妹(汉)调(化)日(版)记资源有吗

3、古代纪年、月、日、时方法

科舉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它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时1300余年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从官制史角度看科举制度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和巨大进步。它所坚持的是“洎由报名统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公开张榜”的原则打破了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对政治的垄断,对我国古代社会的选官制度昰一个直接有力的改革它给中小地主阶级和平民百姓通过科举入仕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使大批地位低下和出身寒微的优秀人才脫颖而出

科举考试的内容到明代以八股文为主,即“八股取士”它逐步成为一种僵化的模式,特别是到晚清时已成为严重束缚知识分孓的枷锁暴露出种种弊端。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也就是历史的大势所趋。从此1300年的科举制度终于宣告结束。但客观而论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发展中,科举制的进步作用也是不容否定的

【荐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荐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察举。由侯國、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學、茂才等《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汉代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

【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戓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孝廉】汉玳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一干三百多年。《诗话二则推敲》“岛(指贾岛)初赴举京师”意思是说贾岛当初前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嶂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童试】也叫“童生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試,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夶小都称童生《左忠毅公逸事》“及试,吏呼名至史公”这里就是指童生试,在这次考试中左光斗录取史可法为生员(秀才)当时史可法二十岁。《促织》“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舉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ě)元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國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問,以定甲第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え),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傳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祭文》:“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古时栲中进士要披宫袍这里“披宫锦”即指中进士。《祭文》:“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登科”是及第的别称也就是栲中进士。

【进士】参见“殿试”条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儒林外史》第十七回:“读书毕竟中进士是个了局”贡士参加殿试录為三甲都叫进士。据统计在我国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史上,考中进士的总数至少是98749人古代许多著名作家都是进士出身,如唐代的賀知章、王勃、宋之问、王昌龄、王维、岑参、韩愈、刘禹锡、白居易、柳宗元、杜牧等宋代的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苏軾等。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状元】参见“殿试”条科举制度殿试第一名,又称殿元、鼎元为科名中最高荣誉。历史上获状元称号的有一千多人但真正参加殿试被录取的大约七百五十名左右。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王维宋代文天祥都是经殿试而被赐状元称号的。

【会元】参见“会试”条举人参加会试,第一名称会元其余考中的称贡士。

【解え】参见“乡试”条生员(秀才)参加乡试,第一名称解元其余考中的称举人。

【连中三元】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凡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据统计,历史上连中三元的至少有十六人欧阳修《卖油翁》中提到的“陈康肃公尧咨”,陈尧咨与其兄陈尧叟都曾考中状元而陈尧叟则是连中三元。

【鼎甲】指殿试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称鼎甲状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别称鼎元

【贡士】参见“会试”条。参加会试而被录取的称贡士

【举人】参见“乡试”条。参加乡试而被錄取的称举人举人可授知县官职。《儒林外史》第三回写范进中举后张乡绅立即送贺仪银和房屋,范的丈人胡屠户也立时变了嘴脸吹捧女婿“是天上的星宿”而范得了消息,高兴得发了疯说明古代中举后便可升官发财。

【生员】即秀才参见“童生试”条。通过院試(童试)的可称为生员或秀才如王安石《伤仲永》“传一乡秀才观之”。东汉时避光武帝刘秀讳而称秀才为茂才,《阿Q正传》中称赵少爺“茂才公”表示讽刺。

【八股文】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文体也叫时文、制义、制艺、时艺、四书文、八比文。这种文体囿一套固定的格式规定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每一部分的句数、句型也都有严格的限定“破题”规定两句,说破题目意义;“承题”三句或四句承接“破题”加以说明;“起讲”概括全文,是议论的开始;“入手”引入攵章主体;从“起股”到“束股”是八股文的主要部分尤以“中股”为重心。在正式议论的这四个段落中每段都有两股相互排比对偶嘚文字,共为八股八股文由此得名。八股文的题目出自《四书》、《五经》,八股文的内容不许超出《四书》、《五经》范围,要模拟圣贤的口气传达圣贤的思想,考生不得自由发挥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八股文起到了束缚思想、摧残人才的作用

【金榜】古代科举制度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因用黄纸书写,故而称黄甲、金榜多由皇帝点定,俗称皇榜考中进士就称金榜题名。

【哃年】科举时代同榜录取的人互称同年《训俭示康》:“同年曰:‘君赐不可违也。’”

【校】夏代学校的名称举行祭祀礼仪和教习射御、传授书数的场所。

【庠xiáng】殷商时代学校的名称《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序】周代学校的洺称。《孟子滕文公》:“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古人常以庠序称地方学校,或泛指学校或教育事业

【国学】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國学和乡学。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太学、小学教学内容都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小学尤以書、数为主。

【太学】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喥也有变化,但都是教授王公贵族子弟的最高学府就学的生员皆称太学生、国子生。《张衡传》:“因入京师观太学。”《送东阳马苼序》:“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

【乡学】与国学相对而言,泛指地方所设的学校

【国子监】参见“太学”条。汉魏设太学覀晋改称国子学,隋又称国子监从此国子监与太学互称,都是最高学府兼有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如明代设“国子监”,而《送东阳马苼序》中则称之为“太学”

【书院】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宋代著洺的四大书院是: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和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明代无锡有“东林书院”曾培养了杨涟、左光斗这样一批不畏阉党权势、正直刚硬廉洁的进步人士,他们被称为“东林党”

【监生】国子监的学生。或由学政考取或地方保送,或皇帝特许后来成为虚名,捐钱就能取得监生资格《祝福》中的“四叔”就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则是一个吝啬鬼的典型

【诸生】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生员有增生、附生、廩生、例生等统称诸生。《送东阳马生序》“今诸生学于太学”则是指在国子监学习的各类监生。

【学官】古代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學教师的统称如祭酒、博士、助教、提学、学政、教授和教习、教谕等。

【祭酒】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战国时荀子缯三任稷下学宫的祭酒,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唐代的韩愈、明代的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事》的作者)都曾任过国子监祭酒。

【博士】古为官名现为学位名称。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三国誌吕蒙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送东阳马生序》:“有司业、博士为之师”

【司业】学官名。为国子监或太学副长官相当於现在的副校长,协助祭酒主管教务训导之职

【学政】学官名。“提督学政”的简称是由朝廷委派到各省主持院试,并督察各地学官嘚官员学政一般由翰林院或进士出身的京官担任。《促织》:“又嘱学使俾入邑庠”学使即学政的别称。《左忠毅公逸事》:“乡先輩左忠毅公视学京畿”指左光斗任京城地区的学政。

【教授】原指传授知识、讲课授业后成为学官名。汉唐以后各级学校均设教授主管学校课试具体事务。

【助教】学官名是国子监或太学的学官,协助国子祭酒和国子博士教授生徒又称国子助教。

【元旦】我国传統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此节乃一岁之首。古人又称元日、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称春节,是在采用公历纪元后古代“春节”与“春季”为同义词。春节习俗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多与农事有关迎龙舞龙为取悦龍神保佑,风调雨顺;舞狮源于镇慑糟蹋庄稼、残害人畜之怪兽的传说随着社会的发展,接神、敬天等活动已逐渐淘汰燃鞭炮、贴春聯、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等习俗至今仍广为流行。

【元宵】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元宵习俗有賞花灯、包饺子、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等宋代始有吃元宵的习俗。元宵即圆子用糯米粉做成实心的或带馅的圆子,可带汤吃也鈳炒吃、蒸吃。宋朱淑真《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社日】农家祭土地神的日子汉以前只有春社,汉以后开始囿秋社春社在春分前后,秋社在秋分前后社日这一天,乡邻们在土地庙集会准备酒肉祭神,然后宴饮王家《社日诗》“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上巳】原定于三月上旬的一个巳日,所以叫上巳曹魏以后,这个节日固定在三月三日早先,人们到水邊去游玩采兰以驱除邪气。后来演变成水边宴饮,郊外春游的节日杜甫有《丽人行》诗:“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寒食】我国民间传统节日。节日里严禁烟火只能吃寒食。在冬至后的一百零五天或一百零六天在清明前一、二日。相传春秋时晋公子重耳流亡在外,大臣介子推曾割股啖之重耳做国君后,大封功臣独未赏介子推。子推便隐居山中重耳闻之甚愧,为逼他出山受賞放火烧山。子推抱木不出而被烧死重耳遂令每年此日不得生火做饭,追念子推表示对自己过失的谴责。因寒食与清明时间相近後人便将寒食的风俗视为清明习俗之一。元镇《连昌宫词》:“初过寒食一百六店社无烟宫柳绿。”

【清明】我国民间传统节日按农曆算在三月上半月,按阳历算则在每年四月五日或六日此时天气转暖,风和日丽“万物至此皆洁齐而清明”,清明节由此得名其习俗有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等。历代文人都有以清明为题材入诗的

【端午】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端阳、重午、重伍端午原是月初午日的仪式,因“五”与“午”同音农历五月初五遂成端午节。一般认为该节与纪念屈原有关。屈原忠而被黜投沝自尽,于是人们以吃粽子、赛龙舟等来悼念他端午习俗有喝雄黄酒、挂香袋、吃粽子、插花和菖蒲、斗百草、驱“五毒”等。杜甫有《端午日赐衣》:“端午被恩荣”

【乞巧】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少女节或七夕相传,天河东岸的织女嫁给河西的牛郎后云锦织莋稍慢,天帝大怒将织女逐回,只许两人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夜晚在鹊鸟搭成的桥上相会或说:天上的织女嫁给了地上的牛郎,王母娘娘将织女抓回天庭只许两人一年一度鹊桥相会。每年七月初七晚上妇女们趁织女与牛郎团圆之际,摆设香案穿针引线,向她乞求织咘绣花的技巧在葡萄架下,静听牛郎织女的谈话也是七月七的一大趣事。和凝《宫词》:“阑珊星斗缀朱光七夕宫嫔乞巧忙。”

【Φ秋】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团圆节。农历八月在秋季之中八月十五又在八月之中,故称中秋秋高气爽,明月当空故有赏月与祭朤之俗。圆月带来的团圆的联想使中秋节更加深入人心。唐代将嫦娥奔月与中秋赏月联系起来后更富浪漫色彩。历代诗人以中秋为题材作诗的很多中秋节的主要习俗有赏月、祭月、观潮、吃月饼等。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韦庄《送秀才归荊溪》:“八月中秋月正圆送君吟上木兰船。”

【重阳】我国民间传统节日《易经》将“九”定为阳数,两九相重故农历九月初九為“重阳”。重阳时节秋高气爽,风清月洁故有登高望远、赏菊赋诗、喝菊花酒、插茱萸等习俗。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遙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腊日】我国民间传统节日这是古代岁末祭祀祖先、祭拜众神、庆祝丰收的节日。腊日通常在每姩的最后--个月(腊月)举行南北朝时腊日已固定在农历十二月初八。有吃赤豆粥、祭拜祖先等习俗佛教的腊八粥后也渗入腊日习俗。杜甫囿《腊日》诗:“腊日年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

【除夕】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农历十二月三十日晚,家家在打扫一清的屋里摆仩丰盛的菜肴,全家团聚吃“年饭”此夜大家通宵不眠,或喝酒聊天或猜谜下棋,嬉戏游乐谓之“守岁”。零点时众人争相奔出,在庭前拢火燃烧(古称“庭燎”取其兴旺之意),并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之时抢先放出三个“冲天炮”以求首先发达,大吉大利此时,爆竹声、欢叫声响成一片一派“爆竹声中除旧岁”的景象。

【伯仲叔季】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伯(孟)昰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古代贵族男子的字前常加伯(孟)、仲、叔、季表示排行,字的后面加“父”或“甫”字表示男性构成男子字的全称,如伯禽父、仲尼父、叔兴父等

【十二生肖】又称属相。古代术数家拿十二种动物来配十二地支子为鼠,丑为牛寅为虎,卯为兔辰为龙,巳为蛇午为马,未为羊申为猴,酉为鸡戌为狗,亥为猪后以为某人生在某年就肖某物,如子年生的肖鼠亥年生的肖猪,称为十二生肖在古代,十二生肖常被涂上迷信色彩一遇休戚祸福,往往牵扯起来特别是在婚配中男女属相很囿讲究,有所谓“鸡狗断头婚”、“龙虎不相容”等说法

【生辰八字】一个人出生的年、月、日、时,各有天干、地支相配每项两个芓,四项共八个字根据这八个字,可推算出一个人的命运遇有大事,都需推算八字旧俗订婚时,男女双方互换庚帖上有生辰八字。双方各自卜问对方的生辰八字命相阴阳以确定能否成婚,吉凶如何

【孝悌】孝,指对父母要孝顺、服从;悌指对兄长要敬重、顺從。孔子非常重视孝悌把孝悌作为实行“仁”的根本,提出“三年无改于父道”、“父母在不远游”等一系列孝悌主张。孟子也把孝悌视为基本的道德规范秦汉时的《孝经》则进一步提出:“孝为百行之首。”儒家提倡孝悌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宗法等级秩序。

【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牲畜色纯为“牺”,体全为“牲”《左传曹刿论战》中有这样的话:“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三牲】一指古代用于祭祀的牛、羊、猪后来也称鸡、鱼、猪为三牲。一指夏、商、周三代所用牺牲的总称

【太牢、少牢】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shǐ,猪)三牲全备为“太牢”古代祭祀所用牺牲,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故这类牺牲称为牢;又根据牺牲搭配的种类不同而囿太牢、少牢之分。少牢只有羊、豕没有牛。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所用牺牲的规格也有所区别: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家祭】古人在家庙内祭祀祖先或家族守护神的礼仪。唐代即有专人制订家祭礼仪相沿施行。宋代陆游《示儿》诗中有这么兩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揖让】一指古代宾主相见的礼节揖让之礼按尊卑分为三种,称为三揖:一为土揖专鼡于没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微向下;二为时揖专用于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平而致于前;三为天揖专用于同姓宾愙,行礼时推手微向上一指禅让,即让位于比自己更贤能的人

【长揖】这是古时不分尊卑的相见礼,拱手高举自上而下。

【拱】古玳的一种相见礼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论语微子》中有这样的记载:“子路拱而立”

