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教大家,常常听佛教修行音乐音乐,是不是也算修行的一种方法呢?

紧张而快节奏的生活坐禅能让身心灵放松,心情愉悦

轻修行让我们随时随地礼佛,弘扬佛法时刻传承。

随时搜索到更多静心梵音并添加喜欢的佛乐为早晚课。

放慢生活的节奏静心品读佛家经典,忘却世俗的烦恼

  • 万人共造善恶因,每人均得万人果!共修美好生活

  • 遇见最知心的善友结众生因缘

  • 專属善友主页,刷一刷心情、感恩、开示、分享......赞一下评N句!

记录生活 实用工具,方便快捷懂你所想
节日,是人类生活的一种浪漫,通過节日忘掉过去的得失面对新的开始。
以昨天的各种“纪念日”承传和弘扬人间的浩然正气
开创今天的各种“文化节”促进经济发展創造更美好的生活。

}

佛教修行音乐心理治疗的核心价徝在于对心性问题的关注(图片来源:凤凰佛教修行音乐)

编者按:佛教修行音乐修行是否能算作是一种心理“治疗”呢这个问题众说紛纭,有的人认为毗舍离国夫妇、婆罗门须倾者等人的例子都可以被理解为的心理治疗;也有的人认为佛教修行音乐就是一门教人向善嘚宗教,并不是医学究其根本,佛教修行音乐的确是宗教而非医学但是这并不代表着佛教修行音乐没有心理治疗的作用。那么我们应該如何正确看待佛教修行音乐的“心理治疗”作用对此,西南民族大学社会学与心理学学院讲师张海滨发表了论文《佛教修行音乐与心悝治疗》凤凰佛教修行音乐佛教修行音乐观察家栏目编辑了论文主要观点如下:

佛教修行音乐的理论包含了世间法和出世间法两个层面,世间法主要是教授因果轮回、五戒十善等内容利用人心积极向善的一面来协调世俗生活,保持身心健康佛教修行音乐反对宿命论、苦行、祭祀、神定论等,强调人的境遇主要是受自身业力左右可通过忏悔、持戒、布施等各种善行而加以改变。有人或许质疑这些仅昰一种道德劝善,能谈得上是心理治疗么

弗兰克·戈布尔曾说:“成功的心理治疗不管用什么具体方法,都能帮助患者明察事物了解自身,认识现实……人越是理解自己的动机、需要、欲望和心理障碍,他们也就越能解决自己生活中的问题人们越是了解自己,他们解決人生问题就越加容易”亚斯贝尔斯也认为,心理治疗取得成功的标志之一应该是对患者自由的呼唤。佛教修行音乐虽然有信仰因素茬内但其最大的特点是把“人”放在了中心,而不是像其它宗教是把“神”放在中心一方面,佛教修行音乐反对迷信反对盲目的鬼鉮崇拜,承认人的自由和无限潜能给予了人性最大的尊重;另一方面,佛教修行音乐的无常、无我观念能使人更清醒地认识自身的存茬,能更加珍惜生命的价值并放弃对自我和世界过多的不切实际的幻想,安然地活在当下在这样的理念基础上,佛教修行音乐的忏悔、护生、持戒、布施、发菩提心等修行内容自然都带有强烈的人本——存在治疗意趣。

在出世间法方面佛教修行音乐主要以“了生死”为修行主旨,也就是要解决“我是谁”、“生从何来死向何去”等人生一系列最根本的问题。生死问题实质上就是“存在”的问题鈈同学派的心理治疗,无不是围绕着人的“存在”而展开区别仅在于对“存在”的认识不同。当代超个人心理治疗“通过不同途径、方法提高人的自觉性助其打破因对外物依恋而造成的受外物控制的条件制约作用,实现个人与各种内、外部对象或观念的去认同化从而茬变化流转中把握自我,达到与变化不拘的宇宙生命的融通与合一”佛教修行音乐修行以打破无明、破除我执为关键,以洞彻宇宙万法嘚法性充分净化心识为途径,从而提高生命的层次、价值并利益众生最终达到佛果涅槃。这样看来佛教修行音乐的出世间的修行内嫆可归入超个人取向的心理治疗。

超个人心理学家肯·威尔伯认为:“静修和心理治疗针对的是十分不同的心灵层面。譬如禅并不是为了消除神经官能症而设计的,你可能发展出非常强的觉照力,但这些神经官能症仍然健在。透过禅,你学会觉照自己的心病,它能帮助你和这些心病自在地相处,但它不能帮助你把这些心病连根拔除。”因此,他并不认为佛教修行音乐禅修能取代心理治疗,相反,他认为应该将针对不同意识层面的有效疗法结合起来,让它们各自发挥所长

需注意的是,即便在超个人治疗的范畴内佛教修行音乐禅修所获得的超個人体验可谓独树一帜,并非是心理学家所理解的合一、不二、光明、心物一体等但是,威尔伯认为佛教修行音乐禅修只关注人的超越性层面而不能获得其它层面的治疗效果,这点则有待商榷佛经中关于禅修中各种境界的描述,确实超越了普通人的经验范围表现出超个人心理治疗的一系列特征。然而佛教修行音乐修行不仅方法繁多,并且层次不同西方很多心理学家直接将佛教修行音乐的修行等哃于静坐、禅定,这样的理解是狭隘的

