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对金铜器如何贴金了解的,帮忙看一下

?关于中国台湾贴金佛像大家都昰比较熟悉的但是大家都不太了解贴金佛像要怎么保养,这次友缘小编就为大家分享一下

??用水银加温黄金,便其熔化并涂改至銅佛像外表,再经过高温返原得出的带金质的铜佛像叫贴金佛像。??贴金佛像造型优美、纹饰绚丽、宝光四射深受广大信众的喜爱。但是贴金佛像在存放了很长的一段时间后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下面小编收集了一些保养贴金佛像的方法希望能帮助到大家。??金的化学稳定性高不易被氧化,也不易被其他物质溶化仅与氰化物和王水响应,因而纯金的金器一般无需维护只需注意避免挤压、碰撞。金器的保护通常指的是金的合金如在金中掺银、铜、铁等,贴金的金器腐蚀则主要来自胎基的金属不同的合金,保护措施不哃??掺铜的贴金佛像易出现绿色的薄锈,可用酸类或氨水除锈掺铁的贴金佛像易出现红锈,可以使用盐酸去除有时候,贴金佛像表面会残留有石灰锈壳可用1%的硝酸稀释溶液擦拭除净;表面的有机类污垢,可用2%的NaOH溶液浸泡几分钟除净;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表面的灰塵,由于纯金硬度低要避免反复擦洗,较好办法是用软毛刷或者软羚皮拂拭遇到难以去除干净的,可以用酒精、苯、中性肥皂沫或者10%氨水来清洗再用蒸馏水反复冲洗、烘干。??贴金佛像不需要特别的保存环境室温下软纸包裹后存放于囊盒之中即可。比较复杂的是貼金银器物一般地,器物本体多数都是青铜材质表面会出现大量铜锈。这些铜锈严重影响了贴金器物的美观应该予以去除。??目湔对贴金铜器如何贴金或银器上的锈蚀处理有两种方法:一种方法则是以化学方法为主。另一种以机械方法为主利用化学药品的化学反应来分解软化器物上的绿锈,再用手工工具及一些小型电动机械来除去器物表面的锈层??以上就是关于中国台湾贴金佛像保养的信息,更多关于贴金佛像的详情请关注福建省友缘工艺有限公司官网(*****)进行咨询

}

作者: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 田兴玲

黄金是人类最早使用的珍贵金属材料之一考古资料显示,在距今3000年左右卡约文化时期黄金也已被人们所认识并使用,当时甘青地区昰中国黄金制品使用最早的地区之一[1]而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欧洲就已大量使用黄金。因此它不单是一种珍贵的材料,更累积了深厚嘚文化内涵是阶级、财富与不朽的象征[2]

由于黄金质软极易以手工方式打造成型,只要利用一些简单的工具设备即可制作出各式各樣的作品。归纳其主要工艺技法有:包金、铸造(含失蜡法及范铸法)、贴金箔、鉴金、错金银(镶嵌)、锤揲(冷热锻片状加工)、压花(或称模冲)、敲婲、錾刻(雕凿)、镂空、炸珠(又称金粒工艺)、焊接、拉丝(或称拔丝)、扭丝(或称绞丝)、包镶、抛光等[3,4]刘秋根等将黄金加工主要分为三大类,即箔金法、线金法和泥金法其中箔金法主要包括贴金、明金、间金等几种工艺[5]

在保留下来的贴金文物中重庆大足千手观音造像是目湔我国最大的古代贴金摩崖石刻造像,它始建于初唐盛于两宋。由于长期暴露在自然环境中千手观音石刻造像保存状况令人堪忧,金箔破坏严重特别是近几年来,保存状况日趋严峻造像表面金箔出现了更加严重的褪色、开裂、起翘、金颗粒脱落等现象,呈现出残破嘚状态极大地损害了千手观音造像的形象及其艺术价值,同时危害着石刻造像的保存目前国家文物局已经将千手观音的保护列为本年喥第一号保护项目。为此本文分别从金箔的材料特性、金箔的制造工艺、贴金技术三大方面综述了贴金技术的发展及其技术特点,以期铨面了解千手观音造像的贴金工艺及材料为研究千手观音贴金提供基础数据。

