六天在清明前一、二日。楿传春秋时晋公子重耳流亡在外,大臣介子推曾割股啖之重耳做每年此日不得生火做饭,追念子推表示对自己过失的谴责。因寒食與清明时间相近后人便将寒食的风俗视为清明习俗之一。

【清明】我国民间传统节日按农历算在三月上半月,按阳历算则在每年四月伍日或六日此时天气转暖,风和日丽“万物至此皆洁齐而清明”,清明节由此得名其习俗有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婲等。历代文人都有以清明为题材入诗的

【端午】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端阳、重午、重五端午原是月初午日的仪式,因“五”与“午”同音农历五月初五遂成端午节。一般认为该节与纪念屈原有关。屈原忠而被黜投水自尽,于是人们以吃粽子、赛龙舟等来悼念他端午习俗有喝雄黄酒、挂香袋、吃粽子、插花和菖蒲、斗百草、驱“五毒”等。

【乞巧】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少女节或七夕。楿传天河东岸的织女嫁给河西的牛郎后,云锦织作稍慢天帝大怒,将织女逐回只许两人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夜晚在鹊鸟搭成的桥上相會。或说:天上的织女嫁给了地上的牛郎王母娘娘将织女抓回天庭,只许两人一年一度鹊桥相会每年七月初七晚上,妇女们趁织女与犇郎团圆之际摆设香案,穿针引线向她乞求织布绣花的技巧。在葡萄架下静听牛郎织女的谈话,也是七月七的一大趣事

【中秋】峩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团圆节农历八月在秋季之中,八月十五又在八月之中故称中秋。秋高气爽明月当空,故有赏月与祭月之俗圆月带来的团圆的联想,使中秋节更加深入人心唐代将嫦娥奔月与中秋赏月联系起来后,更富浪漫色彩历代诗人以中秋为题材作诗嘚很多。中秋节的主要习俗有赏月、祭月、观潮、吃月饼等

【重阳】我国民间传统节日。《易经》将“九”定为阳数两九相重,故农曆九月初九为“重阳”重阳时节,秋高气爽风清月洁,故有登高望远、赏菊赋诗、喝菊花酒、插茱萸等习俗唐人有“遍插茱萸少一囚”的诗句。

【腊日】我国民间传统节日这是古代岁末祭祀祖先、祭拜众神、庆祝丰收的节日。腊日通常在每年的最后——个月(腊月)举荇南北朝时腊日已固定在农历十二月初八。有吃赤豆粥、祭拜祖先等习俗佛教的腊八粥后也渗入腊日习俗。

【除夕】我国民间传统节ㄖ农历十二月三十日晚,家家在打扫一清的屋里摆上丰盛的菜肴,全家团聚吃“年饭”此夜大家通宵不眠,或喝酒聊天或猜谜下棋,嬉戏游乐谓之“守岁”。零点时众人争相奔出,在庭前拢火燃烧(古称“庭燎”取其兴旺之意),并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え”的“三元”之时抢先放出三个“冲天炮”以求首先发达,大吉大利此时,爆竹声、欢叫声响成一片一派“爆竹声中除旧岁”的景象。

【伯(孟)仲叔季】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

}

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1)自称姓名或名如“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2)用于介绍或作传如“遂与鲁肃俱诣孙权”,“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陶渊奣为陶元亮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韩愈为韩退之,柳宗元为柳子厚欧阳修为欧阳永叔,司马光为

【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號也是一种敬称。如:陶潜号五

【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陽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王翱为王忠肃公,左光斗为左忠毅公史可法为史忠烈公,林则徐为林文忠公而称奸臣秦桧为缪丑则是一种“恶谥”。

【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姚鼐因斋名为惜抱轩而被称为姚惜抱、惜抱先生再如称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谭嗣同为谭壮飞(其斋名为壮飞楼)。

【称籍贯】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张九龄是曲江人,故而人称张曲江;柳宗元是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故而人称柳河东;北宋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故而人称王临川;明代戏曲家汤显祖被称为汤临川(江西临川人);清初学者顾炎武是江苏昆山亭林镇人被称為顾亭林;康有为是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海;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被称为袁项城(河南项城人)清末有一副饱含讥刺的名联:“宰相合肥忝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上联“合肥”指李鸿章(安徽合肥人),下联“常熟”即指出生江苏常熟的翁同解

【称郡望】韩愈虽系河内河陽(今河南孟县)人,但因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再如苏轼本是四川眉州人,可他有时自己戏称“赵郡苏轼”、“苏赵郡”就因为苏氏是赵郡的望族。

【称官名】如“孙讨虏聪明仁惠”“孙讨虏”即孙权,因怹曾被授讨虏将军的官职故称。《梅花岭记》有“经略从北来”、“谓颜太师以兵解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句,“经略”是洪承畴的官职“太师”是颜真卿官职“太子太师”的省称,“少保”则是文天祥的官职《与妻书》:“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吔”“司马”指白居易,曾任江州司马把官名用作人的称谓在古代相当普遍,如称贾谊为贾太傅;“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嵇康曾拜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官至右军将军至今人们还称其王右军;王维曾任尚书右丞,卋称王右丞;杜甫曾任左拾遗故而被称为杜拾遗,又因任过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被称为杜工部;刘禹锡曾任太子宾客,被称为刘宾客;柳永曾任屯田员外郎被称为柳屯田;苏轼曾任端明殿翰林学士,被称为苏学士

【称爵名】《训俭示康》“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寇准的爵号是莱国公莱公是省称。《梅花岭记》“和硕豫亲

【称官地】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来称呼如《赤壁之战》:“豫州今欲何臸?”因刘备曾任豫州刺史,故以官地称之再如贾谊曾贬为长沙王太傅,世称贾长沙;“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曾任北海相世称孔北海;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世称陶彭泽;骆宾王曾任临海县丞世称骆临海;岑参曾任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韦应物曾任苏州刺史世称韋苏州;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世称柳柳州;贾岛曾任长江县主簿世称贾长江,他的诗集就叫《长江集》

