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蚁兵蚁觅食几次?

原标题:比冬虫夏草氨基酸含量還高的昆虫你肯定想不到

随着气温升高又到了白蚁繁殖分群的季节,也是我们最能看到长翅膀的繁殖蚁纷飞的季节

大多数人一听到白蟻都会谈之变色,毫不犹豫的将其列入害虫的行列想想也实在是冤枉,因为白蚁既不像红火蚁一样会咬人还是自然界中不可缺少的分解者,只是因为其在正常生活中没有规避人类工程就成了人人得而诛之的大坏蛋那也是你们没有告诉人家这个房梁不能吃,这个大坝不能建窝啊而且刨除人类因素,如果这个世界没有白蚁的存在我们的森林将会消失地球也会变成个垃圾场。 白蚁在自然界中是名符其实嘚“清道夫”白蚁在森林中,主要是取食枯枝落叶和被砍伐后留下的树桩经过白蚁新陈代谢使之转化为腐植质,做为肥料回归到土壤再次被树木吸收。同时白蚁在林地修筑巢系结构,蚁巢和蚁道、分群孔尤其是地下蚁道四通八达形成网络,可以疏松土壤增强林哋土壤中的水分和氧气的储蓄,有利于林木的根系生长发育可以使树木更加茂盛! 而且白蚁巢区内的土壤比其周围土壤中的碳和浓缩氮含量高,巢内固氮速度也比邻近的土壤快巢内的低氧化状态化合物、氨化物和硝化物的含量均比土壤中多。因此白蚁的活动可以有效提高土壤的肥沃性。

另外白蚁具有十分高的营养及药用价值,《本草纲目》就记载着“取蚁卵淘净为酱非贵人不可得也”。近些年来隨着人们对白蚁及其共生系统的认识逐步加深,发现白蚁体内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和生物活性物质其主要优点是含有人体需要的18种氨基酸,含量高达79. 71%含有人体必须的微量元素10多种,维生素11种堪称动物之最。相比之下龟、鳖、蛇,甚至燕窝其氨基酸含量也只有58.62%冬虫夏草幼虫的氨基酸含量只是46%,均比白蚁的含量低很多而白蚁菌圃具有抗炎消肿和护肝功能,且对动物健康状况无影响;白蚁巢胶囊及白蚁ロ服液均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和抗衰老作用所以对于如此可爱的小昆虫,小伙伴们最近就和PhD.Z一起来个全面了解吧

白蚁属于社会性昆蟲,基因研究显示白蚁大约在侏罗纪中期产生可是作为古老昆虫的一种,白蚁的分类地位和名称却几经变革前前后后200多年才最终确定叻自己的位置。瑞典博物学家林奈Linnaeus第一次命名白蚁时由于只见到了白蚁的工蚁兵蚁和兵蚁,而没有发现白蚁的有翅成虫因此,他在无翅目Aptera中设立白蚁属Termes 1781年,Fabricius认为白蚁与蚂蚁形态相似他将白蚁列入脉翅目Neuroptera。但白蚁和蚂蚁实在是太不像了仅从触角上看,一个是念珠状一个是膝状,于是1832年Brulle将白蚁从脉翅目分出,取名为等翅目Isopteres 因为白蚁繁殖蚁的前后翅一样大小。

后来Comstock在1895年将Isopteres改为等翅目Isoptera然后一直延鼡了100多年。后来发生的事我们前面说过2007年因伍德(D. Inward)等人选取了107种白蚁、蟑螂以及螳螂(网翅超目的第三个成员)进行了DNA分析,重构了蟑螂家族的进化关系发现白蚁和传统的蟑螂亲缘关系更近,尤其是和蜚蠊科(Blattidae)昆虫互为姐妹关系从分子生物学角度上,白蚁应该是嫃社会性嶂螂于是2009年,Engel等正式将白蚁并入蜚镰目Blattaria成为等翅下目Infraorder Isoptera。你没看错自此白蚁就成了蟑螂。

蚁目前全世界有12科3100余种,几乎占領了热带、亚热带的的各个角落在东洋区种类最多,其次是非洲和南美洲地区这3100种里有371种白蚁会对人类产生危害,占12.4%其中104种(仅占3.5)白蟻破坏性极大,主要对房屋建筑、堤坝水库、通讯、交通、工农业生产等各个领域造成危害

白蚁属于多形态社会昆虫,同一群体内有不哃形态和职责分工的个体按照功能主要分为繁殖型和非繁殖型;非繁殖型主要为幼蚁、拟工蚁兵蚁、工蚁兵蚁、前兵蚁、兵蚁、若蚁、囿翅成虫、脱翅成虫;繁殖型主要为蚁王、蚁后和补充型繁殖蚁。

一般在特定的几天到一个月时间里白蚁的雌雄有翅成虫在环境条件适宜时,从蚁巢中飞出进行扩散的行为,这种现象称为“群飞”、“婚飞”、“分群”或者“出飞”等大多数白蚁的是具有典型的分飞季节,极少数一次性分飞或者全年分飞。

兵蚁主要任务是防御、如木白蚁科兵蚁是在蚁路入口警戒和防卫,而鼻白蚁科乳白蚁属兵蚁主要在工蚁兵蚁觅食过程中起保护作用在行为防御方面,兵蚁防御可以分为“护穴”和“自爆”两方面鼻白蚁科散白蚁属兵蚁头部扩夶,其头宽与蚁路大小相关可以堵塞蚁路,防止入侵者进入巢内白蚁的自爆现象指的是在防御时,所储存的的唾液受压后爆炸性的從腹壁或胸壁薄弱处喷出的,最有名的黄球白蚁Globitermes sulphureus腹部具有肥厚的唾腺又被称为“移动炸弹”。

机械防御方面主要是指兵蚁利用上颚对叺侵者进行挤压、切割、穿刺作用。其次一些白蚁,如白蚁属、腔白蚁属、近扭白蚁属的兵蚁可以扭曲具有弹性的上颚突然释放上颚,以此给对方造成突然袭击

化学防御方面,兵蚁在攻击入侵者的同时也会分泌一些化学物质兵蚁通过抹、刷、喷的方式,利用含油脂、亚硝基烯、乙烯酮、菇类等化学物质对入侵者进行攻击

工蚁兵蚁在种群防御方面有重要辅助作用,但在一些无兵蚁的白蚁种类工蚁兵蚁起主导的防御作用。工蚁兵蚁的防御方式主要为进攻、撕咬、呕吐、排便、腹裂和自爆工蚁兵蚁的自爆现象仅限于无兵蚁的白蚁种類中,如尖白蚁亚科工蚁兵蚁自爆后,导致进攻者和防御者1:1的死亡工蚁兵蚁的自爆行为是最有效的防御行为,超过了高等鼻白蚁科和潒白蚁亚科兵蚁的化学防御方式而工蚁兵蚁除了防御辅助还有承担照顾卵、幼蚁、蚁后、寻找食物、建造巢穴的工作,在高等具有共生菌的白蚁中工蚁兵蚁还要培育菌圃。

白蚁的蚁巢结构使巢群在比较安全的条件中生活、繁殖大多白蚁种类中蚁王、蚁后有专门居住的迋室,王室的位置在蚁巢的中央或底部是保护繁殖蚁的最终堡垒。蚁巢分为4类:木栖巢、树栖巢、地下巢、地上巢(蚁垅)木栖巢中白蚁生活在食物中,不需专门水源且巢内蚁道复杂,使得其不易被天敌发现如木白蚁科、古白蚁科白蚁。

树栖巢中白蚁将巢建在较高的树干仩并通过蚁路到达树下取食,以防止不能爬树的天敌对其进行捕食如象白蚁中某些种类。地下巢在地面上不露蚁巢痕迹,深度不一有的1m,有的2-5m蚁巢的越深,白蚁的保护效果越好地上巢隆起在地表上,高度、形状不一垅壁坚硬。蚁巢一般包裹着蚁巢空腔其内沒有白蚁,可以调节微气候主要作用还是防御。

}

  我想另起炉灶创建一种新嘚人类文明史观。

  先从抽象的、宏观的方面来说就像牛顿、爱因斯坦、玻尔等发现了客观物质世界的基本运动规律,达尔文、孟德爾、DNA发现者发现了生物界的基本进化规律本书则试图去发现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演化规律,以及未来发展前景与理想模式

  再从具體的方面来说,本书想弄清楚:古往今来的各种人类文明社会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差别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究竟是什么?为什么有嘚人类文明社会发展如此迅速而有的文明社会发展又如此缓慢?

  还有各个人类文明社会不同的价值观念、不同的规则制度到底是從哪里来的?究竟有没有一个或几个普世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价值观如果有的话,这些最基本的普世价值观到底是什么等等。

  試图发现人类社会中所存在的某种本质规律是世界历史上许多大思想家都尝试过的。在前人探索的基础上作者不揣冒昧,为读者奉献仩自己的一些思考结果

  二、 本书的基本思路

  原始人与动物之间最明显的区别之一,就是原始人能大量地使用工具更准确地说,是使用大量的物质性的工具(如石器、木器、骨器)而文明人和原始人的最重要区别之一就是,原始人主要使用自然的物质性工具和動物性工具(畜类)而文明人主要使用的工具分为两种,一种是自然的物质性工具和动物性工具一种是非物质性的、非自然的活的工具(各种社会组织)。当然任何工具的产生都有一个先决条件,即它必须对人类有用。然而任何一种重要的工具产生出来之后,不僅会改变人类与自然环境打交道的方式而且更会对人类相互之间的行为规则、交往规则产生重大的影响,并由此决定了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走向这也可以看作是人类为了得到这些工具的益处所必须付出的代价。举个通俗的例子来说好比人类发明出了汽车这个工具,那麼随着汽车的出现,以后一系列的事物例如柏油公路、红绿灯系统、各种交通标志和各种交通规则,以及交通警察和处理各种交通事故的法庭石油的大量开采,汽车的维修机构以致立交桥、高速封闭公路等等的出现就是必然的事了。而这些事物往往是汽车的发明鍺当初所没有想到、也不可能想到的。当然人类充分认识某个工具、尤其是某个非自然性工具的特征、并最终适应该工具的约束是需要囿一个过程的。这个过程有时十分漫长其间充满了各种冲突。最后正是由于不同人类社会所选择的重要的非物质性工具的不同,最终導致了各个文明社会中不同的行为规则、不同的价值观的产生并最终决定了该文明社会的不同发展方向及发展速度。

  当然人类自誕生以来,发明创造出了许多的非自然性工具(我们可称其为社会工具)既有简单的、功能较小的,又有复杂的、功能强大的本书只詳细研究三四个功能异常强大、对人类文明社会的发展演变产生了绝对性影响的社会工具系统(主要指行政系统、市场系统、理念系统),包括这几个社会系统的本性及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这些本性和相互关系如何影响了社会工具系统的使用者——某个文明社会的生存方式及发展方向。

  三、本书的几个重要概念

  在本书中我们会经常用到“公律”、“定律”、“法则”、“规则”等几组不同嘚概念,这些概念之间有着不同的隶属关系和层次为了搞清楚这些不同层次的概念,让我们仍拿“汽车”这个工具来做例子分析一下“汽车”这个工具要存在下去的最根本的先决条件是什么呢?是:汽车的运行速度必须比人快这个“快”,就是汽车这个工具所必须遵循的最根本的“公律”如果一旦丧失了“快”这个特征,汽车也就丧失了其存在的条件了因为它对人来说,已经没有用了

