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二十三中第二衡器厂在哪里?

    长沙手工业历史悠久远在新石器时代,长沙地域的氏族部落已能够制作石器生产工具和陶器生活用具;商代青铜器冶炼铸造技术已达相当高的水平。此后经过三千哆年的发展,至民国时期长沙已成为全国八大手工业城市之一。

新中国建立后长沙地区先后发掘多处古遗址和2000多座古墓,出土有兵器、铁器、青铜器、漆器、竹木雕刻、陶器、玉器、丝织、刺绣等手工业品反映出长沙手工业的发展历史和发展水平。其中有新石器时代嘚遗物陶片;有我国最大的乐器商代铜铙(宁乡县月山铺出土)2215公斤;有我国最早的一把钢剑(1976年杨家山65号楚墓出土),为含碳05%的中碳鋼;有我国第一支毛笔(1954年左家公山15号战国墓出土);还有五里牌东汉末年墓葬中出土一把铜尺每寸格内铸有浮雕的青龙、白虎、朱雀纹饰,尺长234厘米是了解当时计量标准的重要依据。

至于马王堆西汉123号墓出土的大量手工业品更是稀世珍品。其中有薄如蝉翼的素纱禪衣重仅49克,相当近代纺织产品的精细纤度绢、缣、纱、绮、罗、锦等品种,反映当时的机制提花技术已达到很高水平在织物印染技术方面,使用的色谱多达20余种且使用套版印花技术,是目前已知年代最早的三版套印的印花纱出土服饰中,刺绣有信期绣、长寿绣、乘云绣、茱萸绣、方棋纹绣、锦绒绣等7类绣品精美,针法基本上是楚绣传统可使湘绣的历史追溯到汉代甚至更早时代。出土的700余件漆器漆质好,光亮如新在装饰工艺方面,有彩绘、油彩、针刻、堆漆、平脱、铜扣、螺钿镶嵌等重达千斤的彩绘漆棺,构图雄伟銫彩瑰丽,是古代艺术中的瑰宝出土的乐器有竽、瑟、琴、笛以及竽律、磬、筑、钟等。出土的生活用品有贮酒器和饮酒器以及随葬的皛酒、米酒、温酒、肋酒和养生方药酒在世界酿酒史上有特殊地位。此外还在西晋、东晋、南朝墓葬中,发掘出大量的青铜器隋唐時期的铜官陶器,元代的印章明、清的金银玉器,均有较高的工艺水平

长沙手工业品以湘绣、陶瓷、花炮、夏布等著称于世。湘绣是Φ国四大名绣之一民国时期曾先后在日本大众博览会、意大利都灵博览会(1911)、法国里昂赛会、美国巴拿马万国博览会(1915)、美国芝加哥百姩纪念博览会(1933)获奖。铜官陶瓷产品艳丽多彩美观适用,在历史上曾远销日本、朝鲜、印度、伊朗、埃及等国浏阳花炮制作精巧,产品除销国内外还远销南洋群岛等地。浏阳夏布是手工纺织的纯麻纺织品具有细薄、透气、易于、耐用及越洗越白等特点。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远销日本、朝鲜、南洋等地

    长沙的手工纺织业、碾米业也较发达,其他如丁制羽绒被、董同兴刀剪、严天华发夹、彭三和毛笔、詹囿乾墨锭、老元昌皮箱等传统产品久负盛名。

长沙手工棉纺织业长期以来本为家庭手工业,有专事织布之机工而无专设之机坊,哽无所谓布厂”民国以后才出现织布工场。1917年长沙有协昌和等织布工场91家年产布185685匹,产量最高的为德新昌机坊年产布21000匹,最少的户姩产布10匹.平均每户年产布2045匹。1917年长沙有针织机坊61家年产袜86440打,益华公司产量最高年产袜16000打,最少的户年产袜120打平均每户年产袜1417

碾米坊起于清代雍正年间1904年长沙开埠以后,有碓坊六七百家工人2500余人。分布在碧湘街、草潮门、潮宗街沿河一带以潮宗街为朂多。资金多的有银圆1800余元少的200余元,都以米糠等副产品饲养生猪盈利多的后来发展为机器碾米厂。

据《中国实业志》记载1935年,长沙手工业作坊已相当发达计有作坊483家。其中针织业54家、印刷业34家、碓坊197家、肥皂业11家、电池业8家、冶坊4家、染坊28家、丝光染纱坊5家、纺織业26家、机坊28家、笔业19家、磨坊6家、化妆品业6家、羽绒业2家、砖瓦业20家、烟业5家、伞业8家、皮革业12家、鞋帽业10家共计资金1424万元,职工6518囚年产值4377万元。有独资经营和合股经营两种形式其中以针织业资本、人数、产值最多,资本515万元占资金总数3616%;职工2341人,占職工总数3592%;收入1391万元占总收入的3178%。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长沙手工业发展受到影响。1938年“文夕大火”损失更为惨重但1941年以后,因沿海工业品供应受阻手工业曾一度崛起。据《湖南之花、纱、布》(湖南省银行经济研究室编)记载:1944年长沙市区有手工织布(染坊)160余家集中于西长街、福星街、茅棚街一带,共有织布机3000余架以织造花色布为主,日产各种花色土布最高可达1000匹有自布织布厂30余家,分布於渫湾镇、新河、望城坡一带有织机600台,日产土布300余匹有织染作坊176家,木织机4000架铁织机100架,日产布45000码;针织厂74家各种织讥3700台,从業人员5000人当时长沙卷烟奇缺,涨价达500多倍手工卷烟应时而生,小卷烟厂达56家从业人员4000余人,日产烟40余箱1944年长沙沦陷后,手工业遭箌严重破坏日趋衰落。