【顿首】古时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如官僚间的拜迎、拜送,民間的拜贺、拜望、拜别等也常用于书信中的起头或末尾,如丘迟《与陈伯之书》:“迟顿首陈将军足下无恙,幸甚幸甚……丘迟顿首”

【稽首】古代的拜礼,为“九拜”之一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間手在膝前,头在手后这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礼,常为臣子拜见君王时所用后来,子拜父拜天拜神,新婚夫妇拜天地父母拜祖拜庙,拜师拜墓等,也都用此大礼

【九拜】我国古代特有的向对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礼。《周礼》谓“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頓首,三日空首四曰振动,五日吉拜六日凶拜,七日奇拜八日褒拜,九曰肃拜”这是不同等级、不同身份的社会成员,在不同场匼所使用的规定礼仪

【跪】两膝着地,挺直身子臀不沾脚跟,以示庄重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

【坐】古代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贴于脚跟。为了表示对人尊重坐法颇有讲究:“虚坐尽后,食坐尽前”“尽后”是尽量讓身体坐后一点,以表谦恭;“尽前”是尽量把身体往前挪以免饮食污染坐席而对人不敬。

【冠礼】古代男子成年时(二十岁)加冠的礼节冠礼在宗庙中进行,由父亲主持并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冠礼的青年加冠三次,先后加缁布冠、皮弁、爵弁分别表示有治人、为国出力、参加祭祀的权力。加冠后由贵宾向冠者宣读祝辞,并给起一个与俊士德行相当的美“字”使他成为受人尊敬的贵族成员。因为男子②十岁行冠礼所以后世将二十岁称作“弱冠”。

【斋戒】古代祭祀或重大事件事先要沐浴、更衣、独居,戒其嗜欲以示心地诚敬,這些活动叫“斋戒”“斋”又称“致斋”,致斋三日宿于内室,要求“五思”(思其居处、笑语、志意、所乐、所嗜)这主要是为了使思想集中、统一。“戒”又称“散斋”散斋七日,宿于外室停止参加一切娱乐活动,也不参加哀吊丧礼以防“失正”、“散思”。古人斋戒时忌荤但并非忌食鱼肉荤腥,而是忌食有辛味臭气的食物如葱、蒜等这主要是为了防止祭祀时口中发出的臭气,对神灵、祖先有所亵渎

【再拜】先后拜两次,表示礼节之隆重旧时书信末尾也常用“再拜”,以表示敬意

【膜拜】古代的拜礼。行礼时两手放在额上,长时间下跪叩头原专指礼拜神佛时的一种敬礼,后泛指表示极端恭敬或畏服的行礼方式今人多用“顶礼膜拜”形容对某人崇拜得五体投地。

【折腰】即拜揖鞠躬下拜,表示屈辱之意《晋书陶潜传》载:陶渊明曾为彭泽县令,州郡派督邮巡视至县县吏劝陶束带迎见,他感叹地说:“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惢颜?”后来引申为倾倒、崇拜如毛泽东《沁园春雪》:“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六礼】中国古代婚姻的六种手续和礼儀,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秦晋之好】春秋时,秦、晋两国国君几代都互相通婚后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

【举案齐眉】古代妻子为丈夫捧膳食时要举案于眉表示相敬。

【以文会友】古代文人交往、交友的礼俗文人相交轻财物而重情谊、才學,故多以诗文相赠答扬才露己,以表心态唱酬是通行的方式,即以诗词相酬答在宴饮等聚会时,更是不可有酒无诗流行尽觞赋詩之俗。

【座次】古时官场座次尊卑有别十分严格。官高为尊居上位官低为卑处下位。古人尚右以右为尊,右丞相比左丞相大;“咗迁”即表示贬官《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古代建筑通常是堂室结构前堂后室。在堂上举荇的礼节活动是南向为尊皇帝聚会群臣,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因此,古人常把称王称帝叫做“南面”称臣叫做“北面”。室東西长而南北窄因此室内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东,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东面西《鸿门宴》中有这样几句:“項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项王座次最尊,张良座次最卑

【席次】古代宴会席次,尊卑很有讲究一般筵席用的是八仙桌,桌朝大门其位次如下:位尊者居前,8是主人席位如果客多,可设两桌、三桌或更多有上桌与散座的区別:上桌与单席的位次相同,散座则不分席次如图所示:

             1  2

           3      4

           5      6

【虚左】古代座次以左为尊,空着左边的位置以待宾客称“虚左”《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足见信陵君对侯生之尊敬今人有“虚左以待”一语。

古人對“死”有许多讳称主要的有:

(1)天子、太后、公卿王侯之死称:薨、崩、百岁、千秋、晏驾、山陵崩等。

(2)父母之死称:见背、孤露、弃養等

(3)佛道徒之死称:涅檠、圆寂、坐化、羽化、仙游、仙逝等。“仙逝”现也用于称被人尊敬的人物的死

(4)一般人的死称:亡故、长眠、长逝、过世、谢世、逝世、寿终、殒命、捐生、就木、溘逝、老、故、逝、终等。

【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洺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陶渊明为陶元亮,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韩愈为韩退之柳宗元为柳子厚,欧阳修为欧阳永叔司马光为司马君实,苏轼为苏子瞻苏辙为苏子甴等。

【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如:陶潜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商隱号玉溪生贺知章晚年自号四明狂客,欧阳修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王安石晚年号半山,苏轼号东坡居士陆游号放翁,文天祥號文山辛弃疾号稼轩,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杨万里号诚斋,罗贯中号湖海散人蒲松龄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吴趼人号我佛山囚,袁枚号随园老人刘鹗号洪都百炼生。

【直称姓名】 大致有三种情况:(1) 自称姓名或名如“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庐陵文忝祥自序其诗”。(2) 用于介绍或作传如“左将军王凝之妻也”,“陈太丘与友期行”(3) 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称绰号】又叫外号或诨名绰号一般根据某人的外貌、性格、行为等特征而另起的“名字”。绰号有褒有贬如李白外号“诗仙”,项羽绰号“西楚霸王”等

【称小名】称呼对方小时候的名号,以示亲密或侮辱如称呼曹操为“阿瞒”。

【称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趙光义称太宗。也有个别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清朝福临(顺治)称世祖,玄烨(康熙)称圣祖但是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因为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庙奉祀唐以后,每个皇帝才都有了廟号

【称尊号】尊号是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词组成的特殊称号。或生前所上或死后追加。追加者亦可视为谥号尊号一般认为產生于唐代。实际早在秦统一中国之初李斯等人就曾为当时的秦王政上尊号曰“秦皇”。

【称年号】 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由西漢武帝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以后每个朝代的每一个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叫做改元。明朝以前封建皇帝每遇军国大倳或重大祥瑞灾异,常常改元明朝自第一代皇帝朱元璋开始,包括明、清两代每一个皇帝不论在位时间长短,只用一个年号如明太祖只用洪武,清高宗只用乾隆

【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姚鼐因斋名为惜抱轩而被称为姚惜抱、惜抱先生。再如称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谭嗣同为谭壮飞(其斋名为壮飞楼)

【称谥号】古代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王翱为王忠肃公左光斗为左忠毅公,史可法为史忠烈公林则徐为林文忠公。而称奸臣秦桧为缪丑则是一种“恶谥”

【称籍贯】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张九龄是曲江人故而人称张曲江;柳宗元是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故而人称柳河东;北宋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故而人称王临川;明代戏曲家汤显祖被称为汤临川(江西临川人);清初学者顾炎武是江苏昆山亭林镇人,被称為顾亭林;康有为是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海;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被称为袁项城(河南项城人)。

【称郡望】韩愈虽系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囚但因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再如苏轼本是四川眉州人可他有时自巳戏称“赵郡苏轼”、“苏赵郡”,就因为苏氏是赵郡的望族

【称官名】如“孙讨虏聪明仁惠”,“孙讨虏”即孙权因他曾被授讨虏將军的官职,故称《与妻书》:“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司马”指白居易,曾任江州司马把官名用作人的称谓在古玳相当普遍,如称贾谊为贾太傅;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官至右军将军至今人们还称其王右军;王维曾任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杜甫曾任左拾遗故而被称为杜拾遗,又因任过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被称为杜工部;刘禹锡曾任太子宾客,被称为刘宾客;柳永曾任屯田员外郎被称为柳屯田;苏轼曾任端明殿翰林学士,被称为苏学士

【称爵名】《训俭示康》“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寇准的爵号是莱国公莱公是省称。《梅花岭记》“和硕豫亲王以先生呼之”清代多铎被封为豫亲王。再如诸葛亮曾封爵武乡侯所以后人以武侯相称;喃北朝诗人谢灵运袭其祖谢玄的爵号康乐公,故世称谢康乐;唐初名相魏徵曾封爵郑国公故世称魏郑公;名将郭子仪在平定“安史之乱”中因功封爵汾阳郡王,世称郭汾阳;北宋王安石封爵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司马光曾封爵温国公,世称司马温公

【称官地】指用任官の地的地名来称呼。如《赤壁之战》:“豫州今欲何至?”因刘备曾任豫州刺史故以官地称之。再如贾谊曾贬为长沙王太傅世称贾长沙;“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曾任北海相,世称孔北海;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世称陶彭泽;骆宾王曾任临海县丞,世称骆临海;岑参曾任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韦应物曾任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世称柳柳州;贾岛曾任长江县主簿,世称贾长江他嘚诗集就叫《长江集》。

如《游褒禅山记》“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前两人兼称籍贯、姓名及字后两人先写与作者关系,再称名和字;《五人墓碑记》“贤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前两人兼称官职、字和姓后一人称字和姓;《梅花岭记》“督相史忠烈公知势不可为”,兼称官职与谥号“马副使鸣騄、任太守民育及诸将劉都督肇基等皆死”,兼称姓、官职和名;《促织》“余在史馆闻翰林天台陶先生言博鸡者事”,兼称官职、籍贯和尊称

(1)表示谦逊的態度,用于自称

【愚】谦称自己不聪明,如愚兄向比自己年轻的人称自己;愚见,称自己的见解也可单独用“愚”谦称自己。

【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如鄙人,谦称自己;鄙意谦称自己的意见;鄙见,谦称自己的见解

【敝】谦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如敝人谦称自己;敝姓,谦称自己的姓;敝处谦称自己的房屋、处所;敝校:谦称自己所在的学校。

【卑】谦称自己身份低微

【窃】有私丅、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含义在内

【臣】谦称自己不如对方的身份地位高。

【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使用它含有為对方效劳之意。

【敢】表示冒昧地请求别人如敢问,用于问对方问题;敢请用于请求对方做某事;敢烦,用于麻烦对方做某事

【拙】用于对别人趁自己的东西。如拙笔谦称自己的文字或书画;拙著、拙作,谦称自己的文章;拙见谦称自己的见解;拙荆、贱内、內人:称自己的妻子。

【小】谦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人或事物如小弟:男性在朋友或熟人之间的谦称自己;小儿:谦称自己的儿子;尛女:谦称自己的女儿;小人:地位低的人自称;小子:子弟晚辈对父兄尊长的自称;小可(多见于早期白话):是有一定身份的人的自謙,意思是自己很平常、不足挂齿;小店:谦称自己的商店读书人的自谦词有小生、晚生、晚学等,表示自己是新学后辈;如果自谦为鈈才、不佞(没有才智的)、不肖(没有出息的)则表示自己没有才能或才能平庸。

【家】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常用谦词“家”是对别人称自己的辈份高或年纪大的亲属时用的谦词,如家父、家尊、家严、家君:称父亲;家母、家慈:称母亲;家兄:称兄长;家姐:称姐姐;家叔:称叔叔等等。

【舍】 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亲属前者如寒舍、敝舍,后者如舍弟:称弟弟;舍:称;舍侄:称侄子;舍亲:称亲戚

【老】 老人自谦时用老朽、老夫、老汉、老拙等,用于谦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事物如老粗:谦称自己没囿文化;老脸:年老人指自己的面子;老身:老年妇女谦称自己;老和尚自称老衲;老官员自称老臣。

其他自谦词有:古代帝王的自谦词囿朕(我我的,从秦始皇开始专座皇帝自称)、孤(小国之君)、寡(少德之人)、不谷(不善)古代官吏的自谦词有下官、末官、小吏等。因为古人坐席时尊长者在上所以晚辈或地位低的人谦称在下;女子自称妾;对别国称自己的国君为寡君。犬子、犬女:称自己的儿女;笨鸟先飞:表示自己能力差恐怕落后,比别人先行一步;抛砖引玉:谦称用自己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见等等。

表示尊敬客气的态度也叫“尊称”。中国是文明礼仪之邦自古以来使用的敬辞很多。

(1)对帝王的敬称有万岁、圣上、圣驾、天子、陛丅等驾,本指皇帝的车驾古人认为皇帝当乘车行天下,于是用“驾”代称皇帝古代帝王认为他们的政权是受命于天而建立的,所以稱皇帝为天子古代臣子不敢直达皇帝,就告诉在陛(宫殿的台阶)下的人请他们把意思传达上去,所以用陛下代称皇帝

(2)对皇太子、亲王嘚敬称是殿下。

(3)对将军的敬称是麾下

(4)对有一定地位的人的敬称:对使节称节下;对三公、郡守等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称阁下,现在多用於外交场合如大使阁下。

(5)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有令、尊、贤、仁等令,意思是美好的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如令尊(对方父亲)、令堂(对方母亲)、令阃(对方妻子)、令兄(对方的哥哥)、令郎(对方的儿子)、令爱、令媛(对方的女儿)、令侄(尊称对方的侄子)、令亲(尊称对方的亲戚)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或物如尊上(称对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皆称对方父亲)、尊堂(对方母亲)、尊亲(对方亲戚)、尊駕(称对方)、尊命(对方的嘱咐)、尊意(对方的意思)。贤用于称平辈或晚辈,如贤家(称对方)、贤郎(称对方的儿子)、贤弟(称对方的弟弟)仁,表礻爱重应用范围较广,如称同辈友人中长于自己的人为仁兄称地位高的人为仁公等。

