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练10分钟的禅定的意思有效吗

禅定的意思禅定的意思,禅,打坐,禅萣的意思的境界,科学禅定的意思,我想学禅定的意思,禅定的意思入门,五禅定的意思,南怀瑾

}

修禅定的意思的方法有很多种按照我们佛教的禅定的意思修法,不管修哪一种禅定的意思都要进入初禅、二禅、三禅和四禅这样渐进地修上去。要入定就要具备一些因缘,就是当时要离五盖所谓五盖是:昏沉、掉悔、嗔、疑,还有贪欲当这些烦恼没有现前的时候,如果修法正确都有机会入定。如果有这些烦恼在的话就很难入定。除了烦恼的因缘之外我们身体上有某些障碍,也会影响我们入定

要入定,首先要有入定前的┅些觉受就是说,如果一个人的身心都很舒适修法又很正确,那么他要入定之前会产生轻安的现象。即全身非常舒服一般人的感覺是全身轻飘飘。初学禅定的意思的人在入定前会有轻安现象:有些人会觉得身体越来越大,甚至整个身体都在膨胀大到他会觉得充滿这个世间;有人会觉得身体越来越小,或身体浮起来这些都是轻安的现象,这种现象过后就会产生很快乐的感受,这都是入初禅前輕安的觉受在禅定的意思里,初禅、二禅、三禅都有不同的快乐感受到了四禅就没有乐受了。
入定的人一定会觉得全身很舒服很快乐这快乐的感觉会使他身上原有的病痛等不舒服感消失。另外当他入定的时候,呼吸一定是非常均匀、非常舒适的呼吸一定会变得微細。我们可以从这些现象分辨出入定的一些情形。根据经典说入初禅会生起觉、观、喜、乐、定五件事,称为初禅五支初学者入定時是分不清楚这五支的,所以初学者不必先理会初禅五支以免分心。初学者可以从心念集中了、呼吸变微细了、身体非常舒服了以这些现象来确定自己已经入定了。另外初入定的人往往有一种感觉,就是他从非常舒服的感觉中出来之后会觉得忽然脚酸、麻、痛了;泹是,在他出来之前却不知道痛为什么呢?因为初禅只有乐受没有苦受所以,你静坐到心念很平静身体非常舒服的时候一旦休息就感觉全身疼痛,这表示休息前你入了初禅这是很多修禅定的意思的人都有的经验。但是有些人不但不明白为何麻、痛还会否定自己已經入定了呢!原因是被那些讲经教的老师误导了。那些法师不明白入定是怎么回事将入定讲得很难很难,甚至于听到你修禅定的意思怹就会说小心着魔。其实四禅八定不是佛教专有的,外道也会的为什么我们佛教一讲起禅定的意思,就怕会修出问题呢原因是没有囸确地去认识初禅到四禅是什么。

刚才说入定过程有呼吸的变化,心念的变化还有身体感觉受乐的变化。许多人不懂得怎样利用这些變化来认识入定的道路所以,都是先安坐然后继续坐、坐、坐,时间久了他不知不觉地进入定里面了。到底什么时候入、怎么入怹不知道。这样的修行人往往认为必需坐得很久很久总之,坐久了就一定会入定其实坐久久而入定,就是不懂如何入定他不知什么時候入了定?也不知自己怎么入
懂得怎么静坐修定的人,要懂得如何入定与出定不懂修禅定的意思的人,即使入了定了也不知道是入叻定就那样在那里傻等。很多出家人都能进入初禅、二禅、三禅甚至有的出家人修到了四禅。他们的静坐经验是什么呢原来每一次怹坐下来时,总想体验他上一次静坐的觉受然后就等、等、等时间到了,他所期待的体验又出来了就如此入定了。大多数的出家人都昰这样的期待上一次静坐的体验而入定,这就是他不懂得如何入定就不信一瞬间也能入定。为什么他不懂呢原来很多人忽略了入定嘚过程,由于不观察入定过程最重要的讯息只好等待所体验过定中的舒服感觉,当那体验出现时他才认为:哎呀我又在定里面了。这說明他没有观察入定的过程所以,他每次都不知不觉地入禅定的意思

在禅定的意思学习里,要学习认识入定的过程其实,过程很简單为什么说很简单呢?因为在禅定的意思里面有快乐的感受,呼吸很细心念也很微细。就凭这三件事情我们可以这样说:当你入萣时,呼吸一定是从粗变细、心念从粗变细、身体从没有乐受变成有乐受就是说,入定的过程中至少有三件重要的事情在变,你要小惢观察它变化的过程

要什么时候观察这三件事呢?当你静坐时一旦觉得呼吸很细,没有杂念心念很平静,全身有乐受出现时你不偠留恋在里面,要快点退出来为什么要如此呢?因为当你发现身体快乐心念变细,呼吸变细的时候你就能在退出时观察它的变化。伱会发现心念变粗,呼吸变粗快乐的感受在退。当乐受完全退时你就快点再度集中,先想我要再度入定然后再度集中于修法。如此你一定有能力再回到原来的觉受。也就是说你刚刚从初禅下来,你一定有能力再回到初禅你再度集中的当时,就快点注意观察三件事的变化呼吸变细,心念变细还有乐受又出现了。这是非常重要的三件事因为这过程就是入定的道路。所以要你去观察心念怎么從粗变细呼吸怎么从粗变细,怎样从没有乐受变得有乐受这就是你自己要去认识的道路,什么时候观察此三件事时机(火候)就是當呼吸很细,没有杂念心念很平静,全身有乐受时
    每次一静坐,你就要想:啊我现在就要入定了!初学者一般是做不到的。你必须唑一段时间坐到乐受快出来了、没有杂念了、心念微细了、呼吸微细了,这时候快点退出来一退出来了你就想:啊,我现在就要入定叻!这时你一定办得到在入定过程要观察三件事在变化:心念、呼吸和乐受。

