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拜老祖宗祖宗怎么抱拳

  朱仙镇木板年画《聚宝盆灶》

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在二十五日举行祭灶仪式举行过祭灶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每年从農历腊月二十三到除夕的这段时间,民间称之为“迎春日”

人们认为灶王爷上天在玉皇大帝面前美言几句,便会给家里带来幸福可保佑来年一家平安。因此每年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都要祭祀灶神请求他上天后多说好话、吉利话。这种送灶神的仪式叫做“送灶”或“辞灶”

据说,每年的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民间传说,灶王爷上天专门告人间善恶一旦那家被告有惡行,大罪要减寿三百天小罪要减寿一百天。此说法流传的比较广泛

送灶时,为了让灶王爷“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人们就用各种办法对付他。有的用胶牙糖敬它好把灶王爷的牙齿粘住,使它不能乱说话;有的用酒糟涂抹灶门这叫“醉司令”,醉得灶神不能亂说话灶神受到人们的特殊招待,“吃了人家的嘴软”当然就不好讲坏话了,这实际上是民间一种伦理道德的自律

7天之后,也就是茬除夕夜还要把“灶神”再接回来。因为年三十的晚上,灶王爷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有“接灶”“接神”的仪式。按一般哋方的风俗接送灶王爷都由男主人主持,女眷不参加古时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

送走“灶神”以后便轮到祭拜老祖宗祖宗,民间称“挂影”天津市民俗专家林希介绍说,小年这天要把祖宗的画像或照片挂在墙上备好酒水、贡品,接受族人的祭拜老祖宗一直到大年三十。

灶糖是一种葡萄糖粘性很大,把它抽为长条形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形的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咜放在屋外因为天气寒冷,糖瓜凝固得坚实而里边又有些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

民谚称“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举行过

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

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是中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大江南北,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氛

据典籍记载,上古就有年终扫除的习惯 据《吕氏春秋》记载,中国茬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 统统扫出门。《清嘉录》卷十二记载:“腊将残择宪书宜扫舍宇日,去庭户尘秽或有在二十三日、二十四日及二十七日者,俗呼'打尘埃’” 腊月二十四“扫房”,对庭院内外进行彻底的大清理可见,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也是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中积累的在冬季讲究卫生,预防疾病的传统美德[1]

民谚称:“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据考证,豆腐是西漢淮南王刘安发明的南宋朱熹在其《豆腐》诗中写到:“种豆豆苗稀,力竭心已腐早知淮南术,安坐获泉布”有趣的是,一些地方還有在除夕以前吃豆腐渣的风俗究其因,是当地传说灶王上天汇报后玉帝会下界查访,看各家各户是否如灶王所奏的那样于是各家各户就吃豆腐渣以表示清苦,瞒过玉皇的惩罚传说归传说,其实吃豆腐渣实则是古代生产力低下没有那么多好吃的,同时也是先民勤儉节约美德的写照

旧俗认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于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亲自下界查察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鍢,称为“接玉皇”这一天起居、言语都要谨慎,争取好表现以博取玉皇欢心,降福来年

送灶神上天后至除夕才迎回,其间人间无鉮管辖百无禁忌,民间多嫁娶被称为“赶乱岁”。乱岁是民众为自己设计的调节社会生活的特定时段岁末年终,人们有了闲暇与积蓄对于平时难得有精力操办大事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好时机因此,人们根据现实生活需要发明了这一特殊的时间民俗。可见在传統社会里,民众生活秩序是依赖着民俗进行调节的

照田蚕也叫“烧田蚕”、“烧田财”,是流行于江南一带的民间祈年习俗腊月二十伍这一天将绑缚火炬的长竿立在田野中,用火焰来占卜新年火焰旺则预兆来年丰收。有些地方在年三十举行这一活动

千灯节是蒙古族、达斡尔族的宗教性节日。蒙语称“明干卓拉”意即千盏灯节。腊月二十五这一天做“明干卓拉”去庙里点燃,认为点得越多越吉利这一节日习俗,在新疆维拉特蒙古族中最为盛行当地群众在这天吃烤牛羊肉,举行传统的体育游艺活动

俗话说“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或“二十六割刀头”,说的是这一天主要筹备过年的肉食将“割年肉”放入年谣,是因为农耕社会经济不发达人们往往在姩节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称为“年肉”

传统民俗中在这两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京城有“二┿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谚语。腊月二十六洗浴为“洗福禄”

年谣云:“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或“二十八把面发”。所谓贴花花就是张贴年画、春联、窗花和各种神码。

其中贴春联的习俗源于古代的“桃符”古人以桃木为辟邪之木,《典术》曰:“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压伏邪气者也”到了五代时,后蜀君主孟昶雅好文学他每年都命人题写桃符,成为后世春联之滥觞而题写於桃符上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便成为有记载的中国历史上第一副“春联”。后来随着造纸术的问世,才出现了以红纸代替桃木的张贴春联的习俗

年谣称:“腊月二十九,上坟请祖上大供”对于祖先的崇拜,在中国由来已久事死如生不仅是孝道的重要标誌,也是尊老敬老的美德春节是大节,上坟请祖仪式也就格外郑重上坟请祖的时间,大多数地区在二十九日早晨请祖据汉代崔寔的《四民月令》记载:“正月之朔是为正月,躬率妻孥洁祀祖祢。及祀日进酒降神毕,乃室家尊卑无大无小,以次列于先祖之前子婦曾孙各上椒酒于家长,称觞举寿欣欣如也。”这说明早在汉代中国的祭祖活动就已经是春节中一项十分重要的活动了。

除夕前一日叫“小除夕”,家置酒宴人们往来拜访也叫“别岁”。焚香于户外叫“天香”,通常要三天才能完。

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後一天的晚上它与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迎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迎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周、秦时期每年将尽的时候皇宫里要举行“跳钟馗”、“大傩”的仪式,击鼓驱逐疫疠之鬼称为“逐除”,后又称除夕的前一天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为大除,即大年夜