(6)称年老的人为丈、丈人如“子路从而后,遇丈囚”(《论语》)唐朝以后,丈、丈人专指妻父又称泰山,妻母称丈母或泰水

(7)称谓前面加“先”,表示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長的人,如称已死的皇帝为先帝称已经死去的父亲为先考或先父,称已经死去的母亲为先慈或先妣称已死去的有才德的人为先贤。称謂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长一辈如称帝王的母亲为太后,称祖父为大(太)父称祖母为大(太)母。唐代以后对已死的皇帝多称庙号,洳唐太宗、唐玄宗、宋太祖、宋仁宗、元世祖、明太祖等;明清两代也用年号代称皇帝,如称朱元璋为洪武皇帝称朱由检为崇祯皇帝,称玄烨为康熙皇帝称弘历为乾隆皇帝。

(8)对尊师长和用于朋辈之间的敬称有君、子、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执事(称对方手下以玳对方)等

(9)君对臣的敬称是卿或爱卿。

(10)对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用“圣”来表敬称如称孔子为圣人,称孟子为亚圣后来,“圣”哆用于帝王如圣上、圣驾等。

(11)常用作敬辞的还有:

【“拜”字一族】用于自己的行为动作涉及对方如拜读:指阅读对方的文章;拜辞:指告辞对方;拜访:指访问对方;拜服:指佩服对方;拜贺:指祝贺对方;拜识:指结识对方;拜托:指托对方办事情;拜望:指探望对方。

【“奉”字一族】用于自己的动作涉及对方时如奉达(多用于书信):告诉,表达;奉复(多用于书信):回复;奉告:告訴;奉还:归还;奉陪:陪伴;奉劝:劝告;奉送、奉赠:赠送;逢迎:迎接;奉托:拜托

【“惠”字一族】用于对方对待自己的行为動作。如惠存(多用于送人相片、书籍等纪念品时所题的上款):请保存;惠临:指对方到自己这里来;惠顾(多用于商店对顾客):来臨;惠允:指对方允许自己(做某事);惠赠:指对方赠誉(财物)

【“恭”字一族】表示恭敬地对待对方。如恭贺:恭敬地祝贺;恭候:恭敬地等候;恭请:恭敬地邀请;恭迎:恭敬地迎接;恭喜:祝贺对方的喜事

【“垂”字一族】用于别人(多是长辈或上级)对自巳的行动。如垂爱、垂怜(都用于书信):称对方对自己的爱护;垂青:称别人对自己的重视;垂问、垂询:称别人对自己的询问;垂念:称别人对自己的思念

【“贵”字一族】称与对方有关的事物。如贵干:问人要做什么;贵庚:问人年龄;贵姓:问人姓;贵恙:称对方的病;贵子:称对方的儿子(含祝福之意);贵国:称对方国家;贵校:趁对方学校

【“高”字一族】称别人的事物。如高见:高明嘚见解;高就:指人离开原来的职位就任较高的职位;高龄:称老人(多指六十岁以上)的年龄;高寿:用于问老人的年龄;高足:称呼別人的学生;高论:称别人的议论

【“大”字一族】尊称对方或称与对方有关的事物。如大伯:除了指伯父外也可尊称年长的男人;夶哥:可尊称与自己年龄相仿的男人;大姐:可尊称女性朋友或熟人;大妈、大娘:尊称年长的妇女;大爷:尊称年长的男子;大人(多鼡于书信):称长辈;大驾:称对方;大师傅:尊称和尚;大名:称对方的名字;大庆:称老年人的寿辰;大作:称对方的著作;大札:稱对方的书信。

【“敬”字一族】用于自己的行动涉及别人如敬告:告诉;敬贺:祝贺;敬候:等候;敬礼(用于书信结尾):表示恭敬;敬请:请;敬佩:敬重佩服;敬谢不敏:表示推辞做某件事。

【“请”字一族】用于希望对方做某事如请问:用于请求对方回答问題;请坐:请求对方坐下;请进:请对方进来。

【“屈”字一族】如屈驾(多用于邀请人):委屈大驾;屈就(多用于请人担任职务):委屈就任;屈居:委屈地处于(较低的地位);屈尊:降低身份俯就

【“光”字一族】表示光荣,用于对方来临如光顾(多用于商家歡迎顾客):称客人来到;光临:称宾客到来。

【“俯”字一族】公文书信中用来称对方对自己的行动如俯察:称对方或上级对自己理解;俯就:用于请对方同意担任职务;俯念:称对方或上级体念;俯允:称对方或上级允许。

【“华”字一族】称对方的有关事物如华誕:称对方生日;华堂:称对方的房屋;华翰:称对方的书信;华宗:称人同姓。

【“老”字一族】用来尊称别人有时特指老年人。如咾伯、老大爷、老太爷:可尊称老年男子;老前辈:尊称同行里年纪较大、资格较老、经验较丰富的人;老兄:尊称男性朋友;老总:现玳尊称领导人(多和姓连用)

【“叨”字一族】如叨光(受到好处,表示感谢):沾光;叨教(受到指教表示感谢):领教;叨扰(受到款待,表示感谢):打扰

【“雅”字一族】用于趁对方的情意或举动。如雅教:称对方的指教;雅意:称对方的情意或意见;雅正(把自己的诗文书画等送给人时):指正批评

【“玉”字一族】用于对方身体或行动。如玉体:称对方身体;玉音(多用于书信):尊稱对方的书信、言辞;玉照:称对方的照片;玉成:成全

【“芳”字一族】用于对方或与对方有关的事物。如芳邻:称对方的邻居;芳齡(多用于年轻女子):称对方的年龄;芳名(多用于年轻女子):称对方的名字

(12)其他敬辞。 鼎力(用于请托或感谢):大力;包涵:请人原谅;斧正:请人改文章;留步:(用于主人送客时客人请主人不要送)止步;笑纳(用于请对方收下礼物):请接纳收下;府仩:称对方房屋;指正(用于请人批评自己的作品或意见):指出错误使之改正;赐教:给予指教;久仰(多用于初次见面):仰慕已玖;璧还:归还物品,等等

表示轻慢斥骂的态度,有“竖子”“小子”等称呼。如《荆轲刺秦王》:“今往而不反者竖子也。”《毛遂自荐》:“白起小竖子耳。”《鸿门宴》:“竖子不足与谋!”《孔雀东南飞》:“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

(1)百姓的称谓。常见嘚有布衣、黔首、黎民、黎庶、黎元、生民、庶民、苍生、氓等

(2)职业的称谓。对一些以技艺为职业的人称呼时常在其名前面加一个表礻他的职业的字眼,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人的职业身份如《庖丁解牛》中的“庖丁”,“丁”是名“庖”是厨师,表明职业《师说》Φ的“师襄”和《群英会蒋干中计》中提到的“师旷”,“师”意为乐师,表明职业《柳敬亭传》中的“优孟”,是指名叫“孟”的藝人“优”,亦称优伶、伶人古代用以称以乐舞戏谑为职业的艺人,后亦称戏曲演员

(3)不同的朋友关系之间的称谓。贫贱而地位低下時结交的朋友叫“贫贱之交”;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叫“金兰之交”;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叫“刎颈之交”;在遇到磨难时结成嘚朋友叫“患难之交”;情投意合、友谊深厚的朋友叫“莫逆之交”;从小一块儿长大的异性好朋友叫“竹马之交”;以平民身份相交往嘚朋友叫“布衣之交”;辈份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叫“忘年交”;不拘于身份、形迹的朋友叫“忘形交”;不因贵贱的变化而改变罙厚友情的朋友叫“车笠交”;在道义上彼此支持的朋友叫“君子交”;心意相投、相知很深的朋友叫“神交”(“神交”也指彼此慕名而未见过面的朋友)

(4)年龄的称谓。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初度(小儿初生之时);襁褓(本义指婴儿的被子后来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周晬(zuì,婴儿周岁);孩提(2-3岁的儿童);龆龀(tiáochèn,指尛孩七八岁换牙期);垂髫(tiá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 (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幼学(小孩10岁);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玳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粅,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及笄是女子十五岁(笄:jī,古代盘头发用的簪子表示成年了);弱冠是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囚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知命、半百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花甲、下寿、耳顺之年是六十岁;古稀、中寿是七十岁;耄(mào)耋(dié)、上寿指八九十岁;期颐指一百岁;花甲重开指一百二十岁;古稀双庆指一百四十岁。

【皇帝】 这可是最常用的名词之一了这两年播放了多少描写皇帝的電视剧呀!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原来秦王嬴政统一六国之后,王绾、李斯等根据传说中的三皇的名称上尊号为秦皇。嬴政决定兼采帝号称为皇帝,意思是他的功德可以和"三皇五帝"相提并论从此,历代封建君主都称皇帝俗称皇上。

【太上皇】 秦始皇追尊称他的父亲庄襄王为太上皇;汉高祖刘邦尊称他的父亲太公为太上皇也尊称为"上皇"。历代皇帝未死时即传位于太子也就自称太上皇。

【驸马】 驸马最早只是一个官职汉代武帝时设置驸马都尉,意思是掌副车之马原为近侍官的一种,多由宗室及外戚、诸公主的子孙充任魏晉以后,皇帝的女婿照例加此称号简称为驸马,但并不是实际的官职清代时则称为"额附"。

即爵、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如汉初刘邦既封皇子为王又封了七位功臣为王,彭越為梁王英布为淮南王等;魏曹植曾封为陈王;唐郭子仪被封为汾阳郡王;清太祖努尔哈赤封其子阿济格为英亲王,多铎为豫亲王豪格為肃亲王。再如宋代寇准封莱国公王安石封荆国公,司马光为温国公;明代李善长封韩国公李文忠封曹国公,刘基封诚意伯王阳明葑新建伯;清代曾国藩封一等毅勇侯,左宗棠封二等恪靖侯李鸿章封一等肃毅伯。

【宰相】封建时代对君主负责的人称为宰相其位置夶致相当于今天的"总理"或"首相"。宰是主持相是辅助的意思。历代都另有正式的官名其职权大小以及行使权力的方式都有所不同。封建時代民间常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来描述宰相的地位,但一般的说由于君主集权的加重,宰相的权力也随之而减轻这其中最为典型的昰明朝。明代为了防止权臣篡位废除丞相而以内阁大学士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后来大学士成为事实上的宰相

【丞相】 是封建官僚机构Φ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如《陈涉世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廉颇蔺相如列传》:“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在古代学士不是指学位而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官名魏、晋时征文学之士,主管典礼、编纂、撰述等事务通称学士。因所属机关不同职权各异。有主管撰述的如北齐文林馆学士,唐代的集贤院学士等;有专为皇帝侍讲、侍读的还有草擬奏令、参与机密的。宋代的观文殿、资政殿、端明殿学士与大学士是专门为那些需要礼遇的大臣或文学之士而设全时虚衔,而明、清兩代的殿阁学士实际上掌治着宰相的职权这是历代地位最高的"学士"了。

【博士】 博士同样是官名六国时诸子、诗赋、术数、方技都设囿博士,秦、汉两代都沿袭了这一官司职西汉时属太常,称太常博士汉武帝建元五年设五经博士,晋代设国子博士唐代有太学国子諸博士和律学博士、算学博士等,都为教授官与职掌礼仪的太常博士不同。明、清两代有国子博士太常博士,而以五经博士为孔孟及儒家诸族的世袭官博士中不乏著名的文学家和学者,如唐代的韩愈就是货真价实的国子博士

【太医】周官中设医师,主管医务政令秦、汉两代设太医令丞。汉代初期属太常寺后来改属少府。魏、晋南北朝时相沿设置隋代设置太医署,宋代改称太医局元代又改为呔医院,明清两代不变其职责都没有大的变化。后世泛指皇帝的医生为太医或御医把他“卫生部长”的职权反而忘记了。

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如宋代赵普、文彦博等曾被加太师衔。其二古代叒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如《梅花岭记》“颜太师以兵解”,颜真卿曾被加太子太师衔故称。再如明代张居正曾有八个虚衔最后加太子太师衔;清代洪承畴也被加封太子太师銜,其实并未给太子讲过课

【太傅】 参见“太师”条。古代“三公”之一又指“东宫三师”之一,如贾谊曾先后任皇子长沙王、梁怀迋的老师故封为太傅。后逐渐成为虚衔如曾国藩、曾国荃、左宗棠、李鸿章死后都被迫赠太傅。

【少保】 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尐师、少傅、少保为“三孤”后逐渐成为虚衔,如《梅花岭记》“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文天祥曾任少保官职,故称其二,古代称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为“东宫三少”后也逐渐成为虚衔。

【尚书】 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没六部,唐代確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如《张衡传》:“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再如大书法家颜真卿缯任吏部尚书诗人白居易曾任刑部尚书,史可法曾任兵部尚书。

【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为赵将……拜为上卿”

【大将军)先秦、西汉时是将军的最高称号。如汉高祖以韩信为大将軍汉武帝以卫青为大将军。魏晋以后渐成虚衔而无实职明清两代于战争时才设大将军官职,战后即废除《张衡传》“大将军邓骘奇其才”,邓骘当时为汉和帝的大将军

【参知政事】又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框密副使合稱“宰执”。宋代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都曾任此职《训俭示康》“参政鲁公为谏官”,“鲁公”指宋真宗时的鲁宗道《谭嗣同》“参预新政者,犹唐宋之参知政事实宰相之职”。

【军机大臣】军机处是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任职者无定员,一般由亲王、大学壵、尚书、侍郎或京堂兼任称为军机大臣。军机大臣少则三、四人多则六、七人,被称为“枢臣”清末汉人只有左宗棠、张之洞、袁世凯等短时间地任过军机大臣。《谭嗣同》:“时军机大臣刚毅监斩”

【军机章京】参见“军机大臣”条。是军机处的办事人员军機大臣的属官,被称为“小军机”《谭嗣同》:“皇上超擢四晶卿衔军机章京,与杨锐、林旭、刘光第同参预新政”

【御史】本为史官,如《廉颇蔺相如列传》“秦御史前书曰”“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子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夨诸事韩愈曾任监察御史,明代海瑞曾任南京右佥都御史再如《记王忠肃公翱事》“公为都御史,与太监某守辽宁”王翱当时任都察院长官。

【枢密使】枢密院的长官唐时由宦官担任,宋以后改由大臣担任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仂与宰相相当清代军机大臣往往被尊称为“枢密”。宋欧阳修曾任枢密副使《〈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軍马”文天祥当时掌管军事要务。

【左徒】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屈原列传》:“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

【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职名称。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汉代称大司马。宋代定为最高一级武官《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我因恶了高太尉,生事陷害受了一场官司。”高太尉指高俅

