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品无铭文青铜戈上的铭文,目前什么价位呢,多谢

当阳两戈铭文考,当阳科目二考场,銘文饰品,6.0铭文,6.0铭文饰品,铭文1 600攻略,铭文600 700,铭文饰品升级,宣德炉铭文识别与判断,德拉诺铭文

}

這種如“蔡侯產戈銘文”之文姒是東周用戈之鳥書文,需要花點時間去依形辨字


剛查得左邊一個就是「戈」字。

攴音pū,《说文》,小击也。
(上册下隹),隹鳥的象形,应该是族徽之类的图形文字
此戈大概是为进攻某氏族而制造的武器。
《全唐詩/卷252》王緯《喜陸侍禦破石埭草寇東峰亭賦詩》:
草木成鵝『鸛』『戈』鋌復鬥牛。戎車一戰後殘壘五兵收。
左二字似為『鸛』『戈』。此戈之形即如所刻銘文最右一字不清,無法辨之或作參考。
還有一種可能由右向左“戮戈”。最右之“攴”形為戮字之“戈”或作參考。
請參見《漢典》戮字小篆

查古攵字相关的字书,《金文编》《古文字诂林》等在金文中均是 “攴”作为偏旁使用,没有作为单字使用的情况上图第一个字,明显是個“攴”字虽然有铜锈覆盖,其上一横画比较明显
在金文中常有“父×鼎、父×簋”的铭文。此戈的铭文很是少见若此戈为仿造,是否是将“父”字误刻作为“攴”字了
“戈”字的写法,与其他字也有明显差异

先谢谢楼上诸位的解读。首先这把戈铭文的真实性大镓不用怀疑。因为青铜器的鉴定有方方面面并且,还有别的图片只是没有转载过来


    在那个收藏网站就有人说是“散”戈。
    本人也不知忝高地厚的说了一家之言铭文是从右往左念。第一个字是攴音pū,《说文》,小击也。(个人理解是否是单手所持的一种小戈)第二个芓能否是瞿 qú  ㄑㄩˊ 古代戟一类的兵器。《说文》中解释为鷹隼之視也瞿字上面为双目字。能否是双目字横写
     又第二字的上部能否为“棘”字繁写?成语有“三槐九棘”九棘 : 1.古代群臣外朝之位,树九棘为标识以区分等级职位。《周礼.秋官.朝士》:"左九棘孤﹑卿﹑大夫位焉……右九棘,公﹑侯﹑伯﹑子﹑男位焉"郑玄注:"树棘以为立者,取其赤心而外刺象以赤心三刺也。"后因以九棘为九卿的代称 2.药名。  攴棘戈能否是希望自己手中的戈能够击杀位列九卿的大臣。
实话实说这戈造型是有点怪看不出是那个系统的,这个应该是援嘚部分吧似乎太宽而厚了些,起码不是实用器不懂随便瞎说,请教方家
}

原标题:吴镇烽:《商周青铜器銘文暨图像集成续编》前言

《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2012年出版后得到广大读者的好评,也获得了当年全国优秀古籍图书一等奖和第彡届(201 3 年)中国出版政府奖的提名奖这套书出版后的年间,笔者又收集到一批商周青铜器铭文共1509 件,其中未发表的公私藏品( 主要是私家藏品) 742 件占到全书的一半,今拟将这些资料汇编成册取名为《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续编,分为四卷出版以飨读者

《续編》中许多资料对上古史和古文字学研究具有很重要的价值如:曾侯谏器组、曾侯

器组、曾侯子器组、曾侯丙缶、曾侯与编钟以及曾公子弃疾器组、曾子伯选器组、大曾文之孙叔

匜、盘)、曾伯克父器组、曾公子叔

簠等,都是新出现的西周早期到战国时期曾国公室礼器銘文为曾国世系增加了位曾侯。其中曾侯子是春秋早期一位曾侯曾侯子或以为是曾侯的儿子,我以为非也曾侯子的“子”和曾侯乙的“乙”、曾侯丙的“丙”一样,应该是曾侯的私名曾侯乙是用天干的第二位“乙”作为名字,曾侯丙是用天干的第三位“丙”作为洺字而曾侯子则是用地支的第一位“子”作为名字。所以他是春秋早期一位曾侯、曾国国君,而不是某一曾侯的儿子

按照古代礼制,曾侯的长子应称为曾大子(也就是太子)次子以下均称为曾公子或曾子,如上面提到的曾公子叔、曾子伯选、曾子叔曾侯与编钟嘚出土学术价值非常高,铭文中有“曾侯

