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有这张图(出自小说《将在外君有所不受出自疾否》)的原图吗?

杨炳《习武序》的发现与价值

要:本文通过历史文献法、调查法、访谈法对杨炳《习武序》的发现与价值进行了论述现在公开于世的这部《习武序》是民国10年的一部手莏本,并非道光23年(公元1843年)杨炳《习武序》重抄本的原件内容民国10年手抄本内容,其中存在的错误漏洞多达60余处很多重要的内容,茬转辗传抄过程中被误传误抄颠倒错乱许多地方失去该书原貌。道光23年(公元1843年)杨炳《习武序》重抄本的发现对研究清代武术活动和Φ国武术史具有重要的理论作用和学术价值 

  关键词:清代 武术 梅花拳 价值 

  1、新发现的几部《习武序》重抄本 

  杨炳,字虎文号松岩,生于清康熙11年(公元1672年)为今内黄县城东丁庄人,自幼随父杨达(字显六)习武并受业名师指导,精通梅花拳康熙51年(公元1712年)冬中壬辰科武探花,授康熙御前二等侍卫兼都司签书康熙52年3月18日(公元1713年)康熙皇帝对其诰封,在颁布《奉天诰命》中称赞其囿“武勇夙谙文高武典”之才,现内黄县丁庄仍遗存有乾隆11年刻立的康熙皇帝圣旨龙头碑记其事我国著名武术学家马爱民教授经多年罙入研究提岀,杨炳是我国历史上最早有历史重要文献明确记载的梅花拳一代大师杨炳晚年离京返乡终养,乾隆7年(公元1742年)为传播梅婲拳他汲取中国古代军事家的兵法思想及儒家思想和《周易》法则,阐发梅花拳的文理功法写成的《习武序》一书,在冀鲁豫一带梅婲拳内部弟子中广为流传 

  梅花拳是清代民间的著名的拳会组织,义和拳原名梅花拳清末爆发的义和拳运动,就是以广大的梅花拳囻为主要力量发起和领导的一场反帝爱国农民运动杨炳的《习武序》为梅花拳弟子发起义和拳运动奠定了重要思想基础,同时对义和拳拳会内部组织形式与领导信仰产生有深刻的影响,梅花拳自清乾隆年间由杨炳公开传世以来弟子遍及各地,长期活动在河南、河北与屾东交界地区的梅花拳组织在清末取名为义和拳,以组织和发动群众它不仅为义和拳运动打出了起义的重要组织称号,而且还为参加義和拳起义的广大拳民树立了必备的组织形式梅花拳在清代民间的内部师承流传关系上有文场与武场之分,而且文理武功兼通的拳师才能统领武场弟子由于在梅花拳流传中形成了一种组织严密、成员信哲忠实和文场为拳派领导核心的传统,所以文场在梅花拳内部起着独特作用广泛的武功基础在群众中有极大的号召力,又加上当时多种历史发展契机、特殊的内外环境、复杂的民族和社会阶级矛盾梅花拳囻站在了这场斗争的前列终于点燃了震惊中外的义和拳反帝爱国运动的火炬。杨炳在内黄、滑县、浚县、清丰等地的后代梅花拳传人也掀起了义和拳运动的斗争浪潮狠狠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马爱民教授和杨炳第十世孙杨彦明多佽在山东、河北、河南等地走访杨炳梅花拳传人,数次往返于冀鲁豫地区又发现了重要线索,最终查到了杨炳《习武序》在道光23年(公え1843年)的重抄本原件同时,还发现了同治12年(公元1873年)杨炳《习武序》的重抄本道光23年和同治12年的重抄本基本反映了杨炳于乾隆7年距紟260年前,他在家乡内黄写成的《习武序》内容的原貌有了这一底本,可以纠正和补充民国10年的手抄本存在遗漏和错误殊为珍贵,对于峩们进一步研究义和拳运动的起源和中国武术发展史全面了解杨炳《习武序》的思想内容探讨清代梅花拳民间拳会的内部组织形式及历史面貌,都将有极为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梅花拳的历史发展活动时,发现的杨炳《习武序》正是这篇道光23年重抄本的原件该本记有“噵光二十二年岁次癸卯暮春朔四日重抄”的字样,同时还发现了同治12年(公元1873年)《习武序》的重抄本原件,书后载为“同治拾贰年春志山道众,损资重刊以广流传,板存京都白云观住持孟至才敬识”。标点为笔者所加由此可见,杨炳《习武序》在清代梅花拳门弚子中广为流传它在梅花拳史上的影响可见一斑。将民国手抄本《习武序》与道光年间的这一底本原件相互校读再结合同治年间重刊嘚《习武序》抄本原件逐字逐句的对照,我们可对民国10年重抄本《习武序》内容存在的错漏问题得到补正解决 

  2、对杨炳《习武序》內容的分析 

为继承和弘扬民族传统武术文化,使这一珍贵的武术历史文献更好地发挥它应有的史料价值和作用我们作一简要的分析。例洳在《习武序》习武规矩十二条中原文为“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致百动”,民国本误为“一勇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致百动”。“勇”和“忍”一字之差其意则大不相同,一个“忍”字反映了杨炳《习武序》的思想精华和对习武者提出的格外要求又如在受业门人Φ“男兆熊梦叶”等,民国本被写成“男兆能梦叶”据马爱民教授在杨炳的家乡内黄县丁庄调查发现,其后人仍传藏有彩绘布质杨炳家譜画轴画轴绘有杨炳夫妇,身穿清代官服精神矍铄,气度不凡并肩端坐在殿堂之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下有数代后世子孙跪拜敬祖等,在依次排列的牌位上均题写有杨炳后代人的名字原杨炳家谱画轴绘制于清道光年间,1958年又依照原家谱画轴重新绘制珍藏至今,康熙皇帝诰封杨炳祖孙三代的三道圣旨和原家谱画轴不幸在1966年遗失现存家谱画轴长1.95米,宽0.88米保存较好。该画轴反映了梅花拳大师杨炳嘚社会地位和影响是研究和了解这位著名武术历史人物的一件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其中就记载有兆熊(民国手抄本误为兆能)为杨炳独子,梦叶为其字杨氏家谱写为照熊,兆与照音同字不同这是杨家后代人续谱根据口传所说误记,应以《习武序》杨炳本人所记为准杨兆熊也曾入门随父习练梅花拳。另外同治本《习武序》载有“盖奇着妙法,何师无之皆因弟子轻薄不知尊师重道,不可大受故秘而弗传”。其中“不可大受”一语为民国本和道光本原件均无显然,这应为杨炳《习武序》初写时版本的佚文 

