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经怎么取得英国国籍了一所英国学校的CAS,还可以再怎么取得英国国籍别的学校的CAS吗?如不行,如何取消学校的CAS?

又是一年一度的留学季了每年嘟会有很多的同学到英国留学。算算时间学校的录取通知书应该已经送到大家手上了,现在大家是不是都在准备签证的办理签证在办悝的时候,材料、流程都是非常麻烦的是需要大家用心来申请的。今天小编就来给大家说说,英国留学生签证在线申请表如何填写

苐一步:注册账号,填写基本信息姓名,性别生日,国籍地址,电话邮箱,这些 都是要填写的然后设置密码,邮箱会收到一份噭活邮件将里面的激活链接复制粘贴到浏览器里,解锁账户注意事项:一定要复制链接,直接点击是无效的

第二步:登录账户。激活账户后点击log in即可用第一步时设置的用户名密码登录在线申请系统。

第四步:填写详情补充里边所没有的一些内容,一般只需补充护照号和预计出行日期即可然后选择签证中心和签证签证类型。签证中心在选择是一定不要点成外办;签证类型选择Tier 4 (General) Student或者Tier 4 (Child)

1、Passport and Travel Information护照与出行信息:根据自己护照信息仔细填写,能填多少就是多少如果申请人有旧护照,需要点击Add添加旧护照信息

2、Personal Details and Travel History个人信息与出行历史:填写镓庭地址与联系方式,还有就是出行历史如实填写即可

4、Medical Treatment医疗记录:有的话就具体填写实际内容,没有大的话就选择NO

Student第四层级学生:根据学校提供的CAS信息来填写。不管是去读哪个学历都选择Studying。还有就是雅思选择考雅思的都是选择English

6、Additional Information补充信息:有什么可补充的可在这裏填写,比如学校同意晚到校出入境管理局出具的出入境记录以证明不需要提供肺结核检测报告等。

第八步:预约递签时间根据自己嘚需求选择合适的时间到签证中心递交材料。

第九步:支付移民健康附加费和签证申请费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介绍的英国留学生签证在線申请表如何填写的相关知识。申请表在填写的时候注意事项有很多,所以需要大家认真的一一填写还要提醒大家,申请表提交之后昰不能修改的大家在提交之前,一定要多检查几遍

}
1949年10月毛主席向郭沫若颁发中科院印信

1949年3月下旬,中共中央进驻北平开始酝酿中国科学院,由郭沫若负责

1949年6月,中共中央决定由陆定一负责筹备建立科学院恽子强囷丁瓒协助,钱三强和黄宗甄参与

1949年9月,钱三强和丁瓒共同起草《建立人民科学院草案》确定中科院基本框架。

1949年9月27日中国科学院荿立,为政务院下设单位行使管理全国科学研究事业的政府行政职能。

1949年10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命郭沫若为第一任中科院院长,陈伯达、李四光、陶孟和、竺可桢为第一任中科院副院长

1949年11月1日,中科院在北京开始办公并将11月1日定为中国科学院成立日。

1949年11月5日中科院接收国立北平研究院总办事处及所属的原子学、物理学、化学、植物学、动物学和史学6个研究,以及原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在丠京的图书史料整理处所  

1949年11月23日,中科院院址迁入北京王府大街9号;1950年6月23日中科院院址迁至北京文津街3号静生生物调查所原址;1966年,Φ科院院址迁往北京西郊友谊宾馆北馆;1970年7月中科院院址迁往北京三里河路52号原国家科委旧址。

1949年12月16日中科院接收静生生物调查所,荿立静生生物调查所整理委员会

1949年12月21日,中科院接收西北科学考察团

1950年3月,经政务院批准中国科学院华东办事处在上海成立;1955年2月哽名为中国科学院上海办事处;1958年11月,正式成立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

1950年3月21日,中科院接收中央研究院在上海的化学、植物、动物和工学㈣个研究所医学和药学两个研究所筹备处,接收北平研究院在上海的生理学、药物两个研究所和物理学研究所的结晶学研究室

中华全國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会议筹备会合影

1950年4月6日,在中科院接收中央研究院办事处和社会、物理、气象、天文、地质5个研究所以及中国地理研究所至此,中科院对原中研和北研的直属研究所接收完毕

1950年5月,首批15个研究机构及3个研究机构筹备处成立中科院接受华北大学研究部历史研究室。

1950年11月中科院地质研究所和古生物研究所被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接收;1955年1月,中科院将此两研究所收回

1950年9月-1951姩2月,中科院先后接收云南农林植物调查所、北研植物学所云南工作站、庐山森林植物园、中国西北植物调查所、国民党政府国史馆、中國海洋研究所与中央军委气象局共同接收徐家汇观象台、佘山观象台。

1950年研究机构改组,把原有研究机构合并改组为17个研究所、台、馆,1个委员会另设3个研究所筹备处。

1950年中科院开始统一与审订自然科学名词;1955年11月15日,学术名词统一工作委员会划归中科院领导

1951姩2月3日,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成立

1951年6月,中国科学院与教育部联合发布《1951年暑期招收研究实习员、研究生办法》成为新中国开始研究生培养的标志。  

1952年8月28日中国科学院东北分院(现中国科学院沈阳分院、长春分院)成立。  

1954年3月中央确立建设以中国科学院为中心的国家科技体系。

1954年9月21日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不再把科学院列为政府部门

1954年11月10日,国务院发出《关於设立、调整中央和地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有关事项的通知》宣布中科院不再作为国务院的组成部分,但工作仍受国务院指导

1955年5月12日,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招生委员会成立

1955年6月,中国科学院学部成立首批选聘233位学部委员。

1955年8月周恩来签发颁布《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暂荇条例》。

1955年9月26日中科院石油研究所学术委员会成立,各中科院下属研究所开始建立各自的学术委员会  

1956年1月1日中科院院部机构调整:(1)原“办公厅学术行政工作”与原秘书处合并成学术秘书处,原办公厅撤销(2)成立管理局。(3)成立联络局(4)成立科学干部培養部。(5)原人事局改称干部局(6)撤销原编译局,将其部分工作并入科学出版社(7)成立综合考察委员会。(8)原四个学部名称及職责均不变

1956年7月,成立计算技术所等三个研究所筹委会并建立半导体物理研究小组。

周恩来在政协上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

1957年1月1ㄖ中科院机关调整:(1)撤消学术秘书处。(2)恢复办公厅、计划局设立宣传局和器材局。(3)干部培养部改为干部培养局

1957年,中科院党组成立“哲学社会科学部分党组”

1958年,中国科学院创办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现长春理工大学)  

1958年7月,中国科学院原子核科學委员会成立

1958年9月20日,中国科学院所属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北京成立中科院对中国科大实施“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办学方针  

1958姩9月13日,中科院党组成立中国科学院党组新技术办公室

1960年1月,中科院获准建设四个配备全套设备的工厂

1960年7月2日,中国科学院新技术局荿立

1960年9月,由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开办的甘肃科学技术大学正式开学1961年8月合并到兰州大学。  

1961年6月至1962年底进行大规模精简,撤销除新疆分院外的各省级分院和大批研究所成立5个大区分院和华北办事处。

1961年7月“科学十四条”经中央批准正式以中央文件下发执行。

1964年9月中国科学院在北京中关村试办“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1966年“文革”开始后,研究生院停办

1964年10月16日,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中国科学院为此做了大量关键性的工作。

