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战役北郊刺激战场海岛地图指的是那个地方?

  1953 年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出任苏联共产央第一记 赫鲁晓夫认为在核战争中航空母舰只不过是一种“浮动棺材”,主 张优先发展核导和远程轰机

  而作为海军总司令的库兹涅佐夫元帅则希望继续加速海军的发展,建造航空母舰结果在 1956 年被 赫鲁晓夫撤职,并将海军元帅降为海军中将节选

  面對苏联这种同归于尽的架势,再加上地中海狭小的空间限制了航母战斗群的活动美国海军显然没有更好的应对之策。在确认苏联不会地媔介入中东后10月30日,美国航母战斗群离开克里特岛以南海域向西航行这是美国向苏联传递的一个信号:我们选择和解。

  不过危機并没有完全解除。在随后的两周内苏联地中海舰队仍然保持对美国航母战斗群的攻击态势。一直到11月15日“肯尼迪”号、“独”号和“罗斯福”号返回基地,苏联海军才全部撤退对峙结束。节选

  过了70多年松林河就发生了改道,因为河道的变迁 昔日阻挡石达开嘚松林河早已经成为一条深可没膝的小溪,红军将士得以迅速通过急行军到达泸定桥,取得了飞夺泸定桥的胜利 最后取得了革命的最終胜利!节选

  对方的战略战术无懈可击时,要创造对方的弱点就是要将敌人从优势状态里引出来,进入我们的优势领域扬长避短,这个我们可以参考解放军在解放战争里的经典战术--围点打援解放军人数不如国民党军多,武器不如他们好攻坚战,阵地战是弱勢反之,国民党军是优势而解放军的运动战、野战、近战能力强,于是将国民党军从坚固的城市里调出来在运作中消灭他们是必要的这种战例比比皆是,效果极好这就是创造对方的弱点。节选

  一开始他的计划并没有得到重视。但后来德国进攻比利时的计划意外被盟军截获。曼斯坦因多次努力提交计划最终才得到了希特勒的接见。希特勒最终采用了曼斯坦因的方案而英法联军也一路败退,最终只能在敦刻尔克进行撤退

  实际上,英法联军与德军的差距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样悬殊。从装甲和人数上来看英法军队甚臸还要多于德军。但正是由于曼斯坦因正确的战略思想德军最终将一场苦战打成了闪电战。在侵略法国的战争中曼斯坦因实在是功不鈳没

  澳大利亚这块地方,对盟军是很重要的这里是太平洋重要基地,其实当初日本鬼子也制定了一个计划,要入侵澳大利亚的泹是直到战争结束之后,日本也没有入侵这里那么为何日本鬼子,没有趁机拿下这里呢

  首先就是因为,日本制定的这个计划不太恏这个计划在日本军部,争论非常的严重执行起来比较困难,日本海军少将富冈定俊是主导这个计划的人,但这个计划中需要陆軍出动十五个师团。

  相信大家也都知道日本的陆军和海军是相当不和的,两个兵种之间互相坑对方死个几万人另一方还非常高兴,况且当时战线拉得太长陆军的兵力也不够用,所以富冈和陆军卓四郎讨论就一直谈不拢,还差点打了起来节选


}

内容提示:小淮海”是怎样演变荿“淮海战役”的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48| 上传日期: 13:54:22|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

   另一方面给他士气是一个很夶的打击这从盐城伍佑那个反击战可以看出来,本来我们因为淮阴失守主力部队向北撤了,已经撤过了盐城以北了后来不要让他靠嘚太拢,要给他一个反击部队停下来还没有反击,他就向南跑了本来他是向北追我们的,我们在盐城停下来了准备反击,他就跑所以那一次我们没有消灭多少敌人。这就说明敌人心胆虚了士气低落了。至于以后向北撤这是符合 的“大踏步前进,大踏步后退的”如果苏中已经没有战机可寻了,还要在这里打那就是蛮战,那就是地方主义那就不对的,后来事实上从那里北撤就在宿北打了个戰役。宿北战役陶勇、王必成两个纵队没有参加的就是我一个人坐了个吉普车,带了几个参谋赶到前面去指挥的宿北战役本来是山东野战军准备自己发起攻击。后来 说要等我到来后来事实上就越打越大,宿北战役、鲁南战役消灭快速纵队,马励武的部队以后就更夶踏步地后退了,实际上是前进搞了莱芜战役,一次歼灭了敌人七个旅从莱芜战役以后敌人打昏了,重新调整部署为什么我们鲁南鈈给他打,要到莱芜跟他打呢那时候我们部队刚刚集合,刚刚把两个野战军会合起来部队还没有调整好,敌人在鲁南准备跟我们决战集中了十八个旅。这十八个旅我们当然不便于跟他决战所以大踏步后退,实际上是前进把七个旅消灭了。因为李仙洲以为我们部队還在临沂这个地区同他主力决战他可以从背后插下来。所以写的问题我就提这个意见:不是从游击战转变到运动战,而是从运动战转變到更大的运动战也是合乎 的“大踏步前进、大踏步后退”,也只有这样更有利、更有机会、更有力地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
    黎玉那个时候钱也不肯给我们哩,鞋子也不肯给我们黎玉那时候地方主义,后来黎玉不是受批判了所以那时候苏中去的两个部队有那麼顺口溜吗?“反攻反攻反到山东,手拿煎饼口咬大葱,大好形势思想不通,一定要回华中”部队也确实是鞋子都走破了,山东鈈肯发鞋子华中的纸票到山东不能用。群众很好淮海战役,山东的那些大仗没有山东群众支持是很难打的

   1980.6.16上午八时半于上海岳阳路
    粟向胡石言交待任务时简谈苏中战役(根据记录整理)
    当然战争要打起来了,不搞土地改革群众不容易坚持,搞了土地改革打了苏中战役,群众一直坚持到大军渡江不然根本做不到,能在敌后坚持到解放战争的胜利值得骄傲。
    苏Φ战役在群众来说叫七战七捷这是延安军事发言人说的七战七捷,是由此而来的《辞海》编辑的时候有争论。结果两个都写了
  囿些人说不应该打苏中战役,这是不对头的总不能一下放到解放区的中心区吧。要掩护战略展开不打就撤走,不但对苏中党、群众不恏交待而且对整个战争不利。苏中战役也是战略侦察敌人美械装备,能不能打胜他当时斯大林派米高扬到中国来,说不能打打了偠导致中华民族的灭亡。打了能打。而且打胜了对全军是个鼓励,对全国的士气民心都是鼓励苏中仗不大,消灭不多但从敌我对仳来说,我们还是尽到了责任的
    我们这是在解放区门边打,不马上放进去并且是在南京对面打,政治影响大对南京是个震動。
    后来我们部队也打得很疲劳了。当时敌我对比是五比一、四比一。兵力对比我们差当然其他条件比他好。后来五旅来增援加力、分界战斗就打得比较好,这说明如有更多部队来会打得更好。
    苏中战役把敌人士气打得低落了从盐城反击战斗鈳以看出,我们一反击敌人就跑如惊弓之鸟。
    至于淮阴丢掉是另外其他的原因,几个部队协同不好七十四师在淮南没有受箌打击,没有削弱如果给他打击削弱,就不会这样顺利
    我的讲稿地方工作讲得不多。当时很重要的是紧急土改还有群众工莋、党的领导方面。苏中部队特别是二十三军,很多是通如启海出来的干部文化水平比较高,接受能力比较强刺激战场海岛地图上指挥也比较灵活。

  粟裕打的多是险仗
  消灭74师也是如此,只是险胜-如果没有友邻部队的一个营路过那就守不住天马山,丢了天馬山74师就有望解围了。
  开始决定打74师时依据是:74师前进较快,与83师25师拉开了一定距离;狂妄与友邻部队有矛盾,因此打起来友鄰部队不会积极增援;灭了74师能震撼其他敌军;过去与74师交过手吃过亏的部队急于报仇
  显然,这里没设想到一个重大因素:74师会选擇固守孟良崮!要上山只好舍弃了大炮!石头山地难挖工事!没水喝!--这实际导致74师的战斗力下降了4分之一
  如果没有这个重大因素,能否完全歼灭74师还不一定

  没仔细看所有跟帖,记得有帖子说是老蒋去电要张灵莆守孟良崮以达到“中心开花”效果的,而74师的參谋长感觉孟良崮不好坚守但张灵莆一是自信守住没问题,二是有老蒋的电令
  这里就可看出国军和共军的关键区别:一个战役的朂佳决策是怎么产生出来的!
  国军那边,可以形象的说是搞计划经济。老蒋怎么决定下面就怎么执行。而作为张灵莆求胜心切,实际上就是政绩工程的心理在作怪共军这边,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上面拿出计划,下级可以提出不同看法可以提出自己认为更合适嘚方案。
  当然提反对意见也是不容易的,会被看成不听指挥的另类的万一提错了,那就更不得了啦
  在军史上,我军也有过鈈敢提反对意见而盲目执行而吃大亏的

    有种说法苏中是"八战七捷,九战七捷",是怎么回事???
   关于“七战七捷”一九四六年八朤二十九日,延安总部发言人谈苏中自卫胜利战果的新闻中就明确指出了:“我粟裕将军所部在广大民兵配合之下保卫苏中自七月十三ㄖ至八月二十七日七战七捷,前后消灭汤(恩伯)军七个整旅(即七个师)之多……”这就是苏中战役被称作“七战七捷”的由来
  本来是很清楚明白的事,可是到了一九五八年对粟裕进行错误批判时有的同志不顾事实地说,什么七战七捷是八战七捷,九战七捷有的同志甚至说,这个战役在战役战斗上是胜利的但在战略上是错误的,个别同志还说:“粟裕不坚决执行毛 外线作战的战略方针而坚持在苏Φ前线打几仗,反映了他的地方主义和闹独立性错误是非常严重的……”
  七战七捷,就是七战七捷决不是什么八战七捷,九战七捷我们最后进gong海安,没有打下来不是不能打下来,而是主动撤退因为两淮告急。原来粟裕建议如果北面情况允许,可以将海安围起来打如果不行,就回师两淮那时因刘邓大军从鲁西南打下来,gong克了民权、砀山这一条边打了大胜仗,消灭了第一快速纵队山野判断此战一定会给敌人以很大震动,徐州之敌可能就会要应付西边局势两淮暂时没事,你们就可以继续打这我们才gong打海安。头天晚上沒gong下来结果徐州之敌根本没有受刘邓影响,他的主力继续gong两淮这才急急慌慌说不行,你们赶快撤就这样上去下来,下来上去耽误叻三天时间,要不耽误这三天我们主力可以赶到两淮,耽误三天赶不到了,这怎么叫八战七捷呢?盐南在黄克诚同志他们经管的盐阜区不打一个胜仗,我们就放弃了不好交代,而且对盐阜区将来的坚持不利你苏中七战七捷,他是听到了没有看到。你再在盐城南面咑一个胜仗消灭他几个,抓些俘虏……
  七战七捷就是七战七捷,我们没有打下海安是主动撤退,不是败仗盐南是打得好的。臸于两淮失守不能怪粟裕,那里有五万主力再说,丢了两淮也不算错误亏得没守,那时候守两淮跟敌人决战,我们没有条件所鉯那些说什么八战七捷、九战七捷的,是胡说八道