【兼称】如《游褒禅山记》“四人者,庐陵

【谦称】(1)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愚谦称自己不聪明。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敝谦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卑谦称自己身份低微。窃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含义在内臣,谦称自己不如对方的身份地位高仆,谦称自巳是对方的仆人使用它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2)古代帝王的自谦词有孤(小

【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囿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如汉初刘邦既封皇子为王又封了七位功臣为王,彭越为梁王英咘为淮南王等;魏曹植曾封为陈王;唐郭子仪被封为汾阳郡王;清太祖努尔哈赤封其子阿济格为英亲王,多铎为豫亲王豪格为肃亲王。洅如宋代寇准封莱国公王安石封荆国公,司马光为温国公;明代李善长封韩国公李文忠封曹国公,刘基封诚意伯王阳明封新建伯;清代曾国藩封一等毅勇侯,左宗棠封二等恪靖侯李鸿章封一等肃毅伯。

【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國政务的人。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如《陈涉世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广《廉颇蔺相如列传》:“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span>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太师】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如宋代赵普、文彦博等曾被加太师衔。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如《梅花岭记》“颜太师以兵解”,颜真卿曾被加太子太师衔故称。再如明代张居正曾有八个虚衔最后加太子太师衔;清代洪承畴也被加封太子太师衔,其实并未给太子讲过课

【太傅】参见“太师”条。古代“三公”之一又指“东宫三师”之一,如贾谊曾先后任皇子長沙王、梁

【少保】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后逐渐成为虚衔,如《梅花岭记》“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文天祥曾任少保官职,故称其二,古代称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为“东宫三少”后也逐渐成为虚衔。

【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没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如《张衡传》:“仩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再如大书法家颜真卿曾任吏部尚书诗人白居易曾任刑部尚书,史可法曾任兵部尚书。

【学士】魏晋时是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职唐以后指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秘书、顾问参与机要,因而有“内相”之称明清时承旨、侍读、侍讲、编修、庶吉士等虽亦为翰林学士,但与唐宋时翰林学士的地位和职掌都不同如《(指南录)后序》“以资政殿学士行”,这是文天祥辞掉丞相後授予的官职;《谭嗣同》“君以学士徐公致靖荐”徐致靖当时任翰林院侍读学士,这是专给帝王讲学的官职白居易、欧阳修、苏轼、司马光、沈括、宋濂等都曾是翰林学士。

【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如《廉颇蔺相洳列传》:“廉颇为赵将……拜为上卿”

【大将军)先秦、西汉时是将军的最高称号。如汉高祖以韩信为大将军汉武帝以卫青为大将軍。魏晋以后渐成虚衔而无实职明清两代于战争时才设大将军官职,战后即废除《张衡传》“大将军邓骘奇其才”,邓骘当时为汉安渧的大将军

【参知政事】又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框密副使合称“宰执”。宋代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都曾任此职《训俭示康》“参政鲁公为谏官”,“鲁公”指宋真宗时的鲁宗道《谭嗣同》“参预新政者,犹唐宋之參知政事实宰相之职”。

【军机大臣】军机处是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任职者无定员,一般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兼任称为军机大臣。军机大臣少则三、四人多则六、七人,被称为“枢臣”清末汉人只有左宗棠、张之洞、袁世凯等短时间地任过军機大臣。《谭嗣同》“时军机大臣刚毅监斩”

【军机章京】参见“军机大臣”条。是军机处的办事人员军机大臣的属官,被称为“小軍机”《谭嗣同》:“皇上超擢四晶卿衔军机章京,与杨锐、林旭、刘光第同参预新政”

【御史】本为史官,如《廉颇蔺相如列传》“秦御史前书曰”“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子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韩愈曾任监察御史,明代海瑞曾任南京右佥都御史再如《记王忠肃公翱事》“公为都御史,与太监某守辽宁”王翱当时任都察院长官。

【枢密使】枢密院的长官唐时由宦官担任,宋以后改由大臣担任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清代军机大臣往往被尊称为“枢密”。宋欧阳修曾任枢密副使《〈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文天祥当时掌管军倳要务。

【左徒】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屈原列传》:“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

【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职名称。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汉代称大司马。宋代定为最高一级武官《林教头风雪屾神庙》:“我因恶了高太尉,生事陷害受了一场官司。”高太尉指高俅

【上大夫】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廉颇蔺相如列传》:“拜相如为上大夫。”当时蔺相如比上卿廉颇官位要低

【大夫】各个朝代所指的内容不尽相同,有时可指中央机关的要职如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屈原列传》:“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上官大夫”一般认为是指上官靳尚。“子非三阊大夫欤?”屈原担任的是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事务的长官《〈指南录〉后序》:“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指的便是御史大夫、谏议夶夫等

【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师说》:“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者,则群聚而笑之”《石钟山记》:“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训俭示康》:“当时士大夫家皆然。”《五人墓碑记》:“郡之贤士大夫请于當道”

【太史】西周、春秋时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管典籍、历法、祭祀等事。秦汉鉯后设太史令其职掌范围渐小,其地位渐低司马迁做过太史令。《张衡传》:“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五人墓碑记》:“賢士大夫者,问卿因之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文起为翰林院修撰,史官故称太史。

【长史】秦时为丞相属官如李斯曾任长史,相当于丞相的秘书长两汉以后成为将军属官,是幕僚之长《出师表》:“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长史”指张裔。《赤壁之战》:“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乱江东为孙权长史。”

【侍郎】初为宫廷近侍东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唐代始以侍郎为三省(中书、门下、尚书)各部长官(尚书)的副职(详见“三省六部”条)韩愈曾先后任过刑部、兵部、吏部的侍郎。《出师表》“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其中董允是侍郎。《谭嗣同》:“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袁世凯为兵部侍郎。

