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喜欢按照已经规定好的规则就是规律和规律和各种教条去做事和思考,这种人叫什么?

    2020年4月自学考试考试时间为4月11-12日眾所周知,自学考试是一种在职教育它主要靠自考生利用业余时间来完成学业。这就是说自学是考生参加学习的主要形式,如何提高洎学效率则是每位自考的学生在复习过程中都要面临的问题?今天小编继续给大家总结四川新闻评论与写作的一些重点资料 希望对各位备考栲生有所帮助

第五章 新闻评论的结构 结构-----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结构是各个组成部分的搭配与排列

文章的结构主要是指其谋篇布局,它不是研究词与词之间关系的词法也不是研究句与句之间关系的句法,而且研究章与章、篇与篇之间关系的章法与篇法

评论嘚结构原则 1、从评论的具体内容出发;2、从受众的实际需要出发;3、从不同体裁要求和作者的特点出发。

1、布局合理;2、层次清晰;3、逻辑顺畅

歸纳式结构-----是一种从材料到观点,先分论后结论的结构方式(在提出论题、摆出论据之后,运用材料依次说明和论证观点再由分论点集匼成总论点。这种结构方式顺应了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和人们认识事物的基本规律有助于增强评论的说服力。)

演绎式结构-----是一种从观点箌材料先结论后分论的结构方法。(一般先摆出作者的观点然后围绕这一观点引入事实或材料,并分别加以论证这种结构方式符合人們日常的说理习惯,有利于突出评论的中心论点)

并列式结构-----是一种将总论点分为两个以上的分论点,然后分别进行论证的结构方式(与湔两种以纵向展开为主的结构方式相比,它以平行的方式安排观点和材料使评论具有较为开阔的视野和较为丰富的内涵。)

递进式结构-----是┅种对论题进行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逐层分析的结构方式(这类结构的评论,其各个层次间是一种层层递进的关系每层都既是上一层佽的总结,又是下一层次的铺垫有助于受众了解事物的本质或问题的实质。)

对照式结构----分析一篇评论的结构方式

开头(引论)-----是指文章的开篇或起始部分在评论中称为引论,通常用作挑开话题、交待主旨及引出正文

主体(正论)------中间,是指文章的中心或主体部分在评论中称為本论,通常用来容纳评论的主要内容和观点是支撑全文的主干。

结尾(结论)-----是指文章的收尾或结束部分在评论中称为结论,通常用作概括全文、提炼主题和升发文意

评论开头的基本要求与基本形式

评论的开头要求开门见山,引人入胜切忌“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开门见山”不能简单理解为在文章第一句或第一段就论题或论点直来直去和盘托出,而应采用一些办法变换一些方式,使开头部分在矗接挑开话题或点明主旨时讲求一些艺术和技巧。

开头的形式有:摆出结论提出问题,亮出靶子交待意图,借事入题等

评论结尾嘚基本要求与基本形式

评论的结尾的基本要求是简短有力,不落俗套即不要拖泥带水,避免空话、套话

评论的结尾的基本形式有:呼應开头,作出结论提出呼吁,引发思考举一反三等。

运用评论开头、结尾的基本要求写作一篇评论作品

第六章新闻评论的文采 新闻評论文采-----主要指文风问题。文风不仅是语言文字的技巧问题同作者的写作态度和思想作风也就密切的关系,也是作者的立场、观点、方法的反映

文采主要是语言文风问题以及语言文风对新闻评论写作的重要意义。

我们在谈到文风问题的时候总是把它同党风、学风问题聯系在一起。当然文风最终要通过语言文字表现出来,任何文章都是如此

新闻评论也可说是说理的艺术。除了思想内容要正确论述偠深刻,在说理方式和语言的运用上还要讲究辞章写得有文采,生动引人语言的运用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重要条件,每個人都离不了它对于新闻宣传,特别是新闻评论尤其如此原因就在于,首先写评论不象写通讯,容易端架子不大注意文章的生动性;其次,评论的语言影响社会上语言诉运用我们稍微注意一下就会发现,有些干部讲的成套的大话、空话往往是从报纸上尤其是那些夶而空的评论中学来的。

深入浅出-----深入浅出就是要把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平易通俗的论述结合起来评论主要是说理 新闻评论主要是讲道理嘚,道理要讲得正确而深刻使人们从中得到启发和教育;同时又要把道理讲的浅近易懂,明白晓畅使人们容易理解和接受。这就要求作鍺对所评论的事物和所阐述的问题有充分的研究和深刻的理解

深入和浅出的关系 深入是浅出的前提。如果作者对自己所评论的事物不甚叻解对所阐述的问题也缺乏研究,没有明确的见解那是很难让受众理解评论的内容,也做不到深入浅出的

对于评论写作来说,深入淺出是一种比较高的标准或者说,也是一种高境界的追求通俗的论述应当以深刻的内容为基础,否则就会成为浅薄这是有作者的写莋态度和思想作风问题,也有论述方法和语言文字的运用问题把通俗理解为迎合受众,或者说去“通一通俗人”那是错误的。

深入浅絀还有一种重要的前提就是要以平等的态度的对待受众。如果把自己看作高高在上的教育者作者在文章中就容易发号施令,动辄训人;洳果把自己和受众的关系看作是平等的就能用讨论的方式,心平气和地讲道理

考虑群众的特点和要求 了解受众的特点和需要,说理才能有针对性论述方式和语言的运用,也要考虑受众的认识规律和接受能力这样的评论才容易被受众所理解,从而对他们有所启迪

了解受众的认识规律和理解能力,可以把评论所讲的道理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和切身经验联系起来也可以用他们所熟悉和喜欢的表述方式來进行说理。这也是深入浅出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说理方式和语言的运用也要从实际出发,不能脱离群众

通俗而生动的群众语言 平易通俗的语言,是把评论写得深入浅出的重要环节它可以把评论的内容很好地传达给受众,增强评论的效果新闻评论的语言,首先要通俗易懂反对艰深晦涩、矫揉造作;其次要生动活泼,接近群众反对空话、套话和各种令人厌恶的八股腔。

人民群众的语言是通俗易懂的而且有很多语言是生动而表现实际生活的,运用得恰当可以使人们容易理解和接受我们所讲的道理。

逻辑性和形象性结合 新闻评论主偠靠逻辑的力量说服受众如果在评论的论述中适当穿插一些具体的形象,或者使用形象化的笔法和语言就可以把说理的逻辑性和形象性结合起来,把抽象的道理和具体的形象结合起来从而把评论写的生动活泼,引人入胜使受众更容易理解评论的内容和思想。

【形象說理:善于运用比喻、形象化的语言、巧用诗文典故】

善于运用比喻 运用比喻是形象说理常用的方法通过形象的比喻,可以使人们由近忣远由实见虚,由感性到理性通过鲜明而熟悉的事物理解评论的思想内容。这种说理的方法可以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把深刻的思想講的通俗易懂,增强评论的生动性和说服力

语言文字的形象性 为了使说理形象生动,还可以运用“画像”的方法直接描绘客观事物的形象。这种形象化的笔法的运用要求作者深入观察生活,发现客观事物的特点从而选择适当的形象,同时在描述过程中就自然包括叻作者或褒或贬的态度。在这个基础上道理就可讲的生动而贴切。

诗文曲故形象的借用 巧妙而恰当的运用成语典故、寓言故事以及古代詩文也是形象说理的一种有效的方法。评论可以从一个故事引发议论可以依托一个人物形象以古喻今,也可以借用一句诗文或成语作為标题或用于文中说明自己的观点等等。这既有助于说理也为群众所喜闻乐见。

【以情动人:有感而发、寓感情于形象、修辞手段的活用】以理服人和以情动人 新闻评论既要以理服人还要以情动人。它不仅要在道理上说服受众还要在感情上打动他们。有一种所谓“零度风格”的理论意思是说理的文章不应当带有感情色彩,应当是纯客观的、不动声色、不带感情的其实这是一种歪曲,起码是误解而在实际上是难以做到的。如果真的如此写出的评论只能是一些不痛不痒的教条,或者干巴巴的讲一些空洞的道理评论作者的情感,他对所评论事物的或褒或贬、或爱或憎的态度是自然的流露,而不是外加上去的在实际生活中,理与情常常是联在一起的我们常說的通情达理,就是说一个人做事要入情入理你讲的话人家乐于接受,你办的事也容易行得通理和情应当是一种水乳义融的关系,情為理服务理借情动人。

有所为而作和有所感而发 新闻评论要有所为而作还要有所感而发。评论作者对所评论的内容有深刻的理角和感受才能既有真知灼见,又有真情实感并自然地流露在评论的论述中。一个评论作者既要志存高远有远大的革命思想,同时还要掌握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科学分析的武器这样才能以现实斗争的参加者的身份面对现实,而不是做一个旁观者或看客也呮有这样,才会有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而不会空喊口号或用自己的偏见、成见去误导受众。

形象的感情色彩 形象是比较容易表现感情的形象本身往往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在新闻评论说理论述中可以通过形象说明一定的道理,也可以借用形象或通过对客观事物形象化嘚描绘表达作者的感情,从而增强评论的感染力引起受众的共鸣。

新闻评论的感染力如何首先要看它的内容。如果从评论的内容出發恰当而灵活地运用各种修辞手段,也可以使说理和抒情结合起来恰当而灵活地运用各种修辞手段,也可以使说理和抒情结合起来增强评论的感情色彩。比如可以用排比句或对偶句的方式渲染气氛,表达作者的情感;可以用设问反问等语气加强节奏感,使情感的表達更加鲜明;还可以用机智幽默的语言和论述方式引发受众的思考和共鸣。修辞的手段和方式很多关键是要从实际出发,运用得恰到好處增强评论的效果。如果不顾内容而片面地在修辞上下功夫效果就可能适得其反。所以这也不是个单纯的文字技巧问题

【要言不烦:道理实在,言之有物;论题集中篇幅适度;字斟句酌,语言规范】新闻评论语言的朴素精练实事求是地讲道理 道理要讲得实在,就是要囿实事求是的态度说真话,讲真理要尊重事实,既不夸大也不缩小。真理是朴素的只有朴素自然的论述,才能把作者的观点和思想感情准确地表态出来实实在在的讲道理是一种朴素的文风。当然朴素并不等于内容空洞,语言粗糙;更不能故作斯文哗众取宠。评論要有感而发但不能以感情代替政策。即使是批评性的言论也要尊重事实,不能感情用事而要考虑社会效果。

精粹的内容和长短适喥的篇幅 新闻评论平易朴实的内容一般都会用简练的篇幅和语言来表述。所以朴实的文风和简洁的语言是相辅相成的评论的内容要正確,语言又要很简洁不说空话,不舞文弄墨哗众取宠。当然简练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短,更不能认为评论写得越短越好而要同它嘚内容结合起来考虑。评论的内容要根据内容量体裁衣该长则长,能短则短在一般情况下,还是要尽量用短小篇幅表达丰富的内容紦评论写得短些,写得精粹些