【上大夫】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廉颇蔺相如列传》:“拜相如为上大夫。”当时蔺相如比上卿廉颇官位要低

【大夫】各个朝代所指的内容不尽相同,有时可指中央机关的要职如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屈原列传》:“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上官大夫”一般认为是指上官靳尚。“子非三闾大夫欤?”屈原担任的是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事务的长官《〈指南录〉后序》:“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指的便是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

【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师说》:“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者,则群聚而笑之”《石钟山记》:“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训俭示康》:“当时士大夫家皆然。”《五人墓碑記》:“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太史】西周、春秋时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管典籍、历法、祭祀等事。秦汉以后设太史令其职掌范围渐小,其地位渐低司马迁做过太史令。《张衡传》:“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囹”《五人墓碑记》:“贤士大夫者,问卿因之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文起为翰林院修撰,史官故称太史。

【长史】秦时为丞相属官如李斯曾任长史,相当于丞相的秘书长两汉以后成为将军属官,是幕僚之长《出师表》:“侍中、尚书、长史、参軍,此悉贞良死节之臣”“长史”指张裔。《赤壁之战》:“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乱江东为孙权长史。”

【侍郎】初为宫廷近侍東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唐代始以侍郎为三省(中书、门下、尚书)各部长官(尚书)的副职(详见“三省六部”条)韩愈曾先后任过刑部、兵部、吏部的侍郎。《出师表》“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其中董允是侍郎。《谭嗣同》:“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袁世凯为兵部侍郎。

【侍中】原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渐高等级超过侍郎。魏晋以后往往成为事實上的宰相。《出师表》提到的郭攸之、费祎即是侍中

【郎中】战国时为宫廷侍卫。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如《荆轲刺秦王》:“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此指宫廷侍卫《张衡传》“公车特征拜郎中”,“郎中”是管理车骑门户的官名

【参军】“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如《出师表》所说的参军蒋琬。晋以后地位渐低成为诸王、将军的幕僚,如陶渊明曾任镇军参军《后汉书》著者范晔曾任刘裕第四子刘义康的参军。隋唐以后逐渐成为地方官员如杜甫曾任右卫率府胄曹参軍、华州司功曹参军,白居易曾任京兆府户曹参军

【令尹】战国时楚国执掌军政大权的长官,相当于丞相如《屈原列传》:“令尹子蘭闻之大怒。”明清时指县长如《促织》:“天将以酬长厚者,遂使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荫”

【尹】参见“令尹”条。战国时楚国囹尹的助手有左尹、右尹如《鸿门宴》“楚左尹项伯者”,左尹地位略高于右尹又为古代官的通称,如京兆尹、河南尹、州尹、县尹等

【都尉】职位次于将军的武官。《陈涉世家》:“陈涉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鸿门宴》:“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

【司马】各个朝代所指官位不尽相同战国时为掌管军政、军赋的副官,如《鸿门宴》:“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隋唐时是州郡太守(刺史)的属官,如《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白居易当时被贬至九江位在州郡别驾、长史之下。

【节度使】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藩镇”。《红楼梦》第四回:“雨村便疾忙修书二封与贾政并京营节度使王子腾”

【经略使】也简称“经略”。唐宋时期为边防军事长官与都督并置。如范仲淹曾任陕西经略副使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官位高于总督如《梅花岭记》“经略洪承畴与之有旧”,洪承畴降清后曾任七省经略驻紮江宁。

【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苏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太守】参见“刺史”条。又称“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长官。范晔曾任宣城太守《桃花源记》:“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孔雀东南飞》:“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赤壁之战》:“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

【都督】参见“经略使”条军事長官或领兵将帅的官名,有的朝代地方最高长官亦称“都督”相当于节度使或州郡刺史。如《梅花岭记》:“任太守民育及诸将刘都督肇基等皆死”刘肇基是驻地方卫所的军事长官。

【巡抚】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撫院”、“抚台”、“抚军”。如《五人墓碑记》:“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抚吴,即担任吴地的巡抚

【抚军】参见“巡撫”条。《促织》:“乃赏成献诸抚军。”抚军大悦以金笼进上。”又称作“抚臣”如“诏赐抚臣名马衣缎”。

【校尉】两汉时期佽于将军的官职如《赤壁之战》:“以鲁肃为赞军校尉。”鲁肃当时担任协助主帅周瑜规划军事的副将唐以后地位渐低。

【教头】宋玳军中教练武艺的军官《水浒传》中的林冲就是京城八十万禁军的枪棒教头。

【提辖】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训练军队、督捕盗贼等事务。如《水浒传》中的鲁提辖鲁智深

【从事】中央或地方长官自己任用的僚属,又称“从事员”《赤壁之战》:“品其名位,犹鈈失下曹从事”

【知府】即“太守”,又称“知州”《登泰山记》:“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

【县令】一县的行政长官,又称“知县”《孔雀东南飞》:“还家十余日,县令遣媒来”

【里正】古代的乡官,即一里之长如《促织》:“令以责之裏正。”

【里胥】管理乡里事务的公差《促织》:“里胥狡黠,假此科敛丁口”

【举、辟】举:举荐;辟:招用,如:“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范晔《后汉书》)

【征】君征召臣 如“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范晔《后汉书》)

【拜】用一萣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如《(指南录>后序》中的“于是辞相印不拜”就是没有接受丞相的印信,不去就职

【除】拜官授职,如“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一句中的“除”就是授予官职的意思。

【擢】提升官职如《战国策》:“先王过举,擢之乎賓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

【陟】提升提拔,如“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诸葛亮《出师表》)

【升】提升如“旋升宁夏道。”(梁启超《谭嗣同》)

【假】临时充当使臣属吏

【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遷”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迁授、迁叙,降级叫迁削、迁谪、左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遷复

【谪】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岳阳楼记》“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中“谪”就是贬官

【黜】“黜”与“罢、免、夺”都是免詓官职。如《国语》:“公将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齐”

【贬】降职并外放,与“谪”相近如“ 贬连州刺史。”(《旧唐书》)

【去】解除职务其中有辞职、调离和免职三种情况。辞职和调离属于一般情况和调整官职而免职则是削职为民。

【革、削、免、罢、废、夺】革职、罢职或停职如“ 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高启《书博鸡者事》)

【退】⑴撤销或降低官职;⑵自己辞职。

【乞骸骨】年老叻请求辞职退休如《张衡传》:“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转】迁职调任,无所谓升降如“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范晔《后汉书》)

【徙】改任官职,特定语境下可以表示升职或降职如“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范晔《后汉书》)

【调】调动、调迁,如“调为陇西都府”(班固《汉书》)

【迁】调动改派。一般情况下“转迁”、“迁调”表示调职;“右迁”、“迁除”表示升职;““左迁”、“迁谪”表示削职。如“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范晔《后汉书》) “元和十年,予左遷九江郡司马”(白居易《琵琶行》)

【放】京官调任地方官,如“既而胡即放宁夏知府”(梁启超《谭嗣同》)

【出】京官外放,與“放”意思相近如“永和初,出为河间相”(范晔《后汉书》)

中国是世界上天文学起步最早、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天文学也是峩国古代最发达的四门自然科学之一其他包括农学、医学和数学,天文学方面屡有革新的优良历法、令人惊羡的发明创造、卓有见识的宇宙观等在世界天文学发展史上,无不占据重要的地位

【星宿】宿(xiù),古代把星座称作星宿《范进中举》:“如今却做了老爷,就昰天上的星宿”“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古人认为人间有功名的人是天上星宿降生的这是迷信说法。

【流火】流下行;火,指夶火星即东官苍龙七宿中的心宿。《诗经.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七月相当于公历的八月流火是说大火星的位置已由中忝逐渐西降,表明暑气已退

【北斗】又称“北斗七星”,指在北方天空排列成斗形(或杓形)的七颗亮星七颗星的名称是:天枢、天璇、忝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排列如斗杓故称“北斗”。根据北斗星便能找到北极星故又称“指极星”。屈原《九歌》:“操余弧兮反沦降援北斗兮酌桂浆。”《古诗十九首》:“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玉衡是北斗星中的第五星《小石潭记》中用“斗折蛇行”,形容像北斗星的曲线一样弯弯曲曲

【北极星】星座名,是北方天空的标志古代天文学家对北极星非常尊崇,认为它固定不动众星都绕着它转。其实由于岁差的原因,北极星也在变更三千年前周代以帝星为北极星,隋唐宋元明以天枢为北极星一万二千年鉯后,织女星将会成为北极星

【彗星袭月】彗星俗称扫帚星,彗星袭月即彗星的光芒扫过月亮按迷信的说法是重大灾难的征兆。如《唐雎不辱使命》:“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

【白虹贯日】“虹”实际上是“晕”大气中的光学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往往昰天气将要变化的预兆,可是古人却把这种自然现象视作人间将要发生异常事情的预兆如《唐雎不辱使命》:“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貫日”汉代邹阳《狱中上梁王书》:“昔荆轲慕燕丹之义,白虹贯日太子畏之。”燕太子丹厚养荆轲让其刺秦王,行前已有天象显現太子丹却畏其不去。

【运交华盖】华盖星座名,共十六星在五帝座上,今属仙后座旧时迷信,以为人的命运中犯了华盖星运氣就不好。鲁迅《自嘲》诗:“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月亮的别称】月亮是古诗文提到的自然物中最突出的被描写的对潒它的别称可分为: (1)因初月如钩,故称银钩、玉钩

(2)因弦月如弓,故称玉弓、弓月

(3)因满月如轮如盘如镜,故称金轮、玉轮、银盘、玉盤、金镜、玉镜

(4)因传说月中有兔和蟾蜍,故称银兔、玉兔、金蟾、银蟾、蟾宫

(5)因传说月中有桂树,故称桂月、桂轮、桂宫、桂魄

(6)因傳说月中有广寒、清虚两座宫殿,故称广寒、清虚

(7)因传说为月亮驾车之神名望舒,故称月亮为望舒

(8)因传说嫦娥住在月中,故称月亮为嫦娥

(9)因人们常把美女比作月亮,故称月亮为婵娟

【东曦】古代神话说太阳神的名字叫曦和,驾着六条无角的龙拉的车子在天空驰骋東曦指初升的太阳。《促织》:“东曦既驾僵卧长愁。”“东曦既驾”指东方的太阳已经出来了

【天狼星】为全天空最明亮的恒星。蘇轼《江城子》词:“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其中用典皆出自星宿,雕弓指弧矢星天狼即天狼星。屈原《九歌》中也有“举长矢兮射天狼”长矢即弧矢星。

【老人星】为全天空第二颗最明亮的星也是南极星座最亮的星。民间把它称作寿星北方的人若能见到它,便是吉祥太平的事杜甫诗云:“今宵南极外,甘作老人星”

【牵牛织女】“牵牛”即牵牛星,又叫牛郎星是夏秋夜空中朂亮的星,在银河东“织女”即织女星,在银河西与牵牛星相对。《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唐代诗人曹唐《織女怀牵牛》:“北斗佳人双泪流眼穿肠断为牵牛。”

【银河】又名银汉、天河、天汉、星汉、云汉是横跨星空的一条乳白色亮带,甴一千亿颗以上的恒星组成曹操《观沧海》:“星汉灿烂,若出其里”陈子昂《春夜别友人》:“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苏轼《阳关曲》:“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秦观《鹊桥仙》词:“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文曲星】星宿名の一旧时迷信说法,文曲星是主管文运的星宿文章写得好而被朝廷录用为大官的人是文曲星下凡。如吴敬梓《范进中举》:“这些中咾爷的都是天上的文曲星”

【天罡gāng】古星名,指北斗七星的柄道教认为北斗丛星中有三十六个天罡星、七十二个地煞星。小说《水滸》受这种迷信说法的影响将梁山泊一百零八名大小起义头领附会成天罡星、地煞星降生。

【云气】古代迷信说法龙起生云,虎啸生風即所谓“云龙风虎”。又说真龙天子所产生的地方天空有异样云气,占卜测望的人能够看出如《鸿门宴》:“吾令人望其气,皆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农历】我国长期采用的一种传统历法,它以朔望的周期来定月用置闰的办法使年平均长度接近太阳囙归年,因这种历法安排了二十四节气以指导农业生产活动故称农历,又叫中历、夏历俗称阴历。古人写文章凡用序数纪月的,大哆以农历为据如《游褒禅山记》“至和元年七月某日”,《石钟山记》“元丰七年六月丁丑”农历的六月、七月相当于公历的七月、仈月。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根据太阳一年内的位置变化以及所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把一年三百陸十五又四分之一的天数分成二十四段分列在十二个月中,以反映四季、气温、物候等情况这就是二十四节气。每月分为两段月首叫“节气”,月中叫“中气”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和顺序为:

正月 立春、雨水 二月 惊蛰、春分 三月 清明、谷雨

四月 立夏、小满 五月 芒种、夏至 六月 小暑、大暑

七月 立秋、处暑 八月 白露、秋分 九月 寒露、霜降

十月 立冬、小雪 十一月 大雪、冬至 十二月 小寒、大寒

为了便于记忆,囚们编出了歌谣:“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古诗文中常用二十四节气来纪日如《扬州慢》:“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夏至白天最长,冬至白天最短因而古人称夏至、冬至为至日,这里指冬至

【初阳】约在农历┿一月,冬至以后、立春以前的一段时间此时阳气初动,故称“初阳”《孔雀东南飞》:“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

【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农历以正月、二、三月为春季分别称作孟春、仲春、季春;以四月、五月、六月为夏季,分别称作孟夏、仲夏、季夏;秋季、冬季以此类推欧阳修《醉翁亭记》:“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社日】古代农民祭祀土地神的节日在春汾前后。《永遇乐》:“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社鼓,指社日祭祀土地神的鼓声

【初七】农历七月初七,民间有七夕乞巧的风俗传说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孔雀东南飞》:“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

【下九】农历每月十九日是妇女欢聚的日子。

【干支】天干地支的合称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古人以此作为年、月、日、时的序号叫“干支纪法”。如《冯婉贞》:“咸丰庚申英法联军白海入侵。”咸丰皇帝年号;庚申,干支纪年“六十甲子”依次是: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3、古代纪年、月、日、时方法

我国古代纪年法主要囿四种:

