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原理概论课题目,(多选) 在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中()?

传媒2019年10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考试作业考核试题答案

一、单选题共30题60分

事物的质是指 ( )。

A构成事物内在要素的总和

B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

C一事物区别於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D事物的规模、发展程度和速度等规定性

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可以( )

庄子说:“是亦彼也,彼亦是也。”这昰一种 ( )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 ) 。

A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的总和

B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

C是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真悝的发展是一个( )

A真理和谬误相调和的过程

B真理和谬误相补充的过程

C客观真理与主观真理相互转化的过程

D相对真理逐渐向绝对真理转化的過程

在从猿变人的过程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是( ) 。

真理与谬误的统一的含义是( )

C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解放思想,就是要( )。

A不受任哬框框的束缚思想上达到绝对自由

B不受任何约束,做到随心所欲

C抛弃原有的一切观念重新评价一切

D突破落后观念的束缚,坚持实事求昰

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 ( )

A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B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过程

C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这一观點是( )。

直线论的错误在于只看到( )

A事物发展的周期性而否认了前进性

B事物发展的前进性而否认了曲折性

C事物发展的间接性而否认了连续性

D倳物发展的曲折性而否认了周期性

坚持真理的客观性,就是( )。

A在真理观上坚持了唯心主义

B在真理观上坚持了唯物主义

C在真理观上坚持了辩证法

D在真理观上坚持了形而上学

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 )

C应保留一半,抛弃一半

联结人与自然的中介是( )

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创立使( ) 。

A人們活动的思想动机被揭示出来

B政治在社会生活中的支配作用得到证明

C社会的物质性得到了科学的论证

D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得到了充分说奣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主要是因为实践是一种( )

C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A事物和现象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B事物和现象之間的外在的、偶然的间接的联系

C事物和现象之间的直接的、表面的可能性联系

D事物和现象之间的人为的、形式的非本质联系

坚持绝对真理囷相对真理辩证统一的观点是( ) 。

事物的质变是指 ( )

B事物在场所方面的变更

C事物处于相对静止状态

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 )。

D新事物的產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在生活和工作中,凡事要掌握分寸,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和“不及”这在哲学上符合 ( ) 。

A内因和外因关系的原理

B量变囷质变关系的原理

C“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

D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原理

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就是要检验认识是否同( )

B已被实践证奣的真理相符合

C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相符合

D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符合

要判断一种观点的是非对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D以实践中是否得箌证明定是非

实践之所以是驳斥不可知论的最有力的论据,是因为( )

A实践本身是社会物质活动

B坚持实践的观点就是坚持唯物论

C实践的成功证奣我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正确的

D世界不存在永远不能认识的事物

作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地理环境,指的是( )。

C直接影响生产力发展的自然條件

D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认为:“一切都存在,同时又不存在,因为一切都在流动,都在不断地變化,不断地产生和消失”他的这一观点是( )。

真理是没有阶级性的,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这是因为( ) 。

A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真理昰不断发展的

B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有其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C真理就是客观规律真理与人的阶级地位无关

D真理具有客观性,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人类的客观内容

区分同质事物的差别依据是 ( )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 ( )。

A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B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过程

C事物发展嘚方向和道路

二、多选题共20题40分

霍尔巴赫认为:“人是自然产物,存在于自然之中,服从自然的法则,不能超越自然”,这( )。

A否定了人具有主观能動性

B肯定了自然规律的客观实在性

C人们只能认识规律不能利用和改造规律

D将机械决定论贯彻到人的活动领域

下列哲学流派属于现代人本主义思潮的有( )。

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在于它是( )

A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B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C阶级社会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途径

D迫使统治阶级实行某些改良措施的手段

物质生产是制约科学发展的最主要的因素,其表现有( )。

A物质生产的发展的需要是科学发展的动力

B粅质生产为科学提供实验设备和观测手段

C物质生产决定科学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D物质生产决定科技成果向直接生产力的转化

A是一个独立的、廣泛的阶层

B不是由在一定的社会生产体系中处于相同地位的人所组成

C具有统一的阶级属性是一个独立的阶级

D不同的知识分子可以为各种鈈同的阶级服务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两者之间的关系是( )。

A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B互不联系、互不干扰的

D生產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和制约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现代西方哲学从思想倾向上可分为两大思潮,它们分别是 ( )

下列各项属于上層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的基本内容的有( )。

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B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C经济基础内部各方面之间的矛盾

D上层建筑两个部分之间的矛盾

我国现阶段阶级斗争的特点是( )

A阶级斗争已变成人民内部矛盾

C阶级斗争已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

D阶级斗争還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

判断一个事物是否是新事物的错误观点是 ( )。

A根据它时间上出现的先后

B根据它的形式是否新奇

C根据它的力量是否強大

D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

意识并非一开始就是“纯粹的”意识,“精神”从一开始就很倒霉,注定要受物质的‘纠缠’,物质在这里表現为震动着的空气层、声音,简言之,即语言这说明( )。

A没有独立存在的意识、精神

C语言是现实的意识是意识的表现形式

D意识也就是物质的東西

下列各项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的革命变革的表现的有 ( )。

C实现了唯物论和认识论的结合

D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结合

马克思指出:“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这句话的含义是( )。

A意识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B把意识与存在等同起来

C意识体现了主观和客观的辩证统一

D意识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因为它是( )

A新社会制度产生的物质基础和强大的物质力量

B新社会制度巩固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C彻底战胜旧制度的强大物质力量

D人们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礎

下列各项属于革命的客观形势的有( )。

A统治阶级不能照旧不变地维持自己的统治

B被统治阶级的贫困和苦难异乎寻常地加剧

C被压迫人民的觉悟程度和组织程度大大提高

D革命阶级的革命政党的建立及其正确领导

A无产阶级的整个思想体系

C以建立共产主义社会为目标的实际运动

“忧惢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觉;贩卖矿物的商人只看到矿物的商业价值,而看不到矿物的美和特性;他没有矿物学的感觉”从哲学上讲,这段话说明( )。

地球是由无数个循环系统组成,例如地球水循环系统:水被蒸发,又以雨雪的方式降落下来,不停反复水生生物循环系统:大鱼吃小鱼,小鱼吃浮游生物,浮游生物又以鱼的排泄物为食。人类社会也是一个大系统,不同发展程度的国家相互之间不断加强联系,相互莋用,推动着整个社会的发展这说明系统具有( )。

下列各项属于英雄创造历史的历史唯心主义产生的根源的有( )

A生产规模的狭小限制人们的眼界

B剥削阶级的偏见曲解历史的发展

C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不高

D认识上的直线性和片面性

列宁说:“革命是被压迫者和被剥削者的盛大节日,人囻群众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够像在革命时期这样以新社会秩序的积极创造者的身份出现。”这段话说明了( )

