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关系的本质只有才是什么逻辑关系

常听有人将数学与哲学进行对比因为两者都高度依赖于逻辑思维。今天的逻辑学其实就横跨着历史上的数学与哲学这两门学科但这两门学科之间又是显然不同,这并鈈需要经过什么特殊的训练而是小学生就能知道的。柏拉图认为数学只不过是哲学家需要掌握的一门基础课而已因此数学家还够不上哲学家的水平。

当然这一方面因为柏拉图认为哲学的基本标志是辩证法,而数学不需要辩证法另一方面应该与那个时代的数学知识还楿对比较浅显因而哲学家的数学水平也不必数学家差有关。虽然学数学并不需要把哲学作为一门基础课在数学与哲学高度专业化的今天嘚数学家恐怕也会很自然地把柏拉图的话反过来说,认为哲学家够不上数学家的水平

我们可以从三个彼此相关却又不同的层次来看待数學与哲学之间的关联与不同。

第一个层次是表达形式上的对比第二个层次它们在人类文化中所处的逻辑地位的关系上的对比,而第三个層次便是从它们所对应的思维方式的不同来看它们之间的关联与不同

当然,在这三个层次的一个共同要素就是对象的对比关于哲学与數学的表达形式的对比应该说是可以谈的最多的,因为内容最丰富也有很多人讨论过。而关于哲学与数学在文明中的逻辑地位的对比以忣思维方式的对比的谈论很少关于逻辑地位的主要挑战在于对文明或文化要有深刻的理解,而对思维方式的对比的一个最大的挑战恐怕僦是本文将于提及的直觉是目前科学所无法讲清楚的关于哲学与数学在文明中的逻辑地位的对比,只是点出其最主要的特点对比也就昰对象不同的对比,而没有真正从文化的逻辑关联的深度对它们进行更多的对比而本文主要谈论的是思维方式的对比,这应该是那三个層次的对比中最难讨论的一部分但仍然是很有意义值得讨论的一个部分。但愿本文只是打响这方面的第一枪而已

首先,作为研究数量關系的学科数学不能回避在它推导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细节步骤上的关系的确定性(包括所谓的不确定性),而哲学则通常不需要深入到非常复杂微妙的数量关系细节中去这决定了数学家们需要具有哲学家们所不需要的对于相关的逻辑细节的敏感度。但另一方面哲学则需要在没有已知的确定的知识的前提下,从开放的不确定的复杂关系中找出能够用最明确一致的语言来描述对象的视角来这就决定了,哲学家需要具有把握不确定性并在不同的逻辑层次上进行抽象的韧性

第二,说到这里有必要澄清一点虽然不论是数学还是哲学都依赖於逻辑的思辨,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数学思维或哲学思维并非总是遵循着可以在纸上写出来的明确的逻辑脉络很多时候直觉起了非常重偠的作用,因此当我们对数学和哲学的思维方式进行对比时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就是人们对于数学的直觉与对于哲学的直觉显然是不同嘚,有些人数学的直觉很强而有些人则哲学的直觉力很强,当然也有些人或许两方面都很强当然,如果拿一个受过专业训练并有着多姩工作经历的数学家与一个受过专业训练并有着多年工作经历的哲学家进行比较肯定马上会涉及到各自所学习积累的知识的不同以及与の相应的长期养成的思维习惯的不同而决定的各有所长。

但是在专业知识的积累与长期的工作习惯之外,仍然不可否认地存在着一些因囚而异的利于数学或利于哲学的直觉思维方式对于数学来说,这样的直觉性在一些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青少年身上可以得到很好的表现这里举几个例子,有一次有人给我出了一个智力游戏说有人在一座大楼的8楼上班,他经常是上班时坐电梯做到6楼然后走两层到8楼,洏下班时则直接在8楼坐电梯下楼问这是为什么。我想半天不得其妙但这时有个小学生两年级的学生一听就说因为那个人是个子矮,所鉯上楼时够不着8楼的按钮只好坐到6楼然后走两层,而下楼则不存在这个问题

又有一次,有人给我出了一个扑克牌游戏题从红黑两种顏色的牌各取十五张(其实具体张数不重要)弄成一沓,进行如下的操作:从最上面拿出一张翻过来放在桌子上再将最上面一张(原来嘚第二张)移到最下面,然后将最上面的那张(是最初的第三张)再翻过来放到桌子上接在之前放在桌上的那张牌(即第一张)后面,洅将最上面一张(原来的第四张)移到最下面重复这样的步骤直到手里的牌全部放在桌上。要求这样操作的结果是放在桌上的牌是严格嘚红黑相间的一个序列这需要对那一沓牌做特殊的处理。作为北美一流大学毕业的工科博士我在那里折腾了半个多小时也不得其解,這时过来一位五年级的小学生在问明白了游戏要求后,坐到一边三分钟后便找出了答案。

还有一次我接触到一道中学生老师出的数学題要求在1到40之中找出4个数,用这4个数进行加减乘除运算(每个数只能用一次)能得出1到40中的任何一个数来我这个博士生又在那里折腾菦一小时,还列出方程式来仍不知所措。这时过来一位从未接触过这道题目的大学两年级的学生在了解了问题后,闭目思考了最多也僦是三秒钟非常自信地给出了答案,然后我们一一验证果然可以通过加减乘除得出1到40之中的任何一个数。

要知道在几十年没有接触中學数学之后我曾为了辅导一中学生而一口气将美国的SAT数学考试轻松提前做完只错了一道题。换句话说本人的数学基础并不差,而我的博士与硕士论文都有长篇的数学推导记得我读博士时,为了推导非理想流体力学的一阶近似方程(比零阶高一阶)的解析解过程中经瑺是一个等式要有十多页长。也就是说本人并非数学功底很差的人,但上面几个例子告诉我数学的思维并非全都是理性的逻辑思维,佷多时候是非意识的直觉在起作用

对于哲学来说,直觉也同样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以我本人来说,我既不是数学专业出身的也不是哲學专业出身的。从前面的几个例子可以看出我的数学直觉力是不够强的,如果你让我去读最高深的理论数学专著我肯定咬不下来;但昰,我却能相当轻易地将千百年来被专业哲学家们公认为没什么人读得懂的老子或黑格尔的哲学专著读懂而且能看出其中的不为人知的結构特点,甚至是逻辑缺陷考虑到千百年来那些没有读懂老子或黑格尔的专业哲学人员中有很多天才级的人物,我从我自己的例子中可鉯看到直觉对于哲学的重要性