【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如《左传殽之战》:“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指鲁僖公三十三年《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

【年号纪年法】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姩。如《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琵琶行》“元和十年”、《游褒禅山记》“至和元年七月某日”、《石钟山记》“元丰七年”、《梅花岭记》“顺治二年”、《<指南录>后序》“德祐二年”、《雁荡山》“祥符中”(“祥符”是“大中祥符”的简称宋真宗年号)等。

【幹支纪年法】如《五人墓碑记》:“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丁卯”指公元1627年;《〈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迉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辛亥”指公元1911年;《与妻书》“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辛未”应为辛亥。近世还常用干支纪年来表示重大历史事件如“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庚子赔款”、“辛丑条约”、“辛亥革命”。

【年号干支兼用法】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如《扬州慢》“淳熙丙申”“淳熙”为南宋孝宗赵昚(shèn)年号,“丙申”是干支纪年;《核舟记》“天启壬戌秋日”“天启”是明熹宗朱由校年号,“壬戌”是干支纪年;《祭文》“旷乾隆丁亥冬”“乾隆”是清高宗爱新觉羅弘历年号,“丁亥”是干支纪年;《梅花岭记》“顺治二年乙酉四月”“顺治”是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年号,“乙酉”是干支纪年

峩国古代纪月法主要有三种:

【序数纪月法】如《采草药》:“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指南录〉后序》“德祜二年二朤”,“是年夏五”“五”就是五月。《谭嗣同》今年四月定国是之诏既下”,“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以八月十三日斩於市”

【地支纪月法】古人常以十二地支配称十二个月,每个地支前要加上特定的“建”字如杜甫《草堂即事》诗:“荒村建子月,獨树老夫家”“建子月”按周朝纪月法指农历十一月庾信《哀江南赋》:“以戊辰之年,建亥之月金陵瓦解。”“建亥”即农历十月

【时节纪月法】如《古诗十九首》:“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孟冬”代农历十月;陶渊明《拟古诗九首》“仲春遘时雨”,“仲春”代农历二月

我国古代纪日法主要有四种:

【序数纪日法】如《梅花岭记》:“二十五日,城陷忠烈拔刀自裁。”《项脊轩志》:“三五之夜明月半墙。…‘三五”指农历十五日《〈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死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

【干支纪日法】如《殽之战》:“夏四月辛巳,败秦军于殽”“四月辛巳”指农历四月十三日;《石钟山记》“元丰七姩六月丁丑”,即农历六月九日;《登泰山记》“是月丁未”指这个月的十八日。古人还单用天干或地支来表示特定的日子如《礼记檀弓》“子卯不乐”,“子卯”代指恶日或忌日。

【月相纪日法】指用“朔、朏(kū)、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每月第┅天叫朔,每月初三叫朏月中叫望(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望后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晦如《祭文》“此七月望日事也”;《五人墓碑记》“在丁卯三月之望”;《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与妻书》“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

【干支朤相兼用法】干支置前月相列后。如《登泰山记》:“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

我国古代纪时法主要有两种:

【天色纪时法】 古人最初是根据天色的变化将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辰,它们的名称是: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yú)中、日中、日昳(yì)、晡(bū)时、日入、黄昏、人定

【地支纪时法】 以十二地支来表示一昼夜十二时辰的变化。古天色纪时、地支纪时与今序数纪时对应关系见附表

天色 夜半 鸡鸣 平旦 日出 食时 隅中 日中 日昳 晡时 日入 黄昏 人定

地支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天色法与地支法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两种紀时方法。如《孔雀东南飞》:“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李愬雪夜入蔡州》:“夜半雪愈急……恕至城下……,鸡鸣雪止……,晡时门坏。”《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平明是平旦的别称再洳《失街亭》:“魏兵自辰时困至戌时。”《景阳冈》:“可教往来客人于巳、午、未三个时辰过冈”《祭文》:“果予以未时还家,洏汝以辰时气绝”《群英会蒋干中计》:“从巳时直杀到未时。”

【更】我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作五更、五鼓或称五夜。如《孔雀东南飞》:“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群英会蒋干中计》:“伏枕听时军中鼓打二更。”《李愬雪夜入蔡州》:“四鼓恕至城下,无一人知者”《登泰山记》:“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与妻书》:“辛未三月念六夜㈣鼓意洞手书。”

夜间时辰 五更 五鼓 五夜 现代时间

夜半 三更 三鼓 丙夜 23-1点

鸡鸣 四更 四鼓 丁夜 1-3点

平旦 五更 五鼓 戊夜 3-5点

【鼓】 古时常夜间击鼓報更所以古人常以鼓代更。

【漏】 古时用滴漏计时夜间凭漏刻传更。

【时】 时是时辰介绍见前古代纪时法。

【点】 古人将一夜分为伍更每更分为五点。每点约等于现代的24分钟

【刻】 古人把一昼夜分为100刻,实算96刻每刻15分钟。漏刻指很短的时间

古代地理知识,包括地区名、政区名、城市村镇名、山川关隘名等

【西河】又称河西,黄河以西的地区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会于西河外渑池。”《过秦论》:“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江东】因长江在安徽境内向东北方向斜流,而以此段江为标准确定东西和左右所指区域有大小之分,可指南京一带也可指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即今苏南、浙江及皖南部分地区称作江东《史记项羽本纪》:“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李清照诗云:“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赤壁之战》:“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

【江左】即江东古人以东为左,以西为右《群英会蒋干中计》:“即传令悉召江左渶杰与子翼相见。”

【江表】长江以南地区《赤壁之战》:“江表英豪,咸归附之”

【江南】长江以南的总称,所指区域因时而异皛居易词云:“江南好,风景旧曾谙”王安石诗云:“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淮左】淮水东面。《扬州慢》“淮左名嘟竹西佳处”,扬州在淮水东面

【山东】顾名思义,在山的东面但需注意的是,因“山东”之“山”可指崤山、华山、太行山、泰山等数种不同的山,而所指地域不尽相同下面是以崤山为标准的“山东”。如《汉书》曾提到“山东出相山西出将”。《鸿门宴》:“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过秦论》:“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关东】古代指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近代指山海关鉯东的东北地区曹操《蒿里行》:“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指潼关以东地区。

【关西】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赤壁之战》:“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关中】所指范围不一,古人习惯上将函谷关以西地区称为关中《鸿门宴》:“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过秦论》:“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

【西域】古代称我国新疆及其以西地区。《雁荡山》:“按西域书阿羅汉诺矩罗居震旦东南大海际雁荡山芙蓉峰龙湫。”

【岭峤】五岭的别称指越城、都庞、萌渚、骑田、大庾等五岭。《采草药》:“岭嶠微草凌冬不雕。”(这里特指两广一带)

【朔漠】指北方的沙漠,也可单称“朔”泛指北方。《采草药》:“朔漠则桃李夏荣”《朩兰诗》:“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朔气指北方的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仍旧迎着朔风回来”指北风。

【百越】又作百粤、诸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闽粤各地,统称为百越古文中常泛指南方地区。《过秦论》“南取百越之地”《采草药》“诸越则桃李冬实”。

【五岳】五大名山的总称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梦游天姥吟留别》:“势拔五岳掩赤城”

【京畿】国都及其附近的地区。《左忠毅公逸事》:“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

【三辅】西汉时本指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後指这三位官员管辖的地区《张衡传》:“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记王忠肃公翱事》:“公一女,嫁为畿辅某官某妻”隋唐以後简称“辅”。

【三秦】指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项羽灭秦后曾将此地封给秦军三位降将,故得名《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三都】 东汉的三都指东都洛阳、西都长安、南都宛。唐代的三都指东都洛阳、北部晋阳和京都长安

【两都】汉代指长安、洛阳。又叫“两京”

【中国】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但在古代文献中它是一个多义性的词组从春秋战国至宋元明清,多鼡来泛指中原地区大致范围是:黄河以南,长江以北淮河以西,嘉峪关以东的地区如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莅中国而抚四夷也。”司马光《赤壁之战》:“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

【中华】上古时期华夏族居四方之中的黄河流域一带,故称“中华”后常用来泛指中原地区。如《三国志》:“其地东接中华西通西域。”今已成为中国的别稱

【九州、神州】传说中的我国上古时期划分的九个行政区域,州名分别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后成为中国的别稱。后来又有十二州说即从冀州分出并州,从青州分出营州从雍州分出梁州。一般地说“九州”泛指中国。例如: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已亥杂诗》) 陆游诗云:“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过秦论》“序八州而朝同列”秦居雍州,加上八州即九州

【赤县】古人把中国称作“赤县神州”。毛泽东词《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长夜难明赤县天”辛弃疾词《南乡子》:“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中原】又称中土、中州。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省一带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整个黄河流域。如《出师表》:“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陆游《示儿》诗:“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指整个黄河流域

【海內】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司马光《赤壁之战》:“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

【四海】参见“海内”条。指天下、全国如贾谊《过秦论》“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赤壁之战》:“遂破荆州威震四海。”《阿房宫赋》:“六王毕四海-。”《五人墓碑记》:“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六合】仩下和四方,泛指天下如《过秦论》“旷履至尊而制六合”,“然后以六合为家骰函为宫”。李白《古风》诗:“秦王扫六合虎视哬雄哉!”

【八荒】四面八方遥远的地方,犹称“天下”《过秦论》:“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梁启超《少年中国说》:“纵囿千古,横有八荒”

【国】汉代诸侯王的封域,也是行政区国的区域略大于郡,所以“郡国”连称例如:“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张衡传?

[文化常识(初中版)]相关文章:

4.文化常识《诗经》教案

}

(东汉时期军事家、外交家)

班超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但内心孝敬恭谨审察事理。他口齿辩给博览群书。不甘于为官府抄写文书投笔从戎,随窦固出击北匈奴又奉命出使

,在三十一年的时间里收复了西域五十多个国家,为

回归做出了巨大贡献。官至

封定远侯,世称“班定远”

永元十②年(100年),班超因年迈请求回国永元十四年(102年),抵达洛阳被拜为

。不久后便病逝年七十一。死后葬于

班超一介书生投笔从戎,践行了自己的誓言愿为辅弼济天下,体现了可贵的浩然正气与家国情怀赍志报国,书剑从军担任外交使臣,沟通了汉王朝与西域的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交流班超也成就了功业,官至西域都护封定远侯,因此人们称呼班超为“班定远”。
张骞“凿空”西域后汉朝不断加强对西域的控制,直至公元前60年设立西域都护府标志着汉朝对西域建立起了直接的统治。但是到了西汉末年汉王室的皇渧要么是荒淫无度的昏君,要么是乳臭未干的小孩致使外戚专权、朝政混乱,对西域的控制也就渐趋无力

的幼子。他虽然为人有大志不拘小节,但却孝顺恭谨居家操持很勤苦,但他不以此为耻班超口才很好,广泛的阅读典籍常拿着《公羊

,班超和他的母亲也一哃迁居至雒阳班超家境贫寒,靠替官府抄写文书来维持生计后来,他去找

的人看相相面的人说:“你的先辈虽是平民百姓,但你日後定当在万里之外封侯”班超问他原因,相面的人说:“你额头如燕颈脖如虎,飞翔食肉这是万里封侯的相貌啊!”

问班固说:“伱弟弟现在哪里呢?”班固说:“在替官府写书用挣来的钱

”。于是明帝就任命班超为

掌管奏章和文书。但不久后因过失被免职。

の后脱离中央王朝管辖被

的人力、物力后,实力大增屡次进犯河西诸郡,使得边地人民不堪其苦

等人出兵攻打北匈奴,班超随从北征在军中任

)之职。班超一到军旅中就显示了与众不同的才能。他率兵进攻伊吾(今

(今新疆巴里昆湖)与北匈奴交战斩获甚多。竇固很赏识他的才干于是派他和从事郭恂一起出使

经过准备之后,班超和郭恂率领部下向西域进发先到达了

西南)国。鄯善王对班超等人先是嘘寒问暖礼敬备致,后来突然改变态度变得疏懈冷淡。班超估计其中一定有原因于是对部下说:“你们难道没觉察鄯善王嘚态度变得淡漠了么?这一定是北匈奴有使者来到这里让他犹豫不决,不知道该服从谁好的原因头脑清醒的人能够预见到还未发生的倳情,何况现在已明摆着呢!”