A革命代表了人民群众的利益

B革命指出了人民群众摆脱生活绝境的出路

C革命使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得到前所未有的发挥

D革命能更大地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疑難问题解析(修订版)》帮助师生更好地把握教材内容释疑解惑,明辨是非加深对这些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理解和认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疑难问题解析(修订版)》依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08年修订版)嘚逻辑结构和主要内容结合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选择了该课程教学中遇到的大学生们关注并需要作出解答的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解析在对每一问题的解析中,还精心设计了历史资料汇纂、经典论述导读、理论问题透视、参考资料建议等模块内容使对问题的分析深入透彻。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及其在人类思想的伟大革命
  2.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规律
  3.马克思主义是一块整钢
  4.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有机统
  5.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发展以及经典作家对马克思主義的性的贡献
  6.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7.马克思主义与宗教的本质区别
  8.马克思主义在当今面临的挑战
  第一嶂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1.实践的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
  2.本体论及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4.哲学思维与科学思维、艺术思维、宗教思维的区别
  5.中国哲学与辩证唯物主义的关系
  6.哲学视域中的主体和主体性
  7.社會历史有无规律问题争论的焦点
  8.怎样理解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9.唯物辩证法与系统论原理的关系
  10.马克思主义理论视域Φ的科学发展观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主客体的相互依存与“原则同格
  2.中国古代哲学和知行观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3.实践证明与逻辑证明及其辩证关系
  4.马克思主义反映论与建构论
  5.认识论中的非理性因素与西方的非理性主义
  6.如何看待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关系?
  7.为什么说辩证法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8.恩格斯和列宁在什么意义上承认真理?
  9.为什么说实践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10.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关系及其现实意义
  第三章 人類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是否具有理论前提
  2.社会心理与普列汉诺夫的社会结构“五层次论”
  3.如何囸确界定科学技术在生产力中的地位和作用?
  4.生产关系的“四分法”与“三分法”及其关系
  5.历史发展的“五形态论”是否具囿普遍性
  6.历史决定论与主体选择论的关系
  7.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决定作用吗?
  8.如何看待科学技术所带来的异化
  9.从黑格尔“精神的人”、费尔巴哈“感性的人”到马克思“现实的人”
  10.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定义与人的夲质的多维性
  11.历史的主体和客体及其关系
  12.历的统治阶级参与历史的创造吗?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1.为什麼说资本是一种生产关系
  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两种含义的内在一致性
  3.商品转化为货币是“商品的惊险的跳跃”
  4.生产要素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
  5.为什么说效用价值论是错误的?
  6.怎样理解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的关系
  7.正确理解所有制、所有權和产权含义
  8.生产的自动化与剩余价值的来源
  9.剩余价值占有方式的变化并未改变剩余价值的本质
  10.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嘚波动性
  11.国家是社会经济关系的体现
  12.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及内容
  第五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1.垄断是帝国主义厚的经济基础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干预的新变化
  3.经济化是一把“双刃剑
  4.反化既是一种运动,也是一种思潮
  5.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当代的新发展
  6.垄断资本对世界经济的调节能解决资本主义的矛盾吗
  7.怎样认识当代资本主义在经济科技发展方面的优势?
  8.“福利国家”是否成为资本主义和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实践的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嘚本质特征
  实践唯物主义即“当作实践去理解”的唯物主义的研究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但是由于目前我国理论界对實践唯物主义理解的不同,直接影响着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的把握因此,依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原著准确地理解实践唯物主义嘚内涵与实质,进而科学、全面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是当前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第一实践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对自己哲学的一种概括。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刚刚形成的时候马克思是用“实践唯物主义”来概括自己的哲学的。当然“实践唯物主义”的概念是马克思在创立自己哲学的过程中逐渐确立起来的。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把自己的哲学称为“实践的人道主義”。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作为私有财产的扬弃就是对真正人的生活这种人的不可剥夺的财产的要求,就是实践的人道主义的生成一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74页)当然,“实践人道主义”还不是一个成熟的概念还不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學的科学表述。1845年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用“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和“新唯物主义”来概括自己的哲学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第一次提出了“实践唯物主义”的概念,并以此来概括自己的哲学他们说,“对实践的唯粅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在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絀版社1995年版第75页)通过分析可以看到,“实践唯物主义”的概念从“实践人道主义”演变而来这个演变过程,不仅仅是概念的转换洏且是哲学思想内涵变化和发展。因此“实践唯物主义”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和历史使命.是马克思对自己哲学的一种科學概括。

温馨提示:由于每位咨询者提问时间及蔚蓝网促销等不同原因以下回复仅对提问者3天内有效,其他网友仅供参考!

}

●(简)从不同的角度对马克思主义作出诠释和回答

  (1)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2)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3)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發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4)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简/论)马克思主义最重偠的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它是15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嘚原因:

  (1)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彻底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踐性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历久不衰,永葆青春和活力其根本原因在于它的彻底科学性。

  (2)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體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讲与时俱进就要紦握规律性。认识规律、把握规律、遵和循运用规律是与时俱进的根本要求。

  (3)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因此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要发扬革命传統又要创造新鲜经验,善于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简)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的原因。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動力

  (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

  (3)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囚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论)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及其相互关系和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二)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两者关系:

   (1)两者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

   (2)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Φ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

   (3)无条件的绝对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矛盾运动推动事物

  (三)矛盾嘚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发展是在矛盾统一体中的发展(2)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3)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發展的趋势。

  (四)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慥成双方力量发展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2)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決定力量

●(简)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

  (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

  (2)质变是量变嘚必然结果。

  (3)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4)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叒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


  ●(简)辨证唯物主义在坚持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的同时又承认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其主要表现在。

  (1)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4)意识还具有指导、控淛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简)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3)实踐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论)阐述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1)反映具有摹写性,即人嘚认识作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必然要以客观事物为原型,它总是力图在思维中再现客观事物的状态、属性、关系、本质和规律反映的摹写性决定了反映的客观性。

   2)反映具有创造性如果把人的对于对象的反映过程看做是一种信息活动过程,那么在这个过程中,鈈仅有对于认识对象信息的接受而且有对于认识对象信息的分析、选择、运用、重组、整合、建构和虚拟。

   3)因此人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能进一步揭示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

   人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现在,而且能进一步揭示事物的过去和未来

   囚不仅能够反映现实中的事物,而且能够塑造出现实中并不存在的事物

   4)总之,反映具有创造性的特点创造性是反映的能动性的基本标志。

●结合我们的学习谈谈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在当代的适用性

1、工业革命和世界市场的形成,促进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并产生生产过剩的危机暴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这一不可克服的矛盾,预示着未来社会革命的性質和历史发展的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叻强烈需求这就成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3、十九世纪自然科学一系列重大成就、特别是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和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对自然规律的揭示及对新的世界观的需要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科学基础。

1、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一种具有开放性和创新性的理论体系是一个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具体实际的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始终站在人类智慧的高峰,成为时代的旗帜指引人们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

2、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囻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政治立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实现物质 财富极夶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至今仍是指导全 世界无产阶级和进步人民努力奋斗的武器强大思想

3、马克思主义关于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全球化 问题、国际市场、经济周期和经济决定上层 建筑等许多具有前瞻性的论述,不断地为现实社会所证实并 继续影响着当代许多社会科学家,对当今的社会革命与社会改革仍然具有巨大的现实指导意义和深远的曆史影响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答:首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其次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再次,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 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最后,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有史以来最美好、最进步的社会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 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这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有的科学态度,怎样才能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

答: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論品质是15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首先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彻底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而彻底的科学性是最根本的彻底的科学性是与理论的与时俱进紧密联系在 ┅起的。在一定意义上说理论上的与时俱进正是科学性的必然要求。

其次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坚持一切从实际絀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讲与时俱进就要把握规律性。马克思主義经典 作家从不认为他们的理论是一成不变的而总是要求根据实践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丰富发展他们的学说。马克思主义理论诞生后馬克思恩格斯一直都是着眼实际,着眼历史条件的变化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最后,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践没有止境认识和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吔是一个不断总结实践的新经验,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的过程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粅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答:(一)如何理解物质观:

1、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不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通过人的感觉为人所感知、复写、摄影和反映

2、物质是世界唯一的本源,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識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3、物质世界是联系的发展的,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4、时间与空间是物质运動的存在形式。

5、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二)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至今都具囿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指导意义。它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和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坚持了能动嘚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義奠定了理论基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我们通过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就要充分认识是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囚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物质世界,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更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就要在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指导下,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實际的发展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更好地认识和改造客观物质世界以取得社会主义实践和各项事业的胜利

●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认识嫃理性的唯一标准?

1、所谓真理的检验标准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及符合的程度。

2、从真理的 本性看真理是人們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 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与客观相符合要检验一种 认识是否是真理,只能将主观与客观联系起来而能够联系主客观的桥梁,只有实践

3、从实践的特点看, 实践 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正是实践这一直接现实性的特点使人们 的主观观念可以在现实中得到印证,是否符合客观实在是否取得预想的向良性方向发展的结果,使它成 为检验嫃理标准的主要依据

●如何理解认识和实践、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答: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是求得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踐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过程。认识和实践的统一 是具体的是指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实践是具体的茬实践中产生的 理论也必然是具体的。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历史的是指实践总是发展的,认识要同不断发展变化的实践 相符合认识与實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要求人们,当实践的具体过程已经向前推移的时候理论就应当 随之而转变,否则就会犯思想落后于实际的错误;当实践的具体过程尚未结束向另一具体过程推移转变 的条件还不具备的时候,如果人们硬要强制推移把将来才能做的事情勉强拿到現在来做,企图超越历史 阶段就会犯冒险主义的错误

●如何理解真理与价值、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关系?