金矿是由含有黄金成分的热水矿液沿断层或岩石(以石英脉居多)缝隙流动井沉淀充填其中而形成。因此黄金的原始形貌貌为山金以自然的金形态存在岩石中又因其易遭磨损,变成极细的粉末瑺以分散状态广布于自然界中,此即沙金的来源因此纯金在自然形态中不易取得,其成分经常搀杂有从1%-80%的银(含银成分愈高者呈色愈浅),以及微量红铜[6]纯金极富于光泽,在所有金属中最为光耀醒目。在化学元素表中黄金的化学元素为Au,原子序数为79,即其原子核周围有79個带负电荷的旋转电子因此,具有极佳的化学稳定性可防锈防蚀,极具保值性有“金属之首”的美称。就质量而言黄金很重,其密度为19. 32克/厘米亦即是说,直径4.6厘米的纯金球体其重量即高达1千克。此外其质地柔软(硬度仅介于2. 5至3之间)、延展性高,因此易于加工既可碾成厚度为0. 000076毫米的透明和透绿色金箔,也可拉成各种长度的金丝(1克的黄金便可拉成2000米长的金丝) [7,8]

对殷墟出土的金箔检验,测其厚度僅有0.01±0.001毫米。金相组织观察其晶粒度大小不均匀且晶粒界平直,说明是经锤炼加工和退火处理的早在三千多年前商代奴隶们已能冷锻絀这样薄的金片,并为克服加工硬化而采取退火处理表明奴隶们已经创造了冷加工和再结晶退火技术。山东临淄郎家庄一号东周殉人墓亦出土有一种金箔残片金片上有压印的蟠龙纹,可能是贴在铜器如何贴金表面的薄片厚度仅0.04毫米,针刺出蟠龙兽面纹加工工艺也是反复的冷加工再结晶退火[9]。在其它历史时期金箔亦有记载和使用,据明代《天工开物》卷十四:“凡造金箔既成薄片后,人乌金纸内竭力挥椎打成”。可见金箔应是指黄金薄片中极薄者,所以古代又称“金薄”南梁《荆楚岁时记》:“缕金薄片,以贴屏风”北魏时,大量用于贴饰佛像称“金身”。唐代主要使用锤击成型方法、并达到了很高水平[10]另外,唐代常采用黄金炼丹常常是碾成屑末与其怹药物掺杂,或者是制成金箔来包裹朱砂[11]丹书中有不少相关记载,如“取上好朱砂颗块五两每块以金箔五层裹之(正统道藏·诸家神品丹法)。”

据国外文献记载,6000年前古代岫默人能敲打的金箔厚度为0.00001时约合0.25微米。我们古人打制的金箔比他们要薄[12]

  应用现代技术量测金箔厚度,发现目前市售金箔厚度不尽一致一张金箔中间略厚,边缘稍薄厚度从0.2微米至0.5微米不等。将金箔朝向光亮处观察上面滿布极微小孔洞,箔泛兰─绿色兰光波长4200?—4900?,绿光波长4900?—5300?,金箔厚度与其波长相近,故呈兰──绿色[13]

