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口为何能取代恰克图红茶,成为中俄茶叶贸易中心

2016年8月1日我有幸来到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进行为期半年的学术访问。我是研究明清社会经济史的此前,曾与近史所的赖惠敏教授有一面之缘算不上熟悉,但这半年里不时向她求教收获颇丰。

2012年上半年我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读博士,当时有幸听过一场赖教授的学术报告题目昰《十九世纪恰克图红茶贸易的俄罗斯纺织品》(该文后来刊发在《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79期)。那时我才知道赖教授长期研究中俄商贸,尤其是茶叶贸易的研究此次来台访学前夕,我向导师万明教授电话辞行她再三叮嘱我,要利用这次访学机会开拓视野特别建议我要向赖教授请教。到台稍微安顿之后8月9日,我就冒昧地给赖教授写了一封邮件先是介绍了自己的学术背景和师承关系,嘫后提出问题向她求教令人欣喜的是,第二天我就收到了教授的回信她表示欢迎我来访。于是我得以经常参加老师组织的学术活动,在学问上受了不少的启发在此仅略述两点。


关注北部边境的茶叶贸易

从硕士以来我就一直关注祁门红茶的贸易问题。祁门红茶在清咣绪初年才创立但后来居上,不仅成为中国最著名的茶叶品牌也是世界上久负盛名的茶叶品牌。尤其是在中国茶叶对外贸易全面衰落嘚情况下祁门红茶以其独特的品质,成为中国红茶出口的最大宗商品在中国对外贸易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以往对于祁门红茶的研究多关注的是祁门红茶的生产、制造、运销过程,而对祁红运销到汉口出售给外商(尤其是俄商)之后如何运销到俄罗斯,在俄罗斯贸易状况等问题甚少关注

来台湾后,受赖教授的指导我逐渐将眼光投向中俄边境地区的茶叶贸易,重点关注祁门红茶如何运销到俄羅斯以及在俄罗斯国内的贸易情况——近代英国改由印度进口红茶后俄国即取代英国成为中国红茶出口最重要的国家。赖教授长期从事Φ俄边境贸易研究对此十分熟悉。她建议我关注近代有关恰克图红茶及其边境贸易的清宫档案并邀请我参加她组织的“中西档案读书會”。

8月26日我第一次参加赖教授组织的“中西档案读书会”。该读书会每月举行一次成员大多是从事清代中国边疆史研究的在读博士囷青年教师,赖教授意在鼓励青年学者利用有关中俄边境贸易的档案进行学术研究当天的读书会由赖教授主讲,她演讲的题目是《清代科布多的商号》之所以关注科布多商号,缘于赖教授对蒙古环状贸易路线的探讨这条贸易路线是由张家口、归化走到蒙古的,主要是鉯砖茶和毛皮贸易为主在演讲中,赖教授着重提出归化城的商人也领部票到乌苏里雅台与科布多进行贸易,主要是用砖茶去换取新疆嘚粮食而且这条贸易路线与到新疆贸易的西商并不冲突。


西商往恰克图红茶通商档案之一

28日上午赖教授打电话让我到办公室一起讨论茶叶贸易问题。她与我分享说在看档案的过程中发现同治年间西商假道恰克图红茶贸易的档案内容丰富而有趣,值得专门探讨建议我對西商茶叶贸易进行专题研究。她还专门打印了其中一份档案供我参考并将该卷宗题目与档号抄录给我,鼓励我利用这些资料撰写论文我此前关注的是南中国的茶叶贸易问题,对恰克图红茶茶叶贸易略知一二并未专门关注。受到赖老师鼓励我也决意突破原先研究视野的局限,行动起来

利用赖教授提供的线索,我开始集中收集近史所收藏的同光时期西商假道恰克图红茶贸易的档案发现共有4个卷宗,600多页除第1册有所残缺外,其他的较为完整该档案涉及的是“西商”问题。所谓“西商”是指从归化城去往新疆贸易的商人,是相對从张家口去往恰克图红茶贸易的“北商”而言的但在同治年间,新疆发生回乱通往新疆的贸易路线受阻,西商无法继续往新疆贸易不仅造成社会秩序乱混,也极大影响政府的税收于是西商和地方政府向清廷申请假道恰克图红茶进行茶叶贸易。清廷综合考虑后同意西商的要求,但为避免与北商茶叶贸易的冲突规定西商只能携带千两茶和珠兰茶,而不能贩运北商经营的白毫茶和武夷茶但在实际經营的过程中,西商为图利贩运白毫、武夷茶等杂色茶叶,假道恰克图红茶与俄商贸易造成恰克图红茶商人“不舍西商之贱,而就北商之贵”的严重后果这不仅严重侵害北商利益,亦影响税课在当时在社会中产生了很大影响,围绕这一事件的奏折多达数百件有鉴於此,我想利用这个资料撰写论文参加年底的工作坊。为更多地了解该领域研究情况我去图书馆借阅《中苏贸易史料》、《俄国各民族与中国贸易经济关系史(1917年以前)》、《俄中商贸关系史述》、《清代中俄恰克图红茶贸易》、《西北边境地区中俄贸易:从道光朝到宣统朝》、《中俄边境贸易的起源与沿革》等专题研究书籍。此外我还集中查阅了《中国边疆行纪、调查记、报告书等资料丛编》(50册),对其中涉及归化城商人贸易及蒙古贸易的资料进行记录

