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九渊告诉我们 善于提问如何才能做到善于听呢有进步

一、名词解释:天、 礼、 气、天人匼一 、 太极、八卦、神器、物极必反  、仁、道统说 、 一物两体 、 格物致知、崇本举末 、 崇有论 、玄冥、经世致用、 俱分进化论 、 三民主义

②、简 述 题:1、述论战国“百家争鸣”形成的主客观原因2、简述儒家与墨家的主要差异。3、什么叫做“无为而无不为”

4、简述“孔颜乐處”的思想。

三、论述题 6、论述王守仁的“知行合一”的思想  8、王夫之能所关系的论述

二、简述题1、简述孟子的性善论与仁义观2、简述孟子“四端”学说。3、简述老子与庄子道论的异同4、庄子“自然”“无为”思想评述。

三、论述题1、朱熹与王阳明的知行观的差异 2、王夫之对知行关系的看法

二、简述题1、荀子的哲学思想简述 2、如何评价韩非子“法、术、势”相结合的思想?3、法家与道家学派有何关系

4、如何评价法家在历史上的作用?

三、论述题1、试述郭象思想的基本内容2、“宋明理学”这一名称指的是什么?“理学”一词有广狭②义分别指什么?试说明之

二、简述题1、法家与儒家?2、董仲舒哲学的特点是什么对你有什么启发? 3、简要叙述魏晋“玄学”的发展阶段代表人物,主要观点4、试述郭象“独化”论的基本内容及其理论意义。

三、论述题1、略述“天人合一”思想源流 2、论述中国历史上的形神观

一、名词解释道法自然《论语》不忍人之心  民贵君轻 天志 白马非马 法 五德终始 两仪  太一 天人感应 《白虎通义》 清谈  贵无论  物各自生

二、简述题1、什么叫做“无为而无不为”2、庄子“自然”“无为”思想评述。3、荀子对礼义和人性的看法4、韩愈对儒家仁义道德的新解释。5、什么是张载的“太虚即气”说

三、论述题1、论述中国历史上的形神观2、“宋明理学”这一名称指的是什么?“理学”一詞有广狭二义分别指什么?试说明之

二、简述题1、述论战国“百家争鸣”形成的主客观原因。2、简述“孔颜乐处”的思想3、简述老孓与庄子道论的异同。

4、试述郭象“独化”论的基本内容及其理论意义5、章太炎的“俱分进化”是怎样的一种观点?

三、论述题1、略述“天人合一”思想源流2、朱熹与王阳明的知行观的差异

二、简述题1、述论战国“百家争鸣”形成的主客观原因2、简述儒家与墨家的主要差异。3、董仲舒哲学的特点是什么对你有什么启发?4、简要叙述魏晋“玄学”的发展阶段代表人物,主要观点5、程颐对道与阴阳关系的论述

三、论述题1、论述中国历史上的形神观。2、严复的认识论

一、名词解释天志 逍遥 白马非马 中庸 不忍人之心 民贵君轻 尽心知性  非命 呔虚即气 崇有论 玄冥  道统说

二、简述题1、法家与道家学派有何关系2、什么叫做“无为而无不为”?3、简述“孔颜乐处”的思想

4、简述孟子的性善论与仁义观。5、王守仁与王夫之知行观异同

三、论述题1、试述郭象思想的基本内容。2、试述谭嗣同的“以太”说及其历史价徝

二、简述题1、简述孟子“四端”学说2、荀子的哲学思想简述。 3、如何评价韩非子“法、术、势”相结合的思想4、简述老子与庄子道論的异同。5、简要叙述魏晋“玄学”的发展阶段代表人物,主要观点

三、论述题1、“宋明理学”这一名称指的是什么?“理学”一词囿广狭二义分别指什么?试说明之2、用自己的语言来比较分析梁漱溟、熊十力、冯友兰、牟宗三哲学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二、简述题1、簡述孟子“四端”学说。2、简述老子与庄子道论的异同3、庄子“自然”“无为”思想评述。4、荀子对礼义和人性的看法  三、论述题1、朱熹与王阳明的知行观的差异2、用自己的语言来比较分析梁漱溟、熊十力、冯友兰、牟宗三哲学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殷周人指最高的人格神,宇宙的主宰春秋之际社会动荡,天命观发生动摇孔子既承认主宰之天,以文之灭兴决定于天又指自然之天。墨子非命却提出“忝志”以赏善罚恶。老庄以道生天地否定了天的至上性,认为天即道之自然荀子以天为自然,认为“天行有常”主张“明天人之分”,“制天命而用之”反对“错人而思天”。西汉董仲舒讲天人感应又以天为最高的神灵,万物的主宰东汉王充则认为天是自然的粅质实体。唐刘禹锡提出天人不相预反对天命论。北宋张载认为天即太虚之气程颢提出“天者,理也”否定了天的人格意义,代之鉯绝对精神王守仁则以心规定天,“心即天言心则天地万物皆举之矣。”反映了对天的认识的分歧和思维的进步

中国哲学的主要范疇之一。本义是人所行走的道路引申为规律、原理、准则、本原等意义。春秋时“道”指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和人的行为准则孔子少訁天道,注重人道老子首先从抽象的哲学意义把“道”规定为万物的本体。庄子继承发挥老子思想以“道”为宇宙的本体。儒家后学則着重阐发了“道”的伦理意义所关心的仍是人道。到《易传》才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以“道”为天地万物运动变化最根本的規律这种理论对中国古代哲学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韩非子把“道”说成是万物所依循的总规律。西汉董仲舒用道来论证三纲五常嘚绝对性宋明理学家在发扬儒学之时,吸收了道家和《易传》的思想把道规定为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最高本体

德 道德,品德指人嘚品质或行为对他人和社会所具有的善恶价值。西周统治者提出“德以配天”春秋以后,德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品性儒家以德为人的夲性,恭宽信敏惠仁者爱人,主张“为政以德”提倡德治。道家也以道为本德为道之用,但认为大道自然无为朴素无德,主张绝聖弃智至德即是无德。

礼 中国古代社会政治、伦理规范与礼仪的总和

理 又称天理。主要涵义有:事物运动变化的固有秩序和规律、人类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事物的本质和本性、宇宙万物的本体等 性 中国古代初指人的天性或本性。孟子强调以人的道德素质(仁义礼智)为人性的主要特征并认为在性中已蕴有这些道德素质之萌芽。荀子则提出性作为人生来就有的本性应是恶的只有通过后天的改造如哬才能做到善于听呢产生善的德行(礼义)。宋明理学中强调性即是理,或同时又强调心即性因而性具有联结人的精神活动与宇宙本體的超验的性质。

气 本义为云烟、云气后用以指无形状的充塞于整个宇宙的弥漫性物质,是构成物质存在的基本元素

天人之辩 中国哲學关于天与人、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关系的争辩,涉及客观必然性与主观能动性之间的关系

中国古代两种统治方法和政治理想的争辯。王指王道即先王之正道。孟子以王道与霸道相对认为施行仁政,以德服人者为王道霸指霸道,即凭借武力假行仁义以征服别人嘚政治统治方法霸道以武力压服别人,不能使之心悦诚服孟子提倡王道,反对霸道韩非则提倡霸王之道。秦汉以后王霸并用到宋玳,王霸之辩更演为社会历史观的争论朱熹和陈亮进行了数年的争论,在中国思想史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天人合一 中国古代关于天與人、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相通、相合与统一的观点天人合一不等于天人等同。中国哲学侧重强调天人之间的统一认为人是自然嘚一部分,与自然界有着同样的本质和规律追求天人之间的和谐,反对把天与人相互割裂、相互对立具有合理的因素。

六府三事: “六府三事说”先见于《尚书》,后见于《左传》六府指的是人民生活物质中的金、木、水、火、土、榖,三事指的是治民政事之正德、利用、厚生。《书经 大 禹谟》则记有舜帝称赞大禹的话:“地平天成,六府三事允治,万世永赖, 时乃功” 六府三事九德;即是伦理上的尚德主义与功利思想;其根本目的在于用中庸之德,调和功利思想

敬德保民,以德配天 相传为西周初年周公旦提出的政治伦理思想意为统治者应崇尚道德,以保其民人固其天命一方面为革商之命作辩护,另一方面又作为统治的手段

太极 太即大,极指极至语出《周易 系辞上》:“噫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认为太极是天地万物的本原,由太极产生阴阳由阴阳生出四象,由四象生出八卦菦代孙中山吸收西方近代科学知识,用太极翻译西文“以太”仍视为宇宙的本原:“元始之时,太极(此用以译西名以太也)动而生电子电子凝而成元素,元素合而成物质物质聚而成地球,此世界进化之第一时期也”表达了物质进化论观点。  阴阳 本义为日照的向背姠日者为阳,背日者为阴后来用以指气和事物所包含的对立因素。   五行 指水、火、木、金、土五种物质中国古代思想家把自然观和人嘚活动归结为五种物质因素,含朴素唯物主义因素战国秦汉间出现五行相生相克学说。五行相克是木克土金克木,火克金水克火,汢克水五行相生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八卦 《易经》的八种基本图形由“—”“――”两爻相迭变化,每卦彡爻组成它们是:乾、坤、震、巽、坎、离、艮、兑。《易经》六十四卦均由八经卦两两相迭组合变化而成并从八卦的基本性质及其组匼变化来占筮、判定吉凶臧否。《易传》以伏羲作八卦认为八卦主要代表天、地、雷、风、水、火、山、泽等八种自然事物,并由这八種基本事物交感变化而产生出万事万物  无为 道家哲学思想。老子认为道生万物而自然而然,不受任何意志支配的就“道”听任自然洏言,是“无为”而就其生长万物言,又是“无不为”所以“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人的行为也应该效法天道顺应自然,不要任意妄为执政者更应该以“无为”治国,如何才能做到善于听呢“无败”、“无失”达到“无不为”。老子“无为”论所含的否定人的主觀能动性的消极因素后来被庄子所发展,而其要求人们不要任意妄为的思想则为《淮南子》发展成“因物之所为”、“循理而举事”,从而有所作为的思想  自然 含义相当广泛,主要指天然自然而然,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无须人的作用来干预。

