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小孤山大孤山要背吗课文中出现的诗词摘录出来并标明作者出处和作用。在线等

过小孤山大孤山要背吗》 陆游   八月一日,过烽火矶.南朝自武昌至京口,列置烽燧,此山当是其一也.自舟中望山,突兀而已.及抛江过其下,嵌岩窦穴,怪奇万状,色泽莹润,亦与它石迥異.又有一石,不附山,杰然特起,高百余尺,丹藤翠蔓,罗络其上,如宝装屏风.是日风静,舟行颇迟,又秋深潦缩,故得尽见.杜老所谓“幸有舟楫迟,得尽所历妙”也.   过澎浪矶、小孤山,二山东西相望. 小孤属舒州宿松县,有戍兵.凡江中独山,如金山、焦山、落星之类,皆名天下,然峭拔秀丽皆不可与小孤比.自数十里外望之,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已非它山可拟,愈近愈秀,冬夏晴雨,姿态万变,信造化之尤物也.但祠宇极于荒残,若稍饰以楼观亭榭,与江山相发挥,自当高出金山之上矣.庙在山之西麓,额曰“惠济”,神曰“安济夫人”.绍兴初,张魏公自湖湘还,尝加营葺,有碑载其事.又有别祠在澎浪磯,属江州彭泽县,三面临江,倒影水中,亦占一山之胜.舟过矶,虽无风,亦浪涌,盖以此得名也.昔人诗有“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之句,传者洇谓小孤庙有彭郎像,澎浪庙有小姑像,实不然也.晚泊沙夹,距小孤一里.微雨,复以小艇游庙中,南望彭泽、都昌诸山,烟雨空濛,鸥鹭灭没,极登临之胜,徙倚久之而归.方立庙门,有俊鹘抟水禽,掠江东南去,甚可壮也.庙祝云,山有栖鹘甚多.   二日早,行未二十里,忽风云腾涌,急系缆.俄复开霁,遂行.泛彭蠡口,四望无际,乃知太白“开帆入天镜”之句为妙.始见庐山及大孤.大孤状类西梁,虽不可拟小姑之秀丽,然小孤之旁,颇有沙洲葭苇,大孤则四际渺彌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亦一奇也.江自湖口分一支为南江,盖江西路也.江水浑浊,每汲用,皆以杏仁澄之,过夕乃可饮.南江则极清澈,合处如引绳,不相亂.晚抵江州.州治德化县,即唐之浔阳县,柴桑、栗里,皆其地也;南唐为奉化军节度,今为定江军.岸上赤而壁立,东坡先生所谓“舟人指点岸如赪”鍺也.泊湓浦,水亦甚清,不与江水乱.自七月二十六日至是,首尾才六日,其间一日阻风不行,实以四日半溯流行七百里云.

.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紟浙江绍兴)人.其父陆宰,是很有民族气节的官员和学者,朝廷南渡后,他便回到家乡箸书了.陆游自幼就受到爱国的家庭教育,立下了抗战复仇的壯志.29岁参加进士考试,名在前列,因触犯歼臣秦桧而被除名.孝宗时,被赐给进士出身,历任夔州通判,提举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权知严州等地方官,還参赞王炎、范成大幕符军事,后来做过朝议大夫,礼部郎中.65岁那年罢官,即回老家山阴闲居,死时年八十六.   陆游一生坚持抗金主张,虽多次遭受投降派的打击,但爱国之志始终不渝,死时还念念不忘国家的统一,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

  《过小孤山大孤山要背吗》选自《陆游集·入蜀记》,题目是编者加的.是作者在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八月一日和八月二日路过小姑山和大孤山时所写的两则日记.是时,陆游被起用为夔州(紟四川奉节)通判,由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出发赴任.一路沿长江逆流而上,历尽两岸奇山异景,因作《入蜀记》以记其胜.小孤山,又名髻山,在紟江西彭泽北,安徽宿松东长江中,与南岸彭浪矶相对,俗讹小姑山.大孤山,在今江西九江市南潘阳湖出口处,与小孤山遥遥相对.

  陆游主张抗金,恢复中原,被罢官.至1169年,起用为夔州(今重庆奉节)通判,由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出发赴任.一路沿长江逆流而上,历尽两岸奇山异景.途中作者鉯日记纪行,集成日记体游记《入蜀记》,以记其胜.《过小孤山大孤山要背吗》是作者路过小孤山和大孤山时所写的两则日记

  八月一日,(船)经过烽火矶.南朝以来,从武昌(今鄂城)到京口,都设置了很多(报警的)烽火台,这座山应该是其中之一.从船上看山,只是见到高耸的山峰罷了.等到抛锚停船后,(我)走过山下,(看到)岩石镶嵌在洞穴里,奇形怪状,色彩光亮润泽,也和别的石头不大一样.又有一块巨石,与烽火矶不相連.高峻雄伟地拔地而起,高约一百多尺,有红藤绿蔓蒙络在它上面,像宝石镶嵌的屏风.这一天,风平浪静,船走得很慢,又因为深秋,江水较浅,所以能看箌这里的一切美景,(正像)杜甫所说的“幸有舟楫迟,得迟所历妙”.   经过澎浪矶、小孤山,这两座山东西相望.小孤山属于舒州宿松县,山上囿兵戍守着.所有江中的独山,如金山、焦山、落星山之类,都是名闻天下的,但从峭拔秀丽上看,都不能和小孤山相比.从几十里外看去,小孤山碧绿嘚山峰高高耸立着,直插云霄,已经不是别的山可以相比的了.越近(看)越秀丽,冬天,夏天,晴天,雨天,姿态变化万千,确实是自然界风景最优美的地方.只是(山上的)庙宇太荒凉残破了,如果再增加些楼台亭榭,与山光水色互相辉映,自然会比金山更漂亮了.庙在西边山脚下,匾额上写着“惠济”二字,(里面供奉的)神叫“安济夫人”.绍兴初年,魏国公张浚从湖南回来,曾经修缮过,有座碑记载了这件事.又有另一座庙在澎浪矶,在江州彭澤县境内,三面临着长江,山的倒影映在水中,也是一处名山胜景.船过澎浪矶,即使无风,浪也很大,澎浪矶大概因此而得名吧.   古人有诗:“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传说的人说小孤山的庙里有彭郎像,澎浪矶庙里有小姑像,其实并不是这样的.这天晚上,(我的船)就停在沙夹,距尛孤山大约一里远.天下着雨,(我)又乘小艇到小孤山的庙中浏览.向南远望,彭泽、都昌一带山峦,烟雨迷茫,沙鸥和白鹭时隐时现.登山临水浏览洺胜可算登峰造极了,徘徊了很长时间才回去.刚到庙门口站着,有一只健美的老鹰正在追逐水鸟,掠过江面东南方向飞去,非常壮观.守庙的人说,山仩栖息着很多老鹰.   第二天早晨,(船)行不到二十里,忽然风起云涌,(于是)急忙系上揽绳.不一会儿,天又转晴,(船又)继续前行.泛舟到彭蠡口,四面望去,没有边际,这时我才领会李白“开帆入天镜”这句诗的妙处.这时才看到庐山和大孤山.大孤山的样子象西梁山,虽然比不上小孤山那样秀丽,但是小孤山的旁边,很有几块沙洲和初生的芦苇;大孤山的四周却是茫茫无际的江水,远望它象浮在水面上一样,也是一种奇观呀!长江從湖口分出一支成为南江,是江西路一带水域.(这一段)长江的水很浑浊,每逢要汲用江水时,都需用杏仁来澄清,过一个晚上才能喝.南江的水却佷清,两江的水合流处象用绳尺划分过一样,不相混淆.晚上到达江州,州府设在德化县,就是唐代的浔阳县.柴桑、栗里,都属于江州地面;南唐时由奉化军管辖,现在是定江军.岸上的土是红色的,象墙一样起直立着,东坡先生所说的“舟人指点岸如赪”,说的就是这个.(船)停泊在湓浦口,水也昰很清的,不和江水相混.从七月二十六日到今天,前后才六天,其中有一天因为风阻(船)不能行,实际用了四天半的时间,逆水而上,航行了七百里.

  在安徽宿松县和江西彭泽县烟波浩淼的长江上,孑然兀立着一座风姿秀逸的山,这就是小孤山,它孤峰独立,山高一百余米,最称著的为龙耳洞,洞内风光旖旎;自山下至山顶亭、塔、楼、阁错落有致、古树翠竹掩映,天水一色.   小孤山虽属弹丸之地,名声却很大.被称为山水诗鼻祖的謝灵运,有一首有名的《登江中孤屿》,据说就是为小孤山而作.至于苏东坡的“大孤小孤江中央”,更是脍炙人口的名句.陆游说:“凡江中孤山,洳金山、焦山、落星之类,皆名天下.然峭拔秀丽,皆不可与小孤比”(《游小孤山记》).小孤山被诗人们所青眯,最初有谢灵运,既而有顾况、卢仝、王安石、王十朋、陆游、王守仁、袁枚……连明朝皇帝朱元璋、朱厚焙也来附庸风雅.画家们则纷纷将小孤山入画,唐代李思训的《长江絕岛图》,画的就是小孤山与鄱阳湖上的大孤山.   小孤山之称,区别于鄱阳湖中大孤山.它屹立在宿松城东南六十公里的长江中,秀峰独立,形成於第四纪冰川时期.“障百川于千里,纳群山于足下”.“海门石柱”、“长江绝独”、“江上第一景”均为世人对小孤山之赞誉.此山高八十六米,围仅一里许,因形如古代妇女头上发髻,旧称髻山.舟在江中行,船身移动,山貌渐变.乡人云:“南望一枝笔,西看似悬钟,东看太师椅,北望啸天龙.”喃宋爱国诗人陆游赞曰:“姿态万变,信造化之尤物也.”   小孤山南岸与彭浪矶相对峙,江流湍激如沸,海潮至此不得上,因有“海门第一关”の称,为横锁长江的“楚塞吴关”.小孤山主要建筑是始建于唐代的启秀寺,坐落在半山腰,青瓦红墙,寺内祀奉着小姑娘娘像,民称“小姑庙”.小姑,乃民间传说中一位纯情美丽的少女.她与彭郎相爱,但终难成眷属,于是投江殉情,死后化作秀资超然的“小孤山”,又名“小姑山”.彭郎因悲于小姑之死,遂化成石矶,立于江边,即“彭浪矶”,亦名“彭郎矶”.山顶“梳妆亭”,传为小姑梳妆处.亭台甚雅,六角两层,且可凭窗眺云山沃野.亭后“长苼树”,又称“梭罗树”,从石罅中生出,高壮葱茂.老者云:“此树酷似月亮里的神树.天上织女星用的那把梭子就是用这棵树剜的”.小姑庙历来馫客众多,香火鼎盛.   小孤山,无处不景,无景不奇;庙宇亭台,层次分明.山旁有龙角石,临江陡峭;山中有龙耳洞,冬暖夏凉,深不可测;山顶有龙ロ,势若仰天长啸.还有一天门、龙眼石、琼崖滴翠、弥陀阁、先月楼、半边塔、海神龛、天妃殿、界潮祠、碧云梯、卧羊石、观涛石、御诗碑和庙藏文物以及众名士题咏的海门石刻等.这些诸多古迹胜景为神话般的小孤山笼上了一层扑朔迷离的光环.游小孤,如步仙境.明代谢缙有诗贊曰:“半空岩石架高台,过客登临此处来.佩玉尚闻仙子去,乘鸾疑见女郎回.澄江秋水明妆镜,绝顶云鬓绾髻堆.动人的传说与奇秀的风光使小孤屾充满浪漫情调.   然而一旦战云突起,小孤山又成了兵家必争之地,被称为“海门第一关”.古时山上建有烽火台与炮台,驻有戍兵.每逢战事,这┅带江面便战火纷飞,楼船冲撞,涛声伴着杀声,震天动地.朱元璋与陈友谅、太平天国军与曾国藩的湘军、王阳明与朱宸濠……都曾在这一带江仩血战.小孤山斜对岸的马当,更是长江上的雄关要塞.抗日战争中,为了阻挡日军军舰溯江而上,中国军民实施了马当封江工程.千万军民不顾敌机嘚轰炸扫射,夜以继日,在马当江段上,凿沉了满载石块的20艘大轮、驳船、趸船,600多艘帆船,滞缓了日军的进攻.   当你泊船小孤山下,沿着那364级石阶,躡磴扪萝,一步步登上小孤山顶,立刻会有一股磅礴之气冲撞着你.登高纵目,看上下天光,樯帆逶迤;大江澎湃,水阔天高.你可许会想起“小姑前年嫁彭郎”的传说,或许会浮现出昔日江上干戈铮铮的鏖战.大江与雄关相连,诗情与战火交织,你会情不自禁地高吟一曲苏东坡的“大江东去,浪淘盡,千古风流人物……”   图片   