这样小心重复观察入定三件事情:心念、呼吸和乐受你僦会懂得原来入定过程是这么回事。必须重复训练上去,下来再上去,再下来做越多次越好。以后你就会越来越快地入定。一般囚不懂得重复训练入定只会贪着乐受而住在定中的乐受而不想出来,一直呆呆到定力退了才出来,如此修定者能入定却不懂怎么入所以,任何人初入禅定的意思千万不要一入了定就不出来。应该是一进去就快点出来然后,再快点进去快点出来一直重复做,做到伱很熟练了很清楚如何入定后,才来加强定力所谓加强定力就是进去了不要马上出来。在练习加强定力时要在定里多久呢?初学者叺初禅千万不要太久五分钟就好了。在里面呆五分钟就要出来但是不要下座,然后再进去五分钟后出来为什么呢?因为在初禅里呆嘚太久心念可能会更细而离开初禅。甚至于深入到更高禅定的意思呼吸更细,心念更细也更快乐。于是你对初禅心念的粗细混乱不清也就是说练习加强初禅定的意思力时,他在入初禅半小时内要出入定六次。这样不但修了半小时的初禅而且懂得出懂得进。当每佽出入定五分钟做得很熟悉很有把握了,你就去入定十分钟或者十五分钟十五分钟有把握了,你就去坐一小时就这样地加强定力。當你觉得这个定很稳固了然后才能设法进入另外一个禅定的意思。这就是所谓入定的技巧

     坐禅之前必要的准备功夫 佛教讲因缘,即内洇外在条件,因此要想“坐”出“禅”来,对初学者要有个好的因缘:

(1)环境:要选空气好,相对安静不易被人干扰之处,该開的窗门开;电视、收音机关;关好门免得他人闯进打扰。这是自然环境同时,心情要在比较平静时身体状况要在心比较正常时,洳果是心乱如麻时或身心病痛很严重的,请勿禅从这是身心的环境。 ?

    环境不好易走火入魔,比如你正全身心入静时,谁狠狠地嶊你一把你就可能出些问题。心情太乱时禅坐也不易入静,甚至诱发不好的心情、行为 ?

(2)食:从佛教角度,称吃饭为药食食粅,是作为药来用药用的种类不对、无益身心,药用的量多少不对也有害身心,因此要注意,如准备坐禅时不要吃剌激强的东西,如葱、蒜、酒等吃饭亦不可过饱、或过饥。这些皆不利气血的稳定运行、保持人的清醒,会使四大不调

(3)睡眠:睡眠是无明的┅种,但是凡夫身心有这规律。因此要保证睡眠时间,但过犹不及睡眠过多,使入昏沉也浪费时间,少睡眠、太疲惫也无法禅唑。曾经阿那律“一睡一千年”遭佛批评,被批评后又七天七夜不睡,以致瞎了眼犹如琴弦,太紧太松都不行

(4)身体:身体虽嘫是臭皮囊,但可以借假修真由身及心。禅坐开始之前要焚香,跪拜三次调身心,进入角色并注意以下事项: ?

A:坐垫稍厚,不偠太软太软无法坐稳,坐稳很重要 ?

B:坐式可全结跏跌坐,右脚置于左膝上再左脚安于右膝上,此是吉祥坐或降魔坐;可半结跏跌唑以左脚置右脚上,令左脚指与右膝齐右脚指与左膝齐,亦可胡坐即盘着双腿,两双脚都贴在地上第一种,训练有素的年轻人鈳用;第二种,比较合适一般人用;第三种胖人,年纪大的人好用当然不全这样,有的人年纪虽大却身体很软,用第一方式亦无不鈳如果以上方法,皆不合适就象平常一样,坐在椅子上亦可。总之以舒适,自己觉得合适为原则

C:要宽解腰带,却除手表眼鏡等紧扣在身上的有碍物,衣裤不可太紧身 ?

D:以左手掌放右掌上,或右手掌放左掌上手掌朝天,放大腿上大约在肚脐下两寸的地方,手掌微弯两大姆指相触。 ?

E:手臂要放松肩应稍下垂,双臂不要紧贴身体应离身体两寸,使空气可以流通以使不落入睡意,鈈使臂与身体互相挤压 ?

F:背,挺直又放松,不可弓着 ?

G:眼睛,不可全开不可全闭,微微的张开使少量的光线进入即可,眼瞼不下垂意识中看向丹田(丹田:脐下1-3寸左右)方向,或两眉之间(高血压者不可看两眉之间) ?

H:颚要保持松驰,不要咬紧上下排牙要留有微隙,双唇轻贴以能自由出入气息为宜。 ?

I:舌轻顶上颚接通气脉。 ?

J:头微微向前,不可下垂不可高昂。 ?

调好這些全身适度摇动,活动一下然后,自我修正检查核实自己必要的准备功夫是否到家(是否符合所列的要求)达到要求的标准后,開始静几分钟然后,放下所有的旧事现在事,未来事

(5)息:佛教分呼吸有四种: ?

甲:风相,出入有声 ?

乙:喘相,虽无声音但出入结滞不通。 ?

丙:气相无声亦不结滞,但出入不细很粗浮。 ?

丁:息相出入无声,不结滞不粗浮,出入绵绵若存若亡,形神安稳 ?

风相,气散喘相,气结;气相则劳却不科学,只有息相;才是我们要求的息,才能定

(6)调心:以上准备功夫,嘟为了这一招调心、定心。要调心调伏这心猿意马,达到定心除为调心准备必要环境外,还要专门的训练方法

    “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这是高境界的坐禅初学者不易做到,暂不谈这里只谈有形式的坐禅,不过要注意的是,坐禅不等于枯坐马祖就说过,磨砖不何作镜枯坐岂可成佛。因此坐禅讲究具体的方法。法门无量、禅法万千这里,介绍坐禅方法之一——呼吸法呼吸法的修持,在必要的准备功夫完成之后方可进行 ?

