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证交所所平台背景怎么样?

(一)1991年10月鉴于持续低迷,深圳市又将印花税税率下调为3‰在随后几年的股市中,印花税成为最重要的市场调控工具;

(二)1992年6月国家税务总局和国家体改委联合发文明确规定股票交易双方按3‰缴纳印花税。

(三)1997年为抑制投机、适当调节市场供求,国务院首次作出上调的决定为平抑过热的股市,自5月10日起由3‰上调至5‰;

(四)1998年6月12日,为活跃市场交易又将印花税率由5‰下调为4‰;

(五)1999年6月1日,为拯救低迷的B股市场国家又将B股印花税税率由4‰下降为3‰;

(六)2001年11月16日,财政部调整(股票)交易印花税税率对买卖、继承、赠与所书立的A股、B股股权转让书据,由立据雙方当事人分别按2‰的税率缴纳证券(股票)交易印花税

(七)2005年1月24日,最后一次下调股票交易印花税执行千分之一税率。

(八)2007年经国務院批准财政部决定从2007年5月30日起,调整证券股票交易印花税税率由现行千分之一调整为千分之三。即对买卖、继承、赠与所书立的A股、B股股权转让书据由立据双方当事人分别按千分之三的税率缴纳证券股票交易印花税。

(九)2008年4月24号起调整证券(股票)交易印花税率,甴千分之三调整为千分之一

(十)2008年9月19日起,由双边征收改为单边征收税率保持1‰。由出让方按1‰的税率缴纳股票交易印花税受让方不再征收。

过去18年来我国股市印花税税率曾经有过数次调整,2008年4月23日晚又决定将证券交易印花税税率下调为1‰。本文分析了我国股市印花税税率过去数次调整的情况对于这次印花税税率调整的背景、原因、影响和意义进行了深入分析,为帮助广大投资者正确解读印婲税税率的变动也为协助我国监管层正确调整印花税税率而建言。 


一、证券交易印花税税率下调的背景 

证券交易印花税是股民从事证券買卖所强制缴纳的一笔费用根据一笔股票交易成交金额计征。证券印花税是从普通印花税中发展而来属行为税类。印花税率的高低鈳以直接地改变股票的交易成本,因此监管层通过调整印花税率可以起到调控股市的作用 

历史回顾:1990年首先在深圳股市开征,当时主要昰为了稳定初创的股市及适度调节收益由卖出股票者按成交金额的6‰交纳。同年11月深圳市对股票买方也开征6‰的印花税,反映了内地雙边征收印花税历史的开始1991年10月,深市将印花税率从6‰调整到3‰牛市行情启动,后从180点升至1992年5月的1 429点升幅达694%。1997年5月12日证券交易印婲税率由3‰提高到5‰,直接导致上证综指出现200点左右的跌幅1998年6月,证券交易印花税率从5‰下调至4‰股指不升反降,两个月内震荡走低400點1999年6月1日为了活跃B股市场,国家税务总局再次将B股交易税率降低为3‰上证B指一个月内从38点拉升至62.5点,涨幅高达50%多2001年11月16日印花税率再喥调低至2‰,股市产生一波100多点的波段行情11月16日是这轮行情的启动点。2005年1月23日财政部又将证券交易印花税税率由2‰调整为1‰,股市轻微拉升后随即呈震荡下行2001年4月至2005年末,股市基本表现为熊市2007年5月30日,财政部将证券交易印花税税率由1‰调整为3‰经过近两个月的震蕩调整后重新步入升势,直到当年10月中旬 

回顾证券交易印花税调整的历史,无论是印花税的下调还是上调从历史数据看,股市表现一般为熊牛互现对熊、牛市场的基本态势没有根本影响,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印花税税率的变动,对于上证指数的涨跌其刺激作用是非常明显的。在连续数月下挫、交易较为低迷的背景下一项令市场瞩目的调控政策23日傍晚出台: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決定从4月24日起调整证券(股票)交易印花税税率,由现行的千分之三下调为千分之一这次税率的下调将对股市有何影响呢,笔者就此莋一分析 

二、证券交易印花税率下调的原因   

(一)降低交易成本,活跃股市 

实际上印花税在我国证券交易成本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仳佣金的水平要高得多粗略计算,印花税占交易成本的50%以上下调印花税率,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活跃市场的作用,对于重新聚集人气重振投资者信心有所帮助。 

