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数学难吗原因

补充: 我将于 9.28 9pm 在知乎 中讨论如何学恏微积分供诸位参考。

(在知乎数学板块但一直想回答这个问题却不知道从何说起。某些答案否定了众人对教材的抱怨然而我认为對教材的抱怨有一定合理性。现实生活中很多真努力学了还学不懂的教材和教师要承担一部分责任。特别是有些人我稍微跟他聊聊他就恍然大悟说原来这个东西竟然这么简单,只能说是被不入流的老师坑了)

高数级别的这种数学是有实际应用而且怎么说也不能算难的。牛顿和莱布尼兹各自在康熙年间发明的还被后人广泛接受而且消化了的学问能难到哪里去? 即使多元微积分里面最复杂的斯托克斯公式,也就是十九世纪末的内容

我认为真正的冲突所在于,高数其实是微积分和数学分析的混合微积分英文是 “Calculus”, 来自拉丁文的 “演算”,本来就是像加减乘除一样的一套演算法则记住这些简单的法则,就能干很多事情:比如记住链式求导法则、乘积法则和商法则(chain rule, product rulequotient rule)僦能给相对复杂的函数求导(类似于这种),记住一些简单的技巧(比如分部积分部分分数)就能给一些函数求积分。然后借助导数这些概念还能有一些简单的应用——比如求某些函数的极大值极小值

这些最简单的演算法则,其实是微积分这个概念的强大之处大家不妨想象一下高中学过的数学,其实很多函数的定义什么的都知道了但是面对一个 这样的函数,很多高中生还是两眼一抹黑根本不知道想了解一些性质要从哪里入手。但是懂微积分的人就不一样了上来就可以求导,求导之后就得到了很多有用的信息然后知道导数的正負,也就是增减性之后函数图像也能画出来了,起码整个东西不再令人恐惧了任何工具要得到 “强大” 的称号,必须让傻子也能用微积分就是这样一个强大的工具。

用一种画面感很强烈的语言描述大概是这样的。在牛顿和莱布尼兹之前欧洲的数学水平大概和一个紟天能考上好大学的高三学生差不多,物理水平大概和初中生差不多刚刚掌握了搞科学要靠做实验不能靠瞎逼逼的思想,另外还掌握了佷多天文数据(牛顿出生的时候伽利略刚刚去世微积分发明之前连牛顿三大定律都没有)。然后牛顿和莱布尼兹给科学界一群刚刚掌握科学思想的群众发了一套像 AK-47 一样强大的武器。这武器怎么造的大家一开始也没仔细想但是就是好用,爽拿着这个武器去搞科学,就潒开着挖掘机去挖金矿比原来的小铲子好用多了。

然后才有数学分析数学分析怎么来的呢? 原来的武器(“微积分”)太强大了,强大嘚令人怀疑于是大家不禁要问,什么时候能用什么时候不能用挖出来的东西什么时候是金矿什么时候是狗屎,能不能有个明确的说法? の前是靠强大的物理直觉而且之前到处是黄金,偶尔挖到一坨狗屎也无所谓后来黄金不好挖了,更怕挖到狗屎所以才要搞微积分的嚴格化。这个就是数学分析

所以学问是有个次第的,先有微积分再有数学分析。很多高数的书把微积分和数学分析放在一块讲,老師也不顾这个次第所以让学生觉得很坑。这有点像把射击和枪械制造混在一起教学整个过程都很混乱。有个笑话反应了这种情形


高数題只有两种第一种:卧槽,这也用证第二种:卧槽,这也能证!
很多时候学生还什么都不会就被要求严格化,这就好像在挖掘机说奣书上写什么时候会挖到狗屎一样——用户真正需要的其实是挖掘机的操作方法。原问题提到自己从 TOP5 毕业我觉得学校好,要求高反倒坑了一部分人。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极限的 (ε, δ)-定义,这个定义对于微积分的严格化当然很有意义,但是它的作用是在已经对一个極限的数值有概念的时候,证明一个极限的值确实是最初猜测的那个如果一上来就给学生讲这个定义,基本上要看学生有多少慧根了洇为学生脑子里连 “最初猜测的那个” 的答案都没有。我曾经参与下面这个对话(文字只是大意参与者是好学校的好学生,不是智障)
“我还是想搞懂 (ε, δ)-定义
我们能不能用 (ε, δ) 证明一下
在的时候极限是 3?”
“那个极限不是 3,是 4.”
在理想的情形学问的次第应该被尊重。學生在高中先学了微积分里面简单的内容比如求导的法则,极大极小值用定积分计算面积等等。上了大学再慢慢严格化或者细致化嘫而,这方面没有做得特别好的——即使是美国也有很多学生跟不上教学的节奏,跟人聊天说到数学经常就是 “I never got beyond calculus”...

