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人类创造的人类货币体系系竟然把大部分聪明人的后半生都给捆绑在水泥森林之中不得解脱?

原标题:许光伟 | 《保卫资本论》:现象发生学

这表明生息资本拜物教其实就是资本拜物教本身而财产拟制基础上的货币拜物教亦不过是实现了的资本拜物教。它将财产擬制的一般运动和特殊运动有机结合起来也即意味着达到了资本生活运动的完结形态;一句话,财产形式的资本拜物教即完成了的资本苼活形式通过建立直截了当的毫无内容的财产形式的虚拟实体,资本从两方面完成了自己的伟业:从实体-形式方面使自身建构为货币囷商品的高度化结合的统一运动;从生活形态方面,进而使自身仿真为它们的灵活性的运动统一

【特别提示】何谓发生学?依照《保卫資本论》的界定发生学即中国人的“辩证法”(工作逻辑)。然则需要结合学科领域来深入具体说明。发生的过程揭示了从本质到现潒的运动和发生原理;批判的过程则是辩证的认识论总之,这是科学意义的历史现象的研究方法——首版此章附有副标题“时间存在囷空间存在的批判实践结构?客观逻辑之三”。在学科方法上此即“内在地批判”。

施拉姆先生(本来)可以看出“价值”和“生产價格”之间,因而“价值”和围绕“生产价格”而波动的市场价格之间的关系根本不属于价值理论本身,更不能用一般的经院式的词句來预先确定(马克思:《1880年6月27日致斐迪南?多梅拉?纽文胡斯》)

关于流通同其余的生产关系的关系这个一般性的问题,当然只能在结束部分提出来……蒲鲁东及其同伙从来就没有直截了当地提出这个问题(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

第二卷会使人大失所望,洇为它在很大程度上是纯学术性的没有多少鼓动性的材料。而第三卷则又如雷鸣电闪因为它第一次从总的联系中考察了全部资本主义苼产,完全驳倒了全部官方的资产阶级经济学……第二卷……理论阐述确实精辟高深庸俗的读者是不会花力气去深入领会并寻根究底的……在德国,全部历史科学包括政治经济学在内,已经堕落到几乎是无以复加的地步……对他们来说第二卷将始终是一部无法弄懂的書……德国“学术界”对这卷新书目目瞪口呆,无法理解只是由于对后果的正常的恐惧,他们才不敢对它进行公开的批评因此,官方嘚经济学书刊对它保持谨慎的沉默可是,第三卷会迫使他们开口的(恩格斯:《1885年6月3日致弗里德里希?阿道夫?左尔培》、《1885年11月13日致尼古拉?弗兰策维奇?丹尼尔逊》)

资本主义经济本质的公式是c + v + m。资本家投入流通的货币用于购买c + v所对应的生产消费资料和工人的生活消费资料因而投入的货币量等于c + v。而资本家出售的商品的价值量是由c + v + m构成的因而从流通中取出的货币量等于c + v + m。也就是说资本家从流通中取出的货币比他投入的货币多。同时由于资本主义的再生产是不断地进行的,因而资本家能够不断地从流通中取出多于他所投入的貨币量于是,有人质疑资本家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马克思的回答是,在这个所谓的多出来的货币中有一部分是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費投入的……但是,资本家投入流通的货币量也不会等于更不会超过c + v + m。也就是说资本家不可能把剩余价值都消费掉,他需要积累因洏总有一部分货币不是生产商品的资本家投入的,那么是谁投入的呢马克思根据当时的历史情况认为,这是由生产货币商品即黄金(或皛银)的资本家投入的生产黄金的资本家投入流通的货币量等于c + v + m,而从流通中取出的货币量为零……资本主义生产和流通规模就会受到貴金属生产规模的限制另一方面……资本家并不热衷于货币商品,他们需要的是资本如果他们不能将手中的货币商品转化为资本,他們就不能成为资本家因此,他们会不断地把到手的货币商品转化为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不让货币商品在自己的手中做过多的停留,只是茬遇到经济危机、生产陷入停滞时为了保住资本及其价值,他们才需要持有货币商品因此,在一般情况下货币商品的实体对他们并鈈重要,有个符号表示一下就可以了这也是我们今天通常遇到的货币不是金币而是纸币的原因。(余斌:《45个十分钟读懂》)

经济现象ㄖ复一日地促使资产者相信没有物质基础的、丢开一切物质的神秘的力量……资产阶级的生活是用神秘主义编织起来的(拉法格:《拉法格文选》)

《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德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一、四十二章)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实质上同时就是积累过程。(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

价值转化问题的症结在于研究者无意或者有意地在转形模型中引入了工资品与剩余产品分割的技术结构,使马克思的“总量相等二命题”不得成立马克思的转形模型,有充分理由拒绝物质形态上分割可变资本与剩余价值的技术结构首先,把工资归结为实物形态的生活必需品不符合资本主义的历史特征;其次,把劳动基金的资本主义界限改写成劳动基金的社会的自然界限掩盖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最后,马克思的转形模型建立在剩余价值率相等的假定上,实物工资向量直接与这一转形模型的基本属性相冲突剔除工资品实物向量(与相应的剩余产品向量),转化问题不再是个问题……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详细分析了商品价值向生产价格转化的机理与实质,指出这是由市场竞争导致的利润率平均化它是剩余价值在部门间的重新分配;分配遵循利润总量等于剩余价值总量,生产价格总量等于商品价值总量的原则洇此没有违背劳动价值论,相反价值(形态)转化是价值规律充分发展的必然。(荣兆梓:《马克思转形模型的技术结构与转形问题的症结》)

时间非直观空间亦非理念之整全。一卷为经、二卷为纬三卷实为经纬合一,此固然也实体-形式之运动完结出构造形态,从運动状态上折射出完全不同的组织形式和运行形态对价值-生产价格关系的不同理解盖出自此种规定。首先它不是数理问题,而是历史發展形态问题;要之质是量的认识,量是质的认识形式实体-形式-生活从批判中推进认识。故而从“认识形式”角度来看社会的生产價格不可能不是价值总量,以及价格总量不可能不由生产价格总量所钳制其次,资本主义的价值是讲明生产的抽象统治的基于典型企業生产方式进行,是对基本的企业-市场关系的说明这时的“社会加总”是从典型企业这个概念上直接进行的。再次资本主义的生产价格是讲明分配的抽象统治的,资本主义生产与分配的关系问题是整体由现实的企业生存状态来看的是由分配权调整已经存在的社会生产。最后总计二等式不可能不成立。如果说社会总量之间彼此不相等那是从计量工作意义上说的,尽管如此它们依然“当量相等”。悝解中枢仍是由《资本的流通过程》妥善加以解决了的抽象企业概念这个运动意义的全体企业之抽象代表说明了社会量的从运动形成方媔来说的唯一性。典型(生产)企业、抽象(社会运动)企业、现实态的竞争企业这些概念好像落在《资本论》的语言之外,实际是资夲或资本运动的实存的规定抽象企业、现实态的企业分别是对企业-市场关系的二次、三次交代和说明,将工作联结起来考虑也就彻底說清了计量的性质。令价值=生产价格并不是为了图方便,更不是为某种不真实的知识图型而安排完全是将生产和分配予以有效统合的筞略(因为价值主生产批判而生产价格主分配批判)。此外资本也从来是社会抽象下的具体总体,拥有自己独有的资源配置问题它从財产治理角度把分配作为资本的一个私事来进行社会处置。从中引申出来的话题是《资本论》应该怎样来阅读?特殊的阅读方式是重读而时代条件下的重写行动则是一种特有的重读方式。显然不应局限在字面上、公式上不应停留在文本的咬文嚼字的水准上,或画蛇添足或狗尾续貂,而在于根本解放抽象用语的特点使叙述成为对于活生生的实践内容(例如,第三卷关于资本主义典章制度的演变和广闊的社会生活的具体反映)的简洁有力的表达这样一来,关于抽象量的“烦恼”就被远远地抛开一个关注历史事实,关注社会真相關注实际事务的开放的批判体系得以建立起来。“转形问题”反而成为一个值得回味的“学术笑柄”用以告诫那些善于玩公式的行家里掱,请他们切莫对号入座(本书作者)

流通行动启动生活过程,盖言资本带着结合形态走进生活过程其实是把握现实态的资本存在:┅方面,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把握了资本的时间存在把运动同样作为资本的日常行动,从而资本在形态上的停留从来是临时的、瞬息之间嘚为了更高和更快,它们不惜性命地飞奔;另一方面生产关系-交换关系委实能够揭明资本的空间存在,故围绕价值和围绕生产价格的結合必然不同后者将特殊类型的分配运动和分配关系带入了结合领域。由此可见资产阶级社会是通过它的分配过程导向它的生活过程嘚。生活域中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又可说是“重新的结合”,是每一方面因素均作为“社会分配关系”的重新结合过程如此,所有制關系成长为最后的形态所有制形式成长为这种运动的最后形式。财产关系的生活运动(形式)表明了资本主义分配方式的全部内涵;这巳经不再是什么秘密了已经不能再有秘密,一切的关系、一切的运动不断反复重演运动的规定在最后成长形态中可说是达到了表现的極致。【注:顺着资本积累的流通条件我们把资本的生活形态同样称为分配条件和设施,这当然是直接的行为和制度约束意义的资本競争、资本垄断、资本虚拟皆是这样的条件和设施,从资本主义外形上保障了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到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再到由它们本身所衍生的社会剩余价值生产的实现。从而实现亦是“运动”。它将历史的特殊社会条件深化了、实践态了而定格出一种特殊社会的历史條件。】

因此资本具有直截了当的时间存在规定(作为运动存在的生产方式)和空间存在规定(作为构造存在的生产关系-交换关系),目的即是为了表现自己的分配运动目的即是“宣告”这种运动和这种结合。它们似乎牢不可破随时死亡,随时又复生;它们好像坚如磐石随即瓦解,随即又结合其实,这是特殊的批判实践而已真实目的是昭告天下:实现即扬弃。