(1) 鼻吸鼻呼:把注意力放在鼻孔的前部,感受鼻吸鼻呼时空气进出鼻孔的韵律囷感觉。 ?

(2) 数吸:鼻吸鼻呼一呼一吸数一,再呼再吸数二以此类推,但不要把数数的太高十以内可,这数是心中在数 ?

(3) 腹吸:吸气时,腹部会自然鼓起呼气时,腹部会伏下去注意腹部的一起一伏,亦可结合数数方法类同上。 ?

(4)鼻吸口呼:鼻吸时注意感受鼻孔吸气时的感觉,口呼时注意口呼时的感觉,这方法练到一定时间后鼻吸口呼时,除了感受鼻吸口呼时鼻口的感觉外還可注意鼻吸口呼时腹部的起伏感觉,达到一定功夫后尚可配上数吸数呼、数起数伏、一旦能达到这三者配合默契,那么就心不颠倒、意不散乱,进入禅境了 ?

另有两呼吸法,少有人知道这里一并介绍: ?

(5) 口呼阿弥陀佛法: ?

鼻孔绵绵吸气,注意鼻吸时鼻孔的感受气要吸得满满的,满腹然后,口呼气同时,口呼阿——弥——陀——佛不以声呼,但以气呼呼到佛字时,气长出直到气呼完止,同时注意腹部的自然内收,呼出阿——弥——陀——佛气韵时观想阿——弥——陀——佛之字一个个随气被呼出口去。 ?

(6) 口呼唵嘛呢叭 弥吽法方法类同上。 ?

?以上二法,如你感觉置身明朗祥和的环境中时,可选第(5)法,如您感觉置身阴暗怪异的环境中时,可选用第(6)法。 ?

    以上呼吸法如运用得当,长期坚持可使你的身体素质精神境界得到双提高。 ?

    刚才说修禅定的意思有一些障碍一个是五盖的烦恼,另外是身体的某些障碍

关于身体的障碍,一个在胸前一个在后背。在静坐的时候身体里会有气的运转。僦是说当你精神专注在你所观的境时,你必然会全身放松身体一放松,你身体的气就会运转起来气功师会说是在练气功。其实不是我们在专注修定。但是因为你的心专注在一个境里面对身体不理会,你的身体就会放松身上的气就会运转起来。当它运转的时候洳果你身上有一些气脉阻塞,气运转到那里就会疼痛于是禅定的意思就修不好。一般受寒的阻塞都在后背一般呼吸或心理的问题会造荿前胸阻塞。忧郁、劳心、嗔心等就会感觉胸口闷还有一个就是胃的部位,有些人胃寒他坐到一定时候就会打嗝。
当你静坐到身上气感发动时候若身上有疼痛,而不是酸痛表示你静坐坐的好。为何说好原因是身上有病痛,你平时不知道你静坐的时候,气要打通疒灶而痛你要去处理病痛,如果你不去处理气就会干扰你。如果你不去处理它而每天坚持坐慢慢的也会自动打通,但是要花很长的時间如果你们发现任何的疼痛,都要将它处理掉不要认为出现病痛是老师教错,或者是修错过去在静坐时若受到惊吓,以后每次静唑就会胸前痛你要找医生或者气功师帮你调理,以免继续干扰静坐要记得,在静坐的时若受惊吓不要立刻就睁眼动身。应该静下来吞口水或者将气引到丹田,过后找人处理
背后有几个部位,就是会阴、命门、肺腧、大椎、玉枕等静坐时会有气通过这些脉轮穴位,如果这几个部位阻塞会造成一种冷热现象一个是在肚脐背后的命门冷,会导致腿冷麻还有胸口背后的肺腧穴一旦受寒,就会冷疼感冒的时候,大椎往往会冷痛阻塞如果是大椎阻塞,你静坐的时候会觉得背后很热很热,但颈项以上凉凉的这是气不能上来的缘故。如果是脑后的玉枕阻塞你会觉得整个颈项发烧,头重重的这也是气不通、阻塞。有这种现象你一定要去处理它。处理不了只要長久地坐,虽然被困扰一个时期最终它也会通。当气自动调理过去造成的病灶而痛说明你静坐有进步,所以说坐久出现痛是好事不奣白的人就会因痛打退堂鼓。

大多数人静坐几天后太阳穴和眉心这一带痛胀这是静坐时不小心造成的。为什么呢因为静坐时气会升到頭上,很多人没有觉察有气留在头上就休息了一次留一点点,用功几天后就会疼痛。情况严重时嘴唇裂,舌头生疮睡不着,虚火仩升这些都是气留在头上造成虚火病气。好多出家人都遇到这方面的问题自己被气干扰成病,对修炼时的气无知而修成“虚火外道”却骂气功是外道。
    所以每次静坐之后,头上某些部位会有气你如果有把握处理这些气的话,可以用任何方法处理处理气的阻塞是鈈分佛道或外道的,外道有好办法也可以采用不然的话,最好循古人的规矩静坐完了之后,先搓热手掌以爪梳头、以掌洗脸、以指按摩身体手脚。按摩的时候要注意不要立刻睁开眼睛。按摩完了之后才能睁开眼睛。
    按摩就是让你将积在头上或身上的气疏散掉另外有些人,静坐完了就去睡觉这是要不得的。这样容易造成头疼如果这些问题你都懂得处理,你就不会被气干扰不然,你静坐到最後你会因周身不舒服而心灰意冷。
静坐到了一定时候敏感的人都会发现有气在运转,大多数人都经验过太阳穴会发涨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我们修心养性会产生清净的气贪嗔淫欲会产生污浊的气,清净的气向头上升越清净的气升得越高。污浊的气往下降越污浊的氣降的越低,最高到头顶百会穴最低到小腹下的会阴穴。所以当心念清净到接近初禅的时候你身上清净的气就会升到眉毛的这个水平。是一个水平不是眉心一点。
你每次静坐完了一定要让这些气降下来。有些人很敏感他会知道,有些人不敏感就不知道不敏感的囚静坐之后,要好好的按摩以避免气留在头上。如果你用按摩处理不了就要做一些观想,观想气慢慢地从头上降下来你可以用手掌惢面对自己的头慢慢地慢慢地向下拉。向胸前中间拉拉到丹田,重复做这个动作如果还是不行的话,你可以拍打来处理留在头上的气用空心掌拍打。拍后会觉得你头上的气粘在手上要将它甩掉。如果这些你都懂得处理要进禅定的意思是不难的。有些人已经坐很久叻虽然没有什么杂念了,总是不能入定没有乐受。为什么呢多数原因是身体有病,造成心无力集中于是没办法入定。因为禅定的意思是很强的心力集中如果心力集中达不到相当强度,就没办法入定也就是说你的心力无法集中到所需要的能量,所以身体比较虚弱的人,静坐前就要吃一些补气的药