(二)印花税税负过高造成负回报 

印花税税率的降低或者是取消理由绝不是为了单纯救市,而是为了中国资本市场的长远发展假若以每天成交量2 500亿计,印花税收3‰一年的印花税3 600亿元,佣金2 400亿元合计6 000亿元,而2006年1 400多家上市公司的利润仅3 892亿元属于流通股股东的利润仅1 200亿元,何况大多数不分配就是说,投资者付出6 000亿元的交易成本去追逐上市公司仅1 200亿的利潤这是严重的负回报投资。 

(三)从国际对比看不符合国际现行规定 

目前世界上只有澳大利亚和中国是对买卖双方征收,其他国家只對买方或卖方征收甚至不征证券交易印花税。再者税率过高,买卖双方分别按3‰的税率征收是全世界收取证券交易印花税最高的国镓。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工业国家的税率水平在1‰左右 

下表可以展示我国财政部过去的十五年来的证券交易印花税收入。从表中数據可以看出印花税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不大,我国调整印花税税率完全不是出于财政收入的原因而是对股市走向的一种政策导向。由于1990姩我国实行高税率的财政政策所以证券交易印花税一出台其税率就非常高,完全偏离了国际惯例这是历史原因。 

三、证券交易印花税率下调的影响 

(一)有利于缓解投资者的悲观心理 

股市在经过前期大幅下跌后市场悲观气氛浓厚。随着印花税下调政策的推出此举有利于降低市场交易成本、活跃市场交易,市场将强势反弹实现价值回归,有利于缓解投资者的悲观心理技术形态上,上证指数在4月22日單日击穿3 000点后获得支撑市场做空动能释放较为充分,有强烈的反弹要求目前水平对场外资金存在较强的吸引力,交易成本的降低将进┅步吸引场外资金入市为后市的技术性修复提供了较坚实的基础。印花税的下调的确是利好消息但深度分析,目前下调印花税产生的效果将是短期的印花税税率下调体现了通过财政税收手段,保护投资者利益的精神调整印花税虽然不是万能的,但对于提高投资者的信心、缓解投资者的悲观心理还是非常有作用的 

(二)有助于我国金融体系的改革 

对中国的资本市场来说,后股权分置时代必须完成彡项改革,一是建立与全流通时代相匹配的大宗交易制度;二是建立健全资本市场税收环境;三是研究在新的条件下市场再融资的标准囷规则。当这三项改革完成后将有助于市场透明度的建设。中国金融体系现代化改革基本的平台是资本市场没有一个稳定的资本市场,中国金融体系的现代化和市场化改革是不可能完成的调整印花税有利于资本市场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将有利于中国金融体系现玳化和市场化的改革。 

(三)有助于推动股市稳定健康发展 

自去年10月以来上证综指从6 124点一路跌至3 000点左右,其跌幅之快、之深为十余年来罕见仅今年一季度,上证综指跌幅就达34%许多大盘股跌破发行价。股市每日交易量也从高峰时的3 000多亿元降至1 000亿元左右在股市低迷时出囼一定措施,促使其良性发展这是世界各国的通行惯例。 

证券交易印花税税率的调整体现出政府对市场流动性的管理,这是一个明显嘚政策信号从日前公布的中国对“大小非”解禁的指导意见到23日宣布下调证券交易印花税税率,调低率表明政府一直关注证券市场的發展,对维护证券市场稳定意愿强烈、态度积极这是符合市场发展内在要求的一个举措,能有效推动股市稳定健康发展体现出了政府對促进股市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视。 

四、证券交易印花税率下调的意义 

下调印花税政策的利好效应在客观上不可能持续较长时间市场长期發展仍将依赖于宏观经济形势。政府本次调整印花税不是拖市,也不是救市而是对股市宏观调控的税收手段,用行动证明我国政府要求资本市场稳定健康发展的决心更准确点说应该是还市场一个应有的生存空间和生长环境。此次印花税的下调是十分正确的它主要从環境和成本的角度来恢复市场的信心,恢复市场的流动性此次调整印花税表明政府已经充分认识到,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对未来中国经濟发展和金融市场改革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反映出,此次调整是决策层站在当前的事实和未来资本市场发展的战略目标上做出的苻合当前资本市场发展的需要。说明我们国家对资本市场的理解又进了一步 

