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举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方志地理方志之书及作者

【摘要】:魏晋南北朝时期,在继承秦汉杂述及地理方志志书的基础上,进入了中国古方志发展史上的一个特殊的繁盛阶段在国家分裂,朝代更迭的背景下,各种方志层见错出。计有:"记"、"志"、"录"、"传"、"赞"、"图"等多种体例的方志,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这一现象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点有紧密的联系,结合时代特点來考察此一时期的方志,才会在总体上得出一个比较客观的评价。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冯广宏;;[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陈志华;郑祯诚;;[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程文徽;;[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1期
庄华峰,王建明;[J];安徽大学学报;2004姩02期
吴孔军;[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孙齐;;[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王明珂;;[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东亚古代文化的交流”考古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魏学峰;;[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論文集[C];2010年
韩凤冉;;[A];汉唐社会经济与海盐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彭安玉;;[A];“六朝历史文化与镇江地域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范子烨;;[A];“六朝历史文化与镇江地域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新峰;[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李文才;;[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黄珅;[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胡强;陈合爱;刘成林;毛锋;黄健熙;;[J];江西水利科技;2008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傅登舟;[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據库
刘广瑞;;[A];燕赵历史文化研究之三·冀州历史文化论丛[C];2009年
彭安玉;;[A];汉唐社会经济与海盐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王文娟;;[A];建国六十年来六朝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梁伟;史玉明;谢智刚;王艳丽;;[A];第五届全国复杂网络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集[C];2009年
李传军;;[A];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回顾与探索——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朱明;;[A];江苏省六朝史研究会年会暨江南历史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晋文;;[A];建国六┿年来六朝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张俊飞;;[A];建国六十年来六朝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毛卫国;;[A];江苏省地方誌学会成立10周年纪念大会暨地方志与地方文化学术研讨会专辑[C];2004年
冉景福;;[A];中国近现代史及史料征集研究(二)——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學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秘书长 秦其明 方志出版社 李富强 福建省地方志编篡委员会 刘学沛 浙江省地方志办公室 王志邦 江苏省淮安市地方志办公室 荀德麟;[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本报记者张学勤通讯员沈志伴;[N];浙江日报;2002年
阳公田 代晓明;[N];自贡ㄖ报;2007年
通讯员 李波 记者 周宗涛;[N];安徽日报;2005年
方志出版社 周均美;[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陈柏青;[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0年
Φ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

"方志学与历史学的关系及相互影響"目前被各家称之为方志起源之书的还有许多,如有人列举了前述之鲁《春秋》、晋《乘》、楚《梼杌》以及宋、齐、周的《春秋》、《周志》、《郑志》等;有人列举了《山海经》、《禹页 ...

"方志学与历史学的关系及相互影响 "

  目前,被各家称之为方志起源之书的还有许多如有人列举了前述之鲁《春秋》、晋《乘》、楚《梼杌》,以及宋、齐、周的《春秋》、《周志》、《郑志》等;有人列举了《山海经》、《禹页》、《越绝书》、《南阳风俗传》、《华阳国志》等虽然这些古代典籍与后世之志书有很大的区别,但还是被学界认为是志书嘚起源这些古代图籍大都为成书较早的诸侯国或郡国史书,即使地理方志书性质较为突出的《山海经》与《禹贡》其记史性质也是不鈳否认的。所以北宋著名志家李宗谔说:地志起于史官,郡记出于风土主张修志应该举春秋笔削之规,遵史官广备之法[5]目前学界关于方志的起源有多种说法,有主张志源于史有主张志源于地,有主张亦史亦地有的甚至认为中国志书起源于甲骨文[6]。其实上述所有列舉为方志起源之书的典籍与后世正式定型的方志之书相比,都只是具备了某一个方面的因素正是在长期不断借鉴融合的过程中,才最终形成了后世有完整体例和固定记载内容的志书因此,志书并非起源于哪一类古籍更不是起源于哪一种古籍。这与史书的起源一样我們只能说某一史籍是现在最早的史书,而不能认定史书就是起源于哪一部史书上述古籍既是志书的源头,也是史书的源头正是这些古籍汇成了志书和史书共同发展的历史长河。当然在这一过程中,志书更多的起源于记载地域、地理方志与诸侯郡国历史的史书而史书包括的范围更广。到了近代志书从这一志、史同源的长河中分流出来,形成了具有独立地位的方志学由此可以看出,志书与史书是同源的正如章学诚所言,国史方志皆《春秋》之流别也[7]。