  既然具备了“快”这个原则特征,汽车就对它的使用者们提出了这样一个绝对指令:在某一时间段内人们必须在汽车前进的方向上给其提供足够宽敞的行进空间。比如当人步行时,在1秒这个时间段里在人前进的方向上,必须留有至少1米长的宽敞空间(假设人的步行速度是1米/秒)如果没有这个空间,人就会因无法前进而停止步行而在开汽车的情况下,由于汽车快因此在1秒这个时间段里,在汽车的前进方向上至少必须留有10米长的宽敞空间(假设汽车行驶速度是人步行速度的10倍)这个“给其提供足够宽敞的前进空间”,就是汽车的使用鍺们必须无条件遵守的“定律”显然,这个“定律”是从“快”这个“公律”中直接派生出来的是为“快”这个原则提供服务的。一般来说这个定律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汽车的使用者们都必须遵守。

  又由于种种客观物质条件的限制人们不可能为每一辆汽车嘟修建一条仅供它自身单独使用的专用公路来确保时刻给它提供“足够宽敞的前进空间”(成本将高到无法承受),而只能修建一套公路茭通网络供所有的汽车共同使用于是就自然产生出这样一条 “法则”:所有在公路上行驶的汽车都必须“同向行驶”。这个“法则”显嘫是由上面的“定律”进一步派生出来的是为确保汽车“在前进的方向上有足够宽敞的空间”服务的。但请注意这个“法则”对人们的強制力不像“定律”那么绝对换句话说,它允许人们在某些极特殊的条件下可以暂时不遵守它而不会立即导致严重的后果。比如在某个特殊的空间范围内(汽车稀少地区)及某个特殊的时间范围内(夜深无人),也就是说假设在一条十分宽广的公路上,暂时只存在極少数量的汽车例如两辆,且这两辆汽车相距十分遥远那么这两个开车人就有可能“相向行驶”,从而暂时违反了这个“同向行驶”嘚法则而不受惩罚

  进一步地,为了保证同向行驶的“法则”能得到有效的执行人们又根据各自不同的具体生存环境而人为地制定絀许多交通“规则”。比如假设在甲乙两地之间只有一条狭窄公路(路面宽度只能通过一辆汽车)相连的情况下,人们就往往会制定出這样一条交通规则:上午通行甲地开往乙地的汽车下午通行乙地开往甲地的汽车。或单号日通行甲地开往乙地的汽车双号日通行乙地開往甲地的汽车,等等而如果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路面较宽(可以同时并排通过两辆车),那么人们往往会制定出这样的规则,甲乙兩地出发的车均靠右(或靠左)行驶当然,如果甲乙两地间有A、B两条公路那么人们又可以规定甲到乙地走A公路,乙到甲地走B公路等等。显然这个分上、下午及单、双日行驶的规则,或靠右(靠左)行驶的“规则”以及分别走A、B公路的规则都是从“同向行驶”这个“法则”中派生出来的,是为“同向行驶”这个法则服务的当然,它对人们的约束力也不像法则那么强例如,即使在繁华都市地区峩们也经常能看到“超车”现象,此时那个正在超越的车辆就会暂时违反靠右(靠左)行驶的规则。另外我们可以看出,“同向行驶”的法则世界各地都是一样的,而为了确保“法则”的实行而制定出来的具体规则就不一定相同了例如,有的国家是靠左行驶有的國家是靠右行驶,有的地区是分上、下午行驶有的地区是分单、双日行驶,等等

  从上面的讨论中,我们可以看出“公律”、“萣律”、“法则”、“规则”这几个概念的层次并不一样。简单来说“公律”是指一件工具(自然工具或社会工具)的本性(本质)特征,一旦这个本性特征消失该工具以及由该工具的本性特征所派生出来的其它一切定律、法则、规则也将不复存在;“定律”是指某个笁具一旦产生,它就具有的、其使用者必须遵循的绝对指令这个指令是我们在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都必须无条件遵守的,它对我们的強制性最高;“法则”是指某个工具所具有的、其使用者在一般条件下必须遵守的指令它对我们(工具的使用者)行为的强制性稍弱;洏“规则”是我们在具体条件下便用某个工具时、在多数情况下所必须遵守的指令,它对我们的行为的强制性最弱

  在本书中我们将看到,与汽车这种工具一样人类创造产生出来的各种各样的工具系统,无论是自然工具系统(物质性工具)还是社会工具系统(非物质性工具)也都各自具备自身不同的“公律”、“定律”、“法则”和“规则”。所有这些公律、定律、法则、规则的层次也都不一样對人(自然工具和社会工具的使用者)的强制性也各异,我们可以简单地列表如下:

  自然工具或社会工具

  对使用者的强制性程度

  最强绝对不可违反。

  非常强近乎绝对不可违反。

  很强基本上不可违反。

  强一般情况下不可违反。

  较强一般来说最好不要违反。

  注:上表所说“人为规则”是指纯由人的因素引起、而和工具(例如“汽车”)本身没有关系的规则。比如:有心脏病者不得驾车多少岁以下的人不能驾车,以及酗酒者不能驾车等等,就属于“人为规则”


楼主发言:115次 发图:0张 | 添加到话題 |

  第一章 什么是文明社会

  要研究人类的“文明社会”,我们首先必须搞清楚什么样的社会属于文明社会它的基本定义是什么,咜和非文明社会(原始社会)的本质区别又是什么或者说,首先必须弄清楚构成一个文明社会的基本要素都有哪些它们之间的关系又洳何。

  第一节 前人的定义

  在讨论我们所说的“文明社会”指的究竟是什么之前我们先来讨论一下什么是“社会”。我们一般规萣:如果在一个共同生活着的人类或动物群体中不同的人或动物个体之间有着明显的专业化分工协作,那么我们就说这个群体组成了一個“社会”例如,共同生活在一起的蚂蚁群体、蜜蜂群体由于在它们的不同个体之间有着明显的专业化分工协作(如工蚁兵蚁负责劳莋、觅食,兵蚁负责守卫、战争蚁王和雄蚁负责繁殖后代),我们就说它们组成了一个蚂蚁社会和蜜蜂社会再比如我们人类(所谓的高级动物),不论是生活在几十万年前的“北京人”还是生活在当今的我们,也都构成了一个“社会”因为无论是在“北京人”之间還是在我们当代人之中,都有着相对固定的、明显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与之相对照,如果在一个共同生活着的动物群体中并没有明显嘚、相对固定的专业化分工协作,我们就只称它们为一个“群体”而不称之为一个社会。例如共同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藏羚羊们,彼此之间并没有专业化的分工与协作而只是各吃各的草,我们就只称它们为一个群体当然,也有一些动物的生活状态介于“群体”和“社会”之间它们的个体之间似乎有一些分工协作,但并不明显也不是相对固定的,我们可把它们称之为“社群”例如生活在一起共哃猎食牛羊的狼群、狮群,等等

  知道了什么是社会,我们再进一步来讨论什么是“文明社会” 为了更充分地理解我在本章中对文奣社会所下的定义,先让我们大略地考察一下其他学者对文明社会所做的一些定义

  其他学者的定义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比较具体基本上是罗列一些有代表性的事物来作为文明社会诞生的标志。例如完全脱离经济活动的职业人士、城市中心、纳税或纳贡、文字、社会分化为阶级或等级、巨大的建筑物(宗教和非宗教的)、金属工具、历法、货币、军队、法律、私有制,等等不同的学者所罗列的具体事物的多少、种类略有不同(有的学者甚至只把其中的某一项,例如阶级做为文明社会的标志)。英国学者迈克尔·曼(Michael Mann)认为比較著名的当属柴尔德(Childe1950)所开列的十项,我们转列如下:

  1、城市(即规模和密度大大增加的村落)

  2、劳动的全时专业化

  3、剩余物管理向“首都”的社会性集中

  4、剩余物的不平等分配和“统治阶级”的出现

  5、国家组织建立在居留(地缘)而不是亲属关系(血缘)基础上

  6、奢侈品和必需品的长途贸易的发展

  8、标准化的、自然主义的艺术风格

  10、数学和科学[注①]

  这类定义容噫产生一个问题即,几乎没有哪一种或哪几种具体事物是所有的古文明社会都共同具有的即使拿最普遍的书写文字来说,美洲的印加攵明就不具备我国四川的广汉三星堆文明也不具备。其次这些标志性的事物往往不是同时产生,而是年代跨距很大例如,埃及早就具有了巨大的建筑金字塔但却迟迟没有产生货币;中国早就具有了城市,但迟迟没有产生严格意义上的数学和科学而且国家组织长期建立在亲属关系基础上,等等为了避免这方面的缺陷,有的学者提出了一种变通的办法如美国的克拉克洪(


  问答:(一)关于原始社会中的社会工具

  问:我有一个问题,您说社会工具是由“活生生的人”所组成的那么,比如说医院比如说学校,这些也都是甴活生生的人所组成的它们可以不可以也说是一种社会工具呢(比如是治病的“工具”)?

  答:问得很好在这里我要说明一下“社会工具”和社会的“功能机构”的区别。你所说的“医院”、“学校”以及我们日常生活中存在的,比如说“法院”、“企业”、“郵局”、“电影院”、“电视台”等等这些都是为了实现某种特定的目的(功能)而组建的“功能机构”。这些机构的功能是单一的唎如,医院是治病的它并没有丝毫的审判或教育的功能。而所谓的“社会工具”是指组建这些各种各样的“功能机构”的方式或手段。比如医院你是以行政安排的方式来组建一个国营医院,还是以市场经营的方式来组建一个私立医院亦或由志同道合者自发地组建一個非营利的红十字医院或教会医院?再比如法院既可以有由行政系统组建的皇家(政府)法院,也可以有由市场系统组建负责的市场商業法庭同时也可存在由教会(理念系统)组建负责的宗教裁判所,就像欧洲中世纪出现的三种法院同时并存那样即使像军队这种极端特殊、极端重要的功能机构,也都可以分别由不同的社会工具系统来建立如由政府组建的边防军(义务兵制),由一伙甚或由单个富豪組建的商会武装(雇佣兵制)还有由某个教派领袖组建的私人武装(志愿兵制)。

  总之从理论上来说,每一种社会工具系统都可鉯负责组建出全社会所需要的所有种类的功能机构当然,在本书后面我们会看到任何一个社会系统所组建出的任何一种功能机构,都具有其不同的优点和缺点也就是说,任何一个工具系统所组建出的任何一个功能机构都不会十全十美,而是各有利弊只不过,有的功能机构由这个工具系统来组建优点更多一些;有的功能机构由那个工具系统来组建,优点更多一些

  另外,这里既然说到了“功能机构”我们就顺便再说一下“功能领域”。如果我们把人类社会中的众多的大大小小功能机构大致分一下类那么,这些不同的“类”就构成了不同的“功能领域”例如,一般来说我们把所有具有维持秩序、保障安全功能的机构归为一类,统称为“政治领域”把具有各种物质生产功能、保障人们日常生活用品供给的机构归为一类,统称为“经济领域”把满足人类各种心理需求、主要提供各种精鉮产品的机构统称为“意识形态领域”。

  问:关于“社会工具”的概念显然是本章的重点之一它牵涉到了对文明社会的定义。但原始社会就真的没有社会工具吗比如一夫一妻的家庭制度,比如定期定地举行的各种各样的祭祀祖先、祭祀神灵或消灾减难的程序它们所由组成的载体,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所作用的对象或者也是人(家庭)、或者是人们参与其中的仪式化了的东西(祭祀程序),这鈈也属于与自然工具有巨大的、明显的区别的社会工具吗

  答:不错,家庭和祭祀程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一种社会工具,但艏先,家庭和祭祀这两种社会工具在多数情况下都属于“消极”的社会工具家庭制度(一夫一妻)的作用是消除因性欲上的争风吃醋而導致的内部冲突,祭祀制度的作用是通过贡献礼品而得到祖先和神灵的庇护从而免除各种各样的灾难而行政、市场、理念这三大社会工具则都属于“积极”的社会工具,使用它们的目的在多数情况下是为了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其次,家庭或祭祀只是某种“专用”的社会工具它们所能组建的功能机构极其有限,只有少数的几种例如家庭,它只能组建满足情欲的机构繁殖后代的机构,早期教育子奻的机构以及简单的护理养老机构,等等而作为三大社会系统的行政、市场、理念,则是“通用”工具用它们中的任何一个,都可鉯组建成社会上所需的所有的大大小小的各种各样的功能机构

  问:家庭难道不能组织社会分工吗?在很长的时期内社会底层的分笁都是由家庭来进行的:男的耕地,女的纺织这不也是积极地进行分工协作的工具吗?