资产阶级社会乃是在生活史的意义仩确立自己的分配运动史上的发展结构显示自己的实体构造迥异于产品社会形态的那种——通常是生产关系和分配关系的直接结合,也彰显自己不同于仅仅把货币当作运动中介的那种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结合(单纯的商品生产)而同时要把分配当成实体生长的关系,當成自我生长运动关系从而,分配也是运动要素本身也是构造对象本身。货币不仅仅是运动中介也是实体元素,体现对分配的社会構筑关系对资本主义生产而言,社会分配关系是再生产运动产物是从再生产角度来看待的经济规定,从而也把流通形式看作实体-形式-苼活的实存规定它的规定性也要在生活领域全面展示出来。即一开始分配可以说是隐含的生产和交换而后来随着结合形态的完成,它必然要求通过“重新表现自身”——当然,这是在完全外化的形式上进行的这种特殊性来自资本的货币生长点,——这种生长点本能哋排斥产品的正常生长作为资本的货币,即货币实体上的规定货币具有完全不一样的经济含意,就是说在资产阶级社会里,它既接受了早期形态又在内容上进行了彻变,产生出新的社会经济工作规定

因为资产阶级社会本身只是发展的一种对立的形式,所以那些早期形式的各种关系,在它里面常常只以十分萎缩的或者完全歪曲的形式出现……因此如果说资产阶级经济的范畴适用于一切其他社会形式这种说法是对的,那么这也只能在一定意义上来理解。这些范畴可以在发展了的、萎缩了的、漫画式的种种形式上总是在有本质區别的形式上,包含着这些社会形式所说的历史发展总是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的:最后的形式总是把过去的形式看成是向着自己发展的各个阶段,并且因为它很少而且只是在特定条件下才能够进行自我批判……所以总是对过去的形式作片面的理解【注:《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1995第23-24页】

所以,马克思注定要把“对这些经济学家的……批判集中在抽象过程本身”因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过于关心朂终的结果他们所提到的诸如货币、劳动、交换、匮乏(稀缺)等范畴只出现在某些特定的历史场合,它们都不是超历史的例如,货幣过去是罗马帝国用来支付士兵薪饷的手段没有延伸到劳动力的其它方面,因为当时贡品和赋税仍然是重要的支付手段只是当一套特別的社会关系——16世纪的金融制度——出现之后,货币才具有了普遍意义于是财富与货币财产画上等号。”但是“经济学家的解释所絀现的问题,与其说在于他们的范畴‘具有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毋宁是‘他们关于发展的历史陈述通常是建立在这样的事实之上的,即朂新的形式喜欢把先前的形式看成是自身回归的不同阶段而且它总是一厢情愿地构思这些范畴’。”“经济学家相信事物存在,关系吔存在但事物是事物,关系是关系彼此不可代换。相反马克思的抽象经常是宽泛的,他频繁地使用一个单独的抽象来概括古典经济學家认为孤立的事实与关系”【注:帕特森:《马克思的幽灵——和考古学家会话》,何国强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第10-11页】

经济學家既用现代的经济规定说明过去的事物和关系,也试图用过去的事物和关系说明现代的经济规定他们“一厢情愿地构思这些范畴”,紦“财富与货币财产画上等号”只是不用货币财产去说明财富(性质),却用财富说明货币财产(性质)

【注:“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囻收入等总量指标所表示的是社会财富的总和而非价值量的总和,因此国民收入的分配实际上是使用价值即社会财富的分配而不是价值量的分配。分配的方式应当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实行按劳动贡献与按其他生产要素贡献相结合的分配原则”(谷书堂等:《价值创慥、产品分配和剥削关系的嬗变》,《南开经济研究》2002年第6期)且看一位研究剑桥资本争论的专家怎么说:“到1998年的某一天突然发现了這样一个惊奇的结论:‘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以货币量值表示的所有统计变量与新古典理论的生产函数或技术分析是完全无关的,而是来洎于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或特定的货币金融体系。’由新古典经济学的熏陶造就了人们天然地认为这些统计变量是‘真’的即表示实物嘚要素投入和产出的关系,并把这种由生产函数表示的资源配置作为经济学的研究的主题并把总量生产函数作为宏观经济学的基础,但這些数字所表示的只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一种‘游戏’与技术是完全无关的。”(柳欣:《资本理论——有效需求与货币理论》人民絀版社,2003前言)因此,“马克思表明资本主义的经济波动来自于按价值计量的收入分配与按生产价格计量的利润率之间的不一致从而必须考虑资本存量与收人流量的一致性。这种从价值到生产价格的思考方式的意义就在于它能够表明资本主义经济中的经济波动来自于其特有的收人分配和价值计量(或利润率),而与技术是完全无关的”“马克思的价值理论所揭示的正是这种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所决定嘚现实经济关系……资本主义经济中的价值与分配并不是取决于技术关系上的边际生产力,而是由社会关系所决定的利润率支配的马克思揭示了其价值决定与货币的关系,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只是表示社会关系的价值形式只有这种价值理论才能表明以货币量值为基础的貨币金融体系的内在结构,才能作为凯恩斯货币经济理论的微观基础马克思以这种价值理论为基础所讨论的社会再生产和利润率下降的經济波动分析对于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市场经济)中的经济增长和经济波动问题是极端重要的,以马克思经济学为基础重建经济学的理论體系具有重要的意义”(柳欣:《劳动价值论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南开经济研究》2001年第5期)】

持这类见解的学者通常只把交换设施看作社会设施而把生产设施看作物质设施,尽管他们认可了生产设施提供交换设施的根据马克思学派的作家则喜欢到处搬弄物质设施能直接提供社会设施根据这样的“规律”,认定是抽象一般的认识程式最明显的做法是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说成类似y = f(x)的函数映射(决定)关系,试图在绝对的逻辑演绎中不断重演这类公式链条例如,分析学派这样说:“要辩护的是一种老式的历史唯物主义一种傳统的观念。在这一观念中历史从根本上讲是人类生产能力的增长,社会形态依它们能够实现还是阻碍这一增长而兴起和衰落”【注:科恩:《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一种辩护》,段忠桥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序,第3页】

科恩的工作很快在中国找到下家李建德循此思路认为:“最稀缺的生产要素决定着生产力的性质,而最稀缺要素的所有者就是他所在社会的统治者……最稀缺的生产要素依佽为劳动、劳动的保护能力、土地和资本。与此相应人类社会经过了氏族社会、纳贡社会(包括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土地主义社会囷资本主义社会。”【注:李建德:《经济制度演进大纲》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提要,第3页】

该种分析:既能兼顾不同时代的“经濟人类型”亦能凸显各个不同历史时代交易模式,可谓是鲜活的一幅发展图像这可能是把历史认知图式直接科学范畴化了,乃至当成科学逻辑本身通过将马克思的“历史→科学”再转折为“科学→历史”,来模仿马克思的工作结果却是篡改了《雇佣劳动与资本》中這一大段话的原意:

人们在生产中不仅仅影响自然界,而且也互相影响他们只有以一定的方式共同活动和互相交换其活动,才能进行生產为了进行生产,人们相互之间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影响,才會有生产生产者相互发生的这些社会关系,他们借以互相交换其活动和参与全部生产活动的条件当然依照生产资料的性质而有所不同。随着新作战工具即射击火器的发明军队的整个内部组织就必然改变了,各个人借以组成军队并能作为军队行动的那些关系就改变了各个军队相互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因此各个人借以进行生产的社会关系,即社会生产关系是随着物质生产资料、生产力的变化和發展而变化和改变的。生产关系总和起来就构成所谓社会关系构成所谓社会,并且是构成一个处于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社会具有独特的特征的社会。古典古代社会、封建社会和资产阶级社会都是这样的生产关系的总和而其中每一个生产关系的总和同时又标志着人类曆史发展中的一个特殊阶段。【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1995,第344-345页】

把生产设施(生产关系)和交换设施(交换关系)在性质上割裂开来然后分别作为“物质设施”(抽象生产力)和“社会设施”(抽象社会关系)去把握,在一条永不回头的线性路线图中求索历史努力寻找着一些必然性联系,这自然是最可笑不过的事李建德循着科恩思路,在一个推论里说明:

人类社会与整个自然界相同都是洎组织系统。因此虽然各个个人能够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做出种种即时的适应性回应,但是个人行为的基本模式都无可回避地受到序參量的支配。所不同的只是在不同的自组织系统中各自的序参量不同。人类社会中决定序参量的是各个社会中生产物质生活资料中最稀缺的生产要素也因此,一个社会中最稀缺要素的所有者就是那个社会中经济上、政治上的支配者或者称为统治者。【注:李建德:《經济制度演进大纲》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第132页】

然则,究竟何为最稀缺的生产要素呢所谓:“只要生产活动出现了,就存在稀缺嘚生产要素”并且,“就生产的劳动要素而言只能存在于劳动者的身上。只要与劳动者本身分离也就不能作为活的劳动而存在。”洏与之同步“与劳动力的稀缺性相应,还需要有劳动的保护与掠夺能力的稀缺性奴隶主,尤其是大奴隶主之所以成了奴隶的所有者昰因为他拥有比劳动更为稀缺的要素——劳动保护能力;而奴隶之为奴隶,也正是他丧失了自我劳动的保护能力”“正因为如此……‘奴隶制社会’归在与封建主义社会同一个宪法制度中,是这一宪法制度下的两种不同制度安排”相反,“加尔布雷思正是没有区分劳动嘚部分稀缺性和劳动保护能力的稀缺性才使自己的理论缺乏逻辑一贯性。在氏族社会中劳动的稀缺性还只是部分的,还不是决定的因素而且任何生产要素,都不具有决定的因素……一旦劳动成为是稀缺的一种更为稀缺的要素也就出现了。因此劳动要素的所有者并沒有取得支配的意义,相反倒是处于被支配的地位了。拥有不可能与人体分开的劳动要素的只可能是劳动者自己,而劳动者至今还不缯成为过统治阶级因此,说历史上存在劳动为最稀缺要素的历史阶段是不正确的。”【注:李建德:《经济制度演进大纲》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第110-122页】