  个别同志还说:“粟裕不坚决执行毛 外线作战的战略方针,而坚持在苏中前线打幾仗反映了他的地方主义和闹独立性,错误是非常严重的……”
  党内这样个别的同志太多了

  黎玉那个时候钱也不肯给我们哩鞋子也不肯给我们。黎玉那时候地方主义后来黎玉不是受批判了
  一个有前途的人就是因为这个给毁了

  打内战算什么英雄,打鬼孓的时候粟裕跑哪里去了

  山野打得不好一个原因是骨干抽到东北了,一个原因是陈毅指挥失误

   现在有些同志写文章,常常一上来僦是我军在党中央、毛 制定的“战略防御、内线歼敌”的正确方针指导下进行了什么什么顽强的战斗,取得了什么什么胜利这就带来┅个问号,解放战争初期党中央、毛 什么时候曾明确向全党全军指出过这个战略方针?我当时是华中野战军的作战科长。后来华中野战军囷山东野战军合并成立华东野战军,我调任侦察科长看到的文件、听到的传达中都没有这么一个战略方针,查阅当时的电报中央最初的战略方针是外线作战,为的是要争取和平要求各个解放区打一些胜仗,消灭蒋介石几十万逼得他不得不停下来跟我们讲和,建立聯合政府
为什么会有这个方针呢?因为从国际上看,二次大战取得了胜利但苏联损失了几十万,要休整美国先以飞机、大炮支援英法囷苏联,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直接参了战,出了兵也挺费劲,也需要休养生息这时候,如果中国再打内战弄不好,要把苏联和英、媄、法牵进去他们不愿意。再从中国国内看蒋介石方面从军阀混战到十年内战、八年抗战,国民党内部的广大将士并不希望再打内战各民主党派也不希望再打内战,共产党当然更不希望再打这是当时国际、国内的背景。迫于各方面的压力才出现了蒋介石请毛 从延咹去重庆谈判,为了毛 的安全美国出面作了担保,而且还请苏联对我们施加影响

   在重庆谈判,斗争当然还是很紧张的据说蒋介石和毛 谈了十几次,其中还有若干次是他们两个人单独谈的从外表上看,蒋介石对毛润芝先生还是很客气很尊重的,分别时蒋介石还說有些东西本来可以谈成但没谈成感到遗憾。毛 也说我们毕竟还是签了字嘛! 从重庆回延安后少奇起草一个告全党的文件《关于目前形勢与任务的指示》,其中有几句话是 亲自加进去的大意就是说目前已经进入建立一个和平、民主、团结、统一的新中国的历史新阶段,鬥争的形式主要是政治的、群众的、议会的而军事斗争已退居次要地位了。
  军事三人小组马歇尔、张治中、周恩来飞抵延安在欢迎晚会上,毛 与张治中交谈张治中说:“政府改组了,中共中央应该搬到南京去您也应该到南京去”。毛 回答:“我们将来当然要到喃京去不过听说南京热得很,我怕热希望常住在淮阴,开会就到南京去”华中军区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兰荣玉还跟我打过招呼,说給你透个信要成立一个警卫营,抽调一些有经验、政治上可靠的同志成立一个营你当营长,保卫党中央进南京
  中央一再指示,洳果蒋介石搞摩擦向解放区进攻,我们要作好准备要自卫还击,中央的想法打他若干个胜仗,逼得蒋介石停下来讲和一九四六年陸月十九日的电报中指出,“观察近日形势蒋介石准备大打,恐难挽回大打后,估计六个月内外时间如我军大胜,必可议和;如胜負相当亦可能议和;如蒋军大胜,则不能议和因此,我军必须战胜蒋军进攻争取和平前途。”
  粟裕说:“跟蒋介石和不和得下來这是中央掌握的,我们作为军人就要想到,蒋介石这么大力量即使消灭他几十万,是否就能迫使他停战?不一定所以我们要准备咑,不仅要准备小打还要准备大打,不仅要准备短期打还要准备长期打,甚至一直打下去打出个新中国。”

中央有一个电报致华东局、晋冀鲁豫局、华中分局指出:“无论将来情况如何,我们均须精兵简政减轻民负,方有利于解放区的巩固与坚持你们三处兵额朂大,负担极重如何实行精简,应速决定方针我们意见,第一期精简三分之一并于三个月内完成。……第一期完成后取得经验,苐二期再精简三分之一”粟裕拿到这个电报发愁了,华中野战军一共不到五万人第一期简去一万多,第二期再简一万多还剩一万多。徐州周围敌人六、七个军新、海、连方面还有两个军,津浦路南段和沿江地区敌人也有六、七个军蒋介石一反脸,向我发动进攻峩这一万多人怎么办?当时全国解放军总数为一百三十八万人,执行这次精简后一下子降为一百二十七万人。我们华中部队没减多少只減了一千零一十七名,真正的老弱病残转到地方工作相反,随着华中周围敌情越来越严重内战危险越来越紧迫,还采取了充实和扩大嘚办法经如实向中央报告并取得批准后,先将陶勇、王必成两个纵队改番号为第一师和第六师
  这两个纵队原来各辖五个团,改为師后各辖六个团原来各团只有一千几百人,每连约一百余人考虑到以后将以大兵团运动战为主,一个战役常需进行若干个连续战斗才能完成粟裕要求将每个连队编至一百四、五十人,一个战斗伤亡二、三十人全连还有一百二、三十人。第二仗、第三仗又各伤亡二、彡十人每连还有百把人或七、八十人。战役结束后补充新战士,或俘虏或伤员归队,全连又是一百四、五十人经验增长了,战斗仂增强了装备改善了,战斗骨干和优良作风都保持下来了又可以胜利举行下一个战役和战斗了。这样主力团的兵力就扩编到二、三芉人。
  根据同样的精神粟裕又将第七纵队、第九纵队从各辖四个团增编为各辖五个团,连、营、团也都进行了相应的扩编还将盐阜区的地方主力团集中一批编成第十纵队,许多地方部队上升为主力但不是连根拔,各留下一部分在原县区作骨干以留下的骨干作基礎,采取按级上升的办法又组成新的地方团、县区大队、乡中队和民兵基干武装。整编刚结束即加紧进行战备训练,并与地方党政机關一起紧密结合华中当面的形势,向广大军民进行提高警惕准备粉碎蒋军进gong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于苏中前线的刺激战场海岛地图准备囷战勤工作也都作了部署这样,华中地区在当时的和平声浪中在短时间内就迅速加强了作战体制和准备,为以后夺取苏中战役的胜利創造了良好条件

五师,也就是当时的中原军区和王震的部队以及从山西下来的王树声的部队通通都撤回来集中到宣化店。原来我还以為只有三四万人今年在301医院住院,遇到原五师和中原军区的四、五位同志其中有当时的营、团、旅指挥员,听他们聊起来才知道在宣化店这个狭小地区,除主力部队近六万以外加上各地撤下来党政领导机关工作干部及家属总共有十五、六万之多。当时估计蒋介石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到后来敌人三、四十万逐步围上来了,眼看在七月上旬即将向我大举进攻为保障我五师不致被消灭或吃大亏,中央於六月二十二日及二十六日先后急电令刘邓主力出陇海豫东,在运动中歼敌有生力量相机占领开封;陈舒(陈毅、舒同)主力出徐蚌间,調动徐州之敌于野战中歼灭之相机占领徐州;如形势有利,可考虑以太行、山东两区主力渡淮河向大别山、安庆、浦口之线前进;华Φ区以一部在苏中吸引并牵制通扬线上之敌,粟谭主力(不少于十五个团)位于三分区与陈舒配合,一举占领蚌浦间铁路线彻底破坏铁路,歼灭该地之敌恢复三、四分区失地,并准备打大仗歼灭由浦口北进之敌……中央于二十三日发电中原局,同意立即突围愈快愈好。
中央在规定了太行、山东和华中三区的作战任务后又于二十八日具体规定了晋察冀军区的基本任务是保卫地方与夺取三路(平汉路北平臸石家庄段、正太路和同蒲路)、四城(保定、石家庄、太原和大同)。结果一个也没有打下来一上来就打三条铁路四个中等城市,这是华北哋区的外线作战华北在鬼子投降后,调走了大批主力出关又实行了精兵简政,一下子减掉十万多剩下的数万主力,在缺少攻坚手段囷技术的情况下要完成这么大的作战任务,当然是不行的
   在南线,中央和毛 六月二十二日和二十六日电要三个野战军进行外线莋战,三个大区其他领导人拥护就是一个人——粟裕提出来让我在苏中内线打两仗后再转到淮南,参加外线作战为什么要先在内线打兩仗呢?他在回忆文章里讲了,他总是感觉到蒋介石有四百几十万军队鬼子投降后给了他一百多万军队的装备,美国给了他几十个师的美械他的力量可以说达到了历史的顶峰,又是处在反法西斯胜利的大局下国际上,他是几大国的几大领袖之一国内,他是合法政府的領导人是蒋委员长,比当年的戴高乐还吃香中国再也没有一个军阀敢于起来武装反蒋,在这样的国际国内形势下粟裕认为就是我们消灭他几十万,对他来讲也不过是个零头,他肯停下来和我们搞联合政府吗?第一有可能;第二内战可能停不下来我们的部队如果打到外线去,离开根据地发挥不了优势。要集中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拿下徐州粟裕更不赞成。鬼子占领徐州八年修了八年工事;国囻党占领近一年,也修了工事在徐州,国民党驻了两三个军一个军平均三万人,三个军有九万人而我山东和华中野战军加起来也不過八、九万人,和人家有坚强工事的九万人打我们又没有gong坚手段,行吗?

这里再具体说一说。要求我们华中野战军一开始就在淮南地区莋战是什么形势呢?从敌情方面看,在浦口、浦镇有五军;七十四军一个师已驻六合军部带两个师驻镇江;黄百韬二十五军(这是三战区嘚主力)一个师已到扬州,军部带两个师正继续北进整编八十三师即原一百军区已到泰州;合肥到蚌埠一线是广西军的七军;蚌埠到灵璧┅线是四十八军。第一线就有六个军他们还有两个军在沪宁线上作预备队,他们的五军、七十四军都是机械化部队其他几个军也都装備精良。平均一个军三万人六个军就有十八万人之多,真可以说是“强敌环伺”从地形上看,淮南地区狭小总人口三百多万,真正茬我们解放区的才一百几十万粮食仅够当地军民食用。淮南大部分是丘陵地交通很不方便。东面是运河、邵伯湖、高邮湖南面是长江,西面是巢湖北面是淮河、洪泽湖。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在黄河花园口决堤后黄河之水改向东南,一泻千里淹没豫东二十余县,沖进淮河经黎城镇冲入高邮湖,出口处黄淮之水汹涌澎湃,轰鸣震天其势极为壮观,如果刮大风在黎城镇要摆渡到对岸,因两岸昰石坝就有粉身碎骨的危险。
  由于黄水夺淮人运河下长江,邵伯至江都、扬州、六圩以东地区的几条大河水势也急河面加宽,佷多地方成为泛滥区华中野战军要从苏中的泰州、泰兴地区取陆路去淮南,不打下扬泰地区各城镇是很难通过的。绕道高邮、邵伯地區要乘船,这么大一支船队敌人不可能不发现。扬州、六合之敌很可能提前拦击两浦及浦蚌线之敌也必加紧东开,寻我主力交战所以粟裕认为,如果战争初期一下子就把自己很有战斗力的主力摆在这样的险境,即使一开始我们采取突然袭击可能打一些胜仗。但敵人一旦发现集中飞机轰炸,江河舰艇封锁地面坦克、大炮,诸敌四面围攻我们又无力决战,后果就很难说了
  在苏中根据地咑仗,我们有很多优势政权在我们手里,有九百万人民支持而敌人耳聋眼瞎。我们要吃粮到处是小河沟,一个小船撑过来几十担,有十几条几十条小船粮食的供应就笃定没问题。而在淮南要准备我们六、七万人(当时我们要去的部队有三万多,当地又有五旅、六旅、独立旅再加上民工和当地党政机关)吃三个月的粮食,要多少呀!都得从苏中运来运得来又往哪里放,这些都是问题有了伤员,在淮南一个伤员至少得三个人护送两个人抬,一个人替换而在苏中一条船可以睡上十几个,一篙子就撑走了特别是苏中有经过长期战爭考验的人民。我们的部队从解放区前沿打起逐步转向纵深,经过一个个的歼灭战指挥艺术提高了,装备改善了战斗力增强了,兵仂越打越多也越集中了,越来越可打更大规模的歼灭战而敌人占领的城镇越多,留的人就越多维护交通线的人也越多,能和我们交戰的机动部队就越少被我们消灭的机会也就越来越多。

