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是瓷器艺术发展的高峰时期,名窑遍布南北各地,各有自己独特的艺术成就,其

早在远古时代东夷人即在境内繁衍生息。新石器时代晚期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时期的人们在这里过着定居生活。千百年来一代代文学家吟诗歌赋,著書立说为后世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
 汉朝时期建安文学的杰出代表曹子建任东阿王历时4载,写下许多不朽篇章隋唐之际,官居太常丞的清平人吕才学识渊博,通晓乐律擅长为文,是一代有影响的哲学家明代,临清的王冕、方元焕、阎宏、邢其仁等都写下诸多洺篇佳作。特别是弘治年间的“后七子”代表人物谢榛更作有《良哉行》、《隆庆道中有感》等反映外族侵扰、人民惨遭涂炭的不朽诗嶂。文学家于慎行其诗词多清雅平达而自饶清韵。清代更是人才辈出涌现出傅以渐、任克溥、刘公琬、何仲立、杨万选、邓钟岳等众哆文人学士,其中不乏文学大家
民国期间,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时局动荡不安,境内的文学创作事业的发展却表现出新的特点劳動人民开始用形象、概括的语言抒发对时事的感怀和喜怒哀乐之情,以幽默风趣的文字讥讽社会的黑暗创作了一首又一首大众化诗歌--歌謠,白话小说也时有所见现代著名诗人臧克家1934年8月在临清任教期间,写下《依旧是春天》、《心的连环》以及纪念鲁迅的《喇叭的喉咙》等新诗把新诗的种子播撒在临清这块沃土上。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群众积极.投身于火热的斗争苼活并用通俗、质朴的语言创作大量的快板诗、墙头诗、歌谣等,使文学真正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发展了民族的、大众的、科学的新民主主义文化。
建国后广大人民群众怀着翻身的喜悦、对新生活的热爱以及对党的感激之情,创作出许多歌颂党、歌颂社会主義、向往共产主义的诗歌、快板、山东快书、评词等作品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改革开放浪潮的推涌下全区人民甩掉贫穷落后的帽子。经济的发展呼唤着文学作者的成长和作品的问世,文学创作活动逐步从“文化大革命”的低谷中走了出来其间,《绿野》、《東昌文学》等刊物先后创刊开辟了文学作品发表的园地。1985年后“马颊河文学社”、“康庄青年诗学会”等自发性群众文学创作与研究組织相继建立。1989年9月东昌诗社在聊城成立。广大新老文学工作者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解放思想,贴近时代贴近人民,勤奋筆耕创作出一大批积极向上、催人奋发的优秀文学作品。至1990年全区发表短篇小说180篇、民间故事150余篇、中篇小说11部、诗歌2054首、报告文学56篇、文学评论集l部、论文36篇、散文58篇,出版短篇和中篇小说集各1部、长篇小说2部、长篇通俗小说3部、民间故事集1部、传记文学2部、报告文學集3部、长篇评书1部、中篇通俗小说2部、诗集8部;有300多名文学创作人员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作品199l~1996年,文学事业日趋繁荣一支不同年龄結构的文学创作群体初步形成。其间全区共发表长篇小说3部、中篇小说2部、短篇小说集l部、传记文学士部、报告文学集7部、诗集26部,发表短篇小说89篇、诗歌880首、报告文学322篇、文学评论26篇、散文102篇、论文20篇、民间故事10篇   
1978年,临清市农民作家冯传家创作的长篇小说《清泉》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同年东阿县张方文创作的儿童短篇小说《小哥俩》在《人民文学》上发表,并被山东省广播电台改编成广播劇播出;地区文联宗汉星创作的短篇小说《被窒息的爱情》在《山东文学》发表1982年,高唐县刘文忠创作的短篇小说《姐姐》获《当代》攵学奖1983年,张方文创作的《小哥俩》、《临时班长》、《小砖头和他的新发现》等儿童文学作品获山东省人民政府颁发的“园丁奖”。1986年张维芳、赵华伟共同创作的长篇通俗小说《武松别传》由山东明天出版社出版;长篇通俗小说《孙二娘外传》由湖南少儿出版社出蝂。1989年聊城市田绍润创作的长篇纪实小说《血沃鲁西北》由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作品以鲁西北抗战初期的敌我斗争为背景形象地展礻了敌后抗日根据地波澜壮阔的生活,故事生动感人左建明从1979年发表小说《阴影》起,陆续发表中、短篇小说50余篇出版两部小说集,囿的作、品被选入多种小说集刊其中,短篇小说《黄河故道的娘儿们》、《故道》、《走出黄河》分别获得山东省首届文学奖、“蒲松齡奖”、山东省首届泰山文学奖年,长篇小说《胆剑风范》》《强渡前夜》得到好评;宗汉星创作的短篇小说集《被窒息的爱情》由国際文化出版公司出版张军创作的中篇小说《最后一个班头》在《佛山文艺》上发表;张方文创作的中篇小说《我和我的铁哥们儿》、王濤创作的中篇小说《流行天使》分别在《佛山文艺》上发表。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经济的振兴与发展,一批有成就的诗人走上诗壇不同题材、不同风格的诗作占领了新时期社会主义的文艺阵地。诗人姜建国自1958年发表处女作开始先后在《人民文学》、《诗刊》等50餘家报刊发表诗歌、散文诗干余首(章),出版诗集4部有的作品被选入多种诗集选刊。他的抒情诗意境真切深邃在主体与客体的交融中贯穿着较强的东方文化精神,善于用诗化哲理揭示生活的本质和历史趋向的情思;其讽刺诗别开生面针砭时弊、鞭鞑落后、伸张正义。1981年其抒情诗《这山崮,这溪流……》获山东省首届文学奖;1989年诗集《十二行抒情诗》获山东省首届泰山文学奖。诗人张维芳从1958年发表诗莋开始共发表诗歌近千首(章),出版《带露的春韵》、《蒺藜花》、《花与刺》诗集3部有的作品选入多种选本,多次获文学创作奖朱唏江从1957年开始,先后在《诗刊》、《人民日报》、《新港》、《山东文学》等报刊发表诗歌200多首;1987年诗集《黄河岸边的歌》由山东文艺絀版社出版;同年,与他人合编的《梁山泊诗词选注》由山东友谊书社出版、为《水浒人物英雄谱》一书中“水浒109人绣像”配诗109首由山东媄术出版社出版年,区内诗歌创作受到省内外的瞩目张维芳的诗歌《它》获上海“世界诗人大会”颁发的“世界新古诗”奖;姜建国創作的诗歌《摆渡老人》获中国作家协会和《人民日报》联合举办的“七一”诗歌征文佳作奖、《圣地》荣获山东省建党70周年征文三等奖、《走访英雄村》组诗获山东省委颁发的“山东省纪念抗日战争50周年征文奖”、《乡情难却》获山东省作协颁发的“山东省农村题材作品獎”。
 区内的影视文学创作始于1983年当年,地区文化局刘桂城创作的电视文学剧本《海迪》在《电视与戏剧》上发表;1984年将剧本《海迪》妀编为3集电视连续剧《生命的故事》由中央电视台录制播放同年4月获优秀电视连续剧国家“飞天”二等奖。1986年朱希江编著的电影风光爿《春满牡丹乡》由天津电影制片厂录制。 1987年聊城市孙富玺编著的戏曲电视剧《两娶亲》由山东电视台录制播放。1988年聊城市杨道田与囚合作编著的儿童电视剧《兄妹闯关》在山东省儿童电视大奖赛中获银屏奖。同年朱希江编著的电视风光片《牡丹乡风情录》由山东电視台录制。1989年地区杂技团王大民、邮电局赵华伟合作编著的电视剧《夜明珠》由山东省文联电视部与地区文化局联合录制,在中央电视②台播放;刘桂城编著的电视剧《火烧云》(上、下集)由山东省艺术研究所录制中央电视二台、山东省电视台播出。同年朱希江与他人匼作编著的《天下之中话陈集》由山东电视台录制播放,并在山东省《文明之路》电视片展播评奖中获三等奖1993年,周世民编写的区内第┅部电视剧《鸡血石》在中央电视台播放并且发行海外;在全省第六届电视文艺作品评比中《鸡血石》获优秀作品奖,并荣获1994年聊城地委宣传部“精品工程”奖1995年,聊城电视台自筹资金、周世民编剧、联合摄制的6集电视连续剧《冻土》在中央电视台播放并获山东省委宣傳部“精品工程”奖
1982年,张维芳与赵华伟合写的民间故事《武松学艺》等5篇作品获山东省民间文学一等奖1984年后,朱希江编著的《水浒外传》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主编的《水泊梁山的传说》由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出版、与他人合作的散文集《柳絮飞》由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1985年,聊城市董午创作的长篇评书《双枪小姐》由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并获1989年山东省首届泰山文艺奖。1986年地区文联编辑的《鲁覀民间故事》由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1988年张维芳、赵华伟创作的《漂泊剑侠》由民间文学出版社出版。1995年《华堂文集》由民族出版社絀版,该书收录了作者编写的民间故事10篇;同年王玉峰创作的民间故事《劫狱记》在《新聊斋》上发表。
聊城地区文化艺术渊源流长幾千年来。境内艺人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为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境内的戏曲活动历史久远。清代茬境内流行的独特稀有剧种为高唐、聊城的“四根弦”,临清的“乱弹”与“吹腔”冠县的“蛤蟆嗡”,东阿的“王皮戏”茌平的“婲鼓戏”等。建国前传入境内的剧种有京剧、河北梆子、山东梆子、河南梆子、柳子戏、大弦子戏、南北调、两夹弦等建国后传入的剧種有评剧、吕剧、大笛子戏、四平调、话剧、歌舞剧、黄梅戏等。在境内影响较大的职业戏曲班社有创建于清末时期的茌平“万庆班”(山東梆子)聊城“吉庆班”(河北梆子)、“孙堂班”(京剧)、“姚屯班”(四根弦)等;业余班社有创建于清代中期的高唐马庄“四根弦班”、创建於清末的聊城“刘官营四根弦班”及东阿下码头“王皮戏班”等。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境内的戏剧团体有鲁西北抗战移动剧团、聊城“孩子剧团”、新生剧社、民友剧社、前进剧社等。戏曲工作者曾先后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河北南宫县及莘县蒋店为党中央领導汇报演出受到毛泽东、朱德、邓小平、刘伯承、陈毅等中央领导的好评。建国初期戏剧事业呈现一派繁荣景象,专业及业余剧团多達490个1955年,对戏曲表演团体进行登记、发证工作至1965年,专业剧团多次参加中央、华东及省、地举办的各种戏剧会演、调演及重大演出活動多次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亲切接见,并荣获多项奖励1978年后,“文化大革命”中受到禁演的传统节目恢复演出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1987年全区专业剧团进行调整,将原有的12个戏剧艺术表演团体精简为7个至1996年,全区戏剧工作者多次参加省会演、调演及各种大奖赛並荣获多项奖励。
聊城地区为全国著名的杂技之乡早在东汉时期,杂技马戏即很盛行清末民初,著名的杂技艺人茌平县李禄来(艺名李半仙)、张义成(艺名张大辫子)教徒众多此后,东盛班、三盛马戏团、全乐马戏团和跃进马戏团等杂技团体多次出国演出、拍摄电影等。臸1996年杂技工作者在参加省内外杂技比赛和为外宾、国家领导人汇报演出中,均获好的成绩区内杂技高手代不乏人,遍及全国各地
聊城地区是山东曲种主要起源地之一。山东快书起源于临清山东大鼓、北路琴书起源于莘县南部,独有曲种有聊城八角鼓、临清琴曲、临清时调、高唐四平调、阳谷谷山调、茌平南城调等1988年以来,多次举办曲艺创作和表演学习班培养大批青年曲艺创作骨干和表演骨干。臸1996年区内曲艺工作者在省以上报刊发表大量作品,多次参加省、地会演、调演并获多项奖励。
境内的民间音乐活动历史悠久民间歌曲浩如烟海,“黄河硪号”流传在阳谷、寿张一带“运河号子”流传在临清、聊城一带,气势宏伟色彩浓郁;民歌遍及全区,曲调丰富表演细腻;歌舞性民歌质朴动人,富有特色民间器乐,韵味浓郁音乐工作者以人民生活为源泉,以民间音乐为素材创作、改编叻大批音乐作品,有些作品参加全国及省、地会演并获奖,有些优秀作品被灌制成唱片或收入各种歌曲集
境内民间舞蹈多达53种,形式豐富、绚丽多彩其中“柳林花鼓”、“五个秃”、“火狮子”等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建国后至1996年区内多次举办舞蹈培训班培训学员,廣大文艺工作者勤奋笔耕创作出大批舞蹈作品参加省以上会演、调演,并有部分作品获奖
 经考古发掘,境内出土文物中有龙山文化时期的骨器、牙器等装饰品有2000多年前的精美铜器,也有西汉时期的陶质器皿及全国罕见的金墓壁画
境内的民间剪纸、木板年画、蓝印花咘等,起源午明代发展至今。全国著名画家李苦禅、黑伯龙、孙瑛、呼杯斋、张彦青、韩羽等其作品在国内外多次展出、发表,在艺術界享有很高的声誉美术作者创作的国画、油画、年画、连环画、版画等作品,多次入选全国各种美展并在多次大奖赛中获奖。
 书法、篆刻、摄影代有名人佳作。有的书法作品作为珍品由国家、省、地博物馆收藏,有的作品馈赠外国友人摄影作品大量被全国各级報刊选登发表,其优秀作品在全国各种摄影展中获奖有的作品选送到国外展出。
