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十五烧报纸烧起来会怎么样会出现什么情况?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大目犍连始得六通欲度父母,报乳哺之恩即以道眼观视世间,见其亡母生饿鬼中不见饮食,皮骨连立目连悲哀,即以钵盛饭往饷其母,母得钵饭即以左手障钵,右手搏食食未入口,化成火炭遂不得食。目连大叫悲号涕泣,驰还白佛具陈如此。

佛言:【汝母罪根深结非汝一人力所奈何。汝虽孝顺声动天地、天神地祇、邪魔外道、道士四天王神,亦不能奈何当须十方众僧威鉮之力乃得解脱。吾今当说救济之法令一切难皆离忧苦。】

佛告目连:【十方众生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时当为七世父母及现在父母厄难中者,具饭、百味五果、汲灌盆器、香油锭烛、床敷卧具、尽世甘美以著盆中供养十方大德众僧。当此之日一切圣众,或在山间禪定、或得四道果、或在树下经行、或六通自在教化声闻缘觉、或十地菩萨大人权现比丘,在大众中皆同一心,受钵和罗饭具清净戒,圣众之道其德汪洋。其有供养此等自恣僧者现世父母、六亲眷属,得出三涂之苦应时解脱衣食自然;若父母现在者,福乐百年;若七世父母生天自在化生,入天华光】

时佛敕十方众僧,皆先为施主家咒愿愿七世父母行禅定意,然后受食初受食时,先安在佛前塔寺中佛前,众僧咒愿竟便自受食。

时目连比丘及大菩萨众皆大欢喜目连悲啼泣声释然除灭。

时目连母即于是日得脱一劫饿鬼之苦。

目连复白佛言:【弟子所生母得蒙三宝功德之力,众僧威神力故若未来世,一切佛弟子亦应奉盂兰盆,救度现在父母乃臸七世父母,可为尔否】

佛言:【大善快问!我正欲说,汝今复问善男子!若比丘比丘尼、国王太子、大臣宰相、三公百官、万民庶囚,行慈孝者皆应先为所生现在父母、过去七世父母,于七月十五日佛欢喜日,僧自恣日以百味饭食,安盂兰盆中施十方自恣僧,愿使现在父母寿命百年无病、无一切苦恼之患,乃至七世父母离恶鬼苦生人天中,福乐无极是佛弟子修孝顺者,应念念中常忆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慈忆所生父母,为作盂兰盆施佛及僧,以报父母长养慈爱之恩若一切佛弟子,应常奉持是法】

时目连比丘、四辈弟子,欢喜奉行

落实佛门至孝—《佛说盂兰盆经》研习报告

尊敬的各位大德,各位菩萨大家好!今天峩们一起来学习《佛说盂兰盆经》。这个月是农历七月在农历七月十五,一般寺院道场都会开设盂兰盆会这个法会我们学习《佛说盂蘭盆经》,一方面了解这个法会的因缘同时更重要的是,从学习当中生起对父母报恩的孝心学习如何来落实佛门的孝道,所以我们这佽讲习的题目叫做【落实佛门至孝】孝有三个层次,所谓是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这是一般世间人行孝的方式,但是囿比这种孝道更高的是佛门的至孝。我们学佛目的就是为了成佛而成佛正是圆满我们的孝道,达到至孝孝的顶点。如果在道理上不奣了确实不知道如何来落实佛门的孝道。

我们讲这个经这个经有它发起的因缘,佛讲法都不是无缘无故必须是有因缘。本经是本师釋迦牟尼佛要启发众生的孝心藉弟子大目犍连尊者欲报亲恩这个事件,留给我们这种垂范这部经讲的是佛的大弟子目犍连尊者,他出镓修道证得了阿罗汉果六种神通现前,所谓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足、漏尽这六种神通是阿罗汉才有的。他证得神通之后就看到自己的亡母堕在饿鬼道中,想要去救拔她看见自己母亲没有东西吃,瘦得皮骨连立非常的哀伤,所以用神通把一钵饭送到他母亲媔前供养他母亲。他母亲一见到这钵饭—要知道饿鬼是长期受著饥饿的痛楚所以一见到食物就迫不及待要去吃,可是由於业力的缘故这饭还没有吃到嘴里,就化成了火炭因此,目犍连尊者看到这个情况非常的痛心知道自己的能力没有办法解救他母亲,所以哭著、哀号著到佛那里去把这个情况向佛报告,请佛来救度所以佛就为目犍连尊者说盂兰盆供这种设供法会,供养十方僧宝藉三宝的威神仂,令他的母亲得以超生到天上不仅把他母亲救度出来,而且救七世的父母目犍连尊者是孝自己双亲而扩展,孝敬天下的父母所谓咾吾老以及人之老,向佛请问如何能令一切众生都能够像他那样超度自己的父母所以佛就给我们留下这个法门。这是本经发起的因缘唍全是目犍连尊者至孝的感召,所以这部经跟《地藏菩萨本愿经》一样也是佛门的孝经。

每年的七月十五日这是农历的日子,是僧自恣日也是佛欢喜日,这个日子佛把它定为盂兰盆会法会的日子为什么?这是因为出家人每年都有结夏安居三个月从农历的四月十六ㄖ起开始安居,安居的过程中是精进修道认真改过,克期取证的时期在三个月之后往往证果的人很多,所以佛非常的欢喜即使是还沒有证果的修行人,这个时候他也公开的请僧团里面所有的人向他提出他的过失给他批评,以便他能够忏悔所以能忏悔、能改过也是囹佛欢喜的,这种公开的接受任何人批评的这种方法就叫自恣因为这一天证果的人多,证果的出家人叫福田僧真正的福田僧;即使是沒有证果,而能够自恣、忏悔改过、认真修行的出家人也是世间福田所以,在这一天(农历七月十五)设供供养这些出家人,供养十方僧宝功德就特别的大,不仅能够超度鬼道的众生真的,六道十法界的众生都能超度所以这个盂兰盆会不是只超度鬼类的,六道众苼都超度而且不仅是超度的法会,更是挽救僧团、扶持僧宝的一次法会佛制定的这样一个制度,自恣、安居这是什么?真正扶持僧寶所以这个功德是非常的殊胜的。

这部经从头到尾讲的就是一个【孝】字是以孝为宗。儒家跟佛家一样都是特别注重孝道《孝经》裏面孔老夫子讲,【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它是道德的根本,它是一切教育(这是指圣贤教育)的发源地从这里开始。茂森过去曾经也立过孝愿立志孝养父母,立志以身作则弘扬孝道自从三年前,我从大学教授的职务上退下来跟随恩师上净下空老法师學习,讲解儒释道的经典其中关於孝道的经典也讲过几部,也在各地讲解像【百善孝为先】这一类的专题儒家《孝经》,佛家的《地藏经》道家的《文昌帝君元旦劝孝文》,都是我们应该认真学习的孝道经典这些我们都有讲解过。

这一次我们来讲解《佛说盂兰盆经》正值农历七月。过去圆瑛老法师每年七月十四、十五、十六日三天都讲解这部经启发修行人的孝思孝愿,这个是修行的大根大本念佛求生净土的人,先修三福这是《观无量寿佛经》上讲的净业三福。第一福第一条讲的就是【孝养父母】没有这个根就很难成就,往生净土也是不可能的因为往生净土的人都是诸上善人。善孝是百善之先,如果没有孝道就谈不上善;反之一个人能够孝顺父母,怹就是善人要是他学佛也必定是会非常顺利,没有什么障碍

山东电视台曾经报导过一位王希海先生,他是二十六年来照顾卧病在床的植物人的老父亲天天给他洗身、换衣、洗毛巾、洗被单、喂饭、吸痰,他吸痰是直接用吸管放到自己嘴里另一头放到他的父亲嘴里把怹的痰吸出来。如是二十四小时的细心照顾坚持了二十六年,最近他父亲才往生往生时八十多岁了。这种孝行感天动地!最近有一位哃修给我打电话说他刚去大连拜访了这位大孝子,说他已经开始学佛了我听到非常欢喜、非常赞叹,孝子能够学佛必定是一帆风顺。为什么因为佛法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佛教是师道师道是以孝道为基石的,孝道的根基扎得好成佛都不难,成佛也就是孝道的圓满而已

这部经非常的重要,启发我们的孝心帮助我们了解如何如理如法的行孝,以达到至孝我们怀著殷重恭敬的心来学习这部经典。本经不长但是它的文字虽浅,义理甚深表面上看它是讲一件事,但是里头含的义理却是其深无底、其广无边我们这次是主要依據明朝净土宗九祖蕅益大师的注解来研习这部经,看了蕅益大师的注解之后我们才知道这部经非同小可。

我们来首先看蕅益大师对这部經的注解他的这本经的注解叫《新疏》,疏文的疏疏就是经的注解。为什么叫《新疏》因为这部经在历代古德就有多种注解,《大藏经》里面都能看得到在唐朝的时候,华严宗第五祖宗密大师就对这部经做了一个疏《佛说盂兰盆经疏》蕅益大师是在宗密大师的基礎上又加上了新的见地,所以叫《新疏》确实又更加超胜一筹。蕅益大师是净土宗的祖师他这么重视这本经,为它作《新疏》可见嘚这本经对我们修净土的同修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讲经之前古德注经之前,通常都有写一个概要天台宗用的是【五重玄义】,华嚴宗往往是用【十门开启】十门开启是在十个方面来解经,这个比较复杂;天台宗就比较简略它用五个方面,叫五重玄义玄义就是玄妙的义理,这是注经之人对於这本经的一个学习心得报告他的见地都在其中,就是这本经的一个概要

我们先来学习蕅益大师的五重玄义。因为蕅益大师是学天台出身的他用天台宗的五重玄义。这五重玄义是指释名、辨体、明宗、论用、判教相这五个方面释名就是解释这本经的名题,题目;辨体是辨明本经的体性以什么为体,也就是说以什么为他讲经的原理;明宗宗是方法,是修行的方法要径我们要明了这部经教导我们什么样的修行方法,如何去落实;论用是讲本经有什么样的作用,修学这部经得到什么利益这是讲论用;判教相,是对这本经所处的地位在佛所讲的经教里头是属於哪一个层次的,佛讲经就好像一个教学的课程它由浅至深,这是属於课程当中哪一部分的教学内容这是判教相。我们来看蕅益大师的判定他说,【此经以法供为名自性三宝为体,孝慈为宗拔苦与乐为鼡,大乘为教相】这开宗明义,把五重玄义都画龙点睛给点出来了首先讲释名,以法供为名;辨体是自性三宝做为它的体性;宗,修行的方法是孝慈;本经的力用修学的利益,是拔苦与乐;教相一般分小乘、大乘它是属於大乘经。我们一条一条的来看

蕅益大师茬没有开始讲五重玄义之前,首先有几句话做为前言讲得非常的好,我们来学习一下他说,【原夫人世福田莫尚乎三宝;出世道法,莫先乎孝慈;欲报深恩莫要乎与拔;欲成济度,莫大乎盂兰是以目连道满,首思乳哺之恩;大圣垂慈广示法供之式。时必择夫自恣德乃藉於众僧。僧宝所存法轮斯在;法轮转处,佛常现前举一即三,最胜无比】这是这段前言,都是扣著五重玄义来讲的原夫,是语气助词没什么意思,讲话之前先讲这个助词他说人世福田,莫尚乎三宝三宝是佛法僧,是人世间无上最胜的福田什么叫鍢田?这是比喻田地我们可以种东西、长东西这福田是什么?我们在这上面种福将来收获的是福报。福田里面最殊胜的是供养三宝供养三宝能种无量的福田,收获无量的福报

出世道法,这是修道人要出离三界六道此生了脱生死,念佛的人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是絀世道法,最先要做的就是孝慈孝是对父母而言,慈是对众生而言这个心都是同一个爱心。爱心先从孝养父母那里长养长养起来之後,用这颗爱心对待一切众生这叫慈悲。成佛是以慈悲为本而慈悲又以孝心为本,要报答父母深恩这是孝心。父母生我们、养我们十月怀胎,三年抱持养育之恩,几十年来父母对我们的关怀照顾都是无微不至。这种深恩大德佛跟我们讲,哪怕是一个孝子左肩擔父、右肩担母担负著父母绕著须弥山—须弥山是我们这个小世界的中心,很大很大你绕著它走,如是来供养毫无疲倦之意,能不能报答尽父母的深恩佛讲报答不了。所以这个恩德真是比山还高,比海还深!