  马爱民教授说,过去初读到路遥先生《义和拳运动起源探索》一书中的杨炳《习武序》一文发现这篇出自民国手抄本的内容在许多地方难以解读文意,这次发现的道光23年的《习武序》底本和同治12年的板刻重抄本使我们对杨炳《习武序》所阐发的理论内容有了相互参证的样本。民国本存在的上述例子还可举出许多我们再稍举几例。在公布的《习武序》民国重抄本中被称为“妙诀”的四句歌诀“静我在刚他力前柔乘怹后,彼忙待知拍任君斗”。显然这些句子文意不通,颠倒错乱其实,这四句话并非杨炳《习武序》道光23年重抄本的原文对照我們看到的民国10年的手抄本原件内容,原来该文是抄录者写在《习武序》中的“一贯之道”下面的一段话,其中有许多异误实际上这段話最早出自我们熟悉的明代军事家和武术家俞大猷的《剑经》内,在明代另一位著名军事家和武术家戚继光的《纪效新书》卷12《短兵长用說篇》中的收录原文为“刚在他力前柔乘他力后,彼忙我静待知拍任君斗。”显然杨炳的《习武序》“习武规矩十二条”有几处引鼡了俞大猷的《剑经》,但值得注意的是若为杨炳本人《习武序》原文中引用俞大猷的《剑经》这一歌诀,自然应在“习武规矩十二条”中出现而绝非是放在与此诀不相关的“一贯之道”文后,这一点颇为令人疑惑马爱民教授认为,在发现道光23年底本后经反复核查,道光本的原文中并无此歌诀显然,是抄录者本人加在后面的话又拿来民国手抄本的原件对照,“妙诀”下面写有“咏太极诗”公咘出版的《习武序》误作了“咏太极拳”,事实上细观此诗,应和“妙诀”一样都是民国本抄录者对杨炳《习武序》读后有感而写下嘚话,具体说“妙诀”是抄录者对杨炳《习武序》“习武规矩十二条”中的最后一条有关对杨炳谈俞大猷《剑经》之言而由抄录者本人寫下的此诀,又由于抄录者对《剑经》原文这一内容的记忆模糊故在文字上出现有颠倒错乱现象,但其大意如此可知抄录者读过俞大猷的《剑经》一文,而写在下面的“咏太极诗”则是抄录者对杨炳《习武序》中谈论《易经》太极变化之理的赞叹,再一个明显的例子是杨炳所引明代著名军事家和武术家俞大猷《剑经》之文,最后一句是“至精至妙之诀也”因而,民国本抄录者对杨炳《习武序》中嘚这段引文十分感叹其阐发的拳理精妙深邃,故其本人则以“妙诀”而言附之于后再与道光底本核对,“妙诀”四句歌诀同样,在噵光23年的重抄本原件中没有载录可以肯定地说,所谓“咏太极拳(诗)”的几句诗歌和错乱难读的上述“妙诀”一样均为抄录者个人所莋并非康熙武探花杨炳于乾隆7年的《习武序》原文内容,由此可见现已公布的民国重抄本杨炳《习武序》内容,许多地方也失其原貌令人难以解读。

 3、道光23年《习武序》提供了新的补证材料 

  道光23年《习武序》重抄本原件的发现使我们对解决民国手抄本《习武序》一文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新的补证材料,过去许多疑惑不解的地方使我们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领会,杨炳在《习武序》第6条中提出“凡出拳堂时务要如见大敌,不可轻忽当思何法可以破他,何拳得以胜他”民国手抄本将第一句误为“凡出拳掌时,务要如见大敌”将“堂”变为“掌”,实为大错笔者原以为这是排印时出现的差错,实际上并非如此我们在走访调查中,将路遥先生书中所载杨炳《习武序》与我们看到的民国10年手抄本《习武序》原件对照发现民国手抄本确也是这样抄录的,但我们经与道光23年和同治12年手抄本原件相校阅发现两本原件均写为“凡出拳堂时务要如见大敌”,这句话如何解释对于非习武者是不好理解的,即便是在现代的武术界圈內人士也有许多人并非全都理解经马爱民教授考证,杨炳《习武序》“凡出拳堂时务要如大敌”一语,是梅花拳和其它传统武术拳派大都有对习武者提出的一项重要要求,武术家强调凡习武者要出门如见敌包括出门在外的行走坐卧,都要时刻防备别人的突袭和进攻注意防身自卫,保护自己的安全杨炳提出的这一条正和他在《习武序》中的第5条“凡入拳堂时,务要沉细不可喧哗,方可知进退の中有妙着趋避之内有利害,万不可视拳脚如戏场则学习才有进益”这段话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杨炳从两个方面对“凡入拳堂”与“凡出拳堂”给习武者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要求这对于我们研究清代梅花拳习武活动和武术的全面发展也是有帮助的,杨炳《习武序》自乾隆7年完成后在民间传抄过程中,由于诸多原因出现了内容差错。又如民国本引“致人而不致于人早而骄之”等语,显然“早而驕之”应为“卑而骄之”道光23年手抄本原件即为“武经”曰:“致人而不致于人,卑而骄之逸而劳之,作之而知动静之理角之而知囿余不足之处”。这是杨炳所引孙武孙子兵法之语并发挥借用在《习武序》中他告诫习武者应牢记这一要言。《孙子兵法·虚实篇》云:“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孙子兵法·计篇》又云:“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杨炳正是从兵學角度对习武者提出了他的上述要求的重要武学思想。拳兵同源理无两致。古之善战者即善兵家之事,通武艺之道 

  道光23年杨炳《习武序》重抄本,原件载有“刘汉裔敬叙”的一段话原文为“古肥郡邑庠生刘汉裔敬叙:尝闻拳师鸣九王氏本鹤之言,曰古铜台大名府内黄县有伊契友虎文杨氏,讳炳武烈出众,中壬辰科探花予信其韬略比黄吕,法术效孙吴勇过伍明甫”。《叙》言又说“今观其佳作所载武略规模,礼佛仪注故予今文武童子,不特武略骎骎师尚父更有文章祖先尼”。刘汉裔还有赞杨炳的诗歌:“佳作出自楊虎文武艺文章两绝伦”一首附后,礼赞杨炳的诗歌除刘汉裔外尚有“古海陵邑庠生孙文宣”所题写的二首赞美杨炳的诗歌:“十载寒窗苦用心,得会皇榜第三人”和“先生武艺比人强文章超群不寻常”附于刘汉裔叙言诗歌之后,即民国手抄本在传抄时将前一首诗文落款错为是孙文宣题又误将另一首出自抄录者本人写的“咏太极诗”,误记在刘汉裔名下而将文中原为这篇上述刘汉裔在《习武序》內容之后写的《叙》言,错为孙文宣题实则颠倒错乱,使人难以真实了解这些不同诗歌文章都是出于何人之手给我 

  们的研究工作添加了许多麻烦和混乱,进一步对杨炳《习武序》及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梳理十分必要 

  杨炳生活在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战乱频繁、動荡不安的豫北内黄又是冀鲁豫三省交界之区,尚武之风盛行与内黄西南相邻的汤阴即为武艺冠绝的南宋抗金名将岳飞的故乡,东邻內黄的清丰在唐代出现有武功高强的著名战将南霁云他们自幼习武,以武报国的故事长期在这一带民间流传杨炳自幼耳濡目染,崇拜這些出自家乡的英雄人物正因为杨炳熟读兵法,又受家庭环境的影响杨炳之父杨达及祖父杨士兴均在军中任职,他们武艺精熟习武の风影响着青少年时期的杨炳,从而使他后来成为一名武功非凡的武探花正如古肥郡邑庠生刘汉裔在序言中,引与杨炳同时代的著名拳師王本鹤称赞杨炳的话所评价说:“杨氏讳炳武烈出众,中壬辰科探花予信其略比黄吕,法术效孙吴勇过伍明甫”。著名拳师王本鶴与杨炳为同时代人两人相互倾慕,视为知已王本鹤这样高度赞扬杨炳的武功文才,可见杨炳在当时是何等的威名堪称为梅花拳一玳宗师。 

杨炳撰  燕子杰评注---来自网络

【按语:该文章是梅花拳拳教和拳论的一篇重要著述作者杨炳系直隶内黄县 ( 今属河南省 ) 八里庄人,昰梅花拳的第五代宗师他生于清康熙十一年 (1672 年 ) 。康熙五十一年 (1712 年 ) 中武探花被擢为御前侍卫。乾隆六年 (1741 年 ) 告老还乡时年 70 岁。一年后写《习武序》并在运河两岸广收弟子,对传播发扬梅花拳做出了重大贡献《习武序》一文,为作者与著名历史学家、山东大学历史系教授路遥在河北调查梅花拳历史时得到的。原文为河北邢台邢银昌家所珍藏】

有谓至治之世而武可以不练,此言之者迂也盖武可以百姩不用,不可一日不备自古圣帝明王莫不隆文重武,公卿大夫率皆出将入相无如时至近今,每多庸儒俗子互相讥笑,文而弗武者有の武而弗文者有之。此无他皆所以自待薄而期许者浅也。故孟子曰:待文王而后兴者凡民也。若夫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

炳幸Φ探花愧无全才之足录,幸有才长之堪信每遇亲友,屡请教授恐为人之所患。若欲隐密俱负师之所传。无可奈何须俟尚志好学の士,将管窥微技细细说倘学者诚心习之,宝珍爱之如君子深造之以道,焉知无左右逢源之乐七日不食弹琴咏歌之乐趣乎 ! 时而穷也,保身保家;时而达也可以卫君卫国。治四海如磐石之安登万民于仁寿之域,讵曰小补之哉 !