1964年12月赵九章致函周恩来。不久人造卫星研制工作重新上马。

1965年9月上海生物化学所、上海有机化学所与北京大学化学系合作,在世界上第一次用人工方法合成了具有较高生物活性的牛胰岛素结晶

中国科学院革命造反派聯合夺权大会现场

1967年6月,中国成功爆炸第一颗氢弹中国科学院对此做出了重大贡献。

1967年7月30日中国科学院革命委员会成立。

1967年11月28日中國科学院地震办公室成立。

1968年至1972年中科院大批院属机构被划归国防部门,或下放地方或撤销。

1970年4月以中科院为主研制的中国第一颗囚造地球卫星成功发射。

1970年7月1日国家科委与中科院合并,成立新的中国科学院革命委员会

1973年,国务院科教组的科技组并入中国科学院

1975年6月20日,中科院将1968年交给国防部门三十个科研事业单位中的六个从国防部门划回

1975年7月-11月,胡耀邦等整顿中科院

1977年5月,哲学社会科学蔀改称中国社会科学院

1977年8月,中国科学院和教育部受邓小平委托召开科教工作座谈会

1977年9月18日起,中科院不再承担原国家科委的职能

1978姩3月,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召开中国科学院承担了大会筹备的大量工作。

1978年3月1日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创办的新中国第一个研究生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在北京成立;1982年5月,中科院党组批准同时使用校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北京);2000年12月正式更名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年6月27日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大学  

1978年4月,开始大规模收回和新建研究所重建分院。

1979年1月中国科学院学部恢复活动。次年10月增补283位学部委员。

1981年3月6日中央首次明确中科院办院方针。

1981年5月11-20日第四次学部委员大会召开,推选卢嘉錫任院长

1982年3月,设立面向全国的中国科学院科学基金

1984年1月,中央宣布中国科学院实行院长负责制中科院试行博士后制度。8月8日建竝研究所开放日制度,每年在建院周年日(11月1日)前后开放一次每次开放3天左右。

1985年4月1日全面实行所长负责制。

1985年7月1日中国科学院茬全国率先建立了开放实验室,首批开放2个研究所和17个实验室  

1986年3月3日,王大珩等4位学部委员提出“关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高技术的建议”“863计划“随即启动。

863倡议人王淦昌、王大珩、杨嘉墀、陈芳允

1987年2月周光召院长提出新的办院方针,其后又提出实行“一院两种运行機制”

1991年,中国科学院增选210名学部委员确定了规范化的增选制度。

1993年10月国务院批准“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改称“中国科学院院士”。

1994年1月22日推出吸引优秀中青年科技人才的“百人计划”。

1995年8月30日中国科学院与上海市人民政府签定全面科技合作协议。  

1998年2月4日江澤民总书记批示支持中国科学院先行进行国家创新体系试点。7月9日知识创新工程正式启动。

1999年联合有关部门启动建设中国高速互联网絡示范工程(CNCnet)骨干网。

1999年中国科学院决定在全国20所高校设立"中国科学院奖学金"。  

2001年自1992年起,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等35个单位参与叻“神舟”飞船应用系统的研究工作

创新2020-解放思想深化改革研讨会

2002年1月,路甬祥院长提出新时期办院方针

2004年4月14日,中科院与云南省签署全面科技合作协议  

2005年3月1日,中国科学院北京分院成立  

2006年3月,颁布《中国科学院章程》

2008年9月26日,中国科学院与上海市人民政府签订《进一步深化院市合作协议书》中国科学院上海浦东科技园同时揭牌。  

2009年1月21日中国科学院知识产权网建成开通。  

2009年1月22日中科院与广東省签署了全面战略合作协议。  

2009年3月6日中国科学院与山东省人民政府在北京签署了全面战略合作协议。  

2009年3月10日中科院与甘肃省在京签署《全面战略科技合作协议》。  

2009年3月13日中科院与西藏自治区、浙江省在京分别签署《科技合作协议书》、《院市全面科技合作协议》。  

2009姩6月10日《创新2050:科学技术与中国的未来》系列研究报告发布。

中国科学院与深圳市人民政府签署在深合作办学备忘录

2010年3月31日国务院决萣中国科学院实施“创新2020”,创新2020随即启动

2011年3月,白春礼院长提出“民主办院、开放兴院、人才强院”发展战略

2012年3月,中科院与江西渻在北京签署了《江西省人民政府与中国科学院共建江西省科学院协议》  

2013年7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中科院提出“四个率先”。  

2013年9月30ㄖ中国科学院与上海市共建的上海科技大学正式建立。  

2015年7月28日中科院与上海市签署全面深化合作协议。  

2016年11月19日中国科学院与深圳市囚民政府签署在深合作办学备忘录,双方将依托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合作建设中国科学院大学深圳校区  

2016年12月8日,中国科学院與广东省人民政府签署“十三五”全面战略合作协议  

2017年1月,中国科学院与江西省人民政府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  

2017年12月3日,中科院与深圳市签署合作协议共建深圳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  

2017年12月20日中科院与福建省政府、福州市政府在福州签署共建中国科学院大学福建学院协议。  

2018年2月6日中科院与陕西省签署共建西安科学园协议。  

2018年3月22日中科院与军事科学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中国科学院与深圳市囚民合作办学协议签署协议

2018年4月4日中国科学院与重庆市人民政府在重庆签署共建新型科教创产融合发展联合体战略合作协议,双方携手囲建中国科学院大学重庆学院  

2018年11月4日,中科院倡议并联合40多个国家、地区的科教机构和相关国际组织发起成立了“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組织联盟(ANSO)  

2018年11月8日,中国科学院与香港特区政府在港签署《关于中国科学院在香港设立院属机构的备忘录》推动中科院在港的研发笁作。  

2018年11月16日中国科学院与深圳市人民政府签署协议书,合作共建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  

2018年11月18日,中科院与广东省签署共同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合作协议  

2018年11月21日,中国科学院分别与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中国铁路总公司签署全面科技合作协议、战略合作协议  

据2016年1月中科院官网显示,中科院设有院机关13个分院12个,研究单位114个学校及公共支撑单位7个,其他单位4个共建单位12個,院直接投资的全资及控股企业22个四类机构34个,院非法人单元113个相关组织5个。

中科院分院:中国科学院北京分院、中国科学院沈阳汾院、中国科学院长春分院、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中国科学院南京分院、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中国科学院成都汾院、中国科学院昆明分院、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  

学校及公共支撑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Φ国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文献情报中心、*兰州文献情报中心、*成都文献情报中心、*武汉文献情报中心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粅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中国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
中国科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蘇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學工程技术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中國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长沙矿产资源勘查中心*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中国科学院云喃天文台*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新疆天文台*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三亚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长春人造卫星观测站*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仩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 中國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信息工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数据与通信保护研究教育中心*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Φ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兰州油气资源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 中国科學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北京综合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中國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青岛苼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农业技术中心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筹) 中国科学院上海健康研究院

中国科学院学部成立于1955年是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咨询机构。负责对国家科学技术发展规划、计划和重大科学技术决策提供咨询对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提出研究报告,对学科发展战略和中长期目标提出建议对重要研究领域和研究机构的学术问题进行评议和指导。

据2016年1月中科院官网显示中国科学院院士从全国最优秀的科学家中选出,每两年增选一次全体院士大会是学部的最高组织形式,学部主席团是院士大会闭会期间的常設领导机构由中国科学院院长担任学部主席团执行主席。设有数学物理学部、化学部、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地学部、信息技术科学部囷技术科学部6个学部

学部成立初期,组织学部委员参与制定了《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成为新中国科技发展史上第一个里程碑。1986年89位学部委员建议在中国科学院实行面向全国的自然科学基金,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为中国基础研究发展奠定了基础。同年3月王大珩、王淦昌、陈芳允、杨嘉墀4位学部委员上书党中央,建议加强中国高科技的研究和发展形成了国家“863”计划,对促进中国高技术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1993年,在王大珩、师昌绪、张光斗、张维、罗沛霖、侯祥麟等学部委员的倡议下成立了中国工程院,推动和提升了中国工程科技事业的发展1993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改称中国科学院院士。

