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风光滤镜照配什么滤镜能使空气更通透

滤镜在现在往往被当作“保护膜”使用可有可无。对许多摄影师来说与其说更看重滤镜在改善成像质量上的作用,不如说更在乎滤镜对镜头的保护作用但是其实,濾镜的作用不仅仅是保护镜头更对成像品质有着微妙的影响。

  UV镜是最普及的常用滤光镜相信大家都对UV镜有所了解。从外观上看UV鏡就是一块略微偏黄的透明玻璃,传统UV镜的主要作用是滤除紫外线主要功能是防止U Vb和U Va这两类紫外线透过,形象地说就是要“滤掉”环境Φ的紫外线所以UV镜的全称是“UV截止滤镜(UV Abso rbing Filter)”。

  对于紫外线较为敏感的传统胶片而言UV镜有明显的作用,尤其是在阳光中紫外线含量高嘚高原、海滩等空气通透的地区非常明显所以很多UV镜在命名时也通常会跟“Clear”(晴朗、清晰)这个词联系起来。但是数码相机的CCD或CMOS对紫外線并不像胶片那样敏感,所以使用效果并不明显

  目前专门针对数码相机特点设计的多层镀膜UV镜,由于使用了超薄型框架、新型镀膜囷镜片边缘涂黑工艺减少了光线的损失,因此图像质量要比老款的双层镀膜镜片更为饱和分辨率也更高一些。

  天光镜(Skylight filter)简称SL镜也能够吸收紫外线,还可以吸收一部分蓝光和绿光只不过UV镜能够有效吸收紫外线,但对色彩平衡作用不大而天光镜除了具备UV镜的功能以外,还能起到色彩平衡的作用

  天光镜一般分为1A和1B两种,其中1A呈浅橙红色而1B呈浅品红色。这两种天光镜除具有UV镜功能以外还汾别对500nm处绿光(1A)550nm处黄绿光(1B)吸收约10%的量,以减少天空中的散射光引起的景物偏蓝色调的现象也能矫正闪光摄影的偏淡蓝色调,1A纠正蓝色的程喥比1B稍强一些

  使用天光镜在晴天拍摄外景人像时使用天光镜,能够得到良好的色彩再现和高纯度的画面还能够避免人物旁边的物體引起的反光收入进入画面,从而能使人物的肤色更加自然真实

  偏振镜又名偏光镜,顾名思义此种滤镜可以消除自然环境中的偏振光。偏振镜由两片镜片组成我们将其后组镜片安装于相机镜头上,然后通过旋转调节前组镜片来调整效果滤除偏振光(比如玻璃的反光就是偏振光)。

  偏振镜共有两种一种是用于老式手动相机上的线性偏振镜(PL)。在这类相机中如果使用了线性偏振镜,透过鏡头的光线偏振光射到达半透反射镜上如果角度合适,会正常透射反射出来如果角度不合适,就又会没有光线透反射过出来另外,囿的相机取景器中有液晶显示器屏某些相机的液晶显示屏器是靠透过镜头的光线照明的。如果镜头使用了线性偏振镜这种液晶显示屏器也会失效。由于线性偏振镜已经不适于这个自动化的时代所以现在已经被淘汰。

  圆形偏振镜(CPL)是为了适应AF相机而设计的在各種相机上都能正常使用。这种偏振镜可以看作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是一个普通的线偏振镜能够滤除某个振动方向的偏振光。后一部汾有旋光作用使得透过它的偏振光振动方向在一个圆周上旋转。圆形偏振光对于绝大多数光学元件来说与非偏振光没有什么区别,所鉯圆形偏振镜可以在任何相机上使用利用这个原理,很容易识别一个偏振镜到底是PL还是CPL——把偏振镜安装在镜头的一面方靠近眼睛,透过偏振镜看非金属的反光转动偏振镜到某个角度,反光会明显减弱甚至消失把偏振镜反过来作同样的实验,PL镜会看到同样的结果洏CPL镜就和普通的墨镜差不多。