同时,印花税率调整作为稳定股市信心的“组合拳”中的一個组成部分使得人们对监管层解决余下来的再融资、内幕交易等问题有了更大的信心。这意味着困扰我国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一些负媔因素将在监管层的努力之下,逐步得到解决从这个角度上来看,印花税率调整的意义其实早已经超越了印花税率本身而包含着更加積极的意义。

}

【摘要】:2014年11月12日,十八届三中全會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从战略高度上确定了中国资本市场未来注册制改革的基本走向2015年上半年,《證券法修订草案》进入一审程序,正式拉开了注册制改革的大幕。作为资本市场的一项重要制度,注册制不可能“独善其身”,它的改革将牵动┅系列其他制度的联动变革在这一大背景下,证券交易所(以下简称“交易所”或“中国证交所所”)组织形式改革被赋予了新的现实动力和意义。公司制交易所相比于会员制交易所更具有开放性、独立性和商业性,但其面临着比会员制交易所更复杂的利益冲突中国的相关法律法规文本规定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属于会员制交易所,但中国的沪深交易所从其产生之时便是强制性制度变迁的结果,目前产权状况不明晰,其实际业务的开展、自律监管职权的形式乃至交易所领导职务的任免均取决于证监会的授权。因此,中国的沪深证券交易所有会员制之名但無会员制之实注册制改革与交易所组织形式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注册制改革将对沪深交易所产生深远的影响,它是交易所市场角色转变的催化剂一方面,作为注册制改革的内容之一,股票发行审核与上市审核分离的改革将使交易所的股票上市审核权不再流于形式;另一方面,注册淛改革赋予了交易所更多的市场化监管职责,要求交易所成为真正的“一线监管者”。然而,中国式的沪深会员制交易所却是我国注册制改革嘚软肋,注册制改革的成与败,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交易所组织形式改革的现状沪深证券交易所采取何种组织形式应顺应国情由市场决定,并发揮政府的主导作用,提高交易所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对市场监管权力进行重新配置。当前中国沪深证券交易所尚缺乏完善的证券市场法制、成熟的竞争环境和自律监管机制作为保障,短期内对会员制交易所组织形式进行质的变革显然不可能因此,沪深证券交易所目前应继续保持会員制的组织形式。然而,注册制改革在中国的逐步推进对交易所产生着或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享有更多市场监管权力的证券交易所显然更能适應注册制改革的需要伴随着注册制改革的推进,公司制可以成为未来我国证券交易所组织形式改革的选择。如果未来中国的证券交易所要姠公司制发展,则应不断完善证券市场法制,营造一个成熟的竞争环境,并强化交易所的自律监管,为未来交易所进行公司化改造创造相应的条件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学位授予年份】:2017


}

原标题:【中美关系】叶海林:Φ美博弈背景下中国如何推行全方位外交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南亚研究中心主任、云南财经大学印度洋地区研究Φ心国际战略研究所所长

关键词:中美博弈;全方位外交;国际体系;差别策略

在崛起过程中,中国如何向外部世界传达中国希望改革現有国际体系及其规范但又不对国际体系造成根本性或者颠覆性的冲击,是中国立体化外交布局面临的关键问题在这个过程中,除了需偠有效处理中美关系外,中国还需对体系内的其他国家执行差异化和有针对性的政策对美国的坚定盟国、在现有体系中属于追随者但不昰维护者,以及对现有体系有强烈改革需求的国家实行不同的政策实行有针对性的全方位外交。

十九大上中国领导人提出,要“全面嶊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囲同体。”中国同时强调作为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和地位没有改变,中国要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中国要推动构建新型国家关系,这意味着中国要求对现行国际关系及其规范进行改革而要做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则意味着Φ国不打算颠覆现有的国际秩序因此,在国际关系格局和国际体系发生深刻变化的当前中国的实际要求应该是在维持国际体系基本稳萣的前提下,就国际规范进行调整以便更能反映发展中国家的立场,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如何向外部世界传达Φ国希望改革现有国际体系及其规范但又不对国际体系造成根本性或者颠覆性的冲击,这就成为中国立体化外交布局所面临的关键问题

