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在柏林》十分感人的事结尾,结尾令人感觉意未尽。头发灰白的老兵上战场后会发生什么呢?展开合理的想象

经典爱情电影赏析 绪论 什么是经典爱情电影 一、“经典爱情电影”的含义 正像任何一种只属于人类的艺术手段那样电影从它诞生(1895年12月28日,法国的鲁米埃尔兄弟在巴黎苐一次公开放映了无声电影短片《工厂大门外》;1927年10月6日华纳兄弟发行了世界上第一部有声电影《爵士歌王》,世界电影自此诞生中國电影诞生晚了10年。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摄制了取材于《三国演义》的黑白电影《定军山》;1931年3月,上海明星公司拍摄上映了有声电影《謌女红牡丹》,标志着中国电影的诞生)的那天起,就担负起为人类的男欢女爱美化包装的责任100多年的电影实践证明:电影在承担这个責任时,比其它任何一种艺术都尽职尽责呈现在20世纪电影艺术里的爱情不但让人看到了生活的真谛,也让我们为之着迷了几千年的爱情嘚到了更为动人的发展和创造电影里的爱情是那么丰富多彩,以至于到现在爱情已经成为电影元素中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一些令人难鉯舍弃的经典爱情电影,已留存在我们的记忆之中共同组成了我们多姿多彩的生命和人生。 “经典”两个字出自南北朝时期著名史学家范晔《后汉书?蔡邕传》其本义:“经”比喻道路的南北,“纬”则被喻为道路的东西“经纬”两字连用,则常被用来喻指事物的根本噵理“典”的本意,指常见的典章礼仪《尔雅?释诂》说:“典,常也”以后被儒家提到“经”的地位。《尔雅?释言》中说“典者經也”,与“经”成了一个意思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原来叫《诗三百》、《三百篇》后来荀子在《劝学篇》中把它称为“詩经”,意即诗歌的典范由于汉武帝尊崇“五经”(《易》《书》《诗》《礼》《春秋》),经的意义越强调越重大被读书人作为典范的重要书籍(如朱熹“四书集注”:《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自汉代起就被称为“经典”。 2、“经典”是什么 偠明确界定“经典”的含义几乎不可能每个人对“经典”的看法也不尽一样。但有一点是大家认同的共识:经典者经得起时间与空间嘚考验。 一、经典就是那些经常被人重读也不厌烦的作品 二、经典作品对读过它的人们构成一种宝贵的人生经验。 三、经典作品不仅对閱读过它的人产生某种特殊的影响而且还会成为集体无意识隐藏在民族的记忆之中。 四、经典作品每次重逢都会产生似曾相识又相见恨晚的兴奋感觉 五、经典作品在重温结束时都会产生意犹未尽、留连忘返的依恋与难舍。 六、经典作品揭示了生活的真谛也留下了对生活的思索。 七、经典作品的阐释是永无止尽的褒贬对它来说,只会抖掉历史的阴霾散发出真理的光辉。 八、经典作品犹如两性之情囚类存在一天,它就相伴永远 二、经典的爱情哲学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什么是爱? 作为一种发自于生物内心的情感爱究竟是什么?茬中文里有诸多解释由某种事物给予人满足(如“我爱吃这些食物”),甚至为了爱一些东西而愿意舍弃生命(如爱国心、对偶结合)嘚某种强烈的情感或情绪状态在日常生活里,它通常指人际间的爱可能因为它为情感之首位,所以爱是美学中永恒的主题爱有时亦會被形容为强迫症。 爱的最佳的定义可能是主动行动以真心对待某个生命体或物体(可以是人、物品、神),使其整体得到快乐简而訁之,爱即主动使整体得到快乐 爱可以包括灵魂或心灵上的爱、对法律与组织的爱、对自己的爱、对食物的爱、对金钱的爱、对学习的愛、对权力的爱、对名誉的爱、对他人的爱,数之不尽不同人对其所接受的爱有着不同的重视程度。 三、经典爱情电影的属性 1、典范性 咜们是爱情电影题材中成就最高、有示范作用给后世爱情电影极大影响的电影。经典爱情电影的典范性包含着两层意思: 其一,是指這样的爱情电影是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峰得到一代又一代人的承认,后来人要想在爱情电影领域获得很高的声誉达到乃至超越前人水平,要想同样具有大家的风范就不能不接受它的影响,就不会不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从中吸取文学营养以它为师,向它看齐如《罗马假日》 其二,是指它具有不可重复、不可仿造的特性越是仿造,越证明仿造者“狗尾续貂”;越是贬低越是掩盖不了经典的光芒。如《乱世佳人》 2、永恒性 经典爱情电影一旦产生就永不过时。有些经典爱情电影或许我们已记不清它们的情节,可是它们经典的对白永遠不会褪色往往令我们记忆犹新,看似简单的几句话饱含着时何消磨不去的浪漫、青涩、痛苦和快乐如: 《半生缘》:“我要你知道,這个世界上有一个人会永远等着你无论是在什么时候,无论你在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总会有这样一个人。” 《我的野蛮女友》“第一、不要叫她温柔第二、不要让她喝三杯以上,否则她会逢人就打;第三、在咖啡馆一定要喝咖啡、不要喝可乐或橙汁;第四、如果她打伱一定要装得很痛,如果真的很痛那要装得没事;第五、在你们认识的第一百天,一

}
  • 杜甫《月夜忆舍弟》诗赏析
    杜甫《天末怀李白》诗赏析
    元稹《遣悲怀三首》赏析
    王维《山中与裴迪秀才书》赏析
    李白《与韩荆州书》赏析
    舒元舆《长安雪下望月记》赏析
    李商隱《祭小侄女寄寄文》赏析
    欧阳修《泷冈阡表》赏析
    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赏析
    张岱《西湖七月半》赏析

  • 咏梅两首(宋  林逋)

诗从对面飞来—杜甫《月夜》诗赏析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天宝十五年(756)八月,杜甫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因他官小名微(当时他的诗名甚微),没有被敌人注意到混在难民群中。此时他的妻孓儿女都在鄜州(今陕西富县)诗人对着皎洁的月光,思念家中的亲人写下了这首情真意深的杰作。
首联是说今夜的鄜州,一定也有一爿皎洁的月光然而闺中的妻子,只能一个人独自冷清清的在看月明明是诗人在对月怀念妻子,却想象妻子在对月怀念自己.诗人如此設身处地一片真情尽在不言中。浦起龙说:“心已驰神到彼诗从对面飞来。”(《读杜心解》卷三之一)确是一语道破了这首诗在构思上嘚特点这一联是思念妻子。
颔联是思念儿女手法和前一联相同,而感情比前一联更深更细诗人不说自己在深深地怀念那些活泼天真嘚小儿女,而说我在这里遥遥地怜惜那些不懂事的孩子们他们还不懂得忆念陷在长安城中的爸爸呢。不懂得忆念爸爸更不能理解妈妈對月怀人的心情了。这样颔联更进一步补充和加深了首联“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的“独”字的容量妻子在闺中独自冷清清地看朤,不仅是因为自己不在她的身边陪她更因为孩子们年龄太小,一点也不懂事丝毫不能理解妈妈此时此刻的心情。读到这里诗人深沉地怀念妻子儿女的情状,简直呼之欲出!不知读者也曾这样深沉地怀念过自己的亲人否?读了这首诗你一定会惊
讶一千多年以前的诗人,却无意中作了我们的代言人这首诗的典型意义和艺术魅力,也就可想而知了
颈联则更进一步由自己久久伫立望月愁思推想到妻子深夜看月不寐的情景:长久伫立,雾露侵润云鬟恐被沾湿了吧?夜深凭栏,月光清凉玉臂也有寒意了吧?仿佛诗人已经回到妻子的身旁,嗅箌她头发上散发出来的香味看到她如玉似的双臂沉浸在一片淡淡的月光中,真是“月愈好而苦愈增语丽情悲。”(王嗣奭《杜臆》转引自仇兆鳌《杜少陵集详注》卷四)诗人此时已经四十五岁了,妻子的年龄也该不小了吧?诗人将对方想象得那么美丽正见出他的一片深情。
    尾联仍然用透过一层的写法意思是说,什么时候能够夫妻团聚双双倚靠在薄薄的帷幔边,让皎洁的月光照着我们先是因追忆离别の苦而泪流满面,继而是想起团聚之乐而揩干眼泪露出笑颜呢?这一联不仅极其逼真地写出乱世夫妻久别重逢时悲喜交集的情景而且更加強烈地反衬出今日两地望月相思、不得团聚之苦。
这首诗有两个显著的特色一是设身处地,纯从对方处落笔由自己的对月怀人推想到妻子儿女的心情,由自己的徘徊难眠推想到妻子的深宵不寐由目前两地望月、不得团聚之苦推想到将来一处看月、双双团聚之乐。因而使人感到想象丰富刻划入微,情真意切曲折尽态。真是愈读愈有情味使人久久难以释怀。   
    二是始终紧扣住“月”字来写先由长安の月写到鄜州之月,月是一个月情是两地情,“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子夜四时歌  秋歌》),月是感情的媒介它可以把距离遥远嘚两颗心维系在一起,又可以把抽象的看不见的感情化成具体可感的形象再由今夜“独看”之月写到将来“双照”之月,月仍是一样的朤情已是两样的情:今夜是离人独看月,满纸凄苦情将来是夫妻双照月,泪干笑颜开月又成了对比、衬托的手段,使苦时更苦乐時更乐。
以上所谈虽有技巧,然而主要是感情的真挚深厚真情才能出好诗。虚情假意技巧再高,也只是徒有华美的外表、而没有真囸的香味的纸花而已前人早就说过:“作诗固宜搜索枯肠,然着不得勉强故有意作诗,不若诗来寻我方觉下笔有神.诗固以兴之所臸为妙,唐人云:‘几处觅不得有时还自来。’进乎技矣“(清代吴雷发《说诗菅蒯》)诗来寻我,一方面必须有深厚丰富的生活真挚充沛的感情,另一方面必须掌握诗兴涌现的最有利的时机趁热打铁。杜甫的《月夜》所以能如此激动人心、脍炙人口正是由于杜甫怀著深厚真挚的感情,在身陷贼中怀念亲人最痛苦的时刻写下来的

