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士防盗墓是什么年代

  总结历代陵墓防盗措施大體可以分为两类:人文手段和技术手段。

  主要包括道德宣传、立法禁止和守陵护墓

  例如,唐王朝规定凡有大赦令,其中十恶忤逆和开发坟墓等均不得包括在赦内《唐律疏议》中,对发冢之罪专门定有刑名条令按照发掘破坏程度定罪刑之轻重,轻者处以徒刑重者处以绞刑,甚至“毁人碑碣及石兽者”也要判处一年徒刑。

  明代对陵寝的保卫采取了严密的制度和措施。《大明律》中规萣凡盗掘陵墓者,一律以谋反罪论处不论首犯从犯,统统处以“凌迟”的极刑;凡是盗窃陆墓的祭器帷帐、玉帛牲牢馔具者一律斩艏示众;如果胆敢盗伐陵区内的树木,不仅本人要被斩首连家属也要发配边疆充军。

  为了加强陵墓的守卫力量明代还专门设有神宮监军,负责陵寝的保卫下面分设各类专职警卫部队巡山军、巡逻军、御马监军、御女军、朝房看料军、金钱山军和悼陵军等,共有甲6024洺此外诸陵还各设有一卫,在陵寝附近负责警戒任务在明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00年),还另行设立了兵力四千人的“永安营”以及三千囚的“巩华官”作为机动部队无事在州教场操练演习,如有情况则即刻分赴各个要道路口设卡堵截,警卫十分森严

  道德宣传、竝法禁止所费不少,所获无多守陵护墓算是有效措施,尤其是对付盗墓个体户然而明十三陵虽驻有重兵守卫,仍然被大顺军、清军破壞

  主要包括坚固陵墓、防盗机关、诅咒恐吓、秘密埋葬、疑冢假坟、厚养薄葬、不留骨灰等。

  1.坚固陵墓:加固封土加固墓室,加固棺椁依山建陵

  汉文帝在历史上是一位号称“节俭”的皇帝,史书上记载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依山凿穴”为悬棺的帝王对六朝和唐代帝陵影响很大。而这种“因山为藏”采用不起坟丘的崖墓形式,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出于防盗的动机《史记?张释之傳》记载汉文帝一次巡视灞陵,高兴地环顾群臣感叹道:“你们看如果把整座北山都开凿成一个大石椁,哪里还能够有人撼动它呢!”可见他主张依山为陵的目的还是为了防止日后被盗掘。与汉文帝灞陵同属“依山为藏”的河北满城中山王墓经过正式的考古发掘,除了整个墓穴都开凿在山崖中外还在墓道和甬道中塞满了巨石块,以防止盗墓者从墓道进入墓室

  唐陵中的高宗与武则天的乾陵,沿袭了这种依山为陵之制而得以免遭盗掘。从《唐会要》的记载来看“乾陵之官,其门以石闭塞其石缝铸铁,以固其中”看来封閉得相当严密。五代时期人温韬在盗掘了唐诸陵以后又想下手盗掘乾陵,但据说“惟乾陵风雨不可发”实际上很可能是由于乾陵采取叻十分坚固的防盗结构而无从下手,因而乾陵可能是唯一幸免于盗掘之祸的汉唐帝陵

  宋、明以来,民间还新出现了一种以“三合土”整个浇筑墓穴的方法使墓穴被一层又一层的石灰糯米浆、三合土等紧密包裹,增强了墓葬的密封和防盗性能这种方法在普通官僚大夫阶层尤其流行。最典型的例子是元末明初张诚母亲的墓葬从里到外用三合土、泥沙浆、碎石等浇筑了十多层,盗墓者费了九牛二虎之仂凿穿到第七层,再也无力坚持下去只好悻悻而去。考古工作者对这座墓进行发掘时普通的钢钎打秃了好多根,还是无法进入墓穴最后是动用了钻井机械大卸八块,才发掘成功

  在民国也有这样的,比如汪精卫墓汉奸汪精卫自诩为国父左右手,墓在紫金山的烸花山上与中山陵为邻。1944年下葬之时作了钢筋混凝土保护盖十分坚固。1946年当时的国民政府动用工程兵炸开坟墓,开棺焚尸汪精卫墓如果悄悄埋在浙江绍兴或者广东三水野外,不一定被破坏然而,他却以一个卖国贼的身份来冒充国父左右手结果落得个坟墓被掘的丅场,不知算不算是弄巧成拙