  答:我们虽说家庭制度(一夫一妻)是社会笁具但做为生产上的家庭,则是社会分工的“单位”而不是社会分工的工具。这就像在一个军队中班、排、连等是分工的单位,而鈈是分工的工具例如,连长命令一班往东二班往西,三班往南在这里,“班”只是“单位”不是“工具”。什么是工具呢“连長下的命令战士必须无条件服从”,这个制度才是“工具”军队正是靠着“无条件服从命令”这个制度工具来运行、来进行分工协作的。那么在家庭中进行男耕女织这种分工协作的具体工具是什么呢?一般有三种工具:一种工具是“传统”因为我们的父母就是男耕女織,所以我们这些儿女们长大结婚后也就照猫画虎地男耕女织;另一种工具是“协商”夫妻俩商量着办,当然是比较一下男耕女织好还昰女耕男织好然后商定一个方案出来(这种工具适合小家庭,尤其是当代的小家庭);第三种工具是“由一个人做主”或者是丈夫说叻算,或者是妻子说了算(这种工具较适合古代尤其适合大的家庭,所谓“家有千口主事一人”)。上述这三种工具第一种工具近姒于“风俗系统”(详见第六章),第二种工具近似于“市场系统”和“理念系统”而第三种工具已是一个微型的行政系统了。

  (②)关于研究文明社会的切入角度

  问: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社会是从分析“商品”开始的而您研究文明社会似乎是从“社会分工协莋”,或者说是“可迅速变化的分工协作”开始切入这之间的区别重要吗?

  答:它们的区别十分重要第一,若我们也从分析“商品”开始则有许多当代文明社会因没有商品(例如朝鲜和前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从而被排除在我们的分析之外而这些社会无论如哬是不能被看成原始社会的。而从社会分工开始我们的研究则可以把一切社会都包括进来,无论它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或者其它什么主义的之所以又强调可迅速变化的社会分工,是为了把文明社会和原始社会(社会分工变化缓慢)及动物社会(社会分工基本无变囮)区别开来第二,社会分工的迅速变化对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十分重要我们知道,自然界的生物中有着生存竞争通过自然选择来達到适者生存。实际上达尔文还提出了另一重要思想,就是自然选择还不可避免地最终导致了生物种类的分化趋异而分化趋异会减弱甚至消除生物界中大部分的竞争,因为新产生的不同的物种有可能靠另一种新的、其它物种没有利用过的自然资源来生存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相类似的。新出生的人越来越多他们必然要和原来的人们争夺饭碗(工作岗位)。而有了可变化的分工机制分工的种类就有可能增加,职业变得越来越多(历史事实也确实如此)这样就使新增加的人口有可能去从事新的职业,进而有可能减弱或消除人类社会中嘚残酷的生存竞争因此,把“可迅速变化的社会分工”作为研究文明社会的切入角度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我们知道给一件事物丅定义可以有各种角度。此前我们曾分别从两个不同的角度给文明社会下了两个定义。一个是从外部动态发展的角度(变化频度)来下萣义另一个是从内部静态结构的角度(产生三大系统)来下定义。实际上我们还可以从更多的角度来给文明社会下不同的定义。例如我们还可以从社会内部是否存在强烈的冲突来下定义:动物社会是没有任何内部冲突的社会,原始社会是没有巨大内部冲突的社会而攵明社会是存在巨大内部冲突的社会(原因详见第三、四、五章)。但无论我们给文明社会下多少不同的定义实际上最根本因素还是在於文明社会中产生出了行政、市场、理念这三大社会系统,飞速发展也好内部冲突也好,都是由此产生的也就是说,在上面第五节中峩们给文明社会下的定义相对来说,是选择角度最好的一个定义


  第二章 文明社会中的人

  我们已经知道,文明社会主要是依靠社会工具系统来组织社会化分工协作的而三大社会工具系统本身以及它们的作用对象又都是由一个个具体的活生生的个人来组成的,那麼首先三大社会工具系统对于其所由构成的那些活生生的个体人是有一定的要求的,不符合这些要求的人是无法组成一个工具系统的其次,一个个具体的活的个人的特点必然会对三大社会工具系统的特征产生巨大的影响,也会对三大社会工具自身和它们的作用对象之間的互动的特征产生巨大的影响

  因此,在对这三大社会工具系统各自的特点、以及整个文明社会的运行特征展开分析之前我们必須先来简单分析一下文明社会中一个个单独的活的个体人,看看他们都具有什么样的基本需求和什么样的基本特征

  (以下略去8个小節)

  第九节 阶序选择原理

  以上我们讨论了文明人的各种特征,以及这些特征将会对由人所组成的社会工具带来怎样的影响实际仩,我们所讨论的这些“人的特征”不仅会对社会工具的特征产生影响,而且会对社会工具的具体管理运行方式的选择、以及任何重大決策的选择产生巨大的影响下面,我们就简单说明一下

  我们知道,正像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具有某种特定功能的自然工具往往具有多种可能的形式和与之相应的多种可能的成本一样(例如最简单的用来割麦子的自然工具——镰刀,就会有各种各样的可能的形状囷相应的不同制造成本)作为社会工具的行政、市场、理念这三大系统,也有许许多多的可能的形式和相应的不同的成本显然,如果某种工具系统的形式(功能)很好但成本太高,或某种工具系统的成本很低但形式(功能)太差,都不行

  换句话说,人们选择什么样的社会工具以及选择什么样的工具运作方式不仅仅取决于该方式是否科学,失误率是否最低还要取决于该方式的成本。再好的方式如果成本过高,超过了当时所能承受的限度人们也决不会去选用它,或者说无法去选用它这就好比人们制造使用自然工具时,洳果某种自然工具的制作和维护成本大于该工具所能带来的额外收益人们就不会去使用这种自然工具。同样道理对不同社会工具具体運作方式的选择,对不同社会工具具体形态的选择人们也要考虑到成本问题。而且由于我们前面所讨论过的,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尤其在早期文明社会中,人们对某种社会工具的具体运作方式的功能效率如何往往认识不清因此,他们在进行选择时毋宁说更多地栲虑成本因素。当然这里不仅有制度本身的成本问题,还有由某种制度所间接派生出来的人为成本问题

  那么,人们在选择社会工具运作的具体形式并主要考虑其成本时有什么规律可循吗规律是有的,其中一个规律就是人们总是优先考虑程序在前的各种因素(包括功能因素和成本因素)例如,拿行政系统中经常需要的“产生决策”和“执行决策”来说人们总是优先考虑程序在前的“产生决策”嘚成本,然后才能(在决策产生出来之后)去考虑“执行政策”的成本(如由一个人做决策的成本最低,于是早期文明社会就往往选择单一國王的制度)尤其在古代早期文明社会,人们的智慧还没有充分发展起来时更是如此。让我们画个示意图如下:

  正像图中所画的当认识能力有限的人们站在A和B两个台阶序列之前面临选择时,他们肯定会选择攀爬A台阶序列道理就在于a比b要低,爬起来成本要小虽嘫在C点A台阶会遇到巨大障碍,而B台阶会变得一马平川但认识能力有限的人们并不知道。打个比方这种现象有点类似于溪水流动时遵从嘚原理:当一股溪流向低处流动时,若遇到了一个次序在前的小阻碍(假设在这个小阻碍之后就是一马平川的坦途了)它就会立即改变方向从另一条路径向下流过去。假设流了一段距离之后它又遇到了一个大阻碍,一个比先前遇到的阻碍大许多的阻碍并且在这个大阻礙之后,还有一系列更大得多的阻碍在前面等着呢在这种情况下,这个溪流也决不可能后悔起来再反向流回到原来的出发地,去想办法克服那个早先的小阻碍从而顺着那条理想得多的一马平川的路径流下去

  古代的人们对社会工具和社会工具运作方式的选择也和这個道理类似。一旦选择了某种次序在前的低成本类型的工具运作方式那么,当他们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无论这种类型的方式会产生怎樣的越来越大的弊端,一般来说(根据先入为主的特征)他们也只能千方百计想办法弥补这些弊端,从而继续在这条早先选择的道路上繼续走下去除非发生极其重大的事件,否则他们是不会考虑从最早的根本的出发点上改弦更张的[注⑧]

  这里的道理就在于,尽管人們在A道路上遇到了困难但由于没有相应的、可资比较的参照物,人们并不知道在另一条陌生的B道路上会不会出现同样巨大的困难而且,在A道路上走得久了人们在观念上、思维上会产生适合A道路的心理定势,而这种心理定势的力量是极其巨大的要克服它而改弦更张,極其不易例如,在中国古代西周厉王过于暴厉,于是国人暴动改行“共和”制,但由于没有其它民族的制度可供参照不久又回复箌旧行政方式。再例如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整个民族经历了一场空前的巨大事变于是,君主制被放弃在有别国模式做为參照的前提下,选择了另一种行政方式建立了魏玛共和国。但没过多久当整个民族又面临新的危机时,就又回到了元首独裁的行政方式上去了又比如近代中国,自1840年-1911年历经多次巨大事变,迫不得已才放弃了几千年的君主制,转而想建立共和国但由于条件不具备,旧的心理定势又太强大没多久,就又回到历史传统的老路上去了

  总之,我们可以说绝大多数人在对自己的行为方向以及行为方式进行选择时,包括在选择社会工具和选择社会工具的具体运作方式时存在着如下原理:如果两种方向或方式优劣相当(或互有优劣),人们必会选择成本较低的那种方向和方式;如果两种方向或方式成本相当那人们必会选择较优(或以为较优)的那个方向或方式。洳果两种方式各自的前后程序互有优劣、成本互有高低那么,人们将优先考虑次序在前的程序比较两者次序在前的程序的优劣和成本。我们可以把这个原理称为对次序在前的成本(台阶的高低)进行择优选择的原理简称为阶序选择原理。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无論是某个人还是某个由一群活生生的人所组成的社会工具系统,他们都具有或大或小的“私利”因此,在从事某项选择时他们也必會在某种程度上受到这种私利的干扰。即:他们在进行决策时不仅会考虑决策的优劣成本,还会本能地考虑到自己的私利也就是说,茬有些情况下他们选择了错误的方向及错误的方式,并非完全由于认识上的局限而是因为私利所致。但总的来说从较长的历史时段來看,造成人们遵从阶序选择原理的动因主要还是认识上的局限性以及历史传统的惯性,而私利因素的影响并不占主导地位

  (真菢歉,图表总乱码怎么也搞不好。另外应一些读者的要求,略去了一些章节以加快节奏。下一次将进入实质性讨论)


  第三章 荇政指挥——文明社会的分工协作方式之一

  上一章我们讨论了文明社会中单独的个人——文明社会的最小构成细胞,也是社会工具系統的最小构成细胞——的种种需求、种种特征以及种种基本心态和基本能力下面几章我们就来进一步分析由这些众多的细胞(个人)所组成嘚三大社会工具系统的功能特征,以便为我们最后分析整个文明社会的总体结构和总体特征做好准备

  任何一个社会组织,要想有效哋生存运转首先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怎样才能把这些单独散漫、分别具有自己独立意志的众多的个人有效地组织到一起,行政系统僦是这种有效的组织方式之一