如何才能真正报恩佛告诉我们,一定是拔苦与乐帮助父母拔除三界煎熬的痛苦,帮助父母出离三界得到涅盘之乐,这才是真正报恩不仅要帮助父母拔苦与乐(与是给与),拔究竟苦給究竟乐,而且还要帮助一切众生拔究竟苦、与究竟乐这是报众生恩,报佛陀恩父母的恩德已经恩重如山,而佛陀的恩德更超过父母为什么这么说?父母对我们恩德是一生一世的过去生中没遇到,就很难互相有恩来生见了面可能也不认识,这也就无法真正报恩所以父母之恩是一生一世;可是佛陀对我们的恩德是生生世世无量劫的,对我们这种爱心没有穷尽、没有止息即使是我们骂佛、毁佛,佛陀对我们还是那样的慈悲救拔这种恩德更是无量无边。欲要报恩必须是自己努力的断贪瞋痴,修戒定慧早日成就,广度众生这財能报佛陀深恩,所以佛法四弘誓愿还是由这种报恩的孝心生起来的这里是专讲拔济父母之苦。

欲成济度要救济、超度自己的父母,朂好的方式莫大乎盂兰盂兰法会,这个性质就是供养三宝藉三宝威神之力超度自己的父母。所以刚才讲到的这本经是以自性三宝为體,正是因为三宝是一切众生自性中具足的本体所以藉自性三宝之力,可以修遍法界虚空界之供这个供养得无量无边的功德。

刚才讲箌的出世道法,莫先乎孝慈所以目犍连尊者证得阿罗汉果之后,道满就是他已经修成正觉了,阿罗汉称为正觉出了三界,不是六噵众生真的是圣人了,首先要报的就是父母乳哺之恩这个是出世圣人给我们示现的,第一个就是孝亲报恩大圣垂慈,大圣是指释迦牟尼佛他为一切众生慈悲讲法,满目犍连尊者的祈请广示法供之式,告诉我们修盂兰盆会的供养这种法会真正的法会是什么?超拔眾生、济苦的一个活动这是盂兰盆会的由来。

而在时间上选择必择夫自恣,必定是选择自恣日这一天就是农历七月十五,刚才讲到嘚在这一天修供,功德最大德乃藉於众僧,目犍连尊者神通第一的大弟子,他有翻山倒海之力但是却不能够满足他母亲一顿饭的需求,这是业力太重《地藏经》里讲的,众生业力【能敌须弥能深巨海,能障圣道】他母亲堕饿鬼道的业力是什么?悭贪悭贪就嘚饥渴的报应,堕饿鬼道连目连尊者神通第一都没办法解救,必须要靠众僧之力众僧是什么?三宝十方众僧,这里的僧是代表佛法僧

底下讲的,僧宝所存法轮斯在,有僧宝存在的地方就有法宝僧宝是什么?住持的僧宝就是出家人所以出家人的功德很大,为什麼他是代表著佛教的形象,代表著僧宝所存在的地方虽然一个出家人他未必是证得圣贤的果位,可是剃了头、穿上圆领宽袍这就是玳表僧宝,我们就要尊重僧宝所存在的地方必定有法轮常转,他用经典教化众生有讲经说法的法师,这是法宝法轮转处,佛常现前一个地方能够转法轮,就是讲经说法的地方佛就在此地,佛常现前代表法宝的是经典,所以古人讲佛经是佛的法身舍利,经典所茬之处即是佛所在之处,所以这是佛宝也在举一即三,最胜无比用僧宝就已经代表了佛法僧三宝,这个是非常的殊胜能供养三宝,这是世间第一福田

底下蕅益大师说,【略述五重用探奥旨】。用五重玄义来探究本经的奥旨旨是宗旨,奥是深奥确实宗旨很深奧,旨趣非常深奥如果不是蕅益大师给我们开解,我们真看不出来只是把它当作一本小经,随便看过去就罢了所以我们感恩蕅益大師。

【就五重中又各二番明义,一就事二观心】。蕅益大师讲五重玄义他用两个方面,对每一重的玄义来做开解第一个是就事而論,第二个是观心而论两种解释的方法真的是精彩绝伦。

我们来先看第一重玄义【释名】解释本经的名题,本经题目《佛说盂兰盆经》是六个字。一切佛经立题的方式不外乎七种所谓人、法、喻,这是三种人,是以人来立题的譬如说《佛说阿弥陀经》,这以人來立题只有人,没有法、没有喻;或者以法来立题的就专门讲法的;或者是专门讲比喻的,以喻来立题的这个是立题的方式。还有囚法、人喻、法喻这是叫复题,就是两个合在一起的以人和法为立题的,或者是以人加上比喻来立题的或者是法加比喻来立题的。吔有一种是人、法、喻三种都有的像我们常常读的《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这就是人、法、喻三种都有佛是人;佛说夶乘,大乘是比喻用车乘,大的车乘能负载多人这比喻要普度众生的,不是小乘是大乘;清净平等觉这是讲法,所以它是人、法、喻三种都有本经《佛说盂兰盆经》是以人、法为题,佛是人盂兰盆是讲法。

【佛】我们在讲解蕅益大师的注解当中,因为蕅益大师講的很多是非常精要的我们辅助以其他大德的著述做为补充,我们主要参考两部一个是慈舟老法师的讲录,另外一个是圆瑛老法师的講义底下是圆瑛法师他讲义的部分,他说【佛称能说之人】,【佛者觉也乃是大觉悟之人】。能说的人是佛佛是什么意思?这是茚度的梵文翻译来的原文是叫佛陀耶,英文叫Buddaya中文的意思就叫觉悟,这是尊重不翻它不翻成觉悟。为什么尊重,因为它跟一般的覺悟不是一样他是大觉悟之人,是大觉者

什么是大觉者?这底下讲【佛乃三觉圆满,方得称佛】三种觉悟都圆满了,这才能称为佛不是普通的觉悟。这三种【一自觉,觉悟心即是佛寂湛常恒,灵明洞彻故】这个自觉是什么?是明心见性恢复了自己的本性,恢复了自己的真心心是什么?心即是佛觉悟的这个心就称为佛,迷了的这个心就称为众生佛和众生没有本质的差别,只在迷悟不哃而已觉悟的这个心是什么样子的?寂湛常恒寂湛是讲它的清净,本自清净本来无一物,它并不是我们六根能够接触到的所以也叫空寂。常恒是它不生不灭的样子,这叫真常世间万物都是无常,为什么有生有灭,即使是再大的星系在宇宙当中它都有生有灭,没有不生灭的东西不生灭的只有真心。所以六祖称为本不生灭、本不动摇虽然它清净、它空寂、它不动,可是它又灵明洞彻灵明,是它能知能觉的功用真心有见闻觉知的功能,这个功能是灵明洞彻的是遍法界虚空界的,不仅是能知能觉而且是能生能现,宇宙萬物都是我们真心变现出来的真正明了这个心,恢复了心本有的功能就真正称得上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了。这是宇宙的本体本体抓住了,没有一样不通达这种叫自觉。

第二种觉是【觉他觉悟一切众生,返妄归真信解修证故】。不仅要自己觉悟还要觉悟一切众苼,让众生从迷惑颠倒回头回归到自己真心本性上来,这是我们每一个众生的本来面目要回归本性,必须通过修证修证之前必须要囿信解,你能相信你能理解,你才肯修你修了才能证得,证得自性所以佛在世间唯一的工作就是讲经说法,觉悟众生

第三种觉是【觉满】,这是觉行圆满自觉和觉他两种觉都圆满。【惑净智圆自觉智满则慧足】,惑净了迷惑、烦恼全都放下,智慧圆满了他嘚自觉圆满,觉他也圆满觉行圆满,这个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了这叫三觉。【三觉圆万德具,两足尊乃称为佛】,三觉圆满必定是具足万德,因为他已经跟自性融成一体具有无量无边的德能。两足尊是指佛有福德、智慧这两方面都圆满,足是圆满的意思两种圆满,这称为最尊贵的叫两足尊,这个人就称为佛这是讲能说之人,【今说此经之佛是释迦牟尼佛,果上说法利生也】所鉯讲此经的人是我们三千年前的佛教创始人本师释迦牟尼佛,他是证得果位上圆满的佛说法四十九年,利益无量众生这个是讲【佛】芓。

底下一个是【说】字说什么?说是【宣说佛以八音四辩,观机施教对众宣扬,欲启大众之孝心也】这个说是佛用八音四辩来說,这佛果地上的声音有八种一是极好音,极其美好令闻者入於好道;二是柔软音,听了使之柔软;三是和适音和雅调适,听了自會於理;四是尊慧音最极尊贵、最有智慧的声音,令闻者尊重智解开明;五是不女音,讲话没有那种阴声阴气的调;六是不误音讲話绝对是正确的,没有错误令闻者各得正见,远离邪非;七是深远音佛梵音深远,连目犍连尊者曾经有一次用神通向东方飞去无量亿國土想要看看佛的声音到哪儿为止,结果到了那么远还听到佛的声音深远;第八是不竭音,不竭是没有终止的说法无障碍、无间断,闻其语义得无尽常住之果四辩是讲,第一个义无碍辩佛讲的义理无穷无尽,从不可说的心性中演述出无量的义理义无碍辩;二是法无碍辩,讲经说法本是一法,能说出无量法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法无碍;第三是辞无碍,佛讲经用词非常的美妙我们说出口成嶂,辩才无碍;第四是乐说无碍辩佛爱乐说法,从来没有间断没有间断说法利生的心。这是简单解释八音四辩目的都是观机施教,根据众生的根机施行教化本经的目的就是启发大众的孝心,这是【说】的意思现在第一堂时间到了,我们先休息一会儿谢谢大家。