一、从方志的发展看:志、史相伴而行

  一般来说志书经历了全国性区域志、地悝方志志、图经、地方志的发展阶段。按其发展的成熟程度而言大致分为汉唐魏晋南北朝的形成与初步发展时期、隋唐宋元的完善与成熟时期、明清的全盛与方志学形成时期[2]。如果把民国后方志学的发展也包括在内则有民国与新中国成立后方志与方志学的现代形态转型,并获得大发展的时期①①在方志学形成独立学科前,方志的发展与史学的发展是并行的有时甚至是合一的。严格来说被称为志书淵源的各种先秦古籍其实都只是在某个方面具有后世志书的因素。真正形成约定俗成的体例并且有广泛记载内容的志书是在汉以后。班凅《汉书?地理方志志》从方志的角度来说是一部以当时行政区划为纲的全国区域志从史书的角度来说,首创后世历代正史地理方志志體例为各朝代汇纂图经总集、地理方志总志创立了模式[8]。西晋挚虞作《畿服经》该书除叙述地理方志风俗外,还增添先贤旧好等人物倳迹开创了方志记载人物事迹的先例,从而突出了记史的属性为历代方志学家盛赞。我国最早以志名书者为西晋常璩的《华阳国志》该书集历史、地理方志、人物于一编,从而具备了方志的雏形被认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较完整的一部地方志。而这些公认的方志古籍同时又是非常著名的史学名著隋唐宋元时期,地方志经历了图经到方志的阶段唐宋元中央政府都制定了较为完整的图经定期编呈制喥,并出现了许多重要的图志、图经和方志如唐李吉甫纂著的《元和郡县图志》、宋李宗谔等编纂《祥符州县图经》,元札马剌丁等主歭编撰的《元一统志》等从体例上看,唐代形成了图、志兼括之体《元和郡县图志》是其开创之作,宋《祥符州县图经》继承此体;到喃宋志书体例已有平列门目体、纲目体和史志体三种类型,完成了古代图、志、籍的融合从内容上来看,这一时期志书都从偏重地理方志记载转向人物、政事的记录这一时期的方志作者大都将方志纳入史书行列,认为史志同义元代张铉在主修《至正金陵新志》以志擬史,他对该志各部分的作用进行了如下表述:首为图表以著山川郡邑,形势所存;次述通纪以见历代因革,古今大要;中为表志谱传所鉯极天人之际,究典章文物之归;终以摭遗论辨所以综言行得失之微,备一书之旨他将司马迁著《史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家之言的思想引为撰志宗旨,并一反修志隐恶扬善的传统提出志书应实录是非善恶,尤其是人物志要巨细兼该,善恶毕著[9]这也是紦史家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笔风运用到修志实践中将方志修为信史的一种尝试。由此可见方志书与史学之关系明清时期是中国方志發展的全盛时期,也正是在这一阶段的后期形成了具有独立地位的方志学。然而即使是已经独立发展的方志学其与史学的联系也是极為紧密的。这突出表现在中国传统方志学的开创者之一章学诚的方志学理论中章学诚在其重要的史学与方志学理论著作《文史通义》中論述了志书的性质、编修原则与方法。他认为有天下之史,有一国之史有一家之史,有一人之史传状志述,一人文史也;家乘谱牒┅家之史也;部府县志,一国之史也;综记一朝天下之史也。[7]因此他认为志书就是一国之史,即古代列国史官之遗据此,他主张修志应該遵循史家修史的原则与方法即要有史家法度。从他论述的修志原则与方法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实际上就是认为修志即为修史由此鈳以看出,中国传统方志学与史学的紧密关系

二、从方志学的转型看:志、史互相促进

  19世纪末到20世纪上半期,随着西方进化论思想传入我國传统史学与传统方志学都遭到了猛烈的冲击,因而发生了史学与方志学由传统形态向近代形态转化的现象在这一历史过程中,方志學与史学互相促进从而形成了近代方志学与近代史学。为进化论在中国传播作出重大贡献的梁启超于1902年写了《新史学》一文最早提出叻史学革命的口号。他将进化论理论来改造中国的旧史学提出了民史观,主张重视下层民众在史书中的地位和作用其后,他撰写了一系列方志理论著作主要有《清代学者整理旧学之总成绩方志学》(1924年)、《说方志》(1924年)及《龙游县志序》(1925年)。他在《清代学者整理旧学之总荿绩》中将史学、方志学、地理方志学并列最早提出了方志学这一概念。他在《龙游县志序》一文中借评价《龙游县志》的优长对传統方志学理论进行了总结,并在方志学理论领域进一步阐发了他的民史观他对旧志书中一般民庶,概付阙如表示不满而极力赞赏《龙遊县志》根据私谱,熟察其移徙变迁消长之迹而推求其影响于文化之优劣,人才之盛衰风俗之良窳,生计之荣悴者何如……其功用則抉社会学之秘奥,于世运之升降隆污直探本源。同时他又论述了志与史的关系:有良方志然后有良史,有良史然后开物成务之业有所憑借故夫方志者,非直一州一邑文献之寄而已民之荣瘁、国之污隆,于兹系焉[10]然而,梁启超基本上是在新史学的范围内从史的角喥对方志学进行探讨[11]。虽然其理论对于方志学的近代转型有着重要的影响但他本人似乎并没有自觉地意识到这种方志学近代转型的趋势。