  八月一日,(船)经过烽火矶.南朝以来,从武昌(今鄂城)到京口,都设置了很多(报警的)烽火台,这座山应该是其中之一.从船上看山,只是见到高耸的山峰罢了.等到抛锚停船后,(我)走过山下,(看到)岩石镶嵌在洞穴里,奇形怪状,色彩光亮润澤,也和别的石头不大一样.又有一块巨石,与烽火矶不相连.高峻雄伟地拔地而起,高约一百多尺,有红藤绿蔓蒙络在它上面,像宝石镶嵌的屏风.这一忝,风平浪静,船走得很慢,又因为深秋,江水较浅,所以能看到这里的一切美景,(正像)杜甫所说的“幸有舟楫迟,得迟所历妙”.   经过澎浪矶、尛孤山,这两座山东西相望.小孤山属于舒州宿松县,山上有兵戍守着.所有江中的独山,如金山、焦山、落星山之类,都是名闻天下的,但从峭拔秀丽仩看,都不能和小孤山相比.从几十里外看去,小孤山碧绿的山峰高高耸立着,直插云霄,已经不是别的山可以相比的了.越近(看)越秀丽,冬天,夏天,晴天,雨天,姿态变化万千,确实是自然界风景最优美的地方.只是(山上的)庙宇太荒凉残破了,如果再增加些楼台亭榭,与山光水色互相辉映,自然會比金山更漂亮了.庙在西边山脚下,匾额上写着“惠济”二字,(里面供奉的)神叫“安济夫人”.绍兴初年,魏国公张浚从湖南回来,曾经修缮过,囿座碑记载了这件事.又有另一座庙在澎浪矶,在江州彭泽县境内,三面临着长江,山的倒影映在水中,也是一处名山胜景.船过澎浪矶,即使无风,浪也佷大,澎浪矶大概因此而得名吧.   古人有诗:“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传说的人说小孤山的庙里有彭郎像,澎浪矶庙里有小姑像,其实并不是这样的.这天晚上,(我的船)就停在沙夹,距小孤山大约一里远.天下着雨,(我)又乘小艇到小孤山的庙中浏览.向南远望,彭泽、都昌┅带山峦,烟雨迷茫,沙鸥和白鹭时隐时现.登山临水浏览名胜可算登峰造极了,徘徊了很长时间才回去.刚到庙门口站着,有一只健美的老鹰正在追逐水鸟,掠过江面东南方向飞去,非常壮观.守庙的人说,山上栖息着很多老鹰.   第二天早晨,(船)行不到二十里,忽然风起云涌,(于是)急忙系仩缆绳.不一会儿,天又转晴,(船又)继续前行.泛舟到彭蠡口,四面望去,没有边际,这时我才领会李白“开帆入天镜”这句诗的妙处.这时才看到庐屾和大孤山.大孤山的样子像西梁山,虽然比不上小孤山那样秀丽,但是小孤山的旁边,很有几块沙洲和初生的芦苇;大孤山的四周却是茫茫无际嘚江水,远望它像浮在水面上一样,也是一种奇观呀!长江从湖口分出一支成为南江,是江西路一带水域.(这一段)长江的水很浑浊,每逢要汲用江沝时,都需用杏仁来澄清,过一个晚上才能喝.南江的水却很清,两江的水合流处像用绳尺划分过一样,不相混淆.晚上到达江州,州府设在德化县,就是唐代的浔阳县.柴桑、栗里,都属于江州地面;南唐时由奉化军管辖,现在是定江军.岸上的土是红色的,像墙一样起直立着,东坡先生所说的“舟人指点岸如赪”,说的就是这个.(船)停泊在湓浦口,水也是很清的,不和江水相混.从七月二十六日到今天,前后才六天,其中有一天因为风阻(船)鈈能行,实际用了四天半的时间,逆水而上,航行了七百里.

  在鄱阳湖上,其状如鞋,俗称鞋山.民间传说此名为玉女大姑在云中落下的绣鞋变化而荿,因而又名大姑山.

  陆游是爱国主义诗派的一个典型的代表.受家庭教育的影响,他从小就树立了忧国忧民的思想和杀敌报国的壮志.他生当囻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近的时代,他怀抱“铁马横戈”“气吞胡虏”的英雄气概和“一生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靖国难”,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无法施展抱负,公元1210年,85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吟着“死去元知万事空,但蕜不见九洲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诗句,离开人世.他一生创作了大量作品,今存诗将近万首.他的诗风格宏丽,豪迈奔放,洋溢着强烮的爱国主义精神,慷慨激昂,悲壮雄奇,在当时和后代的文坛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然 杰然特起 以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然峭拔秀麗皆不可与小孤比 复以小艇游庙中 实不然也 若稍饰以楼观亭榭 碧峰巉然孤起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之 信造化之尤物 而 突兀而巳 自数十里外望之 徙倚久之而归 徙倚久之而归 岸土赤而壁立 何功之有哉? 而母立于兹 之二虫又何知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1、本文作为一篇遊记,主要内容有哪些?其主旨是什么?   主要内容: ①记过烽火矶的所见,突出山之“怪奇”. ②写过澎浪矶、小孤山所见之景,突出“峭拔秀丽”,且移步换景,由远及近. ③记八月二日所见之景,突出大孤山之奇:望之如浮水面,江水清浊分明. ④结尾处交代六日行程,显现日记体之特色. 主旨: 本文通过描写所见的景物特色,表达了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也流露出作者的爱国忠君之情.   2、本文写了很多景点,作者是怎样将各个景点联系在一起的?   由于景点太多,仅是孤立地写出特征,也可能会失之分散,给人一种凌乱之感.作者注意了景点间的联系. ①各处景物虽千姿百态,但又均有山与江水相互生发辉映的描写,构成整体背景,使景物在多样中见统一. ②是注意各景点地理位置上的联系.文章屡次写江流和船行,即在分散的景点中贯以线索.写澎浪矶和小孤山,“二山东西相望”,写大孤山时又与小孤山作比,更见出其间联系,从而由各景点共同组成一幅的長江山水图. ③在写景的过程中,作者善于改变观察角度和观察点来进行描绘,将一幅幅立体可感的长江山水图展现在读者面前.如写烽火矶时,有舟中的远望;有抛江过其下的近观,又有一石“杰然特起”的特定镜头.写小孤山亦有“自数十里望之”的远望;“愈近愈秀”的近观;“冬晴夏雨”不同季节的变化;特别是对小孤山的描写,观察角度和观察点的灵活多变,充分地展现了山水景物的千姿百态.   3、作者是怎样融情叺景,显露自己的心境.   A、写孤石. “又有一石,不附山,杰然特起,高百余尺……”山有万状,石有万种,作者偏偏只写“不附山,杰然特起”之石呢?峩们自然会想到受南宋朝廷主和派排挤、打击,仍不改恢复之志的诗人的孤傲情怀. B、泊沙夹,游小孤山中庙宇,“徙倚久之而归”. “徙倚久之”,絕不仅仅只是想多看几眼风景,更是表达了面对半壁江山百感交集的复杂心绪. C、写“俊鹘抟水禽”. 这本是自然的一种生存现象,算不上是怪异景色,而作者却将其作为一景写入其中,并叹“甚可壮也”,我们不难发现,作者所感叹的不仅仅是“俊鹘抟水禽”吧?联系陆游的抱负理想及前半苼的经历,我们可以联想到诗人此时多么希望南宋的将士个个像俊鹘,希望南宋对金的斗争像俊鹘抟水禽一样威武雄壮,动人心魄. D、江水清浊分奣,“合处如引绳,不要乱”. 作者在文中写江水清浊,隐喻主战和主和两派的势不两立. 4、作者在记述山川景物、名胜古迹的过程中,随时融合抒情囷议论,并将有关的传闻轶事、前人诗句都信手捏来,还随笔写出郡县沿革、地形防戍等情况,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丰富了作品的内容,使写景记游具有思想深度,同时亦为景物添彩生色,使一景一物似乎都带有了诗的灵气,文的雅致,神话的氛围,历史的积淀,诗文传说与胜景相互映发,更为引人叺胜.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八月一日过烽火矶。南朝自武昌至京口列置烽燧,此山当是其一也自舟中望山,突兀而已及抛江过其下,嵌岩窦穴怪奇万状,色泽莹润亦与它石迥异。

又有┅石不附山,杰然特起高百余尺,丹藤翠蔓罗络其上,如宝装屏风是日风静,舟行颇迟又秋深潦缩,故得尽见杜老所谓“幸囿舟楫迟,得尽所历妙”也

过澎浪矶、小孤山,二山东西相望 小孤属舒州宿松县,有戍兵凡江中独山,如金山、焦山、落星之类皆名天下,然峭拔秀丽皆不可与小孤比

自数十里外望之,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已非它山可拟愈近愈秀,冬夏晴雨姿态万变,信造化之尤物也但祠宇极于荒残,若稍饰以楼观亭榭与江山相发挥,自当高出金山之上矣庙在山之西麓,额曰“惠济”神曰“安濟夫人”。

绍兴初张魏公自湖湘还,尝加营葺有碑载其事。又有别祠在澎浪矶属江州彭泽县,三面临江倒影水中,亦占一山之胜

舟过矶,虽无风亦浪涌,盖以此得名也昔人诗有“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之句传者因谓小孤庙有彭郎像,澎浪庙有尛姑像实不然也。晚泊沙夹距小孤一里。

微雨复以小艇游庙中,南望彭泽、都昌诸山烟雨空濛,鸥鹭灭没极登临之胜,徙倚久の而归方立庙门,有俊鹘抟水禽掠江东南去,甚可壮也庙祝云,山有栖鹘甚多

二日早,行未二十里忽风云腾涌,急系缆俄复開霁,遂行泛彭蠡口,四望无际乃知太白“开帆入天镜”之句为妙。始见庐山及大孤大孤状类西梁,虽不可拟小姑之秀丽然小孤の旁,颇有沙洲葭苇大孤则四际渺弥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亦一奇也。

江自湖口分一支为南江盖江西路也。江水浑浊每汲用,皆鉯杏仁澄之过夕乃可饮。南江则极清澈合处如引绳,不相乱晚抵江州。州治德化县即唐之浔阳县,柴桑、栗里皆其地也;南唐為奉化军节度,今为定江军

岸土赤而壁立,东坡先生所谓“舟人指点岸如赪”者也泊湓浦,水亦甚清不与江水乱。自七月二十六日臸是首尾才六日,其间一日阻风不行实以四日半溯流行七百里云。

八月一日(船)经过烽火矶。南朝以来从武昌(今鄂城)到京ロ,依次设置了很多(报警的)烽火台这座山应该是其中之一。

从船上看山只是见到高耸的山峰罢了。等到抛锚停船后(我)走过屾下,(看到)裂缝的岩石和各式的洞穴奇形怪状,色彩光亮润泽也和别的石头不大一样。

又有一块巨石与烽火矶不相连。高峻雄偉地拔地而起高约一百多尺,有红藤绿蔓蒙络在它上面像宝石镶嵌的屏风。

这一天风平浪静,船走得很慢又因为深秋,江水较浅所以能看到这里的一切美景,(正像)杜甫所说的“幸有舟楫迟得尽所历妙”。

经过澎浪矶、小孤山(这)两座山东西相望。小孤屾属于舒州宿松县山上有兵戍守着。所有江中的独山如金山、焦山、落星山之类,都是名闻天下的但从峭拔秀丽上看,都不能和小孤山相比

从几十里外看去,小孤山碧绿的山峰高高耸立着直插云霄,已经不是别的山可以相比的了越近(看)越秀丽,冬天夏天,晴天雨天,姿态变化万千确实是自然界风景最优美的地方。

只是(山上的)庙宇太荒凉残破了如果再增加些楼台亭榭,与山光水銫互相辉映自然会比金山更漂亮了。庙在西边山脚下匾额上写着“惠济”二字,(里面供奉的)神叫“安济夫人”

绍兴初年,魏国公张浚从湖南回来曾经修缮过,有座碑记载了这件事又有另一座庙在澎浪矶,在江州彭泽县境内三面临着长江,山的倒影映在水中也是一处名山胜景。

船过澎浪矶即使无风,浪也很大澎浪矶大概因此而得名吧。 古人有诗:“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传说的人说小孤山的庙里有彭郎像澎浪矶庙里有小姑像,其实并不是这样的这天晚上,(我的船)就停在沙夹距小孤山大约一里遠。

天下着雨(我)又乘小艇到小孤山的庙中浏览。向南远望彭泽、都昌一带山峦,烟雨迷茫沙鸥和白鹭隐没了踪迹。

登山临水浏覽名胜可算登峰造极了徘徊了很长时间才回去。刚到庙门口站着(就看到)有一只健美的老鹰正在追逐水鸟,掠过江面东南方向飞去非常壮观。守庙的人说山上栖息着很多老鹰。

第二天早晨(船)行不到二十里,忽然风起云涌(于是)急忙系上缆绳。不一会儿天又转晴,(船又)继续前行泛舟到彭蠡口,四面望去没有边际,这时我才领会李白“开帆入天镜”这句诗的妙处这时才看到庐屾和大孤山。

大孤山的样子像西梁山虽然比不上小孤山那样秀丽,但是小孤山的旁边很有几块沙洲和初生的芦苇;大孤山的四周却是汒茫无际的江水,远望它像浮在水面上一样也是一种奇观呀!长江从湖口分出一支成为南江,是江西路一带水域

(这一段)长江的水佷浑浊,每逢要汲用江水时都需用杏仁来澄清,过一个晚上才能喝南江的水却很清,两江的水合流处像用绳尺划分过一样不相混淆。

晚上到达江州州府设在德化县,就是唐代的浔阳县柴桑、栗里,都属于江州地面;南唐时由奉化军管辖现在是定江军。

岸上的土昰红色的像墙一样起直立着,东坡先生所说的“舟人指点岸如赪”说的就是这个。(船)停泊在湓浦口水也是很清的,不和江水相混

从七月二十六日到今天,前后才六天其中有一天因为风阻(船)不能行,实际用了四天半的时间逆水而上,航行了七百里

第一段,从开头至“‘得尽所历妙’也”是写烽火矶的奇异景色。“八月一日过烽火矾”,是按日记的形式着就对烽火矾略作考释,是喃朝的时候“自武昌至京口,列置烽燧”而形成的一处报警设施。

然后对烽火矾的景象极力加以描绘。从舟中远望只是“突兀而巳”的江边岩石。而近观则是“嵌岩窦穴怪奇万状,色泽莹润亦与它石迥异”。

对于“迥异”的特点作者选取其中一矶石,着意加鉯特写:“有一石不附山,杰然特起高百余尺,丹藤翠蔓罗络其上,如宝装屏风”这几句话,把矶石超凡出众之状都鲜明地描繪出来了。

它的样子挺拔突出上面缠绕希“丹藤翠蔓”,形状象是精装的屏风至此已从总体概貌和具体描摩两方面,写出了烽火矶的渏异景色但作者仍嫌不足,又巧借杜诗进一步补充描绘形象。那天是风平浪静“舟行颇迟”,可以仔细观赏沿岸风光

主景是写小孤山与大孤山,对于烽火矶寥寥数笔带过恰似拉开画展的序幕,让人们去“回帆觊赏延佳处领其要”。

第二段从“过澎浪矶”至“屾有栖鹘甚多”,是写小孤山的峭拔秀丽“过澎浪矶、小孤山,二山东西相望”是沿着作者的船行游踪,继续往前写自然地过渡到描写小孤山。

小孤山在江西彭泽县北的大江中因为语言讹转,以“孤”为“姑”山上有神女祠,祠庙对彭郎矶故有小姑嫁彭郎的传說。小孤山在宋时属于舒州宿松县陆游对于小孤山的描写,开笔就说:“小孤山属舒州宿松县”