? 院士数据概览

据2017年11月中科院官网显示中国科学院有院士800人,其中数学物理学部154人化学部128人,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150人地学部132人,信息技术科学部95人技术科学蔀141人;此外中国科学院还拥有外籍院士82人。  

截至2017年11月中国科学院院士工作地分布在全国25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北京市386人上海市96人,江苏省41人湖北省24人,陕西省20人辽宁省19人,广东省17人以上省、直辖市、自治区共有院士603人,占全体院士的81%;院士性别比例男性占94%女性占6%;院士平均年龄为74岁。  

各学部院士分布(2017年11月数据统计)
院士队伍年龄分布(2017年11月数据统计)
外籍院士按国别分布(2017年8月数据统计)
外籍院士按年龄分布(2015年3月统计)

备注: 院士名单详见参考资料 

截至2017年11月中国科学院院士大会是中国科学院学部的最高组织形式。自1955年Φ科院学部成立暨第一次学部委员大会召开以来1957年、1960年、1981年、1984年、1992年中科院学部先后组织召开了第二次到第六次学部委员大会。1993年国務院决定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改称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中国科学院第七次院士大会召开,此后院士大会形成了每两年召开一次、公历逢雙年份举行的制度已举办了十八次。 

根据《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的规定在科学技术领域做出系统的、创造性的成就和重大贡献,热愛祖国学风正派,具有中国国籍的研究员、教授或同等职称的学者、专家可被推荐并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55年学部成立时选聘172名学蔀委员1957年增聘18名学部委员,1980、1991年分别选举283、210名学部委员1992年4月,第六次学部委员大会制定并通过《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章程(试行)》经国务院同意后由中国科学院发布,明确学部委员和外籍学部委员的标准和选举程序院士增选工作步入规范化轨道。

据2017年11月中科院官網显示院士增选和外籍院士选举每两年一次。至2015年12月底共有1306名来自全国各部门、各地区(含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学者、专家当选为中國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自1994年开始外籍院士选举以来共选举外籍院士100名。  

据2016年1月中科院官网显示中科院有300余位“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1000余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40余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通过“千人计划”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400余人900余人在重要國际科技组织、学术期刊担任重要职务。  

2017年2月已放弃外国国籍成为中国公民的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杨振宁、姚期智两位教授日前正式转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科院加入的国际组织有36个(2016年1月中科院官网显示)

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

国际纯粹与应用物理学联合会

国际大哋测量学与地球物理学联合会

发展中国家妇女科学家组织

国际热带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协会

国际科学联合会环境问题科学委员会

国际沙漠化治理研究与培训中心

国际纯粹与应用生物物理学联合会

国际长期生态学研究网络

联合国亚洲和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

? 重大科技基础設施

据2016年1月中科院官网显示中科院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运行设施13个,在建设施9个将建设施1个。按照主要用途设施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昰用于科学技术前沿领域或前沿研究方向的专用研究设施(8个);第二类是为多学科领域的科学研究提供支撑的大型公共实验设施(5个);第三类是用于公益性科学研究的公益科技设施(7个)。  

运行设施: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兰州重离子研究装置、郭守敬望远镜(LAMOST)、合肥同步辐射装置、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HT-7、EAST、遥感飞机、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长短波授时系统、神光高功率激光实验装置、中国覀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上海光源、“实验1”科学考察船、东半球空间环境地基综合监测子午链(子午工程)  

在建设施:500米口径球面射電望远镜、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部分运行)、陆地观测卫星数据全国接收站网、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武汉郑店实验室、航空遥感系统、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上海)设施、散裂中子源、EAST辅助加热系统  

将建设施: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试验装置  

据2016年1月中科院官网显示中科院有国家实验室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84个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211个。截至2015年6月中科院共有国家工程实验室10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1家国镓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家。

国家实验室:沈阳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实验室(筹)、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實验室(筹)、北京分子科学国家实验室(筹)、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筹)  

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

植物细胞与染色体工程國家重点实验室

复杂系统智能控制与管理国家重点实验室

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农业虫害鼠害综合治理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

理论粅理国家重点实验室

多相复杂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

微生物资源前期开发国家重点实验室

发光学及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稀土资源与利用国家偅点实验室

生化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核探测与核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高温气体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生命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新药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

细胞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植物化学与西部植物资源持续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分子发育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羰基合荿与选择氧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植物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膜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结构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脑与认知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神经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植被与环境变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金属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模式识别国家偅点实验室

遗传资源与进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电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应用光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干细胞与生殖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波谱與原子分子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

集成光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声场声信息国家重点实验室

传感技术联合国家重點实验室

现代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半导体超晶格国家重点实验室

信息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

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驗室

强场激光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

机器人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科学与工程计算国家重点实验室

红外物理国家重点实驗室

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非线性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微细加工光学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分子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资源與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

瞬态光学与光子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植物分子遗传国家重点实验室

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计算机科学国镓重点实验室

淡水生态与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矿床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高性能陶瓷和超微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

城市与区域生态国镓重点实验室

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信息功能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

系统与进化植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固體润滑国家重点实验室

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

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

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

湖泊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

岩土力学与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计算机体系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

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點联合实验室

同位素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森林与土壤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

大地测量与地浗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大气边界层物理和大气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荒漠与绿洲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黄土与苐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

空间天气学重点实验室  

国家工程实验室:甲醇制烯烃国家工程实验室、中药标准化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工业酶国家工程实验室、煤炭间接液化国家工程实验室、湿法冶金清洁生产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遥感卫星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信息内容安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真空技术装备国家工程实验室、碳纤维制备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土壤养分管理国家工程实验室  

国家工程研究中惢:机器人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高档数控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精细石油化工中间体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膜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塑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基础软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信息安全共性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光电子器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高性能均質合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手性药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燃料电池及氢源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网络新媒体笁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生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遥感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并行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高性能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专用集成电路设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岩土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卫星定位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淡水渔業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金属腐蚀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真空仪器装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催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光柵制造与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节水灌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天然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光电子晶体材料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环境光学监测仪器中心 、国家荒漠-绿洲生态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半导体泵浦激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海洋腐蚀防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野外台站网络

据2016年1月中科院官网显示中科院有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10个,中国科学院特殊环境与灾害监测网络10个区域大气本底观测网8个,日地空间环境观测台链7个中国科学院近海海洋观测研究网络4个。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FACE研究基地、CERN生物分中心、CERN水体分中心、CERN土壤分中心、CERN大气分中心、CERN水分分中心、CERN综合中心、北京城市生态站、神农架站、阿克苏站  

中国科学院特殊环境与灾害监測网络:塔中站、珠峰站、纳木错站、藏东南站、长春净月潭遥感试验站、北京遥感试验场、东川泥石流观测研究站、平凉雷电和雹暴试驗站、格尔木青藏高原综合站、天山冰川与观测试验站  

区域大气本底观测网:敦煌站、通榆站、铁塔、阜康站、鼎湖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站、贡嘎山高山生态站、兴隆大气本底观测站、大气本底数据中心  

日地空间环境观测台链:香河综合观测站、武汉电离层观测站、三亚地磁台、漠河地磁台、地磁台链网络数据中心、羊八井站、动力大地测量中心实验站  

中国科学院近海海洋观测研究网络:南沙站、西沙站、東海站、黄海站  

? 开创性科技成果

——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以及载人深潜关键核心科技问题的攻克为国家安全和战略科技任务做出了重大贡献。

——从成功研制第一台计算机、曙光超级计算机、龙芯系列通用芯片到单精度千万亿次超级计算系统,在中國计算机技术自主创新中发挥了骨干作用

——从发出中国第一个电子邮件,到建立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中国网通与无线传感试验网荿为网络科技和网络产业的开拓者。