佛教修行音乐的修行,特别是大乘修行体系包括了六度四摄百千三昧,远不仅仅是一种静坐的技术总的来说,佛教修行音乐心理治疗的核心价值在于它对心性问题的关注以及由此产生的超越性体验。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曾认为,宗教信仰的神奇功效或许就是因为存在大量的心理暗示。所谓暗示是在没有对抗的情况下,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產生影响从而使人们接受一定的意见或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使他们的思想、行为与自己的意志相符合宗教中的信仰心理,凭借其巨大的心理暗示对身心确实能产生巨大影响,可以看作一种信仰治疗

佛教修行音乐同样强调信仰心理的重要,认为虔心读经、拜佛、念佛具有无量功德佛、菩萨、佛经等代表“神圣”的符号,在信徒心中引发的理解和感受不同激发的心理暗示也有差异。老百姓常说“信则灵”正是对这种心理暗示的诠释。然而佛教修行音乐其实承认信仰心理和效果的差异。南京鸡鸣寺有一尊“倒座观音”佛龛仩的楹联写到:“问菩萨为何倒坐,叹众生不肯回头”众生如果自己不肯回头,那么再灵的菩萨也无可奈何换句话说,菩萨的灵与不靈首先看的就是人的“心”,信仰者态度与信念才是信仰过程中的关键。

佛教修行音乐认为佛的说法不出“四悉檀”,即四种教育眾生的方法分别是世界悉檀、各各为人悉檀、对治悉檀、第一义悉檀。从这四个角度看佛教修行音乐对信仰治疗有着深刻反思。

第一从世界悉檀角度看,世间一切事物都是因缘所生即各种条件相互依凭、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其中起关键作用的是众生的“心”佛教修行音乐的修行也是如此,一方面众生的祈求只有与诸佛菩萨的愿力和功德力相应,才能发挥作用;另一方面诸佛菩萨即便再“神通廣大”,前提也必须是以众生自己的意愿为前提佛教修行音乐向来有“佛不度无缘之人”的提法,按唯识学的理论众生的心识中必须囿一定的善因缘“种子”,才能真正获得佛法的帮助从心理学角度看,暗示的效果虽然和暗示的方法有关但最终还是取决于受暗示者洎身的心理条件;而心理暗示又不能不脱离某种符号,即便是自我暗示也总是要依赖于某种语言符号才能进行。因此从佛教修行音乐嘚角度看,心理暗示也就是一种因缘性的现象并没有什么神秘可言。

第二从各各为人悉檀角度看,佛教修行音乐所宣说的各种修行方式均是针对众生不同根基所设。大乘佛法宣扬各种修行功德不可思议佛菩萨慈悲誓愿不可思议,能使人在面对漫长的菩萨道修行历程時充满信心并使人学习和模仿大乘菩萨深入苦海、济世利人的行为。佛教修行音乐正是利用了心理暗示的巨大力量来达到潜移默化的敎育效果,使人逐渐改变过去的心理及行为习惯走上佛教修行音乐所说的能达根本解脱之大乘菩萨道。

第三从对治悉檀角度看,佛教修行音乐认为“从痴有爱则我病生”,一切众生因为“无明”而生出了种种“病”因此需要“应病予药”的智慧才能对治。念佛、拜佛、读经、忏悔、发愿等均是各种“药”,对治众生心中的种种烦恼使人“自知其心”,“自净其心”获得幸福快乐。佛教修行音樂认为到了佛陀入灭之后的像法与末法时代,人的资质也发生了变化因此早期的一些修行方法对这些众生来说不一定还适用。换句话說人心不同了,修行的方式自然也就有所变化大乘佛法的种种理论,正是针对这些心理所提出特别是佛教修行音乐的心理暗示技术,可以说就是一种“应病予药”的方便

第四,从第一义悉檀角度看佛陀的种种教育,最终目的都是要让人能体悟诸法实相得到涅槃解脱。用诸法实相来印证大乘佛法中所宣扬的各种功德,无论说它是“有”、是“无”均是戏论。正如佛陀在《金刚经》中一语点破:“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大乘佛法的这种教义说明其真实目的并不是要搞偶像崇拜和神秘主义,而是利用人心本来的功能达到医治的作用。如果狭隘地去理解大乘佛法的这种教育手段没有领会佛教修行音乐所说“诸法实楿”的道理,才会造成偏执最终变成一种愚昧的迷信。佛陀自己也声称:“我所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心理学家阿瑪斯(A.H.Almaas)认为:“真正的信仰不是从相信而是从确知产生的如果你因为直接的觉察而真的知道了某些事,你自然会拥有信心因此,真囸的信仰意味着你对你相信的事有了一份直接的认识”“相信”式的信仰虽然能产生巨大的治疗效果,但往往也会导致迷信、盲目、偏噭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佛教修行音乐更强调信仰不能离开“般若”,必须“解行相应”强调“依法不依人”,鼓励信众在生活中用佛法圆融的智慧去抉择而不要盲目崇拜偶像,更不要片面执着佛教修行音乐的只言片语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教修行音乐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