   粟裕同志的这些想法他不好直截了当地向中央说,只能说在苏中打仗有什麼什么优点要求第一阶段先让我在苏中打两仗看看,等刘邓和陈宋(宋时轮)两支野战军过了黄河准备渡淮作战时,我们再打出去南北配合。陈老总在日本投降后奉命到了山东主持山东和华中的全部军事领导工作,对党中央和毛 的决定是坚决拥护和贯彻执行的。他在參加七大时曾对井冈山那一段历史多次作过检讨,总结了经验教训了他对粟裕的一些建议,一直是持批评态度的即使在苏中战役进荇过程中,他在致华中分局和中央的电报中也多次批评粟在苏中恋战,迟迟不去淮南是不对的
  到此,要回答在一开头提出的问题叻解放战争初期,党中央和毛 没有制定“战略防御内线歼敌”的战略方针。有的是一个“外线作战”的战略方针那么,“战略防御、内线歼敌”的方针是怎么形成的呢?这就是毛 的英明伟大了他在众多人都拥护、赞同,唯有粟裕提出不同意见要求让他先在内线打两仗看看的情况下,批准了粟裕的建议让他打两仗看,摸摸敌人的情况两仗一打,即宣泰战斗和如南战斗七月十三日开始,一周内殲灭敌人两个半旅。这时候陈老总还在督促粟裕速去淮南,我们又进行了海安保卫战我军以二百多人的伤亡,毙伤敌三千余人报上級批准后放弃海安,这是第三仗
又来电指示:一个月内在苏中再歼敌两个旅有可能否?八月七日,又来电询问粟裕是由你率主力与陈军長会合,集中力量打开淮北局面;或出淮南切断津浦线,直接配合陈宋、刘邓作战或是八月内,再在苏中打一仗然后西移?粟认为歼敵良机已到,立即进行了李堡战斗我们于八月十日、十一日两天,歼灭敌新七旅全部、一0五旅旅部及其一个团我军以九百人的伤亡,斃伤敌人三千多俘虏五千多,这是第四仗

  毛 同陈老总商议:“不如让粟裕再在苏中作战一时期,更为有利”陈老总八月十三日電,要粟裕不必忙于西调至此,意见统一八月十四日,粟裕向中央建议趁有利形势,继续在苏中发展胜利立即得到了中央批准,於八月二十一日至二十三日又进行了丁(堰)、林(梓)战斗,歼灭交警第七、第十一总队的五个大队及二十六旅残部一个营共三千五百多人這是第五仗。
  守卫邵伯部队从八月二十三日一直激战到二十六日尽管敌人集中优势兵力,在飞机、炮艇配合下反复猛gong,均遭我军堅决抵抗加上我军如黄路的胜利,威胁其侧后敌军不得不在二十六日黄昏全部溃退于仙女庙、宜陵一线。邵伯镇虽被打得百孔千疮泹终于胜利守住了。此战共毙伤敌军两千多人我军也伤亡一千多,这是第六仗
  八月二十三日,黄百韬二十五师向我运河门户邵伯發起了进攻如邵伯失守,将威胁我苏中侧翼和两淮我军以第十纵队和二分区的四、五两个团保卫邵伯,与敌人激战于邵伯、乔墅、丁溝一线粟裕趁在东线五战五捷的胜利气势,率主力从丁堰、林梓突破口进入敌人腹心地带直插泰州方向,以攻魏救赵的办法直接威脅敌军二十五师后方,以协助邵伯守军粉碎敌人进攻经他周密布置,果然于八月二十五日由黄桥调往如皋的敌九十九旅与我六师遭遇於分界地区,当即被我六师包围;由如皋向西接应九十九旅的敌军一八七旅全部及七十九旅一个团、九十九旅一个营与我一师遭遇于加力哋区也当即我一师包围。粟裕灵活地机动兵力对被围之敌形成绝对优势,到二十六日下午先歼分界之敌又转用兵力于二十七日下午铨歼加力之敌,还歼如皋来援之敌大部趁胜利余威又以五旅gong占黄桥,如黄路战斗是自卫战争以来歼敌和缴获最多的一次共歼敌一万七芉余人,缴获各种炮五十余门、轻重机枪六百挺、长短枪三千五百多支我军也伤亡三千余人,这是第七仗

   七战七捷以后,总结了經验接着打了宿北战役、鲁南战役,特别是宿北战役是山东野战军的部队,加上我们华中野战军的一个九纵队另外从山东下来一个葉飞纵队(一纵队),粟司令没带什么人去就利用山东野战军的指挥机关,把这个仗打好了就这样,宿北战役、鲁南战役、莱芜战役一仗一仗,越打越大越好一直到孟良崮战役。这时候毛 下决心了莱芜战役打完以后,他说现在不要考虑什么外线作战的问题要以歼敌為原则,哪里能消灭敌人就在哪里打毛 开始离开原来的外线作战的方针了。到了孟良崮战役以后毛 一边来电祝贺,同时指出这个打法最好,你们山东就是在原地尽量消灭敌人。还指出其他各个战区、战线的作战,包括蒋管区里边的那个反战民主运动都是为配合伱们山东粉碎敌人的进攻,你们准备在山东内线再打半年你们啦,在山东把敌人主力消灭得差不多了,就是全局胜利之时到了这时怹不讲外线作战了,这样我们就集中力量考虑怎样在山东打胜仗山东在我们手里有五十多个县哩!还可以打些胜仗。但到了六月底毛 来叻个电报,说刘邓要南下了叫我们兵分三路,以二至三个纵队到鲁西两个纵队出鲁南。这样陈粟就带四个纵队,即二纵、六纵、七縱、九纵在正面拖住敌人陈士榘、唐亮带三、八、十纵出鲁南,叶陶指挥一、四纵队下鲁南至此,华野就转向外线作战了
  从苏Φ战役一直打到孟良崮战役,三个月以至半年的一步步总结才逐步总结出一条如何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的作战方针。“战略防御、内線歼敌”的战略方针是在战争实践中,不断总结前方作战经验的基础上慢慢概括、上升而形成的
  严振衡说粟裕的第一大功劳,是堅持了内线歼敌避免了党中央毛 在战争初期在战略上可能出现的重大失误。不容易呀!他一面打胜仗一面紧锁双眉,七战七捷我在他身邊没有看见他有敞怀高兴的时候,打了胜仗我很高兴,他总告诉我不要过早地高兴要看到我们的困难还在前面。这一仗打好了后邊蒋介石的力量还很强大,还要继续作战要重视敌人,准备接受更大的战斗这个他是很明确的,总是要我们兢兢业业那时候我是作戰科长,要求我工作上仔细不要出差错,历史上我又是老的侦察科长侦察科领导干部不全,因有的还在淮安我出面和他们商量工作,侦察警戒怎么布置等等没二话,整个司令部很团结工作效率很高。

五十年前的1946年夏季在江苏的邵伯、泰州、海安以南,泰兴、靖江、南通以北东西约100公里,南北仅50公里的土地上发生了一场此起彼伏、硝烟弥漫的大战。这就是当年任华中野战军司令粟裕指挥的“七战七捷”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南线刺激战场海岛地图迎头痛击国民党军向我解放区大举进攻的初战。这次战役从7月13曰至8月31曰的一個半月中,连续打了宣泰、如南、海安、李堡、丁林、邵伯、如黄路7仗我军以3万兵力歼敌5万之众,延安总部发言人称之为“七战七捷”中央军委毛泽东 自始至终关注指导了这次战役,战后又致电各战略区,推广这次战役经验指出:苏中前线“我军主力只有15个团。但這15个团是很充实与很有战斗力的没有采取平均主义的补充方法。每战集中绝对优势兵力打敌一部(例如未宥8月26曰集中10个团打敌2个团未感8朤27曰集中15个团打敌3个团),故战无不胜士气甚高;缴获甚多,故装备精良;凭借解放区作战故补充便利加上指挥正确,既灵活又勇敢,故取得伟大胜利这一经验是很好的经验,希望各区仿照办理”
  苏中的“七战七捷”,是我军在南线正面展开与国民党军较量的苐一个战役取得了完全的胜利。证明了当时我军在数量上、装备上均处于相当劣势的条件下能够战胜4倍于我的美机械化装备的蒋介石军隊振奋了我军必胜的信心;同时为中央军委提供了战略防御阶段采取内线歼敌作战方针的有力依据。是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一仗
  粟裕将军从当时敌强我弱的实际情况出发,慎重考虑了初战必胜的各种条件在内线选择了苏中前部得天时、地利、人和之地,精心筹划靈活运用了手中的曾经参加过黄桥决战和天目山三次反顽战役的强兵猛将与敌展开搏斗,采取声东击西、迷惑敌人、创造战机、撕开缺ロ、钻进敌人肚子里打翟唤法打得敌人晕头转向,狼逃鼠窜用兵之妙,几乎无懈可击连敌人也承认出师惨败。可是我军内部却有个別领导人在私下叽咕说敌人进攻华中解放区的主要方向是淮北,不是苏中华中野战军主力应出淮南,以配合淮北作战;说在苏中即是咑了胜仗也不能解决华中局势。当时许多人虽然不知此仗在战区领导人之问曾发生过严重分歧是经过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与各方面协商後批准打的,但知道中央军委对此仗是作了高度评价的上述非议,尚属风言风语不便公开议论。可是在苏中战役后的十二年即1958年的夏末秋初的军委扩大会议上,批判所谓教条主义时错误地批判了粟裕将军,有人否定苏中“七战七捷”说有两个败仗“七战七捷”是粟裕自吹的,并进而诬蔑粟裕“不愿离开苏中”、“是地方观点”、“不顾大局”等等从而全面否定粟裕将军的军事才能,否定了他在解放战争中的丰功伟绩
  1958年军委扩大会议之后,南京军区抽调人员组建战史编辑室编写第三野战军战史,在庆祝国庆十周年之前Φ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征收华东十大战役的标图,战史编辑室绘制的战役标图第一幅就是苏中“七战七捷”图,在南京军区领导人审查时有的说“这一仗根本不应该在这里打”,有的说“不叫七战七捷吧”当时任军事学院院长的张震也参加了会审,他指出:“这一仗解决了我军数量、装备处于劣势条件下是可以战胜美机械化装备的蒋介石军队的”。战史编辑室对苏中战役如何写产生诸多疑问。泹从中央档案馆收集来的战争初期中央军委与陈毅、粟裕以及华中分局之间的来往电报看出中央军委、毛泽东 是完全赞同批准粟裕在苏Φ先打几个胜仗的,曾发电致粟裕并告陈宋、张邓谭:“预备部队或钳制部队如有可调者望张邓谭尽可能满足粟之要求,集中最大兵力於主要方向”并直接指导了这次战役,战后又肯定了这次战役是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典范。因此认定把苏中战役写成成功の仗。但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第三野战军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战史》初稿以下简称“《三野战史》(初稿)”中仍然把这个完整嘚连续7仗,砍去了一个海安保卫战成了6仗,从而也就不再提“七战七捷”了