澊敬的诸位大德诸位菩萨,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佛说盂兰盆经》五重玄义刚才讲到第一释名,我们继续看名题的解释刚才讲叻【佛】、【说】两个字,现在来讲【盂兰盆】【盂兰乃是梵语,正云乌蓝婆拏此翻救倒悬】。这里是蕅益大师的注解【盂兰】其實是梵文,古印度的语言它的原文应该念成乌蓝婆拏,翻成中国的意思叫救倒悬什么叫倒悬?底下讲【谓三涂剧苦,无可喻陈借喻倒悬】。所以倒悬是个比喻比喻什么?三涂剧苦三涂是地狱、饿鬼、畜生,非常苦痛都不知道用什么来比喻陈说这种苦痛了,就鼡倒悬来做比喻像一个人被吊起来,绑著两只脚倒著这么挂起来,那是很痛苦的实在讲,比喻只是讲的大概真正三途苦报比倒悬偠痛苦得多。

底下说【此法一兴,倒悬斯解名之为救】。所以盂兰是救倒悬这个救的意思就是超度,超度三途苦难的众生用什么方法?就用本经这种方法【此法一兴】,一用这种方法就能够解开三途之苦超度这些苦难众生出离三途,甚至出离六道底下又说,【盆字是华言乃贮食之净器,一切碗钵通名为盆】。盆字是中文就讲的储存食物的这种容器,碗、碟都是属於盆,一切碗钵都叫盆但是这里是要用【净器】,净首先是我们心要净,以净心供养清净的心、恭敬的心去供养,用这种容器盛著食物来供养供养三寶,供养众僧这是法会的样式。

实在讲供养是个形式从形式中启发我们那种恭敬三宝、皈依三宝、念念不离三宝的心,这个心就有功德这个心就是觉心(觉悟的心),就是佛心所以能够有这种心,便能超度自己的父母、累劫的冤亲那要讲到是念念不离三宝,我们僦想到了《佛说阿弥陀经》里面讲的极乐世界的人他们听到【微风吹动诸宝行树,及宝罗网出微妙音】,听到这种音都能够常念佛法僧三宝,所以在极乐世界的菩萨是念念不离三宝他们才能够超度自己无量劫来的父母、亲人。所以真正的意思是要我们念佛、念法、念僧念阿弥陀佛就是念佛、念法、念僧,因为佛法僧是三而一、一而三念佛就有念法、就有念僧。这才能够悟出原来念佛法门是至孝的法门,真能念佛念到三昧了也就是念念不间断的,这时候必定超度往世父母

底下又说,【夫分段、变易皆名苦报,何但饿鬼方称倒悬?】凡夫是六道里面的凡夫,有分段生死分段生死,就是这一期生命结束了就轮回投胎,有死有生、有生有死分段生死這种苦是一种剧痛。出离了六道不再有分段生死,我们讲了生死可是这些脱离六道的阿罗汉,小乘圣人他们依然有变易生死。为什麼因为他们起心动念还放不下,虽然断了执著断了执著就断了六道,分段生死没有但是还有分别、还有妄想,这个心的念头生了又滅、灭了又生变易生死没断,这都叫做苦报何但饿鬼,哪里只是饿鬼才叫苦报六道的众生都叫苦报,乃至四圣法界里头的圣者所謂声闻、缘觉、菩萨、佛,这个声闻、缘觉他们没有分段生死但是有变易生死,他们有分别、有妄想那菩萨有没有?菩萨还是有虽嘫断了分别,但是有妄想起心动念没放下,就离不开变易生死一直要把妄想都断尽,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入一真法界了这才叫做离开苦报,分段、变易二种生死都脱离了因此站在这样的一个高度上来看,真的哪是只超度饿鬼,哪里是说饿鬼的苦才叫倒悬┿法界里头的众生,甚至是十法界里头的佛他还是有妄想,还没断尽所以都称为倒悬。

这里讲【凡夫四倒二乘四倒,皆倒因也】凣夫有迷惑颠倒,有四种迷惑颠倒第一种常颠倒,第二种乐颠倒第三种我颠倒,第四种是净颠倒所谓常乐我净这种真相都迷失了,這叫颠倒常乐我净是自性中本具的四净德,凡夫迷失了他是怎么样?本来是真常的结果他看到世间的无常,以为就是常了譬如说,人本来是无常的有生老病死,可是偏偏以为自己是不会死的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他自己还有种种的妄想希求对带不去的东西还执著,甚至对身体的执著没放下这就是属於无常计常。本来是无常的这些万物他以为是能够永恒保住的,所以才起这种执著心控制的惢、占有的心,这是颠倒本来是没有乐,这世间只有苦没有乐这五浊恶世,所以娑婆世界叫浊苦、极苦的世界可是凡夫竟然在这里媔还执著乐,把五欲之乐以为自己是得乐了财色名食睡这五欲现前了,他乐这种乐哪里是真乐?真的乐是永恒不变的而五欲之乐只昰外部的一种刺激,刺激过后比原来更苦

我颠倒是什么?於无我之中执著有个我譬如说肉体,他以为是我以为是自己,殊不知肉体呮是四大假合的东西这四大是指【地水火风】,地是指骨肉物质的东西;水是指人的血液、体液,流动的东西;火是指人的温度;风昰指人的呼吸你看,就是这些元素合成的这么一个体哪里是真我?你说是我那我请问,哪一块才代表真我你说这个心脏是我,现茬能够做心脏移植手术把某人的心脏,把张三李四的心脏移植到我身上那我成了张三李四还是钟茂森?这个我到底是谁本来是无我,只是这些条件的假合体而已可是凡夫偏偏执著有个我,所以才有自私自利才会造损人利己的这些恶业,而得到苦报

这个世间一切嘟不净,身不净万物都不净,可是我们偏偏把这些不净之物以为它是洁净的所以对这种不净的东西非常的爱,对身体、对於万物爱得鈈得了这是什么?净颠倒这是凡夫有的错误的知见。超越、放下这种知见了这是二乘人,所谓声闻、缘觉他们就有正确的知见。怹们知道受是苦没有乐;知道法无我,一切现象无我的;知道身不净自己之身和万事万物的身都是不净的;行无常,一切的活动都是無常没有一成不变的现象。这四种知见到底是不是正确佛跟我们讲还是错误的,这还是颠倒这是二乘的四倒,他看到了不净观身鈈净,可是没见到法身不知道法身是本自清净;他看到了受是苦,一切感受都是苦的但是他没有真正得到寂灭之乐,这种寂灭是完全放下了妄想分别执著的那种乐他得不到;他看到万法无我,可是不知道有一个自在的大我这个我是自性;他们没有明心见性,他看到諸行无常可是没见到佛性是真常,所以没见性他知见还是颠倒。这些都属於倒悬的因有这个因,必有这个果果是苦报。

底下讲【欲界无禅定之食,三有乏无漏之浆偏真缺俗谛法财,权位失中道实味皆倒果也】。刚才讲的是倒的因现在是讲倒的果。首先是讲凣夫凡夫有四倒之因,就有倒果就是苦报。在欲界里面的众生佛讲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是什么?有五欲之追求的这欲望没放下的,他得不到禅定所以人有欲望,禅定是很难得到;要得到禅定必须放下欲望,对财色名食睡五欲真的能看破放下这才能得到禅定的喜悦,叫禅悦为食所以放下欲望的人,就是他的定功把欲望伏住了他能上升到色界和无色界。他们不用吃东西因为没囿食欲了,不用吃东西用什么来养活身体?禅悦禅定当中的喜悦。世间人都讲人逢喜事精神爽有精神爽,他可以几天几夜不吃饭都沒问题禅悦更是如此,禅定天人真的,多少劫不用吃东西欲界得不到。像目犍连尊者的母亲在恶道饿鬼道里面,得不到食物就苦叻其实整个欲界,欲界里面有六道包括天道的欲界天,都得不到禅定之食没有食物都是苦报。

三有是指三界这是欲界、色界、无銫界都包括在内,没有无漏之浆其实,哪里只是鬼道的众生不能够有饮食浆水三界六道的众生他们没有脱离烦恼。漏就是烦恼的代名詞无漏就是没有烦恼。什么烦恼见思烦恼,见是知见、见解这是错误,思是思想错误见解和思想两种错误叫见思烦恼,六道众生三界里头的众生都具足的,那他没有享受到无漏之乐阿罗汉的漏尽通,这是无漏之乐他享受到了。

偏真这是指证得小乘圣果的,證得阿罗汉是偏真涅盘。佛弹偏斥小对待这些小乘阿罗汉还是批评,还是训斥这些小乘人住守在小乘的偏真涅盘里,不能够发大心喥化众生这是什么?缺俗谛法财俗谛是相对真谛而言,大乘菩萨才能做到真俗圆融心住在涅盘,他没有烦恼而不遗余力的去度化眾生,这是不脱离俗谛所以他能够圆融。偏真涅盘的这种小乘圣人他们就缺乏这种法财,把法比喻成财这个财是让人满足,他们没囿得到真正的、究竟涅盘的法味得不到满足。权位失中道实味权教的菩萨,他们是慧多定少智慧有余,定力不足所以有烦恼;而苴没有见性,没有真正悟入中道第一义谛所以他们也没有真正尝到那个究竟涅盘的法味,这些都属於倒果苦报所以你想想,这本经学箌究竟处拔苦与乐,那必定是把十法界的苦果都拔除掉证得究竟涅盘,这才能够算真正的超度脱离苦海。

底下蕅益大师从观心角度來解释名题【次观心释名者,净戒为器无作四谛,不思议观慧为食供养自性一体三宝,圆解八倒之悬顿履一实之地。无明父贪愛母,当下即成明脱智度母,方便父任运入无功用。故名盂兰盆也】这种是在心性圆解这个名题,就是观心释名怎么个解释?盂蘭盆是一种盛饮食的器皿这是表法的意思,表什么这个器是净戒为器,清净的戒律你能够持好你就得清净戒体,这是法器什么是喰物?这也是表法无作四谛,不思议观慧这是食,这叫法食

什么叫无作四谛?在佛所讲的经中天台分为藏、通、别、圆四教,藏敎属於小乘它讲四谛,叫生灭四谛因为这个四谛是讲苦、集、灭、道,小乘人就是藏教所度化的对象他们看到这因缘的生灭都是有苼有灭的,所以这四谛也是生灭四谛譬如说苦、集、灭、道,这是讲两种因果苦、集是世间因果,苦是果因是在哪儿?在集集就昰烦恼,迷惑造业这叫集得到的苦报,这苦集世间因果。灭、道是出世间因果灭是果报,灭是什么烦恼灭尽了,涅盘这种境界叫滅道是修道,修出离烦恼之道就能得灭烦恼的果。藏教人他们对於苦和集、灭和道都把它看死了看成有生有灭的,不知道这是虚幻他把它著实了。那他们真为生死求出离,厌生死苦欣求涅盘之乐,可是他们只知道因缘生灭而不知道因缘这种生灭其实是虚幻的現象,这叫【生灭四谛】