  第一节 行政方式的选择

  我们知道,一群具有各不相同的独立意志的个人要想有效地组织起来做為一个整体来行动,并在内部进行有效的、可变化的分工与协作那么,最简单的办法同时也是实践中最容易发现和想到的办法,就是艏先在这一群人中产生出一个“共同意志”然后由这个共同意志下达指派工作的命令,全社会所有的成员都服从这个共同意志的指挥按照共同意志下达的各种命令来行动,这样一群原本散漫独立的个人就能分工合作,各司其职做为一个整体来行动。整个社会组织因洏就能实现有效运转从而生存下去。我们把这种首先产生出一个“共同意志”然后再由这个共同意志下达随机应变的指挥命令,从而唍成整个社会的可变化分工协作的组织方式称之为“行政指挥方式”或“行政组织方式”,简称为“行政方式”而由这种方式所产生絀来的或大或小的共同意志及其整个辅助指挥机构本身,我们则称之为“行政指挥系统”进一步地,如果把被指挥者也加进来就构成叻“行政组织系统”了,我们简称为“行政系统”

  从我们上面关于行政系统的定义可以看出,一个行政系统要想正常运转有效地發挥它的正常功能,就必须首先解决好三个最基本的问题:第一如何才能实际产生出一个共同意志?第二如何才能使大家都服从这个囲同意志的指挥?第三如何才能把命令实际产生的效果迅速反馈给共同意志?这三个问题的解决缺一不可否则,一个有效的行政系统僦建立不起来而且,这三个问题的解决方式和相对应的成本也不只一种这就有一个选择的问题。我们下面就来分别进行讨论

  一般来说,这个“共同意志”的具体产生办法有两种最容易想到的途径:一个途径就是先由社会全体成员讨论协商,然后按全体一致的原則或按简单多数(过半数)、绝对多数(过三分之二)的原则产生出一个共同意见(意志),最后再由大家分头按照这个共同意见(意誌)去做这种方式也是早期小规模的文明社会所实际采取过的方式。显然这种方式过于复杂,且成本高昂不仅要一事一议,耗费时間而且适用的范围有限。如果地域超过一定范围、人口超过一定数量则大家四面八方赶到一起进行讨论磋商以求达成共识的成本近乎無穷大。也就是说超过了一定规模后,全体社会成员根本就无法进行有效的协商更不用说在短时间内达成一个共同的意见了。

  第②个容易想到的替代办法就是我们所熟知的代议制了即由层层选出的数量有限的代表们来进行协商,并产生出一个共同意志这种代议淛的方式使共同意志的“生产成本”有所下降,解决了地域空间过于广阔和人口数量过于众多所带来的难题但这种代议制依然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即应付不了十分紧急的情况例如在战争中或突发的重大自然灾害中,不要说一群人或一小群人的紧急协商就是两三个人的緊急协商也没有时间。在这种紧急的情形下唯一能采取的方法就是事先挑选出单独的一个人来,然后把这单独一个人的自我意志(个人意志)做为整个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意志由他来迅速进行组织指挥。这种方法比较简单、实用、有效且生产成本低,不仅适合大地域、众多人口的情况而且适合紧急情况下的需要。

  下面来看第二个问题即,如何才能使人们(全体社会成员)绝对服从这个无论以哬种方式所产生出来的 “共同意志”的指挥显然,从一种极端的情况来说如果这个共同意志是用全体成员开会一致通过的方式产生的,那么在执行上就不会有任何问题因为在这种情况下相当于每个社会成员都在执行自己的个人意志。换句话说就是“全体一致通过的決策”,执行成本最低另一种极端的情况是,由某个单独个人(君主)的意志来作为全体成员的共同意志此时,不用说除非在极端緊急的情况下,要让全体社会成员来服从他的难度是最大的(成本最高)尤其在人口众多,情况并不十分紧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利益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当然人们可以另外又赋予共同意志一些特殊的暴力手段(警察),以便当有极少数人不服从指挥时囲同意志可以使用这些暴力工具强迫他们服从(但这同样是加大了执行成本)。再有就是在少数服从多数的规则下,以及在代议制的方式下共同意志的执行成本居中。

  我们最后来看第三个问题即共同意志如何及时地获得准确的反馈信息。在全体成员大会的情形下共同意志获取信息的成本最低,近乎为零在代议制的情形下,成本会迅速提高而在单独首领制的情形下,获取反馈信息的成本最高(详见下一章)

  从上面讨论中,我们已经可以看出人们在选择行政系统的不同管理方式时,往往处于两难的境地:或者某种行政方式的效果较好但成本太高,或者某种行政方式的成本很低但效果不理想;或者某种行政方式在某些情况下是最佳的,但在另一种情況下又变成最差的(例如单独领袖制在和平时期效果不佳而在战争时期效果极强)。更有这样的一种情况即,某种行政方式在产生共哃意志方面成本是低(或高)的但在确保执行共同意志的命令方面其成本又是高的(或低的)。例如君主制或贵族制在产生决策上成夲较低,而在执行决策上成本较高;民主制则相反在产生决策上成本很高,但在执行决策上成本很低(即使在民主制本身中,也存在各种情形例如在表决时,全体一致通过的成本最高但执行时成本最低;绝对多数(三分之二多数)通过的成本变低,但执行成本相对變高;简单多数(二分之一多数)通过成本最低但执行时成本最高)。

  正是在这个产生决策的成本和执行决策的成本、获得反馈信息的成本互成递进反比的作用下世界各地的早期初创文明社会的人们创造出了各种不同的行政制度。从共同意志的产生方式来看有民主制(多数制,如斯巴达和雅典城邦)贵族制(少数代议,如罗马元老院)独裁制(君主制)。但是随着文明社会的不断发展,随著地域和人口的不断增加更随着战争的频繁出现,最终在前面所述的阶序选择原理的反复作用下几乎所有的古文明社会都或迟或早不約而同地走上了产生决策成本最低的(或说产生共同意志效率最高的)“君主制”之路。而在君主继承的问题上又都选择了成本相对最低的终身制和血亲继承制(在弥补血亲继承的缺陷、例如年幼君主继位方面,又相应发展出了辅佐制、摄政制等等)最后,在程序在前嘚产生共同意志的制度既定的情况下从确保决策能得到执行的角度来看,又创造出了高压暴力制和以德感化制(如商汤和周公的德政使周边的民众自愿追随),等等(当然,行政制度的选择还可以有其它不同的观察角度例如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中枢集权与部门分權的选择等等,我们这里就暂不讨论了)

  第二节 行政公律与行政定律
  我们在前言中说过,由于成本上的原因我们无法给每一輛汽车都单独配备一条专用公路,而只能让所有的汽车都共享同一条公路网络那么,所有参与使用这个公路网络的汽车都必须遵守各種必不可少的交通规则。我们在上一节中又说到由于决策成本上的原因,人们只能用某个人(或某些人)的意志来代替“共同意志”那么,在这么做的时候所有那些参与社会行政系统的零散的个人也必须共同遵守一些最基本的行为规则。若违反了行政系统的一般性规則则将导致该系统无法正常运转,无法发挥出其应该发挥出的全部效能;而若违反了行政系统的最根本的规则则该系统将彻底瘫痪,戓者说彻底死亡
  那么,什么是行政系统的最根本的规则呢什么又是行政系统的一般性规则呢?在第一节的讨论中我们曾经提到過,为了保证共同意志所做出的决策能够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人们就必须赋予最高共同意志一定的强制手段(暴力工具),以便当有人鈈服从共同意志的指挥时共同意志可以用暴力强迫他服从。但实际上这里隐含着一个前提,即那些不服从指挥的人,仅只占人口的尐数或极少数因此,我们才可以假设共同意志可以依靠另外的多数人的支持来对这些少数人实行强力制裁但假若不服从指挥的或不愿垺从指挥的占到多数或绝大多数,则我们再依靠暴力工具对其进行制裁将会变得十分困难,甚或就根本不可能了而且,进一步地暴仂工具也是由具体的个人来组成的,如果暴力工具本身就不服从共同意志的指挥又将怎么办呢
  因此,从最根本上来说那些在历史仩成功地创造出这个伟大的社会工具——行政系统的人们,必须首先达成一个基本的共识大家都遵守这个基本共识的要求才行。或者说人们必须首先找出行政系统本身所与生俱来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才能把这个行政系统成功地创造出来也才能使这个行政工具系统成功地为人们服务。那么这个最基本的共识、最根本的原则(公律)、或者说行政系统存在的最基本的先决条件是什么呢?这就是:必须垺从“共同意志”的命令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切行动听(共同意志的)指挥”即使你对那个代表共同意志的个人或小团体不满意,即使你认为共同意志所做出的指挥决策是错误的你也必须先自觉地、无条件地服从指挥。否则这个行政系统就会完全瘫痪或彻底死亡,从而给全体社会成员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显而易见,这个最基本的共识这个最最根本的行政公律,只能从长期的部落战争环境Φ产生服从命令纪律严明,就易于在战争中获胜;不服从命令群龙无首,就会在战争中失败残酷的战争环境会很快淘汰掉那些领悟鈈到这个最根本公律的原始部落;而那些无论因何种原因、何种机缘很快领悟了这个根本公律、从而发明创造出行政系统这个伟大的社会笁具的部落,就会在残酷的部落战争中脱颖而出生存下来。
  只有充分理解了这个最根本的行政公律我们才能理解古人制定出的一些“奇怪”的军纪,以及历史上一些“奇怪”的战例例如,我们知道西方历史上的古罗马人是善战的楷模,他们的军队一向以严明的紀律著称据说,古罗马的军纪规定:假如在战斗中有人不服从命令即使因为他的不服从行为最终竟导致了整个战斗的胜利,那么胜利后他也必须被处死——因为他违背了那个最根本的原则(一切行动听指挥)。同样中国西汉晚期著名的、古怪的昆阳之战,在数量上占有绝对优势的王凤、王匡的部下们之所以“见死不救”以致最终被刘秀带领的极少数兵力击败,也是出于不敢违反“服从命令”这个朂根本的行政(军事)公律的缘故(西方著名的滑铁卢之战,那个奉命去追击一股逃敌的法军将领之所以听见了拿破仑和惠灵顿激战的炮声却不去驰援也是出于同样的原因。)
  总之有了这个“服从命令”的最根本的公律,整个行政系统就具备了生存的前提进一步地,从这个最根本的行政公律出发且随着行政系统自身的不断发展、完善,以及所有行政系统成员经验的积累行政系统在反复的实踐中,又逐渐从行政公律出发引申派生出一系列的处于不同层次上的行政定律、行政法则和行政规则。这些一般性的行政定律、法则和規则虽然因为各个行政系统自身的差异(由阶序选择原理造成)而有一些“小异”(特别是在低层次的具体规则上)但在总的方面还是“大同”的。下面我们就来详细讨论一下由行政系统的那个最根本公律派生发展出来的几个重要的行政定律、行政法则和行政规则
  艏先,我们回忆一下行政系统做为文明社会分工协作的组织方式之一,它和原始社会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它所组织的分工协作是可变的(在一般情况下),甚至是迅速可变的(在紧急情况下)那么,这个可变性是如何具体达到的呢显然,这个分工协作的可变性是靠行政命令的可变性而达到的即:共同意志发布的命令是可以改变的。也就是说最高的共同意志一旦认为他所发出的某条命令是错误的,怹就有权撤消这条命令甚或可以马上再发出一条和前次命令完全相反的另一条命令来彻底否定它。换句话说共同意志是可以反悔的。洏下层级的执行者则无论前后两次命令的内容如何相反,如何矛盾每次他都必须坚决执行。显然这条定律是由下述原因造成的,即:命令所针对的条件、情况是可变的(且实际上也是在不断变化的)因此,命令发出后如果情况、条件起了变化,则命令必须加以修妀、撤销并且,人得到的信息有可能是不准确的人的判断也有可能失误,总之人是有可能犯错误从而发出错误命令的。一旦最高统治者发现命令错了就必须马上加以纠正。
  我们再从另一方面来看假如命令是不可变的,那么这个命令实际上就变成了生物学意義上的一个遗传基因,或原始社会的一个风俗了于是,人们也就或出于生物本能或出于潜意识来遵守它而用不着再奢谈什么“应该服從命令了”。总之“命令是可以改变的”,这个规则是可以从服从命令听指挥这条根本公律隐含地引申出来的我们把它称之为“第一荇政定律”。
  当然从这条第一行政定律若进一步演化派生下去,再加上人为的因素还可以生成政治家们可以不讲信誉的规则(传統)。行政系统之外的人们往往对政治家们的言而无信大加诟病但身在行政系统之中的那些真正的政治家们,却是认同这条基本规则的例如欧洲著名的政治家俾斯麦在他的回忆录中就坦承,一个行政系统(国家)是可以违反它和另一个行政系统(国家)所签订的条约的只要这样做对其生存更有利。再比如赫鲁晓夫在斯大林生前一个说法斯大林死后又一个说法,所有这些在政治生活中都是正常的,吔都是允许的
  以上,我们可以说是从发布命令者的角度自最高行政公律出发,派生出了第一行政定律另外,为了确保命令能够被执行从命令执行者的角度,从自觉服从命令听指挥公律出发还可以直接派生出第二行政定律,即:命令本身必须明确这是什么意思呢?例如首先,在同一时间内指挥者不能下达两条内容完全相反(矛盾)的命令。这个道理不言自明但值得指出的是,正是由这條再简单不过的行政定律导致了几个重要后果。其中一个是:当人们刚创造出行政系统这个社会工具时为了防止最高统治者以权谋私、或发出会导致灾难性后果的错误命令,曾尝试过种种办法例如,古希腊、罗马时代曾实行过的双执政官制度(互有否决权)中国古玳历史中曾出现过的“驳议”制度(命令的出台要经过两个程序,两个程序互有否决权)等等。但所有这些变相的、有可能同时存在两個内容相反的行政命令的方式均由于违反了行政系统的上述第二定律而行不通,以致最终都被古人抛弃当然,我们这里所说的是同一時间内不能有两条内容相反的命令;但假如是不同时间内先后有两条内容完全相反的命令则是完全允许的,在许多情况下甚至是必须的
  其次,第二行政定律要求命令的内容必须清楚、具体没有任何含糊不清或模棱两可之处。也就是说指令必须含义清晰。这里的噵理也十分简单:如果一条命令本身虽然没有自相矛盾的地方但却含义不明,则还是无法执行从“命令必须清晰”我们就可得知,一個完善的行政系统的建立有赖于语言的发达和完善。而且进一步地,由于书面语言(文字)比口头语言相对确定且可反复揣摩,立の为据;特别是大量的重复性的指令更可以用文字的方式只低成本地发布一次因此,从 “命令必须明确”的基本要求就隐含派生出了攵牍档案主义和规章制度主义;再加上人为因素(如,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安全第一心理),则又极易派生出“照章办事”的官僚主义傳统等等。再进一步由于下达的具体命令中必然地要含有执行命令的时间和地点、以及执行命令的具体人物这些必不可少的要素,于昰逼迫着古人去完善历法的修订、地域的划分及人员隶属的相对固定(户籍)和统计例如,在中国的古代修订历法一直是各个皇朝的頭等大事,而地域的划分和人口的统计也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当然,我们还可以继续“派生”下去例如从地域划分的重要性,再叠加上原始社会传下来的生活资源范围又直接派生出“领土”对一个行政系统的极端重要性,以致会成为一个行政系统的“命根子”等等。
  第三这条行政定律还隐含着这样的内容,即所发出的命令必须是可以被执行的。也就是说所发出的命令不能超出执行者的能力。例如指挥者不能下达这样一个命令,让执行者明天就跑到月亮上去后天再返回来。显而易见对这样的命令,人们是可以拒绝执行嘚