炼意、炼句、炼字,语言准确规范 新闻评论要写得简洁精粹首先要在内容上下功夫,就是古人说的要“炼意”。其次还是“炼句”、“炼字”就是要锤炼语言,字斟句酌精益求精。如果一篇评论中出现许多“浮词”、“累句”不仅會使受众感到别扭,而且还会影响评论说理的逻辑力量

选择一篇新闻评论,分析其语言文风的特色 今天就先给大家总结到这儿了哦 想偠关注更多资讯请大家持续关注


}

导读:《金刚经》作为佛教禅宗嘚第一经典不仅是汉地佛教寺院的早晚课必读经文;也是无数哲人学者、文史学家乐于研究探讨的佛经。金刚经人缘之畅旺使其历时2500哆年,依然生机勃勃可是,人们在肯定其哲学意义和文学价值的同时却忽略了,金刚经实际上是一部地地道道的实修指导经典然而鈳惜的是,今天即便在佛教信徒中,以金刚经为见地贯彻日常修行的人,也不如拿金刚经做法事超度的人多那么今天,我试着从实修的角度带大家重新认识这部经典的伟大之处它的伟大,在于实用如果您对金刚经的见解,能从文字理解转为通透领悟那么于日常苼活,定能起到实际作用那就是佛陀真实的意图了。

金刚经一共32品也就是32个章节,每个章节有名称不要小看这个章节名称,这是高喥概括章节含义的几个字我们就拿鸠摩罗什的译本来看,金刚经全文5200字左右经典中属于短小精悍且佛理通透的一部经。

我会按每一章節的原文用现在的语言再复述一遍。然后经文中比较重要的地方尽量举例帮助大家领悟这里说的“重要”,是以实修角度来看的你說你不信佛,也用不着修行但是,即便你不是佛教徒金刚经对你的日常生活也有极大的帮助。因为它是从根源上来重塑你三观、性格、心理等方方面面的所以,真正的修行无关乎信仰、仪式等表相而是修你的内心。

───── 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 ─────

如是峩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我听佛是这样说的当时,佛祖释迦牟尼在舍卫国的祗树给孤独园和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都在那里。那时世尊到吃饭时身着法衣,捧着食钵进入舍卫国都城化缘。在城内乞食化缘完后,回到住处吃完饭,收好法衣和食钵洗完脚,铺好座垫就开始打坐

这个场面就是金刚经的“缘起” 。普普通通的一天佛和大家都去乞食,吃过饭后開始静坐。所有的大比丘都在场佛也在场,各种条件具备而且自然而然。这就叫因缘具足

“一时”,很多佛经都以此开始而不说某年某月某日,为什么呢因为时间本就是个幻觉、错觉。当你修行上路了比如打坐入定了,时间对你是没有意义的即便你出定,对時间的观念也是非常淡泊了何况佛陀时代的经典大多是阿难复述,众多比丘核实、修证后记载他们大部分证得了阿罗汉果位,基本上鈳以入较深的禅定而突破时空维度所以时空在其看来并无实义,所以佛经没有记录详细时间

那时,佛在舍卫国的祗树给孤独园(简称祗园)和随行的一千二百五十多人。这些人包括耶舍长者子朋薰五十人优楼频螺迦叶师徒五百人。那提迦叶师徒二百五十人伽耶迦葉师徒二百五十人。舍利弗师徒一百人大目犍连师徒一百人。此千二百五十人基本上每个法会都跟随参加。常随不舍从很多经文里嘟能看到。所以这些比丘也是有一定修行成果的不是刚刚入门的小白。

“次第乞已”就是说佛和众多比丘,都是挨家挨户逐一祈食鈈挑选人家。因为虽说是乞食但实际上是给大众种福田的机会,要知道供养佛陀以及一众大比丘阿罗汉,功德和福报是非常大的所鉯佛那时定的规矩就是不挑不拣,人人都有机会种善缘

以上的时间、地点、对应的人。就是金刚经发生的背景

───── 第二品 善現启请分 ─────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護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願乐欲闻

这时名叫须菩提的长老,从众比丘中离座站起来右肩袒露,右膝着地双手合十,十分恭敬地对佛说:举世稀有的世尊啊您要求各位菩萨好好守护自己的心念,叮嘱各位菩萨常常反观内省世尊啊,那些善男子善女人,如果发心成就无上正等正觉那您说怎样才能安住于这个发心,战胜习气欲望的干扰呢” 佛回答道:“好啊好啊,问得好!须菩提就像你所说的,佛要求各位菩萨好好守護自己的心念叮嘱他们常常内省。现在你认真听着我来告诉你。善男子善女人发心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应该像这样守护心念像这樣战胜习气欲望的干扰。须菩提说:我正在认真听着世尊,我很愿意听您再讲下去

善男子善女人,说的是贪嗔痴慢疑很少的人善根佷深,没有被世俗染污太多保有赤子之心,所以容易与道契合所谓的上根器,大根器者武侠小说大家都看过吧。为什么降龙十八掌郭靖能练成为什么九阳神功张无忌成就了?为什么区区一个扫地僧人的内功远胜于武林中名门正派的各路高手这不是作者随意的安排,这是规律上乘武功青睐的对象,恰好就是敦厚朴实善根深厚的人。而非世智辩聪世故练达之人。

好那么也就是这类善男子善女囚,内心赤诚故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也就是发心成就“无上正等正觉”这种发心是非常稀有难得的,不是随便发的出的尤其是现在,即便是修行人也未必能发出此心。密宗更是将菩提心视作修法的珍宝在菩提心的基础上,修行法门才能突飞猛进菩提心嘚修法是有次第等级的,而无上正等正觉是其圆满境界也就是佛的境界了。

在此非常有必要说一下,什么是菩提心菩提心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赤诚愿心

一个人发了菩提心,是什么样的体验呢他感觉与万物众生合一,众生快乐就是他的安心众生痛苦就是怹的不安,所以他一定是为众生承担和付出的发出菩提心,会进入慈悲而谦卑(无我)同时又有着无穷智慧力量的境界所谓的 “悲智雙运”。有了这样的状态此人刹那间升华,那一刻他不是普通的凡夫了而是名符其实的菩萨。

“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这是须菩提发问的核心也是实修中一定会有的问题。注意须菩提当时已经是阿罗汉,他不是读书读到阿罗汉文凭的而是一步一步实修证到阿罗汉境界的。而金刚经恰好是一部指导修行的经典实操性很强。我们千万不要停留在文字层面去研究学习

顺便提一下,阿罗汉是小塖佛法的最高位阶小乘佛道是走离情去欲这条路子的,所以我们看到佛陀时代的修行人大多出家不问世事,在树林里山里打坐,先避免世俗干扰而且小乘的戒律森严,他们勤修戒定慧: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有了”戒”、“定”、“慧”就能对治“贪”、“嗔”、“痴”。他们通过修行具备相当的智慧和定力,凭借定力可以避开生死不入轮回的那种(至于具体怎么做到的,有机会洅讲解)但是罗汉毕竟不是佛修行上还有不圆满的地方,(主要是见地上的不通透有较深的法执)所以,须菩提想走大乘路线因为夶乘道路的终点是圆满成佛。而发“无上正等正觉之心”是小乘走向大乘,罗汉走向菩萨的一个转折点菩萨全称叫“菩提萨垛”,也僦是“觉有情”的意思菩萨的修行恰好相反,是入世的是在红尘里救度众生,以此作为修行而一步步圆满功德,最后成佛所以民間会有这个说法:“罗汉自了,菩萨有情”

好,回到刚才须菩提的提问这个“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善男子善女人能做得到泹是如何安住这个发心不退转却不容易。这种境界可能一刹那就过去了,可能延续一天两天或者十天半月。如果见地不到位又没有指引,最后都会退转发心成就无上正等正觉,是不同凡响的境界如何保住这个境界,是修行的关键禅宗称其为“保任”。你如果一矗在这个境界里安住,你就成佛了如果只是体验过,又退转回来那个不作数。当然有一次体验也很难得。

“云何降伏其心” 这是什么意思呢这里的心指的是习气欲望的念头,也叫“妄心”和那个菩提心不是同一个心。正是你凡夫的习气欲望让贤圣境界退转退箌凡夫境界。所以修行就是要战胜我们作为凡人的各种习气欲望甚至作为人的本能也要战胜,你才能从人道解脱乃至从六道解脱。

接丅来佛陀说了一句话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这句话很多人分析过不外乎两种说法:一是说佛陀把這个问题复述一遍,承上启下为了引出下面正式的说法。

二是说这句话佛陀已经给出答案了,“应如是住”就这样守护心念:不要囿任何念头,不要起心动念自然就战胜习气欲望了。这种说法类似禅宗无上真理不可说,不可解释这两种说法都可以,这不重要鈈必执着文字而陷入思维。

───── 第三品 大乘正宗分 ─────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無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佛告诉须菩提:诸位大菩萨,应該像这样战胜习气欲望一切有生命的东西,如卵生的胎生的,潮湿之处腐烂而生的变化而生的,有形的 无形的,有思维的没有思维的,既不能说有思维也不能说没有思维的,所有这些众生我都使他们灭度而入无余涅槃的境界。就这样我灭度了无量、无数、无邊的众生而实质上却没有众生被我灭度。这是什么缘故呢须菩提,如果菩萨心中还有我相他人相,众生相寿命相,那就不是真正嘚菩萨

这一品佛陀正式给须菩提解说了,金刚经的内容也正式拉开序幕即便不可说也得说,语言文字毕竟是工具

诸菩萨摩诃萨,应洳是降伏其心佛开门见山说的是 “诸菩萨摩诃萨”,而须菩提问的是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如何安住,如何降伏其心嘚问题佛却告诉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该怎样降伏其心,这好像答非所问吗其实不然,你想啊一个人,发心成就无上正等正觉这就是夶乘菩萨的发心,而且还不是一般的菩萨甚至接近佛境界了。所以称为“菩萨摩诃萨”

而须菩提那时已经证到阿罗汉,并且得到 “ 智慧第一 ” 的名号如果转修大乘菩萨道,一个大阿罗汉的级别至少可以到三地菩萨,佛陀也就直接以高标准“菩萨摩诃萨”来指导须菩提故佛陀的应答看似跳跃实质严谨,直接开示诸菩萨摩诃萨是如何降伏其心的

在此,普及一下菩萨道的修行等级菩萨有52个次第: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每一个次第等级都有其特定名称都需要修行人实证到某种境界,并且在这个境界里安住鈈退这里我们不一一介绍,只为大家重点说一下“十住”里面的第七个位阶:也就是“七住位”菩萨七住位即大乘佛法的“见道”位。顾名思义就是见到本性,也称为“明心见性”俗称“开悟”。七住位实证到了第八识“阿赖耶识”体验到了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来不去的真实心----阿赖耶识(也叫如来藏识)。相当于是修行的分水岭到达七住位,才是正式修法的起点此后的修行都是以这个所證的阿赖耶识为基础,除习气欲望七住位之前的修行,如持戒、念佛、布施等等都是在门外收集开悟见道的资粮,见道(见性)后才昰正式入门修法的起点所以修行人当务之急就是明心见性,如何见性禅宗的开悟方法最直接。所以金刚经作为禅宗经典,直指成佛接引渡化上根器之人。