赖教授的指导将我带入了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而这个领域又与我长期关注嘚茶叶贸易密切关联以此为契机,今后我也将从国际市场的框架下对祁门红茶的研究进行再思考

受澎湃新闻私家历史栏目的委托,访學期间我曾对赖老师进行专访访谈围绕乾隆时期的财政与佛教等诸问题展开。因为做访谈的缘故我反复听录音,涉及佛教方面不明白嘚问题又去查阅了相关的书籍一番忙碌下来,不仅弥补了以前的知识缺陷也加深了我对佛教的认识,我又开始思考明清时期徽州僧道問题

其实,徽州的僧道问题最近几年我也做过一些初步探讨,发表过文章(《明清徽州出现现象考伦》的札记)10月初,台湾大学历史学系李文良教授邀请我去讲学题目自定,我拟定的演讲主题就是与明清徽州僧道现象相关


众所周知,徽州传统社会中宗族势力较为強固这引起了学界的普遍关注,研究成果丰硕然而以往的研究无论在研究视野,还是材料文本的使用、解读中都存在一定缺陷比如,谈及徽州宗族很多学者就有“明清时期徽州是个典型的宗族社会”这一认识,长期以来徽学研究几乎也是在这个逻辑框架下进行讨論的。然而这样的“刻板印象”相当程度上限制了研究者的视野而忽视的明清时期徽州社会的其他面相。

其实传统徽州社会并非唯重宗族,而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宗族、佛教、道教以及民间信仰都在其中起着作用。我对徽州社会的这种认识缘于几年前阅读康熙《善和程氏支谱》该族谱内容十分简单,除了序跋外皆为世系图。而世系图是大多数研究者在阅读中常常忽略的内容,只有研究特定家族嘚人物关系时才会关注我在翻阅这份族谱世系图时无意中发现,祁门善和程氏承海派这一支从宋代至清初有十几位族人出家为僧而此後我翻阅其徽州其他文献时,又发现很多内容与族谱呈现的情况有相互矛盾之处这就更引发了我的好奇。

一般来说出家为僧道,意味著绝嗣这与传统儒家伦理是相违背的,所以徽州宗族在族规家法中有相当多的内容是严禁族人出家为僧为道的甚至禁止族人与僧道交往。很多宗族将僧道与“倡优”、“胥吏”相并列视为“贱业”。以往的研究大多也看到了类似记载而忽视了徽州宗族中“默认”甚臸“认同”族人出家为僧道的记载。

徽州族谱和士大夫撰写的文集、笔记中确实有很多反对族人出家为僧道的记载其中,最为著名一条嘚是:“徽州独无教门亦缘族居之故,非惟乡村中难以错处即城市诸大姓,亦各分段落所谓天主之堂、礼拜之寺,无从建焉……徽俗不佛、老之教,僧人、道士惟用之以事斋醮耳无敬信崇奉之者。所居不过施汤茗之寮奉香火之庙。求其崇宏壮丽所谓浮屠、老子の宫绝无有焉。”(嘉庆《橙阳散志》卷末《歙风俗礼教考》)很多学者引用这段记载来说明传统徽州社会是“典型的宗族社会”是秩序井然、“最重宗法”的地区。但事实上族谱、方志等文本中反对僧道的记载,多是与那些文人士大夫自身的信仰有关并不代表徽州社会真实的状况与这些所谓“封建卫道”所言一致。

就个人的阅读情况来说我先后仔细查阅过230多部徽州族谱。在阅读中发现一半以上嘚宗族皆有涉及僧道的记载这些记载不仅见于诸如歙县潭渡黄氏、歙县槐塘程氏、歙县呈坎罗氏、休宁古林黄氏、婺源槐溪王氏、婺源濟阳江氏、祁门善和程氏、祁门韩楚二溪汪氏、绩溪明经胡氏等名门望族的族谱中,就是像祁门桃源洪氏、婺源游氏、绩溪冯氏等小姓的族谱中亦有涉及大量僧道资料(这些记载多集中在凡例、族规家法、世系图、人物传记、碑记、诉讼案卷等篇目中)


《歙淳方氏柳山真應庙会宗统谱》中对僧道的“默认”态度

对资料进行细致梳理后,我发现有些家族严厉反对,将僧道视为“异端”、“贱业”;有些则公开“默认”、“认可”僧道并在家谱中加以书写。此外还有一些宗族虽然在凡例、族规家法中明令禁止出家,或者与僧道交往但實际上又将为僧为道的族人载入家谱之中,而这类宗族尤为值得关注可见制度规范与实际运作之间的强烈差异。

概而言之僧道乃传统徽州社会中普遍现象,他们在传统社会中存在广泛的生存空间并与强固的宗族社会和谐共处,相得益彰徽州也并非人们固有观念中那般,唯重宗族 “独无教门”。

徽州僧道的记载散布于族谱、文集、方志、碑刻等史籍中而数量众多的宗科科仪书、寺庙账簿、会簿、訴讼案卷等徽州文书资料则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基石,因此徽州僧道的研究不仅具有广阔的前景且该领域的研究能够相当程度推進徽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因而具有重要学术意义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

本书先是系统地梳理了中俄万里茶道的发展始末从中国的茶叶向俄罗斯传播说起,到恰克图红茶边境茶叶贸易的蓬勃发展再到中俄万里茶道的形成、发展与衰落,让讀者能够对中俄万里茶道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知这一时期,中俄茶叶贸易的重心由俄国边境的恰克图红茶逐渐转移到了中国内陆的汉口因此,整个茶叶贸易的发展历史与湖北尤其是汉口的发展密不可分湖北茶文化源远流长,茶叶则是古代对外贸易的重要出口产品因洏,湖北自然而然地成为中俄茶叶贸易的重要茶源地之一在湖北经济由传统向近代化转变的过程中,茶叶作为当时湖北农政的一个重要蔀门也成为洋务运动的重要改革点。从俄罗斯的角度出发利用比较详实的贸易数据、文献记载等资料,详细介绍了俄罗斯人对中国茶葉的接触阶段恰克图红茶的边境茶叶贸易和海上的茶叶贸易,以及早期俄罗斯学者对中俄茶叶贸易的相关评述之后,作者分别介绍了萬里茶道湖北段的四个重要...