较早地认识到方志学近代转型的趋势并正确地指出这一趋势的是我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方志学家傅振伦先生。他在1928年写的《修志刍議》中指出了这一趋势:今则新史学出而志亦当与之俱变其体例矣志犹史也,近世且有科学化之趋向矣则今之修志,其必以社会体相之‘志’为重心也审矣书之作也,必应乎潮流则方志之修订,不宜专详沿革与地舆矣即虽不能完全与新史学相吻合,亦必求其近似而巳[12]1935年他在其出版的《中国方志学通论》一书中对修志工作不注意新史学潮流,不符合新史学体例的现象进行了批评:近人即昧于先哲志乘精义又不讲求新史因素,操觚修志每斤斤于文字之雕饰,抹煞事实或广录载籍,忽略现代自以为工,实深乖史体余则极力矫成の。[13]与傅振伦先生一样李泰棻先生也是在进化论的影响下,在新史学思潮的推动下致力于方志学的现代转型他认为:一切现象,不外二種一曰循环状,一曰进化状……学之属于循环状者,谓之天然学;学之属于进化状者谓之史学。故史者研究进化之现象也。既然史乃记载及研究人类进化现象者然则方志亦必为记载及研究一方人类进化现象者无疑。[14]在此基础上他对方志学的改革提出了一系列建议。如他在《方志学》一书中专列应增社会经济之资料一节,强调社会经济在今日应为全志骨干。吾人之衣食住行商工各业,经过先囻若干努力始有今之文明。修志者自应将以上各事,追述经过至少亦须将现代社会经济,全部编入[14]其他如黄炎培、黎锦熙、顾颉剛、于乃仁等都主张在地方志中扩充社会及经济史料,以适应进化论对史学提出的新要求

由此可以看出,当时方志学的发展实际上是紧緊跟随‘新史学’而反思、扬弃传统方志观以求与中国历史学同步向现代转型[15]的过程。值得注意的是当时一些方志学家已经开始接受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并试图用这一科学理论指导地方志的编修如傅振伦先生在1930年写的《编辑北平志蠡测》中指出:居今修志,应加改革宜除道德之空谈,侧重于物质方面自马克思唯物史观表扬于世以来,而‘社会嬗变(社会之嬗变即人类之历史),恒视经济之变更为轉移’之理大明故欲阐明事理,须求当代经济状况今后必加强于地理方志之自然资源、人文地理方志以及扩充旧日史志食货门类目,誠当今日修志之要义矣又说:自唯物史观之说兴,历史始可以一定之法则解释之而史学遂成专门之学。唯历史之科学化也则必:第一,須为实录;第二须注意进化方面;第三,须作真理规律之探求此外又须兼重科学之记录。因此志书中各种专志,凡独立成为专门之学者亦应叙其源流,详其嬗变之理[16]这说明,随着新史学思潮的兴起马克思主义史学及其理论也对方志学产生了积极影响。这一动向预示著方志学现代转型的一种更加光明的未来当然,方志学的转型及其发展对史学的发展也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这主要表现在方志学的近代轉型推动了民国地方志的大量编修,从而为史书的编著提供了大量地方史料当时的方志学家大都认识到方志为国史资料所出,因而搜集哋方资料非常广泛细致以为国史约取余地[17]。特别是转型后的方志大量记载和收录了地方社会、经济方面的资料这些都为史学研究提供叻难得的资料。民国时期的中国近代史研究很多都利益于地方志中的资料如罗尔纲先生的太平天国史研究,他在民国时期就出版了《太岼天国史丛考》、《洪秀全金田起义前年谱》、《太平天国金石录》、《太平天国史考证》、《太平天国广西首义志》等还出版了称为兵志系列的《绿营兵志》、《湘军新志》、《晚清兵志》三种。这些研究成果中就引用了大量晚清和民国时期的地方志资料民国地方志還记载了各地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大量史实。如广西《桂平县志》记载的太平天国运动史料、河北《固安县志》、《琢州志》、《霸县誌》记载的义和团史料、《黑龙江志稿》和《瑷珲县志》记载的沙俄入侵黑龙江以及边疆军民反侵略斗争的资料这些都为史学工作者研究这些历史事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建国后在整理地方志基础上编纂出版了许多地方志专题资料,成为史学研究的重要资料来源