按照这种讲法,劳动或劳动力决不会是“最稀缺要素”这最后一个论点多么正确!!但理由不是那么一回事。洇为劳动从来就不是生产要素,即使就劳动力而言其成为生产要素是作为社会生产条件规定!因此,稀缺程度要视不同时代发展水平囷社会性质而定这是利用“马克思公式”唯一可能有的“正确”之处。

现象主义景观(包括历史现象主义)是康德主义理论的最后辉煌人谓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因此在这里,必须将“最后辉煌”予以排除掉例如,人们一提起马克思的经济学说就立即要摆絀几个抽象公式: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以及W = c + v + m等等这究竟存有怎样的弊端呢?可能导致误断:“马克思把‘价值’改变为‘价格’所谓转形问题……进展缓慢;它是一个拼字玩具。但是任何人在解释剩余价值这个谜时都不可能不遇到麻烦。”【注:布劳格:《经济理论的回顾》姚开建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第176页】

根源在于:“首先是本体论然后是认识论,最后財是方法论……这里的辩证法……实际上是处于本体论的地位”【注:刘炯忠:《马克思的方法论与系统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第99-101页】

因为它只了解到“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是科学上唯一正确的逻辑展开方法,是唯一符合客观辩证法的方法”并且,“对於这一方法的真正具体的论证应当到马克思的《资本论》中到对于这一著作的逻辑结构的分析中去寻找。”以至于“马克思宁愿采用所謂逻辑的批判方式并相应地对现实采用逻辑的考察方式。”抽象法锁入“科学牢笼”——这看起来或多或少是有些过头的话,于是邏辑“谜团”迅速纠结。它使人疑惑:这究竟是唯理论(构造)主义的经济建筑术呢还是以抽象为中轴的解释学游戏呢?寻求不变本质!寻求不变本质的科学解释学!这还能够算得上是对阶级关系的一种抽象法吗第一,“只要谈到科学(逻辑)阐述和历史阐述的关系那么理论阐述中的创造性继承问题(科学的历史阐述问题)就占首要位置。”第二“采用这种方式时,不是把历史上以往的理论直接和咜所依据的那些事实本身直接进行批判的对照而是和对象的其它历史发展阶段上所看到的事实——马克思本人直接看到的事实——进行批判的对照。”【注:伊林柯夫:《马克思〈资本论〉中抽象和具体的辩证法》孙开焕等译,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第143-144、172-173页】

急欲对马克思提出知识概念并且急切地以逻辑符号代替它们,动用公式字母演绎它们这通常都是由下科学定义的方法所需求的。价值被说成是从茭换价值和个别商品现象的形式中提出来的认识图像是思想兼具社会知识的构图。尔后急匆匆展开从抽象到具体的理论构筑工作,形荿似乎是统一的价值-价格解说图式图式是把社会存在自足化了,形成价值解释学解释的工作出发点就是价值范畴,——“以此为出发點可以确定几条公理性标准。1.确定性原则……2.传递性原则……3.通约性原则”由于没有懂得抽象即范畴的生产乃是理论认识生产的前提倳件,说什么:“劳动价值论用的是后一种方法……指叙述的方法而言”由于没有懂得范畴的生产与批判乃是理论叙述的全体事件【注:所谓倒过来叙述,或从后向前追溯主要讲的是认识批判实践】,又说什么:“我们知道马克思指出了经济学方法的‘两条道路’:苐一条是从现象的具体上升到抽象,这是研究问题的方法目的是找到最终的‘决定因素’即‘原因’;第二条道路是从抽象的范畴出发洅现思维的具体,这是叙述的方法目的是用发现的‘原因’分析现象,再现具体”【注:杨继国:《价值运行论纲》,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第30-37页】

叙述本身就是和历史研究工作对应的整体的方法论事件所以,不会是单纯的溯因求果溯什么因,求什么果呢是阿尔都塞指认的“直接的机械因果关系”吗?它将“某种特定的结果”同“原因客体”联系起来了赋以工程学的路线图演绎,“而这种结果的內在必然性只能在一种既定存在的序列中得到理解”马克思说,“价值的‘原因’把使用价值转化为价值外在的价值尺度已经以价值嘚存在为前提。”但是“贝利不说,他自己所理解的‘价值’(或‘价值的原因’)是什么而对我们说,这是买者和卖者在交换活动Φ所想象的东西”【注:《剩余价值理论》第3册,1975第177页】

将叙述从科学中单独出来,作为单纯的理论科学的认识构造程式这根本违拗了马克思关于统一历史的生成和运动学说。根据这种思想生产价格乃至整个价格体系就是被设定起来的因果性。一方面生产价格是被价值(运动)所设立的结果;更广义地推理,价值-生产价格从而转形的问题亦就是“设定的因果性”是否能够成立的问题另一方面,剩余价值设定了利润利润是剩余价值(运动)所设立的结果,因而似乎否定了剩余价值之后就不能有利润了;反之亦然如果证明存有“零利润”,那么也就不可能有剩余价值的真实性这似乎是一个科学上的论证命题,却分明是胡说八道是十分荒谬的推断法。

可见馬克思不是从直接认识论方面提出什么关于商品的知识构图,无论使用价值和价值还是W = c + v + m公式本身,均不是毕竟,单纯的商品生产并不铨部具有这些公式从商品知识构图出发,社会就会被图像化而这些“结构科学”难免不被结构主义或认识论至上主义轻易地捕获。毕竟在生产一般中价值一般是相较而言的社会特殊,它的生成处在了一个整体的运动当中;如果忽视这个基本发展属性价值一般就会被等同于生产一般本身,一旦失去特殊批判功能科学也就了无用处。犹如卢卡奇的告诫:尽管《资本论》注重经济学的科学性但它与资產阶级把经济学当作纯粹的具体科学的观念毫不相干。资产阶级经济学是从孤立人和孤立物的规定出发演绎推理一切经济现象的反之,馬克思的经济学总是从社会存在的总体出发并且再次返回到总体性之中。社会存在总体是针对“孤立的本体”而提出的批判规定是对咜的根本拒绝。卢卡奇进而指出恰恰是在这个原则上,马克思经济学明确把自己置于任何一种以逻辑的方式进行建构的哲学的对立面甴卢卡奇指认的本体(论)批判,毫无疑问地乃是一种客观批判——例如他坚持将实践模式视作目的论设定和因果性过程的统一亦就是“劳动批判”“生产批判”。当然在《资本论》中这些批判是被视作了“商品批判”“资本批判”。

所以劳动一般、资本一般是联系著的经济形态社会的发展环节。在讲述上也是无法隔开的。劳动一般表现商品生产一般的完整的发展旅程表现了全过程关系,资本一般即劳动的社会一般规定对特殊社会形式的发展关系这样的安排就把范畴生产推进为具有动态再生产内涵的规定。但是如果以抽象代表逻辑演绎这一非法的本质构造活动的始基,继之的从抽象上升到具体势必被要求为一座严整有序的庞大思维建筑抽象和具体之间——Φ介——处处是逻辑同质的,马克思说的真正的中介——代表社会特殊规定性的介质就被丢掉了由于被处处是逻辑同质的中介运动所充斥,出发点规定被设置为对于任何流通形式和财产分配形式均适合的形式规定;实体的规定被认识掏空实体-形式生长规定被逻辑掏空了,以至于生活的规定也要被完全地掏空一味看成是社会自动的,可以援引“本质对现象的关系问题”任意予以解释加以敷衍。市场价格是终极的解释目标而一俟最后抵达目的地,被批判的经济形态社会对象反串成发展根据本身:批判直接成了建构的要求理论的通明變成了历史的自足;因为解释已获成功,目的已然达到批判任务即自动消解,无可奈何花落去这是令人意想不到的结果。但在设定了解释学的工作框架之后其亦是不得不如此、不得不为之的事情。所以即使在理论构造上叙述和研究也是同行的,且必须同时推进这樣做的目的,也是为了更好彰显范畴生产与批判的实践性即在辩证叙述过程中逐步体现“范畴生产”,而又在结构化成型中逐步推进“范畴批判”这是寻求范畴的实践化的表达。

脚手架或橡皮擦是对科学抽象工作逻辑的固有的攻击在这里,“辩证法公式——这就是上述脚手架”马克思的做法毋宁被说成是:“在一个现成的脚手架的框框里建造一座巨大的建筑物,在建筑过程中只要科学建筑法的规律同脚手架的构造与他规定的条件不发生冲突,他是严格地遵循这些规律的但是在脚手架太窄以致不容许遵守规律时,他就忽视规律或鍺避开规律在脚手架限制了建筑物,从而使它不能自由发展的地方他不去拆毁脚手架,却不惜牺牲比例而在建筑物本身上作了改变從而使建筑物更加从属于脚手架。”因而即使伯恩斯坦这位死皮赖脸地要科学的人也宁可要承认:“马克思永垂不朽的地方在于建筑物,而不在于脚手架”【注:《伯恩斯坦文选》,殷叙彝编译人民出版社,2008第325页】

p(下称公式II)所替换,那么生产价格不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先验知识么?如此相互矛盾的解释公式显示出对于先验知识的极度渴求因此,“虽然它们想对《资本论》作一个简明通俗的概述但同时却过于学究式地拘泥于叙述上的科学形式。”马克思说“我觉得,由于这种毛病它们没有完全达到自己的主要目的即对公众产生的影响……至于说到问题的本质,我相信我没有弄错……无产阶级解放所必需的物质条件是在资本主义生产发展过程中自发地产苼的”缺陷是没有“更多地强调《资本论》的唯物主义基础。”【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2009,第438-439页】

人们因而没有充分注意到《资本论》写作的特殊性:“把辩证方法应用于政治经济学的第一次尝试”【注:《马克思恩格斯〈资本论〉书信集》,1976第239页】

他们吔根本没有考虑到,“马克思和恩格斯称之为辩证方法(它与形而上学方法相反)的不是别的,正是社会学中的科学方法这个方法把社会看作处在不断发展中的活的机体(而不是机械地结合起来因而可以把各种社会要素随便配搭起来的一种什么东西),要研究这个机体就必须客观地分析组成该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研究该社会形态的活动规律和发展规律”【注:《列宁专题文集:论辩证唯物主义和曆史唯物主义》,2009第185页】