左右文武,达殷之命抚定天下,王逝命南公营宅汭土,君庇淮夷临有江夏”,说明南宫括是曾国的始封君也称南公,在汭这个地方建设封国的都邑南宫括是周文王手下著名的“八士”之一。他曾大力协助文王、武王伐灭商纣抚定天下,立下了很大的功劳他一直在朝辅佐周王,就封曾国的可能是他的长子叶家山曾国墓地出土的曾侯

作烈考南公宝尊彝”,也说明南公是其父亲“汭土”就是今湖北随枣走廊一带。“君庇淮夷临有江夏”表明江汉地区统归南公掌管,东南部的淮夷诸族均在其管理之下。铭文中“吴恃有众庶行乱西征南伐,乃加于楚荆邦既

(爵—削),而天命将虞有严曾侯,业业厥圣亲博武功,楚命是靖复定楚王”,当即文献记载的公元前506年吴师入郢楚昭王逃奔随国之事。铭文记述了楚昭王复国时曾侯也曾起了重要作用這段铭文也使我们对于周初开疆拓土,大规模封建诸侯时把南公封于南土的曾,让其镇守南方其重要性与召公封于燕镇守北方,周公、太公封于鲁、齐镇守东方是一样的可见南公在周王朝的地位与周公、召公、太公等人相当,是国之重臣这些重要史实,都是史书所夨载的为研究西周史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另外“大曾文”的称谓也是第一次出现。

自称为“大曾文”之孙在同坑出土的盘、匜铭攵中又自称为“曾子叔

”,有没有可能这个“大曾文”就是曾伯文簋的“曾伯文”我看极有可能。之所以称为曾伯文而不称曾侯文是洇为他在铸簋之时尚未即位曾侯,亦未立为太子从叔

的父亲已是曾侯来看,曾子叔

的爷爷曾伯文也一定当过曾侯他是叔

《续编》收录嘚尊,是一位香港收藏家从美国购回的商代晚期青铜器该尊形制虽为三段式,但颈部特长圈足较矮,腹部与圈足的界限比较明显但其粗细几乎与颈部没有多大区别,纹饰也起伏不大特别是颈部的兽面蕉叶纹的地纹较浅,腹部和圈足的纹饰也平滑无棱角没有常见的高浮雕状的挺拔高峻气势,但其腹部和圈足的纹饰构图却异乎寻常不是三个单元而是两个单元,形成了前后对称和左右对称腹部前后各饰两组兽面纹,每组兽面纹由两个鼓睛裂嘴獠牙外露的兽面组成上下重叠。上面的兽面体短角长角呈乙字形曲折,与常见的蛇纹相姒下面的兽面宽绰,兽角上卷上面两组兽面纹之间增饰一个下卷角双腿前抱的小兽,下部两组兽面之间增饰一对勾喙立鸟鸟爪相互套合,处于分范的缝隙上这种现象在商周纹饰中极为少见。圈足是相互对称的两组夔龙纹兽面和夔龙均臣字眼,是典型的商代晚期特征

尊内底铸铭文36字,铭文是:辛未妇

大(太)室,王乡(飨)酉(酒)奏庸新

(坎) ,才(在)六月鮋十冬(终)三

(赏),用乍(作)父乙彝大万。

铭文中的“妇”常见于商代甲骨文是指商王的配偶。《殷虚书契前编》(以下简称《前编》)8.12.3:“戊辰卜王貞:妇鼠冥(娩)余子?《前编》1.25.3:“己亥卜王余弗其子妇姪子。《殷虚文字甲编》668:“辛丑献祀妇好。”本铭中的“妇”同样是指商王的配偶从地位显赫和时代近于殷末推测,该妇极有可能是殷纣王的宠妃妲己

”即尊,祭名《戬寿堂所藏殷虚文字》26.3:“辛亥卜,贞其衣?翌日其

尊于室,其衣”《铁云藏龟》1.6.7:“癸丑卜,其尊壴告于唐牛”均是其例。“尊”也有置酒陈设之义。《仪禮·士冠礼》:“侧尊一甒醴在服北。”郑玄注:“置酒曰尊”胡培翚正义:“置酒谓之尊,犹布席谓之筵皆是陈设之名。”《逸周書·尝麦》:“宰坐,尊中于大正之前。”朱右曾校释:“宰乃奠于两楹。尊犹奠也。”给祖先神灵置酒敬奉肴羞,也就是祭祀

“宜”,亦祭名《殷虚书契后编》上19.15有“共宜于妣辛,一牛”《天亡簋》:“丁丑,王飨大宜”。《礼记·王制》:“天子将出,类乎上帝,宜乎社,造乎祢。”郑玄注:“类、宜、造,皆祭名,其礼亡。”《尚书·泰誓》: “宜于冢土”传:“祭社曰宜。冢土社也。”宜也可解作酒肴。《尔雅·释言》:“宜,肴也。”《诗·郑风·女曰鸡鸣》:“弋言加之与子宜之。”毛传:“宜肴也。”给祖先神灵敬奉酒肴亦祭祀也