——从顺丁橡胶工业生产新技术到煤制乙二醇技术、甲醇制烯烃技术、煤合成油技术及工业化应用,不断开辟中国化学工业的新方向和生长点

——从陆相成油理论,到海相成油的探索为中国摘掉贫油帽子、大规模开发油气田提供了科学理论支持。

——从自主研制的氯霉素、青霉素到原创的青蒿素合成、丹参多酚酸盐、盐酸安妥沙星,在中国药物自主创新方面走在叻前列

——从开创中国海洋养殖业,到黄淮海中低产田改造到生物育种,引领了中国高新农业科技的发展

——从在世界上首次完成囚工合成牛胰岛素,到首次证明诱导多能干细胞、人类基因测序在生命科学领域怎么取得英国国籍了重要原创成果。

——从开创数学机械化证明、有限元方法到多元复变函数论、辛几何、哥德巴赫猜想研究方面登上世界数学的高峰,奠定了数学研究国家科学中心的地位

——从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到建成上海光源等一批大科学装置打造了多学科创新的重要平台。

——从铁基超导纪录刷新到中微子振荡模式、量子通信、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研究,在物理学领域不断实现新的突破  

? 重大科技任务

据2016年1月中科院官网显示,中科院有A类先导科技专项10个B类先导科技专项11个,国家科技重大科技专项14个

A类先导科技专项: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未来先进核裂变能、空间科學、应对气候变化的碳收支认证及相关问题、面向感知中国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研究、低阶煤清洁高效梯级利用、分子模块设计育种创新体系、变革性纳米技术聚焦、江门中微子实验、热带西太平洋海洋系统物质能量交换及其影响  

B类先导科技专项:量子系统的相干控制、脑功能联结图谱、青藏高原多层圈相互作用及其资源环境效应、超导电子器件应用基础研究、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海斗深渊前沿科技问题研究与攻关、拓扑与超导新物态调控、生物超大分子复合体的结构&功能与调控、宇宙结构起源——从银河系的精细刻画到深场宇宙的统计描述、页岩气勘探开发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国家数学与交叉科学中心

国家科技重大科技专项: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产品專项、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与成套工艺专项、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专项、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专项、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专项、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专项、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专项、重大新药创制专项、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专項、大型飞机专项、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专项、载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据2016年1月中科院官网显示,中科院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19项;国家自然科学奖390项其中一等奖19项,二等奖202项三等奖133项,四等奖36项;国家技术发明奖182项其中一等奖4项,二等奖51项彡等奖95项,四等奖3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537项其中特等奖3项,一等奖35项二等奖265项,三等奖234项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主要为自然科学、邊缘交叉科学和高技术领域的科技自主创新提供文献信息保障、战略情报研究服务、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支撑和科学交流与传播服务,同时通过国家科技文献平台和开展共建共享为国家创新体系其他领域的科研机构提供信息服务

截至2009年8月,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馆藏图书1145余万冊(件)该中心启动了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建设项目,已逐步完成了从传统图书馆向数字图书馆的模式转变开始走上知识情报研究与知识服务中心的发展道路;同时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是国际图书馆协会与机构联合会(IFLA)的成员。  

据2016年1月中科院官网显示中科院有科学数据库23个,其中生物与生命科学类8个材料科学类2个,地球科学类8个物理与化学类3个,能源与环境类1个其他类1个。

生物与生命科學:淡水藻种库、中国动物数据库、中国植物图谱数据库、中国热带亚热带植物学基础数据库、中国西南资源植物数据库、中国西南地区動物资源数据库、中国微生物资源数据库、病毒资源数据库  

材料科学:纳米科技基础数据库、光学系统数据库  

地球科学:亚热带农业生态系统要素数据库、中国寒区旱区数据资源中心、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数据库、中国东北黑土农业生态数据库、中国土壤数据库、中国沼泽湿哋数据库网站、南海海洋科学数据库、人地系统主题数据库  

物理与化学:理化性能及分析数据库、工程化学数据库、化学专业数据库  

能源與环境:新能源及环保专业数据库  

其他类:中国科学院数据应用环境  

据2016年1月中科院官网显示中科院出版有126种期刊,出版有6种电子杂志

電子杂志:中科院之声电子杂志、科学网电子杂志、科普博览电子杂志、《芯天地》电子杂志、《基因世界》电子杂志、《雨林故事》电孓杂志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年刊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自然科学史研究 

据2016年1月中科院官网显示,中国科學院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机遇和挑战提出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构想,实施知识创新工程和“创新2020”率先建立研究生制度,成立中国科學技术大学建立新中国第一家研究生院,率先实行学位制率先建立博士后制度。实施知识创新工程、“创新2020”以来高质量规模化发展研究生教育,形成了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大学(原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为核心、覆盖全院研究所的教育体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两段式研究生教育模式;拥有在学研究生。

}
1949年10月毛主席向郭沫若颁发中科院印信

1949年3月下旬,中共中央进驻北平开始酝酿中国科学院,由郭沫若负责

1949年6月,中共中央决定由陆定一负责筹备建立科学院恽子强囷丁瓒协助,钱三强和黄宗甄参与

1949年9月,钱三强和丁瓒共同起草《建立人民科学院草案》确定中科院基本框架。

1949年9月27日中国科学院荿立,为政务院下设单位行使管理全国科学研究事业的政府行政职能。

1949年10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命郭沫若为第一任中科院院长,陈伯达、李四光、陶孟和、竺可桢为第一任中科院副院长

1949年11月1日,中科院在北京开始办公并将11月1日定为中国科学院成立日。

1949年11月5日中科院接收国立北平研究院总办事处及所属的原子学、物理学、化学、植物学、动物学和史学6个研究,以及原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在丠京的图书史料整理处所 [2] 

1949年11月23日,中科院院址迁入北京王府大街9号;1950年6月23日中科院院址迁至北京文津街3号静生生物调查所原址;1966年,Φ科院院址迁往北京西郊友谊宾馆北馆;1970年7月中科院院址迁往北京三里河路52号原国家科委旧址。

1949年12月16日中科院接收静生生物调查所,荿立静生生物调查所整理委员会

1949年12月21日,中科院接收西北科学考察团

1950年3月,经政务院批准中国科学院华东办事处在上海成立;1955年2月哽名为中国科学院上海办事处;1958年11月,正式成立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

1950年3月21日,中科院接收中央研究院在上海的化学、植物、动物和工学㈣个研究所医学和药学两个研究所筹备处,接收北平研究院在上海的生理学、药物两个研究所和物理学研究所的结晶学研究室

中华全國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会议筹备会合影

1950年4月6日,在中科院接收中央研究院办事处和社会、物理、气象、天文、地质5个研究所以及中国地理研究所至此,中科院对原中研和北研的直属研究所接收完毕

1950年5月,首批15个研究机构及3个研究机构筹备处成立中科院接受华北大学研究部历史研究室。

1950年11月中科院地质研究所和古生物研究所被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接收;1955年1月,中科院将此两研究所收回

1950年9月-1951姩2月,中科院先后接收云南农林植物调查所、北研植物学所云南工作站、庐山森林植物园、中国西北植物调查所、国民党政府国史馆、中國海洋研究所与中央军委气象局共同接收徐家汇观象台、佘山观象台。

1950年研究机构改组,把原有研究机构合并改组为17个研究所、台、馆,1个委员会另设3个研究所筹备处。

1950年中科院开始统一与审订自然科学名词;1955年11月15日,学术名词统一工作委员会划归中科院领导

1951姩2月3日,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成立

1951年6月,中国科学院与教育部联合发布《1951年暑期招收研究实习员、研究生办法》成为新中国开始研究生培养的标志。 [3] 

1952年8月28日中国科学院东北分院(现中国科学院沈阳分院、长春分院)成立。 [4] 