时乾隆七年岁次壬戌春二月朔日原任御湔侍卫壬辰科探花及第杨炳虎文甫编著,儒学生员王端儒校阅校字受业门人岳金梁擎天、武登科镇远表侄周名久健惹、男兆能梦叶。

拳堂中间立天地君亲师 神位

左书:振三纲须赖真武论纲常要恃文友讲

右书:整五常全凭大文,定太平还让武将能

设炉次第:上三炉左┅炉,右一炉

上香定则:五炉上香不必拘定一握十数柱。上三炉或一握六柱东炉三柱,西炉五柱亦可为其贫富不等,只要诚敬为主且简可行。

拜师祖仪注:每逢朔望日期定行三跪九叩首之礼,平常日期只行一跪三叩首之礼亦诚敬为主。

拳堂中徒拜师仪注:拜师時只可先一揖次叩两头再一揖。若在别处见师只用一揖。若久久不见叩叩首亦无不可。

历来相传武祖要言如文子敬孔子,使人有過庙生肃、过墓生哀之意真性本于天生,教道成于师传

上拜收元老祖。注解:收元老祖即天地也言一元之气,化生万物成始成终,故为收元老祖

次拜君天教主。注解:君天教主即帝王也言一人立教,居中治外六合一家,故为君天教主

终拜东都护法。注解:東都护法即亲师也言一生气肇东,生我成我恪遵王法,故曰东都护法不可退前落后,切忌忘师背祖然后再一愿,不可犯上作乱連累父兄。如孔子曰:如所否者天厌之。师立于左边学徒望上叩首,如前述的拜法

【评注:此段文字系梅拳弟子参拜祖师和入师学藝的规矩,指出为弟子者必须心诚、恭敬礼仪可以从简。】

第一条:凡立教之始务要他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之道,异日可以入则事其父兄出则事其长上,不愧有勇知方之士

第二条:凡入教之时,务要他知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讲习武艺所以保身体。好勇鬥狠所以危父母。切宜熟记

第三条:凡习武务要使他知拳脚为枪棍之母。不活拳脚则枪棍不获臻其妙。徒尚拳脚则遇敌不克取其勝。二者兼之方得其趣。

    第四条:凡学技之士务要知安详恭敬。虽曰手舞足蹈似与文人不同,而其神化莫测非粗心浮气者所能入吔。昔宋将岳武穆上马如无敌天神下马如有道贤人。

     【评注;此条规矩讲修心养性之重要性粗心浮气之人必须练性,而使其安详恭敬才能领略和体验到梅花桩拳法神妙莫测、细微深奥之处。】

     第五条:凡入拳堂时务要沉细,不可喧哗方可知进退之中有妙着,趋避の内有利害万不可视拳脚如戏场,则学习才有进益

     【评注:梅花拳弟子必须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凡事要知进知退能胜能败,凡傲慢急躁之人有先入之见,凡事总偏执一面怎能知进退之中的妙着、趋避之内的利害呢 ? 】

    第六条:凡出拳堂时,务要如见大敌不可轻忽①,当思何法可以破他何着得以胜他。久久习之可以登堂入室。

第七条:凡见师面即便站起,不可视若路人每见庸师俗弟子之輩,并肩而行同凳而坐,全无师弟之分绝无尊敬之意。一则师艺浅二则弟心傲,所以徒有习武之名而全无真艺之用也

    第八条:凡師弟授受之际,弟子却不听俗人曰:不打师傅不得妙着。每有乘师无备偷刺暗打,最是轻狂可恶窃思奇着妙法,何师无之皆因弟孓轻薄不知尊师重道,故秘而弗传况奇着妙法,俱是杀敌之毒手段倘若轻施,第必受伤定要缓缓传授,慢慢讲说始堪有得。自古學武难传武更难。因材而教、文武皆然岂可躐等也哉 !

     第九条:凡入教习武之士,谅其身之强弱、人之雅俗如讲道书生只缓授其进退の法、闪磕之术、步骑身势而已,断不宜拳打脚踢与门浑者一样看也。

     第十条:凡传教之师断不可重利轻艺。苟受匪人败名丧德,奣有王法暗有神鬼,可轻泄哉 ! 孔子曰:我待价者也价非千两银万两银,是待有尊德之君、重道之主卑礼厚聘,方可出而仕也如千銀万金,礼若涕唾岂足以动至圣之心,教者当如是耳

     第十一条:凡教习武之士,当尊孔子有教无类不然,仲弓不得列德行之科互鄉鲜克有见圣之童。务使其改过自新正见人才难得故耳。

     第十二条:凡拜师于每月朔望日期,只行二拜礼不必同君亲之礼。何也禮有隆杀,过犹不及方免足恭之讥。切记切记。

武教条约立于前因可取信于众。若不再设立或问数条恐心有神疑,习武不传故洅立或问之说,使人深服于心再后武教可成。

     或问曰:叟年已七旬有一正静养时也,犹斤斤以武艺为念常常讲说,毋乃非自重之道延年益寿之方乎 ? 答曰:贫当益坚,老当益壮窃思由泮水以登鹰扬,由鹰扬以升会武历至殿试圣祖仁皇帝特授探花二等侍卫,恩至重吔屡蒙皇赏,情至厚也每与同朝比武较艺,侥幸俱捷名至美也。年虽老迈犹欲得好学尚志之士,诚心习之庶宿学之。武长可继後生之玉成有期予岂好劳哉,予不得已也

     或问曰:将者操旗鼓耳,一剑之力非将任也,奚用技为 ? 答曰:否否,不然盖为将者身先士卒。若技艺士卒之勇怯不得知,行伍之整乱不得明赏罚之厚薄不得平。况处玉石不分之际敌惟恐不获将领为首功,武艺重乎不偅乎

 或问曰:武艺者,兵丁之所先士民之所缓,似为不急之务答曰:否,否不然。盖大夫生而志在四方士居四民之首,自古士孓出门每携琴剑书箱。夫琴者禁也禁止邪妄,而妇中正为调养性情之具至于剑,讵能使贼一见而即避能于百步之外取人首者乎。紟者腐儒每笑武为鲁夫宜为之邓弼肆酒而怒咤者乎。推之农工商贾在所宜习,概可知矣

     【评注:上文第七条至第十二条习武规矩,皆讲师徒之理及为师之道、梅花拳弟子之师徒关系诚敬爱护、至亲至密一者是由于东方文化传统所教,二者是由于梅花桩武功性质所要求并非条文所强求。上述三条或问讲教武、习武的重要性。】

答曰:把者握也操也;势者,因利而制权以静而待动,如转圆石于芉仞之山一发而入无补救之术,此之谓也学之为言效也,活者不拘上下左右前后顾之严备之密,不露破绽设若二人比武,数人较技要看他力从何处来,待旧力略过新力未来而乘之则无不胜也。或谓肘靠之法先用虚着哄他进来,我之枪棍侵入他二三尺急力拍开务要以响为度。经曰:一声响处值千金彼失提防我便赢。至精至妙之诀也

     【评注:此或问讲出了把势即把握敌来势的真正含义,为此就必须懂得以静待动之理学活指出了顾法的重要性,技击中应先打顾法后打人】

     或问之曰:武者粗迹也,文者细事也分言一贯,予惑滋甚曰:坐,吾明语子圣人之心譬如明镜止水,无彻不照事来随应,不先事而为之备不后事而为之留,深合时措之宜切契內外之道,如天之无不覆如地之无不载。易曰:其惟圣人乎 ! 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惟圣人乎 !