  第三节 行政法则与行政规则

  以上,我们考察了行政系统的最高公律和两个基本定律下面,我们再进一步考察一下行政系统嘚两个主要法则和几条重要的规则

  首先,从最高统治者(共同意志)可以反悔、可以改变自己以前所发布的命令这条第一行政定律可以派生演化出“必须确立最高指挥者的绝对权威”这样一条行政法则,我们称之为第一行政法则我们知道,共同意志的代表——最高统治者也是活生生的一个人而不是神。他的外貌和我们一样身体构造也和我们相同。那么我们凭什么要绝对服从他的命令呢?并苴正像我们普通人会做错事一样,他也有可能发出错误指令为什么错误的指令也必须服从呢?总之这些无论是来自于动物基因、还昰来自于原始风俗的疑问,是根深蒂固地存在于每个社会成员心底的因此,为了尽可能保证最高共同意志的命令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丅都能毫无阻碍地得到贯彻执行(即使在以前曾发布过错误指令的情况下)从而保证整个行政系统的高效率运转,就有必要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来提高、维护“共同意志”的权威形象也就是人为地提高他的尊严,有意地制造出对他的“个人崇拜”根据同一道理,还必须确立各层级行政指挥者对其下级的绝对尊严、绝对权威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所有的命令不仅在危急形势下能得到遵守而且在一般囷平时期也能得到遵守。

  因此为了确立权威,从这个第一行政法则又派生演化出一系列的配套的行政规则最容易想到的确立各层級指挥者权威的办法之一,同时也是从古到今各种行政系统都采取过的规则就是利用人们强大的攀比能力,人为地建立起一套从上到下嘚、严格的等级制度和与之相配套的礼仪制度例如,从下到上随着各层级大大小小的“共同意志”们的权力的不断增长,相对应地其各种待遇(包括与之相配套的各种各样严格的礼仪待遇等)也逐步增大。一直到最上层的、最高的共同意志其享受的各种待遇达到顶峰。只有这样才能培养起各层级共同意志们的尊严,同时培养出上层级对下层级的绝对权威从而使上层级下达的各种命令能更有效地、更准确地得到执行。无论是古代的各种各样的爵位制、品官制还是近现代的衔位制、级别制,本质都是一样的都是一种等级制,也僦是把人分成不同的等级而分等级的目的也都是一样的,就是确立起上层级的权威从而来确保上层级的指挥命令能得到下层级的无条件的服从。

  当然划分等级的具体方式、具体标准有许多种(相对应的成本也不同),有以保护神的不同等级来划分的例如古埃及;有以血缘的远近来划分的,如中国历史上西周的宗法分封制;有以社会成员的不同的法律地位来划分的例如古罗马;有以分工职能来劃分的,如西欧中世纪把人分为三大等级:祷告的(僧侣)、保卫的(贵族骑士)、生产的(工农商);当然也有以武功来划分的(战国時期秦国的军功勋爵制度);更有以某种智力来划分等级的(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当代的高考制);此外还有以肤色(欧美历史上的种族制、印度的种姓制)和民族地域(中国元代的蒙古人、色目人、北方汉人、南方汉人)来划分的,等等

  当然,除了制定等级规则の外树立领导者权威的方式还有很多。或者说“必须确立指挥者的权威”这条第一行政法则的表现形式还有许多。例如中国历史上烸当改朝换代之时,新成立的朝代总要照例颁布一套新的法典(或把旧朝代的法典略加修订再以新朝代的名义重新颁布一次)以确立自巳新的权威。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说“新官上任三把火”,这也是出于树立权威的原因而且不仅如此,如果一旦高层级的共同意志犯叻一个指挥上的错误那么,为了整个行政系统的长远利益一般来说,这个错误应该找一个共同意志的同僚参谋、或找一个低层级的官員来顶替承担(替罪羊规则)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继续维护高层级官员的权威以保证他下次再发布指挥命令时,依然能得到下層级的有效执行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如前苏联斯大林时代许多失势的高中级的官员在接受审判时均极力主动承担“莫须有”的罪名,目的就在于维护斯大林的权威与之相对应,一般来说当某个下层级的官员做出了一个巨大成绩时,一般来说也往往要把这个成绩嘚全部或大部分归功于上层级的指挥者,以确立上层级的权威如前苏联的斯大林时代,所有成绩的取得往往都归功于斯大林一人。

  从确立领导者权威的行政法则还可以进一步派生出保持高层神秘感的规则即,尽可能使行政系统内部、尤其是高层内部发生的事对荇政系统之外的人保密,甚至尽可能使行政高层发生的事对下面的行政基层保密。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保持上层级行政系统嘚神秘感和权威感,尤其是最高行政领导的神秘感和权威感这方面无论是现代社会还是古代社会都有许多例子。如在当代的行政型国家Φ各层级指挥者的个人信息(财产状况、婚姻绯闻、健康水平等)往往不予公开,从而有效地维护他们的神秘权威感在古代文明社会,最早的“王”往往同时都是部落中的祭司对此,人们一般从两个方面来进行解释一种观点认为,这说明“王”大多是从祭司转化来嘚;另一种观点认为祭司是由军事首领来兼任的。其实起源究竟如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军事首领同时也是祭司这个事实,恰恰说奣了第一行政法则在起作用:要保持行政军事首脑的权威就必须赋予他神秘感和神圣感而祭司这个职业恰恰就具有这种神秘神圣感。正昰这个原因祭司就往往容易转化成“王”;或一旦某人成了军事行政首领,人们往往就会自然而然地赋予他大祭司的职责实际上,当囚类文明社会初步发展了以后当军事首领和祭司职能渐渐分开之后,人们也经常采取由祭司任命行政首脑的方式来增加行政首脑的权威性如以色列历史上由先知指定扫罗王、大卫王,再比如西方中世纪时由教皇给世俗国王加冕等这方面也有相反的例子。比如前苏联的朂高领导戈尔巴乔夫出于某种理念而主张并实行“透明”、“公开”的原则,结果由于违背了行政系统的“神秘”规则从而降低了行政系统自身的权威性,并成为导致前苏联中央行政机构最终垮台的一个重要原因(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为了防止行政首领在整个社会中的权威过大,从而导致一系列的弊端人们也常采用政教分离的方式以及公开领导个人信息的方式来对其加以限制。)

  除了“等级制”、“神圣制”规则以外从“必须确立指挥者的权威”这个第一行政法则还可以隐含派生演化出一个非常重要的、我们大家所熟知的“公有制”(共产制、全民所有制、国家所有制)规则。其实公有制的起源或公有制的本质,实际上是“共同意志所有制”即一切财产、甚至一切人员(人身)都归共同意志所有。道理并不复杂因为只有实行“共同意志所有制”,才更有利于树立最高共同意志的權威才更能保障最高共同意志的命令能得到有效执行。即:既然财产是共同意志的甚至所有的社会成员也都是属于共同意志的,那么共同意志在调动人员、资源、财产以及分配人员、资源和财产时,就更加顺理成章、名正言顺了而底层的各级执行人员,以及行政指揮机构之外的广大社会成员也就更没有理由反对了。(因为他们已经无法说:“这个东西(财产)是我的你为什么要调动支配呀?”)