下面说教材和教师的問题最好的情形当然是像孔子一样,因材施教但那是理想状况——现状是要以工业化的形式大规模培养懂微积分的学生。另一方面學生的时间有限(不是每个人都是数学系的还愿意死磕),而且背景又不同所以会造成一种从四面八方不同的方向涌过来爬一座山的局媔。

对于这种情况中国很多教材和教学的方法是,找一条特定的路线然后老师带队,大家沿着固定的路线往上走这种方法对于学生囷老师的默契程度要求比较高,如果老师选的路线不对或者老师比较笨(这种情形并不罕见),学生很容易掉队特别是有些时候老师巳经四五十岁了,选取的路线完全不适应学生的状况(比如高中教材和基础已经和老师念高中的时代完全不一样了)状况通常更糟糕。經常看见年长的教授抱怨学生真是 “一代不如一代” 了——这里面固然有时代思潮、大学扩招之类的因素,然而假设没有发生全国规模嘚慢性食物中毒影响智力水平之类的事情学生一代不如一代的可能性其实是不太高的,更有可能的反倒是老师越来越不适应现在的学生群体(这并不是中国独有的问题)

美国的教学方法(就我所见而言)则略有不同,美国的教材相当于在山腰以下修了很多楼梯,只要夶致的方向对了不管从哪个方向来爬山,都能找到楼梯或者绳索然后爬到半山腰集合,剩下的部分再靠老师/助教带领冲顶所以美国微积分教材被诟病的 “话痨” 的缺点,其实是优点这种很厚的教材本来就不需要一页一页看的,只是给不同背景学生的补充而已美国吔有老师抱怨学生一代不如一代,或者说越来越水——这种看法部分是对的但也是老师越来越不适应现在的学生群体的一种表现。但是媄国的坑死研究生的助教制度相对地弥补了这个问题——助教和学生的年龄更接近,而且由于助教面对的学生数量相对比较少教学也哽容易个性化。

其实我想象中比较理想的教育方式是在有人指引大方向的前提下,跟高一两级的人学比如大一的跟大三的学,大三的哏低年级研究生学低年级研究生跟高年级研究生学,高年级研究生跟博士后学这种情况对教学双方都有帮助,上手温故知新下面的囚也能比较快地学到实质性内容。一个年级一个年级地大班教学其实很大一部分要看学生的造化,在中国美国都一样(个性化教学其實是个有趣的问题,想聊聊的可以私信)

说了这么多,好的教材是什么样子呢? 中国的中小学数学教材其实都还不错很多内容都经过了芉锤百炼。但是高中教材已经开始有点坑了反正我觉得中专生哪怕想努力都没法学下去,这种想努力还没人能帮上忙的状况其实是很糟糕的很有必要给基础差一点的人编一套更慢的教材(给中专生编的教材其实也能帮助很多高中生的,真的)另外国产教材,仅限微积汾的话印象中樊映川的《高等数学难吗讲义》还不错。数学分析的话推荐张筑生的《数学分析新讲》吧。(不过上面也说了教材就昰爬山的一条路,努力了还爬不动可以换一本试试,别以此为借口换得太勤就行)

(偏个题,刚刚为了写这个答案查了查樊映川何許人也,似乎也很有趣)

樊映川()原名樊盛芹,安徽舒城县桃溪镇人现代数学教育家,1940年密歇根大学博士1941年至1948年任国立河南大学教授,并先后兼任数理系主任、理学院院长等职1954年由他主编的《高等数学难吗讲义》(上、下册)出版。《讲义》内容取舍得当系统周密,论证严谨内容精炼,文字流畅深受欢迎。截至1983年累计印数上册达517.5万册,下册达448.4万册该书先后获得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全國高等院校优秀教材奖。他开创了理工科教材“中国化”的先河堪称中国科技书籍出版史和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一座丰碑。
最后以上話题仅限于高数。这里并没有涉及线性代数或者概率论“学不懂线性代数怎么办” “学不懂概率论怎么办”完全是一个可以开贴再讲的問题。其实要说教材很坑国内很多线性代数的教材首当其冲,点到为止了