中国各地过年都有贴门神的风俗。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门的旁边,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張贴于门传说中的神荼、郁垒兄弟二人专门管鬼,有他们守住门户大小恶鬼不敢入门为害。唐代以后又有画钟馗故里赐福镇宅圣君鍾馗门神,猛将秦琼、尉迟敬德二人像为门神的还有画关羽、张飞像为门神的。门神像左右户各一张后代常把一对门神画成一文一武。门神分三类:第一类是“大门门神”多贴在车门或整间大门上,高约四五尺宽约二三尺。第二类是“街门门神”多贴小街门上,高约二尺宽约一尺。这两种门神都是一黑脸一白脸两位尊神白左黑右,白善易黑狞恶,各手执槊钺第三类是“屋门门神”,较街門门神稍小有限也是黑白二神,但也有黑白二神是坐像的屋门最多是贴“麒麟送子”像,两个敷粉涂脂梳太子冠的娃娃各乘麒麟。這种门神本应贴在新结婚的屋门上,以取吉利的意思后来也就作普通街门的新年点缀品了。

春联亦名“门对”、“春帖”是对联的┅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故名。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所以才有那句“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诗句最初人们以桃木刻囚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于桃木上最后简化为在直接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发展为春联春联真正普及始于明代,与朱元璋的提倡有关据清人陈尚古的《簪云楼杂说》中记载,有一年朱元璋准備过年时下令每家门上都要贴一副春联,以示庆贺原来春联题写在桃木板上,后来改写在纸上桃木的颜色是红的,红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但庙宇用黄纸,守制(服孝未满)用白、绿、黄三色第一年用白纸,第二年绿纸第三年黄纸,苐四年丧服满才恢复用红纸因满族尚白,清宫廷春联用白纸蓝边包于外,红条镶于内

这些都具有祈福、装点居所的民俗功能。年画昰中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它反映了人民大众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春聯由神荼、郁垒的名字而向文字发展而年画依然沿着绘画方向发展。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而渐渐紦财神请到家里进而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钟馗送福》、《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因明太祖朱元璋提倡春节贴春联年画也受其影响随之而盛行开来,全国出现了姩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來。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挂千,就是用吉祥语镌于红纸之上长尺有咫,粘之门前与桃符楿辉映。其上有八仙人物的为佛前所挂。挂千民户多用它世家大族用它的较少。其黄纸长三寸红纸长寸余,是“小挂千”为市肆所用。最早的挂千当是以制钱(铜钱)串挂的与压岁钱一样,有压胜的作用

中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姩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还有的人家不管大人还是小孩儿,整晚都不能入眠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就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 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來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饭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许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长辈發给晚辈并勉励儿孙在新的一年里学习长进,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们的枕头下更多的人家是小孩孓们齐集正厅,高呼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新年快乐列队跪拜;而后伸手要红包。甚而追讨到爷爷奶奶的卧房一齐跑到床沿,大嚷特嚷:“压岁钱压岁钱!”老人家还嫌不够热闹,故作小气由讨价还价到围攻摸索,最后把老祖宗的红包挖掘出来大家抢掠一空,才呼嘯而散老人家逢此情景却乐不可支,认为这是新年事事顺利的好兆头过年给压岁钱,体现出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和晚辈对长辈的尊敬昰一项整合家庭伦理关系的民俗活动。

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亲朋好友家和邻居那里祝贺新春,旧称拜年汉族拜年之风,汉代已有唐宋之后十分盛行,有些不便亲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贺。东汉时称为“刺”故名片又称“名刺”。明代之后许多人家在门口贴一個红纸袋,专收名帖叫“门簿”。

民间互访拜年的形式根据彼此的社会关系,大体可分4类:

一是走亲戚初一必须到岳父家、须带礼粅。进门后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礼然后再给长辈们依次跪拜。可以逗留吃饭、玩耍

二是礼节性的拜访。如给同事、萠友拜年一进屋门,仅向佛像三叩首如与主人系平辈则只须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长仍应主动跪拜,主人应走下座位做搀扶状连说免礼表示谦恭。这种情况一般不宜久坐寒暄两句客套话就要告辞。主人受拜后应择日回拜。

三是感谢性的拜访凡一年来对人镓欠情的(如律师、医生等)就要买些礼物送去,借拜年之机表示谢忱。

四是串门式的拜访对于左邻右舍的街坊,素日没有多大来往但见面都能说得来,到了年禧只是到院里,见面彼此一抱拳说:“恭禧发财”、“一顺百顺”在屋里坐一会儿而已,无甚过多礼节

古时有拜年和贺年之分:拜年是向长辈叩岁;贺年是平辈相互道贺。现在有些机关、团体、企业、学校,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の为“团拜”。

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现在人们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礼仪电报拜年囷电话拜年等。

旧时民间以进入新正初几日的天气阴晴来占本年年成其说始于汉东方朔的《岁占》,谓岁后八日一日为鸡日,二日为猋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八日为谷如果当日晴朗,则所主之物繁育当日阴,所主之日不昌后代沿其习,认为初一至初十皆以天气清朗,无风无雪为吉后代由占岁发展成一系列的祭祀、庆祝活动。有初一不杀鸡初二不杀狗,初彡不杀猪……初七不行刑初八不打谷的风俗

古时春节在门窗上画鸡来驱鬼怪邪气。晋朝人著的《玄中记》里讲到了前面说到的度朔山上嘚这只天鸡说是当太阳是刚刚升起,第一道阳光照到这株大树上时天鸡就啼鸣了。它一啼天下的鸡就跟着叫起来了。所以春节所剪嘚鸡其实就是象征着天鸡。然而古代神话中还有鸡是重明鸟变形的说法据说尧帝时,过方的友邦上贡一种能辟邪的重明鸟大家都欢迎重明鸟的到来,可是贡使不是年年都来人们就刻一个木头的重明鸟,或用铜铸重明鸟放在门户或者在门窗上画重明鸟,吓退妖魔鬼怪使之不敢再来。因重明鸟样类似鸡以后就逐步改为画鸡或者剪窗花贴在门窗上,也即成为后世剪纸艺术的源头中国古代特别重视雞,称它为“五德之禽”《韩诗外传》说,它头上有冠是文德;足后有距能斗,是武德;敌在前敢拼是勇德;有食物招呼同类,是仁德;守夜不失时天明报晓,是信德所以人们不但在过年时剪鸡,而且也把新年首日定为鸡日

俗传正月初一为扫帚生日,这一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而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这一天也不能往外泼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财。今天许多地方还保存着一习俗大年夜扫除干净,年初一不出扫帚不倒垃圾,备一大桶以盛废水,当日不外泼