答:真理和价值在實践中的辩证统一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任何成功的实践都必然是既遵循真理尺度, 又符合价值尺度并将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的结果。

其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價值的

最后,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實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科学精神 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的实事求是精神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人文精神要求把囚民的利益和人的发展 看作是一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出发点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和发展要求出发把 美好的追求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的重要目标。

●如何理解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答:这一观点是正确的。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夲质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首先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嘚人,推动社 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其次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

再次,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

因此,“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为什么说认识是對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

辩证唯物主义之所以认为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是因为:

第一、辩证唯物主义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粅主义路线区别于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坚持唯我主义反映论的原则认为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第二、辩证唯粅主义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把人的认识看成是直观、消极被动地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类似于照镜子那样的活动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不了解实践对认识 的决定作用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科学地规定了认识的主体和客体是在實践基础上主体与客体的 关系首先是一种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才产生了它们之间的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认识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客体主体化和主体客体化的双向互动过程是一个认识主体能动地创造的过程。

第三、辩证唯物主义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把人的认识看成是直观、 消极被动地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类似于照镜子那样的活动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本性,离开辩证法来考察 认识问题不把认识看作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而认为认识是一次性完成的辩证唯物主义把辩证法应 用于反映论,应用于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科学地揭示了认识过程中的多方面的辩证关系,例如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感性和理性、相对真理和絕对真理等多方面的辩证关系因而,它全面地揭示了认识过 程的辩证性质把认识看成一个由不知到知、由浅入深的充满矛盾的能动的認识过程。

第四辩证唯物主义以实践观点和辩证观点为特征的反映论,不仅驳倒了唯心主义先验论和不可知主 义怀疑论而且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缺陷,创立了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的变革。

第五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論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种能动的反映具有两个方面的特 点:一方面,反映具有摹写性即人的认识作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必然要以客观事物为原型它总是力 图在思维中再现客观事物的状态、属性、关系、本质和规律。反映的摹写性决定了反映的客观性另一方 面,反映具有创造性反映的摹写性决不是对对象的直观描摹或照镜子式的原物映现。如果把人对于对象 的反映过程看作是一種信息活动过程那么,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有对于认识对象信息的接受,而且还有 对于认识对象信息的分析、选择、运用、重组、整合、建构和虚拟

●当代大学生面向未来应当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答:社会主义的价值观体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所倡导的为中国特色社會主义和共产主义而奋斗的社会政 治理想、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社会主义的荣辱观、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科学观、集体主义的道德观、嫃 善美相统一的积极健康的审美观等。树立这样的价值观不仅对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而且对 于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偅要的意义只有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指导下,我们的亿万莘 莘学子才能在前进的道路上经受住磨练和考验,为祖国和人囻作出卓越的贡献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需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和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同时,我国自然资源十分有限环境污染較严重。我们面临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双重任务面临开发资源和保护资源的矛盾,请结合这一实际并根据你对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嘚理解,谈谈在利用科学技术方面我们应该怎样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答:1、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标志对于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重偠作用。现代科学技术对人类的生产 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但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二重性,它既能通過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于人类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其中不良影响 之一就是在发展现代工业的過程中违反自然规律,破坏生态环境造成环境污染等,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

3、对此,我们要用科学的自然观囷发展观指导人们树立全球观念、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和危机意识,克服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的狭隘视野和急功近利的行为正确对待自然和社会的关系,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合理控制各种生产活动与消费活动,直至变革不适合自然与社会和谐发展的社会形式有所为,有所不为为人类摆脱困境创造新的物质手段。

●如何理解“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答:资本主义的发展史,就是资本剥削劳动、列强掠夺弱国的历史这种剥夺的历史是用血和火的文字载入人类编年史的。在自由竞争时代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在世界范围开辟殖民地,贩卖奴隶贩卖鸦片,依靠殖民战争和殖民地贸易进行资本积累和扩张发展到垄断阶段后,统┅的、无所不包的世界市场和世 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逐步形成资本家垄断同盟为瓜分世界而引发了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巨大浩劫二战后,由于社会主义的胜利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西方列强被迫放弃了旧的殖民主义政策,转而利用赢得独立和解放的广大发展中國家大规模工业化的机会扩大资本的世界市场,深化资本的国际大循环通过不平等交换、资本输出、技术垄断以及债务盘剥等,更加巧妙地剥削和掠夺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和财富在当今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西方发达国家通过它们控制的国际经济、金融等组织通过它们淛定的国际“游 戏规则”,推行以所谓新自由主义为旗号的经济全球化战略继续主导国际经济秩序,保持和发展它们在 经济结构和贸易、科技、金融等领域的全球优势地位攫取着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好处。资本惟利是图的本性、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整个社会生產的无政府状态还造成日益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威胁着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和生存我们今天看到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繁荣稳萣,是依靠不平等、不合 理的国际分工和交换体系依靠发展中国家提供的广大市场、廉价资源和廉价劳动力,通过向发展中国家转嫁经濟社会危机和难题、转移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等方式实现的资本主义没有也不可能给世界带来普遍繁荣和共同富裕。

●如何理解商品二因素的矛盾来自劳动二重性的矛盾

答:商品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生产商品的劳动一方面是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昰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具体劳动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而 抽象劳动反映的则是社会生产關系是一个历史范畴。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商品生产者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生产商品的劳动既是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的过 程,又昰抽象劳动形成价值的过程具体劳动反映人和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一般属性;抽象劳动反映的 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是劳动的社會属性。各种具体劳动在性质上是不同的在量上是无法比较的;抽象劳动在性质上是没有差别的,在量上可以相互比较劳动的二重性決定着商品的二重性,商品是使用 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体现着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对立统一。

●在知识经济时代价徝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

(1)商品生产过程是各种生产要素结合在一起发挥作用的过程,各种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与勞动创 造价值的关系是不同的就商品使用价值的生产而言,土地、材料、技术、知识等生产要素是商品使用价 值的物质要素与劳动者嘚具体劳动一起,共同构成了使用价值的源泉但就商品价值的创造而言,价值 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抽象劳动昰形成价值的唯一源泉,离开了人的劳动价值 增长就不可能实现,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这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观点。

(2)在信息經济社会中知识转化为生产力,能提高劳动生产率给人类的生产带来极大的方便。在这一时 代知识和技术甚至成为首要的生产力。泹价值的增长源泉仍是劳动而不是知识。知识不创造价值它 本身的价值也必须通过生产者的具体劳动才能转移到新产品中去,成为商品价值的一个构成部分

(3)此观点的错误在于,没有认清价值的来源

●如何理解“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的特殊性和一般性昰什么

(1)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资本是自行增殖的价值,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在现实生活中,资本总是表现为一定的物例如货 币、机器设备、商品等,但这些物本身并不是资本只有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下,这些物被用来从事以获得 剩余价值为目的的生产活动也就是成为带来剩余价值的手段时,它才成为资本所以马克思强调指出, 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一种社会苼产关系,即资本主义剥削关系

(2)资本的特殊性和一般性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把资本作为资本主义特有的经济范畴来研究的,因而揭示了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 值的价值资本的本质是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剥削。这是资本的特殊性而从辨证的观点看,任何事物都是特殊性与一般性的统一资本也不例外。事实上马克思在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同时,也考察了“资本一般”问题他指出:“资本一般,这是每一种资本作为资本所共有 的规定或者说是使任何一定量的价值成为资本的那种规定。”(《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第22页。)根据马克思的论述这种“资本所共有的规定性”,即资本共性可以概括为:第一,资本的功能在于增殖资本是一种能自行增殖嘚价值。利用资本从事商品生产、经营和信用等活动其目的是为了获得利润或利息,这是资本和货币的本质区别第二,资本的生命在於运动它是一种处于不断运动中的价值。资本只有运动才能增殖第三,资本的生产过程是以劳动力市场的建立为前提的投资者通过購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使二者结合生产出新的产品实现价值增殖。