很多人有这样的经验,他到某个地方很容易就心静下来了总觉得到这个地方静坐很快就入定了。其实是那个地方的气场很好对他有帮助。虽然外在的气场对修行有帮助但是,靠外在的气场不如靠自己本身的气场,就是长期静坐後你也会形成本身的气场。至于气虚的人要吃一些补气的药来加强,他的静坐才会进步;身体健康的人就少吃补为妙
你静坐的场所鈈要整天换来换去,如果你在家里最好每天在同一个座位坐,你会在此座位上形成一个气场以后你再回到同一个座位,就很快能够定丅来这是环境的影响。还有你周围的同学坐得好的,靠近他你会沾光就是说,他的气场对你有帮助而你的气场对他会有干扰。如果他的气场很强你对他的干扰就会很微小,没什么影响如果他本身的气场不是很强的话,你的气干扰了他敏感的人就会心烦了。有疒者的气场会干扰身边的同修者,所以当你觉得坐在这个位置非常不舒服,可能换个位子就好了

修禅定的意思一座要坐多久?不一萣非要坚持坐完一枝香为什么呢?如果你没有昏沉、掉举、散乱你就必须坚持。如果你有很严重的昏沉、掉举、散乱那么,你就要洎己去衡量时间如果开始十五分钟坐得很好,过后昏沉、掉举、散乱每次都如此,我劝你不要坚持应该怎么做呢?就是坐走交叉修因为静坐开始的五分钟你坐得很好,十五分钟以后的效率就差了那么,你就坐十分钟经行十五分钟,然后再坐十五分钟再经行十伍分钟。如果你这样修也就是说四个十五分钟里,你都能正念清楚的那样修行就很有效果。如果说你坐了十五分钟之后,因为精神鈈好心无法集中地坚持到一小时,那是浪费时间不要听人家说,硬要坐完一柱香就是好事不见得啊!每个人都不一样,如果你今天精神很不好睡眠不足,或其它原因造成疲劳那么,我劝你快去睡觉如果不是烦恼而是精神疲劳,睡饱了再来坐效果会更好
入定是否入得越久越好呢?不一定!如果你要深入禅定的意思就必须坐得越久越好。如果不是千万不要坐得太久。为什么禅定的意思坐久叻,会贪贪什么呢?就是他每次一进去就不想出来一旦你入定就不想出来,这就是贪因此,修禅定的意思时在入定之前最好先规萣出定的时间。假如你要进初禅你就自我规定:现在我要入一小时的初禅。这样你入定后坚持一小时之内,不要上更高的定也不要丅。如果我现在要在入初禅十五分钟那么十五分钟后一定要出来。

禅修时在呼吸的无言观察中,有两个情况你应该避免:思考与昏沉思考的心大都清楚显示在我们前面讨论过的心猿意马的现象上,昏沉的心则多半是相反的情况昏沉一般是指任何一种昏昧不觉的形式。它最好的情况是一种心灵的真空其中没有思惟、没有对呼吸的观察,或对任何东西都没有知觉它是一个缺口,一个像无梦的睡眠一樣没有形状的心灵灰色地带。昏沉的心是空白的避开它。
  内观禅修是一种充满活力的作用禅定的意思是对单一项目的一种强而囿力的注意,觉察则是一种光明而清晰的警觉禅定的意思(sama-dhi)与正念(sati),是两种我们希望开发的能力昏沉的心两者皆缺,最糟的情況就是它会让你睡着,即使是最好的情况也只会浪费你的时间。


禅修有特定目标但没有时间表  当你发现自己陷入昏沉时,只要紸意到这个事实然后就重新将注意力拉回呼吸的感觉上。观察吸气与吐气时鼻孔的触感吸气,吐气并观察所发生的事。当你这样做叻一段时间也许几个星期或几个月之后,你会开始感觉到那个接触成了一个具体的对象。只要继续这个过程吸气,呼气并观察所發生的事。当定力逐步增加时心猿意马的状况就会大为减少,呼吸也会慢下来干扰愈来愈少,你将更能清楚地追踪呼吸的变化你开始体验到一种大大的安定,尝到完全没有烦恼的滋味没有贪心、欲望、嫉妒、猜疑或憎恨;不再激动,恐惧也不见了这些是美好、清晰与幸福的心态,它们是短暂的会随着禅修结束而终止。但是这些短暂的经验还是会改变你的生活这不是解脱,不过这些都是你进步嘚阶梯会引领你到达目的地。但是别期待速成的幸福。攀爬阶梯也需要付出时间、精力与耐心
  禅修体验不是一种竞赛,虽然有特定的目标可是没有时间表。你正在做的是逐步挖掘表层的假象达到究竟实相的觉悟。这个过程本身是迷人与自足的能让你乐在其Φ,别着急
  当你好好地做完一次禅修时,会感到内心焕然一新那是一种平静、活泼与愉悦的能量,能够拿来解决日常生活的问题以这点来说,就相当值得了禅修的目的不是为了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是禅修的副产品应该如此看待。如果太强调解决问题嘚层面你将会发现,在禅修期间你的注意力会不自觉地转移到问题上去,导致你无法进入禅定的意思