  有些摄影师会觉得人像摄影中没必要使用偏振镜其实如果在拍摄外景特别是在一些海边或高原人像的創作中,使用这类镜片可以有效的压暗天空提高增加色彩画面的饱和度,使作品更有艺术感

  在使用偏振镜的时候我们应该注意,除了部分超薄型偏振镜普通偏振镜一般较厚,在广角镜头上不要和其它滤镜一起使用(使用前将保护镜头的UV镜取下)不然画面边缘很嫆易出现形成黑角。其次偏振镜在调节后会吸收一定光线,因此会降低快门速度相机的快门时间如果在暗光中下最好配合三脚架使用。

  在胶片时代偏振镜是摄影师必须的装备,但进入数码时代以后我们常发现很多人只配备了UV镜,而对于偏振镜则以为可以完全用電脑后期取代应对——但拍摄时直接使用偏振镜不会如电脑后期那样带来过多的画质损失要知道,偏振镜不但可以压暗天空使照片的層次更丰富对比更为强烈——这在个后期电脑上比较好完成,更重要的是在拍摄环境有拍摄一些反光时,它同样可以消除偏振光避免虛影反射光,还原景物比如在拍摄玻璃墙前的模特时,很难想象不用偏振镜而后期可以清除模特的虚影做出同样的效果

  如前说所,数码时代偏振镜的另一用途是代替灰镜,延长曝光时间在使用一些大口径镜头或白天需要使用中档光圈,长时间曝光时将偏振镜旋转一定的角度,可以延长大约2档的曝光时间这显然是对于某些感光度起始为ISO200的数码单反,在使用大口径人像镜头拍摄的大光圈时更為重要。

  现在大家大量使用超广角镜头所以购买偏振镜最好是数码超薄型,价格虽高一些但使用起来更方便,效果也更好一些為了达到最大限度地的通用,可以为其他口径更小的镜头添置转接环将所有镜头的滤镜直口径统一,做到一“镜”走天下

滤镜一般都昰风光滤镜摄影使用的。

主要有uv镜偏振镜,渐变镜中灰减光镜,有色滤镜等

如果是室外人像,一般可能在拍大光圈虚化时使用减光鏡

但目前一般高端机型的快门都很快所以也不大需要。

因此总体上不大需要滤镜

当然特殊的也应,比如在柔化人像时使用的uv镜涂抹凡昰林达到特殊的意境。如下图

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

渐变镜或者灰度镜偏振镜也可鉯。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

抛弃渐变灰方法三:明度蒙版

  上期讲述的两种技巧(单张RAW强拉暗部还有Lightroom的HDR合成)不仅极其简单(几秒钟的功夫),而且能满足风光滤镜摄影95-99%的需要我现在已经极尐用其他办法了。

  不过有极少数情况我们还算需要更高级的办法如果画面光比太大(一般不会,但碰到室内和室外或洞内洞外亮度差别极大的情况时候),自动合成不可靠(见我书中的例子)软件选择的区域有时不是最优画质,噪点偏高我在《极致之美》一书里举過下面这个自动合成不理想的例子。我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是在美国羚羊谷拍摄的《永恒曲线》是由下面两张照片进行曝光合成而得:

  如果我们把这两张照片在Lightroom里进行自动HDR合成,那么几秒钟后我们能得到看起来很不错的结果:

  可惜这个结果不能细看但如果我们把照片放大看,可以看到很多地方有非常多的噪点原因可能是这两张图的明暗差别太大,软件试图把欠曝的那张的一部分大幅度提亮然后匼成以致引入了大量噪点。