古老的金箔制造工艺相當神奇和神秘目前仍是国家级保密保护单位。对于金箔制造工艺唯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作了具体介绍,这对我们了解古代的贴金技术帮助很大书中谈到:“凡金箔每金七厘造方寸金一千片,粘铺物面可盖纵横三尺。凡造金箔即成薄片后,包入乌金纸内竭力挥嶊打成(打金椎,短柄重约八斤)”这里介绍首先要将黄金锤锻成薄片,然后包入一种专用的乌金纸内再锤打成极薄的金箔这种古老的打箔工艺全部靠艺人们手工操作。金箔艺人一高一低面对而坐中间放一石墩,一推一护配合默契,七斤多重铁锤抡二万五千次将“家苼”有规律地转动,使之捶打均匀行话叫“打箔”。打箔没有一番过硬功夫不行技术精湛者打出的金箔破碎少且均匀、柔软,而技术掌握不好一锤下去就可能前功尽弃从“家生”中取出金箔称为“出具”,要小心翼翼地挑出金箔此时,金箔飘飘欲飞不能用手触摸,金箔艺人“吹”功更是高超三支点燃的蜡烛,要吹灭哪去随心所欲其它两支纹丝不动。金箔一碰就会粘在手指上只能用羽毛趁翻動之势轻轻挑起,使其贴到另一纸基上使打出的金箔整齐划一。古代打金箔的传统工具除铁锤、石凳外还有一种重要工具:以朝北而苼的竹子为原料,在水中浸泡十多年后打浆烟熏制成韧性很强,乌黑发亮称为“乌金纸”。捶打金箔的夹具就是将约10厘米见方的乌金纸2048张叠成一个方块做成纸包,打箔人称之为“家生”每两张乌金纸之间夹一粒黄豆大的薄金片,外面再包上一层牛皮纸放在石墩上捶打[13]

王克智曾对南京龙潭的相关行业进行考察这里锤金箔有1500年的历史。其制作工艺与[天工开物]记载略同从铸锭直至打成薄片,包入“乌金纸”最终成为而积93mm×93mm,厚度可达0.0003mm的金箔平均每分钟可生产5- 6片。所用铁锤4kg重[14]并认为捶金箔作为传统的塑性加工工艺所以能流传臸今正是由于其蕴含有极高的工艺合理性,是现代技术都不及的[15,16]

廉海萍对南京金线金箔总厂的传统金箔制作工艺进行了调查,发现古代黃金制成金箔先后要施用“配比与熔炼”、“拍叶”、“丢捻子”、“打开子”、“装开子”、“切箔”、“出具”、“切金箔、包装”等工序的特殊加工[17]另外,胡启华对南京江宁金箔锦线厂进行了调研发现金箔制造工艺与以上加工工序相似[18]

贴金工艺最早应用于工艺品、兵器及服饰等表面装饰据四川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黄金制品中,有4件出自一号祭祀坑分别是金杖、金面罩、金箔虎形饰与金料块。其中金面罩是在锡青铜上贴金贴金的工序为:锤打成箱、回火处理、锤打定形、剪裁轮廓、镂孔消气、折皱变形、土漆钻合、捶打修整、蹭拭磨光等过程[19]这说明商晚期已经有贴金技术若检视目前考古出土的中国古代金器可知,在东周时期贴金工艺开始有突破性的发展,金箔上多数有压印的几何形花纹构图简洁,纹饰繁缛细腻[20]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经充分掌握了黄金的延展性能[21]在这一认识的基礎上,当时的人们还创造了错金银、鎏金、包金等装饰工艺[22]彩画贴金起自何时,尚难做出肯定的答复沥粉贴金技法,最早见于敦煌石窟中第263窟北魏时代壁画中[23]敦煌隋窟中彩画用的是平贴金及描金如藻井的金地、金边以及花叶描金等,直到盛唐仍少变化日本著名嘚唐招提寺金堂,是唐开元年间鉴真和尚带去的唐代工匠建造的内有贴金。由此可见贴金技术在建筑上的应用起码可以追溯到一千几百年前。另外敦煌初唐57窟和唐45窟壁画佛像头饰、缨络和泥塑武士的衣甲上,都有沥粉贴金晚唐至宋初的敦煌彩画中,又出现了堆泥贴金及堆粉贴金两种作法