什么叫入定自在?入定自在就昰任何时候我想入哪个定就能够入哪个定,这叫入定自在比如我要进初禅,就一口气之间进初禅我要进三禅就一口气之间进三禅,這叫“入定自在”如何是“在定不自在”呢?如果我要留在初禅心念老是要溜上二、三禅,结果自动到了三禅这是你的初禅在定不洎在。什么叫在定自在呢如果我要入二十分钟,我进去出来就是二十分钟,这叫在定自在如果我说进去二十分钟,一小时了才出来就是贪着禅定的意思。明白了吗就是说,你入定前要定下我现在要入定多久,然后到那个时间出来就不是贪如果你要二十分钟,結果是一小时才出定就是贪。明白吗也就是说你不自在。出定自在就是坐禅的人想出定一想出来就出来了。身心就恢复到入定之前嘚状况不要以为一睁开眼睛出定,就能身心恢复常态如果你出定后会觉得头发涨,被气锁住很不舒服,这是出定还不够自在所以,修定有所谓的出入定自在和在定自在当你们熟悉了各种禅定的意思之后,你每次入定之前最好给自己预设一个时间。

刚才说道禅萣的意思有一、二、三、四禅,我用登楼比喻一、二、三、四禅就是心集中的能量高低。犹如你上一幢楼上一楼、二楼、三楼、四楼,表示说一禅、二禅、三禅、四禅那是不同的高低的集中力,也就是心的能量当你的心念达到入禅定的意思之前的集中力,称为未到哋或叫做近行定,有初禅的近行定、二禅近行定近行定是什么意思呢?近行定好象你上楼梯到某一层因为还未进房间,你可以继续往上爬也可以爬下来。入根本定也叫安止定进入根本定好像进了房间,你就不能上下爬了在近行定能上也能下,在安止定不能上也鈈能下初禅近行定是心念的集中力达到了初禅的水平,不等于你当时进入初禅所以上到初禅近行定,不等于进入初禅安止定当你进叺初禅,会有进入的感觉整个人沉入在里面。这时若要上下就必须从初禅出来,你就会有从里面出来的感觉就是说进去和出来犹如進出房间,上去和下来犹如上下楼梯是不一样的。

禅定的意思之间的觉受差别处    初禅与二禅最大的差别是:初禅的心态有觉有观很容噫被声音干扰。初禅的人听到声音心就乱了,所以佛说声音是初禅的刺二禅的心态无觉无观,声音的影响你都如如不动。
三禅和二禪的差别是:在三禅你会觉得身体不存在了。但是感觉头还在,觉得全身很快乐却不知道身体在哪里。到了三禅呼吸很微弱有些囚会觉得呼吸困难,主要是呼吸不正常及胸口有毛病而造成的障碍一般是忧郁、易怒及紧张的烦恼造成气结檀中穴。有些人到了三禅心髒会跳快为什么呢?因为三禅的呼吸很微细。那些心没有力的人会觉得心脏负担不了会跳得快一点。这样他就应该在三禅多呆,慢慢地适应最好是吃补心气的药。
    上四禅呼吸就要停止了。有些人会呼吸停止不了他就只能留在四禅近行定,无法进四禅你如果罙入四禅,外面的声音是都听不到的那是最好的四禅。如果一个人在四禅里面听不到声音以后,这个人就可以进一步修第五个定如果你只修到四禅近行定,还会听到声音就没有能力进入第五个定。
禅定的意思越高定力越强,心念越细呼吸越细,感受越快乐但昰,从三禅进入四禅有一个很明显的现象那就是一旦你从三禅进入四禅,快乐就会立即消失完全没有乐受——舍受。如果你们有经验過四禅就会知道叫舍念,就是没有造作的平等心四禅的心不造作,而且非常清净——念清净

如果从初禅到四禅,你都弄清楚了以後不管你修密宗、禅宗,任何修法你都可以用禅定的意思来判断自己的心。修禅定的意思好象是磨刀一样切东西的效率,要看那刀磨嘚有多锋利修行时心的效率就是入定有多快。如果今天你坐下来连初禅都上不了,然而却要修大威德金刚、或者修大圆满、或者修禅宗这样修任何法门都修不好的。你应该知道自己是以散乱的心来修明白吗?但是如果今天你能进到四禅,那今天修任何法门都很有效因为你清楚今天的心力,是以清净的心来修行也就是说,不管你修佛教任何法门用不同的粗细的心力来修行,得到的功效是不一樣的四禅的清净心,是修道人要去争取到的所以,如果你的心无法平静就去参禅你只是在胡思乱想,如此参话头打禅七是胡打,變成烦恼纠缠不清的“缠七”为什么呢?心都不能安定下来烦恼一大堆,是烦恼在参缠还以为是参禅。修任何法门最终是要修慧要覺悟而修慧之前要有定力。佛法说有慧没有定叫狂慧狂慧的人烦恼很多,还说自己比他人有智慧因此,把禅定的意思掌握好的人洅去修炼任何法门,都是有所帮助的如果一个人他不认识到定是慧的基础,定力不足就去修行高深法门那么,他根本不懂自己用什么惢去修在这里再次强调:一定要修好禅定的意思。

加载中请稍候......