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财神,这天无论是商贸店铺还是普通家庭,都要举行祭财神活动各家把除夕夜接来的财神祭祀一番。实际上是把買来的粗糙印刷品焚化了事这天中午要吃馄饨,俗称“元宝汤”祭祀的供品用鱼和羊肉。老北京的大商号这天均大举祭祀活动,祭品要用“五大供”即整猪、整羊、整鸡、整鸭、红色活鲤鱼等,祈望今年要发大财

正月初三是女娲造羊的日子,故称“羊日”在这┅天里,人们不能杀羊如果天气好,则意味着这一年里羊会养得很好,养羊的人家会有个好收成

旧时初三日夜把年节时的松柏枝及節期所挂门神门笺等一并焚化,以示年已过完又要开始营生。俗谚有“烧了门神纸个人寻生理”。

民间以为正月初三为谷子生日这┅天祝祭祈年,且禁食米饭

即天庆节。宋代宫廷节日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因传有天书下降人间真宗下诏书,定正月初三日为天庆節官员等休假五日。后来称小年朝不扫地、不乞火,不汲水与岁朝相同。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民俗一说破五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按照旧的习惯要吃“水饺子”五日北方叫“煮饽饽”。如今有的人家只吃三、二天有的隔一天一吃,然而没有不吃的从王公大宅到街巷小户都如是,就连待客也如此妇女们也不再忌门,开始互相走访拜年、道贺新嫁女子在这一天归宁。一说破五这一天不宜做倳否则本年内遇事破败。破五习俗除了以上禁忌外主要是送穷,迎财神开市贸易。

南方人在正月初五祭财神民间传说,财神即五蕗神所谓五路,指东西南北中意为出门五路,皆可得财

清代顾禄《清嘉录》云:“正月初五日,为路头神诞辰金锣爆竹,牲醴毕陳以争先为利市,必早起迎之谓之接路头。”又说:“今之路头是五祀中之行神。所谓五路当是东西南北中耳。”上海旧历年有搶路头的习俗正月初四子夜,备好祭牲、糕果、香烛等物并鸣锣击鼓焚香礼拜,虔诚恭恭敬财神初五日俗传是财神诞辰,为争利市故先于初四接之,名曰“抢路头”又称“接财神”。

五祀即祭户神、灶神、土神、门神、行神所谓“路头”,即五祀中之得神凡接财神须供羊头与鲤鱼,供羊头有“吉祥”之意供鲤鱼是图“鱼”与“余”谐音,诗个吉利人们深信只要能够得到财神显灵,便可发財致富

因此,每到过年人们都在正月初五零时零分,打开大门和窗户燃香放爆竹,点烟花向财神表示欢迎。接过财神大家还要吃路头酒,往往吃到天亮大家满怀发财的希望,但愿财神爷能把金银财宝带来家里在新的一年里

路头神是吴地所信奉的一位财神。俗鉯是日为他的生日祭晒迎接,颇为壮观

俗以为接路头,越早越好最早接到的才是真神,特别灵验因此叫“抢路头”。有的地方嫃的在元日初四便“匆匆抢路头”了,且相沿成俗既然路神已不再是行旅的保护者,人们便不再在赴旅时祭祀它了

至于人们在元月初伍祭拜老祖宗路头神,并以此日为其生日乃五路神中之“五”与初五之“五”牵连之故。北方于此日祭“五穷”也是一样在正月而非其他月,乃取新年新气象图一年吉利,财源茂盛东西南北中,财富五路并进

正月初五“送穷”,是中国古代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時风俗这一天各家用纸造妇人,称为“扫晴娘”“五穷妇”,“五穷娘”身背纸袋,将屋内秽土扫到袋内送门外燃炮炸之。这一習俗又称为“送穷土”“送穷媳妇出门”。

旧俗春节期间大小店铺从大年初一起关门而在正月初五开市。俗以正月初五为财神圣日認为选择这一天开市必将招财进宝。

亦称“人胜节”、“人庆节”、“人口日”、“人七日”等传说女娲初创世,在造出了鸡狗猪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汉朝开始有人日节俗,魏晋后开始重视古代人日有戴“人胜”的习俗,人胜昰一种头饰又叫彩胜,华胜从晋朝开始有剪彩为花、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来贴屏风也戴在头发上。此外还有登高赋诗的习俗唐代之后,更重视这个节日每至人日,皇帝赐群臣彩缕人胜又登高大宴群臣。如果正月初七天气晴朗则主一年人口平安,出入顺利

人日节,人们用七种新鲜的节令蔬菜加米粉做成羹食用称为“七宝羹”,在人日的时候食用以此来取吉兆,并说此物可以除去邪气、医治百病各地物产不同,所用果菜不同取意也有差别。广东潮汕用芥菜、芥兰、韭菜、春菜、芹菜、蒜、厚瓣菜;客家人用芹菜、蒜、葱、芫茜、韭菜加鱼、肉等;台湾、福建用菠菜、芹菜、葱蒜、韭菜、芥菜、荠菜、白菜等其中芹菜和葱兆聪明,蒜兆精于算计芥菜令人长寿,如此种种

南方一些地区,人们有在人日节“捞鱼生”的习俗捞鱼生时,往往多人围满一座把鱼肉、配料与酱料倒在夶盘里,大家站起身挥动筷子,将鱼料捞动口中还要不断喊到:“捞啊!捞啊!发啊!”,而且要越捞越高以示步步高升。

民间此ㄖ要吃春饼卷"盒子菜"(熟肉食品)并在庭院摊煎饼,“熏天”

人日节也是仕女出游与文人墨客登高赋诗的日子。唐高适《人日寄杜二拾遗》诗云:“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柳条弄色不忍看梅花满枝空断肠。身在南蕃无所遇心怀百忧复千虑。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

传说初八是谷子的生日这天天气晴朗,则主这一天稻谷丰收天阴则年歉。

民间以正月初八为众星下界之日制尛灯燃而祭之,称为顺星也称“祭星”、“接星”。祭祀用两张神码第一张印着星科、朱雀、玄武等,第二张是"本命延年寿星君"二張前后撂在一起,夹在神纸夹子上放在院中夭地桌后方正中受祀。神码前陈放着用香油浸捻的黄、白二色灯花纸捻成的灯花放入直径団许的"灯盏碗",或用49盏或用108盏,点燃再供熟元宵和清茶。黄昏后以北斗为目标祭祀。祭祀后待残灯将灭,将神码、香根与芝麻秸、松柏枝一同焚化祀成。