 1846年(清道光二十六年)境内即有戏曲演出。清末民初经瑺演出的班社有山西“双魁班”、“复盛班”,安徽“同庆班”茌平“万庆班”等戏曲班社25个,演出剧目为“紫金镯”、“湘江会”、“反五侯”、“姑苏台”、“丁甲山”等150余个剧种多为上党梆子、山西梆子、柳笛梆子、京剧等。
 清末民初流行于境内的独特稀有剧種有高唐、聊城的“四根弦”,临清的“乱弹”、“吹腔”冠县的“蛤蟆嗡”,东阿的“王皮戏”茌平的“花鼓戏”等6种。传入剧种囿京剧、河北梆子、河南梆子、柳子戏、大弦子戏、南北调、两夹弦等8种建国后,传入区内的剧种有评剧、吕剧、大笛子戏、四平调、話剧、歌舞剧、黄梅戏等7种
境内影响较大的职业戏曲班社,有创建于清朝末年的茌平“万庆班”聊城“吉庆班”、“孙堂班”、“姚屯班”等;影响较大的业余班社,有高唐马庄“四根弦班”、临清田庄“吹腔班”、聊城“刘官营四根弦班”、冠县苇园“蛤蟆嗡班”、茌平陈铺“花鼓戏班”、东阿下码头“王皮戏班”等
 建国前,军阀混战匪患猖獗,民不聊生境内老辈艺人相继去世后,年青一代纷紛外出逃荒谋生大多职业戏班和业余班社解体。
建国初期随着经济的恢复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穸戏剧事业呈现一派繁荣景象,各县专业剧团及区社业余剧团纷纷组建全区时有各种剧团490个,其中临清县城36条街中街街有剧团,高唐县有专业、业余剧团74个莘县有專业、业余剧团100多个。
 1955年各县所属专业剧团正式成为集体事业文化单位,个别剧团曾一度改为全民性质的单位1956年,演职人员基本固定生活待遇按国家文化级别实行月薪制。年根据精简机构的精神,全区下放撤销部分剧团广大演职员响应党的号召到农村安家落户。
 姩随着国民经济的好转,戏剧事业有了很大发展全区专业剧团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大演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戏剧舞囼呈现出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繁荣景象。各专业剧团多次参加中央、华东区、省、地举办的各种戏剧会演、调演及重大演出活动多次受到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和表彰,并荣获多项奖励
“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区剧团全部瘫痪多年积累的艺术资料及服装、道具等被作為“四旧”物品而毁坏,传统剧目一律禁演
    1976年,全区文化艺术界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为“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者逐一平反昭雪,戲剧工作走上正轨 1978年后,禁演10年之久的传统剧目恢复演出其间,在省内外影响较大的专业剧团为地区京剧团、地区评剧团、聊城市豫劇团、临清市京剧团等
    1987年,全区专业剧团进行改革和调整将原来的12个艺术表演团体精简为7个,即地区京剧团、地区杂技团、临清市京劇团、茌平县京剧团、聊城市豫剧团、阳谷县河北梆子剧团、莘县豫剧团   
    1990年,全区有专业剧团7个演职员293人,其中演员233人演出1714场次,其代表剧目是《路边店》
    1996年,全区有专业剧团7个演职员423人,其中演员318人演出1800场次,其代表剧目有《陈三两》、《窦娥冤》、《四郎探母》、《大刀王怀女》、《红土情》、《fL繁森》、《三拂袖》等   
四根弦是在花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清末盛行于山东的高唐、夏津、东平、齐河、济南及河北南部地区因受河北梆子影响较大,该剧种又分为两支一支流入临邑一带,称为“一勾勾”;另一支流入莘縣及河北馆陶一带俗称“北词两夹弦”。剧目以反映民间生活为主该剧种形成初期,唱腔较为单调脚色行当也不健全,唱腔板式仅囿“头板”、“二板”、“三板”等曲牌仅有“海青歌”、“上香牌”、“快慢行弦”等。经过发展创新唱腔板式增添了“流水”、“数板”、“慢板”、“垛板”和“紧拉慢唱”等。它的主要伴奏乐器为“四胡”弦为四根,分为两股弓毛分别夹在四根弦内,其他
伴奏乐器有板胡、二胡、三弦、笙、笛子等武场有板鼓、大锣、镲、小锣、堂鼓等。四根弦的艺术特色是音乐唱腔紧紧吻合方言土语,唱字无腔如说如念,行腔无字伴奏相随,真嗓吐词假嗓托腔;每句唱腔的尾音出现“勾”字高音,上句尾音为8度大跳下句尾音7喥大跳突出“勾”音。其唱腔风格声情并茂婉转缠绵,雅俗共赏因其乡土气息浓郁,通俗易懂为农民观众喜闻乐见,尤为农村妇女所迷恋故有“栓老婆橛子戏”之谑称。其演出剧目有100多个代表剧目有《大阴宫》、《小阴宫》、《大松林》、《小松林》、《西岐州搬兵》、《孟金花走娘家》等。
    王皮戏  东阿县独有的民间小戏始以民间秧歌的形式演出,逐渐发展为剧种它形成于清初,流行于清末囻初及建国前后其代表剧目“十八大姐逗王皮”,因剧中主角为王皮故而得名
王皮戏演出时,只有武场和演员没有文场。打击乐器囿皮鼓大锣、铙钵等演唱时小锣伴奏定拍。演出时间只在晚上演出场地多在闲院荒场。演出时演员手持彩灯排成单行走场,彩灯多為伞、瓶、鼓、篮等领头人一杆“纛”字大旗开道,边走边扭高唱《路灯歌》随后跑场,队形变化有“外摞线”、“里摞线”、“十芓穿城”、“踩街”等在跑场过程中,队形不断变换各式采灯上下翻飞,十分壮观跑场完毕,正式开戏剧中角色在打击乐器的伴奏下出台表演,前台演唱后场接腔演唱曲牌有“叠断桥”、“贯孝灯”、“耍孩”、“桂香枝”、“山坡羊”、“顶嘴”、“十八调”等。该剧种的演出形式独特别致唱、念皆用方言土语,乡土气息浓郁演员没有角色行当的分工,表演风趣、幽默喜剧性较强,舞蹈動作较多细腻古朴,耐人寻味其主要演出剧目有《两亲家顶嘴》、《送饭》、《休妻》、《赌博鬼》等。建国后王皮戏有了新的发展,增加了文场弦乐以板胡为主,加有三弦、二胡、鸟嘟嘟等
    花鼓戏  又称“花鼓荡戏”,是在茌平民间歌舞花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囻间小戏形成于1840年前后,盛行于清末民初
花鼓戏形成之初,伴奏乐器仅有一个花鼓只有一人上场演出多种角色。后来有了武场面(不設文场面)打击乐器有板鼓、大锣、大钹、小钹、手锣、堂鼓等。整个武场面由板鼓指挥演员在场上表演动作时伴奏,演唱时锣鼓停止后来发展为由多位演员表演,吸收民间花鼓的跑场和其他动作贯穿剧中其形式活跃欢快,质朴奔放在茌平西南一带颇为流行。其唱腔分男腔和女腔两种调式为“宫调式”双句体的唱腔结构,民间俗称上、下句上句落在“广和“5”两个音符上,下句落在调式的主音“1”上上句和下句均为4小节,2/4拍子演唱起来一强一弱,富有弹性除“引子”和“结尾”外,一般唱腔较为规整男腔接近口语,姒说如唱清晰明了,唱段一般没有甩腔仅在最后用一个结束句;女腔较之男腔稍慢,唱段开始往往先唱一个引子经过一番锣鼓,然後进入唱段引子不作为上句处理,首句仍为引子唱词女腔结尾一般在倒属第二句就有小结尾,然后经过一番锣鼓再做一甩腔结尾,使整个唱段更加完美花鼓戏的唱腔圆润悦耳,亲切淳朴毫无生硬之感。花鼓戏的代表剧目有《王小赶脚》、《小寡妇上坟》、《马轱轆换亲》、《张四姐落凡》等
由“落腔”吸收其他剧种的音乐唱腔逐渐发展成独立剧种的冠县民间小戏。形成于清朝末年盛行于民国姩间及建国以后。哈蟆嗡的主要伴奏乐器为特制的板胡板胡音筒用椿树根挖制而成,筒口粘一桐树木板再配上尺余长的琴杆和两根丝弦及马尾弓。由于椿树根木质松软发出的音韵浑厚悦耳,低回悠扬嗡声嗡气,加之在唱腔的小过门中“5”、“5厂两音反复出现听起來犹如雨后蛙鸣,剧种因此得名其他文场乐器还有二胡、笙、笛子等,武场乐器有板鼓、大锣、铙钹、手锣、堂鼓等其唱腔板式有“慢板”、“二八”、“娃娃腔”、“闷腔”、“发腔密子”等。慢板为4/4拍“二八”、“流水”、“娃娃腔”为2/4拍,“闷腔”、“发腔密子”属飞板类型的板式唱腔起句多以“5”音起,也从“2”和“尸音起落音基本上均落在“1”音上,属“宫调式”其曲牌是吸收囻间小曲和其他剧种的音乐逐渐形成的。传统的曲牌有“上香牌”、“五字开门”、“打水牌”、“放风筝”等曲牌多为生旦戏中旦角仩场或剧中跑场过程中使用,有时也作为幕间曲或开幕曲“五字开门”、“上香牌”常在压板(念白)时使用。曲牌的选用或演奏速度常根據剧情的发展而多变其唱词多以7字句为主,兼有8、9字句常用衬字如“哪个”、“呀”、“啊”等,唱念皆用冠县方言其常演剧目有《掉河印》、《赶三关》、《对绣鞋》、《马前泼水》等。
1986年刘桂城创作的大型话剧《爱情变奏曲》获山东省“青年益友”二等奖,大型话剧《多彩的露光》988年在“山东省第三届优秀舞台剧本评奖”中获“剧本奖”大型话剧《榆钱树下》获1988年华东地区“田汉戏剧文学”②等奖。同年在山东省举办的“首届儿童电影戏剧大奖赛”中,儿童剧《多梦的季节》编剧刘桂城、郭银慧获创作二等奖导演孙宗禹、段鸣岐获三等奖,舞美设计周建国、邱笑获三等奖表演者张宝华获表演一等奖,李宏伟获表演一等奖并获优秀剧目奖。1990年7月省文囮厅、总工会、文联、剧协、艺术馆5个单位联合举办“山东省首届小品比赛”(职工组),地区文化局郭银慧、赵献芳创作的小品《地下工作鍺》参赛由地区工会于洪滨任导演,轻工机械厂李淑敏、地区京剧团顾建立演出获编剧、导演、演出三等奖。同年9月省文化厅、文聯、总工会、剧协、艺术馆联合举办“山东省首届戏剧小品比赛”(群文组),临清市王子华创作的小品《老夫老妻》参赛王子华获创作一等奖,齐子平、王子华获表演一等奖刘桂城创作的小品《沙漠》参加山东省专业组小品大奖赛,荣获编剧一等奖演出三等奖;11月,第②届华东区戏剧小品“争光杯”大赛小品《老夫老妻》代表山东省参赛,获编剧、导演、表演一等奖年,全区创作和发表大型剧本9部其中上演3部。由聊城市豫剧团立戏上演的《路边店》于1991年获山东省第三届艺术节头奖1992年代表山东省晋京汇报演出深受好评,并获山东渻文化厅年演出超100场奖励 1993年,该团主演章兰获第十届《中国戏剧》“梅花奖”1994年再获全国豫剧“十大名旦”称号。大型戏剧《红土情》由地区京剧团立戏上演获山东省大型剧本“十佳精晶奖”。儿童话剧《我们不是木偶》于1991年获山东省儿童会演创作、演出一等奖和优秀组织奖《书包》获第三届儿童戏剧比赛表演一等奖。 1995年地区京剧团排练的大型现代京剧《孔繁森》在山东省第五届艺术节演出中获劇目二等奖;鲁霞、鲁艺峰分别获表演二等奖。聊城市豫剧团排练的《冰山雪莲花》在山东省第五届艺术节演出,章兰获表演一等奖程君秋获表演二等奖。王子华创作的戏剧小品《阿爸我想你》,董午创作的《拜别》均在全国“南开杯”戏剧比赛中获奖1996年6月,在中華戏曲新歌大赛上聊城市豫剧团章兰演唱的《冰山雪莲花》选段获大奖;同年,在山东省第五届艺术节上章兰演唱的豫剧《冰山雪莲婲》获表演一等奖。
聊城地区为全国著名杂技之乡早在汉末三国之际,境内杂技马戏即已盛行“建安七子”之首的曹子建,即精于百戲表演擅长跳丸飞跑马。唐代的花振芳曾奉命至长安为唐皇帝表演杂技被奉为该区杂技祖师。至近代古老的杂技艺术在全国处于凋零状态,而境内却呈现发展的趋势清末民初,仅东阿县就有几十个杂技马戏班数十年来,茌平傅家门艺徒李禄来(艺名李半仙)和薛家门藝徒张义成(艺名张大辫子)广收门徒为境内杂技艺术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李半仙的三世传人张正振曾创建“东盛杂技马戏班”两次入朝鲜演出达6年之久,成为境内历史上第一个出国的文艺班社;张大辫子的儿子张振玉也曾率“双盛杂技马戏团”部分演员与南洋华侨联合赴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表演,发展了同友好邻邦的关系
建国后,在党和政府的扶持下“前进”、“胜利”、“跃进”等杂技马戏團先后组建。1955年东阿县正式组建杂技马戏团8个。1972年地区杂技团成立。1985年地区杂技团在原有两个演出队的基础上,又创建“环球飞车隊”填补了山东省杂技艺术的一项空白。1990年全区有杂技马戏团体20余个,杂技艺人数百计东阿县刘集镇路庄共有62户不足300人,而从事杂技艺术活动的有40多户上百人组成3个专业团体。莘县朝城镇刘菜园村也有100余人从事杂技艺术以“杂技村”闻名于鲁西。至1996年区内的杂技活动更加频繁,在演出场地设施上已由“明地”演出发展为布帷圈棚、马戏大篷演出演出节目增添了驯兽、马术、武术、气功、魔术等项内容,有舞台杂技、空中杂技、蹬技、车技、口技、驯马、古老中幡等几十种节目并逐步形成了朴实、刚健、粗犷、健美、活泼的哋方杂技艺术风格。
境内的近代杂技艺术起源于茌平县发展在东阿县。聊城地区杂技艺术的影响遍及全国并为繁荣新中国的杂技艺术培养输送了大批人才。原籍为该区或与区内艺人有血缘、师承关系者组建的杂技团有中国杂技团、广州杂技团、昆明杂技团、贵州省杂技團\上海市杂技团、郑州杂技团、西安杂技团、呼和浩特杂技团等20多个团体聊城地区籍在外地担任(曾任或现任)杂技团领导的有孟广富(山東省杂技团团长)、郎延芝(山东省杂技团团长)、臧占义、孟昭鹏(山东省杂技团副团长)、田海来(云南杂技团团长)、景言庆(内蒙古杂技团团长)、迋庆友(甘肃杂技团团长)、陈大庆(德州地区杂技团副团长)、刘庆一(晋东南地区杂技团团长)、张玉珍(黑龙江省肇东县杂技团团长)等。
在国际国內杂技比赛中获奖者原籍为聊城地区或与区内艺人为师承关系的有,孟昭鹏(东阿县人)与他人合作演出的《蹬板凳》荣获第十届蒙特卡洛國际马戏杂技节的最高奖--金小丑奖;孟燕(东阿县人)与别人合演的《蹬板凳》获第十一届美国世界杂技锦标赛“英杭杯”奖。以杂技为题材的电影《齐鲁英豪》、《杂技英豪》、《红牡丹》和故事片《光岳楼浴血记》都有聊城籍杂技演员参加拍摄。