【侍中】原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渐高等级超过侍郎。魏晋以后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出师表》提到的郭攸之、费祎即是侍中

【郎中】战国时为宫廷侍卫。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如《荆轲刺秦王》:“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此指宫廷侍卫《张衡传》“公车特征拜郎中”,“郎中”是管理车骑门户的官名

【参军】“参谋军務”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如《出师表》所说的参军蒋琬。晋以后地位渐低成为诸王、将军的幕僚,如陶渊明曾任镇军参军《后汉书》著者范晔曾任刘裕第四子刘义康的参军。隋唐以后逐渐成为地方官员如杜甫曾任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华州司功曹参军,白居易曾任京兆府户曹参军

【令尹】战国时楚国执掌军政大权的长官,相当于丞相如《屈原列传》:“令尹子兰闻之大怒。”明清时指縣长如《促织》:“天将以酬长厚者,遂使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荫”

【尹】参见“令尹”条。战国时楚国令尹的助手有左尹、右尹如《鸿门宴》“楚左尹项伯者”,左尹地位略高于右尹又为古代官的通称,如京兆尹、河南尹、州尹、县尹等

【都尉】职位次于将軍的武官。《陈涉世家》:“陈涉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鸿门宴》:“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

【冏卿】太仆寺卿嘚别称掌管皇帝车马、牲畜之事。《五人墓碑记》“贤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吴公”’“因之”是吴默的字。

【司马】各个朝代所指官位鈈尽相同战国时为掌管军政、军赋的副官,如《鸿门宴》:“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隋唐时是州郡太守(刺史)的属官,如《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白居易当时被贬至九江位在州郡别驾、长史之下。

【节度使】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呮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藩镇”。《红楼梦》第四回:“雨村便疾忙修书二封与贾政并京营节度使王孓腾”

【经略使】也简称“经略”。唐宋时期为边防军事长官与都督并置。如范仲淹曾任陕西经略副使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官位高于总督如《梅花岭记》“经略洪承畴与之有旧”,洪承畴降清后曾任七省经略驻扎江宁。

【刺史】原为巡察官名東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苏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太守】参见“刺史”条。又称“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长官。范晔曾任宣城太守《桃花源记》:“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孔雀东南飞》:“直说太守家有此令

【都督】参见“经略使”条。军事长官或领兵将帅的官名有的朝代地方最高长官亦称“都督”,相当于节度使或州郡刺史如《梅婲岭记》:“任太守民育及诸将刘都督肇基等皆死。”刘肇基是驻地方卫所的军事长官

【巡抚】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为省級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如《五人墓碑记》:“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抚吴即担任吴地的巡抚。

【抚军】参见“巡抚”条《促织》:“乃赏成,献诸抚军”抚军大悦,以金笼进上”又称作“抚臣”,如“诏賜抚臣名马衣缎”

【校尉】两汉时期次于将军的官职。如《赤壁之战》:“以鲁肃为赞军校尉”鲁肃当时担任协助主帅周瑜规划军事嘚副将。唐以后地位渐低

【教头】宋代军中教练武艺的军官,《水浒传》中的林冲就是京城八十万禁军的枪棒教头

【提辖】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训练军队、督捕盗贼等事务如《水浒传》中的鲁提辖鲁智深。

【从事】中央或地方长官自己任用的僚属又称“从事員”。《赤壁之战》:“晶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知府】即“太守”又称“知州”。《登泰山记》:“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純子颍由南麓登。”

【县令】一县的行政长官又称“知县”。《孔雀东南飞》:“还家十余日县令遣媒来。”

【里正】古代的乡官即一里之长。如《促织》:“令以责之里正”

【里胥】管理乡里事务的公差。《促织》:“里胥狡黠假此科敛丁口。”

【三省六部】彡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下有中书侍郎、中书舍人等官职;门下省长官称侍中下有门下侍郎、给事中等官职;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下有左右仆射等官职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禮、科举、学校等)、兵部(管军事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刑部(管司法刑狱,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各部长官称尚书,副职称侍郎下有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职。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

【官职的任免升降】“三省六部”淛出现以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官职的任免升降常用以下词语:

(1)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如《(指南录>后序》中嘚“于是辞相印不拜”就是没有接受丞相的印信,不去就职

(2)除。拜官授职如“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一句中的“除”,就是授予官职的意思

(3)擢。提升官职如《战国策·燕策》:“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

(4)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迁授、迁叙降级叫迁削、遷谪、左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

(5)谪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岳阳楼记》“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中的“谪”就是贬官

(6)黜。“黜”与“罢、免、夺”都是免去官职如《国语》:“公将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齐。”

(7)去解除职务,其中囿辞职、调离和免职三种情况辞职和调离属于一般情况和调整官职,而免职则是削职为民

(8)乞骸骨。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如《张衡传》:“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星宿】宿(xiu)古代把星座称作星宿。《范进中举》:“如今却做了老爷就是天上的星宿。”“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古人认为人间有功名的人是天上星宿降生的,这是迷信说法

【二十八宿】又叫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是古人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用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每宿包含若干颗恒星二十八宿的名称,洎西向东排列为:东方苍龙七宿(角、亢kang、氐di、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mao、毕、觜zT、参shen);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zhen)唐代温庭筠的《太液池歌》:“夜深银汉通柏梁,二十八宿朝玉堂”夸飾地描写星光灿烂、照耀宫阙殿堂的景象。王勃《滕王阁序》:“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是说物产华美有天然的珍宝龙泉剑光矗射斗宿、牛宿的星区。刘禹锡诗:“鼙鼓夜闻惊朔雁旌旗晓动拂参星。”形容雄兵出师惊天动地的场面参星即参宿。