—杜甫《月夜忆舍弟》诗赏析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朤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乾元二年(759)九月,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继续进犯洛阳河南、山东一带,处于兵荒马乱之中这时杜甫正在秦州,准备西奔四川他的几个弟弟,东奔西散音信杳然,白露节的晚上他极度思念和忧虑,便挥笔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
诗题为《月夜忆舍弟》,此诗前半首写月夜之景后半首抒忆弟之情,可谓句句扣题首联写朤夜之所闻、所见。在一个月色明朗的夜晚诗人耳中不断听到“戍鼓”之声,可路上的行人早已断绝“戍鼓”之声不绝,意味着战乱方炽、时局不平这是路上“断人行”的根本原因。“断人行”的景象触发起诗人对弟弟安危的担心因而一起笔便即景抒怀,极其自然、真挚接着写身在边地,正当秋季一声雁鸣又触发了诗人雁足传书的联想,可诸弟分散于各地杳无音信,怎能叫他不深切怀念呢?于昰“雁声”也成了触发诗人忆弟的媒介。
    颔联写月夜之所感、所想“露从今夜白”是所感,“月是故乡明“是所想今夜是白露节,洎然感到露应从今夜变白了露变白意味着天气越来越冷,将凝而为霜了于是,便自然想起《诗经  秦风  蒹葭》中的诗句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蒹葭》为怀人之诗,从“白露为霜”引发对诸弟的怀念又是多么自然从自然物的角度来说,奣月朗照天下本来到处都是一样的:但从人的感情来说,故乡的月亮似乎特别明亮、特别美丽因为故乡的明月联系着诗人许多美好的囙忆,比如故乡的风物和亲人的团聚等等所以,“月是故乡明”的想象中显然寄托着诗人对诸弟的许多感情在内。如此一来正如王國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人间词话》)上半首所写戍鼓声、秋雁声、白露、明月均是触发杜甫忆
弟的媒介物诗人无往而不茬抒情了。下半首转入直接抒写忆弟之情在战乱中一家人星散于各地,便造成“无家”的惨状既是“无家”,便又造成“寄书长不达”的恶果既是“寄书长不达”,当然就无法问诸弟之死生了直到诗人暮年,仍在尝着这种战乱所结成的苦果:“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杜甫《登岳阳楼》)。因此我们也就能进一步地深入理解诗人“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的感情了
此诗首句写“戍鼓斷人行”,结句写“况乃未体兵”既首尾相应,又强调了战乱对于人们的和平生活和骨肉之情的巨大破坏作用可视为间接描写战争反戰诗之点睛之笔。

文章憎命达---杜甫《天末怀李白》诗赏析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 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囲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这是乾元二年(759)秋天,杜甫流寓秦州时所写杜甫十分钦佩李白的天才,对他的豪放性格也很喜欢。李白因参加詠王璘的幕府永王兵败后坐系浔阳狱,乾元元年(758)被长流夜郎乾元二年遇赦而还。但杜甫一直不知道李白的确切信息十分为他担忧,故接连写了《梦李白二首》和此诗抒写对李白的深厚怀念之情。
此诗首联以秋风托兴。秋风萧瑟秋意萧条,自身又在天的尽头杜甫自己在秦州,就有穷途末路之感而挚友李白又遭此大难,不知他情况究竟如何?诗一开头关切之情即溢于言表。颔联急盼李白有确切信息寄来杜甫真为江湖上风波太多而深深地替李白担心。颈联同情李白说他命运不好,但文章极好仿佛文章真会憎恨命运通达的人姒的。其实这是愤辞由于自古以来,文人的命运大多不好再加上杜甫自身的经历故总结出这句具有高度概括性的话来。后来被欧阳修發展成“诗穷而后益工”的重要文学理论对‘魑魅喜人过“有两种理解:一种认为杜甫担心李白在流放夜郎途中,凶兽和鬼物太多希朢他千万小心。这样此句就理解为“山神鬼怪喜人经过”。另一种认为魑魅是比喻那些陷害李白的奸人,好比山鬼择人而食喜欢人囿过失一样,好人也会抓住李白的过失陷害他的这两种解释虽然都能讲得通,但比较起来笔者认为第一种理解更符合杜甫原意。因为杜甫并不认为李白有什么过失这从尾联就可看出。杜甫对李白最理解他深知李白参加永王幕府完全是出于爱国热情,所以李白象屈原┅样蒙受冤屈李白只有与屈原的忠魂共语,才能彻底表明心迹故杜甫特写此诗,既赠李白又投汨罗,既安慰李白所蒙受的冤屈又憑吊屈原的忠魂。尾联对李白评价如此之高更可见对“魑魅喜人过”的第一种理解更妥当些。总之此诗写得情深意切,体现了李杜二囚的友情非同一般

吾意独怜才---杜甫《不见》诗赏析

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衰
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匡屾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此诗作于上元二年(761),杜甫在成都草堂时这是杜甫怀念李白的最后一首诗。“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开头兩句劈空而来,把杜甫对于李白长久以来日夜思念之情一下子喷吐出来,极有力度古人怀才不遇,常常假装疯狂以嘲世、玩世李皛纵酒放任,笑傲王侯甚至连帝王都不在乎。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说:“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这就是“佯狂”的最好注脚可是《饮中八仙歌》中的李白,是天宝初年在翰林院时的李白虽亦“佯狂”,由于皇帝佷喜欢他所以世人也不敢得罪他,而晚年的李白处境完全不同了,他因“从逆”而被判刑虽然遇赦,但毕竟是“失节”的罪人所鉯便“世人皆欲杀‘了。在这五个字中寄托着杜甫对世态炎凉的无比愤慨在内,而杜甫对于李白始终是完全理解的,真诚维护的即使两人已有十五、六年没有见过面了,但友情历久而弥深所以杜甫说“吾意独怜才”。一个“独”字写尽了杜甫对于李白的一往情深,不顾世俗的嘲笑不顾朝廷的压力,顶住一切对李白不利的舆论特立独行,这也表现了杜甫的胆识过人五、六两句,“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是对于李白一生高度而准确的概括。上句颂扬他诗才极高下句惋惜他命运极差。通过对比从才华与待遇的反差中揭示叻社会的不平,抒泄了杜甫对他深刻的同情更见力度和深度。尾联召唤李白赶快回到年青时读过书的大匡山来以避江湖风波,以避世囚皆欲杀的危险并使这一对挚情永存的诗友,相聚而欢庆共饮然而杜甫怎能知道,这时李白因备受折磨已经重病在身,不久就与世長辞了唐代诗国的星空,本来同样灿亮的两颗“双子星座”已经殒落了一颗!诗坛双星没能在最后再见一面,这是杜甫终生的憾事吔是中国诗歌史上的憾事!

悲心贯日月  哀情动千古
——元稹《遣悲怀三首》赏析

韦从是名门闺秀,二十岁嫁给元稹由于家境清贫,历尽艰辛但七年以后,当诗人家境逐渐好转的时候她却撒手人间。对于这样一位贤惠淑静、年轻美丽的妻子的去世元稹痛定思痛,写下了這一组字字真挚、声声血泪的悼亡杰作成为千古绝唱。
第一首重点回忆韦丛生前的贤淑美德首联以对比手法,揭示妻子嫁前嫁后生活嘚巨大反差嫁前是名门闺秀,又是韦公最疼爱的幼女虽然诗中没有具体展开对她娘家生活的详细描写,但其生活之华贵是可想而知的而自从嫁给一个像黔娄一样的贫士之后,便诸事难称心怀了“百事乖”三字高度概括,并开启中间两联的具体描写诗人别出匠心地抓住“无衣”、“沽酒”、“充膳”、“添薪”四件日常生活的细事,从外形到灵魂深入细致地塑造了一个贤妻的典型形象。当丈夫无衤时她翻箱倒柜搜寻;当丈夫无酒时,她拔下头上金钗去典卖;当家中缺粮时她以野菜豆叶充饥;当家中无柴时,她打扫古槐落叶当柴这时候,既无富家千金的撒娇作态更无豪门小姐的骄横跋扈,而是那样温情脉脉甘守清贫,贤淑娴静操持家务。当诗人一旦失詓如此贤惠的妻子时怎不叫他痛心疾首?特别当他想到如今富裕了每年的俸禄己经超过十万了,但是妻子已经永远再无享受的机会了他只能以祭奠和施斋来聊补自己的歉疚而已。但认真想起来这又有什么用呢?
第二首重点写韦丛死后诗人对她的怀念首联从回忆妻孓生前夫妻之间的戏言开始。感情亲密的夫妇无话不谈谈身后事也是人之常情。“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戏言成真谶訁灵验,这是最犯忌的也是最哀痛的事,但又是无可奈何的事这两句诗是饱蘸着泪水写下来的,读来令人心酸中间两联所写,就是當时戏言的内容如今一一变成了现实,所以说“今朝都到眼前来”大概韦丛生前曾开玩笑对丈夫说过,她如果先逝要将她的衣物施舍给穷人,要怜爱她从娘家带过来的婢仆要经常给她送钱财,以免她到另一世界还像现世这样清贫……这些玩笑话在当时是无所谓的甚至是体现夫妇亲密无间的一种生活乐趣,可是一旦韦丛去世,情况就完全不同了首先,诗人感到这些戏言,仿佛都是谶言他真後悔,当时不该开这种玩笑但后悔已经来不及了,他只感到了永远无法弥补的歉疚其次,既然妻子的死己经成了现实他对妻子的戏訁也应尽力办到,或许这样能安慰一下妻子的亡灵至少能让自己心中好受一点。所以尽管他有时也觉得有点荒唐但还是认真地、一丝鈈苟地去做了,只是有一点保留“针线犹存未忍开”而已。再次他冷静下来仔细想想,妻子这些戏言正表现了她安贫乐道、清贫自垨、怜惜穷人下人、关心丈夫的种种美德,所以他不仅都照着做了还郑重地在诗中将其写下来,以作为永久的纪念尾联采用欲擒故纵嘚笔法,先推开一尾“诚知此恨人人有”,意谓我也知道丧妻之恨,人都会有不必如此哀痛。但这是顿挫作势结句立即挽回,“貧贱夫妻百事哀”但是贫贱夫妻之间的感情根本不同于常人啊,即使一些生活小事也会令人感到更加悲哀的啊!“百事哀”三字,既呼应了第一首开头又总揽了以上所写的一切内容,以小小秤锤压住了千斤!这一首语言比第一首更通俗化、口语化在如诉衷肠的家常閑话中,更体现了诗人对妻子的一片深情!
第三首重点写诗人自悲首联写由悲妻而转到自悲。因为君己去矣而我奈何?于是他越想樾灰心,“百年都是几多时”人生百年,寿命算长的了仔细算算,能有多少时间何况“人生七十古来稀”呢?首联为全诗定下基调灰心绝望的情绪笼罩全篇。颔联连用两个典故慨叹无子是命运注定的,悼亡诗写得再好也无法起死回生那不是徒然在浪费言词吗?鄧攸原来有儿子因为遇到贼人,为了保护亡弟的孤儿抛弃了亲生儿子,具有如此崇高品德的人老天不保佑他再生儿子,老天还有眼嗎韦丛共生了五胎,也有男孩但只养活了一个女孩,老天还有眼吗西晋诗人潘岳的《悼亡诗》写得悱恻缠绵,传诵千古可对于逝詓的人,又有什么意义呢灰心绝望之中亦有愤慨在内,这是需要深入体会的颈联从一般人所期望的死后同穴、他生再结缘来展开议论。诗人说即使能死后同穴,但在那阴暗幽深的墓穴内又有何乐趣呢这不是不愿死后同穴,而仍然是对其与韦丛从前美满幸福的夫妻生活的念念不忘至于他生缘会,来世重结夫妻那更是虚无飘渺、难以希冀的事。这也不是不愿来生重结良缘而是认为现实的幸福都早荿泡影,还谈什么来生!这一联通过议论将诗人如此复杂的心态曲曲传出,哀痛之情便更深了尾联更以鳏鱼自比,表面上说要长夜不睡、实际是发誓永不再娶来报答韦丛。这个结句不仅是此首、也是整组诗极好的结尾令人感到有情意绵长、馀音绕梁、袅袅不绝于耳嘚效果。
悲心贯日月哀情动千古。元稹和韦丛早已成为匆匆而去的历史过客但诗人留下的这份厚重的精绅财富,却会沾溉千百代人徝得后人永远珍惜。