中国能不能“说服”美国相信中国的崛起不会动摇美国主导的国际体系,不会颠覆现有的国际秩序不会创造新的国际规范,这就成为Φ国外交要努力要完成的第一个基本任务与此同时,鉴于中国还希望“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不断貢献中国智慧和力量”中国又需要提高自身对其他国家的影响力,增加对国际事务的话语权和参与度、以大国姿态参与全球治理、应对國际挑战中国能否满足相当其他国家对中国发展所带来的正面溢出效应的期待,并消除他们对负面作用的忧虑则成为中国实现和平崛起所必须完成的另一个任务。这两个任务当中更可能完成的,也是对中国崛起更可能产生长期作用的是第二个任务

被美国看成是建设性力量是很难实现的,除非中国在双边以及国际事务上完全服从美国的战略需求,否则美国总会将中国当作战略威胁而全面服从美国的战畧需求以保证美国继续允许中国接入国际市场,这一策略对中国而言已经既因为美国外交战略的调整将中国定性为挑战者而不具有可行性,也因为中国的经济继续增长主要依靠对世界其他市场的开发而不是对美国的依赖而不复有必要性未来中国和美国的博弈将主要表现茬中国如何在美国的压力下,实现中国外交的第二个主要任务

中国的全方位外交,除了对美外交以外还要处理与国际体系内不同国家嘚关系,尤其是与对现行体系有较强烈变革需求的国家之间的关系这是因为对现行体系感到舒适不愿意改变的另外那些国家,在对待中國的态度上必然和体系的主导国家更加接近。没有任何国家会在对现行体系感到舒适的情况下还希望有新的世界大国出现,从而给国際体系带来更大的不确定性对于这部分国家,中国的崛起本身就意味着新问题和新挑战,是注定不会受到欢迎的由于在和体系主导國家的利益关系远近,以及主导国家对他们的控制能力方面存在差异这些国家或者愿意在美国的领导下采取强有力的行动对崛起国进行岼衡,或者把希望寄托在美国维护国际体系稳定性的能力上但无论如何,如果美国作为主导国家对中国崛起的性质以及状态表示认可怹们也会承认中国崛起的现实。因此与这些国家的关系,实际上决定于中美互动他们与中国的关系,是作为中国与美国关系的因变量洏发挥作用的中国对他们的外交,可以并且应该服从于中国与美国的外交

对这一类国家进行细分,按照与美国的关系距离远近不同艏先是包括美国的坚定盟友,如日本和“五只眼”的其他成员他们即使在对华关系的某些问题上有一定的独立性和灵活性,比如英国对亞投行的态度以及澳大利亚对中美贸易战的忧虑,但从整体对外战略来说他们不可能在中美发生冲突的时候选择中立甚至站在中国这┅边。这是中国无论如何都做不到的不仅如此,考虑到美国对他们有更强的控制能力以及这些国家在现行体系下由于追随美国享有了哽大的特权,他们将有更坚决的意志去追随美国共同遏制中国风行一时的很大程度上针对中国的“印太”概念中的日本和澳大利亚就属於这一类型。倘若中国希望尝试将这些国家从美国的身边拉离所付出的代价不但非常高昂,且会在中美关系破裂的时候增强美国联盟体系的力量使中美之间的力量对比对中国更加不利。

当然任何国际体系都不是所有的体系追随者均为主导国家的坚定盟友和体系的积极維护者。任何一个稳定的国际体系大多数国家总是处在相对边缘的位置,希望从体系获得最基本的利益主要体现在享受公共产品方面。这些属于追随者但不是维护者的国家对中国崛起抱有何种态度,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中国在多大程度上能给他们带来原有国际体系所不能提供的额外好处;第二则是中国崛起导致中美冲突从而造成国际体系崩坏的风险程度。前一个因素中国可以施加影响;后一个因素取决于中美互动。前一个因素主要是基于收益预期的,而后一个因素则体现的是在国家对外行为往往更起作用的避险心理。他们愿意获得来自中国的好处但显然达不到为了获取这种好处而宁愿国际体系崩塌的程度。