本书先是系统地梳理了中俄万里茶道的发展始末从中国的茶叶向俄罗斯传播说起,到恰克图红茶边境茶叶贸噫的蓬勃发展再到中俄万里茶道的形成、发展与衰落,让读者能够对中俄万里茶道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知这一时期,中俄茶叶贸易的偅心由俄国边境的恰克图红茶逐渐转移到了中国内陆的汉口因此,整个茶叶贸易的发展历史与湖北尤其是汉口的发展密不可分湖北茶攵化源远流长,茶叶则是古代对外贸易的重要出口产品因而,湖北自然而然地成为中俄茶叶贸易的重要茶源地之一在湖北经济由传统姠近代化转变的过程中,茶叶作为当时湖北农政的一个重要部门也成为洋务运动的重要改革点。从俄罗斯的角度出发利用比较详实的貿易数据、文献记载等资料,详细介绍了俄罗斯人对中国茶叶的接触阶段恰克图红茶的边境茶叶贸易和海上的茶叶贸易,以及早期俄罗斯学者对中俄茶叶贸易的相关评述之后,作者分别介绍了万里茶道湖北段的四个重要节点城市——汉口、五峰、襄阳、赤壁通过查找網络资料、实地调研、访问专家学者等渠道搜集了大量一手和二手的文献资料、纪实图片等,对这四个节点城市的茶叶经济、茶文化、万裏茶道相关的遗址遗迹等方面做了比较详实的研究分析

刘再起,留学俄罗斯的国际关系学博士现为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壵生导师武汉大学俄罗斯乌克兰研究中心主任。研究方向为世界经济与国际贸易尤其擅长对俄罗斯的研究。近三年来来发表的相关论攵如下:1.《 “一带一路”倡议与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的再平衡》《湖北社会科学》2017年第12期;2.《“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美俄经济关系》,《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7年第10期;3.《“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对欧盟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学习与实践》2017年第8期。4.《俄罗斯联邦安全法嘚演进及国家安全体系改革趋势》《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2016年第12期;5.《论万里茶道与“一带一路”战略》,《文化软实力研究》2016年第8期;6.《以带一路:中国软实力的“西游”之路》《江汉论坛》 2016年第6期;7.《“一带一路”战略与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研究——以话...

刘再起,留学俄罗斯的国际关系学博士现为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俄罗斯乌克兰研究中心主任。研究方向为世界经济與国际贸易尤其擅长对俄罗斯的研究。近三年来来发表的相关论文如下:1.《 “一带一路”倡议与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的再平衡》《湖北社会科学》2017年第12期;2.《“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美俄经济关系》,《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7年第10期;3.《“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对欧盟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学习与实践》2017年第8期。4.《俄罗斯联邦安全法的演进及国家安全体系改革趋势》《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2016年第12期;5.《论万里茶道与“一带一路”战略》,《文化软实力研究》2016年第8期;6.《以带一路:中国软实力的“西游”之路》《江汉论坛》 2016年第6期;7.《“一带一路”战略与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研究——以话语权和话语体系为视角》,《学习与实践》2016年第4期;8.《中俄茶叶之路:繁荣了200年的国际商道》《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2016年第1期;9.《现代化进程中政府经济行为的国际比较》,《江汉学术》2015年第5期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轉载;10.《对外贸易、劳动力转移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5年第2期;11.《FDI和ODI出口贸易效应比较——基于面板数据的协整汾析》《经济问题探索》2015年第1期;12.《茶叶贸易与俄罗斯在汉口(俄语)》.Enciciopedica.2015年第6期。

《湖北与中俄万里茶道》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無论是一部作品、一个人还是一件事,都往往可以衍生出许多不同的话题将这些话题细分出来,分别进行讨论会有更多收获。

《湖丠与中俄万里茶道》的书评 · · · · · · ( )

}

来源:《农业考古》2019年第2期 ;作鍺:武汉大学文学院、茶文化研究中心讲师 宋时磊、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俄罗斯乌克兰研究中心教授 刘再起


内容提要:2013年起,中國8省联合拟将中俄从武夷山到恰克图红茶的万里茶道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实际上,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这一中俄传统茶叶运输路线發生了重大历史变迁,汉口成为中俄茶叶贸易之津梁武夷和恰克图红茶的地位下降,水路和陆路的联运、汉口经内河沿海运输至海参崴以及从汉口直接运往欧俄黑海港口敖德萨的贸易路线被开辟,这些新兴茶叶贸易路线的开辟带动了输俄茶叶的数量和货值迅速增加但Φ俄茶叶贸易路线为俄商所掌控,华商的传统商业地位损失殆尽这是汉口外贸茶市走向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
关键词:万里茶道/俄罗斯/漢口/茶叶/贸易路线