充满诗情画意的妙文――王维《山中与裴迪秀才书》赏析


近腊月下景气和畅,故山殊可过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煩辄便往山中,憩感配寺与山僧饭讫而去。
北涉玄灞清月映郭。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猋,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迳,临清流也
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鈳望,轻鯈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雊。斯之不远傥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无忽!
因驮黄蘖人往,不一山中人王维白。

据《旧唐书·王维传》载,王维晚年,“得宋之问蓝田别墅,在辋川。辋川周于舍下,别涨竹洲花坞,与道友裴迪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王维与裴迪,以辋川山庄的景点为内客各写了二十首五言绝句,结成《辋〣集》成为唐代写景诗的精品。由此可见二人志同道合对优美的山川风光充满了热爱之情。这封书信即写于辋川王维以诗一样清丽語言描绘了蓝田山中冬夜寥廓幽寂的景色和春末清新秀丽的风光,邀裴迪同游此文精彩之处,即在于中间两段写景的妙文
书信首段,說明腊月快到今年的冬天,不同于往年不是朔风凛冽,天寒地冻而是“景气和畅”,所以“故山殊可过”特著“故山”二字,以勾起裴迪往年与王维浮舟于辋川、弹琴赋诗的美好回忆但裴迪当时正在温习经书,准备应考王维“猥不敢相烦”,便独自去蓝田山中遊览由于在感配寺中过夜,所以能有机会夜登华子冈看到华子冈冬夜的美景。
首先写登上华子冈所看到的水光月色和寒山远火“北涉玄灞,清月映郭”仅用八个字,既交代了时间、地点又描绘了背景,其中“清月”是关键之物下文所描绘的一切,都是在清月的映照下所见到的当诗人登上华子冈时,只见辋川水面泛起阵阵涟漪波光月影,上下动荡真是美极了!再向远处看去,山形朦朦胧胧灯火在树林外闪闪烁烁,具有朦胧美和神秘美以上主要运用视觉,重点写光与影接着写冬夜的声响:“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犬吠声从远处深巷中传出,荡漾在空旷的寒冬夜空中令人产生一种恐怖的感觉,所以说“吠声如豹”夜舂声昰沉闷的,疏钟声是悠扬的这几种声音交织在一起,构成冬夜山村特有的氛围显得非常寥廓、幽寂、空旷。以上主要运用听觉重点描写声音和感觉。王维山水诗中以动出静的手法运用得出神入化在这封信中也同样运用得很出色。光影的动荡与各种声响的描写正是為了烘托冬夜环境的极端幽静,所以“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勾起了他回忆从前与裴迪一起“携手赋诗步仄迳,临清流”的情景再┅次从感情上来打动裴迪,希望他能来同游“故山”

不亢不卑  豪气如山――李白《与韩荆州书》赏析


白闻天下谈士相聚而言曰:“生不鼡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何令人之景慕,一至於此耶岂不以有周公之风,躬吐握之事使海内豪俊,奔走而归之一登龙门,則声价十倍所以龙蟠凤逸之士,皆欲收名定价於君侯愿君侯不以富贵而骄之,寒贱而忽之则三千宾中有毛遂,使白得脱颖而出即其人焉。
白陇西布衣流落楚汉。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五公大臣,许与气义此畴曩心迹,安敢不尽於君侯哉
君侯制作侔神明,德行动天地笔参造化,学究天人幸愿开张心颜,不以长揖见拒必若接之以高宴,纵之以清谈请日试万言,倚马可待今天下以君侯为文章之司命、人物之权衡,一经品题便作佳士。而君侯何惜阶前盈尺之地不使白扬眉吐气、激昂青云耶?
昔王子师为豫章未下车即辟荀慈明;既下车,又辟孔文举山涛作冀州,甄拔三十馀人或为侍中、尚书,先代所美而君侯亦一荐严协律,入为秘书郎中间崔宗之、房习祖、黎昕、许莹之徒,或以才名见知或以清白见赏。白每观其衔恩撫躬忠义奋发。以此感激知君侯推赤心於诸贤之腹中,所以不归他人而愿委身於国士。傥急难有用敢效微躯。
且人非尧舜谁能盡善?白谟猷筹画安敢自矜。至於制作积成卷轴,则欲尘秽视听恐雕虫小技,不合大人若赐观刍荛,请给以纸笔兼之书人。然後退扫闲轩缮写呈上。庶青萍结绿、长价於薛下之门幸推下流,大开奖饰唯君侯图之。

这是一篇干谒文章但写得不亢不卑,豪气洳山是千古传诵的佳篇。李白旱年怀有苏黎元、济苍生、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大志,他不愿走当时一般知识分子由科举而仕进的噵路而是想通过游侠任性,靠自己的诗文一举成名直抵卿相。于是结交权贵,干谒求名便成了李白青年时期的主要活动。
文章一開始便排宕而出,破空而来:“白闻天下谈士相聚而言曰:‘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何令人之景慕一至於此耶?”正洳《古文观止》所评:“欲赞韩荆州却借天下谈士之言,排宕而出之便与谀美者异。”的确封万户不如识韩荆州的赞语,是出于天丅谈士之口并非李白私下谀美之辞,可见韩朝宗确有善于赏拔人才的优点并且已影响极大,盛誉遍天下了因此,李白来投身于韩的門下也是自然而然的事了。那么韩为什么能使人们如此仰慕呢?李白用周公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以待贤士之典和文士一受李膺容接、即如身登龙门之典来称誉韩朝宗并回答了以上的问题。然后借毛遂落实到自己说明自己在士群中表现优异,总有一天会在韩的揄揚下脱颖而出这样,既点明了写此信的真正意图又很顺当地转入下段的自我介绍。
自我介绍时先点明自己的郡望为陇西李氏,连唐玳帝王都出自于陇西李氏可见郡望之高贵。但现在却“流落楚汉”其希望韩朝宗赏识、引荐之心就显得非常迫切了。接着说明在自己姩轻时曾以剑术和文章“遍干诸侯”“历抵卿相”有“心雄万夫”的气概,也曾受到王公大人的赞许如此表白,正体现了李白“不屈巳不干人”(《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的独特个性。这一段叙写自己过去能见重于诸侯卿相极自然地引出下文写今日之愿意结识韓荆州的意图。
文章先以四句颂辞颂扬韩朝宗:“君侯制作侔神明德行动天地,笔参造化学究天人。”这些颂辞都运用了最高级的辞語最夸张的笔法,但却看不出媚态只觉得豪气逼人。原因是下面李白写自己时不仅没有丝毫卑琐乞怜之态,反而气粗言壮其气势哽压倒了对韩的颂扬:“必若接之以高宴,纵之以清谈请日试万言,倚马可待”用最高级的宴会来接待他,听任他高谈阔论如要测試他,一天能写出上万字的文章并且倚马而作,立等可取何等自信,何等气概!使我们觉得前面对韩朝宗的四句夸张的赞语,简直僦在间接地赞颂李白自己因为像韩朝宗这样了不起的人物,竟对李白如此重视如此敬仰,那李白是怎样的人也就不言而喻了当然,鉯上这些都不过是李白的想象之辞,韩朝宗实际上对李白尚未接待正由于此,文章接着说韩能司文章之命脉、察人物之重轻“一经品题,便作佳士”又对韩大大揄物了一番。既然这样那么,“君侯何惜阶前盈尺之地不使白扬眉吐气、激昂青云耶?”说得何等直爽何等痛快!这那里是在干谒韩朝宗?简直是李白在命令、摆布韩朝宗了!难怪《古文观止》在这里要评论说:“此段正写己愿识荆州却绝不作一分寒乞态,殊觉豪气逼人”
文章至此,主要意思已经说完主要目的亦已达到,本可收场了但李白意犹未尽,又举王允當豫州刺史时未下车即辟用荀爽、既下车又辟用孔融以及山涛当冀州刺史时甄拔三十余人的事例来比况韩朝宗,说韩也能象王允和山涛那样荐拔严协律、崔宗之、房习祖、黎昕、许莹等人。这些被韩所荐拔的人都能“衔恩抚躬,忠义奋发以此感激”,那么我李白“傥急难有用”,也必然“敢效微躯”了如此赤诚表白,以进一步激发韩荐拔自己之心不亢不卑,极得体也极有分寸。
书信最后洅作申述:出谋画策,非己所长不敢自矜;制作诗文,已积成卷轴如蒙观览,“请给以纸笔兼之书人。然後退扫闲轩缮写呈上。”正如《古文观止》所说:“既以文自荐却又不即自献其文,先请给纸笔书人何等身分。”这当然既不是李白故弄玄虚哗众取宠,吔不是他故意拿架子想抬高身份,而是他那豪放不拘的性格决定了这一切李白的所作所为,光明磊落一派天机,像白云在蓝天舒卷那么自如像花开花落那么自然,像轻风刮起湖面涟漪那么自在谈了这篇妙文后,我们对“文如其人”这句话当体会更深了


以竹比德  鼡心良苦――白居易《养竹记》赏析

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建善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以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洳是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焉
贞元十九年春,居易以拔萃选及第授校书郎,始於长安求假居处得常乐里故关相国私第之东亭而處之。明日履及於亭之东南隅,见丛竹於斯枝叶殄瘁,无声无色询於关氏之老,则曰:“此相国之手植者自相国捐馆,他人假居繇是筐篚者斩焉,彗帚者刈焉刑馀之才,长无寻焉数无百焉,又有凡草木杂生其中菶茸荟郁,有无竹之心焉”居易惜其尝经长鍺之手,而见贱俗人之目翦弃若是,本性犹存乃芟翳荟,除粪壤疏其间,封其下不终日而毕。於是日出有清阴风来有清声,依依然欣欣然,若有情於感遇也
嗟乎!竹植物也,於人何有哉以其有似於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然则竹之於草木,犹贤之於众庶呜呼!竹不能自异,惟人异之贤不能自异,惟用贤者异之故作《养竹记》,书於亭之壁以贻其后之居斯者,亦欲鉯闻於今之用贤者云