接下来佛陀话锋一转说他行菩萨道的时候,渡化了从卵生、胎生一直到,非有想、非无想的众生

这里的众苼包括三界六道的芸芸众生,不仅仅是人道的我们三界包括 “欲界,色界无色界”,六道指 “天道人道,阿修罗道畜生道,饿鬼噵地狱道”。欲界住着六道的一切众生色界和无色界专门是等级高的天人呆的地方,但只要是三界内的众生就都在六道轮回中,生苼死死流转不息。

佛说他做菩萨的时候渡化了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却为何说实际上没有众生被渡化呢?因为从菩萨的心性和角度來说,是没有我、人、众生、寿者这四种相的也就是说,菩萨了知三界六道皆是虚幻不实他不过是在梦里度化众生,对他而言梦里嘚这个“我”尚且是虚幻,那他人、众生、寿者就更是虚幻不实的了即便菩萨做了无数利他的事情,但他不会觉得自己做了什么这才昰真菩萨。这也是菩萨道区别于世间慈善的根本所在大道是雁过寒潭不留痕迹的。这种不留痕迹关键是在内心不留痕迹。

────── 第四品 妙行无住分 ─────

复次须菩提!菩萨於法,应无所住行於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於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释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释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再说,须菩提菩萨的修法,应该心不执着而去布施。也就是说不执着色相而布施不要执著声音、香气、味道、触摸、意识的布施。须菩提菩萨应该 这样布施,不要执著于现相而行布施为何这样说?如果菩萨不执著于现相作布施他所得到的福德就大得不可思量。须菩提你意下如何?单是东方 的虚空有多大你能思量得出来吗?不可思量世尊。须菩提南方、西方、北方,上方下方虚空廣阔,你能思量出有多大吗不可思量,世尊 须菩提,菩萨不执著于现相作布施他的福德也像这样大得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应该按此法修行。

这里佛陀进一步给须菩提解说什么是不着相的布施,就是布施的同时不执着 “ 色声香味触法 ”不因为外观好看,声音动聽香气宜人,味道甜美感觉舒服等等而去行善布施。所以这样的布施和普通的做善事是有区别的

举个例子:一天,你看到路边有一呮受伤的小鸟觉得它好可怜啊,心里顿觉难过你把鸟带回家精心喂养。邻居夸你很有爱心你立刻很受用,觉得自己真是很善良你囷小鸟朝夕相处,然后有一天它的伤好了,终于飞走了你满心的不舍,失落难过。。甚至抬头看到天空就会想起这只鸟,想着咜还会飞回来找你;看到照片就回忆起曾经和它相处的时光于是更加惆怅。这就是着相不仅着了我相,众生相还着了过去的相,未來的相善良的相,难过失落的相许许多多的相。而菩萨又是怎样的呢菩萨也会救鸟,也细心照顾邻居也夸菩萨很善良,等等但昰做这些的时候,听闻夸赞的时候菩萨的内心是安住不动,没有涟漪的因为菩萨不会认为自己做了好事,他不定义这是顺其自然的舉动。当鸟飞走时菩萨不会有任何眷恋失落,因为他不认为这叫离别没有离别这个概念,也就是不着离别相菩萨不定义聚,所以哪來的散不定义善,又哪来的恶内心如如不动,他的头脑里没有“过去”这个概念也就不会有“未来”这个概念。只有当下一念而當下一念也即刻翻篇。看同样的布施,后者的境界就是“无所住”的布施他的心始终空空净净。也许你们会觉得菩萨是不是无情了錯,恰恰相反内心“空净”,没有痕迹的布施是绝对的慈悲。一个真正善良的人从来不觉得自己善良。一个真正付出的人从不觉嘚付出过什么。相反如果帮了一个人,捐了一点钱整天记挂于心。哪一天受过你恩惠的这个人并没有按你所愿对你回报,你就唉声歎气:什么人情冷暖啊、好人没好报啊。那么你的善行和付出,不过是你自私的一种特殊形式而已你需要对自我的认同,也就是内惢对认可自己是好人的一种需要而已。说白了这种善行也是种交换,只是隐藏地很深我们凡夫就是在不断的自欺而不自觉。金刚经僦是破自欺的最有效法门让我们先把自己活通透了,活得明明白白也就彻彻底底了知了他人。

佛陀对菩萨不住相布施则给予极高的评價:福德如虚空般不可思量当你真正不求回报,甚至连“回报”的概念都没有做好事不留一点痕迹的时候,福德反而更大具体体现茬,你会过的非常轻松几乎没有烦恼,真正做到活在当下也许很多人不解,这样就是福德大了吗呵呵,你去看看现在的人谁不焦慮?谁不烦恼谁不压力山大?各种爱恨情愁轻则失眠,重则抑郁动不动自杀,跳楼所以,没有烦恼牵挂就是极大的福德,远胜於物质财富名利情感。

以上佛告诉须菩提,菩萨道应该如此修行

────── 第五品 如理实见分 ─────

须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释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楿非相则见如来。

须菩提你认为可以凭佛的外形来定义这就是如来吗?不可世尊。不可以外形来定义如来为什么呢?因为佛所说嘚外形并非真的有实质的外形存在啊。佛告诉须菩提:凡是一切有形有相的都是虚妄不真的。如果能把所有假象看通透而远离、放丅,你就到达如来境界了

这里我们来解说一下什么是“相”。相就是概念、定义这一品出现了金刚经里著名的四句偈语 “凡所有相皆昰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万事万物都有其定义但是所有的概念和定义都是虚妄的,只是人们为了表达交流而给出的假名,这些概念定义表述了万物呈现的现象,并以此命名并非万物本质。如果你可以突破一切概念一切人为的定义,到达的境界就是佛境界了。换句话说如果一切的概念、定义都影响不了你,你的心如如不动不起任何涟漪,你就到达佛境界了也就是见到终极真理叻。这就是宇宙万法的真相实相。注意佛陀在此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绝对的真相是什么。

────── 第六品 正信希有分 ──────

须菩提白佛言:释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做是说。如来灭後後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於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鍺,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须菩提对佛说:世尊,若另有众生听闻您刚才所讲的法他们会相信吗?佛告诉须菩提说:不用担心我寂灭后,佛法在世的最后五百年会有一些持戒修福的人听闻此经文章呴,升起信心并以此修行,这些人不是从一个佛、两个佛、三四五个佛那里结过善缘种了善因,而是与无数个佛结善缘种了善因。甚至另有一些人仅仅听闻到此经的章句,就有一念正信与佛相应,这些人佛都清楚知道:他们凭这一念就有无量福报和功德为什么呢?因为这一念升起此人是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他们心中没有佛法的概念,也没有“非佛法”的概念为何这么说?洇为这些人如果内心还有定义和分别就会执着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如果定义了有一个叫“佛法”的概念存在也会有分别,┅样是执着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反过来如果内心定义了:这不是法,法不存在这就又落入了反面的定义和分别,同样执着分別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不应该执着法相,也不应该执着法相是空因此,我常告诫比丘弟子们我说的法,好比过河的朩筏渡你过河靠岸了,你就应该把筏子扔了木筏都要扔,何况其他东西呢佛法都要放下,何况“非法”这个概念呢

这一品,须菩提为我们这些末法时代的众生担心所以问佛,末法众生听闻了金刚经会相信吗佛则从因果层面给出回答。他说有一种人,持戒修福他们读到金刚经,会很有感应觉得熟悉,或者心生欢喜这一切都是因为前世,前前世无量的前世里,与无数佛结过善缘种过善根。如今条件成熟种子就发芽了。可见宇宙万法中,没有无缘无故的事情修行亦是如此。所以你说放生拜佛念经持咒有没有用?惢诚就有用与佛门结个善缘,即便此生无用也许下一生,下下生积累到一定数量,就发生质变了你会突然领悟一些东西,一些超樾人类思维的智慧你说不清楚怎么就突然懂了,现在你知道了这是因果,佛不渡无缘人的所以善行是必要的,也一定有善果然后佛又说,还有一种人他们的悟性更强,一下子契入了佛的语义与佛相应。这种人生生世世与佛门缘分就更深了比如历史上的六祖惠能,仅听闻金刚经一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当下大悟,与佛有感动身受的默契为什么人和人那么不一样呢?这也是生生世世的因果为什么会契合佛陀的境界而得无量福德呢?因为那一刹那这些人破我执,达到无我我执没有了,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也就不复存茬

“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 这里要解释一下,什么叫“心取相”字面上看,就是你内心认同了某个概念定义并苴受其影响。比如你听到一首歌,歌词唱的爱啊恨啊一下子,你就感伤不已甚至落泪。又如别人骂了你一句,你心生恼火要么竝即怒怼回去,要么窝在心里反复纠结这些都叫以心取相,你的心认同了文字的定义、含义甚至还会脑补出各种境界,陷在其中无法洎拔事实上,歌词旋律也好脏话粗话也好,你的心可以不予理会的你若能把它们听成一串音声的无序组合,那就算修行上道了我們说,修行就是修心无论对外的环境怎么变化,你心里不生一个概念定义你的心就不会被境转,到哪里都如如不动自在轻松。相反如果你执着、粘着了某句话,你就会有自我的感受、对他人的感受、对这句话的感受等等就着了各种相。同样的今天听了金刚经,伱也不能升起这种念头:我听闻金刚经了这是佛法里著名的经典,我要一字一句仔细研究哪句是佛陀原意,哪句翻译的不准。这僦着了佛法的相。叫“取法相”佛法好比那根指方向的手指,你要往指出的那个方位行进而不是盯着这个手指头琢磨研究。相反的佛说一切都是虚幻,法门也是虚幻我们就不去学习,不去思维反正都是空。这就是“取非法相”

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洳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佛陀这里做了一个比喻:佛法,好比过河的木筏渡你过河靠岸了,你就应该把筏子扔了不需要了。難道还要背着木筏上岸吗木筏都要扔,何况其他东西呢佛法都要放下,何况“非法”这个概念呢

这一品概括起来,就是“正信稀有”正信的佛法,是破我执和法执离一切相。

────── 第七品 无得无说分 ──────

须菩提於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佛陀又接着问 :须菩提,你觉得如来得到无仩正等正觉的果位了吗如来把成佛的方法说出来了吗?须菩提说:如按我对佛所说意思的理解并没有一种固定的东西叫 “无上正等正覺”,您也没有给我们讲过实质固有的法门为何这样说呢?因为您所说的法都不能取其“法相”,不能执着在语言文字里既不是法,又不是非法所以,所有的圣贤都是一个境界——无为只不过站在无为的境界上,示现了不同的“有为”的相

上一品佛说了破我执囷法执就是无上正等正觉,现在为什么又要这样问须菩提我有没有得到无上正等正觉?因为佛怕须菩提误解真的有一个佛果可成就好潒世间的学业技能,通过学习掌握了某种技能给你发张证书。成佛不是这样的所以须菩提回答“并没有一个叫无上正等正觉的东西,鈳以求取如来也没有说任何方法途径可以获得佛的果位。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一念不生才是如来境界。有四个字叫“为道日损” 成佛吔一样,只需放下放下眼耳鼻色身意(六根)对外境的沾染,放下一切思维念头放下所有名相概念,损之又损……那个境界就是佛峩们之所以是凡夫,就是因为我们执着的东西太多了放下,再放下彻底放下。你就离佛境界越来越近就这么简单。没有任何技巧所有的法门最后也是教你放下。一切众生都有佛性觉悟了就是佛,迷了就是众生修行不是获得多少,而是放下多少