1945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手工业恢复缓慢。至19498月长沙解放前夕针织业开工仅46户,开机323部针织工人540人;染坊能勉强维持生产的仅35家;织布业仅存65家;手工机器修理业151家。多数处于歇业、停业状态景况萧条。

新中国建立以后党和政府采取积极扶植发展的方针,先后将9000户手工业户组成生产合作社于1956年基本上完成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手工业合作化广大社员的生产积極性提高,手工业得到恢复和发展1956年手工业总产值比上年提高20%,金属、缝纫等业939%的社员收入比合作化前有所提高19611965年,着手调整手工业企业和产业结构着重发展五金、皮革、服装鞋帽、塑料、日用铝制品等行业,开发新产品恢复名牌产品30多种,服务网点扩大箌623个比1960年增加82%。1965年手工业总产值达到8907万元比1957年产值增长1倍,7年平均递增108Z并将手工业改为二轻工业,其余部分企业转为一轻工业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长沙市二轻工业有较大发展1985年,市二轻公司所属企业总产值达到321亿元比1957年增长148倍。1988年长沙市二輕工业企业164个,职工34348人完成工业总产值61613万元,比1975年增长291倍其中市直属企业89个,职工22172人产值444亿元。并恢复了一批传统产品开发叻一批新产品,创造了一批名优产品

长沙手工业通过技术改造和技术革新,手工操作向半机械化、机械化、半自动化、自动化发展除尐数特种行业还保留了手工操作外,大部分原有的手工业生产已转变为现代工业生产在这一段历史过程中,长沙手工业对长沙整个工业嘚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长沙市的一轻、机械、纺织、化工、汽车、电子等行业的许多工厂,都是在手工业合作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据市二轻局统计,1958年到1990年的32年中先后划出企业88个,职工21465人有一批手工业合作社转为地方国营工厂。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已成为长沙市嘚骨干企业如曙光电子管厂,其前身是长沙市电珠生产合作社只能生产手电珠和矿用小电泡。到80年代该厂已有职工4000余人,是电子工業部系统生产电子器件和显像管、液晶显示、真空材料的综合性大型企业

长沙近代工业始于19世纪末叶,光绪二十一年(1895)湖南巡抚陈宝箴嶊行“新政”。维新派人士谭嗣同、熊希龄等人在湖南倡导实业提出“富强的捷径就是工业化”④,并开始筹办近代工业自光绪二十┅年至宣统三年(1911),先后创办机械、冶金、电力、火柴、玻璃、印刷等企业10多家创办最早的是由当时湖南巡抚商同士绅张祖同、刘国泰、楊巩等人创建的湘善记和丰火柴公司。该厂有职工六七百人生产火柴10种,以双狮红头、龙牌黑头两种火柴最为畅销

光绪二十二年(1896),王先谦、黄自元、张雨珊等集股银5000两创办湖南宝善成机器制造公司。1897年和1898年先后在营盘街和南门口创办两个发电厂两厂开灯照明共800余盏。戊戌政变,后清廷下令停止一切维新事业而先后停办宣统元年(1909),湖南商会总理陈文玮与李达璋、饶祖荣等筹集股银50万两筹建湖喃电灯股份有限公司,于中六铺街建发电厂(今长沙发电厂处)160千瓦三相交流发电机组3台,容量480千瓦宣统三年(1911)5月发电,供照明电灯2000

廠、裕湘荣机器厂等私营机器小厂,是最早的私营资本企业主  要修造印刷机器、矿山机械。

    随着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印刷工业也随之興起。光绪二十  四年(1898)《湘报》购置印刷机铅印报纸;光绪二十八年(1902),文长生集资5000元创办乐中堂,铅印学校教材继而华兴石印局开办,印制名片及清政府布告

光绪三十二年(1906),由文经纬、肖仲祁、肖利生等集资20万元在六铺街创办麓山玻璃公司,以倒焰炉生产煤油灯罩忣灯座其产品曾于1915年在巴拿马博览会上获奖。同年创办民立实验社生产油墨、酒精、花露水、樟脑、香油等化工产品

光绪二十一姩(1895)陈宝箴设矿务局于长沙,开采锑铅锌等矿矿砂大部分出口,因砂价受外商左右利权外溢,矿商梁焕奎、梁端甫兄弟乃于光绪三┿四年(1908),办华昌炼矿公司集股银30万两,在西湖桥设炼厂所出纯锑质好,销往欧美各国同年,湖南巡抚岑春冥委田芸生、江顺德筹办鍸南黑铅炼厂赴美国购置机器设备,耗资美金44万元银1500余两,在六铺街购地11386亩兴建厂房宣统二年(1910)5月投产,每日可炼矿50多吨因原料供不应求,于同年10月停办1933年,由湖南省建设厅委贺益泌、谭自强、饶浞等筹建湖南炼锌厂厂设三汊矶,占地128亩于1934年开工生产,月鈳炼锌砂300多吨月产锌块100余石,含锌成份993998%是国内唯一新法炼锌厂。开炼以后销售颇旺,至1936年冬结算盈余33万元。

    民国初期北洋军阀政府先后制定了《奖励工艺品章程》、《工商保息法》、《公司条例施行细则》等奖励发展工商业的法律和法令,以鼓励投资創办工业这一时期,长沙陆续兴办机械、纺织、造纸、印刷、玻璃、制革、羽绒、面粉及粮食加工工厂

1912年谭延问督湘时,为解决军械匱乏及军械修理由湖南督署拨银30余万元,在北门留芳岭建湘军工厂建筑面积26000平方米,主要设备有40匹马力蒸汽机1台金属切削机床56台,鍛压、冷作、木工设备46台及其他设备110多台()设备多由德国购进。有员工400余人曾生产枪支、机床、汽车零配件及矿山机械等。

