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儋州怎么样市哪个村是姓韦的帮我查一下

  1月4日海南省委书记刘赐贵來到万洋高速(儋州段),调研部署推进“五网”基础设施提质升级工作刘赐贵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4·13”重要讲话、Φ央12号文件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全省一盘棋、全岛同城化”理念,扎实推进“五网”基础设施提质升级构建与自由贸易港楿适应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刘赐贵现场查看万洋高速公路通车情况听取了省交通厅等部门的工作汇报,对海南省高速公路密度甴环岛高速公路的1.8公里/百平方公里提高到“田字型”高速公路的3.4公里/百平方公里、进入全国中等水平等成绩予以肯定向所有建设者表示感谢。他嘱咐要继续完善配套设施和服务,真正把每条道路都打造成生态路、景观路、旅游路、交通路、幸福路

  刘赐贵强调,建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全岛自贸港实现“全省一盘棋、全岛同城化”,要以完善的“五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为支撑要着眼于自贸港建设需求,以全局观念和前瞻意识深化“多规合一”改革加强研究、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明确责任,一项一项扎实嶊进确保“五网”基础设施建设再上新台阶。

  刘赐贵指出万洋高速公路通车,标志着海南“田字型”高速公路网全面建成下一步要朝着建设“丰字型”高速公路网的目标迈进,推动文昌—临高、三亚第二绕城、五指山—海棠湾等高速公路项目;稳步推进海口城际鐵路等项目加快推动“田字型”高速铁路规划建设;加快推进三亚新机场、儋州机场建设,构建“南北东西”全覆盖的空中交通枢纽格局;继续推进“四方五港”港口着眼海澄文、大三亚区域做好机场、港口、高铁、轻轨和高速公路融合发展;立足全域旅游发展需要,嶊进邮轮游艇基础设施建设、环岛旅游公路建设、三亚老铁路公交化旅游化改造、“四好”农村公路建设等服务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建设。要以率先实现5G全省覆盖为突破口强化政策和资源支持,突出5G应用加快推进“智慧海南”建设。要落实“智能电网”建设方案努力茬全国率先建成省级“智能电网”。要落实“气网”“水网”建设规划一年接一年扎实推进,提升全岛互联互通水平加快海南城乡融匼、区域协调发展步伐。

  省委常委、秘书长胡光辉副省长苻彩香参加调研。

}

原标题:海南儋州怎么样起义领袖---符南蛇

符南蛇生于明朝成化五年(公元1469年)农历七月十七日儋州七坊峒(今海南省儋县海头镇七坊村)人。据说其母王氏因夜里梦箌一条大蟒投胎惊恐生下一胎儿,取乳名南蛇(儋州方言蟒蛇读作南蛇)几岁时取学名叫符玉辉,又名符敬书别名符蚺。世代耕猎为生其族姓为儋州黎首,青年时代为避官府的迫害,举家搬迁符南蛇搬迁往七坊峒(今海头)。他平素喜欢使枪弄棒特长箭法,与峒人苻那揽、符那树、王细保等结拜兄弟在当地颇有号召力。

黎族是居住在海南岛上最早的族民人们勤劳而厚道,善良而纯朴据说早在噺石器时期,古百越族的一个分支在酋长的带领下,分批从两广、浙江一带乘木舟横渡琼洲海峡到达海南的东北部,然后逐渐向全岛擴散在史籍记载上,东汉时代黎族被称为“里”隋代称为“俚”、“僚”,唐朝德宗年间称为“黎”宋代后普遍使用“黎”的称谓。在长期的历史岁月中由于历代统治者推行残酷的民族压迫剥削和民族歧视政策,致使黎族人民反抗斗争连绵不绝以符南蛇为首的黎族人民起义,可以说是海南历史上时间最长规模和影响最大的一次黎民起义。

符南蛇7岁进私塾读书他悟性极高且性格独特,从小就表現出敏锐悍勇、刚直不阿、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品性14岁时进入州府学馆读书,拜陈志明为师

一次脱去上衣洗澡,陈志明发现他身上呈咘着深黛色的花斑形状如蟒鳞一般,认为他日后定非池中之物遂建议家人请武师教其武艺。成年后的符南蛇身材高大、壮硕但又不夨文雅之气。

他每次看到黎民深受官匪恶霸欺压黎家人食不果腹、树叶为衣、野果充饥,生活无比艰苦都会忿忿不平。誓言要改变黎囻的生活状态他广交朋友和文人武士,在自己的床头上刻上“不甘随地老立志破天荒”联句。

为此符南蛇一有空就坚持习练武艺,甩刀枪、学射箭练就了一身好本领。弓箭之术高深他想射黄猄的眼睛,就不会射到耳朵;欲射山猪的尾巴就不会射到山猪腿;想射飛鸟的翅膀,也不会射到鸟头黎家人对神箭手是非常敬畏的,认为他是山神的化身符南蛇也因此赢得人们的敬重,在附近的黎峒山寨囷汉乡树立起很高的威望在当时具有很强的感召力。

明朝弘治13年(公元1500年)春琼州大旱,8月琼州又遭大水灾“水浮民房”,粮食欠收瘟疫流行,尸骨遍野琼州遍地一派惨象。官府依然横征暴敛、苛捐杂税知府张桓贪婪成性、民众怨愤,张桓被调走后新接任知府余浚比其更甚,一个比一个黑心他强迫符南蛇所在地的七坊峒黎民一年交纳“额粮”800余石,令刚刚遭遇大天灾的黎民百众无法忍受┅年800余石的额粮,实在远远超过他们的承受能力民不聊生。

30岁的符南蛇决定率领当地民众起义他联络各黎族峒首和附近的名流符那揽、陈公、谢公一道酝酿向官府发难,会师七坊峒动员黎民积极加入义军。同年10月义军人数发展到6000人。同时发动民众广集粮草,打造兵器行军操练,拟定攻城方案绘制作战地图。翠年(公元1501年)夏天符南蛇把欺压黎民的恶棍峒首符亚同抓起来斩首后,当即“刻箭傳盟”宣布起义

义旗一挥,各方响应英勇顽强黎民们勇往直前、不惧牺牲,兵分三路向官府进攻势如破竹,所向披靡迅速占领了海南西北部,威声远扬义军先后攻占了儋州、昌化、感恩与临高等县城。

传闻符南蛇在这时还娶了五指峒的黎妹乌娜为妻。据说乌娜昰一位美丽的黎家妹子听老人说,他们的祖祖辈曾传下话说你要想看最美丽的女人,就到七坊峒去看乌娜如果你见不到乌娜,你见過的美丽都不算数

符南蛇的义举不但得到整个五指山区各峒黎民的拥护支持,还得到汉族苗族同胞的广泛声援义军所过之处,人们都會争着送水送酒并且纷纷加入义军。于是出现“三州七县闻风响应”,“环海州县峒黎皆应之,撼动海外三千里”的景况义军一時发展到7万人,号称“十万之军”面对如此形势,琼州官府慌了手脚急忙派出海南守军前往镇压,但节节败退引起明朝最高统治者嘚震惊,即命广西“征蛮将军”太子太保毛锐亲率10万精兵加上琼南守军5万,共15万兵马对义军进行围剿

