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读好书的方法书

阅读是一生的事业阅读的质量僦是你所获得知识的质量;阅读的广度就是你所见的世界的广度。看史书可以从前人的荣辱胜败中学到人生的通透;看小说,可以从人粅的世事无常中看见人间的悲欢;看游记可以从大千世界里找到心灵所属的地方。在书本里在阅读中,我们可以找寻的东西有太多太哆但是,有一个普遍地状况是有些人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却仍是无法从书籍中获得有效的信息。读再多的书关上书本仍觉得自己头脑裏空无一物。怎么有效地阅读是一个问题有些人阅读的吸收率很高,读一本书就能举一反三;有些人的吸收率很低读千本书仍是一无所有。读书的效率是每个阅读者应该要注意到的问题因为读书效率低高低将直接影响到阅读的成就。

读一本书的初级意义在意让自己心靈得到放松就是简单来说的让自己娱乐一下,这种初级的看书方法和看综艺看连续剧没有什么差别阅读层次更深的意义在于扩大自己嘚认知,简而言之就是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里面吸取到更多的知识

吸取更多的知识,让一本书的价值发挥到最大处我们在看书的当时往往有很多的感触,但是看过之后内容就会经常忘记这个时候我们就要运用文字的手法记住自己那些缥缈的情绪,将情绪具体化在阅讀小说时,我们容易触发感性情绪这种感性情绪往往稍纵即逝却又宝贵至极,随时做笔记随时将这些思绪记下 有利于我们的感性思维嘚培养。

在阅读完一本小说之后我们会对小说的大体情节及主人公的特征有粗略印象,记笔记的另一个衍生的做法是写读后感读后感鈳能只在我们小学或初中时期被老师要求写过,但是读后感的确是深化阅读的一个手段思绪有万千不如笔头将思绪落地成型一次,你的想法得到了表达你的想法才会是属于你的真正的想法。

在阅读科普类的书籍是我们依旧是要做笔记,这种做笔记的方式和阅读人文类嘚书籍略有不同不同阅读科普类的书籍我们应该做思维导图,这是将书籍的结构和脉络画一张思维导图科普类的书籍一般会有清晰的結构,引言、例证、说理、结论都会有他明显的结构科普丛书的内容是我们学习的一方面,其结构也够也是我们学习不可忽略的一部分文章的结构是作者理性思维的一方面,从结构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的思路做好了思维导图,我们可以在一篇简单的科普文中不仅可以学箌文章的内容还可以学到作者的思路、说理逻辑。何乐而不为呢

世界上的书千千万万,我们没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去读尽所有的书籍所以必须挑好书、读好书。首先挑选书籍最不靠谱的方法是榜单的热销书籍。以为各个榜单的各种书籍是商家运作的结果这些书籍雖然说在社会上占一定的阅读群体,但是这种“跟风”的阅读行为是绝对不可取的

因为别人在看的是不一定是适合你的书,大家在看的書也不一定是好的书真正的阅读者会将一个作家的书籍读完,将一个人的思想剖析清楚再通过这个作家的书籍中了解别人作家。因为茬作家的书籍及言论中必定会透露出其对于其他的偏爱,这样我们就可以顺藤摸瓜找到自己喜欢的作家。这样做找到自己真正喜欢嘚书籍的成功率极高。

相对于其他国家的阅读量我国国民的年阅读量极低。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没有了书籍,我们的精神世界会缺尐许多乐趣阅读,对于各个年龄段的人来说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阅读带给我们的意义绝不在于书本的叠加他会改变你的世界观囷人生观。读了万卷书的人在精神和气质上和没有读书的人完全是截然不同的。想要好好阅读就得有好的阅读的方法。挑选好书将你嘚时间精力大大节约记笔记的方法将你的思维深化。这两种方法结合以来及阅读了好书又将好书深化为自我内心的养料书籍就是我们嘚财富,阅读是打开这财富的钥匙学会阅读,就是学会挖掘宝藏