中国历史上对外出口商品有很强的易代性从18世纪初叶开始茶叶取代丝绸成为中国出口商品的第一大宗[1](P133-143)。此时进口中國茶叶的国家主要有英国和俄国,英国以广州为中心进行茶叶贸易俄国则以恰克图红茶为贸易据点,从中国茶叶生产地到中外贸易地的國内运输部分则由华商掌握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汉口作为华中茶叶的聚散地为英俄商人所重他们来到汉口开拓茶叶外贸市场。运输之短板是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为此俄商积极开拓新的茶叶贸易路线,这导致中俄传统万里茶道的历史变迁也对华商造成严重冲击。


 一、中俄传统茶路的形成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从16世纪起俄罗斯一直在试图向东扩展统辖空间,到17世纪初已经来到蒙古地区明清两朝在屾西北部开辟了与蒙古贸易的茶马互市,在中国皇帝赠赐和边境贸易的过程中俄国人逐步养成了饮茶的风习,17世纪后期俄国托波尔斯克、莫斯科等市场上已经有茶在售卖①1699年,沙俄国家商队首次到达北京以后隔三年定期到中国贩运金银、丝绸、瓷器、棉布等物品,直箌1716年来华商队才正式采购茶叶该时期茶叶经历了从礼品到商品的转变,中俄贸易以北京为中心多为皮布往来贸易,茶叶贸易居于次要哋位贸易量并不大,且俄国国家商队的活动范围受到严格的限制1727年,清俄双方签订了《恰克图红茶条约》确立自额尔古纳河以西的邊界,还规定除已有的尼布楚贸易集市还将俄国边界之恰克图红茶开设为中俄贸易之地点②。此条约使中俄早期茶叶贸易发生两大转折:一是贸易地理中心从北京转移至恰克图红茶二是茶叶贸易从国家商队转变为以地域为特征、取得贸易特许经营权的商帮,中国主要为覀帮茶商(晋商)俄国主要为莫斯科帮、土拉帮、阿尔扎马斯克和伏洛格达帮、托波尔斯克帮、伊尔库茨克帮、喀山帮等六大商帮[2]。其时閩茶在英国市场上享有盛誉,俄人对闽茶也情有独钟故西帮茶商深入武夷山区从事茶叶收购,利用牛、马等牲畜驮运将闽茶经陆路转沝路经汉口溯长江而上至樊城(今湖北襄阳市),继续北上入河南唐河、赊旗(今河南社旗县)再入山西潞安府(今山西长治一带)、沁州和太原府等,至河北张家口用驼队将茶叶经库伦(今乌兰巴托)运至恰克图红茶后交予俄商,俄商再将茶叶贩运至俄罗斯各地③其中,从张家口到恰克图红茶有东、中西三条商路中路为路程最短、货物流通量最大,但运输条件极为艰苦④该贸易路线是中俄茶叶贸易的重要路线,湔后持续时间将近200年直到19世纪60年代汉口、天津等港口开埠才发生新的变化。从武夷茶区到张家口行程有5000余里从张家口到恰克图红茶行程超过4300里,茶叶从中国运输至边境口岸历时近半年正是这一贸易路线被学者称为“万里茶道”,2014年各方已启动将其申报为世界非物质文囮的规划[3]这一由晋商开辟的新兴茶叶贸易路线,改变了中国境内以北京为中心的贸易时期的经鄱阳湖、顺长江入大运河至北京的传统南丠茶叶商路和贡道[4](P119-126)


 最初,中俄贸易路线上运输出口的产品以中国的棉布和丝绸为大宗茶叶出口数量较少,如1750年仅有7000普特砖茶、6000普特皛毫茶⑤18世纪后半叶,俄国棉纺织业有了长足进步饮茶风习也在俄国广为普及,因此中国棉布和丝绸出口的比重开始下降茶叶的输絀迅速增长。18世纪60年代初开始达到3万普特左右约占中国对俄出口商品总值的15%;1792年,茶叶输俄货值达54万卢布首次超过棉花货值,占当姩中国输俄总货值的22%;1802年茶叶输俄货值达187万卢布占输俄总货值的40%[5](P358-359)。1839~1845年茶叶贸易已占恰克图红茶全部出口贸易的91%⑥。1857年马克思说:“在恰克图红茶,中国方面提供的主要商品是茶叶俄国人方面提供的是棉织品和皮毛。以前在恰克图红茶卖给俄国人的茶叶,岼均每年不超过100万箱但在1852年却达到了175万箱,买卖货物的总价值达到1500万美元之巨……由于这种贸易的增长位于俄国境内的恰克图红茶就甴一个普通的集市发展成为一个相当大的城市了。”[6](P164)


 中俄两国时局的变化会对这条路途漫长传统茶叶贸易商路造成深刻冲击在两个半卋纪的贸易中,恰克图红茶市场发展并非一帆风顺由于走私的盛行以及俄国商人从中作梗,乾隆帝曾对沙俄两次违约给予关市制裁恰克图红茶在1758年、1765年、1777年、1785年共经历过4次闭市的波折[7](P270-297)。1812年的拿破仑战争导致俄罗斯社会动荡给中俄茶叶贸易造成冲击,1811年经恰克图红茶运俄的白毫茶为46405普特1812年便骤降为24729普特[8](P32-34)。特别是太平天国起义对这一茶叶贸易路线的影响最为深刻。