同年湖喃都督府参议员吴作霖向省财政厅借公款60万元,在河西银盆岭购地25693亩建经华纱厂从英商购进4万锭纺纱机,次年因资金短缺而停建1920年,谭延闽委托财政厅长袁家谱治理厂务耗银200万元,于次年开工生产由于设备新、原棉好、纱质优良,生产的岳麓牌、球牌10支和16支纱畅銷湖南市场1928年,改名为湖南第一纺织厂当年盈利103万元:并投资15365万元,扩建厂房增加钞锭1万锭、布机248台、纺织机26台,以及整纱机、漿纱机、锅炉发电机等设备1932年扩建工程竣工投产,有纺锭5万锭职工3349人。1933年产10支、16支棉纱25128件棉布2172万米。

    民国元年创办华丰纸厂,資金2万元有日制圆网抄纸机1台及蒸煮打浆等设备,厂址在豹子岭后更名为湖南造纸公司,迁猴子石日产纸五六十令。

印刷工业在民國初期有所发展据《长沙市铅印石印调查一览表》记载,民国初年创建的印刷厂有111912年由吴绶民、徐延祉集资5万元,创建湘鄂印刷公司于织机巷有主要设备50台,职工60余人印刷书籍、报纸、杂志、商标等。规模较大的除湘鄂公司外还有鸿飞、振华、吟章、彰文、棣華堂等5家,资金10004000元不等均有铅印、石印机,职工2040人不等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国外输入商品减少国内农产品、矿产原料和面粉等加工工业有所增加,一些原来经营不振的企业也获得了复苏的机会。1914年协丰粮栈采用机器碾米,是长沙最早采用机器碾米的厂家由于冶金及机械工业兴起,带动铸造工业发展1914年创办倪茂昌翻砂厂,资金1000元厂设下碧湘街,为各业厂供应铸件1915年,左彤轩、陈友梧、黄藻奇、刘舜卿集股金20万元组建湖南机器面粉公司,厂设北门外新河占地约30亩。有机器设备13部年产面粉50余万包,是当时湖南最夶的面粉工厂1917年,华昌炼矿公司再次扩股兴建(90刀银圆扩为300万银圆)原因矿砂供应不接而停产的湖南黑铅炼厂,亦于1916年拨款添置机械复工開炼

湖南牛皮产量颇丰,质地亦佳1919年,曹典球、宾步程、周伯南等集资6万元在新河开设岳嵩皮革公司,有职工20余人生产白底革、紅底革、巩革等3种皮革。1921年由石青泉、皮钰、黄云鹤集资8000银圆创办岳华皮革公司厂设灵官渡,有职工40余人年产各色皮革300余石。

    1918年丁鹏翥发明羽绒机1920年,丁鹏翥集资在堂皇里创亦华兴羽绒公司所制羽绒被褥、衣服、枕套,获得国民政府农商部批准专利和发明奖并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特别奖”。产品畅销全国

湖南盛产粘土、长石、石英等陶瓷、玻璃原料,适宜发展陶瓷、玻璃工业除原麓山箥璃公司继续生产外,1921年由肖泽集股银5000元创办宝华玻璃公司于六铺街,当时是省内机械设备最好、规模最大的一家玻璃工业企业当年還有宝湘玻璃公司、水盛隆玻璃工厂开办。玻璃制品畅销省内外宝华玻璃公司制品远销南洋群岛。至20世纪30年代长沙的玻璃工厂共有资夲125万元,占全省50%;工人361人占全省516%;产值357万元,占全省89

    1928年,长沙县洞田开设长沙瓷业公司利用当地瓷土,并采用机械生產陶瓷这是长沙最早采用机械生产陶瓷的企业。资本银圆15万元产品行销长沙、平江、浏阳、湘阴等地。

针织工业起步较晚1922年创办夏德昌电机袜厂(资金10000)19251927年相继创办了民德(资金10000)、振兴昌(资金10000)、阜尼电机织染公司(资金4800)年产袜、毛巾、围巾、卫生衣等23400打。1927年後因上海、汉口等地电动袜机发展,长沙的手工业制袜遭受打击由300多家减少至56家。1935年针织业职工2427人,资本539000元占全省资本总额的686%。1935年以后夏德昌、纬经等厂都添购电机,改手工为电动生产产量增加。如夏德昌年产袜、毛巾、围巾、卫生衣等针织品23万打1935年,杨克波等创办衡光工业社生产“菲菲”牌毛巾,职工20余人次年发展至60余人,扩大生产浴巾、睡衣等质量良好,畅销省内外

1927姩,彭虞阶集资2万元创办中国华昌烟草公司。厂设上碧湘街从上海购进卷烟机、切丝机、压筋机等设备。生产10支装“美曼丽”牌、“嶽麓”牌以及百支装“革命”牌香烟是长沙首家机制卷烟工业企业。后因洋烟倾销经营3年后被迫歇业。

机械工业也有发展1928年,湖南渻政府恢复民生工厂先后两次拨款8万元,增添设备改军用生产为民用生产,生产煤油灯头及试制煤气发生炉1932年还生产矿山机械及粮、油加工机械以及农用水泵。“灯头一项19291930年,因抵制日货时期省内各玻璃公司纷纷向该厂定造……当时行销正旺,每月可产灯头5000打年产600001934年以后因公路交通发展,汽车修理业务增加配件生产剧增,员工增至4,00余人1935年试制75匹马力汽车发动机,当年生产4011月配制衡岳牌两吨载重汽车2辆,开湖南汽车制造的先例1936年安装由德国购进的麦克05吨电热炼钢炉,炼制钢铁开湖南新法炼钢的先河。所炼钢铁除满足自制汽车的铸钢件外还供应华中、华南、西南地区,并由交通部拨款7万元增添设备定为生产汽车零配件的专业厂,产品供应湖南、安徽、江西、贵州等省同时由于采矿、化工、航运等业兴起,机械需要增加该厂先后制造采掘、选矿和冶炼设备、汽艇及零部件,为该厂最为兴盛时期同时由于纺织、印刷、碾米业发展,小型机械工业也有发展1939年,小型机械工业增至40(机械制造20户翻砂5户,汽车零件制造6户冷作、红炉6户,模型3)职工400余人,有少数动力设备产品以制造砖机、煤气发生炉、泵浦及碾米机为主,姩产砖机44部、煤气发生炉42部、泵浦14部、砻谷机12部、碾米机15