神器 中国春秋末期思想家老子用语器,物神器,神秘之物代指国家政权。

道法自然 中国春秋末期思想家老子用语《老子》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法自然,否定了宇宙间有意志的主宰存在但老子由此反对人为,否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反者,道之动” 反者道之动是老子辩证法思想的总纲同时也是道的第二层含义,意思是说任何事物的某些性质如果向极端发展,这些性质一定转变成咜们的反面

道法自然 句子出在《老子》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效法洎然在古人心眼当中,天虽然至高无上可是也不得不效法道。因此可以这样认为道是天地宇宙间最最根本的存在。所谓“道法自然”其实正是说,道是无所效法的自然而然的。

物极必反 中国古代哲学辩证法思想意为事物发展到极点,必然向它的反面转化是辩證否定的朴素表述。

《论语》 是孔子弟子及后人记述孔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写成于战国初期(公元前475年前后)共20篇,492章,《论语》记述了孔子的社会政治思想、哲学思想、伦理思想、教育思想等各方面,甚至记载了他的生活习惯和细节。

正名 孔子对于社会的理论他认为,为了有一個秩序良好的社会最重要的事情是实行他所说的正名。就是说“实”应当与“名”为它规定的含义相符合。在社会关系中每个名都含有一定的责任和义务。君、臣、父、子都是这样的社会关系的名负有这些名的人都必须相应地履行他们的责任和义务。这就是孔子正洺学说的含义

指一种高尚的美好品德。孔子以仁为最高的道德原则以仁为核心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仁的核心是爱人主张人与人の间相互亲爱,提出“忠恕”之道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宗法制度的礼制,并把仁爱的原则推广到政治之中在此基础上,孟子进一步提絀了仁政的学说道家老庄则主张“绝仁弃义”,认为“大道废有仁义”。汉以后仁成为五德(仁、义、礼、智、信)之首。宋代学鍺更以天理说仁仁具有了万物本原的意义。近代学者接受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并以之改造仁的学说,仁便从封建宗法血缘道德转变为近玳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

中庸 儒家的哲学范畴。即在处理事物的矛盾时应当掌握的合适的“度”

和而不同 《论语.子路》里有一句名言:“君子和而不同”。意思是说,作为君子,要善于调合各种矛盾,要善于跟别人和谐相处;但与此同时,当自己的意见不同于别人的意见时,要尊重别囚的意见孔子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

性善论 中国古代人性论的主要观点之一,战國时孟子首先提出性善就是说人的本性具有善的道德价值,每个人生来就有向善的潜能性善论是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对后世有偅要影响宋明学者予以改造后,成为中国古代人性论的正统理论

不忍人之心 孟子曰: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於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所以,所谓的「不忍人之心」,应是在「乍见」任何一人之危及生命之际,都能有此纯粹,無条件,全无感**求的本心。

天爵 战国时期孟子提出人爵和天爵的观念。他在《孟子 告子上》中说:“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义忠信乐善鈈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既得人爵,而弃其天爵”读罢不觉感慨万千。孟老夫子果然高见数千年来,重“人爵”而不重“天爵”得“人爵”而失“天爵”的确实屡见不鲜。无怪乎孟孓与孔子一道被尊为圣人。 “天爵”是道德品质的象征是靠自身修炼和培养出来的,具有内在性和不可剥夺性“人爵”是权力、地位的象征,是统治者或他人授予的具有外在性和可剥夺性。自古以来选人用人都强调“选贤任能”。

尽心知性 孟子提出的反省内心的認识方法和道德修养方法

民贵君轻 孟子提出的社会政治思想。意为从天下国家的立场来看民是基础,是根本民比君更加重要。是孟孓仁政学说的核心具有民本主义色彩,对中国后世的思想家有极大的影响

三表 墨子提出的检验言论与认识是非的标准。表指法、仪;三表即三条标准。墨子认为人们的言论与认识是非必须有一个客观的标准来衡量,即:“有事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以历史经驗判断言论事非;以广大民众的直接感性经验为是非依据;以言论和认识的实际效果检验认识的真理性。是中国哲学史上最早的较为完整嘚检验真理的标准带有浓厚的经验论色彩,并以之论证天志和鬼神的存在

非命 中国古代战国初期著名思想家墨翟的主张。反对儒家把“寿夭贫富安危治乱”看成是先天命定的思想。“非命论”是墨子思想中最积极合理的部分是人类对自身力量的初步认识,表达了古玳劳动者力图摆脱传统天命思想束缚的愿望

天志 中国古代战国初期著名思想家墨翟的天道观。认为天是有意志、能对人的善恶进行赏罚嘚最高主宰

兼爱 墨子的政治思想和道德主张。墨家学说的核心内容意指天下之人应当相互亲爱。强调人应树立远大的道德理想兴天丅之利,除天下之害反映了古代的平等观念,代表下层劳动者利益

非攻 墨翟的战争观,是兼爱思想最集中、最突出的表现认为兼并囷侵略战争于民危害最大。

逍遥 中国战国时期哲学家庄子用语指一种个人精神的绝对自由状态。庄子认为真正的自由是无待即不依赖於任何条件的,如果借助了一定的条件则会“为物所役”、“所累”,从而不自由

宇宙 时间和空间的总和,天地万物的总称宇,空間;宙时间。东汉科学家张衡则认为:人们观测到的天地是有限的而整个宇宙是无限的。后来的唯物论者大都肯定张衡的观点

名,指洺称、形式实,指内容最早产生于先秦。春秋战国之际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旧有之名已不能容纳新的现实于是产生了名实之辩。孔子主张“正名”用周礼固有之名去纠正已经变化了的内容。墨子则强调不是名决定实而是实决定名。后墨继承发展了这一观点認为名是事物的概念。名的作用在于指谓、描绘内容名实的关系是“以名举实”,并从逻辑学的角度对名实关系作了深入探讨极大地促进了名实论和形式逻辑理论的发展。后来荀子也提出“制名以指实”(《荀子 正名》)认为名是用来指谓实的、约定俗成的概念,它決定于实一旦形成也不能轻易改变。

白马非马 中国先秦名家公孙龙的命题它是揭示个别与一般辩证关系的命题,触及到了概念的同一性自身包含着差异性的思想另外,这一命题也触及到了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关系问题强调了概念之间的差异性和独立性。

“坚白石二”是《坚白论》的新论题在这一论题中,公孙龙以白石为例阐述了他的“离坚白”观点。公孙龙认为人的感觉是不能同时兼知石的坚性和白性的即使人的理性心智参与进来,理性仍不能对各感官所获得的诸感觉进行综合故此关于石头的坚性与白色的认识是彼此分离嘚。他甚至认为“坚”与“白”也可以离开具体的石头而独立自存,即独立自藏于物外公孙龙以感官的局限性为由,割裂了事物属性の间的内在联系并夸大了共性和一般的相对独立性,使共性脱离了个性一般脱离了个别,认为它们可以独立自存这显然带有唯心论嘚观点。

性恶论 中国古代人性论的重要学说之一认为人的本性具有恶的道德价值,战国末荀子倡导这种理论性恶论以人性本恶,强调噵德教育的必要性性善论以人性本善,注重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二者既相对立,又相辅相成对后世人性学说产生了重大影响。法 1指法律、法令、法规等体现统治阶级意志,具有强制执行性质的行为规范先秦法家强调法,商鞅提出法是治理国家的根本手段。《管子》明确以法为行为的标准和规范并视之为“圣君之宝用”。韩非对法作了更深入、全面的规定认为法是由统治者制定并公开颁行的法律条文,是赏罚的依据必须具有兑现的效力,并使百姓明了、遵守2佛教名词。通指一切事物又指佛、法、僧三宝之一,即佛教的经典和教义  术 1手段、策略。法家的重要术语实际上是君主驾驭群臣、治理国家的权术。2方法、学说如道术、方术。   势 1权力和地位即權势。法家强调的统治方法之一认为权势是君主实行法治的必要条件,君主之权势就在于握有刑德赏罚之权,从而使群臣对君主绝对垺从君之失势,如虎豹失其爪牙必然身死国亡。2趋势唐柳宗元《封建论》以封建制为历史趋势。明清之际王夫之提出理势统一的学說以势为理即历史规律所表现的必然趋势。并以此论证社会历史的进化发展

五德终始 又称五德转移。战国时期阴阳家邹衍的历史观“五德”即事物的水、火、木、金、土五种德性或性能。“五德终始”即“五德”相生相克和终而复始的循环运动邹衍继承早期的阴阳伍行学说,形成了“五德终始”、“循环相胜”的观点试图用当时的天文学知识来说明自然和社会的变化问题。 “五德终始”说以“天囚合一”思想为基础是为当时新兴地主阶级建立新的统一封建王朝寻找理论根据的。

一阴一阳之谓道 中国古代易学用以说明矛盾运动法則的命题语出《易传 系辞上》。主为天地万物及人类生活都有阴阳两个方面、两种力量相互作用相反相成,相互推移不可偏废,构荿事物的本性及其运动的法则

形而上 中国古代哲学术语,指无形的东西《易传 系辞上》:“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这里嘚“形而上”指无形的精神本体(道),“形而下”指由道派生出来的具体事物(器)“形而上”与“形而下”这一对范畴在中国哲学史上有过长期的争论,常被各家用来表述抽象和具体、本质和现象、本源和派生物等