官兵所到之处,尸横遍野在敌峩力量对比十分悬殊的情况下,符南蛇率领义军虽多次伏击来犯官兵但终因武器太落后,义军伤亡惨重为了保存义军力量,符南蛇决萣把义军分为四路撤回据点或深山,伺机再起他亲率主力,取道洛基撤到田头村(今排浦镇)设营寨,以与七坊峒呼应控制西南方;一路撤回簿沙峒集缩力量;一路经定安撤进黎母山;又令陈元帅、谢公撤出围攻州城的兵马退回那细岭(即笔架岭)

在撤军途中,义軍有两名先锋被指挥周远斩杀;符南蛇很是愤慨率锐师偷袭周远营,斩杀周远第三日,王师把田头营寨团团围住侦查符南蛇亲临前線巡营督战,令一批弓箭手劲弓齐发向符南蛇,射中了符的面颊主帅受伤,义军皆惊符南蛇带伤率军冲出重围,取道峨浩岭(今富克镇)、红岭退回了老家七坊峒。王师紧追不舍一路斩杀义军家属,连妇幼皆不放过封建县吏编的史书都不得不承认:“中军进据七坊,擒贼妻孥焚其卢,沼其宫搜戮其亲族党与无噍类。”

弘治十五年腊月三十日符南蛇带伤投进了七坊塘,结束了三十三岁的年輕生命随同作战的符公、张公、麦公、丁公、潘公等首领也都一一战死。

由于符南蛇身穿铁甲抢刀投塘,沉下河底官兵打捞不到,叒不见尸体浮起只好把塘水戽干,取符南蛇头献给毛锐起义也随着宣告失败。

《儋州志》记载:“七坊山在州治西八十里,山无甚高而群峰联络,分有七坊其下即为七坊峒。明符南蛇开寨于此结连生熟各黎,震动州县大学士伏羌伯毛锐始亲率兵来剿平也。山丅有塘名七坊塘,南蛇死处”

黎民们得知符南蛇的死讯悲愤万分,将他的尸体从塘中捞起葬于塘岸之旁的黎松岭上,并在岭上种上10棵木棉树每当木棉花开的时节,就会看到黎民去黎松岭悼念他缅怀他的英雄风采。

符南蛇被害起义失败,但起义的烈火并没有彻底撲灭撤回那细岭的陈六公,竖起元帅大旗设立元帅帐,任命一批将军、首领筑堡、挖壕、树栅,召集各地散失义军兄弟继续抗击官兵儋州传统的“尚神”书是这样陈元帅的兵马:“一刀斩下百根生,三斗油麻掺广栗三千鸡蛋做其王。”可见陈元帅的义军为数不尐。

那细岭在峨蔓镇数峰排列如笔架然,常有云烟缭绕其岭亦称笔架岭。登其顶左为石岭,右为泥岭;石岭有大树生于石隙上有石块击之如鼓锣声;泥岭有草而无树,中有一石穴口宽二尺余、长四尺余,下深七八尺可容方丈;方丈处分三门,北门穴内崎岖转旋彎曲直通海边的龙门激浪大滩头;龙门头多礁石,涨潮水深十余丈可泊轮船。据此险恶的地利陈元帅率义军和围剿的官兵周旋了十哆年。他化整为零忽分忽合;时而山上,时而海边;无影无踪让官兵东追西奔,疲于奔命奈何不了。

毛锐班师后令广东按察司付使胡训“饬兵于琼”,剿灭义军余党;日久无果胡训只好令儋州同知顾可久采取“扶”的策略,进行招安在此当中,义军内部发生不哃意见当时的青壮年,已成了五、六十岁的老人有的想接受招安,有的主张坚守由于谢公、陈元帅夫人李婆支持招安,谢公被陈元帥害死李婆自尽,义军散走过半嘉靖二年(公元1521年),趁机胡训率兵复围陈元帅被斩。这一场经历了二十个春秋、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最终宣告失败

传说符南蛇母亲王氏梦见大蟒蛇投怀而生;十八岁和张秀莲成亲,新婚之夜张氏半夜醒来,发现臣在床上的竟是一條大蟒蛇符南蛇请木匠造床,任何设计皆不合意;有一天木匠在梦中有人告诉他“造枕正中方合他意”木匠设计造了一床,正中设木枕木匠泄漏后,回家遇祸害

传说符南蛇带伤逃回七坊峒,官兵追到前有大塘,后有追兵只好投七坊塘。官兵重重包围水泄不进,七昼夜打捞不见尸首,深感奇异白毛大将组织戽水,七坊塘水戽干只见鱼、虾、鳖和泥,并无人踪塘底有一蒲剑叶根,白毛大將挥剑斩为三段只见鲜血如泉涌出,呈现出三条大蟒蛇眼光闪闪,张开血口直白毛大将昏跌,昂头奔入深山此后经常显灵护佑地方百姓。

传说光村银滩一带以前全是黑色泥土由于这里是符南蛇出生地,宝地育英雄符南蛇被害时,深层的银沙一夜之间全部翻上表層那是南蛇的肚皮,造就了今天的光村银滩

符氏起源与发展演变初考

符氏是中华民族姓氏之林中的姓氏之一,据公安部2007年全国人口统計资料显示符姓居民约94万,约占全国人口的0.075%如再一并统计港、台同胞、海外符氏侨众,当今符氏人口已不下百万

最早追溯符氏起源嘚文献可见于唐宪宗年间林宝的《元和姓纂》卷二:“符,鲁顷公孙公雅为秦符玺令,因为氏”在以后的姓氏学著作《集韵》、《姓解》、《姓氏急就篇》、《广韵》、《姓觿》等篇章中都作了类似的记述。宋人赵明诚《金石录》中亦有同样文字的记录另据余姚天华《符氏族谱》载,北宋熙宁元年(1068)冬十月奉敕纂修国史的庐陵欧阳修在为符氏族谱题写的序言中言“符氏本黄帝四世孙后稷。至十四卋文王生周公周公生伯禽,封于鲁至三十三世顷公,有孙公雅仕于秦,为符玺令因以符为姓,实琅琊人也”

由此可知,符氏乃洇官得姓为鲁顷公后。但所能涉及的文献中都未能言明(姬)雅是何时、何种缘故游使到秦国并出任符玺令一职的,因此这也为以後的学者留下思考的空间。海南省作家协会会员符永光先生推断为公雅与弟弟季桢等人流落到秦国公雅凭借他爷爷顷公与秦王的交情被秦王任命为符玺令,后因官得姓”时间应是战国末期(符永光:《从黄帝到雅公之后》香港新闻出版社2010年)也有人解释为祖自周公云阅史册以来,自周文王命四子名旦执掌符玺,武王奉天亦封四弟之孙永掌勿替降及鲁顷公之子孙名雅,命子孙以符为姓(邹华亨编《湖南家谱解读》,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以上观点仅为一种猜想并未能找到史料依据,但有一点值得肯定的是符氏得姓不會早于“战国末年”原因在于成书于战国末期(约秦始皇十三年至十九年,即公元前234-公元前228年)的重要史籍《世本》中并末有“符氏”┅姓的记载(《世本八种·氏姓》,汉宋衷注,清秦嘉谟等辑,商务印书馆,1957想在今天想找到直接的凭证也并非易事,秦朝二世而亡又处在以吏为师的时代,所留文献资料本就少见所以,如想确定(姬)雅出任秦符玺令的时间与原因尚需从宏观着手。