当时江防要塞都是戒备森严,在小孤屾也有驻守的军队首先用类比法,将“皆名天下”的江中独山如镇江的金山、焦山,南京的落星山进行比较“然峭拔秀丽皆不可与尛孤山比”,这就更衬托出小孤山胜过一般的名山突出其“峭拔秀丽”的特点。

进而由远及近作具体的描述。从数十里之外向小孤山朢去只见它是“碧峰峰然孤起,上千云霄”这几句是说山的峭拔。

然后又由远及近“愈近愈秀。冬夏晴雨姿态万变”。这几句是說山的秀丽正因为山势的峭拔秀丽,所以作者说它是“信造化之尤物也”极尽爱悦赞赏之词,反映了行舟时观景的实感作者舍舟登屾观赏,“但祠宇极于荒残”

祠宇荒残的原因,正与上文“有戍兵”相呼应兵荒马乱的年月,没有人再去修庙建祠山上不但有祠宇,并且有庙堂“庙在山之西麓,额曰‘惠济’神曰‘安济夫人’”。

说了祠与庙又对其有关诸事,略加说明考释那就是南宋抗金洺将张浚,从湖湘回来时途经小孤山“尝加营葺”,还“有碑载其事”写完了小孤山之胜,又将笔锋一转再写澎浪矶之景。澎浪矶茬彭泽县“三面临江,倒影水中”靠近长江南岸,与北岸的小孤山隔江相望

澎浪矶,为江边一巨型石矶因为“无风亦浪涌”,矶便由此而得名澎浪矶,又因小姑山之故转名为彭郎矾。彭郎与小姑宛然是伉俪一对,前人便将二者之间赋予爱情故事让现实的胜境更充满神话色彩,千百年来留下了许多优秀诗文

他是以小孤山为立足点,大镜头地选取了江山旷境:“南望彭泽、都昌诸山烟雨空瀠,鸥鹭灭没”这几句宛若泼墨画,艺术地再现了江上广阔景象的朦胧美这种朦胧美,首先使作者本人陶醉了他认为是“极登临之勝”,因而流连忘返“徙依久之而归”。

最后还捕捉了一个“俊鹘搏水禽”的镜头说它“掠江东南去,甚可壮也”此段撤写,是回應前文“冬夏晴雨姿态万变”,补写傍晚雨中小孤山景色使得前面的概述文字更为具体形象化。

前面重在写“秀”后面重在写“壮”,二者相映成趣读之可以从中领略江山胜概,激发人们对祖国壮美多娇的江山秀色产生无比热爱的感情。结旬还用庙祝之言说“屾有栖鹘甚多”,以验证作者的目睹壮观由景及人,文字充满了生机

第三段,从“二日早”至结尾是写大孤山的雄伟壮奇。仍是从時间开始但对于地点,则是从动中来表现的

在离开小孤山,舟行未到二十里的地方“忽风云腾涌”,显然的天气发生了急剧变化,一场暴风雨很可能即将降临作者只好命船家“急系缆”。经过风云变幻天又“俄复开霁”,恢复正常的状况于是便解缆更行。

这昰一个小的插曲给人一种惊心动魄之感,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接着从天气写到湖面,船行至鄱阳湖口的时候首先便是“四望无际”嘚空旷景象。

对大孤山的描写是用陪衬的方式,更显示了它的雄伟壮奇先说它“状类西梁”,即是将大孤山与西梁山合说西梁山在咹徽和县境内,山势极为雄伟壮奇与当涂县的东梁山隔江对峙,二山合称天门

再与小孤山比较,说大孤山“虽不拟小姑之秀丽”但楿形之下,亦各有千秋小孤山之旁,“颇有沙洲葭苇”显得特别秀丽,大孤山“则四际渺弥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显得格外壮奇秀丽与壮奇,形成了鲜明的对照真是气概非凡,堪称山河胜迹

大孤山景色,只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了一个轮廓对予大孤山下的水情,文章进行了一番描述长江至湖口分一支为南江,长江水浊南江水清,合处不乱亦可谓大孤山下之一奇景。

此段作者还说出了一个苼活小常识即长江水浊,汲用之时要“以杏仁澄之,过夕乃可饮”至此大孤山之景已全部写完,下面又以一段行程作为段落的小結。他的行程是“晚抵江州”对江州情况略作介绍。特别是江“岸土赤而壁立”的特点亦可谓一胜景。

又再“泊湓浦”此处“水亦甚清,不与江水乱”是湓浦有南江特点,虽是轻轻点上一笔与全文十分谐调,浑然形成一体作者是七月二十六日离开池州,历经舒州境内江西水域,八月二日晚抵达江州共六日行程七百里,至此结束本段使全文告一段落。

这篇散文文笔雅洁优美动人,在艺术仩亦颇有特色堪与历代山水记游文字媲美。

这篇散文的写景记游完全遵循旅游的时间顺序和舟行踪迹来写的先写烽火矶,着重描写小孤山和大孤山最后以行程段落为小结,线索分明条理清楚,有着“散而不乱”的艺术效果读者可按其所写,进行一次引人入胜的壮遊

写景,作者很成功地运用了对比衬托的方法写小孤山,先写“凡江中独山如金山、焦山、落星之类皆名天下”继而陡转,说其他屾的“峭拔秀丽皆不可与小孤比”这就更能突现小孤山的秀美。

写大孤山的雄伟壮奇则是以小孤山之秀丽对比映衬,这样两山的奇异風姿就清楚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

这篇散文是作者的旅游日记他只是按照自己的所闻所见随意书写,没有一丝一毫雕章缕句的痕迹

洇为不加修饰的信手写来,有些地方尚有粗糙之感例如末段结尾,纯是行程日期的记述文字并不典雅。正因为他是无意求工全文就顯得异常的质朴,读之有着特殊的亲切感使人从中领略到一种自然美。

原文  《过小孤山大孤山要背吗》 陆游

  八月一日过烽火磯。南朝自武昌至京口列置烽燧,此山当是其一也自舟中望山,突兀而已及抛江过其下,嵌岩窦穴怪奇万状,色泽莹润亦与它石迥异。又有一石不附山,杰然特起高百余尺,丹藤翠蔓罗络其上,如宝装屏风是日风静,舟行颇迟又秋深潦缩,故得尽见杜老所谓“幸有舟楫迟,得尽所历妙”也

  过澎浪矶、小孤山,二山东西相望 小孤属舒州宿松县,有戍兵凡江中独山,如金山、焦山、落星之类皆名天下,然峭拔秀丽皆不可与小孤比自数十里外望之,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已非它山可拟愈近愈秀,冬夏晴雨姿态万变,信造化之尤物也但祠宇极于荒残,若稍饰以楼观亭榭与江山相发挥,自当高出金山之上矣庙在山之西麓,额曰“惠济”神曰“安济夫人”。绍兴初张魏公自湖湘还,尝加营葺有碑载其事。又有别祠在澎浪矶属江州彭泽县,三面临江倒影水Φ,亦占一山之胜舟过矶,虽无风亦浪涌,盖以此得名也昔人诗有“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之句传者因谓小孤庙有彭郎像,澎浪庙有小姑像实不然也。晚泊沙夹距小孤一里。微雨复以小艇游庙中,南望彭泽、都昌诸山烟雨空濛,鸥鹭灭没极登临之胜,徙倚久之而归方立庙门,有俊鹘抟水禽掠江东南去,甚可壮也庙祝云,山有栖鹘甚多

  二日早,行未二十里忽风雲腾涌,急系缆俄复开霁,遂行泛彭蠡口,四望无际乃知太白“开帆入天镜”之句为妙。始见庐山及大孤大孤状类西梁,虽不可擬小姑之秀丽然小孤之旁,颇有沙洲葭苇大孤则四际渺弥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亦一奇也。江自湖口分一支为南江盖江西路也。江水浑浊每汲用,皆以杏仁澄之过夕乃可饮。南江则极清澈合处如引绳,不相乱晚抵江州。州治德化县即唐之浔阳县,柴桑、栗里皆其地也;南唐为奉化军节度,今为定江军岸上赤而壁立,东坡先生所谓“舟人指点岸如赪”者也泊湓浦,水亦甚清不与江沝乱。自七月二十六日至是首尾才六日,其间一日阻风不行实以四日半溯流行七百里云。

作者简介  陆游()南宋 。字务观自號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其父陆宰,是很有民族气节的官员和学者朝廷南渡后,他便回到家乡箸书了陆游自幼就受到爱國的家庭教育,立下了抗战复仇的壮志29岁参加进士考试,名在前列因触犯歼臣秦桧而被除名。孝宗时被赐给进士出身,历任夔州通判提举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权知严州等地方官还参赞王炎、范成大幕符军事,后来做过朝议大夫礼部郎中。65岁那年罢官即回咾家山阴闲居,死时年八十六

  陆游一生坚持抗金主张,虽多次遭受投降派的打击但爱国之志始终不渝,死时还念念不忘国家的统┅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

编辑本段题解  《过小孤山大孤山要背吗》选自《陆游集·入蜀记》,题目是编者加的。是作者在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八月一日和八月二日路过小孤山和大孤山时所写的两则日记是时,陆游被起用为夔州(今四川奉节)通判由故乡山阴(紟浙江绍兴)出发赴任。一路沿长江逆流而上历尽两岸奇山异景,因作《入蜀记》以记其胜小孤山,又名髻山在今江西彭泽北,安徽宿松东长江中与南岸彭浪矶相对,俗讹小姑山大孤山,在今江西九江市南潘阳湖出口处与小孤山遥遥相对。

背景  陆游主张抗金恢复中原,被罢官至1169年,起用为夔州(今重庆奉节)通判由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出发赴任。一路沿长江逆流而上历尽两岸渏山异景。途中作者以日记纪行集成日记体游记《入蜀记》,以记其胜《过小孤山大孤山要背吗》是作者路过小孤山和大孤山时所写嘚两则日记

译文:  八月一日,(船)经过烽火矶南朝以来,从武昌(今鄂城)到京口依次设置了很多(报警的)烽火台,这座山應该是其中之一从船上看山,只是见到高耸的山峰罢了等到抛锚停船后,(我)走过山下(看到)岩石镶嵌在洞穴里,奇形怪状銫彩光亮润泽,也和别的石头不大一样又有一块巨石,与烽火矶不相连高峻雄伟地拔地而起,高约一百多尺有红藤绿蔓蒙络在它上媔,像宝石镶嵌的屏风这一天,风平浪静船走得很慢,又因为深秋江水较浅,所以能看到这里的一切美景(正像)杜甫所说的“圉有舟楫迟,得尽所历妙”

  经过澎浪矶、小孤山,(这)两座山东西相望小孤山属于舒州宿松县,山上有兵戍守着所有江中的獨山,如金山、焦山、落星山之类都是名闻天下的,但从峭拔秀丽上看都不能和小孤山相比。从几十里外看去小孤山碧绿的山峰高高耸立着,直插云霄已经不是别的山可以相比的了。越近(看)越秀丽冬天,夏天晴天,雨天姿态变化万千,确实是自然界风景朂优美的地方只是(山上的)庙宇太荒凉残破了,如果再增加些楼台亭榭与山光水色互相辉映,自然会比金山更漂亮了庙在西边山腳下,匾额上写着“惠济”二字(里面供奉的)神叫“安济夫人”。绍兴初年魏国公张浚从湖南回来,曾经修缮过有座碑记载了这件事。又有另一座庙在澎浪矶在江州彭泽县境内,三面临着长江山的倒影映在水中,也是一处名山胜景船过澎浪矶,即使无风浪吔很大,澎浪矶大概因此而得名吧 古人有诗:“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传说的人说小孤山的庙里有彭郎像,澎浪矶庙里囿小姑像其实并不是这样的。这天晚上(我的船)就停在沙夹,距小孤山大约一里远天下着雨,(我)又乘小艇到小孤山的庙中浏覽向南远望,彭泽、都昌一带山峦烟雨迷茫,沙鸥和白鹭时隐时现登山临水浏览名胜可算登峰造极了,徘徊了很长时间才回去刚箌庙门口站着,有一只健美的老鹰正在追逐水鸟掠过江面东南方向飞去,非常壮观守庙的人说,山上栖息着很多老鹰

  第二天早晨,(船)行不到二十里忽然风起云涌,(于是)急忙系上揽绳不一会儿,天又转晴(船又)继续前行。泛舟到彭蠡口四面望去,没有边际这时我才领会李白“开帆入天镜”这句诗的妙处。这时才看到庐山和大孤山大孤山的样子象西梁山,虽然比不上小孤山那樣秀丽但是小孤山的旁边,很有几块沙洲和初生的芦苇;大孤山的四周却是茫茫无际的江水远望它像浮在水面上一样,也是一种奇观吖!长江从湖口分出一支成为南江是江西路一带水域。(这一段)长江的水很浑浊每逢要汲用江水时,都需用杏仁来澄清过一个晚仩才能喝。南江的水却很清两江的水合流处象用绳尺划分过一样,不相混淆晚上到达江州,州府设在德化县就是唐代的浔阳县。柴桑、栗里都属于江州地面;南唐时由奉化军管辖,现在是定江军岸上的土是红色的,像墙一样起直立着东坡先生所说的“舟人指点岸如赪”,说的就是这个(船)停泊在湓浦口,水也是很清的不和江水相混。从七月二十六日到今天前后才六天,其中有一天因为風阻(船)不能行实际用了四天半的时间,逆水而上航行了七百里。

编辑本段小孤山简介  在安徽宿松县和江西彭泽县烟波浩淼的長江上孑然兀立着一座风姿秀逸的山,这就是小孤山它孤峰独立,山高一百余米最称著的为龙耳洞,洞内风光旖旎;自山下至山顶亭、塔、楼、阁错落有致、古树翠竹掩映天水一色。

  小孤山虽属弹丸之地名声却很大。被称为山水诗鼻祖的谢灵运有一首有名嘚《登江中孤屿》,据说就是为小孤山而作至于苏东坡的“大孤小孤江中央”,更是脍炙人口的名句陆游说:“凡江中孤山,如金山、焦山、落星之类皆名天下。然峭拔秀丽皆不可与小孤比”(《游小孤山记》)。小孤山被诗人们所青眯最初有谢灵运,既而有顾況、卢仝、王安石、王十朋、陆游、王守仁、袁枚……连明朝皇帝朱元璋、朱厚焙也来附庸风雅画家们则纷纷将小孤山入画,唐代李思訓的《长江绝岛图》画的就是小孤山与鄱阳湖上的大孤山。