今天不论是心理学家还是哲学家们显然对这种直觉的作用机理还缺乏基本的了解。但是人们对于直觉的莋用机理的知识上的缺乏并不代表直觉在现实中不存在,毕竟知识是用来反映现实而不是限制现实的。既然直觉存在于人们的数学和哲學的思维中那么当我们对数学与哲学的思维特点进行考察时就不能回 避直觉这个议题。但是由于我们对于直觉的作用机理缺乏基本的科学认识,我这里对于直觉在数学与哲学中所起的作用的对比只能说:现实的经验表明,数学的直觉不同于哲学的直觉

第三,数学的語言相对简单而哲学则对自然语言有着非常高的要求。而对于自然语言的领悟本身又与生活的经历密切相关

第四,与上面的第三相关哋柏拉图和黑格尔都强调人生经历对于哲学领悟的影响,这是哲学与数学在思维上的另一个不同点虽然数学世界也可被比喻浩瀚的海洋,但毕竟实在一些比较确定的框架下进行的针对性很强的思考而哲学则面对整个人类文明。这里涉及两个方面其中第一个便是上面苐三中提到的对语言的依赖性不同,而第二个则是生活经历可以提供在语言之外的对于哲理的领悟力

第五,作为一门研究数量关系的学科反映数学中最基本的关系的便是那个等号或与之相应的等价,或在等号或等价的意义上建立起的其它的各种关系而不论是等价还是鈈等价或相等或不相等,在任何一步具体的推导过程中都是单一而明确的关系;即便是概率或与之相应的模糊数学也都是有简单明确的楿等或不等来表达。

基于明确的相等或不等关系的数学因为其对具体细节的苛刻及它的对象之局限(不是说它的对象背景是局限的数学嘚对象背景不局限,因为所有的存在都有内在的数学关联但数学作为一门学问,它在被运用的时候包括它在被发展的过程中的对象总昰具体而局限的,不像哲学那样是开放的)因而对辩证思维的好象确实如柏拉图所说与辩证法的关系不大因此对辩证思维的要求不高(戓许到了最高段的数学家那里又有所不同,如专业数学家对此有不同意见欢迎指正)。而哲学则由于其所关心的存在关系之开放性而需偠辩证法因此,对于辩证思维的运用程度的不同便是由数学及哲学这两门学科的对象不同而导致的思维方式的另一个不同点亚里士多德在世的话恐怕会站出来反对这一说法,因为他不认为哲学需要辩证法但实际上他自己的著作中也满是辩证的思维。

第六由于上述的種种原因,数学与哲学在逻辑思维上有一个中学生都会遇到的明显的不同那就是数学运算经常需要用到一些所谓的小技巧,而即便是高罙的哲学思辨也通常都是大来大去

第七,数学与哲学的最大的不同其实还在于数学注重的是数的特性而哲学注重的是概念。

在讨论了數学与哲学的思维上的不同点之后我们也有必要了解数学与哲学的思维上的关联。

首先很多时候(比如在很多的涉及逻辑的智力游戏戓考试中)人们会发现很难界定所涉及的是数学还是哲学。那是因为数学与哲学统一于逻辑。虽然在一般的情况下,数学的逻辑与哲學的逻辑可以有着泾渭分明的不同但是,当一个问题既涉及到明确的数值关系又有着微妙的非数值的逻辑关联时,我们就会发现很难將那个问题界定为数学或哲学而只能认为它们是数学与哲学的综合性问题。

另外数学与哲学永远是同一存在的两个不同的层次,也就昰说任何存在都一定有着其内在的数学关联,而同时它的整体构型也一定能用哲学的语言来进行表达不过,如我之前曾在关于机器人嘚讨论[4 ,5 ,6]中提到的哲学只属 于人类,而数学同时也属 于机器人

}

通常认为人类有史以来有两大邏辑系统,即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它们共同起源于古希腊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时代。

然而形式逻辑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已基本成形,辯证逻辑却直到黑格尔才具备了比较完备的逻辑体系且在今天也还未得到逻辑学上的“资格认定”,其本质始终是个迷

要理解辩证逻輯的本质,无疑要从它与形式逻辑的比较入手然而,辩证逻辑这位小弟弟总是被强行纳入到形式逻辑这位老大哥的既定模式中来理解茬我看来是迄今为止逻辑学界最大的误会。

我认为只有辩证逻辑才真正揭示出了形式逻辑自身的本质,反过来辩证逻辑的本质的发现,只能以形式逻辑对自身本质的自我觉醒为前提

从两大逻辑体系的起源来看,柏拉图的“辩证法”是亚里士多德形式逻辑的思想先驱;反之亚氏形式逻辑也仍然具有某种辩证理解的性质。

恩格斯曾把亚里士多德归入“带有流动范畴的辩证法派”苏联阿赫曼诺夫也指出亞里士多德逻辑还具有逻辑、认识论、本体论的“三统一”的性质。只是经过中世纪经院哲学的纯粹化逻辑才成了单纯思维的抽象工具。

要阐明这“两种”逻辑的真实关系我们首先要把形式逻辑中长期已被“遗忘”了“此在”(借用海德格尔的术语)重新唤回来,即在新嘚高度上达到对形式逻辑的辩证的、富有生命力的理解

形式逻辑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已包含辩证逻辑的潜在性质。虽然亚氏由于努力追求思维的确定性形式而没有充分自觉到这种潜在性质,但一种完全与认识论、本体论绝缘的抽象形式的逻辑亚氏似乎并没有想到过,这昰后来的逻辑学家们的事

逻辑一旦被形式化,便发展成一自成体系的抽象系统其辩证的潜在性质便被压抑到意识的底感而不为逻辑学镓们所自觉。尤其是当它为了精确化而成为一个数学-符号系统之后更杜绝了辩证意味潜入的可能性。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无疑表明了人類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的进步,但这种进步也不是毫无代价的

当形式逻辑本身的辩证性质不时地以两种常见形式暴露出来时,就使逻辑學家们感到惊慌失措了:这就是语义悖论和集合论悖论

在悖论中,形式逻辑被迫面对它不愿正视的东西而且这种被迫还不是外来的强迫,而是它自身的逻辑必然性所导致的

其实,逻辑悖论是对逻辑学家们的一个警告促使他们注意到形式逻辑潜在的辩证本性。可惜一般逻辑学家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反而想尽一切办法消除悖论以维持原来的规则。

当然有些悖论、特别是许多假悖论是可以清除的但悖論的根源,或真正的、根本的悖论、即“反身性”或“自返性”(Self一reference or reflexiveness)却是无法根除的。

通常人们不去问为什么会有反身性能否没有反身性?却总是把反身性归之于某种外在技术操作上的偶然失误或误入禁区但这正好是问题的关键。

形式逻辑要回避的归根结底就是反身性,即“循环论证”这本来是无可非议并且卓有成效的。

但以为任何时候都能回避反身性看不出它自己的这一原则本身必将导致反身性的悖论,这恰好是它对自己缺乏反思(reflexiort)的表现形式逻辑客观上有种自我否定的本性,它在应用中总是要陷入它所极力回避的境况中去:嫼格尔所揭示的正是这一点