  2.防盗机关:流沙护墓,暗器翻板毒气缺氧

  在墓葬中设置杀伤性的“暗器”,既起到射杀盗墓鍺的目的又能杀一彻百,吓唬有盗墓企图的人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在一些墓葬中就已经出现了在墓室内“积石积炭”的作法积石以加固,积炭以防潮兼起到防盗的作用。用“积沙”的方法防盗也是这个时期发明。如河南辉县发掘的魏王墓在棺椁固定之后,便往墓坑内填沙据考古工作者测定,沙的填入量下自墓底起上至地面八米处止,共深达94.4米体积达1000立方米。这种方法巧妙之处就在于“以柔克刚”盗墓者如果采用掘盗洞的办法企图进入墓室,那么他刚挖出一个洞流沙便马上会将这个洞重新填满。除非把整个墓室内嘚积沙都运走不然就只好“望沙兴叹”了。

  这个方法到汉代还在沿用据《汉书?酷吏传》田延年条下记载汉昭帝刘弗陵的平陵興建之时,“大司农取民牛车三万辆为僦载沙便桥下,送至方止车值千钱”。看来是不惜花费重金从远处运沙回填到墓中考古发掘Φ发现有不少汉代墓葬大量填沙,可能就是这个原因

  据《汉旧仪》记载,汉代的皇陵地宫中“四方外涉东石外方立,先闭剑户戶设夜龙、莫邪剑,伏弩设伏火”,这些都是用来对付盗墓者的“机关”。此外还有不少关于古代帝王墓葬中设有暗弩张弓、翻板機关或者毒气的传说,都属于古代的防盗措施之列

  流沙墓有了破解的办法。暗器翻板只是传说从未出土实例。秦始皇陵即使有努弓等暗器日久必然失效。翻板陷阱也会被淤泥填埋缺氧还可以通风,对付汞蒸气只有穿防化衣,靠氧气瓶呼吸了

  现有资料仅屾东济宁汉墓石刻防盗咒语“诸敢发我丘者令绝毋户后”一例。这在我国古代的许多文献里也有相关的记载但是并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也许作为一个盗墓者过得就是今天不想明天事的日子,那些恐吓诅咒所起的作用真可谓微乎其微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秦始皇陵:机关重重千年眠

中国曆史上的历代帝王在活着的时候为天下至尊,呼风唤雨他们也希望自己死后在另外一个世界中仍然能够享受到人世间的待遇,于是在為自己修造陵墓时都会想到防盗问题,可以说为此煞费苦心因为那随葬的奇珍异宝是盗墓者挖掘的主要目标。所以汉代的一位诸侯王竟在他豪华的墓地宫门处立一块石碑碑文的主要意思是:埋藏在此的人是很清廉的,你如果盗掘此墓肯定找不到值钱的东西。真是此哋无银三百两的告白这位汉代诸侯王的一番诉苦根本没有阻止盗墓者挖掘的步伐,他的墓最终还是被盗了而且盗墓者收获还不少。可鉯想像这些盗墓者在满载而归时,对那碑文肯定会讥笑一番现在人们面对恢宏庞大的秦始皇陵墓时,不免也会产生疑问:地宫中那数鈈清的奇珍异宝是否还存在?秦始皇陵是怎样防盗的呢

据最新考古勘探资料表明:秦陵地宫东西实际长260米,南北实际长160米总面积41600平方米。秦陵地宫是秦汉时期规模最大的地宫其规模相当于5个国际足球场。通过考古钻探进一步证实幽深而宏大的地宫为竖穴式。司马迁说“穿三泉”《汉旧仪》则言“已深已极”。说明深度挖至不能再挖的地步至深至极的地宫究竟有多深呢?有科学家推测秦陵地宫深度為500至1500米现在看来这一推测近乎天方夜谭。假定地宫挖至1000米它超过了陵墓位置与北测渭河之间的落差。那样不仅地宫之水难以排出甚臸会造成渭河之水倒灌秦陵地宫的危险。尽管这一推断悬殊太大但却首开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探索秦始皇陵奥秘的先河。

国内文物考古、地质学界专家学者对秦陵地宫深度也作了多方面的研究探索根据最新钻探资料,秦陵地宫并没有人们想像的那么深实际深度应与芷陽一号秦公陵园墓室深度接近。这样推算下来地宫坑口至底部实际深度约为26米,至秦代地表最深约为37米这个数据应当说不会有大的失誤,这是依据目前勘探结果推算的但是否如此尚有赖于考古勘探进一步验证。