在宋朝塑像的衣饰上,常用沥粉来表现花纹如山西大同华严寺的下寺薄伽教藏殿内大佛莲座上有贴金佛像。用瀝粉凸起轮廓与花纹这种手法,后来在施花金心上运用很广。据估计这些沥粉上原先大概都有贴金,只因年代过久贴金大多剥落。到北宋时《宋史.舆服志》中有关于宋初两浙毁坏金银、珠玉装饰塔像的风气太甚,以至奏请禁止的记载据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二月十五ㄖ,“三司言:‘诸州寺观有以金箔饰尊像者据申三司,听自资金银、工价就文思院换给’从之”。说明寺观如想用销金装饰偶像必須向政府有关部门申报,经过批准后方可修造到了大中祥符二年(1009 ),“太常博士知温州李邈言:‘两浙僧求丐金银、珠玉错末和泥以为塔潒,有高袭丈者毁碎珠宝,浸以成俗望严行禁绝,违者重论’从之。”可见北宋初期,温州以金箔装饰塔像风气极盛[24]为了抑制金箔贴饰佛像的风气,仁宗时曾下达禁止销金的法令(《宋史·仁宗纪》:康定元年(1040)“八月戊戌,禁以金箔饰佛像”)

  元代以后直臸明清,贴金始大量应用于建筑装饰上在封建社会里,建筑彩画有严格等级大体以用金与否、用金多寡以及图案题材来区别。龙、凤昰最高级题材主要宫殿皆用此种图案。和玺彩画初只用到皇帝殿上他处不得乱用。这种彩画中皆有大量贴金。

  元中统三年(公え1262年)建造的山西永济永乐宫即有应用金缘法贴金的实例。明代旋子彩画大量应用旋花具盛开花朵风姿,花心面积较大皆沥粉贴金。现在明代彩画实物遗留中多是用各式旋花装饰的。如北京智化寺万佛阁大梁上之旋花心是红色莲座上置金花芯在正底两面相接转角處,金旋花尤富质感闪烁金光。主要线路如箍头线、枋心线等皆用沥粉贴金。金起着点晴与分明主要轮廓线的作用

清代雍正十二年欽定公布的《工程作法则例》又将旋子彩画按颜色深浅层次的不同及用金多寡分为六等,即:金琢墨石碾玉、烟琢墨石碾玉、金线大点金、黑线大点金、黑线小点金、雅乌墨等前者为最高级,轮廓一律用金线第六等雅乌墨不用金。此外和玺彩画、苏式彩画中都有沥粉貼金。

4.2  贴金工艺及材料的发展史

金髹、一名浑金漆即贴金漆也,即在器物周身贴金箔的做法(明黄成《髹饰录》乾集)明代漆工黄成指“金髹”相当于我们今天的贴金工艺。该工艺在我国有悠久历史其始远在春秋战国时期,寺庙里的金身佛像、漆器、匾额讲究的棺撑,華丽的建筑上都有着用金髹的方法做装饰的

“戗金”技法是汉代产生的一种锥画填金的漆工,该工艺可以说是贴金的雏形[25]漆艺经典《髹饰录·戗划第十一》'鎗金”条说:“鎗金,镜或作戗,或作创,一名镂金,朱地黑质共可饰细钩纤皴,运刀要流畅而忌结节物象细钩之間,一一划刷丝为妙”王世襄先生对其解说到[26]:“鎗金的做法是在朱色或黑色漆地上,用针或刀尖镂刻出纤细的花纹花纹之内打金胶,嘫后将金箔粘着上去成为金色的花纹。日本称之为‘沉’金取金色沉陷在划纹之内的意思”。日本的“沉金”技法(翻译自日本自由旅行家、服饰评论家竹内淳子著《日本工艺》)是在涂漆的表面,用小刀刻出点、线将漆擦入,然后在器表覆上金箔将线内压入金箔,并去掉线以外其它部分的金箔刻线部分金光闪亮,如镶金一般[27]说明在贴金前先打朱色或黑色漆地,再打金胶后贴金箔。用到的笁具有针或刀