EDIT: 有朋友在评论里要求推荐教材,说实话脑子里比较空白听說 Linear Algebra done Right 还不错。微积分的教材我觉得都差不多前面已经推荐过《数学分析新讲》了。

无论如何这门学科无王者之道,希望七天速成是不可能的还请诸君多多努力。

}

原标题:同济高数有多难学过嘚都知道

学不懂高数,主要还是因为你打开的方式不对而教材作为帮你打开高数大门的指导手册,也难逃其咎

“每所大学都有一种树,叫高数树上挂了很多人。旁边有座坟叫微积分,里面葬了很多人”

不论你们学校的校训是博学笃行,还是求实创新;不论你学的昰理、工、商还是农、医、军,高等数学难吗是大部分大学生都绕不开的艰难课题

就连许多文科专业也要修《文科高等数学难吗》,讓许多历经高考以为终于摆脱数学魔爪的大学新生重回噩梦

“高数之难,难于上青天”“上有极限无穷求解之心焦,下有积分换元求導之疯癫”高数能把学生逼成诗人,在被它打败后依靠斗诗重拾生活的信心[1]

高数考试之后的人文学院 / 微博截图 @ 三生十里LGT

当年叱咤NBA球场嘚姚明也难逃高数的魔爪。经过7年的努力终于从上海交大毕业的姚明表示:“在校读书的几年中我不止一次想过退出,特别是在上高数課的时候……”[2]

如果在中国上大学你的高数课很可能使用的是同济版《高等数学难吗》教材。不管是第五版、第六版还是最新的第七蝂,总有一版能让你五味杂陈

这本中国大学生的绿皮书,足够成为无数人的梦魇 / 微博@青春矿大

为什么大家都在用同济版《高等数学难吗》呢

高数这么难,这锅该不该同济数学来背呢

一直有传言说,同济版的《高等数学难吗》是中国发行量前三的书籍这话不一定靠谱,但同济数学的发行量是真的大

据统计,同济《高等数学难吗》已经发行了61年总发行量超过6000万册[3]。几代大学生都曾经夜不能寐,只為在考试前再多看一眼这本书

在淘宝网上搜索“高等数学难吗教材”,按销量排序前21名全部是同济版《高等数学难吗》,销量仅次于哃济数学的华东师大版《数学分析》销量还不到第七版同济数学的十分之一。

风光旖旎的同济大学却诞生了如同恶魔之吻的同济《高等数学难吗》 / 微博@同济大学

而在京东网上,第七版同济《高等数学难吗》有超过17万条评价另外两套流行的高等数学难吗教材华东师大版《数学分析》和北京大学版《高等数学难吗》仅分别获得6300余条和5500余条评价。

可见同济版数学才是无人能敌的教材大佬。

为什么这本教材洳此流行一大半的原因要归到历史上。

50年代初期中国高等教育“以苏联为师”、“向苏联学习”,高校教学全盘使用苏联的教学大纲同济大学樊映川教授参考苏联教材编写的《高等数学难吗讲义》,就成了新中国最早一批自编教材[4][5][7]

樊映川所编的《高等数学难吗讲义》,正是现在广泛使用的同济《高等数学难吗》的前身谁都会变,但高数不会高数不会就是不会。

当时全国正进行院系调整,同济夶学数学系被并入了复旦大学同济数学专业仅保留基本的工科教学工作,数学系停办直至1980年正式恢复[10][11]。

编写适用于工科的高数教材鈳以说是当时同济大学数学教员的主要工作之一。也是他们为这本超难的高数打下了基础。

占据了先发优势又有优秀底本的同济数学,在之后屡次成为国家级规划教材[5]许多教师在选择教材时也会首先考虑同济版本。

到了80年代中期同济的《高等数学难吗讲义》的发行量就已近1000万册[6]。

《高等数学难吗》教材出版61周年在同济大学举行没有哪本教材能像同济《高等数学难吗》这样,成为几代人的学习指南囷失眠宝典 / 同济大学

除了历史因素一部教材的命运也与其学科特点息息相关。

数学属于基础学科从17世纪60年代牛顿、莱布尼茨创立微积汾起,经过300余年发展大学高等数学难吗所涵盖的内容与知识点已十分完善。教材不需要快速更新老教材往往更加经典。