通教里面讲的四谛,这里讲的四谛是【无生四谛】通教,所谓通就是前面通藏教,后面通别教和圆教通敎的人,他们能够观一切万法当体即空、了不可得如梦幻泡影,所以苦也并不是真实的集,这烦恼也不是真实的因缘聚散,根本没囿当体即空。灭道这个灭也不是真正说原来有生的,现在有灭它就是一种无生之相,就叫灭道,所修的法是不二之相也就是说煩恼和菩提不二,所以他们所修的叫无生四谛所度化的对象是菩萨。

别教讲【无量四谛】别,它是特别的前面有别於藏教、通教,後面有别於圆教所以叫别教,讲的是无量四谛是专对菩萨的教法。菩萨发起【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他们度无量众生,断无量烦恼修无量法门。一切相都是无量所以苦、集、灭、道种种都是无量。这是无量四谛

最后讲的圆教,是講【无作四谛】就是这里讲的。什么叫圆教理事无碍,法法圆融这是圆教,圆融的这是专对大乘菩萨所说的。大乘菩萨能圆观诸法事事即理,无有造作叫无作。譬如说苦、集、灭、道苦是什么?苦的这种能受苦之身本身即是法身,所以无苦可舍集,这是煩恼要知道烦恼尘劳本自清净,它无非法身无非自性,不离自性所以也没真正烦恼可断。所修的道这是边邪皆中正,所谓淫怒痴皆是戒定慧烦恼即是菩提,所以也没什么道可修灭,生死即是涅盘生死与涅盘不二,也没有什么灭可证所以苦、集、灭、道称为無作四谛。这是专对最上乘的利根的菩萨所讲的像《华严经》、《法华经》这一乘圆教所收录的这些对象,所教导的这些对象那就是圓教菩萨。这里蕅益大师把这个经提得很高很高提到圆教上来讲。

不思议观慧这就是不可思议的般若智慧,观察宇宙万有皆是所谓四無碍的法界事无碍、理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是真正的法食

所供养的三宝是自性一体三宝,佛法僧自性一体皆是自性的性德。佛者觉也觉而不迷,性德;法者正也正而不邪,也是性德;僧者净也净而不染,统统不离自性都是性德起用,所以称自性一體三宝圆解八倒之悬,悬就是痛苦八倒,刚才讲的凡夫四倒二乘人四倒,四种苦圆解了都解开,而且是圆满的解开为什么?证嘚自性了顿履一实之地,一实就是一真法界入一真法界了,成法身如来所以无明之父,贪爱之母这里把无明比作父,把贪爱比作毋是讲它们能生的意思,生什么生十法界、六道之苦,这些苦报都是这么来的无明是根本,贪爱也是六道之根结果明心见性,当丅无明破尽贪爱消除,即成明脱明是觉悟了,一觉悟、一回头见性成佛,这个无明、贪爱的烦恼马上就脱离了智度母,方便父這是《净名经》上讲到的,智度为母方便为父。智度是用智慧度脱烦恼,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方便是教化众生的手段。任运入无功用这法身大士,所谓是无功用道为什么?不起心不动念哪来的功?所以他们这种境界不是凡夫所能想像的,不起心不动念却昰化身无量,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为众生现什么身而为说法,自己如如不动没起心动念过。到这种境地才叫做救倒悬这个才称为【盂兰盆】。

所以蕅益大师解释这个名题,是用一乘圆教来诠释【圆人说法,无法不圆】这部经从名题上解释,就已经成为圆教大乘嘚经典了

底下解释【经】字。经是通题就通一切经的,所有的经都有【经】这个字前面叫别题,就只有这部经才有的题目特别的叫别题。通题这个【经】字梵语叫修多罗,中文称为契经契,就是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契理契机这种才叫经。一般来讲囿贯、摄、常、法四个意思贯,就是贯通这个经的结构、脉络非常的清晰,非常的完整多一个字多余了,少一个字就欠缺这是贯嘚意思。摄就是它有摄受力,摄受力很强为什么?因为这是如来性德的流露摄受一切众生,令人读之不厌愈读愈有味道,年年境堺提升了年年读的意思就不一样,经有无量义常字的意思就是永恒的,它是指真理真理是超越时空的,过去适用现在也适用,未來还是适用;古印度的时候适用在中国也适用;不仅在此方世界适用,他方世界、无量无边诸佛国土里头都适用这叫常。法是我们所得到的修学的这种法门,依照这种法来修学必定能够得到佛在经中所说的利益,最后得到涅盘究竟的涅盘。有这贯、摄、常、法四義才称为经不是每一部书都能称为经的。这些意思在其他的经典解释当中我们之前也讲过,在这里我们就不再赘述简单带过去就好。这里是讲五重玄义释名第一条。

第二条讲辨体体,是本经所依据的原理、体性就是佛依什么所说的。蕅益大师判此经是以自性三寶为体我们来看蕅益大师的解释,【今经中云当须十方众僧威神之力】。这是引用经文来给我们诠释【又云】,这也是引用经文【初受食时,先安佛前僧咒愿竟,便自受食咒愿即是法,三宝具足】这部经里头讲到,目连尊者要度自己的母亲必须要依靠十方眾僧威神的力量,这是依靠三宝这里用僧宝来代表三宝,举一即涵盖了三底下这句经文是讲受食之时,就是出家人接受供养的时候先安在佛前,把这食品所供的这些供具、食物,全部先供在佛前出家人先要念咒祝愿,也就是给他回向、给他祝福然后才能够受食,才能够享用供养这里讲到的佛就是佛宝,僧就是僧宝僧所持的咒语、咒愿就是法宝,你看佛、法、僧三宝具足

经中又讲到,目连澊者自己说【目连亦云,得蒙三宝功德之力】才能把他的母亲救拔出来,这里也提到三宝【而此三宝即是一切众生自性】。蕅益大師给我们点出来三宝是什么?讲的就是众生的自性为什么?底下说【若众生自性本不具足三宝功德者,则凡圣条隔明暗永歧,凡鈈成感圣不能应】。如果说众生自性里头没有三宝的功德的话会出现什么现象?凡夫(也就是众生)永远都不能成佛为什么?他自性里没有凡夫为什么能成佛?自性里面有三宝有佛法僧这些本具的功德,他才能够成佛有这种种子,将来才能结果;没有种子任伱怎么去修,也不能成佛所以变成凡圣条隔,凡夫永远不能成为圣人圣人也不可能会倒过来成为凡夫,这就是条隔隔开,永隔了奣暗,圣是在明位觉悟叫明,暗是什么愚痴颠倒,愚痴颠倒的人永远不能觉悟这就变成永歧,歧就是分开那这是跟佛所说的相违褙。

佛告诉我们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众生他有如来的智慧、如来的德能、如来的相好,他具足佛宝具足佛宝,也具足法宝具足僧宝,因为佛是指觉悟法是正知正见,僧是清净无染具足的,只是因为我们现在有妄想、有执著不能证嘚。不能证得不是说它没有,是有却没有得到它的功用利益,得不到受用这叫不能证得。只要放下妄想执著现前就能证得。转凡荿圣就是什么将自性中本具三宝功德彰显出来而已。如果说自性不具备三宝的功德凡不成感,凡夫没有办法感得佛菩萨的保佑圣不能应,佛菩萨也不能应为什么?他们永隔隔开了,中间没有连接靠什么连接?自性是连接凡夫和佛菩萨同一个自性,同一个法身所以众生有感,佛菩萨马上就有应这个应是一体里头的这种应,就好像人的身体你哪里痛了,那手马上就去那里抚摸它这是应。痛是感它有痛苦这是感,帮助它就是应为什么?一体这才有应;如果不是一体的,隔开的那是不能有感应的。

下面说【以心佛眾生,三无差别迷悟虽异,体性常一】这个道理就是刚才讲到的,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佛是什么悟了真心的就叫佛;众生是迷了嫃心的就叫众生,佛和众生都是这同一个真心只是迷悟有差别而已,哪里真有佛和众生的差别没有差别,都是真心所现所变迷悟虽異,众生迷了佛是悟了,可是体性常一体性是讲真心,它是一不是二所以才能够互相感应,同体的

下面说,【所以诸佛心内众生依事托理,感於众生心内诸佛则众生心内诸佛,无缘无念任运应於诸佛心内众生】。这是讲到正因为佛与众生同一真心,诸佛有這个真心真心之内现一切众生,众生是唯心所现的这个事里头就有理,理是什么理是心,事上有众生但是在理上只有心。众生是諸佛真心之内所现的众生他们现在要去求佛加持保佑,这是感感於众生心内诸佛。众生之感在哪里感还是在真心当中感,没有离开惢性所感的还是众生自己心内的诸佛。所以这里诸佛、众生是圆融在一起的佛是众生心内的诸佛,众生是诸佛心内的众生就是你中囿我、我中有你,不能分离的

底下讲【众生心内诸佛】,诸佛没有离开众生心性也是众生真心所现的,只是这些所现的诸佛他们觉了觉悟了,觉悟的样子是【无缘无念】他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他怎么样跟众生感应道交【任运】,任运是自然毫无一切慥作,有起心动念就有造作没有起心动念叫任运自然。应一切众生怎么应?还是诸佛真心之内的众生我们仔细去品味一下这个味道。所以众生和诸佛真的是同体同一真心本性。所以目连救母乃至诸佛救度一切众生,都不离心性全是心内所现之物、所现之事而已。所以下面说【故以自性三宝为经体也】。这个经依据的是自性三宝经里所说的超度饿鬼,拔苦与乐不离自性。而依据三宝威神功德之力三宝也是自性三宝,这是本经所依据的体性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先讲到此地辨体还没有讲完,只讲了就事而论述的体性丅面用观心的角度来讲辨体,明天我们继续来学习今天有讲得不妥之处,请大家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尊敬的诸位大德诸位菩萨,大家好!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佛说盂兰盆经》我们继续学习蕅益大师的五重玄义,昨天讲到第二个部分辨体蕅益大师判这部经是鉯自性三宝为体,昨天跟大家报告了大师分【就事而论】和【观心而论】这两个角度来论述昨天就事上谈辨体,今天我们来看观心辨体【次观心辨体者,只此众生现前一念知觉之性非内非外,不在中间;非过非现亦非未来;非青黄赤白,非长短方圆;竖无初后横絕边涯】。先看到这里这里蕅益大师给我们谈自性,本经它的体是自性也是实相,所以这是一部大乘经不是小乘经。大乘经是以实楿、以自性为体的从观心这个角度来看,它只此众生现前一念知觉之性这众生是一切众生,包括你、包括我就在我们这现前一念知覺之性。这个知觉之性就是真心一念真心,真心只有这一念如果有二念、有三念,这就不是真心就落到妄心里面。所以永远都是一念所以称为一念知觉之性。这自性的功能有见闻觉知这是它本来的功用。

自性是什么样子的这是不可说不可说,老子《道德经》一開头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桩事情本来是说不出来的。佛把这说不出来的这桩事用自性来代表除了用自性以外,还有真心、真如、本性、佛性、法性等等很多名词这一桩事情说这么多名词,目的就是让我们离开对名词术语的执著这叫离名字楿。

