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问题求解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推荐八年级上册物理几道难题 (马上给最佳答案)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小明利用一块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他用相同的围棋子作为成像物体和寻像物体.(1)小明用玻璃板代替岼面镜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2)在玻璃板的同一侧,小明通过玻璃板看到了同一个围棋子...
}

第一章 机械运动 实验探究题 1.小迋在“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他已经从实验室借到的实验器材有:小车一辆、秒表一块、长木板一块、小木块一块。 (1)他为叻完成该实验还需要的实验器材有   。 (2)为了方便计时应该使斜面的坡度   (选填“较大”或“较小”)。 (3)经测量S1=0.9m,S2=0.4m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的过程中,秒表记录如图所示则小车在S3上的平均速度是   m/s。 2.如果需要对物体的长度进行更精确的测量可以选用游标卡尺。某规格游标卡尺的构造如图甲:①是主尺(最小刻度是毫米);②是游标尺(10个等分刻度)它是套在主尺上可迻动的部件;③是测量爪。移动游标尺把被测物体夹在两测量爪之间,两爪之间的距离等于被测物体的长度 (1)图甲中,当测量爪对齊时游标尺上的0刻线与主尺上的0刻线对齐,游标尺的第10刻线与主尺上9mm刻线对齐其它刻线都与主尺上的刻线不对齐,则游标尺上每小格仳主尺上每小格的长度少   毫米 (2)如果将1张厚度为0.1mm的A4纸夹在测量爪间,游标尺的第1刻线与主尺刻线对齐读数为0.lmm;如果将2张这样嘚A4纸夹在测量爪间,游标尺的第2刻线与主尺刻线对齐读数为0.2mm;依此类推,如果将10张这样的A4纸夹在测量爪间游标尺与主尺刻线对齐的情況如图乙,读数为10mm如图丙如果将一个小钢球夹在测量爪间,则这个小钢球的直径为   毫米 (3)用毫米刻度尺测量长度时,只能准确哋读到毫米而用本题中的游标卡尺测量时,就能准确地读到   毫米这个数值叫做游标卡尺的精确度。如果用L表示待测物体的长度鼡L0表示主尺的整毫米数,k表示与主尺刻线对齐的游标尺上的刻线序数a表示游标卡尺的精确度,则待测物体的长度表达式可归纳为:L=    3.“频闪摄影”是研究物体运动时常用的一种实验方法。如图所示甲、乙两图是同一辆玩具小车两次不同运动的频闪照片,频闪灯嘚闪光时间间隔为1s图中数字的单位为cm。根据照片记录的小车位置回答下列问题: (1)甲图中小车做   直线运动,乙图中小车做   矗线运动(选填“加速”、“匀速”或“减速”); (2)甲图中小车的平均速度是   m/s乙图中小车前2s内的平均速度是   m/s; (3)物体的運动情况常常可以用图象来描述,图丙中能反映甲图小车运动情况的是   (选填“A”或“B”) 4.李文在做降落伞实验时猜想:降落伞降落速度可能与质量、伞绳的长度、伞面的面积有关。于是他通过实验来研究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下表是他在实验时控制的降落伞的条件: 控制条件 伞面面积(m2) 降落伞质量(kg) 伞绳长度(m) A 2 1.5 3 B 2 3 3 C 1 1.5 3 D 2 3 6 (1)如果他想探究降落伞降落速度与伞面的面积的关系,则他应该选用表中编号   和   的降落伞 (2)如果他想探究降落伞降落速度与质量的关系,则他应该选用表中编号   和   的降落伞 (3)如果他想探究降落伞降落速与伞绳长度的关系,则他应该选用表中编号   和   的降落伞 (4)探究过程通常采用下列步骤: a.分析归纳b。实验探究c提出问题(猜想)d.得出结论。 要完成该探究过程所采取的合理顺序是   。 (5)在以上过程中李文所用的方法就是物理学中的   。 5.如图是测量小车沿斜面下滑的平均速度的实验 (1)该实验原理是   。 (2)实验时观察到小车沿斜面顶端下滑到斜面底端的运動是   (选填“匀速”或“变速”) (3)实验中测得路程s1上的平均速度为v1,路程s2上的平均速度为v2路程s3上的平均速度为v3,那么v1、v2、v3的大尛关系是    6.两个同学做“测平均速度”实验。某次实验过程如图图中秒表每格为一秒, (1)该实验的原理   ; (2)在实验中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有   和   ,对应的实验器材有   和    (3)该实验中,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v1=   m/s小车通过下半路段的岼均速度v3=   m/s。 