结尾这句话: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我们着重解说一下。什么意思呢就是当你破了我执和法执,达到无为的境界也就是超凡入圣了。自古鉯来所有的贤圣之辈,境界都相同都是无为之境,只不过站在无为的境界上示现了有为,示现了不同的相比如观音菩萨和地藏菩薩,其实早已成佛他们示现菩萨相,一个在人道一个在地狱道,度众生为什么?因为众生有不同的境界众生着相啊。说到此我想起现如今的佛教寺院,经常被人诟病说寺院充斥着商业气息,有佛菩萨面前的功德箱有做法事超度的和尚,有各种求财得财求子嘚子的开光信物。仿佛信仰就是一场金钱的交易可是,众生谁又不是带着交易的心去朝拜礼佛的呢你想求这求那,可不就顺应你们这顆所求之心了你若毫无所求,只一念虔诚跪拜本身功德就很大了。你若毫无所求布施而无布施之心,又怎会患得患失半信半疑呢?一切外境不过是自己内心的显现你眼中有交易,正是你心中有得失84版西游记最后一集看过吧,唐僧师徒历经艰辛到了西天佛土,茬门口等着取经第一次,大迦叶尊者和阿难尊者给了他们无字的经书当他们发现后,顿感受欺大为不满,折回去要取有字的经文這时,阿难尊者问唐僧要了他的紫金钵盂作为交换这个细节看似平常,实则颇有内涵其实第一次给的无字经书,正是最上乘法门对應最上根器的众生。佛法本就无可说无可得,只需一念菩提心随意可取可是唐僧师徒还是回来要了有字的经书,其实他们也是代众生求法众生根器不一,万千种心所以得要万千法门对治。你若没有任何妄念、妄心你还要什么法门啊?你就直接是佛了!你有所求的惢所以,阿难就以“取”应“求”问唐僧要了他最宝贵的物品紫金钵盂来换。顺便提一句西游记不愧为四大名著,其内涵之深远非常人可及。吴承恩可算是把佛法吃透了

────── 第八品 依法出生分 ──────

须菩提,於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释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若复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须菩提你怎么看?倘若有人将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用来布施此人所获的福德是否很多?须菩提回答道:相当多世尊。原因何在因为这种福德 是有相布施,并不是自性的智慧福德因此我说那人能获得的福德多,但只是一个相而非福德性。如叧有人修持这部《金刚经》甚至修持里面的四句偈语,并给他人传播那么他所获得的福德就会超过之前那个人。这是什么原因呢须菩提,一切的佛以及所有佛的至高无上、大彻大悟的智慧 佛法,都出自于这部经须菩提,所谓佛法也就是没有佛法。

这一段是大白話佛告诉须菩提,如果用能装满三千大千世界的财富去布施这个人得到的福德也没有受持金刚经,甚至金刚经里的四句偈语给他人講说,来的多这里讲到了财布施和法布施。这都是佛法里面的布施的范畴可见,不仅仅给予财物就是布施为人讲经说法,给予智慧使其远离烦恼,同样也是布施而且福德更大。所谓授人予鱼不如授人予渔这里有一个关键词“受持”,也就是信受奉持相信佛说嘚真实不虚,照做受用你受用了,再告诉其他人传播下去,让他人受用这才是无量福德。为何这么说呢因为一切诸佛以及成佛的法门,都是根据这部经典来的所以金刚经是最上乘的佛法,最通透圆满是胜义谛的法门,不是世俗谛是出世间,究竟成佛的法门所以金刚经被列为禅宗经典。禅宗就是顿悟成佛的宗派

说到这里,佛立即加了一句: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他是怕说多了你们又着楿了,觉得金刚经好厉害啊好难得啊,我要好好研究…….打住!这就离经背道了!所谓佛法不是真的有这个东西存在,这只是一个便於交流的概念你们不要执着了这个概念。

————— 第九品 一相无相分 —————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鈈。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名阿那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须菩提,你怎么看一个须陀洹的圣人会认为自己證得须陀洹果位了吗?须菩提说:不会世尊。为什么因为须陀洹这个果位叫入流,然而却无所入他不被色、声、香、味、触、法所惑,而“须陀洹”是假名的定义须菩提,你怎么看二果斯陀含可作这样的念头:我已得到斯陀含的果位了吗?须菩提说:不可以世澊。为什么斯陀含具名为‘一往来’,然而实无往来因此这只是斯陀含的假名。须菩提你怎么看,阿那含的圣人 能有这样的念头:峩已获得阿那含的果位了吗须菩提答道:不能,世尊为什么?阿那含虽然名为不来说是不需轮回,而实际上佛法无来无不来因此阿那含只是有个无来的假名。须菩提我再问你,阿罗汉能认为自己已经证得阿罗汉果位了吗须菩提说:不能这样认 为,世尊为什么呢?实际上根本没有什么固定具体的东西叫阿罗汉世尊,阿罗汉认为自己已修成了阿罗汉道那他就有了我相、人 相、众生相、寿者相。世尊您曾说我已达到没有胜负心、斗争心的境界,这是人的最高境界是超出欲界最高境界的阿罗汉。世尊我倘若有这种心念:我巳修 到了无争的阿罗汉境界。您就不会说我已是达到一切无争境界的人了因为我实际上什么也没修,这样才是真正的修行人

这一品的對话中,我们接触到了小乘佛法的四个果位须陀洹又称入流果,也就是入圣贤之流了到了这种境界,是不会认为自己是圣人的当然,入流也是个方便说具体的状态是他不入色身香味触法,也就是六根清净了看,这就是实修实证到的感受当你突破人生最高处,超凣脱俗了你是不会有这个念头的。所以当一个人有了成就觉得自己伟大啊,了不起啊为自己骄傲。。对不起你还就是个凡夫。吔就是开始我说的真正善良的人,从来不觉得自己善良真正牛逼的人,从来不觉得自己牛逼圣贤是低调到骨子里的平凡,他从不给洎己贴标签你也无法在人群中识别他们,除非有机会与他们交手一股隐隐的力量让你感动,让你敬佩犹如顶级的高手与人过招,无須刀剑实操握手就知有没有。握手就让你心悦诚服

须陀洹是非常关键的一个果位,又叫初果罗汉是凡圣相接的分水岭。也是修行人紟生最有望到达的果位如果你今生到达了初果,最多7次最少3次在天上和人间往返,就可以成为阿罗汉而不入轮回如果大家对后世的輪回概念不深的话,那么即便此生一个初果,绝对让你受益非浅你会在世间过得游刃有余,很少烦恼很少困惑,非常圆融人际关系一级棒。如果还有因缘未了做起世间的事业那是非常轻松,因为你具备了特殊的人格魅力和超棒的心态有四个字叫“内圣外王”。當然圣贤是不贪恋俗世名利情的。你们还记得第三品----大乘正宗分我们介绍过菩萨的等级,提到了七住位菩萨这个关键位阶是大乘路線的入门级,而须陀洹是小乘路线的入门级这两个位阶的境界有相通之处,但是七住菩萨比须陀洹罗汉在境界上更胜一筹

接下来是小塖的第二个果位,斯陀含果又叫二果罗汉,证到斯陀含的境界就是贪嗔痴慢疑各种烦恼又减轻了一层,死后再投生到人间一次再死時,然后不再回来人道了直接解脱。同样一个人真的到达了斯陀含果,他也根本不会认为自己到了某种境界了连一个念头都没有。

阿那含果是第三个果位也叫三果罗汉,阿那含果就不再往来人间了命终后直接升天,从天道成阿罗汉可是真的不来了吗?也未必阿那含果并不究竟,早晚还是要继续修行而修行的最佳道场,往往是我们这个娑婆世界记住,投身在人道是最好的修行道场因为人噵有八苦:生、老、病、死、求不得、爱别离、怨憎会、五蕴炽盛。这些苦会倒逼你走上修道之路慢慢发掘本性的智慧,发现宇宙人生嘚真相天道的天人因为太快乐,所以很难放下享受去修行其他几道的众生,不是太愚痴(畜生道)就是太苦了(地狱道)根本没有機会修行。

最后一个就是小乘的顶级果位阿罗汉果。阿罗汉就是不入轮回了其实也不是彻底超脱轮回,而是靠定力避开轮回他的神識(姑且理解为灵魂吧)可以安住在寂灭的境界中八万大劫不出定。那么八万大劫以后呢以后还是要出定,还是会入轮回的所以只有囙向大乘,发愿成佛才能彻底解脱,不生不灭

须菩提那时就是阿罗汉了,但是他如果自认为自己得到了阿罗汉果位哪怕起了这个念頭,他就不是阿罗汉因为那个念头一起,就有了我相有了自我,就有了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就算佛陀称赞他是人中第一,是离一切欲望的圣者那是佛陀的事情,他自己可不能有任何这样的想法那么你们会问,做个圣贤会不会很累啊时刻要觉察自己,不能起自傲自满的念头那你不过是站在凡夫的角度去揣测圣人的境界。越是有道行的圣人越不觉得这有多稀奇,多了不起因为他只不过回归叻生命本来的样子,越接近本源就越觉得平常。可见平常心是道南怀瑾曾经做过一个比喻:就像一个人身上有一万块钱,他绝不会在街上到处向人去讲的这是个普通的道理,更何况一个得道悟道的人决不会自觉有道的。

───── 第十品 庄严净土分 ─────

佛告須菩提於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於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於法实无所得。须菩提於意云何,菩萨庄严佛汢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聲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於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佛对须菩提说:你想想我当初在然灯佛那里,得到了佛法没有须菩提答:没有,您在然灯佛处并未得到什么佛法须菩提,我再问你菩萨用其功德来庄严佛土吗?须菩提答:没有世尊。为什么呢所谓的庄严佛土,并没有庄严这个行为只是按個名号,叫作“庄严”因此,须菩提各位菩萨摩诃萨,应该像这样修得清净心不应执着在声、色、香、味、触、法而生念头。应该升起无所执著的心须菩提,比方说有个人身体像须弥山那样高大,你想想这身体高大不高大?须菩提答道:很大世尊。为什么佛说的非身就是法身,没有边际那才是大身。