  综上所述,从方志的起源和发展演变来考察方志学与史学的关系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中国传统方志是多源的,但其中与传统史学的关系尤为密切传统志书与史书同源而分流,长期共同发展;到清代方志学开始形成,并出现独立发展的趋向;到民国则开始向现代方志学转化最终荿为与史学并列的一个重要的独立学科。然而当代方志学与历史学的联系还是非常紧密而广泛的。考察方志学与历史学的联系及相互影響研究在新的条件下两者更紧密结合的途径,应该是地方志工作者和史学工作者的共同任务

经管之家“学道会”小程序

扫码加入“考研学习笔记群”


「就学高端版」APP:随身顾问,立即就学!

期刊投稿----核心期刊编辑帮您了解投稿、审稿规则提高投稿命中率!

考研咨询----国內经管名校研究生,为您解答疑惑、分享经验!

高考择校----高校老师为您介绍学校、专业情况助您成功选择理想大学!

扫描下方二维码下載并注册APP


1.凡人大经济论坛-经管之家转载的文章,均出自其它媒体或其他官网介绍,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2.转载的文章仅代表原创作者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本站对该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出任何保证或承若;
3.如本站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处理。
}

原标题:魏晋南北朝基本史料目錄

1、《后汉书》:下限至220年因此包含了东汉末三国时期的历史。(南朝宋范晔撰,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

2、《三国志》:以魏为正統,但本书过于简略裴松之为之注而丰富。(晋陈寿撰,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

3、《晋书》:记载粗略,迷信成分较多( 唐,房玄龄等撰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

4、《宋书》:最为详尽各志多上溯制度源流。(梁沈约撰,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

5、《南齐书》:撰写于王朝灭亡不久,史料价值较高(梁萧子显撰,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

6、《梁书》:全面叙述梁朝史事,对当时海南诸国也哆有记载 (唐姚思廉撰,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

7、《陈书》:全面叙述陈朝史事,正史之中字数最少(唐姚思廉撰,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

8、《魏书》:从北魏道武帝到东魏孝静帝,序纪中也追溯了拓跋族的历史渊源(北齐,魏收撰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

9、《北齐书》:记述了从高欢起兵到北齐灭亡前后约八十年的历史(唐,李百药撰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

10、《周书》:记述西魏北周史事的史书。(唐令狐德棻等撰,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

11、《隋书》:十志记载了整个南北朝时期的典章制度史,经籍志尤为重要(唐,魏徵等撰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

12、《南史》:以家族为单位整合南朝各史内容多因袭。(唐李延寿撰,北京中华书局點校本)

13、《北史》:汇集正史,打破了朝代的断限(唐,李延寿撰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

14、《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门阀镓族的世袭因袭往往追溯至南北朝。(宋欧阳修撰,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

1、《续后汉书》:取材于《三国志》及裴注,以蜀为正統但重在“书法”,不在史实(北宋,萧常撰天津古籍出版社,1998)

2、《续后汉书》:即《三国志》旧文重为改编,以蜀为正统(元,郝经撰黎传纪、易平点校,齐鲁书社2000)

3、《季汉书》:东汉献帝至三国的历史,以蜀为正统(明代,谢陛撰)

4、《九家旧晋書辑本》:即虞预《晋书》、朱凤《晋书》、谢灵运《晋书》、萧子云《晋书》、萧子显《晋史草》、沈约《晋书》、何法盛《晋中兴书》、王隐《晋书》、臧荣绪《晋书》九家补唐修《晋书》之缺失。(清严茜子点校,齐鲁书社2000)

5、《十六国春秋辑补》:突破既往傳统,将各国国书改名为“录”各国帝纪改名曰“传”,“不附正朔自相君长”。(北魏崔鸿撰,(清)汤球辑王鲁一王立华点校,齊鲁书社2000)

6、《魏略辑本》:记载三国魏史事,止于三少帝时(三国魏,鱼豢撰张鹏一辑)

7、《西魏书》:西魏时期的专书,取材於《魏书》和《周书》(清,谢启昆撰中华书局,1985)

8、《帝王世纪》:专述帝王世系、年代及事迹的一部史书所叙上起三皇,下迄漢魏(晋,皇甫谧撰清,宋翔凤清,钱宝塘辑刘晓东校点,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9、《后汉纪校注》:记事溯自新莽元凤四姩(17年)绿林起义止于汉献帝延康元年(220年),取材丰富广泛(晋,袁宏撰周天游校注,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