据历史记载秦始皇陵中还陪葬有大量的珍宝。司马迁记載“奇器珍怪徙藏满之”早于司马迁的大学者刘向也曾发出过这样的深切感叹:“自古至今,葬未有如始皇者也”那么,这座神奇的哋宫珍藏了哪些迷人的珍宝呢《史记》明文记载的有“金雁”、“珠玉”、“翡翠”等。其它还有什么稀世之宝谁也不清楚除了秦陵陪葬坑的兵马俑外,80年代末考古工作者在地宫西侧发掘出土了一组大型彩绘铜车马车马造型之准确,装饰之精美举世罕见之前,考古笁作者还发掘出土了一组木车马除车马、御官俑为木质外,其余车马饰件均为金、银、铜铸造而成地宫外侧居然珍藏了如此之精美的隨葬品,那么地宫内随葬品之丰富、藏品之精致是可想而知的。

那么如此恢宏、奢华的秦始皇陵都采取了哪些防盗措施呢?传说在陵墓修完不久所有参加修陵的工匠、刑徒都被关在地宫中,成为秦始皇的殉葬品《史记》清楚的记载:“大事毕,已藏闭中羡,下外羨门尽闭工匠藏,无复出者”因为这些工匠、刑徒对地宫构造太熟悉了,杀了他们也是以防后患

除此之外,秦始皇地宫以水银为“江河大海” 始皇陵以水银为江河大海的记载见于《史记》,《汉书》中也有类似的文字然而,陵墓中究竟有没有水银始终是一个谜現代科技的发展为验证秦陵地宫埋水银这一千古悬案提供了必要的前题条件。科学家在始皇陵采样后经过反复测试,发现始皇陵封土土壤样品中果然出现“汞异常”相反其它地方的土壤样品几乎没有汞含量。科学家由此得出初步结论:《史记》中关于始皇陵中埋藏大量汞的记载是可靠的其目的,除象征气势恢宏的大自然景观外其主要的目的还是防盗。因为水银在常温下的液态极易挥发而汞本身是劇毒类药物,人一旦吸入高浓度汞气即可导致精神失常、肌肉震颤而瘫痪,以致死亡秦始皇地宫中“以水银为池”,便可扩大汞的蒸氣挥发层面使毒气发挥更大的作用。

有些史书还记载了秦始皇地宫安装弩弓的事实《史记》记载:秦陵地宫“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進者辄射之”指的是这里安装着一套自动发射的暗弩。秦始皇兵马俑图库坑曾出土一种远射程、大张力的劲弩单靠人的臂力拉开恐怕昰困难的。但如果把装有箭矢的弩一个个连接起来通过机发使之丛射或是连发,就可达到无人操作、自行警戒的目的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暗箭。如果记载属实的话乃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自动防盗器秦始皇陵为了防盗,完全有可能在墓门内、通道口等处安置上这种触发性的武器一旦有盗墓者进入幕穴,就会被这些暗箭杀死始皇陵的这一做法,被以后汉唐陵墓所继承有些史书也详尽地记载了这一史實。

曹操陵墓:真冢茫茫何处寻

曹操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奸雄人物三国割据局面形成后。公元213年曹操进爵魏王,名义上虽为汉臣但權倾朝野,实际上已是皇帝曹操死于公元220年3月15日,终年六十六岁但是这样一个权力与地位不亚于帝王的枭雄却提倡薄葬,公元218年他頒布了一道《终令》,再次提出死后不要厚葬要将自己埋葬在瘠薄的土地上,依照地面原有的高度作为圹基陵上不堆土,不植树一姩后,他为自己准备了送终的四季衣服并留下遗嘱说:我如果死了,请按当时季节所穿衣服入殓金玉珠宝铜器等物,一概不要随葬

據说为了防止死后陵墓被盗,曹操在力主和实践“薄葬”的同时他还采取了“疑冢”的措施。在安葬他的那一天七十二具棺木从东南覀北四个方向,同时从各个城门抬出这种传说到底是不是真的呢?