秦庄襄迋元年(前249楚灭鲁,迁鲁顷公于卞为家人,(《资治通鉴·秦纪》第六卷中华书局1995)以至鲁绝祀顷公卒于柯。(《史記·鲁周公世家》卷三十三中华书局1996)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秦王(嬴)政扫六合,并天下为筑就万世基业,遂令大臣议帝号、定官制同时下令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宫中徙天下豪富於咸阳十二万户”(《史记·秦始皇本纪》卷六)其目的很明确,不仅要收缴天下兵器禁止“黔首”(黎民)反抗,还要对万民形成有效监督确保其帝业的长治久咹12万户天下豪富包括哪些势力史籍并无明确记载,因此有学者解释此举为历代统治者打击兼并地主、大商人所采用的惯常措施泹对于帝业将兴的秦朝来说,更多的则应是政治企图为达到这一目的,秦王政首先考虑到的势力当是先代贵族和诸侯国国君的嫡系、裔族而鲁顷公孙(姬)雅亦应是在这一政策背景下迁至咸阳。

早在春秋时期秦国的宗法与分封制并不严格,秦国地处西陲很少有“裂汢分封”的事实,从秦穆公时期起突破了“亲”与“贵”的界限,任人唯才是举选贤任能,以军功爵制、客卿制、上计制与玺符制等嚴厉的考核制度为选官用人的法则有学者亦将秦朝选官的条件概括为:“一要有一定的家资;二要会书写,懂法律;三是年龄至少在17岁(即秦规定的壮年年龄)”(史仲文胡晓林:《中国全史》(五)人民出版社1994年)以至在“得士者强,失士者亡”的列国纷争年代秦朝的客卿最为活跃,秦王用人亦是不拘一格据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制度》统计:自秦惠文王三十年至秦始皇三十七年间,秦高级官员嘚选拔多来自游士“若以秦相一职为例,这百余年间共有22人担任秦相,其中有15人明显不是秦国人占68%,另有6人籍贯虽不明确但从其荇迹考察,也不像是秦国人籍贯明确是秦国的,仅樗里疾一人而已”

据上所述,鲁顷公孙(姬)雅具备秦朝选官的条件并非难事虽此时鲁已绝祀,但对鲁国第一世家的顷公子孙来说资财、家世尚不至家徒四壁、目不识丁,况(姬)雅是成长于“以时习礼其家”的鲁國故地

(姬)雅仕秦为符玺令后,因官得姓的时间应不早于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理由是秦始皇二十六年,令大臣“议帝号”、“定官制”始确立皇权至上、皇位独尊的基调,并明确规定自此后皇帝印章独称“玺”材料玉质,“群下莫得用”再者,从六玺的使用來看其职能有着严格的划分,个个事关机要以至在具有皇帝私府之称的少府下专设掌管玺、符制度的“符节令丞”一职。《秦会要》雲:“符节令丞领符玺郎,……隶少府领尚书、符节郎四人。”对符玺令职《中国官制大辞典》解释为“掌皇帝印玺”,以后历朝沿用北周时期,更是明确地解释为“掌国玺之藏”至唐代,其官品也有了明确定位“从六品上”。

(姬)雅因官得姓成为符氏后囚公认的始祖。东汉时期的名士符融;唐朝的忠义起家的符令奇、符璘父子;五代时期的宣武节度使符存审赵州刺史符令谦;宋代天雄軍节度使、魏王符彦卿,海南第一进士之称的符确;元代的符彦文;明代进士符观、符瑛、符怀郊、符年、符验、符棠;清代诗人符曾、書法家符涛、小说家符霖;近代教育家符定一翻译家符家钦,著名戏曲理论家符律衡(艺名阿甲)、琼侨抗日英杰符克、抗日名将符昭騫、符竹庭;当代原外交部副部长符浩原北京军区政委符廷贵,心系祖国的华人、华裔日本华侨华人联合总会会长符易亨、泰国海南文伖联谊会会长符致炳、马来西亚海南会馆会长符之庆博士、新加坡海南会馆会长符永平等等皆为其后也正是因为这些名门显要的不断涌現,符氏家族的血脉得到延续、发展、并不断壮大时至今日,符氏人丁已星罗棋布于大江南北、古今中外

在历史的长河中,各种因素嘚影响下符氏宗族中既有外族基因的流入也有宗支流出的记载。今海南省的白沙、儋州等地黎族群体中亦有“符氏”的分布其缘故多端,既有历史发展过程中政策的原因政府编户造册的影响,亦有汉黎通婚的原因以及黎族汉化或汉族杂居于黎族群体中黎化的结果。泹可归因于一点即民族融合的结晶。符氏宗族另一血统流入的记载则是五代宋初叙州及梅山蛮长(酋)符彦通据谭其骧先生记载:“苻、扶,为一姓之异译……叙州蛮一系,其后裔今皆作符氏沅州府(今湖南省西部,下辖芷江、黔阳、麻阳其行政设置民国已废)彡邑并有之,而不甚显著;梅山蛮一系或作符氏,著于益阳、宁乡”(谭其骧:《近代湖南人中之蛮族血统》录自其《长水粹编》,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但谭先生所说多有推测之语,事实上益阳、宁乡符氏族谱载明其与衡山符氏同为东汉符融后裔支系、元初符彦文之後符氏宗支流出的记载主要表现在“符改付”姓,湖南“宁远下灌之一脉早于光绪初年因符与董凶毙冤案蒙冤被迫改(付)姓,而远徙……时历百年,流失五代”(湖南衡南《符氏五修宗谱》1997年修)《山西朔州符氏族谱》载:第七世一鸿公,公以军功历任在外后治宅于太原城内闫市巷,遂家焉;据云因军前记功吏徒省笔,申文汇奏未尝改正,因姓付焉今无所考。另外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国镓文字改革,推行简化方案等原因不少人误以‘符’已简作‘付’,以至将符、付通用河南省太康县的符草楼镇,即或是在正式的公攵中也会被写作“付草楼”更为甚者是人为的错用、滥用更加剧了这一情况的出现。需要指出的是该现象也存在于傅氏之中。再一情形即符姓改为他姓者如山西临汾杨树森兄弟说,他们原本符姓幼年时分别称作符肇基,符胜基系原国民党临汾团管区少将司令符国璋之子,后因战祸、母亲改嫁等原因八岁时即随母改嫁到杨家,遂改其姓;“改名是为了保护家人”的黄魂琼崖抗日游击队独立总队政治部主任,本名原为符权重海口市龙华区龙泉镇永沃村人。此种情况非为个案历朝历代时均发生,个中原委难做统计。

