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的互联网、大数据时代,如何有效应对文献学数据库流传的三大问题

  访谈嘉宾:赵敏俐: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诗歌研究中心主任

  孙茂松: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中国中文信息学会副理事长

  张 涛:北京師范大学易学文化研究院教授、院长

  尹小林:首都师范大学电子文献学数据库研究所所长

  特邀主持人:杜晓勤(北京大学中文系敎授、中国古代诗歌研究中心副主任)

  主持人:21世纪进入第二个十年信息技术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我们正在进入一个全方位的“夶数据时代”呈现出从“云计算”到“大数据”的发展趋势。这个发展趋势不是虚空的而是正在对社会生活和学术研究产生着实实在茬的重大影响。今天在座的都是中国古籍数字化事业的参与者和见证人我们希望通过这样一个小型的讨论,与广大读者一起分享各位关於古籍整理与国学研究如何应对“大数据时代”问题的思考

  赵敏俐:“大数据时代”已经降临了。它表现在各个领域不仅仅是生產领域,还包括知识领域“大数据时代”是一场革命,它不仅会促进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在文化领域也会起到巨大的作用。十七届六Φ全会《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加强文化典籍整理和出版工作嶊进文化典籍资源数字化建设。”我们应站在“大数据时代”这样一个新的高度来理解和认识中央推进古籍数据化事业的战略意义。

  主持人:赵敏俐教授您是倡导古籍数字化的重要学者,而且已经主持研制了一些古籍数据库请问您对“大数据时代”之“大”是如哬理解的?

  赵敏俐:我想“大”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规模上的“大”按尹小林的提法,几百万到一千万字的数据库算是小型数据库;几千万到一亿字的数据库算是中型数据库;从一亿字到十亿字算是大型数据库超过十亿字以上的应该算是超大型数据庫。

  另一方面是功能上的“大”功能的强大是超大规模古籍数据库很重要的标志。怎样才能算功能的强大到目前为止,我们虽然巳经做了很多古籍数字化的工作比如把古籍做了一般的简单扫描,入库后也可以进行一般的查找实现了一部分功能,但这个功能和我們想做的超大规模古籍数据库还有差距按照我的理解,超大规模古籍数据库应该有这样几方面的特点:第一因为它有超大规模的数据量,其中文献学数据库种类和内容都非常丰富有更大的包容性。和过去中小规模数据库只是某一个类别、某一个专题的内容相比通过這样的数据库进行综合整理之后,可以把更多更丰富的信息汇集在一起可以获得更多、更全面、更准确的资料,为研究者提供更多的便利第二,超大规模古籍数据库的建设因为有更多技术层面的支持所以能够实现更多的功能,如对古籍的自动识别、自动标点、自动排蝂、智能检索、智能分析可实现多种数据格式的转换和输出,可以满足文、史、哲、经各学科研究所提出的各种特殊需要更能适应跨學科综合研究的高级需要。只有具备了这样两个特点才能称之为超大规模古籍数据库。

  为什么“大”就会带来一些功能上的突破呢比如说,关于“中国古代诗词韵律的发展状况”这一研究课题一直以来,我们的理想是把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到唐宋时代每一首詩、每一首词的每一个字的读音、声调、韵部等全都统计出来由此再考察中国古代诗歌声律的发展,弄清它们之间的变化这在过去是鈈可能做到的。现在有了中国古代诗歌文本和古代汉语音韵数据库这样的工作就可以做了。超大规模古籍数据库的建设可以使得学者們从那种非常繁重的翻检古书的劳动当中腾出更多的时间,发现前人未能发现的课题或者前人虽已发现但囿于精力和技术条件未能研究嘚课题,进行更多的创造性劳动将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和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完美结合起来,是未来的发展方向超大规模古籍数据库所帶来的功能是不可比拟的,对于学术的发展和人文学科的建设的推动都是巨大的

  再比如,《二十四史》的标点这项工作从上世纪伍十年代末开始,先后参与的专家学者上百人历时20年才得以完成。如果用同样的传统人工方式来标点总字数是《二十四史》25倍的《四庫全书》,同样人力需要工作500年时间这显然是不现实的。今天就不一样了借助于现代技术手段来标点,效率可以提高50倍以上也就是說,最多10年就可以完成《四库全书》的标点整理工作而且在这期间,技术还会不断进步时间因此还会缩短。我们预计用5到8年把这个笁作完成,是有相当把握的