这一品佛继续测试须菩提,问他佛在燃灯古佛那里,得到了佛法吗须菩提说了,佛茬燃灯佛那里并没有得到具体的佛法那么菩萨庄严佛土这个行为也并不存在。这里佛话锋一转,回到之前的话题 “诸菩萨摩诃萨应洳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这几句话是金刚经的重点,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就是听到“應无所住而生其心” 言下大悟的着了“色声香味触法”,而升起的心都是妄心,妄念它对应的是“眼耳鼻舌身意”。我们用眼看鼡耳听,用鼻嗅用舌尝,用身觉受用意识思考。然后分分秒秒在分别执着。而所有分别执着的都是概念定义的幻觉而已可是我们卻习惯了,所以觉得无比真实比如看到一朵花,立刻知道这是玫瑰花进一步定义:这花多美啊。凑近去闻又定义了:好香啊,这是峩喜欢的接着起贪念,我要摘下来送给喜欢的人玫瑰象征爱情。。看,不知不觉一连串的定义把你死死困在幻觉里。世人就是洳此颠倒的认假作真,以幻为实静下心来想想,美和丑还不是人为的概念,美丑就是两个名词真的有实质内涵吗?香和臭也一样只是我们的头脑定义了某种味道叫香,某种味道叫臭如果反过来,说花是臭的臭就是这种味道,那慢慢形成的习气就会第一时间說,这花真臭啊香臭也是两个词,没有实质内容既然没有实质的存在,那么为何会对眼见的耳闻的,鼻嗅的会恋恋不舍或厌恶不已呢说白了,是你习惯了自己下的定义然后又被定义死死缠住,变成了本能本能产生了原本不存在的分别,取舍幻想…….地地道道嘚作茧自缚。那么修行就是反其道而行之,把自己从定义和概念中解脱出来当你心清净了,无所住没有任何概念和定义,那么这个卋界万物依然有只是相对于你它们是不存在的,就像一个幻境一场梦。好比你在做梦的时候梦里一切都有啊,可是梦醒了刚才的┅切在哪里?梦里的爱人仇人父母儿孙,梦醒后他们到底在哪里修行就是再醒一次,从我们认为的现实世界人生大梦里,彻底醒来醒来后,你在这个世界上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可是你的心已经不在日月山水中了,彻底的解脱自在所以什么叫:应无所住而苼其心。这是什么样的心其实并没有这样的一种心,如果有那就又是一个定义,你又着相了这种无所住的心,就是你放下所有的执著分别然后自然就有的境界。注意这里叫你放下的是内心对外境的执着分别,并不是让你放下亲人放下家庭,跑去山里跑去寺院。不是这样的你要放下的是你的心,不是具体某个人某个物件。当你的心不沾染不执着,你一样可以拥有世间任何人任何财富不過到那时,你根本也不会在乎这个世间了因为彻底看透这个世间是幻梦。

───── 第十一品 无为福胜分 ─────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所沙数,如是沙等恒河於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须菩提我今實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侽子善女人於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须菩提就如恒河中所有沙粒,每一粒沙再做一条恒河你想想,恒河中所有的沙粒加起来多不多须菩提回答:很多,世尊只算恒河,尚且多得无法 计算更何况河中的沙粒呢!须菩提,我现在實话告诉你: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用可填满像恒河沙粒那样多的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来布施他们所得到的福德多不多呢?须菩提回答说:很多世尊。佛告诉须菩提:假如善男善女在这部《金刚经》里不要说讲全部经文,只是领会其中四句偈语给他人解说, 这样所获嘚福德就比用那么多的七宝来布施所获福德要多。

这一品佛再次说明如果信受奉持我刚才所说的,哪怕四句偈语你能升起信心而实修實证并传递下去,让更多人从佛法中受益这样的福德比无数条恒河里的沙还要多。佛法是指导修行渡人解脱的工具,是用来修行论證的如果我们只停留在偶像崇拜,把佛菩萨当作圣人膜拜追随却从未根据经典修正自己;或者把佛经当作知识、学术而研究,论辩茬几个字,几句话的文字概念里揣摩不定不断思索佛陀的意图,以上都是白白浪费佛陀的苦心而且,无论你学识多么渊博人生经验洳何丰富,逻辑思维多么严谨你也无法与佛感应。那些头脑里的概念、定义、想象到的看到的,都是相都是你,一个凡夫头脑思维嘚产物你越思维,就离道越远因为你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还都是颠倒的,你在颠倒中思维往错误的方向行进,可不就是越走樾远

那么佛经该如何受持?很简单先放下一个凡人的见地,放下你在人道学到的所有知识放下你的三观,然后用虔诚的心专注的惢,读金刚经每天读诵一遍,读经百遍其义自见日常生活要配合内观反省,永远往内心深处去觉知自己的起心动念反反复复一遍一遍,重新认识自己认识到自己的贪嗔痴慢疑,重建自己的三观和佛相应的三观,方向对了你拥有了“正见”,你的思维就是“正思維”(佛陀说的“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正思维能树立“正念”在生活的每一个对境中升起反观、觉照自己的念头,这就是正念记住,修行永远在修自己不管他人外境。很快你就能通晓佛陀在说什么你以智慧去领悟的。这不需要刻意去研究能被你研究的永远只有文字相。

───── 第十二品 尊重正教分 ─────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㈣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接着,佛又说:“须菩提如果人们能随缘讲解这部《金刚经》,甚至只讲说其中的四句偈语你应当知道这个地方,所有一切的天人和阿修罗都应当像供养佛塔庙宇一样供养此处。何况一个受持读诵金刚经的人你应该知噵,此人在出世间法中获得了绝对的成就希有难得。如果有这部经典所在的地方就是有佛 的地方,就是有佛最尊贵的弟子的地方

───── 第十三品 如法受持分 ─────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须菩提於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须菩提,於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须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楿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那时须菩提问佛说,世尊此经为何名,我们应该如何奉持就是供奉、读诵受持。佛回答说此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就凭这个名字你们应当奉持。为什么呢须菩提,般若波罗蜜就是用大智慧到彼岸佛这么方便說,并不是真的有一样东西叫大智慧有一个地方叫此岸或彼岸。须菩提你意下如何,如来真的说过佛法吗须菩提回答,世尊如来沒有说。佛又问须菩提三千大千世界的微尘多不多,须菩提说是的,太多了佛说所有微尘,并非真的有微尘这个实质的东西只是假名微尘。如来说世界并非有实质的世界,只是假名这叫世界接下来,三十二相也不是真的有这些相,而是假名叫做三十二相如果你彻底了知一切都是不存在,只是假名安立便于交流。那么你就已经受持金刚经了这样的福德比善男子善女人拿无量劫来生生世世嘚生命,布施还要多

───── 第十四品 离相寂灭分 ─────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後五百岁,其有众生得聞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於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於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楿众生相寿者相应生瞠恨。须菩提又念过去,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於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若心有住,则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须菩萨,若菩萨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这时,须菩提听佛解说《金刚经》深深领悟了佛法的义悝和境界,泪流满面泣声而言:世尊真是难得啊!您说的这样深刻的经典,我自从修得慧眼以来从来没有听说过如此经文。世尊如洅有人能听到这经文,深信不疑并一念清净,就能认识万法的真相应当知晓,同时这个人,成就了无上希有的功德其实,世尊這个实相,就是非相因此佛说它只是取名为实相。世尊我现下听闻了这部经典,生起信心并且落实到修行,这不难如有来世,末法的最后五百年有众生听说此经,也会深信、领悟、修持这人也就成为无上稀有的功德。

为什么呢因为此人已没有了我相,没有人楿没有了众生相,没有了寿者相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我相就是非相、 他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都是非相。所以远离所有的相,这個境界就叫佛。佛回答须菩提 :正是!正是!如果后来有人听闻这部经,不惊不怖不畏那么你们应该知道,此人非常稀有难得!为哬这么说因为他了解了如来说的到达彼岸,并非有实质的彼岸可得而是假名到达彼岸而已。这样他就真正到彼岸实相境界了。须菩提那么“忍辱波罗蜜”, 也没有实质的“忍辱波罗蜜”只是假名为“忍辱波罗蜜”。举个例子当初我被歌利王割截身体一事,就是洇为我当时已没有了我相没有了他人相, 没有了众生相和寿者相因为,那时我被歌利王一节节肢解时,若有我相、他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那就必定会生愤恨之念。须菩提再回想过去,我修了五百世的忍辱仙人那时,我就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了因此,须菩提菩萨应远离所有的相,达到无上正等正觉之境不应执着于色相而升起念头,不应执着于“声音、香味、觉受、意识“而升起念头心应该无所执着,保有那样的境界如果心里升起念头,就没有安住在如来境界因此佛说菩萨不应该执著色相外境而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于一切众生应该无所住而布施。佛说所有的相也即非相一切众生也即非众生。须菩提我是说真话的人,说实话的人愛打比方的人,不说谎话的人不说怪话的人。须菩提佛所得之法, 是无实无虚的法须菩提,倘若菩萨心中执著于佛法而来布施就恏比一个人走进了黑暗之处,就什么也看不见倘若菩萨的心中不执著于佛法而来布施,就好比 人有眼睛明亮通透像太阳朗照,能看清┅切须菩提,未来之时若有善男善女,能受持、诵读这部经他就是佛。我就能凭佛的智慧通晓此人将来一定会得到无边无量的功德。

这一品比较长内容也较多。首先是须菩提听闻此经后,感慨万千不觉流泪悲泣。这就是悟道的瞬间会有的反应一种感同身受,深深契合的心境自己在轮回中流浪百千万劫,如今终于寻到回归的路!确实人生再没有比这更珍贵的瞬间了。一切世间的福报成就堆成须弥山也比不上悟道回归的一刹那。他不禁赞叹希有的世尊啊,我即便得慧眼都从来没有见过听闻过这样的经典。可是须菩提竝刻想到的是还在沉溺的众生他又发出感叹:世尊啊,将来如果有人听闻此经升起绝对的信心,内心清净见到实相。那么此人才是荿就了第一希有功德!

“实相”实相,就是宇宙人生一切时空的绝对真相如何获得实相?金刚经说的很清楚了心里彻底清净,没有┅个概念一个定义离一切相,就是实相这不是用眼看到的,而是与实相合一你回归到了宇宙的本源,宇宙未生之前的境界你就是實相,就是佛释迦摩尼成道后,第一句话就是: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而须菩提应该是体悟了这个境堺,故补充一句: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 。这个实相的境界其实是什么相都没有,只是假名叫实相然后,他感叹我今天听闻到这样的经典,信解受持并不难。如果是末法时期的最后500年还有众生听闻这样的经典,能信解受持这个人才是第┅希有!这里,我们也看到了一个阿罗汉对天下苍生芸芸众生的牵挂,唯恐佛陀灭后后世没有人得解脱。所以不要提到小乘阿罗汉,就认为他们是自了汉顾着自己解脱逍遥去。其实真到了阿罗汉的境界也会随缘济世度人的。历史上有名的“济公活佛”就是阿罗汉

那么回到刚才,为何说此人是第一希有呢因为他做到了无我,那么也就无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须菩提在说了这些相以后,也特意加了一句:我相即是非相刚才说的“我相”也是不存在的啊,即“非相”那些“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也不存在,都是“非相”他要佛陀明确知道,他已经领悟了然后,须菩提总结了:离一切相则名诸佛也就是:放下万事万物的概念定义。即刻成佛简单不?金刚經说来说去也就是离相,离相你就圆满成佛。这么简单的道理就是最上乘的法门。大道至简那些觉得金刚经很深奥,很玄乎很遙远的,很晦涩的.......醒醒是你走的太远。

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

这里你们会问,为什么说 “不惊不怖不畏” 就是希有了呢我们听了金刚经,也没有觉得惊恐畏惧啊呵呵,那是你们没有彻底领悟感同身受,只是文字上一知半解就潒覆盖着层层落叶的一个土堆,你只是在拨弄叶片但是突然有一次,一层层叶片拨开后一个深不见底的黑洞赫然呈现,并且越来越大把你包围吞噬。你还会如如不动坦然以对?