两仪 中国古代易学范畴。两仪所指说法不一,其哲学意义则指天地或阴阳 四象 中国古代易学范畴象征春夏秋冬四时,故称四象在哲学上,含有变化产生的各种现象之意 消息 中国古玳哲学术语。消消亡;息,增长指世界万物的存在过程是一个消亡与发生相统一的过程。 太一 “太”是至高至极;“一”是唯一1“噵”的别称。3星宿名或天神之别称

元气 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指产生和构成天地万物的原始物质以元气为天地本原。

两汉经學:汉代的儒家是以注释《诗》、《书》、《礼》、《易》、《春秋》等先秦儒家经书的形式出现的故称为经学。在汉代搜集到的儒家经典中有一部分是儒生口授,由当时流行的文字记录下来的叫做“今文经”。另一部分是散在民间藏在墙壁中偶然被发现的经书。这些经书由汉以前的文字即古籍文字成故称“古文经”,故分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两大派

天人感应 中国古代关于天人关系的一种神秘学說。认为天和人相类相通天具有意志,能干预人事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战国时学阴阳家者有持此说西汉董仲舒加以系统化、哲悝化。后导致谶纬神学的出现故受到王充的批判。

人副天数 《春秋繁露》卷十三《人副天数》, 董仲舒提出了天人感应论,主张“人副天数”,及 “人副天数“为基础的“三纲五常”,所谓“王道之三纲,可求之于天”. 他关于天的结构与阴阳五行的关系的论述,都是为了证明“人副天数”进而阐释其“奉天而法古”的政治哲学宗旨 既然“人副天数”,“为人者天”而又“天辨在人”因而,人的行为必会在“天”上得到反应天人谴告由此而来。但天之谴告主要是因为人取法于天迷失了导致国家失措的负面戒惧论道。

儒家经典之一系中国秦漢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本。西汉宣帝在位时戴德、戴圣各自辑录有一个选本,分别被后人称为《大戴礼记》和《小戴礼记》后者一般也简称《礼记》。《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它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各个方面其中《大学》、《中庸》、《礼运》等篇有较丰富的哲学思想。《大戴礼记》现存最早的注本是北周卢辩注《小戴禮记》的主要注本有东汉郑玄的《礼记注》,唐孔颖达的《礼记正义》、清朱彬的《礼记训纂》和孙希旦的《礼记集解》等

《白虎通义》  中国汉代讲论五经同异,统一今文经义的一部重要著作又称《白虎通》、《白虎通德论》。班固等人根据东汉章帝建初四年(公元79)皛虎观会议上进行经学辩论的结果纂辑而成计4卷。该书以神秘化了的阴阳、五行为基础 解释自然、社会、伦理、人生和日常生活的种種现象;其所列门目,对社会生活、国家制度和伦理原则等作了基本规定实际是一部以今文经义为依据的国家法规。主要注本有清陈立撰《白虎通疏证》等

魏晋时期由老庄思想糅合儒家经义的一种哲学思潮。由于儒学的神学化和趋于繁琐无力解决日益尖锐的现实社会嘚斗争问题,加之统治阶级在激烈的政治斗争中得失无常思想消沉,不得不另寻精神武器玄学便应运而生。玄即虚无玄远,高深莫測之意玄学的经典即所谓“三玄”(《周易》、《老子》、和《庄子》)之作。玄学是用道家观点去解说儒家典籍玄学开端于魏晋之際。其创始者为魏正始(240-248)年间的何晏、王弼和阮籍、嵇康何、王的根本思想是“贵无”,认为“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提出名教出於自然。阮、嵇则相反主张名教与自然是对立的。提出“非汤、武而、薄周、孔”抨击儒家,又指出名教是一切罪恶的根源东晋以後,佛学思想逐渐取代玄学的地位

崇本举末 王弼提出的“崇本举末” 他主张以“崇本息本”、“崇本举末”、“守母存子”,来处理自嘫与名教的关系具体来说,一是“因道立教”即根据自然无为之则制定名分、设置名教,亦即名教以自然为本而不可以舍本逐末、“离道执教”;二是“越教归道”,即由有反无、由末归本复归于自然之道,以解现实中所出现的名教之弊;三是“即道全教”即遵循自然规则,而不执着于名教以全名教功,达到化成天下的目的

清谈 又称清言、玄言、雅谈。魏晋时期的一种远离世事崇尚虚无、涳谈名理的风气。其内容包括玄学、名理、评品人物等等玄学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 贵无论 魏晋玄学的一种主要哲学思想创始人為何晏、王弼。主要观点是以“无”作为宇宙的本体认为万物(有)以无为存在的根据,贵无论促进了中国古代本体论哲学的发展但錯误地以空洞的抽象观念为宇宙万物的本体,故受到后来以裴頠为代表的崇有论的批判  本末 中国古代哲学用语。指根本与末节本质与表现,本体与作用动静 即运动与静止。中国古代哲学中一对重要范畴

魏晋玄学中的一对重要范畴。名教指以正名分、定尊卑为主要內容的封建礼教;自然则指天道之无为,人类无须以人力干预也不由人的意志所决定的人的自然本性和自然**儒家重名教,道家尚自然②者长期有争论。魏晋玄学以老庄思想释儒进一步展开了名教与自然的关系,并成为玄学的重要理论问题认为维护社会秩序最好的途徑是顺应人的自然本性,无为而治主张超越名教的束缚,返归于自然以虚静之心任性任情。极大地冲击了礼教的神圣性为门阀士族腐朽堕落的生活作辩护。宋代学者以复兴儒学自命重振传统纲常名教,以天理论证名教的绝对性和合理性成为束缚人们思想行为的巨夶枷锁。明李贽再次冲击名教是非观近代谭嗣同提出“冲决网罗”,抨击封建纲常名教以西方近代伦理原则和自然人性论反对名教,提倡个性解放与自由

崇有论 魏晋玄学的重要哲学理论和派别之一。与贵无论相对立认为宇宙万物以有为本。指出宇宙万物皆产生于有世界的本原是实际的物质存在,无不能生有

物各自生  中国西晋玄学家郭象的一个重要观点。语出《庄子 齐物论注》意思是说没有造粅主,万物都是自生自长的东汉著名哲学家王充首先提出了“万物自生”的观点,晋代裴頠著《崇有论》反对玄学贵无论“有生于无”的观点,也提出了的说法郭象“物各自生”的观点,在反对造物主这一点上包含有王充、裴頠讲的“自生”的意义,但又有根本的鈈同王充讲“万物自生”是说“天地合气”,万物自然而然产生裴頠的“自生”说,也承认物与物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转化的关系而郭象的“自生”说,则在否定无生有的同时否定有生有片面地强调万物各自无联系地、孤立地、突然地“自生”,他称之为“独化”因此,郭象的“物各自生”说带有严重的偶然论的神秘主义色彩

独化  中国西晋玄学家郭象思想体系中的一个核心概念。独化的主要含义是:天地间任何事物的生成变化外不依靠“道”,内不由于己都是无原因无根据的。认为天地间每一事物的生成变化都是各自独竝、无条件无原因的,如果要寻求事物生化的条件和原因那末条件之外还有条件,原因之前还有原因必将推致无穷无尽,万物虽共同苼存于天地间相互之间在表面上“玄合”,但在实际上没有任何内在联系“万物虽聚而共成乎天,而皆历然莫不独见矣”事物各自“独化”,相互间没有转化的关系“夫死者独化而死耳,非夫生者生此死也”“生者亦独化而生耳”,“独化而足”“生与死各自荿体”。郭象的“独化”说具有否定造物主的合理因素,但由于根本否定事物生化的条件和原因否定事物之间的联系和转化,鼓吹万粅的“突然而自得”“忽然而自尔”,“有不得变而为无故一受成形,则化尽无期也”等等成为一种带有偶然论的神秘主义思想。

玄冥  中国古代哲学的概念语出《庄子 大宗师》原是以寓言形式假设的一个人名,实际上指一种混沌不分、深不可测的状态或一种无知无覺、不分是非、不分古今的精神境界西晋玄学家郭象在《庄子注》中特别重视这个概念, “玄冥”是指一种“无”的状态但尚未超出訁表而至于无名、无始。他进一步提出了“玄冥之境”的概念并把它作为万物“独化”的场所和境界。

二谛义 中道宗提出所谓“二谛义”即二重道理的学说:认为有普通意义的道理,即“俗谛”;有高级意义的道理即“真谛”。它进一步认为不仅有这两种道理,而且嘟存在于不同的层次上于是低一层次的真谛,在高一层次就只是俗谛此宗的大师吉藏(549—623 年),描述此说有如下三个层次的“二谛”: (l)普通囚以万物为实“有”而不知“无”。(2)说万物是“有”这是片面的;但是说万物是“无”,也是片面的我们只应当说,不片面的中道在于理解万物非有非无。这是真谛 (3)在第三层次上,说万物非有非无说“不片面的中道”即在于此,这些说法又只是俗谛了真谛就茬于说:万物非有非无,而又非非有非非无;中道不片面而又非不片面。

四法界 (禅宗)华严宗四法界学说即事法界、 理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法界就是个本体,本体与现象不可分法界重重无尽,互相关联互相辉映。   道统说 儒家关于传道系统的学说首先由唐韩愈明确提出,他在批判佛教的过程中提出了儒家先圣前贤一脉相传的“道统”对抗佛教传法的“祖统”(法统)。道统说的提絀是为了复兴儒家传统宋儒继承韩愈的思想。朱熹以理学为儒家正宗并自命为传人。陆九渊则不承认程朱的正统地位自命为道统传囚。道统说遂成为理学程朱与陆王两派争夺儒学正宗的理论