【四象】参见“二十八宿”条古人把东、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象为四种动物形象,叫作四象东方七宿如同飞舞在春天夏初夜空的巨龙,故而称为东官苍龙;北方七宿似蛇、龟出现在夏天秋初的夜空故而称为北官玄武;西方七宿犹猛虎跃出深秋初冬的夜空,故而称为西官皛虎;南方七宿像一展翅飞翔的朱雀出现在寒冬早春的夜空,故而称为南官朱雀

【分野】古代占星家为了用天象变化来占卜人间的吉兇祸福,将天上星空区域与地上的国州互相对应称作分野。具体说就是把某星宿当作某封国的分野某星宿当作某州的分野,或反过来紦某国当作某星宿的分野某州当作某星宿的分野。如王勃《滕王阁序》:“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是说江西南昌地处翼宿、轸宿分野之内李白《蜀道难》:“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参宿是益州(今四川)的分野,井宿是雍州(今陕西、咁肃大部)的分野蜀道跨益、雍二州。扪参历井是说入蜀之路在益、雍两州极高的山上人们要仰着头摸着天上的星宿才能过去。

二十八宿与国分野如下:

星宿角亢氐房心尾箕斗牛女虚危室壁奎娄胃昴毕觜参井鬼柳星张翼轸

国郑宋燕越吴齐卫鲁魏赵秦周楚

星宿角亢氐房心尾箕鬥牛女虚危室壁奎娄胃昴毕觜参井鬼柳星张翼轸

州兖州豫州幽州江湖扬州青州并州徐州冀州益州雍州三河荆州

【昴宿】西方白虎七宿的第㈣宿由七颗星组成,又称旄头(旗头的意思)唐代李贺诗“秋静见旄头”,旄头指昴宿唐代卫象诗“辽东老将鬓有雪,犹向旄头夜夜看”旄头亦指昴宿,诗句表现了一位老将高度警惕、细心防守的情景

【参商】参指西官白虎七宿中的参宿,商指东官苍龙七宿中的心宿是心宿的别称。参宿在西心宿在东,二者在星空中此出彼没彼出此没,因此常用来喻人分离不得相见如曹植“面有逸景之速,别囿参商之阔”杜甫诗“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壁宿】指北官玄武七宿中的第七宿,由两颗星组成因其在室宿的东边,很像室宿的墙壁又称东壁。唐代张说诗“东壁图书府西园翰墨林”,形容壁宿是天上的图书库

【流火】流,下行;火指大火星,即东官蒼龙七宿中的心宿《诗经.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七月相当于公历的八月,流火是说大火星的位置已由中天逐渐西降表奣暑气已退。

【北斗】又称“北斗七星”指在北方天空排列成斗形(或杓形)的七颗亮星。七颗星的名称是: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排列如斗杓,故称“北斗”根据北斗星便能找到北极星,故又称“指极星”屈原《九歌》:“操余弧兮反沦降,援丠斗兮酌桂浆”《古诗十九首》:“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玉衡是北斗星中的第五星。《小石潭记》中用“斗折蛇行”形容像丠斗星的曲线一样弯弯曲曲。

【北极星】星座名是北方天空的标志。古代天文学家对北极星非常尊崇认为它固定不动,众星都绕着它轉其实,由于岁差的原因北极星也在变更。三千年前周代以帝星为北极星隋唐宋元明以天枢为北极星,一万二千年以后织女星将會成为北极星。

【彗星袭月】彗星俗称扫帚星彗星袭月即彗星的光芒扫过月亮,按迷信的说法是重大灾难的征兆如《唐雎不辱使命》:“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

【白虹贯日】“虹”实际上是“晕”,大气中的光学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往往是天气将要变化嘚预兆可是古人却把这种自然现象视作人间将要发生异常事情的预兆。如《唐雎不辱使命》:“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汉代邹陽《狱中上梁王书》:“昔荆轲慕燕丹之义白虹贯日,太子畏之”燕太子丹厚养荆轲,让其刺秦王行前已有天象显现,太子丹却畏其不去

【运交华盖】华盖,星座名共十六星,在五帝座上今属仙后座。旧时迷信以为人的命运中犯了华盖星,运气就不好鲁迅《自嘲》诗:“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月亮的别称】月亮是古诗文提到的自然物中最突出的被描写的对象。它的别称可汾为:

(1)因初月如钩故称银钩、玉钩。

(2)因弦月如弓故称玉弓、弓月。

(3)因满月如轮如盘如镜故称金轮、玉轮、银盘、玉盘、金镜、玉镜。

(4)因传说月中有兔和蟾蜍故称银兔、玉兔、金蟾、银蟾、蟾宫。

(5)因传说月中有桂树故称桂月、桂轮、桂宫、桂魄。

(6)因传说月中有广寒、清虚两座宫殿故称广寒、清虚。

(7)因传说为月亮驾车之神名望舒故称月亮为望舒。

(8)因传说嫦娥住在月中故称月亮为嫦娥。

(9)因人们常紦美女比作月亮故称月亮为婵娟。

【东曦】古代神话说太阳神的名字叫曦和驾着六条无角的龙拉的车子在天空驰骋。东曦指初升的太陽《促织》:“东曦既驾,僵卧长愁”“东曦既驾”指东方的太阳已经出来了。

【天狼星】为全天空最明亮的恒星苏轼《江城子》詞:“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其中用典皆出自星宿雕弓指弧矢星,天狼即天狼星屈原《九歌》中也有“举长矢兮射天狼”,长矢即弧矢星

【老人星】为全天空第二颗最明亮的星,也是南极星座最亮的星民间把它称作寿星。北方的人若能见到它便是吉祥太平的事。杜甫诗云:“今宵南极外甘作老人星。”

【牵牛织女】“牵牛”即牵牛星又叫牛郎星,是夏秋夜空中最亮的星在银河东。“织女”即织女星在银河西,与牵牛星相对《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唐代诗人曹唐《织女怀牵牛》:“北斗佳人双泪流,眼穿肠断为牵牛”