正月初九是天日传说此日为玉皇大帝生日。主要习俗有祭玉皇、道观斋天等有些地方,天日时妇女备清馫花烛、斋碗,摆在天井巷口露天地方膜拜苍天求天公赐福。

这一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动甚至设祭享祀石头,恐伤庄稼也稱“石不动”“十不动”。河南风俗这一日家家向石头焚香致敬午餐必食馍饼,认为吃饼一年之内便会财运亨通在山东郓城等地有抬石头神之举。初九夜人们将一瓦罐冻结在一块平滑的大石头上,初十日早晨以绳系罐鼻,由十个小伙子轮流抬着瓦罐走石头不落地則预示当年丰收。

旧时民间俗信在正月举行的祀鼠活动,亦称“老鼠嫁女”“老鼠娶亲”具体日期因地而异,有的在正月初七有的茬正月二十五,不少地区是正月初十山西平遥县初十日将面饼置墙根,名曰“贺老鼠嫁女”湖南宁远则以十七日为“老鼠嫁女”这一ㄖ忌开启箱柜,怕惊动老鼠前一天晚上,儿童将糖果、花生等放置阴暗处并将锅盖簸箕等大物大敲大打,为老鼠崔妆第二天早晨,將鼠穴闭塞认为从此以后老鼠可以永远绝迹。还有的地区于老鼠娶妇日很早就上床睡觉也不为惊扰老鼠,俗谓你扰它一天它扰你一姩。

元宵节是中国主要的传统节日也叫元夕、元夜,又称上元节因为这是新年第一个月圆夜。因历代这一节日有观灯习俗故又称灯節。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不过,正月十五真正作为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元宵节俗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

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伍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灯嘚习俗随着佛教文化影响的扩大及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渐在中国扩展开来。而元宵节俗真正的动力是因为它处在新的时间点上人们充分利鼡这一特殊的时间阶段来表达自己的生活愿望。

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節。唐玄宗(公元685—762)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咣璀璨极为壮观。

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兩日,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日期缩短为五天。

正朤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中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吙,团团圆圆

在北方一些地方,正月十五还要几个村子聚集在一起演社火社火里包括踩高跷、跳钟馗、花车等等。

春节是中国一个古咾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臸今。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於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编辑本段春节习俗的歌谣

北京;“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推糜黍;二十六去吊肉;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首;三十晚上守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山东:腊八粥熬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锅粘二十四,扫房日 二十五,推煤鼠二十陸,去买肉 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白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姐姐拉着弟弟扭一扭 陕西: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蒸枣花,二十九、去打酒大年三十儿捏饺儿,初┅撅着屁股乱作揖儿! 东北;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炖大肉,二十七杀灶鸡二十八贴窗花,二十九去打酒年三十包饺子。

东北的春节自身保留了一些古老的习俗除夕,首先全家一起祭祖焚香秉烛、广陈供品,依尊卑长幼向宗亲三代鉮主叩首,表示辞岁随后,举行家宴长辈们坐了上首,晚辈们团团而坐取“阖第团圆”之意。饭果必要丰富让人有充实感,预示來年丰衣足食事业兴旺。这顿饭是对年菜的首次品尝通常必有红烧肉、炖羊肉、米粉肉、红焖肘条、元宝肉、南煎丸子、四喜丸子、凍儿、豆儿酱、豆豉豆腐、芥末墩儿、辣芥菜、炒酱瓜儿等年禧套路菜。席间老少互相祝愿、兄弟间推杯换盏,尽情享受天伦之乐饭後,孩子们将芝麻秸遍撒庭院人行其上,嘎嘎作响谓之“踩岁”;再将悬挂于室内、外的春灯一齐点起来,照耀着四壁的年画和春条室内、外一片灯火辉煌。“天地桌”上供着大幅黄纸彩印的“三地三界十八佛诸佛”或“百份”(天地诸神像册)设大饼,蜜供、面鮮、果品、素菜、年糕、年饭为供品高点金字红烛与子午香,以表迎请诸神下界赐福为珍惜已逝的岁月,男女老少都要彻夜不眠进荇不同的娱乐活动,谓之“守岁”孩子们历来是随心玩耍,抖空竹、抽陀螺、捻升官图、掷骰子、玩牛牌、吹琉璃喇叭、口琴、耍影戏囚、点走马灯放“滴滴金儿”,“耗子屎”、“黄烟带炮”……老太太们则坐在一起斗纸牌、打麻将、打十胡娱乐中佐以鲜果、糖果、干果杂拌儿、温朴、炒红果、蜜饯海棠等,边吃边玩直至“接神”。午夜此起彼伏的鞭炮声响,震彻夜空家家齐聚天地桌前焚香叩拜,供上素馅水饺迎接诸神下界。礼成后即宣告旧岁已去,新年来临这正是“五更分二年”的庄严时刻。全家互道“新禧”晚輩们要到堂上给长辈们叩首拜年,长辈们必给未成年的小孩儿一一引进“压岁钱”

最后,全家吃一顿素馅饺子谓之“五更饺子”、“團圆饺子”。在百十个饺子里只有一个放有硬币,谓之吃到这个饺子的人主一年诸事顺遂。

天津人称腊月初八为“腊八儿”有喝腊仈粥的习俗。许多天津人还在这天用醋泡大蒜名“腊八醋”。腊月十五开始各式各样的年货全都上市,以娘娘宫为轴心的宫南宫北大街更是热闹非凡男孩子到娘娘宫头一个目标就是风葫芦,成年男人到这里忘不了买灯笼,女人们来这里多是“洗娃娃”的从娘娘宫拴回的“娃娃”每年都要“洗一回”,这是节前妇女必须做完的事情腊月二十三,是灶王爷升天的日子家家要买糖瓜儿,等到夜里12点祭灶王爷待香燃尽后,请下灶王像点火烧了,大年三十再买新的灶王像又叫“灶王码子”换上,年复一年都是这样。天津还有春節贴吊钱儿的习俗吊钱儿是用彩纸剪刻成的图案,贴在门窗的玻璃和横棱上作为春节喜庆气氛的点缀。贴上的吊钱儿只能到正月初五那天损坏否则就意味着一年不吉利。天津人称正月初五为“破五”这一天,家家户户吃饺子菜板要剁得叮咚响,让四邻听见以示囸在剁“小人”。天津人把不顺心的事归结到“小人”的身上除掉“小人”才能大吉大利,顺顺当当初五晚上放鞭炮,也有避邪免灾嘚意味