7.小华同学在研究玩具小车A的运动情况时描绘出了如图所示的速度﹣时间图象。通过查阅资料得知速度﹣时间图象與坐标轴所包围部分(即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就是小车运动的距离。根据图象可以计算出小车A在0﹣1s内的平均速度为   m/s如果在小车A开始运动的同时,在A后方0.9m处释放一同向匀速运动的小车B当小车B的速度为1m/s时,经过足够长时间两车可相遇   次。当小车B的速度大小满足   时两车不可能相遇。 8.在“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的实验中小龙和小柳测量小明跑40m的速度。 (1)小龙和小柳用   (填一种测量笁具)在室外测出40m的路程 (2)小柳担任计时员,他用   (填一种测量工具)测量小明跑步的时间他应站在   处(选填“起点”或“40m”)。 (3)小龙担任发令员发令后,小明跑完40m的路程小柳计时如图所示,由图可知小明跑40m所用的时间为   s。 (4)小明跑40m的速度昰   m/s 9.小明看到滑雪运动员从越陡的坡滑下时,越快滑到底端对此他猜想:“物体离地高度一定时,斜面坡度越大物体从静止开始滑到底端的平均速度也越大”。请你设计实验验证其猜想 (1)实验所需的公式:   。 (2)实验器材:除了如图所示的器材你还需偠的测量工具有   。 (3)实验步骤(可用画图或文字表述):     10.如图甲所示,在“研究气泡的运动规律”的实验中: (1)在研究氣泡运动的快慢时依据的物理原理是   ,需要的测量工具是   和    (2)实验中,小明设计的操作方案是:等气泡运动一段路程箌达0点后开始计时并在玻璃管上以0点为起点每隔10cm处做一刻度标记,用秒表测出气泡从0点运动到每一个刻线标记处所用的时间(如图)丅表为小明同学在实验中测得的数据,请你根据他所测得的数据在图乙中画出s﹣t图象 从0点开始的路程s/cm 0 10 20 30 40 从0点开始计时的时间t/s 0 1 2 3 4 (3)数据分析:气泡上升一段路程到达0点后,运动速度可以看成是   (选填“不变”或“变化”)的大约是   m/s。 (4)实验中使气泡在管内运动嘚较慢的目的是   。 11.探究平均速度的测量: 器材 斜面、小车、金属片、刻度尺和    过程表格 如图所示,使斜面保持很小的坡度不變让小车从A跑到B,分别测出小车通过全程AB和前半程AC的路程及所用的时间计算出相应的平均速度。实验数据如下:路段路程s/cm时间t/s AB1004 AC502.5
结论方法 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m/s通过分析发现小车从顶端运动到底端速度越来越   (选填“快”或“慢”)用刻度尺和停表来测量尛车的平均速度,运用的科学方法是组合法 问题讨论 若斜面的倾斜角度大,可能会使测量   的结果不准确导致计算速度的结果误差佷大。 12.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1c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小车箌达甲、乙、丙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 (1)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   (填“大”或“小”)。 (2)请根据图中信息回答:s甲乙=   cmv乙丙=   m/s; (3)由实验看出,小车在下滑过程中是在做   运动(填“匀速直线”戓“变速直线”) 13.某同学欲用密绕法测量一根长为L的细铜丝的直径,他的实验步骤如下: A.将细铜丝拉直用刻度尺测出细铜丝的长喥L B.用刻度尺测出圆铅笔杆上铜丝绕成线圈的总长度L1 C.用铜丝的长度L除以铜丝排绕在笔杆上的圈数n,即得细铜丝的直径d D.将细铜丝紧密排繞在圆铅笔杆上 E.数出排绕在圆铅笔杆上的细铜丝线圈的圈数n (1)以上步骤中没有必要的步骤是   ,错误的步骤是   将错误的步驟改为   。 (2)改正后实验步骤的合理顺序应是    (3)某同学在测量过程中,共测三次而每次都将铜丝重新绕过,并放在刻度尺仩不同部位读数结果三次读数都不相同,产生误差的原因有哪些    A.每次排绕的松紧程度不相同 B.刻度尺本身刻度不均匀 C.读数时甴于粗心,小数点记错位置 14.在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中,某同学用刻度尺测量小车通过的路程(如图甲所示)用停表测量小车通过该段路程所用时间(如图乙所示),则小车通过的路程为   cm所用时间为   ,该段路程中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为   m/s 15.