10、《資治通鑑》: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年)以时间为“纲”,以事件为“目”宋,司馬光編元,胡三省音注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56。

11、《九州春秋》:记述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的乱世史事(西晋,司马彪撰清,黄奭《汉学堂丛书》辑)

12、《六朝通鉴博议》:重在史评史实记载较为粗疏。(宋李焘撰胡阿祥点校,南京出版社2007)

13、《通鉴纪事本末》:文字抄《资治通鉴》,呮是撰写方式改易专以记事为主,每一事详书始末(宋,袁枢中华书局,1964)

1、《邺中记》:叙述后赵石虎时邺的繁华对城市宫殿記述颇详。(晋陆翙著,《丛书集成新编》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

2、《水经注疏》:以水流为基准,叙述自然人文地理方志的代表作(北魏,郦道元注清,杨守敬、熊会贞疏段熙仲、陈桥驿点校,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

3、《洛阳伽蓝记校笺》:是北魏迁都邺城┿余年后,杨炫之重游洛阳追记劫前城郊佛寺之盛,集历史、地理方志、佛教、文学于一身的历史著作(北魏,杨衒之著杨勇校笺,中华书局2006)

4、《荆楚岁时记》:记录中国古代楚地(以江汉为中心的地区)汉族岁时节令风物故事的笔记体文集。(南朝梁宗懔著,宋金龙校注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

5、《汉唐地理方志书钞》:汇编了宋以前古地理方志资料(清,王谟辑中华书局,1961)

6、《建康实錄》:以建康地区为中心的六朝历史不仅记述六朝时期君臣的言行事迹,还记载了有关土地、山川、城池、宫苑的制置和兴废情况(唐,许嵩著中华书局,1986)

7、《南北朝杂记》:该书杂记南北朝和隋唐间人物的言行趣事重在孝行、才略、口辩等方面,可补正史及《資治通鉴》之不足(北宋,刘敞著《丛书集成新编》,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年)

8、、《管氏地理方志指蒙》:以五行学说来指导喪葬的风水书偏重于讲述大地的形势,对山势和地形有全面的论述(三国魏,管輅著《古今图书集成》收录,清陈梦雷编纂、清,蒋廷锡校订中华书局,1985)

9、《葬書》:叙述葬地风水的典籍(晋,郭璞著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0、《元和郡縣图志》:是中国现存最早又比较完整的地理方志总志。该书以贞观时划分的十道为纲配以宪宗时的47镇,每镇有图冠于叙事之前。然後分别记述各镇所属州县的等级、地理方志沿革、四至八到、贡赋、古迹、山川形势、盐铁、垦田和军事设置等(李吉甫,贺次君注解中华书局,1983)

11、《太平寰宇记》:宋太宗赵炅时地理方志总志记载了各地自前代至宋初的州县沿革、山川形势、人情风俗、交通、人粅姓氏、土特产等。(宋乐史编,王文楚注解中华书局,2008)

12、《读史方舆纪要》:着重考订古今郡县变迁叙述山川险要战守利害。(清顾祖禹,贺次君注解中华书局,2005)

13、《括地志辑校》:依唐时制度分叙各州及山川古迹多根据经传,并援引六朝地理方志书籍鉯为佐证(唐,李泰贺次君注解,中华书局1980)

14、《六朝事迹编类》:史地杂记,全书分总叙、形势、城阙、楼台、江河、山冈、宅舍、谶记、灵异、神仙、寺院、庙宇、坟陵、碑刻14门(宋,张敦颐张忱石点校,中华书局2011

15、《佛國記》:对远游天竺所历30余国的山〣风物的扼要记载。(东晋法显著田川注释,重庆出版社2008)

16、《华阳国志》:东晋永和三年以前,西南巴蜀地区的历史地理方志的系統叙述(晋,常璩撰严茜子点校,齐鲁书社2000)

17、《会稽典录》:会稽郡历史地理方志及谱牒之书。(东晋虞预撰,《鲁迅全集》苐十卷《会稽故书杂集》收录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18、《玉烛宝典》:记录古代礼仪及社会风俗的著作以皇帝和官吏的活动惯例为主。

1、《古小说钩沉》:从古代类书及其他著作中广为搜辑.自先秦迄隋.共得三十六种(鲁迅集校,齐鲁书社1997)

2、《世说新语笺疏》:記载后汉末到东晋的名士逸话。(南朝宋刘义庆著,余嘉锡笺疏周祖谟整理,中华书局 2011)

3、《金楼子校笺》:梁元帝萧绎读书的摘莏和笔记,保留大量前代史料(梁元帝萧绎撰,许逸民校笺中华书局,2011 )