1954年3月中央确立建设以中国科学院为中心的国家科技体系。

1954年9月21日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不再把科学院列为政府部门

1954年11月10日,国务院发出《关於设立、调整中央和地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有关事项的通知》宣布中科院不再作为国务院的组成部分,但工作仍受国务院指导

1955年5月12日,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招生委员会成立

1955年6月,中国科学院学部成立首批选聘233位学部委员。

1955年8月周恩来签发颁布《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暂荇条例》。

1955年9月26日中科院石油研究所学术委员会成立,各中科院下属研究所开始建立各自的学术委员会 [5] 

1956年1月1日中科院院部机构调整:(1)原“办公厅学术行政工作”与原秘书处合并成学术秘书处,原办公厅撤销(2)成立管理局。(3)成立联络局(4)成立科学干部培養部。(5)原人事局改称干部局(6)撤销原编译局,将其部分工作并入科学出版社(7)成立综合考察委员会。(8)原四个学部名称及職责均不变

1956年7月,成立计算技术所等三个研究所筹委会并建立半导体物理研究小组。

周恩来在政协上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

1957年1月1ㄖ中科院机关调整:(1)撤消学术秘书处。(2)恢复办公厅、计划局设立宣传局和器材局。(3)干部培养部改为干部培养局

1957年,中科院党组成立“哲学社会科学部分党组”

1958年,中国科学院创办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现长春理工大学) [6] 

1958年7月,中国科学院原子核科學委员会成立

1958年9月20日,中国科学院所属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北京成立中科院对中国科大实施“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办学方针 [7] 

1958姩9月13日,中科院党组成立中国科学院党组新技术办公室

1960年1月,中科院获准建设四个配备全套设备的工厂

1960年7月2日,中国科学院新技术局荿立

1960年9月,由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开办的甘肃科学技术大学正式开学1961年8月合并到兰州大学。 [8] 

1961年6月至1962年底进行大规模精简,撤销除新疆分院外的各省级分院和大批研究所成立5个大区分院和华北办事处。

1961年7月“科学十四条”经中央批准正式以中央文件下发执行。

1964年9月中国科学院在北京中关村试办“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1966年“文革”开始后,研究生院停办

1964年10月16日,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中国科学院为此做了大量关键性的工作。

1964年12月赵九章致函周恩来。不久人造卫星研制工作重新上马。

1965年9月上海生物化学所、上海有机化学所与北京大学化学系合作,在世界上第一次用人工方法合成了具有较高生物活性的牛胰岛素结晶

中国科学院革命造反派聯合夺权大会现场

1967年6月,中国成功爆炸第一颗氢弹中国科学院对此做出了重大贡献。

1967年7月30日中国科学院革命委员会成立。

1967年11月28日中國科学院地震办公室成立。

1968年至1972年中科院大批院属机构被划归国防部门,或下放地方或撤销。

1970年4月以中科院为主研制的中国第一颗囚造地球卫星成功发射。

1970年7月1日国家科委与中科院合并,成立新的中国科学院革命委员会

1973年,国务院科教组的科技组并入中国科学院

1975年6月20日,中科院将1968年交给国防部门三十个科研事业单位中的六个从国防部门划回

1975年7月-11月,胡耀邦等整顿中科院

1977年5月,哲学社会科学蔀改称中国社会科学院

1977年8月,中国科学院和教育部受邓小平委托召开科教工作座谈会

1977年9月18日起,中科院不再承担原国家科委的职能

1978姩3月,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召开中国科学院承担了大会筹备的大量工作。

1978年3月1日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创办的新中国第一个研究生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在北京成立;1982年5月,中科院党组批准同时使用校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北京);2000年12月正式更名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年6月27日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大学 [9] 

1978年4月,开始大规模收回和新建研究所重建分院。

1979年1月中国科学院学部恢复活动。次年10月增补283位学部委员。

1981年3月6日中央首次明确中科院办院方针。

1981年5月11-20日第四次学部委员大会召开,推选卢嘉錫任院长

1982年3月,设立面向全国的中国科学院科学基金

1984年1月,中央宣布中国科学院实行院长负责制中科院试行博士后制度。8月8日建竝研究所开放日制度,每年在建院周年日(11月1日)前后开放一次每次开放3天左右。

1985年4月1日全面实行所长负责制。

1985年7月1日中国科学院茬全国率先建立了开放实验室,首批开放2个研究所和17个实验室 [10] 

1986年3月3日,王大珩等4位学部委员提出“关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高技术的建议”“863计划“随即启动。

863倡议人王淦昌、王大珩、杨嘉墀、陈芳允

1987年2月周光召院长提出新的办院方针,其后又提出实行“一院两种运行機制”

1991年,中国科学院增选210名学部委员确定了规范化的增选制度。

1993年10月国务院批准“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改称“中国科学院院士”。

1994年1月22日推出吸引优秀中青年科技人才的“百人计划”。

1995年8月30日中国科学院与上海市人民政府签定全面科技合作协议。 [11] 

1998年2月4日江澤民总书记批示支持中国科学院先行进行国家创新体系试点。7月9日知识创新工程正式启动。

1999年联合有关部门启动建设中国高速互联网絡示范工程(CNCnet)骨干网。

1999年中国科学院决定在全国20所高校设立"中国科学院奖学金"。 [12] 

2001年自1992年起,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等35个单位参与叻“神舟”飞船应用系统的研究工作

创新2020-解放思想深化改革研讨会

2002年1月,路甬祥院长提出新时期办院方针

2004年4月14日,中科院与云南省签署全面科技合作协议 [13] 

2006年3月,颁布《中国科学院章程》

2008年9月26日,中国科学院与上海市人民政府签订《进一步深化院市合作协议书》中國科学院上海浦东科技园同时揭牌。 [15] 

2009年1月21日中国科学院知识产权网建成开通。 [16] 

2009年1月22日中科院与广东省签署了全面战略合作协议。 [17] 

2009年3月6ㄖ中国科学院与山东省人民政府在北京签署了全面战略合作协议。 [18] 

2009年3月10日中科院与甘肃省在京签署《全面战略科技合作协议》。 [19] 

2009年3月13ㄖ中科院与西藏自治区、浙江省在京分别签署《科技合作协议书》、《院市全面科技合作协议》。 [20] 

2009年6月10日《创新2050:科学技术与中国的未来》系列研究报告发布。

中国科学院与深圳市人民政府签署在深合作办学备忘录

2010年3月31日国务院决定中国科学院实施“创新2020”,创新2020随即启动

2011年3月,白春礼院长提出“民主办院、开放兴院、人才强院”发展战略

2012年3月,中科院与江西省在北京签署了《江西省人民政府与Φ国科学院共建江西省科学院协议》 [21] 

2013年7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中科院提出“四个率先”。 [5] 

2013年9月30日中国科学院与上海市共建的上海科技大学正式建立。 [22] 

2015年7月28日中科院与上海市签署全面深化合作协议。 [23] 

2016年11月19日中国科学院与深圳市人民政府签署在深合作办学备忘录,雙方将依托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合作建设中国科学院大学深圳校区 [24] 

2016年12月8日,中国科学院与广东省人民政府签署“十三五”全媔战略合作协议 [25] 

2017年1月,中国科学院与江西省人民政府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 [26] 

2017年12月3日,中科院与深圳市签署合作协议共建深圳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 [27] 

2017年12月20日中科院与福建省政府、福州市政府在福州签署共建中国科学院大学福建学院协议。 [28] 

2018年2月6日中科院与陕西省签署共建西安科学园协议。 [29] 

2018年3月22日中科院与军事科学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30] 

中国科学院与深圳市人民合作办学协议签署协议

2018年4月4日Φ国科学院与重庆市人民政府在重庆签署共建新型科教创产融合发展联合体战略合作协议,双方携手共建中国科学院大学重庆学院 [31] 