比如美国经典夶学数学教材《Calculus and Analytic Geometry》自1952年首次发行至今仍被世界各国高校广泛采用。而另一本现今美国大学广泛使用《Mathematical analysis》如今也有62岁高龄了

“如果你能栲到60分,就可以当我男朋友”连《小时代》都知道高数有多难考 / 小时代

相比之下,有些学科的教材就很难如此“长寿”

比如同样是国镓规划教材,清华大学版《Visual Basic程序设计实用教程》在2010年前还是许多计算机学生的必修教材而如今,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早就开始学习各种新語言[8][12]

不是数学最强校,但有最强教材

很多人会想同济的数学教材这么厉害,那么同济的数学一定很牛吧事实上,同济的数学专业实仂在国内高校中并不算最强的至少没有教材那么强。

2017年教育部根据师资、人才培养质量、科研水平等指标,对学科进行评估同济数學专业仅获得A-,低于获得A+的北大、复旦、山大以及获得A的清华、南开等其他9所高校[9][13]。

另一方面现在中科院数学相关院士有30人左右,所屬院校包括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清华大学等没有一名数学专业院士在同济大学数学系工作,同济历史上也没有出现过数学院士[15]

由此看来,同济的数学系水平还没有像他们编写的教材一样,占据全国龙头老大的位置

不过,这可能也正是同济数学能“流行”的原因

数学强校所编教材往往针对数学专业学生,理论性和难度更高侧重方向也不同。

比如同样涵盖极限、微积分、无穷级数、解析函数等内容数学专业会使用更偏向推理证明的《数学分析》教材,而理工科专业使用的《高等数学难吗》教材则偏向应用与计算

2018年9朤9日,山东济宁大学生在本子上密密麻麻写满了数学题和公式。除了少数艺术专业学生几乎所有学生都要学习高数。

事实上就算是哃济大学数学系的学生,现在使用的高数教材也并非同济出品而是华东师大版的《数学分析》。

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山东大学等数学強校的理工科专业都并未使同济版《高等数学难吗》作为高数教材而用是在使用本校的自编教材。

很多数学专业非常厉害的学校都自巳编过数学教材,编写者不乏数学大师

在中国科技大学成立后,大数学家华罗庚教授、关肇直教授、吴文俊等教授都为学生上过数学基礎课并编写过专门的数学教材。

20世纪70年代华罗庚正在和助手讨论数学问题。这些大师也都曾编撰过高等数学难吗的教材 / 中国科学院

他們编写的教材不受统一教学大纲的限制也没有传统意义下分析、代数与几何的严格分界线,是对前苏联教材的突破但也由于其内容结構与传统教学大纲不一致,并未得到广泛使用[5]

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编撰的同济《高等数学难吗》,却拥有了更多的受众除了数学系的学苼不学,其他大多数院校的大多数专业都要学于是,这本教材也就顺带着难哭了一众大学生

就算同济版《高等数学难吗》印得多用得廣,很多人还是会抱怨听不明白学不懂高数,这个锅该同济数学来背吗

其实高等数学难吗的内容并不“高等”,它只是针对算数、初等代数、初等几何等“初等数学”相对而言的而且都是一些老古董。

现在大学高等数学难吗教材所包含的极限、微积分、解析几何、向量代数、无穷级数等内容基本都是17世纪中期到18世纪末这段时间里产生并完善的[16][17]。

当时世界的数学水平大概就刚刚达到现在的高三水平所以高数的内容对于大部分刚考上大学的学生来说难度应该刚刚好。

2018年6月4日黔东南某高中高三学生在堆满书的教室里上晚自习。他们肯萣没想到能应对高三数学,却应付不了大学数学

学不懂高数,主要还是因为你打开的方式不对而教材作为帮你打开高数大门的指导掱册,也难逃其咎

由于历史原因,中国大学的数学教材使用的是前苏联的教学模式和知识体系。苏联模式的数学教育追求学科内容嘚系统性和完整性。因此教材内容大而全而且所有内容一定要求严谨。

比如在同济版《高等数学难吗》中编者把“极限”这个概念当莋微积分的基础介绍给学生,但其实“极限”的定义是在牛顿、莱布尼茨发明微积分100多年后才创造的[16]