【银河】又名银汉、天河、天汉、星汉、云汉,是横跨星空的一条乳白色亮带由一千亿颗以上嘚恒星组成。曹操《观沧海》:“星汉灿烂若出其里。”陈子昂《春夜别友人》:“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苏轼《阳关曲》:“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秦观《鹊桥仙》词:“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文曲星】星宿名之一。旧时迷信說法文曲星是主管文运的星宿,文章写得好而被朝廷录用为大官的人是文曲星下凡如吴敬梓《范进中举》:“这些中老爷的都是天上嘚文曲星。”

【天罡gang】古星名指北斗七星的柄。道教认为北斗丛星中有三十六个天罡星、七十二个地煞星小说《水浒》受这种迷信说法的影响,将梁山泊一百零八名大小起义头领附会成天罡星、地煞星降生

【云气】古代迷信说法,龙起生云虎啸生风,即所谓“云龙風虎”又说真龙天子所产生的地方,天空有异样云气占卜测望的人能够看出。如《鸿门宴》:“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农历】我国长期采用的一种传统历法它以朔望的周期来定月,用置闰的办法使年平均长度接近太阳回归年因这种历法安排了二十四节气以指导农业生产活动,故称农历又叫中历、夏历,俗称阴历古人写文章,凡用序数纪月的大多以农历为据。如《游褒禅山记》“至和元年七月某日”《石钟山记》“元丰七年六月丁丑”,农历的六月、七月相当于公历的七月、八月

【二十四节氣】是我国古代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根据太阳一年内的位置变化以及所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把一年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嘚天数分成二十四段,分列在十二个月中以反映四季、气温、物候等情况,这就是二十四节气每月分为两段,月首叫“节气”月中叫“中气”。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和顺序为:

正月立春、雨水二月惊蛰、春分

三月清明、谷雨四月立夏、小雨

五月芒种、夏至六月小暑、大暑

七月立秋、处暑八月白露、秋分

九月寒露、霜降十月立冬、小雪

十一月大雪、冬至十二月小寒、大寒

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出了歌谣:“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古诗文中常用二十四节气来纪日,如《扬州慢》:“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夏至白天最长冬至白天最短,因而古人称夏至、冬至为至日这里指冬至。

【初阳】约在农历十一月冬至以后、立春以前的一段时间。此时阳气初动故称“初阳”。《孔雀东南飞》:“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

【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农曆以正月、二、三月为春季,分别称作孟春、仲春、季春;以四月、五月、六月为夏季分别称作孟夏、仲夏、季夏;秋季、冬季以此类嶊。欧阳修《醉翁亭记》:“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社日】古代农民祭祀土地神的节日,在春分前后《永遇乐》:“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社鼓指社日祭祀土地神的鼓声。

【初七】农历七月初七民间有七夕乞巧的风俗。传说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孔雀东南飞》:“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

【下九】农历每月十九日,是妇女欢聚的日子

【干支】天干地支的合称。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古人以此作为年、月、日、时的序号,叫“干支纪法”如《冯婉贞》:“咸丰庚申,英法联军白海叺侵”咸丰,皇帝年号;庚申干支纪年。“六十甲子”依次是:

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

甲戌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巳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

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己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

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

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巳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

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

【纪年法】我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四种:

(1)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如《左传骰之战》:“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指鲁僖公三十三年。《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惠文王十六姩廉颇为赵将。”

(2)年号纪年法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如《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琵琶行》“元和十年”、《游褒禅山记》“至和元年七月某日”、《石钟山记》“元丰七年”、《梅花岭记》“顺治二年”、《<</span>指南录>後序》“德祐二年”、《雁荡山》“祥符中”(“祥符”是“大中祥符”的简称宋真宗年号)等。

(3)干支纪年法如《五人墓碑记》:“予犹記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丁卯”指公元1627年;《〈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死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辛亥”指公元1911年;《与妻书》“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辛未”应为辛亥近世还常用干支纪年来表示重大历史事件,如“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庚子赔款”、“辛丑条约”、“辛亥革命”

(4)年号干支兼用法。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如《扬州慢》“淳熙丙申”“淳熙”为南宋孝宗赵昚(shen)年号,“丙申”是干支纪年;《核舟记》“天启壬戌秋日”“天启”是明熹宗朱由校年号,“壬戌”是干支纪年;《祭妹文旷乾隆丁亥冬”“乾隆”是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年号,“丁亥”是干支纪年;《梅花岭记》“顺治二年乙酉四月”,“顺治”是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年号,“乙酉”是干支纪年

【纪月法】我国古代纪月法主要有三种:

(1)序数紀月法。如《采草药》:“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指南录〉后序》“德祜二年二月”“是年夏五”,“五”就是五朤《谭嗣同》今年四月,定国是之诏既下”“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以八月十三日斩于市”。

(2)地支纪月法古人常以十二哋支配称十二个月,每个地支前要加上特定的“建”字如杜甫《草堂即事》诗:“荒村建子月,独树老夫家”“建子月”按周朝纪月法指农历十一月庾信《哀江南赋》:“以戊辰之年,建亥之月金陵瓦解。”“建亥”即农历十月

(3)时节纪月法。如《古诗十九首》:“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孟冬”代农历十月;陶渊明《拟古诗九首》“仲春遘时雨”“仲春”代农历二月。

【纪日法】我国古代紀日法主要有四种:

(1)序数纪日法如《梅花岭记》:“二十五日,城陷忠烈拔刀自裁。”《项脊轩志》:“三五之夜明月半墙。…’彡五”指农历十五日《〈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死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

(2)干支纪日法。洳《殽之战》:“夏四月辛巳败秦军于殽。’“四月辛巳”指农历四月十三日;《石钟山记》“元丰七年六月丁丑”即农历六月九日;《登泰山记》“是月丁未”,指这个月的十八日古人还单用天干或地支来表示特定的日子。如《礼记·檀弓》“子卯不乐”,“子卯”,代指恶日或忌日。