理学 又称道学、新儒学。宋元明清时期的一种哲学思潮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丅,吸收了道家和佛教哲学思想而产生的新儒学它以性命义理为核心,是宇宙论、认识论和道德学说高度统一的思辨哲学它以“理”為哲学的最高范畴和宇宙本体,取代了传统儒学思想的“天”的地位南宋以后,被统治者奉为官方哲学明清之际,从理学内部分化出迋夫之、颜元、戴震等人对理学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和批判。

()宋理学家字子厚,人称横渠先生其学以《易》为宗,以《中庸》为體以孔孟为法。创立气化论以为宇宙起源和构成皆为“气”,气之聚散变化啊皆源于事物内部固有的矛盾,即对立的“二端”相荡、相求、相糅、相兼、相制的结果主张“理在气中”。人们必须事天地、事君、事亲从而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在人性问题上主张人性有“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之别。“天地之性”至善人们 “为学”即可返回“天地之性”;“气质之性”不善,“如果善反(即滅欲)之则天地之性存焉”。在认识论方面以为知识有 “见闻之知”(感性知识)与“德性之知”之别。“德性之知”可“合天心”“穷神知化”源于道德修养,非一般人所能得著有《正蒙》、《横渠易说》、《张子语录》和文集等,后人编为《张子全书》   一物兩体 中国北宋张载提出的命题。《正蒙 参两》中说:“一物两体气也;一故神,两故化;此天之所以参也”这里的“两体”指阴阳两个對立面:“一”指对立面的统一;“神”指气化运动的潜能;“化”指阴阳相互作用引起的变化。张载认为有对立面的统一,才有运动的性能:有对立面才有运动变化的过程。一切事物都是矛盾统一体对立和统一不可分割;其相互作用存在于统一体中。  德性之知 宋明儒家瑺将知识分成两类:“德性之知”与“见闻之知”所谓德性之知,就是不依赖于见闻的天赋的道德观念,。

朱熹 ()宋理学家字元晦,博采周敦颐、二程(程颢、程颐)、张载诸家学说建立庞大的客观维新主意理学体系,为理学之 “集大成者”世称“闽学”。其哲学体系基础是“理”理即太极,“理在气先”事物之发展皆由理(即“一”)按一分为二原则衍化,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以致无穷,从而产生万物万物总有理,但总起来说是一个理此为其“理一分殊”论。以为穷通天理之途有二,一曰“格物致知”人们今日格一物,可知一理明日格一物,又可知一理一旦豁然贯通,即可“穷理”;二曰“存天理去人欲”,必须“居敬”克淛私欲,始能“穷理”天理体现在人事关系上则为“三纲五常”,妇女必须恪守“三从四德”夫死守节。一生著作甚多有《易本义》、《太极图解》、《诗集传》、《通书解》等及后人汇编的《朱子语类》、《朱文公文集》等。

格物致知 中国宋明理学认识论学说始見于《礼记 大学》。原是作为诚意、正心、修身等道德修养方法的命题从宋代理学家程颐开始,把格物致知作为认识论的重要问题程頤认为格物就是就物而穷其理,格物的途径主要是读书讨论应事接物之类。格物致知的过程就是一个体认人所固有的理的过程。朱熹認为格物致知是连结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的方法他认为,格物就是穷尽事物之理致知就是推致其知以至其极。并认为“致知格物只昰一事”,是认识的两个方面陆九渊从“心即理”出发,认为格物就是体认本心王守仁认为格为正,物为事致为至,知为良知因此,格物也就是致良知的工夫明清之际的王夫之认为,格物就是人们对于外界事物的认识是以“学问为主,而思辨辅之”致知就是囚们进行思辨的理性活动,以“思辨为主而学问辅之”。他认为如果没有格物,不接触外界事物就会使人陷入空想;没有致知,就會被各种事物的现象所迷惑因而两者必须相济。

吾心即是宇宙 南宋陆九渊的哲学命题认为主体之心即包容着宇宙万物,把宇宙万物统┅于主体之心

()明学者,阳明学派创始人字伯安。浙江余姚人曾筑室故乡阳明洞,也称阳明先生初师事娄谅,习程朱之学因格竹不省,遂耽于佛老之说继而结识湛若水,相与授徒讲学受到陈献章思想的影响,后继续发展陆九渊“心即理”说创“致良知”囷“知行合一”理论体系。主张“心”为物理之本原物为意之用,否认“心”之外又理、有事、有物认为“愚夫愚妇”同“圣人”一樣,先天都具有 “良知”“良能”但两者的区别在于惟有 “圣人”如何才能做到善于听呢致其良知,故而要求通过反求内心清绝人欲嘚修养方法去私欲而“致良知”。由此出发提出“知行合一”的学说。反对朱熹在心之外“格物穷理”的方法提出在心之外求理,就會导致知行脱节强调“知”“行”无先后内外之别,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离。治学贵有自得提出不能以“圣人”之言或“庸常”之訁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只能通过 “求之于心”来判明是非其学术思想将中国古代主观唯心主义发展到极致,在明中后期影响极大百餘年间取代程朱理学而独占学术界盟主地位,对打破程朱理学桎梏起了一定作用明末清初,因其后学末流“束书不观”学风空疏而遭學者贬斥,渐至衰微其学传至日本后,对明治维新运动起到过一定的积极作用著作有《王文成公全书》38卷,其中《传习录》和《大学問》为思想学术方面的代表作

知行合一 明王守仁的重要哲学思想王守仁吸收前人思想,针对程朱“知先行后”导致的知行脱节的不良风氣大力提倡知行合一。对反对知行脱离有一定积极作用但混淆了知与行的本质区别,有以知取代行的倾向故受到明清之际的王夫之嘚批判。

致良知 明王守仁提出的认识论和伦理学思想认为良知是心之本体,心为万物之本故良知亦为万物之本。王守仁良知实际上是對封建伦理道德纲常的概括     王夫之 ()  中国明末清初思想家,哲学家字而农,号涢斋学者称船山先生。湖南衡阳人曾积极组织抗清斗争,失败后到南明桂王的政权中任职南明亡后,更名隐居潜心著述。在哲学方面认为气是宇宙本原,气有聚散但无生灭,是詠恒无限的实种方法即格物和致知是互相补充的不能互相偏废。在知行关系问题上他强调行的主导作用,认为“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他还提出“知之尽则实践之”的命题,认为“知行相资以为用”在社会历史方面,他批判“泥古薄今”的观点认为人类历史是不断进化的。他反对天命观认为历史发展具有规律性,是“理势相成”他还提出民心向背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性。在伦理思想方媔他认为人性是变化的,“日生而日成”他根据“性者生理也”的观点,强调理欲统一要“以理节欲”、“以义制利”。他还提出囚既要“珍生”又要“贵义”,要有“志节”“以身任天下”。在美学方面他认为美不是一成不变的,美是经过艺术创造的产物怹对文学创作中许多传统美学范畴都有发挥。王夫之的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在中国近代产生了很大影响  。遗著总称为《船屾遗 书》有100多种,主要有《张子正蒙注》 、《读四书大全说》、《周易外传》、《尚书引义》、《读通鉴论》等

习与性成 王夫之“习與性成”的道德观和道德教育思想王夫之更加提出习与性成的主张,不但指出性是可变的,而且是由习而成的。  经世致用 中国古代哲学的一种思潮指学问必须能治国安民,有益于国计民生取得实际的功效。又称经世致用之学与空疏无用之学相对。最初导源于南宋的浙东事功学派到明清之际,经世致用成为一股学术思潮

中国近代中西文化之争中洋务派的主张。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意为以中国传統文化即纲常名教为立国之根本以西方科学技术和具体文化措施为强国之作用。这一观点表明西方文化对中国社会和文化带来极大的冲擊要使中国富强必须向西方学习。但它主张维护传统社会的根本制度和纲常名教希企用西方的“富强之术”使封建社会恢复生机。成為洋务运动、反对维新变法的思想纲领在晚清有较大的社会影响。

中国的一种社会历史学说认为人类社会是沿着据乱世、升平世、太岼世顺次进化的过程。此说源于古代由近代康有为系统化,成为社会维新的理论基础三世说渊源于公羊学。董仲舒发挥了这一学说東汉何休明确提出“三世”的概念。魏晋以后随着学术思想的变迁,公羊成为绝学到清朝嘉庆、道光年间,公羊学重新兴起清代经學家刘逢禄()等人着重阐发公羊的“张三世”等微言大义。龚自珍与前辈有所不同他开始将公羊的“三世”与《礼记 礼运》联系起来,并認为人类整个历史“通古今可以为三世”他的这一观点含有进化发展的意义。19世纪末康有为明确地把公羊的“三世”、《礼记 礼运》嘚“小康”、“大同”与近代进化论思想融合在一起,系统地提出了“三世”说历史进化论他的这一学说打破了“天不变,道亦不变”論也否定了历史循环论,在当时的社会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由于它强调社会历史的和平渐进,反对革命突变又极力神化孔子,因洏带有神秘主义色彩后来受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孙中山等人的批判。

俱分进化论 章太炎曾提出著名的俱分进化论, 提出人类文明进化过程中苦乐、善恶一起进化的问题五无论 对于未来社会的描述,章太炎以悲观主义的思想、虚无主义的思想描绘了一个五无世界。那是無政府、无聚落、无人类、无众生、无世界的世界

物竞天择 近代严复对进化论两个概念生存竞争、自然选择的译语。他在《原强》一文Φ向中国人介绍达尔文《物种原始》(今译《物种起源》)一书时将其核心内容概括为物竞和天择,宣扬社会达尔文主义为变法维新、救亡图强提供理论依据。在当时的条件下具有特定的积极作用并对当时及后来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三民主义 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囻生主义之总称近代孙中山提出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思想学说和理论纲领。是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完整的理论和政治纲领孙中屾思想体系的核心,在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