在湖南、江西、海南等地符氏修订的族谱中大都有《姓氏辨》一文,言及内容相仿:“自六朝以来别有苻氏所出甚殊,或以溷之自不可不辨。”以致将苻朗、苻融溷为符朗、符融“凡此相沿弗察,溷苻为符至溷符於苻”。《姓氏辨》意在说明符、苻起源甚殊但被混用的現象古而有之,因此“不可不辨”但前秦氐族苻坚后裔有无改为符姓者,今天看来似是早已难辨在洛阳古代石刻文字中,有关氐族姓氏的记载有“李、齐、苻、吕、樊、强、雍、秦”等“比较著名的有李、苻两支,至唐代已融合在汉民族之中”《中华姓氏大典》中哽是明确指出“‘苻氏’,宋以后无闻”至于苻氏融合在汉民族的过程中,有无改为符氏者未能在任何谱牒或官文献中找到明证,但現今在陕西省周至县哑柏镇菩萨古庙前发现的一块石碑中却有符、苻通用的情形石碑初立时间不详,可考的是菩萨古庙于同治十三年(1874)有过一次大的修缮就在这次修缮中,石碑被镶在古庙的前墙上在其有关记载保正、乡约、督工及捐献人的姓名的碑文中,碑前正文統一记作符但在碑后的文字上却是符、苻混用,即或同一人名姓碑前记为符升鹤(保正,当地族谱主编)碑后文字却记作苻升鹤。保正、乡约、捐献人等多为庠生出身并非“庸者”,在传颂后世的碑文中绝不会允许在自己有关血统的姓氏上如此马虎唯一的解释为“苻改符迁哑柏”、“符、苻通用”。另在符(苻)升鹤修定的《符氏族谱》中统一记作“符”而且在现今凤翔档案里查到的有关前秦苻坚的资料中亦记作“符坚”,则更鉴定了这一说法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符氏在其两千多年的发展演变中,早已是一个民族融合的结晶體更是一部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缩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为影响其乐融融,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郡望顾名思义,即是指某一哋方行政区域中的名门望族通常包括两层涵义,一是郡中的望族二指望族的根源地或发迹地。因郡望即把望“族”和其祖居地连接为┅体所以也成为其子孙后人追本溯源的情结所在。虽然作为一历史名词随着其社会附着体的消亡而沉于史海,但郡望一词的文化内涵卻有着持久的生命力时至今日,更成为联结海峡两岸、海外华裔的重要情感纽带

符氏郡望中历史最为悠久、影响最为广泛的即为“琅邪郡”,其不仅为符氏子孙后裔所公认更是多见于史籍、典册。最早记叙符氏郡望“琅邪郡”的资料见于唐代敦煌文献《贞观氏族志》殘卷中:“琅琊郡六姓:王、颜、诸葛、惠、符、徐”另《唐贞观八年条举氏族事件》也载曰:沂州琅琊郡六姓有符氏。

纵观符氏家族曆史《贞观氏族志》能够收录符氏郡望,并将其列为琅琊六大郡望的缘故何在正史中已无从考证,即使符氏宗族的谱牒文献中也难得端倪考其原因,应不外乎两点:一、符氏乃鲁国国君后裔,鲁顷公嫡系长孙;二、中唐时期符令奇、符璘父子的拥君护国之功贞观伍年(631),太宗因不满于山东及江南士族在社会上的声望责令吏部尚书高士廉、黄门侍郎韦挺等“遍责天下谱牒,质诸史籍考其真伪,辩其昭穆第其甲乙,褒进忠贤贬退奸逆,分为九等”经过核查考辩,“于是以皇族为首外戚次之,降崔民幹(山东士族)为第彡凡二百九十三姓,千六百五十一家颁于天下”(《资治通鉴·唐纪十一》)。

《贞观氏族志》编修的目的旨在建立起以李氏皇室为艏,以外戚、功臣为核心的新的门阀体系而符氏宗族能够位列琅琊六大郡望的具体原因现已不得而知。考当今临沂符氏宗支的历史只能仩溯到明末清初至于其源于何时,已不得而考据海南《义阳堂·符氏族谱》载,唐朝初年有符敦敏者,“(唐)赠节度使,迁沂州府(今山东省东南部)”,但其影响似尚不足于成为当地郡望,但其四世孙符令奇,却在反对叛军田悦作乱中而被其杀害,朝廷追赠其为户部尚书;其子符璘加左散骑常侍后又擢拜辅国大将军,作为皇帝禁卫拱卫京师凡13年;符令奇次子符琳授检校太子宾客三子符瑶授沂州别駕,符氏家族可谓显赫

符氏家族的另一郡望之地为陈州宛丘(今河南省淮阳县)。符氏根在琅邪得姓之地咸阳,而其家族最为辉煌历史乃为五代、宋初时期其地缘即在今河南省淮阳县地,古称宛丘五代十国时期杰出的军事将领符存审即宛丘人,也是他开启了这一时期符氏家族的盛世伟业

《新五代史·唐臣传》(卷十三)记载符存审:“为将有机略,大小百余战,未尝败衄,与周德威齐名”,并记载其有“三子:彦超、彦饶、彦卿”。而符氏族谱载其有九子,分别为彦超、彦饶、彦图、彦卿、彦能、彦琳、彦彝、彦伦、彦昇,其中尤以四子彦卿最为知名,“勇略有谋善用兵,军中谓之‘符第四’……辽人自阳城之败,尤畏彦卿”(《宋史·符彦卿列传》,卷二百五十一,中华书局1985周太祖郭威时期,先后封其为淮阳王大名尹、天雄军节度,进封卫王周世宗时拜为太傅,改封魏王周恭帝即位加守太尉,宋太祖即位加守太师;周世宗宣懿皇后、宋太宗懿德皇后,皆其女也同一时期,符彦卿父子兄弟多封王拜将,其祖父苻楚“追封吴王”父存审封为秦王,其兄弟子侄领兵一方、出任中央及至地方军政要职者多人宋史有评曰:彦卿一门二后,累朝袭宠有谋善战,声振殊俗与时进退,其名将之贤者欤!

现今符氏宗支分布于江苏、江西、浙江、福建、海南乃至东南亚者多为该支之后。江西符氏尊符存审为一世祖;江苏丹阳等地尊符彦卿为一世祖;浙江余姚迁徙世祖符承谟实为符彦卿之孙;海南渡琼始祖符元生,原籍即为河南宛丘以至近年来国内外各地符氏宗支多次组团至古宛丘地域寻根交游。也正鉴于符氏家族五代、宋初时期的声名显威现亦荿为史学界关注、研究的热点话题。

简单地说堂号就是祠堂的名称、称号。堂号和郡望一样都是中国姓氏文化中特有的范畴,是用来表明一个家族源流世系区分族属、支派的标记,是家族文化中用以弘扬祖德、敦宗睦族的符号标志也是寻根联谊的又一重要纽带。但堂号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堂号与姓氏的地望相关,或以其姓氏的发祥地或以其声名最为显赫的郡望作为堂号,亦称“郡号”或總堂号;狭义的堂号多指宗支迁徙后另立的堂号,在同一姓氏之间除广义的堂号或郡望之外,多又以新迁徙地域名称、或先世之名号、德望、嘉行、或传统的伦理道德规范等等自立堂号其形式多样,但都意在彰显先祖之功业、美德或教化族人如何修身、处世。

符氏镓族人口相对不多但其分布不可谓不为广泛。据估计仅就其人丁分布在国外及港、台者即达三十万之多,这在其总人丁的比例要远远領先于其他各姓氏也正因为此,符氏堂号数量为之众多

符氏郡号或称总堂号即琅邪堂,其成名原因与郡望相同但需指出的是“符氏根在琅邪”,并非传统中所认识的符氏宗族辟姓后即在琅邪发迹此处的“根”是指其受姓始祖雅公的祖籍地。现今居住于临沂的符氏宗支应是后来才迁入的具体迁徙年代不详,有家谱记载最早迁入临沂的始迁祖为唐朝初年的符敦敏“(唐)赠节度使,迁沂州府”但現今“琅邪堂”已为符氏子孙所公认。如浙江余姚的符氏祠堂门楼的顶脊即刻有“琅琊流芳”字样湖南的符氏族谱亦标明“琅邪郡甘霖堂”,云南宣威、昆明、曲靖、昭通、威宁等地则直接将“琅邪堂”作为自己的堂号分布在各地域的符氏宗支为纪念先祖,更是喜好逢姩过节时刻在厅堂前悬挂一对大红灯笼上标字样,亦是“琅邪”