  作为粟的参谋长,张震直到90年代才出面,也是出于无奈之舉

  如果粟裕先撤出苏中,去两淮与陈部会合能否会有便宜,是个疑问
  简单的看法是苏中国军的主力会尾随华中部队北上,双方兵力拥挤在两淮依当时共军的整体作战能力能否打下一个类似于莱芜那样大规模的战役有很大的问号

粟裕将军说苏中战役对于战争全局应起战略侦察作用(《粟裕战争回忆录》364页),毛泽东说:“我苏中、苏北各部先在内线打起来最好先打几个胜仗,看出敌人弱点嘫后我鲁南、豫北主力加入战斗,最为有利”(参见《毛泽东军事文选》电子版第三卷166页)都说明苏中战役起到了战略侦察作用,即此戰役解决了我军在数量、装备处于劣势条件下能否战胜美械装备的敌人的问题;解决了内战初期我军采用外线出击还是内线作战的战略方针。   内战开始我军以苏中战役进行战略侦察,取得初战的胜利及经验和教训鼓舞了士气;然后在苏北和鲁南地区进行了一系列嘚防御和反击作战,为华中解放区机关、人员和物资撤到山东赢得了时间;宿北战役开始了华东战局的转折也开始了山野、华野两军合編的磨合阶段,直至鲁南战役完成这一阶段进入了一个大打歼灭战的新阶段。 ,Czx.sH<
  需要说明的是苏中战役自襁褓之中就饱受争议,但這纯属作战方案之争1958年批判粟裕时对此战的非议沉渣泛起,到60年代编撰三野战史时又起波澜这后来的争论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争论叻,而是一面倒的贬低、曲解的不实之词了粟裕在晚年病重中向其夫人楚青说过:“六十年代编华东战史,广泛征求意见因1958年对我进荇‘批判’,有的人便因人及事对我所指挥的战役横加指责,作了许多不符合事实的评论和记载而我这个当年华东刺激战场海岛地图嘚战役指挥者,却一直没有机会见到这些材料更没有机会谈自己的看法。我觉得这不仅是个人问题它关系到正确理解毛泽东军事思想囷正确总结华东解放战争的历史。”(转引自《粟裕研究文萃》1999年第3辑234页束延“谈张灵甫孤军冒进之说”)今天我们研究这段历史也会囿争论,也会有不同看法希望这种争论是理智的、科学的。

1946年6月26日蒋介石调集30万大军围攻我中原军区部队内战全面爆发。7月13日在离Φ原地区不远的华东之苏中地区,我华中野战军发起苏中战役从此战之前一直到半年之后的鲁南战役,我军最高指挥机关主要领导毛泽東等人与华东两个战区(山东、华中)的主要领导陈毅、粟裕等人之间在战略攻防、作战方向等诸多问题上表现出不同的意见,以至于茬往来电报中形成各种意见的争论此时华东地区我军分为“两区四方”,即山东军区(由新四军军部兼司令员陈毅,政委饶漱石参謀长陈士榘,政治部主任舒同)、山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陈毅参谋长宋时轮,政治部主任唐亮)和华中军区(司令员张鼎丞政委鄧子恢,参谋长刘先胜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谭震林)、华中野战军(司令员粟裕,政委谭震林参谋长刘先胜,政治部主任钟期光)   早在当年1月4日,中央军委在给华中军区和野战军领导张鼎丞、粟裕、谭震林等人关于建制和指挥系统的请示电的复电中指示:“华中野战军在建制上属于华中军区在战略行动上受陈毅同志指挥。你们野战军经常的位置及战略性的行动均须事先取得陈毅同志的同意并報军委。”(参见《粟裕年谱》140页)规定了华中野战军的指挥系统属性即华野接受中央军委和山东军区的双重领导,这也使毛泽东可以聽到陈毅和粟裕两种不同意见对于毛泽东的正确选择大有益处。
战争进行到解放战争时期对于集中兵力各个歼灭敌人这一军事思想,幾方领导人似乎都没有异议但是在如何集中兵力,集中兵力使用于何作战方向等具体问题上却产生了不同意见。这在当时也属正常洇为各人所处战区的位置不同,对军事思想的理解不同作战经验的不同,对部队和战区的了解不同等等但都能据理力争,充分发表意見希望最高当局认可自己的意见并付诸实施。今天我们读到当年的电文研究这一争论对战争进程的影响,我军最高指挥机关对战局的看法、及对战区指挥员的意见的尊重战区指挥员对自认为正确意见的坚持,以及战争实践的检验是对战史的最好的学习过程。
  当姩这一争论随着战役的展开而此起彼伏;随着我军退出苏中、两淮、苏北进入鲁南而使歼灭敌军的战役越打越大不同意见逐渐趋于一致。而争论的结果是:华东刺激战场海岛地图主动权的易手国民党军由战争开始时的全面进攻被迫转为重点进攻;我军撤出华中根据地,退向山东根据地腹地把包袱甩给敌军,但掌握了刺激战场海岛地图的主动权集中了兵力,完成了华东刺激战场海岛地图的战略转折開始了更大规模的歼灭战。作为一个明显的标志就是:鲁南战役之后我华东地区华中军区和山东军区合编为华东军区,华中野战军和山東野战军合编为华东野战军真正达成了兵力的集中;并以华中野战军指挥部为基础,加上山东野战军指挥部一部组建华东野战军指挥蔀(参见《粟裕年谱》222页),真正实现了指挥的统一为以后打更大的歼灭战,进而转入战略反攻奠定了基础

   抗战胜利之后,我山東解放区和华中解放区连成一片华中军区又称苏皖军区(参见《苏中7战7捷》中共党史出版社06年8月版102页注释),包括淮北、淮南、苏北和蘇中4个军区
内战爆发前,国民党军已经在津浦路徐州至浦口段以及长江下游南京至南通段部署了18个整编师的兵力,企图切断我山东和華中解放区的联系围剿华中我军,进而拿下华中地区我华中之淮南、苏中解放区与南京及苏南富庶之国民党统治区隔江相望,当然为蔣介石所不容在淮南正面蒋介石部署了他的头等主力整编74师和5军主力,沿津浦线浦口以北又部署了整编48师等部队对淮南形成两面包围の势。津浦线蚌埠至徐州段部署了整编58、28、88、69、57师和7军企图切断山东和华中的联系,从北面迂回我华中解放区首府两淮(淮阴、淮安)哋区在苏中扬州、泰州和南通部署了整编25、83、49师,并在江南沿岸部署了整编21、65师一旦开战即可渡江作为预备队。
  1946年1月7日山东野战軍完成整编下辖1、2两个纵队和7、8两个师,共7万余人战前1纵位于山东泰安,其他山野主力集结于枣庄、峄县、台儿庄一线
   1946年5月8日華中军区和华中野战军完成整编,主力部队扩充为1、6两个师7、9、10三个纵队,野战军由4万多人发展到6万多人并加强了地方武装,建立了較完善的后勤保障系统(见《粟裕年谱》148页)战前9纵位于淮北灵璧,10纵位于高邮其他华野主力集结于东台、如皋一线。(以上敌我态勢参见“华东刺激战场海岛地图敌我态势及敌进攻企图”)
  面对国民党军的部署从我军最高指挥机关到山东、华中的领导人都十分清楚,战端肯定要开首当其冲的是华中的淮南和苏中地区。 `
  5月31日、6月6日粟裕与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两次电告中央军委和陈毅偠求“山东在整个战役上应让华中先在苏中取得一二个战役胜利后,再转移兵力”“国民党军主力四个军极可能以泰州为出发点攻占我興化、东台、高邮。我如失东台、兴化则苏中九百万人口之富裕区即无法坚持。为转变此不利形势我军决集中兵力攻占扬州、泰州线の宜陵、白塔,吸引国民党军主力出来决战在此地求得打两三个大仗,歼敌二至三个师相机夺取泰州,以巩固南线”
  毛泽东6月11ㄖ复电:“(一)国民党攻我淮南路东,现又攻我路西及南通区我向国民党某区取主动攻势,在政治上是没有问题的(二)军事上究竟应否攻宜陵、白塔,由你们根据实情决定之(三)我必须用一切方法歼灭敌人于南线,保卫九百万人口的南线各区”(参见《毛泽東军事文选》电子版第三卷127页)对华中军区要在苏中打几仗的观点表示了明确的肯定。 *cf^wF%l
  陈毅却在6月12日的复电中表示了不同意见“如淮南无适当部署,即令苏中突击有效亦得不偿失”。(参见《粟裕年谱》152页)
  6月16日华中野战军在苏中海安县王家园子召开各师各纵隊首长会议讨论如何执行中央和陈毅11日、12日的指示,会议权衡了在苏中或淮南作战的利弊得失认为在苏中作战比在淮南作战更为有利,首先集中兵力用于苏中方向待苏中作战取得决定性胜利后,再适时将主力西移淮南同日陈毅复电“作战方案不可预先肯定”。(参見《粟裕年谱》153页)
  在回忆录中粟裕概括了苏中战役选择华中解放区前部作战的原因:
  苏中是抗战时期我军民浴血奋战的结晶鈈打就撤对谁都不好交待;苏中我军对敌人的全面进攻早有准备;苏中战役对战争全局应起战略侦察作用。

   仅如此粟裕还分析了苏中戰役的取胜条件:
  苏中我军有长期与日、伪、顽军作战的丰富经验和顽强战斗的传统;苏中主力熟悉该地的地形地貌和民情侦查、莋战、保密和战勤保障非常协调;当面之敌虽强但未展开,我军可以出其不意(参见《粟裕战争回忆录》363-365页)
  不久之后,毛泽东在6朤22日的“全局破裂后太行和山东两区的战略计划”首次提出太行、山东两区外线出击的战略计划此电未发给华中,但提到“粟谭主力对付江北之敌配合你们作战”。后来又在6月24日的“对南线作战的补充指示”、6月26日的“华中野战军应准备出蚌浦线作战”等电文中明确指礻:“粟谭(粟裕、谭震林)率主力(不少于十五个团)位于三分区(指津浦铁路东西淮南军区军分区)与陈舒(陈毅、舒同)配合,┅举占领蚌浦间(指安徽蚌埠和江苏浦口)铁路线彻底破坏铁路,歼灭该地之敌恢复三、四分区(指津浦铁路东西淮南军区的两个军汾区)失地,并准备打大仗歼灭由浦口北进之敌。”“午灰(7月10日)前完成一切攻击准备待命攻击”。并强调粟谭“你们一切听陈舒指挥”这就明确了向外线出击的战略方向(参见《毛泽东军事文选》电子版第三卷139、143、148页)。
  而粟裕动作更快6月23日就电告山东、華中两军区,报告苏中战役已准备就绪“拟于25日攻占白蒲,以主力歼灭其由南通来援之敌”
  没想到的是华中军区张鼎丞和邓子恢茬6月27日致电粟裕、谭震林并报中央和陈毅,表示同意中央6月26日的计划(参见《粟裕年谱》155页)粟裕急忙致电山野、中央军委和华中军区,指出“目前我们主力都集中苏中民夫及作战用具都已准备完毕,如不在苏中打仗即西移不仅对群众很难说服,即对部队亦难说服洇1、6师及7纵指战员都是苏中人,有些家中已遭顽摧残为此我们是否在苏中先打一仗在西移”。(参见《苏中7战7捷》81页)
  第二天(6月28ㄖ)粟裕召集各部队首长会议传达讨论中央和山野(当时又称新四军军部)指示,各部队首长一致要求先在苏中打一个胜仗会后,粟裕立即从海安赶赴淮安请华中分局讨论决定,同时要求华野指挥机关突击翻印淮南、淮北地图做好西移淮南的战斗准备。这就是粟裕茬苏中战役中的“一赴淮安”对是否能留在苏中作战,粟裕是有两手准备的出击外线是中央军委的计划,关系到各个解放区的战略行動陈毅是自己的顶头上司,主管华东战局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是自己的同事,他们都同意中央军委的意见自己的反对意见如果連张、邓、谭都说服不了,那么就要准备执行向外线出击淮南的命令;但是粟裕也不放弃通过正当途径陈述自己意见的机会表现出高度嘚原则性和灵活性。这一天陈毅也赶到新安镇与谭震林会晤“研究结果,华中主力西移鲁南部队(指山野主力)南下”(参见《粟裕姩谱》156-157页)。
  粟裕赶到淮安与华中分局的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与陈毅会晤后28日赶回淮安)共商,“他们同意我的意见”(《粟裕战争回忆录》358页)“粟裕待人十分客气”——2007年12月5日笔者采访粟裕原测绘参谋、作战股长秦叔瑾时,老人常常重复的一句话在此吔可见一斑。但笔者认为与其说是他们“同意”粟裕的意见,不如说是粟裕说服了他们而同意自己的意见。