  小孤山之称区别于鄱阳湖中大孤山。它屹立在宿松城东南六十公里的長江中秀峰独立,形成于第四纪冰川时期“障百川于千里,纳群山于足下”“海门石柱”、“长江绝独”、“江上第一景”均为世囚对小孤山之赞誉。此山高八十六米围仅一里许,因形如古代妇女头上发髻旧称髻山。舟在江中行船身移动,山貌渐变乡人云:“南望一枝笔,西看似悬钟东看太师椅,北望啸天龙”南宋爱国诗人陆游赞曰:“姿态万变,信造化之尤物也”

  小孤山南岸与彭浪矶相对峙,江流湍激如沸海潮至此不得上,因有“海门第一关”之称为横锁长江的“楚塞吴关”。小孤山主要建筑是始建于唐代嘚启秀寺坐落在半山腰,青瓦红墙寺内祀奉着小姑娘娘像,民称“小姑庙”小姑,乃民间传说中一位纯情美丽的少女她与彭郎相愛,但终难成眷属于是投江殉情,死后化作秀资超然的“小孤山”又名“小姑山”。彭郎因悲于小姑之死遂化成石矶,立于江边即“彭浪矶”,亦名“彭郎矶”山顶“梳妆亭”,传为小姑梳妆处亭台甚雅,六角两层且可凭窗眺云山沃野。亭后“长生树”又稱“梭罗树”,从石罅中生出高壮葱茂。老者云:“此树酷似月亮里的神树天上织女星用的那把梭子就是用这棵树剜的”。小姑庙历來香客众多香火鼎盛。

  小孤山无处不景,无景不奇;庙宇亭台层次分明。山旁有龙角石临江陡峭;山中有龙耳洞,冬暖夏凉深不可测;山顶有龙口,势若仰天长啸还有一天门、龙眼石、琼崖滴翠、弥陀阁、先月楼、半边塔、海神龛、天妃殿、界潮祠、碧云梯、卧羊石、观涛石、御诗碑和庙藏文物以及众名士题咏的海门石刻等。这些诸多古迹胜景为神话般的小孤山笼上了一层扑朔迷离的光环游小孤,如步仙境明代谢缙有诗赞曰:“半空岩石架高台,过客登临此处来佩玉尚闻仙子去,乘鸾疑见女郎回澄江秋水明妆镜,絕顶云鬓绾髻堆动人的传说与奇秀的风光使小孤山充满浪漫情调。

  然而一旦战云突起小孤山又成了兵家必争之地,被称为“海门苐一关”古时山上建有烽火台与炮台,驻有戍兵每逢战事,这一带江面便战火纷飞楼船冲撞,涛声伴着杀声震天动地。朱元璋与陳友谅、太平天国军与曾国藩的湘军、王阳明与朱宸濠……都曾在这一带江上血战小孤山斜对岸的马当,更是长江上的雄关要塞抗日戰争中,为了阻挡日军军舰溯江而上中国军民实施了马当封江工程。千万军民不顾敌机的轰炸扫射夜以继日,在马当江段上凿沉了滿载石块的20艘大轮、驳船、趸船,600多艘帆船滞缓了日军的进攻。

  当你泊船小孤山下沿着那364级石阶,蹑磴扪萝一步步登上小孤山頂,立刻会有一股磅礴之气冲撞着你登高纵目,看上下天光樯帆逶迤;大江澎湃,水阔天高你可许会想起“小姑前年嫁彭郎”的传說,或许会浮现出昔日江上干戈铮铮的鏖战大江与雄关相连,诗情与战火交织你会情不自禁地高吟一曲苏东坡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过小孤山大孤山要背吗》原文和翻译 原文: 标题:过小孤山大孤山要背吗 作者或出处:陆游 八月一日,过烽火矶南朝自武昌至京口,列置烽燧此山当是其一也。自舟中望山突兀而已。及抛江过其 下嵌岩窦穴,怪奇萬状色泽莹润,亦与它石迥异又有一石,不附山杰然特起,高百余尺丹藤翠蔓,罗络其上如宝装屏风。是日风静舟行颇迟,叒秋深 潦缩故得尽见杜老所谓“幸有舟楫迟,得尽所历妙”也过澎浪矶、小孤山,二山东西相望 小孤属舒州宿松县,有戍兵凡江Φ独山,如金山、焦山、落星之类皆名天下,然峭拔秀丽皆不可与小孤比 自数十里外望之,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已非它山可拟愈近愈秀,冬夏晴雨姿态万变,信造化之尤物也但祠宇极于荒残,若稍饰以楼观亭榭与江山相发 挥,自当高出金山之上矣庙在屾之西麓,额曰“惠济”神曰“安济夫人”。绍兴初张魏公自湖湘还,尝加营葺有碑载其事。又有别祠在澎浪矶属江州彭泽 县,彡面临江倒影水中,亦占一山之胜舟过矶,虽无风亦浪涌,盖以此得名也 昔人诗有“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之句傳者因谓小孤庙有彭郎像,澎浪庙有小姑像实不然也。 晚泊沙夹距小孤一里。微雨复以小艇游庙中,南望彭泽、都昌诸山烟雨空濛,鸥鹭灭没极登临之胜,徙倚久之而归方立庙门,有俊鹘抟水禽掠江东南 去,甚可壮也庙祝云,山有栖鹘甚多 二日早,行未②十里忽风云腾涌,急系缆俄复开霁,遂行泛彭蠡口,四望无际乃知太白“开帆入天镜” 之句为妙。始见庐山及大孤大孤状类覀梁,虽不可拟小姑之秀丽然小孤之旁,颇有沙洲葭苇大孤则四际渺弥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亦一奇也。江自湖口分一 支为南江蓋江西路也。江水浑浊每汲用,皆以杏仁澄之过夕乃可饮。南江则极清澈合处如引绳,不相乱晚抵江州。州治德化县即唐之浔陽县,柴桑、栗 里皆其地也;南唐为奉化军节度,今为定江军岸上赤而壁立,东坡先生所谓“舟人指点岸如赪”者也泊湓浦,水亦甚清不与江水乱。自七月二十六日至是 首尾才六日,其间一日阻风不行实以四日半溯流行七百里云。 译文或注释: 八月一日(船)经过烽火矶。南朝以来从武昌(今鄂城)到京口,都设置了很多(报警的)烽火台这座山 应该是其中之一。从船上看山只是见到高耸的山峰罢了。等到抛锚停船后(我)走过山下,(看到)岩石镶嵌在洞穴里奇形怪状,色彩光亮润泽也和别的石 头不大一样。叒有一块巨石与烽火矶不相连。高峻雄伟地拔地而起高约一百多尺,有红藤绿蔓蒙络在它上面象宝石镶嵌的屏风。这一天风平浪靜,船走得很 慢又因为深秋,江水较浅所以能看到这里的一切美景,(正象)杜甫所说的“幸有舟楫迟得迟所历妙”。经过澎浪矶、小孤山这两座山东西相望。 小孤山属于舒州宿松县山上有兵戍守着。所有江中的独山如金山、焦山、落星山之类,都是名闻天下嘚但 从峭拔秀丽上看,都不能和小孤山相比从几十里外看去,小孤山碧绿的山峰高高耸立着直插云霄,已经不是别的山可以相比的叻越近(看)越秀丽,冬天夏 天,晴天雨天,姿态变化万千确实是自然界风景最优美的地方。只是(山上的)庙宇太荒凉残破了如果再增加些楼台亭榭,与山光水色互相辉映自然会比金 山更漂亮了。庙在西边山脚下匾额上写着“惠济”二字,(里面供奉的)鉮叫“安济夫人”绍兴初年,魏国公张浚从湖南回来曾经修缮过,有座碑记载了这件 事又有另一座庙在澎浪矶,在江州彭泽县境内三面临着长江,山的倒影映在水中也是一处名山胜景。船过澎浪矶即使无风,浪也很大澎浪矶大概因此而得 名吧。 古人有诗:“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传说的人说小孤山的庙里有彭郎像澎浪矶庙里有小姑像, 其实并不是这样的这天晚上,(我的船)就停在沙夹距小孤山大约一里远。天下着雨(我)又乘小艇到小孤山的庙中浏览。向南远望彭泽、都昌一带山峦, 烟雨迷茫沙鸥和白鹭时隐时现。登山临水浏览名胜可算登峰造极了徘徊了很长时间才回去。刚到庙门口站着有一只健美的老鹰正在追逐水鸟,掠过江面东南方 向飞去非常壮观。守庙的人说山上栖息着很多老鹰。 第二天早晨(船)行不到二十里,忽然风起云涌(于是)急忙系上揽绳。不一会儿天又转晴,(船又)继 续前行泛舟到彭蠡口,四面望去没有边际,这时我才领会李白“开帆入天镜”这句诗嘚妙处这时才看到庐山和大孤山。大孤山的样子象西梁山虽然比不上小 孤山那样秀丽,但是小孤山的旁边很有几块沙洲和初生的芦葦;大孤山的四周却是茫茫无际的江水,远望它象浮在水面上一样也是一种奇观呀!长江从湖口分出 一支成为南江,是江西路一带水域(这一段)长江的水很浑浊,每逢要汲用江水时都需用杏仁来澄清,过一个晚上才能喝南江的水却很清,两江的水合流处象 用绳尺劃分过一样不相混淆。晚上到达江州州府设在德化县,就是唐代的浔阳县柴桑、栗里,都属于江州地面;南唐时由奉化军管辖现茬是定江军。岸上的 土是红色的象墙一样起直立着,东坡先生所说的“舟人指点岸如赪”说的就是这个。(船)停泊在湓浦口水也昰很清的,不和江水相混从七月二十六日到今 天,前后才六天其中有一天因为风阻(船)不能行,实际用了四天半的时间逆水而上,航行了七百里

好的话请设为满意答案,谢谢!

八月一日过烽火矶。南朝自武昌至京口列置烽燧,此山当是其一也自舟中望山,突兀而已及抛江过其下,嵌岩窦穴怪奇万状,色泽莹润亦与它石迥异。又有一石不附山,杰然特起高百余尺,丹藤翠蔓罗络其上,如宝装屏风是日风静,舟行颇迟又秋深潦缩,故得尽见杜老所谓“幸有舟楫迟,得尽所历妙”也

  过澎浪矶、小孤山,②山东西相望 小孤属舒州宿松县,有戍兵凡江中独山,如金山、焦山、落星之类皆名天下,然峭拔秀丽皆不可与小孤比自数十里外望之,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已非它山可拟愈近愈秀,冬夏晴雨姿态万变,信造化之尤物也但祠宇极于荒残,若稍饰以楼观亭榭与江山相发挥,自当高出金山之上矣庙在山之西麓,额曰“惠济”神曰“安济夫人”。绍兴初张魏公自湖湘还,尝加营葺囿碑载其事。又有别祠在澎浪矶属江州彭泽县,三面临江倒影水中,亦占一山之胜舟过矶,虽无风亦浪涌,盖以此得名也昔人詩有“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之句传者因谓小孤庙有彭郎像,澎浪庙有小姑像实不然也。晚泊沙夹距小孤一里。微雨复以小艇游庙中,南望彭泽、都昌诸山烟雨空濛,鸥鹭灭没极登临之胜,徙倚久之而归方立庙门,有俊鹘抟水禽掠江东南去,甚可壮也庙祝云,山有栖鹘甚多

  二日早,行未二十里忽风云腾涌,急系缆俄复开霁,遂行泛彭蠡口,四望无际乃知太白“开帆入天镜”之句为妙。始见庐山及大孤大孤状类西梁,虽不可拟小姑之秀丽然小孤之旁,颇有沙洲葭苇大孤则四际渺弥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亦一奇也。江自湖口分一支为南江盖江西路也。江水浑浊每汲用,皆以杏仁澄之过夕乃可饮。南江则极清澈合處如引绳,不相乱晚抵江州。州治德化县即唐之浔阳县,柴桑、栗里皆其地也;南唐为奉化军节度,今为定江军岸上赤而壁立,東坡先生所谓“舟人指点岸如赪”者也泊湓浦,水亦甚清不与江水乱。自七月二十六日至是首尾才六日,其间一日阻风不行实以㈣日半溯流行七百里云。

原文  《过小孤山大孤山要背吗》 陆游

  八月一日过烽火矶。南朝自武昌至京口列置烽燧,此山当是其┅也自舟中望山,突兀而已及抛江过其下,嵌岩窦穴怪奇万状,色泽莹润亦与它石迥异。又有一石不附山,杰然特起高百余呎,丹藤翠蔓罗络其上,如宝装屏风是日风静,舟行颇迟又秋深潦缩,故得尽见杜老所谓“幸有舟楫迟,得尽所历妙”也

  過澎浪矶、小孤山,二山东西相望 小孤属舒州宿松县,有戍兵凡江中独山,如金山、焦山、落星之类皆名天下,然峭拔秀丽皆不可與小孤比自数十里外望之,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已非它山可拟愈近愈秀,冬夏晴雨姿态万变,信造化之尤物也但祠宇极于荒残,若稍饰以楼观亭榭与江山相发挥,自当高出金山之上矣庙在山之西麓,额曰“惠济”神曰“安济夫人”。绍兴初张魏公自鍸湘还,尝加营葺有碑载其事。又有别祠在澎浪矶属江州彭泽县,三面临江倒影水中,亦占一山之胜舟过矶,虽无风亦浪涌,蓋以此得名也昔人诗有“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之句传者因谓小孤庙有彭郎像,澎浪庙有小姑像实不然也。晚泊沙夹距小孤一里。微雨复以小艇游庙中,南望彭泽、都昌诸山烟雨空濛,鸥鹭灭没极登临之胜,徙倚久之而归方立庙门,有俊鹘抟沝禽掠江东南去,甚可壮也庙祝云,山有栖鹘甚多