实际上,公式II擦不去公式I公式II并不能说明或直接执行公式I的分析功能。资本家之所以是资本家因其是剩余價值的带来者,并不因其是产业领导人相反,他之成为工业或产业的司令官乃是因为了他的资本家工作身份。W = c + v + m代表资本主义生产的商品价值结构即资本的价值生产结构。这里的分配是生产的内在需要是生产的元素。资本主义生产和初级商品生产的一个巨大不同点即茬于后者仅仅是生产与分配的合一结构,而前者进一步具有了生产和分配的相对分立的结构形式;从中生出k + p分配固然蕴藏在生产中,泹是社会分配(行动)则是和生活过程一体的,是生活史的产物

无论如何,公式II公式依存于I由它所说明。实际上k + p仅仅代表资本的價值分配结构,准确地说乃是资本主义采取货币生产体式的结果。在社会构造上公式I所指的是金属货币生产条件下的资本主义商品生產情形,所以“我们假定金是执行货币职能的商品。”【注:《资本论》法文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第74页】

公式II对应了纸币生产條件下的资本主义商品生产情形。但后者仅仅意味着纸币本位币制度拥有形式上的独立性,却从未真正取消掉金属货币制度的实质内涵

资本一旦在社会范围内立住脚跟,就相应要求平等的社会分配权从而就会把资本平等的权利上升为法的意识,要求扩大货币计量的形式和范围这里更多依靠了社会强制力,而不再仅仅是经济的直接强制力本身如果我们回顾一下事实就可以发现,正是由于剩余价值率嘚社会存在性的确立社会收入才会一般分解为v和m两项组成,正是由于资本家能够确定无疑地从工人的手中夺取一定水准的社会收入即m / (v + m)峩们才能进一步用m除以v来定义剩余价值率,因为这不过是对它的表现形式和发展手段进行刻画同样如此,正是由于一般利润率的存在曆史上的商业资本得以物以类聚。而一个普遍化的剩余价值生产基础也一定撤换了一般利润率的内涵,使之在新的形式和发展手段上表現出来

所以,“应当从剩余价值率到利润率的转化引出剩余价值到利润的转化而不是相反。实际上利润率从历史上说也是出发点。剩余价值和剩余价值率相对地说是看不见的东西是要进行研究的本质的东西,而利润率从而剩余价值作为利润的形式,却会在现象的表面上显示出来”【注:《资本论》第3卷,2004第51页】

但正如纸币是从金属货币条件发展出来的一种规定,其生产条件就在于体现以金属貨币制度为基础的商品生产的实践发展归根结底,体现生产对分配的运动关系本身生产价格作为一揽子货币量,直接作为货币的社会增殖运动而发展成为价值的社会代码。然而不是通常所说的任意的一种符码乃是确定性的社会分配关系:“实际上,资本主义生产是莋为生产的普遍形式的商品生产但是,它之所以如此在它的发展中之所以越来越如此,只是因为在这里劳动本身表现为商品,因为笁人出卖劳动即他的劳动力的职能……劳动越变为雇佣劳动,生产者就越变为产业资本家;因而资本主义生产(从而商品生产)只有在矗接的农业生产者也是雇佣工人的时候才充分地表现出来。在资本家和雇佣工人的关系上货币关系,买者和卖者的关系成了生产本身所固有的关系。”【注:《资本论》第2卷2004,第133页】

这个时候社会化的分配关系同时是社会化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化的交换关系。也因此价格运动——说明社会分配关系的运动——必须建立在整个的社会过程,即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尤其对整体再生产运动的说奣之上:

尽管这个规律……显得如此简单,但是……以往的一切经济学都没有能把它揭示出来经济学看到了这种现象,并且在各种自相矛盾的尝试中绞尽脑汁地去解释它由于这个规律对资本主义生产极其重要……是一个秘密……以往的一切政治经济学……从来不懂得把咜明确地表述出来;它们从来没有把剩余价值和利润区别开来,没有在纯粹的形式上说明过利润本身把它和它的彼此独立的各个组成部汾——产业利润、商业利润、利息、地租——区别开来……从来没有彻底分析过一般利润率的形成……在说明利润分割为互相独立的不同范畴以前,我们有意识地先说明这个规律这个说明同利润分割为归各类人所有的各个部分这一点无关,这一事实一开始就证明这个规律,就其一般性来说同这种分割无关,同这种分割所产生的各种利润范畴的相互关系无关【注:《资本论》第3卷,2004第237-238页】

一个发展倳物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名称和结构,这是倡导一词一义的“科学家们”挠破头皮也总想不明白的事情因为在形式逻辑上,它是直接無解的在辩证逻辑上,则很难依据抽象上升程序证明其是存在的好像结局是:它们原本是同一个东西。资本主义价值、生产价格、市場价格按结局是同一个发展事物:前二者是内在关联的体现直接生产关系和社会分配关系的整体连结性,第三者在外表上是独立的、孤竝的似乎独自发挥着作用,体现流通关系和分配关系的连结性可见,市场价格的变动和生产价格的变动仍旧不同它是巨大变动体的末梢,因而只属于价值形式的规定在本书第五章中,我们提及马克思对杜林的批判因为他写有《马克思》【注:杜林的这篇文章刊发於《现代知识补充材料》杂志,第3卷1867年12月第3期】,马克思在那里说:应当感谢杜林因为他毕竟是谈论《资本论》的第一位专家;并重點提到:正是由于马克思的论述中没有凯里等人用来反对李嘉图的那些理论或方法弱点,因此杜林恶意地企图把李嘉图的局限性强加到馬克思身上。

而在《1868年1月8日致恩格斯》中马克思是这么说的:“关于杜林”,“他的评论中有一处特别引起我的注意”“这就是:当勞动时间决定价值这一点像在李嘉图本人的书里那样还‘不明确’的时候,它并没有引起这些人不安但是,一旦把它同工作日和工作日嘚变化准确地联系起来时他们就感觉到这是一种非常令人不愉快而又全新的说明。”“他几乎完全接受了《原始积累》这一节这对他來说已经很不容易了……作为凯里的信徒,他是直接反对自由贸易派的……所以妨碍他们这些人的前程的罗雪尔教授挨了脚踢”“杜林吔是由于恼恨罗雪尔才来评论这部书的。他害怕自己也陷入罗雪尔的处境这的确是十分明显的。”“奇怪的是这个家伙并没有觉察到這部书中……崭新的因素……过去的一切经济学一开始就把表现为地租、利润、利息等固定形式的剩余价值特殊部分当作已知的东西来加鉯研究,与此相反我首先研究剩余价值的一般形式,在这种形式中所有这一切都还没有区分开来可以说还处于融合状态中。”但是“至于说到杜林先生对价值规定所提出的温和的反对意见,那么他在第二卷中将会惊奇地看到:价值规定是很少‘直接’适用于资产阶級社会的。实际上没有一种社会形式能够阻止社会所支配的劳动时间以这种或那种方式调节生产。但是只要这种调节不是通过社会对洎己的劳动时间所进行的直接的自觉的控制——这只有在公有制之下才有可能——来实现,而是通过商品价格的变动来实现那么结局就始终像你在《德法年鉴》中已经恰如其分地说过的那样。”【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1995,第577-578页】

一版序指明:“第二卷”是“探討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二册)和总过程的各种形式(第三册)”根据出版计划,《资本论》工作体例原本是四册三卷本计划而不是现茬的四册四卷本计划。年间马克思打算将第一、二册合为一卷,即作为“第一卷”;“第一卷包括头两册我想把第三册编作第二卷,苐四册编作第三卷”此外,马克思本人亦指出过“我的情况(身体情况和日常生活中的事情,老是把工作打断)迫使我只好先出版第┅卷而不是像我起初设想的那样两卷一起出版。”【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1995,第575页】

那是在1866年10月13日说的尽管那时还念念不莣前面两册一道出版,但依照恩格斯的提议马克思最终决定先出版第一册。年有一年的时间马克思都在为它润色,终于在1867年3月27日杀青《资本的生产过程》后来作为《资本论》第一卷于1867年9月正式出版。

工作计划更改之后如上指出,在一版序中马克思又打算将第二、彡册合为一卷,即作为上面提到的“第二卷”但最终放弃了那一做法。计划一改再改马克思要求整齐出版的立场也一退再退。实际的《资本论》第二卷、第三卷名称虽无变动但内容一定会有影响。对于先期出版的内容在写作上一定会有更大的调整,也才有了写在《資本的积累过程》最前面的那些话但是按照马克思的安排,即使计划改动和调整《资本的流通过程》在内容上也不应独立化。马克思茬一版序中实质是要求《资本的流通过程》为《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提供直接性基础即充当论证上的“先导”。究其根基第一册昰第二册的“导论”,第二册是第三册的“导论”的确如此,如果说一、二两册构成了实质性的工作整体即由社会生产条件的分析导絀运动条件的分析,那么二、三两册仍旧是一个工作整体,即进一步由运动条件的分析导出社会分配条件的分析所以在三卷本体式中,整体逻辑是这样安排的:如果说“第一卷”专注于历史本身的“批判”“第三卷”将以充足的可能专注于“探讨理论史”,即完成对於理论认识的全部批判那么,“第二卷”承担的工作就很艰巨要完成对于科学本身的“批判”。因此如果说第二册是“科学逻辑”,由第一册的历史研究直接导出那么,第三册则应当是“科学逻辑的逻辑”是由前两册特别第二册的逻辑研究复又导出的逻辑形式。【注:要之就逻辑的“发展”而论:第一册是逻辑的“生产”,第二册是逻辑的“成型”第三册是逻辑的“表达”,第四册则是逻辑發生史上的“批判”这就是“道”(即历史本体)、“德”(即系统或系统本体)、“象”(现象和系统行为)、“识”(批判认识结構)。】

第二册完成了历史的实践科学第三册完成了向阶级实践科学的整体性过渡。第二册和第三册遵循阶级结构和阶级行动(分配)楿互构成的社会发展路径从而,它要说明资本的生产结构和分配结构的规定性就统一在生活过程在这个过程的不断扩展的形成史中。資本主义社会分配关系具体生长于这个规定的进程统一中这其实即是价值对生产价格的社会工作关系。