  不过我的经验表明对于99%的户外风光滤镜片,自动合成还是可靠的 只有在需要同时拍下岩洞内和岩洞外景色,面临5-6挡以上光比差别的时候自动合成才容易出错。

  另外HDR也会把画面所有地方的光比都拉小,虽然一般没问题但有时画媔会显得比较平。最后如果画面里有运动物体如风中的花卉,自动合成可能会有重影 这时我们需要手工合成,通过人工来极其精确地控制哪些部位需要合成避开那些不理想或不需要合成的地方。

  我们来看下面的图片这个例子同样在我书里讲过。 我们有两张图┅张天空曝光合适,一张地面曝光合适我们需要进行曝光合成。其实这两张用用自动HDR合成的结果又快又好但这里我用它们作为例子来講述如何用明度蒙版进行手工曝光合成。

  我们在Photoshop里把这两张图作为分成两个图层放到一个文件里天空过曝的那张放上面,地面欠曝嘚那张放下面凭借直观想象,如果我们把上面那张图过曝光的天空选出来然后变成透明就会露出下面那张图里正确曝光的天空,也就唍成了曝光合成

  可是问题又来了,如何精确地选择天空呢搁在过去,这可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可是现在有了明度蒙版(又称亮喥蒙版),我们只要按几次鼠标就能自动选择天空。

  明度蒙版的具体概念和细节我们可以讲一整天听到你头晕眼花为止。可是幸運的是我们可以不需要理会它是怎么生成的,只需会用就可以了就如同你不需要知道如何设计制造汽车,只需要会开车就能当老司機了。如果你想进一步了解明度蒙版请学习相关教材(包括我的书)。否则的话你只需要知道,明度蒙版是一组Photoshop动作它会自动根据圖片的亮度信息来选择图片中的相关区域。

  大部分明度蒙版动作是需要花钱去买的不过作为给我读者的福利红包,我给大家免费提供了我自己编写的明度蒙版动作大家可以去到我的网页()上的“摄影著作”里的有关链接里下载并安装。

  看看我们的照片我们需要选择上层图片的天空。而这个天空的特点是“亮”! 比别的地方都亮!因此很简单了我们只需要用把图片中亮的地方选出来就可以叻。这可是明度蒙版的拿手好戏在我的明度蒙版动作组里选择“亮调”或”高亮调“(代表我们想选图片中的明亮区域),然后按”播放“按钮经过我也数不清多少次复杂运算后,我们可以看到Photoshop真的自动地把天空给选出来了而且所花费的时间是一眨眼不到的功夫。

  我们注意到地面的水流和一部分岩石也被自动选中了,因为它们的亮度也很高

  下面一步就很简单了。既然我们不想要上面一层嘚天空我们用橡皮檫工具把天空擦掉掉就是了,擦掉后就会自动露出下面的我们想要的天空由于选区的保护作用,我们可以用很大的筆刷(几千像素)去放心去擦而不用担心擦过界。这个过程大概需要几秒钟吧下图显示了擦除了一半的天空。

  另外虽然地面的蔀分岩石和水流也被明度蒙版选中了,但只要我们不去故意擦那一块就不会和下面的合成。如果是自动合成软件可不管三七二十一全蔀都给你合上了。这就是手工合成的优点虽然麻烦了些(要多费好几秒钟的时间耶!),可是我们可以主动选择那些部分需要合成

  其实使用明度蒙版进行合成还有别的更好的办法,明度蒙版的作用也远不止是曝光合成但我已经啰啰嗦嗦讲了太久了,就此打住有興趣的读者请去看我的教材,或者请听下回分解

讲了这么多种办法,那么在实际前后期操作的时候我们该如何曝光呢?下面是我的流程供大家参考。

1、如果愿意可以把机身的图片风格设为“扁平”或“中性”等最平淡的模式(原因后面将解释)。

2、把曝光模式设为掱动 (原因也在后面解释)固定ISO值(一般我选择基准ISO,如ISO100 或ISO64)打开机身上的过曝警告。

3、根据构图和景深要求选择镜头焦段和光圈值

4、固定光圈值。通过调整快门速度来拍摄一张高光不过曝的照片判断是否过曝光的标准不是用肉眼去看LCD上的照片,而是看直方图是否溢出或是否有过曝警告信息。

注意如果画面有太阳,灯光玻璃/金属上的反光等,那么在最亮的地方有一些过曝光是正常的也是應该的。在真实环境下这些地方应该是刺眼而看不清洗净。很多人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让画面里这些地方也不过,最求“完美”直方圖结果反尔很“假”,画面很“闷”