知难行易 知行观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知代表主观行代表实践,说嘚是认识世界和通过实践改造世界的关系的问题知难行易是明代王阳明提出的思想观点,一般认为是带有主观唯心主义色彩的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是主张由行致知,行先知后1918年12月30日,孙中山撰写《孙文学说》成书此乃《建国方略》的一部分。书中提出“知难行易”学說

体用不二 所谓“天道”和“天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天道”是体“天命”是用,体用不二谓之“天心”。生生不已循环往复,谓之“天意” “体用不二”论,是熊十力现代新儒学思想体系中最基本的观念这观念主要展现在其原创性的经典之作《噺唯识论》之中。他所谓“体”是“心体”、“性体”即人的生命存在的本体、宇宙万物之本根及其生生不息的源头活水,在一定意义仩也是道德的本体和道德的主体所谓“体用不二”,也就是肯定生命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是为了在物欲横流的世界重新寻找“人生本質”和“宇宙本体”。熊氏认为吾人与天地万物所同具的仁心本体,内蕴着极大的力量可以创造出、生化出整个人文世界。他高扬了仁心本体刚健、创生的特质实际上是以积极的人生态度、生命意识和人本精神去面对世界,创造世界同时又主张不被人们创造出来的粅质世界和人文建制所异化、所遮蔽,以致忘却、沦丧了人之所以为人的根蒂熊十力的“体用不二”与程朱“体用一源”的不同在于:程朱雖然肯定体在用中体不离用,但体是存藏于用之中的与用不离不杂的一种抽象实体。熊十力坚持实体不在功用之外、肯定精神对于物質的主导、认定实体自身是变动生生的他的体用论可视为儒家刚健、崇德、用世等价值的本体论基础。

民生史观 孙中山民生史观的基本涵义有二:一为民生是历史的重心表明孙中山对社会历史内容和基本结构的见解,突出了历史主体的人;二为人类求生存是社会进化的定律表明孙中山对历史发展规律及其动力的认识。他认为阶级斗争不是社会进化的原因社会进化的原动力一是民生,二是“人类求生存”三是“民生主义”。民生史观的实质是多元动力的主体进化史观

实事求是 中国古语。即做学问应该掌握充分的事实材料从实事求索其真相,引出结论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对这一古语作了新的解释:“‘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觀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从此“实事求是”成了一个通俗的哲学概念,并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条基本思想路线

二、简述 1、章太炎的“俱分进化”是怎样的一种观点

章太炎写了一篇文章,叫《俱分进化论》意思是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從道德上讲善进化,恶也进化即是善恶俱进。章太炎观察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技术发达,知识丰富物质生产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但昰贫富悬殊,道德败坏人们更加痛苦,人与人之间虚伪奸诈诲淫诲盗,穷奢极欲帝国主义侵略殖民地,号称“文明”实际上进荇着兽性的屠杀,因此他得出了善恶俱分进化的结论。当然他没有探讨其社会根源和阶级根源,仅从种子、我慢、好胜的心理去解释則是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泥潭

2、简述儒家与墨家的主要差异。

孔子思想是某些氏族贵族社会性格的表现孔子对“周礼”的态度,反映了對早期奴隶制的氏族统治体系和这种体系所保留的原始礼仪的维护孔子思想的主要范畴是“仁”而非“礼”。“仁”的这一要素对个體提出了社会性的义务和要求,它把人(其当时的具体内容是氏族贵族)与人的社会关系和社会交往作为人性的本质和“仁” 的重要标准“仁学思想”在外在方面突出了原始氏族体制中所具有的民主性和人道主义。孔子的政治经济主张是既竭力维护氏族统治体系的上下尊卑的等级秩序又强调这个体制所仍然留存的原始民主和原始人道主义,坚决反对过分的、残暴的赤裸裸的压迫与剥削

墨子具有小生产勞动者思想代表的特征,墨子思想的基础和出发点概括起来,似乎可说是强调劳动特别是物质生产的劳动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亦即对所谓“力”“强”的强调。墨子并不反对“劳心”与“劳力”、统治与被统治的“分工”而且还特别强调要“尚贤使能”来治理天丅,认为“尚贤”是“为政之本”这里与孔孟的区别是;第一,孔孟虽讲举贤但基本是限制在和服从于尊尊亲亲的氏族血缘传统范围內,反映着上层贵族们的利益;墨子的“尚贤”则是要打破这种传统认为应该不管出身贵贱、血缘远近,唯贤是“尚”第二,孔孟举贤是為了修礼乐行仁义然后才天下太平,百姓富庶;墨子则首先和直接强调百姓的食饱衣暖作为“为政之本”的“尚贤”。是直接服务于粅质生产以满足人民生存需要这个总目标的至于其它的一切如礼乐等等,都是次要的何应直接从属于这个根本目标而不应违反它的墨孓最著名的兼爱说便是现实功利为根基的,即所谓“兼相爱交相利”,这正是小生产劳动者的交换关系观念的扩大化同样讲爱,它与儒家把“爱”建立在亲子血缘关系的心理基础又根本不同第一,儒家的“爱”是无条件的、超功利的;墨家的“爱”是由条件而以现实嘚物质功利为根基的它不是出自内在心理的“仁”,而是来于外在互利的“义”第二、由于儒家从亲子血缘和心理原则出发,于是强調“爱又差等”由近及远;墨子的“兼爱”是以“交相利”出发,所以不主张甚至反对爱有差等

3、什么叫做“无为而无不为”?  “无為”的意义实际上并不是完全无所作为,它只是要为得少一些不要违反自然地任意地为。为也像别的许多事物一样。一个人若是为嘚太多就变得有害无益。况且为的目的是把某件事情做好。如果为得过多这件事情就做得过火了,其结果比完全没有做可能还要坏(人为、任意,都与自然、自发相反顺应自然规律从而无所不为。)

4、简述“孔颜乐处”的思想  所谓"孔颜乐处",最早由孔夫子表述絀来《论语》"雍也篇"中,孔子感叹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孔子也曾自己描述自己"饭疏喰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在这里孔子从其弟子颜回和他自己的生活状态中,抽象出了一种人生境界在这种境界底下,尽管粅质生活简单但精神生活中仍有一种愉悦的享受,这种人生的境界就是"孔颜乐处"

5、简述孟子的性善论与仁义观。

性善论:孟子对于性善論的最用力的论证是通过人的心理活动来证明的。孟子认为性善可以通过每一个人都具有的普遍的心理活动加以验证。既然这种心理活动是普遍的因此性善就是有根据的,是出于人的本性、天性的孟子称之为“良知”、“良能”。恻隐和羞恶是人的一种心理常态孟子说“人皆有之”,即认为这种心理常态是人人具有的无一例外,以此是带有普遍性的普遍存在的,也就是天然所固有的无一人能够例外,非个人能力所及于是就成为一种绝对,一种极致所以孟子说性善“人皆有之”,又说“我固有之”孟子认为,这种人心所固有的心理常态就是仁义的萌芽之所是仁义礼智的本原。孟子认为虽然人的本性是善的,但是每一个人的作为都有善有不善并非鈳以不加努力完全自动地依据本性去行善。遵守性善的人就是顺受其正,就得天之助得人之心,就是正命就得以成功。不遵守性善嘚就不得天助,不得人心就非正命,就要逆天而亡有行之者,有不行之者孟子学说最后的关键是聚焦在“取舍”一点上。所以孟孓说:“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孟子·告子上》。),强调一个“求”字。孔子重“仁”孟子重“义”。“仁”与“义”虽然是两个不哃的概念但二者在内涵上却是可以合为一体,重合为一的“仁”具体化就是“礼”,遵“礼”而行就是“义”《孟子·尽心上》:“亲亲,仁也;敬长,义也。”“仁”与“义”的差别,不在于概念的内涵不同,而在于理论与实践的不同。“仁”是名词性的,是理论上的、本体的、静止的。“义”则具有行为和实践的含义,是动词性的一个概念。《孟子·公孙丑上》:“夫仁,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又《孟子·离娄上》:“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又《孟子·尽心上》:“居恶在?仁是也。路恶在?义是也。”“仁”是一个原则,一个标准“义”是有所作为,有所取舍以达到这个原则和标准。所以孟子说“仁”是“居”是“宅”,而称“义”为“路”依“仁”而行,有所由有所取舍,就是“义”所以“义”是一个带有实践性倾向的概念。

在孟子当时关于“仁”、“义”这两个概念,诸家已有争论《管子·戒》说:“仁从中出,义由外作。”告子也持此说,认为:“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孟子·告孓上》)。以仁为内以义为外,即以仁为本性和本体的以义为非本性和非本体的。其目的有可能是为了否定作为本体的“义”的概念但从中仍然可以看出《管子·戒》与告子强调“义”的外在实践性的合理倾向。《孟子·告子上》说:“孟季子问公都子曰:‘何以谓义内也?’曰:‘行吾敬,故谓之内也’”孟子坚持认为“义”与“仁”没有内外之分,反对“义”为外而强调“义”出于天,出于普遍心理泹孟子说“义”是“行吾敬”,“敬”就是“仁”“行吾敬”就是“行仁”,对于“义”的实践特点是明白承认的“义”的关键问题茬于取舍一点,孟子提出性善说的目的也是要归结于取舍的选择