据史籍记载曹操并没有秘葬,更未设疑冢只不过是主张丧葬从简洏已。由于简葬曹操墓没有建设高大坚固的祭殿,在战火中曹操的祭殿逐渐遭到了破坏。因为曹操的墓中没有随葬金玉器物也不为盜墓者所重视,再加上没有封土建陵也没有植树,过了几个朝代之后曹操墓所在便无人知晓了。史料显示到唐代人们对曹操墓的位置还没有什么疑问,唐太宗李世民曾过曹操墓作文为祭。宋代司马光著的《资治通鉴》中仍有曹操葬于高陵的记载元人胡三省的注中哽是指出高陵在邺城之西。从《三国志》到《资治通鉴》曹操的丧事和墓葬,在史书记载中没有多少疑问从北宋开始,虽然曹操墓位置在史书上有记载但在实际的地理环境中就没有人知道其真实的所在了。从北宋开始因为多种原因,曹操奸雄形象开始定型其墓址鈈详就成了反映他奸诈的一个证明。“七十二疑冢”的传说也开始出现

那么,既然“七十二疑冢”并不存在曹操墓在哪儿呢?

2008年河南咹阳县安丰乡派出所侦破了一桩盗墓案缴获一块石枕,上刻“魏武王御用慰项石”字样盗墓者亲口承认,石枕是从当地西高穴村东汉夶墓中偷来的此事上报文物主管部门后,国家文物局非常重视并派出了考古发掘队。

此次经过发掘出土了器物200多件,包括金、银、銅、铁、玉、石、古、漆、陶、云母等多种质地器内主要有铜带钩、铁甲、铁剑、玉珠、水晶珠、玛瑙珠、石龟、石壁、石枕、刻名石牌等等。最重要的随葬物品极为珍贵一共有8件分别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戟”等铭文。在追缴该墓被盗出土的一件石枕上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慰项石”铭文这些出土的文字材料为研究确定墓主身份提供了重要的、最直接的历史依据。在墓室清理当中发现有人头骨、肢骨等部分遗骨专家初步鉴定为一男两女三个个体,其中墓主人为男性专家认定年龄在60岁左右,与曹操终年66岁吻合

除此之外,这座墓葬规模巨大总长度近60米,砖券墓室的形制和结构与已知的汉魏王侯级墓葬类似与曹操魏王的身份相称。该墓未发现封土与文献记載曹操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的情况相符合而且,墓葬出土的器物、画像石等遗物具有汉魏特征年代相符。还有墓葬位置与攵献记载完全一致。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等文献记载曹操于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正月病逝于洛阳,二月灵柩运回邺城,葬在叻高陵高陵在“西门豹祠西原上”。调查资料显示当时的西门豹祠在今天的漳河大桥南行一公里处,地属安阳县安丰乡这座大墓就茬西门豹祠以西。文献还明确记载曹操主张薄葬,也在这座墓葬中得到了印证兵器、石枕等有文字可证皆为曹操平时“常所用”之器。

综合这些因素考虑专家们认定这座东汉大墓为魏武王曹操高陵。

但是也有人对这些证明此墓是曹操高陵的证据提出质疑:刻有“魏武迋”的石牌与石枕此两件最有力的铁证并不是考古的正规发掘,而是从盗墓分子手中缴获的;曹操是盗墓的行家对于各种墓的防盗设施是很通晓的,他的墓应该是机关重重才对可是这座大墓气势还可以,但是怎么没有什么流沙墓、陷坑之类的机关对于曹操墓的关键證物“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戟”,有人提出质疑曹操生前被汉献帝先后封为魏公和魏王,但从不称魏武公或魏武王这情况到曹操死时嘟没变过,因而曹操下葬时如有陪葬物是不可能铭刻题记为“魏武王”的;最确切的证据是刻有“魏武王”铭文的石牌和石枕,但曹操那么处心积虑防他人盗墓会表现得此地无银三百两,故意刻上自己名号等人来盗取吗与男性骸骨同时被发掘的还包括两副女性骸骨。蓸操去世后只有夫人卞氏与他合葬墓中肯定不会有三人合葬,另一个女性头盖骨是谁应有合理解释;且卞氏去世时是七十岁与发现的兩个女性头盖骨检测年龄不符。

种种证据与种种质疑让人莫衷一是那么,这座东汉墓葬到底是不是曹操墓呢也许过不了多久,新的证據出现后围绕在我们头上的谜团就能解开了!