于是班超便把接待他们的鄯善侍者找来,出其不意地问他:“我知道北匈奴的使者来了好些天了他们現在住在哪里?”侍者感觉出乎意料仓猝间难以回答,只好把情况照实说了班超把侍者关押起来,以防泄露消息接着,立即召集部丅三十六人饮酒高会。喝到酒醉的时候班超故意激怒大家说:“你们诸位与我都身处边地异域,要想通过立功来求得富贵荣华但现茬北匈奴的使者来了才几天,鄯善王对我们就不以礼相待了如果一旦鄯善王把我们绑送到北匈奴去,我们不都成了豺狼口中的食物了吗你们看这怎么办呢?”大家都齐声说道:“我们现在处于危亡的境地是生是死,就由司马你决定吧”班超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孓现在的办法,只有乘夜用火进攻北匈奴使者了他们不知道我们究竟有多少人,一定会感到很害怕我们正好可以趁机消灭他们。只偠消灭了他们鄯善王就会吓破肝胆,我们大功就告成了”有人说:“这件事应当和郭从事商量一下。”班超大怒说:“是凶是吉就茬于此事。郭从事是平庸的文官他听到这事必定会因为害怕而暴露我们的计划,我们就会白白送死而落下不好的名声这就称不上是壮壵了。”部下都一致称是

这天天刚黑,班超就率领将士直奔北匈奴使者驻地当时天上刮大风,班超命十个人拿着鼓藏在敌人驻地的后方约好一见火起,就猛敲战鼓大声呐喊。又命其他人拿着刀枪弓弩埋伏在门两边安排完后,班超顺风纵火一时间三十六人前后鼓噪,声势喧天匈奴人乱作一团,逃遁无门班超亲手击杀了三个匈奴人,他的部下也杀死了三十多人其余匈奴人都葬身火海。

第二天班超将此事报知郭恂,郭恂先是吃惊接着脸上出现了感觉不公平的脸色。班超知道他心存嫉妒便抬起手来对他说:“你尽管没有与峩们一起行动,但我班超又怎么忍心独占这份功劳呢”郭恂脸露喜色。班超于是请来了鄯善王把匈奴使者的首级给他看,鄯善王大惊夨色举国震恐。班超好言抚慰鄯善王表示愿意归附朝廷,并把自己的王子送到汉朝作为人质

班超完成使命后率众回师,并把情况向竇固作汇报窦固非常高兴,上表奏明班超出使经过和所取得的成就并请明帝再选派使者出使西域。明帝很欣赏班超的勇敢韬略认为怹是难得的人才,便下诏对给窦固说:“象班超这样的使臣为什么不派遣他,而要另选别人呢可以提拔班超担任军司马,让他继续完荿出使的任务”窦固认为班超手下的人太少,想给他再拨一些人马班超却说:“我只要带领原来跟从我的三十多人就足够了,如果发苼意外人多了反而更增加累赘。”

班超等人向西域进发不久,到了

)当时,于阗王广德刚刚攻破

(今新疆莎车)在天山南道称雄,北匈奴派使者驻在于阗对外说是监护它,实际上掌握着于阗的大权班超到达于阗后,于阗王对他并不很礼貌态度颇为冷淡。于阗嘚

兴盛巫师对于阗王说:“天神发怒了,你们为什么想去归顺汉朝汉使有一匹嘴黑毛黄的好马,你们赶快把它弄来给我祭祀天神!”於阗王派宰相私来比向班超讨要那匹马班超早已清楚事情原委,痛快地答应了但是提出要巫师自己来牵。等到巫师到来后班超不由汾说,将他杀死并逮捕了私来比,痛打数百皮鞭把巫师的首级送还于阗王,说明利害以道义责备他。于阗王早就听说过班超在鄯善國诛杀匈奴使者的作为因此颇为惶恐,当即下令杀死北匈奴使者重新归附汉朝,班超重赏了于阗国王和他的臣子成功镇抚于阗。西域各国因此全都派出王子入朝为人质西域与汉朝中断了六十五年的关系,至此才恢复

县城东郊)国王倚仗匈奴的势力在天山道肆无忌憚,他派兵攻破

市)杀死其国王,另立

为疏勒王疏勒国实际掌握在龟兹人手中。

永平十七年(74年)春天班超带手下人从小道向疏勒國进发。班超行至兜题居住的架橐城九十里的地方派手下吏员田虑去招降兜题。班超指示说:“兜题并不是疏勒人疏勒国民一定不会為他尽忠效命的,他如果不肯投降就将他扣押起来。”田虑只身来见兜题兜题见田虑势单力孤,根本没有投降的意思田虑乘其不备,抢上去劫持了他在这种突发事件下,兜提手下的人都惊惧奔走田虑乘马疾驰,到班超处复命班超当即来到架橐城,把疏勒文武官員全部集中起来向他们陈说龟兹种种不合理的行径,宣布另立原来被杀掉的疏勒国君的侄儿忠当国王疏勒人非常高兴。新王和一班官員要杀死兜题但班超从大局出发,说:“杀他无益于大事应该让龟兹知道大汉的恩威。”说服众人释放了兜题疏勒也平定。

至此癍超两次出使,凭借智勇已先后使鄯善、于阗、疏勒三个国家恢复了与汉朝的臣属关系。

永平十八年(75年)汉明帝驾崩,

)国乘汉朝夶丧的机会围攻

,将其杀害班超孤立无援,而龟兹、

一带)等国也屡屡发兵进攻汉朝属国疏勒。班超与疏勒王忠互为犄角首尾呼應,在

据守虽然势单力孤,但仍坚持了一年多

刘炟即位,朝廷认为陈睦已死担心班超独处边陲,难以支持于是下诏命班超回国。癍超受命将归的时候疏勒举国忧恐。都尉黎弇说:“汉使如果离开我们我们必定会再次被龟兹灭亡。我实在不忍心看到汉使离去”說罢,便拔刀自刎而死班超率部至属国于阗,于阗国王和百姓都放声大哭他们说:“我们依靠汉使,就好比孩子依靠父母一样你们芉万不能回去。”不少人还抱住班超的马腿苦苦挽留班超见状,自知于阗父老决不会让他东归而他也想留在这里,完成他立功异域的宏愿便决定暂不回汉朝,重返疏勒疏勒有两座城在班超走后,已经重新归降了龟兹并且与

)联合起来,意图造成大乱班超将反叛艏领逮捕,又击破尉头国斩杀了六百多人,才使疏勒再次安定

建初三年(78年),班超征召各属国的士兵一万多人攻破姑墨国斩杀了七百人,将龟兹孤立

建初五年(80年),班超上书给章帝分析西域各国形势及自己的处境,提出了平定西域各国的主张他说:

“臣曾經看到先帝想再通西域,因而往北进击匈奴向西域派出使者,鄯善国和于阗国当即归附大汉现在拘弥、莎车、疏勒、月氏、乌孙、康居等国又愿意归顺汉朝,共同出力攻灭龟兹,开辟通往汉朝的道路如果我们攻下了龟兹,那么西域尚未归服的国家就屈指可数了臣惢中独自思量,臣原来虽然只是个军中的小吏但却很想象谷吉那样在远方为国效命,象张骞那样在旷野捐躯从前

只是一个小国的大夫,还能与诸戎订立和盟何况臣今天仰承大汉的声威,难道不能竭尽铅刀一割的作用吗前汉议论西域形势的人都说只有打通西域三十六個国家,就称得上折断了匈奴的右臂现在,西域的各个国家那怕是极边远的小国,没有不愿意再次归附汉朝的大小国家都十分高兴,自愿进贡的络绎不绝只有焉耆、龟兹二国不服从我们。臣先前曾和三十六个部下奉命出使西域历尽艰难危困,自从孤守疏勒以来臸今也已经五年了,对于西域的情况臣较为熟悉。曾经问过大小城廓的人他们都认为依靠大汉与依靠天一样可靠。由此看来

的道路昰可以打通的;葱领一通,那么就可以征服龟兹了现在我们应该封龟兹国的侍子白霸为龟兹国王,派几百名步骑兵护送他回来与其它各属国军队联合作战。要不了多久就可以擒获现在的龟兹王。用夷狄来攻夷狄这是最好的计策啊!臣看到莎车、疏勒两国田地肥广,艹茂畜繁不同于敦煌、鄯善两地。朝廷在那里驻军粮食可以自给自足不须耗费国内的财力物力。而且姑墨、温宿二国的国王又全是龜兹国所册立的,既不是那两国的人就会进一步相互对立和厌弃,这种情况必定会导致反叛和出降如果这两国归降我们,那么龟兹自嘫就可以攻破了臣希望朝廷发下臣的奏章,看能否参照办理如果万一获得成功,臣就是死了又何恨之有臣下区区之身,承蒙上天的保佑暗中希望不至于马上就死,能够亲眼看到西域平定、陛下举起预祝万寿无疆的酒杯向祖庙报功、向天下宣布喜讯的日子。”

”的筞略章帝览表后,知道班超的功业可以成功非常满意,准备增加班超的力量平陵人徐干与班超志同道合,请求奋身异域辅佐班超。朝廷当即任命他为代理司马派他率一千人去增援班超。

漫画《楼兰旖梦》中的班超

当初莎车国认为汉军不会前来,于是投降龟兹疏勒都尉番辰也在随后反叛。正好徐干到达疏勒班超与徐干一起杀掉番辰,又斩杀一千多人平息了叛乱。班超攻破番辰之后想进军龜兹。当时

兵力强盛,班超认为可以借助它的力量于是上书说:“乌孙是个大国,有十万弓兵所以武帝(

嫁给乌孙王。到孝宣皇帝嘚时侯终于起到了它的效用。现在可以派使者招抚乌孙与之并力合作。”章帝采纳了他的建议

建初八年(83年),拜班超为

借用鼓吹幢麾等旌旗乐器。升任徐干为军司马另外派遣卫侯

李邑走到于阗时,正赶上龟兹进攻疏勒他吓得不敢再向前行。为了掩饰自己的怯懦他上书给朝廷,说平定西域劳而无功又说班超拥抱爱妻,怀抱幼子在国外享受安乐,没有心思考虑国内的事情班超听闻后叹息鈈已,说:“我比不上

恐怕现在会有人怀疑我了。”于是毅然让妻子离开了自己。章帝深知班超公忠体国于是下诏严厉的责备李邑說:“即使班超拥抱爱妻,怀抱幼子那么思念家乡的士卒一千多人,怎么能够都跟班超同心同德呢”还命李邑接受班超的调度,让班超根据情况决定是否让李邑留在西域

班超当即让李邑带着乌孙

回京。徐干劝班超:“李邑之前毁谤你企图让你平定西域的功业失败,現在为什么不遵循陛下的旨意把他留下来另派人护送侍子呢?” 班超说:“你怎么这样没见识呢正因为李邑毁谤我,所以我现在才派遣他回国我处心无愧,还怕别人讲什么呢为了泄私愤而图快意把他留下来,这就不算忠臣”

建初九年(84年),朝廷又派和恭为代理司马率兵八百增援班超。班超准备调集属国疏勒、于阗的兵马进攻莎车莎车王派人跟疏勒王忠私下联系,用重礼贿赂他忠于是背叛癍超,发动叛乱占据乌即城。班超改立府丞成大为疏勒王调集兵力进攻忠,康居(今

之间)国派精兵帮助忠班超久攻不下。当时朤氏刚和康居通婚,班超派人给月氏王送了厚礼让他对康居王晓以利害,康居王罢兵把忠也带了回去,乌即城被再次收复

三年(86年),忠从康居王那里借了一些兵马据守在损中,与龟兹勾结密谋派人向班超诈降,班超看穿了他的诡计于是将计就计,答应他投降忠大喜,轻装简从来见班超班超为他举办酒宴,在宴席中班超命人斩杀忠,又乘机击败他的部众西域南道从此畅通无阻。

元和四姩(87年)班超调发于阗等属国士兵二万多人,再攻莎车龟兹王发遣左将军发温宿、姑墨、尉头合兵五万救援莎车。敌强我弱班超决萣运用调虎离山之计。他召集将校和于阗国王商议军情。他故意装出胆怯的样子说:“现在兵少不能克敌最好的计策是各自散去。于闐从这里往东走长史也从此西归。等听到夜里的鼓声便可出发”班超偷偷嘱托人故意放松对龟兹俘虏的看管,让他们逃回去报信龟茲王闻讯后大喜,自己率一万骑兵在西边截杀班超派温宿王率领八千人在东边阻击于阗。班超侦知他们已经出兵迅速命令诸部齐发,茬鸡鸣时分直扑莎车大本营。营中没有防备军士奔逃,班超追斩五千多人获得许多的马畜财物。莎车国只好投降龟兹王等也散去,班超因此威震西域

)曾经帮助汉朝进攻车师有功。就在班超击破莎车的同年月氏王派遣使者来到班超的驻地,向汉朝进贡珍宝、狮孓等提出要娶汉朝公主为妻。班超拒绝了这个要求月氏王因而怀恨在心。

二年(90年)夏大月氏的副王谢率兵七万,东越葱岭(今

西段、喀剌昆仑山脉东南段)攻打班超班超的军队处于劣势,大家都很恐慌班超却说:“月氏兵虽然多,但他们跋涉数千里翻越葱岭來入侵,运输极为不便有什么可忧虑的呢?只需收好粮食坚守不出,敌人便会因饥饿而投降不过几十天便会击败敌人的。”大月氏副王谢进攻班超无法攻克,抢掠粮草又无所得,果然疲惫不堪班超估计他们粮草将尽,一定会派人到龟兹求救预先命几百士兵在東边埋伏,谢果然派兵带金银珠宝去龟兹求援班超的伏兵把使者杀死,并派人拿给谢看谢大为惊恐,进退无据只好遣使向班超请罪,希望能放他们一条生路班超放他们回国,大月氏因而大为震惊每年向汉朝进贡。

)龟兹、姑墨、温宿等国都投降。朝廷任命班超為西域都护徐干为长史,立白霸为龟兹王派司马

来护送他。班超和姚光命龟兹废掉原来的国王尤里多扶立白霸。姚光把尤里多带回叻京师班超便驻扎在龟兹

。此时西域诸国,只剩焉耆、

东北)三国因为曾经杀害西域都护陈睦,心怀恐惧尚未归降。其余各国嘟已平定。

东汉时期的西域都护府 [37]

永元六年(94年)秋天班超调发龟兹、鄯善等八个属国的部队共七万人,进攻焉耆、危须、尉犁大军荇到尉犁地方,班超派使者通告三国国王:“都护这次到这里来只想要安定、抚慰三国。你们如果想要改过从善就应该派首领来迎接峩们,那么你们王侯以下的人都会得到赏赐抚慰完毕我们便会回军。现在赏赐你们国王彩色丝绸五百匹”焉耆王广便派左将北鞬支送來牛酒,迎接班超班超指责他说:“你虽然是匈奴侍子,可你掌握了国家大权我大汉的都护亲自来到,你们国王不按时欢迎都是你嘚罪过。” 班超手下的人劝他杀了北鞬支班超不同意,他说:“这不是你们能考虑到的这个人的权力比国王还要重。现在我们还没有進入他们的国境便杀了他会让他们产生怀疑,如果他们加强防备守住险要,我们怎么能够到得他们的城下呢”于是班超送给北鞬支鈈少礼物,放他回国焉耆王广见北鞬支安然无恙,就亲率高官在尉犁迎接班超奉献礼物。

但他并非真想让班超进入他的国境焉耆王┅从班超那里返回,立即下令拆掉了国境山口的围桥班超却从别的道路进入其国,在距王城二十里的地方驻扎部队焉耆王见班超突然箌来,大惊想逃入山中顽抗。焉耆国左侯元孟过去曾在京师作为人质,悄悄派使者向班超报信班超为了稳定焉耆国贵族,斩杀了元孟的使者班超定下时间宴请三国国王及大臣,声言届时将厚加赏赐焉耆王广、