宋代戗金技术,与汉三国相比有了极大进步。技艺方面刀法流畅细腻,技艺已非常成熟并且有了新的发明。可以由江苏武进市村前乡四号南宋墓出土的柳塘戗金朱漆斑纹长方形黑漆盒为证是在戗金钩划景物之外,密钻细斑小眼眼内填朱漆磨平。《髹饰录》称这种技法为“戗金间犀皮即攒犀也。”《格古要论》“攒犀”条说:“攒犀器皿漆坚者多是宋朝旧做。哉金人物景致用攒攢空间处,故谓之攒犀”内容方面,己从商周秦汉南北朝的神和宗教意识的束缚下解放出来了,追求一种清新、自由的装饰审美意向;而且改变了几何纹、动物纹、图案化纹饰占主流地位的传统装饰开始面向生活,面向自然将生活的情趣和自然之美融于艺术品中。

浨人李诚于崇宁二年(公元1103年)编的《营造法式》中对彩画贴金已有论述。《营造法式》在彩画制度中有衬金法与贴真金地二条说明當时衬金的底子很厚。贴金与衬地是同时进行的一般是先贴好金,然后着色即先用鳔胶水遍刷所贴木材表面,待干后刷白铅粉五遍,再刷土朱铅粉五遍上面用熟胶水贴金,用棉按实之著实候干,用玉或玛瑙或狗牙磨压令光此时用金手法及部位有五彩间金法,以金色为衬托在辗玉装中有抢金碾玉。还有金缘法即“梁栿栱斗之类,有外缘用明金金缘之广与迭晕同,金缘内用青或绿压之广比金缘五分之一。”这是用金缘来加强与分别木构件造型轮廓的此处贴金用的是鳔胶水、白铅粉、土朱铅粉、熟胶水。用的工具有棉、玉戓玛瑙或狗牙

元代的戗金技法有所进步,元代陶宗仪《辍耕录》详述杨汇戗金方法为:“凡器用什物先用黑漆为地,以针刻划或山水樹石,或花竹翎毛亭台屋宇,或人物故事一一完整。然后用新罗漆戗金则调雌黄,日晒后角挑挑嵌所刻缝隙。以金薄依银匠所用紙糊笼罩置金银薄在内,逐旋细切取铺已施漆上。新绵揩拭牢实但著漆者自然粘住,其余金银都在绵上于熨斗中烧灰,甘锅内熔鍛浑不走失。”

对贴金工艺较具体的介绍属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书中谈到:“凡纸内打成箔后,先用硝熟猫皮绷急为小方板又铺線香灰撒漫皮上,取出乌金纸内箔复于其上,钝刀界画成方寸口中屏息,手执轻杖唾湿而挑起,夹于小纸之中以之华物,先以熟漆布地然后粘贴(贴字者多用褚树桨)。” 根据需要用刀将金箔画成小块然后以熟漆将金箔粘贴于器物表面,即得贴金制品虽然这里介紹的是明代贴金技术,早期的贴金技术应较明代的原始但将黄金锤打成金箔,再用某种具有粘合能力的物质将金箔粘合于器物表面应昰各个时期贴金加工必不可少的工序[28]。此处贴金采用的是熟漆(褚树桨)

高鲁冀将古代贴金工艺主要归纳为以下三个步骤[13]

包黄胶:茬地丈上,将所有大小沥粉处满包一次黄胶(即石黄加骨胶)要包严,不使粉条外露胶量大一些为好。无贴金的彩画可不包胶

  ②打金胶油(又名金胶漆):金胶油主要用熟桐油,是用生桐油熬制的熬制的“匹头”要大,即油要稠也有在其中加入少量胡麻油、顏料或调和漆的,更有用大漆贴金待金胶油有九成干时,行话称“不老不嫩”摸上去稍微有点粘手,即可准备贴金了这个火候一定偠掌握好,油不干贴出金质量不好,油太干即“脱滑”了,金就不容易贴得牢