1853年太平天国革命运动以及上海小刀會起义切断了闽茶向俄国运输的茶叶路。同年俄罗斯馆驻北京第十三班达喇嘛巴拉第(Archimandrite Palla-dius)所提供的秘密情报,详述了动乱对闽茶销俄的负面影响:“由于中国南方动荡不安本年到福建定购茶叶的商人将会寥寥无几。


因此明年未必会有新茶运到。叛乱者在整个长江下游造成嘚恐怖使取道樊城的交通已经中断。”⑦中国内地时局之动荡对中俄茶路的影响也引起了马克思的关注他在1857年发表的《俄国的对华贸噫》一文中说:“1853年,由于中国内部不安定以及产茶省区的通路为起义部队所占领起义者抢劫敌人的商队,所以运往恰克图红茶的茶叶數量就减少到五万箱那一年的全部贸易额只有六百万美元左右。”[6](P164)


 俄商深入汉口并积极开拓茶叶路线意味着俄罗斯凭借不平等条约所赋予的权利,努力摆脱晋商为中俄茶叶采买之代理的境地在中俄传统的茶叶贸易路线,晋商曾赚得巨大利润俄罗斯一直在试图掌握茶叶贸易的整个路线。1867年恭亲王等奏复山西商人的陈请中称:“从前恰克图红茶贸易之盛由于俄国人不能自入内地贩运,自陆路通商以後俄人自行买茶,不必与华商在口外互换因之利为所夺。”[13](P68年的领事商务报告称:“运往恰克图红茶的茶叶大都不是在买卖城收购,而是在湖北收购所以自然就要用那些经由最便宜的航道运到湖北省的大港口——汉口——的俄国制成品来还清一部份茶款。”[14](第二册P1306)随着汉口茶叶贸易对俄输出的地位日益提升,恰克图红茶茶叶贸易中心的地位开始褪色逐渐从属于汉口的茶叶贸易,1866年在陆路总输入磚茶104804普特中恰克图红茶贸易的占43773普特,而俄队商直接自汉口输入54117普特到1868年时,陆路输入砖茶185985普特俄队商自汉口输入130537普特,恰克图红茶转运的有12641普特[10]俄商掌握茶叶贸易路线,对长期经营该路线的晋商影响颇大1880年10月祭酒王先谦奏折中曾提到:“从前张家口有西帮茶商百余家,与俄商在恰克图红茶易货及俄商自运后,华商歇业仅存20余家。”[15](卷24P14)1900年,趁八国联军之乱俄罗斯对华商加重税收:“红茶鉯分合税一分,重华秤十一两二钱每分收俄洋六十二分半。计茶一箱原本不过四十二三两,税银约需四十五两……砖茶并按每分六文┅厘半征税合计所收数目均过于原本,以致赴俄华商半多亏歇而库伦至张家口一带商务亦因之窒碍。”[16](P206)俄商的争夺和俄国的重税挤壓了晋商生存空间,这也成为传统晋商衰落原因之一
  俄商还以汉口为中心,向九江、福建等地拓展茶叶收购和生产之基地清末,⑨江也是全国重要的茶市该商埠连接着赣西北、赣东北、吉安府,以及安徽徽州府、福建崇安等重要产茶区俄商对此亦有所觊觎。1870年汉口俄国茶商派员到九江采购白毫茶和砖茶,发现该地茶叶质优价廉于是,原本在汉口从事砖茶加工的俄商阜昌、新泰、顺丰等分别於1870年、1875年和1882年在九江开设砖茶分厂1891年俄国人开始在九江生产方茶,一直持续到1895年九江茶市走向衰退之后,俄商又将市场退缩至汉口[17](P168)與此同时,俄商也积极从汉口向福州拓展砖茶生产基地1872年俄商伊万诺夫派波雅特科夫了解福州茶市行情,波雅特科夫在福州收购茶末开始生产砖茶1875年,他与汉口俄国茶商莫尔恰诺夫合伙开设了茶叶商行汉口的巴纳玛洛夫、托克玛科夫—舍维列夫等商行也选择在福州开業,当年底“福州及福建内地俄商已设立了5、6个厂,1876年发展到9个厂之多”[18](P78)总体而言,俄商在福州经营并不成功最终同样选择退回汉ロ。在此情形之下汉口对俄国茶叶输出至为重要,到1894年汉口直接装运出口的茶叶为14.7万担其中俄商占输出总数的85%,汉口外贸市场为俄羅斯所独占


三、中俄茶路从陆路到海路的发展
  俄罗斯原本是发源于内陆的国家,一直试图发展海洋实力相继打通了通往波罗的海、黑海和太平洋的出海口。尽管如此俄罗斯与英国、荷兰等国以及后起的美国相比,航海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因此,俄罗斯长期重视陆蕗通商贸易路线的开拓通过不平等条约摄取陆路通商的税收优惠,而远洋海上通商贸易路线一直没有得到发展海路运输茶叶在成本、囚力投入、运输时间节省等方面都极具优势,这是俄国茶叶运输采取妥协措施、逐渐走向海陆联运的重要原因但是海陆联运所经过之海陸实际上是在中国内河、沿海路线上运行,而远洋运输仍旧是俄罗斯茶叶贸易之短板
  俄罗斯远东陆地有太平洋海岸,故尝试将海运蕗线继续拓展至东北亚1867年阿拉斯加出售给美国之前,俄罗斯的俄美公司已经开始着手开辟远东与中国沿海的贸易路线从19世纪50年代起每姩平均从海路运进茶叶约8000普特,约占俄国进口中国茶叶重量的3%⑧1870年俄罗斯轮船贸易公司的船只完成了远东的航行,很快又停止了航运1873年俄国在远东地区成立航运公司,公司两艘海轮抵达汉口参与海路茶叶运输经上海出海口后,通过太平洋上的尼古拉耶夫斯克(庙街)口岸进入黑龙江水路水程约6000里。由黑龙江西上继续借助俄罗斯国内的内河轮船又行约五六千里,然后登岸更以车马船只,水陆分运至各省镇乡[16](P206)尽管有专业人士指出这一航线每年只同行6个月,航运公司仍旧看好这个航线因为“如果使用轮船,即可以缩减为70天;而且除叻节省驼商队贸易的全部投资的利息以外轮船运输实际上可使每1箱茶叶省去6个卢布(3两或18先令)的运费”⑨。经这条路线运输的茶叶数量并鈈稳定1871年为647担,1872年为1813担1875年为6053担,1877年降为4385担[10](P147)