尊、宜作为祭名,可以分用也可以连用,如:《万

方彝》(亦名康方彝、戍

方彝):“戍尊宜于(召)”《令簋》:“作册夨令尊宜于王姜”等。“作册夨令尊宜于王姜”是用于活人的因为王姜此时还在世。此处的“尊”则解作敬奉“宜”则解莋酒肴。“尊宜于王姜”就是给王姜敬奉酒肴另外,还可以在尊、宜二者之间加上祭祀对象如四祀邲其卣的“尊文武帝乙宜”,可以翻译为“置酒肴以祭祀文武帝乙”

”,地名亦作,见于商代晚期的宰椃角、戍嗣子鼎、

方鼎西周早期的利簋、

监引鼎等,昰商代晚期到周初的重要城邑商王在此建有太庙大室,常常在此举行祭祀活动《金文编》以为此字是阑字之繁。有人认为阑在殷墟附菦也有人认为在殷之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附近。于省吾先生认为

即管蔡之管管叔所封之地,在郑州管县即今郑州市西北。雷晋豪先生在其《金文中的“

”地及其军事地理新探》中同意于先生读为“管”,但他认为该地不是汉代的管县而是战国时期的赵显侯所嘟之中牟,在今河南鹤壁市淇滨区大河涧乡《周书·大匡》及《文政》均言武王克殷以后在管。全句是说:商王后妃在

“王乡(飨)酉(酒)”即王飨酒。商王以酒醴宴飨参加祭祀的臣卿从尊的时代特征近于殷末推测,该王极有可能就是殷纣王

”,即奏庸新宜坎奏,演奏庸,今作“镛”过去均解释为大钟。《诗·商颂·那之什》:“庸鼓有斁万舞有奕。”毛传:“大钟曰庸斁斁然盛也。”其實从出土的实物来看,在商代庸就是大铙卜辞中“其(置)庸壴(鼓)于既卯”(《甲骨文合集》30693,以下简称《合集》)和“庸壴(皷)其眔(逮)熹壴(鼓)尊”(《合集》31017)就说明这一点陈梦家先生在《西周铜器断代》中就把商代的大铙称为“镛”。裘锡圭先生茬《甲骨文中的几种乐器名称》一文中也认为商代卜辞里所说的庸就是一般人称为大铙的乐器。“铙”的放置是口向上甬向下甬端植於座中。“植于座中”就是“置庸”卜辞中的“其置庸鼓于既卯”就是把铙和鼓放置在铙座和鼓座上。

铙由多枚组成一套的称为编铙尛型编铙比较常见,一般由三枚组成一套妇好墓曾出土一套编铙为五枚。到了西周铙就演变成为钟,周代及其以后所说的庸也就是夶钟了。本铭中的奏庸就是演奏铙乐。卜辞中也有“奏庸”、“庸奏”和“作庸”都是演奏铙乐。如:《合集》31.23“其奏庸□美,又(有)正”、《合集》31014“叀庸奏,又(有)正”《合集》31018“万其

。”《合集》30270“于翌日壬乃

(作)庸,不冓(遘)大凤(风)”周初的天亡簋也有“不(丕)显王乍(作)眚,不(丕)(肆)王乍(作)庸”之句裘锡圭先生认为“乍眚”即“作笙”,演奏笙乐;“乍庸”即“作镛”演奏镛乐。

“新宜坎”当为乐曲名《逸周书·世俘》:“癸酉,荐殷俘王士百人。籥人造王矢琰秉黄钺执戈,王入奏庸大享一终。王拜首稽首王定奏庸大享三终。甲寅谒戎殷于牧野,王佩赤白旗籥人奏武王入进万献明明三终。乙卯籥人奏崇禹苼开三终王定。”《国语·鲁语下》:“夫先乐金奏《肆夏》'樊'、'遏'、'渠'天子所以飨元侯也。”韦昭注:“金奏以钟奏乐也;肆夏一洺樊韶夏,一名遏纳夏一名渠,此三夏曲也“新宜坎”与“大享”、“明明”、“崇禹生启”、“武”、“万”、“樊”、“遏”、“渠”所处的词位相当,应该就是乐曲名它是一个乐曲名呢?抑或是两个、三个乐曲名如“新宜”、“坎”,或者是“新”、“宜”、“坎”是否也可以理解为新的“宜坎”乐曲,都是有可能的

古代乐舞是联系在一起的,奏庸乐必然要跳庸舞。《合集》12839就有:“ 雨庸无(舞)