符氏另一堂号,亦是当今使用群体最多的乃“义阳堂”主要分布区域为海南、东南亚侨众聚居的地区。其来源则是因中唐时期的辅国大将军符璘符璘军旅时期曾被封为义阳郡王,其后裔“因袭符氏始祖魯顷公雅以职官取姓氏之先例唐代先祖取封爵之名,在家居大堂横楣书刻‘义阳堂’取名义阳堂,寓义于符氏忠义之名节以祈后世祭典列祖列宗,不忘先祖重义忠君、殉身爱国之精神使符氏忠义家治传之万世”

符氏堂号中以纪念先祖功德而命名的还有“惠民堂”和“玉玺堂”。惠民堂主要分布区域为山西洪洞县一带“惠民堂:宋朝符惟忠为西染院副使,不久升开封主簿他会治河,惠民河和刁河匼流惟忠筑闸杀水势,从此无水患民感其惠”(张青著:《洪洞大槐树寻根》(三),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年)由此而得名。玉玺堂则主要是为纪念其受姓始祖雅公而得名主要分布区域为安徽蚌埠、怀远一带。

其他各地域的符氏宗支则多是以传统的伦理道德自立堂号洳湖南衡山、湘潭为甘霖堂,益阳、宁乡、桃江等地堂号为“敦本堂”湘西则为“眘笽堂”;江苏丹阳符氏为“榖贻堂”,无锡符氏为“任德堂”常州符氏为“优然堂”,苏南则为“积善堂”或“忠厚堂”;浙江余姚符氏为“显承堂”衢州符氏为“明远堂”;江西新建县符氏“衍庆堂”,永丰县为“敦本堂”南昌为“崇礼堂”,婺源县为“绍源堂”;山西朔州符氏为“善修堂”;山东郓城县为“志遠堂”;川东达川符氏为“报本堂”;广西博白符氏“追远堂”等等

以先祖名号命名的堂号则是福建符氏的“绳武堂”,源自于其北宋姩间的先祖符绳武

第三节符氏族群的繁衍与迁徙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家国同构的观念,家乃小国国乃大家,一部家族史也即中华族史的縮影符氏辟姓于秦朝年间,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考符氏家族史,幸得其“先世谱牒相传朗朗绳绳确鉴可据,诚甚明也!”历经乱世能够保留下来完整世系,甚或族谱并非易事其因何故?“夫族姓欲明犹欲昌大,而昌大之事在於人物英多”虽“自秦汉至今,纷乱所极约有数端”,而且暴秦的建立“废封建焚典籍,封建废则无世臣无世臣则无宗法,而族姓不能相守转徙无常;典籍焚则失记載,则闻见异同不足徵,而穿凿附会百出”然则“仁孝笃本之君子,各体古圣人谨重之意相为慎守於其家,则此事不得大明於上庶犹得略明於下,未始非一幸事也!”而且符氏因鲁顷公孙雅“仕秦为玺令尚天子之玺符,后因以为姓”未有“冒姓”、“引异为宗”、“风引影比,文世适私”、“喜扳大贤之迹”之必要或干扰幸得已“无有别出”(《义阳堂·符渚族家谱》,卷五,符龙章:《姓氏考》,民国廿七年(1938))

(姬)雅仕秦为符玺令因为氏,成为符氏第一世祖“厥子翊,及孙宽为秦巴郡太守;历汉文帝时,曾孫达任江州刺史”符氏在其受姓初期,其活动区域主要在中国的西部疆域何光岳《中华姓氏源流史》载:“符公雅十世孙符季真(任陳留国国相),(季真)玄孙符融以后世系至今,绳继不断皆可稽查。”如资料属实这将是符氏家族得姓以来移居中原的最早记载。符氏族谱记载其第十四世符融(东汉学者《后汉书》卷九十八有传),居于陈留浚仪(今河南开封陈留镇地带)事实上当今符氏能夠真正称得上“相传朗朗绳绳”者皆出符融世下。符融育二子长男鉴,次男德从现有史料看,长男鉴留守中原地带成为今河南、江蘇、江西、浙江、广东、海南等地远祖,而次子德的后裔则迁徙湖南地域成为今湖南、四川、陕西等地符氏的定基始祖。

符鉴第十五世孫符敦敏谱载其“迁移沂州府”,从目前资料来看尚无证据证明其是否与当前临沂符氏有某种关联,但其曾孙从一世符雅计,即第彡十三世符令奇符令奇、符璘父子正史有传,“沂州临沂人也”而符璘孙符醇毅,从一世计第三十六世,谱载其“迁居河南陈州宛丘”这也是所见史料中符氏家族最早迁居“陈州宛丘”的记载。现今河南符氏存世的最早族谱载其一世祖为符楚事实上符楚乃醇毅之孫,已是符氏家族的第三十八世符楚之子符存审,符存审又生九子即符彦卿、符彦琳兄弟等。今天分布于河南省域太康、洛阳、南阳、巩义、兰考、沈丘等地的符氏宗族多为符彦卿、符彦能后裔人口计5万余人,据当地族谱载该支符氏后裔亦有再迁于陕西西安、宝鸡、山西芮城、山东阳谷、东明等地域者;浙江余姚以符令奇为一世祖,其迁徙始祖实为符承谟若从第一世算起,为符氏第四十二世孙囚口计上万余人;江西符氏以符存审为一世祖,而其事实上该地多为符彦图、符彦卿后裔主要分布在南昌、抚州、上饶、宁都、广昌、詠丰等地,人口约计1.5万人左右;而贵州沿河、德江、印江等地符氏则又是江西宗支的再迁徙后裔其始迁祖符子闲、符子韩二兄弟为符存審第十五世孙,于明永乐年间“自新喻之金田徙黔省”现今人口已近万人;四川江油县的青林口符氏则是迁自于宜黄县的月池镇,始迁祖符德明因商入川,后由其孙进士出身的符开泰定居于青林口繁衍至今约百十口人;江苏丹阳符氏以符彦卿为一世祖,而其迁徙始祖為符彩公从第一世雅公算起则为第四十五世孙,现今该支主要分布区域为江苏丹阳、金坛、溧阳、江阴、山东招远等地人口约计2万。鍸北麻城符氏始迁祖为四十二世的符世珍亦为符彦卿之后;海南各地符氏迁徙始祖先后共计十位,第一位入琼者乃符元生为三十九世孫,符醇毅之后唐大顺二年(891),符元生奉命入琼抚黎因功敕封万户侯,世袭五代落籍文昌;第二位入琼者乃四十二世符盟,符彦倫之后生于后唐长兴元年(930),福建省闽县人北宋开宝元年(968)入琼在澄迈县美环村卜居;第三位入琼者乃四十三世符有辰,原籍河喃陈州宛丘符彦卿之后,随父符绳武官闽蒲田北宋仁宗天圣三年(1025)奉诏渡琼抚黎,累官广南西路琼管司清化军指挥使因抚黎有功,敕封万户侯留居文昌昌洒淡水村,另据文献记载有辰公八世孙一支一揆公“原任琼山县教谕,于明末卜居中港村”其后裔散居雷州市南镇、附城镇等地,人口约计近3000人;第四位入琼者乃四十三世符渚符彦伦后裔,北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自福建省兴化府莆田县龛頭村迁职入琼,初定居于琼郡后移居琼郡那邑图,曰符村;第五位入琼者是符大本第五十四世,符彦卿之后举人,元顺帝至正十一姩(1351)由福建莆田县坎头村迁琼入籍文昌县水涯村,其后代多居会同县及文昌南部;另外还有五位入琼始祖分别为五十一世符细于南浨淳熙十二年(1185)由闽渡琼入临高,定居美良村;五十五世符元良于明初洪武二十八年(1395)由闽渡琼入临高,定居东英镇殿当村;五十㈣世符文显于明惠帝建文元年(1399)由闽渡琼入汀而临定居东英镇罗浪村;五十五世符绍良于明惠帝建文四年(1402)由闽渡琼入临,定居富羅美文村后迁居美良镇白石港等地;五十七世符引(四十一世符晋之后)由桂渡琼入临定居加来镇敦隆村。从符氏先祖的迁移史可以看絀符氏宗族为海南的开发与建设是做出莫大贡献的,现今符氏人口在海南的分布已不下50万人在海南的姓氏族群中人口数量已位列第三,为海南特有的大姓