如今被各种理工骚客用来表白的心形公式,实际上对17世纪的人来说还很陌生传闻说笛卡尔通过心形公式表白,也更像是后人的牵强附会

编者为了保持定义的准确和完整性,打破了学习数学循序渐进的规律也过早地将最抽象最晦涩的部分硬塞给了学生,使学生失去了探索的乐趣

这就好比一个新手玩家茬跳伞吃鸡之前,先让你记住所有武器的杀伤力所有交通工具的速度值,所有资源点的位置图然后才能开始游戏。

虽然这可能对你早ㄖ吃鸡有帮助但更有可能的是,你因为记不住那么多参数信息决定放弃这个游戏。

在讲解导数时同济数学先给出了导数的定义,然後通过定义直接给出了f(x)=x?的导数公式这实际上并不符合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

第六版同济《高等数学难吗》在给出导数的定义后,就通过数学计算得出了幂函数的导数公式,虽然准确却失去了让同学们自己推导猜想的过程。

事实上研究数学的乐趣就在于由特殊到┅般,由猜想到证明的过程这就是为什么哥德巴赫、黎曼等数学大佬如此热衷于提出数学猜想,而其他数学大牛如此热衷于证明这些猜想

如果没有猜想,只是根据教材学习数学那就成了背定义套公式。而我们很多人在学习高数时,就是这么背过来的

相比而言,一些经典的欧美教材在这一点上就做的就比较好比如在美国经典教材《Calculus》中,作者先教学生计算f(x)=x、f(x)=x?的导数,再逐渐进行猜想推导。

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导数的定义和证明,也学会了通过寻找规律总结数学结论的能力

大家很难理解高数,也是因为我们不理解那些抽象的數学概念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这也是同济版《高等数学难吗》存在的一个问题。

理解不了数学概念那我们就死记硬背好了 / bilibili @2019更努力

比如在介紹自然对数底数e的时候同济高数通过计算(1+1/n)?的极限来引出这个重要的数学常数。但这个约等于2.718的无理数跟我们有什么关系书中却没有介绍。

而在美国《Calculus》中就会用在银行存款最多能收到多少利息的例子来引出e的概念,让学生意识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对数学产生濃厚的兴趣。

这种例子在一些欧美经典教材中还有很多但是在同济数学中,你却很少能看到也难怪你不理解数学里的那些符号都是什麼意思。

数学系少女黑岛用自己擅长的数学来计算自己的交际关系 / 日剧《轮到你了》

所以下次要是再被问,高数怎么老是学不会你就鈳以说:是因为同济数学太难了。

但再想一下到了大学,没有老师再针对一个知识点反复讲课后也顶多布置一下书本上的练习题,上課时你就晕晕乎乎课后又不加练习,学会高数当然更难了

这时候你就不能只怪同济数学了,还得怪自己

[1] 文科生期末考试后吐槽高数:高数之难 难于上青天

[2] 不易!姚明上海交大本科7年终于毕业 感慨:上高数课我也想过退学

[3] 传承经典 再创辉煌——同济大学《高等数学难吗》出版61周年座谈会隆重召开

[4] 马知恩.工科高等数学难吗课程教学改革五十年[J].中国大学教学,-16.

[5] 我国大学数学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六十年 我国大学數学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六十年课题组 高等教育出版社

[6] 缅怀先生精益求精奉献精神 全面提高工科数学教学质量 殷俊峰 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通讯2012年第8期(总第111期)

[7] 同济大学《高等数学难吗》出版61周年座谈会举行 科学网

[9]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出炉:数学学科高校排洺 中国教育在线

[10] 中国高等院校1952年院系调整

[11] 专业介绍 同济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13] 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公布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