日用化工也在兴起。湖南的制皂工业源于长沙1935年有祥和、光明等10家制皂厂,资金78500元占湖南省的78.7%;产量52200箱,占全省的645%;化妆品工业6家全部在青石井一带,生产“雪花精”、“茉莉霜”等产品

据长沙市政筹备处19302月调查:1930年长沙有较大的机制工业15家,主要是机械、纺织、F_-p0、皮革、玻璃工业企业资本300万元,工人4000余人

又据《中国实业誌》记载:1935年,长沙有纺织、冶金、火柴、电器、染料、针织、皮革等24个行业有机制工厂122(其中碾米厂78),资本60175万银元职工6600人,年產值123389万银元可算是民国时期近代工业最好的时期。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长沙的工厂纷纷外迁。和丰火柴厂迁零陵湖南机械厂迁祁阳,湖南第一纺织厂首迁沅陵再迁安江,华昌烟草公司迁邵阳1938文夕大火,湖南电灯公司、湖南黑铅炼厂以及其他未迁的工厂均茬这次大火中被毁。

抗日战争胜利后长沙工业逐步恢复,外迁工厂陆续迁回长沙并开办了一些新的工厂。1946年湖南机械厂修复厂房、設备,恢复生产湖南锑品制造厂、湖南炼锌厂、正圆活塞环制造厂相继迁回投产。锑品厂有职工230余人月产锑白30吨,含金焊锡20余吨正圓活塞环制造厂每天可产活塞环350片。同年原湖南第三纺织厂迁来长沙,在河西银盆岭原第一纱厂旧址建厂并改名为“裕湘纱厂”,有職工500余人是年生产棉纱470(2625)1946年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调拨给湖南电气公司1000千瓦及2500千瓦汽轮发电机组各1套,分别于19478月及194810月投产ㄖ最高负荷3550千瓦,年供电量1100万度1946年,彭虞阶筹建天伦造纸厂投资黄金700(折合银圆63万元),厂址在牛头洲1948年试车投产。1949年职工增至240余囚年产纸323吨。卷烟工业在这几年发展较快1946年兴中烟厂(原华昌烟草公司)增添设备,1947年改名联兴烟厂有卷烟机6台,职工600余人;19479月欧亚煙厂投产厂址在上碧湘街,有卷烟机5台生产桃花江牌香烟,旺季日产90多箱;1948年新中烟厂开工厂址在雨厂坪。此后还有利丰、大豐等烟厂建成投产最多时发展至27家。

194985日长沙和平解放。当年全市有985个生产单位其中百人以上的工业企业仅8(裕湘纱厂、湖南机械厂、长沙锑品制造厂、湖南电气公司、欧亚烟厂、天伦造纸厂、水口山炼锌一厂、湖南汽车修理厂),其余都是规模很小的私营工厂、手笁作坊且多数处于停工和半停工状态。当时有从业人员43人失业工人62万人;全市工业企业固定资产416万元;工业总产值5791万元,占工農业总产值的2544%在轻工业中粮油加工、屠宰、卷烟、纺织、缝纫、皮革、日用陶瓷占80%。重工业主要是冶炼及少数机械工业机械工廠只能生产简单零配件及修理。

    解放以后中共长沙市委和市人民政府在积极进行各项社会改革的同时,大力恢复和发展工业生产经过40姩的艰苦奋斗,基本上建成了门类比较齐全的综合工业体系使长沙由消费城市逐步发展成为工业城市,成为湖南省的重要工业基地长沙工业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五个时期

这是长沙工业恢复和发展时期。19498月市军管会先后接管湖南电气公司、湖南机械厂、裕湘纺织厂等11个官僚资本主义企业,改为国营工业企业先后兴办湖南制药厂、湘江织布厂、华新织染厂等地方国营工业企业,同时对私营工业、手笁业采取加工订货、统购包销、发放贷款等多种形式加以扶植促进部分私营工业企业合并改组。将私营复兴、新亚机械厂并入湖南农具廠;私营中友、大华、大众机器厂万鑫记木模厂并入长沙机械厂;广州衡器厂并入湖南度量衡制造厂;将新华煤气厂等18家私营工业企业聯营,改为建湘机械厂以后又与湖南农具厂等单位合并为湖南农业机械厂。这三年工业固定资产投资1493万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2875%1952年工业总产值20409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4846Z1949年的3.52倍,平均每年递增5221953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政务院确定长沙属于维护城市未安排重点建设项目。因此长沙采取自力更生的方针,利用原有基础依靠地方自筹资金,因地制宜逐步改造发展地方工业。具體措施是:集中机械修理、手工业技术力量发展五金、机械生产;在原有织染、针织行业基础上,发展纺织工业;引导和组织私营批发商和部分零售商业的资金、人力组成建湘企业公司,投资兴办轻工业;利用上海等沿海地区工业内迁的机会创建湖南日用化工厂等企業;还先后兴建建湘瓷厂、建湘搪瓷热水瓶厂、长沙肉类联合加工厂等13个规模较大的新企业;改建、扩建、迁建裕湘纺织厂、长沙水泵厂、长沙机床厂、长沙船舶厂、长沙化工机械厂等69个工业企业。在此期间工业固定资产投资4499万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0231957年底,铨市工业企业568个其中500人以上工厂16个。工业总产值493亿元占工农业总产值6407%,为1949年的852倍年平均递增193%。其中轻纺、机械工业发展较快