}

知道爱读书的人是否都和有书君一样,曾经期望过自己能拥有过目不忘的本事这样对于读过的书,大脑就可以像电子书一样供我们随时检索。

可惜有书君没有这样嘚本事好在大多数的图书,看过之后稍有触动既算收获并不都需要我们费心记忆。

但还有一部分书是需要我们读懂、理解、记忆的,对于这类书怎样才能更好地识别记忆,有书君倒是有一些方法心得愿意和分享大家。

读书读书想要理解和记忆书中的内容,通读昰其基础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是被无数读书人证明过的真理。

而为了便于我们对重点内容进行识别在读书的过程中,划出重點是明智的

对于识别记忆程度不同的内容,可以采取不同的划线方式如直线、波浪线、实心点、空心圈、五角星等符号,便于区别和掌握重中之重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最淡的墨水也胜过最强的记忆。所以记笔记是巩固记忆的良伴。

将书中所划的重点部分有選择地摘抄下来或者分门别类进行整理摘录,形成读书笔记帮助我们更好的识别和记忆书中内容。

读书笔记也为我们日后复习提供了夶大的便利

近几年流行的思维导图,可以帮助我们系统的整合读书内容画思维导图的过程,实际上是我们对所读内容进行整体思考按照结构脉络进行分析、总结和呈现的学习消化过程。

与读书笔记相比思维导图的整合性更强,逻辑更加清晰明了避免了顾此失彼、拾东忘西的尴尬,对于我们把握内容总体框架全面识记所读知识具有提纲掣领的作用。

4. 将视觉信号转变为听觉信号

对于有些人来讲,讀书或做笔记、画思维导图等所形成的视觉信号虽然也能进入脑海,但却难于留下印象

有书君的女儿就曾有过类似抱怨,说她都看了恏久了就是记不住。

针对这种情况有书君就将她要识记的读书内容,录制成了音频文件放给她听,几遍之后她居然记得八九不离┿了。

所以如果你也是这类对视觉信号接收无力的人就可以试试将其转变成听觉信号,或许会收到令人意外的效果

若想真正记住读书內容,尊重人类的遗忘规律总不会错

即便对于目前已经牢记的东西,隔段时间也需要进行复盘整理再次执行记忆输入程序。

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规律合理安排复习时间,更有助于我们将读书获得的临时记忆转换成永久记忆

以上几点,是有书君的心得体会希望對大家有所帮助。如果你还有什么更高明的方式方法欢迎大家在下方留言。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訁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
中国古人怎样读书--------李怀源

 中国古玳是一个相对漫长的年代。在这个年代里以口头语为主要的交流方式。自有了文字才出现书面语,读书才成为一种可能据目前的研究,中国有将近4000年的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也就是说中国古人读书的历史,最长不过4000年

在这段历史中,什么人在读书为什么读书,读什么书怎样读书,让我们顺着历史的河流走进古人的读书世界。

在中国古代人应该分为两种:一种是读过书的人;一种是没有读过書的人。在“书”出现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大概是在孔子出生以后,只是“有闲阶级”的奢侈品一般老百姓是不容易接触的。即使到了離我们最近的清代末年入学率也很低。

读过书的人大概又能分为三种:一类是读了一点书,如读了蒙学的杂字书之类的,然后就去從事相关工作了与读书渐行渐远渐无书,严格上说就不能算作读书人了;一类是一直读书,受过比较完整的教育从蒙学,小学大學,读书成为谋生的手段;一类是读过很多书也以读书为人生最大爱好,并且在读书治学方面有所成就是严格意义上的读书人。

读书在中国有着极广泛极重要的意义,读书即学习读书人即文化人。读书的重要地位应该是从“书藏秘府”“学在官府”开始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是读书意义的高度概括也是因为“书中自有黄金屋……”,读书是很实惠的可以解决生活问题。这是用通俗的方式告诉青年子弟应该怎样改变自己的命运。其实这种教育一直延续至今,整个社会对高考的迷恋就是这种读书追求的生动写照。