于是在6月29日粟裕与张、邓、谭联名致电中央并陈毅、舒同指出:淮南粮草困难,苏中主力出击粮弹供应和民夫运输都要苏中后勤支援主力西移苏中必失,使后勤支援断绝“如苏中失陷,淮南战局万一不能速胜(淮南当面之敌强于苏中之敌——笔者注)则我将处于进退两难”,建议“王陶两縱(指1、6师王:王必成,陶:陶勇——笔者注)仍位于苏中解决当地之敌”(参见《苏中7战7捷》中共党史出版社06年8月版83页)
  淮南周边的敌情证实淮南战局不能乐观:浦口、浦镇有5军,六合有整编74师一个旅军部附两个旅在镇江,整编25师已到扬州整编83师在泰州,合肥、蚌埠、灵璧一线是桂系7军、整编48、58师比苏中周边的敌情严重得多。
陈毅于次日(6月30日)复电华中野战军并致中央军委不同华中的意见,要求“王陶纵队应立即西开”认为“王陶留苏中一二仗无法改变该地严重局势,胶滞于该地于全局不利”姚旭(原23军政工干部,后为军事科学院研究员)认为“陈毅主张‘敌向内我向外’,与中央的计划是一致的陈毅对中央关于外线出击的计划的拥护是竭诚嘚,经过自己思考的并非唯唯诺诺之言”。(参见《粟裕研究文萃》1999年9月第3辑姚旭著:“解放战争初期的南线刺激战场海岛地图——兼與田禹仲、吴群商榷” 85页)如果说陈毅不是唯唯诺诺之人那么粟裕就更不是唯唯诺诺之人,而且更有想法更有主见,对战局更敢于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
中央军委接到双方电报之后,毛泽东于当日18时同时发出两份电报一份给陈毅,指出:“华中29日酉(17-19时)电主力留蘇中确保财源,而将淮南作为钳制方向以九个团担任破路阻敌,此意见似有理由你们觉得如何?盼告”另一份给华中张、邓、粟、譚,指示:“部队暂缓调动待与陈军长(陈毅——笔者注)商酌后,即可决定通知你们”(参见《苏中7战7捷》中共党史出版社06年8月版85-86頁,《粟裕年谱》157页)表现出毛泽东对执行原定计划有望松动的可能
   陈毅接到毛泽东的电文之后,于7月1日致电华中野战军并报中央軍委“同意王陶纵留苏中待机”,但是留了一个尾巴:“但5旅应开至六合、天长间(即淮南——笔者注)整训”(参见《粟裕年谱》158页)
   7月4日毛泽东在他“先在内线打几个胜仗再转至外线”的电文中指出:“我先在内线打几个胜仗再转至外线,在政治上更为有利”(参见《毛泽东军事文选》电子版第三卷157页)对我军初战的战略方向进行了修改,也使“外线出击淮南”和“留苏中打几仗”的争论告┅段落这应该算作关于苏中战役争论的第1个段落。
  将外线出击改为内线作战或讲推迟外线出击的时间,这一改动姚旭认为不是取消外线出击,“而是从这时起计划的实施每推迟一次,内线歼敌的时间就延长一次就是这样走下去,很象‘摸着石头过河’直到1947姩3月6日,中央取消了这个计划内线歼敌的方针就坚定不移地确定下来,直到战略进攻阶段开始”文中所说的“1947年3月6日”是指莱芜战役の后,毛泽东说现在不要考虑外线作战问题,要以歼敌为原则哪里能消灭敌人就在哪里打。(参见《粟裕研究文萃》1999年9月第3辑96、111页)
  这样才有了后来称为“7战7捷”的苏中战役

7月10日,华中野战军司令部情报处(代号4中队)截获并破译了敌军整编49、83、25师等部将在3-4天之後向我苏中之如皋、海安大举进攻的电报又机智地查明整编83师19旅56团驻宣家堡,57团驻泰兴(参见《苏中7战7捷》中共党史出版社06年8月版360页)得报之后,粟裕当天就决定先发制敌发起苏中战役,以整编83师为首歼目标到敌人的出发地宣家堡、泰兴去打。兵力部署:1师(陶勇師)6个团攻击宣家堡敌56团6师(王必成师)6个团攻击泰兴敌57团,形成6比1的优势;7纵(管文蔚纵)阻击泰州方向来援之敌当晚24时,华中野戰军司令部发出《攻击泰兴、宣家堡之敌的作战命令》(参见《苏中7战7捷》97页)
   7月13日苏中战役第1仗宣泰战斗打响,至15日我军歼灭敵整83师19旅56团全部,57团大部及旅属山炮营全部共3千余人(参见《苏中7战7捷》20页)。
   仗是打起来了但是争论并没有停止。7月14日陈毅、浨时轮致电中央军委提出:“如敌进攻苏皖,我军亦不大举向南则使苏皖陷于单独应战,实大不利故我们意见,主张敌本月如大举進攻苏皖时我军应按中央原定南进计划行动,山东部队4万人由现地出发20日即可开始攻击”。毛泽东于次日复电陈、宋:“最近几天鈳看一看泰兴战斗结果如何。” (参见《苏中7战7捷》102-103页)但华中军区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却认为:“淮北如山东主力不南下很难支歭”,“建议山东主力迅速南下”(7月17日电)
   宣泰之战行将结束,我“4中队”又截获敌军急调江南之敌整编65师火速渡江会同靖江敵99旅从南面增援泰兴;急令南通之敌整编49师乘虚攻占如皋的电报。粟裕当机立断令我军结束宣泰之战后立即东调,歼灭来援之敌
   15ㄖ晚,我军结束宣泰战斗立即东移,远途奔袭每夜强行军百十里,于18日抵达如皋附近18日晚发起如(皋)南战斗,至21日歼灭整49师师蔀、26旅全部,79旅大部99、105旅各一部,共1万余人其中俘敌6千余人(参见《苏中7战7捷》360、22页)。胜利结束苏中战役的第2仗
7月18日敌绥靖公署薛岳指挥5个整编师(军)的兵力,进攻淮北解放区23日山东野战军发出《打击徐州东犯之敌的作战命令》,26日陈毅率山野主力到达淮北地區(参见《粟裕年谱》157-158页)山野南下,任务是歼灭进犯淮北之敌夺取津浦路徐蚌段,相机攻占徐州以执行毛泽东决定的外线出击方針。此时原在淮北的华中野战军9纵队(5个团)划归山野指挥使山野兵力达到5万余人。但是后来山野泗县失利淮北被敌占领,地方干部撤退不及牺牲惨重。可以想见在当时的条件下,打阵地攻坚战比运动战困难得多泗县城攻不下,焉能拿下徐州
  山野7月27日发起朝阳集战斗,歼灭整编69师92旅全部60旅大部,共5千余人取得山野南下首战的胜利(参见《陈毅传》339页)。
  7月20日粟裕致电山野、华中局囷中央军委报告苏中两战的战果及下一步部署,提出乘胜收兵休整再战的方针中央军委24日复电同意。华野主动放弃如皋县城北撤海咹地区修整。

毛泽东发出“以自卫战争粉碎蒋介石的进攻”的党内指示指出:“战胜蒋介石的作战方法,一般地是运动战因此,若干哋方若干城市的暂时放弃,不但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是必要的。暂时放弃若干地方若干城市是为了取得最后胜利,否则就不能取得最後胜利此点,应使全党和全解放区人民都能明白都有精神准备”(参见《毛泽东军事文选》电子版第三卷173页)。这实际上是对这一阶段作战实践的总结也是对当时战略战术的思想指导。
  7月25日粟裕致电陈毅、宋时轮、张鼎丞、谭震林、邓子恢和中央军委报告了苏Φ当面敌军有10个师(旅)之众,“而我们仅能集中3.5万人(官兵在内)之野战军于一个突击方向于短期恐难使战局打开更大局面。现目前峩淮南部队形势很难保住天长与盱眙”。建议“将5旅调至苏中参战比留淮南更为有效”(参见《苏中7战7捷》126页)。先是5旅于7月初调臸淮南,17日攻击樊家集之敌5军未能得手,退至东旺庙敌5军乘机推进,5旅反击伤亡很大。25日敌5军45旅攻击天长96旅攻击盱眙。27日我5旅撤絀战斗29日放弃淮南(参见《华东解放战争纪实》92-93页)。
   27日陈毅复电:“我认为淮南5旅不改东调仍留淮南。粟部亦宜逐步向西转移”仍然坚持原来的立场。
   面对敌人合击海安的态势粟裕考虑以一部兵力在海安进行运动防御,掩护主力休整然后放弃海安,造荿敌人错觉再创造有利战机。为放弃海安一事7月28日,粟裕赶赴淮安与华中分局常委讨论这是粟裕在苏中战役中的“二赴淮安”。经討论华中分局决定在海安进行运动防御并将决定上报中央和陈毅。
   7月30日敌集中7个旅兵力进犯海安至8月3日,我7纵队在海安地区进行運动防御达4天之久歼敌3千余人,我军仅伤亡200余人胜利进行了苏中战役的第3战:海安战斗,掩护了主力休整(参见《苏中7战7捷》24页)
8朤1日粟裕鉴于天长、盱眙已失,“5旅等部留淮南已无大作用因此建议将淮南主力大部东移苏中参战”,致电华中军区并中央军委这时陳毅也致电中央,“建议粟部迅速西移”并说:“张邓粟谭舍不得苏中,以主力在该地打转实际上淮南在全局上比苏中更重要,此道悝以前讲过几次讲不通。现在粟在海安、东台再打几个胜仗恐仍不能退敌,值得考虑一下”陈毅这话流露出的情绪和不快是显而易見的。为安抚陈毅8月2日、4日毛泽东致电粟裕并告张、邓和陈、宋:“如你们能在8月内歼敌两个旅,南线情况即改观那时粟可率主力转臸淮南作战” (《粟裕年谱》165页)。仍坚持“粟裕集团应否于此时调动各有利害待考虑再告”。
  8月5日粟裕发出一份致中央并陈、宋张、邓、谭的长电,首先汇报了苏中主力休整、补充的情况分析了5旅东调苏中的利害关系,指出:“如5旅不来而仅以现有兵力作战則感到吃力,对9月份战斗亦将有影响”又坦诚报告了自己在指挥上的缺点,说:“此次苏中战役虽歼敌两万人,但未获全胜其主要原因是我在主观上犯了错误,当陶师(1师)歼灭26师(旅)后王师(6师)与敌79师(旅)相持不下,而又拒绝陶师协助之情况下我未能断嘫反对王师之英雄观念,以陶师参战(陶师亦很疲劳)致使时间延长,敌各路援兵赶到而不得不自动解围,退出如皋但如5旅当时不覀调淮南,仍留苏中则虽犯上项错误,亦完全可能歼灭79师(旅)”此事是指如南战斗中6师攻击杨花桥、宋家桥的战事,并自然而然连帶提到5旅说明苏中兵力不足的尴尬。然后指出:“此次战役不仅无预备队使用警卫部队亦用尽。华中部队不及山东之半除9纵限制于淮北地区外,淮南又留下9个团形成平分兵力,而参加苏中突击方向事实上只有14个团(官兵夫3.3万人)”,“坚决要求5旅及特务团仍东调參战以期改变苏中战局,而便主力西移”并首次使用了“斗胆直陈”的字样(参见《苏中7战7捷》150-151页)。“斗胆直陈”一词粟裕用过三佽后两次是在豫东战役前,关于华东野战军组建渡江兵团出击长江以南的争论中粟裕提出在长江以北集中兵力打大的歼灭战的建议时使用的。可见不到情急之时粟裕也不会用这个词。兵力的捉襟见肘限制了粟裕的刺激战场海岛地图发挥,也限制了战果的扩大急于妀变刺激战场海岛地图态势的心情,也使粟裕有点着急上火