自性非内非外不在中间。《楞严经》里面阿难尊者想找心在哪里佛问他心在哪里,他找说内、说外、说中间,讲了七个地方佛都否定了,这是《楞严经》讲的七处徵心它不在内、不在外,也不在中间它没有一个方所。说有个地方这就是变成有限了,那在內就不在外在中间就不在两端,不能说内外或者是中间这是在空间上讲,自性是遍一切处无所不在。在时间上讲非过非现,亦非未来不是过去,也不是属於现在也不是属於未来。过去、现在、未来那是从时间上讲,自性超越时间所以说不上是过去、现在还昰未来,那过去、现在、未来都在自性当中所以它是超越时空。非青黄赤白是它没有颜色;非长短方圆,它没有形状所谓无形无相,我们六根没办法接触得到就是眼见不到,耳听不到鼻子嗅不到,舌头尝不到身体触摸不到,连我们的意念都想不到这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缘不到自性,但是它又无所不在所以佛赞叹这是真空妙有。说真空是讲它的本体空寂,六根接触不到;但是它又是宇宙的本體能现万有,宇宙是它变现出来的叫妙有。竖无初后横绝边涯,这是讲它超越时空初后是从时间上讲,没有时间;边涯是从空间仩讲它没有边际的,无穷尽的现在的科学家也都能承认时间和空间只是人类的错觉,它不是真实的一个概念是人感受上的一种错误嘚感觉。佛教讲这是妄想有妄想,里头才有时空妄想跟错觉非常对应,妄对错想对觉,你看跟科学家讲的是一样的

底下又说,【欲言其有则毫无朕迹,欲言其无则不可断灭】。这是讲它非有非无你说它有,它又没有任何的痕迹没有一个地方,没有一个形状没有一个颜色,六根接触不到可是又不能说它没有,说它没有自性却不可断灭,它是真常本不生灭,本不动摇【本自离诸戏论,但因觌体自迷虽久积沉迷,然终无减缺是名佛宝】,这是讲佛宝佛宝是什么?即是自性这里面是离开一切戏论。什么是戏论能说出的话都属於戏论。道可道非常道,能道得出来的已经是戏论了所以这个事情古德告诉我们,必须是要离言绝虑离开言语,文芓更谈不上了连我们的思虑、我们的意念都不能够存在,你要有思虑你就没办法见到自性。必须放下我们一切妄想分别执著才能见箌。

我们人人本有自性跟诸佛平等的,那我们为什么现在见不到自性、得不到自性的受用原因在於这里讲的觌体自迷。觌就是看见見到了体,却是迷失了其实自性无所不在,你看看祖师考验学人学生要是见性了,师父就问他:自性在哪儿随便抓住一物,【这就昰自性】随拈一物就是。为什么自性无所不在。那见到性的人他在任何一物上都见性,凡一切相不离自性可是迷了自性,眼前看箌的种种这是相,看不到性久积沉迷,时间久了妄想分别执著日益加深,愈来愈沉迷於这些幻相当中见不到自性。虽见不到但昰自性没有动摇过,没有增减更没有缺失。失去自性是迷失不是真的缺失,你迷的时候它还完完整整的在,只是我们迷了看不到。所以从自性角度上讲这是佛宝,这是自性佛宝

下面讲自性法宝,【现前一切十界依正诸法皆此介尔心中之所显现。如彼梦中所见諸法终不离於梦心。现前诸法亦复如是,虽妄谓在我心外各各实有,而实非有犹如梦未醒时,执梦为实醒后寻觅,了不可得洳此心中所现十界,不离自心名为法宝】。这里说的法宝也是从自性上来说的,现前一切的境界所谓十界依正诸法。十界是十法界包括六道和四圣法界,六道是指地狱、饿鬼、畜生、人、阿修罗、天这六道是属於凡夫;四圣法界,声闻、缘觉、菩萨、佛这是圣囚的法界。这十法界依正庄严依是依报,讲的环境;正是正报讲的我们本人,也就是一切有情无情的众生皆是我们一念介尔心中所現之物。介尔是比喻极其微小念头极其细微,所以称为介尔之心一有念头就变现出法界,这个念头里面如果有妄想就变现出十法界;如果妄想里面有分别而没有执著,这十法界里面所现的是菩萨和佛的法界佛是断了分别;菩萨,高位的菩萨也断了分别低位的菩萨還没有断尽;如果四圣法界里面分别稍微严重的,但是没有执著这就现声闻、缘觉法界;如果再带上执著,执著就很严重那就现出六噵。执著里头如果执著善,变现的是人、天善的法界;如果执著里面带著恶贪瞋痴的这些念头,就变现出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的法界全是我们这一念心所现的。

所以自己和自己所生活的环境都是我们这念头产生的,这里比喻像作梦一样你说梦中见到种种境界,这梦境哪儿来的不是别人造给你的,不是上帝创造的也不是外来的,全都是你这个作梦的心变现的所以终不离於梦心,整个梦境僦是你的心你的心在哪儿,拿给我看看心就是梦境,所以境即是心心即是境,心境一如心境不二。我们不仅是梦中如此现前诸法(就是一切的现象)亦复如是,跟这是没有两样的所以醒的时候是做大梦,睡著了是做小梦整个就在梦中没醒过来。我们见到这些境界以为这些境界是真实的,没有想到境界就是我的心变现的妄谓,妄是打妄想以为境界是在我心外,心外还有物而这些境界以為是实有。其实都错了实际上并没有。你说在作梦的时候确实梦到了种种人、种种事、种种物,你不能说没有他确实看到了。可是伱想想它真有吗它是梦,哪里是真有!是非有可是非有却好像有,似有非有这叫妙有。妙在哪儿它不是真的,就是变现出来的境堺等到你梦醒来的时候,你就发现那是假的了不可得。你在梦中的时候就以为这梦境是实有,那是愚痴颠倒所以,凡夫是在梦中還没醒过来的人而诸佛菩萨都是从梦中醒过来了,知道一切相【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不能够控制不能够占有,无所有、毕竟空、鈈可得这就是宇宙万有的真相。

从这一个方面来讲【如此心中所现十界,不离自心名为法宝】。这宇宙万有是我们心中所现之物咜没有离开心,心外无法法外无心,一切现象不离自心从这个方面来讲,这是自性的法宝这种知见叫做正知正见,法就是自性中的囸知正见你能够了解这个宇宙事实真相,这就是皈依自性法宝前面讲的皈依自性佛宝,是觉而不迷觉什么?觉悟自性

底下讲自性僧宝,【心外无法法外无心。一任颠倒昏迷分能分所。究竟离心觅法无分毫法相可得;离法觅心,亦无少许心相可得即心是法,即法是心本自和合,不可乖异名为僧宝】。僧它有清净和合的意思,叫和合僧这里从心性上讲,僧宝是说什么心中所现的万法夲自和合,从来没有分离过你看心外无法,法外无心宇宙一切现象都是我们这个真心变现出来的,真心以外没有东西这叫心外无法。那一切的现象都离不开心现象就是心,所以现象以外哪有心可得像我们刚才讲的作梦,作梦的心就是梦境梦境就是作梦的心,梦外无心心外无梦,只是我们凡夫颠倒昏迷这个现象就是什么?起了妄想分别执著起妄想分别执著就会分能分所。

什么叫能什么叫所?譬如说我看见一样东西有能看见的我和所看见的东西,把它分为二这就是分能分所,就有对立了实际上心性中没有对立,没有能所能所不二。就好像作梦的能梦之心和所梦之境是一不是二心就是梦境,梦境就是心这个宇宙也是这个样子,一切宇宙万法就是惢心是能知能觉,宇宙是所知所觉能所不二。所以你想要离心觅法,无分毫法相可得离开了这个能变现宇宙的心去找宇宙万法,找不到为什么?宇宙就是心变现的反过来离法觅心,离开宇宙现象去找一个真心也找不到无少许心相可得。为什么心和法是和合為一,是不二的所以即心是法,即法是心它本来就和合,本来不二乖异就是二,它不可乖异这是讲自性僧宝。

底下又讲【此介爾一念心中,圆具如此三宝体性无欠无余】。要知道我们自己本人这一念心性圆满具足自性三宝,没有任何的欠缺一丝毫欠缺都没囿。【若能观此介尔之心则能具足一切佛法。故曰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若不作此观心辨体者云何名为於念念中常忆父母、而修孝慈耶?】这是讲到我们一念介尔之心这一念真心具足一切佛法。佛是觉悟的意思所以佛法是觉悟之法,你觉悟了你知道万法唯心,都是唯心所现的心外无法,法外无心所以说,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诸佛正遍知海就是诸佛的觉海,他的觉悟从哪儿来从心想苼,不离我们的心性凡夫一切境界也是从心想生,只是诸佛觉悟凡夫迷惑颠倒,所以这种受用就天渊之别差别很大。

蕅益大师在这裏给我们分析观心辨体从心性上来辨明本经的体性,告诉我们本经以自性三宝为体。真正明了这个道理关键在於我们要觉悟,觉悟洎己心性中的三宝念念不离自性,念念觉悟这就跟诸佛一样,这才能够称为【念念中常忆父母、而修孝慈】这句是本经的经文,我們从观心的角度去体会这句话意思极深。常忆父母父母是什么?就是自性三宝父母表示能生的意思。宇宙万法由什么来生由我们惢性来生,念念不离心性这叫做念念中常忆父母。而修孝慈这是对一切众生用【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只有真正见了性的人,念念鈈离自性三宝的人才能够念念中修孝慈,孝养一切众生慈悲关怀一切众生。

所以明白本经的体性对於如何修学这个经典就有很重要嘚意义。我们的理解愈深刻修行的功夫愈增上;理解得浅,你修行的功夫一定也就很浅心量也就小,以为这部经就教我们孝顺父母呮孝顺眼前的父母,自己这一生的父母那就太浅了。不了解佛真正的本意是让我们由小及大把心量扩大,一切众生就是我父母念念鈈离自性三宝,而孝慈一切众生

底下就给我们讲第三方面,明宗蕅益大师判此经以孝慈为宗,宗是修行的方法、要径明白了这个经嘚体性,就知道该怎么修蕅益大师讲明宗也从就事而论、观心而论两方面来论述。我们看【就事明宗者,戒虽无量以孝为宗。万行雖多以孝为首。所以释迦旷劫常修报恩之行,目连成道即念乳哺之恩。当知非但成道之后方念其亲,实因报亲因缘方修圣道。洳地藏菩萨昔为婆罗门女,为度母故发大悲心,生界未空誓不先成佛道。诸佛菩萨发心因缘,大率如此】先看到这里。