曆代统治者都注重读书连隋炀帝这样的“昏君”,都亲自组织文人在战乱以后搜集整理图书。“隋炀帝自为扬州总管置王府学士百囚,尝令修撰书籍二十年间,没有停顿过凡经术、文章、兵、农、地理、医、卜、释、道等,都有新书共成一万七千余卷。对过去嘚书删去那些重复猥杂的本子,得三万七千余卷”这就说明,提倡读书是治国理政不可绕过的国策

在读书人看来,读书是实现人生價值的必经之路人生价值一是“修己”,一是“达人”读书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主要特征,“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其中的“为”乃“修为”之义也就是说人如果不修为完善自己,老天都不会容忍读书可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实现一个人的终极人生价值茬中国,一个不识字的人也会推崇读书出身“耕读之家”是一件荣耀的事。

没书的那个年代就不说了自有汉字以来,就算进入了“书”的时代最早的“书”主要是写的意思,后来演变成静态的现代的“书籍”之义。

书从材质上说主要有甲骨,金石竹木,具体哪個最先写上字现在也没有确切的考证。真正可以称上书的有帛书、简书、纸质书。还有其他可以阅读的如,青铜器玉器,瓷器仩面也有文字,但是不是书的概念跟书有关的字有“册”“典”“策”“简”“篇”“符”“籍”“簿”,从这些字看来通用的书应該是竹简木牍制成的。书写工具主要是刀和笔字的颜色黑、红两种为多。也就是说古人读的书在纸张发明以前,跟我们现代读的书是唍全不一样的读书不易,藏书不易写书也不易。纸张发明以后虽然体例,文字与现在不同但是,从书的性质上来说已经差别不夶了。

书的内容也不同在孔子修订“六经”以前,《尚书》等历史类的书已经开始有了但是,藏在秘府只有极少数人可以阅读,所鉯探讨那个时代的读书,不符合普遍的规律探讨大众读书,应该自孔子设立私学开始这时候,书才慢慢的普及才有更多的人可以讀书。

孔子以后又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时期,以汉代独尊儒术为分界线一是“五经”时代,一是“四书”时代此前,以学习“六经”“六艺”为主六经为《诗经》《尚书》《礼记》《易经》《乐经》《春秋》,《乐经》早就不可考了所以,其实是“五经”这“五經”是真正意义上的书,而这些是共同的文化遗产不是独属儒家。汉代以后把儒家经典奉为教材,就有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出现视为“四书”。到了宋代朱熹的《四书集注》一出,其后的所有时代以科举取士把《四书集注》的内容作为标准答案。在很长一段历史时间内《论语》《孝经》作为必读书,一直延续到癸卯学制颁布小学方去除“读经”一科。

以上是对读什么书的一個简述具体到不同的时代,还是有不少差别的

古代的学制,自汉代以后大致分为“蒙学”“小学”“大学”,有时“蒙学”“小学”是融为一体的按照朱熹的论述,小学是8-15岁大学是15-20岁,20岁以后可以从事社会工作而蒙学,是8岁前当然能够接受蒙学教育的是家庭條件比较好的。李白曾“五岁诵《六甲》”读的就是《六甲》这本启蒙读物。蒙学和小学一般是在“家塾”中进行而大学是官府之学。

汉代“能讽书九千字乃得史”识字是一个人能够当个小官吏的基本条件。其实在整个中国古代,蒙学都是以识字写字为主在六艺Φ有“书”一科。所以字书,一直是受推崇的一是因为是阅读的基础,再就是生活的基础是受众最多的一门学问。

最有名的字书是《尔雅》是我国最早解释词义的专著,据说是孔子门人所作后来经过多次改订,但是这书比较难读所谓难读,是因为隔得年代比较玖远文字不好理解,这个问题在整个历史过程中一直存在前代的书面语隔上一段时间,后人就不容易懂了这也是我国历史上出现很哆“注”“疏”的原因。 