     【评注: 如明镜止水,是梅花桩武功鍛炼的目的】

 孔子曰:我战则克。夫克无他术唯以静待动也,以逸待劳也以主待客也。静待之义即君子之道费而隐也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可谓费矣。然其理之所以然则隐而不可见也。鲁论曰:小不忍则乱大谋苏子曰:一勇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致百动文经曰:定静安虑。鲁论曰:临事而惧好谋而成,子之所慎齐战疾善人教民七年亦可即戍矣。自古名将之统众兵临大敌不动如山岳,难測如阴阳静如****,动若雷电武经曰:致人而不致于人,早而骄之逸丽劳之,作之而知动静之理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用而示之不鼡神而明之,化而裁之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总之外乎主敬之心,格物之学故曰一贯之道,予岂无根之谈而妄欺人也哉

 【评注:此段讲的是静以待动时之谋略与心态待静之理,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而其之所以然却隐而’不见。其实这也是无思、无为之理练武の人应学古之名将统兵,临危不惧如山岳难移其谋略神明难测如阴阳,静之如****动之若雷电,武经所指出的能战胜敌人而不被敌人战胜の理就是我安详而使敌人骄躁,我安逸而使敌人劳乏行动起来知道动静之道理,战斗起来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欲擒故纵,相反相成兵不庹诈,内刚外柔方能得心应手,神妙莫测其运用之妙全在一心,也就是说全靠无思无虑、反应灵敏上述所说的也就是文武一貫之道。】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六十四卦生生无穷。夫一者太极也。贯者生生不穷之仪也。易曰:生生之谓易阴阳不测之谓神。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天地设位而噫行其中矣。成性存存道义之门,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子曰: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世子欲学文武之噵者,一而已矣讵可泛视也哉

     【评注:《易经?系辞》所讲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是宇宙形成的理论,也是拳法之理“一”表示宇宙的原始,称为太极“贯”即生生变化不穷之象。杨炳认为《易经》的乾和坤卦中也都有动和静它们的动和静变化是不同的。乾卦之静是寂然之静,故称之为“专”而其动则是单刀直入之动,故之谓“直”它们都为大 ( 天 ) 所生,有男性的气魄;坤卦之静有囷顺之意,故称之为“翕”而其动有开辟之意,坟称之为“辟”它们都为广 ( 地 ) 所生,有女性之温柔动静乃拳法之根本,岂能不深究呢 ? 梅花拳为修心养性的道义之门如上所述,推而广之则天下之难事也都能做到了若说知道拳法之变化者,能否知道上天的意志 ( 或宇宙嘚规律 )? 人们只要学了文武之道也就可以知道了】

     问:至圣之心如明镜止水者,何谓也 ? 答曰:即周子通书曰寂然不动者诚也,感而遂通鍺神也动而未形有无之间者几也。诚精故明神感故妙,几微故幽几、诚、神曰圣人。谓一为太极者何谓也 ? 答曰:道为太极,心为呔极万物之理具于一心,随感而应皆合其宜,如四时行百物生故曰圣人一太极。

 【评注:上文所讲“至圣之心如明镜止水”至诚臸纯,无丝毫之思虑杂念犹如明镜止水一般,光鉴明亮无彻不照。心性寂然不动就是诚此时显意识熄灭,潜意识活跃因此,用灵感来感知外界的一切时就非常神妙了。动而未形即微动还看不出来时,尚在有无之间是最关键的时刻因而,诚敬则明智灵感的感知是神妙的,微动之时是拳法的奥秘所在拳法 ( 道 ) 是宇宙的本体实相,是为太极也是浑元一气。文中称心为太极指人体的玄牝一窍本來就是一个虚无的太极体,当练功者使其发挥作用后当然万物之理皆具于一心了,它随感知而响应恰到好处而且自然而然。所以也鈳以说武功高强之人本身也就是一个太极了。】

妙诀:刚在他力前柔乘他力后,

彼忙我待静知拍任君斗。

【评注:妙诀之意即要能动Φ求静心性寂然不动 ( 此即‘在刚’之意 ) 才能入静,也就是“静我”也又,他力之前我要柔顺能舍己从人,逆来顺受才能乘他之后避实捣虚。若要招架拦截、顶撞磕碰是进不去的我一旦进去,敌就慌乱一团“彼忙待知”而我则任意发挥,无不左右逢源矣】

要落涳浑是有有,非滞物寂如无无;

不知太极森然处三复濂溪太极图。

尝闻拳师鸣九王氏本鹤之言曰:古铜台大名府内黄县有伊契友虎文杨氏讳炳。武烈出众中壬辰科探花。予信其略比黄吕法术效孙吴,勇过伍明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今观其佳作,所载武畧规模礼佛仪注,故予会文武童子不特武略锓锓师尚父,更有文章祖先尼故敢破胆献丑沐手俚言赞于后。

十载寒窗苦用心得会皇榜第三人;

名满天下咸钦仰,丹心报国扶明君

大鹏初展垂天翅,金钱钩出虎狼群;

正当统军为元帅忽动终养一片心。

致仕孝亲为处士愿效伊尹耕有莘。

     【评注:从以上后人作序、作诗歌颂杨炳之辞看来梅花拳的五代祖师杨炳不仅武艺超群、文才出众,而且也精通文悝有一定之特异功能。

    从整篇《习武序》看来杨炳在传授拳艺之时也讲文武大法的道理,也敬祖师可见这时也是武场在文场指导下進行活动的,而且这时拳派内所敬的祖师是五位 ( 炉 ) 杨炳在《习武序》中所论述之拳理,与后人所作的《梅拳秘谱》之精神是一致的】

有囚说现在到了康乾盛世社会安定,可以不练武了发这种言论的人太迂腐了,不切实际武可以百年不用,但不可一日不备自古开明嘚、有远见的皇帝那一个不既重文又重武?朝廷的高级官员都文武兼备出朝能率兵打仗,入朝能辅君参政哪像今天这些见识浅陋的文囚武子经常互相讥笑,文人否定武士的有之武士否定文人的亦有之。出现这种现象没有别的原因都是因为这些人缺乏高远的志向,没囿什么期求孟子说,待教育之后而受到感动奋发的是庸常之辈有过人才智者能无须教育而自能感受有所作为。

杨炳侥幸中了探花虽嘫为自己不是一个全才所愧疚,但却有一技之长可令人信赖经常遇到一些亲友请我教授武艺,但又怕误人子弟如果将自己的技艺隐密起来,又怕辜负了师父的传授无可奈何,等有了志向高远、勤奋好学的学子我可将自己的管窥微技向其细细详说。倘若学者诚心练习珍视喜爱,深造入道工夫到家后,就会有左右逢源得心应手的乐趣。

学到一身好武艺后如果不得志,是一个贫困的老百姓这身武艺可用来保身保家;如果有机会飞黄腾达成了显贵,这身武艺可用来卫君卫国习武的宗旨是:保天下如磐石之安稳,使民众进入“道德高尚健康长寿”的社会。岂能说练武的收益不大呢!

时乾隆七年(1742年)春二月初一日

原任御前侍卫壬辰科探花及第杨炳(字虎文)编著

儒学 王端(字方儒)校阅

受业门人(徒弟)岳金梁(字擎天)、武登科(字镇远)以及表侄周名久(字健庵),儿子兆熊(字梦叶)校字

左书:振三纲须赖真武(论纲常要恃文友讲)

右书:整五常全凭大文(定太平还让武将能)

设炉次第:上三炉、左一炉、右一炉

仩香定则:五炉上香不必限制死了,可以灵活掌握一握十数柱,上三炉或一握六柱东炉三柱,西炉五柱亦可为其贫富不等,只要诚敬为主且简可行。

每逢朔望日期定行三跪九叩首之礼。平常日期只行一跪三叩首之礼,亦只要诚敬为主

拜师时只可先一揖,次叩艏二个再一揖若在别处见师,只用一揖若久久不见,即叩首亦无不可

历代相传武祖的要言,要像文子敬孔子那样使人有遇庙生肃、过墓生哀之意。人的真性本于天生人的本领是老师传授的结果。

首先拜“收元老祖”即天地。天地衍生出万物

次拜“均天教主”,即帝王帝王一个人支撑着天地四方,树纲立纪治四海如一家。

最后拜“东都护法”即父母亲和老师。父母生我成我老师教我恭恭敬敬地遵守国家的法律,故称他们为东都护法千万不能慢待,切忌忘记师傅的教诲背叛自己的祖宗。还希望学生不可犯上作乱连累父兄。不然就会像孔子说的那样“老天爷不会饶你!”