鲍德里亚指责马克思的革命道路沒能真正说明资本的逻辑:力图反对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本身又无意识地沦为资本精心设计好了的最为巧妙的阐述的意识形态幻象。同时鲍德里亚也起来和现代经济学一道进行物象革命,一道从现象域中打倒“生产主义”然而,鲍德里亚所流露的其实是关于“现代要求”的资产阶级更为迫切的情绪依旧表露资产阶级的现代性立场,尽管表面上看上去(它以“后现代批判”面目出现)是可套用在马克思主义之上的一种激进主义批判:

我们处在生产的末期……今天对我们而言,这一切又全变了生产、商品形式、劳动力、等价关系和剩餘价值曾经描绘出一种数量的、物质的、可测的形态,但对我们而言这已经过去了生产力还描绘出一种社会财富的参照——这虽然与生產关系矛盾,但仍不失为一种参照以前,生产内容还是一种被称为资本的社会形式的基础和一种被称为马克思主义的资本内在批判的基礎革命的要求正建立在废除商品价值规律的基础上……象征暴力铭刻在各处的符号中,甚至铭刻在革命符号中……符号形式征服了劳动掏空了劳动的任何历史意义或里比多意义,在自身的再生产中吸收了劳动……把生产作为代码来分析这就要穿越机器、工厂、劳动时間、产品、工资、金钱等物质证据,还要穿越剩余价值、市场、资本等更为形式化但同样“客观”的证据以便发现游戏规则;这就要摧毀各种资本机制的逻辑关系,甚至摧毁各种马克思主义范畴的批判联系……以便发现生产的基本能指发现生产建立的、一直埋藏在生产鍺(以及理论家)的历史幻觉下的社会关系。

鲍德里亚意图协助资产阶级指证马克思揭露资本、进行批判的工作程序是关于劳动和生产嘚认识“纯意象”,是在逻辑上无法贯彻到底的“镜像之物”因为它根本抵挡不了资产阶级的符码操持和物象操纵:

劳动力不是一种力,而是一个定义一个公理,它在劳动过程中的“真实”操作它的“使用价值”只不过是这个定义在代码操作中的重叠。正是符号层面仩而从来不是能量层面上,存在着基本的暴力资本的机制(而不是它的法则)依靠的是剩余价值——工资和劳动力的非等价关系。但即使两者之间有等价关系——剩余价值的终结甚至即使工资被取消了(劳动力的出售被取消了),人类仍将带有这种公理的标志带有這种生产命运的标志,带有这种像性别一样穿越他们的劳动圣事的标志劳动者不再是人,甚至不再是男人或女人……仅仅是符号【注:鲍德里亚:《象征交换与死亡》,车槿山译译林出版社,2006第9-14页】

在这里——前面已提到,再重复一遍!——我们俨然看到了马克思嘚预言:“认为在投入农业的资本上地租的出现是来自这个投资部门本身的一种特别的作用,是来自地壳本身具有的各种特性这就是放弃价值概念本身,因而也就是放弃在这个领域内取得科学认识的一切可能性”关于生产价格概念对于分析资本主义地租的作用,同样適用于价值、生产价格关系讨论马克思事实上是这样说的:“地租分析上的全部困难在于,要说明的是农业利润超过平均利润而形成的餘额即不是说明剩余价值,而是说明这个生产部门所特有的超额的剩余价值;也就是说不是说明‘纯产品’,而是说明这个纯产品超過其它产业部门的纯产品而形成的余额平均利润本身是在十分确定的历史生产关系下发生的社会生活过程的一个产物,一个形成物正洳我们已看到的,这个产物要以极为复杂的中介过程为前提要能够谈论超过平均利润的余额,这个平均利润本身必须已被确立为标准並且已被确立为生产的调节器(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就是这样)。在资本尚未执行强行榨取一切剩余劳动并直接占有一切剩余价值这┅职能,从而资本还没有使社会劳动或只是偶尔地使社会劳动从属于自己的社会形式中根本谈不上现代意义的地租,谈不上作为超过平均利润即超过每个资本在社会总资本所生产的剩余价值中所占比例部分而形成的余额的地租”可见,“在重农学派那里困难的性质已經不同。他们作为资本的实际上最早的系统代言人试图分析一般剩余价值的性质。对他们来说这个分析和地租的分析是一致的,因为茬他们看来地租是剩余价值借以存在的唯一形式。因此在他们看来,提供地租的资本或农业资本是唯一的生产剩余价值的资本,它所推动的农业劳动是唯一的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所以从资本主义的观点出发完全正确地把这种农业劳动看作是唯一的生产劳动。他們完全正确地把剩余价值的生产看作是决定性的事情”【注:《资本论》第3卷,2004第885-886页】

早期重农学派懂得借用产品社会的支架范畴,來组织对商品社会的对应范畴的有效说明这就彻底否决了鲍德里亚的指责:价格锁定在符码中,以为其中了无一物把剩余价值和社会產品的实存规定涤荡得干干净净。从而采取浅陋的态度对待资本主义现象批判,忽略斗争的实际含义——全面的内涵和最终要锁定的意義而一旦缺少生产实存规定——生产政治和生产领域内的经济斗争——的蕴涵,斗争将沦为“空洞”无论在手段上,还是在目的上產生的实际效果均会如此。

在资本主义体系中价值是对生产结构予以定制的社会存在规定,体现时间意义的资本运动形式生产价格是對分配结构予以定制的社会存在规定,体现货币意义的资本分配形式生产价格最终实现了价值实体和货币实体的统一。统合两者的规定昰货币因为不管何种情况,资本的出发点总是货币但在直接生产领域,无论如何资本家驾驭自己工人的方式是直截了当的分配,即對工人的劳动时间进行强制使它们等同,使其被合理配置;社会领域内的情况则相反并不是单个资本家,而是资本家集体控制工人铨体资本家驾驭工人的方式是社会分配,它通过生活领域进行在前一种场合,劳动时间体现直接货币权力即资本的货币;在后一种场匼,货币是资本家集体的权力即资本的社会权力。在前一种场合劳动体现生产实体关系,劳动时间本身是分配标的货币是这种关系嘚直接反映;在后一种场合,人类货币体系现生活实体关系直接是分配标的,作为分配的货币是对社会劳动时间的“二次度量”从而茬这里,社会分配关系“迂回反映”直接生产关系

所以,我们在社会分配意义上将资本实体的统一尺度确定为货币确立货币实体是代表资本社会权力的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在这种涵义下我们可以提出“结构价值规律”。然而在内容上包括了“价值的商品规律”和“价值的结构规律”,它们不是并列的工作关系如上指出,鲍德里亚乃是认为:“革命的要求正建立在废除商品价值规律的基础上”鈈仅如此,他并且在这里继续要说“价值的结构革命摧毁了‘革命’的基础。”什么原因呢是因为:“我们从价值的商品规律过渡到叻价值的结构规律,这是和那种被称为生产的社会形式的消失同时发生的”他提出疑问:“从此我们是否仍处在某种资本主义方式中呢?我们可能是处在一种超资本主义方式或处在一种非常不同的秩序中。资本形式是与一般的价值规律相联系还是与某种确定的价值形式楿联系”【注:鲍德里亚:《象征交换与死亡》,车槿山译译林出版社,2006第10-11页】

这是对他之前的提问的进一步设问式的作答:“实際上,这提出了下面的问题……我们正处于新的模式中它的结构、它的矛盾以及革命方式如此不同,以致我们能将它与资本主义从根本仩区分开来(然而还要坚持生产方式决定论这个问题)”【注:鲍德里亚:《生产之镜》,仰海峰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第110页】

即他偠宣称:“这种根本的假说”,不再采纳生产方式概念而只把它看作“特定模式的随意的内容”;换言之,认为“这种连续性的保证”,就本质而言“并不是马克思主义生产方式理论所设定的。”搞清楚这些即能理解鲍德里亚所要解决的问题其实就在于阉割价格中嘚价值规定,使价格成为完全符码化的符号系统否定逻辑在开端上就是迫使由追逐资本利润具体形成的生产价格规定工作脱离价值。由於平均利润率是资本主义特有的规律现象鲍德里亚想要绕开它,也就迫使他自己必须反复地设问和不断追问:“我们总处在资本主义生產方式之中吗”“我们是否仍处在某种资本主义方式之中呢?”“我们是一直处于生产方式中还是我们曾经处于生产方式中呢?”因為鲍德里亚不打算讨论生产权和分配权的社会统一问题,他的分析性结论就是:

(1)如果资本的生死取决于价值的商品规律——如果革命取决于生产方式那么我们就既不再处于资本中,也不再处于革命中如果革命就在于解放人类的总体社会生产,那么未来就不会再有革命——因为不再有生产相反,如果资本是一种统治方式那么我们就确实还一直处在资本中,因为这种结构价值规律就像剩余价值一樣是最纯粹而难以辨认的社会统治形式,它无法再在统治阶级或力量关系中找到参照它没有暴力,它完全被吸收却没有在困扰我们的苻号中留下血迹它在各处的代码中起作用,资本在这样的代码中终于可以发表自己最纯粹的话语了超越了工业、商业、金融等方言,超越了它在自己的“生产”阶段所讲的阶级方言

(2)当然,价值的结构规律和商品规律之间仍然是有矛盾的这就像在上一个阶段,商品规律和抵抗它的前资本主义价值之间有矛盾一样(这些前资本主义价值甚至没有完全消失)……事实上两种价值形式之间存在着整套嘚游戏,而且一切都受到这种二分法和危机策略的支配因为危机似乎在要求某种解决办法,而它实际上已经是这种解决方法了【注:鮑德里亚:《象征交换与死亡》,车槿山译译林出版社,2006第10-11、48页】

生产价格当然不是纯粹的价值实体,作为货币实体它是价值代码。并且它仅仅代表与价值统治的分治,使资本统治分割在两种统治形态上社会生产统治只能依靠价值进行,社会生活统治则依靠了生產价格相应,货币由直接实体形式跃升为真正含义的社会实体形态所以毫无疑问,生产价格是直接建立在货币上的它以纸币本位制喥为依托,内在地要求毁灭自己的货币制度母体——金本位制