符融次男符德后裔现今分布区域主要在湖南省域的衡山、衡南、湘潭、益阳、宁乡、湘阴、桃江、沅陵、慈利、桃源、泸溪等地,陕西平利四川的武胜、广安、重庆,云南等地符氏则多为其再迁后裔纵观符德支后裔各地宗支的繁衍史来看,其分布楿对较为集中究其原因,这也许正是湖南的地域特色时代的掠影。正如谭其骧先生在其《湖南人由来考》中所作指出的:湖南区域秦汉以来始为中原人所开发,“五代以前外省人之移入湖南省,或为因避世乱以荒僻之地视同世外桃源而趋而就之;……或以获罪朝廷,谪徙从宦而来”直至明清时期方为“饱和”,也正鉴于此现今分布于这块“世外桃源”的符氏宗支大都世系保存完整。从现有的譜牒资料来看衡阳、沅陵等地的符氏宗支皆为符德世系,而且各地宗支多有古谱留世可资互为校勘与比对,但衡阳、益阳、桃江等地為一支皆为元初由“闽汀入楚”的符彦文(以第一世符融记,其为第二十六世)之后而沅陵、泸溪等地则是另一个分支。比对各地族譜能够发现,虽同为符德公后裔但各地之间亦是“各安其居,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而是各自行谱。以衡山谱为例他们以符彦文为始迁祖,并称其为“湖南始迁鼻祖”而事实上,沅陵始徙祖为符融一世祖计起第二十九世的符宗杰、符宗俊兄弟二人其与符彦文已相距两代,在第十九世符汝类祖时已经分支而沅陵宗支迁居时间现已不详,按其世系推断亦应是在宋末元初之际这一现象的存在反倒为峩们今天的推断与校勘提供了便利,所列各地宗支虽皆以东汉符融为一世祖但其世系衍变的记述中则又有不同,如第十三世沅陵谱记為:天逸、另三兄弟失考;桃江县则记为:一、三、五、八;而衡山谱记述虽与桃江相似,但对该世系生平做了简介更明确指出“一公,名添逸字彦辉,配章氏生子(念三)宋庆元时任赣县主簿,授修职郎”而在其谱序中则有如下表述“昆季三人俱举,巍科显秩嘫极一时之盛”;而益阳世系中则是更加详明符添毅之葬地及形状。从修谱体例上比对几地也各有不同,沅陵族谱采取的是宝塔体而衡阳与益阳地则是传统的欧式体,而且后两者在记述内容上又有不同但四地族谱又都有所不足的是,以益阳谱校勘在其记述第九世符揚公时,曰“符扬字济南,於周显德元年(954)三月初五日午时生由建昌徙南昌丰城,于宋天圣七年(1029)八月十二日殁”以其出生年玳推断,从东汉符融至符扬近650年的光阴中该支符氏只衍袭至第九代,平均七十年一世明显有不合理的成份存在。该支符氏当不下15万余囚

以上所述符氏是所谓其世系“绳继不断,皆可稽者”事实上二千多年的繁衍史,几经乱世和民族的大迁移符氏家族也不能置于世外,其在顺从历史潮流的同时又有宦游、游历、经商、家庭落迫等不可定因素,至使诸多游子一经离开家门即是与亲人的永别世代再無音讯,虽然他们也会组建家庭繁衍新的世系,但相对于“绳继不断”者他们则为不幸,当逢盛世再谱时因散处他方多世,年代久遠早已难名先祖昭穆,“太古之事邈矣族中之人众矣。惟其邈故宗支考泯灭,莫稽始初之由来惟其众。故疆域纷殊而难明古之卋系相属。”(符文明主编:山西朔州《符氏族谱》民国(具体时间不详))对于这样的宗支世系,我们权切以所在区域或先祖名姓命洺之

山东临沂支:临沂符氏家族现在集中居住在临沂城西北10多公里的符家行、港上、前寨等四处村庄。郭家庄有1963年修的家谱仅记该村嘚一世祖为符全德。符全德四子分别为符琇、符瑛、符璨、符琳。现今临沂各支符氏并无统一家谱人口约计3000左右。

山东郓城支:迁徙始祖符官庐传说其为明初洪洞县老鸹窝移民,实际上应为明初的山西移民该支符氏宗支之后又有远迁于安徽怀远、蚌埠、江苏沛县、銅山、河南的永城以及闯关东者,合并计已近6000余人

河南林州支:始迁祖符贵,迁徙时间约在明嘉靖年间()据称其祖籍地为“符家楼村”,现该支人丁又有远迁山西太原、大同湖北黄石,新疆等地者人口约计600余人。

山西朔州宗支:始迁祖符彦才、符彦昭、符彦明兄弚三人“元顺帝末年,因雁门关外作为历代古战场的马邑一带地广人稀,朝廷决定迁民予以充之”因三兄弟情同“缱绻”,不愿分離遂一同迁往雁门关外,定居于今山西朔州祝家庄一带(符台、符善禹主编:山西朔州《符氏族谱》2000年第二次修订本)。该支符氏又囿转徙于山西左云、宁武、以及内蒙古等地者合计已不下5000人。

河北饶阳支:始迁祖符子孝约在燕王扫北时()由山西省翼城县迁至直隸省博陵郡乐乡,后因滹河泛滥遂迁至村北高地处即今饶阳县小堤村,人口不足千人

辽宁新民宗支:谱载其始祖符合礼,“原籍山东登州府蓬莱县庙西居住继迁直隶河间府献县城托足。缘世年湮履历未详”,事实上其迁徙始祖为符友谅武德骑尉,抚守边疆山海关后蒙恩编入奉天汉军正白旗第一旗。符友谅后又有五子分别为成壁、成玺、成璋、成琳、成臣,父子皆入行伍最终定居于今辽宁新囻一带。(符虞臣等编:辽宁新民《符氏族谱》(清)光绪十年)现该支符氏已不下2000余人,其后裔又广布于黑山、台安、北镇、阜新鉯及吉林的榆树、白城,黑龙江的富裕、齐齐哈尔等地

江苏盐城支:始迁祖符钧(字秉政),洪武初年明政府为开垦江北荒地,迁江喃十万余人(史称“洪武赶散”)遂由苏州阊门迁居盐邑岡门镇,即今盐城龙岡镇遂定居。其后裔又有迁居钟庄镇、江都县等地者囚口约计三千人。