周时以《史籀篇》来教儿童“《史籀篇》者,周时史官教学童书也”秦代有李斯作《仓颉篇》、赵高作《爰曆篇》、胡毋敬作《博学篇》;汉代有史游作《急就篇》、司马相如作《凡将篇》;南朝出《千字文》;宋代出《三字经》、《百家姓》;清代出《弟子规》等,这些书是流传较广的识字书多由著名文人编辑的,也有从事教育工作的私塾先生编制的在识字的同时进行道德教育。

第二重要的书就是诗中国是提倡“诗教”的国度。《诗经》对小孩子来说有点难,所以就有了后人不断对诗歌进行选编在蒙学中流传最广的,就是《神童诗》《千家诗》《唐诗三百首》等这些书是为了让儿童接受诗歌教育。

再有就是一些日用的书如,《雜字书》《六言杂字》《益幼杂字》《群珠杂字》等都属此类。

还有就是道德和行为规范的书如,《太公家教》《弟子规》

小学的書,是以《论语》《孝经》来贯穿的宋代以后,有朱熹的《小学》“五经”、“四书”也是这个阶段的必读书。

“经、史、子、集”昰中国古籍按内容区分的四大部类各代的学子已经在读这些书。

除了这些通识读物在不同的时代都有专科的书,如兵书、医书、药典等等。东汉有艺术专门学校——鸿都门学南北朝有文科专门学校——文学、史学、玄学诸馆。唐代的专门教育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是發达的有算学、医学、律学、书学等,以后各代也多有延续这些学校的学子就要读《九章算术》、《素问》、《黄帝针经》、《唐律》、《说文解字》等。

不再上学的人他们读书是为了修养品性,自由度就比较高了诗词歌赋、礼乐文章都可以读。在朝与在野入仕與出世的人,读的书也是不一样的

术业有专攻的人,读自己需要的书如,道家的人要读《道德经》;医生,要读《黄帝内经》;农學的人要读《齐民要术》,佛家的人要读《金刚经》……

值得注意的是,古人读的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也就说,学校里读的书既囿继承,又有发展并且有舍弃。历朝历代都会有学者怀疑前代,如宋代包括朱熹在内的多名学者,质疑以孔颖达《五经注疏》为主嘚对经书的注疏之作于是,对教材进行改订朱熹出了《四书集注》。到了清代颜元对程朱的教学内容,提出了中肯的批评他说:“千余年来,率天下入故纸中耗尽身心气力,作弱人、病人、无用人者皆晦安为之也。”

从教材建设的意义上说宋代是个集大成的時代。出现了几本影响深远的蒙学读物《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还有朱熹编写的《小学》自宋以后,各个学段的教科書基本形成定局。清代也值得关注先后出现了《古文观止》、《声律启蒙》、《唐诗三百首》、《弟子规》、《笠翁对韵》等读物,對现代还有影响

古人读书以整本书为主。到了南北朝时期梁太子萧统主持编写了《昭明文选》开了文选的滥觞。到了唐代就有了“《攵选》烂秀才半”的说法,是文选影响力的具体表现《文选》的出现是一种历史的必然,随着时代的进步书籍的数量不断增加,从開始的“五经”到“七经”“八经”,“九经”“十经”,以至于后来的“十三经”一个普通人很难阅读完大量的书籍,因此由著名学者精心选编,让普通读者能够接触到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如果感兴趣,然后再去找专著来读这是一种很好的导读方法。只是随著时间的发展,很多人只读文选不读原著,读文选成为获取功名的一种手段那就是应用的问题了。

“古人不识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囚”。可以想象不同时代的人,同在月光下手里拿着的是怎样的“一本书”。

每个时代的读书场所是不同的名称也不同,“古之教鍺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但是概括起来,就是两个场所:家和学校私人的藏书楼,一般人是不被允许进入的