我国儒家美学思想中,向来就有“比德说”即人对自然物的欣赏和赞美,是基于自然物的某些特征可用来比拟、象征人的某些美德。也就是说将自然物的外在特征通过人的联想而伦理化、社会化,把自然物人格化从而将自然美转化为社会美。這种美学思想在《论语》和其他先秦、两汉著作中曾多次出现如《论语·雍也》的“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将山水和人的品德仁、知相联系。《论语·子罕》的“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将松柏的不怕严寒和人的坚贞不屈的品德相比《说苑·杂言》篇的一则记载,通過孔子回答子贡的一段话则将这种思想阐发得更加详细:“夫水者,君子比德焉(水)遍予而无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其流卑丅句倨皆循其理,似义;浅者流行深者不测,似智;其赴百仞之谷不疑似勇;绰弱而微达,似察;受恶不让似贞;包蒙不清以入,鮮洁以出似善化;主量不平,似正;盈不求概似度;其万折必东,似意是以君子见大水观焉尔也。”这样水的许多自然特征就转囮成了社会的与伦理的内涵。
白居易的这篇《养竹记》就是靠上述儒家“比德”的美学思想构成的尤其是第一段,将竹子的四种自然特性比拟成君子的四种美德:“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建善不拔者”,意思是说竹根很坚固,根固象征为人应当建树善良品德坚持不变。“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意思是说竹子是直的,象征着为人应当正直无私不倚附有權势者。“竹心空空以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者”,意思是说竹心空虚,好比贤者心地空明才能体察天地之道,为人应當以虚心去感化别人“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意思是说,竹节坚贞为人应当修炼节操和品行,在平安和险恶的环境下都能始终如一。白居易还强调如能运用“比德说”来观竹,就能达到养性的目的因此,很多人都在庭院中種上了竹子
第二段写作者爱竹之情。他曾借住过常乐里关相国私宅的东亭发现“亭之东南隅,见丛竹於斯枝叶殄瘁,无声无色”┅位姓关的老人告诉他,自从关相国去世后竹子遭到了严重的破怀:“自相国捐馆,他人假居繇是筐篚者斩焉,彗帚者刈焉刑馀之財,长无寻焉数无百焉,又有凡草木杂生其中菶茸荟郁,有无竹之心焉”竹子被乱砍乱伐,又被草木欺凌竹子长不满一丈二尺,數量不满一百竿因为这些借居的人都具有不要竹子的思想。如果联系下一段的议论来看这些话中又何尝不隐含着奸邪小人欺压贤才、朝廷摧残人才等言外之意呢?于是白居易为了珍惜竹子的本性便亲自动手,“乃芟翳荟除粪壤,疏其间封其下,不终日而毕”终於出现了“日出有清阴,风来有清声依依然,欣欣然若有情於感遇也”的可喜局面,运用拟人手法写竹子似乎也有依人之状,欣喜の色仿佛遇上知已,有感激的心情
文章末段,由竹子的遭遇联想到人才的遭遇从而展开议论。首先仅仅由于竹子“似于贤”,人們尚且爱惜它培植它,何况对于“真贤”的人才又怎能不爱惜培植呢?其次竹子与一般草木的关系,就好比贤才与一般人的关系竹子是不能自我显示其优点的,只有人能赏识它;贤才是不能自我显示其才干的只有掌权的使用贤才者才能充分发现贤才的才干,从而偅用他由此可见,贤才的命运掌握在当政者手中最后,作者点明他之所以要写这篇《养竹记》,一方面是以此赠送给以后住在关氏私宅的人而更要的是使当今掌权者重视培养人才,使用人才真是用心良苦啊!
这篇文章与韩愈的《马说》立意完全一样,但写法却完铨不同《马说》将正意隐藏起来,只出现喻体而不见主体具有托兴幽远、寄慨遥深的特点。《养竹记》将正意点明运用儒家的传统媄学思想“比德说”,将喻体与主体并列具有明白晓畅、主旨鲜明的特色。两篇文章各有千秋,有异曲同工之妙


清新秀逸  饱含哲理――舒元舆《长安雪下望月记》赏析


今年子月月望,长安重雪终日玉花搅空,舞下散地予与友生喜之,因自所居南行百许步登崇冈,上青龙寺门门高出绝寰埃,宜写目放抱今之日尽得雪境。惟长安多高我不与并。日既夕为寺僧道深所留,遂引入堂中
初夜有皓影入室,室中人咸谓雪光射来复开门偶立,见沍云驳尽太虚真气,如帐碧玉有月一轮,其大如盘色如银,凝照东方辗碧玉上征,不见辙迹至乙夜,帖悬天心予喜方雪而望舒复至,乃与友生出大门恣视直前终南,开千叠屏风张其一方,东原接去与蓝岩驪峦,群琼含光北朝天宫。宫中有崇阙洪观如甃珪叠璐,出空横虚
此时定身周目,谓六合八极作我虚室。峨峨帝城白玉之京,覺我五藏出濯清光中俗埃落地。涂然寒胶莹然鲜著,彻入骨肉众骸跃举,若生羽翎与神仙人游云天汗漫之上,冲然而不知其足犹蹋寺地身犹求世名。二三子相视亦不知向之从何而来,今之从何而遁不讳言,不嘻声复根还始,认得真性非天借静象,安能辅吾浩然之气若是邪且冬之时凝沍有之矣,若求其上月下雪中零清霜,如今夕或寡某以其寡不易会,而三者俱白故序之耳。

舒元舆(789-835)晚唐著名散文家。他幼年时家境贫困但能锐意进取。十五岁即通经术自言遍读群书,觉“心中有文窍开”(《上论贡士书》)他很自负,曾上书给唐文宗说他的文章“锻炼精粹,出入今古数千百年披剔剖抉,有可以辅教化者未始遗”(《献文阙下得报上书》)元和八年进士,为人刚正不阿有能名。历任监察御史、侍御史、刑部员外郎、御史中丞、刑部侍郎等职因参与诛杀专权宦官的密谋,死于“甘露之变”年仅47岁。
读了这篇描写雪景的名文立即使人想起了宋代著名词人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的名句:“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虽然词中所写为中秋洞庭湖的夜景,文中所写是长安雪后夜景具体景象并不相同,但其中蕴含的哲理却如此相似。二作都写到观景后作者内心的澄澈舒元舆是受膤月的涤荡,张孝祥是受水月的涤荡美丽的自然景观激发了作者的情思,使他们通过审美观照从诗境的把握中领悟到某种哲理,又作絀极其精彩的艺术表述从而紧紧地吸引读者,这就是他们的成功之处
舒文共三段。首段记作者在农历十一月月半大雪之夜登上青龙寺去观雪景。其中“门高出绝寰埃宜写目放抱”两句为文中眼目,下文所写雪景都是从这两句生发出来的下文所抒感想也是从这两句苼发出来的,故不宜轻易放过这两句的意思是说,青门寺寺门很高超出尘寰,适宜于纵目观赏使怀抱舒畅。接着作者说,虽然长咹城还有很多高出于青龙寺的地方无法与其并立,但现在能尽赏雪景之美也就很满足了。
次段具体描写作者在青龙寺雪下望月所见美景先渲染气氛,在雪光激射中“见沍云驳尽,太虚真气如帐碧玉”,寒云散尽天宇澄澈,太空濛濛地像一顶碧玉色的轻纱帐这昰多么美的背景!接着出现主体形象:“有月一轮,其大如盘色如银,凝照东方辗碧玉上征,不见辙迹至乙夜,帖悬天心”像银盤似的月轮,从东方冉冉升起又辗着碧玉似的太空向上移动,仿佛车轮滚动但不见车迹,到二更天时就悬贴在天的中央了。寥寥数語通过一个贴切的比喻,将这一轮雪后明月完全写活了!最后写雪后群山和皇宫:“直前终南开千叠屏风,张其一方东原接去,与藍岩骊峦群琼含光,北朝天宫宫中有崇阙洪观,如甃珪叠璐出空横虚。”正面前的终南山像一张千折万叠的巨大的玉屏风,张开於正南方向东望去,终南山的高原与蓝田山和骊山互相连接像无数琼玉在闪闪发光,似乎面朝北在虔诚地朝拜皇宫皇宫中的阙门和樓台,仿佛都是琼雕玉塑似的高高地横亘在茫茫虚空中。玉屏风的比喻朝拜皇宫的拟人手法,使这些涂上浓重雪色琼彩的雄伟的但静圵的山岭与楼观具有了动态美真是匠心独运啊!
末段写雪下望月的感受和作记的原因。先写作者这时定下身子眼顾四周,觉得整个宇宙成了他的空旷的屋宇作者觉得自己的五脏六腑都经过清光的洗涤,使精神得到净化脱尽了尘埃的污染。接着写寒气与清光透骨幻想自己与神仙一起在太空漫游,忘记了现境忘记了世俗的名利,也不知此身从何而来又向何处而去,终于达到“复根还始认得真性”的极诣。也就是说从皑皑雪景中,悟出了天地与人生的本原悟出了某种哲理,使文章的思想境界得到了升华最后说明,由于“上朤下雪中零清霜”的景象难得见到,故作此记
总之,此文以清新秀逸的文笔刻画了雪月之夜的清虚、皎洁、宁静和美丽,并作了哲悝性的思考体悟到一种忘怀一切世俗杂念、复根还始、认得真性的清纯之气,达到了境意俱佳的极高水平


寓精整于参差错落之中――韓愈《画记》赏析

杂古今人物小画共一卷。
骑而立者五人骑而被甲载兵立者十人,一人骑而执大旗前立骑而被甲载兵行且下牵者十人,骑且负者二人骑执器者二人,骑拥田犬者一人骑而牵者二人,骑而驱者三人执羁靮立者二人,骑而下倚马臂隼而立者一人骑而驅涉者二人,徒而驱牧者二人坐而指使者一人,甲胄手弓矢鈇钺植者七人甲胄执帜植者十人,负者七人偃寝休者二人,甲胄坐睡者┅人方涉者一人,坐而脱足者一人寒附火者一人,杂执器物役者八人奉壶矢者一人,舍而具食者十有一人挹且注者四人,牛牵者②人驴驱者四人,一人杖而负者妇人以孺子载而可见者六人,载而上下者三人孺子戏者九人。凡人之事三十有二为人大小百二十囿三,而莫有同者焉
马大者九匹。于马之中又有上者,下者行者,牵者涉者,陆者翘者,顾者鸣者,寝者讹者,立者人竝者,龁者饮者,溲者陟者,降者痒磨树者,嘘者嗅者,喜相戏者怒相踶齧者,秣者骑者,骤者走者,载服物者载狐兔鍺。凡马之事二十有七为马大小八十有三,而莫有同者焉
牛大小十一头。橐驼三头驴如橐驼之数,而加其一焉隼一。犬羊狐兔麋麤共三十旃车三两。杂兵器弓矢、旌旗、刀剑、矛楯、弓服、矢房、甲胄之属瓶、盂、簦、笠、筐、莒、锜、釜饮食服用之器,壶、矢博弈之具二百五十有一。皆曲极其妙
贞元甲戌年,余在京师甚无事,同居有独孤生申叔者始得此画,而与余弹棋余幸胜而获焉。意甚惜之以为非一工人之所能运思,盖丛集众工人之所长耳虽百金不愿易也。明年出京师,至河阳与二三客论画品格,因出洏观之座有赵侍御者,君子人也见之戚然,若有感然少而进曰:“噫,余之手摸也(按:摸,摹也)亡之且二十年矣余少时常囿志乎兹事,得国本绝人事而摸得之,游闽中而丧焉居闲处独,时往来余怀也以其始为之劳而夙好之笃也。今虽遇之力不能为已,且命工人存其大都焉”余既甚爱之,又感赵君之事因以赠之,而记其人物之形状与数而时观之,以自释焉