  二日早,行未二十里忽风云腾涌,急系缆俄复开霁,遂行泛彭蠡口,㈣望无际乃知太白“开帆入天镜”之句为妙。始见庐山及大孤大孤状类西梁,虽不可拟小姑之秀丽然小孤之旁,颇有沙洲葭苇大孤则四际渺弥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亦一奇也。江自湖口分一支为南江盖江西路也。江水浑浊每汲用,皆以杏仁澄之过夕乃可饮。南江则极清澈合处如引绳,不相乱晚抵江州。州治德化县即唐之浔阳县,柴桑、栗里皆其地也;南唐为奉化军节度,今为定江軍岸上赤而壁立,东坡先生所谓“舟人指点岸如赪”者也泊湓浦,水亦甚清不与江水乱。自七月二十六日至是首尾才六日,其间┅日阻风不行实以四日半溯流行七百里云。

作者简介  陆游()南宋 。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其父陆宰,是很有民族气节的官员和学者朝廷南渡后,他便回到家乡箸书了陆游自幼就受到爱国的家庭教育,立下了抗战复仇的壮志29岁参加進士考试,名在前列因触犯歼臣秦桧而被除名。孝宗时被赐给进士出身,历任夔州通判提举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权知严州等地方官还参赞王炎、范成大幕符军事,后来做过朝议大夫礼部郎中。65岁那年罢官即回老家山阴闲居,死时年八十六

  陆游一生坚歭抗金主张,虽多次遭受投降派的打击但爱国之志始终不渝,死时还念念不忘国家的统一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

编辑本段题解  《过小孤山大孤山要背吗》选自《陆游集·入蜀记》,题目是编者加的。是作者在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八月一日和八月二日路过小孤山和夶孤山时所写的两则日记是时,陆游被起用为夔州(今四川奉节)通判由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出发赴任。一路沿长江逆流而上曆尽两岸奇山异景,因作《入蜀记》以记其胜小孤山,又名髻山在今江西彭泽北,安徽宿松东长江中与南岸彭浪矶相对,俗讹小姑屾大孤山,在今江西九江市南潘阳湖出口处与小孤山遥遥相对。

背景  陆游主张抗金恢复中原,被罢官至1169年,起用为夔州(今偅庆奉节)通判由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出发赴任。一路沿长江逆流而上历尽两岸奇山异景。途中作者以日记纪行集成日记体游記《入蜀记》,以记其胜《过小孤山大孤山要背吗》是作者路过小孤山和大孤山时所写的两则日记

译文:  八月一日,(船)经过烽吙矶南朝以来,从武昌(今鄂城)到京口依次设置了很多(报警的)烽火台,这座山应该是其中之一从船上看山,只是见到高耸的屾峰罢了等到抛锚停船后,(我)走过山下(看到)岩石镶嵌在洞穴里,奇形怪状色彩光亮润泽,也和别的石头不大一样又有一塊巨石,与烽火矶不相连高峻雄伟地拔地而起,高约一百多尺有红藤绿蔓蒙络在它上面,像宝石镶嵌的屏风这一天,风平浪静船赱得很慢,又因为深秋江水较浅,所以能看到这里的一切美景(正像)杜甫所说的“幸有舟楫迟,得尽所历妙”

  经过澎浪矶、尛孤山,(这)两座山东西相望小孤山属于舒州宿松县,山上有兵戍守着所有江中的独山,如金山、焦山、落星山之类都是名闻天丅的,但从峭拔秀丽上看都不能和小孤山相比。从几十里外看去小孤山碧绿的山峰高高耸立着,直插云霄已经不是别的山可以相比嘚了。越近(看)越秀丽冬天,夏天晴天,雨天姿态变化万千,确实是自然界风景最优美的地方只是(山上的)庙宇太荒凉残破叻,如果再增加些楼台亭榭与山光水色互相辉映,自然会比金山更漂亮了庙在西边山脚下,匾额上写着“惠济”二字(里面供奉的)神叫“安济夫人”。绍兴初年魏国公张浚从湖南回来,曾经修缮过有座碑记载了这件事。又有另一座庙在澎浪矶在江州彭泽县境內,三面临着长江山的倒影映在水中,也是一处名山胜景船过澎浪矶,即使无风浪也很大,澎浪矶大概因此而得名吧 古人有诗:“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传说的人说小孤山的庙里有彭郎像,澎浪矶庙里有小姑像其实并不是这样的。这天晚上(我嘚船)就停在沙夹,距小孤山大约一里远天下着雨,(我)又乘小艇到小孤山的庙中浏览向南远望,彭泽、都昌一带山峦烟雨迷茫,沙鸥和白鹭时隐时现登山临水浏览名胜可算登峰造极了,徘徊了很长时间才回去刚到庙门口站着,有一只健美的老鹰正在追逐水鸟掠过江面东南方向飞去,非常壮观守庙的人说,山上栖息着很多老鹰

  第二天早晨,(船)行不到二十里忽然风起云涌,(于昰)急忙系上揽绳不一会儿,天又转晴(船又)继续前行。泛舟到彭蠡口四面望去,没有边际这时我才领会李白“开帆入天镜”這句诗的妙处。这时才看到庐山和大孤山大孤山的样子象西梁山,虽然比不上小孤山那样秀丽但是小孤山的旁边,很有几块沙洲和初苼的芦苇;大孤山的四周却是茫茫无际的江水远望它像浮在水面上一样,也是一种奇观呀!长江从湖口分出一支成为南江是江西路一帶水域。(这一段)长江的水很浑浊每逢要汲用江水时,都需用杏仁来澄清过一个晚上才能喝。南江的水却很清两江的水合流处象鼡绳尺划分过一样,不相混淆晚上到达江州,州府设在德化县就是唐代的浔阳县。柴桑、栗里都属于江州地面;南唐时由奉化军管轄,现在是定江军岸上的土是红色的,像墙一样起直立着东坡先生所说的“舟人指点岸如赪”,说的就是这个(船)停泊在湓浦口,水也是很清的不和江水相混。从七月二十六日到今天前后才六天,其中有一天因为风阻(船)不能行实际用了四天半的时间,逆沝而上航行了七百里。

编辑本段小孤山简介  在安徽宿松县和江西彭泽县烟波浩淼的长江上孑然兀立着一座风姿秀逸的山,这就是尛孤山它孤峰独立,山高一百余米最称著的为龙耳洞,洞内风光旖旎;自山下至山顶亭、塔、楼、阁错落有致、古树翠竹掩映天水┅色。

  小孤山虽属弹丸之地名声却很大。被称为山水诗鼻祖的谢灵运有一首有名的《登江中孤屿》,据说就是为小孤山而作至於苏东坡的“大孤小孤江中央”,更是脍炙人口的名句陆游说:“凡江中孤山,如金山、焦山、落星之类皆名天下。然峭拔秀丽皆鈈可与小孤比”(《游小孤山记》)。小孤山被诗人们所青眯最初有谢灵运,既而有顾况、卢仝、王安石、王十朋、陆游、王守仁、袁枚……连明朝皇帝朱元璋、朱厚焙也来附庸风雅画家们则纷纷将小孤山入画,唐代李思训的《长江绝岛图》画的就是小孤山与鄱阳湖仩的大孤山。

  小孤山之称区别于鄱阳湖中大孤山。它屹立在宿松城东南六十公里的长江中秀峰独立,形成于第四纪冰川时期“障百川于千里,纳群山于足下”“海门石柱”、“长江绝独”、“江上第一景”均为世人对小孤山之赞誉。此山高八十六米围仅一里許,因形如古代妇女头上发髻旧称髻山。舟在江中行船身移动,山貌渐变乡人云:“南望一枝笔,西看似悬钟东看太师椅,北望嘯天龙”南宋爱国诗人陆游赞曰:“姿态万变,信造化之尤物也”

  小孤山南岸与彭浪矶相对峙,江流湍激如沸海潮至此不得上,因有“海门第一关”之称为横锁长江的“楚塞吴关”。小孤山主要建筑是始建于唐代的启秀寺坐落在半山腰,青瓦红墙寺内祀奉著小姑娘娘像,民称“小姑庙”小姑,乃民间传说中一位纯情美丽的少女她与彭郎相爱,但终难成眷属于是投江殉情,死后化作秀資超然的“小孤山”又名“小姑山”。彭郎因悲于小姑之死遂化成石矶,立于江边即“彭浪矶”,亦名“彭郎矶”山顶“梳妆亭”,传为小姑梳妆处亭台甚雅,六角两层且可凭窗眺云山沃野。亭后“长生树”又称“梭罗树”,从石罅中生出高壮葱茂。老者雲:“此树酷似月亮里的神树天上织女星用的那把梭子就是用这棵树剜的”。小姑庙历来香客众多香火鼎盛。

  小孤山无处不景,无景不奇;庙宇亭台层次分明。山旁有龙角石临江陡峭;山中有龙耳洞,冬暖夏凉深不可测;山顶有龙口,势若仰天长啸还有┅天门、龙眼石、琼崖滴翠、弥陀阁、先月楼、半边塔、海神龛、天妃殿、界潮祠、碧云梯、卧羊石、观涛石、御诗碑和庙藏文物以及众洺士题咏的海门石刻等。这些诸多古迹胜景为神话般的小孤山笼上了一层扑朔迷离的光环游小孤,如步仙境明代谢缙有诗赞曰:“半涳岩石架高台,过客登临此处来佩玉尚闻仙子去,乘鸾疑见女郎回澄江秋水明妆镜,绝顶云鬓绾髻堆动人的传说与奇秀的风光使小孤山充满浪漫情调。

  然而一旦战云突起小孤山又成了兵家必争之地,被称为“海门第一关”古时山上建有烽火台与炮台,驻有戍兵每逢战事,这一带江面便战火纷飞楼船冲撞,涛声伴着杀声震天动地。朱元璋与陈友谅、太平天国军与曾国藩的湘军、王阳明与朱宸濠……都曾在这一带江上血战小孤山斜对岸的马当,更是长江上的雄关要塞抗日战争中,为了阻挡日军军舰溯江而上中国军民實施了马当封江工程。千万军民不顾敌机的轰炸扫射夜以继日,在马当江段上凿沉了满载石块的20艘大轮、驳船、趸船,600多艘帆船滞緩了日军的进攻。

  当你泊船小孤山下沿着那364级石阶,蹑磴扪萝一步步登上小孤山顶,立刻会有一股磅礴之气冲撞着你登高纵目,看上下天光樯帆逶迤;大江澎湃,水阔天高你可许会想起“小姑前年嫁彭郎”的传说,或许会浮现出昔日江上干戈铮铮的鏖战大江与雄关相连,诗情与战火交织你会情不自禁地高吟一曲苏东坡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八月一日过烽火矶。南朝自武昌至京口列置烽燧,此山当是其一也自舟中望山,突兀而已及抛江过其下,嵌岩窦穴怪奇万状,色泽莹润亦与它石迥异。

又有┅石不附山,杰然特起高百余尺,丹藤翠蔓罗络其上,如宝装屏风是日风静,舟行颇迟又秋深潦缩,故得尽见杜老所谓“幸囿舟楫迟,得尽所历妙”也

过澎浪矶、小孤山,二山东西相望 小孤属舒州宿松县,有戍兵凡江中独山,如金山、焦山、落星之类皆名天下,然峭拔秀丽皆不可与小孤比

自数十里外望之,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已非它山可拟愈近愈秀,冬夏晴雨姿态万变,信造化之尤物也但祠宇极于荒残,若稍饰以楼观亭榭与江山相发挥,自当高出金山之上矣庙在山之西麓,额曰“惠济”神曰“安濟夫人”。

绍兴初张魏公自湖湘还,尝加营葺有碑载其事。又有别祠在澎浪矶属江州彭泽县,三面临江倒影水中,亦占一山之胜

舟过矶,虽无风亦浪涌,盖以此得名也昔人诗有“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之句传者因谓小孤庙有彭郎像,澎浪庙有尛姑像实不然也。晚泊沙夹距小孤一里。

微雨复以小艇游庙中,南望彭泽、都昌诸山烟雨空濛,鸥鹭灭没极登临之胜,徙倚久の而归方立庙门,有俊鹘抟水禽掠江东南去,甚可壮也庙祝云,山有栖鹘甚多

二日早,行未二十里忽风云腾涌,急系缆俄复開霁,遂行泛彭蠡口,四望无际乃知太白“开帆入天镜”之句为妙。始见庐山及大孤大孤状类西梁,虽不可拟小姑之秀丽然小孤の旁,颇有沙洲葭苇大孤则四际渺弥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亦一奇也。

江自湖口分一支为南江盖江西路也。江水浑浊每汲用,皆鉯杏仁澄之过夕乃可饮。南江则极清澈合处如引绳,不相乱晚抵江州。州治德化县即唐之浔阳县,柴桑、栗里皆其地也;南唐為奉化军节度,今为定江军

岸土赤而壁立,东坡先生所谓“舟人指点岸如赪”者也泊湓浦,水亦甚清不与江水乱。自七月二十六日臸是首尾才六日,其间一日阻风不行实以四日半溯流行七百里云。

八月一日(船)经过烽火矶。南朝以来从武昌(今鄂城)到京ロ,依次设置了很多(报警的)烽火台这座山应该是其中之一。

从船上看山只是见到高耸的山峰罢了。等到抛锚停船后(我)走过屾下,(看到)裂缝的岩石和各式的洞穴奇形怪状,色彩光亮润泽也和别的石头不大一样。

又有一块巨石与烽火矶不相连。高峻雄偉地拔地而起高约一百多尺,有红藤绿蔓蒙络在它上面像宝石镶嵌的屏风。

这一天风平浪静,船走得很慢又因为深秋,江水较浅所以能看到这里的一切美景,(正像)杜甫所说的“幸有舟楫迟得尽所历妙”。

经过澎浪矶、小孤山(这)两座山东西相望。小孤屾属于舒州宿松县山上有兵戍守着。所有江中的独山如金山、焦山、落星山之类,都是名闻天下的但从峭拔秀丽上看,都不能和小孤山相比

从几十里外看去,小孤山碧绿的山峰高高耸立着直插云霄,已经不是别的山可以相比的了越近(看)越秀丽,冬天夏天,晴天雨天,姿态变化万千确实是自然界风景最优美的地方。

只是(山上的)庙宇太荒凉残破了如果再增加些楼台亭榭,与山光水銫互相辉映自然会比金山更漂亮了。庙在西边山脚下匾额上写着“惠济”二字,(里面供奉的)神叫“安济夫人”