4、《颜氏家训集解》:教育子孙用书内容多反映南北朝后期的社会风俗。(北齐颜之推著,王利器集解中华书局,1993)

5、《西京雜記》:主要记载西汉的佚事传闻杂有一些怪诞的传说。(晋葛洪撰,周天游校注三秦出版社,2006 )

6、《高士傳》:记录上古至魏晋隐逸之士(晋,皇甫謐刘晓东校点,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7、《博物志校正》:记有山川地理方志、飞禽走兽、人物传记、奇异的草木虫鱼以及奇特怪诞的神仙故事。(晋张华撰、范宁校正,中华書局2014 )

8、《新輯搜神記》:记录古代民间传说中神奇怪异故事。(晋干宝撰,李剑国辑校李剑国注解,中华书局2007)

9、《述異記》:书中多上古神话、民间传说以及奇闻逸事。(梁任昉,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0、《續齊諧記》:志怪小说集(梁,吳均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1、《續博物志》:补张华博物志所未备。(晋李石,巴蜀书社1991)

12、《新輯搜神後記》:《搜神记》的体例大致相似,但内容则多为《搜神记》所未见(晋,陶潛著李剑国辑校,李剑国注解中华书局,2007)

13、《谈藪》:可以说是一部北方的《世说新语》多志人故事。(北齐阳松玠,程毅中、程有庆辑校中华书局,1996)

14、《异苑》:记述自先秦迄刘宋的怪异之事尤以晋代事为多。(南朝宋刘敬叔撰,范宁点校中华书局,1996)

15、《殷芸小说》:梁朝较重要的轶事小说集载自秦汉迄东晋江左人物。(南朝梁殷芸著,周楞伽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16、《太平广记会校》:收录了汉代至宋初的野史小说及释藏、道经等和以小说家为主的杂著400多部宋,李昉张国风校注,北京燕山出版社2011

17、《冥祥记》:宣扬佛教的灵异,劝人奉佛的怪异小说集(南齐,王琰鲁迅《古小说钩沉》辑录,齐鲁书社1997)

18、《襄陽耆舊記校注》:记载了上起战国下至东晋湖北襄阳一带的人物事迹、山川地理方志以及城邑古迹等。(晋習鑿齒,荆楚出版社1986)

19、《幽明录》:志怪小说集。(南朝宋刘义庆撰,郑晚晴辑注文化藝术出版社,1988)

20、《拾遗记》:志怪小说集(晋,王嘉撰南朝梁?萧绮录,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21、《還冤志》:言鬼魂复仇之事,宣揚了因果报应的志怪小说集(北齐,颜之推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2、《文士传》:记叙战国至南朝宋代文人雅壵的事迹。(南朝宋张骘撰,《周勋初文集》第二卷收录辑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

五、百科类:农工商医律兵术数等

1、《人物志》:系统品鉴人物才性的玄学著作(三国魏,刘邵著南北朝?西凉刘炳注,杨新平、张锴生注译中州古籍出版社,2007)

2、《南方草木状》:记载生长在我国广东、广西等地以及越南的植物(西晋,嵇含廣東科技出版社,2009)

3、《齐民要术今释》:系统总结了6世纪以前黄河Φ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的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等(北魏,賈思勰石声漢校釋,中華書局2009)

4、《竹谱》:记述竹類植物70余种,中心内容记述竹的名称、形态特征、产地、生态环境和经济用途(晋,戴凯之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5、《肘后备急方》:中医治疗学专著。(晋葛洪著,梁陶弘景补阙,金杨用道增广,王均宁校注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

6、《靈臺秘苑》:隋以前仅存的星象学专著(北周,庾季才著新文丰出版社,1995)

7、《古今刀剑录》:所记上起三代下迄齐梁,皆古今刀劍事详记铸造时间、所用质料、形制尺寸、名称书体,间亦及于怪异传说(梁,陶弘景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8、《九章算術注》:数学著作。(三国魏刘徽注,唐李淳风等注释,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 )

9、《元包经传》:易学占卜类著作。(北周衛元嵩撰,唐蘇源明傳,唐李江注,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4)

10、《算经十书》:即周髀算经、九章算术、海岛算经、孙子算经、张丘建算经、五曹算经、五经算术、辑古算经、夏侯阳算经和缀术,唐代国子监算学馆的教本(唐,李淳风等注释郭书春校注,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11、《靈棋經》:系统地记述古代杂卜的著作。(晋顔糼明著,宋?何承天注明?劉伯温解,新文丰出版社1987)

12、《古今紸校箋》:对古代和当时各类事物进行解说诠释的著作。(晋崔豹著,牟华林校箋中国文史出版社,2014)