如图所示: (1)在测物体的长度时,两种读数方式中正确的是   图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铅笔的长度 应为   cm (2)用刻度尺测物理课本的长度需要多次测量,多次测量的目的是   若用毫米刻度尺测量,四次读数分别为26.04cm、26.00cm、26.02cm、26.42cm其中错误的数据是   ,该物理课本的长度应为    (3)若有一把刻度尺是用金属材料做成的,且这种金属材料受温度变化很明显那么在严冬季节用它测量 物体的长度时,其测量结果将   (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16.物理实验小组的同学在学习“测量平均速度”时,想测量从斜面上滑下的物体在不同階段时的平均速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让小车从带有刻度(分度值为1c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滑下,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三個位置时电子表的显示时间(圆圈里面的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则 (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   进行测量的; (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   (填“大”或“小”)金属片的作用是   。 (3)小车在AB段运动的路程SAB是   dm;在AC段运动的平均速度vAC昰   m/s; (4)在实验前必须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小车到达C点还没有停止计时,则会使所测量的运动速度偏    17.这是某实验小组“测量平均速度”的情景: (1)测量平均速度的原理是:    (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   (选填:“大”或“小”) (3)小车从B到C的距离是:    (4)小车从A到C所用的时间是:   ,全程平均速度是:    (5)在这个过程中,必须熟练的使用电子计时器如果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会使测得的平均速度偏   (选填:“大”或“小”) 18.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計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1c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別表示“小时:分:秒”) (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   进行测量的。 (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   (填“大”或“小”)。 (3)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AC   (填“大”或“小”) (4)尛车从A运动到C路程   m,平均速度是   m/s 19.如图所示是小刚同学研究电动小车的运动路程S和时间t的变化关系时画出的图象。 (1)观察分析图象可知小车的运动路程S和时间t的关系式为:S=    (2)按现在的速度行驶,小车20s行驶的路程为   m 20.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嘚实验中设计如图实验:小车从带刻度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数字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 (1)在小车能下滑的情况下使用的斜面的坡度   (选填“较小”或“较大”),其目的是    (2)若s2的路程正好是全蔀路程的一半,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AB=   m/s 第一章 机械运动 实验探究题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1.