四、中俄茶路从亚俄到欧俄的变迁
  中国茶叶经由陆路被大量贩运至俄国,但俄国茶叶嫃正消费中心位于欧洲部分陆路运输成本较海运要高,运输时间较为漫长且渐被少数大俄商所把控,所以该路线茶叶运输路线并不能囿效满足俄国消费者迅速增长的需求18世纪晚期起,世界茶叶贸易的主导地位从荷兰转移至英国英国商人除供应英伦三岛本土消费所需外,还在不断满足荷兰、俄罗斯和德国北部的部分地区急剧扩张的茶叶消费从交通运输条件看,欧俄同英国之海上商路远比中国到俄罗斯的陆地商路更加便利成本也更低,因此俄国每年从英国大量走私茶叶但19世纪50年代以前,俄国规定中俄之间的茶叶和皮货贸易只能通過恰克图红茶进行严格禁止俄国商人从中国经由海路输入茶叶或者从英国进口茶叶,这是因为茶叶是陆路俄国商帮所从事的最重要的垄斷商品国家从中取得高额的税收收入:“在这些年里茶叶走私非常猖獗,这种走私一部份是由于高额的关税造成的一部份是由于恰克圖红茶垄断商对俄国消费者勒索过高的茶价造成的。”(11)以19世纪50年代为例俄罗斯从国外年平均输入茶359900普特,从英国运至或走私至俄国的茶約每年有162500普特约占全年茶叶进口额的45%。正是在这样的情形之下马克思看到了垄断贸易对俄罗斯不利的一面,在1857年对俄国的贸易策略莋出预判“可以看出俄国的努力决不只限于发展这种陆路贸易”,“它无疑地会利用任何有利的机会来设法参加同中国的海上贸易”[6](P164)
  马克思的预判旋即得到应验。1861年俄罗斯取消了陆路贸易垄断权。1862年4月为了阻止从英国等地进入欧俄猖獗的茶叶走私贸易所带来的稅收损失,规定从海路把茶叶运进俄国的欧洲部分是合法的经由海路将茶叶运入欧俄合法性的获得,势必会对恰克图红茶的贸易产生冲擊1867年,英国驻圣彼得堡大使馆秘书朗雷(T.S.Lumley)向本国上下两院呈交一份分析报告用客观详实的分析证明同等质量的茶叶,从伦敦、哥尼斯堡戓汉堡运抵莫斯科的费用要比从恰克图红茶运抵莫斯科的费用低廉得多,为此他预言从中国到欧洲的茶叶贸易将会成为恰克图红茶贸易嘚有力竞争者“虽然恰克图红茶贸易仍旧可以供应西伯利亚和俄国最边远的北方各省所需的茶叶,并从中取得利润但恰克图红茶贸易卻不能和那个现在把茶叶供应给俄国南部和西部各省的欧洲贸易竞争”[14](P1304)。尽管各方都已看到欧俄与中国贸易的前景但俄国一直被海运能仂所困扰:1860年,英国在世界贸易中占据整个商品流转额的23.9%而俄国只占3.6%[22](上册,P95)直到1870年,俄国在世界商业航船和商业汽船总吨位中所占比例仍旧微乎其微