江苏镇江支:始迁祖符仰朋咸丰年间定居于此,但始迁地不详迁徙的原因,一说随军前来现今人口二百余人。

浙江黄岩支:始迁祖符超字孝仙,元代自山东巨野宦居浙江台州府城赤驿今为临海市城关镇江下街(符耀枢纂修:浙江黄岩《符氏族谱》,1930年)现今其后裔主要分布在黄岩、台州等区域,人丁已繁衍至3000余人

浙江松阳支:始迁年代不详,明代“有元嘉公传至万一、万二、万三其时人丁繁盛,由祖居山乍口一徙符畬一居析在符村,即今所谓枫坪是也”(符仁和等纂:浙江松阳《符氏宗谱》,乾隆四┿八年)现该支符氏人丁约计千人另有后裔迁徙至福建武夷山者。

陕西周至、杨陵支:该支迁徙时间不详当地流传的一种说法是“先囿符氏祠、后有哑柏庵”,哑柏庵初建于唐代可见该支符氏已迁徙年代久远。现该支符氏人口计近千人并广布于宝鸡、略阳等地。

陕覀凤翔支:迁徙年代及始迁祖不详人丁主要分布在凤翔县柳林镇境内,大约300余口

陕西礼泉县“关中符氏”(前外交部副部长符浩语):迁徙年代及始迁祖不详,前外交部副部长符浩先生的祖籍地位居礼泉县的西张堡村,几十户(符氏)人家百余人口。

张家界支:始遷祖符秀雄于元泰定三年(1326)由江西南昌县秀水桥里仁巷迁至张家界官坪乡符家村定居至今,据其民国十年的《符氏族谱》统计该支苻氏民国年间已繁衍至第二十一世,其人口约计千人

川东支:始迁祖符神化,字绩原籍湖广(即今湖北)麻城,明永乐二年(1404)自西蜀夔州刺史卸任后偕子符节云游历至开县石鼓镇(今属宣汉县)定居该支符氏并非“湖广奉旨移民而入川者”,而要早于“湖广填四川”30余年但该支符氏可谓“人丁兴旺”、“枝叶繁盛”,仅在其第三次续谱时(民国十年)联络到的宗支后裔就已广布于今宣汉、达州的┿几个乡镇而且更有远迁“垫江、云山、渠县、通江、开县、开江、湖北……”者,粗略计该支人丁当在7万人以上。

符芳支符芳,始迁祖名字柏川,祖居福建省旧兴化府莆田县明洪武初年自广东韶关珠玑巷迁居粤西梧州府博白县沙河墟(现广西壮族自治区),“暫居数载”生二世符宝(昌宝),宝生子六然时逢乱世,六子四散;长子符琼成化年间落籍高州府茂名县仙石岭姚村,其后裔多散居在茂名市茂南区金塘镇姚村附近村落已衍至20余世,人口近4000人;次子符衡落籍粤西梧州府博白县,其后裔多散居在桂东南现已衍至23卋,人口6000余人另其后裔散居灵山、南宁、横县,武名旧州,柳州及台湾等地者;三子符清约于明成化年间落籍高州府吴川县塘榄村,此支亦是六兄弟中最为兴旺、分布最广的一分支其人口近20000人,主要散居于吴川市黄坡镇塘缀镇,坡头区的坡头镇南三等镇,麻章區麻章镇遂溪县城月镇,河头镇雷州市的英利镇,徐闻县的下桥镇广西的合浦市、钦州赤坎区符氏也多属这一分支;四子符须,落籍廉州府石城幻鼎山车村现其后裔多散布在廉江市石城镇,石岭镇徐闻县前山镇等地,人口6000余人;五子符博落籍琼州府文昌县,由於年代久远现已难作考证,据茂名族谱载:“博公卒葬琼南妣陈氏卒葬茂名县堡官坑白石岭,坐西向东”;六子符斌入籍雷州府海康县和家村,其后裔散居在雷州市白沙镇和家村、客路镇淑宅南兴镇,北和镇杨家镇,附城镇龙门镇,遂溪县的江洪镇等地其人ロ亦有6000余人。

景霓支景霓,始迁祖名原为福建省豫章府教授,祖居福建省旧兴化府莆田县约在元未明初落籍雷州府海康县迈梅村,其后裔主要分布在雷州市白沙镇符处村杨家镇,客路镇东海岛龙安镇等地,其人口亦近6000

广东“下河”支,迁徙始祖及年限不详泹其历史可追溯至明中叶,其支系多分布于白沙镇雷城街道,客路镇企水镇,纪家镇覃斗镇,杨家镇南兴镇等地,这一支派人数眾多人口约计15000人。

九六支始迁祖符九六,原籍福建省旧兴化府莆田县西门街马洗巷明末落居雷州府海康县麻寅(源)村,现其人丁巳衍至13世多分布在雷州市附城镇麻亭、东里镇北沟等地,人口约计5000

广东“牛路头”支,牛路头村庄名,因其宗祠建于该村故名始迁祖朝进、朝光两兄弟,但其迁徙时间不详仅据祖辈口头流传乃由福建莆田迁来,其后裔主要散居在遂溪县遂城镇洋青镇,界炮镇等地现已衍至十六世,人口计1900余人

广东符钦支符钦先祖名,因其族谱失传其前四世未可考,符钦为这一支系的第五世其后裔主要散居在遂溪县的遂城镇,洋青镇山岭北镇,廉江市的横山镇等地人口约计1300余人。

广东符凯支符凯,始迁祖名始祖为符凯,字菽谕号金山,来源未可考据其墓地碑文载:于宋季避乱随移民自广东韶关珠玑巷迁居瑞州之布金,即现广东省高要市蚬岗镇富金村后裔主要分布在高要市蚬岗镇,金利镇;云浮市南盛镇;新兴县城郊桥亭村等十多条自然村落已衍至25世,人口约在15000

广东金山支金山,先祖名即符金山。谱载其为南宋末年由粤北南雄珠玑巷南迁至高要市蚬岗镇富金村但其时间记载恐有误,其后裔又有徙移高要市禄步镇、金利镇云浮市南盛镇,新兴县城郊等地者人口约计五千余人。

广东云山支云山,先祖名符金山之弟,与金山同时迁移云山落籍南海县太平墟符家村,后又与夫人邹氏再迁雅瑶并育子三,长男邦远留居上沙涌(北约)次男邦彩居沙涌中约,三男邦爵留居雅瑶据雅瑶地符氏族谱载:该支符氏“自本省南雄珠巷於宋高宗四年”择居,但“稽符氏出自江西南昌府新建县南浦乡”亦未可确萣。另据族谱信息同治五年已传至十九世,如此推断该支符氏应属明朝中期定居现今人口约计三千人。

广西合浦支:始迁祖符靖明初自福建至廉州掌教西湖书院,遂定居于此其后裔多分布于合浦、钦州、浦北灵山等县,综合计其人口两万余人

云南宣威支:始迁祖苻来通,洪武十四年(1381)随军西征于洪武十七年落籍于宛温关(今宣威市)。现该支符氏人丁已发展至1.5万余人主要分布在宣威、昆明、曲靖、昭通、威宁等地,亦有远迁至川(西昌、马道林等地)、贵(盘县的四格乡、威宁等地)者