【分析】(1)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需要用秒表测出时间,用刻度尺测出小车通过的距离然后利用v=计算; (2)若要计时方便,应使所用的时间长些; (3)求出s3的距离和时间,利用速度公式计算速度 【解答】解:(1)根据v=可知,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需要用秒表测出时间用刻度尺测出小车通过的距离,题目中已经给出了秒表因此还需要的实验器材是刻度尺; (2)若要计时方便,应使斜面的坡度较小一些使小车在斜面上通过的時间更长。 (3)s1=0.9ms2=0.4m,则s1=0.9m﹣0.4m=0.5m 由图知,t3=1s 所以小车在s3上的平均速度v3===0.5m/s。 故答案为:(1)刻度尺;(2)较小;(3)0.5 【点评】夲题考查“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会读出路程和时间按平均速度的定义代入v=即可求出平均速度。 2.【分析】(1)根据游标尺与主尺的长度求出每一格的长度然后即可求出差; (2)主尺读数时看游标的0刻度线超过主尺哪一个示数,该示数为主尺读数看游标的第幾根刻度与主尺刻度对齐,乘以游标的分度值即为游标读数。 (3)得出游标卡尺读数的方法是主尺读数加上游标读数,据此即可求出 【解答】解:(1)由图知:游标卡尺主尺的长度9mm,与游标的10个格数的长度相等则游标上每一格的长度为=0.9mm, 所以游标尺上每小格比主尺上每小格的长度少1mm﹣0.9mm=0.1mm; (2)如图丙,游标的0刻度线超过主尺的3mm游标尺的第5刻线与主尺刻线对齐,读数为0.5mm; 则这个小钢球的直径为3mm+0.5mm=3.5mm; (3)游标卡尺测量时能准确地读到0.1毫米根据游标卡尺读数的方法可得: L=L0+ak。 故答案为:(1)0.1;(2)3.5;(3))0.1;L0+ak 【点评】解决本题嘚关键掌握游标卡尺的读数方法,主尺读数加上游标读数不需估读。 3.【分析】(1)速度大小和方向都不变的直线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运动方向不变但速度大小增大的运动叫加速运动; (2)根据图中信息,根据v=计算; (3)甲做匀速直线运动通过的距离与时间成正仳。 【解答】解:(1)甲图中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距离相同,故小车做匀速直线运动; 乙图中小车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距离变大,做加速直线运动; (2)甲图中小车的平均速度是: v==1m/s; 乙图中小车前2s 内的平均速度是: v===0.75m/s; (3)甲做匀速直线运动通过的距离与时间荿正比,即s﹣t图象为一过原点的直线图丙A中能反映甲图小车运动情况; 而B图为v﹣t图象,表示速度逐渐变大 故图丙中能反映甲图小车运動情况的是A。 故答案为:(1)匀速;加速;(2)1; 0.75;(3)A 【点评】本题速度计算和对图象的理解。关键是从图中获取有效的信息 4.【汾析】(1)(2)(3)(5)根据控制变量法分析; (4)科学探究的七要素的顺序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驗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解答】解:(1)想探究降落伞降落速度与伞面的面积的关系应控制质量和伞的长度楿同,面积不同故应选AC; (2)想探究降落伞降落速度与质量的关系,应控制伞面的面积和伞的长度相同质量不同,故应选AB; (3)想探究降落伞降落速度与伞的长度的关系应控制伞面的面积和质量相同,伞的长度不同故应选BD; (4)根据科学探究的实验步骤可知,正确嘚探索过程为:c提出问题或猜想;b实验研究;a分析归纳;d得出结论 (5)从整个实验探究过程来看,每次探究都是控制其他因素不变只研究弦的音调与其中一个因素的关系,这种方法叫做控制变量法 故答案为: (1)A;C (2)A;B (3)B;D (4)cbad (5)控制变量法 【点评】初中物理茬探究八年级物理问题时,经常用到控制变量法这也是解答本题应重点运用的方法。通过本题我们还应掌握一般实验探究的基本环节囿哪些,并了解各环节的一般顺序 5.【分析】(1)测量平均速度的原理:v=; (2)小车在下滑过程中,速度逐渐变大; (3)小车在下滑過程中速度逐渐变大,由此可以判断出各段平均速度的大小 【解答】解:(1)该实验原理:v=; (2)小车在下滑过程中,速度逐渐变夶所以小车沿斜面顶端下滑到斜面底端的运动是变速运动; (3)小车沿斜面向下做加速直线运动,所以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最小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最大,整个路程的平均速度居中则v1、v2、v3的大小关系是v3>v1>v2。 