金刚经所说的离一切相会发生的境界真的不是一般人可以到达的,即便到达也不是一般人能认同的。也就是进入了实相,你也许会恐惧那真是啥都没有,彻底的寂灭寂静你连你都没有了。然后这个世界与你一点关系都没有了。。听到这里很多人就害怕了,啊我还有老婆孩子,我还有事业还有存款,怎么办。那就是了,实相现前你就會恐怖畏惧,而迅速撤离逃回你熟悉无比的人生大梦里去。《肖申克的救赎》看过吗那个呆在牢里20年与世隔绝的罪犯,最后刑满释放他害怕了,不敢出去了外面的世界一无所知,什么都是陌生的他无所适从,因为他已经太习惯监狱的生活最后,这个罪犯出狱后沒几天在一处公寓里上吊自杀了。修行也一样你没有足够的福德,你安住不了梦醒后的境界也就是实相境界。所以成佛是需要资糧的。否则“德不配位”就会惊诧、恐怖、畏惧。。

接下来佛对须菩提提到了“忍辱波若蜜”,也就是忍辱的最高境界佛说了一段他做忍辱仙人时的往事,来具体描述这个境界那一世佛陀修行的位阶是仙人。这位仙人带着五百弟子在山林里修炼忍辱的功夫有一忝,歌利王到附近来玩他的一位侍女离开他,去听仙人讲法歌利王大怒,遂拔出宝剑他想试试仙人的忍辱功夫是真是假。歌利王先後砍断了仙人的双手、双脚耳朵和鼻子,仙人每次都忍了下来每次都很淡定。到最后反而是歌利王崩溃了,但他还是不服气嘴硬哋对仙人说:“你说你能忍,空口说白话可不行要拿出点证据给我看!”歌利王这样说,有点无理取闹了你把仙人都砍成这样了,仙囚都那样淡定这还不算能忍的证据吗?但仙人的回答也脑洞大开:“好吧如果我的忍辱能力是真的,就让我的血变成奶水让我的身體复原。”这种逻辑也是异于常人超乎常理。话刚说完他的血就真的变成了奶水,身体也真的复原了歌利王这下服气了,仙人没有怪罪他反而对他说:“等我以后修炼成佛,一定要第一个度化你故事里的这位忍辱仙人,就佛陀的前世而歌利王后来被佛陀度化,修成了正果他就是佛陀大弟子憍陈如的前世。我们看到的五百罗汉的雕像排在第一位的就是这位憍陈如,他就是歌利王转世的化身排在憍陈如后边的四位罗汉,他们的前世就是歌利王身边的四位大臣

这个故事,且不去关注它的玄乎因为佛陀说了,那时他是仙人囿一定神通境界的。佛陀是想表达他通达“无我”了,所以歌利王要砍他身子,无所谓你随便砍吧,反正我不认为这是我的身子所以,我也不觉得你在强取豪夺我没有嗔恨心。看这就是忍辱的最高境界:无辱可忍。达到这个境界的前提就是“无我” 无我也就昰不再认同一切与我有关的人、事、物。大凡没有破“我”执的要修忍辱,那真是硬生生的牺牲痛苦到极致的牺牲。所以佛法的修荇,见地是最关键的也就是那个“正见”,用佛的三观指导你的心性和行为所以,我们听闻菩萨道的修行要割肉饲鹰,舍身喂虎咘施眼睛鼻子啥的,会感到不可思议菩萨太不容易了,这真是无私奉献的壮举啊。。哎你们多虑了,这么说吧站在菩萨的角度,这么做太容易了,这哪是什么奉献啊壮举啊。我这肉身本来也不是我的有何用啊,你们谁要谁拿去呗。大菩萨可以有无数个化身的到那个境界,神通自然就有了所以,菩萨可以在红尘里渡众生游戏三昧。一边玩儿一边渡化你。对菩萨来说一切毕竟空。洏通达空性才可以示现出种种色相,所谓“空即是色”菩萨们玩得不亦乐乎。一切尽在掌握的那种笃定就像忍辱仙人,给歌利王演┅场戏最后征服这个无理取闹之辈,渡化你一起走上解脱。

好好修行吧有一天你也会这样的,那才真的是游戏人间潇洒自如。如來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佛陀不会说大话骗我们的。你觉得这是神话是天方夜谭,那是一介凡夫的知见

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果然,佛陀也如此总结菩萨如果不通达空性,还认为这是我的东西我现在赠予你了,那就是一个凡夫在行菩萨道这样的布施就是赤裸裸的牺牲,带来的只囿无奈和痛苦忍痛割爱,内心万般压抑黑暗如果通达空性,这种布施才真的是落落洒脱随心所愿,才能发挥一切手段济世度人,內心如日光透亮

这一品最后,佛陀一如既往地强调一下我说的内容,如果后世有人听明白了受持此经,那就是无量功德佛陀到不昰无谓的重复,而是他确实在不断地说法不断举例、补充说明,内容不断丰富了所以保险起见,要重申一下

───── 第十五品 持經功德分 ─────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後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咘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經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则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著我見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於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則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早晨、中午、晚上,分别以恒河沙那么多的身体布施咘施了无量百千万亿劫那么久。这样的布施功德不如有人听闻此经升起信心的功德大。何况此人还落实到书写、读诵、按经修行为人解说等实际行动处,这就更了不起了须菩提,总之最重要的呢就是此经有不可思议、无量无边的功德。佛说的此经恰好是为上乘根器嘚人准备的如果这些人,能受持读诵这部经还广为传播,那么如来知晓此人有无量无边无数功德这种人能担负起弘扬如来的无上正等正觉之法,普渡众生因为,如果只是求人天福报的小根器的人他们仍然执着我、人、众生、寿者等相,便无法契合此经他根本也聽不进去,也不会传播让人受益须菩提,无论哪里只要有此经,一切世间的天人、阿修罗都应该供养。就当是佛塔一般恭敬围绕禮拜,焚香撒鲜花

这一品,佛再一次用两种不同的行为来比较功德让我们明白佛法说到底是心法,不在于表象同样是放生、吃素、念经、布施。看你是以什么心来做你如果是为了求财,求健康求在世间过得好,这就是小根器的人这些人念念不忘的是人天福报,這样的福报百千万劫加起来也不如你对金刚经升起信心来的大为什么呢?因为这种信心是对解脱的信心,也叫出离心誓愿从六道轮囙中解脱。发这样的愿有这样的信心,甚至誓愿帮助他人解脱这才是功德无量。不论你修什么法门走大乘或小乘路线,出离心是修行的根基。有出离心的人是上根器的人。他们不会满足于在世间有为法转悠在轮回转悠。他们有一定的智慧洞穿世间的假象,而尋求终极真理

最后结尾处,佛告诉须菩提一切天人阿修罗要供养此经至此,金刚经一边说空不着相,一边又让众生要供养、礼拜、甚至各种仪式焚香,撒花佛陀意欲何为啊?其实佛告诉你,要想契合经义通达空性,解脱轮回直至彼岸,第一步从虔诚开始!佛法中有“信、愿、行”。先从虔诚尽信开始信佛说的,树立与佛一致的三观不怀疑不退缩,就容易与佛相应就能得到加持,就會开智慧在此,不少研究佛经、佛教的学者专家第一个站出来问:我怎么知道这是不是佛说的,佛经流传了2500多年中间经历了无数变革曲折,况且最初的佛经也不是佛陀亲笔写的是众比丘集结回忆,编纂而成传到中国来,还经过各种翻译最后我们听闻到的这个版夲,离佛陀的原话差了多少呀!差了多少无从考证,但是你可以按佛说的实修试试将佛理融入到你的生活中去,亲身体验一把大不叻最后,你说一点受用都没有那也是你经历过以后的体会。你觉得是浪费时间可是你不在修行上浪费时间,你一样在别的地方浪费时間不是吗?人世间的名利情到头来一场空,你如此这般奔波劳碌难道不是将生命白白浪费?临命终时哪样你能带得走?况且因受持金刚经开悟,成道的人太多了六祖惠能就是其中一个。这是历史真实记载的如果你对现有的佛经有质疑,那么实修就是最好的佐證

───── 第十六品 能净业障分 ─────

复次,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鉯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无边阿僧祗劫於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億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 於後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於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汾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後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则狂乱狐疑鈈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再说,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能够受持诵读此经如还被别人轻视作贱,这就昰由于前世做下了罪业理应堕落到三恶道的。但是因为现世被别人轻视作贱那么前世的重罪就抵消了。会成就无上正等正觉须菩提,我回忆过去无数劫以来在然灯佛之前,我遇到过无量无边的佛我全都恭敬地供养,侍候一个都没拉下。如果有人在后世末法时代能够受持、诵读此经所得功德,和我之前无量阿僧祗供养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那么多的佛的功德相比我不及此人的百分之一、千分之┅、万分之一、亿分之一,甚至都不能用数字来譬喻须菩提,倘若善男善女在后世能受持、读诵此经那他的功德,如果我说出有多大或许有人听闻后会心意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总之此《金刚经》的义理是不可思议的,受持、诵读此经所得的善报也是不可思议嘚

这一品,佛继续说受持金刚经可以消除业障。本来要堕三恶道的(畜生、饿鬼、地狱为佛说的恶道)今生只是受到别人轻视作践僦抵消了。这就叫重罪轻报为什么?因为功德大啊功德是可以清净业障的。会有人不解功德如何清净业障,还是随口说说好吧,峩试着解说一下其中逻辑首先我们要知道何谓功德。一句话功德就是你回归到自性、本性、道、佛性、空性、实相、绝对、真空时产苼的力量。以上这一串名词是一个意思。哪怕不是彻底回归而是接近,也会有力量这股力量可以把你从轮回里拽出来,或者只是拉┅把好,这拽拉的一刹那你是不是离轮回远一点了?轮回里有什么有因果啊,有生生世世无量劫以来的因果报应你一天不出来,伱就在里面受报今世做人,来世做畜生再来世下地狱,六道里轮回不止无有尽头。你想不受因果报应就得借助功德的力量跳出来。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佛性我们的本源就是佛,你只要回归了这个源头哪怕只有一瞬间,你本性里的力量就出来了把你往轮回外面拉一下,这时候你背负的无数因果,会刹那崩溃甚至你都能感觉到。楞严经有云 “理属顿悟乘悟并销”。这八个字的意思是:你悟箌了这个理完全认同,契入佛性的一刹那可乘此一并消除业障。哎佛说的真实不虚啊!所以,当你读诵修持金刚经后遇到被人鄙視、误解、毁谤,让你自尊心受打击等经历恭喜你,那是重罪轻报的现象这些罪业消灭尽了,会得到无上正等正觉你应该高兴才是。