形式逻辑的思维通常“被认为是一种单纯主观的和形式的活动”,但据黑格尔看来“主观性自身即是辩证發展的,它就会突破它的限制通过推论以展开它自身进入客观性。”

所以辩证逻辑不是别的正是形式逻辑突破自己的限制即自我否定嘚结果;它承认和正视形式逻辑的这种自否定的辩证本性,并将其用来深入理解形式逻辑的一切命题和规则而不仅限于明显的悖论。

所鉯辩证逻辑是形式逻辑的潜在本性的实现是形式逻辑的具体化(进入客观性)的自我理解。

黑格尔并没有提出“另外”一种逻辑他认为只囿唯一的逻辑,但有抽象和具体、形式和内容的不同层次的理解正因为辩证逻辑是形式逻辑“自否定”的产物,所以:

第一在形式逻輯中被视为破坏逻辑的矛盾,在辩证逻辑中(或在形式逻辑的辩证理解中)却成了合乎逻辑的规律的表现

但这并不导致有“两种矛盾”,而呮产生出对矛盾的两种理解

第二,在形式逻辑中通常被视为不矛盾的命题在辩证的理解中恰好揭示出其潜在的矛盾。

但这也不说明“兩种逻辑”可以无矛盾地并存而只是证明了理解的层次有深浅。

先说第一点曾有人主张,与其区分两类不同的矛盾(辩证矛盾和形式逻輯矛盾)还不如区分两种不同的逻辑。

的确区分两类“不同的矛盾”在逻辑学界已成了一个长期难以解决的课题,这就不能不使人想到也许这根本就不只有才是什么逻辑关系问题。

如果真有两类完全不同的矛盾的话为什么几十年来这么多专家学者都区分不开?人们本想用区分两类矛盾的方法来区分两种逻辑

到头来却发现只有区分了两种逻辑,所谓‘两类不同的矛盾”才说得清楚不过,如何区分“兩种不同的逻辑”呢

我以为只有从对逻辑的两种不同层次的理解上才区分得开来,因而也没有两种不同的逻辑只有对唯一的逻辑的两種理解。

如果一定要说“两种”逻辑那也得承认,形式逻辑潜在地包涵着辩证逻辑辩证逻辑扬弃地包含形式逻辑。

尽管一切比喻都是瞥脚的、不完全的恩格斯所谓“初等数学和高等数学”的比喻在这一点上却是精当的:并没有两种不同的数学,而只有同一数学发展的鈈同阶段

再说第二点,形式逻辑一旦涉及内容便用不矛盾律表达着矛盾关系

当然,撇开内容S是P,A=A这里面看不出什么矛盾关系。但呮要加入任何内容“树叶是绿的”,“伊万是人”“白马是马”,里面就潜在地包含着“个别是一般”这种对立关系并在这种对立關系中潜在地又包含着“个别不是个别”这种矛盾关系。

可见矛盾并不只是在悖论情况下才暴露出来而是潜伏在任何一个有意义的命题の中的。

形式逻辑是否可以不通过内容来理解呢我以为不能。它只能不通过内容来操作、来计算(数理逻辑)但计算的结果仍要通过内容來理解,这是逻辑与数学不同的地方

迄今为止,形式逻辑对辩证逻辑除了攻击之外只有“谅解”,而无“理解”只有容忍,而无认哃

因为形式逻辑在最好的情况下也没有把辩证逻辑理解为形式逻辑对自身的自我理解,而是看作另一种异己的逻辑它或是否定(破坏)形式逻辑(因而要反对),或是不否定形式逻辑(因而可以并行不悖)总之,不是势不两立就仅仅是外在并列关系。

形式逻辑不理解辩证逻辑呮不过表明形式逻辑尚未达到自我理解、自我意识。

一般逻辑学家没有看出辩证逻辑正是形式逻辑自否定(自我破坏)及否定之否定(自我重建)的成果,因而两者不过是同一个逻辑在自我运动的上升过程中的两个阶段

在这两个阶段中,只有辩证逻辑达到了逻辑的自我意识因為它反思到了逻辑的自否定的运动本性,并将自否定确立为逻辑更深层次的原则

}

的学说狭义指演绎逻辑,广义還包括归纳逻辑形式逻辑的思维规律也是思维形式和思维内容的统一。形式逻辑的对象是事物的质形式逻辑靠概念、判断、推理(主要包括归纳推理与演绎推理)反映事物的质。

及其规律的科学它是一门工具性质的科学,是人们认识事物、表达思想时经常运用的一种必要嘚逻辑工具人的认识在理性阶段要实现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就要实现思维内容和思维形式的统一否则,就不能实现这个反映思维内嫆就是思维所反映的对象及其属性,形式就是对某个对象反映的方式也就是用词语表达的概念、用语句所表达的判断和用复句所表达的嶊理等。

认识的知性阶段的思维规律的学说

的学说狭义指演绎逻辑,广义还包括归纳逻辑形式逻辑的思维规律也是思维形式和思维内嫆的统一。形式逻辑的对象是事物的质形式逻辑靠概念、判断、推理(主要包括归纳推理与演绎推理)反映事物的质。

是关于思维规律的学說思维规律是思维内容与思维“形式”的统一。“形式”逻辑也是从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上来研究思维规律的学说因而决不只有才昰什么逻辑关系纯“形式”的逻辑。正好像传统把概念说成是思维的“形式”是混淆了概念和语言一样把传统逻辑说成是思维“形式”嘚学说是混淆了

和语言学。如果像马克思说的只有

才是思维的“形式”,那么只有

才是研究思维的“形式”和“形式”的规律(如语法规则)的学说。而传统逻辑一开始就不只有才是什么逻辑关系“纯思维形式”的科学传统逻辑的创始人亚里士多德认为判断的主词和賓词的联系就反映了事物之间的客观关系,

说他的逻辑学是寻求、探索它接近于

的逻辑学。后来传统逻辑的发展与其说被“形式”主義化了,还不如说是被歪曲化了因为,根据

的传统逻辑和辩证逻辑的关系是初等数学和高等数学的关系的比喻可以认为

是辩证逻辑发展的高级阶段)研究人的认识的理性阶段的规律,传统逻辑则研究人的认识的知性阶段的规律超出了传统逻辑的适用范围,把传统逻辑應用到整个人类认识的过程使它成为诡辩的工具并陷入

之所以认为传统逻辑可以成为诡辩工具,是因为黑格尔把传统逻辑和形而上学混為一谈从而把传统逻辑的局限性绝对化了。但正好像超出了真理的应用范围把真理变成谬误并不等于真理本身就是谬误一样,超出了傳统逻辑的适用范围把传统逻辑变成诡辩的工具也不等于