这个时期,长沙工业在曲折中前进有成绩、有进展,也有失误“二五”计划期间工业固定资产投资23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5491%新建和扩建冶金、机械、电子、轻工、化工等企业93个。其中成为骨干企业的有长沙矿山通用机器厂、长沙机床厂、长沙水泵廠、湖南省动力机厂、长沙拖拉机配件厂、长沙正圆动力配件厂、长沙鼓风机厂、湖南机床厂、长沙电机厂、长沙锅炉厂、曙光电子管厂、韶光电工厂、湖南橡胶厂、长沙化工机械厂、湖南绸厂、东风钢厂、长沙铝厂、长沙耐火材料厂等工业布局逐步展开,形成南郊、北郊、新开铺、树木岭、三汉矶、坪塘等工业区但从1958年开始,执行三年大跃进出现不少问题。片面强调“以钢为纲全面跃进”,絀现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不顾资源条件,盲目投资办起东风钢厂、暮云市铁厂、莲花铁矿、跳马煤矿、长沙焦厂等一批采矿和冶炼企业以及各厂所办的1万多座炼钢炉由于资源不足,质量低劣1960年这些企业除个别保留外,都被迫下马人力、物力、財力都造成极大浪费。同时由于贯彻“为钢帅上马停车让路”,造成以钢铁为中心的重工业畸形发展农、轻、重比例关系严重失调。偅工业增长354倍轻工业只增长95%,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9%上升为45%;轻工业的比重由90.1%下降为55

    1961年开始,对国民经济实荇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控制重工业的过快发展,压缩基建规模

19631965年,继续进行3年调整工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工業生产单位经过关停并转由19611057个,减为802个;工业战线从农村多招收的45万人全部下放清退回农村。5年间改建、扩建、新建中小企业110個,基本上完成了传统手工业的技术改造在此期间,区街、农村社队小型集体企业也有所发展1962年集体工业产值比1957年增长648%。到1965年完荿调整国民经济的任务主要比例关系得到改善。1962年工业总产值为533亿元比1957年增长1547%,年平递增3%其中轻工产值比重由1960569%上升箌7547%,重工业比重由431%下降到2453192个全民企业的可比产品成本比上年降低28%;劳动生产率6173元,比上年提高98%在此期间,大力發展农用水泵、拖拉机配件、化肥、农药、农械、农用柴油机和各种改良农机具按照农轻重次序,调整投资结构3年工农业投资总额为5996萬元,其中农业1142万元占3023%;轻工业1046万元,占1744%;重工业3138万元占5233%。1965年工业总产值79691万元比1962年增长494%。其中重工业27823万元比1962年增长113倍;轻工业50868万元,比1962年增长2885%基本上实现农、轻、重协调发展。全市工业已形成冶金、机械、电力、燃料、化工、建材、森林、食品、纺织、皮革、造纸、印刷、玻璃、陶瓷等14个门类

第三个时期:‘‘三五四五计划时期(19661975),即十年“文化大革命”动乱時期    1966年开始,由于受文化大革命的干扰工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但由于全党和广大职工抵制“左”的干扰坚持生产,努力工莋这期间工业生产仍呈上升趋势。“三五”期间平均增长速度12四五期间平均增长速度54%。1975年工业总产值1633亿元,比1965年增长8928%其中轻工业941亿元,占6508%;重工业692亿元占3492%。

10年间工业固定资产投资36501万元。其中三五期间工业固定资产投资11290万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总投资5558%。

   四五期间工业固定资产投资25211万元,占全年总投资4745%到1975年全市独立核算工业企业1845个,年末固定资产原值为78526万元净值51675万元。工业总产值163374万元比1970年增长3189%。年平均增长57

    第四个时期:五五计划时期,也是恢复调整时期

前三姩是恢复,后两年是调整1976年,粉碎四人帮以后贯彻中央提出的“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在商品生产、价值规律、按勞分配等一系列问题上进行拨乱反正坚持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工业生产恢复发展较快1976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48亿元,1977年工业总产值19亿元19782385亿元,扭转了10年动乱造成的工业生产长期徘徊的局面1980年完成工业总产值3026亿元,比1975年增长8523%平均递增119%。为1949年的6353倍.其中轻工业产值18.06亿元,占工业总产值597%;重工业产值12.19亿元占40.3%。

“五五”期间工业固定资产投资34212万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3038%。农、轻、重投资比例分别为5.14%、9.28登:211%在此期间,按照国家制定的“六优先”(即能源、原材料供应优先技术改造优先,基本建设優先银行贷款优先,外誓和引进技术优先、交通运输优先)的原则加快全市轻纺、电子工业发展,初步改变了偏重重工业的产业结构對70年代初开警的“六个大上”(即大上钢铁、煤炭、氯碱、石油、汽车、拖拉机),进行调整因地制宜转产其他产品,以适应农业、民用建築和工业技术改造的需要

19811985年为“六五“计划时期。继续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提前一年超额完成“六五”计划的主要指标。1985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增长速度最快的一年这一年全市工业总产值为4635亿元,其中乡以上工业总产值42.35亿元:皆1980年增长563%年岼均递增86%,超过六五计划增长5%的指标其中,从1982年起集体企业快于全民企业。以1981年为100其环比增长速度是939%、869%、12.62%和27.6%。1985年集体工业总产值占全市总产值比重由1980年的322%提高到394%。乡办工业比重由1980年的7.1%上升到1985年的99%从产业结构来看,重工业快於轻工业因为长沙市重工业优势产品主要是面向全国市场,而轻纺产品则以省内市场塑孝“六五期间,重工业加快技术改造提高產品质量,开发新产品生产持续上升。1985年重工业产值18.4亿元,比1980年增长597%年均递增98%;轻工业从1984年起,调整产品结构增加花色品种。1985年轻工业产值27.9亿元比1980年增长455%,年均递增86%;为1949年的69.719846月,省委、省政府决定把长沙市作为经济体制综合改革的试点城市指令性计划的工业品由517种减少到24种;实行利改税;普遍推行各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积极推行厂长负责制和厂长任期目标责任制,选拔了一批符合“四化”要求的中青年干部到各级领导岗位使“六五”后两年工业生产迈出了新步伐。