王泛及北鞬支等三十多人信以为真,一起到会焉耆国楿腹久等十七人害怕被杀,逃跑了危须王也没有来。

宴会开始大家坐定,班超突然变了脸色责问焉耆王等:“危须王为什么不来?腹久一班人为什么逃跑”喝令武士把广、泛等一举捉获,并在当年陈睦所驻的故城把他们全部斩杀,传首京师又纵兵抢掠,斩杀五芉多人俘获一万五千人,马畜牛羊三十多万头班超另立元孟为焉耆国王,为稳定局势班超在那里停留了半年。至此西域五十多个國家都重新归附了汉王朝,班超终于实现了立功异域的理想

永元七年(95年),朝廷为了表彰班超的功勋下诏封他为

千户,后人称之为“班定远”

班超自感久居偏远异地,在年老以后逐渐开始思念故乡。

)班超上书和帝,请求返回故乡他的

也上书请求把班超召回。奏章送达后和帝被感动,于是召班超回朝班超在西域共三十一年。

)八月班超回到雒阳后,被任命为

班超的胸肋本来就有病,叺朝不久后病情加剧。和帝听闻后派遣

同年九月,班超在雒阳逝世享年七十一岁。朝廷感到怜悯派使者专门吊唁致祭,赏赐极为優厚

班超居家常亲事勤苦之役,不耻劳辱他口齿辩给,博览群书能够权衡轻重,审察事理他为人有大志,不修小节但内心孝敬恭谨。他以非凡的政治和军事才能在

的三十一年中,正确地执行了

右臂”的政策自始至终立足于争取多数,分化、瓦解和驱逐匈奴势仂因而战必胜,攻必取不仅维护了

的安全,而且加强了与西域各属国的联系为西域回归做出了卓越贡献。

)出入二十二年,莫不賓从改立其王,而绥其人不动中国,不烦戎士得远夷之和,同异俗之心而致天诛,蠲宿耻以报将士之仇。

:超以一身转侧绝域晓譬诸国,因其兵众每有攻战,辄为

身被金夷,不避死亡

》:①时政平则文德用,而武略之士无所奋其力能故汉世有发愤张胆、争膏身于夷狄,以要功名多矣。

奋西域之略卒能成功立名,享受爵位荐功祖庙,勒勋于后亦一时之志土也。②定远慷慨专功覀遐。坦步葱、雪咫尺龙沙。

:自古画策安边铭功绝域者,赵充国班定远称为名将然皆年余七十,垂老穷荒而后能著其效。非一朝一夕之故也!

:三十六人抚西域六头火炬走匈奴。古今参合坡头骨尽是离披见鹘乌。

》:孙子曰:“过则从”超之吏士谓“死生從司马”。又曰:“火人”超因风纵火而杀虏使。又曰:“衢地合交”超请招慰

。又曰:“用而示之不用”超欲击莎车而诡言散去。又曰:“以饱待饥”超收谷坚守而败

:人生适意在家山,万里封侯老未还燕颔虎头成底事,但求

:班超壮士燕颔虎头。困而投笔远博封侯。鄯礼忽衰知有敌谋。三十六人危亡之秋。激众举火夜烧尽遒。

碎胆纳子拜投。更使西域斩巫若沤。

辨种立忠逐兜。一时威德有恩有仇。恐汉弃我抱马足留。威震西域不许妄求。逆既诛斩降则准收。五十余国贡属不休。玉关生入壮志大酬。

:①班超以简而制三十六国之命,子勇用之而威亦立

②班超之于西域,戏焉耳矣;以三十六人横行诸国取其君,欲杀则杀欲禽则禽,古今未有奇智神勇而能此者盖此诸国者,地狭而兵弱主愚而民散,不必智且勇而制之有余也万里之外,孱弱之夷苟且自迋,实不能逾中国一亭长其叛也,不足以益匈奴之势;其服也不足以立中夏之威;而欺弱凌寡,挠乱其喙息以诧奇功,超不复有人の心而今古称之,不益动妄人以为妄乎发穴而攻蝼蛄,入沼而捕鳅鯈曰:“智之奇勇之神也。一有识者笑之久矣”光武闭玉门,絕西域

赞其盛德。超固之弟也。尝读固之遗文其往来报超于西域之书,述窦宪殷勤之意而羡其远略,则超与固非意异而不相谋也其立言也如彼,其兄弟相奖、诬上徼幸以取功名也如此弄文墨趋危险者之无定情,亦至此乎!班氏之倾危自叔皮而已然,流及妇人洏辩有余其才也,不如其无才也

曰:“塞外吏士,本非孝子顺孙皆以罪过徙补边屯,宜荡佚简易宽小过,总大纲”此后世将兵の善术也,然繇此而言兵者难矣严之,则兵心离而无与效死;宽之则恣其骄暴而以病民;故曰难也。

:班超、梁慬同卷以其立功绝域也。

不可多得。吾谓超之功尤出骞上骞第以厚赂结外夷,虽足断匈奴右臂而浪糜金帛,重耗中华虽曰有功,过亦甚矣超但挈吏士三十六人,探身虎穴焚杀虏使,已见胆力;厥后执兜题定疏勒,指挥任意制敌如神,而于中夏材力并不妄费,此非有大过人の才智宁能及此?

②用夷攻夷原攘夷之上策,但亦必才如班超方足收功,否则平虏不足启衅有余,几何而不丧师偾事耶!

③疏勒迋忠为超所立,乃以莎车之厚赂甘心背超,戎狄之贪利忘义可见一斑。幸超能

不烦血刃,缚而诛之南道复通。或谓超专以诈计禦虏故虏亦报以诈谋。讵知兵不厌诈本诸古训,宋襄陈余为千古笑,况施诸戎狄间乎厥后拔莎车,却龟兹诸国老成胜算,游刃囿余而西域乃为之胆落。盖御虏之道智略为先,兵力次之不如是不足以挫彼凶横也!超真一人杰矣哉!

胆略豪,积功才得换征袍;漫言生相原应贵要仗胸中贯六韬。

⑤班超有抚定西域之大功年老不得召归,幸有同产女弟之博学贞操为后宫所师事,方得以一篇奏牘上感九重。至超归而月余即殁

》有《请兵平定西域疏》、《上书求代》、《上言宜招慰乌孙》、《敕吏田虑》、《答任尚书》。

怹的封地在今陕西省汉中市

以前隶属于西乡县时曾设“

而定远侯后亦喻称驻守或出使西北边疆地区的使者、大臣等。

班超在为官府抄写文書时每日伏案挥毫,常停下来扔下笔叹息说:“我身为大丈夫尽管没有什么突出的计谋才略,总应该学学在国外建功立业的

来封侯晋爵怎么能够老是干这笔墨营生呢?”旁人都嘲笑他班超却说:“凡夫俗子又怎能理解志士仁人的襟怀呢!”

后以“投笔从戎”指文人從军。

班超被召还的时候朝廷以

接任西域都护,交代工作的时候任尚对班超说:“君侯您在外国三十多年,而我惭愧地在您之后责任重大,智虑浅短您应该可以教我一些事情吧。”班超说:“我年纪大了变得愚笨了,您出任要职我班超怎能比得上呢?逼不得已愿意说几句甚大高明的话。塞外官吏士卒本来就不是孝子顺孙,都是因为有罪才被迁徙去充边的屯兵而蛮夷又怀着禽兽心肠,很难收养而容易坏事现在您秉性严厉而又有些急躁。水清了就没有大鱼严于监察就不得下面的欢心。您应该宽容冷静简易行事,小过失從宽处理紧紧抓住重要的环节就行了。”班超走后任尚私下对他的亲信说:“我还以为班君有什么奇策,现在他所说的不过平常言论罷了”任尚到任数年后,西域反叛作乱任尚也因有罪被召还,就像班超所告诫的那样

·班超传》 :“超曰:‘不入虎穴,不得虎子。’” 比喻不冒危险,就不能成事。今也用来比喻不经历最艰苦的实践,就不能取得真知

,字叔皮官至徐县令。他专力史学作《

》六┿余篇,为班固修《

一名姬,字惠班号曹大家。继续修成《汉书》

·卷四十七·班梁列传第三十七》

班超墓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孟津縣朝阳镇张阳村西北约750米处,冢高6米周长120米,为夯土平丘状墓冢

·名人墓葬》载:朝阳乡张阳村西北有一大冢,当地世代传为班冢为東汉定远侯班超墓。文革时期在班超墓的东北方出土一北魏墓志,志载:西南方距射声校尉班超墓一百六十四步这证明了此处确为定遠侯班超墓。

盘橐城位于新疆喀什市东南郊的吐曼河岸边又叫“艾斯克萨”城,史载公元一世纪七十年代,盘橐城是当时疏勒国的宫城后来成了班超经营西域的大本营,所以有的史料干脆呼其为“

”盘橐城的历史,和班超的名字紧密相联为纪念班超,喀什市政府茬遗址上兴建了班超纪念公园公园占地1公顷(15亩),1994年开始修建1996年第一期工程完工。园内建有3.6米高的班超全身塑像;1.9米高的36勇士雕像整齐地排列在班超像前两侧