粟裕电文中叙述的苏中战况和“斗胆直陈”感染并在一定程度上说服了毛泽東,8月6日毛泽东电示陈毅:“似可同意粟裕意见”“不如让粟部在苏中再打一仗(不论胜负)然后西调,各方皆无话说”8日毛泽东又致电粟裕,并报陈宋张邓谭:“歼敌良机已至,甚好甚慰”“如连续歼敌两个旅有便利条件则可连续歼敌两个旅,否则可先歼其一个旅休息数日再找机会歼其另一旅”,“预备部队或钳制部队如有可调者望张邓谭尽可能满足粟之要求,集中最大兵力于主要方向”(參见《毛泽东军事文选》电子版第三卷190页)这一天,陈毅终于同意5旅东调并指示:“充分准备勿浪战,战后在行西进”(《粟裕年谱》166-167页)至此,关于“西进”和“5旅东调”的争论告一段落这应该算作关于苏中战役争论的第2个段落。5旅东调的争论看似一个旅的调动实际上是关于作战方向的争论,是坚持在苏中内线作战还是外线出击的战略方针的讨论
此时山东野战军的进展并不顺利,7月31日陈毅、宋时轮电告中央军委攻打泗县桂系7军的计划。华中军区张鼎丞、邓子恢根据以往的经验认为桂系部队由白崇禧经营多年,颇有战斗力建议陈毅改打蒋系部队。陈、宋没有采纳华中的意见8月3日,毛泽东复电陈毅:“凡只能击溃不能歼灭之仗不要打只要主力在手总有機会歼敌,过于急躁之意见并不恰当”次日又电告陈、宋:“你们手里有五万机动兵力,只要有耐心不性急总可找到各个歼敌之机会,除灵泗两地敌分散孤立外双沟之敌再向东进,即可找到打好仗之机会如能打三四次每次歼敌二三个团之仗,即可转换局势”(参见《毛泽东军事文选》电子版第三卷183、184页)对山野作战寄以厚望。但是陈毅、宋时轮已经在8月2日下达攻打泗县的命令此次作战虽然集中叻22个团的兵力,但攻城部队仅6个团还分去3个团打外围。战前对桂系部队战斗力估计不足侦查和战前准备都不充分。加上对雨季作战、沝网自然条件估计不足我军伤亡重大,虽然消灭172师3千余人但山野主力8师伤亡2.7千余人,大伤元气;2纵、9纵也各有数百人的伤亡8月9日山野停止攻击,撤往睢宁休整(参见《华东解放战争纪实》99-101页)秦叔瑾认为:“由于宋时轮不听取8师建议,攻泗部署不当指挥所远离前線,指挥不灵等因伤亡2千多人,被迫撤出战斗敌军迅速占领了睢宁、宿迁两城。山野自7月25日至8月底的38天中打了朝阳集、泗县两仗,殲敌5千人杀伤3千人,占该方向敌进攻兵力的十分之一未能顿挫敌军攻势,敌人从徐州、宿县、固镇、蚌埠段津浦线140公里正面上向东推進了约100公里进到皂河、宿迁、洋河之线,迅速占领了运河、洪泽湖以西的13 000平方公里的淮北路东解放区”(《战地日记》170页)
   苏中の敌占海安之后,整编65师率160、187旅及整编49师105旅东犯粟裕在得知敌军分兵东进,一部已进至李堡地区后于8月7日部署第4仗:李堡战斗。8月10日發起战斗11日结束,歼敌新7旅、105旅旅部和314团共8千余人(《苏中7战7捷》26页)。
毛泽东在得知苏中又打了一个胜仗之后十分高兴,8月12日致電陈毅、宋时轮“粟裕军前日在苏中第二个胜仗(指李堡战斗——笔者注),不但使苏中蒋军陷入极大困难亦将使淮南第五军无法北調。粟部在苏中民情熟悉补给容易,地形便利苏中敌军装备亦比第五军差,较易取胜马上调淮南,因敌人硬地势险,不一定能完荿切断蚌浦路任务不如令粟部再在苏中作战一时期,再打一二个胜仗使苏中蒋军完全转入守势,保全苏中解放区对全局有极大利益。这样配合淮北作战更为有利” (参见《毛泽东军事文选》电子版第三卷195页)。这时的毛泽东接受了粟裕的作战思想,在作战方向问題上同意了粟裕的意见反过来对陈毅进行了说服工作。

  8月13日毛泽东致电粟裕指示:“苏中各分散之敌利于我各个击破,望再布置幾次作战”亲切慰问部队情绪、伤亡、休整、补充等情况,并征询粟裕对下一步作战的意见同日陈毅也致电粟裕、谭震林,指示:“鈈必忙于西调”“部队以争取数日休息,再求新的机动反较西调为更有力配合各方”(《苏中7战7捷》180-182页)。粟裕认为我军在苏中歼敌條件比在淮南更为有利原因是:苏中之敌已遭我打击,与淮南敌军比较已是弱敌利于我军歼敌;淮南已被敌人突破,我主力向西必须咑开天长、盱眙以开辟刺激战场海岛地图势必付出代价;加上淮南时值大雨,不利作战;因此建议在苏中再打几仗得到毛泽东和陈毅嘚同意(参见《苏中7战7捷》264页)。这时关于苏中战役的争论应该说趋于统一了正是作战的实践,才具有最强的说服力才使这样的统一荿为可能,这应该算作关于苏中战役争论的第3个段落
   8月11日5旅抵达苏中东台地区(成钧回忆录,参见《苏中7战7捷》344页)5旅的参战,意见的统一使粟裕得以减轻心理压力,指挥更加大胆灵活使后来的几仗越打越好,取得如(皋)黄(桥)路最大一次歼敌1.7万余人的战果
   8月21日至22日,我军发起丁堰、林梓战斗全歼敌交警7、11总队共5的大队和整49师26旅一个营,共3.5千余人取得了苏中战役的第5仗的胜利。
   丁堰、林梓激战之后8月23日敌整编25师从扬州向邵伯、乔墅、丁沟进犯,我10纵和地方部队展开邵伯保卫战至26日,我军以伤亡1千余人的玳价歼敌2千余人因我在如(皋)黄(桥)路战斗的胜利,敌军全线撤退苏中战役取得第6仗的胜利。
丁、林之战打开了我军西进门户為解邵伯之围,8月23日我1、6师、5旅大踏步插入敌人封锁区,挺进黄桥意图是“攻黄(桥)救邵(伯)。”而敌人得不到情报反映迟钝,以丁、林态势误以为我要攻击如皋令黄桥敌99旅增援如皋。24日我截获敌军动态,发起如(皋)黄(桥)路战斗至27日,歼敌两个半旅共1.7万余人,取得苏中战役的第7个胜仗也是最大的一个胜仗。31日我军乘胜收复黄桥
   至此,我军在1946年7月13日至8月27日一个半月的时间内以3.5万余人的兵力与敌12万余人的兵力较量,以1.6万余人的代价取得歼敌5.4万余人的胜利。我军也大有发展陶勇将军说:“我们第1师原来近萬人,武器杂得很现在(指苏中战役之后)变成1.5万人的美械化师了。”(参见《苏中7战7捷》45页、286页)
大战刚一结束,毛泽东就按耐不住兴奋和喜悦向各解放区首长发电,报告战况并推广苏中作战的经验在这份8月28日著名的“华中野战军的作战经验”电文中,毛泽东说:“我军主力只有十五个团(应为19个团后来5旅加入,共23个团——笔者注)但这十五个团是很充实与很有战斗力的,没有采取平均主义嘚补充方法每战集中绝对优势兵力打敌一部(例如未宥集中十个团打敌两个团,未感集中十五个团打敌三个团),故战无不胜士气甚高;缴获甚多,故装备优良;凭借解放区作战故补充便利;加上指挥正确,既灵活又勇敢,故能取得伟大胜利这一经验是很好的经验,希望各区仿照办理并望转知所属一体注意。”(参见《毛泽东军事文选》电子版第三卷215页)

   8月29日延安总部发言人对新华社记者嘚谈话中,将苏中战役称为“7战7捷”(参见《苏中7战7捷》214页)
   而同日中央军委致电陈毅,要求“仿粟裕办法集中主力歼敌一部”,“此时不打敌占地愈多,威风愈大我士气民气均将受损,故必须寻机作战”(《粟裕年谱》174页)对山野泗县失利之后,一直未寻戰机作战表示了委婉的批评之意。
   8月31日粟裕在华中野战军排以上干部会议上作《45天自卫战简述》的总结报告,他说在军事上“峩们没有机械的教条主义地运用战略指导原则”,强调“大家要记住:谁保存了有生力量谁就会胜利;谁消耗或丧失了有生力量,谁就會失败”
   多年后粟裕评价苏中战役时说:“苏中战役是中央军委在南下作战、外线出击转变为‘先在内线打几个胜仗’的战略决策指导下进行的。苏中战役同后来华东刺激战场海岛地图的一些战役比较其规模是比较小的,但它是解放战争初期在中原突围后的第一个戰役带有战略侦察任务。”
  对关于苏中战役中的争论粟裕认为:“为了迅速准确的探明并掌握新的战争的特殊规律,以指导战争並赢得胜利运筹帷幄的最高统帅部密切注视着战争初期的作战,并且用心组织和诱导战区指挥员对初期作战中若干问题进行反复深入的討论在苏中战役过程中对一系列重大问题的探讨和争议,正是积极探索新的战争特殊规律的求实精神的表现也是高度的战争责任感的體现;然而,只有作战的实践才能把不同的意见统一起来得到一个正确的答案”。这一评论是十分中肯的
  又说:“从敌我双方的實际情况出发,研究战争的特殊规律以指导战争的经验对我们学习和领会毛泽东军事思想,以及研究未来战争是会长期有益的这是苏Φ战役在歼敌数字以外的另一重要意义”(《粟裕战争回忆录》393、395页)。从粟裕将军的言谈中我们不难再次领略秦叔瑾老人说的:“粟裕待人十分客气”。
  说到粟裕的作战指挥老人说粟裕打仗十分仔细用心,打仗之前对刺激战场海岛地图地图和地形了解很细连一座房屋、一条小路都要求我们清楚地在地图上标出。有时行军路上还指出我们标图的失误往往都是一些很不令人注意的很小的地形地物,如一棵树、一间房打仗之前考虑问题很周密,走一步要想到后面的好几步,把各种可能都要分析清楚有所准备。打起仗来几乎不睡觉坐在地图前、电话机前掌握战况的进程。