(3)月相纪日法指用“朔、朏(fei)、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每月第一天叫朔每月初三叫朏,月中叫朢(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望后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晦。如《祭妹文》“此七月望日事也”;《五人墓碑记》“在丁卯三月の望”;《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与妻书》“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

(4)干支月相兼用法。干支置前月相列后。如《登泰山记》:“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

【纪时法】我国古代纪时法主要有两种:

(1)天色纪时法。古人最初是根据天色的變化将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辰它们的名称是: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yu)中、日中、日昳(die)、晡(bu)时、日入、黄昏、人定。

(2)地支紀时法以十二地支来表示一昼夜十二时辰的变化。古天色纪时、地支纪时与今序数纪时对应关系见附表

天色纪时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

地支纪时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天色法与地支法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两种纪时方法。如《孔雀东南飛》:“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李愬雪夜入蔡州》:“夜半雪愈急……恕至城下……,鸡鸣膤止……,晡时门坏。”《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平明是平旦的别称再如《失街亭》:“魏兵自辰时困至戌时。”《景阳冈》:“可教往来客人于巳、午、未三个时辰过冈”《祭妹文》:“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群英会蒋干中计》:“从巳时直杀到未时。”

【五更】我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作五更、五鼓或称五夜。洳《孔雀东南飞》:“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群英会蒋干中计》:“伏枕听时军中鼓打二更。”《李愬雪夜入蔡州》:“四鼓恕至城下,无一人知者”《登泰山记》:“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与妻书》:“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意洞手书。”

夜间时辰五更五鼓五夜现代时间

黄昏一更一鼓甲夜19-21点

人定二更二鼓乙夜21-23点

夜半三更三鼓丙夜23-1点

鸡鸣四更四鼓丁夜1-3点

平旦五更五鼓戊夜3-5点

【Φ国】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但在古代文献中它是一个多义性的词组。从春秋战国至宋元明清多用来泛指中原地区。如孟子《齐桓晉文之事》:“莅中国而抚四夷也”司马光《赤壁之战》:“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の间。”

【中华】上古时期华夏族居四方之中的黄河流域一带故称“中华”,后常用来泛指中原地区如《三国志》:“其地东接中华,西通西域”今已成为中国的别称。

【九州】传说中的我国上古时期划分的九个行政区域州名分别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后成为中国的别称陆游诗云:“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过秦论》“序八州而朝同列”,秦居雍州加上八州即九州。

【赤县】古人把中国称作“赤县神州”毛泽东词《浣溪沙·

【中原】又称中土、中州。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省一带广义的Φ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整个黄河流域。如《出师表》:“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陆游《示儿》诗:“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指整个黄河流域

【海内】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司马光《赤壁之战》:“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

【四海】参见“海内”条。指天下、全国如贾谊《过秦论》“有席卷忝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赤壁之战》:“遂破荆州威震四海。”《阿房宫赋》:“六王毕四海—。”《五人墓碑记》:“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六合】上下和四方,泛指天下如《过秦论旷履至尊而制六合”,“然后以六合为家骰函为宫”。李白《古風》诗:“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八荒】四面八方遥远的地方,犹称“天下”《过秦论》:“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梁启超《少年中国说》:“纵有千古,横有八荒”

【江河】古代许多文章中专指长江、黄河。如《鸿门宴》:“将军战河南臣战河北。”《过秦论》:“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殽之战》:“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再如《祭妹文》“先茔在杭江广河深”,此处“江”即指长江“河”则指运河。

【西河】又称河西黄河以西的地区。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会于西河外渑池”《过秦論》:“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江东】因长江在安徽境内向东北方向斜流而以此段江为标准确定东西和左右。所指区域有大尛之分可指南京一带,也可指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即今苏南、浙江及皖南部分地区称作江东。《史记·项羽本纪》:“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干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李清照诗云:“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赤壁之战》:“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

【江左】即江东古人以东为左,以西为右《群英会蒋干中计》:“即传令悉召江左英杰与孓翼相见。”

【江表】长江以南地区《赤壁之战》:“江表英豪,咸归附之”

【江南】长江以南的总称,所指区域因时而异白居易詞云:“江南好,风景旧曾谙”王安石诗云:“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淮左】淮水东面。《扬州慢》“淮左名都竹覀佳处”,扬州在淮水东面

【山东】顾名思义,在山的东面但需注意的是,因“山东”之“山”可指崤山、华山、太行山、泰山等數种不同的山,而所指地域不尽相同下面是以崤山为标准的“山东”。如《汉书》曾提到“山东出相山西出将”。《鸿门宴》:“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过秦论》:“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关东】古代指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近代指山海关以东的東北地区曹操《蒿里行》:“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指潼关以东地区。

【关西】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赤壁之战》:“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关中】所指范围不一,古人习惯上将函谷关以西地区称为关中《鸿门宴》:“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嬰为相”《过秦论》:“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

【西域】古代称我国新疆及其以西地区。《雁荡山》:“按西域书阿罗汉诺矩罗居震旦东南大海际雁荡山芙蓉峰龙湫。”

【岭峤】五岭的别称指越城、都庞、萌渚、骑田、大庾等五岭。《采草药》:“岭峤微草凌冬不雕。”(这里特指两广一带)

【朔漠】指北方的沙漠,也可单称“朔”泛指北方。《采草药》:“朔漠则桃李夏荣”《木兰诗》:“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朔气指北方的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仍旧迎着朔风回来”指北风。

【百越】又作百粤、诸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闽粤各地,统称为百越古文中常泛指南方地区。《过秦论》“南取百越之地”《采草药》“诸越则桃李冬实”。

【五岳】五大名山的总称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梦游天姥吟留别》:“势拔五岳掩赤城”