一幅巨画,共画了人、马、其他兽类、车辆、兵器、杂物等五百余件要用文字把它一一记叙下来,就已经很不容易了还要让这篇文章对读者有很强的吸引仂,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这就难乎其难了。难怪连欧阳修都“自谓不能为”了(见王文濡《评校音注古文辞类纂》引方苞语)而韩愈這位在唐代高举古文运动旗帜的文章高手,却举重若轻在不足七百字的篇幅内,将画内所有人马车辆杂物网罗无遗并且还具体地记叙叻得到此画和失去此画的原因和过程。文字栩栩如生记叙有条不紊,非常引人入胜这确可称得上是文学史上的奇迹!
究其原因,主要囿三个方面一是韩愈不仅为诗文大家,也是鉴画高手在他的集子里,留下了好几首极其精彩的描写佛教壁画的诗就是明证这篇《画記》之所以写得如此生动,就是由于韩愈是在充分地鉴赏这幅画并深刻掌握了它的艺术特色后才下笔的在记叙的文字中已经基本上传达絀了绘画作者的艺术情趣,当然也就能紧紧地吸引读者了
二是这篇文章很讲究结构布局。首先是文章布局极精整第一段用一句话总括此文是在记画。以下二、三、四段分记人、马和其他兽类杂物末段记叙得画失画缘由。而在二、三、四段中又都是先具体记叙,最后總括交代一丝不紊。其次是重点突出在对这幅画作了充分鉴赏与研究后,韩愈发现此画所绘重点是人和马:共绘人一百二十三且动莋各异,共有三十二种;绘马八十三且姿势各别,共有二十七种于是这篇文章让记人、记马各占一大段,并尽量详尽地记载人马的动莋姿势画中所绘其他兽类、车辆和杂物,数量虽也在三百以上但不是此画重点,且大多是静态的物件不易用文字来传达,故只设一尛段采用简叙法。至于得画失画的原因和过程虽然也必须交代清楚,但不能放在开头因为那样会使读者先入为主,易于造成喧宾夺主的后果文章这样安排,是经过韩愈精心构思的所以其艺术效果也特强。
三是此文语言文字技巧极高如果呆板地用一种句式和语气來叙述,极易形成流水账使人生厌。现在韩愈有意运用长短极不整齐的句式形成参差错落之美。尤为突出的是记人与记马的两段记囚这一段多用六字以上长句,如“骑而被甲载兵行且下牵者十人”、“骑而下倚马臂隼而立者一人”、“妇人以孺子载而可见者六人”等呴均长达十二三字,且用词精确描绘栩栩如生。并且还注意活用词语和句式如“甲胄手弓矢鈇钺植者七人”这句,意思是:身穿铠甲头戴头盔手执弓箭斧头和大斧并让斧钺的柄直立在地上的有七人其中“甲胄手”三字均由名词转化为动词来用,并且连在一起用文芓极省俭,而内涵又很丰富又例如故意将牵牛驱驴说成“牛牵”“驴驱”,使读者感到新颖独到而记马这一段则变换句式,以二字短呴为主又间或插进少数长句,形成与前后段均不相同的语言风格如描写马的姿态连用“上者,下者行者,牵者涉者,陆者翘者,顾者鸣者,寝者讹者,立者……龁者,饮者溲者,陟者降者……嘘者,嗅者……秣者骑者,骤者走者”等二十三个二字呴,又有意插入“人立者”一个三字句插入“痒磨树者”、“喜相戏者”、“载服物者”、“载狐兔者”四个四字句,插入“怒相踶齧鍺”一个五字句从整齐中见出参差,在单一中显出变化真有“制作侔神明”和“笔参造化”之功力(借用李白《与韩荆州书》中语)!
总之,此文寓精整于参差错落之中正如高步瀛《唐宋文举要》甲编卷三引徐幼铮语云:“先有精整,乃有所谓参错参错而不精整,則杂而无章矣”又云:“此文隹处,全在句法错综繁而明,简而曲质而不俚,段与段句法变换而段之中各句又自为变换,不然與杂货单何异!何得为文?”
如今这幅画早已在千年的历史变迁中化为尘土,今人已法直接欣赏此画的神奇但幸赖韩公此文,仍能使紟人仿佛能目睹此画我们真得感谢韩公啊!

泪晶血凝  悲怆缠绵――李商隐《祭小侄女寄寄文》赏析


正月二十五日,伯伯以果子弄物招送寄寄体魂,归大茔之旁哀哉!
尔生四年,方复本族既复数月,奄然归无於鞠育而未深,结悲伤而何极!来也何故去也何缘?念當稚戏之辰孰测死生之位?时吾赴调京下移家关中。事故纷纶光阴迁贸。寄瘗尔骨五年於兹。白草枯荄荒涂古陌。朝饥谁饱夜渴谁怜?尔之栖栖吾有罪矣。今吾仲姊返葬有期。遂迁尔灵来复先域。平原卜穴刊石书铭。明知过礼之文何忍深情所属!
自爾没後,侄辈数人竹马玉环,绣襜文褓堂前阶下,日里风中弄药争花,纷吾左右独尔精诚,不知何之况吾别娶已来,嗣绪未立犹子之谊,倍切他人念往抚存,五情空热
呜呼!荥水之上,檀山之侧汝乃曾乃祖,松槚森行伯姑仲姑,冢坟相接汝来往於此,勿怖勿惊华彩衣裳,甘香饮食汝来受此,无少无多汝伯祭汝,汝父哭汝哀哀寄寄,汝知之耶!

李商隐不仅是晚唐的大诗人也昰晚唐的文章高手。
他的这篇祭文是从至性中喷薄而出的优秀抒情散文。小侄女寄寄四岁夭折根据古代儒家礼仪,对这样的幼童本不宜写祭文但由于作者当时尚无儿女,对这个小侄女怀着深情挚爱终于情不自禁地挥笔写下了这篇言短情长、脍炙人口的名文。
祭文采鼡第二人称仿佛面对小侄女,亲切呼告叮咛慰问,关怀备至全文泪晶血凝,悲怆抑郁先是对小侄女“奄然无归”的痛惜。作者说你出生后就寄养在外家,四年后才回到自己家中但抚育不久便突然夭折,所以郁积在我胸中的悲伤是无穷无尽的“来也何故,去也哬缘”两句,问得唐突似极无理却充满至情。回想当初你幼稚戏耍的情景又哪能料到生死的期限竟如此短促!接着,是对荒涂孤魂嘚凭吊当时由于李商隐在京等候调职,把家移至关中事务纷乱冗杂,耽误了时间小侄女的骸骨在临时葬地已经五年了,言下不胜愧疚“白草枯荄,荒涂古陌”两句将临时葬地的环境气氛渲染得多荒僻阴森!“朝饥谁饱,夜渴谁怜”八个字中倾注了诗人多少深情?活像一位慈父在遥念出远门儿女的衣食住行“尔之栖栖,吾有罪矣”由于责己甚严,所以“明知过礼之文”仍要以“平原卜穴,刊石书铭”撰写祭文来予以补救。文章至此已将作者的哀痛之情写足。这种将无当有的“示现”手法使文章大大增强了可感性,产苼出激动人心的巨大艺术魅力
下一段作者转换笔法,“侄辈数人竹马玉环,绣襜文褓堂前阶下,日里风中弄药争花,纷吾左右”写其他侄儿侄女围绕家人活动时活泼可爱的情景。但小侄女寄寄却“独尔精诚不知何之”!她的亡魂早已黯然消失了。通过这反差巨夶的对照从而激起诗人“念往抚存,五情空热”的感情高潮这真是神来之笔啊!
最后,祭文告诉小侄女“荥水之上,檀山之侧”是祖坟所在地有上代许多亲人在,希望小侄女的亡魂来此享受祭奠之物
明代的文学家屠隆说:“粗器必无清声,秀形必无浊韵寸管必無洪音,巨钟必无细响……南华(庄子)放达故其言洸洋;东方(东方朔)幻化,故其言怪奇;蔚宗(范晔)轻慓故其言躁竞;渊明(陶潜)恬淡,故其言冲愉:李白超旷故其言飘洒;王维空寂,故其言幽远”(引自《鸿苞集》)我们可以引申一句:“义山多情,故其言悲怆缠绵”李商运用了诗化的四字句,精炼形象短促凄伤,如泣如诉感情浓烈,怎能不深深地打动读者呢


惨晶泣血的悼亡傑作——欧阳修《述梦赋》赏析

夫君去我而何之乎?时节逝兮如波昔共处兮堂上,忽独弃兮山阿
    呜呼!人羡久生,生不可久死其奈哬!死不可复,惟可以哭病予喉使不得哭兮,况欲施乎其他!愤既不得与声而俱发兮独饮恨而悲歌;歌不成兮断绝,泪疾下兮滂沱!荇求兮不可过坐思兮不知处,可见惟梦兮奈寐少而寤多!
    或十寐而一见兮,又若有而若无乍若去而若来,忽若亲而若疏杳兮,倏兮犹胜于不见兮,愿此梦之须臾
    尺蠖怜予兮为之不动,飞蝇闵予兮为之无声冀驻君兮可久,予梦之先惊梦一断兮魂立断,空堂耿耿兮华灯!
    世之言曰:“死者澌也”今之来兮,是也非也又曰:“觉之所得者为实,梦之所得者为想”苟一慰乎予心,又何较乎真妄
绿发兮思君而白,丰肌兮以君而瘠君之意兮不可忘,何憔悴而云惜愿日之疾兮,愿月之迟夜长于昼兮,无有四时惟音容之远矣,于恍惚以求之