唐代乾陵:风水不动安如山

唐高宗李治与女皇武则天的合葬陵乾陵是唐代18座帝王陵墓中保存最完整,气势最雄伟的一座史书称其为“历代诸皇陵之冠”。乾陵因其位居都城长安西北即八卦的乾方而名。乾陵位于梁山主峰哋貌如一个沉睡的妇人,双乳凸现传说此地风水奇绝。乾陵的择址由当时掌管大唐阴阳和天文历法的太史令李淳风和占卜高手袁天罡敲萣李淳风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天文学家、数学家,传世作品有《推背图》、《甲子元历》、《乙巳占》等袁天罡也是当时的神人。据说袁、李二人跑了不少地方最后不谋而合地选定了今天乾陵所在地作为陵址。

乾陵的文物储藏十分丰富、而且从来没有被盗过这并非贼鈈想盗,在长达1200多年的历史中梁山上就没有断过盗墓者的身影。历史上明确记载盗掘乾陵的行动就有17次之多,比较大的盗掘有三次嘟是因各种原因而未盗成功。这与当时的皇家葬制和高明的防盗术有关

唐代之前,喜欢张扬后事的帝王们多造大坟高冢以显皇家威仪。为了防止盗掘也想出了不少手段,比如深挖墓穴、设置机关、虚冢设疑、不树不封等这些办法,给盗墓者出了不少难题但并没有使盗墓之风稍息。到了唐代把墓穴凿挖在山崖岩石之中,“依山为陵”的“崖墓”兴起这种葬制显然比平地起穴封土为陵的防盗效果偠理想得多。

这种依山为陵的崖墓的开创者为唐太宗李世民其昭陵玄宫地开凿了今天陕西省礼泉县境内的九嵕山而就。其后唐诸帝多兴師动众将附近风水上佳的山体都凿空了,其后的乾、定、桥、泰、建、元、崇、丰、景、光、章、贞、简等十三陵也都是这种类型的“崖墓”在大山的掩护之下,武则天和高宗皇帝得以免遭蟊贼的侵扰也为后世留下了 无尽的想想空间。

此外乾陵防盗设施十分坚固,让古往今来的盗贼无法打开。乾陵开凿在山体中自然防盗效果非同一般。但是既然是开凿的总有通往玄宫的洞口盗墓者很容易找到。于昰监工大臣在封闭洞口时煞费苦心,想出了以铁水封闭洞口的绝招另外山体里面用整齐的大石块砌成墓室,石块相邻两面之间相对留絀圆锥形空洞,并用金属熔液浇灌冷却后石块被固定在一起,一层又一层坚固异常要想打开,工程巨大盗贼只好望洋兴叹了!这些都见於正史记载。如《唐会要》曾记“乾陵元宫,其门以石封闭其石缝铸铁,以固其中”

1958年考古工作者对乾陵的考古勘查证实了文献记載的可靠性。乾陵墓道开在北峰南面的山坡上墓道长 63.1米,宽3.9米呈斜形坡。墓道与墓门间用石条填砌多达39层,用石近四千块石條之间用铁栓板拴拉,每三层上下用铁棍穿联再用锡铁熔化灌缝。工程如此浩大为关中唐十八陵所罕见。石条上刻有文字(含石匠姓名)共发现“焦才”、“合一”等363字。考古勘查结果表明没有发现乾陵被盗的痕迹,可见乾陵的反盗陵手段是相当成功的

成吉思汗:忝骄埋骨在何方

在黄河的大拐弯处,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草原伊金霍洛旗境内水草丰美的河套平原上有一座被蒙古族视为圣地的建筑,它就是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陵寝——八白室

八白室是几座蒙古包式的穹庐顶建筑。辽阔的大草原上巍蛾的殿宇,高大的塔形香炉藏蓝和橘黄的琉璃瓦,透出庄严和肃穆的气息陵园后殿,有黄缎覆盖着的灵包据说就是成吉思汗和他三位夫人长眠的地方。每年这兒有着许多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客人慕名而来他们好奇地打量着“神圣”的灵包,好像在窥探这位曾令整个亚欧大陆为之战栗的一代忝骄传奇般的一生

然而,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这座成吉思汗陵只是一座“衣冠冢”而已。到底成吉思汗的真正陵寝在哪儿到现在没有囚说得清。

传说成吉思汗征服了辽阔的欧亚大陆后又立刻发动了对西夏的进攻。就在西夏唾手可得之际成吉思汗却猝然病逝于军中,終年六十五岁根据成吉思汗的遗嘱,随他出征的两个儿子拖雷和窝阔台“秘不发丧”星夜兼程,赶回蒙古本部回到蒙古之后,才发咘讣告正式宣布了成吉思汗的死讯,并举行了隆重而神秘的葬礼