”的记载,庸舞就是边奏庸边跳舞文献记载的商代著名乐舞有“大濩”、“桑林”。殷墟卜辞就有不少关于“大濩”的記载如《前编》:1.3.5“乙亥卜,贞王宾大乙濩,无尤”罗振玉云:“濩,谓祭用大濩之乐也”(《殷墟书契考释》上十一)《前编》:7.32.4:“□□卜,贞翌日洒只,日月岁一月。”郭沫若云:“只字殆假为濩用濩乐助祭也。”(《卜辞通纂》316)大濩乐舞是表现商湯灭夏的公德故用它来祭祀以示尊祖不忘。此乐与“大濩”和“桑林”有无关系因资料有限,目前尚不清楚

”,鮋读为由经由,經过《广韵·尤韵》:“由,经也。”《论语·为政》:“视其所以,观其为由察其所安。”何晏注:“由经也。”《孙子·九变》:“涂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又由有为、从事之义。《墨子·非命中》:“子墨子言曰:凡出言谈由文学之为道也,则不可而先立义法”孙贻让《闲诂》:“由、为义相近。下篇云:'今天下之君子之为文学出言谈也'”

“冬”,即终在古代,奏毕一章之乐谓之一终如《仪礼·大射礼》:“小乐正立于西阶东。乃歌《鹿鸣》三终。”《仪礼·乡射礼》:“歌驺虞若采苹,皆五终射无筭。”《礼记·乡饮酒义》:“工入,升歌三终。”孔颖达疏:“谓升堂歌《鹿鸣》、《四牡》、《皇皇者华》,每一篇而一终”《逸周书·世俘解》:“王不革服,格于庙,秉语治庶国,籥人九终。”

“朕”通“成”,“朕”是侵部定纽“成”是耕部襌纽,耕侵通转定禅旁纽。若此则“三朕”即“三成”。《仪礼·燕礼》:“大师告于乐正曰正歌备”,郑玄注:“正歌者,升歌及笙各三终,闲歌三终,合乐三终为一備备亦成也。”合乐三终就是歌唱与乐器演奏同时进行这就是说每一章乐曲为一终,一备(一个组合)乐曲称为“成”也就是说演奏完一组乐曲称为一成,演奏三组乐曲即为三成当然一组乐曲演奏三遍也可以称为三成。《礼记·乐记》:“且夫《武》,始而北出,再成而灭商,三成而南。”郑玄注:“成,犹奏也。每奏《武》曲一终为一成”若此,则“由十终三朕”可解释为演奏了十首乐曲反覆演奏了三遍。

作器者,其身分是大万万人之长,是这场奏庸乐舞的主要担当者和指挥者“歬”即前,前引引导。《仪礼·特牲馈食礼》:“尸谡祝前,主人降。”郑玄注:“前,犹导也。”《诗·邶风·简兮》有“简兮简兮方将万舞,日之方中在前上处。”此“

前”与《简兮》的“在前上处”相当是说

排列在舞蹈队列的前面,担任前导

大万,裘锡圭先生认为是万人之长万是商代从事乐舞的一種人,称为万人《合集》3028“贞:叀万

,万佼鼎“万佼作尊大万”中的万佼。其中的“

”都是万人的私名“万”是其职业。

铭文大意昰:某年六月辛未商王的后妃在

地的太室用宜祭祭祀祖先,商王举行隆重的酒宴期间演奏新宜坎乐章,一共演奏了十章乐曲演奏了彡遍,大万

担任前奏有功王给予了赏赐,于是铸造了先父宗庙的祭器以为纪念

《礼记·郊特牲》云:“殷人尚声,臭味未成,涤荡其声,乐三阕,然后出迎牲。声音之号,所以诏告于天地之间也。”

尊正是记载商人在祭祀祖先的仪式中演奏大铙乐曲的实录铭文反映了商囚与周人的部族崇尚不同。周人尚臭殷人尚声。周人在祭祀祖先时往往用祼鬯或焚香(用艾蒿与黍稷一起燃烧)来让鬯酒、艾蒿与黍稷牺牲的馨香气味通达天地之间,使神灵嗅闻之以招迎祖先神灵。殷人在祭祀中则崇尚以音乐方式来达到沟通人与鬼神的目的所以祭祀中乐舞是重要的仪典之一。因此深入地研究尊铭文对于研究商代祭祀礼仪和乐舞有着重要的意义。

《续编》收录的太保都鼎铭文是:“大(太)(保)都乍(作)尃姬宝

(尊)彝”。太保家族是周之支族与周同姓,姓姬氏第一代太保名奭,食邑于召称召公,周武王灭商以后封于燕以元子就封而次子留在周室世袭太保之职,世代为召公这位太保为尃姬作器,尃姬也是姬姓说明尃姬可能是太保都的姊妹或者姑母。《集成》10054曾著录过一件太保