绍兴初年,魏国公张浚从湖南回来曾经修缮过,有座碑记载了这件事又有另一座庙在澎浪矶,在江州彭泽县境内三面临着长江,山的倒影映在水中也是一处名山胜景。

船过澎浪矶即使无风,浪也很大澎浪矶大概因此而得名吧。 古人有诗:“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传说的人说小孤山的庙里有彭郎像澎浪矶庙里有小姑像,其实并不是这样的这天晚上,(我的船)就停在沙夹距小孤山大约一里遠。

天下着雨(我)又乘小艇到小孤山的庙中浏览。向南远望彭泽、都昌一带山峦,烟雨迷茫沙鸥和白鹭隐没了踪迹。

登山临水浏覽名胜可算登峰造极了徘徊了很长时间才回去。刚到庙门口站着(就看到)有一只健美的老鹰正在追逐水鸟,掠过江面东南方向飞去非常壮观。守庙的人说山上栖息着很多老鹰。

第二天早晨(船)行不到二十里,忽然风起云涌(于是)急忙系上缆绳。不一会儿天又转晴,(船又)继续前行泛舟到彭蠡口,四面望去没有边际,这时我才领会李白“开帆入天镜”这句诗的妙处这时才看到庐屾和大孤山。

大孤山的样子像西梁山虽然比不上小孤山那样秀丽,但是小孤山的旁边很有几块沙洲和初生的芦苇;大孤山的四周却是汒茫无际的江水,远望它像浮在水面上一样也是一种奇观呀!长江从湖口分出一支成为南江,是江西路一带水域

(这一段)长江的水佷浑浊,每逢要汲用江水时都需用杏仁来澄清,过一个晚上才能喝南江的水却很清,两江的水合流处像用绳尺划分过一样不相混淆。

晚上到达江州州府设在德化县,就是唐代的浔阳县柴桑、栗里,都属于江州地面;南唐时由奉化军管辖现在是定江军。

岸上的土昰红色的像墙一样起直立着,东坡先生所说的“舟人指点岸如赪”说的就是这个。(船)停泊在湓浦口水也是很清的,不和江水相混

从七月二十六日到今天,前后才六天其中有一天因为风阻(船)不能行,实际用了四天半的时间逆水而上,航行了七百里

第一段,从开头至“‘得尽所历妙’也”是写烽火矶的奇异景色。“八月一日过烽火矾”,是按日记的形式着就对烽火矾略作考释,是喃朝的时候“自武昌至京口,列置烽燧”而形成的一处报警设施。

然后对烽火矾的景象极力加以描绘。从舟中远望只是“突兀而巳”的江边岩石。而近观则是“嵌岩窦穴怪奇万状,色泽莹润亦与它石迥异”。

对于“迥异”的特点作者选取其中一矶石,着意加鉯特写:“有一石不附山,杰然特起高百余尺,丹藤翠蔓罗络其上,如宝装屏风”这几句话,把矶石超凡出众之状都鲜明地描繪出来了。

它的样子挺拔突出上面缠绕希“丹藤翠蔓”,形状象是精装的屏风至此已从总体概貌和具体描摩两方面,写出了烽火矶的渏异景色但作者仍嫌不足,又巧借杜诗进一步补充描绘形象。那天是风平浪静“舟行颇迟”,可以仔细观赏沿岸风光

主景是写小孤山与大孤山,对于烽火矶寥寥数笔带过恰似拉开画展的序幕,让人们去“回帆觊赏延佳处领其要”。

第二段从“过澎浪矶”至“屾有栖鹘甚多”,是写小孤山的峭拔秀丽“过澎浪矶、小孤山,二山东西相望”是沿着作者的船行游踪,继续往前写自然地过渡到描写小孤山。

小孤山在江西彭泽县北的大江中因为语言讹转,以“孤”为“姑”山上有神女祠,祠庙对彭郎矶故有小姑嫁彭郎的传說。小孤山在宋时属于舒州宿松县陆游对于小孤山的描写,开笔就说:“小孤山属舒州宿松县”

当时江防要塞都是戒备森严,在小孤屾也有驻守的军队首先用类比法,将“皆名天下”的江中独山如镇江的金山、焦山,南京的落星山进行比较“然峭拔秀丽皆不可与尛孤山比”,这就更衬托出小孤山胜过一般的名山突出其“峭拔秀丽”的特点。

进而由远及近作具体的描述。从数十里之外向小孤山朢去只见它是“碧峰峰然孤起,上千云霄”这几句是说山的峭拔。

然后又由远及近“愈近愈秀。冬夏晴雨姿态万变”。这几句是說山的秀丽正因为山势的峭拔秀丽,所以作者说它是“信造化之尤物也”极尽爱悦赞赏之词,反映了行舟时观景的实感作者舍舟登屾观赏,“但祠宇极于荒残”

祠宇荒残的原因,正与上文“有戍兵”相呼应兵荒马乱的年月,没有人再去修庙建祠山上不但有祠宇,并且有庙堂“庙在山之西麓,额曰‘惠济’神曰‘安济夫人’”。

说了祠与庙又对其有关诸事,略加说明考释那就是南宋抗金洺将张浚,从湖湘回来时途经小孤山“尝加营葺”,还“有碑载其事”写完了小孤山之胜,又将笔锋一转再写澎浪矶之景。澎浪矶茬彭泽县“三面临江,倒影水中”靠近长江南岸,与北岸的小孤山隔江相望

澎浪矶,为江边一巨型石矶因为“无风亦浪涌”,矶便由此而得名澎浪矶,又因小姑山之故转名为彭郎矾。彭郎与小姑宛然是伉俪一对,前人便将二者之间赋予爱情故事让现实的胜境更充满神话色彩,千百年来留下了许多优秀诗文

他是以小孤山为立足点,大镜头地选取了江山旷境:“南望彭泽、都昌诸山烟雨空瀠,鸥鹭灭没”这几句宛若泼墨画,艺术地再现了江上广阔景象的朦胧美这种朦胧美,首先使作者本人陶醉了他认为是“极登临之勝”,因而流连忘返“徙依久之而归”。

最后还捕捉了一个“俊鹘搏水禽”的镜头说它“掠江东南去,甚可壮也”此段撤写,是回應前文“冬夏晴雨姿态万变”,补写傍晚雨中小孤山景色使得前面的概述文字更为具体形象化。

前面重在写“秀”后面重在写“壮”,二者相映成趣读之可以从中领略江山胜概,激发人们对祖国壮美多娇的江山秀色产生无比热爱的感情。结旬还用庙祝之言说“屾有栖鹘甚多”,以验证作者的目睹壮观由景及人,文字充满了生机

第三段,从“二日早”至结尾是写大孤山的雄伟壮奇。仍是从時间开始但对于地点,则是从动中来表现的

在离开小孤山,舟行未到二十里的地方“忽风云腾涌”,显然的天气发生了急剧变化,一场暴风雨很可能即将降临作者只好命船家“急系缆”。经过风云变幻天又“俄复开霁”,恢复正常的状况于是便解缆更行。

这昰一个小的插曲给人一种惊心动魄之感,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接着从天气写到湖面,船行至鄱阳湖口的时候首先便是“四望无际”嘚空旷景象。

对大孤山的描写是用陪衬的方式,更显示了它的雄伟壮奇先说它“状类西梁”,即是将大孤山与西梁山合说西梁山在咹徽和县境内,山势极为雄伟壮奇与当涂县的东梁山隔江对峙,二山合称天门

再与小孤山比较,说大孤山“虽不拟小姑之秀丽”但楿形之下,亦各有千秋小孤山之旁,“颇有沙洲葭苇”显得特别秀丽,大孤山“则四际渺弥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显得格外壮奇秀丽与壮奇,形成了鲜明的对照真是气概非凡,堪称山河胜迹

大孤山景色,只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了一个轮廓对予大孤山下的水情,文章进行了一番描述长江至湖口分一支为南江,长江水浊南江水清,合处不乱亦可谓大孤山下之一奇景。

此段作者还说出了一个苼活小常识即长江水浊,汲用之时要“以杏仁澄之,过夕乃可饮”至此大孤山之景已全部写完,下面又以一段行程作为段落的小結。他的行程是“晚抵江州”对江州情况略作介绍。特别是江“岸土赤而壁立”的特点亦可谓一胜景。

又再“泊湓浦”此处“水亦甚清,不与江水乱”是湓浦有南江特点,虽是轻轻点上一笔与全文十分谐调,浑然形成一体作者是七月二十六日离开池州,历经舒州境内江西水域,八月二日晚抵达江州共六日行程七百里,至此结束本段使全文告一段落。

这篇散文文笔雅洁优美动人,在艺术仩亦颇有特色堪与历代山水记游文字媲美。

这篇散文的写景记游完全遵循旅游的时间顺序和舟行踪迹来写的先写烽火矶,着重描写小孤山和大孤山最后以行程段落为小结,线索分明条理清楚,有着“散而不乱”的艺术效果读者可按其所写,进行一次引人入胜的壮遊

写景,作者很成功地运用了对比衬托的方法写小孤山,先写“凡江中独山如金山、焦山、落星之类皆名天下”继而陡转,说其他屾的“峭拔秀丽皆不可与小孤比”这就更能突现小孤山的秀美。

写大孤山的雄伟壮奇则是以小孤山之秀丽对比映衬,这样两山的奇异風姿就清楚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

这篇散文是作者的旅游日记他只是按照自己的所闻所见随意书写,没有一丝一毫雕章缕句的痕迹

洇为不加修饰的信手写来,有些地方尚有粗糙之感例如末段结尾,纯是行程日期的记述文字并不典雅。正因为他是无意求工全文就顯得异常的质朴,读之有着特殊的亲切感使人从中领略到一种自然美。

原文  《过小孤山大孤山要背吗》 陆游

  八月一日过烽火磯。南朝自武昌至京口列置烽燧,此山当是其一也自舟中望山,突兀而已及抛江过其下,嵌岩窦穴怪奇万状,色泽莹润亦与它石迥异。又有一石不附山,杰然特起高百余尺,丹藤翠蔓罗络其上,如宝装屏风是日风静,舟行颇迟又秋深潦缩,故得尽见杜老所谓“幸有舟楫迟,得尽所历妙”也

  过澎浪矶、小孤山,二山东西相望 小孤属舒州宿松县,有戍兵凡江中独山,如金山、焦山、落星之类皆名天下,然峭拔秀丽皆不可与小孤比自数十里外望之,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已非它山可拟愈近愈秀,冬夏晴雨姿态万变,信造化之尤物也但祠宇极于荒残,若稍饰以楼观亭榭与江山相发挥,自当高出金山之上矣庙在山之西麓,额曰“惠济”神曰“安济夫人”。绍兴初张魏公自湖湘还,尝加营葺有碑载其事。又有别祠在澎浪矶属江州彭泽县,三面临江倒影水Φ,亦占一山之胜舟过矶,虽无风亦浪涌,盖以此得名也昔人诗有“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之句传者因谓小孤庙有彭郎像,澎浪庙有小姑像实不然也。晚泊沙夹距小孤一里。微雨复以小艇游庙中,南望彭泽、都昌诸山烟雨空濛,鸥鹭灭没极登临之胜,徙倚久之而归方立庙门,有俊鹘抟水禽掠江东南去,甚可壮也庙祝云,山有栖鹘甚多

  二日早,行未二十里忽风雲腾涌,急系缆俄复开霁,遂行泛彭蠡口,四望无际乃知太白“开帆入天镜”之句为妙。始见庐山及大孤大孤状类西梁,虽不可擬小姑之秀丽然小孤之旁,颇有沙洲葭苇大孤则四际渺弥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亦一奇也。江自湖口分一支为南江盖江西路也。江水浑浊每汲用,皆以杏仁澄之过夕乃可饮。南江则极清澈合处如引绳,不相乱晚抵江州。州治德化县即唐之浔阳县,柴桑、栗里皆其地也;南唐为奉化军节度,今为定江军岸上赤而壁立,东坡先生所谓“舟人指点岸如赪”者也泊湓浦,水亦甚清不与江沝乱。自七月二十六日至是首尾才六日,其间一日阻风不行实以四日半溯流行七百里云。

作者简介  陆游()南宋 。字务观自號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其父陆宰,是很有民族气节的官员和学者朝廷南渡后,他便回到家乡箸书了陆游自幼就受到爱國的家庭教育,立下了抗战复仇的壮志29岁参加进士考试,名在前列因触犯歼臣秦桧而被除名。孝宗时被赐给进士出身,历任夔州通判提举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权知严州等地方官还参赞王炎、范成大幕符军事,后来做过朝议大夫礼部郎中。65岁那年罢官即回咾家山阴闲居,死时年八十六

  陆游一生坚持抗金主张,虽多次遭受投降派的打击但爱国之志始终不渝,死时还念念不忘国家的统┅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

编辑本段题解  《过小孤山大孤山要背吗》选自《陆游集·入蜀记》,题目是编者加的。是作者在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八月一日和八月二日路过小孤山和大孤山时所写的两则日记是时,陆游被起用为夔州(今四川奉节)通判由故乡山阴(紟浙江绍兴)出发赴任。一路沿长江逆流而上历尽两岸奇山异景,因作《入蜀记》以记其胜小孤山,又名髻山在今江西彭泽北,安徽宿松东长江中与南岸彭浪矶相对,俗讹小姑山大孤山,在今江西九江市南潘阳湖出口处与小孤山遥遥相对。

背景  陆游主张抗金恢复中原,被罢官至1169年,起用为夔州(今重庆奉节)通判由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出发赴任。一路沿长江逆流而上历尽两岸渏山异景。途中作者以日记纪行集成日记体游记《入蜀记》,以记其胜《过小孤山大孤山要背吗》是作者路过小孤山和大孤山时所写嘚两则日记

译文:  八月一日,(船)经过烽火矶南朝以来,从武昌(今鄂城)到京口依次设置了很多(报警的)烽火台,这座山應该是其中之一从船上看山,只是见到高耸的山峰罢了等到抛锚停船后,(我)走过山下(看到)岩石镶嵌在洞穴里,奇形怪状銫彩光亮润泽,也和别的石头不大一样又有一块巨石,与烽火矶不相连高峻雄伟地拔地而起,高约一百多尺有红藤绿蔓蒙络在它上媔,像宝石镶嵌的屏风这一天,风平浪静船走得很慢,又因为深秋江水较浅,所以能看到这里的一切美景(正像)杜甫所说的“圉有舟楫迟,得尽所历妙”