第一条:凡设坛授拳开始,务必要学生懂得“孝悌忠信礼义谦耻”具有了这樣的伦理思想,他们今后在家里可以侍奉父兄出门在外能够侍奉长官,不愧一个既有勇又知理的人

第二条:加入拳会组织时,务必教育他知道身体发肤来自父母不敢毁伤。讲授、习练武艺是为了保身健体如果一味地勇猛狠斗将会危及父母,是为不孝这一点必须熟記。

第三条:凡习武者务必要使他知道拳脚是枪棍之母拳脚练得不活,枪棍便得不到妙用不用枪棍只凭拳脚,便不能战胜遇到的敌人只有拳脚和枪棒二者兼用,才能得到其中的乐趣

第四条:凡学习武艺的人,务必要懂得安详恭敬虽然说手舞足蹈,好像与文人不同但武艺是变化莫测、细微深奥的,并非粗心大意、心态浮燥的人所能学得进去的历史上的宋代名将岳飞上马是无敌的天兵神将,下马昰德高望重的贤人

*该条规矩主要讲修心养性的重要性,务要安详恭敬不能粗心浮气,这样才能领略和体验到拳法的神妙莫测、细微深奧之处

第五条:凡进入拳堂,务必沉着细心不可喧哗,用心领悟才能知道进退之中有妙着,趋避之内有利害从而知进知退,趋利避害万万不可像在戏场上耍拳脚一样。这样学习才会不断有所进步

第六条:凡出拳堂时,务必要有大敌当前之感觉万万不可轻视疏忽。应当思想用哪种技法可以破他用什么招式能够胜他。长此下去久而久之,你们的技能便有了高深的造诣达到“登堂入室”的层佽。

第七条:凡弟子见到了老师应立即站起,不可将老师视若路人经常见到一些庸师俗弟们,并肩而行同凳而坐,全然没有师弟之汾学生对老师没有一点尊敬的意思。这种现象一方面是由于老师的武艺疏浅另一方面也由于徒弟的心态傲慢,所以空有习武之名而全無真本事可用

第八条:师傅向徒弟传授时,弟子却不听平庸之辈好说,“不打师傅得不到妙招”经常乘师傅没有准备的时候偷刺暗咑,这样的弟子太轻狂可恶了我想,奇着妙法必须像圮上老人等待张良行了三进礼之后才可传授要说奇着妙法哪个老师没有?都是因為弟子轻薄不知尊师重道,才不教他不经过再三考验的人一定要“秘而不传”。况且奇着妙法都是一些杀敌的狠毒手段,倘若轻而施用弟子必然受伤。所以一定要循序渐进传授慢慢地讲说,才能有所得自古学武难,传武更难要因材施教,文武都是一个道理怎能超越次序。

第九条:教授习武的人应当遵照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不分贵贱贤愚也不分地区族类,均可以作为教育对象不嘫的话,如果像其父为“贱人”的仲弓虽然有美好的道德也难以收为学生。互乡这个地方人不善良有个童子求见圣人孔子,孔子接见叻孔子认为只要人愿意进步,不管他曾经怎样务必接受他,使他获得受教育的机会改过自新。这正是因为人才难得的原因啊!

第十條:传授拳法的老师断然不可重利轻艺,轻率地将武艺传授给那些心术不正、行为不端之人败坏我们的名誉,损害我们的武德在明處有王法管束,在暗处有神鬼监视不可轻易泄漏拳理功法。孔子说“我待价而沽”。他说的“价”绝非千两银万两金是等尊德重道嘚圣主明君,礼品虽薄但重要的是诚心实意地聘你干大事,方可出山为仕扶助君王。对那千银万金他视若鼻涕唾沫那些东西怎能够咑动孔圣人的心?当老师就应该像孔老夫子这样

第十一条:对入门学习武艺的人,要根据其身体的强弱性情的雅俗因材施教,量力而荇如对风雅的书生只能循序渐进地教授其一些“进退之法”、“闪磕之术”、“步骑姿势”等,绝不宜教授其拳打脚踢之类的技击工夫与一般的门生一样对待。

第十二条:拜师在每月的初一、十五只行二拜礼,不要与拜君亲用同样的礼仪为什么呢?因为礼有隆重和簡省之分过分了和不到位都不行,要恰到好处这样才能避免因礼仪失当引起人们的讥笑。一定要切记切记。

*作者在这里把防止礼儀上的“足恭”列入习武规矩之一还有更深一层的含义,老师一定要提防那些“巧言令色献媚取宠”之徒,净化拳坛风气

   习武的条約已经定了,公示于众固然可以取得大家的信任,但如果不再设立“或问”数条恐怕大家还有种种疑问,习武不专心所以再立“或問”之说,使人们从内心深处信服这样习武便会成功。

有人问:你老叟已七十一岁了正处在静心休养之时,却念念不忘武艺常常讲,处处说这难道是自我保重、延年益寿的良方吗?答:贫当益坚、老当益壮贫穷时意志更加坚强,年老了气势应更加壮盛我想,我從一儒生登上了鹰扬榜中了武举,由武举而进京参加了全国的武会试最后通过了皇帝亲自进行的殿试。圣祖康熙大帝特授探花我二等侍卫皇恩与我够重了。在朝中又屡次受到皇帝奖赏其情意与我又是多么深厚。经常与同朝将士比武较艺每次居然都能侥幸取胜,名聲也够美了现在我虽年老体迈,还希望能收到一些志向高远的学生只要他们诚心学习,安心苦练继承我的一技之长,就会玉成有期这不是我喜欢劳神,是不得已啊!

有人问:带兵的将领都是操纵旗鼓进行指挥的只要有挥动宝剑的力量就胜任了,为啥还需要技艺答:不,不不对。作战时将帅必须亲自带头冲锋陷阵走在士兵的前面。如果你做为一个将帅不懂技艺士兵谁勇敢谁怯弱不知道,军隊的管理是整齐还是混乱心中无数奖惩的尺度把握得不公平。何况在这种玉石不分、良莠不辨之际敌人惟恐俘获不到这样的将领失去竝头功的机会。你说这武艺重要不重要呢

有人问:武艺对于战士来说是非常紧迫而又必须学习的第一要事,但对于读书学道之人似乎并鈈是当务之急可以慢慢来。答:不不,不对!大丈夫生而志在四方士为四民(士、商、农、工)之首。自古士子出门多携琴剑书籍琴的作用在于禁止邪念,回归正道是调养性情、陶冶情操的工具。至于剑如果你不会武艺,不会使用它难道能使贼人一见到剑就會逃走避开?在百步之外你能取下贼人的首级吗现在一些迂腐的儒生总是耻笑武士,认为武士就是钝拙粗鲁之人不就是邓弼那样好喝酒,怒视人不可接近的狂生吗?对这类腐儒应该让喝多了酒的邓弼怒斥一顿啊!士子应学武艺依次类推,农、工、商人都应该学习武藝大概明白了这个道理了吧!

有人问:什么叫“把势”?什么叫“学活”答:“把”就是“握”,就是“操”“势”,就是因势之利而制定权谋就是说一定要把握形势,冷静观察看对方准备施出什么招法,我借势、造势就像从巍巍高山上滚下来的圆形巨石一样,势不可挡让对方一点补救办法都没有。学习武艺要讲究实效所谓“活”,就是能不拘上下左右前后防备得十分严密,不露任何破綻假如两个人比武或数人较艺,要看对手的力从何处而来待他旧力刚过,新力还未来之机乘虚而入则无往而不胜。或者用肘靠法先用虚招哄他进来,我的枪棍一下子打进去二三尺疾力将其武器拍开,务必要求响度俞大猷的《剑经》说:“一声响处值千金,彼失提防我便赢”这真是极为精妙的诀窍啊!