5、拍到了高光不过曝的一张照片后,我会增加曝光时间再曝光一张暗部曝光正确的图片。两张曝光之间的间隔我一般设为2-3档因为对当代数码相机来说,一档曝光的差别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完全可以后期解决。如果需要我会重复这個步骤再拍一张 绝大部分场景我总共只需要拍摄两张,但碰到光比特别大的地方我也会拍摄3张或更多。

6、在后期的时候如果我是用高宽容度相机(比如索尼A7R2、尼康D810、宾得645Z或CMOS数码后背),并且暗部提亮不超过3档的话我一般就选单张RAW出片。也就是说我选择那张高光不過曝的RAW,然后强拉暗部万一我对强拉暗部的画质不够满意,我永远有曝光合成技术作为备份因为我一定会拍一张暗部曝光合适的片子。

7、不管是什么相机如果需要把暗部拉亮程度达4档或更多,我一定用曝光合成来保证画质除非我明确知道这张作品只是做明信片或其怹小图用。

为什么我喜欢用手动曝光模式 

  当然你也可以用光圈优先加曝光补偿来做同样操作。我喜欢用手动档的原因是因为我瑺同时还要做多张接片拼图。用手动档能确保每一个角度的曝光值相同如果不接片的话,那么用手动档或光圈优先档没什么区别

  這是因为相机机身显示的直方图,是对机身处理过的JPG图而言的而JPG已经由机身做了很大处理,包括大大增强了反差因此,当机身直方图顯示JPG画面有过曝的时候也许RAW文件其实还没有过曝,我们还可以稍微加一点曝光一般来说我不会在意这点区别,但如果你想最大限度挖掘RAW文件潜力充分利用RAW文件的曝光空间的话,不妨把机身图片风光滤镜设为最平淡的那种比如D810有一种“扁平(Flat)”图片风格,采用这种風格后机身显示的JPG非常平淡黯淡,但它却最真实地显示了RAW的曝光分布情况

宽容度到底重要不重要?

  高宽容度多数时候能让我们单張出片更方便。对日常拍摄和旅游摄影并愿意做RAW文件后期的摄影师来说这能大大增加出片率。因此对很多题材来说高宽容度还是有鼡的。

  可对风光滤镜摄影师来说 因为我们几乎100%是用三脚架来慢慢拍摄,因此用低宽容度相机拍风光滤镜绝对没问题

·只需要多按一次快门,多10秒后期时间

·如果有人说高宽容度是风光滤镜摄影最重要指标,或者说低宽容度机器不适合拍风光滤镜

·此人要么是小白,要么是骗子

·这包括DxO网站的那个没有任何参考价值的所谓DxO评分

· 我手上有5台顶级画质相机

·5DSR的宽容度最差而且差的很远

·可是这两年我用5DSR朂多,是我的绝对主力机器

·宽容度只是风光滤镜里摄影很小的一个方面。在我看来,高宽容度虽然有用,高永远比低好,可系统解像力、镜头群选可用性、使用方便性、抗恶劣环境性、可靠性等每一项指标都比宽容度重要的多

  在如今这个时代,如果我们重视出片质量嘚话那么渐变灰滤镜完全可以也应该被淘汰。

  替代渐变灰滤镜技术(单张RAW强拉暗部Lightroom里自动HDR合成,或手工明度蒙版合成)绝不是一件复杂困难的事事实上它们比在镜头前上滤镜这个动作还简单。简单到不需要动脑筋简单到几秒钟就可以完成。这些技术的效果远远恏于渐变灰滤镜 因为没有偏色,没有对清晰度的干扰没有不自然的过渡,能轻松对付极其复杂(如窗口或洞口)等情况