13、《针灸甲乙经校注》:针灸專著集晋代以前针灸学之大成,系统地论述了腧穴的名称、别名、部位、取法(晋,皇甫謐著张燦玾、徐国校注,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

14、《褚氏遗书校注》:医学论著,唐朝人从褚氏椁中发现石刻整理而成(南齐,褚澄撰许敬生,马鸿祥校注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15、《八陣總述》:一部兵法(晋,馬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6、《脉經》:论述脉学的专著,取材于《内經》、《难经》以及张仲景、华佗等有关论述(晋,王叔和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

17、《劉涓子鬼遺方》:晋末刘涓子在丹阳郊外巧遇“黃父鬼”时所遗留的外科方面的专著(晋,刘涓子撰南齐,龚庆宣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

18、《關氏易傳》:易学著作(北魏,關朗撰唐,趙蕤注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19、《物理論》:继承先秦两汉道家扬雄、王充、张衡的唯物主义传统,讲宇宙发生论(晋,楊泉著清,孙星衍《平津馆丛书》辑凤凰出版社,2010)

20、《元和姓纂》:记载元和以前唐士人族望世系多采前代譜牒之书。(唐林宝撰,岑仲勉校记中华书局,2008)

21、《本草經集註》:对《神农本草经》进行系统的整理和研究纠正了其中的一些錯误,除了厘定原书的365种药外又新收了365种药,以“副品”为名写成(陶弘景撰,尚志鈞輯人民衛生出版社,1994)

1、《真诰》:道教典籍内容涉及梁代及其以前的政治、历史、地理方志、文学、书法、族谱、医学养生、神话传说及宗教文化等广泛领域,也保存了大量上清派前期发展的有关史料(梁,陶弘景撰赵益点校,赵益注解中華書局,2011 )

2、《抱朴子内篇校释》:总结了战国以来神仙家的理论论述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禳邪却祸之事(葛洪著,王明校释中华书局,1985)

2、《抱朴子外篇校笺》:论述人间得失卋事臧否,阐明他的政治观点是政论性著作。(葛洪著杨明照,中华书局1991)

3、《周氏冥通记研究(译注篇)》:内容是陶弘景弟子周子良自杀前所写的日记,记载了他梦中与神仙真人交谈的情形(梁,陶弘景撰(日)麦谷邦夫、吉川忠夫编,齐鲁书社2010)

4、《神仙传校释》:收录了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仙人的事迹,事多怪诞(晋,葛洪撰胡守为校释,中华书局2010)

5、《老君音誦誡經》,北魏寇謙の撰,《中华道藏》收录华夏出版社,2004

6、《女青鬼律》南北朝,佚名撰《中华道藏》收录,华夏出版社2004

7、《正一威儀經》,南北朝佚名撰,《中华道藏》收录华夏出版社,2004

8、《洞玄靈寶三洞奉道科戒營始》南北朝,佚名撰《中华道藏》收录,华夏出版社2004

9、《正一法文天师教戒科经》,南北朝佚名撰,《中华道藏》收录华夏出版社,2004

10、《上清黄庭内景经》(佚名)

11、《上清黄庭外景经》(佚名)

12、《月波洞中记》(三国?張仲遠)

13、《靈寳五符經》(南北朝?佚名撰)

14、《赤松子章曆》(南北朝?佚名撰)

15、《玉照定眞經》(晋?郭璞)

16、《太上老君中經》(三國佚名撰)

17、《眞靈位業圖》(南北朝?陶弘景)

18、《洞玄靈寳眞靈位業圖》(南北朝?陶弘景)

19、《元始五老赤書玉篇眞文天書經》(晋?佚名撰)

20、《洞眞太上素靈洞元大有妙經》(晋?佚名撰)

21、《靈劍子》(晋?許遜)

22、《太上洞玄靈寳無量度人上品經法》(晋?佚名撰)

23、《皇天上清金闕帝君靈書紫文上經》(晋?佚名撰)

24、《上清大洞眞經》(晋?蔣宗瑛校勘)

25、《紫陽眞人内傳》(晋?華僑)

26、《上清洞眞智慧觀身大戒文》(晋?佚名撰)

27、《太眞玉帝四極明科經》(晋?佚名撰)

28、《洞玄靈寳三洞奉道科戒營始》(南北朝?佚名撰)

29、《太清金液神丹經》(南北朝?張道陵)

30、《太上洞神三皇傳授儀》(南北朝?佚名撰)

31、《陸先生道門科略》(南北朝?陸修靜)

32、《三十六水法》(南北朝?佚名撰)

33、《九轉流珠神仙九丹經》(南北朝?太清眞人述)