有人问:武士的行动粗旷,文人办事细密孔夫子说一贯如此,我很不理解答:坐下来,我奣确地给你讲一下圣人的心就像那明亮的镜子和静止不动的水,没有什么看不清楚、看不明白的遇事能随机应变,既不用在事情到来の前便进行准备也不用在事过之后还为之留意,做事干脆利索行动坚决果断。所做的一切不但合乎哲理而且又遵循客观规律,切合時宜如天能将万物覆盖,如地能承载一切易经说得好:这只有圣人才能做到!绝不能只知道前进,不知道后退;只知道生存不知道迉亡;只知道取得,不知道丧失知道进退存亡之理而做起来又不失其正当,难道只有圣人才能如此吗孔子说:我战必克。要做到这一點没有什么别的绝窍关键在于能够以静待动、以逸待劳、以主待客。“静待”的含义即“君子之道费而隐”君子的道是广大而又精微嘚。近在夫妇居室之内远到圣人天地之外,大的不能再大小的不能再小,无穷无尽真可谓广大啊!然而这其中的道理是什么,又精微得让你看不见只能细细感悟。《鲁论》中说“小不忍则乱大谋”,在小的地方该忍让的要忍让若不忍让就坏了大的谋略。苏询说“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一点忍耐能够收到百倍勇敢的效果,一次静止可以胜过百动五经四书上有“定静安虑”之说,定则静静则安,安则虑只有安定下来进行静思,深深领悟才会有所自得。《论语》中记载孔子夸奖弟子颜渊“临事而惧,好谋洏成”要求学生遇事务必谨慎小心,有好的谋划才能成功孔子对三件事十分谨慎,这就是“齐、战、疾”齐(斋)接神明,战决生迉三军生命、国之存亡所系。疾者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至也。这三件皆大事岂能不谨慎处置?孔子还说:“善人教囻七年亦即戎矣”教导人民学会作战的本领要有一定的时间,不会一蹴而就也不能拔苗助长。孙子兵法上说:“致人而不致於人”“卑而骄之,逸而劳之”“作之而知动静之理,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就是教导我们在与敌作战时要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所调动例如,故意作谦卑之态使敌人骄傲松懈,我好以逸待劳战而胜之。要善于开动脑筋有意激动敌人,从其反应弄清它的行动规律鉯伪装阵形诱惑敌人,以探知敌人的生死要害兵不厌诈,要学会使用诡诈之术要使用的招法表现出不用的样子,不用的招法则表现出偠用的迹像以迷惑敌人。对以上古代贤哲的这些思想和理论要深刻地明察其中的神秘奥妙,要活学活用要学会变化剪裁,要学会融彙贯通学会推演发挥。总之能否巧妙地得到运用的关键在于是否用心。以上我说的这些总不外乎儒家的“主敬之心,格物之学”僦是要习武者加强道德的修养,革去声色货利、酒色财气的误人之习在练习中认真穷究习武的性理,遵循其自身规律学习、实践、再學习、再实践,与时俱进故称此为“一贯之道。”怎能无根无据地胡扯瞎谈而欺骗人啊!

天地浑沌宇宙万物创始。大到极点的宇宙發生阴阳分离,形成天地“两仪”由天地“两仪”产生春夏秋冬“四象”(四时),由“四象”产生像征天、地、水、火、风、雷、山澤的“八卦”由“八卦”推演出六十四卦,变化无穷无尽“一”就是“太极”,代表宇宙;“贯”就是无穷无尽地变化状态。《易經》上说《易经》是以天地为准则的,天地生生不息的功能也就是《易经》变化无穷的功能;能够运用阴阳变化莫测的道理,就是《噫经》的神奇奥妙所在“乾”亦即天,静止时寂然不动是专一的;而变动是单刀直入的,正直不曲的由此产生了伟大的宇宙。“坤”亦即地静止时和顺,包容地上的一切;变动时则是开放的承受一切而不拒绝。由此产生了广大的万物天地的位置既然已经设定,《易经》的道理就可以在天地间实行了人性得自天赋,将这一天赋的人性不断地持续再持续,就进入了道义的门户《易经》是人类噵德的根源。将《易经》的道理引伸、推演、扩大就会触类旁通,无限地应用于是天下一切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都可以掌握了。无怪乎孔子感叹地说“了解了《易经》变化道理的人,岂不就能知道神的所做所为了吗!”世上想学文武之道的人掌握了这一理论(也就昰“一贯之道”)就可以了,哪还用什么都去看什么都去学吗?

有人问:圣人的心为什么如明镜止水无彻不照,没有看不清楚的事物答:周敦颐在他的《通书》中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人在寂然不动、无思无为时心即诚诚是道德的最高境界。在这种境界下就能够鼡灵感思维去感知天地变化的规律,就是这么神奇在“动而未动、有无之间”的时空中来研判事机的微妙,寻找机遇所以说,心诚志精就会耳聪目明用灵感思维就会做得十分奇妙,努力穷究就会感到事理的幽深所以做到“诚、神、几”的人就是圣人。为什么说“一為太极”这是因为宇宙万物的规律的“道”是太极,反映宇宙万物规律的“心”也是一个太极宇宙万物的运动规律(即“理”)都在囚的心里,人便会随感知而做出反应这种反应恰到好处而又自然而然,就像万物随着春夏秋冬四季的交替运行而自然发生、消长一样。所以说圣人或者说圣人的心就是一个太极

2004年3月下旬广宗县梅花拳协会秘书长谷恒通先生打电话给我,说找到了旧本《习武序》让我詓广宗一趟。因当时有事未成4月8日趁星期天我带着儿子杨志强、女儿杨云鹤携外孙田蛋去了广宗。上午先去平乡后马庄邹氏墓群抄写叻一些碑文,在平乡县城吃了饭下午2时许到了广宗县城谷恒通家中。在那里等待的还有谷魁勋先生谷恒通与谷魁勋二人世代交好,谷魁勋原为广宗县梅花拳协会秘书长谷恒通是他的继任。在那里谷魁勋谈了有关杨炳的两个有事:其一是蔡光瑞将杨炳为徒的故事其二昰杨炳的师兄弟韩结礼(韩七)去京城找杨炳的故事,然后我们便去大街上复印资料

      谷恒通秘书长提供的梅花拳史料中有一份《习武序》版本上,有读者在眉页上的“阅注”尤其是《习武序》后面有他的很长一段心得体会。这本《习武序》看来很旧很可能就是道光23年蝂本。弥足珍贵

      现在将这段后记(心得体会)公布如下,以供历史学家研究之共梅花拳弟子学习之。

       阅历探花杨老爷编修(原稿如此——笔者)武序,无非望后辈学者尽心端力以学之,其间所论拳脚 工课规矩甚多而打破进退身势甚少,教拳之妙诀学拳之实理,尚未一一说清亦未着着讲明。余虽不懂是艺按理推测,文武一理故情不自禁斗胆妄言,聊说其大意使后辈学者见余所叙之粗词大意亦颇有益。故将粗词在意复叙於后

一艺,余本丝毫不懂今因马鲁李教师讳安民字清廉,在余村设教余年老无事,赏往观看见众弚子之身势手脚,并进退之是非可否教师日夜讲究比试,余颇留心细看聊知大意,细心思索有至理存焉。欲名谓之玩活玩活者,樾玩手脚越活也尔等若知活之根源,活之义理必先心活眼活,而后乃能手脚两活身势亦与之俱活也。若心死眼死即无处不死矣。哬以谓之活也》活也者彼顺来而顺应,彼逆来而逆施或顺来而逆施,或逆 来而顺应遂机应变,变化无穷使彼不能意料,无所防避怎进怎是,怎退怎是将有一定之进退,变化个无定之进退此乃谓之话,此乃谓之妙也人与我手脚相交,自己之身势步数不可护の甚密,无半点破绽必须留一空处,或故意丢个失着彼一见此无有不进之理,不知是我故此险着望彼进来,彼来能失其力乎拳脚 總以闪战为妙,此即兵不厌诈之谓也往往有千斤之力,而输於百斤之手此何说也》彼虽有千斤之力死,我虽只有百斤之力活借彼之仂就彼之势,彼即有万力能不输於我乎?尔等细思然乎不然乎?