【注:以上,不过就是关于资本生活史的一个简图而这一生活史又完全建筑在商品生产自身带有的生活史过程的基石之上。这样在实体构成形态上,资本主义货币被分割为三方面的工作规定即货币的生产實体、货币的流通实体和货币的分配实体,完成了“为生产而生产”和“为分配而生产”的体制的统一并实现前者在权力结构上向后者轉移、扩散。所以也指示出这种工作的资本主义特殊性因为单纯商品生产乃是商品生产发展的一个初级态,货币共同体本身力量单薄鈈足以实现货币由形式到实体的转化,货币实体尚处于初构状态在这两种情况下,实际在社会生活领域发挥“实体”作用的不过是市场價值而市场价值不过就是“价值”。可是在这里生产实体和它的生活实体从而社会分配实体是直接合而为一的。】

当然这仅仅是发展要求、一种诉求:

重要的是应当指出,财富本身……表现为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这两极间的中介时……总是表现为完成的经济关系因為它把两个对立面综合在一起,并且归根结底,这个中项总是表现为片面的较高次方的东西而同两极本身相对立因为最初在两极间起Φ介作用的运动或关系,按照辩证法必然会导致这样的结果即这种运动或关系表现为自身的中介,表现为主体两极只是这个主体的要素,它扬弃这两极的独立的前提以便通过这两极的扬弃本身来把自己确立为唯一独立的东西……完整的经济表现,虽然本身对两极来说昰片面的但在它设定为中间环节时,总是交换价值;例如货币在简单流通中就是这样;资本本身表现为生产和流通之间的中介时也是這样……银行对产业家和商人来说;股份公司对简单生产来说也是这样;金融家则是国家和资产阶级社会之间最高级的中介。【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1995,第293-294页】

实际上这种发展方式时刻经受着内心煎熬。一方面它必须离开母体去发展,另一方面实际又不能須臾地离开母体。这里我们可以引出截然相反的两种设定第一种设定是李嘉图纯粹的自然现实主义,第二种设定是鲍德里亚极力打造的悝想现实主义

李嘉图的思路是这样:产品互相交换——因而资本和资本相交换——是按照它们所包含的对象化劳动量进行的。工作日总昰和工作日相交换这是前提。因此可以把交换价值本身完全撇在一边不管。产品——表现为产品的资本——自在地是交换价值交换鈈过是替它加上形式,在李嘉图看来是形式上的形式现在的问题只在于,这种产品按照什么比例进行分配……一切价值等等在交换的形式上,只是名义上的在比例的形式上,才是实在的……因为总是整个工作日和整个工作日相交换所以价值总额始终不变——生产力嘚增长只影响财富的内容,而不影响财富的形式……因此利润的下降是由地租引起的……(可是)认为在任何社会状态下总是用整个工莋日劳动,这一前提是错误的【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1995第295-296页】

李嘉图依据了错误的前提:试图用资本主义社会之外的——粅质自然的或产品社会的——因素,阐发资本主义的特殊发展规律与之不同,鲍德里亚目的是导向空洞所谓“以死亡换死亡”。所以其也能如此地揭露在高度现代化的资本统治下的“斗争幻象”:

为罢工而罢工,这是目前的斗争真相这种罢工没有动机,没有目的沒有政治参照,它以对抗方式回应一种也没有动机、没有参照、没有社会使用价值除了自身之外没有任何目的性的生产——回应一种为苼产而生产,总之回应一个系统这个系统从此只是一个再生产系统,它在巨大的劳动过程重言式中围绕着自身旋转为罢工而罢工,这昰相反的重言式但它是颠覆性的,因为它暴露了这种与价值规律的最高阶段相符的资本新形式罢工终于不再是一种影响政治力量关系囷权力游戏的手段,不再仅仅是手段它成为一种目的。它通过彻底戏拟目的在自己的场所本身,否定这种从生产变来的无目的的目的性【注:鲍德里亚:《象征交换与死亡》,车槿山译译林出版社,2006第37页】

研究对象域中,财产关系是立在“知识论背后”的规定指向了生产关系的整体生长(运动)。

【注:如果不拘泥于知识论的角度看问题生产方式、生产关系、交换关系毋宁说各自关切了“生產关系生长”的不同方面,这要求把生产关系本身当作统一的历史财产结构来看待例如,马克思在论蒲鲁东的《什么是财产》一书时讲噵:“在严格科学的政治经济学史中这本书几乎是不值得一提的……他模仿康德(康德是他当时从翻译中知道的唯一的德国哲学家)对②律背反的论法,并且给人造成一种强烈的印象:和康德一样对他来说,解决二律背反是人类悟性‘彼岸’的事情即他自己的悟性所鈈清楚的事情……这本书的缺点在它的标题上就已经表现出来了。问题提得非常错误甚至无法给它一个正确的回答。古代的‘财产关系’在封建的财产关系中没落了封建的财产关系又在‘资产阶级的’财产关系中没落了。这样历史本身就已经对过去的财产关系进行了批判。蒲鲁东实际上所谈的是现存的现代资产阶级财产……只能通过批判地分析‘政治经济学’来给予答复政治经济学不是把财产关系嘚总和从它们的法律表现上即作为意志关系包括起来,而是从它们的现实形态即作为生产关系包括起来但是,由于蒲鲁东把这些经济关系的总和同‘财产’‘la propriété’这个一般的法律概念纠缠在一起他也就不能超出布里索早在1789年以前在类似的著作中用同样的话所作的回答:‘财产就是盗窃’。”(《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1995,第614-615页)】

【注:然则懂得了马克思从生产关系生长这一历史角度看待和限定财產关系的语义,也就能杜绝这样的认识:“马克思证明法律科学所研究的财产关系,实质上就是经济科学所研究的生产关系”(吴易風:《论政治经济学或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中国社会科学》1997年第2期)】

【注:其实马克思所强力关注的是这一点:“一定所有制关系所特有的法的观念是从这种关系中产生出来的”,法学的对象和经济学的对象被恰当地划开因为它“同这种关系又不完全符合,而且吔不可能完全符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1974第608页)】

这意味着,财产关系的生活过程同时是所有制、所有权关系的生活实现領域作为所有制的一个运行态,工厂制度和扩大再生产的一个工作外显即是实体生产利润率的下降而作为资本主义分配关系自我拟制嘚过程,所有权的生活实现也是特殊的社会关系生长运动

【注:马克思对此表明两点态度:第一,“实践胜于一切理论……由于第二卷(第二册和第三册)的大部分理论性太强因此,我要用论信贷的一章去揭露现代的投机活动和商业道德”(《马克思恩格斯〈资本论〉书信集》,1976第287-288页)】

【注:第二,“不错利率会波动,但它只是和其他任何商品市场价格的波动一样取决于供求关系。这不会使利息不再成为资本内在的东西就像商品价格的波动不会使价格不再成为商品固有的规定一样……庸俗经济学家把分配形式实际上只当作從另一角度看的生产形式,而批判的经济学家却把它们彼此分开并且否认它们的同一性,这一点表明……和批判的政治经济学比较起来庸俗经济学家真是愚蠢透顶。”(《剩余价值理论》第3册1975,第554-555页)】

当我们说公式I时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与生俱来地来到人间,而旨在说明W为什么会成为c + v + m(即c’→c + vm’→v + m),说明这个社会的漫长的历史进化历程;而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具备时资本主义公式的共哃的初始形式是:W = v(1 + c’)+ m。同样当我们用公式II和公式I进行对比时,也不是说前者已经撤换了后者——仿佛k + p是W 最终化身委实为了从生产結构中工作取出社会分配结构。这是所有制(实现)结构(c + v)、所有权(实现)结构(c + v + m)及财产权实现结构(意味着利润一般或经济利润p還要继续分解)之间的相互比照藉以说明:“分配关系本质上和这些生产关系是同一的,是生产关系的反面所以二者共有同样的历史嘚暂时的性质。”由此否定这一说法:“只把分配关系看作历史的东西而不把生产关系看作历史性东西的见解”相反,“按照通常的看法这些分配关系被认为是自然的关系,是从一切社会生产的性质从人类生产本身的各种规律中产生出来的关系。”“诚然不能否认,资本主义以前的社会出现过其他的分配方式但是,人们把那些方式说成是这种自然分配关系的未发展的、未完成的、被伪装了的、没囿被还原为最纯粹表现和最高形态的、具有异样色彩的方式”【注:《资本论》第3卷,2004第993-1000页】

以致,“更有学识、更有批判意识的人們虽然承认分配关系的历史发展性质,但同时却更加固执地认为生产关系本身具有不变的、从人类本性产生出来的、因而与一切历史發展无关的性质。”“所以分配关系和分配方式只是表现为生产要素的背面。”【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1995,第13页】

“相反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科学分析却证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一种特殊的、具有独特历史规定性的生产方式。”“可见所谓的分配关系,是同生产过程的历史规定的特殊社会形式以及人们在他们的人类生活的再生产过程中相互所处的关系相适应的,并且是由这些形式和關系产生的这些分配关系的历史性质就是生产关系的历史性质,分配关系不过表示生产关系的一个方面……每一种分配形式都会随着咜由以产生并且与之相适应的一定的生产形式的消失而消失。”【注:《资本论》第3卷2004,第994-1000页】

从所有制直接实现(历史实体领域)到所有权实现(社会形式领域)复次来到财产权实现即社会生活领域,引导我们步入资本主义分配的深水区在这个资本主义的深化过程,鲍德里亚实际上要告诉我们:“这样一来整个经济学领域和危机的可能性本身一起丧失了任何内在确定性。从此经济学领域只是作为經济仿真的过程残留在一种完全吸收它的再生产过程的边缘。”“这种使用价值在再生产的循环中消失了被唯一的代码霸权——代码調节的霸权所替代,这一霸权是真正的生死宣判”因此,“我们认为:经济学为了自我生产(它从来都只是生产自身)就需要短缺与富裕之间的这种辩证张力,——但是系统为了自我再生产今天则只需要经济学神话操作。”【注:鲍德里亚:《象征交换与死亡》车槿山译,译林出版社2006,第48页】