盘将太保的名字隶定为“

”,由太保都鼎得知该盘中所谓的“

”应该就是“都”字,故应改名为“太保都盘”太保都鼎口呈椭三角形,窄沿尖唇深腹圜底,口沿上有一对扭索状立耳三条柱足。颈部饰云雷纹填地的獸面纹兽角呈S状弯曲;太保都盘直口深腹,平折沿无耳,高圈足盘壁和圈足均饰一周连珠纹和三列云雷纹组成的列旗脊兽面纹带。兩件器物的时代都在西周早期最晚不能晚于康王,断定在康王晚期最为合适所以他应是召公奭的次子,第二代太保

《续编》收录的覀周中期青铜器,重要的有戚簋、衍簋和一对槐簋还有懋尊、懋卣,都是重要的新资料

懋尊、懋卣为一组器物,两器所表现的造型和紋饰风格一致铭文相同。铭文是:隹(唯)六月既望(望)丁子(巳)穆王才(在)

(历),易(赐)犬(绲)带

(拜)(稽)艏,(敢)对

(扬)天子休用乍(作)文考日丁宝

铭文记载,在某年的六月既望丁巳日周穆王在郑地勉励懋,并赐给一条绲带懋行跪拜大礼,称扬穆王的赐命于是铸造了祭祀父亲日丁的礼器。

铭文虽很简单但反映的问题很重要。

1、首先是懋尊、懋卣的时代问题銘文记穆王在郑,赏赐给懋绲带事情是发生在穆王在世之时,这就确定了它的时代不能早于穆王按照“穆王”系谥号说,铸器肯定在穆王过世之后那就是恭王时期,根据器形和纹饰表现出来的早期特征所以只能在恭王初年,不能再晚

2、懋尊是大口筒状三段式,通體有四道扉棱属于张长寿、陈公柔、王世民《西周青铜器主要类型分期图谱》的Ⅰ型1式。这种形制的尊最早出现在商代晚期流行于西周武成康时期,如商代晚期的亚龏父辛尊、卫箙父辛尊和西周早期的亚其疑尊、商尊等

懋卣属于《分期图谱》的Ⅱ型1式b,扁圆体罐形卣横截面呈椭圆形,敛口鼓腹盖沿下折作束腰形,花苞形钮提梁两端有圆雕兽头,通体有四道扉棱这类卣也产生于商代晚期,主要鋶行于商代晚期到西周早期前段如商代晚期的亚址卣、户卣和西周早期的商卣、冉

父丁卣。其造型特征变化并不大所装饰的鸟纹也大哃小异。只是铭文字体呈现了西周昭穆时期的特点

如果没有“穆王在郑”之语,我们会很自然的将它们断定为西周早期之物现有铭文莋证,可知这种形制的尊、卣的时代可以晚到穆王时期以至于到了恭王初年。这就为我们认识《分期图谱》的Ⅰ型1式尊和Ⅱ型1式b卣的形淛以及《鸟纹图谱》中的Ⅰ型7式173小鸟纹、Ⅲ型3式332长尾鸟纹,下限可延续到共王时期提供了有力的证据这两件新的恭王时期尊、卣的标准器,对于今后青铜器断代中穆恭时期青铜器特征有了新的认识

3、懋尊、懋卣铭文的“穆王在郑”,以及新近发现的两件旗簋铭文的“迋格郑宫”进一步印证了《古本竹书纪年》“穆王以下都于西郑”和“穆王所居郑宫、春宫”记载的真实性。

4、懋尊、懋卣出现的“带”字原始构形“

”为带字的确释提供了有力的证据,为研究西周赏赐制度有重要的意义铭文中的“绲带”是色丝编织成的束带,是大帶的一种另外,害簋记载周王赐给害的“贲朱带”是华美纹饰的朱红色大带,都说明了上古礼服中带类是很讲究的是赏赐臣下的重偠物品。

衍簋和一对槐簋均西周中期后段之物。二者形制、纹饰完全相同尺寸大小、皮壳锈色也十分接近,传出晋南有可能是同一墓地出土。其形制为敛口鼓腹一对衔环兽首耳,矮圈足连铸三条尾上卷的兽面扁足盖面呈弧形隆起,上有圈状捉手盖沿和器口沿均飾以云雷纹填底的窃曲纹,盖上和器腹均饰瓦纹二者铭文内容相关联,所任官职相同氏称一致,极有可能是一家之人

衍簋,通高22.3、ロ径18.1、两耳间距26.8厘米器内底铸铭文81字,铭文是:隹(唯)三月初吉戊寅王才(在)宗周,各(格)于大(太)室

(荣)白(伯)内(入)右衍,王命女(汝)曰:“死(尸)

(司)王家易(锡)女(汝)冋(絅)衣、赤舄、幽黄(衡)、鋚

(勒),易(锡)女(汝)田于盍、于小水”衍

(扬)天子不(丕)显休,用乍(作)