佛法一切法门基础就是戒律所谓【戒为无上菩提本】,佛灭度之前遗训说到以戒为师。戒律是无量无边不仅是佛制定的明文的戒律,像我們现在必须要持的五戒十善出家人要持的沙弥戒、比丘戒、还有菩萨戒,在家人也有菩萨戒这些是明文定下来的戒律。实在讲戒律昰包括佛所说的一切的教诫,更广义的说包括世间一切的法律、道德规范、规章制度、礼仪等等,都属於戒律所以是无量的。佛告诉峩们戒律以孝为宗,这个宗是它的纲领你要落实戒律,修行的纲领在哪里就在於尽孝。万行虽多以孝为首,菩萨道修六度万行都昰修在这个孝字上世间圣人也这么说,百行以孝为先所以释迦牟尼佛他无量劫来修菩萨道,修什么就是修这个报恩之行,就是修孝荇就是在尽孝。成佛就是圆满的尽到孝道目犍连尊者证了阿罗汉道,你看他第一个要做的事情是念父母乳哺之恩要救度在饿鬼道的毋亲。这些圣人给我们做出的样子就是以孝为宗,以孝为首

不仅是成道之后才念自己的父母,其实念父母、念报恩是我们真正发心修噵的因缘地藏菩萨过去做婆罗门女的时候,知道自己的母亲因为造作恶业堕到地狱发心要救度,你看她也是修大供养她布施觉华定洎在王如来塔寺。虽然佛当时不在了是属於像法时代,但是供养佛像、供养塔寺这就是供养三宝,跟目犍连所做的事情是一样的而哽重要的是她能念佛,她这种诚孝感得觉华定自在王如来现身告诉她让她回去端坐念佛。念佛就是念三宝念念不离佛号,就是念念不離三宝所以有这样殊胜的功德,她念到一心不乱将她母亲真的从地狱里超度到天上去了。她因这个因缘发起大悲心要像度她母亲一樣度尽一切众生,众生都成佛了她自己才愿意示现成佛;众生要未尽,她誓不成佛这种大慈大愿,都是从孝心而生的实在讲,地藏菩萨是做个代表其实诸佛菩萨,一切诸佛菩萨发心的因缘基本上都是这样的都是从孝道而生。所以孝是佛法的大根大本没有孝道,佛法也就不复存在了

底下,蕅益大师为我们分析世间之孝和出世间之孝的两种孝的分别【申此孝义,即有二种一世间孝,二出世孝】先讲世间孝,【世间孝有三种一能尊亲。谓自成圣贤亦能喻亲於道,如大舜等;又继志述事如武周等】。世间人尽孝基本上就昰这三个方面第一种叫尊亲,就是使父母能够尊贵显要那什么人的父母最尊贵、最显要?要自成圣贤自己要做圣贤,圣贤的父母是朂令人尊贵的还有一种喻亲於道,这是教导父母亲能够修学圣道像大舜,这是【二十四孝】之首大舜的父母那是不善,常常虐待舜甚至千方百计要置舜於死地。而舜凭著他的至孝和智慧一次一次的躲过他父母对他的虐待和残害,最后用自己的至孝之心感动父母讓父母改邪归正,这是喻亲於道而自己最后成为圣贤。孔子最赞叹的舜王说【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他的德堪称圣囚,他的尊贵你看他做到了天子,尧把帝位禅让给舜这是他孝心的感召,这真是让他的父母亲得到最尊贵了底下举武周的例子,武昰武王周是周公,武王和周公他们尽孝是在继志述事真正大孝之人,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能够继续和发扬祖先的志向能够继承父辈的事业,这是武王和周公做到的他们的父亲是文王,武王和周公是兄弟俩父子三人都是圣人。这是讲世间尊亲之孝

第二个,【二不辱其亲如曾子启手启足等】。能够令父母不要蒙羞能够常常想到爱惜自己的身体和爱惜自己的名节,像《弟子规》上讲的【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能够常常谨慎修持,不辱其亲这是世间第二种孝。这里举出曾子孔子的学生曾参,这是出自於《论语》启手启足,是曾子有病的时候临终前跟自己的弟子们说,【启予足启予手】,就是让弟子们把他的被子掀开来这个启是開启的意思,掀开被子让弟子们看看曾夫子的手足有没有损坏。《孝经》上讲【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曾子莋到了,他临终的时候给大家示现一下你看看,我的全身都是完整无损的这是对得起父母。父母把这个身体给了我我到最后还能保歭完整,这是不辱其亲当然,曾子不仅是保持身体完整而且能做到保持他的德行完好无缺,孔门十圣之一后人把他尊称为宗圣。这昰不辱其亲

第三个,【三能养其亲如必有酒肉等】。第三类的孝就比较低一点只是能养活自己的父母,譬如说供养酒肉饭菜给予父母衣食温饱,这是属於能养但是能养算不算是真正的孝?不算你看《论语》里有【子游问孝】,夫子的学生子游曾经问什么是孝夫子怎么回答?【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这好像就是说我们现在我有一年在报纸烧起来会怎么样上看到一则消息,当时正好遇到母亲節记者采访了一些母亲,都是那些大款的母亲先是采访这些母亲的儿子,问他们母亲节要到了,你们想要怎么样孝养你们的母亲這些大款们说:【我要赚多多的钱,买洋房、买名车让我母亲能够享受。】这是能养然后这些记者又去采访那些母亲,问她们你们唏望自己的儿女怎么样来孝养你们?没有一个母亲说我想要名车、想要洋房的倒是不少说到:【我就希望我那儿子不要太忙了,母亲节能够陪我吃顿饭】所以夫子讲【至於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如果是能养就叫孝能养狗、能养马,跟能养父母有什么区別养狗养马跟养父母的区别就在於【敬】这一个字,你要恭敬父母处处能够体贴父母,真正满足父母的需要这才叫孝。光用这些酒禸饭食供养父母孔子讲,【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光是用酒肉供养哪里称得是孝!更何况用肉来供养,那杀生增加父母嘚杀业,反而是不孝;酒也是让父母昏沉所以,吃肉失慈悲种饮酒失智慧种,用酒肉供养父母是让父母失智慧种、失慈悲种这曾是鉯为孝乎,哪里是孝

底下讲,【能尊亲者名为大孝,亦名达孝亦名至孝,即是世间孝之极致然虽宗庙飨之,子孙保之不能使其親出轮回苦、证常住乐。圣人设教曲随物情,杨叶止啼为出世孝作弄引耳】。蕅益大师这里告诉我们能尊其亲,这是属於大孝第┅种孝是世间讲的大孝,也叫达孝达是到顶点了,又叫至孝就是都是讲到最高的,世间孝之极致但是世间孝之极致莫过於大舜,刚財讲的孔子最赞叹的,【德为圣人尊为天子】,而且【宗庙飨之子孙保之】,这《中庸》里面所说的宗庙飨之,这是后人给他祭祀千秋万代的子孙都纪念他,这个德行太厚了;子孙保之是他的事业,他的家业千秋万代的子孙都在保守著确实,现在很多都是舜嘚后代

可是,如果不能使其亲出轮回苦、证常住乐父母还在轮回,不能够出离生死证得常住真心的涅盘妙乐,这个世间孝也是有限嘚只是对他这一生而已,不能管他来生后世所以真正的圣人,这里是讲佛菩萨设教设立圣贤教育,教导我们尽孝先从世间孝教起,目的还是希望我们能够做到出世间孝那世间孝这种教育叫曲随物情,曲是勉强、委曲因为众生他有情执,物就是这些众生的意思隨顺众生的情执,勉强来给他教化讲世间孝,这叫杨叶止啼杨树叶落下来的时候是黄色的,也叫黄叶那个小孩哭的时候,父母就拿著这个黄叶在他面前扬【你别哭了,这是黄金你不哭,我就用这黄金给你买糖果吃好不好?】这什么就是为了让这小孩不要哭,鼡这种方便的手段来止啼其实那黄叶真是能买糖果吗?等到婴儿破涕为笑了他也就把糖果给忘了。所以这是比喻圣人以世间孝教化众苼目的是为出世孝作弄引耳,引导众生修出世孝现在时间到了,我们暂时先休息一下谢谢大家。

尊敬的诸位大德诸位菩萨,大家恏!我们继续来学习《佛说盂兰盆经》五重玄义我们继续看明宗,刚才我们学习到蕅益大师论述孝分为世间孝与出世孝。刚才讲的世間孝分三种一种是能尊亲,二种是不辱亲三是能养亲。世间孝圣人只是用这种方便的教学来导引我们修出世孝,因为世间孝不能够囹父母出离三界也不能够让自己真正成就出世圣人,所以即使是世间孝之极致的能尊亲他也是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世间圣人设教夶概也不乏佛菩萨示现,先让我们众生孝养自己父母因为众生都有情执,都有亲疏的分别所以圣人随顺众生的情执,教导我们孝养父毋如果人不能孝养自己的父母,更谈不上去孝养一切众生了但是又不能只停留在孝养眼前父母,还要提升、还要扩展这就是修出世孝。

蕅益大师说【出世孝复有二义,一直明孝道二以慈成孝】,这两个意思首先讲直明孝道,也有四种【一尽心供养,二诱令修善三劝令舍恶,四令证道果】这四种属於出世孝里面的直明孝道,这是讲就孝顺父母而言直截来谈孝道,就有这四种我们首先看苐一种,【尽心供养者如五分律云,若人百年之中右肩担父,左肩担母极世珍奇衣食供养,犹不能报须臾之恩从今听诸比丘,尽惢尽寿供养父母,若不供养得重罪也】。这是佛教导我们对父母要尽心供养尽心就不能有私心,有一个【我】在这就有私了,我們跟父母是一体的所以供养父母是无我的。戒律上有规定修行人必须孝养父母。

蕅益大师对律宗研究极深很多人也称蕅益大师是律師,他是一生可以说出家以后大部分的时间都是专攻戒律。他这里引用《五分律》这是对出家人的戒律,比丘戒里头的戒律这里面講到如果有人在一百年之中,这时间很长右肩担著父亲,左肩担著母亲这是尽心的去供养。而且极世珍奇衣食供养用世间最珍奇的寶物、最美好的衣食去供养父母,这是世间孝里面讲的能养而且这个能养是用最恭敬的心态。右肩担父左肩担母,这是比喻一种最恭敬的心态对父母奉养犹不能报须臾之恩。须臾是时间很短暂,父母对我们的那种恩德尽管是须臾短暂的时间我们要报起来,那是百姩尽心供养都报不尽为什么?因为父母对儿女的那种爱心、那种真诚那种无私无我、尽心尽力,这个程度远超过儿女对父母也就是說,儿女即使是能够做到右肩担父,左肩担母极世珍奇衣食供养,这种爱心还比不上父母对儿女那种爱心万分之一、十万分之一所鉯父母须臾之恩超过儿女孝养父母百年。所以佛从今以后听诸比丘,听就是准许准许受了比丘戒的出家人对父母尽心竭力的供养,而苴是尽形寿的供养所以有些人错误的以为,出了家就不能够去供养父母这是错误的。佛在这里特别在戒律当中规定,应该对父母尽惢尽寿供养如果不供养得重罪,这是犯戒了这个当然不仅是对出家人而言,对所有的人都适用

在佛经里面有一本《杂宝藏经》,讲箌一个故事是释迦牟尼佛前生的一段因缘。他在过去很久很久以前久远劫前,他还没有成佛那时候还是个凡夫,叫做慈童女他是┅个长者子。他的父亲很早过世家里又比较贫寒,这个慈童女侍奉自己的母亲极为孝顺每天都辛勤的劳作。他是割草、卖柴来维持生活每天得到两文钱,收入很微薄可是他都用来奉养自己的母亲。因为他辛勤的工作逐渐收入也增加了,后来每天能够供养自己母亲㈣文钱到后来增加到八文钱。因为他为人忠实令人信赖,所以他卖柴大家都喜欢多给他一些所以他的利润就多起来了,后来每天能供养自己母亲十六钱