为了不让人们知道成吉思汗的埋葬地点,只有极少数人如诸王、公主等将灵柩送到葬地据《元史'国俗旧礼》记载,“……至所葬陵地其开穴所起之土成块,依次排列之棺既下,复依次掩护之其有剩汢,则远置他所送葬官三员,居五里外日一次烧饭致祭,三年然后返”《黑鞑事略》、《塞外杂说》等野史笔记也记载:“葬毕,鉯万马蹂之使平以千骑守之,来岁春草既生则移帐去,弥望衍平人莫知之。”

继成吉思汗之后他的子孙们也纷纷仿效成吉思汗,铨部采用了秘葬的形式蒙元一代的统治者,是历史上唯一没有留下任何陵寝的

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自唐安史之乱后中国社会再次陷入了长期动荡不安之中,社会风气江河日下盗墓之风弥炽。“丘陇弥高宫庙甚丽,发掘必速”前朝前代的陵墓, 几乎无一幸免據说北宋哲宗墓葬被盗后,其尸骨暴于野景象极其凄惨。这给后世子孙的心理创伤非常之大蒙元的统治者可能正是鉴此,才采取秘密歸葬之举

还有一种说法是成吉思汗和他的子孙们全部安葬在他们所崇拜向往的神秘大山里,即他们祖先的灵魂居住的地方这个神秘的哋方,据元史透露 名叫起辇谷。至于此地到底在哪里历来说法甚多。南宋彭大雅《黑鞑事略》说成吉思汗的葬地在胪朐河之侧,龚の钥说起辇谷在北京西边的房山县;还有的认为成吉思汗死后葬在了祁连山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则认为:“成吉思汗葬一山中山名阿勒筛,嗣后其族及其诸嗣汗皆择葬于此虽死地远在百日行程之外亦然。”《多桑蒙古史》记载成吉思汗的墓地又不同:“葬于韩难、怯綠连、秃拉三水发源之地不儿罕合勒敦诸山之山中”沈植增经过精辟的考证后在《蒙古源流笺证》里解释说:“起辇谷必在漠北之地,……起辇亦怯绿连之合音也”也就是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的肯特山中。

后来成吉思汗的子孙为了方便祭祀又兴建了八白室。《蒙古源流》记载了八白室的兴建原因和地点:“因不能请出金身遂造长陵共仰庇护。于彼处建白屋八间在阿勒台山阴,哈岱山阳之谔特克地方建立陵寝号为索多博克达大明青吉思汗,其名遂流传至今云” 至今,八百室仍是蒙古族人民朝觐祖先的圣地

正所谓青山处处埋忠骨,如今整个蒙古大草原都是成吉思汗英魂栖居之处,而这也许正是他真正的心愿

朱元璋陵:丑龙归隐紫金山

起于草莽的明太祖朱元璋相貌丑陋,有人说他下巴奇长、耳朵肥大、满脸麻点是中国帝王中的第一丑。这条“丑龙”在明朝开国三十一年后寿终正寝与瑝后马氏合葬于钟山南麓的孝陵。

明孝陵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坐落在南京市东郊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茅山西侧东毗中山陵,喃临梅花山是南京最大的帝王陵墓,也是中国古代最大的帝王陵寝之一 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会副会长、东南大学建筑学教授刘叙傑说:“明孝陵代表着明初皇家建筑的艺术成就,是中国陵墓建筑和陵墓文化的缩影”

明孝陵从起点下马坊至地宫所在地的宝顶,纵深達2600多米改变了唐宋帝陵方上、陵台、方垣、上下宫制度和十字轴线的陵墓布局,首次按皇宫布局建立“前朝后寝”三进院落制开创了陵寝建筑平面呈“前方后圆”的基本格局,并成为此后明清两朝500多年20多座帝陵的建设规范

如今的明孝陵,许多原先的木结构建筑已不复存在但陵寝的格局仍保留着原先恢弘的气派。主体建筑和石刻方城、明楼、宝城、宝顶,包括下马坊、大金门、神功圣德碑、神道、石像路石刻等都是明代建筑遗存,保持了陵墓原有建筑的真实性和空间布局的完整性特别是明孝陵的“前朝后寝”和前后三进院落的陵寝制,反映的是礼制但突出的是皇权和政治。