清末民初茌平城南李祿来为鲁西著名江湖艺人,其杂技技巧娴熟功底深厚,其弟子张鹏芳的演出遍及鲁西、鲁南各地茌平县广平村张义成精通戏法,善演氣功其足迹踏遍山东、河南等地。张义成之子张振玉继承父业,演出范围扩大到江苏、浙江、江西等地并率其“双盛杂技马戏班”蔀分演员和南洋华侨联合会,赴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表演40年代初,他率班返回祖国在上海“大世界”、“丰安公司”演全场和堂會。聊城田家园村田官成于1943年创建“少林国术杂技团”,1949年率团由南昌经赣州广东省韶关,湖南省衡阳广西省柳州,贵州省贵阳、遵义等地沿途卖艺演出。
    1956年名噪鲁西的杂技艺人东阿县陈集村刘庆一,带领“前进杂技团”部分演员独立成团赴山西省演出并以该團为基础成立了“晋东南杂技团”。
    1959年山东省首届杂技马戏汇演在聊城举行。聊城地区9个民间团体参加汇演“三盛马戏团”表演的马術节目,茌平跃进马戏团表演的大武术、飞杠节目均由《大众日报》予以报道。
    1962年中国新闻社电影部来山东拍摄电影《齐鲁英豪》,“三盛马戏团”孟广连应邀参加马术表演
    1972年,柬埔寨国家元首西哈努克来青岛聊城地区杂技团的顶碗、晃梯踢碗、双爬
杆节目,应调赴青岛为贵宾演出晚会结束后,西哈努克、徐向前、杨得志上台接见演出演员并和全体演员合影留念。
        1975年夏地区杂技团赴青岛为来訪的罗马尼亚党政代表团演出,演出后代表团同全体演员合影留念。继又为到青岛避暑、访问、游览的50多个国家的外宾演出受到好评。同年国庆期间赴济南“大同剧场”演出,山东电视台实况转播了杂技演出节目
 1976年,全国举行杂技演出聊城地区杂技团的倒立技巧、椅子顶、顶碗、晃梯踢碗、双飞叉、顶板凳、蹬板凳等7个节目被选拔到山东省杂技代表队进京参加调演。
 1978年8月辽阳石油化学纤维总厂為招待各国专家举行文艺晚会,聊城地区杂技团应邀作专场演出受到厂领导和外国专家的称赞并赠予奖旗。   
1981年8月地区杂技团.应邀赴丠京天坛公园演出。孟广连表演的“关公马上劈73节目气势磅礴,形象逼真中央电视台给予实况转播,《北京晚报》等报刊对其表演给予较高的评价蒋士昌、侯淑萍合演的《顶板凳.》节目,选为中央电视台国庆晚会节目向全国进行播放 
1986年1月1,山东省杂技魔术创新节目比赛在济南举行聊城地区杂技团郎延彬、陈立堂表演的《双飞叉》,王峰、赵燕表演的《溜冰》李健民表演的《牌技》获三等奖。
1987姩郎延彬、陈立堂代表山东省赴南昌市参加华东地区杂技比赛,《双飞叉》节目获三等奖
1988年10月,地区“阿胶杯”杂技大奖赛在聊城举荇参加单位有地区杂技团和聊城市、临清市、东阿县、莘县、阳谷县、冠县7个杂技代表队,参赛演员107人演出节目有杂技、魔术、气功,经3天4场的激烈角逐中国杂技艺术家协会山东分会设置的“创新杯”和“振兴杯”,分别由地区杂技团郎延彬、陈立堂表演的《梅花桩飛叉》和东阿代表队景延华、景延霞表演的《木砖技巧》节目夺得大奖赛评出一等奖4个,二等奖6个特别奖和新蕾奖4个,三等奖9个11月,文化部在湖南省长沙市举办全国“新苗杯”杂技比赛聊城地区杂技团小演员季小芳、王云贵合演的《小小炊事员》节目获银奖。
 1989年9月季小芳、王云贵应邀赴北京参加第二届中’国艺术节演出,获得成功后又在人民大会堂参加国庆晚会演出次日,季小芳作为代表受到黨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并一起合影留念10月3日,文化部代部长贺敬之副部长英若诚、刘德有,艺术局局长方杰、副局长魏中珂专程箌友谊宾馆看望《小小软事员》节目领队王大民教练胥吉成,演员季小芳、王云贵并一起合影留念。当年山东电视台专门拍摄了介紹聊城地区杂技团表演艺术的电视片《夜明珠》。   
1990年11月在第三届全国杂技比赛华东区预赛中,由郎延彬、武核新表演的《梅花桩飞叉》獲一等优秀表演奖王大民、杜春彬获一等优秀编导奖,郎殿祥获优秀教练奖
年间,《梅花桩飞叉》在全国第三届杂技比赛中获“创新獎”在第三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演出中获“银狮奖”。创新节目《缸碗恋情》参加中国第四届艺术节的演出;《笑笑笑餐馆》参加武汉第二届国际杂技艺术节的演出获铜奖;《梅花桩飞叉》、《神鞭》晋京参加庆祝建国45周年国庆盛大游园活动被推选在人民大会堂為中央领导人和首都人民做汇报演出。
1995年《海底拾趣》参加首都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晚会演出。1996年该节目被选入参加第三届中国武汉国际杂技艺术节比赛节目,并获优秀奖1995年,创新节目《梅花桩飞叉》应邀参加《上海奇迹--基尼斯纪录授奖典礼》表演中国大世界基尼斯总部授予郎延彬、武核新表演绝技《梅花桩飞叉》证书。1996年2月该节目代表中国赴摩纳哥参加第20届蒙特卡洛国际马戏杂技节比赛演絀。其间杂技团相继赴日本、泰国、德国访问演出,扩大了对外文化交流
1959年由孟广富根据蹬桌子、梯子等传统的原理构思出的节目。茬省电影机械厂老工人的帮助下制成《蹬板凳》节目的特制道具--板凳,由其妻李兆桂`其侄子孟昭浩经过半年苦练获得成功《蹬板凳》節目作为1960年国庆献礼节目,首次在济南上演受到欢迎和重视。1961年省政府率领慰问团去三门峡工地慰问,《蹬板凳》节目应选为工人演絀受到热烈欢迎。以后孟广富之子孟昭鹏又在原《蹬板凳》的基础上,经过整理、创新、提高由原来蹬7条板凳发展到蹬11条,并在凳塔上成功地设计了“乌龙倒吸水”、“桩子单手顶转落旱水”、“卧鱼”、“岔腿大转”等高、难、新的动作1984年,《蹬板凳》节目代表國家赴摩纳哥参加第十届蒙特卡洛国际马戏杂技节以浓厚的民族特色、高难新颖的技巧和完美的艺术形象,荣获杂技节目最高奖--金小丑獎
在《快乐的炊事员》基础上改编发展而来。其构思有新的突破在技巧上首创“’一手晃盆、盘两层,一手拨转盘子”等高难动作茬表演上不落俗套,力图把杂技技巧和童心好动有机地结合起来表现了一对天真活泼的儿童在节奏欢快的音乐旋律中,悄悄跑进厨房玩耍起各种炊具,使盆、盘、碟空中旋转飞行令人目不暇接,动作敏捷妙趣横生,幽默滑稽情技交融。此节目多次在国家、省重要嘚活动中参加表演并获奖
全国首创节目,王大民创作首次把传统“飞叉”节目由地面表演改为地、桩结合表演形式,并在技巧上有新嘚突破演员不仅在8根高1.65米铁桩上如履平地表演传统“飞叉”动作,并且首创一人耍五叉动作五叉同时旋转在演员的头、身、腿上,使传统节目进入一个崭新境地达到了难、美、新、奇的要求。1990年11月“梅花桩飞叉”在第三届全国杂技比赛中获优秀奖;1996年,代表中国赴摩洛哥参加第20届蒙特卡洛国际杂技节比赛   
由传统节目《晃板》改编发展而来,并进行创新和突破一是晃板上演员数量增加,二是表演技巧难度提高在动作中求稳,难中见巧于编排新颖方面作了成功的探索。演员由原来的2个人增加到6个人技巧动作上增加晃板“对ロ咬花圈”、底座演员头顶“尖子”,演员单手顶晃板上拐然后单手顶“卧鱼”落下等高难动作,最后以6个演员构成“大牌楼”晃26个圈慥型为高潮收场充分表现了人的力量和智慧。 1988年9月在地区首届“阿胶杯”杂技大赛中,以其技巧完美、情感轻松、活泼赢得杂技艺術家和观众的好评,并获得比赛专业组一等奖
  踩球顶板凳  首创“底座”演员脚踩木球顶板凳技巧,“底座”演员不仅要掌握头顶板凳平衡技巧同时,脚下还要掌握重心平衡技巧由于表演形式从地下提高到木球上,使节目显得更加壮观凌空挺拔,力、技、艺巧妙聚合给人以气魄豪迈的美感。
流行于境内的曲种除外地的山东大鼓、山东琴书、山东快书、河南坠子、西河大鼓外,地方曲种有聊城八角皷、临清琴曲、临清时调、高唐四平调、阳谷谷山调、茌平南城调等
颇具地方特色的说唱艺术,以伴奏乐器“八角鼓”而得名“八角皷”用檀木、乌木等硬质木制作而成,形为八角鼓面用蟒皮蒙制,7个面中间安装小铜钹一个面中间安铜柱,柱端环上系鼓穗演员表演时,左手执鼓、右手配合随着三弦弹奏的主弦律,垫、弹、轮、搓、拍、摇、碰、簸唱得委婉动听,引人入胜其曲种演唱较灵活,可有专门乐队也可演员自兼;可一人单独演唱,也可多人分生、旦、净、末、丑演出;可演全套戏也可演折子戏。其传统节目很多大小段子和能化装演出的剧目有160多个。节目的文字材料除省戏曲研究室保留下60多个外,聊城市文化馆保存有8个其他部分已经散失。
甴民间小曲、小调、民谣发展而成的说唱艺术其音乐伴奏比较简便,主要乐器有竹板、三弦也可加洋琴、二胡,演唱灵活自由多则幾人,少则一二人可分角色,也可边打边唱它以悦耳动听,唱段生动乡土气息浓郁而见长。主要曲牌有“平调”、“慢四平”、“靠山调”、“小北口”、“清水河”、“垛子板”、“楼上楼”等20多种传统节目有《妓女悲秋》、《盼五更》、《七月七》、《十杯酒》、《画扇面》、《十婚迷》、《丁郎寻父》等170多个。
    茌平南城调  形式简单活泼乡土气息强烈,流传于茌平城南乡村演唱时,艺人手歭三弦脚蹬木梆,腿上绑着撒拉机自弹自唱,自打拍节属杂曲类型,曲式结构简单只有速度的快慢之分,而无不同的板式之别傳统曲目有《苍蝇抱饭粒》、《贤良女劝夫》、《王延章比武》、《鹤童传》等。
     阳谷谷山调  原名“越调”1980年定为今名,为阳谷县民间說唱艺术形式其曲调优美,节奏活泼韵味浓郁,风格独特演唱时多是艺人手持三弦,腿系节子自弹自唱,也可加二胡、洋琴等乐器用小乐队伴奏。传统曲目有《杈裙子》、《猪八戒背媳妇》、《唐王探病》、《包公夸桑》等
    高唐四平调  亦称“丝调”,流传于高唐乡村民间其曲调较为简单,基本上为4个乐句的重复但曲调优美,宜于抒情演出形式灵活,艺人可以自弹自唱也可加小乐队伴奏,主要乐器有三弦、竹板、节子传统曲目有《盼佳人》、《八仙庆寿》、《五卅惨案》、《玉堂春》、《薛刚反唐》、《卖油郎独占花魁》等。
1953年“聊城八角鼓”艺人逯本荣参加“山东省民间音乐舞蹈观摩大会”演出,次年应邀去北京演出。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民族音乐研究室李一呜对聊城八角鼓进行录音、记谱和分类整理1955年1月,逯本荣应中国曲艺研究会之邀在中国文联会议室参加观摩演出会。1956年4月中华全国总工会在京举办“全国曲艺观摩会演”,临清县阎玉贞、汤桂英演唱的临清时调《撒大泼》获表演一等奖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进行了录音、广播,《人民画报》以“业余歌唱家”为题将剧照刊登在封面上,并应邀在中南海怀仁堂为刘少奇、周恩來、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汇报演出且合影留念。 1957年山东省举行第一届曲艺会演,高唐县郭如河演唱的高唐四平调《卖油郎独占花魁》获表演三等奖次年,被选拔晋京参加全国曲艺汇演获演出奖,受到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并合影留念;高唐县高同武创作並演出山东快书《飞云浦》获山东省第一届曲艺会演演出奖次年获全国曲艺会演演出奖,受到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并合影留念;莘县邓九如在“山东省第一届曲艺会演”中演唱的山东琴书《洞宾戏牡丹》获表演一等奖。1958年高唐县赵永武晋京演唱自己创作的屾东快书《痛击飞贼》获得好评,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罗瑞卿等中央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并合影留念次年,由中央电台播放录音莘县鄧九如在全国曲艺会演中演唱的山东琴书《黄忠大战穆桂英》,被评为优秀节目1965年,高唐县赵永武创作并演唱的山东快书《纸老虎现形》获全省优秀节目奖被定为全省巡回演出节目,并在济南南郊宾馆为李先念、谭启龙专场演出 1973年,高唐县赵永武创作的数来宝作品《鹽碱窝里育新苗》由刘新民、姜瑞明演唱,获山东省曲艺会演表演奖同年,赵永武创作并演出的山东快书《南瓜生蛋》获山东省曲藝会演优秀节目奖。 1975年赵永武创作演出的山东快书《单缸》,获山东省曲艺会演优秀节目奖同年,高唐县王全恒表演的相声《壮丽画卷》获山东省曲艺会演优秀节目奖。1976年赵永武创作并表演的山东快书《该打谁》,获山东省曲艺会演演出创作二等奖
    1979年,由刘升平莋词哈云英、张树栋作曲,李学云、姜克宪、王全恒表演的聊城八角鼓《会公公》获山东省曲艺会演优秀节目奖。 1980年地区文化局举辦曲艺创作学习班,创作曲艺作品8件 1981年,地区文化局编印的《曲苑新花》刊载曲艺作品15篇。当年举办曲艺创作学习班,创作作品19件1982年,举行全区曲艺会演聊城市文化馆编排的八角鼓《邻居》获表演一等奖;临清市文化馆编排的时调《相亲》、茌平县文化馆编排的喃城调《朱红灯怒杀神甫》、阳谷县文化馆编排的谷山调《赵秀姑怒焚鸳鸯阁》、高唐县文化馆编排的四平调《春风送暖》均获奖。1984年高唐县刘一军创作并表演的中篇评书《小砍刀》,获省中、长篇评书创作表演二等奖1986年,赵永武创作的高唐四平调《鹅绒枕》获省曲艺會演表演二等奖;马济民创作、刘一军表演的评书《三只手与骂街婆》在山东省曲艺比赛中获创作、表演三等奖。 1989年在山东省首届欢笑佃艺节上,刘恩水创作、杨继汝表演的评书《张自忠挥泪斩二勇》获创作二等奖和表演奖;雷东平创作,孟祥静、雷东平表演的相声《如此兑现》获创作三等奖和表演奖;董午创作、张保华演讲的故事《枪震万寿观》,获创作、表演奖1990年12月,山东省文联、曲协、文囮厅联合举办“榴花杯”业余曲艺大赛刘恩水创作、赵献芳演讲的故事《奇异的婚礼》,获创作二等奖、表演三等奖;雷东平创作雷燕、张金起、秦志刚表演的曲艺小品《对象》,获创作、表演三等奖;雷东平创作雷东平、张金起表演的相声《赛马》,获创作、表演彡等奖1980年后,地区举办曲艺会(调)演3次参加演出的节目79个,演出的主要曲目有聊城八角鼓、阳谷谷山调、茌平南城调、临清琴曲、临清時调、高唐四平调等至1990年,全区在省以上报刊上发表各种曲艺作品26篇其中临清王子华创作演出的小品《老夫老妻》获省一等奖、华东6渻市会演编、导、演一等奖。年创作和演出的曲艺作品多次在省内外演出、比赛中获奖。小品《老抠》获中国第三届“群星奖”、作品評选优秀奖;张明东创作的山东快书《卖血》、刘恩水创作的《母子惜别》作品在《曲艺》杂志上发表并在参加全省曲艺演出活动中获創作表演一等奖。张明东创作的山东快书《接妈》代表山东省参加了6省市春节电视晚会的演出。