}

修持佛法非常讲究戒定慧三无漏任何法门皆不离此三字要诀,一切法门的修持都是从持戒入手如果一个佛教徒连这最基本的戒都不愿去持的话,那是不可能有所成就洏做到离苦得乐的所以戒是三无漏学的首要条件,因持戒而去除身口意三业得清净继而修定我们平时有由于无明造作,心念相对比较雜乱而这散乱的心使我们很难在遇事时冷静观察,心念容易随境转而生起贪、嗔、痴、慢、疑等业障在此心境下,很难有能力冷静地汾析观察事物之本性所以我们一定要首持戒而后修定,有了这定心我们就比较容易深入分析观察到事物的真相,而这能深入分析观察箌事物真相的能力就是智慧因此,三无漏学是修行的次第有一定的次序,因戒而定有定生慧,这就是修行的次第

禅定的意思是由梵语翻译过来的,译间为禅那就是静虑的意思静虑——就是把心定下来,冷静地分析观察思考问题“定”——就是在观察境界时专心┅致,摄住散乱的心念专注一念上;“观”——既是作这种行观修持禅定的意思者都不离“止、观”二字,只有在此二字上下功夫才能入于正定之中。佛教把我们所居住的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在欲界居住之众生都有无穷尽的贪欲;而色界、无色界境界是要靠修禅定的意思才能进入的。

而我们要想进入色界、无色界就得靠修行来完成在进入四禅八定乃至灭尽定前,我们必须要经过一些在欲界嘚基本训练要经历粗心定、细心定,欲界定、未来禅等四个过程才能真正进入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乃至灭尽定的过程。下面我们來具体讲解一下这四禅八定的修持次第和心境:

开始学禅住者心相对比较散乱,杂念较多很难使自己静下来;而由于姿势不端正而引起腰酸背痛;而由于长期处在精神肌肉紧张状态下,坐不多久就发生腿酸、麻、胀、痛体症呼吸不够顺畅,胸闷等现象而难于持久。所以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我们要用有效的具体方法来摄住我们原本散乱的心念,调整原本不端正的姿势理顺我们呼吸状况;具体方法囿观心法、观息法、参话头等方法,使我们原本散乱的心念收回来这样心念慢慢地就会变的很细微了,慢慢地通过调整把原本不端正嘚身姿调整端正了,通过这些方法把原本不顺畅的呼吸顺畅起来,而达到这状态就说明你已经到了粗心定了当然,进入粗心定并不代表已经达到无念的状态只是比原来的念要少的多了,只是念比原来要细微些了;身体也已经端正了肌肉也处于相对的松驰状态了;而呼吸自然也比较顺畅了,但是呼吸还远远不够细长;心念摄住了只是杂念少了,不再会胡思乱想了但是念还是有的,还是通过我们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不断产生

当你进入细心定后,你的心念已经很细微了身体也能自然平衡端正了,久坐也不会再腰酸背痛或是感到疲倦了大多数学过打坐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经验体会那就是当坐了半小时或是一小时后,就会感到身体很疲倦那就是洇为你还没有进入粗心定,如是你进入了细心定后就不会有这感受了。当你在进入粗心定再入细心定后身体姿势就会自然调整的端正,而久住不会有感疲倦如果你继续禅坐,就会进入更深的定中那就是进入真正的欲界定。

在粗心定和细心定时我们还得用念来控制妄念的产生,而进入欲界定后就不必加以控制,妄念自然不会再产生而且这时的心念也处在相对平静的状态,不必再加以调整和控制进入欲界定后,我们就可以整天打坐一点也不产生会心浮气燥情况,不会再有任何的疲倦感了而呼吸处在相当细微久长的状态。

在進入欲界定后如你继续精进禅修下去的话,到达某一天你会忽然发现,你感觉不到身体的存在了感觉整个身心不见了,这只是一种禪坐时的感觉并不是你真的身体不见了,当然如是你出定,还是有这具色身的存在这只是在禅坐时的一种感知上的感觉。如是说你箌了这一步那你的身体阴阳基本上处在平衡状态,不会因阴阳失调而生病因此,我们如要得到一个健康的身体就要通过修持太到这┅未禅定的意思才能做到无病而健康。

讲到这儿有一点,大家一定要注意的有些人,在修练静坐禅修时会进入一种昏睡状态,一但叺静马上显现出一种昏昏欲睡的状态来也可称着痴业障显现的状态,往往以为自己进入了这“未来禅定的意思”这不能称之为“未来禪定的意思”,这种状态称之为“枯定”或是痴来显现如要进入“未来禅”或称为“未来禅定的意思”,对一般人来说一定是经历过“欲界定”,而要进入“欲界定”那一定是经历了“细心定”的修持过程而在进入“细心定”前是一定会经历“粗心定”修持训练过程,这是一个修持禅定的意思的次第次序修行是不可能一步登天的,它必须是经过严格次序的训练才能一步步地达到

而前面这四个定都鈈能称之为真正的禅定的意思,它们只是在修持禅定的意思前为进入修持禅定的意思而所做的准备工作,如是没有前面的基础准备工作那是不可能进入真正的禅定的意思修持的。而真正的禅定的意思修持是从初禅开始有初禅进入二禅、三禅、四禅,只有进入了初禅財算是真正进入禅定的意思修持了,而未来禅还是是停留在欲界定中而当你进入初禅的过程就是出离欲界的修持过程。下面我们来讨论簡说一下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的心境情况:

当一个人在进入欲界最后一定未来禅定的意思时继续修持下去,就是修出离欲界心如果他的定力达到相当精深的情况下,原本静下来的身体慢慢地会感觉到再次地动了起来这动的感觉因人而宜,大约有不同的八种感受那就是“冷、暧、动、痒、涩、滑、轻、重”等,最常见的就是身体轻微时动了起来到达这状态,说明他已经进入初禅了他的心境已經出离了欲界。

从未来禅在进入初禅是有个过程的在准备进入初禅前,先要静坐几天然后在极静中,突然感觉自己的身体完全消失了这是到达了未来禅的境界,然后又在感知上感受到身体慢慢地再度动了起来在这一瞬间会产生一种触的快乐,在身心内外感受到一种寧静舒适的乐感来当进入初禅以后就不须分段食不食了,因为这时的行者已经没有了鼻、舌二识,只有眼、耳、身、意四识存在因為进入初禅后没了鼻、舌二识,所以对气味的香、臭是嗅不到的;舌头对酸、甜、苦、辣的味觉也没有这时的他已经脱离了欲界的财、銫、名、食、睡五欲。也就是说他已经除掉了贪、嗔、痴、慢、疑这引起人们五大烦恼的根源,而这五毒就是遮盖我们慧识的障碍当嘫这只是在很粗的名相上的五大障碍。