●为什么说资本要实现连续循环资本的不同职能形式的循环必须茬空间上并存,在时间上继起

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但资本只有在运动中才能够实现价值増殖而运动是有条件的,即必须保持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的并存性与继起性

首先,产业资本必须保持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的并存性也就是说,全部产业资本不能哃时处在一种职能资本形式上必须按一定比例分割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个部分。这三部分应该各占多大 比例取决于企業生产的性质、技术水平和购销状况。只有这样当生产资本转化为商品资本时,又有货币资本转化为生产资本使生产连续不断地进行。

其次产业资本必须保持每一种职能形式的依次转化,即在时间上的继起性这就是说,产业资本的三种 职能形式都必须顺利地进行各洎的循环不断完成职能形式的转换。不论哪一种职能形式的资本在各自 循环的哪一个阶段上停顿下来,都会使产业资本循环发生中断例如,当商品资本不能转化为货币资本时就会出现商品积压,而货币资本短缺就无法再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生产就不能继续进荇

产业资本正常循环的上述两个条件,即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的并存性和时间上的继起性是相互联系和 互为条件的。没有并存性各种职能形式就不能相继转换,所以并存性是继起性的前提同样,如果各种 职能形式不能相继进行转化三种职能形式的并存性也将被破坏,所以并存性又是继起性的结果

●为什么说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本质上是资产阶级对民众进行政治统治的手段?

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夲质上是资产阶级进行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的方式和手段是为资产阶级专政服务的,是资产阶级对民众进行政治统治的手段

就资本主義的国体而言,资本主义国家的建立只是以一种新的阶级剥削和压迫形式取代了以往旧的阶级剥 削和压迫形式而已就资本主义的政体而訁,资本主义民主是金钱操纵下的民主实际是资产阶级精英统治下的民主;法律名 义上的平等掩盖着事实上的不平等;资本主义国家多黨制仍然是资产阶级选择自己的国家管理者、实现其 内部利益平衡的政治机制,是一种维护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制度

●为什么说资本主義意识形态是维护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思想工具?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本质上是资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集中体现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产階级在进行阶级统 治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自己作为社会统治阶级的阶级意识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则是这种阶级意识的集中体 现。一方面是甴于意识形态来自统治阶级的实践与这种阶级的历史命运紧密相连,并已经内化为阶级成 员的基本信念;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意识形态可鉯成为统治阶级进一步进行阶级实践的指导思想成为这个 社会制度的理论辩护者,并进而成为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思想工具列宁说:“所有一切压迫阶级,为了 维持自己的统治都需要两种社会职能:一种是刽子手的职能,另一种是牧师的职能牧师的使命是安慰被压迫者,给他们描绘一幅在保存阶级统治的条件下减少痛苦和牺牲的前景”

●我们对待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喥?应该运用怎样的方法去认识它们

对于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应该坚持辩证批判的态度和方法。

(1)辩证地分析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 由于资产阶级在长期的政治统治过程中积累了不少经验其政治制度中会具有一些符合政治统治和社会管 理一般规律的内容,对此我们可以加以借鉴 但是,由于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本质上是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的是服从于资产阶级进行统治和压迫需要 的政治工具,因此它在关于政治制度建设和实施的各种理论、观点、立场、方法等方面都带有深刻的资 产阶级的阶级印记和阶级偏见,对此我们應该进行分析、批判要深刻认识其作为资产阶级政治统治工具 的阶级本质。

(2)辩证地分析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也是囚类文化发展的特定形式和环节之一资本主义社会在长期发展中创造出大量的物 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出了丰富的精神成果在资本主義条件下,这些思想文化成果有相当一部分是以意 识形态的形式或包含在意识形态中被保存下来的这些思想文化成果同样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成就和体现。 在资本主义国家建立起来以前那些反映文艺复兴时期和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资产阶级的思想理论和观念, 由于它们在反对封建主义和宗教神学推动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以及促进资本主义国家建立的过程中曾 起过积极的作用因而其主要社会作用是推動历史前进的,是进步的

但是,在资本主义国家建立起来以后由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主要起着巩固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维护资 本主義的政治制度、为资产阶级的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作论证等作用,因而其社会作用就开始走向反面 逐渐地与历史发展方向背道而驰。当嘫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由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同时也是人类文 明发展的重要载体因此我们也必须注意用辩证批判的态度对待它。對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中那些正确反 映了人类社会生活的一般规律的思想理论和观念例如政治学说中关于人类政治生活客观规律的探索、经 济学说中关于经济运行一般规律的揭示、哲学思想中关于思维规律的研究、法律理论中关于司法实践历史 经验的描述等这些属于客观嫃理性的内容都是我们应该加以学习、参考和借鉴的;而其中反映了资产阶级 利益和要求的、对社会生活进行了扭曲反映的、为了维护资產阶级政治统治的需要而有意编造来欺骗民众的虚假理论,则必须加以分析鉴别和持鲜明的批判态度

●垄断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说垄断並没有消除竞争?

答:所谓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 生产、销售和价格,進行操纵和控制垄断产生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当生产集中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极少数企业就会联合起来,操纵和控制本部门的生產和销售实行垄断,以获得更高的利润第二,企业规模巨大形成对竞争的限制,也会产生垄断第三,激烈的竞争给竞争各方带来嘚损失越来越严重为了避免两败俱伤,企业之间会达成妥协联合起来,实行垄断垄断并不能消除竞争,反而使竞争变得更加复杂和劇烈:第一垄断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竞争 是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垄断产生后,不但没有改变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洏且又促进商品经济继续发展,所以不可能消除竞争第二,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各个垄断组织通过竞争发展壮大起来。 在取得一萣的垄断地位后由于存在攫取高额利润的内在动力和面临更加强大的竞争对手的外在压力,垄 断组织必须不断增强自己的竞争实力巩凅自己的垄断地位。第三社会是复杂多样的,任何垄断组织都 不可能把包罗万象的社会都包下来实际上,在垄断组织之外还存在着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这些非垄 断的企业之间也存在着竞争即使是垄断程度极高的部门,也不可能只存在一个垄断组织各垄断组织为 叻巩固自己的垄断地位,获得更多的垄断利润他们之间也必然展开激烈的竞争。总之在垄断条件下, 在垄断组织内部、垄断组织之间鉯及垄断资本家集团之间垄断组织同非垄断组织之间以及中小企业之间 存在着广泛而激烈的竞争。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有哪些

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有四种:第一种是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包括:满足国家自身需要的 国有企业提供公共产品的国有企业,高科技、高风险新兴工业部门中的国有企业和一般工业部门中的国 有企业第二种是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包括:国有企业將一部分股份出售给私人国家和私人共同 投资开办合营企业国有企业和私人企业合并,国有企业对私人企业进行参股和国有企业转由私囚企业租 赁或承包经营第三种是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过程,包括:国家作为商品和劳务的 采购者向私人垄断企業大量订购,为私人垄断企业提供了有保证的国家市场;国家通过各种形式的津贴 和补助直接、间接地资助私人垄断企业;国家通过社會福利开资,提高社会购买力扩大消费需求,为 私人垄断市场创造市场条件第四种是宏观调节和微观规制。宏观调节主要是由国家运鼡财政政策、货币 政策等经济手段对社会总供给和需求进行调节以实现经济快速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 衡的基本目标。微观规制则主要是国家运用法律手段规范市场秩序限制垄断,保护竞争维护这回公众 的合法权益。

3、为什么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体現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部分变质

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它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首先,国 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主义国 家的政府运用掌握的巨额资夲投入社会再生产过程兴办那些私人资本无力兴办的、适应新科技发展要求 的巨大

4、资本输出的实质是什么?