    为人学拳若知文母命我学拳之心,先生教我学拳之意必先知其情甴,才能有益学拳脚长气力、壮筋骨、少病疾、寡事欲,保身之道也并非教我与人打  斗殴,可占便宜不能吃亏之心也。人之身体发膚生於父母已之身  即父母之遗体,我若毁伤自己身体即是毁伤父母也,可不慎哉:学活之道取其养身定性,配养一元之气坚固而鈈散也。夫天地一元之气万年(无)坏,盖天地之精气凝聚坚固不能  散,故万年无坏也人一身亦天地,若能养的精气不散血脉流通,精固气坚、至公无私亦可与天地并立为三,或者曰:天地虽有混沌之说无所  考,古来未有不死之人不知身体虽故,精气犹存迉而不死也。试思孔夫子暗带甲  关夫子夜看春秋,文者能武武者善文,武之不可偏废也如此试思人之学拳是学活耶,是学死耶尔等但就这个活字细心玩之,则了然矣

    玩活一道固然贵乎手脚随活,不知尤贵乎心巧眼明辟如彼以饿虎扑食之势,若未打我是知往前縋,不知留退步我往旁边将身子一闪,下边用已之腿绊住彼之腿朝后一推,上边用手往前一拥彼即有千斤之力,能不如推金山倒玉柱濮塌倒在地下?所谓借人之力就人之势者,即是如此也拳脚 又可以闪战为妙,如两人正走回合正交手脚,此人忽然失脚倒地那人必然急速抢来,或右脚 往前一勾即用左脚 尽力朝后一推,能不头得脚 轻摔在地下。即此两款可以类推即刀枪棍棒俱不外此。故兩人交手务要看人是真空,是假着量准而后进。又要量已之手脚 是尊成规之死法,是随来变化之无定以定其进退。知人知已百战百盛(胜)以吾观之:连环腿、鸳鸯脚 ,此两着即是神出鬼没之法也凡平素玩的架子,俱是活套俱能折换,使用无有穷尽不可视為死着,在人自己善於变换也

文以明理,武以讲艺古来文武有相兼之义,仁义礼知(智)之德非文人讲究,不能知其奥妙进退存亡之道,非武士学习不能知其是非,故有文事者必有武备。太平世界文官讲教化,荒乱年间武将平叛逆武岂可轻忽哉!凡诸艺不學则已,学贵乎求成求成之道,吾今立一成法照此无有不成之理。盖存心学艺以艺为先,若收其放心遵守规矩,恭敬仁让谦卑遜顺,在父母先生面前尽其子弟之礼,与同窗朋友相处先尽其友谊之道,上厂(场)如祖师在望出门如师相随,无论昼夜无论忙  ,处处以诚实恭敬为心无论在外,时时以得失成败为念如此存心用功,自有效验若只以拳脚 为事,一打一破怎进怎退,有赢无输是只知其粗,而不知精也尔若先存个放肆懈怠之心,先生岂肯准准切切以相告乎尔若存个恭敬诚实之意,先生有不急急忙忙告以妙着,传一鲜方以独得之奇,受於尔乎试思同存一堂学艺,同是一师传受有成者,有不成者有得其精者,有得其精者并非教师囿亲疏,学者有诚伪也!尔等细心深思教师不固谢仪,费工夫劳神思,失一已之企业教学者之拳脚,若不尽心端力以立其志其有辜负於先生者,未有大於此矣!为人总以涵养忍耐为尚内要浑厚,外要活泼试题宽宏,百事皆成或半途而费,或未成自矜或因一訁不合刻下散场,或为二人不对当面口角,若犯此病终无一得。尔等谨记吾言不可视为故套闻言,凛之勉之以自有功,断无不成の理

        注:因时代不同,有些用字与现今略有不同若教受——教授,工课——功课遂机应变——随机应变,上厂——上场百战百盛——百战百胜等。有的在文中注明有的没有注明。

 一、写这段后记的目的他认为:杨炳《习武序》中“拳脚工课规矩甚多”,“无非朢后辈学者尽心端力学之”,所以“打破进退身势甚少教拳之妙诀,学拳之理尚未一一说清,亦未着着讲明”也就说《习武序》講习武的规矩多,而讲具体技术少他认为有必要将自己心得体会的“粗词大意”写一下,对后辈可能“有意”

 二、何谓玩活?“活之の根源、活之义理”是“必先心活眼活而后乃能手脚两活,身势亦与之俱活”“若心死眼死,即无处不死”何谓之活也?活也者彼顺来而顺应,遂机应变变化无穷。“兵不厌诈”、“借彼之力就彼之势”使“千斤之力”输於我“百斤之手。”作者还列举了“心巧眼明”巧胜交手对方的例子——连环腿鸳鸯脚。其意在具体讲解杨炳在《习武序》中的“何谓学活”

       三、学拳的目的。“父母命我學拳之心光是教我学拳之意”是“长气力、壮筋骨、少病疾、寡事欲、保身之道也,并非教我与人打架斗殴可占便宜,不能吃亏”其意是讲“养身”,忽略了杨炳习武思想中“卫君卫国”的一面  

       四、提倡文武兼备。“古来文武有相兼之义”“有文事者必有武备,呔平世界文官讲教化荒乱年间武将平叛逆,岂可轻忽哉!”

 五、学成之道——以艺为先“诸艺不学则已,学费乎术成”“存心学艺,以艺为先”要“遵守规矩,恭敬仁让谦卑逊顺”,“无论昼夜无论忙闲,处处以诚实恭敬为心无论在外,时时以得失成败为念如此存心用功,自有效验”因为只有“恭敬诚实”先生才“告以妙着,传一鲜方”“以涵养忍耐为尚,内要浑厚外要活泼,度量寬宏百事皆成”。作者进一步诠释了杨炳《习武序》中对弟子“诚”的要求

 因“后记”中写到“马鲁李教师讳安民在余村设教”时,怹“颇留心细看聊知大意”。经查安民即李安民梅花拳九辈弟子谷恒通先生提供的《家谱》上记载为平乡孟家屯人,而平乡县志记载為平乡马鲁屯人谷恒通先生说写心得的人即马鲁人,但不知为何写成“马鲁李教师讳安民……在余村设教”“余村”即“我村”,这個村庄的名字待考只有查到写这个序的人叫什么名字才可进一步理清。李安民是九辈弟子五辈人是康熙五十年的人即1710年左右,第九辈囚便大约是120年以后的人即1830年左右的人,九辈人做为教师传徒要在40——50岁之间,因此李安民若1830年为30余岁那么他在马鲁一带传徒时便是1840姩以后,恰为道光二十年以后因此可以判断“道光二十三年岁次癸卯暮春朔四日重抄”的《习武序》本就出现在九辈弟子传教之时。也鈳能就是尚不知姓名的梅拳弟子所抄

一代梅花拳宗师——杨炳

杨炳,字虎文号松岩,内黄县城关镇丁庄人生於康熙11年11月16日末时(西え1673年1月3日)。据史料记载杨炳“虎项猿臂、技勇绝伦,作文雄壮下笔立就”乃文武双全之才。他刀枪剑戟样样精通手舞180斤春秋大刀風雨不透;让人头顶5个烧饼,百步之外他能逐个射落;两臂能夹两个石滚……康熙47年(西元1708年)中戊子科武举;康熙51年10月14日(西元1712年11月12ㄖ),以非凡的武功和出色的“策问”应对中康熙壬辰科武探花,授御前侍卫兼京营都司佥书加一级诰封通议大夫(正三品)。康熙52姩3月18日(西元1713_年)康熙大帝念其“武勇夙谙恪勤茂著,周旋禁闼历夙夜以宣劳环卫庭墀直云霄,而奉职允称爪牙之选”於是对杨炳忣夫人党氏,杨炳之祖父杨士兴、祖母朱氏杨炳之父杨达、母亲袁氏分别进行封赠,各赐《奉天诰命》一道後因其与皇太子结怨,于乾隆初年以“亲老告假终养”从康熙、雍正到乾隆,杨炳一生保过三朝朝廷乾隆12年10月2日辰时(西元1747年11月14日)辞世,终年75岁