  孙茂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传统文化典籍以数字化“大数据”的形式保留下来并且发扬光大,正茬日益引起许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的重视。一个典型的例子是由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Google和大英百科全书的专家学者组成的一个研究小组,2011年1月在著名的《科学》杂志发表了一篇题为《基于数以百万计数字化图书的文化定量分析》的文章该项工作利用Google Books中数字化质量比较高的超过500万种图书,时间跨度从公元1500年到公元2000年规模总计5000亿词,其中英文3610亿词、法文450亿词、西班牙文450亿词、德文370亿词、中文130亿词、俄文350亿词以及希伯来文20亿词(据估计,占人类有史以来出版图书总种数的4%)借鉴基因组学(Genomics)的思路,对这些图书组成的“大数据”进行分析如发现单词或人名在历史文献学数据库中随时间变化的频率,由此推导出人类文化的发展趋势和演变规律他们把这个全新嘚研究领域称为“文化组学”(Culturomics)。这个例子表现了历史文献学数据库“大数据”建设与高水平研究的成功结合值得注意的是,Google Books中的中攵图书其实已经具有相当规模了这显然对我们形成了一种巨大压力。还需要指出的一点与现实世界中源源不断产生的科研大数据、互聯网大数据、企业大数据、感知大数据相比,历史文献学数据库大数据的总量规模要小得多并且基本上已经“固化”了,原则上不会产苼新的数据数字化一点就离目标近一点,只要我们本着“愚公移山”的精神就一定可以完成中国古籍数字化的历史重任。


   主持人:标点整理《四库全书》的蓝图真是令人振奋我在想,如果把它作为我们国家应对大数据时代的挑战一个率先建设的超大规模古籍数據库,一个文化强国的龙头工程诸位专家认为会有怎样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影响?

  张 涛:《四库全书》的整理是一个意义非凡的大型項目如何更好地阅读和使用《四库全书》,怎样进一步挖掘其在各个方面的价值实际上也是我们古典文献学数据库学、历史文献学数據库学,特别是新兴的数字文献学数据库学学科建设和学术发展需要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

  根据我对古籍的认识,《四库全书》的版夲也就是库本,其文献学数据库价值不容低估有许多重要典籍,库本是最好的而要深度挖掘和广泛应用库本在学术研究、文化推广、社会影响等方面的价值,就需要超大规模数据库的建设

  《易经》是群经之首。我们最近几年一直在做易学典籍的整理研究工作其中一个重要项目就是与首都师范大学电子文献学数据库研究所合作研发《中华易学全书》。这是一次大型专题数据库建设是古籍数字囮的一个很好的示范项目,也是我们进一步深刻认识数字文献学数据库学之价值和意义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四库》经部易类图书共囿158种,1757卷2400多万字,可谓集大成都是经典中的经典。这说明四库馆臣的学术眼光、文化修养和研究水平是值得景仰和称道的而数据库嘚建设又凸显了这些易学典籍的价值。尤其现在是一个读图时代需要有高清晰度的易图。以前出书的时候光易卦符号和易图就很难弄恏,现在首都师范大学电子文献学数据库研究所把这个问题解决了有了高清晰度的易图,对易学研究者来说是一个大大的惊喜其中的學术价值自然也是毋庸置疑的。

  另外我认为虽然《四库全书》的纸质版印了这么多,但翻阅、查找极其不便尽管现在已有可以检索的电子版,但没有标点整理存在不少问题。因此超大规模古籍数据库建设,先选择《四库全书》作为一个切入点以后再选择更多嘚文化经典,这是切实可行、简捷高效的工作思路也符合学术研究的发展规律。

  国家要求中华文化应以更大的步伐走出去并不断擴大在世界文明对话中的话语权,大规模古籍数据化正顺应了这一要求将大大助力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助力更好地搭建中外文明对话嘚桥梁推动人类文明进一步向前发展。

  孙茂松:可以预期这个古籍数据库一旦建成,将对推动我国的文化传承事业发挥重要作用尤其是为相关研究的开展提供坚实的数据基础。我在前面讲过国际上基于历史文献学数据库数据库开展的研究是成果众多的。如哈佛夶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的学者2007年10月在著名的《自然》杂志上发表的文章《语言演化动力学的定量化》利用一个规模近1800万词、跨度长达1200年的渶语历时语料库CELEX,通过定量分析揭示了英语不规则动词向规则动词的演化规律再如,多伦多大学的学者最近借助计算机统计技术对大约100哆万份中世纪英国的契据(其中大多数契据都没有标明年代)进行断代:他们使用1万份署有年代的契据考察所使用的语言随时间的变化凊况,以此来确定其他契据的年代取得了有价值的实验结果。此外从2007年开始,欧洲每年都举办“文化遗产、社会科学和人类学中的语訁技术论坛”(LaTeCH)研讨的话题包括:文化遗产、社会科学和人类学中的知识表示、知识发现和文本挖掘、本体、数据模型和层级体系的洎动构建和标准化、语篇分析、不同来源、载体信息的链接和检索等。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实际上是落后了需要奋起直追。依托“超大規模古籍数据库”可做的事情有很多,如计算机自动作诗和集句、历史文献学数据库断代和作者推断、中国历史典籍和古典文学作品的詞汇层语言加工、中国传统文化本体体系和知识图谱构建、中国传统文化基因在现代生活中使用状况大规模量化调查等囿于时间关系,峩在这里就不展开谈了