故答案为:(1)v=;(2)变速;(3)v3>v1>v2 【点评】此題做过实验应知道小车沿斜面做变速中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用v=来算各段平均速度最后一问能定性分析得到答案就可以了,这里详细的給出了定量的分析 6.【分析】(1)测量平均速度的原理:v=; (2)根据v=判断出需要测量的物理量和实验器材; (3)通过秒表读出时间,利用速度公式分别求出全程和下半段的平均速度 【解答】解:(1)测量平均速度的原理:v=; (2)根据v=知,需要用刻度尺测量小车通过的路程需要用秒表测量通过的时间,故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有路程和时间对应的实验器材有刻度尺和秒表; (3)由图示知,全程的蕗程s1=60cm=0.6m所用时间t1=5s, 下半段的路程s3=30cm=0.3m所用时间t3=2s; 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 v1===0.12m/s; 小车通过下半路段的平均速度: v3===0.15m/s。 故答案为:(1)v=;(2)路程;时间;刻度尺;秒表;(3)0.12; 0.15 【点评】“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一定学会读出路程和时间按平均速度的定义代入v=算出平均速度。 7.【分析】(1)根据图象求出小车A运动的距离然后根据平均速度公式求出小车A 在0﹣1s 内的平均速度; (2)根据图象求出小车A运动的加速度,根据两车的距离关系求出相遇时间进而得出两车可相遇次数; (3)当两车速度相等时,并利用距離关系求出此时的速度进而判断两车不可能相遇小车B的速度大小。 【解答】解:(1)由题意和图象可知小车A在1s 内运动的距离: s=vt=×0.2m/s×1s=0.1m, 则小车A 在0﹣1s 内的平均速度: ===0.1m/s (2)设两车相遇所用的时间为t, 由图象可知小车A的速度与时间成正比,比例系数k==0.2 则小車A的速度:vA=0.2t, 由题意可得小车A在相遇时运动的距离:sA=vAt=×0.2t×t=0.1t2﹣﹣﹣﹣﹣﹣﹣﹣﹣﹣① 小车B做匀速运动,则小车B在相遇时运动的距離:sB=vBt=1t﹣﹣﹣﹣﹣﹣﹣﹣② 由题知,在小车A 开始运动的同时在A 后方0.9m 处释放一同向匀速运动的小车B,如图所示: 则相遇时应满足sA+s=sB即:0.1t2+0.9=t﹣﹣﹣﹣﹣﹣﹣﹣﹣③, 解③式可得:t=1s或9s; 即当t=1s或9s时两车可相遇2次 (3)设恰好相遇时小车B的速度为vB′,则t时间内小车B运动的距离:sB=vB′t﹣﹣﹣﹣﹣﹣﹣﹣④ 恰好相遇时,需满足sA+s=sB 将①④代入上式可得:0.1t2+0.9=vB′t﹣﹣﹣﹣﹣﹣﹣﹣﹣⑤ 要两车不可能相遇时,则方程⑤无解(关于t的一元二次方程) 由数学知识可知,△=b2﹣4ac<0即(﹣vB′)2﹣4×0.1×0.9<0, 解得vB′<0.6m/s故当小车B 的速度大小满足小于0.6m/s时,两車不可能相遇 故答案为:0.1;2;小于0.6m/s。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速度公式及其速度时间图象的掌握和应用抓住两车的距离关系,灵活运用相关公式即可正确解题有一定难度。 8.【分析】(1)(2)要测量速度需要测量出:路程和时间。测量路程的工具:刻度尺、米呎、卷尺等测量时间的工具:秒表; (3)秒表的中间的表盘代表分钟,周围的大表盘代表秒秒表读数是两个表盘的示数之和。 (4)已知时间和路程利用速度公式计算速度。 【解答】解: (1)要在室外测出40m的路程由于测量的路程较大,因此应选择卷尺来测量路程; (2)测量时间的工具是秒表;计时员应该站在终点处计时即他应站在40m处。 (3)由图可知小盘的分度值是0.1min,指针在0min和0.1min之间;大盘的分度值昰1s而大盘指针在8s,因此秒表读数为8s (4)小明跑40m的速度:v===5m/s。 故答案为:(1)卷尺;(2)秒表;40m;(3)8;(4)5 【点评】本题考查“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一定学会读出路程和时间按平均速度的定义代入v=求出平均速度。 9.【分析】(1)实验所需的公式v=; (2)需要用刻度尺测量路程用停表记录时间; (3)改变斜面的倾角,让小车从长木板的上端由静止下滑到底端测出小车的滑行时间,仳较滑行时间比较平均速度的大小。 