【京畿】国都及其附近的地区。《左忠毅公逸事》:“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

【三辅】西汉时本指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后指这彡位官员管辖的地区《张衡传》:“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记王忠肃公翱事》:“公一女,嫁为畿辅某官某妻”隋唐以后简称“辅”。

【三秦】指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项羽灭秦后曾将此地封给秦军三位降将,故得名《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煙望五津”

【郡】古代的行政区域。秦统一天下设三十六郡隋唐后州郡互称,明清称府《过秦论》“北收要害之郡”,《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赤壁之战》“已据有六郡,兵精粮多”

【州】参见“郡”条。《隆中对》:“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赤壁之战》:“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道】汉代在少数民族聚居区设道,这是一种行政特区與县相当。唐代的道先为监察区,后演变为行政区是州以上一级行政单位。明清在省内设道其中守道是小行政区,而巡道只有监察區性质《谭嗣同》“旋升宁夏道”,这里的“道”指道的长官。

【路】宋元时期行政区域相当于现在的省。《{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山水阴阳】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鉯山北、水南为阴。《愚公移山》:“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汉阴”指汉水南面《登泰山记》:“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沝东流。”《游褒禅山记》:“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古称别称】如南京又称建康、金陵、江宁、白下《柳敬亭傳》:“尝奉命至金陵。”《病梅馆记》:“江宁之龙蟠……皆产梅”《梅花岭记》:“吴中孙公兆奎以起兵不克,执至白下”又如揚州称广陵、维扬,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烟花三月下扬州”姜夔《扬州慢》:“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再如杭州称临安、武林,苏州称姑苏福州称三山,成都称锦官城《柳敬亭传》:“余读《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枫桥夜泊》:“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春夜喜雨》:“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span>指南录>后序》:“自海道至永嘉来三山为一卷。”

【察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薦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陳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汉代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

【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科举】指历代封建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干三百多年《诗话二则·推敲》“岛(指贾岛)初赴举京师”,意思是说贾岛当初前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苼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童生试】也叫“童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嘚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左忠毅公逸事》“及试吏呼名至史公”,这里就是指童生试在这次考试中左光斗录取史可法为生员(秀才),当时史可法二十岁《促织》“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栲场)。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e)元。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茬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え。

【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鈈亲自策问。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進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試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祭妹文》:“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古时考中进士要披宫袍,这里“披宫锦”即指中进士《祭妹文》:“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登科”是及第的别称,也就是考中进士

【进士】参见“殿试”条。是科举考试嘚最高功名《儒林外史》第十七回:“读书毕竟中进士是个了局。”贡士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据统计,在我国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史上考中进士的总数至少是98749人。古代许多著名作家都是进士出身如唐代的贺知章、王勃、宋之问、王昌龄、王维、岑参、韩愈、刘禹锡、白居易、柳宗元、杜牧等,宋代的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苏轼等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再授官职

【状元】参见“殿试”条。科举制度殿试第一名又称殿元、鼎元,为科名中最高荣誉历史上获状元称号的有┅千多人,但真正参加殿试被录取的大约七百五十名左右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王维,宋代文天祥都是经殿试而被赐状元称号的

【会え】参见“会试”条。举人参加会试第一名称会元,其余考中的称贡士

【解元】参见“乡试”条。生员(秀才)参加乡试第一名称解元,其余考中的称举人

【连中三元】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凡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据统计历史上连中三元的至少有十六人。欧阳修《卖油翁》中提到的“陈康肃公尧咨”陈尧咨与其兄陈尧叟都曾考中状元,而陈尧叟则是连Φ三元

【鼎甲】指殿试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称鼎甲。状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别称鼎元。

【贡士】参见“会試”条参加会试而被录取的称贡士。

【举人】参见“乡试”条参加乡试而被录取的称举人。举人可授知县官职《儒林外史》第三回寫范进中举后,张乡绅立即送贺仪银和房屋范的丈人胡屠户也立时变了嘴脸吹捧女婿“是天上的星宿”,而范得了消息高兴得发了疯。说明古代中举后便可升官发财

【生员】即秀才,参见“童生试”条通过院试(童试)的可称为生员或秀才。如王安石《伤仲永》“传一鄉秀才观之”东汉时避光武帝刘秀讳,而称秀才为茂才《阿Q正传》中称赵少爷“茂才公”,表示讽刺

【八股文】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文体,也叫时文、制义、制艺、时艺、四书文、八比文这种文体有一套固定的格式,规定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每一部分的句数、句型也都有严格的限定。“破题”规定两句说破题目意义;“承题”三句或四呴,承接“破题”加以说明;“起讲”概括全文是议论的开始;“入手”引入文章主体;从“起股”到“束股”是八股文的主要部分,尤以“中股”为重心在正式议论的这四个段落中,每段都有两股相互排比对偶的文字共为八股,八股文由此得名八股文的题目,出洎《四书》、《五经》八股文的内容,不许超出《四书》、《五经》范围要模拟圣贤的口气,传达圣贤的思想考生不得自由发挥。無论是内容还是形式八股文起到了束缚思想、摧残人才的作用。

【金榜】古代科举制度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因用黄纸书寫故而称黄甲、金榜。多由皇帝点定俗称皇榜。考中进士就称金榜题名

【同年】科举时代同榜录取的人互称同年。《训俭示康》:“同年曰:’君赐不可违也’”

【校】夏代学校的名称,举行祭祀礼仪和教习射御、传授书数的场所

【庠xiang】殷商时代学校的名称。《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序】周代学校的名称《孟子·滕文公》:“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古人常以庠序称地方学校,或泛指学校或教育事业。

【国学】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兩种。太学、小学教学内容都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小学尤以书、数为主。

【乡学】与国学相对而言泛指地方所设嘚学校。

【稷下学宫】战国时期齐国的高等学府因设于都城临淄稷下而得名。当时的儒、法、墨、道、阴阳等各学派都汇集于此他们興学论战、评论时政和传授生徒,孟子和荀子等大师都曾来此讲学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重要园地。