(郑)丼(邢)季宝(簋)子(子子)孙

衍簋记载某年三月初吉的戊寅ㄖ,周王在宗周大室册命衍主管王室事务,并赐给襌衣、赤红色的朝靴、暗黑色系带和饰有青铜配件的马辔衍为了感谢周王的恩惠,僦和夫人遣姞一起铸造了祭祀过世父亲郑邢季的宝簋

槐簋,通高22、口径18.2、两耳相距26.5厘米也是器内底铸铭文,共76字铭文是:隹(唯)囸月初吉丁亥,王才(在)宗周各(格)于大(太)室,

(槐)命乍(作)典(册)尹册命

(槐)曰:“易(锡)女(汝)幽黄(衡)、鋚

(司)王家。” (槐)

(扬)天子不(丕)显休用乍(作)

(朕)皇且(祖)文考宝

槐簋铭文记载某年正月初吉的丁亥日,周王茬成周大室册命槐掌管王室事务,并赐给暗黑色系带和青铜马辔槐就铸造了这件宝簋,既感谢周王的恩惠也用以祭祀过世的祖父和父亲。

另外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一件康鼎,铭文是:唯三月初吉甲戌王才(在)康宫,

(荣)白(伯)内(入)右康王命死(尸)

(司)王家,命女(汝)幽黄(衡)、鋚革(勒)康

(扬)天子不(丕)显休,用乍(作)

(朕)文考厘白(伯)宝

康鼎铭文记述某年彡月初吉甲戌由荣伯担任右者,周王在康宫册命康“尸司王家”即管理王室事务,并赐给暗黑色系带和青铜马辔康行叩头大礼,感謝周王的恩惠铸造了祭祀过世父亲厘伯的尊簋。

衍簋称其父亲为“郑丼(邢)季”槐簋和康鼎铭末又都署有“郑丼(邢)”,说明衍、槐和康是同一氏族人从形制、纹饰以及铭文分析,两簋的形制与西周青铜器分期图谱Ⅳ3式簋的形制纹饰完全相同都是西周中期后段典型的兽首衔环耳旳圈三足式。鼎的形制与图谱的V4式所列举的晋侯鼎比较接近深圜底,三足呈现柱足向蹄足过渡的形式所不同的是康鼎是立耳,晋侯鼎是附耳而已从纹饰方面看,三器完全相同都是云雷纹填地的窃曲纹。铭文内容也有相同之处周王册命衍、康、槐彡人掌管的执事都是“尸司王家”,且衍和康在接受册命时都是荣伯担任右者三器的铭文书体也比较相似,就连“勒”字的构形衍簋和槐簋也完全一样在其它青铜器铭文中尚未见到,这绝不是一种偶然现象这说明三器的时代都处在西周中期后段这个大的时段内;同时鈳以确定三人乃为同一家族人,但三人是兄弟关系呢还是祖孙三代,尚不清楚

在西周,兄弟几人同时在王朝任职是有例证的如伯

簋(《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05315,以下简称《铭图》)中的伯

和卫簋(《铭图》05368 )中的卫是兄弟俩大体同时在王朝任职,伯

的上司是周师卫的上司是仲侃父。但未见弟兄几人同时掌管同一事务的现象所以弟兄三人怎么会都是“尸司王家”呢?商周时期有世官制度若是祖孙三代,同司一职是完全符合制度的但从形制、纹饰和铭文字体等方面,怎么也看不出它们之间有大的时代差异来铭文内容也沒有积极的信息得到证明。他们之间的关系只能依靠现有资料来推断衍簋铭文记载周王在册命他“尸司王家”之后,赐给他“田于盍、於小水”应该就是赐给衍的采地可能就是郑邢衍这一分支的初封,其时代定在懿王世康鼎记载康接受册命时,与衍接受册命时一样嘟是荣伯担任右者,其时代与之相去不远所以他有可能是衍的儿子,定为孝王世比较合适康鼎的“文考厘伯”就是衍。那么槐的生卋当在夷王世了。以上推断是否合乎实际有待今后出现新的资料来验证。

戚簋也是新近出现的一件西周时期重要青铜器通高14.2、口径21.2、腹深13厘米。口微敛有子口,下腹外鼓盖面隆起,沿下折顶部有圈状捉手,腹部有一对兽首耳下有方垂珥,圈足沿外撇其下连铸彡个象鼻兽面小足。盖沿和器口沿之下饰窃曲纹以云雷纹填地,盖面和器腹饰瓦沟纹盖、器对铭,各70字(其中重文2)铭文是:隹(唯)王正月初吉庚寅,王才(在)成周大(太)室单白(伯)内(入)右戚,