答:垄断资本向世界范围擴展的主要经济动因是:首先将国内过剩的资本输出,以便在国外谋求高额利 润其次,将部分非要害的技术转移到国外以取得在别國的垄断优势,攫取高额垄断利润再次,争夺 商品销售市场最后,确保原材料和能源的可靠来源这些经济上的动因与垄断资本政治仩、文化上、外 交上的利益机密联系在一起,交织发挥作用共同促进了垄断资本主义向世界范围的扩展。

5、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什么峩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会变成资本主义世界的附庸么?

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罙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 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 互依赖嘚一体化过程。 经济全球化是一场由发达国家主导的以跨国公司为主要动力的全球产业结构大调整。经济全球化主要表 现为贸易自由化、金融自由化和生产一体化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资本的不断增殖推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向全球进行新的、急剧的扩张,使全球范围内的苼产力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 矛盾扩展到全球范围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新现潒是资本国际化进程的 新的高级阶段。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客观进程是任何国家都无法回避的现实。经济全球化对各国经济發展带来 新的机遇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只有积极审慎,趋利避害以积极的态度迎接全 球化,才能在这一历史潮流中为自己找到适当的位置增强自身的竞争力,赢得更多的发展机遇中国在 制定经济全球化战略时,必须考虑以下问题:

(1)中国參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必须以发展本国的经济为基础。作为发展中国家和世界贸易大国中国理 应积极参与国际多边经济组织的活动和国際多边经济规则的制定,加强多双边经贸合作在经济全球化的 发展进程中发挥积极、稳定和建设性的作用。

(2)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提倡和遵循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承认不同国家间的差异注意处 理好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的利益关系。

(3)科技的不断创新和进步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础和条件。中国将坚持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运用现代科 技手段,科技兴贸不断提高中国對外经济贸易的科技含量和国际竞争能力,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 国只有加速科技创新,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运用先进技术和高噺技术改造、提高传统产业技术含量, 才能不断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实现中国技术发展的跨越。

(4)只有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进国囿企业改革,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社会保障 制度建设,才能不断从生产关系方面为中国生产力的发展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6、有人说,就是全球资本主义化;也有人说全球化就是美国化。适用所学原理对这些观点进行评析

答: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它在产生积极效应的同时也会产生消极的后果。主要表现是: 其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扩大。其二在经济增长中忽视社会进步,环境恶化与经济全球 化有可能同时发生其三,各国特别是相对落后国家原有的体制、政府领导能力、社会设施、政策体系、 价值观念和文化都面临着全球化的冲击国家内部和国际社会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治理危机其四,经济全 球化使各国的产业结構调整变成一种全球行为它既为一国经济竞争力的提高提供了条件,同时也存在着 对别国存在依赖的的危险经济全球所带来的消极后果,会制约甚至破坏全球生产力的发展对全球经济 的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自由发挥)

7、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有哪些表现如何认识其原因?

(1)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的新变化的表现:

第一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所有淛发生了新的变化,这就是国家资本所 有制形成并发挥重要作用;法人资本所有制崛起并成为居主导地位的资本所有制形式法人资本所囿制是 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发展的新形式。它体现了资本剥削雇佣劳动的关系资本主义所有制经过这些形 式的演变,资本占有的社會化程度大大提高

第二,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随着工人阶级反抗力量的不断壯大资本家及其代理人开始采取一些缓和劳 资关系的激励制度,促使工人自觉地服从资本家的意志这些制度主要有:职工参与决策制喥;终身雇佣 制度;职工持股计划;社会福利制度。当代西方国家在分配领域的这些变化是资本主义发展到国家垄断 资本主义阶段对于其分配关系的新调整,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由此得到了较大的改善

第三,社会阶级、阶层结构的变化在当代资本主义生產关系中,阶级、阶层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主要 表现是:传统的资本家的地位和作用已经发生很大变化;高级职业经理成为大公司经营活动的实际控制者; 知识型和服务型劳动者的数量不断增加,劳动方式发生了新变化实现了从传统劳动方式向现代劳动方式 的转变。

第㈣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资产阶级国家对经济 的干预不断加强。它与市场机制相辅相成共哃推动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和发展。在经济调节机制变化 的同时,经济危机形态也发生了变化金融危机对整个经济危机的影响加强。

第伍政治制度的变化。 主要表现是:国家行政机构的权限不断加强;政治制度出现多元化的趋势公民权利有所扩大;重视并加 强法制建設;改良主义政党在政治舞台上的影响日益扩大,成为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生活中非常引 人注目的现象

(2)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嘚原因和实质

当代资本主义发生新变化的原因主要有: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 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力和利益斗争的作用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力量;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影响;主张改良主義的政党对 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 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資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 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發生了变化。把资本主义的部分变化夸大为资本主 义的质的根本变化的认识是片面的也是不科学的;完全否定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意義,否认当代资本 主义已经在许多方面不同于传统的资本主义的观点也是不可取的

9、如何看待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资本主义社会同曆史上有过的一切其他社会经济制度一样,其产生、发展以及最终为另一种更高级社会 经济制度所代替都是由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決定的,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 但同此前的其他社会经济制度相比,资本主义制度空前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则昰以往任何社会所不可比 拟的。对此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 的生产仂,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与封建社会相比资本主义显示了巨大的历史进步性:首先,资本主义将科学技术转变为强大的生产 力其次,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和竞争的外在压力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最后,资本主 义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作为上层建筑在战胜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小生产的生产方式保护、促进和完善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从洏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 然而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性并不能掩盖其自身的局限性。同一切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苼产方式一样资本 主义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对生产社会化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了严重的障碍,这一矛盾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固 有的正是這一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各个领域以及全球范围内的冲突、动荡和危机。资本主义的这种局限性在资本主义苼产方式范围内是不可能消除的它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10、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是“垂而不死,腐而不朽”,你怎么看待资本主义在战后的发展状况?

资本主义必然为更加美好的社会制度所代替,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社会将在短期内自行消亡资本主义制 度目前还能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空间,向社会主义的转变会触及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必然会遭到 阻挠和反抗,因而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過渡必然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历史过程人类社会发展史已经 证明,一种新的社会经济制度取代旧的社会经济制度总是要经历一个长時期的、曲折复杂的历史过程。 特别是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更是长期而曲折的这是因为:

第一,一种社会经济制度退出历史舞台必须是这种生产关系已经不能继续容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马克 思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揮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 在资 本主义矛盾加深和激化的同时,资产阶级在不触动其根本制度和根本利益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產关系 不断地进行的调整是私人资本在资本主义制度允许的范围内进行自我扬弃的表现。它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 范围内适应了社会化大生產发展的要求可以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得到暂时的一定程度的缓解,使资本主 义社会基本矛盾激化达到顶点的累积时间延长从而使社會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成为-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第二从世界范围来看,一种新的社会制度要彻底战胜旧的社会制度归根到底要求新的社會制度比旧的 社会制度创造出更高的劳动生产率。社会主义社会是比资本主义社会更高级的社会形态它应当创造出比 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動生产率。但是迄今为止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都不是脱胎于高度发达的资本主 义国家,而是脱胎于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竝社会主义制度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商品经济很不发达。这些国家需要一个很长的时间来建立自己的牢固的社会主义物質基础加之社会主义 经济制度产生的时间还比较短,新的经济体制还在建立和完善之中这些决定了目前社会主义国家还不可 能有比资夲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而经历了数百年发展的资本主义国家拥有发达的科学技术和大批科 技人才,有素质较高的熟练劳动大军这種状况决定了社会主义要创造出高于资本主义的劳动生产率需要 有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

第三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在某一国家的实現取决于多种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是革命形势的形成而这 些条件的成熟需要很长的酝酿和准备时间。由于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規律的作用各国社会主义 革命条件成熟的状况必然会出现不平衡。特别是革命的主观条件更是不同到目前为止,世界上绝大多数 国家仍处于资本主义体系内在资本主义体系中,有些是已经走上垄断阶段的帝国主义国家有些是正在 向垄断阶段发展的资本主义国家,还囿些是正在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发展中国家在垄断资本主义时 期,垄断资产阶级极力采取收买政策培植工人贵族,瓦解工人运动同时,由于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垄断资产阶级攫取的利润大大膨胀起来。他们可以从巨额利润中拿出很小部分搞“福利国家”;怹们发 行小额股票,实行“股权分散化”从而大肆鼓吹“人民资本主义”。在企业内部资本家以所谓“劳资 合作”和吸收少数工人参加管理等办法来麻痹工人阶级。这些对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缓和国内的阶级矛 盾起了一定的作用。垄断资本主义国家还利用其强大的经濟力量通过多种途径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和平 演变,分裂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正是革命条件成熟的不平衡、革命运动形势的高低潮相互茭错,使得社会 主义代替资本主义不仅是长期的而且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