本身就是纯“形式”的东西。

任何具体思维都有它的内容也有它的形式。任哬具体思维都涉及一些特定的对象。例如数学中的具体思维,就涉及数量与图形这些特定对象;物理学中的具体思维就涉及声、光、电、力……这些特定的对象;政治经济学中的具体思维,就涉及生产关系、商品、价值……这些特定的对象各个不同领域中的具体思維所涉及的对象是不相同的。但是在各个不同领域的具体思维中,又存在着一些共同的因素例如,在各个不同领域的具体思维中都偠应用“所有……都是……”、“如果……那么……”这些思维因素。各个不同领域的具体思维都需要应用的共同思维因素就是具体思維的形式,或者说就是思维形式。各个不同领域的具体思维所涉及的特殊对象就是具体思维的内容,或者说就是思维内容。

我们可鉯通过几个例子具体地加以说明

(1)所有商品都是有价值的。

(2)所有金属都是有光泽的

(3)所有帝国主义都是要侵略的。

判断(1)昰属于政治经济学领域的具体思维它涉及“商品”和“有价值的”这些特殊的对象。

判断(2)是属于物理学领域的具体思维它涉及“金属”与“有光泽的”这些特殊对象。

判断(3)是属于政治领域的具体思维它涉及“帝国主义”与“要侵略的”这些特殊的对象。

这三個判断所涉及的特殊对象就分别地是这三个判断的思维内容。

我们用“S”与“P”来分别地代表“所有”后面的“……”与“都是”后面嘚“……”“S”与“P”都是变项,“S”叫做主项“P”叫做谓项,我们可以用任何的具体概念去代换它们这样,上面三个判断所具有嘚思维形式就是所有S都是P。

(4)如果一个产品不是为了出售而是为了生产者自身的消费那么这个产品不是商品。

(5)如果金属遇热那么金属会膨胀。

(6)如果一切正偶数都大于1那么1小于一切正偶数。

(4)、(5)、(6)也是三个判断这三个判断各涉及不同的对象。

判断(6)涉及正偶数

判断(4)、(5)、(6)所涉及的这些不同的对象,就分别是判断(4)、(5)、(6)的思维内容但是,判断(4)、(5)、(6)却具有一个共同的思维因素即“如果……那么……”。“如果……那么……”是各个不同领域的具体思维都需要应用的共同思维因素所以,它就是上面三个判断的思维形式我们用“p”与“q”,来分别代表“如果”后面的“……”与“那么”后面的“……”“p”与“q”都是变项。我们可以用任何具体判断去代换它们这样,判断(4)、(5)、(6)的形式就是如果p,那么q

(7)所有金属都昰有光泽的;所有铁都是金属;所以,所有铁都是有光泽的

(8)所有正义的事业都是一定要胜利的;所有反对帝国主义的

都是正义的事業;所以,所有反对帝国主义的民族民主革命都是一定要胜利的

(7)和(8)是两个推理。我们研究一下这两个推理就会发现,它们有著一些共同的因素

它们都是由三个具有“所有……都是……”形式的判断组成的。而且这三个判断都有这样的关系;第一个判断的主项囷第二个判断的谓项是相同的概念第一个判断的谓项和第三个判断的谓项也是相同的概念,第二个判断的主项和第三个判断的主项也是楿同的概念

如果我们用“M”,“P”与“S”去分别代表上述那些相同的概念上面这两个推理的共同因素就是:所有M都是P;所有S都是M;所鉯,所有S都是P这个共同因素,不仅是上述两个推理的共同因素而且还是各个不同的思维领域都需要应用的思维因素。因此这个共同嘚思维因素是上述两个推理的思维形式。

(7)这个推理的思维内容涉及:“金属”、“有光泽的”与“铁”

(8)这个推理的思维内容涉忣:“正义的事业”、“一定要胜利的”与“反对帝国主义的民族民主革命”。

从上面所举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具体思维中,思维形式和思维内容总是联系着的即是说,在具体思维中没有不具有思维内容的思维形式,也没有不具有思维形式的具体内容这是一方媔。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出,思维形式和思维内容是有区别的思维形式对于思维内容又有相对独立性。即是说同一思维形式可以具有鈈同的甚至相反的思维内容。因此否认思维形式和思维内容的密切联系,是一种错误的观点但是,否认思维形式与思维内容的区别否认思维形式的相对独立性,也是一种错误的观点

各门具体科学都是从客观世界的统一体中,抽出某个方面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例如,天文学是从客观世界的统一体中抽出天体结构和演化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政治经济学是从客观世界的统一体中抽出人类社会在各個发展阶段上支配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分配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涉及思维内容方面的问题不是形式逻辑所研究的对象而是其他具体科学所研究的对象。

形式逻辑只研究思维形式而不研究思维内容这不是要把思维形式和思维内容割离开来。相反的形式逻辑研究思维形式,正是为了使人们自觉地掌握思维形式的规律从而更好地把思维形式和思维内容结合起来以正确反映客观现实。把思维形式和思维內容割离开来是

思想方法的结果,这是与形式逻辑毫不相干的

对象决定内容,特定的对象决定特定的内容任何事物都是相对静止状態和绝对运动状态的统一;对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即同一事物、同一属性、同一关系在同一时间、地点下的确定性的反映不但是必偠的,而且是可能的

这个反映是人类认识的必经阶段——知性阶段的基本任务,因而同一律是知性认识的基本规律从传统逻辑到对称邏辑(中间经过矛盾逻辑),是人类思维方式发展的两大阶段人类认识,无论是低级的还是高级的都是客观对象的反映;因此,无论昰传统逻辑还是对称逻辑都是关于思维规律的科学;作为它们研究对象的人类思维、思辩和实在的关系,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世界是无限的,本性是辩证的和对称的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也是一个从片面到全面、从现象到本质、从相对到绝对、从抽象到具体、从不对称到对称的过程这里面有量变,也有质变相对于整个人类来说,从传统逻辑的思维方式到

的思维方式达到對世界的对称本性的认识,是认识发展史的一大飞跃如果说,在此以前人们满足于传统逻辑的思维方式,把它看成是唯一正确的思维方式因而往往陷入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的话,那么人们感到要对事物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只有用对称逻辑的思维方式才有可能用传統逻辑的思维方式是不够的了。这时候传统逻辑给人以脱离思维对象的假象,是正常的;把传统逻辑看成是“形式”逻辑是难免的。

當下的任务是通过历史的和全面的考察从假象返回本质,还传统逻辑以本来的地位这样,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看到:传统逻辑也是从内嫆和“形式”的统一上来研究思维的学说因而决不只有才是什么逻辑关系“形式”逻辑。传统逻辑内容的具体化和“形式”的抽象化、數学化、符号化是对称的双向同步过程符号化不等于“形式”化。仅仅根据传统逻辑“形式”的抽象化、数学化、符号化就把传统逻辑看成是“形式”逻辑是线性思维的产物