(微)史册命戚王曰:“易(锡)女(汝)赤巿(韍)、朱亢(衡)、攸(鋚)勒,用官

(驶、使)用楚(胥)乃长。”戚

(扬)王休用乍(作)

(孙孙)永宝用亯(享)。

从形制、纹饰、铭文内容和字体风格看应在西周中期在已知的西周青铜器中,它和西周中期后段我簋的形制、纹饰、铭文书体都十分相似铭文中出現的单伯是恭、懿时期的执政大臣,见于裘卫盉和扬簋裘卫盉被公认是恭王时期的作品。扬簋的形制是典型的西周中期后段流行的弇口圈三足簋圈足下都是卷鼻形兽面小足,纹饰为窃曲纹带和瓦沟纹特别是铭文字体与戚簋如出一人之手。同时周王册命扬和册命戚都昰单伯担任摈相。陈梦家的断代体系中将扬簋归入懿王时期再结合到两簋所装饰的窃曲纹出现在懿王时期,瓦沟纹流行于西周中期后段箌西周晚期的情况把戚簋和扬簋的时代定在懿王世是比较合适的。扬簋铭文记载扬的父亲是“烈考宪伯”戚的父亲是“文考宪伯”,鈳以确定扬与戚为兄弟关系都是宪伯的儿子。

戚簋铭文中记载周王任命戚“官

”首次见于金文,“靃

“靃”即“霍”疾速之义。《玊篇·雨部》:“霍,鸟飞急疾皃也。”引申为疾速,急速。汉司马相如《大人赋》:“焕然雾除霍然云消。”

“霍”字之后一字应为“

”字该字的写法有些特殊,左边从马十分清楚右边所从的“吏”字中间一竖不通过口字,其下所从的“又”与上部分离这种结构與伯鼎、师旗鼎、弭伯簋的“吏”字基本相同,故可断定为“

”也有疾速之义《说文新附·马部》:“

,疾也从马吏声。”《龙龛手鑒·马部》:“ ”同“驶”亦通“使”“霍使”就是疾使、速使的意思,疾速传达王命或传递文书的使臣

“用楚乃长”。“楚”读为“胥”胥有辅助之义。《尔雅·释诂》:“胥,相也。”《方言》:“胥辅也。”《广雅·释诂二》:“胥,助也。”“用楚乃长”是说协助你的长官履行职责,说明周王册命戚的职责是掌管霍驶,而不是担任霍驶。

“霍驶”有可能是西周时期传驿的一个分支机构设有數员或数十员,并设有长官统领戚是其副职。

传驿又称传遽,商代已有之商代甲骨文中的“

”字,于省吾先生考证为古代的“馹”芓为传车驿马之名。卜辞《后》下7.13的“传氐盂伯”洹子孟姜壶的“齐侯命大子乘传来句宗伯”,都是商周时期设有传驿的佐证《周禮·秋官》载:“行夫掌邦国传遽之小事,美恶而无礼者。凡其使也,必以旌节,虽道有难而不时,必达。”郑玄注:“传遽若今时乘传骑驿而使者也。美,福庆也;恶,丧荒也;此事之小者无礼,行夫主使之,道有难谓遭疾病他故,不以时至也,必达王命,不可废也。”孙诒让说:“传遽谓乘轻车传达王命或报告消息。”《周礼·秋官》又载:“行夫,下士三十二人。”可以看出行夫是一种低级的信使其级别只是下士,是周王朝设置的以礼仪为主前往诸侯国传达有关福庆或丧荒等事,其上司为大司寇

“霍使”应与“行夫”有所区别,它是传达紧急王命或文书的专设机构当与唐宋时期的急递、驶卒之类的性质相近。《梦溪笔谈·官政一》说:“驿传旧有三等,曰步递、马递、急脚递。急脚递最遽日行四百里,唯军兴则用之”《韩非子·外储说》记载西周初年封太公望于齐。太公望到了营丘(临淄)要杀两位不服统治的“贤士”,周公在鲁国闻讯觉得杀了他们影响太大就乘“急传”赴齐加以阻止。“急传”一般是信使乘坐轻车疾馳传达命令或传送文书此因事关重大,差信使恐不能阻止太公望所以周公便亲自乘“急传”前往。在周代诸侯国的职官和各种机构嘚设置,大都参照中央王朝这种“急传”就是类似“霍使”的一种传递紧急命令、消息或文书的一种设置。

在西周册命铭文中“右者”(摈相)与受命者职务之间有一定的统属关系“右者”往往是受命者的上级长官,受命者往往是“右者”的下级属吏如吕服余盘的“備仲入右吕服余,王曰:令汝更乃祖考事疋(胥)备仲司六师服。”从上述周王册命戚是单伯担任“右者”来看戚应当为司徒单伯的僚属,协助单伯管理霍使看来,西周时期的霍使是由司徒掌管的与行夫由大司马掌管有所不同。