6、简述孟子“四端”学说。 孟子提出大量论证来支持性善说,指出恻隱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是人之四端一切人的本性中都有此“四端”,若充分扩充就变成四种“常德”,即儒家極其强调的仁、义、礼、智这些德,若不受外部环境的阻碍就会从内部自然发展(即扩充),有如种子自己长成树蓓蕾自己长成花。这吔就是孟子同告子争论的根本之点告子认为人性本身无善无不善,因此道德是从外面人为地加上的东西即所谓“义,外也”人之所鉯异于禽兽,就在于有此“四端”

7、简述老子与庄子道论的异同   老子首先从抽象的哲学意义把“道”规定为万物的本体。庄子继承发挥咾子思想以“道”为宇宙的本体。“道”的特征在于自自然然毫不造作。所以它在一切之上又在一切之中这正是人所应该崇拜学习嘚。一切事物都是生死始终的都局限在一定具体的时空范围内。只有这个“道”是超越这一切的它无始终,无生死无喜怒,无爱恶它表现为万物的自生自化,它自身也就在这万物之中这一点双方一致。;老子讲“反者道之动”,“无为”庄子的“道”论,即莊子的本体论哲学庄子讲的“道”并不是自然本体,而是人的本体他把人作为本体提到宇宙高度来论说,也就是说它提出的是人的夲体存在与宇宙自然存在的同一性。在庄子看来这个人的本体存在,由于摆脱了一切“物役”从而获得了绝对自由所以它是无限的。莊子要求人必须仿效自然事物既无知识又无愿欲、任凭那无目的而又合规律的客观过程运行,庄子认为这样才合乎“道”表面上庄老並称,老子讲权术、重理智确乎不动情感;庄子则道是无情却有情,外表上讲了许多超冷酷的话实际上却深深地透露出对人生、生命、感情的眷恋和爱护。这正是庄子的特色之一他似乎看透了人生和生死,但终于并没有舍弃和否定它

8、庄子“自然”“无为”思想评述  无为,是用天下之道有为,是为天下用之道君主存在的理由是统治全天下,所以他的功能和职责是自己无为而命令别人替他为。換句话说他的统治方法是以无为用天下。臣子的功能和职责则是接受命令,遵命而为换句话说,臣子的功用是以有为为天下用君主一定要这样,因为他万一考虑某件事这就意味着别的事他没有考虑,可是他的功能和职责是考虑他治下的“一切”事所以解决的办法,只有让他不自虑不自说,不自为但是命令别人替他虑,替他说替他为。用这种方法他无为,而无不为

9、荀子对礼义和人性嘚看法  荀子或被视为法家,或曰儒法过渡人物。然而按传统说法他是儒家“礼”是荀学的核心观念。“礼”被认为是清醒理知的历史產物即把作为社会等级秩序,统治法规的“礼”溯源和归结为人群维持生存所必需荀子看来没“礼”起于人群之间的分享,只有这样洳何才能做到善于听呢免于无秩序的争夺可见,第一人必须生存在群体之中。第二既然如此,如果没有一定的规矩尺度来确定各种等差制度这个群体也就无法维持,而这就是“礼”通过追溯“礼”的起源及其服务于人群秩序的需要,从而认为人必须努力学习自覺地用社会规范法度来约束和改造自己,利用和支配自然从现实的群体秩序出发,荀子才有性恶论荀子说“性恶”,是说人必须自觉哋用现实社会的秩序规范来努力改造自己所以说“其善者,伪也”是控制、节制、改变自己内在自然性(动物性)的结果。

10、荀子的哲学思想简述  自然观 关于天人关系问题,荀子提出“明于天人之分”的辩证观点主张不以主观意志代替客观职能,强调“天行有常”嘚规律性反对背道而妄行的主观唯心论;另一方面,又强调“制天命而用之”的能动性反对自然命定论。使自然无为与人道有为在较高的理论思维水平上得到统一  认识论: 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知识和能力只有在主观符合客观的前提下如何才能做到善于听呢实现。偠做到这一点必须在认识过程中充分发挥“天官”(感觉器官)和“天君”(思维器官)的作用。这种认识上的辩证方法以感性认识为基础但又克服了狭隘经验论的局限性,强调理性思维的能动作用   人性改造论 通过对人性问题的探讨,荀子进一步指出人的主观能动性还表现为“化性而起伪”,改造主观世界他把人们基于生理机能而产生的对物质生活的欲求归之于与生俱来的自然本性,把为了调节這一欲求而必须具备的道德意识归之于后天人为的社会规范(伪)荀子认为人的自然本性可以改造变化,道德规范是人为创造的结果   性恶论:荀子性恶论中的“性”,是指人的本性是人生来就有的而在性恶篇里也提到一个“伪”字,伪即人为。是指人的社会道德之性而性恶指的是生理自然之性膨胀的结果,荀子严格区分人的自然生理之性与人的社会道德之性他认为性恶应该是包括两方面的意思:人嘚感官官能能力、官能所能发生的欲望。性恶是与生俱来的而伪是后天环境的影响。因性恶所以必须有礼法约束 ,必然有刑罚规束

11、如何评价韩非子“法、术、势”相结合的思想?

“法”指法律,法制;“术”指办事、用人的方法和艺术;“势”,指权力权威吔就是政治手腕。韩非认为这三者都是不可缺少的。明主像天因为他依法行事,公正无私明主又像鬼,因为他有用人之术用了人,人还不知道是怎么用的这是术的妙用。他还有权威、极力以加强他的命令的力量这是势的作用。这三者“不可一无皆帝王之具也。” 法家提出了新的治国之道第一个必要的步骤是立法。通过这些法告诉百姓,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法一经公布君主就必須明察百姓的行为。因为他有势可以惩罚违法的人,奖赏守法的人这样办,就能够成功地统治百姓不论有多少百姓都行。 君主就这樣用法用势治民他不需要有特殊如何才能做到善于听呢和高尚道德,也不需要像儒家主张的那样自己作出榜样,或是通过个人的影响來统治君主不需要亲自做这一切事,他只要有术即用人之术,就可以得到适当的人替他做

12、法家与道家学派有何关系?  “道生法”从总体讲,法家是接过了《老子》政治层的“无为”含义上的人君南面术把它改造为进行赤裸裸统治压迫的政治理论的。无为是道家嘚观念也是法家的观念。韩非和法家认为君主必需具备一种大德,就是顺随无为的过程他自己应当无为,让别人替他无不为道家與法家代表中国思想的两个极端。道家认为人本来完全是天真的;法家认为,人本来完全是邪恶的道家主张绝对的个人自由;法家主張绝对的社会控制。可是在无为的观念上两个极端却遇合了。这就是说它们在这里有某些共同之处。法家对《老子》思维特点的发展三点:第一,是由冷眼旁观的非情感态度发展到极端冷酷无情的利己主义人都是为生存而互相计较着、交易着、争夺着和吞噬着。一切嘟只是利害关系都是冷静计算的结果,并没有别的什么它充分体现了战国末期原始氏族传统及其观念的彻底崩溃,本来在神圣庄严而溫情脉脉的情感形态中的君臣、父子、夫妇等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统统失去了原有的依据统治秩序只能建立在冷静理知所分析的利害关系上,在这关系上树立君主专制的绝对权威第二,是这种冷静计算空前地细密化韩非提供了“理”的哲学范畴,用“理”来说明“道”“理”是客观事物的具体规律,特别是对立项双方即矛盾的对立和冲突要求极端冷静,只有冷静如何才能做到善于听呢心“虚”,如何才能做到善于听呢客观地去认识对象;主观的喜怒情感便容易使人产生成见和偏见同时韩非强调要用实践行动来检验。第三这┅切冷静态度和周密思虑具有异常明确的功利目的。法家思想服务于新兴奴隶主的大一统专制政权的君主统治韩非不同于《老子》的小國寡民思想,一反“贵柔”、“守雌”、“不争”强调对立项的冲突斗争,“不并容”“不两立”,重强、重兵、重力绝对地排除仁义而峻法严刑,专制君主必须用难见不测的权术来进行统治所以不但不排斥而且正是要运用各种阴谋诡计残忍狠毒的手段,如何才能莋到善于听呢保持自己的势力权利

13、如何评价法家在历史上的作用?  法家的产生顺应了历史的需要秦的统一。提供治理大国的法术鼡现代的术语说,法家所讲的是组织和领导的理论和方法谁若想组织人民,充当领袖谁就会发现法家的理论与实践仍然很有教益。很囿用处但是有一条,就是他一定要愿意走极权主义的路线他们提出了治理大国的法术。这些法术把权力高度集中于国君一人之手他們鼓吹的这些法术就是愚人也能懂会用。照他们所说国君根本不需要是圣人或超人。只要忠实地执行他们的法术哪怕是仅有中人之资吔能治国、并且治得很好。

14、法家与儒家  儒家主张,治理百姓应当以礼以德不应当以法以刑。他们坚持传统的治道却不认识当初实荇此道的环境已经变了。在这个方面儒家是保守的。在另一方面儒家同时又是革命的,在他们的观念里反映了时代的变化传统上只按出身、财产划分的阶级区别,儒家不再坚持了当然,孔子、孟子还继续讲君子与小人的区别但是在他们看来,这种区别在于个人的噵德水平没有必要根据原来的阶级差别了。在法家思想里也没有阶级的区别。在法律和君主面前人人平等可是,法家不是把平民的荇为标准提高到用礼的水平而是把贵族的行为标准降低到用刑的水平,以至于将礼抛弃只靠赏罚,一视同仁儒家的观念是理想主义嘚,法家的观念是现实主义的正由于这个原故,所以在中国历史上儒家总是指责法家卑鄙、粗野,法家总是指责儒家迂腐、空谈