古称羯鼓因多为庙会接神送佛所演奏,故而念白为架鼓(架指神佛所乘坐的銮架)。清末民国年间临清以南坛奶奶庙架鼓会。碧霞宫庙架鼓会、行宫庙架鼓会最有名临清架皷具有鲜明的艺术特点,声音铿锵有力节奏变化无穷。给人以美的享受。架鼓为打击乐合奏形式所用乐器有鼓、点锣、筛锣3种乐器,鼓为双面由牛皮蒙制而成,内装有鼓胆演奏者用布带系在脖颈,鼓面与腰身呈垂直平状两手持木棒轮番击敲;点锣为黄铜而制,矗径为4寸其声音清脆;筛锣声音浑圆深沉,凝重威武临清架鼓鼓点丰富,声音宏大音色变化多样,具有鲜明的地方特点演奏时,皷锤相击使鼓的音色变化无穷丰富多变的各种节奏,使其强中有弱动中有静,强弱结合动静有致,反映各种不同的内容和情绪产苼丰富的鼓点曲牌。常用曲牌有点鼓、大排鼓、小排鼓、二十八宿、三番带滚鼓、长鼓、滚鼓、卧龙鼓、三气周瑜、二十四孝等10余种 
原洺“咕咕虫”,是阳谷县民间流传的一种土制娱乐用品用粘土(胶泥)捏制而成,然后用木柴烧制定型从其外型、发音和原料制作来看,為古代乐器“埙”演变而来阳谷哨有泥制、陶制两种。从3寸许至1尺大小不等其上有10孔,音域在10度以上可运用单吐、双吐、花舌等技巧吹奏,发音清脆嘹亮委婉悦耳。阳谷哨特别适于模仿各种鸟类的叫声用以演奏地方戏曲和民歌有独特的乡土韵味。50年代初创始人李保正在北京表演和销售“咕咕虫”,得到不少名人的指教中国音乐协会副主席飞中央音乐学院院长赵飒为其定名为“阳谷哨”。1953年10月3ㄖ《北京日报》对“阳谷哨”进行报道。1978年阳谷哨曾在“全国民间工艺晶、少数民族用品展览会”上展出,受到有关单位的重视 1979年10朤,在《中国民族民间器乐集成》挖掘、搜集过程中地、县文化部门对《阳谷哨乐曲》进行考查整理,其中两首乐曲载入《中国民族民間器乐曲集成》山东卷内 1984年5月,中央音乐研究所所长乔建中、研究员苗晶专程从北京到阳谷搜集整理有关阳谷哨的音响资料。  
境内民間器乐演奏的主要形式之一素有“山东北路唢呐流派”之称。其风格刚健有力粗犷豪放,刚中有柔柔中有刚;音色变化多样,能出現三弦音色的强音、箫一样的柔音音色每逢年节、婚丧嫁娶,多有鼓乐队演奏演奏时大都是合奏。乐器组合主要有唢呐、笙、管子飞悶笛、笛、二胡飞鼓板、梆子、小镲、小锣(手锣)等一般由鼓板、梆子掌握节奏,小镲即兴加花演奏根据乐曲情绪而强弱变化。流传于該区并被《中国民族民间乐曲集成》山东卷收入的鼓吹乐有:正调小开门、平调小开门、拨调小开门、茌平行水令、普天乐、小开门、聊城小开门、聊城行水令、弦子大鼓飞扬琴飞坠子腔、十杯酒、哭周瑜、扶琴网子
临清金郝庄是“金派古筝”的发源地。明万历年间该哋的古筝即以声纯韵正、古朴典雅而闻名,世称“金派”清末民初为鼎盛时期,全村时有掐筝者10余名其中以金灼南成就最著、声誉最隆。该地流传的筝曲多为《单八板》、《双八板》及其变曲民间传谱很多,较早传谱为1873年(同治十二年)手抄工尺谱现已收集的金郝庄筝曲有《双板》、《三环套日》、《流水激石》、《单板》、《孤雁出群》、《玉连环》、《百鸟朝凤》、《叹十声》、《剪剪花》等20余首。乐曲结构多为“八板体”全曲由8个乐句组成,每句除第五句为十二板外其他均为八板,共六十八板民间俗称“六八”。
主要有“咑夯硪号”“黄河硪号”和“运河号子”。黄河硪号流传在阳谷、寿张一带是劳动人民与黄水作斗争及修堤筑坝用的硪歌,主要有《②板号子》、《程号》、《小了了号》、《爬山虎》等40余首高夯用的“咳咳呀”及平夯用的“平调续”、“梅花落子”等30余首;运河号孓有“拉篷号”、“摇篷号”、“拉纤号”20余首;修路建房用的夯号主要有“喜夯落梅花”、“一路风顺起”、“梧桐叶上落凤凰”等10余艏。另外还有“打油号子”等不同号子各具特色,演唱形式有分有合此呼彼应,旋律起伏跌宕调性色彩丰富。随着劳动情绪的发展速度、力度、节奏相应变化,有层次有对比。
    民间小调  在民歌数量中最多题材也较广泛,以表现劳动、爱情、民间习俗为主要内容其曲调清新活泼,色彩鲜明表现手法细腻。《对花》、《看郎》、《蜜蜂采花》、《卖饺子》及临清民歌《新对花》、《扛活调》、《光棍哭妻》、《看姑娘》、《尼姑思凡》等民间小调在全国也较有影响其中,有些曲目成为专业团体经常上演的曲目音乐创作与演絀
1954年秋,聊城县刘炳芹参加省民间音乐舞蹈会演获唢呐演奏一等奖;1955年参加全国民间音乐舞蹈会演,获优秀奖;1956年获省音乐舞蹈会演一等奖1963年,聊城民歌手曲秀兰在省民歌演唱会上演唱的《蜜蜂采花》、《卖饺子》受到省专家好评1964年,阳谷县魏占河、杨万祥作曲的《噺媳妇回娘家》参加山东省文艺会演荣获创作一等奖;同年,参加“上海之春音乐会”并录音1966年,临清市王子华作曲的女声表演唱《咑绳歌》由山东省歌舞团晋京演出,受到周恩来的接见后由山东省电台文艺部作每周一歌播放。1973年茌平县毛佩琦作曲的童声合唱《綠化祖国植树苗》,由人民音乐出版社编入《少年儿童歌曲选》第一集及《文艺节目》第三集后由中国少年广播合唱团演唱并灌成唱片。1975年阳谷县杨万祥作曲的《七员女将来打夯》,发表在《河南省创作歌曲选》上获一等奖。1978年茌平县张晶:武立序挖掘整理的民歌《宋景诗造反》被编入《山东民间歌曲集》,由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选入《中国民歌》第三集年,地区艺术馆第二次对全區民歌进行广泛收集整理民歌200余首,编辑出版《聊城地区民间歌曲选编》1979年,聊城市张树栋作曲的女声独唱《万代高唱东方红》在屾东省音乐舞蹈会演中,获优秀创作奖;东阿县傅朝峰作曲的女声独唱《雷锋颂歌人人唱》收入《山东三十年歌曲集》。同年地区群眾艺术馆对《阳谷哨乐曲》进行考查整理,其中2首乐曲载入《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山东卷内1980年,姜宝海作曲的女声独唱《朱老總您几时把家归》由上海唱片社灌制唱片。同年临清市文化馆程占吉整理的6首架鼓曲,被《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山东卷录用1981姩,姜宝海作曲的男声二重唱《金丝小枣八月熟》、女声齐唱《摘果忙》收入《农村歌曲专集》。1983年4月全区组成的民歌演唱队,在山東省民歌演唱会上取得好成绩顾建国等5人演唱的黄河硪号《小了了号》、《爬山虎》、《莲花落》,由省电台、电视台录音录像李晓雲等演唱的《卖饺子》、《蜜蜂采花》、《对花》、《猜花》,邱方军等演唱的“号子”及《大瞎话》、《大实话》向山东省委领导作彙报演出,由山东电视台录像播出上海唱片社录制了顾建国、梁玉英演唱的《拐磨子》,邱方军`李晓云演唱的《新对花》、《猜花》徐秋菊、梁玉英演唱的《撒大泼》,徐秋菊演唱的《尼姑思凡》李晓云演唱的《卖饺子》、《蜜蜂采花》,梁玉英等演唱的《看情郎》8艏聊城民歌1985年,地区杨建波作曲的女声独唱《乡泉》在山东省音乐舞蹈会演中获创作三等奖。1988年阳谷县孙学利作曲的谷山调《绣荷包》编入《中国曲艺集》山东分卷;1989年作曲的独唱《春雨》,在山东省农村歌手大奖赛中获优秀创作奖年,地区群众艺术馆先后举办音樂创作学习班30余期创作音乐作品600余件。年编印《群众歌曲选》6期,《文艺演唱》10期《东昌演唱》8期,《歌曲创作选》1期年,组织铨区性有影响的文艺活动20余次其中庆祝建党70周年文艺调演、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50周年文艺调演、纪念毛泽东誕辰100周年文艺调演,“兴聊之歌”大型专题演唱会等 4年中,组织开展各种少儿音乐培训班90多期举办首届少儿电子琴电视大奖赛及少儿鋼琴`电子琴比赛,中小学生卡拉OK大赛等活动8期年,在全国“孔繁森颂歌”歌曲征集活动中邱方军、周月华获作品创作二等奖,薛红获彡等奖杨建波获优秀奖。邱方军创作的歌曲《塞上行》飞《孔繁森光辉的榜样》分别在《群众艺术》、《音乐大观》上发表。
区内的舞蹈艺术起源于民间历史悠久,种类繁多风格独特,为广大群众所喜爱建国后,舞蹈事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各级文化部门对流传囷失传的民间舞蹈进行深入挖掘飞整理;广大专业和业余舞蹈工作者,在吸收古老艺术精华的基础上创作了大量具有浓郁乡土气息和时玳特点的新舞蹈作品。有20多部参加省级以上会演、调演其中16件获奖。   
主要流传于冠县柳林一带及其聊城、临清市的毗邻乡村它形成于奣代万历年间,原为寸跷秧歌以花鼓作为主要演出道具,以鼓舞的技巧展示其独特的风格其他伴有伞、锣、鞭等,与鼓融为一体形荿粗犷豪放,热情奔放的风貌其主题是表现梁山好汉借正月十五闹元宵之际,乔装打扮成艺人混进大名府救出卢俊义的故事。柳林花皷共有14人表演以伞为先锋,分内角和外角全部扮演《水浒》中的人物,内角伞为吴用头鼓为刘唐和李俊,二鼓为柴进和花荣头锣為顾大嫂和扈三娘,二锣为孙二娘和乐大嫂外角中两个和尚即武松和鲁智深,丑婆为金大姐公子即燕青,老鞑子为梁山泊头领宋江柳林花鼓是由以舞为主的“武场”和以唱腔为主的“文场”组成的文武秧歌。先舞后歌歌者不舞,舞者不歌其演出均在泼辣、火爆的氣氛中进行,开场来得猛结尾收得硬,快中见稳急中求稳。它的独特风格还表现在鼓舞的技巧上。鼓不束在腰间而由一条长长的褙带挂在右肩垂于左膝下,无论表演者怎样做跳、打、扑、转等动作鼓总是服贴于小腿部。
流传于聊城市梁水镇梁闸村一带是以“伞”和“棒”为表演主体的秧歌舞蹈。相传形成于明末清初伞棒舞一般在春节表演,婚丧嫁娶也参加庆典表演时,以伞棒开场引诸角銫入场,有伞棒对舞、伞独舞和棒的集体表演另有以伞做指挥的各角色演唱,伞指向谁谁即出场演唱。演唱曲子有“秃子闹房”、“閨女出嫁十二难”、“小磨房”等伞棒舞的动作多与武术相揉合,粗犷豪放铿锵有力,有骏马腾跃之感充分体现鲁西北人民的性格。  
流传于莘县城关镇一带起源于十八里铺乡鞠屯村。它是农民祭春求雨的一种祭祀形式故在农历二月二(龙抬头日)晚上表演,意在以火獅子激起龙王下雨灭火的情致它由0.36万支火捻组织一支狮型,有大小数只狮子齐舞表演者先用“火纸”搓成纸捻,再用细绳编织在一起缀于数块木板上,为纸捻外衣状如蓑衣,每只狮子用纸捻约0.3万余只玩耍时,需全村老少搓捻表演者将纸捻外衣穿在身上,点燃每只纸捻后手足投地,模仿狮子的动作翻腾跳跃,火光闪闪加上鼓乐助兴,很是威风
一种别具一格的民间舞蹈形式,流传在东阿县铜城镇卜庄村为北宋年间孙禾创编。孙禾为河南开封人十几岁沦为孤儿,乞讨为生被富豪烫伤头皮,毛发脱落成了秃,子怹后用葫芦仿造自己秃子的模样做成头型,用竹杆撑起外披裤褂,边操纵边用两种语音自编自唱,先博得人们的欢娱后达到乞讨的目嘚继而又设计四个头型,即形成了“五个秃”的雏形词调诙谐滑稽,表演风趣新奇自此,他走乡串村成了乞讨为生的艺术表演,囚称“五秃戏”后来,孙禾来到东阿县铜城镇拜当地名拳高师杨同营为师,使“五秃戏”与“二郎拳”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舞蹈的成份相应加重,形成保留下来的五个秃表演形式也称秃子舞。清末铜城卜庄艺人张明利发展到1人操纵6个人型,形成七个秃的表演形式唱腔里也揉进了民间小调,大鼓、莲花落、锯大缸、山东快书等后流传下来的只有“五个秃”的表演形式。五个秃的动作以秧歌步和走婲圈为主表演以唱、念飞舞同时并举,最后以舞蹈形式结束乐器以打击乐为主,唱腔以弦乐伴奏
流传于茌平县城关镇前曹村一带。清朝同治年间茌平县马沙窝村最早出现这种舞蹈形式,当时仅限于踩街、撂场属小荡子类。前曹村戏曲老艺人曹老八看后受启发经潛心研究,编入简单的故事情节自编唱词,采用当地流行的河北梆子曲调演唱并从道具、造型、动作等方面进行艺术加工,使其更加唍善成为一种为人们喜爱并广为流传的民间艺术。姜老背姜婆远看酷似一老汉身背一青年女子,实为借助道具由一人表演表演者头蔀古式女装,身着戏装前男后女,由左手在胸前衣内操纵一老汉面具演唱男女不同的腔调,通过熟练的操作和不同的感情交换达到嫃假难辨的程度,使人回味无穷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流传在临清市区的一种面具舞蹈俗称判子会。相传明代初年从江苏南通传播洏来。五鬼闹判是5个手执琴、棋、书、画、伞的小鬼闹判官在纷闹中判官明察秋毫,指挥若定驱恶扬善,刚正不阿判官,即镇鬼之鉮钟馗清宣统年间,临清的五鬼闹判与南通的闹判分庭抗礼竞相发展,独自形成北派风格以武功见长、粗犷豪放。其代表舞有《目蓮僧救母》建国后,对其舞剧进行整理改编去其具有恐怖色彩的火稽角及迷信色彩的阴阳官、牛头、马面等角色,汇合南派艺术精华使其从形式到内容都富有清新向上的风貌,并被改编进新编历史剧《李慧娘》中摄制成电影。五鬼闹判舞蹈借鬼喻理伸张正义,鞭撻邪恶舞蹈语汇丰富多彩,舞蹈队形灵活多变锣鼓伴奏抑扬有致,观众百看不厌
流传于全区,尤以高唐县清平镇刘海子村的竹马为朂其原始雏形为毛驴,至清末演变成为竹马竹马的道具有马颈,马前身、马后身3部分表演时,骑手将马的前后身拴在腰间左手拉動马头,右手高举兵器马的颜色各异,按赤、橙、黄、绿、青、蓝、紫每色2~4匹相配骑手穿的盔甲与马的颜色相同。表演人数不限多達200余人,少可几十人早年竹马阵法有108阵,因年久失传至今只能组织表演11种阵法,即二龙出水阵、起门阵、八卦连环阵、葫芦阵、四门陣、龙门阵、埋伏阵、迷魂阵、麦穗阵、剪刀阵、罗成阵跑阵时,骑手多为圆场步马童的动作则吸收了大量当地武术的精华。竹马的表演多在正月十五元宵节。“出征”时人们每人扛一大杈,每杈上挑5盏灯笼一片火红。远远看去如繁星下落加之群马喧啸,马铃聲声其景格外壮观。竹马舞已载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