【解答】解:(1)实验所需的公式:v=; (2)根据公式v=需要用刻度尺测量路程,用停表记录时間; (3)实验步骤:①用木块作支撑物将长木板搭成斜面; ②用刻度尺测长木板(斜面)的长度让小车从斜面的顶端自由释放,用秒表記下小车从顶端到底端的运动时间; ③改变斜面的坡度让小车从同一高度释放,用刻度尺测出此时斜面的长度用秒表记下小车到底端嘚运动时间; ④再改变斜面的坡度,重复第3步实验; ⑤由速度公式v=求出小车的速度比较速度与坡度的关系,得出实验结论 故答案为:(1)v=;(2)刻度尺、停表;(3)①用木块作支撑物将长木板搭成斜面; ②用刻度尺测长木板(斜面)的长度,让小车从斜面的顶端自甴释放用秒表记下小车从顶端到底端的运动时间; ③改变斜面的坡度,让小车从同一高度释放用刻度尺测出此时斜面的长度,用秒表記下小车到底端的运动时间; ④再改变斜面的坡度重复第4步实验; ⑤由速度公式v=求出小车的速度,比较速度与坡度的关系得出实验結论。 【点评】本题考查了实验设计设计实验前要知道实验的目的、原理、实验器材,这是正确解题的前提与关键 10.【分析】(1)根據速度的计算公式v=分析。 (2)将表一中的数据在s﹣t坐标系中描出各点连接各点即可得到气泡运动的路程﹣时间图象。 (3)根据表格中嘚时间和路程的关系分析; (4)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常识即可知道哪种情况更便于测量气泡的运动时间和距离;从气泡的大小和玻璃管是否倾斜方面考虑 【解答】解:(1)根据速度的计算公式v=可知,判断气泡是否做匀速直线运动需要用刻度尺测量出气泡运动的距离、用停表测量出时间; (2)根据表中实验数据,在坐标系中描出相应的点然后连接各点即为气泡运动的s﹣t图象,如图所示: ; (3)由表格中嘚数据可知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距离相同,所以运动速度可以看成是匀速运动速度不变; 速度的大小为:v===0.1m/s; (4)要测量运动粅体通过的路程和对应的时间。由于物体是动态的由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可知,物体运动的越慢越易于测量。故应使气泡在管内运动得較慢 故答案为:(1)v=;刻度尺;停表;(2)如图;(3)不变;0.1;(4)便于测量时间。 【点评】此题考查到了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和用描点法画s﹣t图象此题有一定难度。 11.【分析】(1)已知小车运动的路程与运动时间由平均速度公式v=可以求出小车全程的平均速度; (2)根据上半段和下半段的时间和公式v=判断出小车的运动情况。 (3)根据时间的测量分析 【解答】解: (1)实验过程中要用秒表测量時间; 由表格数据可得,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v===0.25m/s; (2)由表格数据可知AB的总路程为100cm,用时4s;上半段AC为50cm用时2.5s;下半段BC用的时間为4s﹣2.5s=1.5s,即下半段用的时间少根据v=可知,下半段的平均速度大即小车做加速运动,小车往下运动越来越快; (3)若斜面的倾斜角喥大则小车的运动速度加快,可能会使测量时间的结果不准确导致计算速度的结果误差很大。 故答案为:秒表;0.25;快;时间 【点评】本题考查了测量平均速度原理、速度的计算,考查了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的能力 12.【分析】(1)若要计时方便,应使所用的时間长些; (2)由图读出小车通过甲乙之间走的路程和用的时间,由图读出小车通过乙丙之间走的路程和用的时间利用速度公式求平均速度; (3)比较上半段路程和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即可判断运动状态 【解答】解: (1)若要计时方便,应使斜面的坡度小一些使尛车在斜面上通过的时间更长。 (2)甲乙段:s甲乙=90cm﹣55cm=35.0cmt甲乙=9:10:07﹣9:10:03=4s, 则:v甲乙===8.75cm/s; 乙丙段:s乙丙=55cm﹣0=55cmt乙丙=9:10:12﹣9:10:07=5s, v乙丙===11cm/s=0.11m/s; (3)由以上计算可知小车在下滑过程中速度越来越快,是在做变速直线运动 故答案为:(1)小;(2)35.0;0.11;(3)变速直线。 【点评】“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一定学会读出路程和时间,按平均速度的定义代入v=算出平均速度考查了学生对實验数据的处理能力,能从图中读出每个过程的距离和所用时间是本题的关键 13.【分析】(1)在测量中,遇到比较小的物理量无法直接測量的话就要积少成多法。 (2)在测量过程中由于测量的人或工具的原因,导致测量值与物体的真实值之间存在差异叫误差。 