形式逻辑已经历了2000多年的历史,19世纪中叶以前的形式逻辑主要是

19世纪中叶以后发展起来的现代形式逻辑,通常称为

传统逻辑通常把命题分为直言命题、选言命题和假言命题并研究这几种命题的形式和推理形式。传统逻辑还包括关於

等逻辑规律的理论以及有关

形式逻辑在欧洲的创始人是古希腊的

。亚里士多德的建立了第一个逻辑系统即

理论。其论述形式逻辑的玳表作有《形而上学》和《

》继亚里士多德之后,

拉-斯多阿学派逻辑揭示出命题联结词的一些重要性质发现了若干与命题联结词有关嘚推理形式和规律,发展了

而古希腊的另一位哲学家伊壁鸠鲁则认为归纳法是唯一科学的方法。中世纪的一些逻辑学家发展和丰富了形式逻辑。到了近代培根和约翰·缪勒则进一步发展了归纳法。

在中国,形式逻辑的产生基本与欧洲同时代表

有墨家与名家,此外还囿儒家的

有意思的是,墨家研究逻辑为的是找到逻辑的原则而名家为的是建立诡辩体系。墨家对于逻辑的认识集中在《墨经》中该書对于逻辑已有了系统地论述。例如它区分了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提出“大故(充分必要条件),有之必然无之必不然”与“小故(必要条件),有之不必然无之必不然”。而名家的

则提出了“合同异”的诡辩原则目的是取消概念的边界。与惠施相反同属名家的

則提出了“离坚白”的诡辩原则,认为任何独立的概念都有且只能有单一的属性名家提出了许多诡辩命题,例如“

”、“鸡有三足”、“孤犊无母”、“连环无扣”、“白狗黑”以及“今适越而昔来”等等

显然,名家此种“开倒车”的研究方法是中国特有的它能够建竝其诡辩体系恰恰表明当时逻辑发育的水平很低,有着大量漏洞——因此名家才有机可乘不过,名家此举也使得这些漏洞得到了充分的暴露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垫脚石——若要发展逻辑,就必须去克服名家的诡辩命题此外,名家的诡辩命题中也有合理因素——有的确實击中了形式逻辑的要害这就意味着,除了形式逻辑之外还有其他逻辑。最后名家的部分命题里,可能含有合理的关于自然界以及囚的认知过程的认识比如一个命题是“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这个命题若要成立,则必须以“地球是圆的”作为前提在当时忝圆地方的“盖天说”占主导的情况下,名家能有这样的认识是不易的再有一个命题是认为“飞鸟未尝动”,若做正解应该是名家认識到我们对于“运动”的直观概念是建立在将归纳了两次静止的认识的基础之上的。当时能做出这些判断实在不容易可惜这些认识都是鉯诡辩的形式出现的。

此后形式逻辑在中国的发展基本陷入了停滞。

在古印度公元前四世纪时,胜论派和正理派开创了因明学至六卋纪时

将其完善,称新因明学因明学,即形式逻辑

它是现代形式逻辑。之所以称为数理逻辑一方面是由于在研究中广泛地使用了人笁的符号语言,并发展为使用一种形式化的公理方法同时也应用了某些数学的工具和具体的结果;另一方面则是由于现代形式逻辑的发展受到数学基础研究的推动,特别是受到深入研究

的逻辑规律和数学基础研究中提出来的逻辑问题的推动数理逻辑之所以又被称为符号邏辑,是由于它使用人工的符号语言数理逻辑的创始人是G.W.莱布尼兹。莱布尼兹提出建立“普遍的符号语言”、推理演算和思维机械化的思想尽管莱布尼兹本人并没有实现他所提出的目标,但数理逻辑的发展却逐步(还没有全部)实现了莱布尼兹的理想G.

在1879年发表的《概念语言》一书中,建立了第一个

19世纪70年代,G.康托尔创立了集合论集合论,特别是第一个一阶逻辑体系的建立是形式逻辑的发展进入現代阶段的标志。

20世纪30至40年代苏联曾把形式逻辑当作形而上学来批判,并把

当作惟一科学的逻辑讲辩证法一定要批判形式逻辑。在此影响下当时中国也有人“宣判”了形式逻辑的“死刑”。不过在1949年前这种全盘否定形式逻辑的思潮在中国还不属主流思想1949年到1950年间这種思潮也成为中国的主流思想。

的《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发表后中国才为形式逻辑“平反”。然而“平反”并不彻底跟苏联一樣,形式逻辑仍带有“初等逻辑”的帽子而“高等逻辑”自然非辩证法或辩证逻辑莫属。否定、贬低形式逻辑不仅阻碍了逻辑科学的发展而且造成诡辩盛行的恶果。

的数理逻辑设想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后才冒出来的数理逻辑(第一个数理逻辑系统是费雷格于1879年提出的),在20世纪50年代初被视为帝国主义时代为

1961年代才开始突破苏联50至60年代逻辑教材的某些框框清除了苏联教材散布的种种常识性错误。

人的思維可划分为内容与形式

在研究方法上,形式逻辑企图将建立在有限思维内容之上的的思维形式推广到思维的全部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偠证明这一点不妨假设形式逻辑确实是完备的逻辑。那么不难发现这种自诩为人类逻辑的典范的逻辑居然不考虑人的情感与好恶,这種自认为最善于解释的逻辑竟然用“因为A理论不符合形式逻辑的甲要求所以它是错的”这种本质上是“因为错的,所以错的”或者说“因为不符合我,所以错了”这种神学式的言论这种立志无所不包的逻辑至少在生活事件面前是惨白无力——就可以断定这绝不是一种鈳以完整反映人类思维的逻辑。

在思维方式上形式逻辑本身遵循

,或者说直线逻辑直线逻辑,是一种机器逻辑当你说“所有帝国主義都是要侵略”的时候,别人也可以说“所有落后国家都是要消灭的”很好——什么是工具?就是你和你的敌人都能使用的东西人具囿工具的属性,但工具不是人就是用于使用者的目的,或者说起点不同而会导致不同后果的东西另外,一种工具性的东西怎么能统摄囚的全部呢

在哲学属性上,单独的形式逻辑是孤立的、缺乏反身性的和虚设的

人的情感好恶与人的逻辑存在相互作用的关系,

但形式邏辑无力反映这一点它就像高唱“存天理,灭人欲”的儒者一样对这种影响视而不见——甚至大加伐戮。这也自然因为在形式逻辑裏,人就是机器——根本就不应该有什么情感和好恶于是,至少因果关系和类比关系在形式逻辑里是说不清的。黑格尔认为孤立之Φ,没有对错于是,在形式逻辑指引下的学科例如心理学,陷入了无穷无尽的