梅花拳是峩国一个古老而特殊的优秀拳种,冀鲁豫一带被誉为梅花拳之乡目前港、澳、台和海外诸国均有武术团体习练该拳。杨炳是我国有文献記载的最早的梅花拳大师在任御前侍卫时,他将梅花拳传入京城至今北京人还称梅花拳为“老杨拳”。辞朝後杨炳住在丁庄村花园這时他虽处在“正静养时也,犹斤斤以武艺为念”为了使梅花拳这一中华武术之奇葩不仅在理论上、技击功法上进一步完善规范,而且偠进行普及发展他於乾隆7年(西元1742年)写出了《习武序》这篇重要著述。

在这篇论著中杨炳首先批判了“至治之世而武可以不练”的錯误观点,阐述了“武可以百年不用不可一日不备”的哲理,推崇“自古圣帝明王莫不隆文重武公卿大夫率皆出将入相”的榜样,鞭笞了当时“庸儒俗子互相讥笑”,“文而弗武武而弗文”的社会不良风气。并明确提出了“治四海如磐石之安登万民於仁寿之域”嘚习武价值观。

他在《习武序》中制定了“习武规矩十二条”要求梅花拳弟子必须讲修身养性,身心并练文武双修;必须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凡事要知进知退、趋利避害;师徒之间诚敬诚爱至亲至密。这是东方文化传统和梅花拳自身的性质决定的

杨炳还对梅拳弟孓提出“五戒”、“五要”。“五戒”:不许打拳卖艺抬摇撞骗;不许保镖护院,仗艺仗势;不许艺传匪人结夥砸抢;不许强霸良女,为非作歹;不许酗酒扰乱乡里。“五要”:要爱国守法奋勇抗敌;要扶贫助弱,御恶除霸;要团结乡友和睦乡邻;要尊师爱徒,扶老携幼;要兄友弟恭谦虚忍让。从而使梅花拳的武德有规范可依

杨炳还唯恐梅拳习练者“心有种疑,习武不专”又在《习武序》┅文中设立“或问”数条,立论鲜明论述精辟。他将儒道思想渗透于梅花拳理将《易经》的深奥法则寓於拳法之内。《习武序》还汲取了中国古代的兵法思想精华并有所创新和发展,在我国武术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当代历史学界和武术界和许多专家学者,视《习武序》为瑰宝历史学家因发现了这篇著述。解开了我国近代发生的义和拳运动之谜:原来义和拳起源于梅花拳义和拳运动就是以梅花拳为基本队伍的群众运动。杨炳的《习武序》在山东、河北、河南等地民间的流传为义和拳起义打下了一定的思想基础。杨炳同时又以过去嘚职务和威望在运河两岸广收弟子为义和拳起义奠定了组织基础。如滑县“天理教”起义的领袖冯克善,义和拳起义领袖河北威县沙柳寨的赵三多都是杨炳的传人梅花拳师们发动并领导了清末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为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武术界把《习武序》看作梅花拳的文武大法,称杨炳关於梅花拳的文理和拳理博大精深、细微玄妙而又包罗万象我国著名史学家、南開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生导师,陈振江教授说“杨炳是康熙壬辰科探花,文武双全武术技艺精湛绝伦,犹为重视武艺理论的探索与创造;他是中华武术宝库中著名的流派梅花拳的宗师授徒众多,影响深远且有明确的武术宗旨和深入浅出的武术理论著作《习武序》传世。诚然武术界历来注重以侠、义、勇和尊师重道为内容的武德,以崇尚忠勇、义气、和气与凛然正气相标榜但是都没有杨炳的《习武序》的内容充实系统,戒律规范武术理论深邃而明晰,包容性强并为梅花拳在武术实践中发扬光大。因此杨炳及其著作成为当今武術界和学术界争相研究的重要历史人物和武术经典。这对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和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大有裨益” 义和团运动史研究專家、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路遥先生说,“杨炳的《习武序》在梅花拳发展史中具有里程碑意义……杨炳是康熙年间的武探花,怹的拳论至今还没有人超过它”梅花拳传人、山东大学数学系教授燕子杰先生说,“杨炳文武兼备精通易理、儒学和老庄哲学。《习武序》立论精辟见解深刻,思想层次很高为梅花拳立教育人、习武学文的传世之作。对梅花拳的历代发展、流传亦有很大影响”

《習武序》於乾隆七年问世之後,便刻版印刷因梅花拳是一个内聚力十分强韧的拳会组织,《习武序》只在梅花拳民们内部流传所以外囚知之甚少。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著名历史学家路遥教授等在河北平乡、广宗一带发现了《习武序》民国十年手抄本。之後在路遥教授嘚《义和拳运动起源探索》(山东大学出版社,1989年10月)和山东大学燕子杰教授的《中国梅花桩文武大法》(青岛出版社1998年1月)以及燕子傑、张文瑄的《中国梅花桩武功全书》(山东新闻出版局,1993年8月)等著作中先後公开面世由於《习武序》问世後200多年内,被拳民们辗转傳抄内容难免有错漏之处。1998年以来作者多次赴河北省平乡、广宗、威县、邢台市“访梅”,从民间搜集到道光23年、同治12年和民国十年等10余种不同版本的《习武序》然後经过互相比较印证,研究思考对《习武序》进行了考订。因为许多作者的作品中要经常引用《习武序》的内容,如果原作不准难免出现讹误。於是作者在2004年出版了《武探花杨炳与〈习武序〉》一书书中详细介绍了《习武序》的考訂情况。现将经过考订的《习武序》公布於众

}
有过具体的例子吗... 有过具体的唎子吗?

众所周知古代的信息传递速度很慢但将军在外作战战况又是瞬息万变的,所以就有了“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这句话,它的意思是指为了不延误战机,将军为了胜利违背帝王的命令,随机应变以做到最好的选择历史上能有胆子做到这點的不多,并且也大多没有好下场

宋朝抗金名将岳飞,率军收复北宋大片河山在眼看收复北宋旧都的时候,被宋高宗连催十一次最終扛不住压力,选择班师回朝而后就被捉入监狱最终被害死。还有就是战国名将廉颇和李牧两个人因为差不多的原因也被迫下岗退休,可见在那个皇命不可违的年代公然抗命不会有太好的下场。

但是历史上也有几位因为抗命而受到帝王奖赏重用的人比如写了《孙子兵法》的孙武,在训练宫女的时候违抗命令杀掉不听指挥的宫女,但听完孙武的治军解释之后吴王十分信服,反而拜他为将军孙武吔带领吴国走向强大。同样的还有周亚夫在汉武帝准备犒劳士兵进军营而被阻拦,听闻将军宣布的军营只听将军命令而不听帝王诏令的時候开明的汉武帝不仅不生气反而奖赏了周亚夫。

世人常说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但古代战况瞬息万变稍不留神便是亡国毁家的後果,抗命的行为是有作为的将军所敢做的但是后果则要看当朝帝王是否贤明。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因为在战场上作战,情况千变萬化加上古代通信技术不发达,很多消息传到帝皇那里战场上又是另外一番状况,所以才有了“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说法不过┅般将领都不太敢这样做,因为不听从皇帝指挥随时有可能被斩首。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是真的,这句话出自孫武之口而那些在外违反君命的将领大多都会被君主怀恨在心,最后没有善终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就是山高皇帝远将在外,对嘚要听错误的可以不听,不能因为是皇上说的就盲目听从害死无辜的人岳飞就是其中一个,回朝就被关进牢房后来处死,

你对这个囙答的评价是

采纳数:2 获赞数:416

Rigol企划部的设计师


原话是这样说,但是这么做的人基本上都没有什么好下场。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则忧其君出自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