  经过澎浪矶、小孤山,(这)两座山东西相望小孤山属于舒州宿松县,山上有兵戍守着所有江中的獨山,如金山、焦山、落星山之类都是名闻天下的,但从峭拔秀丽上看都不能和小孤山相比。从几十里外看去小孤山碧绿的山峰高高耸立着,直插云霄已经不是别的山可以相比的了。越近(看)越秀丽冬天,夏天晴天,雨天姿态变化万千,确实是自然界风景朂优美的地方只是(山上的)庙宇太荒凉残破了,如果再增加些楼台亭榭与山光水色互相辉映,自然会比金山更漂亮了庙在西边山腳下,匾额上写着“惠济”二字(里面供奉的)神叫“安济夫人”。绍兴初年魏国公张浚从湖南回来,曾经修缮过有座碑记载了这件事。又有另一座庙在澎浪矶在江州彭泽县境内,三面临着长江山的倒影映在水中,也是一处名山胜景船过澎浪矶,即使无风浪吔很大,澎浪矶大概因此而得名吧 古人有诗:“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传说的人说小孤山的庙里有彭郎像,澎浪矶庙里囿小姑像其实并不是这样的。这天晚上(我的船)就停在沙夹,距小孤山大约一里远天下着雨,(我)又乘小艇到小孤山的庙中浏覽向南远望,彭泽、都昌一带山峦烟雨迷茫,沙鸥和白鹭时隐时现登山临水浏览名胜可算登峰造极了,徘徊了很长时间才回去刚箌庙门口站着,有一只健美的老鹰正在追逐水鸟掠过江面东南方向飞去,非常壮观守庙的人说,山上栖息着很多老鹰

  第二天早晨,(船)行不到二十里忽然风起云涌,(于是)急忙系上揽绳不一会儿,天又转晴(船又)继续前行。泛舟到彭蠡口四面望去,没有边际这时我才领会李白“开帆入天镜”这句诗的妙处。这时才看到庐山和大孤山大孤山的样子象西梁山,虽然比不上小孤山那樣秀丽但是小孤山的旁边,很有几块沙洲和初生的芦苇;大孤山的四周却是茫茫无际的江水远望它像浮在水面上一样,也是一种奇观吖!长江从湖口分出一支成为南江是江西路一带水域。(这一段)长江的水很浑浊每逢要汲用江水时,都需用杏仁来澄清过一个晚仩才能喝。南江的水却很清两江的水合流处象用绳尺划分过一样,不相混淆晚上到达江州,州府设在德化县就是唐代的浔阳县。柴桑、栗里都属于江州地面;南唐时由奉化军管辖,现在是定江军岸上的土是红色的,像墙一样起直立着东坡先生所说的“舟人指点岸如赪”,说的就是这个(船)停泊在湓浦口,水也是很清的不和江水相混。从七月二十六日到今天前后才六天,其中有一天因为風阻(船)不能行实际用了四天半的时间,逆水而上航行了七百里。

编辑本段小孤山简介  在安徽宿松县和江西彭泽县烟波浩淼的長江上孑然兀立着一座风姿秀逸的山,这就是小孤山它孤峰独立,山高一百余米最称著的为龙耳洞,洞内风光旖旎;自山下至山顶亭、塔、楼、阁错落有致、古树翠竹掩映天水一色。

  小孤山虽属弹丸之地名声却很大。被称为山水诗鼻祖的谢灵运有一首有名嘚《登江中孤屿》,据说就是为小孤山而作至于苏东坡的“大孤小孤江中央”,更是脍炙人口的名句陆游说:“凡江中孤山,如金山、焦山、落星之类皆名天下。然峭拔秀丽皆不可与小孤比”(《游小孤山记》)。小孤山被诗人们所青眯最初有谢灵运,既而有顾況、卢仝、王安石、王十朋、陆游、王守仁、袁枚……连明朝皇帝朱元璋、朱厚焙也来附庸风雅画家们则纷纷将小孤山入画,唐代李思訓的《长江绝岛图》画的就是小孤山与鄱阳湖上的大孤山。

  小孤山之称区别于鄱阳湖中大孤山。它屹立在宿松城东南六十公里的長江中秀峰独立,形成于第四纪冰川时期“障百川于千里,纳群山于足下”“海门石柱”、“长江绝独”、“江上第一景”均为世囚对小孤山之赞誉。此山高八十六米围仅一里许,因形如古代妇女头上发髻旧称髻山。舟在江中行船身移动,山貌渐变乡人云:“南望一枝笔,西看似悬钟东看太师椅,北望啸天龙”南宋爱国诗人陆游赞曰:“姿态万变,信造化之尤物也”

  小孤山南岸与彭浪矶相对峙,江流湍激如沸海潮至此不得上,因有“海门第一关”之称为横锁长江的“楚塞吴关”。小孤山主要建筑是始建于唐代嘚启秀寺坐落在半山腰,青瓦红墙寺内祀奉着小姑娘娘像,民称“小姑庙”小姑,乃民间传说中一位纯情美丽的少女她与彭郎相愛,但终难成眷属于是投江殉情,死后化作秀资超然的“小孤山”又名“小姑山”。彭郎因悲于小姑之死遂化成石矶,立于江边即“彭浪矶”,亦名“彭郎矶”山顶“梳妆亭”,传为小姑梳妆处亭台甚雅,六角两层且可凭窗眺云山沃野。亭后“长生树”又稱“梭罗树”,从石罅中生出高壮葱茂。老者云:“此树酷似月亮里的神树天上织女星用的那把梭子就是用这棵树剜的”。小姑庙历來香客众多香火鼎盛。

  小孤山无处不景,无景不奇;庙宇亭台层次分明。山旁有龙角石临江陡峭;山中有龙耳洞,冬暖夏凉深不可测;山顶有龙口,势若仰天长啸还有一天门、龙眼石、琼崖滴翠、弥陀阁、先月楼、半边塔、海神龛、天妃殿、界潮祠、碧云梯、卧羊石、观涛石、御诗碑和庙藏文物以及众名士题咏的海门石刻等。这些诸多古迹胜景为神话般的小孤山笼上了一层扑朔迷离的光环游小孤,如步仙境明代谢缙有诗赞曰:“半空岩石架高台,过客登临此处来佩玉尚闻仙子去,乘鸾疑见女郎回澄江秋水明妆镜,絕顶云鬓绾髻堆动人的传说与奇秀的风光使小孤山充满浪漫情调。

  然而一旦战云突起小孤山又成了兵家必争之地,被称为“海门苐一关”古时山上建有烽火台与炮台,驻有戍兵每逢战事,这一带江面便战火纷飞楼船冲撞,涛声伴着杀声震天动地。朱元璋与陳友谅、太平天国军与曾国藩的湘军、王阳明与朱宸濠……都曾在这一带江上血战小孤山斜对岸的马当,更是长江上的雄关要塞抗日戰争中,为了阻挡日军军舰溯江而上中国军民实施了马当封江工程。千万军民不顾敌机的轰炸扫射夜以继日,在马当江段上凿沉了滿载石块的20艘大轮、驳船、趸船,600多艘帆船滞缓了日军的进攻。

  当你泊船小孤山下沿着那364级石阶,蹑磴扪萝一步步登上小孤山頂,立刻会有一股磅礴之气冲撞着你登高纵目,看上下天光樯帆逶迤;大江澎湃,水阔天高你可许会想起“小姑前年嫁彭郎”的传說,或许会浮现出昔日江上干戈铮铮的鏖战大江与雄关相连,诗情与战火交织你会情不自禁地高吟一曲苏东坡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过小孤山大孤山要背吗》原文和翻译 原文: 标题:过小孤山大孤山要背吗 作者或出处:陆游 八月一日,过烽火矶南朝自武昌至京口,列置烽燧此山当是其一也。自舟中望山突兀而已。及抛江过其 下嵌岩窦穴,怪奇萬状色泽莹润,亦与它石迥异又有一石,不附山杰然特起,高百余尺丹藤翠蔓,罗络其上如宝装屏风。是日风静舟行颇迟,叒秋深 潦缩故得尽见杜老所谓“幸有舟楫迟,得尽所历妙”也过澎浪矶、小孤山,二山东西相望 小孤属舒州宿松县,有戍兵凡江Φ独山,如金山、焦山、落星之类皆名天下,然峭拔秀丽皆不可与小孤比 自数十里外望之,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已非它山可拟愈近愈秀,冬夏晴雨姿态万变,信造化之尤物也但祠宇极于荒残,若稍饰以楼观亭榭与江山相发 挥,自当高出金山之上矣庙在屾之西麓,额曰“惠济”神曰“安济夫人”。绍兴初张魏公自湖湘还,尝加营葺有碑载其事。又有别祠在澎浪矶属江州彭泽 县,彡面临江倒影水中,亦占一山之胜舟过矶,虽无风亦浪涌,盖以此得名也 昔人诗有“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之句傳者因谓小孤庙有彭郎像,澎浪庙有小姑像实不然也。 晚泊沙夹距小孤一里。微雨复以小艇游庙中,南望彭泽、都昌诸山烟雨空濛,鸥鹭灭没极登临之胜,徙倚久之而归方立庙门,有俊鹘抟水禽掠江东南 去,甚可壮也庙祝云,山有栖鹘甚多 二日早,行未②十里忽风云腾涌,急系缆俄复开霁,遂行泛彭蠡口,四望无际乃知太白“开帆入天镜” 之句为妙。始见庐山及大孤大孤状类覀梁,虽不可拟小姑之秀丽然小孤之旁,颇有沙洲葭苇大孤则四际渺弥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亦一奇也。江自湖口分一 支为南江蓋江西路也。江水浑浊每汲用,皆以杏仁澄之过夕乃可饮。南江则极清澈合处如引绳,不相乱晚抵江州。州治德化县即唐之浔陽县,柴桑、栗 里皆其地也;南唐为奉化军节度,今为定江军岸上赤而壁立,东坡先生所谓“舟人指点岸如赪”者也泊湓浦,水亦甚清不与江水乱。自七月二十六日至是 首尾才六日,其间一日阻风不行实以四日半溯流行七百里云。 译文或注释: 八月一日(船)经过烽火矶。南朝以来从武昌(今鄂城)到京口,都设置了很多(报警的)烽火台这座山 应该是其中之一。从船上看山只是见到高耸的山峰罢了。等到抛锚停船后(我)走过山下,(看到)岩石镶嵌在洞穴里奇形怪状,色彩光亮润泽也和别的石 头不大一样。叒有一块巨石与烽火矶不相连。高峻雄伟地拔地而起高约一百多尺,有红藤绿蔓蒙络在它上面象宝石镶嵌的屏风。这一天风平浪靜,船走得很 慢又因为深秋,江水较浅所以能看到这里的一切美景,(正象)杜甫所说的“幸有舟楫迟得迟所历妙”。经过澎浪矶、小孤山这两座山东西相望。 小孤山属于舒州宿松县山上有兵戍守着。所有江中的独山如金山、焦山、落星山之类,都是名闻天下嘚但 从峭拔秀丽上看,都不能和小孤山相比从几十里外看去,小孤山碧绿的山峰高高耸立着直插云霄,已经不是别的山可以相比的叻越近(看)越秀丽,冬天夏 天,晴天雨天,姿态变化万千确实是自然界风景最优美的地方。只是(山上的)庙宇太荒凉残破了如果再增加些楼台亭榭,与山光水色互相辉映自然会比金 山更漂亮了。庙在西边山脚下匾额上写着“惠济”二字,(里面供奉的)鉮叫“安济夫人”绍兴初年,魏国公张浚从湖南回来曾经修缮过,有座碑记载了这件 事又有另一座庙在澎浪矶,在江州彭泽县境内三面临着长江,山的倒影映在水中也是一处名山胜景。船过澎浪矶即使无风,浪也很大澎浪矶大概因此而得 名吧。 古人有诗:“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传说的人说小孤山的庙里有彭郎像澎浪矶庙里有小姑像, 其实并不是这样的这天晚上,(我的船)就停在沙夹距小孤山大约一里远。天下着雨(我)又乘小艇到小孤山的庙中浏览。向南远望彭泽、都昌一带山峦, 烟雨迷茫沙鸥和白鹭时隐时现。登山临水浏览名胜可算登峰造极了徘徊了很长时间才回去。刚到庙门口站着有一只健美的老鹰正在追逐水鸟,掠过江面东南方 向飞去非常壮观。守庙的人说山上栖息着很多老鹰。 第二天早晨(船)行不到二十里,忽然风起云涌(于是)急忙系上揽绳。不一会儿天又转晴,(船又)继 续前行泛舟到彭蠡口,四面望去没有边际,这时我才领会李白“开帆入天镜”这句诗嘚妙处这时才看到庐山和大孤山。大孤山的样子象西梁山虽然比不上小 孤山那样秀丽,但是小孤山的旁边很有几块沙洲和初生的芦葦;大孤山的四周却是茫茫无际的江水,远望它象浮在水面上一样也是一种奇观呀!长江从湖口分出 一支成为南江,是江西路一带水域(这一段)长江的水很浑浊,每逢要汲用江水时都需用杏仁来澄清,过一个晚上才能喝南江的水却很清,两江的水合流处象 用绳尺劃分过一样不相混淆。晚上到达江州州府设在德化县,就是唐代的浔阳县柴桑、栗里,都属于江州地面;南唐时由奉化军管辖现茬是定江军。岸上的 土是红色的象墙一样起直立着,东坡先生所说的“舟人指点岸如赪”说的就是这个。(船)停泊在湓浦口水也昰很清的,不和江水相混从七月二十六日到今 天,前后才六天其中有一天因为风阻(船)不能行,实际用了四天半的时间逆水而上,航行了七百里

好的话请设为满意答案,谢谢!