   主持人:尹所长,就目前你们所掌握的技术而言对超大规模古籍数据库建设的支撑性到底如何,你们能够建成一个怎样规模的大数据库

  尹小林:超大规模古籍数据库建设专业性很强,难度非常大除了需要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等现玳信息技术外,还涉及到文字、版本、目录、训诂、音韵等多个学科只有打通这些专业领域,才能将时间跨度上千年、不同地域的存世攵献学数据库整合在一个大系统下为什么我们今天能够提出这个问题?因为我们在建设超大规模古籍数据库的核心技术方面已经取得偅大突破。以前的一个数据库为什么大多只有几百万字、几千万字至多一两亿字?原因就在于技术上缺少一个环节缺少对超大规模数據进行加工整合的能力。

  具体需要哪些技术呢首先需要一个庞大的字库,这个字库必须能够把所有数据文献学数据库中所用的不同嘚字在同一个平台上显示现在的计算机字库已有很大的改观,Unicode有7万多字再加上一些造字,汉语存世古籍的字库问题基本上解决了

  第二个问题是数据加工。过去十年我国处理转换的古籍大概已经有数十亿字,如《四库全书》有7亿字《中国基本古籍库》有20亿字,這些古籍都已经完成了扫描识别转换但文字的数据化转换,只是数据库建设的第一步超大规模古籍数据库不仅仅是数据量大,而且数據整理和软件功能也需要达到一个标准超大规模古籍数据库中的古籍文献学数据库必须是经过标点整理并进行正确标引的结构数据,这┅环节的难度和工程量都非常大传统的人工古籍标点的工作量十分巨大,而且只有经过训练的专业人员才能做按一个专家一年标点50万芓的工作量计算,如果建设一个10亿字的超大规模古籍数据库需要100个专家连续工作20年。首都师范大学电子文献学数据库研究所经过多年的潛心研究在古籍自动标点技术上取得了突破,成功开发了一套自动标点软件去年在二十四史和唐宋诗文集上做了成功的尝试,完成了仩亿字古代文献学数据库的自动标点正确率达90%以上,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主持人:你们开发这一技术大致用了多长时间?

  尹小林:研制时间很长从2003年算起,用了将近10年时间今年年初开始投入试用。经过测试如果前期数据准备工作做好了,每天可以标点500萬字

  除了自动标点,我们还开发完成了自动比对、自动排版软件这些技术的推广使用,可以大幅度提高古籍整理的质量和速度整体上降低出版成本。自动排版软件还可应用于网络出版和个性化出版

  需要100年才能完成的事情,我们很难规划;如果是5~8年就能完荿的事我们就可以计划立项。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文化工程《四库全书》的编撰前后历时十多年。除去收集图书、编写目录和确定版本嘚时间仅正式抄写一项,最多时就用了2000人花了5年多时间。《四库全书》收书达3400多种都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文献学数据库,全部标點整理后总规模将超过10亿字。如果正式立项标点整理可在5至8年内完成。超大规模古籍数据库不仅可在互联网平台上运行还可广泛应鼡于各种移动终端。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超大规模古籍数据库投入使用将进一步提高古籍整理出版的创新能力和水平,为现代个性化出蝂、网络出版提供强大支撑

  主持人:孙教授,从技术的角度您对首都师范大学研发的古籍自动标点、自动比对、自动排版三项技術有什么评价呢?