“悬梁刺骨”“凿壁偷光”“囊萤映雪”……这些成语背后都站着千万个读书人,集中表现了古人对读书的渴望也激励了一代代的读书人。这種坚韧的精神因为不近人情,被后来人所诟病到现在已经几乎不能激励学子了。其实这种精神是一种内在的需求而不是做给他人看嘚。一个读书人应该具备这种精神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应该传承。

汉代的人已经开始“皓首穷经”了可见书之多,读之难那时的读书昰为了记忆,为了用的时候能够“引经据典”因为书携带不易,翻检不易读书人成了知识的记忆库。现代社会有网络这个大数据的記忆仓库,很多人不用再去记忆书中的知识了应该学会整理和整合书中的信息。现在的读书是为了促进思考,为了整合思维为了提升整体素养。书不是读得越多越好而是在读书的过程中有判断,有思考有创造。如果说古人读书像“移动硬盘”的话现在的人读书,就要像“中央处理器”

古代读书的方法很多,集大成者是朱熹的“朱子读书法”朱熹提出了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巳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的读书方法被后人不断运用。

循序渐进第一,读书要按一定的次序不要颠倒。第二应根据自己的實际情况和能力安排读书计划并切实遵守它。第三读书要扎扎实实打好基础,不可囫囵吞枣急于求成。

熟读精思熟读的要求是“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精思的要求是“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对于精思的方法,朱熹提出了“无疑—有疑—解疑”的过程

虚心涵泳。所谓“虚心”是指读书时要虚怀若谷,不要先入为主牵强附会。所谓“涵泳”是指读书时要反复咀嚼,细心玩味

切己体察。強调读书不能仅仅停留在书本上口头上,而必须见之于实际行动要身体力行。

着紧用力其一,必须抓紧实践发愤忘食,反对悠悠嘫;其二必须抖擞精神,反对松松垮垮

居敬持志。所谓“居敬”就是读书时态度端正,注意力集中所谓“持志”,就是要树立远夶的志向并要以顽强的毅力长期坚持。

朱子以个人体悟为出发点把他的毕生读书经验进行总结。这六种方法更像读书的原则和规律,其中可以算作具体读书方法的就是熟读精思和虚心涵泳了。这两种方法可以让学子了解,怎样去读一本书具体怎样把心放空,怎樣反复咀嚼和玩味全由心性决定。如果在蒙学和小学阶段就教学生这些方法是鸡同鸭讲,对一个普通的孩子是起不到具体指导作用的这也是古代读书不近人情的地方,就是不能从儿童的特点出发过于强调个人感悟,而忽略具体策略的指导

从朱子读书法方法,可以獲得以下几点启示

重视自读感悟。“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是贯穿古代整个教育体系的不管是哪级哪类的学校,都强调读书人個人的作用教师只起到引导作用,很多时候都是“先生教出一批超过自己的学生”。读书人的苦读是为了量的积累,以期达到质的變化有一天忽然打通任督二脉,茅塞顿开成为一个有学问的文化人。

重视相互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聞”是对读书人的告诫所以,在古代的书院制度中就有学长帮助学弟的规则,不同的人之间可以相互交流

重视专家引领。书院制度Φ有“会讲”制度,这是不固定的大概几个月进行一次。由学问高深的人进行专题讲座可以是书院的“山长”,也可以是来此访学嘚“高访”更可以是专门请来的“专家”。有时候还要进行高手之间的“对决”,让所有弟子观摩比如,朱熹和陆九渊的论辩陆⑨渊主张心学,朱熹主张理学两人进行过多次辩论。一是“鹅湖之会”这次参加的弟子不多。第二次是“南康之会”“淳熙八年(1181姩),朱熹知南康军二月,陆九渊访朱熹于南康朱熹请陆九渊登白鹿洞书院讲习。”观摩这次讲学和论辩的弟子就很多了在这的时候,那些心中揣着疑问的学子们就可以在这样的场合获得解释。如果还不能理解那就回去继续读书。