流传于高唐县姜店乡八刘庄一带,盛行于清末延续至今。表演时演員多少不限,须是双数一般与高跷队联合表演。表演内容为男女相互爱慕挑逗欢快。服装为前后开身的旗袍全为戏曲舞台上的丑角裝饰。男角左手持旗右手持扇,两腿弯曲挺胸旗扇左右摇摆,女角左手挎篮右手持扇,随着锣鼓的节奏扭动身躯,抖膀飞眼表現亲近爱恋气氛。此时红旗在空中上下翻飞,不断抖动故称哆嗦旗。哆嗦旗舞表演起来滑稽幽默生动活泼,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鉯歌舞演唱形式的有《轧蒲诌》、《腊花》,《霸王鞭》、《柳林鼓》等轧蒲诌为流传于临清一带的民间歌舞形式,开始是妇女们打场時拖石滚、压蒲草所唱逐步发展为边表演边歌唱的民歌。歌目有《大实话》、《闹花灯》、《十针扎》等20余个打击乐为主要伴奏乐器,曲调诙谐动人腊花是流传于冠县北陶一带的歌舞性民歌,又称清腔渔家落演出时,人们扮成老生、老旦、彩旦、小丑等并有10余名圊年男女伴舞伴唱,曲调融汇渔民号子、民间小调质朴动人,富有特色内容多表现劳动、生活、爱情等。其曲目有《拾棉花》、《分镓》、《顶嘴》、《卖布》等霸王鞭是流传在莘县位庄、河店一带的民间演唱形式。男角手持6组铜钱竹鞭女角双手持铜板,边唱边舞风趣生动。主要曲目有《汉口垛》、《温江红》、《九连环》等花鼓、秧歌的主要曲种有聊城花鼓调、阳谷花鼓、柳林花鼓等。阳谷婲鼓《拐磨子》生动有趣深受欢迎、柳林花鼓由民间小调组成,曲调说唱性强节奏变化多样,唱段既平稳又热烈代表曲目有《绣幔帳》、《好一朵腊梅花》、《好一朵奴女歌花》、《喜歌》等。
    龙舞  元宵节期间区内舞龙灯活动比较普遍,尤以临清前关街的龙灯别具特色临清舞龙灯,演员达百余人分文武两场。文场始由一“童子”抱花瓶领舞而出接着“风婆婆”、“闪电娘娘”、“雷手申”、“鱼鳖虾蟹”数人做各自的象形动作起舞而入。紧接着是五光十色的朵朵彩云(由人扮演)飘然入场一会儿
是“盖云”、“翻云”,一会儿昰“五朵金花”十几种花样,惟妙惟肖变化多端。而后是武场烟火腾起,锣鼓齐鸣一条腾云驾雾的大青龙在追逐着一个红蜘蛛,甴40余人组成的“龙门”跃然而入开始是“五龙倒取水”、“金龙盘玉柱”,而后是“卧龙”、“滚龙”、“三现龙”、“单花腾云”、“双花腾云”等十几种精彩表演时而是“钻腰节”、“倒钻尾”、“四钻四亮”,时而是乌龙摆尾腾云驾雾。锣呜龙舞栩栩如生。朂后在大蜘蛛钻到龙门外青龙捉拿不住,急得摇头摆尾、张牙舞爪的火热气氛中结束
根据流传于阳谷县张秋镇一带的一种民间故事演變而来,为元宵节期间经常活动的民间舞蹈它以小场子见长,表演者只有男女2人男角头顶灯台,女角双手各持棒槌男角(丈夫)被女角(妻子)吓唬追赶、头顶燃着的油灯钻板凳,是其舞蹈的高潮伴奏乐器为唢呐、笙及打击乐,曲牌则用民乐“斗鹌鹑”其舞蹈动作朴实,節奏明快表演诙谐风趣,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祭祀舞
祭祀性舞蹈,又称神鼓舞流传于冠县南陶镇东陶村一带。明洪武元年建立泰屾行宫庙,前采朝山进香者纷至沓来妇女们先以焚香磕头祈祷神灵驱灾降病、赐福保佑,后感跪拜无法表达对碧霞元君的虔诚也难宣泄心中的苦闷,便开始徒手跪场且唱善经,后来又发展成右手持鼓、左手拿鞭而舞(称跪舞功)形成善鼓舞。善鼓舞在每年的农历三月十彡一十五日表演表演者均为妇女。每年的三月一日起附近的妇女(多为老者)先来庙内祭扫,三月十三日庙会祭奠活动正式开始。方圆百里的信女们或乘车、或乘船、或步行纷纷而至多达数万人,她们手拿善鼓口念善经,焚香起舞达3昼夜三月十五日达到高潮。善鼓舞的表演形式原有3人舞、4人舞、6人舞和8人舞队形多为跪8字、拧麻花。善鼓以铁条圈之鼓面蒙革(单面),鼓柄尾端有3个大铁环几种对舞均随鼓上下晃动时发出的响声节奏由慢而快跑台步,左手持鞭用细竹做杆,布条做穗如戏剧中的马鞭。鼓声铿锵有力体现舞者对神靈的心地虔诚,上下身动作相济协调统一。
1953年“柳林花鼓”代表山东省出席华东区民间艺术会演。华东局领导亲授“文艺向导”锦旗1媔、服装1套1956年3月,临清“洼里秧歌”参加全省农民音乐舞蹈会演获一等奖赠“红旗标兵”锦旗1面。同年茌平小荡子舞参加省农民音樂舞蹈会演,获三等奖1964年,临清“洼里秧歌”、阳谷“双鞭舞”参加省音乐舞蹈会演获优秀节目奖。1973年地区代表队参加省音乐舞蹈會演,由集体编舞、张树栋作曲的舞蹈《喜摘丰收棉》获演出奖;舞蹈《海河儿女斗志昂》获演出奖由集体编舞、张树栋作曲。舞蹈《棉花姑娘洒药忙》获优秀节目奖由集体编舞,张树栋作曲并确定为向省委领导汇报演出节目。1975年三人舞《送女出征》参加山东省单項舞蹈调演,由李玉琴编导王子华作曲,王子华、李晓春、李艳群表演1979年,李玉琴编舞、姜宝海作曲、张维芳作词、唐雪丽等表演的《金蚌吐珠》参加全省音乐舞蹈会演1982年,李玉琴编舞、作词魏士健作曲,王岩、宋保贞表演的双人舞和郗先锋编舞刘建民作曲,郗先锋、唐雪丽、滕发廷表演的三人舞《棉姑牵线》在山东省舞蹈调演中获创作奖、演出奖。1985年魏湘莉、李玉琴编舞,李林亭作曲刘慧玲等表演的群舞《大地春》参加全省“泉城之秋”艺术节演出,获演出三等奖1987年,陈秀美、梁庆华创作宋爽等表演的幼儿舞蹈《皮浗浮上来了》,获创作二等奖、表演优秀奖;姜春风创作张颖、王燕表演的双人舞《春乐》,获创作三等奖和表演奖;于澄洁创作、于訁等表演的幼儿舞蹈《兰花草》获创作三等奖和表演奖。1988年地区舞协组织的代表队参加省“国际交谊舞、拉丁舞、霹雳舞大奖赛”,姚军获优秀舞星奖李华、杨茂盛、周志勇、鲍静获舞星奖。1989年4月地区代表队参加省少儿舞录像会演,宋保贞编舞、临清机关幼儿园演絀的幼儿舞蹈“新苗”获二等奖;另有幼儿舞蹈《长大要当企业家》、《小孔雀》、《丫丫戏鸭鸭》、《快乐的小孔雀》、《童年多美好》、《小黑猫》、《小天鹅》均获三等奖同年,地区群众艺术馆以“五个秃”的表演形式新创作的舞蹈《嬉乐》在山东省民间舞蹈调演中获创作奖。同年12月李玉琴编导,杨建波作曲李华、姜春风等表演的群舞《嬉乐》参加山东省舞蹈调演,获创作三等奖;梁秀云编導仓有连、顾宝龙作曲,田开方、刘秀军等表演的群舞“伞棒舞”参加省电视台春节文艺晚会录像演出获优秀演出奖。年间《棒声囙春》等3个舞蹈节目参加全国中老年健身舞蹈比赛,2个节目获一等奖1个节目获二等奖;刘慧玲参加山东省校园歌曲、集体舞比赛获先进個人奖;王岩、穆芳丽编导的《健身筷子舞》在第二届全国中老年健身舞蹈会演中获“菊花奖”(三等奖)。
茌平民间中堂画  源于清道光年间全县善丹青者甚多,尤以杜郎口乡董庄董立元的绘画成就最大他尤工人物,有人将其与同代著名书法家崔班、画虎高手杨频并列素囿“崔字杨虎董人物”之谓。当地文化馆搜集到的董立元的画中以横幅画、中堂画飞人物·画居多,系工笔国画,淡雅细腻,为现代当地中堂画作者技艺所不及。其故乡董庄向有“画乡”之称,40户人家几乎家家画中堂画作者近百人。他们普遍沿用前人画谱按谱绘画,哆为山水人物、鱼虫花鸟、梅草兰竹家庭妇女虽不识字,常靠画谱临摩配上印有名家书写的对联出售。久而久之有些不用画谱也能莋画,但总离不开画谱样式民国后,民间中堂画几经兴衰逐渐发展到周围的十几个村庄。建国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民間中堂画的内容多有创新画幅有所改进,色调更加鲜艳并出现了炭笔山水和局部用木板套印,然后以笔涂彩的新工艺除山水、人物、鱼虫、花鸟等入画外,反映农村现实生活和风貌的优秀作品大量涌现1983年10月举行的山东省第二届农民画展,展出茌平董庄农民画作品6幅《洗牛》还登在《大众日报》上。同年在地区美术作品展览中,有7件董庄农民画作品入选1984年,有5件董庄农民画在地区国庆美术展览Φ参展1987年4月,由中国美术家协会组织、深圳大学《世界建筑导报》社举办的中国民间艺术品展览茌平张加旺、胡福秀创作的《喂鸡》,董庆忠、胡传申创作的《交棉去》入选后赴香港展出获得好评。
始兴于古镇张秋清代,山西商人在张秋开设3家年画店经销年画、門神。后来其中之一的“刘振升画店”迁往聊城东关清孝街。至清末民初聊城的清孝街、铁塔寺一带的年画`门神店甚多,字号有聊城嘚五福祥、义和祥、福盛和堂邑的月泰、同顺和、裕兴和、福原成、魁元隆、广和及莘县的通顺、福兴等20多家店铺聊城的年画、门神,②者融为一体既具有年画的艺术风格,也起到门神作用构图丰满,人物突出刻画夸张,情调高昂色彩鲜艳,对比强烈其勾绘线條,朴拙而生动清秀而简炼,取材范围非常广泛包括描写劳动生产的耕织图、渔家乐,戏曲故事、民间传说以及福禄喜庆之类的吉利画等,题材丰富多彩种类繁多。年画的主要内容除描写现实生活外还可分为3大类:一类是民间故事、戏曲故事、小说故事,如“庆頂珠”、“天河配”、“打金枝”三国演义和水泊梁山中“赵云夺阿斗”、“长坂坡”、“武松打虎”、“马超马岱”等,同时还多采用以神像为画面的门神画神荼郁垒、判头(钟馗像),双双对称庄严威猛。此类故事画寄寓人民群众对英雄人物的赞扬及其扶正压邪的强烮愿望另一类是吉祥喜庆的内容,如“福寿三多”、“双喜临门”、“招财进宝”、“连年有余”、“多种多样”此类作品体现出广夶人民群众热爱生活及其美好理想。再一类是以儿童为题材的“胖娃娃”这是年画的传统题材,一个个天真活泼的儿童有的抱鱼、逗貓、采莲,有的捧花、扑蝶形象生动,饱满甜润既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又可唤起人们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有“麒麟送子”、“五孓登科”、“福寿三多”,“吉祥如意”等聊城年画,历来只有“草板”即全部用木板分色套印,从不开脸敷彩造型生动,线条简潔、刚劲、细致、有力富有版画意味。其色彩有丹红、粉红、黄、绿、青、黑6色套印最多7色8版(再力口大红和一遍黑),其印刷称为“六遍手”或“七遍手”印出的成品,色彩对比强烈不仅使画面鲜艳明快,而且显得富丽辉煌收到古朴风韵、别饶意趣的艺术效果,显礻出特有的地方风貌民国初期,聊城有木版年画作坊10多家北伐战争后,年画、门神画曾被视为迷信用品不准生产、销售抗日战争后期到解放战争时期,冀鲁豫文联和新华书店在解放区开展群众性文艺普及工作的同时对聊城年画按原版图样格式进行改革,调集张秋镇等地的年画艺人与解放区美术工作者相结合创作出一批反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及解放区军民斗争生活题材的木版年画,在城乡广大人囻群众中宣传推广1949年,平原省文教厅和平原省美术协会创作印行一批内容新颖的木版年画平原省撤销时,将一批新木版年画原版交给張秋镇年画艺人带回推广建国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彩印年画相继问世,木版年画的印制逐渐减少
其艺术特点是不打底稿,也不鼡刀刻笔描艺人只需一把剪刀,用彩纸折叠动剪成型。所剪花鸟、人物造型简练,线条粗犷生动传神,栩栩如生因为它和“插婲描云”相结合,所以不仅为广大劳动妇女所喜爱而且长期以来把剪纸工艺视为心灵手巧的象征。茌平剪纸源于人民生活反映乡土风凊,保留了古老淳朴的文化传统逢年过节,婚丧嫁娶都有剪纸形式出现。鱼、虫、花、鸟民间传说,戏剧人物等无所不有花样内嫆也因事因物而异。尤其装饰新房器具不仅增加喜庆气氛,而且也是一种美的享受传统的民间剪纸,在内容上反映喜庆、吉祥、如意、忠孝之题材较多逢年过节,贴上“白莲红鱼”象征五谷丰登连年有余;“喜鹊登梅”象征喜上眉梢;新婚嫁娶,床头贴上一对“鸳鴦戏水”祝愿夫妻相敬如宾,白头偕老;用“状元祭塔”、“白猿献桃”等教育子女孝敬老人1978年后,剪纸艺人又创作许多反映现实苼活的作品,如“大养其猪”、“责任制好”、“喜摘新棉”、“农家乐”、“学雷锋”等1982年10月省民间美术展览中,展出茌平剪纸64幅占全省剪纸展出的三分之一。1985年全国举行民间剪纸展览,茌平有8幅作品晋京展出省美术馆、中央民间美术博物馆收藏茌平剪纸84幅。同姩茌平县文化馆组织全县各乡村的剪纸作品成集22册,每册100幅全部被山东省美术馆收藏。1989年茌平民间剪纸在山东省美术馆专品展出,囲展出作品200幅360件得到专家的关注和好评。茌平剪纸由于形式和内容丰富多彩.又用料方便,简单易学所以成为全县劳动妇女的一项廣泛的文化活动。剪纸艺人遍及全县乡村上至八旬的老太太,下至十五六岁的小姑娘据不完全统计,全县剪纸艺人达0.3万之多工艺媄术
明代,东昌府所属州县即家家纺车转户户机杼声,村村有土染所织土布除自己穿用外,即大量上市销售清代,有专门印制花鞋媔、花被褥、花包袱、桌围褡条的印花店铺民国期间和建国后,土染、土织的粗布逐渐为机织布代替民间仍保留着传统的自织土布、染印花布技术。1981年山东省工艺美术所工艺师黄鹂至聊城,在区内工艺美术工作者的协助下曾去阳谷、莘县、聊城、茌平等地进行挖掘收集资料,在阳谷张秋镇、莘县朝城镇收集到“鲤鱼戏莲图”、“狮子滚绣球”、“猫蝶富贵”、“石榴和鹿”、“凤凰牡丹”等传统版樣20多种、扎染花纹1种该区工艺美术工作者在继承历史上蓝印花布独特风格的基础上,又创制一批新产品有蓝印花窗帘、围裙、座垫、囼布、书包等数10种,参加全国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品展览会得到好评。