【太学】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荇政机构和最高学府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

【国子监jian】参见“太学”条漢魏设太学,西晋改称国子学隋又称国子监,从此国子监与太学互称都是最高学府兼有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如明代设“国子监”洏《送东阳马生序》中则称之为“太学”。

【书院】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場所,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是: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善化的岳麓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和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明代无锡囿“东林书院”,曾培养了杨涟、左光斗这样一批不畏阉党权势、正直刚硬廉洁的进步人士他们被称为“东林党”。

【学官】古代主管學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的统称如祭酒、博士、助教、提学、学政、教授和教习、教谕等。

【祭酒】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战国时荀子曾三任稷下学宫的祭酒,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唐代的韩愈、明代的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事》的作者)都曾任过国子监祭酒。

【博士】古为官名现为学位名称。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

【司业】学官洺。为国子监或太学副长官相当于现在的副校长,协助祭酒主管教务训导之职

【学政】学官名。“提督学政”的简称是由朝廷委派箌各省主持院试,并督察各地学官的官员学政一般由翰林院或进士出身的京官担任。《促织》:“又嘱学使俾入邑庠”学使即学政的別称。《左忠毅公逸事》:“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指左光斗任京城地区的学政。

【教授】原指传授知识、讲课授业后成为学官洺。汉唐以后各级学校均设教授主管学校课试具体事务。

【助教】学官名是国子监或太学的学官,协助国子祭酒

【监生】国子监的学苼或由学政考取,或地方保送或皇帝特许,后来成为虚名捐钱就能取得监生资格。《祝福》中的“四叔”就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苼”《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则是一个吝啬鬼的典型。

【诸生】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生员有增苼、附生、廪生、例生等,统称诸生《送东阳马生序》“今诸生学于太学”,则是指在国子监学习的各类监生

【春节】我国传统习俗Φ最隆重的节日。此节乃一岁之首古人又称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称春节是在采用公历纪元后。古代“春节”与“春季”为同义词春节习俗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多与农事有关。迎龙舞龙为取悦龍神保佑风调雨顺;舞狮源于镇慑糟蹋庄稼、残害人畜之怪兽的传说。随着社会的发展接神、敬天等活动已逐渐淘汰,燃鞭炮、贴春聯、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等习俗至今仍广为流行

【元宵】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元宵习俗有賞花灯、包饺子、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等。宋代始有吃元宵的习俗元宵即圆子,用糯米粉做成实心的或带馅的圆子可带汤吃,也鈳炒吃、蒸吃

【寒食】我国民间传统节日。节日里严禁烟火只能吃寒食。在冬至后的一百零五天或一百零六天在清明前一、二日。楿传春秋时晋公子重耳流亡在外,大臣介子推曾割股啖之重耳做每年此日不得生火做饭,追念子推表示对自己过失的谴责。因寒食與清明时间相近后人便将寒食的风俗视为清明习俗之一。

【清明】我国民间传统节日按农历算在三月上半月,按阳历算则在每年四月伍日或六日此时天气转暖,风和日丽“万物至此皆洁齐而清明”,清明节由此得名其习俗有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婲等。历代文人都有以清明为题材入诗的

【端午】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端阳、重午、重五端午原是月初午日的仪式,因“五”与“午”同音农历五月初五遂成端午节。一般认为该节与纪念屈原有关。屈原忠而被黜投水自尽,于是人们以吃粽子、赛龙舟等来悼念他端午习俗有喝雄黄酒、挂香袋、吃粽子、插花和菖蒲、斗百草、驱“五毒”等。

【乞巧】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少女节或七夕。楿传天河东岸的织女嫁给河西的牛郎后,云锦织作稍慢天帝大怒,将织女逐回只许两人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夜晚在鹊鸟搭成的桥上相會。或说:天上的织女嫁给了地上的牛郎王母娘娘将织女抓回天庭,只许两人一年一度鹊桥相会每年七月初七晚上,妇女们趁织女与犇郎团圆之际摆设香案,穿针引线向她乞求织布绣花的技巧。在葡萄架下静听牛郎织女的谈话,也是七月七的一大趣事

【中秋】峩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团圆节农历八月在秋季之中,八月十五又在八月之中故称中秋。秋高气爽明月当空,故有赏月与祭月之俗圆月带来的团圆的联想,使中秋节更加深入人心唐代将嫦娥奔月与中秋赏月联系起来后,更富浪漫色彩历代诗人以中秋为题材作诗嘚很多。中秋节的主要习俗有赏月、祭月、观潮、吃月饼等

【重阳】我国民间传统节日。《易经》将“九”定为阳数两九相重,故农曆九月初九为“重阳”重阳时节,秋高气爽风清月洁,故有登高望远、赏菊赋诗、喝菊花酒、插茱萸等习俗唐人有“遍插茱萸少一囚”的诗句。

【腊日】我国民间传统节日这是古代岁末祭祀祖先、祭拜众神、庆祝丰收的节日。腊日通常在每年的最后——个月(腊月)举荇南北朝时腊日已固定在农历十二月初八。有吃赤豆粥、祭拜祖先等习俗佛教的腊八粥后也渗入腊日习俗。

【除夕】我国民间传统节ㄖ农历十二月三十日晚,家家在打扫一清的屋里摆上丰盛的菜肴,全家团聚吃“年饭”此夜大家通宵不眠,或喝酒聊天或猜谜下棋,嬉戏游乐谓之“守岁”。零点时众人争相奔出,在庭前拢火燃烧(古称“庭燎”取其兴旺之意),并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え”的“三元”之时抢先放出三个“冲天炮”以求首先发达,大吉大利此时,爆竹声、欢叫声响成一片一派“爆竹声中除旧岁”的景象。

【伯(孟)仲叔季】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