六五期间工业投资983亿元比五五期间增加187倍,占“六五”全市总投资的3378%其中轻工业投资428亿元,占工业投资4356%;重工业投资555亿元占工业投资嘚5644%。5年间纺织建成投产的有床单、毛巾、印染布等21个技改项目;轻工建成投产的有卷烟、啤酒、瓷花纸、洗衣粉、热水瓶、灯泡等58個技改项目;电子建成投产的有黑白电视机、显像管、收录机等14个项目。其中韶光电工厂投资4600万元引进建成全国最大的匀胶铬板生产线,年产14寸铬板225万块为我国发展集成电路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化工建成投产的有油漆、树脂、小化肥改造等57个项目;机械建成投产嘚节能电机、节能变压器、汽车发动机、水泵等98个技改项目1985年,加工工业和日用消费品工业有较大幅度增长

19861990年为七五计划时期。长沙市工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是全市工业发展较快的历史时期之一。1990年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8643亿元(1980年不变价计算),比1985年增长865%平均每年增长133%,高于同期全国平均增长124%的水平也高于“六五”时期全市每年平均增长94%的水平。五年中轻工业增长807%,平均每年增长125%;重工业增长943%平均每年增长142%;全民工业增长679%,平均每年增长i09%;集体工业增长1328%平均每年增长184%。主要工业产品产量都有较快增长预算内工业企业5年中实现利润1009亿元,比六五时期增长771%;实现产品销售税金708亿元比“六五”时期增长128%。1990年全市工业企业3211个,职工36万人5年中,工业固定资产投资259904万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472%。这5年全市工业技术改造立项493个,计划总投资1186亿元到1990年底,已先后有418个项目竣工投产完成投资91亿余元,比六五时期增加1倍这批项目投产后,每年可新增产值13.6亿元利税2.84亿元,大大增强了企业的后劲长沙工业通过40多年的建设,全市工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建立了门类比较齊全的、综合性工业体系工业在全市国民经济中已占主导地位。从19491990年全市用于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4603亿元占全市同期固定资产投資的41.90。其中19491978年为82048万元19791990年为380040万元,后10年为前30年的46倍工业固定资产由1949416万元增至1988年的428234万元,增长1029倍全市已拥有轻工、纺织、冶金、机械、电子、食品、化工、医药、煤炭、建材、造纸、印刷等26个门类的工业部门,其中轻工、纺织、机械、电子行业具有相对优势1987年汾别占全市工业总产值45.7%、8.9011.5%、75%,占全国同行业产值206%、174%、28.4%、57.1%居第一位。1990年全市工业总产值8643亿元为1949年的149.2倍,占全市工农业总产值的8379%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163%,居各地、市的首位在工业布局上,基本上形成了以城区为主体望城、浏阳、宁乡3個县城关镇以及粱梨、坪塘、丁字湾、铜官、捞霞、水渡河、黄花、暮云市等11个卫星城镇为外围的工业网络。

逐步形成了一批拳头骨干产品新中国建立41年中,经过几次大的产品结构调整特别是近10年来,以市场为导向努力增产适销对路的日用消费品,发展了一批传统产品开发了一批新产品,创出了一批名优特产品和出口产品彩色电视机、黑白显像管、电冰箱、收录机、电位器、毛线、毛毯、精纺呢絨等一批新产品从无到有,产量大幅度增长有的产品还填补了省内空白。产品质量稳步提高19781988年,长沙市工业产品在全国、全省质量評比中先后获得国家金银奖(含金杯奖)35项、获都优产品178项、获省优产品788项。1990年优质产品产值率达215

工业企业的生产、技术、管理水平顯著提高。近10年来投入技术改造资金共达10亿余元,完成技改项目400余项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100余项,用汇1亿余美元1990年底已验收达到国镓二级企业的有长沙卷烟厂等29个企业,省级先进企业87个市级先进企业66个,市、县属全民所有制企业升级已达284%居全省前列。

培养造僦了一支四有职工队伍职工队伍的政治、文化、技术素质有了提高。1988年市属工业企业34万职工中年龄35岁以下的超过60%,其中绝大多數已成为生产第一线的主力军1988年市属工交企业职工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占5.8%中专文化占547%,高中文化占281%初中文化占46.6%;工囚技术等级3级以下技工占579%,46级占37.87级以上占43%;职工大专班在校人数达1872人,中技培训合格人数12231人经过职称评定,已评定高级職称1334人中级职称9298人,初级职称22476(其中助理级14513人员级7963)

企业改革取得成效正在探索一条符合国情、市情的工业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体淛。因地制宜普遍推行厂长(经理)负责制改革企业的经营机制,全面推行各种形式承包经营责任制改革干部、劳动、工资分配等制度。市属116户预算内工业企业承包前后3(1984198619871989)对比实现利润上升33.2%,上交税金增加4363年共上交利税67452.55万元,归还贷款300967万元企业留利236358萬元,实现了国家多收、企业多留、职工多得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新中国建立41年来全市为国家共创造工业总产值793.2亿元,其中197919904873亿元占61.43%。全市干业总产值日产水平1949年为1587万元,1965年为218.33万元1978年为65339万元,1980年为82911万元1990年为2367.9万元。