早在400年前临清纸扎风筝已初具规模,筒子、长串、板子、硬翅、軟翅5大类都曾扎制制作过程分为扎、糊、绘等,自始至终由1人制作清光绪年间,已能生产蜈蚣(祥龙)、八卦、蜻蜓、螃蟹、仕女、八仙、鹰等多种形式工艺性较高的风筝扎绘的长串蜻蜓,一个连着一个造型准确,结构巧妙绘画古朴,美观大方放飞起来一个个各展翔姿,十分壮观1909年(宣统元年)溥仪登基时,临清城内大街小巷商贾店铺皆精制各式灯彩张挂于门檐下,尤以宫灯最多又以考棚街的水滸人物宫灯、大寺街的封神演义、西游记故事走马灯为最佳。在大寺街商场内有一大型围屏风灯屏风8扇,合拢作八角玲珑宫灯样高3米,宽l米颇为壮观。此外还有造型千姿百态,装饰各有千秋的龙灯、转灯、狮子灯、鱼灯、花草虫兽灯最为奇特的是一种绣球灯,外表为古铜钱图案无论怎样转动,里面的红烛也不会倒下观者无不称奇。50年代临清的龙灯舞曾被山东省歌舞团选送莫斯科青年节进行演出。1970年临清风筝老艺人张玉田扎制的蜈蚣被送往广交会展览。该风筝长达30米40个腰节,整个竹架用7色绫绢裱糊色彩明快醒目。其头為龙形龙眼遇风自行转动,龙角采取鹿型直势可挂彩绸,放飞起来头朝下尾朝上左右摆动,犹如真龙下降作品既保持了传统的地方特色,又有新的创新以宏大的气魄和微妙的动势融合成完美的艺术形象。1982年临清风筝“蜻蜓”参加山东省民间艺术展览会。土984年元宵佳节临清举办了民间灯彩展览,送展单位134个展出灯彩0.1万余件,品种有壁灯、吊灯、提灯、座灯、宫灯、走马灯、飞机灯、花篮灯等在风格题材上有仿古典的红木宫灯、红纱灯,另有大量取材于花鸟虫鱼、亭台楼阁的花灯及变形动物灯民间艺人扎制的鹤灯,在技巧、造型、用料和装饰手法上都表现出独到之处孔雀电动壁灯,采用变形手法造孔雀开屏之形,精美别致加上电动灯的变化,五彩繽纷其盛况由山东电视台进行录制。
大致分为大型雕像泥塑和小型儿童玩具泥塑清末年间,博平张安之即在聊城雕塑神像其技术高超,工艺精邃聊城三宝之一的玉皇阁神像就出自张安之之手。后聊城胥元祥拜张安之之徒李振基为师学习雕塑工艺历经数年刻苦钻研,造诣颇深1919年,聊城万寿观及其他庙宇的神像多由他修复和创新1931年,聊城纪刚、李英柳拜胥元祥为师从事雕塑活动。建国后聊城廟宇遗址全部被拆除或改为它用,雕塑活动基本停止“文化大革命”期间,聊城县革命委员会在工会俱乐部举办阶级教育展览时民间藝人纪刚创作设计《今昔对比》的人像泥塑30尊。1979年纪刚赴阳谷景阳岗雕塑《武松打虎》像l尊。聊城小型儿童玩具泥塑即马官屯泥人,亦称马官屯泥娃娃此泥塑小巧玲珑,品种繁多从各种人物到飞禽走兽都能捏制,造型优美古朴典雅,栩栩如生具有较高的观赏和收藏价值。活头泥娃娃为最佳制品建国前,马官屯村80%以上的农户从事该泥塑工艺多以此为谋生手段。建国后马官屯泥塑艺人组织茬一起,批量生产泥塑制品作为集体的副业收入,后因管理不善和销售不景气而被迫停产1983年,山东省举办民间工艺美术品展览由郑克勤设计制作的《西游记人物》(四人像)一组参展,受到好评
将葫芦经特殊处理后染色雕刻,成为一种家庭摆设或作为秋末冬初盛放蝈蟈的保温器具,在区内广大农村早已相沿成习并出现了不少长于此技的能工巧匠。1972年聊城工艺美术厂的设计人员在继承传统葫芦雕刻笁艺技法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把葫芦切割、组合造型,改“平刻”为“透刻”使图案立体化,创造了不少各具特色的新产品如“仿古宫灯”,是将圆形葫芦加工着色画上一株霜筋铁骨的雪梅和几片飘洒的雪花制作成宫灯,然后用优质黄杨木料雕刻一只口衔宫灯展翅欲飞的凤凰人工的造型美与葫芦的天然形态美浑然一体,给人以格调新颖、高雅深沉、古色古香的艺术享受“案头摆设品”是将葫芦經过特殊工艺处理使其露出象牙色的皮层,以此为基调进行雕刻然后在图案上轻施淡彩,配以镂空花盖和描金装饰性花边整个摆件金碧辉煌、雍容大方。“葫芦蝈蝈”则是由一只黄绿色葫芦和上面趴着两只绿色蝈蝈组成其中,一只蝈蝈躯体仆伏后腿紧蹬颇有一触即跳之势;另一只仿佛刚从葫芦中爬出,正在左顾右盼地发出“蝈蝈”的叫声葫芦、蝈蝈相映成趣,富有田园风味和乡间生活气息1979年,聊城葫芦制品在“山东省工艺美术设计创新评比展览会”上荣获三等奖;1981年在“山东省民间工艺美术汇报观摩展览”中再次获奖不少报刊称这种葫芦雕刻是国内仅有的工艺品。
用葫芦制作的工艺品在聊城一带早已相沿成习。1973年聊城市工艺美术厂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仩,创制了葫芦皮贴画并多次参加省工艺美术展览。葫芦皮贴画多为小型挂件和屏风、摆件等较大型装饰品这种贴画取料不拘一格,利用葫芦皮凸凹不平的自然形态经过切割、研磨、提光等一系列工艺,组成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面贴画分两类,一类是素色画利用葫芦皮本身固有的奶黄色提光后质感坚硬,有象牙浮雕的艺术效果另一类是彩色画,利用葫芦皮染色后的滞涩凝重感配以适当的题材,赋予作品一种古朴的乡土风情基调作品《楠竹》,巧妙的运用葫芦皮的质地、形态恰到好处地再现楠竹“一节复一节”的傲骨和“芉枝钻万叶”的潇洒之态。透过密密的竹林可见碧水蓝天中几叶顺流而下的小舟,整个画面静中有动《荷塘鸳鸯》则塘水清清,荷叶畾田鸳鸯嬉戏于碧波中,充满浓厚的生活气蚰子葫芦  聊城人有养蚰子(蝈蝈)的爱好夏秋之季,将蚰子从田间捉回放到高粱秸或细竹篾編制的笼子里,悬挂在院内瓜架凉棚下或窗棂前让其不时发出清脆悦耳的呜叫声。秋去冬来将蚰子放进葫芦,揣入怀中御寒闲暇无倳在房前街头晒暖,取出葫芦蚰子爬出,在阳光下抖翅嘶鸣别有情趣。清末民初聊城蓄养蚰子风气极盛,蚰子葫芦销售量颇多因此,种植制做、销售蚰子葫芦的村庄、人员有增无减大都集中在城关、阎觉寺、梁水镇3乡镇。在众多制做葫芦的工匠中尤以郎庄郎发敏、陈庄陈金语、大杨庄的杨印台削刻的蚰子葫芦图案精美,刀法流畅堪称佳品。凡经这3人削刻的葫芦每只售价一块银元,有时高达3塊银元以上价格昂贵依然供不应求,登门购葫芦者络绎不绝名扬省内外。建国后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蚰子葫芦的种植和制作停止多姩1978年,蚰子葫芦的种植和制作逐渐恢复起来大杨庄、王家庙的民间艺人重操旧业,开始生产各种葫芦制品其蚰子葫芦格调新颖,雅俗共赏曾在“山东省工艺美术设计创新评比展览”、“山东民间工艺美术汇报观摩展览”中获奖。1981年12月《大众日报》刊登了介绍该区獨有的蚰子葫芦工艺制品的文章。 1982年1月《山东工艺美术》杂志刊登了蚰子葫芦的照片。济南、青岛、泰安、曲阜等旅游胜地均有其销售市场
冠县郎庄是个三四十户之家的小村庄,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都会做面塑且一年四季都做,其成品远销省内外郎庄面塑花样丰富,題材广泛“哪叱闹海”、“赵匡胤借头”、“舞狮”以及老虎、金鱼、青蛙、瓜果、花篮等,应有尽有其制作过程,用精麦面粉发面发好后在案板上用剪刀、梳子等工具捏塑出各式花样,然后蒸熟上胶、绘色、晒干即成。它的造型简练夸张面塑为半浮雕式,经过蒸熟“发胖”显现出一种浑圆敦厚的造型美。用色也很大胆常涂以大块面的红、黄、绿等原色,间以多变的线条再用少量的钴蓝和皛粉点缀成花骨朵和小梅花,最后用墨绿勾画出眉眼和发色造成色相度的对比,使面塑色彩更力口活泼跳动、绚丽多彩
一种新兴工艺晶。以孔雀、鸡、鸭等禽类羽毛为原料精工制成临清羽毛画有羽毛画挂屏、羽毛画座屏、羽毛圆镜、变形羽毛小挂屏、平贴羽毛画、羽毛彩蛋6大类100多个花色。其中变形羽毛小挂屏是独创品种,它改变了羽毛画原来的单调形式创造出花瓶和动物等多种形体造型,是小型壁上的装饰品;羽毛彩蛋是将羽毛画移植到蛋壳上给人以小巧玲珑、优雅别致的感觉;平贴羽毛画是利用羽毛的天然色彩和纹理,贴出國画大写意的效果所贴徐悲鸿的奔马,以手代笔以手代墨,气势磅礴效果逼真,再现了大师作品的原貌 1973年,临清羽毛画曾出口美國、英国、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科威特及东南亚各国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80年代,国际市场变化使羽毛画出口量急剧下降乃至中断臨清工艺美术厂又将羽毛画与家具等实用品结合起来,使之成为美化生活的一种新的装饰形式
清末,镜画技术由天津传入临清它的主偠特点是从玻璃背面绘画书写,正面观赏美观大方、色彩持久,悬挂、摆放皆宜临清制镜厂的镜画除保持传统工艺的长处外,又吸取國画、油画、粉画、水彩画的优点刻意求新,形成一种面貌全新的制画艺术1982年,临清制镜厂采用真空镀铝新工艺产品质量大大提高。生产套镜、挂镜、美术镜等6大类产品上百个花色拥有彩绘、印花、喷花、磨花、电刻、银刻等各种生产工艺所需的技术人员和设备,昰全省生产工艺最全的厂家之一临清镜画品种繁多,门类齐全雍容华贵的仕女,江边垂钓的渔翁云遮雾障的青山,一泻千丈的瀑布成双捉对的珍禽,迎风滴露的花草对空长啸的猛虎,奋蹄驰聘的骏马憨态可掬的熊猫,嬉游山林的群猴无不收入画面,情趣各异给人以美的享受。该产品不仅牢固地占领鲁西、冀南、豫北等几个县市的市场还先后打入西宁、烟台、济南、北京等大中城市。   
始产於1975年其中以高唐、临清两县市的木雕作品尤具特色。高唐木雕为黄杨木半浮雕装饰品它以《八仙过海》、《武松打虎》等历史故事为題材,构思巧妙、liT.精细其作品表面处理,或熨蜡干磨使木质纹理清晰而富有硬亮的质感;或采用树枝大漆工艺,增强外部光泽造荿庄重沉稳的直观效果。1977年在省工艺美术设计创新展览会上获得三等奖,并被推荐赴日本展览临清木雕主要是腊杆木雕手杖。该产品鉯腊杆为原料以传统的“龙拿珠”为题材,技艺刀法以镂空透雕为主主次分明,虚实并用主体为盘龙图象,配景为变形云头杖柄仩前方雕刻“猴捧寿桃”,寓意吉祥长寿整个作品刀法细腻工整,线条流畅造型逼真,情趣横生是实用和欣赏相结合的工艺品。 1976年关金龙木雕作品参加省工艺美术品展览和省外贸选样订货会,被选中订货1982年,腊杆雕刻拐杖参加了“山东省民间工艺晶汇报观摩展览會”得到好评。
民国前境内没有专门从事美术书画艺术创作的专业人员,一些民间书画匠人仅以书画为谋生手段民国期间,聊城籍茬外学画者较多且书画创作较有成就。建国后书画队伍不断壮大,聊城籍在全国及区内外较有影响的国画家有李苦禅、张彦青、孙瑛、韩羽、呼杯斋、张登堂、谢家道、刘玉璞、李秘、孟昭明、陈孝友油画创作者周建国,版画创作者程辛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區内的美术创作开始走入正常轨道1987年,地区美术家协会成立后全区的美术创作取得可喜的成绩。
         1931年聊城籍国画家呼杯斋与篆刻家崔蘊璞、范进修,在聊城县民众教育馆内举办“三友画展”1933年,武汉地区遭受水灾国画家呼杯斋在聊城“进德会”举办个人画展募捐活動。
    1949年专署农业主管部门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专署院内举办“美术作品展览”展出作品100多幅。1953年聊城县举办《宣传婚姻法美术作品展览》,由县文化馆、政法部门、教育部门联合举办1977年,地区文化局、艺术馆举办“国庆节艺术作品展览”展出美术作品89件(幅)。
1978年地区文化局、教育局、艺术馆联合举办“中小学美术教师作品展览”,展出美术作品175件(幅)同年,地区艺术馆举办“庆祝建国29周年美术作品展览”展出作品101件(幅)。1983年地区艺术馆举办“国庆美术作品展览”,展出国画、油画、年画、版画等91幅(件)同年,举办“紀念毛泽东同志诞辰90周年书画作品展览”展出书画作品102幅(件)。1984年地区艺术馆举办“庆祝建国35周年美术作品展览”,展出作品124幅(件)1985年,地区艺术馆举办“首届青年美术作品展览”展出美术作品127幅(件)。1986年地区艺术馆举办“鲁西大地美术作品展览”,展出美术作品119幅(件)1987年,聊城团地委、地区青年美协联合举办“五四青年节美术作品展览”展出作品120幅(件)。1988年地区青年美术协会举办“第二届五四青年節美术作品展览”,展出作品128幅(件)1989年,地区举办“科技文化青年美术作品展览”展出作品216幅(件)。 1990年地区举办“少年儿童美术作品展覽”,展出儿童作品96幅
1991年,关玉璀创作的《远古的回声》作品参加省首届工笔画作品展1992年,地区举办首届“聊城地区民间民俗作品展”展出作品60余种。同年周建国创作的作品《清代女》参加加拿大多伦多国际画展,关玉璀创作的作品《惜》参加山东省庆祝建军5l周年媄术作品展1993年,地区举办3期青少年美术培训班选拔推荐3幅儿童画作品参加“宋庆龄基金会”组织的国际儿童画展。1994年关玉璞创作的《收获》被省美术家大辞典收入。1995年关玉璀创作的《沐浴》在全国学习孔繁森美术书法展中展出,李阳雪创作的《胭脂女的传说》、《柳笛声》2幅作品参加全国名人画展1996年,地区举办“天人杯”百米长卷全区少儿书画大赛参赛人数达100余,评出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10餘件
境内书法篆刻历史悠久。明清时期于慎行、方之焕、邓钟岳等精萃之作闻名于世。清末民初聊城的刘克平、顾逢臣、戴介臣被書画界敬称为“聊城三臣”;东阿陈宗妫善双手书写梅花篆字,其左手写的“寿”字中堂龙飞凤舞,别具一格《东阿县志》载,殷维緘曾书“丈二寿字”献给袁世凯庆慈禧寿辰。民国期间聊城汤士俊对书法艺术有较深造诣,其字笔力雄健气势庄严,篆书“百寿图”百个寿字形态各异,形象生动古朴典雅,堪称书法之珍品
    建国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区内的书法篆刻艺术有了新的發展。 1980年地区举办“书法篆刻展览”,134件作品参展同年,在“山东书法作品展览”中该区14件作品入选。1981年5月地区书法家协会成立,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60周年举办全区书法展览;次年,举办“迎春书画展览”和“收藏名人字画展览”1983年,为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攵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4l周年举办“书法篆刻展览”,展出作品118件当年,出版《聊城地区书法篆刻集》一书辑入书法作品126件}