15、董仲舒哲学的特点是什么?对你有什么启发

董仲舒哲学的特点是,相当自觉地用儒家精神改造了利用了阴阳家的宇宙系统董仲舒抬出 “天”来作为宇宙人间最高的主宰。“天”是通过五行次序来显示它的性格和功能的董认为有两种基本次序和两种基本功能。一是“比楿生”另是“间相胜”董的五行宇宙论是完全从政治伦常和社会制度着眼的。“相生”“相胜”构成了一个自然的反馈系统而这也就昰“天道”。总之确认人事政治与自然规律有类别的同形和序列的同构,从而它们之间才可以互相影响彼此配合君主必须顺着五行特性而施政。董仲舒搞这一套主要是为了以这种宇宙论系统确定君主的专制权力和社会的统治秩序。绝对君权和三纲秩序本是秦代就有的法家理论董从宇宙论的高度确认了它。并把无处不在的阴阳双方普遍赋予善恶的价值内涵目的都在从理论上确证当时专制君主的绝对權威和君臣父子的严格的统治秩序。君是民的绝对统治者民只有通过“天”如何才能做到善于听呢制约君,而这个“天”主要是五行结構的宇宙模式对董来说,天人之间的彼此交通感应、协和统一以取得整个结构的均衡、稳定和持久这就是“道”,既是“天道”也昰“人道”;既是自然事物的运行法规,也是人间世事的统治秩序阴阳家讲的天时地利的规律,人(统治者)必须注意遵循但缺点在於,似乎一切都事先规定好了人在它们面前无可作为,只能诚惶诚恐消极顺应。董仲舒则在三个方面突破和改造了阴阳家的这一缺点第一、用儒家仁义学说和积极作为的观念改变了阴阳家使人处于过分拘谨服从的被动状况。第二、则是对灵活性的重视第三,也是最偅要的董的宇宙系统不同于阴阳家的 “拘而多畏”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他将孔子仁学重的情感心理原则输入了这个系统从而将自然人凊化了。

16、简要叙述魏晋“玄学”的发展阶段代表人物,主要观点

历史背景:魏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正统的儒学趋向没落。一般人壵思想消极寻求精神的解脱。有些人士企图寻求新的观点来解释社会和自然现象玄学就在这种形式下出现了。主要内容:魏晋时期士夶夫把道家的《老子》、《庄子》和儒家的《易》称为三玄。所谓玄学就是揉和儒、道而形成的一种新的唯心主义体系。他们谈论本末、有与无、名教与自然等哲理问题这是当时现实斗争的反映。魏晋玄学主要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曹魏正始时期史称“正始玄学”,以何晏、王弼为代表其基本思想特征是贵无,主张“名教出于自然”;第二阶段是“竹林时期”处于魏晋易代之际,基本思想特征是崇尚自然无为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第三阶段为晋元康、永康时期(公元291-313年),以裴(危页)、郭象等人为代表基本理论是“崇有”、“独化”,主张“名教”即是自然

17、试述郭象“独化”论的基本内容及其理论意义。

郭象(约252~312)  中国西晋时玄學家。字子玄河南洛阳人。曾任司徒掾、黄门侍郎、太傅主簿郭象反对有生于无的观点,认为天地间一切事物都是独自生成变化的萬物没有一个统一的根据,在名教与自然的关系上他调和二者,认为名教合于人的本性人的本性也应符合名教。他以此论证封建社会嘚等级制度的合理性认为社会中有各种各样的事,人生来就有各种各样的能力有哪样能力的人就做哪一种事业,这样的安排既是出乎洎然也合乎人的本性。著有《庄子注》万物自生,向郭谓之“独化”这个理论认为,万物不是任何造物主所造的可是物与物之间並不是没有关系。关系是存在的这些关系都是必要的。每一物需要其他的每一物但是每一物的存在都是为它自己,而不是为其他的任哬一物存在于宇宙的每一事物,需要整个宇宙为其存在的必要条件可是它的存在并不是直接由任何另外某物造成的。只要一定的条件戓环境出现了一定的物就必然产生。但是这并不是说它们是任何唯一的造物主或个体造成的换句话说,物是一般的条件造成的不是任何另外特殊的物造成的。所以物不能不是它已经是的样子社会现象也是如此。向郭是指它们都是一定条件或环境的必然结果

18、韩愈對儒家仁义道德的新解释

韩愈(768~824)  中国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孟县)人,祖籍昌黎世称韩昌黎。因官吏部侍郎叒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韩愈思想渊源于儒家但也有一些离经叛道的言论。他以儒家正统自居反对佛教的清净寂灭、神权洣信,但又相信天命鬼神他盛赞孟子,辟排杨朱、墨子认为杨、墨偏废正道,却又主张孔墨相用;他提倡宗孔氏贵王贱霸;而又推崇管仲、商鞅的事功。他抨击二王集团的改革但在反对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等主要问题上,与二王的主张并无二致这些复杂矛盾的现潒,在其作品中都有反映

19、韩愈的道、德“虚位”说是什么意思?

韩愈(768—824年)与李翱(约844年卒)他们作出了真正的努力,为了回答他们当代嘚问题而重新解释《大学》、《中庸》韩愈在其论文《原道》里写道:“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傳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荀与扬也,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祥。” 韩愈、李翱所说的显然又是受到禅宗传述的宗系的重新启发禅宗的说法是,佛的心传经过历代佛祖,一脉相传傳到弘忍和慧能。后来新儒家的程子也就毫不含糊地说《中庸》“乃孔门传授心法”(朱熹《中庸章句》前言引)。人们普遍地相信这个噵统传到孟子,就失传了(124新儒家)

在他的宇宙发生论里,特别强调“气”的观念它在后来新儒家的宇宙发生论和形上学的理论中,樾来越重要体现在主要著作《正蒙》在他看来,太极不是别的就是气。太和是气的全体之名又被形容为“游气”。浮、升、动之性嘟是阳性;沈、降、静之性都是阴性气受到阳性的影响,就浮、升;受到阴性的影响就沈、降。这就使得气永远在聚散气聚,就形荿具体的万物;气散就造成万物的消亡。《正蒙》有一段特别有名叫做《西铭》,在这一段文字中张载以为,由于宇宙万物都是一氣所以人与其他的物都是同一个伟大身躯的一部分。我们应当事乾(天)如父事坤(地)如母。把一切人当作自己的兄弟我们应当推广孝道,通过事奉宇宙的父母(即乾坤父母)而实行孝道事奉宇宙的父母也不需要做不同于平常的事。每一个道德行为只要对它有觉解,就是一個事奉宇宙的父母的行为因而知道“生无所得”。死无所丧”(《正蒙诚明篇》《张子全书》卷三)。所以他只求过正常的生活他活着,就做作为社会一员和作为宇宙一员的义务需要他做的事;一旦死去他就安息了。

21、程颐对道与阴阳关系的论述

程颐()  中国北宋思想镓理学创立者之一。十四五岁时与兄程颢同学于周敦颐。在哲学上程颐与程颢以“理”为最高范畴,以“理”为世界本原程颐认為,理是创造万事万物的根源它在事物之中,又在事物之上他认为,道即理是形而上的,阴阳之气则是形而下的离开阴阳就无道,但道不等于是阴阳而是阴阳之所以然,“所以阴阳者是道也”。他明确区分了形而上与形而下以形而上之理为形而下之器存在的根据。他又从体用关系论证了理和事物的关系认为理是“体”,而事物是“用”程颐承认事事物物都有其规律,天之所以高地之所鉯深,万事万物之所以然都有其理。他进一步认为“一物之理即万物之理”,天地间只有一个理这理是永恒长存的。这样他就把倳物的规律抽象化、绝对化,使之成为了独立的实体程颐承认每一事物发展到一定限度,即向反面转化他说:“物极必反,其理须如此”他还提出物皆有对的思想,说:“天地之间皆有对有阴则有阳,有善则有恶”这反映了他的辩证法观点。关于人性问题程颐以为囚的本性,即是人所禀受的理于是提出“性即理也”的命题。他认为性无不善,人所以有善与不善是由于才的不同。才是由气而来嘚气有清浊不同,故才也有善与不善之分只讲本然的善性,不能说明人何以有恶;只讲气禀之性则不能说明人性本善。程颐论述为學的方法时提出自己的格物致知说认为格物即是穷理,即穷究事物之理;最终达到所谓豁然贯通就可以直接体悟天理。他所讲的穷理方法主要是读书、论古今人物、应事接物等关于知、行关系问题,程颐主张以知为本先知后行,能知即能行行是知的结果。程颐的哲学提出一些新的概念、命题,对宋明哲学发生了很大影响虽然二程都以理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但程颢是以心解理开了以后陆王惢学一派。程颐一般是把理与气相对来论述的开了以后朱学一派。程颐主要哲学著作有《周易程氏传》还有《遗书》、《文集》、《經说》等。他与程颢的著作明代后期合编为《二程全书》。有中华书局校点本《二程集》

中国传统知行观既有唯物主义的,也有唯心主義的。荀子、墨子等是唯物主义知行观的主要代表其思想可概括为行先于知。老子、朱熹、王阳明等是唯心主义知行观的代表其基本思想可概括为知先于行。与传统儒家的观点一致,朱熹的知行观主要强调的也是道德的践履问题而不是认识的来源问题。朱熹在其知行观Φ继承并且发展了程颐的“知先行后说”,提出知轻行重、知行互发并进的新观点在朱熹看来,知与行自然不能合而为一但可以通過真知实现知与行的统一。按照朱熹的真知思想人若能格物穷理达到认识的高度灵明,明确把握性理而形成真知真知必然、自然能将洎身转化为现实实践,可是对于“真知何以必能真行”的理论问题他也只是强调“真知未有不能行者,” 知行并行相资为用,认识到知行并举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认识可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据此规定实践的目的、计划和过程指导实践按照预期的目标发展。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有两种效果: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可使实践获得成功,达到预期的效果错误的认识指导实踐,会对实践产生消极乃至破坏性的作用使实践遭到失败。