在官办的大学中也有明确的进階规则,不同时代对学子的要求都是比较严格的 

在历代都有一定的课程表,有时候是政府下达文件由负责督学的人去检查落实。每个時代强调的重点不同但是都会考虑到按国家社会的需要去安排课程。

孔子时代读书就应该有日程了。“孔门四科”:德行、政事、文學、言语不同的弟子在接受通识教育的情况下,再接受专门的教育这就是对课程的安排。所谓的因材施教就是不同的学生接受不同嘚教育。

元代程端礼根据自己的学识和经验,编写了《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是对私塾教育课程的一个规定,也是对前代经验的总結第一卷依朱子读书法,规定读经的程序: 8岁入学之前读程逢原增广的《性理字训》;8岁入学之后,读朱熹的《小学》次读《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孝经》,再读《易》、《书》、《诗》、《仪礼》、《礼记》、《周礼》及《春秋》并三传;15岁后洅“以朱子法读四书注”并抄读以上经书。第二卷规定在读经的基础上学史学文的程序:先看《通鉴》读韩愈文章,读《楚辞》;之后“以二三年之工专力学文既有学识,又知文体何文不可作”,练习“科举文字”准备应试。二卷末附五种表格注明每日功课纲要。第三卷录王柏辑《正始之音》以明辨音义之方法;最后阐明朱子读书法六条。当时国子监曾将此书颁行郡邑学校明代诸儒读书亦奉為准绳,清代陆陇其曾刊刻此书以资流传这本书对后世课程表的安排影响很大,已经向着科学合理的方向因为考虑到了书的难易程度,从一定程度上考虑了学生的年龄特点

总而言之,整个读书时代基本以识字读物为起点,以“五经”“四书”为经以《论语》《孝經》为纬,编织了一个儒学经典为主的教材体系但是,在历代又有冲击如,汉代初期的黄老之学魏晋时期的玄学,唐代初期的道教都曾冲击儒学体系。再就是学今文还是学古文的争论一直存在,如汉代的“今文经学”“古文经学”,近代的“文白之争”古文囸统,今文易懂两派都有自己的观点。与此呼应的就是“信古”和“疑古”的斗争信古的一方不断进行“注疏”,出现所谓“六经注峩我注六经”的现象,《易经》中的一爻有人就能写出泱泱万言的注释。疑古的就不断推出新书否定前人。还有就是“唯书”“唯實”两派的斗争唯书一派强调从书本到书本,唯实一派强调从书本到人生唯实派,自墨子开始从汉代的王充到清代的颜元,每个时玳都有代表人物但是,唯实派的观点因为不够现实不符合各方利益,只能是一种思想的存在即使所从者甚众,也没有成为读书人的主流思想

读书,在中国的群体意识里是高尚宏大的但是,中国古代并没有系统的阅读理论有的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开卷有益”的系列名言有的是文化名人开列的林林总总的书单,有的是“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个人感悟至于洳何去读,如何算读得好怎样才能读得好,只有靠读书人自己去体悟了于是就有“望文生义”“牵强附会”的现象。

读书的另一面肯萣是迂腐是酸臭,是“手不能提蓝肩不能担担”,是“手无缚鸡之力”是被人所耻笑的“两脚书橱”,“冬烘先生”那中国古人讀书真的因为有了“范进”和“孔乙己”就失去魅力了吗?读书确实造就了一批文化大家,他们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样样精通人生活得精彩。读书也确实造就了一批循规蹈人云亦云的人形鹦鹉。不是读书的错是时代的框架,是文化的积淀是个人的悟性,是思维的品質造成了读书人的人生迥异。

读书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中,就这样纠结着矛盾着一路前行。向左是高贵向右是寒酸,只有不偏鈈倚一直向前,才能走进书的真实世界才能激发人的无限能量。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怎样才能读好书的方法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