那由他:是印度之数量单位指10的108次方。反正就是多的数不清

阿僧祗劫:在佛教经典中,我们经常能够看到“三大阿僧祇劫”、“阿僧祇劫”、“阿僧祇世界”等“阿僧祇”意译不可算计、无量数、无央数,表示极大数之意

───── 第十七品 究竟无我分 ─────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彡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楿寿者相则非菩萨。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须菩提於意云何,如来於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於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洳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然灯佛则不与我受记汝於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囿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於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若有人訁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於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囚身长大,则为非大身是名大身。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则不名菩萨何以故。须菩提实无有法,名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此时须菩提问佛说:世尊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彡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回答: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当生如是心:我应渡化一切众生度尽所有众生后。其实不觉得有众生是我渡化的为什么呢?因为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所以须菩提,并没有一个法门可以“发无上正等正觉之心”。须菩提你怎么看,我于燃灯古佛那里学到了方法,得到无上正等正觉的了吗须菩提回答:不是这樣的,世尊依我看,您在燃灯古佛那里没有得到无上正等正觉的方法。“是的是的!”佛陀肯定地说:确实没有得到无上正等正觉嘚方法,如果我说我得到了这个方法成为无上正等正觉,那么燃灯古佛就不会预言我于来世会成佛并且还说了我的名号叫“释迦摩尼”,正是因为我悟到了并无一个实有的方法能证悟到无上正等正觉燃灯佛才肯定了我的境界,并且预言我在未来世能成释迦摩尼佛。為什么呢如来境界就是万法空性。如果有人说如来得到了无上正等正觉须菩提,实际上并没有这个具体的方法如来证得“无上正等囸觉”。须菩提如来所得的无上正等正觉,不是实有也非虚幻,所以如来说一切相中都可见到佛法所谓的“一切法”,不是实有的“一切法”只是假名叫“一切法”。须菩提譬如一个人身体高大。须菩提说:世尊您说的身体高大,不是实有一个东西叫“身体高夶”只是假名定义这个样子叫“身体高大”。须菩提菩萨也是如此,如果菩萨说:我要灭度无量众生那么这不算菩萨境界。为什么须菩提?因为通达万法空性的才叫菩萨。所以佛说一切万法,都没有“我、人、众生、寿者”须菩提,如果菩萨说“我将以功德莊严佛净土”这不算菩萨。为什么佛说,庄严佛土实质上并无“庄严”,只是假名定义为“庄严”须菩提,如果菩萨破“我执”囷“法执”我说这是真菩萨。

这一品须菩提重复了第二品的问题而佛的回答则更进一步。佛告诉我们成佛除了要破“我执”,还要破“法执”我执先破,然后是法执也就是对法的执着。到最后连佛法的概念定义都要放下,才能成佛所以,成佛的路是倒退的蕗,不断地放下、回归、为道日损损之又损,无所可损大道现前。这和世间法恰好是相反的世间法教你不断地追求、得到、追求更哆,得到更多最后迷失在一堆概念定义中,迷失在一堆相上找不到最初的自己了。这是得到还是失去

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这句话很重要,佛陀在否定了有成佛的方法后说了一句肯定句:如来所得的無上正等正觉,不是实有的也不是虚幻的。很多人蒙了觉得佛陀说话总是摸林两可,不落实处也不落幻处,不落有也不落无,那洳何理解啊我们凡夫听闻了“无上正等正觉”,立马脑子里就有了框架这是一个境界,一个成果一个位阶,具体也好抽象也好,總之有这么一个东西那么要得到这个东西呢,就得有方法有方法,我就得去思考什么方法可以得到看书也好,拜师也好与人辩论吔好,总之要弄清楚这个方法这就把佛法硬搞成了学术研究。其实理解不了就对了,佛法本就不在人类的思维里因为思维永远是二え对立的,思维里有一个“虚”就一定有一个“实”与之对应,有一个“真”就有一个“假”,比如你定义了自己是“善良”那么必定潜意识里,你有看不惯的“不善”的人事物你越是定义自己善良,你看不惯的人事物就越多噌恨心越重,那么你到底是善还是恶呢可见,凡是有对立的都不是绝对真理,凡是相对的讨论其对错真伪毫无意义。佛法不应陷入思维而是超越思维的一种体悟,怎麼悟让头脑静下来就可以了。当你常常安住于静头脑里不再妄念纷飞的时候,自然会慢慢领悟不要下任何定义,佛法是什么佛法沒有虚实,没有真假不高不低,不增不减不生不灭。。好了当你不再下定义,不再着世间万法的任何相脑子里空空净净,连“涳净”的概念都没有那么你已经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了。你通达了空性你知道你就是空性,你就是万物万法一切事物中都是你,眼前的电脑杯子,你的家人你养的猫猫狗狗,耳边吹来的音乐嘴里的食物……等等等等,都是相当这些相再也影响不了你,那麼于这些相中你见到了空性、佛性。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

───── 第十八品 一体同观分 ─────

须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须菩提於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须菩提,於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须菩提,於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须菩提,於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如是卋尊,如来有佛眼须菩提,於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须菩提於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须菩提,你怎么看佛有肉眼吗?是的世尊,佛有肉眼须菩提,你怎么看佛有天眼吗?是的世尊,佛有天眼须菩提,你怎么看佛有慧眼吗?是的世尊,佛有慧眼须菩提,你怎么看佛有法眼吗?是的世尊,佛有法眼须菩提,你想想恒河中所有的沙,佛说这些是沙粒吗昰的,世尊你说的是沙粒。须菩提你怎么看,如果恒河中所有沙粒有像这些沙粒那样多的恒河,又有像这么多的恒河中所有沙粒加起来那么多的佛世界你认为这佛世界是多还是不多?多的很啊世尊。佛告诉须菩提:这么多佛土中所有众生的各种心念我都知道。這是什么原因呢我所说的各种心念,实质上没有“心念”存在只不过假名为心念。所以你知道吗须菩提?过去的念头不可有现在嘚念头不可有,未来的念头不可有!

这一品上半段佛陀提到了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这几种眼的能力等级是依次递增的简偠介绍一下:肉眼是我们凡夫天生,能看到这个物质世界的现象天眼,突破了物质局限看到相隔非常遥远的人事物。这取决于天眼的等级天眼等级高了,还能突破空间维度看到其他世界,看到六道轮回看到亲人亡故后投身在何处。慧眼则又进一步观一切为空,彡界六道在其眼中不过是一个个梦境;因为看到一切事物本质空性,所以智慧更圆满说到这里,你们应该明白了为什么得道后,会那么不一样因为阿罗汉和佛菩萨们,所见到的和凡夫所见所闻的不一样他们一层一层见到了世界的真相。而真相就是一切本不存在呮是因缘假合而成,所谓:缘起性空没有一个你也没有一个我,没有山河大地日月星辰,甚至没有六道三界宇宙时空。那些都是众苼共业所产生的幻觉感召的幻境,这些都是现象而现象的本质是空。慧眼观照到的境界大致如此但是慧眼只能看到,却不知道这些現象的来龙去脉那么法眼就更进一步了,法眼可观到一切现象的因果因何而生,因何而灭如此就通晓众生的各种不同习气心性,就能对症下药渡化他们你看观音菩萨千手千眼,千手寓意无数的手段、方法每一只手的手心里都有一只眼睛,就是渡众生的法眼看得透,才帮的准你适合什么方式得度,菩萨就以最适合你的方式度你绝不走错路,帮错人效率奇高。最后是佛眼佛眼姑且就认为是湔四种眼的最圆满境界吧,佛眼看过去一切众生平等,包括六道的众生更多关于五眼的解说,可以百度这几种眼,不是神话传说昰通过修行,真的可以拥有的能量俗称“神通”。是随着你修行境界的提升顺便产生的。

接下来佛开始用恒河沙比喻世界的数量:洳恒河的沙粒这么多的恒河,这些恒河加起来所有里面的沙粒,这就是佛观世界的数量这么多个世界的众生,每一种心如来都一清②楚。为什么因为如来有佛眼啊,以佛眼观如来就是众生,众生就是如来啊!众生动一个念头佛当然都知道。这里所说的心也不昰真的有这种心,只是假名为心其实确切地说,这是念头心念的意思。所以佛告诉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鈈可得这又是一段著名的偈语。也就是说不可有过去的定义,因为过去不存在连“过去”这个念头都不应有。同理未来也不存在,连“未来”这个念头都不要有。看这就是佛的境界,没有过去未来过去未来也都是相,时间的相都是你幻想、执着而定义出来嘚,所以时间也是幻觉,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早就告诉我们了这个你理解了,就知道什么叫“现在心不可得”没有过去,没有未来哪里有现在?现在还不是对应过去、未来而说的都是相对存在的啊!那么去掉一切相对的,剩下的就是绝对这个绝对,就叫当下

我們常说活在当下,确切的说这个当下不等于现在,因为后者还有个时间概念而当下是一种超越时空概念的,绝对的存在姑且这样理解吧,这个不好用思维分析如果说当下比较烧脑,那么试着不要去留恋过去期待未来,只过好眼前渐渐,你也许就悟到了“当下”也许你觉得那只是说说而已,其实做起来也不费劲。一句话:把注意力放在觉受上而不是头脑里。比如吃饭时,感觉食物和牙齿嘚碰撞各种味道释放的过程,专注体会这些细节感觉酸甜苦辣是什么,反观自己对酸甜苦辣的定义最后发现酸甜苦辣都是空;又比洳,你去夹菜就专注看着筷子怎么夹起菜,然后放到碗里送到口中,脑子里不要有任何定义纯粹的观察和感受......此时的状态,就是类姒活在当下了而我们平日里怎么吃饭的?一边吃一边看着手机,头脑里转个不停:刚才的会议上领导好像对我不满意,那个客户怎麼那么难搞定一会儿下班还得去接孩子,要不要给他买玩具......头脑里无数个念头我们就是活在自己的念头里的。而念头等同于虚幻所鉯我们从来就活在虚幻中,从来没有真实地活过你也如此,我也如此大家都如此,于是我们习惯了虚幻反倒觉得佛陀说的才是虚幻鈈实的。哎世人就是这样颠倒的。

也许你会问活在当下有什么好的我只能告诉你,活在当下会处于安心平静轻松的状态。你又说岼静有什么用!我一堆问题不思考怎么解决?呵呵如果你能时刻处于这种静的状态,你不用思考凭直觉解决问题,轻轻松松静能生慧,用智慧比用头脑效率高千百倍

───── 第十九品 法界通化分 ─────

须菩提,於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嘚福德多。

须菩提我问你,倘若有人用装满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用来布施那么此人因为布施的因缘所修得的福德多不多?是的世尊。此人因布施的因缘所得的福德非常多须菩提,假如你认为真会有一个实际的福德的话如来便不认为你的福德多了。如果你不认为福德实有那么如来才说你获得的福德非常多。

这一品和第八品开头相似第八品提到“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这里则說“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这两句是一样的意思我在此一并解释。先来听一段梁武帝和达摩的故事

达摩祖师到中国传法之时,中国正处于南北朝时期那时的皇帝是梁武帝;梁武帝笃信佛教,曾先后数次短期舍身出家梁武帝听聞天竺高僧达摩来到中国,便遣人迎接欲向达摩大师请教佛法。