界定的二律背反性的争论例如在人类发展的问题上,┅派坚持遗传决定论一派坚持环境决定论。然后从实证研究到理论研究耗费的口水都可以填平太平洋了,耗费的钱财都可以再修一条

叻各自都有堆积如山的例证,但还是没结论——有人说结论是,遗传与环境都有影响但是按照这种各打五十大板然后再和稀泥的方式,就无法进行实验设计也缺乏实用价值。

接下来看看作为审判官的形式逻辑。他的宣判词是“判A有罪”为什么有罪呢?因为这个命题“不符合甲规则”好的,为什么“不符合甲规则”的就是错的呢不知道。所以如果从哲学的角度审视形式逻辑,其缺乏反身性——自己的对错连自己都说不清。可以不要形式逻辑吗不可以。但是如果认为形式逻辑就是一切,并要否定其他逻辑那么就是错誤的。

对形式逻辑的批判在历史上就存在着。

代表人物有惠施、公孙龙、桓团、魏牟,他们通过将逻辑的内容替换为极限情景或是加叺时空、运动(静止)、观察者、范畴等因素来大大复杂逻辑的内容即使用极限情景和复杂情景来使得当时的形式逻辑破产。其原理在於形式总有一定的承载量,若内容超过了形式所能承受的限度那么原有的形式就会崩坏,随之而来的是新的与新内容相适应的形式泹是由于哲学上的幼稚,导致他们在形式逻辑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是诡辩论——他们由可能的发现者蜕变为纯粹的破坏者其实,形式逻輯只说了怎样建造逻辑但是却没有说怎样让建立起来的逻辑破产。而这种自我否定正是辩证运动所需要的。所以只有将名家的方法納入逻辑研究的范畴,才能获得全面的逻辑研究方法

西方则是黑格尔。他的研究是从形式的角度来解决形式逻辑的问题。也就是说怹本来应该成为形式逻辑的拥趸。但结果是他打着逻辑的招牌做起了哲学的事情,并否定了形式逻辑所建立的,就是形式化的辩证逻輯也可以说,这是一种极端的推向全部存在的“形式逻辑”。这种极端引起了必然的变异,形式与内容开始融合——就像

于是辩證法中的核心——矛盾,就既是形式的又是内容的。这种融合的产物就是

。上述批判的后果是如果确实要无所不包,那么就只有坚歭辩证逻辑如果确实坚持狭义的形式逻辑,那么就会导致其他逻辑的出现

对黑格尔与辩证逻辑的质疑

黑格尔的大、小逻辑讲的是哲学,不讨论从形式上讲有什么样的前提可以得到什么样的结论这样的推理形式方面的问题

其实,在现今的非经典演绎逻辑中确实有一支是與辩证逻辑有很多相似之处的这种逻辑就是次协调逻辑(又常称为费协调逻辑、亚相容逻辑,也有人称之为

逻辑、辩证逻辑)这种逻輯承认经典演绎逻辑中的“矛盾律”并不普遍有效,试图将“矛盾”封装起来不让其危害整个系统。

许多认同黑格尔辩证逻辑的人也是洇为看到了现代

能解决这个问题但事实上,类似的方法已经有了这就是次协调逻辑。然而次协调逻辑是隶属于现代非经典演绎逻辑嘚,如果次协调逻辑真是辩证逻辑的话那么这种辩证逻辑属于现代非经典演绎逻辑的一支,而不是独立于其外不过,次协调逻辑尽管與黑格尔的辩证逻辑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也有许多区别,并不能简单的说它是辩证逻辑

逻辑,是对思维过程的抽象研究逻辑的目的是偠在思维的层面上弄清楚得到结论的原因。从这个研究任务上来看凡是具有得出结论的作用的思维过程,都是逻辑过程据此,人的逻輯应分为三大类即朴素逻辑、工具逻辑(包括称名逻辑、形式逻辑、表象逻辑)和辩证逻辑。

相较于朴素逻辑形式逻辑的缺陷在于无法解释部分生活事件,也无法解释不符合形式逻辑本身的逻辑的来源具体例子是,这样的语言结构“连……(名词A)我都不认为……(形容词Z)那么……(名词B)还会是……(形容词Z)吗?”形式逻辑就是不能解释的而朴素逻辑则可解释为:大前提“A比B更Z”,小前提“A不是Z”结论“B更不Z”。究其原因在于形式逻辑不承认表述对比关系的句子可以当作三段论的命题,因此使得其不能解释朴素逻辑中嘚“对比”过程

工具逻辑是自觉的系统的逻辑。它很清楚其任务是对思维进行梳理、改正、引导其目的是明确的。再有则是工具逻辑嘚原则是不能单独地存在的有一条原则,其他的原则是其必然推出之所以说它是工具,在于它的机械与刻板且处于各种形式的对立凊况下的双方都可以使用它来为自己自圆其说——它本身不具备价值,只能体现其使用者的价值取向

对于工具逻辑能否全面解决朴素逻輯所带来的问题,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原因在于工具逻辑全然否定或是不考虑朴素逻辑,也就是说它对朴素逻辑否定过度了。这种过度否定导致工具逻辑不能彻底清理朴素逻辑中的错误不能甄别朴素逻辑中的正确成分。其次工具逻辑本身是由三个矛盾的子范畴构成,即称名逻辑、形式逻辑与表象逻辑这就导致工具逻辑不能以一个统一的标准来梳理朴素逻辑。若依照系统化的程度来说朴素逻辑是基礎的,工具逻辑是相对高级的朴素逻辑与工具逻辑构成矛盾。他们之间斗争的一面不必多说联系的一面则是称名、推理、表象加工三鍺在朴素逻辑中都可找到对应的行为。在朴素逻辑里称名就是叫出“XX”的名字,说说它的内容推理就是“猜”,表象加工就是幻想這些具体的内容在朴素逻辑里是很一般的事情,但是在下一阶段的逻辑里却都自成体系了。

在此先对称名逻辑进行一些介绍

按照认知嘚串行形式与并行形式的观点来看,称名逻辑是转换逻辑它实现串行思维(如语言加工)与并行思维(如表象加工)间的转换——将串荇思维的结论展开,将并行思维的结论点化它担负着对客体进行直接识别的功能,将处于潜意识的朦胧认识或是观念之外的实在物概念囮至意识层面的功能并为形式逻辑与表象逻辑提供严格的素材(确切的起点),同时又要对形式逻辑与表象逻辑的结论进行再加工再佽开始称名。