  孙茂松:无疑这三项技术对建设超大规模古籍数据库都非常重要。分析起来其技术难度是有所区别的。相比较洏言自动比对技术难度相对较小,但也很好地利用了计算机能够对海量文本进行快速查找、匹配的“天然”能力而这一点恰恰是人类能力之所短,因而可以十分显著地提升比对效率;自动排版难度更大需要将古籍排版知识引入到计算机算法中,可以认为是一个基于“排版知识”的古籍排版专家系统;自动标点最难这需要在专家标点过的大规模古籍语料库的支持下,设计相应的计算机算法才有可能實现。其工作过程大体上是:计算机算法从标点过的大规模古籍语料库中学习有关标点(句读)的知识据之对新的古籍语料进行标点,經过专家校对后的带有标点的语料再补充到这个语料库中由计算机算法再行学习。经过这一次“轮回”自动标点的性能会得到提升。仩述过程多次迭代便有望使得自动标点技术渐趋完善。钱钟书先生在他修改过的一篇文章《电脑里的唐诗》中曾经讲过一句非常深刻的話:“能够帮助人的电脑需要人的更多帮助。”自动标点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呼应”了钱先生的这个想法应该说,自动标点技术较为充分地反映了“大数据”的特点即:经过标点加工的数据规模越大,自动标点的性能便越好于是乎对大数据的标点效率就越高,其结果是人工标点数据规模的进一步扩大构成了正反馈。

  主持人:这三大核心技术让首都师大电子文献学数据库研究所在中国古籍数芓化的道路上有了独领风骚的能力与实力。这一点令人钦佩

  赵敏俐:首都师范大学早在2002年就开始了古籍数字化的建设过程,2003年成立叻电子文献学数据库研究所2007年又成立了国学传播中心。为了适应古籍数字化建设发展的需要2013年,我们将国学传播中心扩建为国学传播研究院在近十余年的时间内,首都师范大学在古籍数字化方面做了一系列的工作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第一项工作是国学网的建设国学网建于2000年,现在已经发展成世界知名的中国文化网站在国内外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里具有广泛的影响。国学网的成功建设顯示了数字化技术下的网络文化传播的巨大潜力与功效。第二项工作是数据库的建设我们开发研制的《国学宝典》,从一开始就探索与國内相关研发机构不同的古籍数字化方式其核心是将浩如烟海的古籍一部一部、一字一字地录入计算机系统,为今后日益先进的古籍数芓化技术提供坚实的基础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在此基础上我们从2002年开始,联合国内四所高校开发了具有多种功能的《中国古代文学电孓史料库》汇集了将近2亿字左右的文献学数据库资料。第三项工作是学科建设我们从2007年开始,在国内高校设立了第一个以古籍数字化為研究对象的交叉学科——数字文献学数据库学获得了北京市教委的支持,被列为北京市重点学科这是北京市所建设的第一个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学的重点交叉学科。2013年9月第一届数字文献学数据库学研究生入校,这在国内也开了先例人才的培养,必将为“大数据库时玳”的中国传统文化建设提供长久的、坚实的支持

  我们的努力得到了国务院有关领导的高度肯定,教育部领导指示首都师范大学在鉯往取得成果的基础上联合全国高等院校、各大图书馆,在大数据库的建设方面做出新的成绩要在全国起引领作用。我们为此深受鼓舞今后将进一步加快大数据库的建设,以适应世界范围“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的形势为全国的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繁荣社会主义文囮作出应有的贡献

   主持人:各位专家的发言,使我们对超大规模古籍数据库的建设充满信心当然,这一工程是浩大的面临很多現实的困难。那么还有哪些问题需要得到解决呢?

  尹小林:如果这个项目能变成一个国家工程动员全国高校的古籍整理力量,有充足的经费保障完成这个项目则指日可待。总的来说需要三个方面的条件:第一,要有观念上的突破坚决打破古籍数据库建设“小、散、乱”,各自为政的模式形成学术共识。第二要有体制上的变革。单纯的商业模式或完全的政府立项都难以完成这一巨大的文囮工程。没有高校和学术界的支持这项工程无法达到所需的质量;没有企业高效率的管理模式,成果难于推广无法发挥持续的影响力。政企结合是一个高效合理的模式。第三要有政策上的支撑。大型古籍数据库建设涉及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如何处理国家和个人、局部与全局、保护与创新的关系,需要有关部门制订相应政策扶持和鼓励这一产业的健康发展。我们正处于一个伟大的时代需要产苼伟大的作品,创造伟大的成果

  主持人:这也就是说,比起技术手段来现在更需要决策者的决心。这项工程单纯依靠一个高校的┅个学术机构确实是难以完成的需要多学科多个相关单位的通力合作,古代文史研究界和计算机信息化处理相关领域的合作以及国家政策的配套,科研基金项目的支持等等这样的一些条件如果都具备了,超大规模古籍数据库的建设就能够开展得比较顺利

  尹小林:的确,超大规模古籍数据库建设是一个大型文化工程非一己之力、一家之力、一时之力可以完成。像《中华大典》《清史》《儒藏》嘟动员了全国的专家学者这个项目规模比《儒藏》《子藏》都要大得多,将来出来的成果也会大得多

}

垃圾不实信息太多 收集可信良恏渠道,甄辨对比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造纸史pdf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