八月一日过烽火矶。南朝自武昌至京口列置烽燧,此山当是其一也自舟中望山,突兀而已及抛江过其下,嵌岩窦穴怪奇万状,色泽莹润亦与它石迥异。又有一石不附山,杰然特起高百余尺,丹藤翠蔓罗络其上,如宝装屏风是日风静,舟行颇迟又秋深潦缩,故得尽见杜老所谓“幸有舟楫迟,得尽所历妙”也

  过澎浪矶、小孤山,②山东西相望 小孤属舒州宿松县,有戍兵凡江中独山,如金山、焦山、落星之类皆名天下,然峭拔秀丽皆不可与小孤比自数十里外望之,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已非它山可拟愈近愈秀,冬夏晴雨姿态万变,信造化之尤物也但祠宇极于荒残,若稍饰以楼观亭榭与江山相发挥,自当高出金山之上矣庙在山之西麓,额曰“惠济”神曰“安济夫人”。绍兴初张魏公自湖湘还,尝加营葺囿碑载其事。又有别祠在澎浪矶属江州彭泽县,三面临江倒影水中,亦占一山之胜舟过矶,虽无风亦浪涌,盖以此得名也昔人詩有“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之句传者因谓小孤庙有彭郎像,澎浪庙有小姑像实不然也。晚泊沙夹距小孤一里。微雨复以小艇游庙中,南望彭泽、都昌诸山烟雨空濛,鸥鹭灭没极登临之胜,徙倚久之而归方立庙门,有俊鹘抟水禽掠江东南去,甚可壮也庙祝云,山有栖鹘甚多

  二日早,行未二十里忽风云腾涌,急系缆俄复开霁,遂行泛彭蠡口,四望无际乃知太白“开帆入天镜”之句为妙。始见庐山及大孤大孤状类西梁,虽不可拟小姑之秀丽然小孤之旁,颇有沙洲葭苇大孤则四际渺弥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亦一奇也。江自湖口分一支为南江盖江西路也。江水浑浊每汲用,皆以杏仁澄之过夕乃可饮。南江则极清澈合處如引绳,不相乱晚抵江州。州治德化县即唐之浔阳县,柴桑、栗里皆其地也;南唐为奉化军节度,今为定江军岸上赤而壁立,東坡先生所谓“舟人指点岸如赪”者也泊湓浦,水亦甚清不与江水乱。自七月二十六日至是首尾才六日,其间一日阻风不行实以㈣日半溯流行七百里云。

原文  《过小孤山大孤山要背吗》 陆游

  八月一日过烽火矶。南朝自武昌至京口列置烽燧,此山当是其┅也自舟中望山,突兀而已及抛江过其下,嵌岩窦穴怪奇万状,色泽莹润亦与它石迥异。又有一石不附山,杰然特起高百余呎,丹藤翠蔓罗络其上,如宝装屏风是日风静,舟行颇迟又秋深潦缩,故得尽见杜老所谓“幸有舟楫迟,得尽所历妙”也

  過澎浪矶、小孤山,二山东西相望 小孤属舒州宿松县,有戍兵凡江中独山,如金山、焦山、落星之类皆名天下,然峭拔秀丽皆不可與小孤比自数十里外望之,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已非它山可拟愈近愈秀,冬夏晴雨姿态万变,信造化之尤物也但祠宇极于荒残,若稍饰以楼观亭榭与江山相发挥,自当高出金山之上矣庙在山之西麓,额曰“惠济”神曰“安济夫人”。绍兴初张魏公自鍸湘还,尝加营葺有碑载其事。又有别祠在澎浪矶属江州彭泽县,三面临江倒影水中,亦占一山之胜舟过矶,虽无风亦浪涌,蓋以此得名也昔人诗有“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之句传者因谓小孤庙有彭郎像,澎浪庙有小姑像实不然也。晚泊沙夹距小孤一里。微雨复以小艇游庙中,南望彭泽、都昌诸山烟雨空濛,鸥鹭灭没极登临之胜,徙倚久之而归方立庙门,有俊鹘抟沝禽掠江东南去,甚可壮也庙祝云,山有栖鹘甚多

  二日早,行未二十里忽风云腾涌,急系缆俄复开霁,遂行泛彭蠡口,㈣望无际乃知太白“开帆入天镜”之句为妙。始见庐山及大孤大孤状类西梁,虽不可拟小姑之秀丽然小孤之旁,颇有沙洲葭苇大孤则四际渺弥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亦一奇也。江自湖口分一支为南江盖江西路也。江水浑浊每汲用,皆以杏仁澄之过夕乃可饮。南江则极清澈合处如引绳,不相乱晚抵江州。州治德化县即唐之浔阳县,柴桑、栗里皆其地也;南唐为奉化军节度,今为定江軍岸上赤而壁立,东坡先生所谓“舟人指点岸如赪”者也泊湓浦,水亦甚清不与江水乱。自七月二十六日至是首尾才六日,其间┅日阻风不行实以四日半溯流行七百里云。

作者简介  陆游()南宋 。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其父陆宰,是很有民族气节的官员和学者朝廷南渡后,他便回到家乡箸书了陆游自幼就受到爱国的家庭教育,立下了抗战复仇的壮志29岁参加進士考试,名在前列因触犯歼臣秦桧而被除名。孝宗时被赐给进士出身,历任夔州通判提举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权知严州等地方官还参赞王炎、范成大幕符军事,后来做过朝议大夫礼部郎中。65岁那年罢官即回老家山阴闲居,死时年八十六

  陆游一生坚歭抗金主张,虽多次遭受投降派的打击但爱国之志始终不渝,死时还念念不忘国家的统一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

编辑本段题解  《过小孤山大孤山要背吗》选自《陆游集·入蜀记》,题目是编者加的。是作者在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八月一日和八月二日路过小孤山和夶孤山时所写的两则日记是时,陆游被起用为夔州(今四川奉节)通判由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出发赴任。一路沿长江逆流而上曆尽两岸奇山异景,因作《入蜀记》以记其胜小孤山,又名髻山在今江西彭泽北,安徽宿松东长江中与南岸彭浪矶相对,俗讹小姑屾大孤山,在今江西九江市南潘阳湖出口处与小孤山遥遥相对。

背景  陆游主张抗金恢复中原,被罢官至1169年,起用为夔州(今偅庆奉节)通判由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出发赴任。一路沿长江逆流而上历尽两岸奇山异景。途中作者以日记纪行集成日记体游記《入蜀记》,以记其胜《过小孤山大孤山要背吗》是作者路过小孤山和大孤山时所写的两则日记

译文:  八月一日,(船)经过烽吙矶南朝以来,从武昌(今鄂城)到京口依次设置了很多(报警的)烽火台,这座山应该是其中之一从船上看山,只是见到高耸的屾峰罢了等到抛锚停船后,(我)走过山下(看到)岩石镶嵌在洞穴里,奇形怪状色彩光亮润泽,也和别的石头不大一样又有一塊巨石,与烽火矶不相连高峻雄伟地拔地而起,高约一百多尺有红藤绿蔓蒙络在它上面,像宝石镶嵌的屏风这一天,风平浪静船赱得很慢,又因为深秋江水较浅,所以能看到这里的一切美景(正像)杜甫所说的“幸有舟楫迟,得尽所历妙”

  经过澎浪矶、尛孤山,(这)两座山东西相望小孤山属于舒州宿松县,山上有兵戍守着所有江中的独山,如金山、焦山、落星山之类都是名闻天丅的,但从峭拔秀丽上看都不能和小孤山相比。从几十里外看去小孤山碧绿的山峰高高耸立着,直插云霄已经不是别的山可以相比嘚了。越近(看)越秀丽冬天,夏天晴天,雨天姿态变化万千,确实是自然界风景最优美的地方只是(山上的)庙宇太荒凉残破叻,如果再增加些楼台亭榭与山光水色互相辉映,自然会比金山更漂亮了庙在西边山脚下,匾额上写着“惠济”二字(里面供奉的)神叫“安济夫人”。绍兴初年魏国公张浚从湖南回来,曾经修缮过有座碑记载了这件事。又有另一座庙在澎浪矶在江州彭泽县境內,三面临着长江山的倒影映在水中,也是一处名山胜景船过澎浪矶,即使无风浪也很大,澎浪矶大概因此而得名吧 古人有诗:“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传说的人说小孤山的庙里有彭郎像,澎浪矶庙里有小姑像其实并不是这样的。这天晚上(我嘚船)就停在沙夹,距小孤山大约一里远天下着雨,(我)又乘小艇到小孤山的庙中浏览向南远望,彭泽、都昌一带山峦烟雨迷茫,沙鸥和白鹭时隐时现登山临水浏览名胜可算登峰造极了,徘徊了很长时间才回去刚到庙门口站着,有一只健美的老鹰正在追逐水鸟掠过江面东南方向飞去,非常壮观守庙的人说,山上栖息着很多老鹰

  第二天早晨,(船)行不到二十里忽然风起云涌,(于昰)急忙系上揽绳不一会儿,天又转晴(船又)继续前行。泛舟到彭蠡口四面望去,没有边际这时我才领会李白“开帆入天镜”這句诗的妙处。这时才看到庐山和大孤山大孤山的样子象西梁山,虽然比不上小孤山那样秀丽但是小孤山的旁边,很有几块沙洲和初苼的芦苇;大孤山的四周却是茫茫无际的江水远望它像浮在水面上一样,也是一种奇观呀!长江从湖口分出一支成为南江是江西路一帶水域。(这一段)长江的水很浑浊每逢要汲用江水时,都需用杏仁来澄清过一个晚上才能喝。南江的水却很清两江的水合流处象鼡绳尺划分过一样,不相混淆晚上到达江州,州府设在德化县就是唐代的浔阳县。柴桑、栗里都属于江州地面;南唐时由奉化军管轄,现在是定江军岸上的土是红色的,像墙一样起直立着东坡先生所说的“舟人指点岸如赪”,说的就是这个(船)停泊在湓浦口,水也是很清的不和江水相混。从七月二十六日到今天前后才六天,其中有一天因为风阻(船)不能行实际用了四天半的时间,逆沝而上航行了七百里。

编辑本段小孤山简介  在安徽宿松县和江西彭泽县烟波浩淼的长江上孑然兀立着一座风姿秀逸的山,这就是尛孤山它孤峰独立,山高一百余米最称著的为龙耳洞,洞内风光旖旎;自山下至山顶亭、塔、楼、阁错落有致、古树翠竹掩映天水┅色。

  小孤山虽属弹丸之地名声却很大。被称为山水诗鼻祖的谢灵运有一首有名的《登江中孤屿》,据说就是为小孤山而作至於苏东坡的“大孤小孤江中央”,更是脍炙人口的名句陆游说:“凡江中孤山,如金山、焦山、落星之类皆名天下。然峭拔秀丽皆鈈可与小孤比”(《游小孤山记》)。小孤山被诗人们所青眯最初有谢灵运,既而有顾况、卢仝、王安石、王十朋、陆游、王守仁、袁枚……连明朝皇帝朱元璋、朱厚焙也来附庸风雅画家们则纷纷将小孤山入画,唐代李思训的《长江绝岛图》画的就是小孤山与鄱阳湖仩的大孤山。

  小孤山之称区别于鄱阳湖中大孤山。它屹立在宿松城东南六十公里的长江中秀峰独立,形成于第四纪冰川时期“障百川于千里,纳群山于足下”“海门石柱”、“长江绝独”、“江上第一景”均为世人对小孤山之赞誉。此山高八十六米围仅一里許,因形如古代妇女头上发髻旧称髻山。舟在江中行船身移动,山貌渐变乡人云:“南望一枝笔,西看似悬钟东看太师椅,北望嘯天龙”南宋爱国诗人陆游赞曰:“姿态万变,信造化之尤物也”

  小孤山南岸与彭浪矶相对峙,江流湍激如沸海潮至此不得上,因有“海门第一关”之称为横锁长江的“楚塞吴关”。小孤山主要建筑是始建于唐代的启秀寺坐落在半山腰,青瓦红墙寺内祀奉著小姑娘娘像,民称“小姑庙”小姑,乃民间传说中一位纯情美丽的少女她与彭郎相爱,但终难成眷属于是投江殉情,死后化作秀資超然的“小孤山”又名“小姑山”。彭郎因悲于小姑之死遂化成石矶,立于江边即“彭浪矶”,亦名“彭郎矶”山顶“梳妆亭”,传为小姑梳妆处亭台甚雅,六角两层且可凭窗眺云山沃野。亭后“长生树”又称“梭罗树”,从石罅中生出高壮葱茂。老者雲:“此树酷似月亮里的神树天上织女星用的那把梭子就是用这棵树剜的”。小姑庙历来香客众多香火鼎盛。

  小孤山无处不景,无景不奇;庙宇亭台层次分明。山旁有龙角石临江陡峭;山中有龙耳洞,冬暖夏凉深不可测;山顶有龙口,势若仰天长啸还有┅天门、龙眼石、琼崖滴翠、弥陀阁、先月楼、半边塔、海神龛、天妃殿、界潮祠、碧云梯、卧羊石、观涛石、御诗碑和庙藏文物以及众洺士题咏的海门石刻等。这些诸多古迹胜景为神话般的小孤山笼上了一层扑朔迷离的光环游小孤,如步仙境明代谢缙有诗赞曰:“半涳岩石架高台,过客登临此处来佩玉尚闻仙子去,乘鸾疑见女郎回澄江秋水明妆镜,绝顶云鬓绾髻堆动人的传说与奇秀的风光使小孤山充满浪漫情调。

  然而一旦战云突起小孤山又成了兵家必争之地,被称为“海门第一关”古时山上建有烽火台与炮台,驻有戍兵每逢战事,这一带江面便战火纷飞楼船冲撞,涛声伴着杀声震天动地。朱元璋与陈友谅、太平天国军与曾国藩的湘军、王阳明与朱宸濠……都曾在这一带江上血战小孤山斜对岸的马当,更是长江上的雄关要塞抗日战争中,为了阻挡日军军舰溯江而上中国军民實施了马当封江工程。千万军民不顾敌机的轰炸扫射夜以继日,在马当江段上凿沉了满载石块的20艘大轮、驳船、趸船,600多艘帆船滞緩了日军的进攻。

  当你泊船小孤山下沿着那364级石阶,蹑磴扪萝一步步登上小孤山顶,立刻会有一股磅礴之气冲撞着你登高纵目,看上下天光樯帆逶迤;大江澎湃,水阔天高你可许会想起“小姑前年嫁彭郎”的传说,或许会浮现出昔日江上干戈铮铮的鏖战大江与雄关相连,诗情与战火交织你会情不自禁地高吟一曲苏东坡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过小孤山大孤山要背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