称名逻辑要求所得出的名称或是属性与相应的前提以及称名的对象范畴相一致——在形式上反对在同一个前提下,违反概念与范畴一一对应的情况违反概念间单一形式的从属关系的情况;在内容上,反对称名过度或是称名不足而导致的概念范畴与对象范畴顯著地不一致具体来说,比如实在的香蕉被叫做“香蕉”与“菠萝”概念的“番茄”对应实在的番茄与哈密瓜,概念的“粉笔”既对應粉笔本身还对应实在的物质以及黑色的马叫做“马”白马则不是“马”等诡辩的情况都是称名逻辑所反对的。

称名逻辑的操作过程是對属于一定范畴的事物进行命名与描述命名,是把范畴本身当作一个不可分割的元素进行命名(元素命名)描述,是把范畴本身当作描述的疆界来描述范畴本身所具有的属性(属性描述)在元素命名的过程中,涉及命名精度的问题比如一棵榉树,一般的人看见了說“有一棵树”就可以了。但是搞植物的人就可以说出是属于什么种属的哪种榉树。元素命名要使其元素的名称与精度的要求相一致屬性描述,则涉及描述的前提范畴的问题(注意是描述的前提范畴,不是描述的对象范畴)由于一个范畴的属性是举之不尽的,因此僦需要对描述行为本身加以限制例如要求谈谈你自己,可能会不好说因为可以说的东西太多了,而且一旦说起来如条件允许是可以說到生命终止的那一刻的。所以就要限定“说”本身比方说,要求你在“XX方面”谈一谈你自己

在用称名逻辑给出了事物的属性或名称の后,它能够做的仅仅是在属性与名称之间进行转换这种转换,就是称名逻辑的归纳与演绎——由名称向属性转换就是演绎;由属性姠名称转换,则是归纳

总之,在称名逻辑将一个事物描述为一个点(元素命名)或是许多条线(属性描述)之后若要对“点”或“某┅条线”进行继续加工,就要用到形式逻辑若要对若干条线组成的面这个整体进行加工,则需要表象逻辑这就是称名逻辑之所以是另外两种逻辑的起点的原因了。之所以说“严格”乃是由于表象逻辑与形式逻辑并不会像称名逻辑那样自觉考虑自己的起点的性质只有才昰什么逻辑关系。也就是说这两类逻辑对于其起点是跟着感觉走,觉得什么是对的就以什么作为起点。例如

他认为人是纯粹自然的苼物,又认为人有超自然的价值与习性——他对于“人”的称名是混乱的于是,在他的人本机械唯物论里就既承认物质第一性,又承認是人的意识创造了历史与社会还提出了纯粹只有“爱”这个属性的神。他就是称名的工作没有做好然后用形式逻辑一杆子捅到底,僦形成其机械唯物论形式逻辑最怕的就是矛盾,但是形式逻辑所催生的哲学之一——机械唯物论却是充满了不能自圆其说的东西的

这裏再简单说一下表象逻辑与形式逻辑。表象逻辑是并行逻辑其要求人同时把握并操作多个属性。运用这种逻辑的人会说其脑袋里有一幅图,或是他在脑袋里搬运、翻转、修改某个“物品”艺术创作、图纸任务、空间任务以及顿悟式的学习过程都是离不开表象逻辑的。形式逻辑是串行逻辑其本质是直线式的推导,其任务在根本上是对某个属性进行深度加工其逻辑的每一项只能由单一的内容,至少是沒有矛盾的内容构成

接下来,我们就可以看看形式逻辑与称名逻辑和表象逻辑相比有什么差异了与称名逻辑相比,形式逻辑的直接动仂是逻辑的规则与要求称名逻辑的直接动力则依赖于“发现”。在语言功能上称名逻辑提供语言的齿轮,形式逻辑使之运转起来形式逻辑的优点是运动性,即形式逻辑是一个不断推导的过程但称名逻辑却只能进行一次转换。形式逻辑的缺点是由于其只能加工单一嘚属性,这就使得用它来把握复杂事物的时候会不可避免地带来事物属性的丢失导致原本完整的事物变得支离破碎,原本有联系的事物變得孤立起来甚至在意识层面上自相矛盾。形式逻辑使得称名逻辑有价值但是却不会自觉按照称名逻辑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

。由于起點的不严谨这就可能产生出完全符合形式逻辑的规则的谬论。

与表象逻辑相比形式逻辑的前进是步步为营,表象逻辑主要依赖顿悟(鈈知怎么地一下子就想到了就觉得应该那样)。形式逻辑是语言的、听觉的逻辑表象逻辑则是图画的、视觉的逻辑。在语言上表象邏辑不容易表达(需要用称名逻辑将表象转化为语言),但是形式逻辑却不存在这个问题形式逻辑的优点是可以对事物的局部进行深度加工,缺点是无法在一个逻辑过程中既把握局部又把握整体因此,在形式逻辑进行归纳活动的时候往往会犯以偏概全或是用一般来推特殊的毛病。

形式逻辑的推导过程是一个不断变换范畴的过程。他可能变到了与其起点与之原有整体相矛盾的那边还不自知——因为咜否认矛盾,所以自身矛盾了却还不知道不过,由于起点的不严格与对整体的把握的缺失出现这样的错误是必然的。  需要再次强调嘚是形式逻辑同样可以催生哲学。除了机械唯物论还有

以及神学都是形式逻辑的产物。自然形式逻辑也生产着西方自然科学。此种形式逻辑的自然科学方法被叫做

。形式逻辑完全失灵了的形态则是

有意思的是,同一个母亲的孩子相互间都是矛盾的自身也是充满矛盾的。可这位母亲却千方百计地否认矛盾——这正应验了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若要掩盖矛盾那么被“掩盖”了的矛盾将以更加光怪陆離的形式在其他方面表现出来。

不难看出如果我们的只承认形式逻辑,那么朴素逻辑、称名逻辑、表象逻辑都将非法但是形式逻辑本身又完成不了另外这些逻辑的任务,也就是说形式逻辑并不是最一般的逻辑。再加上形式逻辑也不能统合其他逻辑也就是说,形式逻輯不是最抽象的逻辑因此,最抽象而又最一般的逻辑就登场了即辩证逻辑。

辩证逻辑的三条原则即对立统一、否定之否定、质量互變。另外辩证逻辑有五个维度,即原因维度(内因外因、根本原因-主要原因-次要原因)、主次维度(主次矛盾、主次方面)、一般-特殊、相对-绝对、整体-局部三条原则与五个维度集中体现为“矛盾”的观点及分析方法。在方法上辩证逻辑要求用全面的、发展的、联系的、矛盾的观点看待问题,要求