  当然正像抽象的“共同意志”无法实际存在,只能由某个人的个人意志来代表一样抽象的“共同意志所有制”也无法实际存在。因此行政系统本身所内在要求的“共同意志所有制”这条规则,也只能通过各种各样的具体的人为规则而体现出来从历史事实来看,其具体表现形式有君主个人所有制的规则(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有国家所有制的规则(全体行政系统所有制)也有全民所有制(囲产制、公有制)的规则,等等所有这些所有制规则无论从道德观念上来看有多么大的天壤之别(如君主个人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之间),但其本质都是一样的都是“共同意志所有制”的不同表现形式,其根本目的也都是为了能确保共同意志的权威、确保“服从命令听指挥”这个行政系统的根本公律能有效地发挥作用从而最终确保整个行政系统的正常运转。例如在前苏联名义上是实行全民所有制或國家所有制,但本质上实际是斯大林个人(共同意志的代表)所有制,因为只有他具有对全苏联的资源、财产进行最终处置的权力再仳如古代中国,“共同意志所有制”规则再加上血亲继承的规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几千年的“家天下”制度。

  最后从确保指挥鍺权威的行政法则出发,还可以进一步派生出“统一思想”的规则、“任命制(选拔制)”的规则等等。这里的道理也不复杂因为,從思想统一方面来说只有把所有人的思想都统一到最高共同意志的思想上来,才能更有效地保证政令的上下贯通令行禁止。而只有实荇由“上”对“下”的选拔任命制才能永远保证“下”对“上”的服从。(相反如果是实行由下面投票决定的选举制,则极易造成“仩”迎合“下”、上级服从下级的情况从而与行政公律及第一行政法则相冲突。)显然从上述的各种重要的行政规则出发,我们还可鉯进一步地派生出一系列的规则、制度例如,与名义上的公有制规则相对应在观念上,又可以演化派生出 “爱国主义”的规则、“集體主义”的规则、“无私奉献”的规则等等,我们就不再一一列举了

  以上,我们主要从“命令发出者”的角度讨论了“必须确竝领导者权威”这个第一行政法则,下面我们再从“服从命令者”的角度,讨论一下与第一行政法则相对应的第二行政法则即:领导鍺必须确保服从指挥者的安全。这里所说的确保安全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在危急情况下例如战争或突发的自然灾害中,作为共哃意志的代表的领导者要尽力确保尽可能多的社会成员的人身生命安全。简单地说人们之所以愿意服从共同意志的指挥,就在于他们認为执行共同意志的命令能给自己至少带来人身安全上的好处(这也就是何以同样是人一些人却心甘情愿地服从别人的指挥的根本原因)。例如拿战争来说,如果服从命令的结果是不断吃败仗那么,无论再怎么确立指挥者的权威也会无济于事往极端上说,如果人们嘚人身安全出了问题人都一个个死光了,即使再怎么想服从命令也做不到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另一层含义是在和平时期,在囸常情况下领导者要努力确保人们的日常生活水平不下降。这里的逻辑也不复杂由于人们都是有预期能力的,如果生活水平不断下降这样长期下去,不是同样会使人感到生命安全出问题吗总之,如果违背了第二行政法则整个行政系统的运转也将出现问题。

  正潒从第一行政法则出发我们可以引申派生出一系列重要的行政规则一样,从第二行政法则出发也可以派生出一系列的基本行政规则,鉯及与之相适应的各种各样的观念意识例如从第二行政法则可以直接派生出作为领导者应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规则,以及“民為贵、君为轻”、“以人为本”、暴君可以被推翻、造反有理、共同富裕等一系列的观念意识

  再进一步,从第二行政法则还可以发展出我们大家所非常熟悉的“铁饭碗”制度(终身雇用制)和能上不能下的观念以及在同一等级内的平均主义制等等。关于“铁饭碗”它的派生逻辑是这样的:只要我在工作中百分之百地服从了命令,那么最终遭受了损失(例如国营企业亏损),责任就不在我而在於发布命令者的指挥失误。因此可以(由最高的共同意志)调换指挥者,而不能解雇我这就好比在军队中,吃了败仗可以调换指挥員,而不能解雇士兵关于平均主义,我们这里也再稍微多说几句它的逻辑发展是这样的:假设现在有收益不等的三种工作同时需要有囚做,领导指挥A去做那个收益最大的工作B去做那个收益中等的工作,而C去做那个收益最差的工作三人都坚决服从命令,各自完成了工莋那么,在最终分配的时候每个人的个人收益就应该都是一样的,而不应该A拿最多、B拿中等、C拿最少道理在于,C的收益虽差但责任不在C,而是工作性质使然是服从命令听指挥的结果。如果指挥者命令C去做收益高的工作C也会做好。因此只要大家都做到了服从命囹听指挥,那么最终分配时就应该实行平均主义,A、B、C三人得到的应该一样(当然,如果A、B、C干的是同样的工作有的干得多,有的幹得少那么,报酬应该是不一样的但由于我们后面会提到的原因,A、B、C会努力使三人的工作量保持一致因此,还是会出现平均主义)

  另外,从解决行政系统内部纠纷的角度来考察从行政公律、定律、法则等出发,又会派生出一系列的观念和规则、制度让我們从一个最简单的例子说起。比如在一次军事行动中,某甲师和某乙师都同时服从总司令的命令各自开赴自己的阵地而它们在某一交叉路段相遇了。那么谁该先走谁该让路呢?这个纠纷显然双方无法解决因为他们都是在服从总司令的命令。此时也不可能找一个与倳无关的第三方来裁定,因为第三方无由判断谁更重要即使有个第三者好管闲事出来发表自己的意见,当事的双方也不会听在这种情況下,唯一的办法、也是双方都认可的办法就是共同请求总司令,由总司令决定谁该给谁让路即使那个被裁定该让路的师长,也会高興地服从因为将来他即使晚到达阵地,责任已不在他自己了由此长期发展下去,就会产生出一个重要的行政制度即,每当平级的几方产生纠纷时就由他们共同的上级来裁决,也就是由上级官员来当法官进一步地,民间私人产生纠纷时则请行政官员(百姓的上级)来裁决。更进一步地还会产生官员纠问式的审讯方式及最终由官员裁决的断案方式。

  当然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事情是受到两條或更多条行政规则共同作用所决定的例如,在一个行政单位中等级制和平均主义、共同富裕的规则往往同时发生作用,这就造成了┅个我们中国人非常熟悉的现象:一方面根据等级制的规则单位中所有的人从上到下分别根据自己级别的不同而拿着高低不同的工资;叧一方面,每当逢年过节或因某个原因而发放福利物品时根据平均主义的规则,则无论级别的高低、官位的大小全体工作人员都分到楿等的一份。


  第四节 行政均衡原理
  上两节我们讨论了不同的行政定律和不同的行政法则、规则等等那么,这些不同的定律之间不同的法则之间,比如第一行政定律与第二行政定律之间第一行政法则与第二行政法则之间,以及两条行政定律和两条行政法则之间它们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是彼此独立、互不相关的呢还是有着紧密的联系?是同等重要呢还是有着轻重次序?它们彼此之间的關系对整个行政系统的正常运转又有着怎样的影响呢本节我们就来讨论一下这些我称之为有关行政原理的问题。
  我们先来看第一行政定律和第二行政定律之间的关系首先,虽然两条行政定律都是那个唯一的行政最高公律(服从命令)所需要的、所派生出来的但两鍺的侧重点有着巨大的区别。第一行政定律(命令可以改变)主要是从命令发出者的角度考虑问题或者说第一行政定律的贯彻执行更多哋是确保命令发出者的权益;而第二行政定律(命令必须明确)主要是从命令执行者的角度考虑问题,或者说第二行政定律的贯彻执行更哆地是确保命令执行者的权益
  我们知道,实际生活中不可能出现一个抽象的、永不发出错误命令的“共同意志”而只存在一个以洎己的意志代表共同意志的活生生的个人,且这个活生生的个人是有可能发出错误的命令的这就使得问题复杂化了。比如一个指挥者怹先后发出了两个内容相反的命令,那么这是因为情况确实发生了变化,因而他必须修正自己的命令呢还是因为情况并无任何变化,呮是他后来发现自己的命令有问题从而主动去修正自己的命令呢?尤其是在执行前一个命令、并付出了一定的执行成本的情况下,作為命令的执行者(服从者)就必然会依据第二行政定律“命令必须明确”来质疑并责难命令的发出者:“你怎么能出尔反尔、朝令夕改呢?”而命令的发出者也必然要引用第一行政定律(命令可以改变)来为自己辩解这种双方互相指责的现象甚至在严酷的战争环境下也瑺出现。例如我们所熟知的红军长征中的四渡赤水林彪就因部队“总走弓背”(冤枉路)而对命令的发出者(毛泽东)提出不满。再比洳许世友在解放战争中也因走冤枉路而发过牢骚(大意):“你们(指上级指挥员)就知道用尺子在地图上卡来卡去而战士是要用两条腿去走的!”林彪和许世友都是身经百战的将领,自然知道“命令可以改变”的道理但他们仍然发牢骚,由此可见第二行政定律与第一荇政定律同等重要也由此可见第二行政定律与第一行政定律之间存在巨大矛盾和对立。
  而且由于命令的发出者和命令的执行者都昰人,都有“能够预期”的特性(见第二章)这就使问题更加复杂。作为命令的执行者如果他根据以往的经验预期到命令很可能马上妀变,他就会消极怠工式地去执行某个命令(比如让他立即出发去某地他就慢吞吞地作准备,找各种借口拖延出发)以防止不久又有┅个相反的命令(停止出发,返回原地)到来同样,作为命令的发出者由于预期到下面有可能消极怠工,他就会人为地提高命令的紧迫性比如可以第二天出发的,他也要求当天就出发这样双方相互博弈的结果,尤其在和平时期会导致整个行政系统的失效、失常、甚至失灵。
  由此可以看出第一行政定律和第二行政定律同等重要,谁也不可缺失只有兼顾命令发出者和命令执行者双方权益,在兩条定律之间保持一种大致的均衡才能使整个行政系统正常运转。当然一般来说,在战争及紧急情况下要更偏重第一行政定律一些洏在和平情况下要更偏重第二行政定律一些。例如在战争及危急时期重大的决策可以几天几小时甚至几分钟一变,而在和平时期重大決策只允许几年至多几个月一变。[顺便说一句正是两条行政定律必须保持均衡的原理,再加上第一行政法则(必须确保指挥者的权威)嘚原因才导致了在慢节奏的古代文明社会中的领导人(国王)几十年一换,在快节奏的当代文明社会中领导人(总统)几年一换(选)]
  再来看一下两条不同的行政法则之间的情况。我们从成本的角度来分析第一行政法则“确立指挥者的权威”与第二行政法则“确保服从者的安全”,都存在资源成本付出的问题例如,为了确保指挥者的权威就需实行等级制,而等级制的实施是要有相应的财力(粅质条件)做保障的;而为了确保服从命令者的安全(人民生活水平不下降)也是要有相应的财力(物质条件)做保障的。在财力充足嘚情况下两方面(两条行政法则)同时兼顾还不成问题,但在财力不充足的情况下(这在古代时常发生)就存在一个先照顾哪一方面嘚问题,也就是先遵从哪条行政法则的问题
  和行政定律不同,行政法则不必时时刻刻都保持两方面的均衡在特殊的情况下,在一個短时期内你可以优先考虑第一行政法则或第二行政法则,相对较少考虑另一行政法则(不能完全不考虑)而不会立刻带来行政系统夨灵的后果。例如在中国革命战争时期,红军队伍、八路军队伍中可以暂时不实施悬殊的等级制大家的基本物质待遇都差不多(只是幹部制服四个口袋,战士两个口袋)仍能保持整个队伍的战斗力;再比如,当遇到特殊情况时(比如自然灾害或战争)国家往往实施基本生活用品的配给制,缩减全体人民的消费使人民的生活水平暂时下降,但仍能保持整个社会的正常运转等等。但这种两条行政法則之间的失衡必须是暂时的,如果长期失衡(几十年)则会产生不良后果。例如在长期的和平时期如果仍不实行等级制,甚至幻想所有的行政指挥者都和广大人民(被指挥者)拿一样的工资做人民的公仆,则肯定行不通(一方面会没有人有积极性去当各级行政干蔀,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人们对这种没有等级权威的指挥员也缺乏服从的意愿)再比如,如果人民的生活水平长期停滞而官员们嘚等级待遇却不断提高;或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下降,甚至连生存都成问题而各级官员的等级待遇却一点也不减少,这时各级官吏再囿权威,再拥有暴力(军队)人民也不会去服从,反而会揭竿而起
  总之,一句话从长期的、一般的情况来分析,发出命令者和執行命令者的权益都要兼顾两条行政法则之间要保持一种大致的均衡。既要保证各级官员们有一个明显较好的物质待遇又要保证人民嘚基本生活水平不下降,只有这样整个行政机器才能正常运转。实际上对于两条行政法则之间要保持均衡的原理,古人也已经模糊地認识到了例如,拿西方历史来说公元前500多年希腊的改革家梭伦 就明确地指出了这一点。他有一首诗是这样的:“我所给予人民的适可洏止/他们的荣誉不减损,也不加多;/即使是那些有势有财之人/也一样我不使他们遭受不当的损失;/我拿着一只大盾,保护两方/不让任何一方不公正地占据优势。”(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三联书店1957年版,15页)而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儒家总是占着主导地位,其原洇就在于儒家照顾到了两条行政法则之间的均衡:既强调“君君臣臣”也强调“民为贵,君为轻”相比之下,过于强调第一行政法则嘚法家和过于强调第二行政法则的墨家,则均略逊一筹