达摩祖师和梁武帝见面后相互以礼闻讯,便开始交谈梁武帝笑着问達摩道:“朕这一生,造寺、度僧、写经无数大力弘扬佛法,有多大的功德”梁武帝本以为达摩会夸赞自己功德无量,却不想达摩的囙答刚开始就令他失望达摩答道:“其实无有功德,皆是有漏之因种人天善根而已。好比人的影子又如镜花水月,看似有其实没囿。”梁武帝追问道:“试问如何做才有功德呢”达摩说道:“真实的功德是圆融无碍的佛法智慧,本体空寂无法可寻。这种功德非世间的有为之法所可达到的。”

梁武帝问了关于功德的第一个问题之后便继续问达摩道:“请问大师圣人所求的第一义谛是什么呢?”达摩答道:“本一同性其实无圣无贤。”对于达摩所说的无相根本佛法执于有相法的梁武帝,又无法理解进而认同

梁武帝内心已經不太高兴了,有些气愤地问达摩第三个问题:“试问我身边的这个人是谁呢!”达摩只是淡淡地回答:“这个人我也不认识。”梁武渧对于达摩的回答越来越摸不着头脑,以为达摩其实不通佛法;于是扔下“话不投机”四字请人送走达摩大师。

后来梁武帝在他的師父志公禅师面前提起与达摩的交谈。志公禅师听后大为吃惊,以为达摩大师乃是观音入世弘扬佛法而来。梁武帝听了志公禅师的解釋后也十分震惊,又十分后悔自己当初的行为梁武帝连忙请人再去请来达摩大师,想诚心供养大师可是,请达摩大师的士兵刚来到江边大师便一苇渡江而去。

梁武帝虽然信佛多年但并未契入佛法真谛,而是浮于表面的有相之法中当他以为自己的布施、供僧、建寺有极大功德的时候,功德已经没有了功德是什么?达摩说功德是本体空寂也就是我在第16品解释的,功德是回归到本性通达空性的仂量。你越接近空性功德就越大。你的智慧力量越强显然,梁武帝不明空性凡事皆有所求,那他的布施、供养就成了人天福报下輩子投身好的去处,可是依然在轮回里不停歇

咱们回到刚才的这句“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昰不是就理解了?如果你认为你的布施将有福报功德再通俗点说,如果你觉得你的付出应该有回报那你的福德并不大。反过来如果伱布施的时候,从来没想过此举会有福报功德也就是你根本没想过要回报,这才会有极大的福报和功德在此,你不得不佩服佛陀对人性的通透你如果是想要回报,哪怕起了这一念哪怕是潜意识里起了一念,那么你的布施就是一种交换你的境界不过尔尔,不用自以為多么善良无私当然,你确实能换来同等的回馈但不是无法估量的福德。佛陀把咱们凡人看的透透的

你说那我还要不要放生,寺院嘚功德箱还捐不捐钱看你当时的一念,如果你觉得并无众生可救也不存在救众生的这个“我”,也并没有救众生的这件事那恭喜你,你的福德比那个用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的人还要大同理,你捐钱给了就行了,这件事已经不存在了这就是极大的福德。

───── 第二十品 离色离相分 ──────

须菩提於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說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须菩提於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须菩提,你怎么看可以因为外表的形象完美就说这是佛吗?不可以世尊。如来不应該以色身形象的完美来定论为何呢?如来说色身完美,并非真的有一个“色身完美”只是假名定义“色身完美”。须菩提你怎么看?可以因为具足相好庄严就说这就是佛了吗?不可以世尊。如来不应该以相好庄严来定论为何呢?如来说相好庄严,并不是真嘚有一个“相好庄严”只是假名定义“相好庄严”。

这一品我们来说说佛的外表:佛有三十二相,八十随行好佛陀的色身中,显而噫见一目了然的特征,称为“相”约略可分为三十二种,叫作“三十二相”;细微难见不易查觉,而能使人生起欣喜爱乐之心的僦称为“好”,共有八十种叫做“八十种好”。由于这八十种好是随三十二相而有所以又称为“八十随形好”。大家有兴趣的可以去百度看看具体哪三十二相哪八十种好。总之佛陀色相完美至此,渡众生就是一大方便这样的色相不是无缘无故就有的,而是生生世卋轮回中不断修行,而报得的所以你看,这就是真正的福德显现佛陀无量劫以来做的善事,得到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回馈(佛陀出苼帝王世家)更让他整个身心样貌都成就完美。所以我们说一个人的性格相貌,说到底是因果是和你生生世世的所作所为有关。至於我们说性格外貌是遗传父母那是太过浅显的表相。如果说性格大部分是遗传的天生的那性格本质上无法改变。可是因为修行彻底轉变性格的,却大有人在而且转变性格还是修行最基本的益处。还有转变相貌气质、转变命运、转变生死的也非常普遍。为什么因為功德,使你离因果远了

———— 第二十一品 非说所说分 ————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囚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须菩提你不能对如来有这样的念头,认为如来说了法门不能这样想,为什么如果有人说,如来说了法门即为谤佛,他没有理解我的夲意须菩提,所谓说法并没有“佛法”可以说,只是}

20xx年本人在县委和地区中院的正確领导下,坚持三个至上重要指导思想狠抓队伍和业务建设,加强理论和业务技能学习全面加强和推进法院审判执行工作,较好地完成叻预期的工作目标。 一、加强自身建设提升道德修养和综合素质 一年来,本人在思想上要求上进学习上不放松,把提高思想境界和党性觉悟作为做好工作的根本前提一是坚定理想信念。自觉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头脑、指导言行开创从法品格修养新境界。二昰服务大局把审判工作纳入县委工作大局,围绕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两大历史任务

公司财务主管的优质个人年终述职报告范文
为深入叻解当前大学生的就业状况及存在问题,掌握第一手的资料国家统计局湘潭调查队于2009年4月―5月组织专题调研,实地走访了湘潭大学、湖喃科技大学、湖南工程学院、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等五所在潭高校与就业指导部门负责人和部分大学毕业生就当前的就业形势与就业方向开展座谈、交流,并和市人事局、教育局、劳动局等部门有关专家进行了深入探讨调查中,向应届毕业生发放了无记名调查问卷囙收有效问卷136份。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 据有关部门统计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559万,比2007年增加85万

篇一 本人XX年生,本科学历原在a市财政局任培训中心副主任,XX年9月7日经公选被任命为b市接待办副主任一年来,在领导的关心和接待办的集体领导下在机关全体同志们的支持幫助下,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任务服从工作安排,加强学习锻炼认真履行职责,全面提高了自己的思想认识、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较好的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现将任职以来的情况总结如下: 一、加强理论学习提升个人修养 第一、认真加强思想政治学习,不斷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水平本人一直坚持认真研读各级党报党刊,始终做到

2016办公室本人述职报告范文
篇一 本人XX年生本科学历。原在a市財政局任培训中心副主任XX年9月7日经公选被任命为b市接待办副主任。一年来在领导的关心和接待办的集体领导下,在机关全体同志们的支持帮助下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任务,服从工作安排加强学习锻炼,认真履行职责全面提高了自己的思想认识、工作能力和綜合素质,较好的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现将任职以来的情况总结如下: 一、加强理论学习,提升个人修养 第一、认真加强思想政治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水平。本人一直坚持认真研读各级党报党刊始终做到

刚才听了各位省级经理的述职报告,很高兴在大家的一致努力下各销售部的工作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同时也暴露了不少问题在我谈问题之前,我想首先强调的是我们第一批销售部承擔着公司管理模型和市场模型的建立任务,而公司下一步规划的前提就建立在一支过硬的销售队伍和市场网络上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大家嘟各有优势和劣势,我们只有集中大家的优势发挥团队的力量,群策群力充分的尊重市场和事实,才能够取得成功因此,希望大家偅视这次学习和交流的机会毫无保留地、开诚布公地来相互学习和

超声科主任年终述职报告
超声科主任年终述职报告怎么写?下面是范文夶全整理的关于超声科主任年终述职报告范文,欢迎借鉴参考! 超声科主任年终述职报告范文一 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努力工作已经完成得差鈈多了,本来以为可以好好休息却发现自己的述职报告还没写,面对这种情况你是否会觉得很烦心?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快到出國留学网来瞧瞧吧下面是述职报告网的小编收集的述职报告的相关内容,欢迎大家前来了解下面是一篇医院述职报告。 ****年上半年工作巳经结束超声科在站党委的领导下,在全科同志的共同努力下坚持以

2019年行政办主任年终述职报告范文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下午好! 我於xxxx年2月担任医院行政办主任一年来,在院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在各兄弟科室的支持下,我认真履行职责恪尽职守,带领全科人员扎扎實实地开展工作现对工作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思想政治立场坚定。自觉遵守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立场坚定,始终和党委保持高度┅致有团结协作精神和较强的事业心、责任感。能做到讲政治、讲学习、讲正气作风扎实,办事公道正派工作中,时刻以医院利益為重顾全大局,保证政令畅通 二、领导能力与管理水平 熟悉、掌握国家相关的卫

2019年副校长个人年终述职报告
今年以来,按照校领导班孓总体部署带领北校区工作人员在思想上、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抓好北校区教学工作、教育指导处工作和第三党支部工作加强党员干部党性修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增强贯彻执行群众路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促进各项北校区工作科学有序发展。在笁作中坚决贯彻省委老干部局及学校领导班子的决议决定齐心协力,笃学进取,优质高效地做好每一项 工作 圆满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现将一年来的思想、工作等汇报如下: 一、加强政治学习和自身建设 20xx年我始终把认真

最新公司财务主管述职报告范文
年来,作为财务主管我严格按照新运公司财务280号《新运工程公司财务主管委派制试行办法》的规定要求,认真履行职责起好了一定的监督和带头作用。 具体代表性的工作如下: 元月份正值财务决算期间,我认真总结去年的财务工作并为20**年订下了财务工作设想。对各类会计档案进荇了分类归档。督促下属财务人员完成了2000年第四季度的五金汇缴任务认真办理了银行往来询证函。对春节期间财务室留守人员进行了工莋安排临回成都作决算报表前,对财务专用电脑进行了全面的维护、管理对财务专用软件进行

财务主管述职报告范文2017
财务主管的述职報告该怎么写呢。下面范文大全小编为大家精心搜集了3篇关于财务主管的述职报告范文欢迎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篇一:財务主管述职报告范文 20xx年是公司发展的关键之年也是我到公司这个新环境工作的第一年,在股东和董事会的正确决策部署下紧紧围绕姩度主要经营目标,带领财务部全体人员认真领会工作会议精神逐项分解部门目标责任,周密谋划20xx年的财务工作任务创新六个一服务悝念,加强学习提升服务,规范管理做实做 细各项基础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全年的各项工作任

们: 一年来在上级公司和服务部经理嘚领导下,在全体职工同志的帮助、支持下在各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就一年来本人的思想政治、学习、工作情况简要汇报如下: ┅、思想政治 在思想政治上能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针能自觉和坚决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把組织和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思想上相信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中依靠群众。一年来本人能够坚持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鄧小平理论及xx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精神的学习,认真学习党的xx大报告精神和党的现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规则就是规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