要求明确讨论问题的前提范畴。主张确定的范畴下有确定的真理。

辩证逻辑不是把矛盾封裝起来其本身就是建立在矛盾之上的——这是辩证逻辑与

的本质区别。辩证逻辑不是要维护一个将要崩溃的粉饰出来的没有矛盾的逻辑系统而是把矛盾本身当做内容来研究。形式逻辑所做的正确的事情在辩证逻辑看来,那或者是在论述量变或者是在论述一个处于缓囷状态下的矛盾,或者是在论述一般性这种论述本身是有意义的,但是若形式逻辑要将其方法贯穿到一切领域里由于它不兼容且无法調节处于辩证逻辑下位的其他逻辑间的矛盾,因此夸大形式逻辑不是正确的做法

辩证逻辑除了有特有的分析方法外,还是其他逻辑的元邏辑——它调节操纵着朴素逻辑与工具逻辑实际上,辩证逻辑与包括工具逻辑与朴素逻辑在内的非辩证逻辑构成

朴素逻辑中,我们可鉯看到“联系”、“对立”等观点在工具逻辑里,我们可以看到整体的观点、范畴的观点、局部的观点这些观点终于在辩证逻辑里统┅了起来,并可以各司其职

辩证逻辑并不要取消其下位逻辑。就逻辑本身来说其本来就是在下位逻辑存在矛盾的基础上产生的。这正應验了辩证逻辑本身的一个观点即矛盾自身推动自身发展。因为其下位逻辑存在矛盾所以它才能也是必然出现。所以如果取消了下位邏辑就等于取消了下位逻辑间的矛盾,那么辩证逻辑也就会失去其逻辑上的来源但是如果说辩证逻辑的产生对下位逻辑没有影响,这顯然又是一种错误如果说辩证逻辑出现以前,下位逻辑是处在乱斗中那么辩证逻辑出现以后,下位逻辑间的关系就变得可以解释与控淛了

不过对于具体的个人来说,由于先天后天的影响对于具体来说的五种逻辑(朴素、称名、形式、表象、辩证)的接受情况不同。洇此若是擅长使用非辩证逻辑的人遇到了问题,不妨试试用辩证逻辑来调节一下下位逻辑能够解决的问题,那就用下位逻辑来解决洳果不能,就要用上位逻辑来解决相较于辩证逻辑巨大的思维工作量,有时下位逻辑能够用少量的脑细胞给出一个适当的答案

朴素逻輯中的“虚设”、“浸染”、“替代”、“赋色”、“逆向解释”、“近解释”以及“类比”等逻辑过程在形式逻辑看来都是无法理解的,但它们在生活中又是存在的虚设,例如我们假设有外表全然均匀的绳子则这个绳子可用于提取质量无穷大的物体。在这里若按照形式逻辑的观点来看,由于前提假设是背离客观事实的所以这个逻辑过程就是全然没有意义的。但是正是各种各样虚设的情景在影响着囚的行动物理上的各种极限就是虚设,比如绝对零度它是不可能达到的,但是并不因为其不可能达到就否认绝对零度的意义

例如“菦朱者赤,近墨者黑”这种想法尽管大家都知道是有问题的,但是却总是不能避免在考虑问题的时候落入这种俗套比方说,成绩好的學生一定什么都好——尽管谁都知道这是有问题的但是评价三好生的时候,有多少班级可以避免这种俗套呢若形式逻辑是绝对的,那麼这种情况就是不可能出现的

例如“我觉得好的东西,别人也觉得好”或是反过来“对别人有用的东西对我也会有用”。再有则是兩种表述的否定形式——无非是建立在“我和别人不可替代”这个前提之上,无非是替代的反向使用其实,到底好不好、有用与否要試了才知道,那么能不能说替代这种朴素逻辑就没有用呢不能。因为“替代”起到的是动机的作用例如当我断定“我觉得好的东西,別人也觉得好”的时候我就会用言行来促使别人也去使用那个东西。而形式逻辑根本不可能承认替代的价值因为这在形式逻辑看来是屬于偷换概念、东拉西扯的事情。

例如一个音乐家一个会画家,一个雕塑家看到同一个艺术事件,会被其认知为不同的概念客体分別是旋律、颜色、空间。这实际上是这三类艺术家在用自己本身所具有的属性来“涂抹”同一个事件后所得出的结论他们给客观世界以洎己认定的“色彩”。用形式形式逻辑来分析问题本身就是一个赋色过程但是其显然觉察不到这一点。

逆向解释即用时间次序上后发苼事件来解释先发生的事件。我们说

是个阴谋家,在于他前期追随并保卫孙中山后期当了汉奸。之所以能说他是阴谋家就要求逆向解释——用其后来汉奸的事实来解释其先前的“良好表现”。用形式逻辑一贯性的观点来看汪精卫由“好人”变成了“坏人”就是全然鈈可解释的。

近解释例如我们走进房间,看到一个人坐在一张桌子面前桌子上放着一瓶水。我们会自动把这瓶水的主人假定为那个人理由就是两者靠近。这是物理上的接近引起的近解释还有关系上的接近引起的近解释,即如果初中生的算术不好初中的老师可能会假设,该生小学老师的教法有问题理由就是“该生是那个(小学)老师教出来的”,两者有关系最后则是相似性引起的近解释。包括粅理相似与概念相似物理相似,例如了解了金属钠的特性对于金属钾的特性就可以做猜测,理由是两者同属一个主族概念相似,比方说“朴素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三者有什么区别对于没有专门学过的人,解释这些词语的时候就是用他最了解该类词语中嘚一个加上被解释对象的形容词的含义,来给出定义形式逻辑自然不能承认近解释,因为这属于瞎猜乱说的范畴但上述现象的存在證明了形式逻辑的相对性。

类比即打比方是生活中常用的逻辑,同时也是朴素哲学一般的立论方法它自然是有漏洞的——番茄和苹果鈈是同一个东西,怎么能“比”呢按照形式逻辑的观点来看,这是全然不可接受的但是这却是常见的逻辑现象。

朴素逻辑应该还有其怹的逻辑过程自然,朴素逻辑也有其局限性即它能解释任何事情,因此无法排谬也就是说,在朴素逻辑里就没有“错误的逻辑”這种概念。这显然是不正确的

朴素逻辑是自发的、不系统的逻辑过程。自发就在于很多时候,我们在使用着朴素逻辑但是却没有意識到。不系统即朴素逻辑的具体过程可以单独存在。我可以用逆向解释来分析这个问题再用对比的方法来分析另一个问题,而全然不鼡考虑两个问题是否有关以及这种“差别对待”是否合理。朴素逻辑支撑着我们大部分的日常生活同时,显然这种逻辑会不断地制造錯误此时,工具逻辑就登场了

  • 1. .大公网[引用日期]
  • 2. .大公网[引用日期]
  • 3. 萧浩辉. 决策科学辞典: 人民出版社
  • 陈世清.《经济学的形洏上学》: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1.2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只有才是什么逻辑关系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