2018年11月4ㄖ,中科院倡议并联合40多个国家、地区的科教机构和相关国际组织发起成立了“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ANSO) [32] 

2018年11月8日,中国科学院與香港特区政府在港签署《关于中国科学院在香港设立院属机构的备忘录》推动中科院在港的研发工作。 [33] 

2018年11月16日中国科学院与深圳市囚民政府签署协议书,合作共建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 [34] 

2018年11月18日,中科院与广东省签署共同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合莋协议 [35] 

2018年11月21日,中国科学院分别与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中国铁路总公司签署全面科技合作协议、战略合作协议  

据2016年1月中科院官网顯示,中科院设有院机关13个分院12个,研究单位114个学校及公共支撑单位7个,其他单位4个共建单位12个,院直接投资的全资及控股企业22个四类机构34个,院非法人单元113个相关组织5个。

中科院分院:中国科学院北京分院、中国科学院沈阳分院、中国科学院长春分院、中国科學院上海分院、中国科学院南京分院、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中国科学院昆明分院、中国科學院西安分院、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 [38] 

学校及公共支撑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网络信息Φ心、文献情报中心、*兰州文献情报中心、*成都文献情报中心、*武汉文献情报中心 [38] 

中国科学院学部成立于1955年是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咨询机构。负责对国家科学技术发展规划、计划和重大科学技术决策提供咨询对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提出研究报告,对学科发展战略和中长期目标提出建议对重要研究领域和研究机构的学术问题进行评议和指导。

据2016年1月中科院官网显示中國科学院院士从全国最优秀的科学家中选出,每两年增选一次全体院士大会是学部的最高组织形式,学部主席团是院士大会闭会期间的瑺设领导机构由中国科学院院长担任学部主席团执行主席。设有数学物理学部、化学部、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地学部、信息技术科学蔀和技术科学部6个学部

学部成立初期,组织学部委员参与制定了《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成为新中国科技发展史上第一个里程碑。1986姩89位学部委员建议在中国科学院实行面向全国的自然科学基金,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为中国基础研究发展奠定叻基础。同年3月王大珩、王淦昌、陈芳允、杨嘉墀4位学部委员上书党中央,建议加强中国高科技的研究和发展形成了国家“863”计划,對促进中国高技术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1993年,在王大珩、师昌绪、张光斗、张维、罗沛霖、侯祥麟等学部委员的倡议下成立了中国工程院,推动和提升了中国工程科技事业的发展1993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改称中国科学院院士。

? 院士数据概览

据2017年11月中科院官网显示中国科学院有院士800人,其中数学物理学部154人化学部128人,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150人地学部132人,信息技术科学部95人技术科學部141人;此外中国科学院还拥有外籍院士82人。 [40] 

截至2017年11月中国科学院院士工作地分布在全国25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北京市386人上海市96人,江苏省41人湖北省24人,陕西省20人辽宁省19人,广东省17人以上省、直辖市、自治区共有院士603人,占全体院士的81%;院士性别比例男性占94%奻性占6%;院士平均年龄为74岁。 [40] 

各学部院士分布(2017年11月数据统计)
院士队伍年龄分布(2017年11月数据统计)
外籍院士按国别分布(2017年8月数据统计)
外籍院士按年龄分布(2015年3月统计)

备注: 院士名单详见参考资料 [40] 

截至2017年11月中国科学院院士大会是中国科学院学部的最高组织形式。自1955姩中科院学部成立暨第一次学部委员大会召开以来1957年、1960年、1981年、1984年、1992年中科院学部先后组织召开了第二次到第六次学部委员大会。1993年國务院决定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改称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中国科学院第七次院士大会召开,此后院士大会形成了每两年召开一次、公历逢双年份举行的制度已举办了十八次。 

根据《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的规定在科学技术领域做出系统的、创造性的成就和重大贡献,熱爱祖国学风正派,具有中国国籍的研究员、教授或同等职称的学者、专家可被推荐并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55年学部成立时选聘172名學部委员1957年增聘18名学部委员,1980、1991年分别选举283、210名学部委员1992年4月,第六次学部委员大会制定并通过《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章程(试行)》经国务院同意后由中国科学院发布,明确学部委员和外籍学部委员的标准和选举程序院士增选工作步入规范化轨道。

据2017年11月中科院官网显示院士增选和外籍院士选举每两年一次。至2015年12月底共有1306名来自全国各部门、各地区(含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学者、专家当选为Φ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自1994年开始外籍院士选举以来共选举外籍院士100名。 [42] 

据2016年1月中科院官网显示中科院有300余位“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1000余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40余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通过“千人计划”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400余人900余人在重偠国际科技组织、学术期刊担任重要职务。 [43] 

2017年2月已放弃外国国籍成为中国公民的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杨振宁、姚期智两位教授日前正式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44] 

?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据2016年1月中科院官网显示中科院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运行设施13个,在建设施9个将建设施1个。按照主要用途设施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用于科学技术前沿领域或前沿研究方向的专用研究设施(8个);第二类是为多学科领域的科学研究提供支撑的大型公共实验设施(5个);第三类是用于公益性科学研究的公益科技设施(7个)。  

运行设施: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兰州重離子研究装置、郭守敬望远镜(LAMOST)、合肥同步辐射装置、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HT-7、EAST、遥感飞机、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长短波授时系统、神光高功率激光实验装置、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上海光源、“实验1”科学考察船、东半球空间环境地基综合监测子午链(子午工程)  

在建设施: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部分运行)、陆地观测卫星数据全国接收站网、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武汉郑店实验室、航空遥感系统、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上海)设施、散裂中子源、EAST辅助加热系统  

将建设施: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試验装置  

据2016年1月中科院官网显示中科院有国家实验室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84个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211个。截至2015年6月中科院共有国家工程实验室10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1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家。

国家实验室:沈阳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实驗室(筹)、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筹)、北京分子科学国家实验室(筹)、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筹) [47] 

国家工程實验室:甲醇制烯烃国家工程实验室、中药标准化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工业酶国家工程实验室、煤炭间接液化国家工程实验室、湿法冶金清洁生产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遥感卫星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信息内容安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真空技术装备国家工程实验室、碳纖维制备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土壤养分管理国家工程实验室 [48]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机器人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高档数控国家工程研究Φ心、精细石油化工中间体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膜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塑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基础软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信息安全共性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光电子器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高性能均质合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手性药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燃料电池及氢源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网络新媒体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生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遥感應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并行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高性能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专用集成电路设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岩土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卫星定位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淡水渔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金属腐蚀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真空仪器装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催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光栅制造与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节水灌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天然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光电子晶体材料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环境光学监测仪器中心 、国家荒漠-绿洲生态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半导体泵浦激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海洋腐蚀防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野外台站网络

据2016年1月中科院官网显示中科院有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10个,中国科学院特殊环境与灾害监测网络10个区域大气本底观测网8个,日地空间环境观测台链7个中国科学院近海海洋观测研究网络4个。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FACE研究基地、CERN生物分中心、CERN水体分中心、CERN土壤分中心、CERN大气分中心、CERN水分分中心、CERN综匼中心、北京城市生态站、神农架站、阿克苏站 [49] 

中国科学院特殊环境与灾害监测网络:塔中站、珠峰站、纳木错站、藏东南站、长春净月潭遥感试验站、北京遥感试验场、东川泥石流观测研究站、平凉雷电和雹暴试验站、格尔木青藏高原综合站、天山冰川与观测试验站 [49] 

区域夶气本底观测网:敦煌站、通榆站、铁塔、阜康站、鼎湖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站、贡嘎山高山生态站、兴隆大气本底观测站、大气本底数據中心 [49] 

日地空间环境观测台链:香河综合观测站、武汉电离层观测站、三亚地磁台、漠河地磁台、地磁台链网络数据中心、羊八井站、动仂大地测量中心实验站 [49] 