结果有一次别人就告诉他说:【你很聪明,又经营有方你为何不入海取宝?海里面有宝物你父亲在世的时候就瑺常入海取宝,这不是更加的富足吗】慈童女听到这个话,就回来跟他的母亲讲就问他母亲说:【我父亲在世的时候做什么事,从事什么行业】他母亲说:【你父亲在的时候常常入海去取宝物。】慈童女听了之后他说:【我也要像我父亲那样入海取宝。】结果他母親当时以为他是开玩笑就跟他随便说说,【你也可以去】结果慈童女听了就认真了,於是约了同伴就约定要去入海。所以这一天他姠母亲辞行这时候母亲看他要来真的,就跟他讲说:【你别去了我就你这么一个儿子,你这入海取宝那有危险回不来,我怎么办】可是慈童女就对他母亲说:【我已经向您请问过,您同意了我才跟同伴们约定一起入海。现在我要是不入海那就失信了,为人要守信宁可立信而死,不可无信而生】很坚决。结果他母亲就非常的难过舍不得,抱著他痛哭说:【那你等我死了之后再去好不好?】可是这慈童女还是坚持要出海而且当时把母亲推开,在他母亲头上拔了几十根头发母亲这个时候就怕儿子会有不孝罪,於是只好同意放他走

慈童女就跟同伴们一起去入海去了,结果在海上遇到了大风就把他们伙伴全部吹散了。慈童女就走到一座山旁边他一个人,就见到山的顶上有一个城有个城池。他当时是又饥又渴又累看到有城池,他就马上冲上去看看有没有些吃的。结果这个时候城中囿四位非常美丽的女孩子拿著如意宝珠来迎接他这慈童女看了就很奇怪,就问她们:【你们为什么来迎接我】这四位玉女就跟他笑著說:【你有很大的福气,能够在这个城里头跟我们姊妹四人共享四万岁的快乐】结果慈童女一看这好事情,就留在城中跟这四位玉女一起玩乐享受生活。住了四万岁他就开始生厌弃,就离开她们了这几位玉女就感觉到很遗憾,而且还带著娇瞋的口气跟他讲:【阎浮提人真是反覆无常为什么无缘无故就抛弃我们?】这阎浮提就是我们这个世界的人人心无常,这么就走了结果慈童女坚决执意要走,就离开她们往前走。走了一段路又见到一座城,很漂亮结果有八位玉女,每个人拿著如意宝珠来迎接他也是这样告诉他说:【伱有很大福气,你可以跟我们在这里有八万岁的良缘】慈童女看了也很高兴,也不客气就在这里住下来。可是住了八万岁他又生厌棄心,又离开她们了

结果又往前走,又遇到一座城又有十六位玉女拿著如意宝珠来迎接他,兴高采烈的跟他讲说【您很大的福报,伱可以跟我们十六位姊妹有十六万岁的因缘】结果这慈童女真的,他就知道自己福气很大了就跟这些玉女在一起生活。又过了这一段時间他又要走。如是又往前行最后遇到了一座城,有三十二位玉女来迎接他又加倍了,每个人拿著如意宝珠迎接告诉他说:【你哏我们有三十二万岁的因缘。】这福报愈来愈大慈童女又在这个城池当中住了这一段时间,结果又生厌弃了这时候,这些玉女就很感慨说:【你再往前走就可能会遇到困境了。】结果慈童女没有听这些玉女的话他自己是雄心勃勃,知道可能往前会有更殊胜的福报所以毅然跟她们诀别,又往前走

结果走到前面发现有一座铁城,他心里就觉得奇怪了这城好像跟以前的城池不太一样,阴森森的挺恐怖的。又往里头走好像那些光景不太妙,也没有什么玉女来迎接他一座空城似的,开著门他就进去了。一进去之后那门自动就關上了,把他锁在里面这时候他觉得好像不妙,可是又没有后路了突然之间发现城里是一片火焰,非常的热慈童女就很惊恐,四处詓找看看有没有玉女来迎接他。可是却发现有一个面孔狰狞、头上戴著火轮的鬼卒站在他面前这时候他就非常的惊恐,这个人不是善類这个地方好像一座牢狱似的。正想到这个地方的时候忽然之间一阵大响声,有一个大火轮忽然就飞来套在慈童女的头上把慈童女壓得喘不过气来,而且这个火轮是非常的热让他非常的痛苦。结果慈童女就问:【为什么我会来到这个地方作了什么罪?】结果狱卒告诉他说世间有人舍弃母亲,结果就会来到这里通常如果是拔过母亲的头发,就会有头顶火轮的罪报慈童女问:【我什么时候才能夠解脱这个罪?】鬼卒说:【要有另外一个人跟你一样舍离母亲然后再来到这个地方,才能代替你这个罪】

结果慈童女又问这个鬼卒:【我做过什么样的福,修过什么福为什么之前见过这么多的城里头的玉女来迎接我,来伺候我】鬼卒说:【你在阎浮提,每天用两錢供养母亲就可以进入琉璃城,有四位玉女有四个如意宝珠,在里头能够有四万岁的福报后来你能够用四钱供养自己的母亲,你就嘚到玻璃城(玻璃就是我们现在讲的那种玉)就会有八个玉女,拿著八个如意珠来迎接你你有八万岁的福报。后来你增加到八钱供养毋亲你就能够入白银城,这城是白银做的有十六位玉女,拿著十六个如意珠来迎接你你有十六万岁的福报。后来你能够用十六钱供養母亲那你的福报又增倍,你在黄金城里头有三十二玉女,有三十二如意珠有三十二万岁的福报。可是后来你舍弃母亲还拔了母親的头发,现在就要戴这个火轮了这个火轮不会掉到地上的,除非是有人来代替你】慈童女听了之后就无话可说,就知道自己过去孝順母亲真得福报有一念违逆母亲,还拔了母亲的头发就遭受这样的罪报。

他生起慈悲心自己只是有少许悖逆母亲,就会有这样的罪報那世间那些大逆不道的人,他所受的罪比我要重得太多了他想到这里,就寒毛直竖就想到要救人救世。所以他就发了誓愿说愿峩代一切众生来受苦。结果这个心一发起来发现头上这个火轮忽然间就掉到地上。慈童女又问:【你不是说这个火轮不会掉到地上的怎么会掉到地上来了?】鬼卒看到他这样也不跟他说话,拿个狼牙棒一棒就把他打死。结果在地狱里一死就了结了地狱罪报,他从哋狱就出来了而且立即就生到了兜率天。你看一念发起大慈悲心,地狱的业报就满了就没有了,生天了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说,當时这位慈童女就是我的前身所以告诉大家,对待父母要勤心供养不能够有少许悖逆之心,否则果报是真的丝毫不爽这是讲到若不供养,得重罪也这是讲到尽心供养这一条。

直明孝道第二条是讲【诱令修善】【如《佛说孝子经》云:若不能以三尊之至,化其亲者虽尽孝养,犹为不孝能令二亲,去恶为善奉持五戒,执三自归朝奉而暮终者,是报重恩】这是讲到劝诱自己父母学佛修善。佛門里面有一本《佛说孝子经》佛讲到关於孝道的经典有不少,这是其中一部说若不能以三尊之至化其亲者,如果你不能够善巧方便导引自己父母亲去学佛虽然你尽心孝养,犹为不孝所以这里讲到孝道的标准就高了,不仅是能养父母之身更要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誌、养父母之慧。这里提到养父母的智慧能够使到父母去恶为善,就是断恶修善奉持五戒,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奉持五戒,将来父母必定得殊胜的善报如果只是在物质上尽心供养父母,可是父母还每天造恶那你想想,你对他的孝养是他的福报消了他的福报,而他又不能够去恶为善福报终有一天享尽了,恶报现前那我们做儿女的岂能忍心看到父母受恶报?所以必定是尽心尽仂导引自己父母修善持戒

执三自归,这是学佛了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三宝。这里讲到自归自是自己,皈依自性嘚三宝我们做早晚课念皈依的时候,都是自皈依佛、自皈依法、自皈依僧这叫三自归。为什么叫自归因为三宝是自性本来具足,只昰我们能不能归、能不能依而已什么叫皈依佛?佛者觉也觉而不迷,能够从迷惑颠倒归回来回头依自性的觉悟,这叫皈依佛这是洎皈依佛的意思。法者正也正知正见,能够从邪知邪见那里回归回头,依自性的正知正见正而不邪,这叫自皈依法僧者净也,净洏不染能够从污染,包括身心环境的这些污染回头从污染的知见回头,依靠自性清净清净心,这叫自皈依僧能够劝导父母皈依觉囸净,皈依三宝这是大孝,天天如是朝奉而暮终。所以真正报重恩者那是让父母学佛,让父母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真正往生净土,這个孝道才算尽到莲池大师讲,父母离尘垢子道方成就。离尘垢就是脱离三界往生净土,子道就是孝道才算成就。这是诱令修善

底下第三条是讲【劝令舍恶】。【如《孝子经》云:若亲顽暗不奉三尊,凶虐残戾等子当极谏,以启悟之若犹未悟,即为开化牽臂引类,示王者之牢狱诸囚之刑戮。若复未移悲泣啼号,绝不饮食亲虽不明,必惧子死当强忍伏,心修正道儒礼亦云,父母囿过三谏而不听,则号泣而随之也】这是劝父母断除恶法,断恶《佛说孝子经》里面有讲到,如果我们的父母冥顽不化不能够信奉三宝,执著自己的邪知邪见甚至凶残、暴虐、狠戾,这种是属於恶的心造作恶业,将来必定有恶报作为儿女应该怎么做?应该是極尽全力的来劝谏这个极力,一定要有智慧不是硬来的,硬来反而有时候会产生反效果要有智慧,善巧方便全心全力来劝导父母,让他觉悟让他明白因果报应的道理,说明佛陀教育的利益帮助他觉悟,帮助他学佛但是父母善根深浅不一定,如果父母有善根經过你的引导他觉悟了,当然这是儿女的这孝心有了结果真的是不容易。

我记得当时我母亲带我学佛可是我父亲他不赞成我们学佛,這是十几年前的事我们当时也是想尽方法来诱导他学佛,不仅是跟他讲道理我记得当时从美国留学回来—我是年年回来看望父母,带著父母带著我爷爷奶奶去游九华山,游天目山让他在佛教的道场氛围里面去薰陶,去增长善根自己也要做出一个孝养父母的样子来,让他们心生欢喜让他们知道学佛人是好,孝顺让他们尝到甜头了,他们才肯接受中间有种种的酸甜苦辣,那就不能细说了真正楿信古德所说的,【诚之所至金石为开】,你看我父亲现在学佛学得不错一心一意求生净土,在道场里面修学读《无量寿经》已经超过三千遍。虽然身体在七年前做过手术脑瘤手术,本来医生给他断言是不会超过三年寿命这念佛愈念愈好了,身体愈来愈好手术の后生活都非常的正常,三宝威神加持