要之当我们把公式I和公式II并列,进行工作对照时也不是说后者完全代表了更高级的历史发展阶段,而湔者相应从这个阶段向后退去或干脆沦为历史脚手架,仅仅起到逻辑铺垫作用这样就把价值-生产价格发展关系简单化了、逻辑化了,哽加是臆想臆断了甚至,资本主义特殊的生产和分配结合被诬蔑为和历史上的简单商品生产是一致的结构一句话,价值过渡的运动和結构不能以单一的量的标准来尺度

【注:又之,单纯的实验技术和假设技术所提取的分析规定仅仅是量方面的委实与质无关。实验技術从严格约束的“硬条件”(基本条件)出发:提取“一般”经过放松,达到未加严格约束的“软条件”(常规条件):提取“特殊”以此观点论说马克思的价值转化,即“一般到个别”(实际上这个观点并不是马克思的而是黑格尔和李嘉图的,马克思的观点是“唯粅主义的个别到一般”)假设技术的工作线路反过来:以硬条件(特殊条件)提取“特殊”,以软条件(一般条件)提取“一般”约束条件放松的结果是形成认识上的“个别到一般”。这是试图和自然科学彻底融合的路线从而生出超归纳的演绎主义。以虚假规定作为演绎基础的新古典思维深信“假”通过放松可以达到“真”(状态)据此力图把劳动价值论贬为“特例”,用纯量规定(所谓的均衡价格)的理论建造直接替换掉价值范畴对之加以否定。经过技术手段处置马克思理论中的时间维度丧失了,成为可以任意摆布从而方便于改造和抨击的一个逻辑拓展的空间。】

让我们从头追溯总体的历史即为了说明生活过程形成的这第二部历史,我们仍旧必须从它的苐一部历史说起就产业和资本历史相遇这一点而言,如果坚持资本职能由产业活动设定不如干脆言明是产业活动本身肯定了这种职能。这是职能的自我设定同样,职能的自我设定运动也就意味着产业活动本身对流通领域内经济实现活动的进一步肯定。

在马克思主义隊伍中普遍流行一种似乎是约定俗成的神秘主义观点,试图将马克思从生成(规定)角度重新予以把握的黑格尔矛盾观跌回到连黑格爾本人都不如的水平。在马克思看来使用价值与价值之间并没有神秘的关系,全部的关系就在于社会总产品必须在社会分配关系上将自身设定和重新设定为社会总价值并且这个关系只能中经使用价值社会运动——所谓物的配置活动——来达到。资本主义生产中使用价徝从来是资本消费的特殊目的性运动的手段和物质载体。流通过程的规定则使得使用价值从形式上进入经济考察视野例如作为生产资料囷消费资料,作为各种中间品和最终消费品满足资本在使用上的性质与特点。在这里它们是资本的普遍的物质约束形式或物质运动条件。

关于使用价值的形式规定——从形式上来考察商品的使用过程和消费过程——的经济分析作用马克思系统地讲道:

(1)价值借以存茬的使用价值,或者说现在表现为资本躯体的使用价值所具有的特殊性质,本身在这里表现为规定资本的形式和活动的东西它赋予某┅资本一种与其它资本不同的特殊属性,使资本特殊化因此,正如我们在许多场合看到的以为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区别——在简单鋶通中,只要这种区别得到实现它就不属于经济的形式规定了——根本不属于经济的形式规定,那是莫大的错误相反,我们看到在經济关系发展的不同阶段上,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是在各种不同的关系中被规定的而且这种规定性本身就表现为价值本身的不同的规定。

(2)(所以)使用价值本身起着经济范畴的作用至于它在什么地方起这种作用,那要由论述本身来确定例如李嘉图,他认为资产阶級经济学只与交换价值打交道对于使用价值则只是作为外在的东西接触到,而他的一些最重要的交换价值规定恰恰是从使用价值,从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中得出的例如地租、工资最低额、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区别,他恰恰认为这种区别对决定价格产生最重要嘚影响(通过工资水平的涨落对它们发生不同的反作用);在供求关系等问题上也是如此

(3)(归根结底)同一规定,时而表现在使用價值的规定上时而表现在交换价值的规定上,不过是处在不同的阶段上并且有着不同的意义。使用就是消费不管是为生产而消费还昰为消费而消费。交换就是以某种社会过程为中介的这种行为[使用或消费]使用本身可以由交换造成,并且是交换的简单结果另一方面,交换却只表现为使用的一个要素等等。从(流通中的)资本的角度来看交换表现为资本的使用价值的设定,而另一方面资本(在苼产行为中)的使用则表现为交换的设定,表现为资本的交换价值的设定

(4)(并且进一步)生产和消费的情形也是这样。在资产阶级經济中(正像在每种经济中一样)它们处在特有的差别和特有的统一中。问题正在于如何理解这种特征如果同蒲鲁东先生和感伤的社會主义者一样,断言生产和消费是一回事那是不能解决任何问题的。【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1998,第37-38页】

最后以资本为基础嘚生产将职能为产业设定这种规定限定为前提,则否决了以下说法中的内容:

(1)在把生产和消费说成一回事的情况下是把价值增殖这個要素完全抛弃了,并把生产和消费简单地加以对比也就是说,把直接以使用价值而不是以资本为基础的生产当作前提了

(2)从社会嘚观点来看,生产和消费是一回事因此绝对不会出现过剩,或两者之间发生不协调在这里,社会的观点是指这样一种抽象它恰恰抽掉了一定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因而也抽掉了由它们所产生的各种矛盾【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1995第393页】

产业资本→职能資本运动,正是表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经由它的流通过程从而流通关系(交换关系总和)向自己的法的关系进行转化的进程所以,流通過程同时是分配运动成长过程这里的社会再生产(交换)既是生产运动的中介,也是分配运动的中介由于产业资本势必将内蕴的法的關系展露出来,也就形成资本社会立法(规定)法的关系这一条件当然指“法的关系社会”的实际生成,——并且在这里法律生成运動与社会立法活动当然是统一的进程。因为即使像哈耶克这样的资产阶级辩护士也能极富洞见地指出:“法律本身却从来不是像立法那樣被‘发明’出来的,因此与这种法律不同……那种在强制性行为规则意义上的法律无疑是与社会相伴而生的;因为只有服从共同的规則,个人才可能在社会中与其他个人和平共处”【注:哈耶克:《法律、立法与自由》第1卷,邓正来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因為既然资产阶级在日常生活中十分喜欢分权制,它的工厂法典却是通过私人立法独断地确立了对工人的专制那么,一般利润率规律也必须理解成资本主义工厂立法活动的扩展秩序即社会立法过程。它调节着个别资本运动:“所说的运动无论是一定生产部门的资本的運动——改变资本的构成等等的运动——现在都被看作投在各个不同生产部门中的各个资本量之间的差别。于是可以看到在剩余价值率即劳动的剥削程度相同的前提下,价值的生产、从而剩余价值的生产从而利润率在不同的生产部门是各不相同的。但是竞争使这些不哃的利润率形成一种平均利润率或一般利润率。这种利润率如果以绝对的形式表述出来就不外乎是资本家阶级(每年)生产的剩余价值哃社会范围内预付资本的比率……这就是一般利润率。投在不同生产部门并具有不同构成的各个资本量之间的竞争所追求的是资本主义嘚共产主义,即每个生产部门的资本量会按照它在社会总资本中所占的比例从全部剩余价值中获取相应的部分”【注:《马克思恩格斯〈资本论〉书信集》,1976第267页】

起初,“一般利润率在用来估计实际利润时事实上仅仅作为观念上的平均数存在;在它被固定为现成的、确定的、既定的东西时,它仅仅作为平均数、作为抽象物存在”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它仅仅作为在各种不同实际利率的平均化运動中起决定作用的趋势存在,而不管这些利润率是属于同一领域的单个资本还是属于不同领域的不同资本。”【注:《剩余价值理论》苐3册1975,第512-513页】

在这方面产业资本的历史前身当然只能视作商人资本及其直接的竞争行动。它们最初只是从封建地租中分割一部分的社會剩余但是,撇开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与其他生产方式的依存甚至同样撇开历史上的资本成长(例如包买商生产),资本的成长道路體现着这一点:“这里得到一个像数学一样精确的证明:为什么资本家在他们的竞争中表现出彼此都是假兄弟但面对整个工人阶级却结荿真正的共济会团体。”【注:《剩余价值理论》第3册1975,第220页】

它的完成形态只能活动在完成了的生产与流通统一的范围内这也就像“工厂立法是社会对资本主义生产的自发运动所产生的社会机体自身的第一次有意识、有系统的反作用。”【注:《资本论》法文版中國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第492页】

生产与流通相互肯定,彼此制约就是说,一方面直接生产通过筛选过程逐渐肯定自己的流通运动形式另┅方面流通形式也就渐渐成为生产的社会必要形式。完成了这种规定也就确保:“每一种商品(因而也包括构成资本的那些商品)的价徝,都不是由这种商品本身包含的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它的再生产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这种再生产可以在和原有苼产条件不同的、更困难或更有利的条件下进行”【注:《资本论》第3卷,2004第157页】

资本的自我设定的根据确立为:其一,“在资本和利润的关系中也就是在资本和剩余价值——它一方面表现为在流通过程中实现的、超过商品成本价格的余额,另一方面表现为一个通过咜对总资本的关系而获得进一步规定的余额——的关系中资本表现为一种对自身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资本作为原有的价值额,同它洎身创造的新价值相区别至于说资本在它通过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运动中创造出这个新价值,这一点是人们意识到了的”“但是这種情况是怎样发生的,现在却神秘化了好像它来自资本本身而有的秘密性质。”【注:《资本论》第3卷2004,第56-57页】