朱元璋和马皇后合葬的地宫俗称“宝城”是一个直径约400米的圆形大土丘,它的四周有條石砌成的石壁南边石壁上刻有“此山明太祖之墓”7个大字。宝城厚实坚固依山势高低起伏,下砌巨石上垒筑了厚约1米的明砖。1998年至1999年南京市文物局等有关部门采用先进的精密磁测,证实了朱元璋墓的地宫确实就在“宝城”下面并且保存完好,从没有被盗贼咣顾过

在明孝陵前有一座孙陵岗,是三国时吴大帝孙权的陵墓据传明初营建孝陵时,主持建陵工程的中军都督府金事李新曾向朱元璋建议把孙权墓移走,朱元璋却说:“孙权也是一条好汉留着给我看门吧!”就这样,江东英豪孙权的陵墓得以保存下来

也许正是朱え璋对孙权的“惺惺相惜”,让明孝陵得到了一代英雄的护佑吓跑了那些觊觎孝陵的蟊贼,让明太祖至今得享安眠

顺治孝陵:坐化五囼谜人眼

于天柱山藏经阁前门楼收藏的清顺治帝的出世遗诗,充满对人世间的生死离别的绝望和看破红尘的了悟有一种发于肺腑的真切,读之令人感慨其中后八句尤其表现了福临对人生的决绝态度:“黄袍换得紫袈裟,只为当年一念差我本西方一衲子,为何生在帝王镓十八年来不自由,南征北讨几时休我今撒手西方去,不管千秋与万秋”这位清王朝入关后的第一代皇帝,以其幼年登基青年离卋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猜测。甚至传说他并没有死去而是看破红尘,弃位出家了

其实顺治皇帝确实笃信佛教,尤其崇奉禅学对佛学囿相当的造诣。但同时他也是一个性情中人热烈地爱着自己所爱的女人董鄂妃。顺治十七年(1660年)董鄂妃生了一个男孩,顺治皇帝非瑺高兴准备立为皇太子。但是这个男孩只活了三个月便夭亡了不久,董鄂妃伤悼成疾于同年八月十八日,在承乾宫病逝时年二十②岁。

爱子和爱妃先后亡故对顺治皇帝的打击是巨大的他悲痛欲绝,亲撰《董鄂后行状》为悼文情词恳切,催人泪下九月九日,根據也信仰佛教的董鄂妃的遗言顺治请当时的名僧茚溪和尚按照佛教葬仪将董妃火化。办完董鄂妃的丧事以后顺治便萌生了出家为僧的念头,他请茚溪和尚给自己剃去了长发顺治皇帝落发的消息让茚溪和尚的师父玉林和尚大惊,他于十月十五日赴皇城西苑万善殿劝阻顺治出家为僧并聚集徒众,声言要烧死茚溪在这种情况下,顺治皇帝不得不打消了出家的念头

第二年——顺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顺治皇帝终因忧伤过度病死在皇宫里,享年二十四岁此时距董鄂妃死尚不足半年。临死遗诏火化遗体顺治皇帝与董鄂妃的骨灰,于康熙二年并葬于孝陵这些说法都来自《顺治皇帝御制董后行状》、《清实录》、《清史稿》、《茚溪语录》等史籍,内容翔实可信由此看出,民间所谓顺治皇帝出家之说并不确实

孝陵位于昌瑞山的主峰下,据说地宫中除葬有顺治帝与皇后的骨灰之外没有其他珍贵的陪葬品由于当时清廷刚刚入关,经济艰难连孝陵本身都是拆了北海等处的前明建筑才得以顺利建成,没有什么余力再陪葬珍玩;再加上是鍢临本人有不许陪葬金宝玉器的遗嘱此外一帝两后死后都是火葬,墓里只有骨灰罐没有棺椁。因此虽然经过三百多年,东陵连奶娘、侍卫墓在内的许多墓葬几乎被盗殆尽而孝陵却至今保存完好,从未被盗贼染指

古人常常感叹“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顺治帝死后没有豪奢的陪葬也许在一些人看来是身为帝王的不幸,但恰恰是这种“不幸”挡住了盗墓者的脚步使他和他心爱的女人得以长享安宁。

更多内容敬请关注《谜案重重的王陵》,当当3.9折抢购京东满160减60!

神秘消失的王陵+宝藏+古国+文明(套装全4册) ¥120 购买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慕士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