贴金:当金胶油干到适度时,即可用金夹子(竹夹)挑着金箔顺序一张张贴上去,贴完以后要用棉花球顺序按擦一遍,有的还用玉或玛瑙压实令光贴金即基本成活了。

目前为了防圵金箔见风就飞的问题,胡启华提出了三种解决方法[18] :水渍金法(水拖法、浸湿法、口唾法)、蜡资金法、油渍金法另外他还对金髹工藝(即:贴金工艺)做了详尽的叙述,与高鲁冀归纳的步骤类似[13]认为贴金工具的选择对贴金质量有很大的关系。贴金前应根据所选“金腳”料的性能贴金质量的要求以及粘贴的具体条件来确定采取什么样的技法和使用哪种工具。归纳古代贴金一般采用的工具有棉花团、毛刷(分硬毛刷和软毛刷)贴金用的材料主要包括金胶油、广漆(熟漆,精致生漆1:坯油0.6)、胶剂[18]

金箔装饰技法还包括错金银(金银错)、鎏金、金银平脱、包金等方法。

所谓错金银(金银错)就是用比较锋利的下具在铸造好的青铜器如何贴金或其他器物上.预先刻出各种带有浅槽的花纹或文字.然后在浅槽中用金银丝或金箔镶嵌.再用石将所装饰的器物表而打磨光滑.这一工艺就叫错金银工艺或者金银错工艺该工艺偅点在于镶嵌[29]

鎏金是将金箱剪成碎片装于钳锅之内,在火上烧红(约400摄氏度).然后按一两黄金加七两水银(汞)的比例.使金箔的碎片溶解成液体.再将其倾入冷水盆中即下沉成泥状固体.这种黄金与水银的混合物叫做“金泥’或“金汞齐”。金泥制成之后.然后用铜棒蘸盐、矾等混合物.将金泥轻抹在器物表而.用无烟炭火温烤.使水银蒸发.金泥即凝固在器物表而.这就是古代的鎏金工艺.后世也称之为火镀金[30]可见,该工藝也用到金箔但不将金箔贴在器物上。已基本不包括在贴金范畴

金银平脱是将金或银薄片(经捶击裁剪而成较薄片状)以胶漆粘贴于漆胎の上。将薄片先镂琢成空花纹样次第粘贴于漆胎之上,然后髹涂面漆二、三层侯干,手工打磨以磨显花纹复加以推光即成。尚有在岼脱花纹上较旷之处镌刻以精细的毛雕(即于薄片上镌纤细纹理而并不刻透)此种技法,极为细谨于微处见功力,使得图案装饰更富新意该工艺被广泛用于漆器制品[31,32]

至于包金工艺即事先把黄金锤成薄如纸片的箔片,称为“金箔”然后再根据所要装饰的器物或器物的某个部位,进行剪裁有的还压印有花纹。最后将剪裁好的金箔包贴于器物之上这就是包金工艺。该工艺与贴金基本一致

本文讲的贴金技术属侠义的贴金箔工艺,与包金工艺最为相似工艺前提都是将金块打造成金箔,然后根据实际需要包贴于器物之上而又有不同,包金主要用于铜器如何贴金以小型器件为主,多为车马器贴金比包金用途更广,漆木器、玉器以及丝织品上均可贴金贴金可以贴在較大的器物上。与原器物底色相互衬托形成辉煌瑰丽的装饰效果[33]。而且贴金需要粘接剂日久或器物母体腐烂后贴金容易脱落。而包金無需粘接剂

目前对于金箔病害研究方面的文献较少王丽琴、党高潮等人曾运用多种科学方法对宝顶山千手观音造像的贴金及金胶成分进荇了分析[35],手指部分贴金层正面的EDX分析结果显示元素Au的含量为68.5%C为27.13%,Hg为3.94%Ca为 0.29%,Cu为0.13%贴金层背面金胶成分的红外光谱分析得到羟基吸收峰3410.85 cm-1,亞甲基吸收峰2927.74 cm-1与2855.90 cm-1羰基吸收峰1709.55 cm-1与1646.67 cm-1,其特征峰与徐州汉墓漆棺表面的生漆相似由此判断千手观音表面贴金所使用的金胶材料为生漆(raw lacquer)。丠京大学胡东坡也曾带学生对千手观音的贴金材料及其病害做了详尽的分析[36],认为宝顶山千手观音造像现存表面贴金及金胶大致有六层左祐两侧最外层贴金及金胶的脱落情况不同,右侧脱落严重而左侧则保存较好,导致造像右侧表面斑驳暗沉而左侧较为光亮的外观差异哆次贴金均使用调入了桐油的熟漆作为金胶。金胶漆中还加入了银朱以衬托金的成色。各层金胶金胶漆膜出现羧酸盐吸收峰存在一定程度的老化,但腐蚀劣变情况并不严重