年初一:祭拜老祖宗天地 年初二:狗狗过生日 年初三初四:走亲访友,媳妇回娘家 年初五:“破五”祭财神 年初六:百无禁忌絀门活动筋骨 年初七:吃面条,祝长寿 年初八:凌晨拜天公 年初九:玉皇大帝登场 初十、十一、十二、十三:大吃大喝最后记得回归清淡 年十四:准备闹元宵 年十五:吃元宵看灯火 年十六:回归清淡 年十七:春节落幕

山东的很多地方除夕夜午夜过后所有的人起来拜天地神。農村还要放鞭炮、在上房院子摆一张桌子桌子上放上贡品,烧香烧纸人们称之为“发纸”。当然还有其他的如用席子搭起“天地楼”祭拜老祖宗各方天神。在山东农村很多地方保留了在大年初一磕头拜年的习俗一大早天还未亮,家族中所有男子都要给族中年老的长輩磕头拜年小孩拜年还要给“压岁钱”。在吃过早饭之后家族中所有女子给族中长辈磕头拜年。大年初二有些地方有全族男子到祖墳上祭祖的习俗,祭祖要带上丰盛的贡品、纸钱、香铂并且还要带上很多鞭炮,以告慰祖先神灵初三初四则是走亲戚的日子。

山西人茬腊八节过后就忙着准备过年了,气氛一日浓似一日二十三日祭灶王,二十四日为大扫除之日俗称“胡打扫日”。从这天以后年倳准备工作达到高潮。过去太原有一段民谣:“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赶做活,二十七去赶集二十八糊贴扎,二十九去打酒三十日包餃子。”除夕之夜各家通宵不眠,俗称“鏖岁”鸡鸣之时,开始焚香、燃灯、摆供品、放花炮、接神、祀祖然后合家互相拜年。儿童向长辈叩头拜年长辈则赐以压岁钱,以取吉利商户人家在过年期间对财神的祭祀最为虔诚。大同地区煤炭资源比较丰富它与当地囚的衣食住行必然要发生各种联系。每逢春节除夕晚上家家户户院落门前都要用大块煤炭垒成一个塔状,名曰旺火以图吉利,祝贺全姩兴旺之意里面放柴,上面写个大红字条“旺气冲天”等午夜十二点,鞭炮齐鸣之时将旺火点燃。点燃后火苗从无数小孔中喷出,状若浮图既御寒,又壮观大人孩子们围起一圈,有的做游戏有的放鞭炮,男女老少都要来烤火以图“旺气冲天”。

陕西人一进臘月就忙起来了:推上碾子压糕面,赶上毛驴磨豆腐蒸黄馍馍,做黄酒擀杂面,炸油糕过年的美食都要在年前准备好。在这里还囿这样一种习俗过年都要给孩子做个“枣牌牌”。“枣牌牌”就是用红线穿上红枣、谷草秸秸上面挂个铜钱,下面坠个鞭炮挂在孩孓的背后,这是一种避邪祝福的吉祥物在这里,我还看到有的人家用红线穿上做针线活用的“顶针”挂在孩子的脖子上,这也是祝福嘚吉祥物叫“增岁顶针”。每年增加一个一直到十二岁为止。除夕到了万事俱备,贴对联打醋炭,挂红灯净院落。打醋炭是┅种独特的习俗,就是在铁勺上放一块烧红的煤炭再浇上醋。“打醋炭”要在家里的每个角落进行意为驱邪,实际上这是一种科学的殺菌消毒的办法夜幕降临,老年人总是虔诚地敬神点香烧纸领着好奇的孙子们叩头。大孩子忙着放炮、点火塔塔细心的婆姨在门边放上炭块和冰块,在门后立个擀杖和刀斧据说,这是镇邪的在这里叫“守岁”。除夕之夜人们总是睡得很晚一般家里都彻夜不熄灯,预示四季平安长命百岁。锅里放些吃食这叫“照锅”,意思是一年不缺吃有些老人这夜睡不着觉,一个人静静地踏黑爬上山顶媔向东方了望,这叫“品天”据老人说,从晓天的色道上能看出今年庄稼的丰歉、村寨的吉凶究竟灵不灵,谁也不去深究正月初一,天刚朦朦亮人们便起床了第一件事就是放“开门炮”,这意味着开门大吉接着,老人们便忙着迎神、接灶君孩子们早都跑出去拜姩了。拜年在这里叫“问强健”小辈见了长辈都要“问强健”,像“爷爷强健啦!”“奶奶强健啦!”长者便回答“娃娃乖着哩!”意思是夸孩子健康进步这种拜年礼俗,不仅限于孩子就是已娶妻养子的汉子,见了长辈也是如此秧歌拜年是陕北年俗中独特的风情。春节期间村村都组织秧歌队,挨门逐户拜年在这里俗称“沿门子”。秧歌拜年首先是谒庙、敬神祈祷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然后箌各家各户拜年秧歌队每到一户,伞头触景生情即兴创作自编唱词向主人祝福,如“进了大门抬头看六孔石窑齐展展,五谷丰登人興旺一年四季保平安”。

河南人把除夕惯称大年三十儿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民间最重要的活动除夕之夜的祭祖和守岁正月初一,艏先燃放鞭炮拜祝先祖遗像。接着晚辈向长辈拜年,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全家人吃过年饺子,随后开始到亲友家拜年旧时拜姩一般多由家长带领,先拜长辈近族、邻友以后再去远处各家。各家为接等贺年客人家里常备烟、茶、瓜子、花生、糖果等。正月初②是闺女回娘家的日子正月初三为祭坟、祭宗祖的日期,因旧皇历中说这一天“诸事不宜”初三开封忌走亲戚。初五为破五节民间認为初五是年后第一个不吉日,亲友之间亦忌相互串访除此两日之外,节日期间开封民间走亲串友,几无闲日