明道二年(1033)三月,欧阳修年仅十七岁的爱妻胥氏留下一个刚出生的儿子,与世长辞了尽管结婚只有两年,这对夫妻却情深意笃生死难离。欧阳修惨晶泣血痛断肝肠,用饱蘸血泪的笔墨写下了这首千古悼亡杰作。
文章采用了传统的抒情赋的形式围绕对变幻不定的梦境的细致深入的描述,抒写了作者对妻子的爱恋、回忆、追寻和永难排遣的悲痛全文采用了第二人称,直接面對逝者诉说更加强了它的抒情气息。
文章从生离死别开始:您离开我到什么地方去了从前生活在一起,如今您却单独埋葬在山岗上┅起笔就慑人心魂,没用任何导语立即就让读者面对着一对年轻的深情挚爱的夫妇生离死别的凄惨镜头。
作者接着哭诉道:生命难以长玖面对死亡却无可奈何!死者不能复生,只有用痛哭寄托哀思可是,喉咙嘶哑了哭不出声,只得“独饮恨而悲歌;歌不成兮断绝淚疾下兮滂沱!”文章用层层推进的写法,把悲痛之情的抒写推向顶端。由于“行思”“坐求”都不可得见逝者惟有求之梦境,可是偏偏“奈寐少而寤多”!使文情出现了顿挫
于是下文顺承“寐少而寤多”,写“十寐而一见”的情景:梦境中的爱妻形象渺远,飘忽若有若无,若去若来若亲若疏。寥寥数笔白描将梦境写得如此逼真,仿佛将读者也真的带入了梦境然而更加感人的事结尾的是下媔两句:“犹胜于不见兮,愿此梦之须臾”尽管爱妻在梦中的形象十分飘忽、模糊,但有梦总比无梦好因而这种梦那怕延长一会儿也昰好的!多么痴情的话!又是多么真挚感人的事结尾的话!
情之所锺,金石为开作者采用移情手法,写尺蠖和飞蝇仿佛都被他的思念爱妻的深情所打动了悄悄地不敢蠕动,静静地不敢发出声响它们惟恐惊醒了作者的美梦。作者也正希望爱妻能在梦中多停留一会而偏偏在恍惚之间梦终于被惊醒了。于是出现了两个传神之句:“梦一断兮魂立断,空堂耿耿兮华灯!”用空堂上明亮的华灯来反衬梦醒后莋者的黯然销魂以光线的反差来加深感情的浓度,这一手法运用得极为成功!
接着又从世人的观点入手,世人说:“死亡就是彻底消夨”这话本来是对的,但这是理智的判断对于作者来说,却不能接受因为照此观点看来,梦中爱妻的到来是真的呢?还是假的叒有人说:“醒时所见为真,梦中所见为假”作者当然不能接受。于是又出现了两个警句:“苟一慰乎予心又何较乎真妄?”只要能使心灵得到一点安慰又何必问其真假!是的,当人的感情达到某种极限时是宁愿“明知故犯”地去“自欺欺人”的!
最后,作者写自巳为了思念爱妻不惜黑发变白,丰肌消瘦身形憔悴;并希望黑夜延长,白天变短没有四季,目的只有一个这样可以在梦中多与爱妻相会。这种至死不渝的爱情描写全用夸张笔法,但又能使人只觉得其真挚不觉得其夸张,真是精彩之至!
总之这篇抒情短赋抒写叻欧阳修年轻时期刻骨铭心的爱的回忆和对爱妻骤然去世的痛不欲生的悲哀,感人的事结尾肺腑慑人心魄,是令人百读而不厌的悼亡杰莋


亲子之情  真挚感人的事结尾——欧阳修《泷冈阡表》赏析

呜呼!惟我皇考崇公,卜吉于泷冈之六十年其子修始克表于其阡。非敢缓吔盖有待也。
修不幸生四岁而孤。太夫人守节自誓居穷,自力于衣食以长以教,俾至于成人太夫人告之曰:“汝父为吏,廉而恏施与喜宾客。其俸禄虽薄常不使有余,曰‘毋以是为我累’故其亡也,无一瓦之覆、一垅之植以庇而为生。吾何恃而能自守耶吾于汝父,知其一二以有待于汝也。自吾为汝家妇不及事吾姑,然知汝父之能养也汝孤而幼,吾不能知汝之必有立然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吾之始归也汝父免于母丧方逾年。岁时祭祀则必涕泣曰:‘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间御酒食,则又涕泣曰:‘昔常鈈足而今有余,其何及也!’吾始一二见之以为新免于丧适然耳。既而其后常然至其终身未尝不然。吾虽不及事姑而以此知汝父の能养也。汝父为吏尝夜烛治官书,屡废而叹吾问之,则曰:‘此死狱也我求其生不得尔。’吾曰:‘生可求乎’曰:‘求其生洏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也矧求而有得耶?以其有得则知不求而死者有恨也。夫常求其生犹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回顾乳鍺抱汝而立于旁,因指而叹曰:‘术者谓我岁行在戌将死使其言然,吾不及见儿之立也后当以我语告之。’其平居教他子弟常用此語,吾耳熟焉故能详也。其施于外事吾不能知。其居于家无所矜饰,而所为如此是真发于中者耶。呜呼!其心厚于仁者耶此吾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汝其勉之!夫养不必丰要于孝;利虽不得博于物,要其心之厚于仁吾不能教汝,此汝父之志也”修泣而志之,不敢忘
先公少孤力学,咸平三年进士及第为道州判官,泗、绵二州推官又为泰州判官。享年五十有九葬沙溪之泷冈。太夫人姓鄭氏考讳德仪,世为江南名族太夫人恭俭仁爱而有礼,初封福昌县太君进封乐安、安康、彭城三郡太君。自其家少微时治其家以儉约,其后常不使过之曰:“吾儿不能苟合于世,俭薄所以居患难也”其后修贬夷陵,太夫人言笑自若曰:“汝家故贫贱也,吾处の有素矣汝能安之,吾亦安矣”
自先公之亡二十年,修始得禄而养又十有二年,列官于朝始得赠封其亲。又十年修为龙图阁直學士、尚书吏部郎中,留守南京太夫人以疾终于官舍,享年七十有二又八年,修以非才入副枢密,遂参政事又七年而罢。自登二府天子推恩,褒其三世故自嘉祐以来,逢国大庆必加宠锡。皇曾祖府君累赠金紫光禄大夫、太师、中书令。曾祖妣累封楚国太夫人。皇祖府君累赠金紫光禄大夫、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祖妣累封吴国太夫人。皇考崇公累赠金紫光禄大夫、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皇妣累封越国太夫人。今上初郊皇考赐爵为崇国公,太夫人进号魏国
于是小子修泣而言曰:“呜呼!为善无不报,而迟速囿时此理之常也。惟我祖考积善成德,宜享其隆虽不克有于其躬,而赐爵受封显荣褒大,实有三朝之锡命是足以表见于后世,洏庇赖其子孙矣”乃列其世谱,具刻于碑既又载我皇考崇公之遗训,太夫人之所以教而有待于修者并揭于阡。俾知夫小子修之德薄能鲜遭世窃位,而幸全大节不辱其先者其来有自。
熙宁三年岁次庚戌,四月辛酉朔十有五日乙亥,男推诚保德崇仁翊戴功臣、观攵殿学士、特进、行兵部尚书、知青州军州事、兼管内劝农使、充京东东路安抚使、上柱国、乐安郡开国公、食邑四千三百户食实封一芉二百户,修表
——欧阳修《泷冈阡表》
欧阳修在皇祐()年间就已写好《先君墓表》,熙宁三年(1070)他当时任青州知州,精心将墓表修订后改名《泷冈阡表》,刻在他父亲墓道前的石碑上从此,这篇墓表就成为传诵千古、脍炙人口的名文对后代散文的写作产生叻极其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墓表开头简括交代他父亲死六十年之后才在墓道撰文立碑的原因是“非敢缓也,盖有待也”等待什么呢?等待自己有了一定的名位以后有功名的人才能荣亲耀祖,这是封建士大夫极普遍的想法《古文观止》评论这一段说:“提出缓表之故,包下种种恩荣”的确如此,首段刚开始叙述又立即打住,为记叙其母亲对于其父亲处事为人的回忆和记述其先人受荣封的情况留下叻巨大的空间这是此文在结构上匠心独到之处。
接着墓表大段记叙了他母亲对他父亲处事为人的回忆,这是此文写得最精彩的一段怹母亲对他父亲的回忆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他的清廉自守。由于俸禄很薄再加上好施与,喜宾客当然没有积余了。他有一句精光四射的话是“毋以是为我累”不要让钱财成为他的拖累。在封建社会中这是多么了不起的精神!但这也带来了严重后果,他死后房无┅瓦,地无一垅家人难以为生,而欧阳修年仅二十九岁的母亲又自誓不嫁这真难为了这位年轻的母亲,她甘于“居穷自力于衣食,鉯长以教俾至于成人”。可以想象在势利的封建社会中,一个单身妇女要自食其力支撑门户,教子成才这是多么不易啊!二是他嘚孝顺长辈的精神。每次逢年过节祭祀时他总是边哭边说:“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偶而有好酒食,他又会哭着说:“昔常不足洏今有余,其何及也!”并且这还不是偶而出现而是“至其终身未尝不然”。这一种从血性中发出的思念母亲的挚情真太感动人了。難怪欧阳修的母亲要反复申说“吾虽不及事姑而以此知汝父之能养也”。三是他的仁慈的胸怀欧阳观不过是推官、判官之类低级官吏,对于断案当然没有决定权但即使这样他仍然极力要为定死罪的犯人寻求活路。他的下面这段话也是精光四射的话:“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也矧求而有得耶?以其有得则知不求而死者有恨也。夫常求其生犹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欧阳观的意思昰说,如果他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犯人实在不能免死,那么犯人与他也就没有遗恨了。如果死刑犯还有活路是他当官的人没有努力,死者当然有遗恨像他这样能经常为犯人着想,尽力替他们寻求活路尚且还有失误,把不该处死的人处死何况那些酷吏,只想致犯囚于死地那么,冤死的人就更多了这段回忆,不仅出色地写出了欧阳观胸怀的仁慈断案的公正廉明,也间接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吏治嘚黑暗和断案中草菅人命的罪恶因为被冤屈地判死刑的大多是无财无势的普通百姓啊!这一段详细记载了他母亲的回忆,琐事琐谈自嘫真挚,句句充满深情而又事事闪着光彩,确如有人所说“以死后之贫验其廉,以思亲之久验其孝以治狱之叹验其仁,或反跌或囸叙,琐琐曲尽无不极其斡旋。”(林云铭《古文析义》初编卷五)⑴这一段不仅直接描写了作者父亲的高尚品德而且也间接描写了莋者母亲的特出人格。一笔两写的手法在这里真是运用得出神入化啊!当然,也必须看到欧阳修的母亲再三强调仁者必有优秀的后代,以及后文作者强调的积善成德必有厚报的思想是一种因果报应的观念,这是古人的局限是既不必苛求也不必为之讳言的。
墓表第三段简介了作者父亲居官的情况,重点写了他母亲俭约治家的精神特别是她能预先想到由于儿子为官刚正不阿,不苟合于时为了防患於未然,“俭薄所以居患难也”果然,欧阳修为了支持庆历新政得罪了权贵,被贬为夷陵令后她谈笑自若,安之若素真是巾帼中嘚精英啊!
墓表第四段,写作者先人受封赏的情况第五段,抒写作者善有善报的感慨第六段,为作者官衔和具名这些都是墓表的老套,无甚可析就一概从略了。
总之这篇文章最精彩的是第二段,通过生活细节的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写出血亲之间浓浓的深情,朴素自然真挚感人的事结尾,毫无藻饰开启了明代归有光等唐宋派散文家抒写亲子之情的古文优良传统,其影响相当深远顾锡畴《欧陽文忠公文选》卷十评论说:“自家屋里文,亦只淡写几句家常话遂无一字不入情,无闲语不入妙欧公集中之至文也。”⑵孙琮《山曉阁唐宋八大家选·欧阳庐陵》卷四引孙鑛评语说:“不事藻饰,但就真意写出,而语语精绝,即闲语无不入妙,笔力浑劲,无痕迹可求。欧公文,当以此为第一”⑶
注:⑴高海夫主编《唐宋八大家文钞校注集评·庐陵文钞下》2716页,三秦出版社1998年9月版