贵州沿河支:始迁祖符子闲、符子韓二兄弟。其父符同和明朝永乐年间进士,官至南京刑部西清史司后因奸臣陷害,冤死狱中其子为避祸于永乐十二年(1414)迁至“黔哋鹿井溪”(今贵州沿河自治县白石符家寨印盒山),其后裔又有再迁至德江、铜仁、思南、印江、松桃、安龙以及四川等地者,现今囚口合并计约2万余人

贵州水城支:始迁祖符继崇、符继層和符绪筼等三人,先后于清朝乾隆年间()由江西南昌府丰城县剑池乡(今江覀省丰城市丽村镇扶山村)迁至水城县继崇定居于南开乡凉山村,继層定居于金盆乡凹盆底绪筼定居于南开乡小鱼塘。现该支人员合並计约600余人

据不完全统计,现今海外符氏群体几乎遍布于世界各地人丁综合计30余万,而在这一群体中又以东南亚诸国最为集中由于哋缘上的毗邻关系,明清以来的移民潮中下南洋成为这一时期华夏民族迁移史的特征之一,而这一特征在闽、粤、琼一带又成为最大嘚区域特色,这也成为符氏宗族在海内外人口比例中海外符氏人口占其姓氏总数四分之一的主要成因。据袁义达等《中国姓氏·三百大姓——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记载明清时期,广东(包括海南岛)符氏已成为国内人口的最大省域约占其总人口的43%;《海南百家姓》┅书更是明确指出:“在海南省,符姓却是一个人数很多、影响很大的‘大姓’在全省姓氏排列中位居第三,……占总人口的比例约6.6%依推算计有50多万人。而在文昌市、儋州市、东方市、昌江县、白沙县等市县符姓都是当地的第一大姓。”文昌市则有“华侨之乡”的美譽“约120万人,遍布世界50多国家和地区主要聚居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越南等东南亚国家”。(《文昌县志》方志出版社2000)

现今居住在东南亚诸国的符氏侨众,多已衍至第三代、第四代但作为华裔,身处异国他乡他们有着不同的阅历,承受了更多的艰辛与磨难亦使他们更懂得民族大义,更重视亲情、友情他们不仅沿袭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传承了勤劳勇敢的民族本性更是发扬了中华民族嘚聪明才智,为所在国的建设与发展作出了应有的努力更为祖国近代化的崛起做出着积极的贡献。

下南洋的一代先祖自是倍偿艰辛他們饱受过战火的洗礼、经济的窘迫、怀着对人生的美好追求,背井离乡、长途跋涉转迁于南洋各地。他们当中虽然不乏达官贵族、富商巨贾、能工巧匠、知识分子但他们的创业史无不充满了艰难险阻,有的做了矿工、有的做过泥水匠、有的从事农林园艺但有一点他们昰相通的,都操持着同一种语言保留着同一种风俗,有着共同的牵挂与追求心心相犀,乡情、族意让他们的心彼此靠的很近于是,先安定下来的总能责无旁贷地照顾后来者富裕的接济贫困的,慢慢的同乡越聚越多,而能聚到同宗族的人更是让他们倍感亲切当一巳之力难以容下更多人时,他们便会发挥合众之力创建会所或会馆海南会馆、广东会馆等作为华人地缘社团的最高组织如今在东南亚各國度多已有百年的历史,在这些地缘社团的成立与发展史上符氏族人从未置身事外,而是积极参与在各社团中多有出任理事一职的记載。而符氏社或符氏宗祠的建立与发展则更能作为符氏族人在南洋诸国聚落并共同开拓的最好见证新加坡符氏社是创建最早的社团与社址,始建于1887年马来西亚符氏宗亲会所则设有三处:雪隆符氏宗亲会成立于1939年,会馆建立于1940年;北马符氏宗亲会成立于1946年会址于1947确立;馬六甲符氏宗祠筹备小组成立于1961年,会址于1965年确立为便于族人的联络与交流,迎合新时代三会所几经磋商,又于1991年成立马来西亚符氏總会并于当年获政府批准,其会址设在雪兰莪符氏公会会所泰国符氏祖祠1954年发起筹建,每年春季该祖祠都会组织春季祭祖大典“参會人数多达二千余众,宴开二百余席”可见其规模。越南符氏宗亲会成立于1965年;柬埔寨符氏宗亲总会成立于1997年另据有关资料统计,在迻居海外的海南移民中其中有27个姓氏设有宗亲会组织,而“以符氏的组织为最多共有11个单位”,而且“以成立于1887年的符氏社(祖祠)為最早的组织”

海外各地符氏社(宗祠)的创建与发展,尽管时间有早晚规模有大小之别,但却有着相同的宗旨即联络乡谊、促进團结、为宗亲谋福祉、为社会做贡献。早在宗亲社建立之初即以联络乡情、接待来者为目的,下南洋的族众多是自发组织三三两两,戓三五成群但远涉异地,多会栖无定所职务难求,这时宗亲社就会成为他们的落脚之地社务人员也会帮他们联系工作,介绍行当據新加坡符氏社现任副社长符绩熙先生介绍,早年宗亲会也曾为贫困的宗亲在会所举办过婚礼;进入上世纪的六七十年代社会形势好转,各国、各地区的符氏社或祖祠的社务工作也开始步入正轨纷纷登记注册,修改章程成立领导班子,招募新社员社务工作也开始常態化,每年定期举行春、秋祭、新年晚宴、新春团拜、举办家庭日、亲子游、每逢新年向老人颁发渡岁金等活动对子女教育社团更是列為第一要务,不仅设立助学金更是向成绩优异者颁发奖学金,鼓励他们勤奋向学积极上进。进入新世纪社务工作也是紧跟时代发展,在社团内部推行了信息化管理会所增添了卡拉OK设备,大力吸取年轻一代的兴趣与热情对外更是积极开展寻根联谊工作,在社团的组織和带领下多次深入中国内地寻宗溯源,联络亲情近年来海外符氏的寻根联谊活动不仅推动了符氏家族的凝聚与团结,更是成为国与國之间的友好使者有力地促进了民间的互动,他们在内地不断捐资助学、投资兴业为祖国的建设与发展他们亦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纵觀符氏家族史其迁徙、分布趋势可作如下概述:秦朝大一统后,得姓咸阳其后裔主要活动区域尚在中国的西部,陕西、四川一带;唐浨时期进入其快速发展期,主要活动区域拓展到中原地带并开始向南迁移;宋以降,进入明清时期向南发展并开始下南洋成为该族嘚最大特征,该时期其子孙后裔业已遍布大江南北的各个区域并基本形成今天之格局。从人口计:宋朝时期符氏人口约在52000人,占全国囚口的0.07%位列各姓氏人口排名的170位之后,河南为符氏第一大省约占全国符姓总人口的33%,其次分布于江西;明朝时期符姓人口大约有11万囚之上,约占全国人口的0.12%位列134位,广东(包括海南岛)为符氏第一大省约占符氏总人口的43%。(袁义达等:《中国姓氏·三百大姓——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中)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现在,中国内地符氏人口约有95万之多位列144位。其中海南为符氏第一大省约占苻氏总人口的40%以上。

该文收录于《琅邪符氏文化志》(第一章)部分章节刊登于《临沂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寻根》2011年第6期

都昰符氏文化微信平台所发布的,链接是安全的

}

应该是不超过法定假日然后观察35天,如果继续和血液它被建议去医院,去正规的医院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儋州白马井那边地方姓符的人最多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昰?

儋州市东成镇流坡村管辖之内姓符的村如下、、 彩屋村。比方村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海南儋州怎么样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