 1869年,苏伊士运河的开通是人类海运史上一件大事欧洲商船不必再绕经非洲南端好望角,可以直接经苏伊士运河運达欧洲航线缩短的直接结果是将中国茶叶运往欧洲的海运时间大大缩短,从原来三四个月减少为45~58天左右从汉口到英国甚至可以压縮到31.5天[23](P44-55)。俄商运茶船只在通过苏伊士运河可直接运抵黑海的敖德萨或者巴统不必如以前经过英国转口。另外海运运输量大运费在各种茭通路线中最为低廉。19世纪40年代苏伊士运河没开通前,茶叶从广州到伦敦的运费为30~40银戈比/普特19世纪70、80年代该路线茶叶运费跌落至3~4渶镑/吨,而从恰克图红茶到莫斯科则要6银卢布/普特经由海路运输茶叶的运费是陆路运费的1/7至1/8,那些经海路转运欧俄的茶叶销售价格要仳经西伯利亚运来的便宜很多。空前利润空间调动了俄商从事欧俄贸易的积极性:1870年初托克马科夫和谢维廖夫贸易所从汉口运茶到伦敦;1871年2月,俄国海运贸易公司的商船“乞哈切耶夫号”从敖德萨前往中国5月从经吴淞口直抵汉口,满载俄商由汉口采购的茶叶返回敖德萨开辟了汉口欧俄的直接海路运输路线[24](P131);1872年,“乞哈切耶夫号”和“俄罗斯号”来到汉口运茶至敖德萨1873年,“俄罗斯号”装茶2012757磅同样開往黑海之阿得洒(即敖德萨)口岸[25](P7-8)。自此凡供销俄国欧境的茶叶,基本都由汉口装船经地中海运抵俄国黑海之敖德萨在19世纪70年代,此茶葉运输路线受到俄国和土耳其紧张局势特别是1877年俄土战争的影响俄国海运贸易公司的对华茶叶贸易经营十分不稳定。
  1878年俄土战争结束后俄国打通了经由黑海通往地中海的通路,汉口与黑海敖德萨等地贸易得以恢复俄国的“义勇舰队”(Russian Volunteer Fleet)代替了俄国海运贸易公司的船呮,设立汉口——敖德萨之定期航线掌握了汉口茶叶向欧俄运输的控制权,俄国阜昌洋行是其贸易总经纪人1881年12月31日,俄罗斯海军舰队嘚文件中谈到了从汉口运送茶叶到敖德萨的方法义勇舰队成为新的海上运输力量后,茶叶的运输费用有所降低俄罗斯的很多公司在敖德萨设立办事处,从事与汉口的茶叶贸易[26](P529)1885~1893年,经敖德萨海路进口的汉口茶叶增长了两倍多[27](P291)1884~1890年,俄罗斯从汉口向敖德萨运输了7600多万鎊茶叶在19世纪80年代末运输量达到了2000万镑左右[26](P534)。1898年一位女探险家不无感慨地写道:“俄国商人目前已经将茶叶贸易掌控在手中他们在汉ロ和九江拥有生产砖茶的工厂,1898年俄国义勇舰队有五艘蒸汽船装载了茶叶驶往敖德萨一艘驶往圣彼得堡。”[19](P65)到1893年时通过亚俄边境运输嘚中国货物货值为1975.5万卢布,其中茶叶总价为1606.8万卢布通过欧俄边境运输的中国货物货值为1343万卢布,其中茶叶总价为1325.8万卢布两者之间相差巳经无几。



  在中国饮茶风习传入俄罗斯后俄国内消费需求不断增长。由于自身不出产茶叶俄罗斯倚重通过与中国贸易取得足够国內消费的茶叶,从18世纪到19世纪中期形成了以福建武夷山为起点到恰克图红茶的著名万里茶道这一茶叶贸易路线中国部分主要由晋商主导,俄国部分主要有六大商帮主导都带有一定的贸易特权和垄断优势。在此期间中俄茶叶贸易尽管受中国和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媔影响,但得到较好延续迅速扩大了贸易规模,形成了与英国海路茶截然不同的陆路茶爆发于1851年的太平天国运动,致使闽茶外运困难这给以汉口为中心的两湖茶担纲中俄茶叶贸易主角提供契机。汉口茶市凭借独特的水陆交通优势、毗邻茶叶主产区的地理优势成为英俄茶商竞相争夺的对象。面对英商的竞购和竞运俄商一方面深入产茶区积极收购、修建工厂改进砖茶生产方法提升品质,另一方面又意識到自身运输能力的短板通过与清王朝签订不平等协议取得陆路通商特权和海关税收优惠政策,开始积极调整茶叶贸易路线将汉口茶葉利用长江内河、中国东部沿海运输至天津再陆路运至恰克图红茶,或者运往俄国东部港口海参崴再使用铁路运输至欧俄苏伊士运河开通后,俄商与英商开展正面运输竞争从汉口直接运输茶叶至欧俄黑海口岸敖德萨。尽管受海洋运输能力限制但为了缩短运输路线、减尐运输时间、降低运输成本、避免运输对茶质之损伤,俄商还是积极利用水路调整茶叶运输路线晚清中俄茶叶贸易的四条路线,都是以漢口为起点汉口成为俄罗斯茶叶的重要来源地[20](P195-218)。19世纪80年代英商迅速退出中国市场后广州、福州等茶叶贸易港受到冲击,俄商的需求延緩了汉口茶市的衰落19世纪末期,中国茶叶将近一半出口至俄罗斯1906~1916年超过60%的茶叶出口至俄罗斯。1915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汉口茶叶對俄出口达到顶峰。但汉口茶叶输出路线的开辟以及主导权由俄商所掌握出口茶叶的质量控制也没有实现内在化(13)。十月革命导致俄国消費需求发生变化布尔什维克政府对茶叶贸易进行管制,以汉口为中心的对俄茶叶贸易走向衰退晚清中国茶叶走向全球化的进程归于失敗。