初禅有五大特点也称之为觉、观、喜、乐、一心五支。下面我们具体地来分析一下这五大特点:

覺:觉是指我们的身体对外境的感受和心境这时的知觉是处在初禅的境界中,并非如我们现在的欲界知觉和感受

观:是指我们内心的觀察。觉是对境界比较粗的心念感受;观是内心对境比较细的观察;

喜:内心的欢喜感觉因为这时的我身心出离了欲界,也就是说脱离叻欲界的烦恼处在宁静舒适的境界中,故内心引起欢喜

乐:指我们身体五根所感受到的一种快乐。就如我们经历了一天的长途奔跑箌得停下用温和的热水冲洗,把疲劳不适都冲洗一空所得到的一种舒服感时的快乐心情一样当你进入初禅后,身体会有一种突然去除了欲界烦恼的疲劳后产生的一种无比舒服快乐的感觉所以初禅又称之为“离欲喜乐”,意思即是因为脱离“欲界”在内心生起的喜欢和快樂的感觉

一心:心专一念,定在境中保持不动也可称作“心一境性”。

当一人在初禅修持相当的基础继续精进修持当禅定的意思功夫更为精纯时,就会发现自己觉、观的心念很粗(“觉”指的是你对境物的感觉;“观”就是因觉而生起的种种思想活动)。就如说吧当你在感觉上发现在身体上产生某种变化而生起的思想活动,知它在做什么发生了什么事?这就是“觉”与“观”而这时你会发现這“觉”、“观”的心念很粗,这时你会生起想把这很粗的心念舍弃了因为你认为这也是一种烦恼,当你把这种很粗的“觉、观”舍弃後就会慢慢进入无觉无观,这时的心境如止水,心念处在清明的状态内心这时一片平静、很清净的状态,也称作内静这种内静与初禅的宁静有所区别。由于在二禅的境界中是无觉无观的内心再也不会去作思维和判断所接触和境界,也不起语言上的分别因此这种萣也叫作“圣默然定”。进入二禅后无眼、耳、身识,在六识中只留下最后一识“意识”的存在

二禅有内静、喜、乐、一心四支。下媔我们具体地来分析一下这四大特点:

喜:因舍弃了很粗的“觉”、“观”和语分别内心欢喜;

为什么说离开了语言上无有分别,其实夶家可能性想一下在我们静坐时,虽说没有发声但并不表示没用我们平时所使用的语言来思考问题,就如上海人会用上海人平时习惯嘚语言表达方法来思考问题而北京人会用北京人平时习惯用语来思考问题,外国人会用他们本国的语言习惯来思考问题中国人会用汉語来思考问题一样,在初禅时还是有用语言来思考问题的情况,而到了二禅就舍弃了语言的思考因为没有了语言思考问题带来的烦恼,而感到内心的欢喜

乐:当你进入了二禅,在身体上的安祥和内心的平静而感觉很快乐喜与乐的差别在于身体上感受到乐后内心生起嘚欢喜。

一心:在这儿说的一心是指“定”就是当你进入二禅后,把心定在二禅的境界中保持着内心的平静或称为内静。

当在二禅的基础上继续精进修持,就会进入到三禅的定中心就慢慢地远离了因喜引起的躁动,这时就进入了更深的定中而禅定的意思功夫更为精纯,这时就会感受到一种从所未有的乐此定中的乐与外境都无关,是发自内心的一种乐初禅之乐是因离欲界而乐,故也称为“离欲囍乐”;二禅是因离开了语言的烦恼而乐故称为“默然喜乐”;三禅之乐可称为“离喜妙乐”。乐是前三禅所有在三禅后就没这乐了,故三禅之乐称为人世间最后之乐也可说人世间之乐或是人世间最乐就是在三禅了。当进入三禅后六根就留下意识起作用了。乐:当伱进入了二禅在身体上的安祥和内心的平静而感觉很快乐。喜与乐的差别在于身体上感受到乐后内心生起的欢喜

三禅共有舍、念、智、乐、一心五支,下面我们具体地来分析一下这五大特点:

舍:在三禅中我们舍掉了欢喜之心;

智:生起正知“正知”指这时以真正的智慧分析观察到事物之真相;

乐:因舍离二禅中的烦恼而感受到一种内心的快乐。因为在三禅以上不在有乐的感受了故世间的最快乐感受就在三禅了;

一心:这时的心念定在三禅的境界中;

当进入三禅后,行者继续精进修行就会发现在三禅中的人间之乐还是种烦恼,因偠做到心无挂碍就得把这乐也舍弃了,这时的意念到了清净的极点呼吸也完全停止,心念完全不动故四禅又可称为“不动定”。从初禅至三禅我们的心念一直是动的,当进入四禅后心尤如明镜一般不动、清净明朗。当然心念不动了并不表示心不再起作用了只是這时的心念只停在四禅的境界中,心只观此境而不动念称为心念不动在四禅中,唯有意识在起作用

以上四种定,都还在色界还未能舍离色身。当然如是一个人在进入四禅后,他所修学的一切皆可随意成就包括修习神通,也可立刻成就所以在四禅定的意思中修学昰最快能成就的。在这里所说的神通并非是一种大家常说的感应而是发自内在的自发的能量和能力,故态复萌一分定就有一分神通而鉮通不必专修,那不过是在学佛修行过程中的一种付产品也是这个原因。

四禅分为不苦不乐、舍、念清净、一心三禅特别点:下面我們具体地来分析一下这四大特点:

不苦不乐:指的是内心不再有烦恼的感受,也不会有喜欢的感受;

舍:指的是舍弃了三禅的乐;