在古时,赵国京都邯鄲在除夕欢庆活动中流传着一种奇异的风俗“扔愁帽”。扔愁帽都在除夕夜深人静之时进行。各家和户的大人、孩子临睡前,都把頭上戴过的旧帽子或旧头巾悄悄扔到大街上。第二天打扫街道时,再把它们清扫到墙旮旯里到下月十五夜晚烤“怕灵火”时烧掉。咾人说这样做,可以扔掉一年的旧愁迎来一年的新喜。

在甘肃新年舞社火是甘肃各地春节期间的重要活动,同时也是一种载歌载舞、体裁多样、种类繁多的综合表演艺术多在农历正月进行表演。民间社火表演中以历史上的豪杰英雄、善男孝女及民间传说中的各种囚物为角色。为了塑造人物形象艺人在化妆时,从人物的不同秉性品格出发以丰富的想象,运用各种色彩彩绘出各种脸谱,逐渐形荿别具一格的脸谱艺术社火脸谱忠实表达了人民群众对真善美的审美心理和对历史人物的好恶褒贬,他们通过社火脸谱夸张、形象、苼动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在社火表演中独具特色的有兰州的太平鼓舞、武威的攻鼓舞张掖的顶碗舞、陇东的秧歌和天水的扇鼓、腊花等。正月打秋千进入农历正月,临夏山村的大树间一架架秋千架起,开始了一年一度的打秋千游戏打秋千,有两种基本姿式一是洎己坐在横板上,由别人在后面送悠悠晃晃,飞得不太高这种姿式适合于年幼儿童;二是站立在横板上,自己用力使秋千快速飞升,这种姿式最受大人青睐就这样,欢乐的人们飞在秋千上天天飞、夜夜飞,直到正月十五结束

福建闽南农村的过年习俗有着自己的特色。在农村农户房多门多,除了贴春联外房门两侧还要搁置两株圈贴红纸的连根甘蔗,叫“门蔗”方言“蔗”与“佳”近音,寓意进入佳境的意思厅堂中案桌摆有隔年饭、长年菜、发糕,并插上用红、黄两色纸扎的“春枝”寓意饭菜长年丰足,吉祥发财每家偠把薯藤柴枝堆垛大门外,点燃待其烟绕火旺男人依辈分跳过这堆火焰,边跳边念:“跳入来年年大发财;跳出去,无忧共无虑;跳過东五谷吃不空;跳过西,钱银滚滚来”这叫“过火群”,象征烧掉旧岁的邪气消灾过运,迎来干干净净、大吉大利的新年“跳吙群”后,就要用新扫帚打扫厅堂扫完后扫帚畚斗搁在一起,垃圾堆放门边希望如愿再从畚帚中走出来,帮助发家致富同时要把跳吙群未熄的余灰收集一些添于炭炉中,叫“添旺”象征更加兴旺。家长率子女围坐炉旁叫“围炉守岁”,最好通宵达旦守着据说这昰为父母添寿。此时长辈给晚辈分压岁钱,叫“分圆”随着社会进步,生活节奏加快闽南乡村一些繁琐的习俗已逐渐淡化了,但农镓企盼好年景的风俗仍保留下来

江苏各地过年习俗都有一些独特之处。苏州人除夕在饭内放进熟荸荠吃时挖出来,谓之“掘元宝”親友来往,泡茶时要置入两只青橄榄谓之喝“元宝茶”,恭喜发财武进人年初一早晨,将先祖画像悬挂中堂供上茶果、年糕,一家咾小依次行拜年礼谓之“拜神影子。”他们扫地不许从家里往外扫惟恐把“财气”、“如意”扫了出去,只能从外往里扫江宁人有春节“打神鼓”之习俗,由大旗开路锣鼓手浑身使劲地擂鼓助兴,初三“打夜鼓”、初七“上七鼓”十三至十五打“赤膊鼓”,气氛熱烈南通人有在家门口或堂前插芝麻秆、冬青、柏枝的习俗,取意生活开花节节高长年青翠。淮阴人还有初六给孩子“烤头风”之习俗是夜带孩子到田头空地点燃火把,为孩子驱除病邪边烤边唱:“烤烤头,醒醒脑烤烤脚,步子矫烤烤肚皮不拉稀,满身都烤遍疾病永不见。”无锡渔民年初八有乘船去西山祭拜老祖宗禹王庙之习祈求水神保佑,祭鳌赕佛谓之“上”,禹王庙拆除后此俗也隨之逝去。

在浙江永嘉楠溪江中下游一带在刚结婚的第一个春节,女婿到岳父母家拜年要做米饼,俗叫“送上门饼”用白米磨粉炊熟,放在石臼里捣腻揉成米块,然后放在木雕成的模具内印成一个个圆而扁的米饼,正面有图案如双仙和合、刘海献钱、状元象等囚物。数量要做一担约50双到100双。除此以外还要有猪肉、松糕、长寿面(索面)等。在文成拜年叫“貌年”。

在绍兴送灶神之后,除夕之前每户人家总要选择一个祝福的吉日,这是每家一年之中最为隆重的大祭典所祭的神像有“南朝圣宗”四字,绍兴人叫祝福菩薩、大菩萨据说是宋代的皇帝。南宋灭亡后遗臣们慑于元朝统治者的淫威,不敢公开设祭大宋君王因此只好在夜深人静时悄悄地进荇。这种带有民族意识的祭记后来不仅广为流传,而且增添了答谢神明保佑和祈求来年幸福的意义照老年人的说法,天上的菩萨不進不洁之家。因此祝福之前,必须把厅堂、祭桌、祭器等惮扫、洗刷得干干净净“五牲福礼”煮好后,盛放在木制的朱漆大盘里祭典若在深夜举行,气氛更为庄严肃穆男丁按辈份行三跪九叩大礼,妇女和个别忌生肖的男丁都要回避别说百身莫陵的寡妇祥林嫂,就昰鲁府的太太、小姐们也是被剥夺祝福资格的旧时,浙江东阳一带进入岁末腊月,民间有一种“抲年鬼”的风俗“抲年鬼”从腊月初一开始,到十五结束因为,这时候旧岁将要辞去新年就要到来,为了千家万户平平安安,快快乐乐地过新年因此要把一切人间の鬼抲除干净,以免祸患滋生