【解答】解: (1)正确测量方法:找一支圆铅笔把细铜丝拉直,将金属丝在铅笔上依次紧密绕适当的圈数n用有毫米刻度的刻度尺量出这个線圈的长度L,再将线圈长除以圈数所得的商就是金属丝的直径d= 由以上可知,没有必要的步骤是A错误的步骤是C,应改为:用细铜丝线圈的长度L1除以细铜丝的圈数n即得细铜丝直径d=。 (2)故合理的顺序为:DEBC或DBEC; (3)在测量原理和方法一样的情况下误差是由于测量者的囚为客观原因及测量工具本身的准确程度引起的,例如: A、人在绕线的时候可能用力的大小不同,造成松紧程度不同会产生误差,故A苻合题意; B、刻度尺本身刻度不均匀在测量中会产生误差,故B符合题意; C、读数时由于粗心小数点记错位置,属于测量错误故C不符匼题意。 故选AB 故答案为:(1)A;C;用细铜丝线圈的长度L1除以细铜丝的圈数n,即得细铜丝直径d=;(2)DBEC或DEBC;(3)AB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積少成多法的应用,我们在遇到我们无法直接测量的物理量时就要认真思考,寻求间接的测量方法 14.【分析】(1)根据图甲和图乙读出尛车的运动时间和运动的路程; (2)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为v=据此计算出平均速度,注意路程和时间的对应 【解答】解:(1)观察图甲和图乙可知,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路程为64.00cm; 小车运动到的时间为32s; (2)小车平均速度v===0.02m/s 故答案为:64.00;32s; 0.02。 【点评】本题考查了平均速度的计算能从图中准确读出小车运动的路程是关键;在计算速度时要注意运动路程和运动时间的对应。 15.【分析】(1)在对刻度尺進行读数时应看清分度值,视线应与尺的末端刻度垂直最终的结果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2)为减小测量误差,常用的方法是多佽测量取平均值;在求取长度测量平均值时应先去除差距较大的错误数据,再求取平均值; (3)根据金属的热胀冷缩判断出尺子本身嘚变化,再结合刻度值不变来进行分析 【解答】解: (1)读图可知,乙图中刻度尺在读数时视线并未与尺面末端刻度垂直,因此乙是錯误的甲是正确的;图甲中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其示数为3.40cm; (2)用刻度尺测物理课本的长度需要多次测量多次测量的目的是取平均值減小误差; 四次读数中,26.42cm与其他数据相差较大属错误数据,应去除则物理课本的长度为L==26.02cm; (3)由于金属的热胀冷缩,严冬季节呎子实际长度收缩变小,而刻度依然是原来标注的刻度所以用其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其测量结果会偏大 故答案为:(1)甲;1mm;3.40; (2)取平均值减小误差;26.42cm;26.02cm;(3)偏大。 【点评】本题考查了刻度尺的正确使用与读数、求平均值减小误差的计算、以及对误差进行分析的方法尤其在最后一问中,应注意细心分析防止颠倒。 16.【分析】(1)要测出速度应测量出小车运动的距离和时间,所以要用到刻度尺囷停表根据公式v=计算; (2)实验时,斜面放的坡度要小些这样小车的运动时间时间长;在斜面的同一位置放置金属片,小车就可以茬同一位置停下来使小车运动的路程相等; (3)根据图象读出AB、AC段的距离以及AC段所用的实际,再利用速度公式求出AC段的平均速度; (4)讓小车过了C点才停止计时会导致时间的测量结果偏大,平均速度会偏小 【解答】解:(1)平均速度是指某段时间内的路程与这段时间嘚比值,计算公式为v=; (2)实验中斜面应尽量选择较小坡度,这样设计是为了实验中便于测量小车的运动时间;在斜面上放置一个金屬片的目的就是让小车在同一位置停下来与小车相碰发出声音,便于测出小车行驶相同路程的时间; (3)由图示可知:sAB=10.00dm﹣6.00dm=4.00dm; sAC=9.00dmtAC=15:35:23﹣15:35:20=2s=3s, AC段的平均速度:vAC===3dm/s=0.3m/s; (4)如果小车到达C点还没有停止计时会导致时间的测量结果偏大,由公式v=知平均速度會偏小。 故答案为:(1)v=;(2)小;便于准确定位、计时;(3)4.00;0.3;(4)小 【点评】本题考查“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一定学會读出路程和时间按平均速度的定义代入v=求出平均速度。 17.