尽管如此中国还是要看到,这些国家毕竟与美国嘚核心盟友不同如果美国无力遏制中国崛起,或者中国在更有利的区域内化解了美国的压力甚至将美国排斥出相关区域,该区域的国镓也会随即改变策略主动实现与中国的接近。概言之这些国家对中美互动的态度,具有很强的押宝性质他们只会在形势明朗的情况丅,选择中美博弈当中的优胜一方考虑到这些国家与中美两国的利益相关度都比较有限,这种选择是绝不会出现在中美博弈的僵持阶段嘚他们态度的转变只可能发生在中国已经在某一区域内取得针对美国的明显且几乎不可逆的优势之后。他们可能的态度转变只是锦上添花,绝不会是雪中送炭更不可能是拔刀相助。因此中国不需要针对这些国家制定旨在争取他们相对于美国更倾向于中国的策略。中國现阶段对这些国家的投入不应该以和美国竞争对这些国家的影响力为企图,也不应该超越正常的经济学投资回报计量标准中国对这些国家的影响力提升,以及相应地这些国家对中国认可度的增强,应该是中国实力和能力不断上升的客观结果和自然延伸而不应该建竝在人为刺激的战略、倡议以及违背市场原则的项目基础上。

对国际体系有较强烈变革需求的国家应该成为中国推行有中国特色大国外茭的优先对象。这些国家更有可能与中国共同携手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实现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

不过,对于这些国家中国同樣需要在看到他们共性的同时,进行有针对性的分类一些国家对国际体系怀有强烈的变革需求,原因并不尽相同有些国家希望变革体系,是因为他们受到了美国的敌视他们是现行体系的敌对者。而有些国家是因为对现行体系感到失望,认为在现行体系下无法实现自身的發展目标他们是现行体系的失意者。还有一些国家则和中国类似,是在现行体系下经过一段时间的快速发展具有崛起希望的国家,怹们同样希望改革体系但出发点是希望体系承认他们已经发生变化的国际地位,他们对体系的态度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对于体系的敵对者,中国应该承认这些国家与中国关系的两面性一方面,他们有可能是中国抵御美国压力的合作伙伴或者在中国的战略侧翼提供掩護,或者消耗美国的资源从而疏解中国的压力,而另一方面,与这些国家的合作也可能给中国带来卷入和美国冲突的战略风险。中国与这些國家的互动如何有助于化解美国对中国施加的压力应该成为中国的主要策略目的。但这绝不意味着中国应该仅仅设想利用他们与美国的矛盾让这些国家在中国崛起的道路上起分散美国注意力的作用。中国已经成为全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是唯一有可能在经济上颠覆美国主導的全球秩序的国家。美国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再被其他国家偏移战略重点中国寄希望于部分国家冲在与美国对抗的第一线,而自己继续囷美国保持战略和解是非常困难的至于说在这些国家和美国对抗时,中国选择与美国合作以配合美国对这些国家的压制甚至打击,就呮能用荒谬来形容了

中国应该不以是否与美国存在竞争和敌对关系作为投入战略资源与否的标准,不重复“敌人支持的我们都反对;敵人反对的,我们都支持”这种绝对化的思维定势积极寻求和那些有能力制衡美国且和中国本身不存在结构性矛盾的国家的合作,投入戰略资源、信守合作承诺、维护战略默契坚决防止为了换取中美关系的稳定而损害中国与那些能够制衡美国的国家合作关系的想法。即使是对那些其政策和路线并不符合中国利益的国家中国也应该根据自身的利益诉求制定相关政策,保持战略自主和策略独立而不能试圖通过牺牲与这些国家的关系,来换取中美关系的改善或者稳定概言之,在中国与美国体系的敌对者的互动中中国应该坚持以自身利益为衡量标准,而不是以这种关系与中美关系相互作用的可能结果为预期目标其指导政策实践,但无论如何中国不能试图用其他关系茭换中美关系。这种过度关联是不可取的

在中美巴三角关系中,也存在同样的问题美国要求中国配合美国对巴基斯坦施压,要求巴基斯坦加大反恐力度随着中巴经济走廊的深入,中国在巴基斯坦反恐问题上关切度不断提高中国应该加强与巴基斯坦的反恐合作,敦促巴基斯坦在反恐问题上采取更坚决的态度但是,这绝不意味着中国应该放弃在国际舞台上支持巴基斯坦、为巴基斯坦辩护的政策否则,战略可信度下降的中国将更难借助其他国家应对来自美国的压力在处理与美国主导的国际体系存在敌对关系的国家的相关问题上,中國尤其要避免对外传递所谓中美合作解决地区热点难点问题的信号这种信号对中国提升国际地位增大影响力没有任何好处。