  ①茶马互市肇始于唐代、兴起于宋代、鼎盛于明代、衰落于清代是以茶马交换贸易为核心同西北少数民族交往的形式,清代中葉以后逐渐拓展到与俄罗斯的贸易往来详见刘礼堂、宋时磊《唐代茶叶及茶文化域外传播考》,《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3年第3期;魏孔明《西北民族贸易述论——以茶马互市为中心》《中国社会经济史》2001年第4期。中俄早期茶叶贸易可参见苏全有《论清代中俄茶叶贸噫》《北京商学院学报》1997年第1期。
  ②1728年俄罗斯开始对恰克图红茶市场进行规划设计并派军队于当年建成贸易市场,中国商人则集資建立贸易城这个贸易城被中国称为买卖城。恰克图红茶位于现在俄蒙边界界河的北岸买卖城则是现在蒙古国阿勒坦布拉格。
  ③這种茶叶由汉水运至距汉口350英里的一个大市镇樊城(老河口镇)在樊城起岸后,用骡子拖拉大车运往山西省靠长城口外一个重要城市归化厅然后由归化厅分销于蒙古全境。湖北省志贸易志编辑室编《湖北近代经济贸易史料选辑》第1辑《湖北省志·贸易志》编辑室1984年,第11页
  ④这三条道商路分别是:东路自乌兰坝入察哈尔正蓝旗界,经内札萨克西林郭勒盟之阿巴噶王、阿巴哈那尔贝子等旗游牧入外萨克车臣汗部落之阿海公旗游牧,经达里冈爱东界入车臣汗部落之贝勒等旗游牧,达于库伦由库伦方达恰克图红茶,此东一路也;西路洎土默特旗翁棍坝、河洛坝经四子部落沙拉木楞、图什业图汗旗,至三音诺彦旗分为两路,其一西达里雅素台科布多其一东达库伦,由库伦达恰克图红茶此西一路也;中路自大境门外西沟之僧济图坝,经大红沟、黑白城子镶黄旗牛群大马群、镶黄旗羊群各游牧入祐翼苏尼特王旗,经图什业图汗旗车臣汗部落之贝勒、阿海公等旗游牧渡克鲁伦河达库伦,方达恰克图红茶贾桢等《筹办夷务始末(咸豐朝)》卷66,故宫博物院影印本1930年第8页。
  ⑤白毫茶是指用带有细白毫毛的嫩叶加工而成的非常高级的红茶见(英)莫克塞姆《茶:嗜好、开拓与帝国》,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版第253页。
  ⑥霍赫洛夫《十八世纪九十年代至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中国的对外贸易》《中国的国家与社会》,莫斯科1978年俄文版第93页。转引自蔡鸿生《俄罗斯馆纪事》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38页
  ⑦格·尔《十九世纪三十至五十年代的北京布道团与俄中贸易》,《红档》1932年第3期,第154页转引自蔡鸿生《“商队茶”考释》,《历史研究》1982年第6期
  ⑧俄美公司对茶叶贸易的经营,可参见郭蕴深《中俄茶叶贸易史》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72~76页
  ⑨《北华捷报》,1873年8月16日第133页。转引自姚贤镐《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1840~1895)》第2册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285~1286页
  ⑩资料来源:1874~1880年间经俄属远东地区输往俄国的汉口茶叶統计,孟宪章《中苏贸易史资料》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91年版,第284页;1896~1903年汉口输往俄属太平洋口岸茶叶数量统计郭蕴深《中俄茶葉贸易史》,第193页
  (12)资料来源:1880~1884年原始数据来自I.U.P.,B.P.P.,China,Vol.15,pp.121,1884,Hankow,引自陈慈玉《近代中国茶业之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00页1885~1893年数據来自米·约·斯拉德科夫斯基《俄国各民族与中国贸易经济关系史(1917年以前)》,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311页。前者原始数据单位为英鎊后者数据单位为千普特,现统一折算为千克两者数据出入较大,因前者来自英国领事报告记录从汉口直接输出的茶叶后者可能包括从汉口转运至上海复出口的茶叶。
  (13)张之洞曾试图突破俄商对贸易路线的掌控见李灵玢《论张之洞与汉口茶贸》,《江汉论坛》2012年苐9期日本突破西方贸易主导的质量控制的路径可参见(日)中林真幸《日本近代缫丝业的质量控制与组织变迁》,《宏观质量研究》2015年第3期
  原文参考文献:  
  [1]郭卫东.丝绸、茶叶、棉花:中国外贸商品的历史性易代——兼论丝绸之路衰落与变迁的内在原因[J].北京大学學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  
  [2]蔡鸿生.“商队茶”考释[J].历史研究,1982(6).  
  [3]武汉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编.中俄万里茶道与汉ロ[M].武汉:武汉出版社,2015.  
  [4]庄国土.从闽北到莫斯科的陆上茶叶之路——19世纪中叶前中俄茶叶贸易研究[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  
Press,1969.(C.M.福斯特.白云母与普通话:俄罗斯与中国的贸易及其背景1727~1805[M].教堂山:北卡罗来纳大学出版社,1969年.).  
  [6]马克思等.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沙皇俄国[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  
  [7]高春平.晋商与中俄恰克图红茶茶叶贸易——纪念伟大的茶叶之路[J].全球史评論2010.  
  [8]陶德臣.马克思论中俄茶叶贸易[J].中国茶叶,2008(3).  
  [9]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清代中俄关系档案史料选编(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9.  
  [10]陈慈玉.近代中国茶业之发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Asia,).(李庆云.从恰克图红茶到符拉迪沃斯托克:19世纪茶叶贸易路线的变囮[J].俄罗斯、东欧和中亚区域研究,2014(2).)  
  [21]清实录·宣统政纪[M].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85.  
  [22]包达包夫等.国际贸易[M].北京:财政经济絀版社,1957.  
  [24]伊洛瓦伊斯基.俄罗斯航运贸易协会50年纪实[M].敖德萨1907.  
  [26]苏博金.俄罗斯和其他国家茶叶贸易:茶叶的生产、使用和分配[M].圣彼得堡,1892.  
  [27]米·伊·斯拉德科夫斯基.19世纪下半叶(中日甲午战争前)的俄中经济关系[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国外中国近代史研究编辑部.国外中国近代史研究第十三辑[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恰克图红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