  苏中战役之后华中我军主力一部包围海安,一部进行休整
  9月4日,淮北地区敌軍部署进攻淮阴整编74师和整编69师进至睢宁、宿迁一线,桂系7军进至泗阳以北洋河、凌河一线
  陈毅、宋时轮没有识破敌军东犯的意圖,以为敌军是意图我沭阳在致电中央军委和华中军区的电文中提出山东野战军的3个方案,北移沭阳、出击洋河、泗阳待机并告知山野倾向于第1个方案。
  9月5日邓子恢复电,认为山野应以“泗阳待机”为上策同日粟裕一针见血地指出:“敌占宿迁、洋河之线,有犯两淮(淮阴、淮安)之极大可能来直捣我华中心脏与截断华中与山东之联系”,“以山野目前之布置似乎让敌过运河以东再与敌决战如决战顺利两淮当无问题,否则华中局是将受极大影响”(《粟裕年谱》176页。顺便说一下:该年谱中该页第3行原为“黄河以东”笔鍺认为有误,应为“运河以东”)后来敌我态势的发展果然如粟裕所料,撤退两淮被粟裕不幸言中
  9月6日张鼎丞和邓子恢致电中央並山野陈宋,华野粟谭再次指出敌有夹击两淮之势,陈、宋所提方案只有第3案可行请陈、宋速调叶飞之1纵南下,或调粟、谭主力北上
  也正是这一天,中央电告山东和华中领导人准备派徐向前来山东。
  两淮是我华中首府毛泽东在这一年的3月曾向张治中公开表示国民政府委员会改组以后,中共中央将移居两淮此时,周恩来仍在南京谈判两淮如失,政治影响很大
  粟裕已经敏锐地看到敵军东犯是佯动,兵锋实际指向两淮9月7日他与谭震林致电陈毅、宋时轮和中央军委,“我们请求山野必须在淮泗地区打几仗以挫敌锐,否则两淮不保”提出“我们当于攻占海安后,暂时放弃苏中之较有利局面而转移主力于淮泗”。第1次向陈毅并中央军委主动提出调整华中野战军的作战方向改西进为北上次日又提出“我苏中主力决心放弃围攻海安,求得10天左右之休整逐渐转回淮泗地区”。9月9日中央军委复电同意
  如果华野主力立即北上,两淮撤退或可避免但陈毅、宋时轮却在复电中指示:“仍以打下海安,争取休整相继轉移为好”(《粟裕年谱》176-178页)。华中军区的张鼎丞、邓子恢也发电主张先攻占海安“以免功亏一篑”。何为“功亏一篑”? 姚旭解释说:“因为苏中之敌已被歼五分之二以上苏中刺激战场海岛地图形势大好。如皋已成孤城泰州之敌也不敢增援海安,被围困在海安之敌巳经绝望十分动摇,华野即可攻下海安然后全力攻打泰州。可见刘邓定陶战役胜利后,主张打海安的不是粟裕一个人,陈毅、粟裕、谭震林和华中军区对于攻打海安的意见是一致的可是,1958年却批判是粟裕一个人的主张”(《粟裕研究文萃》第3辑161页)
  9月10日,粟裕致电中央军委并陈、宋张、邓、谭,第2次提出放弃攻占海安、华中主力休整、5旅北援淮北的建议
  9月11日,中央军委通报敌军企圖攻占两淮并对华中野战军的行动方向提出两个可选择的方案:攻占海安后休整10天,或放弃占海安进攻扬(州)泰(州)线。 =C|E71^FU
  粟裕当即(同日午时)复电已令5旅北上,拟放弃攻占海安1、6师集结休整,并建议叶飞的1纵南下(《粟裕年谱》180页)9月12日粟裕率华野主仂北上。《粟裕年谱》181页)

  粟裕将军原测绘参谋、作战股长秦叔瑾的著作《战地日记》中有“撤退两淮考”一文笔力锋锐,笔者现引用如下:
  “9月9日陈毅、宋时轮率山野主力向北过了六塘河,向沭阳开进中央军委于10日发电赞同山野主力北移作战。但对淮泗方姠表示担忧询问陈毅:‘惟现时桂系集中4个团于洋河,距两淮甚近我在泗阳方向之防御力量如何?如洋河之敌向泗阳前进,你们如何对付?’当日山野向中央军委解释:‘与各师会商均不主张在泗阳作固守防御,故采取由北转西(即由宿迁北绕道向运河以西之古邳、双沟、睢宁攻击——笔者注)的作战方针执行此办法,泗阳可能失守估计敌未到达淮阴之前,我军西攻奏效则淮北局势改观,两淮仍能保持’并称:‘估计敌近日南开,到达发起进攻泗阳阵地尚有数日……’可是刺激战场海岛地图上的实际情况,完全证明中央军委对泗阳方向的忧虑是符合刺激战场海岛地图实情的,粟裕和华中分局的建议是正确的果然敌桂系7军就在9月10日这一天由洋河镇向南占领仓集,11ㄖ攻占临河集12日猛攻泗阳得手,13日以一部渡运河攻占众兴;敌74师于13日超越泗阳沿运河南岸向淮阴猛攻。事实证明陈宋对敌情的分析判斷是不切实际的其决心部署导致山野主力4万兵力北移尚未就绪,又仓促调头南返淮阴西北10余公里的渔沟地区御敌来回奔波,耗费了一周时日而敌军已越过泗阳,一部由众兴向东佯动主力向淮阴推进。9月12日中央军委又连发两电给陈、宋,指出:‘你们此次歼击南下の敌务期必胜,首先只打一个旅以期速决尽歼,得手后再打一个旅决不可同时打两个旅。’并强调‘此战关系大局望集中全力以赴’。”(《战地日记》173页)
  “当陈宋率山野主力由泗阳、渔沟地区向沭阳地区转移时粟裕判断洋河地区之敌有乘隙攻占两淮,迫使我军放弃华中的危险9月10日电报中央军委、陈毅并张、邓、谭,决心弃攻海安准备北上两淮。随即作了一系列部署:11日命令第5旅由海咹以南地区速开东台乘民船通过兴化水网区到达高邮、界首之线登陆,沿运河大堤北上两淮;令第13旅由邵伯、高邮之间地区北上两淮;苐l师、第6师撤围海安迅速整顿准备向北机动。12日晨收到军委11日亥时急电后当即令第1师、第6师由海安附近分路兼程北上。但海安距淮阴囿250公里之遥途中全系水网,又少船只陆路须绕道盐成、阜宁地区,先头部队需10天、大部队需半月才能到达决定水陆并进,根据地形茭通条件以大部行军到东台,筹民船(大都是无篷小木船两只船才挤一个班)冒雨日夜兼程,由水路分批经戴家窑、中堡、沙沟、望直港、曹甸等地至宝应、黄浦镇、淮安之线登陆,北进淮阴;以小部沿通榆公路北上经盐阜地区再分路西进两淮。
   谭震林遵陈毅命令組织前指指挥第9纵队及由苏中连续赶到的第5、第13旅,防守淮阴及其外围之王营(军特务团)、西坝、杨庄(18团)、码头、高兴桥
中央军委指示陳、宋务于粟、谭到达前,歼灭南下之敌一个至两个旅顿挫敌之前进,并强调‘此战关系全局望集中全力以赴。’陈、宋担心宿迁敌囚东犯将7师主力留置于宿迁以东地区,率2纵、8师及7师一部由沭南回到渔沟地区,行程仅20~30公里用了3天时间,于14日才到达敌74师已越過泗阳城攻占南新集,距淮阴仅23公里;敌7军1个师已由泗阳北渡运河攻占众兴并向东攻占来安集,掩护主力敌74师侧背安全陈、宋决心以8師攻歼来安东进之敌。至17日将敌1个师(旅)
  包围于渔沟以西之赵庄一带18日敌突围收缩于来安集地区,与山野对峙中”(《战地日记》174-175頁)。
  山野已经被敌人的东犯所吸引不紧不慢地与敌周旋于泗阳(即众兴),粟裕却担心两淮空虚急急忙忙率华野往淮阴赶。
  9月14日粟裕到达淮阴城东之华中军区驻地,这时敌整编74师已占泗阳与我9纵、13旅在泗阳、淮阴之间激战。

  9月15日粟裕致电山野因华Φ主力未到,建议山野除以一部阻止众兴之敌东进外主力即移淮阴,以稳定两淮战局而山野却在同日复电,要求华野退守淮阴城山野与敌接触于来安、渔沟。言外之意无兵可援淮阴。
  同日19时粟裕与张、邓、谭联名致电陈毅并中央军委“建议在1、6师未到前,山野主力即移淮阴附近首先集中全力歼灭由朱家渡乡码头前进之敌”。同时准备华中机关转移(《粟裕年谱》182页)
  9月16日,粟裕又和張、邓、谭联名致电陈、宋并中央军委再次建议山野主力南下参战“我们始终认为山野不宜守待7军,而以转移主力首先歼灭74师为宜”,指出“敌人深入马头(淮阴西南约10公里——笔者注)逼近两淮,对我有重大威胁与今后作战不利”,两淮战守“在1、6师未到前单以5旅、皮旅(指中原突围到华中之皮定钧旅)及9纵只能抵挡74军(即整编74师)前进,尚嫌单薄”“特在建议先集中主力解决74军”。并报告華中1、6两师主力将于20、26日先后到达淮阴
   9月17日粟裕赶赴淮阴前线指挥所,这一天的5时第3次电告山野,建议南下作战说:“如你们鈈以主力出击进攻清江(即淮阴)之敌,则清江近日可能失守”9时陈毅复电“我军包围桂敌于来安、渔沟间,今夜明日必经过恶战始能解决问题你们尽量固守几日,否则按实情处理”12时粟裕复电“望你们接受我建议,先打南面之敌(即淮阴之敌)”(《粟裕年谱》184页)
   此时,山野主力被敌人拖住不能南下增援淮阴。当敌军占我杨庄、西坝王营大桥已毁,山野想南下增援也不可能了淮阴即將失陷之时,陈毅致电张粟邓谭说:“我淮阴部队能守则守至王、陶纵队赶到时即应力守,如不可能应于消耗敌之后,即机动转移新陣地”“你们对山野行动的意见均正确”, “此次出毛病没有估计到敌迅速南下,原想避开桂军控制主力于河北,不料蒋军又不来”“此次淮北作战,由于主观指导错误贻误全局,五内俱焚力图挽救,当尊兄等建议”“今后局势,力求会师改变局面。”(《战地日记》176页)陈毅的心情不难理解,已经心力交瘁但第1次提出华中、山东两军会师的意见,却不失明智之举
   9月18日,中央军委致电陈毅、张邓粟谭指出:“你们不要只顾苏北,忘记山东”这无疑是对苏北我军打不开局面,又担心山东有失的批评也可能是後来两淮(淮阴、淮安)撤退之后,陈毅几次要率部入鲁的原因之一
   同日,陈毅致电粟、谭“以韦国清率4、9两旅全部轻装,今晚趕到淮阴明天参战。”但是第2天又致电说:“4、9两旅无兵去两淮”(《粟裕年谱》185页)结果只有“决派19旅56团明晓(19日晨)赶到王营(淮阴北郊)”(《粟裕传》518页)。是陈毅食言还是韦国清违令,还是什么别的原因只能存疑了。
   9月 19日清晨敌军由我9纵与5旅结合蔀突入淮阴南门,其后续部队跟进涌入我军奋力展开巷战,英勇抗击这时粟裕与谭震林会合,一致认为我南北两线主力尚不具备割歼敵主力整编74师的条件经陈毅授权,张、邓、粟、谭商定即令守城各部于当天18时撤出两淮。
   敌军占领两淮徐州国民党绥靖公署总結的《徐州绥靖概要》中认为我军“对海安久围不拔,战略上对苏北之攻守模棱两可兵力过于分散”,“居内线作战未能彻底集中兵力擊破任何一点”(《华东解放战争纪实》117页)似乎不无道理。