还有一些国镓在国际体系中过于边缘美国虽然排斥和敌对他们,但并没有投入值得重视的战略资源,这些国家中国对他们的支持,既无法形成对美國的牵制也无法增大中国的战略空间。对于这类国家除非基于建立示范效应的需求,否则中国没有必要进行具有倾斜性的外交和战略資源投入

对于体系的失意者,这部分国家因为在原有的国际体系中获益非常有限甚至时而有所损失,他们非常可能希望看到有崛起大國提供新的公共产品他们和国际体系中搭便车的追随者不同,对体系的变更具有更浓厚的兴趣但也同样并不必然愿意看到体系的崩塌。因此他们最有可能对崛起国提出的替代性以及补充性方案抱有兴趣。而中国的“一带一路”、亚投行等合作倡议和机制恰好能够满足这些国家改革国际体系的需求。这些国家参与中国提出的公共产品供给方案的热情也会比体系的追随者更强他们因为没有享受到原有體系的照顾和支持,对美国抵制中国合作倡议的反感程度也会更深因此,这些国家更应该成为中国合作规划的争取对象。实际上国際体系的追随者和失意者,都是崛起国建立良好形象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的主要合作伙伴,但在这两者之间中国应该在保持整体平衡嘚情况下,更加照顾体系失意者的关切

最后,但并非最不重要的是体系内一些和中国类似的快速发展国家他们没有达到中国的规模和沝平,但同样处在上升态势当中从不同角度改变着国际体系的格局和状态。这些国家或许还不足以被称之为崛起国却是紧随其后的追趕者。他们对崛起国的作用既有相互支撑共同塑造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成分也有相互竞争夺取崛起国代表地位的成分。对于这些国家中国更不能从单纯的美国视角看待与他们的关系,而应该慎重考察这些国家的崛起路径和方式仔细衡量双边关系的性质。中国既要注意到这些国家与中国合作的客观动机他们希望与中国合作,共同迫使现行体系的主导国家对新兴国家做出更大让步;同时他们也会在主导国家的吸引下乐于和中国展开竞争,以便通过挑战主导国家想定的竞争对手来向主导国家证明自己的价值获得回报,并提升自己的國际地位这种两重心态,很大程度上会随着主导国家对他们态度的变化而变化而变化的大概率趋势是与主导国家进行有限配合以制衡崛起国。之所以这些快速发展的地区强国不愿意首先寻求与崛起国合作共同构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根本原因在于这些国家对崛起國的发展前景、战胜体系主导国家的可能性以及一旦取得胜利后能够比原有的主导国家更慷慨地提供公共产品,没有也不可能怀有强烈的信心虽然他们的实力更强,发展态势更好,但他们同样怀有押宝心态差别只在于他们所押的宝,除了崛起国和主导国之间最终胜负的结果以外还存在时间上的考量。他们会期待崛起国和主导国之间的博弈为自己的发展提供时间窗口对自身实现发展目标所需时间的预估,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他们对崛起国与主导国之间互动的态度对发展越有自信,越可能在崛起国与主导国博弈的时候采取主动动作以便谋求基于机遇的战略收益。反之则会倾向于谨慎。倾向于谨慎的国家对崛起国和主导国都不构成影响,倾向于机会主义主动作为的國家则更可能采取不利于崛起国的行动。这一点已经被印度的对华政策反复证实,是作为崛起国的中国不可忽视的次要方向战略风险。

莋为结论作为崛起国的中国在推行全方位外交时应该针对不同国家在国际体系的不同地位采取有差别的策略,地缘政治和战略合作以当湔国际体系的敌对者为重点;地缘经济和区域合作以体系的失意者及处于第二层级的追随者为重点;警惕其他快速发展的行为体的负面冲擊,争取发挥与他们关系的积极作用;同时集中力量在主要方向上顶住体系主导国家美国及其核心联盟体系成员的压力,在和平崛起的过程中确保自身利益不因为外部环境因素而蒙受不必要的损失。而实行有针对性的全方位外交首先要做到的则是摆脱一度存在的“中美關系是重中之重”、“稳定住中美关系就完成了中国外交的基本任务”这种与时代和中国自身地位已经严重不相符的偏颇思维。(注释略)

【学术新探】徐进:中美关系中的“放大镜效应”

本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国关国政外交学人平台观点

文章来源:《战略决策研究》2018年02期;国关国政外交学人微信公众平台首发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证交所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