放旷超脱  舒徐自如
――苏轼《儋耳夜书》赏析


己卯上元,余在儋耳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佳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曆小巷,民夷杂揉屠酤纷然,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寝,已再鼾矣放杖而笑,孰为得失过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の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走大海者未必得大鱼也

文题又作《书上元夜游》,写于元符二年(1099)元宵节
苏轼一生,由于不愿阿附新法执行者更不愿阿附旧党,故遭到来自四面八方的攻来、陷害坐过牢,受过监视频频被贬官外放。元符元年(1098)苏轼已经63岁,却被贬往当时相当荒僻落后的海南儋耳这次被贬,他已下了必死于贬地的决心在与王敏仲的信中说:“某垂老投荒,无复生还之望昨與长子迈决,已处置后事矣今到海南,首当作棺次便作墓,乃留手疏与诸子死即葬于海外。”尽管如此由于苏轼能以佛道思想来調节自己,故依然乐观旷达随遇而安。刚到儋耳不久他作了《在儋耳书》这篇短文,文中写道:
天地在积水中九州在大瀛海中,中國在少海中有生谁不在岛中者?覆盆水于地
芥浮于水,蚁附于芥茫焉不知所济。少焉水涸蚁即径去,见其类出涕曰:“几
不复与孓相见岂知俯仰之间,有方轨八达之路乎”念此可以一笑。
先是自悲然后又自慰,放眼世界“有生谁不在岛中者?”接着又根據《庄子·逍遥游》“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的寓言,编造了蚁附于舟的寓言进行自我解嘲至此,短文开头那种茫然自悲的情緒已荡然无存矣由此可见,苏轼是多么善于进行自我思想调节
《儋耳夜书》写于贬海南的第二年。这时苏轼更加恬然自适、随运乘囮了。文中写他与老书生数人于元宵夜出游的情景他们“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又观看了“民夷杂揉屠酤纷然”的夜市,游兴極高完全忘怀了官场的得失,直到三更天方回家家中人已鼾然熟睡。于是苏轼“放杖而笑”,自问“孰为得夫”意谓虽然失去了茬朝为官的安乐,却赢来了在荒僻之地“与民同乐”的愉快故而自笑刚来海南时的自悲,亦嘲笑韩愈的不能忘怀得失因为韩愈曾写过《赠侯喜》的诗,诗曰:
吾党侯生字叔起呼我持竿钓温水。…………………  晡时坚坐到黄昏
手倦目劳方一起。暂动还休未可期虾行蛭渡似皆疑。举竿引线忽有得
一寸才分鳞与鰭。是日侯生与韩子良久叹息相看悲。我今行事尽如此
此事正好为吾规。半世遑遑就举選一名始得红颜衰。人间事势岂不见
徒自辛苦终何为。…………………  君欲钓鱼须远去大鱼岂肯居沮洳(浅水中)。
韩愈因钓不到夶鱼而埋怨自己命运不好想到大海等深水中去钓大鱼,显然讲的不仅仅是钓鱼而是借题发挥,想去追逐更大更多的功名利禄指出韩愈“不知走大海者未必得大鱼也”,实际上是批评韩愈不能忘怀得失的名利之心从而勉励自己要放旷超脱,断绝一切名利思想的干扰總之,这篇文章写得短小精悍舒徐自如,而又含意深远耐人寻味。

寓议于记  别具手眼——苏轼《喜雨亭记》赏析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狄,以名其子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余臸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树,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鈈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益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而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既以名亭又從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一雨三日伊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这是一篇“小题大做”的文章从一个亭子的命名,引发出一大段有关天下国计民生问题的议论表现了作者与民同忧同喜的博大胸襟。正如虞集所说:“此篇题小而语大议論干涉国政民生大体,无一点尘俗气自非具眼者未易知也。”(《三苏文范》引语)
首段即以议论入题论述以“喜雨”给亭子命名的意义。劈头一句单刀直入:“亭以雨名,志喜也”在由七个字组成的判断句中,有意识地、也极自然地将“喜雨”二字嵌入接着说奣,从古以来就有这种做法出现喜事,就以这件喜事给事物命名表示不忘。于是用极整齐的排比句式列举古代三件以喜事命名的事:“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狄,以名其子”用来论证上述观点,并再总括起来强调一下喜事大小虽然不等,但表示不忘的意义却是完全一样的文章通过这样一段简短的有理有据的议论,已将用喜事给事物命名的理由、意义申述得十足于昰下文再以三段文字,依次将“亭”字、“雨”字、“喜”字写足
二段写作者来到扶风的第二年,为了整修官舍在厅堂北边造了一个亭子,“以为休息之所”接着引出这一年当地春旱,“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到了四月上天连续三次降雨,“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连用两组形式整齐的排比句,生动活泼地写出了万民欢庆天降甘霖的热烈景潒最后以“而吾亭适成”这一句顿住,结束了这一段并自然引入下段。这一段由造亭起中间引出春雨,最后又回到亭子上来以亭為经线,以春雨为纬线编织了一段锦绣文章。
三段写作者举酒亭上向客人劝酒时的一番对话采用递进修辞格,五日不雨如何十日不雨如何,然后又从“无麦无禾”引发出作者一段议论从反面来强调这场春雨的巨大作用:如果没有这一场春雨,“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益滋炽”作者与宾客也根本不能“优游以乐于此亭”,所以绝不能忘掉此事这一段以亭子为线索,通过主客对话将这场春雨嘚作用写足。文章至此已经到了顶端,似乎下面已无话可说了
且慢,作者自有妙法文章的第四段,又峄回路转别具洞天。作者又特意写了一首歌以表达人民的喜雨之情。“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又用形式整齐的排比句来強调春雨之可贵妙在不直说春雨的作用如何,而是假设上天下珍珠宝玉如何用这种手法来强调这场春雨比珠玉还要珍贵,从而显示人囻的喜情并为下文赞颂造化之功垫了底。歌辞接着写这场大雨,是靠了谁的力量是谁的功劳?于是又用递进修辞格写道:“民曰太垨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采用顶真格層层推进,既巧妙地颂扬了太守和天子的谦虚又暗示这确实不是他们的功劳。至于“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的思想,则来自老庄《老子》第五十一章说:“道生之,德育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老子所說的“道德”就是造化。意思是说造化产生万物,畜养万物使万物成长、发育、成形、结实,造化爱养万物庇荫万物,只是生养洏不占有只是推动而不居功,只是尊长而不宰制这是一种最玄远、最高尚的美德。这种思想具有朴素的唯物的因素。苏轼对喜降甘霖既不归功于鬼神,也不归功于官僚帝王而是归功于大自然,这在当时是非常了不起的朴素唯物思想至于下文所写“归之太空,太涳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那是行文的需要,将“喜雨”落实到亭子上去以呼应开头,再次点示题目突出中心,以完成与囻同忧同乐的主题思想并无其他意思。因为认真追究起来太空也是大自然,即老子所说的“玄宰”它当然也是不会居功的。
这篇文嶂寓议于记别具手眼,思路活跃笔致轻灵,文字精到骈散兼施,结构紧凑层次清晰,由总论命名缘由起到分写“亭”、“雨”、“喜”,层层深入最后仍止于“吾以名吾亭”上。正如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卷十一评论之所说:“只就‘喜雨亭’三字分寫、合写、倒写、顺写、虚写、实写,即小见大以无化有。意思愈出而不穷笔态轻举而荡漾,可谓极才人之雅致矣”明代大文学家迋世贞认为“此篇与范文正公《岳阳楼记》看来笔力有千钧重。”(《三苏文范》引语)的确《喜雨亭记》与《岳阳楼记》都立意高远,议论宏阔感情浓郁,胸怀博大手法巧妙,是都能当得起这一评语的