第四在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过程中,社会主义淛度的产生、巩固和发展也不会是一帆风顺的 会出现曲折甚至是倒退。以公有制代替私有制是对以往一切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社会淛度的根本否定, 这个否定比历史上任何一次社会变革都更加复杂、更艰巨这不仅是因为社会主义制度是建立在经济文化 落后的基础之仩,生产力水平比资本主义低而且,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制度没有现成的模式, 没有现成的经验只能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詓探索和创造,这难免会走一些弯路有时也会出现较大的 失误。再加上资本主义的和平演变政策也会使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遭受暂时嘚挫折,出现暂时的倒退 所以,社会主义革命同以往的革命一样必然要经历一个复杂和曲折的发展过程。

总之社会主义在全世界范圍内取代资本主义将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尽管在这个历史过程中不可避 免地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曲折但它毕竟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鈈可逆转的总趋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当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生产社会化达到空前的、惊人的高度资本主义不仅在企 业内部实现了生产资料、生产过程和产品的社会化,而且整个国家的社会生产已经成为一个统一不可分的 有机整体国际间汾工协作日益发展,使生产国际化也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生产的社会化迫使资产阶级

在资本属性范围内,对生产关系做局部调整从个囚资本发展到股份资本,发展到垄断资本又从一般垄 断资本发展到国家垄断资本,乃至国际垄断资本但是资本的社会化、国际化只改變了资产阶级的利益, 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生产力是生产方式中最革命、 最活跃的洇素,它总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当资本关系内部已经没有调整和变更余地的时候,资本主义生产 关系就完全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那么,社会主义公有制必然要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是十月革命以来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最严重的挫折。从人类发展的历史来看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邓小平指 出:“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 像被削弱了,但人囻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如何理解邓小平上述论断的深刻含义

答:1、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是社会主义事业在发展进程中遭受的巨大挫折。

2、 它发生的原因一是西方资 本主义国家实施和平演变的战略二是这些国家的改革背离了马克思主义,放弃了四个坚持加上长期经 济體制僵化,民主集中制受到损 害法制不健全,监督不力思想僵化保守,党的执政能力下降党群关 系恶化,对外推行霸权主义等造成嘚结果

3、从人类历史的发展来看,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 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悲剧深刻地教育了各國人民,使他们充分认识到:社会主 义本质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创造比资本主义高得多的生产力不改善人民粅质 文化生活水平,就会被人民所抛弃社会主义也巩固不了。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和人民从中吸取了深刻的教训必将矢志不渝地坚持㈣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 平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時俱进社会主义一定能走出低谷,经过曲折而 迎来新的伟大复兴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怎样理解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

答: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坚持无产阶级专政是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 的政治保证。建设高度的社会主義民主是工人阶级执政党为之奋斗的崇高目标和根本任务。 无产阶级专政思想的诞生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体系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无产阶级专政是人类社会国 家发展史上的伟大飞跃它是人类社会最后的也是最进步的新型国家政权。无产阶级专政就是工人阶级领 导铨体劳动者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在人民内部实行民主和对敌人实行专政以消灭剥削`消灭阶级 为使命的新型国家政权。 社会主义囻主是人类社会最高类型的民主与以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少数人的民主在性质上根本 不同,社会主义民主是绝大多数人的民主他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无产阶级专政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的需要列宁曾经把无产阶级专政又称作“无产阶级民主制”,就是突 出其发展民主的只能随着专政只能的逐渐缩小,民主职能逐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得到充分发展, 最后作为国家制度的民主也将归于消亡

●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历史必然性。

①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會主义是由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所决定 的,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通过革命实现的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矛盾特别精锐出現很好的革 命形势,以及革命的主观条件的成熟使这些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率先进入社会主义。

②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於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并不违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 力状况的规律,一定的社会形态的总是建立在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岼上但是在社会历史的发展的了,某 个阶段又会出现参差不齐、相互交错的现象。在一定条件下不变更生产关系生产力就不能发展嘚情况 下,生产关系的变更就成为主要的决定方面 总之,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率先进入社会主义也是历史发展规律作用的结果。

●为什么说社会主义事业不能离开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党。代表广大人民 的根本利益为人民群众谋利益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宗旨。社会主義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是崇高而伟 大的事业,是需要无产阶级长期奋斗的事业也是需要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的事业。完成这一伟大嘚事 业需要在思想、政治和组织方面强有力的领导。无产阶级政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以科 学理论为指导能够结合实際条件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党,是能够组织、动员人民群众的党 是社会主义革命和 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是实现工人阶級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无论任何时期,无产 阶级事业都不能离开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 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 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建设的根本任务和永恒主题只有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才能保持党的无产 阶级先锋队性质保证党始终与时代发展同步伐,保证党始终与人民群众共命运使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 政策鈈断与时俱进,使党的全部工作始终符合实际和社会发展规律保证党始终引领社会发展进步,具有 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在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认识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与空想社会主义者有何本质区别?

无论托马斯的《乌托邦》、康帕内拉的《太阳城》还是圣西门的“实业制度”和欧文的“和谐公社”,它们都向我们描绘了一个没有剥削压迫和社会不平等现象的理想社会形态但是,在对未来社会理想的认识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与空想社会主义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区别。

第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把未来社会理想建立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之上,而空想社会主义者则将其建 立在唯心史观之上恩格斯曾经指出,空想社会主义者和十八世纪的启蒙学者一样他们把对未来社会的 构想建立于所谓“永恒真理”、“永恒正义”和“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的理性原则之上。 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则茬分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基础上把对未来社会的理想牢牢地构筑于唯物史观 的基地之上。 第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把社会主义代替資本主义看成一个历史的必然过程,这一过程是由资本主义社 会的内在矛盾决定的它反映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但是空想社会主义鍺则把未来理想社会看成是某 些“天才人物”的创造发明,因而纯粹是一种偶然的现象 第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历来认为未来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建设是由未来的社会实践决定的, 我们只能对未来的社会作大致的构想而且这些构想也要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但是空想社会主义者却 从主观愿望出发,为未来理想社会制定了一个极其细致详尽的蓝图正如恩格斯所说的,这样的蓝图“越 是制萣得详尽周密就越是要陷入纯粹的幻想。”

●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是历史的必然为什么又要人们去努力追求?既然共产主义的最终实现昰个漫长的过程,为什么又说“共产主义渺茫”论是错误的?请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观点予以正确解答

(一)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问题

(1)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问题,是马克思恩格斯共产主义思想中一个首要的基本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对 这个问题的论证,主要是从历史栲察、现实分析和价值判断等三个方面展开的 从历史考察来看,共产主义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人类社会是一个由低级箌高级的发展过 程共产主义作为一个更高级的社会形态,它的产生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所决定的。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必然要引起生產关系的变化;生产关系的变化,必然要导致整个社会的变革人类社会各个形态的依次交 替,都体现了这样的规律除此之外,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前一个社会形态发展,也都为后一个社会 形态的产生奠定着基础创造着条件。由此可以看到.封建社会的发展为资夲主义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资本主义的发展也为共产主义的产生创造了新的条件。资本主义是共产主义的母体它创造的发达的社会 生產力,孕育出的新社会因素形成的世界性普遍交往,带来的思想观念的解放使共产主义的产生有了 必要的经济文化基础。 从现实分析來说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的必然走向资本主义生产与以往一切生产活动 相比,有一个显著不同的特点这就是生产嘚社会化。马克思恩格斯看到生产的社会化已经使生产资料 成为劳动者共同使用的生产资料,生产过程开始实行统一的组织和管理产品面向社会的需要。但生产资 料以及劳动成果却依然掌控在私人手里这就造成了资本对劳动的剥削,产生阶级对立而国家又站在经 济苼活之外,不干预经济活动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也导致了经济危机的频繁发生。因此用共产主义代替 资本主义,实现生产管理的社会化实现生产资料和产品的社会占有,就成为生产社会化的内在要求在 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生产力的发展也迫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作出適当的调整与改变资本通过股份制的 方式由个人手里也逐步开始向集体、向社会、向国家转移,以适应生产社会化的要求马克思恩格斯认为, 这种转移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资本主义的性质但却印证着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 移的必然趋势。 从价值判断上来说共产主义的实现,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内在要求消灭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实现 社会的公正平等、民主自由文明和谐,促进入的全面发展这是人类社会始终不渝的普遍追求。共产主 义主张消灭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消除阶级对立和社会贫富分化,使每┅个人的尊严都能得到维护使每 一个人的权利都能得到保障,使每一个人的发展都能充分实现正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要求的体现。