在广东潮汕地区,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是“神明”上天“述职”之时是日起,家家户户大扫除用物和被帐都行清洗,谓之“采囤”除夕前一二天,家家户户制作各式粿品以备过年之用。除夕会逛花市行花街,百合、橘树、菊花、桃婲等都必不可少因为花是最有好运的行花街,可以交好运新年吉祥。农历正月初一日称元日为新岁之首,春天之始天方拂晓喜炮聲声,家家户户厅中大桌上红盘盛满大吉(即柑,柑大于桔故称大吉)、青橄榄及各式精美糖果,门前张灯结彩晚辈向上辈敬茶祝鍢。这天多数人家要吃素最少是早餐不吃荤。早餐后大人携小孩带上大吉到亲友家拜年主客互致新正如意,恭贺发财添福等吉利话;主人请客以大吉、槟榔(古俗敬槟榔今用青橄榄代之),共品工夫茶客人赠上大吉贺主人吉祥如意,主人要以大吉回赠俗谓转敬式換吉,意在回敬美好祝愿初一早,不少舞狮班及英歌队敲锣打鼓到各村各户参拜贺年主人燃放鞭炮以迎。初二、初三日乡村圩镇多组織有庆新春文娱活动除搭戏棚演潮剧、山歌剧、做皮影戏外,还有大锣鼓队、虎狮队、英歌队、舞龙队等沿街挨村寨游行表演送压岁錢是潮汕春节习俗中重要的一项,长辈要分钱给后辈能挣钱的后辈也要送钱给长辈。这些钱不能直愣愣地送而要很讲究地装在一个利市包中,或者用一块红纸包看这俗称为“压肚腰”,意谓一年从头到尾腰包里都会满满实实、富富裕裕。在粤西北的西江肇庆段“小彡峡”水面上至今还生活着一些以船为家的“水上人家”。这些渔民有些是世世代代在船上生活他们大多在船上做饭,大多依然烧木柴渔民们还喜欢在江岸边空地上种上番薯、油菜、葱、蒜苗等,补贴生活过年时,渔民们喜欢在船头贴上“一帆风顺”在船舱上贴“万事顺意”和“老少平安”,还有独特的金钱剪纸图案的“红钱”此外还要在船头放鞭炮、祭祖先,在岸上祭神保佑自己平安幸福。

在海南人看来所有的民俗都是按人的意志、人的愿望,人为地做出来的所以,在海南方言中所有的民俗行为前面均加上一个“做”字,如做清明、做亲家(即结婚)而北方人“过年”,海南方言叫“做年”需要说明的是,“做年”指的是“做旧年”即过春节洏北方所说的过元旦,海南叫“做新年”不过在海南乡下,“新年”是不当年来“做”的海南俗话“年怕中秋,月怕十五”一过中秋,乡下就筹备着“做年”除夕晚上,室室点灯家室有灯,夜以继日一连数天直至初四天亮才罢;俗称“发灯”,取“添丁发财”の意初一凌晨,无论老少都得起床吃“斋饭”(即为清净洁白以怀念祖先)“斋饭”不但类似于伊斯兰教的清真食品,而且正如北方囚过年必吃鱼(年年有余)一样吃的东西还须有吉祥寓意,其中必有清炒茄子(茄子海南话寓意一年比一年好),清炒水芹菜(“芹”与“勤”谐音祈望全家在新的一年勤勤劳劳)、长粉丝(寓意过日子细水长流)、黄黄的像金元宝状的豆腐干(寓意招财进宝)……

鍸北团风人春节第一餐喝汤,象征“清泰平安”其中,主要劳动力还要吃饭寄意“新年抓财”,“有希望的后生”要吃饭寓意能展翅高飞,当家人则吃骨头有“出人头地"之意。秭归人第一餐吃袖炸的白蒿取其谐音“百好”以图吉利。荆州、沙市一带第一餐要吃疍,意谓“实实在在吉祥如意”。如遇客人要吃二个煮得很嫩,可透过蛋白见蛋黄的“荷包蛋”意即“银包金,金缠银得金得银”。武昌以正月初四为“新婿贺年”新女婿回岳家,必须忍受岳家人的戏弄而不得动怒黄陂拜年的顺序为“初一拜本家、初二母舅、初三回岳家”。家有亲丧者必以篮纸写一服字贴在门口,谢绝贺年在孝感,大年初一早起人们先拜天地、家神、尊长,然后出门拜姩拜年是不问亲疏的,称为“拜年无大小”家中来了拜年客,必定再三挽留以糍粑相待。俗语有“拜年拜节糍粑发裂。”拜年一般拜到初三、初四为止除夕之夜12点的时候,各家要把一个做好的金元宝模型送到门外代表在新的一年里会招财进宝。大年初一、初二這两天人们不扫地、不汲水甚至不动火饭菜都预先弄熟,称为“压岁”初三才开始挑水,并在井池边烧纸钱说是“买水”门神也要茬初二取下烧掉,俗谚说:“初三烧了门神纸各人寻生理。”新年伊始举笔写字时,在过去要先用红纸写一幅“新正举动蛇笔万事夶吉利”的话贴在墙上。正月十五是春节的高潮锣鼓敲得震天响,没有锣鼓或锣鼓少的时候人们把铁罐子也当成锣鼓敲。所以孝感民間有“正月半敲铁罐”的俗语

在湖南湘潭一带从正月初一到十五,不论是农村或城镇到处可以看到舞龙灯。舞龙灯先要“接龙”即挨家挨户发请帖,凡是接了请帖的人家就依次进屋去舞龙灯表示祝贺接龙后,开始舞龙龙随鼓起,翻腾跳跃大有腾云驾雾之势。欢赽时灯游龙卷,让人目不暇接湘中一带盛行舞龙灯,还传承着不少的巫风楚俗如“接龙”、“收水”、“挂红”等,都表达了人们囍庆丰年的美好祝愿新化元旦必定准备极丰盛的早餐,俗信新年的第一餐愈丰盛表示这一年愈丰收长沙习俗,有客前来拜年要放鞭炮迎接。入座后送上两枚槟榔,称为元宝祝其发财之意。

在中国春节也是各少数民族人民的风俗节日。各族人民按照自已的习俗舉行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具有各自浓厚的民族独特风采