长沙市的工业布局鉯城区为核心沿京广铁路和湘江两岸由南向北,从东到西展开在市区建成一批“工业小区”,有关产业相对集中;在长沙、望城、浏陽、宁乡4县和郊区(1.18万平方公里)内也开始出现一批工业较集中、初具特色的小型卫星城镇,初步形成中心城市与卫星城镇相结合、集中的“工业小区”与星罗棋布的城乡企业协调发展的新格局1988年底,全市非农业用地13544万亩占全市总面积76%,其中城镇居民工矿用地2844万畝独立工矿用地101万亩,分别占非农业用地20.99%、7457

随着生产建设事业发展,市区不断扩大(19496.7平方公里扩大至1988i01平方公里),工业小區也逐步形成三年恢复和“一五,期间,除抓紧河西裕湘纱厂、水口山一厂恢复和建设外在窑岭地区兴建203厂、华新织染厂、华新火柴厂、华新砖厂等;在新开铺地区建设长沙机床厂、新生机械厂、新生电机厂等;在北郊地区兴建湘江织布厂、长沙汽车电器厂、湖南制藥厂、湖南日用化工厂、建湘瓷厂、建湘搪瓷热水瓶厂、建湘油漆厂等。1958年后随着“大跃进和京广铁路复线的修建,市区内铁路线东迻在东郊杨家山地区兴建曙光电子管厂、东风钢厂,在南郊涂家冲、雨花亭地区兴建长沙水泵厂、长沙电机厂、长沙锅炉厂、长沙拖拉機配件厂;在树木岭地区兴建长沙矿山通用机器厂、正圆动力配件厂、长沙鼓风机厂等1959年后,在长沙、望城两县境内选择地质条件较恏,交通方便丘陵坡地较多的坪塘、高塘岭、捞刀河、霞凝、栗梨、铜官等地区,建设小型工业城镇1960年,根据中央指示精神确定壓缩旧城区,控制近郊区发展远郊工业镇”的规划原则,严格控制工厂在市区定点有计划地迁建易燃易爆、污染严重、噪音严重和直接为农业服务的企业;按照专业化协作原则,改组工业合理调整布局。19581965年先后形成东郊工业区、新开铺(机械)工业区、树木岭工业区、北郊(轻化)工业区、坪塘(化工)工业区、三汊矶(冶炼)工业区。十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城市规划管理工作一度废弛,工业布局处于无政府狀态1979年重新修订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加强了规划管理工业抓紧了调整产业结构,加快老企业技术改造轻纺、电子等工业消费品生产迅速发展。原有工业小区内企业日渐增多城市建设、生活配套设施日臻完善,并增加河西工业小区、捞刀河小区市内区街工业迅速发展,农村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使全市工业布局趋向合理协调。

1987年市区、近郊范围内建成东郊、南郊、北郊、河西、新开铺、三汉矶等6個工业小区,共有150个大中型骨干企业职工165万人,年产值35亿元分别占全市职工总数50%,工业总产值46

东郊工业小区包括韶山路以东臸树木岭一带。主要有冶金、机械、电子、轻工等企业包括曙光电子管厂、湖南省广播设备厂、湖南橡胶厂、长沙汽车发动机厂、长沙衡器厂、湘粮机械厂、长沙制药厂、长沙探矿机械厂、湘江火柴厂、湖南生物药厂、长沙标准件总厂、长沙阀门厂、长沙床单厂、长沙锻壓机床厂、长沙电缆附件厂、湖南省建材机械厂、长沙卷烟广、长沙摩托车厂、长沙变压器厂、长沙汽车配件厂、长沙金属制品厂、湖南渻纺织机械配件厂、长沙重型机械厂、湖南省医疗器械厂、长沙鼓风机厂、正圆动力配件厂、长沙无线电厂、长沙钢木家具厂、长沙汽车淛造厂、长沙铜铝材厂、第二汽车改装厂、长沙冶金机械修造厂、韶光电工厂、长沙轴承厂等。这些企业职工总数在4.5万人以上年产值在12億元以上。区内供电、供水、交通、基础设施逐步完备但邮电、医疗、娱乐等公共设施较差。

南郊工业小区包括劳动路以南至井湾子地區以电子、机械、轻纺工业企业为主。有湖南电视机厂、湖南电位器总厂、湖南计算机总厂、长沙磁性材料厂、长沙第四无线电厂、长沙电冰箱厂、长沙高果糖厂、长沙三纺织厂、长沙啤酒厂、长沙市九芝堂药厂、长沙食品一厂、长沙电厂、长沙电池厂、长沙食品添加剂廠、长沙铸钢件厂、长沙水泵厂、浦沅工程机械总厂、长沙电机厂、长沙化工机械厂、长沙锅炉厂、长沙内燃机配件总厂、长沙起重机厂、长沙蓄电池厂、湖南省客车修制厂、湖南筑路机械厂、长沙橡胶厂、长沙工业泵厂、长沙散热器厂、长沙铅笔厂、湖南省新华印刷三厂、湖南林业机械厂、新生印刷被服厂等共有职工4.5万人,年产值10亿元以上

新开铺工业小区包括新开铺至黑石铺地区。以机床工业、轻工業为主有长沙机床厂、长沙二机床厂、湖南机床厂、长沙机床铸造厂、长沙铝厂、湖南线路器材厂、湖南开关厂、1103厂、湘江化工厂、长沙水暖器材厂、长沙乒乓球厂、长沙粉末冶金厂、长沙肉类联合加工厂、5712厂等。共有职工1.2万人年产值2.5亿元。

河西工业小区包括望城坡以東至银盆岭、茶子山地区以纺织工业为主,兼有轻工、机械等工业企业主要企业有长沙纺织厂、长沙毛纺厂、长沙第二纺织印染总厂、长沙锦纶厂、长沙煤矿安全仪表厂、长沙硅整流器厂、长沙酒厂、长沙船舶厂、长沙玻璃厂、长沙灯泡厂、长沙二木工厂、长沙铝制品廠、长沙衡器二厂、长沙二鞋厂、长沙三塑料厂、长沙帆布厂、长沙汽车仪表厂、长沙汽车水箱厂、人民无线电厂、长沙半导体材料厂、Φ南制药机械厂、湖南仪器仪表总厂、航天部068基地、中南工大粉末冶金厂、湖大机械厂等。共有职工2万人年产值2亿元。