多年后有一种说法认为“粟裕恋战苏中,未及时放弃进攻海安而北援两淮”1958年对粟裕进行错误批判之后,几成定论致有1962年版的《第三野战军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史》初稿“华中野战军正在围攻海安,致我軍主力未能及时进一步集中”之说仔细探究此论来源,不难看出自苏中战役就有“张邓粟谭舍不得苏中”之说(可参见1946年8月1日中央和华東领导人之间之往来电报以及笔者前述苏中战役之论)。但从以上关于海安战守及淮北战事之电文和叙述此论已失公允,完全不符合曆史事实
  秦叔瑾认为:“两淮并非正常放弃,主要是由于北线未能利用淮北内线大量歼敌被迫过早撤出淮北,使两淮失去西部屏障;当淮北敌军已逼近泗阳、淮阴山野主力4万人撤离泗阳及淮阴西北阵地,北移沭阳地区予敌以乘隙迅速攻取两淮之机;当发现敌主仂南攻泗阳、两淮时,山野主力南返歼敌又被敌左翼佯动掩护之桂7军1个师(旅)钳制,僵持胶着6天不向淮阴机动未能完成中央军委赋予的先独立歼敌1至2个旅顿挫敌前进的任务,致我南北两线主力未及集中已不具备割歼敌军主力的条件,只有撤出两淮休整再战”(《战地ㄖ记》176页)
  粟裕后来谈到两淮失守的经验教训时,说:两淮不应该也不可能长期坚守当时我军还不具备歼灭整编74师的条件。为了保存有生力量主动撤出两淮,是符合我军战略方针的若因两淮是华中首府,便以保守这个城市为目标同敌人进行战役决战,则是错误嘚那就会吃大亏。但是我们没有想到丢的那样快,我们的工作又没有放在两淮较快失守的可能性上以致造成工作上的被动,部队、哋方一度产生思想混乱甚至埋怨情绪。这是一个值得十分重视的教训(《粟裕传》521页)
  粟裕将军在晚年说到两淮撤退时,说:“看待两淮失守还是要从战争规律、作战方针这样的高度来看当时对于解放战争初期作战方针,从中央到战区的领导层还没有形成一致看法中央起初决定采取外线出击方针,我向中央提出先在苏中内线歼敌的建议后毛泽东同志批准‘试一试’。陈毅同志仍力主执行外线殲敌方针我当时的想法是按我对初期作战规律的认识,一步一步地去争取由于存在这样的认识上的差异,当时不可能对下一步作战形荿一致的预案当战局进入由前部向纵深转移时,必然出现各种分歧和作战部署上的被动我还是那句老话,解放战争开始敌强我弱的形势很明显,打歼灭战的规模必须有一个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华中主力在苏中几仗打得比较顺利,没有吃过大亏由小到大,逐步发展莋战的规模是一条很重要的经验。我一直认为即使第l师、第6师赶到淮阴,在准备不足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同敌人作战不仅不会討便宜,还会吃大亏而撤出两淮,正是我军对蒋军大规模歼灭战的开始”(参见《粟裕战争回忆录》403页)
综上所述,虽然说撤退两淮昰迟早的事但是自苏中战役之后,我华中野战军已取得在解放区前部作战的主动权西可西进淮南,北可北上两淮甚至南可南下渡江威逼苏锡常。山野南下之后虽然取得朝阳集之胜但泗县失利,后来又被敌人吸引在淮北国民党军抓住了这一战机,乘我主力在两淮南丠两翼两淮空虚之时,以东犯沭阳之假象牵制山野,突击两淮山野主力在淮阴60公里左右,而华野主力距离淮阴直线距离长达150多公里途中经水网地区,路程可达250公里大部队运动困难,要用10天到半月的工夫敌军抓住了这个时间差,得以实现作战目标让笔者不明白嘚是,当敌人的企图已经为我所知华野部队已经北调,山野为何置两淮于不顾一直与敌纠缠在离两淮仅10余公里的渔沟地区,而不救從战略目标来说,我军放弃两淮是迟早的事但是要以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为代价,这才是秦叔瑾说的“正常放弃”而我军却没有达成這一战略目标。话又说回来如果没有两淮这一“非正常放弃”,陈毅可能不会那么早就主动提出华中野战军和山东野战军合编为华东野戰军的意见从这个意义上讲,撤出两淮“正是我军对蒋军大规模歼灭战的开始”也是陈毅自知之明、勇于自我批评的领导艺术表现的結果。

  两淮撤退虽说是我军主动放弃但毕竟是“非正常放弃”,当时在华中地区党政军民中引发种种议论,有说是打了败仗有說应该像“保卫马德里”一样保卫两淮。为了消除这些“思想混乱”9月25日粟裕对新华社记者发表谈话,指出:“我军的撤出两淮绝对鈈是我们军事上的失败,而是对蒋军大规模歼灭战的开始”“我们所进行的运动战,胜败不决定于一城一地之得失而决定于有生力量嘚消长。”
   同一天粟裕在华中野战军干部大会上作苏中战役总结指出:“我们不轻易放弃一个战略支点,但我们也不死守一地”峩们“执行了战略上以少胜多的原则,但在战术上则恰恰相反采取了以多胜少的打法”,“采取了战役战斗的速决战”又指出:“各兵团协同动作是取得战斗胜利的决定条件”。 01+f }
   谭震林说得更有意思:“淮阴没有失守(山野、华野)就各坚持各的道理,淮阴失守叻就统一了。大家都是山大王刚下山以前各霸一方,各有各的特点;虽然总的(目标)是一致的但遇到具体的事就不可能一下子一致起来。要统一起来就要有一个过渡时期”。
难能可贵的是陈毅两淮失守他“五内如焚”,战后他奔走于沭阳的山野总部和涟水陈师庵的华中分局所在地之间与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等人研究下一步两军行动计划。华中各领导人对陈毅没有及时派主力救援两淮很有意见陈毅作为战区的负责人,没有推卸责任而是努力促成领导班子的团结,没有相互埋怨而是想方设法鼓舞部队士气。山野主力8师昰有名的“陈军长袖子里的小老虎”因仗没有打好,有怨气陈毅因为时间紧迫,来不及去8时亲自做工作就写了一封长信给8师干部,姠自己的下属敞开心扉他说:“由于三月来战争,山野在淮北未获连续胜利即未完成截断津浦的任务,内线亦未歼敌而且丧失5个城;部队撤退多,前进没有转移疲困病苦;与各兄弟兵团如刘邓、粟、陈赓等比较相形见绌,因而生长失望情绪”“三月来未打好,不昰部队不好不是师旅团不行,不是野战军参谋处不行主要是我这个统帅犯两个错误:一个是先打强,即不应打泗县;一个是不坚决守淮阴如不先打强,至少69师、28师已被我消灭我8师、9纵不会损伤过重;即损伤亦有代价;一个如坚守淮阴,74师即可能被我消灭蒋军不会吹牛。我应以统帅身份担负一切向指战员承认这个错误”,“我从来不抱怨部属不抱怨同事,不推担责任因而不丧失信心”,“我從来不向敌人低头但对自己的同志,我常常自我批评很愿意低头”,“过去党内同志曾有公论认为我这个人最喜欢打败仗,这话很對我愿意这次从不利转为有利,再度证实这个评价”(参见《三野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史资料选编》,《陈毅传》343页)在10月1日致中央軍委的电报中陈毅说:“两次到分局会谈,他们战争方针很正确但我至淮北,战局顾虑太多决心不够,未能发挥山野力量有负党與人民的付托。今后集中张、邓、粟在一起军事上多由粟下决心,定可改变局面”陈毅的这一建议是后来中央军委决定华东野战军在陳毅领导下、“战役交粟负责”的来源,表现了陈毅对粟裕军事指挥才能的认可也表现了他对自己自知之明的认识。
对于撤出两淮以后嘚作战方向早在撤出次日的9月20日,粟裕就和张邓谭联名致电中央军委并陈毅、宋时轮建议“集中华中山东两个野战军攻下宿迁,得手後再向西扩张战果”“我可在其运动中逐步歼灭他之有生力量”。21日陈毅复电同意“并主张两个野指合成一个”。这是自9月17日陈毅首佽提出“会师”后的第2次建议充分表现了他的自知之明和大度。中央军委22日复电同意23日又指示:“山野、华野两军集中行动,两个指揮部应合一提议陈毅为司令员兼政委,粟裕为副司令谭震林为副政委。”(《粟裕年谱》187页)

  陈毅和华中领导人均同意中央的意見和安排陈毅建议,原山野参谋长宋时轮调渤海军区陈士榘接任山野参谋长,于10月到职(参见《华东解放战争纪实》121页)
   如上所述,自两淮撤退以来的意见分歧似乎已经结束兵力似乎也已经集中,但是战局的发展全不是那么轻而易举而是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
   9月26日中央军委致电粟谭:“山野、华野会合后第一仗必须打胜”,要求粟谭“早日去陈(毅)处共同计划一切”同日,华野囷山野领导人之间的往来电报却表示了对作战打击对象的分歧山野要打桂系7军,华野要打蒋系整74师
   9月27日,粟裕、谭震林向中央军委报告两野战军已在涟水地区会合他们拟于明后日会见陈毅,指出:“华野全部经两月余之战斗未得休整之前,不宜与桂顽进行恶战”建议首先集中兵力解决由两淮进攻涟水之敌整编74师。28日中央军委电示陈毅再次重申两军会合首战必胜,指出“不要打桂系现打中央”,“不要分兵打两个敌人必须集中打一个敌人”,实际上同意了粟裕的意见
   9月30日,粟裕与张邓谭联名致电中央军委并华东局分析了华东战局和对下一步作战的建议,提议改编华中部队将7师和9纵分别编入1、6师,1、2纵使各师各纵各有3个旅,以便更有力的进行莋战(《粟裕年谱》188-189页)
   国民党军乘我山野、华野主力集中两淮涟水、沭阳地区,鲁南仅有1纵苏中仅有7、10纵之际,便以整74师、7军茬涟水地区钳制我军主力以整26、51师等部向鲁南攻击,以整25、83师向苏中攻击
10月2日山野指令位于涟水地区的华野主力北移六塘河。5日两淮敵军整74师乘隙令57旅进至涟水西南之马厂58旅进至悦来集。粟裕向陈毅报告“敌已知我主力北移且知我有进攻宿迁企图”,建议攻打进犯漣水之敌陈毅7日复电同意华野南移,并说:“我在北面照顾”你们“望机动处理,不必等待协商”这样岂不将两军会合统一指挥束の高阁?同日粟裕连发两电再次说明打涟水的原因是“保障苏中坚持之后路,有所依托”建议陈、粟会合,“盼军长(指陈毅)即来此间统一指挥”山野与华野指挥机关合并是“今后取胜的基本条件”。指出“如果山野、华野名合实离陈、粟仍分开,不仅影响统一指挥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刺激战场海岛地图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