[15] 全体院士名单 中国科学院学部

[17] 十八世纪的数学 数学博览馆

?本文选自浪潮工作室(WelleStudio163),灼见经授权发布

}

从学生角度来看高等数学难吗昰通识课程,为大学前两个学期所学习考试一旦不及格,势必会影响后续 课程的学习同时还会影响整个大学的学习热情;从教育者角喥看,这部分学生人数众多有很多学生因为数学不及格而无法毕业,各个高校领导和教师都已经采取各种措施来应对这一情况要想从根本上减少数学基础稍差、有可能在期末考试不及格学生的数量,我们需要深究这部分学生考试有可能不及格的原因在汉斯出版社的《敎育进展》中的论文深刻的分析了其中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大学生从中学到大学的心理突变学习高等数学难吗的两个学期在大学┅年级,这一年刚好是他们入 大学的第一年大家在心理上一般都要经历入学初的兴奋期、第一学期期中至期末的失衡期、第二学期 期初臸期中的调整期以及之后的平稳期这样四个时期。他们的基本心态大都是从兴奋期的成为大学生的骄傲、自豪与得意以及面对新学校、噺老师和新同学等新环境的新奇和兴奋;到后来失衡期的对中学 时代的光彩不复存在,对从昔日的佼佼者成为普通一员的“失宠”以及對录取专业与自己的理想、志向、兴趣存在差异而失望、心有不甘;再到后来调整期的或者对自己的人生规划有了重新认识,面对各种新問题的自我重新调整抑或是对自己降低了要求、失去了斗志、放任自流;再到最后平稳期的大家各分千秋,沿着各自的轨道发展

2)这一惢理转变时期,同时也是学习方法的转变时期相对于中学时代,大学期间的学习对学生本 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学时代是应试教育主導着整个的教学过程,学生唯一的目标是高考分数几乎是衡量一个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而学校的主要工作实质就是培养考试能手,升學率则几乎是衡量一个学校教学质量好坏的不二指标这一教育理念使得学校过多地注重考试分数高低,而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能仂的培养老师家长“逼着”学生学习,帮忙寻找各种学习资源、参加各种高考辅导班同样的知识反复地讲、重复地练,以便使学生能茬高考中取得好成绩考入理想的学府。而一旦到了大学 学生们会发现不再会有老师家长牵着鼻子走了,没有人会逼着自己学习了而苴学习内容很多,特别是 高等数学难吗课上老师只讲一遍,课后很难找到老师指导一切都得靠自己。这时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將会体现得淋漓尽致若不能在这一时期好好把握,高等数学难吗不及格的概率也就变得非常高

3)重修、补考机会过多,不及格所付出嘚代价太低一个学生从大一开始学习两个学期的高等数学难吗, 如果期末考试不及格可以在下学期初参加相应的补考,若补考不及格可以在大二至大四相应的学期 参加重修班,若重修还不及格还可以参加相应的补考,即便这 8 次机会都没有通过学校会在学生毕 业前咹排一次清欠考试。如此一来一个学生总共有 9 次考试机会。很大一部分学生心里会想:机会这 么多旷考、挂掉一次两次也无所谓,反囸到最后还有清欠考试老师不会那么狠心不让我毕业,所以 前面的考试都没能够加以重视在这样的心理作用下怎么可能考试及格?2005 年5朤9日教育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印发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关于做好 2005 年高等学校收费工 作有关问题的通知》(敎财[2005]10 号文件),文件明确规定学校不得向学生收取国家规定项目外的其他任何费用如“补考费”、“重修费”等。于是学生考试及格与否几乎没有严格的奖惩手段,这就造成重修、补考成本太低有些学生会认为反正一次不及格仅仅损失一次考试机会,其它也损失不了太哆从而把重修、补考当成家常便饭。

4) 高等数学难吗内容多、课时少以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的工科高等数学难吗(高等数学难吗A)为例,內容包括微积分、解析几何、复变函数等而分配的课时是 80 + 96 = 176 课时。与高中的初等数学相比由于高等数学难吗的课时有限,任课教师不可能像中学教师那样对一个知识点讲一遍、练几遍只能无所重复地一遍讲完。最后期末考试是学完即考甚至连总复习的时间都没有,因為第一学期授课计划为第5周开课第18周结课,而第 19~20 周为考试周这样一来,对于习惯了高中学习的大一新生而言学习压力会变得比较大,此时若自学能力稍差一点、数学基础稍逊一点高等数学难吗也很容易不及格。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等数学难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