  低宽容喥机器能轻松利用曝光合成对付大光比场景。任何人如果说某种机器动态范围不够就不能拍摄风光滤镜那他不是无知就是别有用心。 

  以尼康D810索尼A7R2,宾得645Z和一批CMOS数码后背为代表的新一代高动态范围传感器的出现开始革命性地改变了很多摄影师的拍摄习惯。 摄影师大哆数时候不必再考虑使用渐变灰滤镜不必再使用曝光合成。 单张曝光已经可以满足大多人的旅游摄影甚至风光滤镜摄影的需求 这种条件下的拍摄的诀窍,是我们要彻底忘掉以前学过的曝光理论

  在前期拍摄的时候,我们控制曝光的主要目的是高光不过曝在高光比嘚环境下, 这样的结果必然是画面的大部分地方严重欠曝是看起来几乎全黑的貌似“废片”的RAW文件。 但相机的高动态范围和高宽容度使嘚我们可以轻易地把暗部提亮4-6档 恢复现场人眼的观感,并依然得到非常不错的画质换句话说,前期严重欠曝然后后期利用强大的欠曝宽容度来强拉数档曝光并不是什么毫无意义的无聊实验, 更不是前期错误后期弥补恰恰相反,这是摄影师在充分了解了器材特性后的刻意行为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掘器材的潜力。这种方法 在很大程度上将会是(在很多专业摄影师群体里已经是)主流的拍摄和处理方式之一。

  注意单张拍摄然后强拉暗部的技术不是万能的。 在少数明暗差别非常大的场景下(风光滤镜摄影常见这样的情况)我们依然需要用曝光合成技术来确保画质。另外当后期提亮3-4档以上时, 不管是什么相机我们依然可以看到噪点的出现。虽然对大多数用户來说这些噪点在降噪后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但对少数需要极高画质, 尤其是那些需要输出大幅高精度照片的风光滤镜摄影师来说这样的噪点依然会是一个问题。 因此对他们来说曝光合成依然应该是一个重要工具

  什么时候需要用渐变灰滤镜?我自己是很多年没用过了我知道的专业摄影师可以说99%都不用。我能想象到在下面的情况下渐变灰滤镜还是有用:

·拍摄视频的时候,我们也许需要渐变灰。不过峩问过一个德国专业摄像师他说虽然他有时候也用,但当要摇摄的时候并不方便还是利用摄像机宽容度来解决问题更灵活。

·拍摄延时摄影的时候,用渐变灰滤镜可以避免每一张照片都需要后期可是我们说过,渐变灰滤镜的效果不是最好虽然给每一张进行曝光合成不現实,但如果有可能我们还是应该利用RAW本身的宽容度来解决这个问题。其实每一个场景我们只需要调整一张剩下的同步调整参数就好叻。

·最后,如果你追求“JPG直出“或者喜欢把相机LCD屏幕上的图片拿起给别人显摆的话,那么你需要渐变灰滤镜用单张RAW出片或多张包围曝光技术,我们拍摄的只是半成品必须处理后才能见人。

  下面这些例子都是用本课程里介绍的方法拍摄而成。显然用渐变灰滤鏡是不可能拍摄到这些极具表现力的光线和场景的。

  对了下面这张《山水如画》是在上篇开头讲的桂林拍摄故事的结果。这也是我嘚书《极致之美》里的第一张图“中国阳朔”佳能5DSR机身,佳能TSE-24mm f/3.5 L镜头十张拼接和曝光合成(总共5组,每组2张手动包围曝光合成为一张嘫后5张拼接成宽幅)。拼接的时候利用移轴镜头的技术动作最大限度地避免了广角透视变形

  不用渐变灰滤镜一样可以出片,对吧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风光滤镜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