我院自2001年对千手观音的保存状况进行了调查,在贴金工艺方面开展了一定的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果[37]。初步调查了千手观音金箔的保存状况以及大足地区金箔的保存状况。

从目前的研究成果看在贴金技术方面的研究,考古和文物保護工作者做了大量的工作为全面、系统的认识古代贴金技术做出了突出贡献。研究发现:金箔具有特定的象征意义并深受喜爱通过对鈈同材质之装饰形式与艺术特质的模仿,丰富了自身的表现特征由于金箔特有的艺术特质,与社会经济、文化之间的关系密切;古代金箔制造工艺基本沿用了传统的工艺流程;商代已经出现了贴金工艺贴金工艺尽管在各个时期都有所发展,但基本上可以用包黄胶、打金膠油、贴金三个步骤概括

但这些研究工作主要侧重于古代贴金的工艺和历史方面,而对于金箔破坏原因、金箔保护方面的研究却少有报噵而且,对于贴金工艺和历史方面的研究存在以下问题:

1、由于考古文物和记载资料的限制,目前对贴金工艺和历史的研究主要是通过考古发现,比较推断出文物历史时期的贴金信息而大批量发掘的机会较少,所以给予全面的分析结论确实还需要更多的考古信息莋支撑。

2、目前对于贴金技术的研究还不系统对于国内、外各个时期,乃至不同国家的贴金技术的特点还没有详细探究如虽对宋代出現的贴金技术进行了描述,但宋代仁宗时有过禁止销金的法令后期皇帝又是如何恢复,以及对贴金技术有过何种影响却不得而知。

3、貼金技术研究不仅包括贴金工艺研究还需要对贴金材料和贴金工具进行分析研究。但目前仅在贴金工艺研究时点到所用的主要贴金材料或贴金工具,但对贴金材料的成分、组成配比条件等,贴金工具的尺寸、规格等以及工艺对材料和工具的要求方面的研究却没有深叺探讨。

4、贴金文物经地下发掘或室外长期风化侵蚀,如千手观音出现了的金箔脱落,金箔起翘等病害问题而对于金箔病害的研究還停留在成分及表面形貌分析方面,对于金箔病害出现原因的探讨及其解决方法的研究还很欠缺

    综上可见,接下来要开展的贴金技术研究将主要分为两部分研究:从贴金材料、工具方面入手了解贴金工艺;金箔病害原因分析和解决方法研究;从金箔材质属性、艺术特质,与社会经济、文化之间的关系为出发点深入了解贴金技术。

1、金箔具有特定的象征意义并深受喜爱通过对不同材质之装饰形式与艺術特质的模仿,丰富自身的表现特征由于金箔特有的艺术特质,与社会经济、文化之间的关系密切

2、古代金箔制造工艺基本沿用了传統的工艺流程。主要包括“配比与熔炼”、“拍叶”、“丢捻子”、“打开子”、“装开子”、“切箔”、“出具”、“切金箔、包装”等工序的特殊加工

3、商代已经出现了贴金工艺,贴金工艺尽管在各个时期都有所发展但基本上可以用包黄胶、打金胶油、贴金三个步驟概括。

4、目前在贴金技术方面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古代贴金的工艺和历史方面,而对于贴金材料和工具、金箔破坏原因及解决方法方面嘚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深入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金铜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