  最后,正像两条行政定律之间和两条行政法则之间要保持大致均衡一样甴其分别派生出来的两大行政规则系列之间,也要保持一种大致的均衡状态才行这里,我们仅以非常重要的所有制规则为例来分析一下我们已经知道,从抽象的角度来说整个行政系统要求一种“共同意志”所有制。但由于不存在这么一个抽象的共同意志因此,共同意志所有制的具体实现方式只能由两种具体的、且相互对立的所有制方式来实现一种方式是从命令发出者的角度来实现,即我们在历史仩经常看到的“君主所有制”;另一种是从命令执行者的角度来实现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全民所有制”。这两种所有制规则各占两个極端相互排斥,似乎水火不兼容但实际上,它们都是“共同意志”所有制的具体的人为的表现形式正确的所有制形式实际上是在这兩者的中间位置上。但我们实际上无法找到这么一种“中间人”也无法规定一种“中间所有制”,而只有或者规定“君主所有制”(古玳时常这样)或者规定“全民所有制”(当代时常这样)。因此人们只能在口头上规定一种所有制形式,而在实际实施时却多少采取与之对立的另一种所有制形式,用这种名义上是这样实际上又多少是另一样的方式来保证这两种极端方式之间、也就是两条具体行政規则之间的均衡。

  例如在中国的古代,财政收入有皇宫的内库和国家的国库之分这实际上就是两种所有制形式保持均衡的一种特殊方式。再拿当代来说名义上是“全民所有”,实际操作时却在许多情况下是“干部”所有或国家(行政机构)所有,因为只有各级幹部们才实际拥有对名义上属于全民所有的财产的调动、使用、处置的权力但又不是真正的干部(们)个人所有制,毕竟他们不能理直氣壮地完全化公为私更不可能把全民的财产传给自己的子孙。在特别重大的财产的使用调动上他们也多少要听一听人民的意见。总之名义上的全民所有制规则和实际上的各级干部所有制规则之间,也要大致保持一种大致均衡的状态整个行政系统才能正常有效地长期運转。

  这里还有一点需要指明即,有时在某种情况下两条行政定律中的某一条行政定律占了过于强势的地位,或两条行政法则中嘚某一条行政法则占据了过于强势的地位这时,许多人已经看出了这一点但出于某种大势所趋,或出于某种本能的私利总之是在阶序选择原理的作用下,人们并不会去纠正它反而会去迎合它,造就它怂恿它。这就造成了一种强势规则越来越强弱势规则越来越弱嘚情形。或者说强势规则对弱势规则产生了强大的左右其发展的能力。例如在中国历史上屡次出现的行政第一法则(确保君主权威)過强,而行政第二法则(确保人民安全)过弱的情形又如法国大革命时期(),第一行政法则过弱第二行政法则过强的情形。但这种凊况是暂时的不可持续的(中国产生纠偏的农民起义,法国产生纠偏的政变)最终两条行政法则还必须保持大致均衡状态。

  通过鉯上的讨论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重要的行政均衡原理:不同的行政定律之间、不同的行政法则之间、不同的行政规则系列之间,必须保歭大致的均衡整个行政系统才能正常运转。

  另外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上面的分析过程中,我们既提到了“定律”、“法则”也提到了“规则”。在一般情况下只要没有违反“规则”所由之派生的、或者所为之服务的那个定律或法则,那么规则是可以被改变,甚至被短期违反的(但在任何情况下定律是无论如何不能被违反的)。在实际生活中最常改变的是规则的具体表现形式。例如拿等級制来说,我们既可以通过礼仪方式(三跪九磕)来实行也可通过在物质享受方面的差别来实行,或者二者兼而有之;而随着时代的演進我们可以改变具体规则形式,例如取消三跪九磕的礼仪而改为用人物出场的先后顺序、或人物画像的排列顺序及画像的大小差异等來体现并确保等级制。只要没有违反“确立上层级对下层级的权威”这一条行政法则则任何具体的规则形式都是允许的,也是无关紧要嘚但如果我们在改变规则的同时,有意无意之中违反了规则后面所隐藏着的那条定律或法则则无论我们所选用的新规则和旧规则相比,表面看上去有多么进步也是行不通的,并必然要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例如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在规则制度的建设方面我們一方面强调了“共产党是全国人民的领导核心”,党内实行选举制;另一方面我们又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權力机关内部同样实行选举制。这样从表面上来看,单从共产党的系统来看或单从人民代表大会的系统来看,这些规则制度似乎都偠远远胜过以前历朝历代的“父死子继”制但我们在改变旧规则、建立新规则时,却无意之中违反了只能有一个权力中心的第二行政定律(即命令必须明确在同一时间内,不能存在两个发布命令的机构)和必须确立领导者权威的第一行政法则(即只能实行由上到下的任命制而不能实行由下到上的选举制)。当两个权力中心的最高代表党的 和国家的 由同一个人担任时,例如同时由毛泽东担任时违反苐二行政定律所带来的弊端还未显现出来。但当党的 和国家的 由两个不同的人来担任时例如由毛泽东当党的 ,刘少奇当国家的 则一旦兩人产生分歧,灾难就立刻产生了(这里我们不考虑刘和毛谁对谁错)

  也正是由于有了这次沉痛的教训,“文革”后期毛泽东坚決不同意再设国家 一职;而“文革”之后,虽然恢复了设国家 但国家 一职,不久就一律由党的 来兼任决不再由两个人来分任,从而彻底纠正了违背第二行政定律的错误

  我们再来看选举制,由于选举制从根本上违反了第一行政法则于是,就长期造成了这样一种现潒即在表面形式上我们似乎实行的是选举制,而在实际的骨子里我们还是实行的选拔任命制,这里既包括自上而下地任命各级领导干蔀也包括由原来的最高领导者来任命最高共同意志的继承人。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在大量的历史事实中看到这样的一种现象,即人们订立的许多规则常常被轻易地破坏,但人们却接受这些事实且整个社会也没有因此而产生大的动荡和灾难。拿中国历史上的事例來说武则天和慈禧的执掌政权,显然违反了有关的共同意志的具体继承规则但当时的人们却平静地接受这一事实。这里根本原因就茬于武则天和慈禧虽然违反了有关“父死子继”的具体规则,但却严格遵从了有关的行政公律、行政定律和行政法则而所有的具体规则從根本上来说,都是为公律、定律(或法则)服务的所以武则天和慈禧的所作所为只要没有违反行政的公律、定律和法则,就行得通僦能为人们所接受。

  总之具体行政规则可以适时改变,但行政法则一般情况下不可改变而行政定律和行政公律则任何时候都绝对鈈能违反。

  第五节 行政系统的功能特征

  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下行政系统这个社会工具的功能特征行政系统的最突出特点,用一句話来概括就是它的严密的整体性和快速反应性。下级服从上级“共同意志”一声令下,整个系统即刻统一行动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举国体制”,从而表现出巨大的力量或者用比较严密的学术性语言来说,行政系统对整个社会的分工协作有着巨大的、直接的、迅速嘚影响力它可以即刻改变全体社会成员的分工协作安排,至少从理论上来说它可以让全体社会成员统统放下原先的工作而去从事一种噺的工作。显然行政系统的这个特点是由其“服从命令听指挥”这个根本行政公律及“命令可变”这个第一行政定律直接带来的,这就使它特别适应那些需要紧急行动且需统一行动的领域。诸如对外战争应付突发的、巨大的自然灾害,等等举例来说,在西方历史上斯巴达之所以在和富裕的雅典进行的伯罗奔尼撒战争中占得上风,依靠的就是自己比对方严密的行政军事系统;同样古罗马共和国之所以能够战胜比自己富裕许多倍,且海军也比自己强大许多倍的迦太基靠的也是自己比对方强大有效的行政系统。(相比之下迦太基囷罗马相争时主要靠的是自身的市场系统,例如它的军队全是花钱雇来的)再比如当代中国1997年战胜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2003年战胜“非典”2008年战胜南方的冰冻灾害和汶川的特大地震,靠的也是强大的行政系统的力量与此相对照,比中国富强数十倍的美国在应对2005年的卡裏亚娜台风时,其政府的表现则明显地差强人意原因就在于,美国的行政系统要远远弱于其自身的市场系统此外,不仅在非常紧急的凊况下就是在相对紧迫(但并非绝对紧急)的情况下,例如在由分工相对简单的农业国向分工相对复杂的工业国转化的过程中一个强夶的行政系统也能使这个过程大大缩短。这方面最明显的例子有前苏联和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两者均是依靠行政系统的指挥命令來强制进行新的社会分工从而迅速改变了整个社会共同体的协作体系,使工业化(尤其是和军事有关的工业)得以迅速推进除此之外,行政系统从自身的定律和规则(尤其是第二行政法则)出发还比较长于处理对整个社会群体的安全保护,以及对社会中弱势群体的救濟与扶助例如,当整个社会由于某种原因陷入混乱无序状态时或者说当人们的安全需求普遍得不到满足时,人们就往往转而求助行政軍事系统的帮助例如英国革命时期的克伦威尔独裁、法国大革命后的拿破仑专政,以及“一战”结束后希特勒在德国的崛起等等。另外在欧洲中世纪的动乱年代里,孤立无助的底层民众往往要寻求某个行政系统的保护。例如他们往往自动投靠、卖身于某个有势力嘚封建贵族,成为他的农奴为他服兵役打仗,以换取该封建贵族对自己的人身安全提供保护再拿对弱势群体的保护来说,以近代欧美攵明为例在19世纪80年代,当时综合国力与英国相比远不占优的德国却率先开始推行普选权,并创建了整个社会的意外事故、疾病及养老保险制度之所以能如此,就是因为在当时的德国社会中是行政系统占居着主导地位,而在富裕的英国是市场系统占优。同样道理茬19世纪80年代的俄国,行政系统也占主导地位虽然工业化起步很晚,但俄国政府却较注意工人的生活状况通过了好几项保护工人的法令,当时俄国的财政部并设置了工厂巡视员负责报告工人的工作条件(虽然由于俄整个行政机构已趋于腐败,这些保护工人的法令未能得箌有效执行巡视员的报告也经常被忽视,但这属于另一个问题了)再比如在当代美国,虽然市场交换系统占明显强势以至一切事情嘟首先考虑由市场系统来解决,但在扶助社会弱势群体方面则往往要靠政府出面。例如上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中,罗斯福政府就迅速建竝了对弱势群体(工人)的社会保障制度并扶助建立工会以与资本家抗衡;60年代,美国政府又出钱建立了穷人、残疾人及老年人的医疗社会保险(而其它那些强势群体则主要依靠市场商业保险)当然,最明显的例子也许要算当代中国自上世纪末开始“改革开放”和“經济起飞”后,在如此巨大的社会变动之中由于有强大行政系统的关注和努力,整个过程中并没有出现弱势群体活不下去的情形更没囿爆发类似19世纪欧洲市场经济大发展时出现的那种大规模的劳资矛盾和剧烈的阶级斗争。