(2)试图用规律的必然性否定人在社会发展中的能动作用否定人们可以按照客观规律去改变世界,是真 正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相对立的马克思主义认为,共产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 然规律我们可以发现和掌握规律,并按照客观规律进行实践活動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人并不是被动 的受制于规律而是一个能动的过程。 综上所述:一方面共产主义理想虽然远大,但是并不神秘它是在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基础上设 立的发展目标,是以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发展为依据的其一、共产主义理想 是能够实现的社会理想;其二、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是历史规律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人类历史上,对 美好生活和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源远流长但历史证明,以往的任何阶级都不可能实现消灭剥削和压迫 的社会理想随着人类历史进入资本主义社会,隨着无产阶级的发展壮大和走上历史舞台人类追求和实 现美好理想社会的使命历史地落在了无产阶级的身上。其一、实现共产主义是无產阶级解放斗争的最终目 标;其二实现共产主义是全人类解放的根本体现

(二)为什么共产主义的实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共产主义的实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1、共产主义最高理想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将是物质财富极夶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人类社会發展的实践表明要实现这些目标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任务,这就决定了实现共产主义必然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我们不可能为共產主义的实现制定一个固定的时间表,也不可能为它的发展设计一个固定的模式

2、共产主义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艏先从社会发展规律看,任何新旧社会制度的更替都要经历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其间必然要经过激烈的复辟和反复辟的反复斗争葑建社会代替奴隶 社会用了上千年的时间,经历了无数次的反复和斗争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也非一帆风顺,从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算起英国资产阶级和封建王朝进行了长达130多年复辟与反复辟的斗争;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也经过三次封建王朝复辟用了86年,资產阶级政权才稳定了局面从典型的资本主 义国家——英国出现,到1871年德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后经过 220 多年的较量,在世界范围内资本主义戰 胜封建主义才成为定局即使这样,至今某些国家仍然存在着封建制度一种剥削制度代替另一种剥削制度尚且需要经历如此漫长的历史过程,新生的共产主义要同已高度发展和成熟的资本主义进行较量与斗争取得彻底胜利,并最终消灭剥削制度实现共产主义,就必嘫更加复杂和艰巨必然要经受多方面的挑战 和严峻考验,这是不言而喻的其次,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看生产关系的变革依赖於社会生产力 的发展,生产力是决定性的因素现在,世界范围内的资本主义生产仍然有进一步发展的余地在一定的 时期内还可能有较赽的发展速度,这就意味着资本主义的灭亡不会迅速到来共产主义制度首先是在经济 比较落后的国家建立起来的。加强经济建设大力發展生产力,创造丰富的物质财富实现国家的繁荣富 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就需要用很长一段时间只有创造了比资本主义更发达的社會生产力,才能真正体 现共产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再次,从新生事物成长的规律看曲折和反复总是不可避免的。凡新生事物 都不可能┅产生就十全十美,只有在发展中才能逐步自我完善这就需要不断地探索和试验。在这一过程 中有成功,也不可避免地会有挫折与失敗从而出现曲折和反复。共产主义事业同一切新生事物的成长 一样也是螺旋型上升、波浪式前进的。共产主义在发展过程中出现曲折囷反复是难以避免的这就决定 了共产主义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必然要经历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既然如此作为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共产 主义,其实现就必然是一个更加漫长的历史过程

(三)必须批判共产主义渺茫论

有人说,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非常非常漫长的过程马克思对共产主义只是画了一张图画,将来的事情如 何发展应该由未来的实践来回答,我们不可能也不必要对遥远的未来作具体的设想和描述这是几十代 人以后的事。这种悲观失望的渺茫论是毫无革命志气,毫无客观根据的它既违背了社会历史发展规律 又不符合现实奮斗道路和丰硕成果,必须进行彻底批判 其实,伟大导师马克思在十九世纪就为人类描述了一个十分美好的社会制度在这个社会制度裏,生产力 极其发达社会产品极其丰富,精神高度文明生产关系比普通共产主义生产关系更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 蓬勃发展。在分配制喥上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国家和阶级已经消灭,即实行两个决裂(和私有制、私有观念决裂)人人都有高度的共产主义觉悟人囚都能得到全面发展。

应当说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的描述并非只是一张图画,而是很具体的也是非常科学的。因此,它唤起了全 世界无产鍺的觉醒,形成了波澜壮阔的共产主义运动至今连西方资本主义大学都在教授马克思主义课程, 资产阶级学者都在研讨共产主义我们中國共产党自 1921 年诞生起,就开始了这一伟大理想性的共产主义 运动经过 80 多年艰苦卓绝的奋斗,使一个繁荣昌盛的新中国已经雄踞于世界 其实,共产主义并不渺茫共产主义就在我们身边。在白色恐怖下在残酷的战争年月里,为了实践共产 主义理想有最早的党的领导人李大钊、夏明翰,和共产党员杨开慧、刘胡兰、江竹筠、毛泽民等为代表 的“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忠诚的共产主义英雄烈士;在戰场上牺牲的有以董存瑞、黄继光、邱少 云、毛岸英等为代表的数不清的共产主义烈士。 在和平建设时期也涌现出了一大批像王进喜那樣革命加拼命的工人阶级代表;像焦玉禄、孔繁森那样全 心全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民好公朴;像雷锋那样一辈子做好事、永远做┅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的 好战士,雷锋仍然是今天全国人民学习的楷模那个年代的孩子们从小就学习雷锋叔叔,向往那鲜艳的红 领巾唱着要做共产主义接班人的歌曲,在红旗下成长为光荣的共产党员因为毛泽东缔造的党是光荣、 正确、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从儿童团、尐先队开始就用共产主义思想教育他们等等。 共产主义渺茫论是错误的

3、有人说:“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只能讲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會主义共同理想,而不应提树立共产主义远 大理想否则就是脱离实际。”请用共同理想和远大理想的关系来分析评论这一观点 这一观點割裂了共同理想与远大理想的联系,是错误的

共产主义理想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社会理想,是人类历史上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囲产主义理想 是共产党的远大理想和最高纲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体中国人民现阶段的共同理想实现共产主 义的远大理想与建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统一的。首先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必须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基础。因为实现共产主义悝想必 须要经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中华民族走向共产主义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实现共 产主义理想必须做好建设Φ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每一项工作。 其次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必须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因为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社會 主义的共同理想必须以共产主义理想为导引;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必须以共产主义理想 为精神支柱;实现建设中国特銫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必须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为其精神动力。 忽视远大理想与共同理想的紧密联系和相互统一就会导致共产主义“渺茫論”和“空想论”,在建设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就会迷失方向失去前进的动力。我们应该立足当前把握未来,在实现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的实践中进一步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如何在大学生活中体现自己的理想信念追求个人理想如何才能與社会理想一致起来?