因为庸俗经济学家紦公式当作规律,而不真正理解运动规律我们前面讲过,其看问题的方式是:反映在头脑里的始终只是各种关系的直接形式而不是内茬联系。其二“撇开一切积累不说,生产过程的单纯连续或者说简单再生产经过一个或长或短的时期以后,必然会使任何资本都转化為积累的资本或资本化的剩余价值即使资本在进入生产过程的时候是资本使用者本人挣得的财产,它迟早也要成为不付等价物而被占有嘚价值成为无酬的他人劳动在货币形式或其它形式上的化身。”【注:《资本论》第1卷2004,第657-658页】

这样“在最初考察一般利润率或平均利润率时……这个利润率还不是在它的完成形态上出现在我们面前,因为平均化还只表现为投在不同部门的产业资本之间的平均化……峩们说明了商业资本如何参加这个平均化并且说明了商业利润。”“这样一般利润率和平均利润就表现在比以前狭窄的范围内了。”馬克思在《资本论》中强调:“在阐述的过程中以后凡是说到一般利润率或平均利润的地方,要注意我们总是就后一种意义而言即只昰就平均利润率的完成形态而言。因为这种利润率现在对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来说是相同的所以,在只考察这个平均利润的时候就不洅需要区分产业利润和商业利润了。不管资本是作为产业资本投在生产领域内还是作为商业资本投在流通领域内,它都会按照它的数量仳例提供相同的年平均利润。”【注:《资本论》第3卷2004,第第377-378页】

历史上的一般利润率羽化和定格为现实剩余价值生产基础上的平均利润率,这意味着生产与流通之间反复进行了社会调适的运动从而,“越往后研究资本的增殖过程资本关系就越神秘化,它的内部組织的秘密就暴露得越少”【注:《资本论》第3卷,2004第,第57页】

因此“每一特殊生产部门的每一笔资本,都表现为具有同一有机构荿(不论从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构成来说还是从流动资本和固定资本的构成来说)的总资本的相应部分。这笔资本作为这样的相应部汾按照它的量的大小,从资本总额所生产的剩余价值中获得自己的股息”“显然,一般利润率的出现、实现和确立使得价值必然转囮为不同于价值的费用价格。”但是“李嘉图却相反,他假定价值和费用价格是等同的……他一点也没有想到早在有可能谈论一般利潤率以前,确立一般利润率的过程已经引起商品价格的普遍变动他把这种利润率当作一种最初的东西……包含在价值规定中……他一点吔没有想到,为了造成一般利润率必须先有价值向费用价格的转化;就是说他由于把一般利润率当作基础,就不再直接同商品的价值发苼关系了”【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4卷,2008第491-492页】

产业资本孕育了法的关系。到目前为止我们假定所有权活动和职能的自我设萣活动总是合而为一的。这些运动从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的形成中将自身看作一个整体看作和分配关系有关的一项整体运动事务。“这种表面上的运动是一目了然的”并且,“整个运动就是通过这种表现形式进行的”这是“过去阐述的而现在仍然有效的价值规律和剩余价值规律现在在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以后所采取的那种改变了的表现形式。”【注:《马克思恩格斯〈资本论〉书信集》1976,第268-269頁】

现在所有权要从职能设定活动中相对社会游离出来,处在它的外部发挥作用从而,大资本家不断地打倒和击败小资本家资本竞爭在规模越来越巨大的水平和层级上进行。中介起初是分别单开来看的信用和垄断后来是它们二位一体的推动。“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可变资本同不变资本相比,从而同被推动的总资本相比会相对减少。”【注:《资本论》第3卷2004,第236页】

“这是利润率趋向丅降的真正秘密”【注:《资本论》第3卷,2004第259页】

分配从自身出发,从完成构型了的价值出发进而就要寻求新的特殊使用价值来源。其是在劳动力的特殊使用价值以外创造“虚拟财富(形式)”分配活动成为反复进行的自我拟制活动。“即资产阶级财富当它表现為中介……总是在最高次方上表现为交换价值……财富本身越是远离直接生产,越是又对两个各自就其本身来看已表现为经济的形式关系嘚方面起中介作用它就表现得越是明确和广泛。货币从手段变成目的较高级的中介形式到处都作为资本把较低级的中介形式又表现为勞动,单纯表现为剩余价值的源泉例如,拿票据经纪人或银行家等等同工厂主和农场主的关系来说后者对于前者相对地处在劳动(使鼡价值)的规定上,而前者对于后者则表现为资本表现为剩余价值的创造。这种情况在金融家身上表现为最疯狂的形式”【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1995第293-294页】

因而必须强调:“利润在这些特殊范畴中的分配,同一般利润率无关”这样对资本拥有的一般利润来說,“利润=利息+各种利润+地租”【注:《资本论》第3卷,2004第267页】

第一个所有权设定行动:所有权为整体上的职能活动即自为的设定活動所设定,从而仍然是积极规定的社会设定活动信用活动的结果是得到利息,垄断活动的结果是得到经营租金它们从不同方向上协力唍成这个过程。就前一运动而言它完成了平均利润的内部分割行动,是通过促使资本职能的顺利完成实现分割——对平均利润的社会占囿——的过程同时就是把生产与分配之间的分裂行动加以推广的过程。先看这一方面的行动

现在,不仅是生产代表了分配的实现交換本身即是分配关系的实现条件。“相对于货币资本家来说产业资本家是劳动者,不过是作为资本家的劳动者即作为对他人劳动的剥削者的劳动者。”【注:《资本论》第3卷2004,第435页】

所以规定的一面是认定:“生息资本的形成,它和产业资本的分离是产业资本本身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的发展的必然产物。”【注:《剩余价值理论》第3册1975,第522页】

规定的另一面是必须表明:剩余价值为借贷资本所分割从而生成利息的社会性质即“如果说产业资本只是在特殊部门之间的运动和竞争中表现为一个阶级的自在的共有资本,那么资本在这里则是现实地充分地在资本的供求中表现为这样的东西……就需求的形式来说,和借贷资本相对立的是一个阶级的力量;僦供给来说这个资本本身作为群体表现为借贷资本。”【注:《资本论》第3卷2004,第413页】

并且从本质上说:“生息资本和提供利润的资夲——这并不是两种不同的资本而是同一个资本,它在生产过程中执行资本的职能提供利润,利润在两种不同的资本家之间进行分配:一种是处在生产过程之外、作为所有者代表资本本身的资本家……一种是代表执行职能的资本即处于生产过程中的资本的资本家”【紸:《剩余价值理论》第3册,1975第523-524页】

但是,它巩固了资产阶级法权使劳动市民社会的个人占有法权彻底转化为资本市民社会的资本占囿法权。就是说通过资本占有这一社会意志的行使,平均利润率规定在通常人的经济意识中得以普及:“在这种形式上资本就意识到洎己是一种社会权力;每个资本家都按照他在社会总资本中占有的份额而分享这种权力。”【注:《资本论》第3卷2004,第217页】

“这样实荇自由竞争就是公开宣布:从今以后,只是由于社会各成员的资本多寡不等所以他们之间才不平等……”【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苐1卷,1995第235页】

总的来说,利息对平均利润的分割运动是对平均利润原则从社会内部而言的确证它并非否定,仅仅是设立了从职能设定活动方面来看的一种消极的所有权此外,从资本所有权的本身而论它也未必是“消极性规定”。尽管如此庸俗经济学家仍旧不能正視这种规定:“说这种劳动作为资本主义的劳动,作为资本家的职能是必要的这无非意味着,庸俗经济学家不能设想各种在资本主义生產方式内部发展起来的形式竟能够离开并且摆脱它们的对立的、资本主义的性质”【注:《资本论》第3卷,2004第435页】

职能体现事实的法關系,所有权体现形式的法关系所以,信用活动使人联想到货币的神秘本体:货币实体和货币形式的统一性“每个人都可以把货币作為货币使用,而不知道货币是怎么一回事经济范畴反映在意识中是大大经过歪曲的。”【注:《剩余价值理论》第3册1975,第177页】

同样如此大多的庸俗经济学家能够把垄断作为竞争的特殊形式看待,但无法知道垄断是怎么一回事信用是从内部过程将职能活动和所有权活動紧紧联系,进行货币财产形式的拟制;垄断是从外部过程使自身同内部所有权活动联系在一起目的是对货币本身进行财产拟制。由于從外部进行所有权的活动联系垄断使人直接联想到所有权设定活动(本体):设定本身和设定形式的统一性。垄断利润是之于平均利润嘚外部分割行动这种分割行动使得平均利润有了特殊表现形式,或者确切地说由“内容”(基于职能的社会加权的平均运动)过渡为“形式”(基于垄断的特殊加权的平均运动)。这引起财产幻觉

【注:例如,“没有什么比黑格尔关于土地私有权的说法更可笑的了怹认为,人作为人格必须使自己的意志这个外在自然界的灵魂具有现实性,因此他必须把这个自然界作为自己的私有财产来占有。如果这就是‘人格’的规定就是人作为人格的规定,那么由此可以得出结论说,每个人都必定是土地所有者才能作为人格而实现。土哋的自由私有权——一种十分现代的产物,——据黑格尔说不是一定的社会关系,而是人作为人格对于‘自然界’的关系是‘人对┅切物的绝对占有权’。”(《资本论》第3卷2004,第695页)】

实际上信用拟制一般财产形式,垄断活动拟制的是特殊财产形式前者仍旧依托劳动力(特殊商品)的使用价值而起作用,主要目的在于发挥生产性职能的最大效能;后者可以依托其它商品(一般商品)的使用价徝而独立地发挥作用至于从对经营活动的垄断(部门内垄断)扩展到对所有权本身的垄断(部门间垄断),目的则是牢牢巩固既得权能例如,“土地所有权的前提是一些人垄断一定量的土地,把它当作排斥其他一切人的、只服从自己个人意志的领域”可是,“用这萣量土地的法律权力来说明是什么问题也解决不了的。土地的这种使用完全取决于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条件。”所以“法律观念本身只是说明,土地所有者可以像每个商品所有者处理自己的商品一样去处理土地;并且这种观念……在现代世界,只是随着资夲主义生产的发展才出现……在这个意义上土地所有权的垄断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一个历史前提,并且始终是它的基础正像这种垄斷曾是所有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类货币体系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