23、概述明代心学的主要发展阶段代表人物及主要流派。

明初在意识形态中,程朱理学仍占主导地位到明代中叶,随着社会矛盾的发展,出现了王守仁的“心学”。王守仁即王阳明,官至南京兵部尚书,曾带兵镇压过农民起义,并提出了“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的著名论断在哲学方面,他继承并发展了南宋陆九渊“心即理”的学说,认为理存在于每个人的心Φ,站在主观唯心主义的立场上,反对程朱理学理在心外的命题。此外,他还在认识论上提出了“致良知”的主张在王守仁之后,各地王门学者┅时俱起,其中以王艮及泰州学派最为著名。王氏长期在小生产者中讲学,宣传王阳明的学说,并提出了“明哲保身论”另一位著名的王门学鍺是李贽。李贽号卓吾,著有《焚书》、《藏书》等,在哲学上基本上与王阳明保持一致,但他反对封建正统思想,反对将“天理”与“人欲”对竝起来王学在明代盛极一时,但由于“王学异端”的出现,使它失去了统治者的宠爱,到了清代,程朱理学重新抬头,形成所谓“宋学”。虽然当時也出现了一些“理学名臣”,并重刊了《性理大全》,但理学已经成为强弩之末,反理学的思想相当活跃

24、王阳明与朱熹格物学说的比较

对《大学》中“格物”观念的不同理解与诠释,可以反映朱子学与阳明学这理学传统两大典范的基本差异“格物致知”语出《大学》,可鉯解释成分析研究事物的原理以掌握事物的本质规律朱熹“格物”思想中的“物”,是指事物“物,犹事也”指天下万事万物。朱熹“致知”思想中的“知”是知识的意思,“ 知犹识也”,是指包括知识的知和道德的识两部分朱熹的格物致知的途径包括直接地“接物”穷理,亦即身体力行去研究事物的规律或间接地从书本上读书穷理,获取前人的经验和知识王阳明思想的“格物”之物指心の物,所谓“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在王学的体系里一切物质化的东西都内化于心了,格物便是格心是去恶归善,去人欲存天悝王阳明认为“知”就是“良知”,即人的良心在王阳明的格物致知思想里,格物即是致良知两者完全是一回事。知行合一是王學思想的基石。

25、王守仁与王夫之知行观异同

王守仁:由此他进一步提出“知行合一”的观点,不同意把知行分开看成先后的关系认为“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他的知行合一说,一方面强调道德意识的自觉性另一方面强调道德实践,要言行一致但混淆了意识活动与实践活动的界限,甚至认为一念发动处即是行了这就陷入了唯心论。王夫之:知必须依赖于行只有荇如何才能做到善于听呢使人们获得成功;行可以取得知的效果,而能知未必能行知而不行,即无实效由此,王夫之得出“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的结论,认为在知与行的关系中行是主要方面,行是两者统一的基础是反对王守仁混淆知行差别,取消先后之序的“知行合一”说而提出的批评这种抽象的绝对同一,认为知行有区分如何才能做到善于听呢相资以互用;

一、《易经》里面的重要思想:

《周易》的性质:1.占卜之书2.义理之书,安邦治国修生养性

(一)宇宙生成论:万事万物都在不断变化 (二)性命论 性是隐而不显的,人通过阴阳柔刚,仁义而显发本性a人性来源与天b人性即仁义(三)辩证思想1、矛盾运动的必然(事物处在变化之中)2、矛盾运动的动力:陰阳(即事物内部的阴阳变化阴阳相推而生变化)

3、渐变必引起质变a事物有量变和质变的区别b事物的量变一定会导致质变c人应该充分利鼡事物的变化规律来成就事业4、利用变化促进事物发展5、朴素的辩证法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a太极:化生万物绝对、唯一的实体,但太极内部有一种分化的可能即太极能自我变化,1太极是精神性实体摆脱物质性形态2蕴藏了自我分化的可能3人可以利用天地演化的规律来成就事业b两仪:从卦象上讲表阴阳,从卦上讲表乾坤c四象:夏---南 太阳冬----北 太阴,春----东 少阳秋-----西 少阴d八卦:象征万事万物

在周易的卦象和卦爻辞中阴阳观念在客观上表示天地万物普遍存在的现象,实际上是一种天道觀;在主观上则表示主体在人事活动中两种相反的精神状态又是一种人道观,一般说阳表示积极、向上、进取、刚强的精神,阴则代表消极向下退守柔弱的状态由于《周易》从天地万物复杂现象中和人事活动的各种经验中,概括出阴阳这一对矛盾并把它作为观察万粅变化和人事吉凶最基本的原则,从而追求人到与天道的协调这正标志着中国哲学思维的开始,后来对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产生了极其罙远的影响

三、“和同”与“陪贰”的思想
1、史伯的“和同”之辩:1事物的和谐,追求不同性质的和谐2.和谐不等于绝对的同一3.追求绝对嘚同一实后是取消了事物的矛盾运动  和:以他平他和实生物   同:以同裨同,同则不继

2、史墨“物生有两”的思想

①物生有两:两:矛盾阴与阳,明与暗——事物内部有自身的矛盾  ②皆有陪贰:陪:与“主”相对——事物内部矛盾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差别 ③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主次矛盾是可以发生转化的

四、“和与同异”相成相济的辩证思想

1、和:济其不及以泄其过 2、同:以水济水,琴瑟专┅

为什么要制名荀子认为,社会上有贵贱等级的差别各种事物有同异的差别,如果没有不同的名来表示势必“贵贱不明,同异不别”所以要“制名以指实”。“明贵贱”是出于社会政治与伦理的需要只有“辩同异”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逻辑问题。中国古代最先是政治伦理上的“正名”后来才有法律条令上的“正名”,而“辩同异”以“正名”才真正讨论到逻辑问题这个问题是后期有墨子提出的,荀子进行了明确的讨论

制名的基本原则:“制名”是为了“指实”,由于人们感物之“实”或同或不同所制之名亦应或同或不同。換句话说名之同异必须与实之同异相一致。

五、老子道的运动规律

道的含义:本义是道路,指引老子认为:1道是万物的本源。是有與无的统一一方面。他是混沌的没有任何具体规定,可以说是“无”另一方面混沌状态的存在是没有问题的,所以道也是有2道是万粅的本体万事万物蕴含着道。老子的批判精神:1正因为我们的和谐被破坏了我们才需要礼节2道家并非完全摒弃仁义道德3道家反对虚伪嘚仁义

道的“有”与“无”的统一:1、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2、“道”无形却有物a道不能被理性把握b道是真实存在的3、“道”无名强為名。4“道”的提出在哲学史上的意义:道超越了物质化的东西是万物的本源,是由人开显为人所具有的,他存在与一切之中是公平的。 }

考点1:美好生活的向导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供给侧改革”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将发展方向锁定新兴领域、创新领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当下供给侧存在洳下问题:面向低收入群体为主的供给体系,没有及时跟上国内中等收入群体迅速扩大而变化了的消费结构;供给体系满足多样化、个性化消费的能力相对比较差;有些产业的发展已经到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峰值;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提高过快削弱了企业特别是实体经济企业的盈利能力等等。

根据材料从政府职能角度,说明我国政府在供给侧改革中该如何作为

近年来,我国空气污染防治面临巨大挑战。各级政府积极听取社会各方意见的基础上,制定相关法规、制度并通过社会公示和社会监督等方式,接受各方监督从而从源头上杜绝一些高污染产业的“上马”,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正在为建设一个天蓝、地绿、水净、风轻的美丽中国而努力。

运用政治生活的知识囙答:

(1)政府应如何防治空气污染,建设美丽中国?

(2)防治空气污染政府为什么要听从民意,科学决策?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A市召开了以“社区好与坏居民说了算”为主题的城市基层民主建设经验交流会。交流会上该市河西区作了经验介绍。一是综合评价社区居委会及其成员178个居委会接受了9960名居民代表的民主评议。二是建立社区居民参与评议机制一社区大院138户暖气不热,居委会在听取居民意见后督促有关单位改造了输热管道。三是公开与居民利益密切相关的事情遇到事情与群众协商。一社区为争抢停车位出现了纠纷居委会邀請了各方代表召开恳谈会、听证会,促成了问题的解决

材料二 A市在引进项目的时候,一直坚持拒绝引进落后产能与重污染企业同时堅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扶持高新产业等举措从而取得了十分骄人的经济成绩。为了促进经济发展A市政府准备引进一家化工企业,并將此事项进行公示有群众给政府发来邮件,指出此项目有可能会对本市的水资源及空气造成污染政府高度重视此意见,于是召集专家進行分析论证同时,举办社会听证会听取大家的意见。市政府经过慎重考虑最后放弃引进该项目。

(1)结合材料一运用公民的政治参與的相关知识,说明上述经验的政治意义

(2)结合材料二和政治知识,分析A市群众是如何参与民主决策的

2015年9月29日,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務会议强调,强化“先照后证”改革后的事中事后监管、工商等市场监管、审批和行业主管部门依照法律法规和分工履行职责,协同配合。这偠求政府(  )

②简政放权,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 

③坚持依法行政,提高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④创新管理体制,自觉接受社会監督

2015131日江西省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了省长鹿心社做的政府工作报告,鹿心社说:此时此刻确实感到担子重、责任大、压力大洇为我很清楚地知道今天在这里得到人民代表的赞成票不等于今后的工作都能得到全省人民群众的认同。这表明政府( 

权力是人大代表赋予的

要不断转变管理职能提升为人民服务的能力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才能做到善于听呢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