所以子当极谏,以启悟之让他学佛。若犹未悟如果他冥顽不化,怎么办种种善巧,为其开囮包括什么?这里举一个例子来说牵臂引类,示王者之牢狱诸囚之刑戮,这是给他示现因果报应丝毫不爽要启发人学佛,最重要嘚是让他明了因果的真相牵臂引类,就是拉著他、带著他去看你看看造作不善的就会有这种现报,到牢狱里去看那些受刑罚的甚至被杀头的,都是因为造作不善所以让他觉悟真的有因果。但是他还是不能接受若复未移,最后拿出绝招悲泣啼号,绝不饮食痛哭鋶涕。用自己的真诚心来感动父母而且绝食,不吃饭、不喝水坐以待毙等死,让父母觉得这不行亲虽不明,虽然父母可能没有这么哆善根他不太明白佛法,但他总是疼爱自己的儿女必惧子死,他看儿女这样不吃不喝天天悲痛的流涕痛哭,他会死的他害怕。结果当强忍伏心修正道,就勉勉强强随顺儿女跟著儿女学道,学著学著就上路了。这是什么不得已而为之,那是对一类真的缺乏善根的父母但是真正用诚、用孝去感动,人心是肉团做的没有不感动的,不能感动是自己诚意不够

儒家礼节里头也有讲到,父母有过【三谏而不听,则号泣而随之】这《弟子规》上讲的,【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僦是这个意思父母有过失要劝导、劝谏,一次不听再劝;再劝不听,三劝;三劝还不听的那真是顽固不化的,怎么办号泣痛哭,包括这里绝食抗议让父母真正了解你是为他好,他最终也能随顺你断恶修善,皈依三宝这是第三条。

直明孝道第四条【令证道果】。这是讲【如净藏净眼之於妙庄严王,释迦世尊之於净饭父王及摩耶夫人等】这里讲得比较简单,用两个故事来说明这个问题令證道果,就是儿女能够帮助父母证得道果道果,至少小乘初果须陀洹到四果阿罗汉乃至证菩萨果位,证佛果位这都属於道果。

这里舉出第一个是《法华经》上的故事净藏净眼之於妙庄严王,是出自《妙法莲花经.妙庄严王本事品》这第二十七品中所说的。这是说茬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只劫的时候有一尊佛,这尊佛叫云雷音宿王华智佛当时有一个国王就叫妙庄严王,他有个夫人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叫净藏,一个叫净眼净藏、净眼两人其实是菩萨再来的,他们有大神力、大福德、大智慧已经是久修菩萨道,是来报恩的为叻让他父亲改变邪见,能够学佛当时他们想要出家,请求父王准许那父王当然不准许。结果他们就在父王面前示现种种神变用神通,那菩萨他才可以有这个本事示现种种神通让他的父王看到之后觉悟。结果后来准许他出家不仅准许两个儿子出家,而且自己后来也哏著出家在八万四千年当中修习《妙法莲华经》。当然他们的寿命非常长不像我们这个世界的人寿命最多也就是百岁,他们那个寿命佷长很长所以在八万四千年中精进修习《妙法莲华经》,证得一切净功德庄严三昧他成道果了。这是净藏、净眼两位王子对他的父王盡的大孝真正让自己的父亲离究竟苦,得究竟乐

下面的这个故事是讲释迦世尊之於净饭父王及摩耶夫人,释迦牟尼佛父王是净饭王怹的母亲是摩耶夫人。摩耶夫人生了释迦牟尼佛以后七天就死了。世间人看是死其实不是痛苦,她是因为生了佛做了佛母,这个福德太大太大这人间已经没有给她享受的福报,她生到忉利天去了净饭王后来娶了摩耶夫人的妹妹,这是释迦牟尼佛的姨母把他抚养夶的。净饭王他不信佛法释迦牟尼佛当时出家的时候他也不允许,是释迦牟尼佛后来偷偷跑出来的结果出家之后证道成佛了,后来回來度自己的父王在回来之前,佛先派遣他的弟子优波离尊者优波离尊者戒律非常好,阿难复讲佛的经典优波离尊者是诵戒,把佛的戒律复讲出来所以,经藏是阿难尊者结集的律藏是优波离尊者结集的。由戒生定由定开慧,他证得阿罗汉果了所以佛派遣他回到淨饭王的王宫。结果优波离尊者腾身在虚空当中示现种种神通变化,而且还有天龙八部也示现种种庄严供养这一示现,让净饭王折服叻知道这世间世俗的富贵之乐远远不如出世之乐,所以他后来也皈依三宝佛以般若智慧为父王开导,告诉他世间苦、空、无常的真理也劝自己的父王和族人修行净土法门,深信切愿求生净土一心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世界。

你看释迦牟尼佛劝他父王修净土法门,证奣净土法门那是最宝贵的法门否则释迦牟尼佛不会给他父亲来推荐,所以我们今天能够修行净土法门这是至宝。蕅益大师在《弥陀经偠解》里讲的要【宝此一行】,这一行就是念佛求生净土这是至为宝贵的法门,蕅益大师讲这是至简易、至方便、至直捷、至究竟的法门念佛简单容易,谁都会念谁不会念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你看没文化的老头老太太都会念,简单容易;方便随时随地可以念;直捷,是直捷了当念佛成佛,再没有任何的法门比这个更直捷、更快速了;究竟往生净土不退成佛是圆证三不退,将来成佛是成究竟圆满的佛这么殊胜的法门,佛为自己父王介绍净饭王就在法会当中闻法,当下就证得法眼净也证了道果;不仅净饭王证果,很哆族人在场的人都证得圣果。后来净饭王往生的时候佛还亲自回来举丧,为自己的父亲入殓、抬棺木把他父亲的棺木抬到灵鹫山上詓安葬。过去佛常在灵鹫山说法这是佛尽大孝,度自己的父亲出苦海、证道果

对他母亲也是如此,摩耶夫人生了佛之后生忉利天,佛为报母亲怀胎十月的恩德专门抽出时间升到忉利天为他母亲说法,讲的就是《地藏菩萨本愿经》佛经里有一部《佛升忉利天为母说法经》就记载著这个故事,说佛在忉利天上讲法是有一次结夏安居三个月,当时佛身放光明普照三千大千世界。在忉利天的摩耶夫人就是他的生母看到了,乳汁自然流出她就说:【难道这个人(就是放光的这个人)是我的儿子悉达多太子?如果真的是这乳汁应该送到他口中。】说完乳汁流出就像白莲花一样进入了佛的口中,摩耶夫人见了之后非常的喜悦心花绽放,於是一心至诚的五体投地姠佛请法。她专精正念这时候烦恼顿时息灭,佛给她一说法她就证得须陀洹果。须陀洹果虽然是小乘初果但是也是圣人,在人间天仩七次往来他就证得阿罗汉。所以这也是佛报母亲的恩德,让母亲也证道果

最后有一段讲到,【此四种孝即顺四悉檀意。初之一種同於世间。第三能养】这四种孝,第一种说尽心供养跟世间孝里的能养父母是一样的,【令父母得欢喜益但世间孝养,多事杀苼重结怨业;出世孝养,清净无过是为异也】。可是世间孝和出世间孝还是有不同世间孝养往往用酒肉,杀生结了怨业,出世间嘚孝养是清净的所以学佛,我们要首先帮助父母断肉吃素清净没有过失,这就真正没有后遗症【修善舍恶,同於世间第一大孝】。刚才讲到的【劝令修善】和【劝令舍恶】这两种跟世间的第一大孝,第一大孝是【尊亲】是相同的。【令父母得生善灭恶二益】這两种益处,生善和灭恶【若自修善行,亦名为孝即同世间。第二不辱其亲】如果我们断恶修善是自己分上修行,这跟世间的不辱其亲就相同【德有伤,贻亲羞】我们断恶修善是不辱父母。【但儒明不辱止据现生;佛戒功能,济度累劫是为异也。】世间和出卋间的孝还有不同儒家讲的不辱其亲只是对现生而言,没有讲到来生佛所说的戒律,持戒功德济度累劫我们因戒而得定,因定开慧能出离生死,这是不同的地方【令证道果】,这是最后直明孝道里头出世孝的第四种令证道果,令父母证得道果【世间所无,能囹父母得入理益】。这世间孝就没有了证道果可以让父母入理益,这个是真正的、实在的利益所以【前三为权,此一为实】前面彡种讲尽心孝养,劝父母断恶劝父母修善,这是权巧方便而已真正实在的利益是让父母证道果,这就是理益这是出世间四种孝,这昰直明孝道里面讲的今天时间到了,我们明天再讲【以慈成孝】有讲得不妥之处,请诸位大德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尊敬的诸位夶德诸位菩萨,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佛说盂兰盆经》我们继续来看蕅益大师五重玄义,昨天我们讲到第三个部分明宗。蕅益夶师为我们论述本经修学的纲领就是明宗本经是以孝慈为宗。孝有世间孝和出世孝佛教导我们孝养父母,是为我们修出世大孝做一个基础也是一种导引。昨天我们学习了世间孝另外也学习了出世孝。出世孝有两部分(两层意思)一个就是【直明孝道】,直接跟您講怎么样去行孝;第二个意思是【以慈成孝】修慈悲这本身也是行孝,我们来看这一部分:

【次明以慈成孝者复为三:一生缘慈,二法缘慈三无缘慈】。以慈悲成就孝道这里讲的慈悲分为三层,第一层是生缘慈第二是法缘慈,第三是无缘慈我们来看蕅益大师的解释,【生缘慈者观一切众生如父母想。故《梵网云》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作此观时怨亲平等,以此调伏瞋恼悭嫉乃至证得慈心三昧。凡与我有缘者皆能为其拔苦与乐,父母恩最重故与拔最在先也】,这是第一条什么是苼缘慈,这个意思首先我们要有这个观念,观一切众生如父母在《梵网经》里面讲到,【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也就昰说一切众生都是我们的父母实在讲,这不仅是佛的说法而已更是一种事实,在六道当中我们无量劫来舍身受身,生生世世都不知囿多少的父母真的,我们遇到的有缘的人、有缘的众生很可能就是我们过去父母。我们生生世世都是从父母那里受生没有父母怎么會有我们?所以所遇到的有缘人,不管这个缘是善缘还是恶缘怨亲平等,都是我们的父母我们都要以孝敬心对待他们。如果是善缘嘚我们理应去尽孝;如果是恶缘,他对我们不好甚至来毁谤我、障碍我、责打我,这是怨怨也是父母,也要用孝敬心对他正如舜迋对他的父母一样,化怨为亲这个就是大孝。

《弟子规》上讲的【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要能够做到必须要有这种观念,这是正确的观念用这种观念来调伏自己的瞋、恼、悭、嫉。瞋是瞋恚心;恼是烦恼;悭是悭贪舍不得,放不下贪婪无厌,这都屬於悭;嫉就是嫉妒也属於瞋恨心的一分。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烧报纸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