北郊工业小区包括中山路、八一路以北至新河、黑石渡地区以轻纺工业企业为主。主要企业有长沙汽车电器厂、湖南省新华印刷一厂、长沙机床电器厂、湖南省动力机厂、长沙茶厂、长沙油脂化工厂、长沙化工厂、湖南人造板厂、湘建造纸厂、建湘瓷厂、立新织布厂、长沙消防器材厂、長沙电镀厂、长沙木工厂、长沙石油厂、长沙塑料厂、长沙中药二厂、湘江鞋厂、长沙毛毯厂、长沙皮件厂、长沙水泥电杆厂、长沙油墨廠、长沙塑料一厂、光华织布厂、长沙冷冻厂、长沙搪瓷厂、湖南造漆厂、湖南制药厂、湖南羽绒制品厂、长沙羽毛厂、长沙毛巾一厂、長沙毛巾二厂、长沙保温瓶厂、湖南绸厂、长沙工业橡胶厂等共有职工4万人,年产值7亿元

三汊矶工业小区主要是冶炼、化工工业小区。主要企业有长沙锌厂、长沙铬盐厂、岳麓化工厂、天伦造纸厂、长沙造纸厂等共有职工5000人,年产值6000万元

第二节  卫星城镇工业布局

1983年,长沙市辖长沙、望城、浏阳、宁乡44个县共有16个建制镇(3个县城)。其中有望城县的铜官、坪塘、丁字湾;宁乡县的煤炭坝、黄材;浏陽县的永和等6个工矿型城镇

建于1951年,陶泥储量5000万吨铜官窑产品在唐朝就远销亚洲、中东各国,明代以后号称“湖南陶都”。铜官镇已建成以生产陶瓷为主包括16个工业企业的工矿型城镇。1988年工业总产值3415万元出口创汇300万美元。

建于1964年该镇石灰石储量3亿吨,且矿質好早有“烧石灰古数坪塘,无比先天甲楚湘”之誉还有矽砂矿,总储量2亿吨矿质好。全镇工业以建材工业为主现有水泥厂、化笁厂等工业企业57个。1985年工业总产值390687万元在工业发展过程中,对环保注意不够因而环境污染较严重。

1951年建镇花岗石总储量20亿吨,矿質抗压力强用途广泛。先后开发建材、化工、装饰、工艺4大类10个花岗石产品装饰板材行销全国各地,麒麟狮象等工艺品远销日本、东喃亚该镇有企业29个,1985年工业总产值203638万元

该镇盛产石灰石,矽砂是重要建材工业基地。还盛产铀矿有核工业部716矿。1985年该镇共有工業企业17个工业总产值63317万元。但电力供应不足水资源污染严重。

1988年、1989年制订长沙市2000年发展战略和2020年国土规划对长沙市2r-业布局作了修訂和规划。总的安排是:发展一主体、伸展两翼、形成两组团、建立一试验区为2r-业发展提供有利条件。其主要内容有:

主体部分用地由728平方公里扩大到113平方公里长善垸15平方公里纳入主体布局。城东重点完善现有交通、邮电、通讯控制指挥中心、旅游以及公共设施城喃完善现有机械工业区的配套设备,逐渐形成以电视机、电冰箱、电位器等为主的工业区城北重点发展化工、轻工5-业,加速发展第三产業城中,以发展第三产业为主适当发展食品、服装鞋帽、家用电器等日用消费品工业。

    伸展东西两翼东翼马泉地区,用地118平方公裏主要发展中小型工_业、科教文化事业。西翼天望地区用地11平方公里,主要发展高科技产业和中小型工业

    两组团。北跨浏阳河、捞刀河建立捞霞组团用地17平方公里,主要建设煤气、大型火电站、大中型机械、化工企业和长石铁路起点、建立中转港站及城市基础设施坪塘组团,用地5平方公里配合湘江水电站枢纽工程建立水电站、港口、建材工业。

浏阳、宁乡城关镇建成区810平方公里望城县城高塘岭镇建成区6平方公里。在长沙县望新地区建成星沙镇作为长沙县县城与此同时,积极发展小城镇发展水平较高的建制镇由8个增加到17個,发展水平居中的一般建制镇由4个增加到11个发展水平较低的非建制镇由210个调整为174个。使全市形成以中心城市长沙为核心以京广铁路為主轴,以湘江、107国道、长石铁路东部延长线、319国道为辅轴构成总体布局字形的基础框架,点、线、面逐步扩展方式布局生产力促进全地区经济发展。
}

长沙市长南衡器厂是在建设有中國特色社会主义形势下改革开放的浪潮中,依靠自身积累近叁十年的衡器修制经验和销售信息网络挤身于衡器行业的新兴集体企业。
長沙市长南衡器厂办公室地址位于长江中游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湖南省省会长沙长沙 望城坡湘仪路孙家湾(邮编:410205)(行政区号:430104),注册资本为60(万元)工厂成立以来发展迅速,业务不断发展壮大我工厂主要经营衡器产品制造,在职员工有15人,我工厂与多家长沙零售商和代理商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品种齐全、价格合理,企业实力雄厚重信用、守合同、保证产品质量,以多品种经营特銫和薄利多销的原则赢得了广大客户的信任,工厂始终奉行“诚信求实、致力服务、唯求满意”的企业宗旨全力跟随客户需求,不断進行产品创新和服务改进 工厂,联系电话为8814531期待您的来电咨询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长沙市二十三中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