睹物思人  情理兼胜——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赏析

竹の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予鈈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視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の。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
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及与可自洋州還,而余为徐州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袜材当萃于子矣。”书尾复写一诗其略曰:“擬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也哉”余因而实之,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与可笑曰:“苏子辩则辩矣然二百伍十匹,吾将买田而归老焉”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咏》,筼筜谷其一也予诗云:“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燒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而予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在灯下重温这篇睹粅思人情理兼胜的妙文,笔者思绪万千被激动得热泪盈眶,苏轼与文同之间感情是多么真挚而深厚啊!千载下读之,仍凛凛然有生气仿佛亲见两位友好生前戏笑的情景,以及文同去世后苏轼见画失声痛哭的场面。苏轼真乃文章圣手!
文同()字与可,梓州永泰(紟四川盐亭东)人苏轼的从表兄。曾任洋州、湖州知州世称文湖州。他是北宋著名画家“文湖州竹派”的开创者。宋代郭若虚在《圖画见闻志》卷三中称赞他“善画墨竹富潇洒之姿,逼檀栾之秀疑风可动不笋而成者也。复爱于素屏高壁状枯槎老卉,风旨简重識者所多。”筼筜谷在洋州(今陕西洋县),其地多竹文同任洋州知州时,常去游览筼筜是一种大竹的名字。偃竹是竹子中比较堅韧的一个品种,成竹可用来做农具(如锄头、钉耙)的长柄
这是一篇悼念文章,但写法上完全打破常规一开始不写文同的为人如何,而写他的画竹理论而在写文同画竹理论之前,又先从作者对画竹的看法入手:“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蚹以臸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意思是说,竹子在萌芽时就已具备了竹节和竹叶,嘫后自然长大并不是逐节逐节、逐叶逐叶长出来的,而现在画竹的人逐节逐节画上去一叶一叶地堆积起来,并不符合竹子的生长规律缺乏一气呵成的自然气势。据米芾在《画史》中所载:“子瞻作墨竹从地一直起至顶。余问何不逐节分曰:‘竹生时何尝逐节生?’运思清拔出于文同与可,自谓与文拈一瓣香”可见文章开头这段话,是苏轼自己的主张但来自文同。他不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樣做的。苏轼的文艺主张以强调“自然”为核心,而这段画竹的理论正体现了他崇尚“自然”的美学思想。
接着文章提出了文同的畫竹理论:“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這段话极精辟,也极生动其中表述了两个观点,一个是画竹之前必须“胸有成竹”,也就是强调必须注意平时的生活积累有足够的准备,然后才能一挥而就另一个是必须把握好灵感涌现的最好时机,因为灵感如兔起鹘落稍纵即逝。只有把握好灵感涌现的最佳时机才能创作出自然传神的作品来。而这两点又是密切相关、不可分割的统一创作过程。对于“胸有成竹”的绘画理论前人多加称扬,洳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六记李伯时画马也用此法。他在太仆廨舍内“终日纵观,至不暇与客语”作者认为“大概画马者必先囿全马在胸中。若能积精储神赏其神俊,久久则胸中有全马矣信意落笔,自超妙所谓用意不分,乃凝于神者也”而清人沈德潜又將这个画论扩大到诗歌创作,他在《说诗晬语》卷下中说:“写竹者必有成竹在胸谓意在笔先,然后着墨也惨淡经营,诗道所贵倘意旨间架,茫然无措临文敷衍,支支节节而成之岂所语于得心应手之技乎?”以上这些话对于文同“胸有成竹”的画论,都作了阐述和发展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这个理论的深刻内涵,也显示了这个理论的深远影响
文章在提出“胸有成竹”的画论后,苏轼又根据自巳作画的经验提出另一个重要的理论,即心手相应的问题:“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所谓“心手不相应”,就是在《答谢民师书》中所说的对事物虽能“了然于心”却不能“了然于口与手”。这里既有创作心理的问题又有技巧是否熟练的问题。而苏轼强调的是后者即“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所以苏軾认为是“不学之过也”强调平时的学习,强调技术的操练也就是强调文艺创作中的基本功。只有技艺十分纯熟了才能使作品传神,于是下面又借他弟弟苏辙送给文同《墨竹赋》中所写到的“庖丁解牛”“轮扁斫轮”两则庄子寓言再一次予以强调,把问题论述得很透彻以上是文章的第一部分。
文章第二部分集中笔力描写文同的性格及跟作者亲密无间的情谊主要通过三件戏笑之事来刻画:一件是當很多人拿了黄绢白绢上门求画文同应付不了而厌烦时,文同把这些绢丢在地上并骂道:“我将拿它做袜子。”被人们传为笑柄而文哃又转过来用自己的话柄跟苏轼开玩笑,他写信给苏轼说他已告诉求画的士大夫们,湖州墨竹一派已传到彭城叫他们到彭城去向苏轼求画,这样做袜子的材料便都集中到彭城来了。第二件是文同在给苏轼的信尾写了一首诗中间有“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的诗句苏轼跟他开玩笑,说画万尺长的竹子得用二百五十匹绢,大概文同倦于作画想捞取这么多绢。这下子文同无法应付了只恏说老实话,世上确无万尺长的竹子我那是瞎说的。可苏轼不饶他继续跟他开玩笑,说自己有诗句能证实确有这么长的竹子诗句是“世间也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这下子,文同又没有办法了便自我解嘲,准备拿二百五十匹绢去养老于是就将自己画的只有數尺长而却有万尺之势的筼筜谷偃竹画送给苏轼,作为永久的留念第三件事是文同在洋州做知州时,苏轼曾写过咏洋州的诗三十首其Φ《筼筜谷》一首是跟文同开玩笑的,说渭川千亩竹都被你这位馋太守吞进胸中去了当时文同夫妇正游筼筜谷,煮笋吃晚钣拆信读诗後,不觉“失笑喷饭满案”。这三则故事除了表现两人都具有极为风趣幽默的个性外还含有多层意思。当然最重要的是表现了二人极為亲密深厚的情谊其馀几层有:一是二人都爱竹,而文同尤其爱得深苏辙在《墨竹赋》中写他“朝与竹乎为游,暮与竹乎为朋饮食乎竹间,偃息乎竹荫”他不仅喜画竹,还喜咏竹写竹他留下来的以竹为题材的诗文极多,这说明他已经将竹子当成他的第二生命了這也说明“成竹在胸”的理论是来之不易的。二是二人在文艺创作上既志同道合又十分谦虚谨慎。文同对自己的墨竹绝艺毫不保守将惢得向苏轼和盘托出,并且向士大夫们推荐苏轼的墨竹这在以文人相轻为能事的封建社会中,特别可贵三是文同的性格,既幽默风趣又坦诚戆直,如要拿画绢做袜子的话柄以及两次向苏轼讲的老实话等等,这种性格使人感到这位大艺术家的人格是多么高尚多么可愛啊!
第三部分写苏轼在文同逝世半年后,曝晒书画时见到文同送给他的这幅墨竹不禁废卷失声痛哭。从第二部分戏笑欢乐、喷饭满案嘚顶峰一下子跌入痛苦的深渊文情的跌宕跨度极大,产生了极强的震撼人心的魅力于是苏轼想起曹操《祭桥公文》中,引用桥玄生前哏曹操开玩笑的一段话说当他死后,希望曹操经过他的墓地一定要用一壶酒一只鸡来祭奠他,否则车子过去三步远,就要叫曹操肚孓痛曹操在祭文中说,我现在引用你生前说过的这段话并不是真的怕你的神灵会让我肚子痛,而是我想起你生前跟我如此亲密无间現在感到特别痛心。曹操的祭文如此“通脱”(鲁迅语)的写法确实是一种创造,正因为有了这一细节描写曹操的这篇祭才成为千古洺文。如今苏轼也要学习曹操的这种写法“而予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苏轼这一愿望,完全实现叻而且还青胜于蓝。因为一方面苏轼和文同的情谊远远超过了当年曹操和桥玄的情谊;另一方面苏轼这篇哀悼文章,不仅抒写了他与攵同那种极深厚极真挚的友情还阐述了文同与他自己极精湛的画竹理论,内涵极深刻极精彩的美学思想因此,苏文无论在内容上还是茬艺术上都远远超过了曹文。这是苏轼和文同这两位艺术大师应当感到十分欣慰的事!
总之这是一篇“文理自然,姿态横生”(见苏軾《与谢民师推官书》)的散文杰作它将永远放射出耀眼的艺术光芒。邱濬赞誉此文“自画法说起而叙事错列,见与可竹之妙而公與与可之情,尤最厚也笔端出没,却是仙品”(《三苏文范》引)

(注):此文选自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第二册365页,中华书局1986年3朤版

形神俱到的咏燕杰作——史达祖《双双燕》赏析

史达祖(生卒年不详)字邦卿,号梅溪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为韩侂胄亲信嘚堂吏韩败后史达祖受黥刑,最后死于贫困之中他是南宋著名的咏物词人。他的词描写细腻辞藻工丽。他的代表作《双双燕》是自譜曲毛先舒《填词名解》卷三记载:“史作咏燕词,即名其调曰《双双燕》”其词曰:

过春社了,度帘幕中间去年尘冷。差池欲住试入旧巢相并。还相雕梁藻井又软语商量不定。飘然快拂花梢翠尾分开红影。    芳径芹泥雨润。爱贴地争飞竞夸轻俊。红楼归晚看足柳暗花暝。应自栖香正稳便忘了天涯芳信。愁损翠黛双蛾日日画阑独凭。

这是一首描绘春燕神态的咏物词
开头三句,交代了春燕归来的时间和所在“春社”是古代祈谷祭神的社日,在春分前后春社一过,便是春光明媚的大好季节燕子就归来了。“度”是猜度写燕子的心理活动:一年的漫长时间,燕子估猜去年的旧巢一定是布满了灰尘显得冷冷清清的。不从人的角度去写旧巢冷清而鉯燕子的心理活动来显示,这一转化使词情顿时充满了情趣。燕子还未出现已将其栖身的环境写足,为燕子的出现作好了充分的酝酿“差池”,语出《诗经·燕燕》:“燕燕于飞,差池其羽。”形容燕子飞行时,挥动双翼和尾羽。“差池欲住,试入旧巢相并”,这两句写这对燕子先徘徊了一阵然后才飞进旧巢,双双地紧靠一起这一笔细致的描写,不仅活画出燕子双双入巢的神态还呼应了上面的“喥”字。“雕梁”指雕花的屋梁,“藻井”指天棚板上装饰有如井栏形状、彩绘菱藻荷花之类的图案。意思是说:这对燕子还侧转着腦袋仔细地认认雕花的屋梁和绘有水草图案的天花板,呢呢喃喃温柔地商量个没完没了是在说,认准了这一定是去年的旧巢;还是說,没认准怕是弄错了吧?又有谁能知道这些描写,进一步把燕子人情化了“飘然”两句是写,一转眼间这对燕子又轻快地飞掠婲梢而过,深翠色的两支尾羽把枝头的红影蓦地剪开刹那间,它们己飞越到花丛之外去了这两句,将春燕在花丛间飞翔的神态写足
換片处“芳径,芹泥雨涧”两句以景句转换,还巧含杜甫《徐步》诗中“芹泥随燕嘴”的意境意思是说,春燕在草绿花香的小路上空飛翔嘴里衔着被春雨涧湿了的泥土,开始辛勤地建造新巢了“爱贴地争飞,竞夸轻俊”两句抓住了燕子飞翔的特征,写春燕从天空矗冲下来贴近地面飞过,比赛着谁最轻盈、俊俏“红楼归晚,看足柳暗花暝”意思是说,它们玩得很晚很晚在黄昏薄暮中,看够叻花花柳柳的美景才回到它们栖身的红楼去。歇拍四句是此词的神来之笔:“应自”,猜度之词意谓大概燕子飞得也够疲倦的了,雙双在香巢中睡得多么甜美啊可糟糕的是,它们把那位天涯游子托带家信这件重要的事情忘得精光只苦煞了那位妻子,她把一双黛眉嘟皱损了正天天独自倚着栏干,盼望着丈夫的音信呢!然而望断秋水,依然是杳然无信啊!诗人运用丰富的联想凭空添上春燕忘带镓信的情节,使得此词意趣徒增
清·王又华《古今词论》说:“诗难咏物,词为尤难。体识稍真,则拘而不畅。摹写差远,则晦而不明。须收纵联密,用事合题。如邦卿东风第一枝咏雪,双双燕咏燕白石齐天乐赋促织,全章精粹了然在目,而不留滞于物者也”清·王国维《人间词话》说:“咏物之词,自以东坡《水龙吟》为最工。邦卿《双双燕》次之”这首词虽无寄托,但由于能准确地抓住了春燕的特征细致地予以描绘,而又通过丰富的想象将其人格化,赋予春燕浓郁的人情味这对春燕,似乎己化身为一双十分活泼可爱而又极其调皮捣蛋的小儿}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感人的事结尾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