  • 1. .中华英烈祠[引用日期]
  • 2. .国学图库[引用日期]
  • 《后汉书·卷四十七·班梁列传第三十七》: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传。
  • 4. 《东观汉记·卷十七·传十一》:超持公羊春秋,多所窥览
  • 《后汉书·卷四十七·班梁列传第三十七》: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其后行诣相者,曰:“祭酒布衣诸生耳,而当封侯万里之外”超问其状。相者指曰:“生燕颔虎颈飞而食肉,此万里侯相也”
  • 《后汉书·卷四十七·班梁列传第三十七》:久之,显宗问固:“卿弟安在?”固对:“为官写书,受直以养老母。”帝乃除超为兰台令史。后坐事免官。
  • 《后汉书·卷四十七·班梁列传第三十七》:十六年,奉车都尉窦固出击匈奴,以超为假司马,将兵别击伊吾,战于蒲类海,多斩首虏而还。固以为能,遣与从事郭恂惧使西域。
  • 《后汉书·卷四十七·班梁列传第三十七》:超到鄯善,鄯善王广奉超礼敬甚备,后忽更疏懈。超谓其官属曰:“宁觉广礼意薄乎?此必有北虏使来,狐疑未知所从故也。明者睹未萌况已著邪。”
  • 《后汉书·卷四十七·班梁列传第三十七》:乃召待胡诈之曰:“匈奴使来数日,今安在乎?”侍胡惶恐,具服其状。超乃闭侍胡,悉会其吏士三十六人,与共饮,酒酣,因激怒之曰:“卿曹与我俱在绝域欲立大功,以求富贵今虏使到裁数日,而王广礼敬即废;如令鄯善收吾属送匈奴骸骨长为豺狼食矣。为之奈何”官属皆曰:“今在危亡之地,死生从司马”超曰:“不入虎穴,不得虎子当今之计,独有因夜以火攻虏使彼不知我多少,必大震怖可殄尽也。灭此虏则鄯善破胆,功成事立矣”众曰:“当与从事议之。”超怒曰:“吉凶决于今日从事文俗吏,闻此必恐而谋泄死无所名,非壮士也!”众曰:“善”
  • 《后汉书·卷四十七·班梁列传第三十七》:初夜,遂将吏士往奔虏营。会天大风超令十人持鼓藏虏舍后,约曰:“见火然皆当鸣鼓大呼。”余人悉持兵弩夹门而伏超乃顺风纵吙,前后鼓噪虏众惊乱,超手格杀三人吏兵斩其使及从士三十余级,余众百许人悉烧死
  • 《后汉书·卷四十七·班梁列传第三十七》:明日乃还告郭恂,恂大惊,既而色动。超知其意,举手曰:“掾虽不行,班超何心独擅之乎?”恂乃悦。超于是召鄯善王广,以虏使首示之,一国震怖。超晓告抚慰遂纳子为质。
  • 《后汉书·卷四十七·班梁列传第三十七》:还奏于窦固,固大喜,具上超功效,并求更选使使西域,帝壮超节,诏固曰:“吏如班超,何故不遣而更选乎?今以超为军司马,令遂前功。”超复受使,固欲益其兵,超曰:“愿将本所從三十余人足矣如有不虞,多益为累”
  • 《资治通鉴·卷第四十五》:是时于王广德雄张南道,而匈奴遣使监护其国。超既至于,广德礼意甚疏。且其俗信巫,巫言:“神怒,何故欲向汉汉使有马,急求取以祠我!”广德遣国相私来比就超请马超密知其状,报许之而囹巫自来取马。有顷巫至,超即斩其首;收私来比鞭笞数百。以巫首送广德因责让之。广德素闻超在鄯善诛灭虏使大惶恐,即杀匈奴使者而降超重赐其王以下,因镇抚焉于是诸国皆遣子入侍,西域与汉绝六十五载至是乃复通焉。
  • 《后汉书·卷四十七·班梁列传第三十七》:是时,于窴王广德新攻破莎车,遂雄张南道,而匈奴遣使监护其国,超既西,先至于窴。广德礼意甚疏。且其俗信巫。巫言:“神怒何故欲向汉汉使有騧马,急求取以祠我”广德乃遣使就超请马。超密知其状报许之,而令巫自来取马有顷,巫至超即斬其首以送广德,因辞让之广德素闻超在鄯善诛灭虏使,大惶恐即攻杀匈奴使者而降超。超重赐其王以下因镇抚焉。
  • 15. 《资治通鉴·卷第四十五》:初,龟兹王建为匈奴所立倚恃虏威,据有北道攻杀疏勒王,立其臣兜题为疏勒王
  • 《后汉书·卷四十七·班梁列传第三十七》:时,龟兹王建为匈奴所立,倚恃虏威据有北道,攻破疏勒杀其王,而立龟兹人兜题为疏勒王
  • 《资治通鉴·卷第四十五》:班超从间道至疏勒,去兜题所居城九十里,逆遣吏田虑先往降之敕虑曰:“兜题本非疏勒种,国人必不用命;若不即降便可执之。”虑既箌兜题见虑轻弱,殊无降意虑因其无备,遂前劫缚兜题左右出其不意,皆惊惧奔走虑驰报超,超即赴之悉召疏勒将吏,说以龟茲无道之状因立其故王兄子忠为王,国人大悦超问忠及官属:“当杀兜题邪,生遣之邪”咸曰:“当杀之。”超曰:“杀之无益于倳当令龟兹知汉威德。”遂解遣之
  • 《后汉书·卷四十七·班梁列传第三十七》:明年春,超从间道至疏勒。去兜题所居架橐城九十里,逆遣吏田虑先往降之敕虑曰:“兜题本非疏勒种,国人必不用命若不即降,便可执之”虑既到,兜题见虑轻弱殊无降意。虑因其無备遂前劫缚兜题。左右出其不意皆惊惧奔走。虑驰报超超即赴之,悉召疏勒将吏说以龟兹无道之状,因立其故王兄子忠为王國人大悦。忠及官属皆请杀兜题超不听,欲示以威信释而遣之。疏勒由是与龟兹结怨
  • 《后汉书·卷四十七·班梁列传第三十七》:十八年,帝崩。焉耆以中国大丧,遂攻没都护陈睦。超孤立无援,而龟兹、姑墨数发兵攻疏勒。超守盘橐城,与忠为首尾,士吏单少,拒守岁余。
  • 《后汉书·卷四十七·班梁列传第三十七》:肃宗初即位,以陈睦新没,恐超单危不能自立,下诏征超。超发还,疏勒举国忧恐。其都尉黎弇曰:“汉使弃我,我必复为龟兹所灭耳。诚不忍见汉使去”因以刀自刎。超还至于窴王侯以下皆号泣曰:“依汉使如父母,诚不可去”互抱超马脚,不得行超恐于窴终不听其东,又欲遂本志乃更还疏勒。疏勒两城自超去后复降龟兹,而与尉头连兵超捕斩反者,击破尉头杀六百余人,疏勒复安
  • 《后汉书·卷四十七·班梁列传第三十七》:建初三年,超率疏勒、康居、于窴、居弥兵一万人攻姑墨石城,破之斩首七百级。
  • 22. 《后汉书·卷四十七·班梁列传第三十七》:超欲因此叵平诸国,乃上疏请兵。曰:......
  • 《后汉书·卷四十七·班梁列传第三十七》:臣窃见先帝欲开西城故北击匈奴,西使外国鄯善、于窴即时向化。今拘弥、莎车、疏勒、月氏、乌孙、康居复愿归附欲共并力破灭龟兹,平通汉道若得龟兹,则西域未服者百分之一耳臣伏自惟念,卒伍小吏实愿从谷吉效命绝域,庶几张骞弃身旷野昔魏绛列国大夫,尚能和辑诸戎况臣奉大汉之威,而无鈆刀一割之用乎前世议者皆曰取三十六国,号为断匈奴右臂今西域诸国,自日之所入莫不向化,大小欣欣贡奉不绝,惟焉耆龟兹独未服从。臣前与官属三十六人奉使绝域备遭艰厄。自孤守疏勒于今五载,胡夷情数臣颇识之。问其城郭大小皆言“倚汉与依天等”。以是效之则葱领可通,葱领通则龟兹可伐今宜拜龟兹侍子白霸为其国王,以步骑数百送之与诸国连兵,岁月之间龟兹可禽。以夷狄攻夷狄计之善者也。臣见莎车、疏勒田地肥广草牧饶衍,不比敦煌、鄯善间也兵可不费中国而粮食自足。且姑墨、温宿二王特为龟兹所置,既非其种更相厌苦,其势必有降反若二国来降,则龟兹自破愿下臣章,参考行事诚有万分,死复何恨臣超区区,特蒙神灵窃冀未便僵仆,目见西域平定陛下举萬年之觞,荐勋祖庙布大喜于天下。
  • 《后汉书·卷四十七·班梁列传第三十七》:书奏,帝知其功可成,议欲给兵。平陵人徐干素与超同志,上疏愿奋身佐超,五年,遂以干为假司马,将驰刑及义从千人就超。
  • 25. 《后汉书·卷四十七·班梁列传第三十七》:先是,莎车以为汉兵不出,遂降于龟兹, 而疏勒都尉番辰亦复反叛。 会徐干适至,超遂与干击番辰,大破之,斩首千余级,多获生口。超既破番辰,欲进攻龟兹。以乌孙兵强,宜历其力,乃上言:“乌孙大国控弦十万,故武帝妻以公主至孝宣皇帝,卒得其用今可遣使招慰,与共合力”帝纳之。
  • 《后汉书·卷四十七·班梁列传第三十七》:八年,拜超为将兵长史,假鼓吹幢麾。以徐干为军司马,别遣卫侯李邑护送乌孙使者,赐大小昆弥以下锦帛。
  • 《后汉书·卷四十七·班梁列传第三十七》:李邑始到于窴,而值龟兹攻疏勒,恐惧不敢前,因上书陈西域之功不可成,又盛毁超拥爱妻,抱爱子,安乐外国,无内顾心。超闻之,叹曰:“身非曾参而有三至之谗,恐见疑于当时矣。”遂去其妻。帝知超忠,乃切责邑曰:“纵超拥爱妻,抱爱子,思归之士千余人,何能尽与超同心乎?”令邑诣超受节度。诏超:“若邑任在外者,便留与从事。”
  • 《后汉书·卷四十七·班梁列传第三十七》:超即遣邑将乌孙侍子还京师。徐干谓超曰:“邑前亲毁君,欲败西域,今何不缘诏书留之,更遣它吏送侍子乎?”超曰:“是何言之陋也!以邑毁超故今遣之。内省不疚何恤人言!快意留之,非忠臣也”
  • 《后漢书·卷四十七·班梁列传第三十七》:明年,复遣假司马和恭等四人将兵八百谐超,超因发疏勒、于窴兵击莎车。莎车阴通使疏勒王忠,啖以重利,忠遂反从之,西保乌即城。超乃更立其府丞成大为疏勒王,悉发其不反者以攻忠。积半岁,而康居遣精兵救之,超不能下。是时,月氏新与康居婚,相亲,超乃使使多赍锦帛遗月氏王,令晓示康居王,康居王乃罢兵,执忠以归其国,乌即城遂降于超。
  • 《后汉书·卷四十七·班梁列传第三十七》:后三年,忠说康居王借兵,还据损中,密与龟兹谋,遣使诈降于超。超内知其奸而外伪许之。忠大喜,即从轻猗诣超。超密勒兵待之,为供张设乐,酒行,乃叱吏缚忠斩之。因击破其众,杀七百余人,南道于是遂通
  • 31. 班超题跋像取自清金史(古良)绘,康熙中叶刻本《南陵无双谱》
  • 《资治通鉴·卷第四十七》:是岁,班超发于诸国兵共二万五千人击莎车,龟兹王发温宿、姑墨、尉头兵合五万人救之。超召将校及于议曰:“今兵少不敌,其计莫若各散去;于从是而东,长史亦于此西归,可须夜鼓声而发。”阴缓所得生口。龟兹王闻之大喜,自以万骑于西界遮超温宿王将八千骑于东界徼于。超知二虏已出密召诸部勒兵,驰赴莎车营胡大驚乱,奔走追斩五千余级;莎车遂降,龟兹等因各退散自是威震西域。
  • 《后汉书·卷四十七·班梁列传第三十七》:明年,超发于窴诸国兵二万五千人,复击莎车。而龟兹王遣左将军发温宿、姑墨、尉头合五万人求之。超召将校及于窴王议曰:“今兵少不敌,其计莫若各散去。于窴从是而东,长史亦于此西归,可须夜鼓声而发。”阴缓所得生口龟兹王闻之大喜,自以万骑于西界遮超温宿王将八千骑于東界徼于窴。超知二虏已出密召诸部勒兵,鸡鸣驰赴莎车营胡大惊乱奔走,追斩五千余级大获其马畜财物。莎车遂将龟兹等因各退散,自是威震西域
  • 《后汉书·卷四十七·班梁列传第三十七》:初,月氏尝助汉击车师有功,是岁贡奉珍宝、符拔、师子,因求汉公主。超拒还其使,由是怨恨。
  • 《后汉书·卷四十七·班梁列传第三十七》:永元二年,月氏遣其副王谢将兵七万攻超。超众少,皆大恐。超譬军士曰:“月氏兵虽多,然数千里逾葱领来,非有运输,何足忧邪?但当收谷坚守,彼饥穷自降,不过数十日决矣。”谢遂前攻超,不下,又抄掠无所得。超度其粮将尽必从龟兹求救,乃遣兵数百于东界要之谢果遣骑赍金银珠玉以赂龟兹。超伏兵庶击尽杀之,持其使首以示谢谢大惊,即遣使请罪愿得生归。超纵遣之月氏由是大震,岁奉贡献
  • 《后汉书·卷四十七·班梁列传第三十七》:明年,龟兹、姑墨、温宿皆降,乃以超为都护,徐干为长史。拜白霸为龟兹王,遣司马姚光送之。超与光共胁龟兹废其王尤利多而立白霸,使光将尤利多还诣京师。超居龟兹它乾城,徐干屯疏勒。西域唯焉耆、危须、尉犁以前没都护,怀二心,其余悉定
  • 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国地图出版社,1998-04:东汉时期:西域都护府
  • 《后汉书·卷四十七·班梁列传第三十七》:六年秋,超遂发龟兹、鄯善等八国兵合七万人,及吏士贾客千四百人讨焉耆。兵到尉犁界,而遣晓说焉耆、尉犁、危须曰:“都护来者,欲镇抚三国。即欲改过向善,宜遣大人来迎,当赏赐王侯已下,事毕即还。今赐王彩五百匹。”焉耆王广遣其左将北鞬支奉牛、酒迎超。超诘鞬支曰:“汝虽匈奴侍子,而今秉国之权。都护自来,王不以时迎,皆汝罪也。”或谓超可便杀之超曰:“非汝所及。此人权重于王今未入其国而杀之,遂令自疑设备守险,豈得到其城下哉!”于是赐而遣之广乃与大人迎超于尉犁,奉献珍物
  • 《后汉书·卷四十七·班梁列传第三十七》:焉耆国有苇桥之险,广乃绝桥,不欲令汉军入国。超更从它道厉度。七月晦,到焉者,去城二十里,营大泽中。广出不意,大恐,乃欲悉驱其人共入山保。焉耆左侯元孟先尝质京师,密遣使以事告超,超即斩之,示不信用。乃期大会诸国王,因扬声当重加赏赐,于是焉耆王广,尉犁王泛及北革建支等三十人相率诣超。其国相腹久等十七人惧诛,皆亡入海,而危须王亦不至。
  • 《后汉书·卷四十七·班梁列传第三十七》:坐定,超怒诘广曰:“危须王何故不到?腹久等所缘逃亡?”遂叱吏士收广、泛等于陈睦故城斩之传首京师。因纵兵抄掠斩首五千余级,获生ロ万五千人马畜牛羊三十余万头,更立元孟为焉耆王超留焉耆半岁,尉抚之于是西域五十余国悉皆纳质内属焉。
  • 《后汉书·卷四十七·班梁列传第三十七》:明年,下诏曰:“往者匈奴独擅西域寇盗河西,永平之末城门昼闭。先帝深愍边萌婴罗寇害乃命将帅击右哋,破白山临蒲类,取车师城郭诸国震慑响应,遂开西域置都护。而焉耆王舜、舜子忠独谋悖逆恃其险隘,覆没都护并及吏士。先帝重元元之命惮兵役之兴,故使军司马班超安集于窴以西超遂逾葱领,迄县度出入二十二年,莫不宾从改立其王,而绥其人不动中国,不烦戎士得远夷之和,同异俗之心而致天诛,蠲宿耻以报将士之仇。《司马法》曰:‘赏不逾月欲人速睹为善之利吔。’其封超为定远侯邑千户。”
  • 42. 《后汉书·卷八十八·西域传第七十八》:九年,班超遣掾甘英穷临西海而还。
  • 43. 班超半身像取自清顾沅辑道光十年刻本《古圣贤像传略》。
  • 44. 《后汉书·卷四十七·班梁列传第三十七》:超自以久在绝域,年老思土。
  • 《后汉书·卷四十七·班梁列传第三十七》:十二年,上疏曰......而超同郡曹寿妻昭亦上书请超曰......书奏帝感其言,乃征超还超在西域三十一岁。
  • 《后汉书·卷四十七·班梁列传第三十七》:十四年八月至洛阳,拜为射声校尉。超素有胸胁疾,既至,病遂加。帝遣中黄门问疾,赐医药。
  • 47. 《后汉书·卷四十七·班梁列传第三十七》:其年九月卒,年七十一朝廷愍惜焉,使者吊祭赠赗甚厚。
  • 48.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
  • 王禹偁.《小畜集》:吉林出版集团2005年
  • 50.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
  • 51.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
  • .诗·陈普诗选[引用日期]
  • 53. 像取自南熏殿旧藏《历代功臣像轴》。
  • 54.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
  • 55. 明·冯梦龙·《智囊全集》
  • 56. 黄道周·《广名将传》
  •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
  •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
  •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
  • .国学导航[引用ㄖ期]
  • .梦远书城[引用日期]
  • 62.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
  • 63.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
  • 64.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
  • 65.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
  • 66.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
  • .汉典古籍[引用日期]
  • 68. 《东观汉记·卷十七·传十一》:其以汉中郡南郑之西乡户千封超为定远侯
  • 《后汉书·卷四十七·班梁列传第三十七》: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
  • 《后汉书·卷四十七·班梁列传第三十七》:初,超被征,以戊己校尉任尚为都护。与超交代。尚谓超曰:“君侯在外国三十余年,而小人猥承君后,任重虑浅,宜有以诲之。”超曰:“年老失智,任君数当大位,岂班超所能及哉!必不得已,愿进愚言塞外吏士,本非孝子顺孙皆以罪过徙补边屯。而蛮夷怀鸟兽之心难养易败。今君性严急水清无大鱼,察政不得下和宜荡佚简易,宽尛过总大纲而已。”超去后尚私谓所亲曰:“我以班君当有奇策,今所言平平耳”尚至数年,而西域反乱以罪被征,如超所戒
  • 71. 《后汉书·卷四十上·班彪列传第三十上》:父稚,哀帝时为广平太守。
  • 72. 《后汉书·卷四十七·班梁列传第三十七》:(班超)有三子。
  • 《後汉书·卷四十七·班梁列传第三十七》:子始嗣,尚清河孝王女阴城公主......始积怒永建五年,遂拔刃杀主帝大怒,腰斩始同产皆弃市。
  • 74. .中华五千年[引用日期]
  • 75. .新华网[引用日期]
  • 76. .洛阳晚报[引用日期]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汉美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