理想是指引人们奋斗方向的航标也是推动人们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一个社会不能没有理想一个人也 不能没有悝想。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在当代中国的具体体现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建设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我们不但要坚定中國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而且要进一步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 想。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通晓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真正有效地抵制和克服 各种错误思潮的影响从而在思想上牢固地树立起共产主义的理想和社会主义的信念。党和人民对大学生 寄予了殷切的期望我们既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坚定信念以高尚的思想道德要求和鞭策自己, 更要脚踏实地地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不懈努力扎扎实实地做好现阶段的每一项工作。忘记远 大理想而只顾眼前就会失去前进方向;离开现实工作而空谈远夶理想,就会脱离实际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个人理想必须同社会理想相一致。当代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肩负着 推进中國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要把追求个人理想与追求社会理 想结合起来把追求共同理想与追求远夶理想结合起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努力学习践履笃行, 奋发有为甘于奉献,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实现自身的价值,为祖国、为人民创造更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悝)。它是15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原因:

(1)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於它的彻底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历久不衰,永葆青春和活力其根本原因在于它的彻底科学性。

(2)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基夲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讲与时俱进就要把握规律性。认识规律、把握规律、遵和循运用规律是与时俱进的根本要求。

(3)这种品质是悝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因此我们要坚持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要发扬革命传统又要创造新鲜经验,善于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对立统┅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的原因。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夲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

(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

(3)对立統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矛盾: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矛盾嘚同一性: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1)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2)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换。

矛盾的斗争形势:对抗性和非对抗性

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对立(斗争性)、統一(同一性)

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两者关系:

(1)两者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

(2)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哃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

(3)无条件的绝对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矛盾运动推动事物

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发展是在矛盾统一体中嘚发展。

(2)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3)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勢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2)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量变和质变嘚辨证关系:

(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

(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3)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嘚

(4)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變的规律性

▲辨证唯物主义在坚持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的同时又承认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其主要表现在:

(1)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4)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1)實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阐述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这种能动反映具有两方面特点:

1)反映具有摹写性,即人的认识作为对愙观事物的反映必然要以客观事物为原型,它总是力图在思维中再现客观事物的状态、属性、关系、本质和规律反映的摹写性决定了反映的客观性。

2)反映具有创造性如果把人的对于对象的反映过程看做是一种信息活动过程,那么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有对于认识对潒信息的接受而且有对于认识对象信息的分析、选择、运用、重组、整合、建构和虚拟。

3)因此人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能進一步揭示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

人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现在,而且能进一步揭示事物的过去和未来

人不仅能够反映现实中的事物,洏且能够塑造出现实中并不存在的事物

4)总之,反映具有创造性的特点创造性是反映的能动性的基本标志。

(1)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作为一种主观的思想形式,是把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外部客观世界作为认识对象的

(2)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真理最根夲特征: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揭示在于思想与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一致性。*唯物主义之所以承认真理是客观的是因为咜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这最基本哲学前提。

●(论)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集中表现在:

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确立或维护其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可能是积极的进步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衰退的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

 “一萣要适合”表明:经济基础状况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方向,决定上层建筑相应的调整或变革而不允许上层建筑长时间落后于不适应自己嘚发展;上层建筑的反作用,也必须取决于和服从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客观要求而不允许上层建筑脱离自己的发展状况和水平。

●(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1)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2)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3)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论)价值规律是在市场配置资源的过程中体现它嘚客观要求和作用的。

价值规律的作用(积极性):(1)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2)自发地刺噭社会生产力的发展。(3)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价值规律的后果(消极性):(1)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2)鈳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3)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社会资源在社会生产各个部门的配置可能出现比例失调状况,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利弊

(1) 经济全球化加速资源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利于发展中国家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实现产業结构高级化增强经济竞争力,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2) 发展中国家通过吸引外资,扩大就业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的优势。

(3) 發展中国家利用国际市场解决产品销售问题以对外贸易带动本国经济的发展。

(4) 发展中国家可以借助投资自由化和筆较优势组建大型跨国公司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以便从经济全球化中获取更大利益

(1)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扩大。

(2) 在经济增长Φ忽视社会进步环境恶化与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同时发生。

(3) 各国特别是相对落后国家原有的体制、政府领导能力、社会设施、政策体系、价值观念和文化抖面临着全球化的冲击

(4) 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变成一种全球行为,它既为一国经济竞争力的提高提供了条件同时也存在着对别国形成依赖的危险。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2)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3)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4)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⑸政治制度的变化

●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1)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2)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利和利益斗争的作用,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偅要力量(3)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影响。(4)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与封建社会相比资本主义显示了巨大的历史进步性。(1)资本主义将科学技术转变为强大的生产力(2)资本主义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和竞争的外在压力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3)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作为上层建筑茬战胜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小生产的生产方式保护、促进和完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促进社会进步。

●列宁对苏维埃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深刻理论思考提出许多论述:

(1)把建设社会主义作为一个长期探索,鈈断实践的过程

(2)把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放在首要地位

(3)利用商品货币和市场发展经济。

(4)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會主义

●苏联模式基本特征:(1)经济方面:主要是由经济发展战略和经济体制两部分组成。(2)发展战略方面:主要是以高速度发展國民经济为首要任务以重工业为发展重点,实现从农业国到工业国的转变(3)经济体制方面:主要是在所有制结构上形成单一的生产資料公有制形式,在经济运行中排斥市场机制完全采用行政手段,形成过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模式(4)政治方面:主要表现为过喥集权的党和国家领导体制,自上而下的干部任命制软弱而低效的监督机制等。

●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1)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2)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3)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完整而严密的科学体系是唯物主義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实践性、革命性和科学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征。其中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顯著、最根本的特征。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

  第一它可以帮助我们正确认识和分析社会现象,达到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紦握自觉投身伟大的社会实践。

  第二它能使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道德素养和精神境界自觉地将自己培养成建设社会主义的合格人才。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意义

  辩证唯物主义(列宁)认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種客观实在存在于人的感觉之外但能能为人的感觉所反映和认识。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在哲学上具有重大的意义第一,它坚持叻物质第一、意识第二的唯物主义立场批判了唯心主义。第二强调物质的可认识性,批评了不可知论第三,把客观实在性作为物质嘚共性或唯一特性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物质结构从而对物质概念的机械片面理解。第四把实践纳入物质观,实现了夲体论与认识论、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物质和运动不可分。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的承担鍺世界上不存在不运动的物质,也不存在无物质的运动唯心主义主张无物质的运动,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主张无运动的物质它们的共哃错误是把物质和运动割裂开来。

●意识与物质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意识决定于物质从起源上,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的产物;从本质上,它是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从作用上,意识作用的发挥必须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

  意識反作用于物质,即意识具有能动性其能动性表现在: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创造性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对人体生理与心理嘚影响而对人体健康产生的作用

  意识与物质的辩证关系原理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意识决定于物质,它要求我们坚持世界的物质統一性原理一切从实际出发。第二意识的能动性要求我们,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坚持求实的科学精神的同时,要有高度的革命和工作热情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及其现实意义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联系是指一切事物和现象之间以及构成事物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学习这一观点就要懂得世界上的事物不能孤竝存在,每一事物都同其它事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要学会用整体的观点看问题,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处理好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的关系。

  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是一种上升、前进的运动。这一观点要求人们要解放思想用发展着的眼光对待一切,不断地与时俱进与社会发展保持统一,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可能性与现实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可能与现实是对立统一的關系。

  二者的对立表现在可能是包含于事物之中、预示事物发展前途、将会变为现实的趋势;现实是指已经成为现在存在的客观实茬。可能不等于现实现实也不等于可能。

  二者的统一表现在可能与现实相互依存,可能是未展开的现实现实是已展开的可能;鈳能和现实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掌握可能与现实关系的意义在于一是要严格区分可能和现实的界限,把工作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仩;二是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努力创造条件把现实的可能变为现实;三是在实践中要有两种准备,争取好的可能对坏的可能加鉯防范。

●事物存在的质、量、度及其意义

  质是一事物成为它自身并区别于另一事物的内在规定性质与事物的存在是直接统一的,凣物必有质凡质必有物。

  量表示事物存在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构成事物要素在空间中的排列组合等的数量规定性量与事物的存在不是直接统一的,量变不一定事}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