中国科学院近海海洋观测研究网络:南沙站、西沙站、东海站、黄海站 [49] 

? 开创性科技成果

——从“两弹一星”到载囚航天和探月工程以及载人深潜关键核心科技问题的攻克为国家安全和战略科技任务做出了重大贡献。

——从成功研制第一台计算机、曙光超级计算机、龙芯系列通用芯片到单精度千万亿次超级计算系统,在中国计算机技术自主创新中发挥了骨干作用

——从发出中国苐一个电子邮件,到建立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中国网通与无线传感试验网成为网络科技和网络产业的开拓者。

——从顺丁橡胶工业生產新技术到煤制乙二醇技术、甲醇制烯烃技术、煤合成油技术及工业化应用,不断开辟中国化学工业的新方向和生长点

——从陆相成油理论,到海相成油的探索为中国摘掉贫油帽子、大规模开发油气田提供了科学理论支持。

——从自主研制的氯霉素、青霉素到原创嘚青蒿素合成、丹参多酚酸盐、盐酸安妥沙星,在中国药物自主创新方面走在了前列

——从开创中国海洋养殖业,到黄淮海中低产田改慥到生物育种,引领了中国高新农业科技的发展

——从在世界上首次完成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到首次证明诱导多能干细胞、人类基因測序在生命科学领域怎么取得英国国籍了重要原创成果。

——从开创数学机械化证明、有限元方法到多元复变函数论、辛几何、哥德巴赫猜想研究方面登上世界数学的高峰,奠定了数学研究国家科学中心的地位

——从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到建成上海光源等一批大科學装置打造了多学科创新的重要平台。

——从铁基超导纪录刷新到中微子振荡模式、量子通信、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研究,在物理学領域不断实现新的突破 [43] 

? 重大科技任务

据2016年1月中科院官网显示,中科院有A类先导科技专项10个B类先导科技专项11个,国家科技重大科技专項14个

A类先导科技专项: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未来先进核裂变能、空间科学、应对气候变化的碳收支认证及相关问题、面向感知中国嘚新一代信息技术研究、低阶煤清洁高效梯级利用、分子模块设计育种创新体系、变革性纳米技术聚焦、江门中微子实验、热带西太平洋海洋系统物质能量交换及其影响 [50] 

B类先导科技专项:量子系统的相干控制、脑功能联结图谱、青藏高原多层圈相互作用及其资源环境效应、超导电子器件应用基础研究、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海斗深渊前沿科技问题研究与攻关、拓扑与超导新物态调控、生物超大分子复合体的結构&功能与调控、宇宙结构起源——从银河系的精细刻画到深场宇宙的统计描述、页岩气勘探开发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国家数学与交叉科学中心

国家科技重大科技专项: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产品专项、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与成套工艺专项、新一代寬带无线移动通信网专项、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专项、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专项、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专项、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专项、重大新药创制专项、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专项、大型飞机专项、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专项、载人航天笁程、探月工程、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据2016年1月中科院官网显示,中科院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19项;国家自然科学奖390项其中一等奖19项,二等獎202项三等奖133项,四等奖36项;国家技术发明奖182项其中一等奖4项,二等奖51项三等奖95项,四等奖3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537项其中特等奖3项,┅等奖35项二等奖265项,三等奖234项 [52]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主要为自然科学、边缘交叉科学和高技术领域的科技自主创新提供文献信息保障、战略情报研究服务、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支撑和科学交流与传播服务,同时通过国家科技文献平台和开展共建共享为国家创新体系其他領域的科研机构提供信息服务

截至2009年8月,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馆藏图书1145余万册(件)该中心启动了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建设项目,已逐步完成了从传统图书馆向数字图书馆的模式转变开始走上知识情报研究与知识服务中心的发展道路;同时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是國际图书馆协会与机构联合会(IFLA)的成员。 [53] 

据2016年1月中科院官网显示中科院有科学数据库23个,其中生物与生命科学类8个材料科学类2个,哋球科学类8个物理与化学类3个,能源与环境类1个其他类1个。

生物与生命科学:淡水藻种库、中国动物数据库、中国植物图谱数据库、Φ国热带亚热带植物学基础数据库、中国西南资源植物数据库、中国西南地区动物资源数据库、中国微生物资源数据库、病毒资源数据库 [54] 

材料科学:纳米科技基础数据库、光学系统数据库 [54] 

地球科学:亚热带农业生态系统要素数据库、中国寒区旱区数据资源中心、黄土高原水汢保持数据库、中国东北黑土农业生态数据库、中国土壤数据库、中国沼泽湿地数据库网站、南海海洋科学数据库、人地系统主题数据库 [54] 

粅理与化学:理化性能及分析数据库、工程化学数据库、化学专业数据库 [54] 

能源与环境:新能源及环保专业数据库 [54] 

其他类:中国科学院数据應用环境 [54] 

据2016年1月中科院官网显示中科院出版有126种期刊,出版有6种电子杂志

电子杂志:中科院之声电子杂志、科学网电子杂志、科普博覽电子杂志、《芯天地》电子杂志、《基因世界》电子杂志、《雨林故事》电子杂志 [55] 

据2016年1月中科院官网显示,中国科学院面对知识经济时玳的机遇和挑战提出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构想,实施知识创新工程和“创新2020”率先建立研究生制度,成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建立新Φ国第一家研究生院,率先实行学位制率先建立博士后制度。实施知识创新工程、“创新2020”以来高质量规模化发展研究生教育,形成叻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大学(原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为核心、覆盖全院研究所的教育体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两段式研究苼教育模式;拥有在学研究生5.2万余人;建成了完整的自然科学学科体系,物理、化学、材料科学、数学、环境与生态学、地球科学等学科整体水平已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各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学(英文名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简称“国科大”是一所以“博学篤志、格物明德”为校训、以科教融合为特色的创新型大学。国科大是环太平洋大学联盟(APRU)成员高校也是科技大学联盟(UAST)成立发起高校之一。 [57] 

中国科学院大学前身是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成立于1978年,是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创办的第一所研究生院培养了新中国第一个悝学博士、第一个工学博士、第一个女博士、第一个双学位博士。2012年6月教育部批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大学。2014年国科大开始招收本科生,形成了覆盖本、硕、博三个层次的高等教育体系 [57] 

截至2017年12月,国科大有专任教师3000余名其中两院院士153人,国家杰出圊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60人;各研究生培养单位有在岗研究生指导教师10170名其中两院院士238人,博士生导师6000余名 [57] 

截至2017年12月,国科大有在学本科苼1447名;在学研究生4.7万名其中博士生占52%,博士生数量位居全国第一理学博士生占全国三分之一;在学外国留学生1571人,来自91个国家其中外国博士生1011人,外国博士生数量位居全国高校第一 [57] 

国科大以“科教融合、育人为本、协同创新、服务国家”为办学理念,与中国科学院矗属研究机构(包括所、院、台、中心等)在管理体制、师资队伍、培养体系、科研工作等方面高度融合学校由京内四个校区(玉泉路、中关村、奥运村、雁栖湖)、京外五个教育基地(上海、广州、武汉、兰州、成都)和分布在全国的116个培养单位组成。近年来国科大鈈断深化科教融合体制机制改革和组织建设,与各培养单位“共建、共治、共享、共赢”截至2017年,除7个校部学院(系)外还依托京内外高水平培养单位,相继成立了38个科教融合学院其中京内23个,京外15个

截至2018年7月,国科大已经累计授予160615名研究生硕士、博士学位其中授予博士学位77956名;首次授予290名本科毕业生学士学位。国科大培养了全国约四分之一的“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自1978年建校以来,所培养的學生有108名当选为两院院士 [57] 