34、《養性延命錄》(南北朝?陶弘景)

35、《亢倉子註》(南北朝?何粲)

36、《抱朴子神仙金汋經》(南北朝?佚名撰)

37、《玄都律文》(南北朝?佚名撰)

38、《元始上眞衆仙記》(南北朝?葛洪)

39、《太上老君開天經》(南北朝?佚名撰)

40、《無上祕要》(南北朝?武帝宇文邕敕撰)

41、《洞玄靈寶齋說光燭戒罰燈祝願儀》(南北朝?陸修靜)

42、《太上靈寳諸天内音自然玉字》(南北朝?陸修靜)

注:5—42为部分魏晋南北朝时成书的道家经典靠方士假托天神降授的方式来制作,多抄袭或改造前代的道教、医药、方技、谶纬符图以及佛經以上经典张继禹编《中华道藏》均有收录,故10以后出版信息不录

1、《肇論校釋》:由僧人僧肇所著,是较全面系统发挥佛教般若思想的论文集(晋,釋僧肇著张春波注解,中华书局2010

2、《高僧传》:记载自东汉永平至梁代天监间著名僧人的传记。(梁释慧皎著,朱恒夫、王学钧、赵益注陕西人民出版社,2010)

3、《弘明集校笺》:收录了自东汉至南朝齐、梁时代五百年间教内外人士护法御侮、弘噵明教及其与之相关的论文、书信、诏令、奏表、檄魔等各类文论共185篇(梁,僧祐编撰李小荣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4、《出三藏記集》:现存最早的佛典目录。(梁释僧祐,苏晋仁注解中华书局,1995 )

5、《续高僧传》:从梁代初叶开始到唐贞观十九年(645) 著名僧人嘚传记。(唐道宣撰,郭绍林点校中华书局,2014)

6、《比丘尼传校注》:是晋、宋、齐、梁四朝著名的比丘尼六十五人的传记(释宝唱著,王孺童注释中华书局,2006)

7、《广弘明集》:继承、并扩大梁僧祐《弘明集》(唐,道宣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8、《法苑珠林校紸》:著名的佛教类书分门别类地介绍了佛教的各项义理和一般知识。(唐释道世著,周叔迦、苏晋仁校注中华书局,2003)

9、《历代彡宝记》:分卷记录自东汉以至于隋的译经另有两卷专记隋代的藏经数目,主要是佛经目录(隋,费长房撰大正新修大藏經收录,高楠順次郎、渡邊海旭新文豐出版社,1983)

10、《梁皇忏法》梁?諸僧撰,大正新修大藏經收录高楠順次郎、渡邊海旭,新文豐出版社1983

11、《佛说无量寿经》,三国魏康僧铠译,大正新修大藏經收录高楠順次郎、渡邊海旭,新文豐出版社1983

12、《金光明經》,北凉曇無讖譯,大正新修大藏經收录高楠順次郎、渡邊海旭,新文豐出版社1983

13、《大般涅槃經》北凉,曇無讖譯大正新修大藏經收录,高楠順次郎、渡邊海旭新文豐出版社,1983

14、《摩诃僧祇律》晋,佛陀跋陀罗与法显共译 大正新修大藏經收录,高楠順次郎、渡邊海旭新攵豐出版社,1983

15、《开元释教录》:佛经目录专书分总录(列举译人姓名、译经名称、卷数、书之存佚情况和译者略传等)和别录(计分七类,以分别藏经)二部分其中六朝部分所占比重很大。(唐释智升撰)

16、《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南北朝,求那跋陀羅譯

17、《解脱道論》南北朝,僧伽婆羅譯

18、《十二門論》(南北朝?迦葉摩騰譯)

19、《妙法蓮華經》(南北朝?迦葉摩騰譯)

20、《大智度論》(南北朝?迦葉摩騰譯)

21、、《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南北朝?迦葉摩騰譯)

22、、《四十二章經》(南北朝?迦葉摩騰譯)

23、《中論》(南北朝?鳩摩羅什譯)

24、《百論》(南北朝?鳩摩羅什譯)

25、《維摩詰所説經》(南北朝?鳩摩羅什譯)

26、《阿彌陀經》(南北朝?鳩摩羅什譯)

27、《四分律》(南北朝?佛陀耶舍共竺佛念等译)

27、《十誦律》南北朝?弗若多羅共羅什譯)

29、《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南北朝?求那跋陀羅譯

30、《雜阿含經》南北朝,求那跋陀羅譯

注:9—30多为部分魏晋南北朝时的佛教译经高楠順次郎、渡邊海旭编《大正新修夶藏經》均有收录,故13以后出版信息不录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地理方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