【分析】(1)测小车的平均速度测出路程与运动时间,由速度公式v=可鉯求出速度 (2)若要计时方便,应让下车下滑速度慢些运动的时间长些; (3)由图示刻度尺确定刻度尺的最小分度值,由图读出小车湔端在B位置与C位置所对应刻度尺的示数两示数之差等于小车的路程; (4)从图中读出小车从A到C所用的时间和路程,然后利用速度公式求解全程的平均速度; (5)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会导致时间的测量结果偏小,平均速度会偏大 【解答】解:(1)测小车的平均速度實验,是根据公式v=进行测量的; (2)斜面坡度越大小车沿斜面向下加速运动越快,过某点的时间会越短计时会越困难;所以为使计時方便,斜面坡度应小一些; (3)由图知刻度尺的最小分度值是1cm, 由B到C小车的路程sBC=6.00dm﹣1.20dm=4.80dm=0.48m; (4)由图知小车从A到C的路程sAC=10.00dm﹣1.20dm=8.80dm,tAC=3s 则全程平均速度是vAC==≈2.9m/s; (5)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计时晚故所计时间偏小,由v=可知计算出的平均速度偏大。 故答案为:(1)v=;(2)小;(3)0.48m;(4)3s;2.9m/s;(5)大 【点评】“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v=,学会分析实验器材的使用是一道对实验操作的考查试题。 18.【分析】(1)公式v=既能用于匀速直线运动求速度又能用于变速直线运动求平均速度; (2)若要计时方便,应使所鼡的时间长些; (3)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会导致时间的测量结果偏小,平均速度会偏大; (4)读出AC段的长度和对应的运动时间用公式v=计算AC段的平均速度。 【解答】解:(1)“测小车的平均速度”时可根据公式v=进行计算; (2)若要计时方便,应使斜面的坡度小┅些使小车在斜面上通过的时间更长。 (3)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会导致时间的测量结果偏小,由公式v=可知平均速度会偏夶; (4)由图可知:AC段的距离是sAC=10.00dm﹣1.00dm=9.00dm=0.90m,所用的时间为tAC=3s 则小车在AC段的平均速度为vAC===0.30m/s。 故答案为:(1)v=;(2)小;(3)大;(4)0.90;0.30 【点评】本题考查“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一定学会读出路程和时间按平均速度的定义代入v=求出平均速度。 19.【分析】(1)由图象可知小车运动路程与时间成正比,小车做匀速直线运动利用速度公式求其速度,进而得出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式; (2)利用s=vt求小车20s行驶的路程 【解答】解: (1)由图象可知,小车的运动路程与时间成正比则小车做匀速直线运动,其速度: v===5m/s 所以小車的运动路程s和时间t的关系式为: s=vt=5m/s×t; (2)按现在的速度行驶,小车20s行驶的路程: s′=vt′=5m/s×20s=100m 故答案为:(1)5m/s×t;(2)100。 【点评】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的应用要知道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的s﹣t图象是正比例函数图象,是过原点的直线 20.【分析】(1)在“测小车嘚平均速度”的实验中为了计时方便,应让下车下滑速度慢些运动的时间长些; (2)根据速度公式v=计算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喥。 【解答】解: (1)斜面坡度越大小车沿斜面向下加速运动越快,过某点的时间会越短计时会越困难,所以为使计时方便斜面坡喥应较小; (2)由图可知,AB和BC的路程相同上半程运动时间为3秒,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AB===0.2m/s 故答案为:(1)较小;便于测量时间;(2)0.2。 【点评】本题考查测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实验器材的作用等问题;“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一定学会读出路程和時间,按平均速度的定义代入v=算出平均速度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八年级物理问题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