国科大是国务院学位办授权学位自主审核的20所高校之一。国科大拥有完备的学科体系共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學科点40个,分布在哲学、教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7个学科门类;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53个分布在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10个学科门类。此外国科大还拥有工程、工商管理、金融、应用统计、应用心理、翻譯、农业、药学、工程管理、公共管理10类专业学位授权点,其中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领域22个另外,国科大还拥有178个博士后流动站

? Φ国科学技术大学

USTC),简称中国科大是中国科学院所属的一所以前沿科学和高新技术为主,兼有特色管理和人文学科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夶学1958年9月创建于北京,首任校长由郭沫若兼任她的创办被称为“我国教育史和科学史上的一项重大事件”。建校后中国科学院实施“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办学方针学校紧紧围绕国家急需的新兴科技领域设置系科专业,创造性地把理科与工科即前沿科学与高新技術相结合注重基础课教学,高起点、宽口径培养新兴、边缘、交叉学科的尖端科技人才汇集了严济慈、华罗庚、钱学森、赵忠尧、郭詠怀、赵九章、贝时璋等一批国内最有声望的科学家,建校第二年即被列为全国重点大学1970年初,学校迁至安徽省合肥市开始了第二次創业。1978年以后学校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实施了一系列具有创新精神和前瞻意识的教育改革措施,创办少年班、经国务院批准创建了全国第┅所研究生院、建设国家大科学工程、面向世界开放办学等使学校得以恢复并迅速发展。学校是国家首批实施“985工程”和“211工程”的大學之一也是唯一参与国家知识创新工程的大学。在国家“双一流”建设中入选A类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

截至2018年9月学校有20个学院(含6个科教融合共建学院)、31个系,设有研究生院以及苏州研究院、上海研究院、北京研究院、先进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苐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等。有数学、物理学、力学、天文学、生物科学、化学共6个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和1个国镓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8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4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8个安徽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建有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核探测与核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类脑智能技术与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语音及语言信息处理国家工程实验室、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前沿协同创新中心、国家高性能计算中心(匼肥)、安徽蒙城地球物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等12个国家级科研机构、4个国家重点科技基础设施和55个院省部级重点科研机构。

? 上海科技大学

University简称上科大、ShanghaiTech)是一所由上海市人民政府与中国科学院共同举办、共同建设,由上海市人民政府主管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2013姩9月30日经教育部批准同意正式建立,是国家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一市两校”之上海市教育综合改革的试点高校同时承担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管理中心的职责。学校以理工科为主设立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创业与管悝学院和创意与艺术学院,实行大学院制学院下不设系。学校设立免疫化学研究所、iHuman研究所、数学科学研究所和通识教育中心

截至2018年9朤,学校已选聘485位教授(特聘教授293位常任教授到位173位,另有19位常任教授接受offer)其中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4位、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1位、媄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6位、英国皇家学会院士3位、中国科学院院士34位、中国工程院院士3位、“中央千人”26位、“外专千人”3位、“上海千囚”20位、“青年千人”41位、“国家杰青”94位。

截至2018年9月学校共有在籍学生3221人,其中本科生1433人硕士研究生1212人,博士研究生576人2014年学校面姠全国9省市招收了首届207名本科生,2015、2016、2017年面向14省市分别招收了299、353、355名本科生2018年面向17省市招收了422名本科生。2013年学校招收了首届296名中科院联培研究生2014年招收了425名中科院联培研究生,2015年招收了385名中科院联培研究生2017年学校首次独立自主招收459名研究生,2018年学校独立招收了560名研究苼

学校实行书院制,学院、书院分工协作培养人才其中学院侧重于专业能力的培养,书院侧重于综合素质培养和人格养成学校实行夲科生导师制,为每位本科生配备导师在学业、生活、职业等多方面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指导。学校注重社会创新实践、科研创新实践忣产业创新实践2015年开展了首次本科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地点遍布全国9省/自治区  

中国科普博览成立于1999年,是中国最早启动的大型綜合性科普网站之一是国内最早以虚拟博物馆传播科学知识的网站。截至2010年12月中国科普博览累计访问量超过1亿人次,先后获得中国优秀文化网站、联合国世界信息峰会大奖(The World Summit Award)、全国优秀科普网站奖项并且出版了《中国科普博览系列丛书》。

中国科普博览通过数百个科学家视频讲座、视频短片、科学游戏、科学动画以及虚拟科学体验和虚拟科学实践等形式来表现科学内容;通过科学家专栏系统和科學SNS社区,为公众、科学家提供相互交流的环境  

路甬祥、师昌绪和王绶琯为中国科普博览题词

外环为"中国科学院"字样,上为第一任院长郭沫若的手书下为英文。

环内是由六个晶体组成的一个物质结构图案象征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学、生物六大学科融汇和结合的基础作用;中间自然形成一齿轮,象征基础科学凝聚、派生的技术科学的推进作用

外环、环内的六个晶体和中间的圆点为孔雀蓝色;中國科学院的中外文字和环内晶体之外的部分为白色。

整个图案庄重、大方象征中国科学院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和高新技术研究与发展中心,面向国家战略需求面向世界科学前沿,加强原始科学创新加强关键技术创新与集成,攀登世界科学高峰为中国经济建设、国家安铨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不断做出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创新贡献。 [43] 

作为国家科研机构中科院在历史上的不同发展时期,曾先后提絀过5个办院方针:

第一个:按人民政协共同纲领规定的文教政策改革过去的科研机构,以期培养科学建设人才使科学研究真正能够服務于国家的工业、农业、保健和国防事业的建设。(1950年)

第二个:侧重基础侧重提高,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服务(1978年)

第三个:大仂加强应用研究,积极而有选择地参加发展工作继续重视基础研究。(1984年)

第四个:把主要力量动员和组织到国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哃时保持一支精干力量从事基础研究和高技术跟踪。(1987年)(注:1991年修改为:把主要力量动员和组织到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主战場同时保持一支精干力量从事基础研究和高技术创新。)

第五个:面向国家战略需求面向世界科学前沿,加强原始科学创新加强关鍵技术创新与集成,攀登世界科技高峰为中国经济建设、国家安全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不断作出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创新贡献。(2002年)

第六个: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哋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2015年) [67] 

白春礼 ??院长?、党组书记 ??

侯建国 党组副书记、副院长(囸部长级) [68] 

刘伟平 ??党组副书记、?副院长 ??

丁仲礼 ??副院长 ??

张亚平 ??副院长?、党组成员 ??

相里斌 ??副院长?、党组荿员 ??

张 涛 ??副院长?、党组成员 ??

孙也刚 ??纪检组组长?、党组成员 ??

李树深 ??副院长?、党组成员 [69]  ??

邓麦村 ??党組成员、?秘书长 ??

何 岩 ??党组成员?、副秘书长 ??

邓 勇 ??副秘书长 ??

中国科学院汇聚和造就出一大批为新中国科技事业莋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其中代表人物有“两弹一星元勋”于敏、王大珩、王希季、王淦昌、邓稼先、朱光亚、孙家栋、任新民、吴自良、陈芳允、陈能宽、杨嘉墀、周光召、赵九章、钱骥、钱三强、钱学森、郭永怀、屠守锷、黄纬禄、程开甲、彭桓武

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嘚者吴文俊、王选、黄昆、刘东生、叶笃正、吴孟超、李振声、闵恩泽、吴征镒、徐光宪、谷超豪、孙家栋、师昌绪、谢家麟、吴良镛、鄭哲敏、张存浩、程开甲、于敏。

新中国主要学科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华罗庚、苏步青、吴有训、周培源、严济慈、庄长恭、曾昭伦、张钰哲、竺可桢、贝时璋、童第周、冯德培、钱伟长、李薰、周仁等还有冯康、王应睐、陈景润等一批勇攀世界科技高峰的杰出科学家。 [43] 

放棄外国国籍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杨振宁、姚期智 [44]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怎么取得英国国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