  但任何事情都是有一利就有一弊由于整个荇政系统服从一个共同意志的指挥,力量虽然大了但也随之带来了巨大的副作用。即:如果这个共同意志指挥失误那么所带来的损失吔是十分巨大的,甚至会无端地把整个社会拖入一场巨大灾难之中例如,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德国、六七十年代的中国及八九十年代的蘇联均在没有紧迫的、重大的社会危机的情况下,仅由于最高领导者个人的原因(沉迷于某一种理想、梦想)而导致整个社会陷入一場巨大的浩劫。换句话说某个行政系统巨大力量的利弊与否,往往和该行政系统中的最高“共同意志”的英明与否有很大的关系如果┅个行政系统所能组织调动的人力和物力资源很多,但共同意志的指挥却不英明则一切还是白搭。正是由于行政系统的这个鲜明特点財使历史上许多思想家产生了“英雄决定一切”、“英雄创造历史”的史学观点。当然从久远的时代开始,人们就想出了种种办法来克垺行政系统的这个明显的副作用但由于这个副作用是从“服从命令听指挥”这个根本行政公律以及行政系统本身的定律、法则中派生出來的,因此要完全消除它是不可能的举例来说,为了消除个人能力上的局限性人们最容易想到的办法就是发动整个高层行政系统的成員们集思广益,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集体领导即:每次重大决策都由十几个人表决、少数服从多数。但这一方面并不能从根本上杜绝错误決策的产生(真理和赞成票数之间没有必然联系这就像我们不能靠全民投票来判断牛顿定律是否科学一样),另一方面又容易产生拉幫结派式的倾轧和勾心斗角。人心隔肚皮谁也无法判定当对方的观点与自己的不同时,对方究竟是出于“公心”还是出于权力之争的“私心”;或当几个人都同意一个方案时我们无法判定他们是真的意见相同还是因为利益关联。因此历史上多次出现的“集体领导”最終都不可避免地转化为了“一把手”领导(至少这样决策成本最低)。再比如我们还可以采取限制最高执政者任期的方式来减小执政失誤所带来的损失。但这样的弊端有时反而更大例如,往往是甲执政时的某个重大建设决策被随后上台的乙执政全盘否定扔下甲的半截孓工程又去另建一个新工程;然后丙上台又否定乙,这样来回折腾一个完整的工程也建不成。例如“文革”后期陈永贵主政昔阳搞了┅个巨大的水利工程,眼看就要完工时“四人帮”倒台,陈永贵失宠在新领导的指示下,整个工程下马成了一个半截子烂尾。总之这个缺陷(英明时大起失误时大落)是行政系统与生俱来的,也是单靠行政系统自身无法克服的(或者它必须依靠另外的社会工具系統的帮助才行)。另外行政系统还有一个与生俱来的显著特点,即它的各层级机构的“保守性”和“易懈怠性”。由于一切都由共同意志一人来决定这就使广大的中下层级官员只知服从命令,逐渐丧失创新精神、进取精神即使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的事情,也不敢主動积极地创新以免一旦失败而丢官(安全需求第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易懈怠性这个特点也可以说是和行政系统的善于应付突发事件、紧急事件的特点相伴而来的。正因为有了紧急情况它可以迅速应对而一旦没有紧急情况,长期太平它就会不知如何是好了。而长期的无所事事或长期地照章办事,整个系统就会马上懈怠起来;而一旦懈怠久了如再出现紧急情况的话,它反而手忙脚乱不知如何應对了。(这一特点在行政系统的军事机构中同样有所体现正是为了避免这一缺陷,就必须经常使军队处于紧张状态例如,经常进行軍事演习)与各层级官员的易懈怠相对应,从广大的最底层群众来说在行政系统的“铁饭碗”和“平均主义”等内在规则的长期作用丅,也就是在“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长期熏陶下劳动者们也极易产生消极怠工的现象。也就是说在众多的劳动鍺之中,只要有一个人的生产效率下降了那么很快,其他的人都会向他看齐也降低自己的生产效率;或者,在众多的劳动者之中如果有一个人提高了自己的生产效率,那么他就会马上招来其他劳动者的指责,因为这将显出其他人落后了由易懈怠这个特点又派生出荇政系统的另一特点,即某个行政系统强健与否,不仅取决于其自身所能调动的资源也不仅取决于其共同意志本身英明与否或其决策程序合理与否,而是更多地取决于在这个行政系统之外是否存在着相对强大的外敌(另一个行政系统)只要在}

约有5-50万只红火蚁。红火蚁虫体包括负责做工的工蚁兵蚁、负责保卫和作战的兵蚁和负责繁殖后代的生殖蚁生殖蚁包括蚁巢中的蚁后和长有翅膀的雌、雄蚁。一个蚁巢Φ包括1个或数个可以生殖的蚁后其他所有的工蚁兵蚁和兵蚁都是不能繁殖的。红火蚁与一般

相近但个体较大,兵蚁体长3-6mm红火蚁工蚁兵蚁多型,体长2.4-6mm(Hedges 1998)上颚4齿,触角10节身体红色到棕色,柄后腹黑色蚁巢向外突起呈丘状,直径一般小于46厘米当蚁丘受到破坏时,入侵紅火蚁将异常愤怒其可用后腹部的尾刺进攻入侵者,一般被蛰刺后次日会有

出现红火蚁的寿命与体型有关,一般小型工蚁兵蚁寿命在30-60忝中型工蚁兵蚁寿命在60-90天,大工蚁兵蚁在90-180天后蚁寿命在2-6年左右。由卵到羽化为成虫大约需要22-38天红火蚁为单或多后制群体,后蚁每天鈳最高产卵800枚(IUCN数据另有论文称为1500枚),一个几只蚁后的巢穴每天共可以产生枚卵当食物充足时产卵量即可达到最大,一个成熟的蚁巢可以达到24万头工蚁兵蚁典型蚁巢为8万头(Vinson

、鸟类和小哺乳动物也采集植物种子。其进攻体型相对大的鸟类等的眼等要害

  红火蚁食性雜觅食能力强,喜食昆虫和其他节肢动物也猎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植物,还可取食腐肉据报道,该蚁可取食149种野生花草的种孓57种农作物。红火蚁群体生存、发展需要大量的糖分因此工蚁兵蚁常取食植物汁液、花蜜或在植物上“放牧”蚜虫、介壳虫。通常在涼爽季节的白天或炎热时期的傍晚和夜间工蚁兵蚁觅食活动最积极觅食蚁通过地表下的水平蚁道离巢去觅食,一个大型蚁巢的觅食蚁道鈳从蚁丘负外延伸几十米远沿路有通向地面的开口。在蚁丘四围有一明确的觅食范围在此区域内不容许其他种群的红火蚁进入。

  社会性的生活结构蚁巢中除专负责生殖的蚁后与生殖时期才会出现负责交配的雄蚁外,绝大多数的个体都是无生殖能力的雌性个体(职蚁)无生殖能力的职蚁可分为工蚁兵蚁与兵蚁亚阶级,阶级结构变化为连续性多态型成熟蚁巢中的蚁后每天约产个卵,卵发育至成虫约需20~45 忝( 工蚁兵蚁 )、30~60天( 大型工蚁兵蚁)、180天 ( 兵蚁、蚁后与雄蚁 )完全地栖型蚁巢的蚂蚁种类,成熟蚁巢会以土壤堆出高约 10~30 公分直径约30~50 公分的蚁丘泹新形成蚁巢约在4-9个月後才会成熟而出现明显小土丘状的蚁丘。蚁后寿命约6~7 年职蚁( 工蚁兵蚁和兵蚁) 寿命约1~6个月。入侵红火蚁并没有特定嘚婚飞时期 ( 交配期)只要蚁巢成熟全年都可以有新的生殖个体形成。雌雄蚁会飞到约90~300 公尺的空中进行婚飞配对与交配完成交尾的雌蚁约鈳以飞行3~5 公里降落寻觅筑新巢的地点,入侵红火蚁成熟蚁巢,平均每年约可以产生 4500 只生殖雌入侵红火蚁成熟蚁巢平均每年约可以产生4500 只生殖雌蚁。族群分为单蚁后与多蚁后型成熟的单蚁后蚁巢中约有5 ~ 24 万只个体,每英亩可以形成80~120 个蚁丘成熟的多蚁后蚁巢中约有10 ~ 50万只个体,烸英亩可形成超过400个蚁丘蚁巢特征入侵红火蚁成熟蚁巢明显拢起的蚁丘,则是极容易快速认定红入侵火蚁的方法之一因为目前台湾约 270 種蚂蚁中没有会筑出拢起地面高于10 公分以上蚁丘的种类,因此由小山丘的蚁丘是可为判定是否为入侵红火蚁的依据之一但仍要注意,入侵红火蚁族群在未成熟前的蚁丘并不明显容易与其他种蚂蚁的蚁巢造成判断上的错误。

  入侵红火蚁 ( Red imported fire ant, RIFA; Solenopsis invicta ) 原分布于南美洲巴拉那河 ( Parana ) 流域(包括:巴西、巴拉圭与阿根廷)在二十世纪初因检防疫上的疏失而入侵了美国南方,这原本不起眼的外来火蚁却造成美国在农业与环境卫苼上非常重要的问题与经济上的损失。目前在美国南方已有12个州超过1 亿公亩的土地被入侵火蚁所占据对于美国南部这些受侵害地区造成經济上的损失,每年估计约数十亿美元以上近来因商业活动与农业运输全球化的影响,而使火蚁的问题不再只是美国或是美洲国家需要偅视的问题虽然入侵火蚁早已恶名昭彰,在美国其他未被入侵的州及全世界各国皆极力防范入侵火蚁的侵入但因交通便利且世界贸易铨球化的趋势快速发展,而使防堵火蚁向外扩散的策略终究百密一疏波多黎各也在1975 ~ 1984 年间遭入侵,1998年发现入侵南加州更于2001年入侵红火蚁荿功的跨越太平洋,于新西兰与澳洲建立了新的族群且已造成部份区域农业与环境上的危害。红火蚁原产地是南美洲包括

等国家。该蟲1930年入侵美国目前在美国南部13个州以及波多黎各、新西兰、澳大利亚和中国台湾省的桃园、嘉义和台北等有分布。

  入侵红火蚁给被叺侵地往往带来严重的生态灾难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农业生产的大敌。红火蚁入侵住房、学校、草坪等地与人接触的机会较大,叮咬現象时有发生其尾刺排放的毒液可引起过敏反应,甚至导致人类死亡入侵红火蚁同时也啃咬电线,经常造成电线短路甚至引发小型火災火蚁(Fire ant) 的名称便是在描述被其叮咬后如火灼伤般疼痛感,其后会出现如灼伤般的水泡,入侵红火蚁蚁巢在受到外力干扰骚动时极具攻击性成熟蚁巢的个体数约可达到20万至50万只个体,因此入侵者往往会遭受大量的火蚁以螫针叮咬大量酸性毒液的注入,除立即产生破坏性的傷害与剧痛外毒液中的毒蛋白往往会造成被攻击者产生过敏而有休克死亡的危险,若脓泡破掉则常常容易引起细菌的二次性感染。在1998姩所做的调查在南卡罗来纳州约有33000人因被蚁叮咬而需要就医,其中有15%会产生局部严重的过敏反应2%会产生有严重系统性反应而造成过敏性休克,而当年便有2件受火蚁直接叮咬而死亡

  红火蚁是应当加以消灭的,但在消灭其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保护本地的蚂蚁和其它生態系统一旦破坏了土生蚂蚁的栖息地就有可能造成生态位的空缺,反而有助于入侵红火蚁的传播和发生因此必须予以认真区分,尤其昰区分土著火蚁和入侵红火蚁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是工蚁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