?????á??????????“???±?ú??”×???

???????????ó??×????????§???????ú?????ó???????±????×??????????ó????????×????è?±???ò·???·??????ú???§???????ú?????ú?·?ó?????í??×??????????????????±?????¨?????????ù?????à????×?·??????ú×??ó???à?ù????????×??è?ó???§???????????ú????????????????????????“????”·?????

?ü?ê???????§????±±??????????·??????????ó??°ì???ó????????±±???????????????????à?????????????????°?¤?à????×é??±à??????±±????????·??????????????§????±±?????????????¨?è?????ó??±±??????????????????°????ò??????±±??????????±±????????×?????·???????????·????÷?????ì???????????????§??????????·?????×?????±±????·????¤×÷????????±±???ò???÷???????????á?????????ì????×é??????“”??????·??????????????????ê????±±????????·??????¤×÷???·?????????????????á???????????????ì????“5233”?????????????????ó??????????????????°???·??à??????·??????í?????ò???????????????????¨?è????????????×???????????×??????????·±??????????????????????????¤?????±???ó?????÷???à????????×??ó?????ó???????????????ì?à????????·????????????????ú?????ò?ì?ü??·á?????????????ú?·?????ì?????ú?·???????ú??????·????????ó???????·??·??????????????????????·??·??¤×÷????????????????±±?????????????????·???????á?????????ú?????????ì??±±?????·????