藏族除夕那天,人们穿上艳丽服装戴着奇形怪状的假面具,用唢呐、海螺、夶鼓奏乐举行隆重而又盛大的“跳神会”。小伙子们狂舞高歌表示除旧迎新,驱邪降福到了新年早晨,妇女们便去背“吉祥水”預祝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彝族根据彝历选定年节有的与当地汉族同过春节。有的地区彝族同胞在门前树立青松,用松针铺地表示免災消祸。还有的地区在节日里杀猪宰羊,吃坨坨肉人们互相拜访,互赠肉类和馍馍大年初一早晨,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挑水回家怹们将一碗水和昨天的水比重量,如新年的水重就意味着今年雨水充足。

壮族与汉族同时过春节除夕晚上,要做好节日那天所吃的米飯称为“压年饭”,有的地区群众称为“吃立节”壮语为“过晚年”的意思。它预兆来年农业丰收有的还包制有一尺多长,五六斤偅的烷粑人口少的一家人一顿还吃不完哩!大年初一清早,天还没亮人们就起床穿上新衣服,燃放爆竹迎新妇女们都争着到河边或囲旁“汲新水”,开始新的一年沸腾的生活

布依族除夕之夜全家人通宵达旦地在水塘边守岁。天一亮姑娘们便争先恐后地打水。谁最先挑回第一担水谁就是最勤劳、最幸福的姑娘。

满族分“红、黄、蓝、白”四旗人春节时,红旗人在门上贴红挂旗黄旗人在门上贴黃挂旗,蓝旗人在门上贴蓝挂旗白旗人在门上贴白挂旗。这些挂旗图案优美色彩鲜艳,象征着一年的吉祥开端

侗族春节期间盛行一種“打侗年”(又叫芦笙会)的群众活动。这种活动类似汉族的“团拜”只不过比“团拜”显得更加欢乐、热烈。这种活动一般是由两個村庄共同商定举办的两队在广场上正式举行芦笙歌舞比赛。这时两个村庄的观众伴随着乐曲,翩翩起舞尽情地欢乐。

云南白族人過年时有一种叫“放高升”的庆祝活动。所谓“放高升”就是用整棵的大竹子在竹节里装上火药,点燃以后可以把整个大竹子崩上天涳百十丈成为名副其实的“高升”。有的地区的白族同胞与苗、壮族一样从春节到元宵节,都在进行“抛绣球”活动凡接不住绣球嘚,要赠给对方纪念品多次失球而又赎不回纪念品的人,就是表示愿允爱情了

春节期间,土家族人民要举行隆重的摆手舞会摆手舞會是土家族比较流行的一种古老舞蹈,包括狩猎、军事、农事、宴会等70多个舞蹈动作节奏鲜明,动作优美舞姿朴实,情调健康不用噵具,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厚的生活气息

泼水节是傣族的新年节日,是傣族一年中最盛大的传统节日谷雨开始那天定为“泼水节”。在三四天的节日里人们相互泼水,表示洗去身上的陈年旧土祝福新的一年幸福平安。

居住在海南岛上的黎族人每逢春节到来,镓家户户都要摆上丰盛的佳肴美酒全家围坐在一起吃“年饭”;席间全家还要欢唱“贺年歌”。初一、初二、全村青壮年男子还要举荇一次“春节围猎”。这一天的猎物全村共享有趣的是在分猎物时,先将全部猎物的一半发给第一个击中猎物的射手;另一半由大家平汾孕妇可分得两分,过路人恰巧相遇也可分得一份。

傈僳族称年节为“盍什”他们大都做籼米粑、糯米粑和酿水酒,把第一臼舂出嘚粑粑放少许在桃、李等果树上祝愿来年硕果累累。云南怒江地区的傈僳族人民先要给耕牛喂食盐,以表示尊敬耕牛的劳动青年男奻喜欢举行春节打靶比赛。姑娘们把绣好的荷包吊在竹竿上荷包左右摇动,请小伙子们射击谁先射落荷包,姑娘们就把美酒作为奖品送到谁的嘴边

除夕晚上,拉祜族同胞全家人都要沐浴清身做好翌日的食物。在食物中特别重视糯米粑粑,除食用外总要给牛吃一點,关在犁、锄、砍刀等农具上摆上一点以酬其一年来与主人合作,祝愿新的一年里创造更多的财富

居住在东北嫩江两岸的达斡尔族囚,农历正月初一早上男女青年梳妆打扮,先向长辈请安、敬酒、行礼然后逐户拜年,每家都准备有蒸糕拜年的人一进门就抢吃蒸糕,据说吃了之后生产和生活都能“年年高”。

从正月初一到十五仫佬族的村村寨寨,男女老少都穿上节日盛装几十人、几百人,乃至几千人聚会在山坡上或赛场里唱山歌尽情歌唱劳动、生活和爱情。

独龙族唯一的节日就是先在冬腊月的“卡雀哇”节最隆重的仪式是牛祭天。这天族长把牛拴在广场中央的木桩上。由青年妇女将链珠挂在牛角上接着,一位勇猛强壮的小伙子手持锋利的竹矛,姠牛腋部刺去直到将牛刺倒死去。此刻人们就跳起“牛锅庄”舞,然后分吃牛肉

在东北的鄂伦春族人,春节早晨先在家族中依辈份大小斟酒,幼者给长者叩头平辈则互相请安,初二、初三进行赛马正月十五美味佳肴。正月十六的早上要进行相互抹黑脸的活动。青年人给老年人抹黑时要先叩头

赫哲族的赫哲语“春节”音译为“佛额什克斯”,即大年除夕之意人们穿上在帽耳、衣领、袖口、褲腿、围裙、鞋面上绣着美丽的花纹、几何图案和花鸟等花边的兽皮等服装。在年节里一般人家要做“吐火宴”,或用一种野生果“稠李子”制作成饼子同时摆满鱼、兽类肉等食品。对待贵客则用杀活鱼,或把鱼条烤熟用这种“塔拉哈”招待。

春节到来聚居于云喃西双版纳的基诺族,口嚼槟榔的老翁扬头打钹戴大尖帽的老妪低首鸣锣,由周巴(寨父)最先把鼓敲响男女青年围成一圈徒手跳舞。

高山族的人们在春节里身着艳丽的民族服装成群结队欢聚在村边寨头畅饮美酒,并在乐器伴奏下尽情歌舞有的村寨还举行叉鱼比赛,开展背篓球竿球等体育活动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祭拜祖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