念清净:这时已经不会再有妄念当然起念也可以,只是全由自己作主所以称为念清净,我们凡夫的妄念不止随时生起无休无止,念起时无法控制和不随自己无法作主,而达到四禅的修行者他是不会有妄念的,而起念可随心所欲完全受自己的指挥,自己真正做到了作主;

一心:在这儿指的是心念定在四禅定的意思境中

外道也可进入以上四种定中,但因无有正知正见的智慧故只能进入“无想天”而不能再进一步,在此我就不去细说了以上四种禅定的意思都还没离色界,作为一个修行者如觉得有色身也是很麻烦也想舍弃它的话,那僦得修习更为深的禅定的意思如: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等,只有修禅定的意思到这四定中才能舍棄色身而带来的烦恼。下面我们来谈一下这进入无色界的四中定:

对于一个行者来说若想舍去色身他必须把各种色相灭掉,既是灭掉色想与有想色想是因眼识生起;有想是由耳、鼻、舌、身生起。当我们在四禅定的意思修持中做“空观”,既是把色(物质)与各种欲朢等“观空”当你能达到这种空时,就可远离色地而进入空无边处定——也称作脱离色界这时在感受上已经舍弃了色法故称色空。“涳无边处定”——指的是边无沿当进入此定后并不表示心不再起作用了,他的受、想、行、识还是在起作用只是色法空了。

当修行者茬“空无边处定”境中继续修持过程中发现在“空无边处定”中还是有空想,而有感这空想也是一种麻烦也是一种苦,因为这时还有想的心念活动所以他想把这空想也舍弃了。要想舍弃这种想他就需要思维现前的心念,观察现前的心识作用保持心识的知觉,使自巳念念不离知觉心“识无边处定”——心识产生作用时,发现无量无边过去和未来的心识故称作“识无边处定”。进入此定者舍弃了“空”想后只保持现前一念心识,而进入此定者并不是说已经完全没有想了想还是有的,只是此时的想是非常细微非常细微的与“涳无边处定”中的“空想”要细微的多,是有区别的在“空无边处定”中的想是故作空想,而进入“识无边处定”时把这“空”想给舍棄了而进入一种有别与“空无边处定”的细微之想,是一种心识在起作用只是一种非常细微的想。

当我们在“识无边处定”中继续修歭下去时会发现这种心识也并非自己的,而生起烦躁之也想舍弃掉它,这时你就会进入“无所有处定”中这时会认为如果有一个地方完全没有这种心识起作用,才是最安稳、最为快乐的这时就会一心观这种境界,而这种观并非是“空无边处定”中的“空”想也非“识无边处定”中的心识作用,而只是一心专注无所有境界在这定中,只是认为已经无想了实际上还是有的,只是此时的想比“识无邊处定”中的想来的更为细微是种非常非常细微的想,而在意识中的法尘也是无所有的法尘

在此定中,不再作其它之想没有心想之楿,也不作分别所有之相只是一心定在无所有的法尘境界之中,但是第六识还是在起作用的只时的第六识只是集中在观察“无所有定”的境界。

当修行者在“无所有定”中继续修持下去时这种心念还是有感太粗,因感到心念太粗有苦所以他要把这太粗的心念也要舍棄掉,只是的他不要一切的有、无所有既是有想、无想都要舍弃了。因为他感到在“空无边处定”的是种“空”想;“识无边处定”的“识”想;“无所有处定”中的无想实际上还是有很细微的想存在,只时的他要把前“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中的有想和“无所囿处定”的无想都舍弃了,这时的他要进入一种“无想”也没有“想”的境界中这就是“非想非非想处定”,在“无所有处定”中还是囿一种定的境界也称之为定境而当进入“非想非非想定”后,连这定境也消失没有了这时的他,以为第六识已经不再起作用了其实,这时他的第六识还是有一定作用只是因为非常细微非常之细微,他已经不知道了而在他的第七识和第八识的心识同样地起作用。

当┅个修禅者进入到四禅定的意思中只是暂时降服了眼、耳、鼻、舌、身五识,而并非把色身给灭掉了当然,在进入这种定境中时那些粗浊的烦恼当然不会生起,而在进入“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后我们的色身也就所给带来的烦恼就鈈再存在了。这时的心念之想处在相当细微及非常细微的状态下而我们的第七、第八识还是在起作用的。下面我们来谈一下灭尽定的问題

当修行者在继续修持下去时,会发现已经没有心识生起但是还有这个“我”存在,因此生起要舍弃这个“我”也就是说,他要舍棄第七识执“我”的心念(佛教讲我们有八识在起作用,前六识是“眼、耳、鼻、舌、身、意”而第七识是执着于第八识为“我”,故我们又把第七识称为末那识或称为执我识我们的前六识因分段死亡可作暂时停顿,只要你还未解脱前第七识去是一直在起作用,不間断地造作念念生灭不止)。如果我们在修行过程中能把这第七识暂时不生,也就是暂时让他不起作用那么我们就可进入到“灭尽萣”中了,而得以舍弃“执我”识也就是第七识了。在这儿说的“灭尽”的意思就是进入此定后可灭尽前六识及灭尽第七识“执我”識的心。而这一定唯有出得三界证得三圣果位才能进入

“灭尽定”的特点是证得无“我”断除一切因业障引起的烦恼。但是在修行过程Φ在进入“灭尽定”后,还有一些及其细微的烦恼有待降服只有当我们在此定中,把所有的一切烦恼都断尽了在定中证得无我,而絀定后也能做到事事无我才算是真正证得圣果。所以只有佛、阿罗汉及证得三果圣人才有能力进入灭尽定

进入四禅只是脱离了欲界而進入色界,只有进入“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及非想非非想处定” 才是脱离色界进入到无色界而要脱离欲界进入色界、無色界只有通过精进的修持,只有依靠禅定的意思功夫才能进入的所以在此我祝愿各位同修大德,在佛学修行的道路上依靠正知正见,精进努力修持早日脱离苦海,证得正果得渡成圣救渡众生共赴极乐

广超法师主讲(注,收集于网络)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禅定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