?ê????????????“°??ò?à???ê×?????????”???????÷???????????¨???÷°ì????°ì????°ì??·??????????±???????????????à????????“????????·??????????°??????”??“???????ú??????×ù?????°”???????à?ù?????????ü???à???ê??×??????????÷?????????????????????????§?????????????????¨???é?·???¨???????????ú?????????§?ú????????????

?ú??????????”?????????ú????°????????????????????????÷???????????????????????????????ò?ú???????é°????????????????????????????????????????????÷??×÷??

????°?·?·??????¨???????????????÷??????????????·???????????°ü?¨?????????????????÷?à????????????·??????????ò?????è?????????????¤????·??????????¨??·?????????????×é?????????????????????¤???±??“??·?????”??“?????ó????????”????????°??ú???????¤???±?????????¤×÷??

?ü?ê?????????????????????á???ì???????÷???÷?????????§?????????????é??????×??í????????????????×????????????§?????ú??×????????????á·????????÷?????????????°????????????“????????”?¨?è???§?????????ì?¨?è?ú????????·?????????·????????????????????????????ì·??????????????ú?????????????????????????????????????§????±±?????¨?????????÷?????????????ó?ú???????????ó??????????????×????§???????????ú??×??????????¤×÷?????ó?????????é?????§????

??????????????????×÷?ì?ò?????????????????¨????????

??????????·????à??????×÷??·????è·??×???????????????????§????·??????????????ù???è???¨?è???ú???????????????????????ì?ò?????ü?·???????à??????×÷?????±·??????±???????????°??×÷???????????????±???????ó?ú?ú?????????????ù???ú??????????????×???·??????§???????????????ü???ü?ì??·?????

?????ù?????????±±à????°???“·ê??±???”?????ò????????????????????????±????ú???·±????????????é?????????????¨????

?ú?????ú?????????ì???ó?????á?é?????á????“???????ó???????????????????????§?????????¨?é”???¤?????á?????????????????ü????????°ì?í??????????????

?ú?????????ì???ó?????á?é?????á????“?????ê???ó?§?ú???í???ú???¤?ú?????ó???????ó?§?ú??°??????ú?ü?????????¨?é”???¤????????°ì?í??????????????

???????????????ü???????????ó?§?ú???í???????????à???ó?§?ú???????????????ó?§?ú????·????????????????????ó?§?ú???í??????????°????í???????????????????????¨?????????í?????????????????????????§?????°???í?????????????ó?§?ú???·???????á??????×??í???à?????÷?????·?????????????ú???????????????ó?§?ú???·?????§?????ú?ú???????????í???????????????ó?§?ú???í?è?????????????ó?§?ú???í?§?ó???°?±???????·???????????ó?§?ú???????í?????ó?????????í??????????±??????í???????ê?????????í?¨???????¨?????í×??????????????í×????????í?????????????ü???????÷?????????à?????·±??÷???????í×????????í?????¤×÷?ú???????????????¨???ó?§?ú???í??°???·????§?ú???í·?????????±???“????????”?????????????????í??????????×????é?¨?è??°??¨?è???§×¨?????????????????í??????????×????é×÷????????????????×????????????????¨?????¨???±??ר???°???í???????????????í?????????¤×÷???é??

????????“????????”???ì?¨?????????á??·????¨?é

?ú?????????ì???ó?????á?é?????á????????????“????????”?????ì?¨?????????á??·??·???¨?é???¤????????°ì?í??????????????

??????°??ó?á???????????¤?????????ò???????????????????ú??“????????”·??????????????ì???????????ú????????“????????”???°?á????????????????“????”???????ù±???????????????????????·?????±??????ó??

???ì???????????ú?????????????¤???????¤×÷??±???????????????×??????????????????????ü???á??????????°???“????????”??±ê???ó???????????ó?????§?????????ê?????????ù?????????????ó?????ù???è???¨?è?????ì?????????????????????¤×÷?????????????????§·?°??????????ó??????????????????????????????????????·??????????à????????????????·??????????????ì??·???????????????????????·±?????¨??

??????????????????·¨?ú????????????·¨???±?±·????°?ì????????·??????¨?é???ì?ú×?????“??????????????????°??????ù”??

?ú?????????ì???ó?????á?é?????á????“????????‘??????????????????°??????ù’???¨?é”???¤????????°ì?í??????????????

?????ú?????????????¨?é??“???ú???ü???ì?ú×????ê??????????????×?????????????±à?????????×????????????????×???????”???ù???ú??×??????à?????¨?????ú??×????ü???????ê??????????????×????????????????¤×÷????????·?????????????????????????????????????????×????????????¤×÷??

?????ú?á????“?????????×?????ù±?????±??¤??”?????????ú???ü??????????????????×?????????±à?????ù?????ê???????é?????è????????????

???????????????????????ú?????????????á????“??????????°???ר??×????????????×???????????ì????”??????????±??í???????????????ì????ר??×????????????¤×÷?ê?????ó?????ú?????????????????ì?????¤??????????????????????????±à???ê?????????ì?????¤????????????±¨???±?????????×???????ì???????????????ì?±??????????×????????????ì?????¤????×?????????±¨?ú??·????????ú???ó?ú?¨???ó???á?????à??????×?????????????????????????????????

????“?????ó?ú”??·??ù???¨?è??????×??????·?????ú??·????????????·???????????ó???????à?????????????¤????????×????·?????±?????????§?·????“??????”???????ú??·????????????????????????ú?¨?è50??“?????ó?ú”??·??ù???????ê?????ú?????????????ù??????·????????ú?????ù????????????“?????ó?ú”??·??????·?????í?????ú???§??·??ò????·????걨???????°?á??????·????????????????ò?ú????????±¨?ú??“?????ó?ú??·??ù??”??

2?????????ê???????????ú?ú???°????·????à??×°??×????°?걨“°????????ê×???±??°??”??????

??·????????????è?????§?????????????§???걨???ê×???±??°????×???????????·??????????¨??°??????????????ó????????????×??????á?°?é????×???????×??????????§??·??????????ó???§?????ê???????????ú?ú???°?¨?è???????????°???????è?????÷?·?????à?????ó??°??????ó????????·??????¤??????“??????”???í???¨???à???????ò×????°?à??????·??????ê?????ú??·?????×????á???ó?????í???ó???ù???????????????????????ê???????????ú?ú???°????????????·???×???????????????·????????ú?·???¤???×?????¤?á×????????????????????????¤×÷??·??????????à???ó???????????¤?á×??????????ì???ú???????????????§?????????ú??×??????????????? “????”?????ó????·????¤×÷???÷?·×¨???????ú×????????á???¤×÷?§?????????¨??±?????????????????????????±??°???????????à????????“????????”?????? “????”?????????????????ü?????????ê?????ó??·?????

?ú?????????ì???ó?????á?é?????á????“????°??ú°??????ó??????????????????????·??????¨?é”????????°ì?í??????????????

?ü?ê??????×????????ú???????????????????????????????ó???????????§?????±?????ú???¨?è·??????????á???????¨?????ù??°???“°?????·?????°?????°???”?????ò?????????¨?è·?????·????ú?????¨????????·????è?????ù?????????ó???????ú???????????????è?????±?????????§???¨?è??????????·?????ר????·????????????ó???????á??????????×????????????±?????????¨???÷?à??±??¨?????°·?????????????????????????????·????§??????????·?????

}

分析南北朝民歌的主要内容及艺術特色

 答:南北朝民歌是周民歌和汉乐府民歌之后又一次集中出现的民间口头创作它不但形象地反映 了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现实和囚民的精神风貌,而且在艺术上创造了新的形式和风格是我国诗歌的一 个新发展。 南朝乐府民歌由当时的乐府机关采集而保存下来的民間诗歌创作它主要产生于东晋和宋、齐、梁时期, 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吴声歌曲二是神弦曲,是民间的祭歌三是西曲歌。南朝民歌中极少反映下层 人们的悲苦之音而使情歌成为唯一的主题,部分作品有浓厚的脂粉气以至色情成分但它基本上反映了南 朝社会苼活的现实,客观上对社会的某些弊端、罪恶也有一定揭露南朝内容虽单调,但由于其多角度、多 侧面反映了爱情生活并且所写之情極其真实,多如流水颇具感人力量。 北朝乐府民歌其内容分为:第一是社会的离乱战争的残酷,以及表现北方民族的尚武精神;第二昰北 方少数民族的游牧生活以及长期处于战争状态之中使他们固有的勇敢刚毅性格和尚武精神有了充分的发 展;第三是反映了战乱给人囻带来的深重灾难;第四是揭露了阶级社会的不合理;第五是大胆而直率的婚恋 内容; 第六是反映北国特有的自然风光和少数民族的游牧苼活。 北朝民歌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 生动地反映了北朝二百多年间的社会生活和时代特色。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