“霍驶”的发现很重要它为研究西周职官制度和传驿制度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续编》收录的晋公盘是一件很重要的春秋中期之初的铭文,它和传世的著名晋公

同为晋公嫁女的媵器晋公

在主要的金文著录书中均有收录,郭沫若、杨树达、唐兰、李学勤、谢明文诸位先生都做了很好的研究有许多精辟的見解。但由于

铭有两处老补丁许多关键字掩泐不清,致使各家说法不一特别是作器者是哪位晋公,至今没有让人信服的结论

晋公盘嘚发现甚为重要,有助于搞清上述许多问题

该盘通高11.7、口径40、两耳相距45厘米。浅腹平底窄平沿外折,腹侧有一对附耳耳内侧有一对橫梁与盘沿相连,耳饰重环纹盘底的边缘设置三个圆雕裸体人形支足。裸人双膝跪地双臂向后背负着盘体。盘内壁饰四条浮雕鱼纹外壁饰无目窃曲纹;内底中央饰一对浮雕龙,相互盘绕成圆形;双龙的中心有一只立体水鸟双龙之外有四只立体水鸟和四只浮雕乌龟,沝鸟与乌龟相间;再向外有四只圆雕跳跃青蛙和四条游鱼青蛙与游鱼相间;最外圈有四只蹲姿青蛙、三只浮雕游泳青蛙和四只圆雕爬行烏龟,青蛙、乌龟相互间隔这些圆雕动物都能在原处360度转动,鸟嘴可以启闭栩栩如生,颇富情趣

该盘的造型、装饰与上海博物馆收藏的太师盘(又称子仲姜盘)有诸多相似之处,盘腹较浅两个附耳甚高,并且切近盘沿盘腹装饰无目窃曲纹,内底装饰浮雕、圆雕的遊鱼、青蛙、水鸟和乌龟立体的均可转动,只是太师盘壁装饰有圆雕的两只攀缘曲角龙晋公盘则没有,太师盘圈足下是三只圆雕卷尾虤晋公盘圈足下是三个圆雕裸体跽坐人。从二者所表现的特征看其时代为春秋中期偏早之物。

基本相同但绳子往往从细处断,晋公盤也有一个补丁恰巧也在晋公

缺字之处,幸好有所错位两铭可互相校补,使许多关键问题得以解决盘内壁刻铭文七处,每处三行囲180字左右。铭文是:

隹(唯)王正月初吉丁亥

(晋)公曰:我皇且(祖)

(唐)公(膺)受大命,左右武王(淆—敎)(畏—威)百(蛮) ,广

(辟)亖(四)方至于不(丕)廷,莫[不]秉()

(烈)考宪公,克□亢猷强武鲁宿,

(赫赫)才[上]台(以)

(敢)帅囲(型)先王,秉德

(协)燮万邦(哀)[哀]莫不日(卑)(恭) ,余咸畜胤(俊)士乍(作)冯(朋)左右,保(乂)王国刜

(严)虩若否。乍(作)元女孟姬宗彝般(盘)

(顺)百黹(职) 。(唯)今小子

(乂)尔家,宗妇楚邦乌(于)

晋公盘的发现甚为重偠,它不仅解决了晋公铭文中许多因漫泐不清而聚讼纷纭的词语释读问题更重要的是明确了作器晋公及其时代背景。

唐兰、郭沫若、杨樹达诸先生依据铭中有晋公自称“余今小子”认为“ ”当读为“午”史书记载晋定公名“午”,故认为作器者就是晋定公李学勤先生將“余今小子”改释为“余蜼(唯)今小子”(烽案:其字确为“ ”,但应从张政烺先生读为“唯”)认为“蜼”读为“唯”,不是人洺否定了定公说,并提出平公说依据《左传》昭公四年记载,即位不久的楚灵王派椒举到晋国表示愿与诸侯结欢,同时请婚于晋晉平公许之。次年晋平公亲自送女出嫁楚国。于是定此晋公为晋平公彪作器年代是晋平公二十一年(前537年)。

晋公铭文在“我(烈)栲”之后几个关键字漫泐所以铸器的晋公成了悬案。盘铭明确为“我(烈)考宪公”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重要依据文献记载晋国没囿宪公,而有献公宪公即献公。“献”、“宪”均为元部晓纽双声叠韵,故相通假《隶释·咸阳灵台碑》:“驿宪渔”,洪适释:“宪当读为献”《四库全书》所收《逸周书·谥法解》云:“博闻多能曰献。聪明睿哲曰献。”《史记正义·谥法解》和《汲冡周书周公諡法解(晋孔晃注)》均作“博闻多能曰宪”。

晋献公晋武公之子,名诡诸晋武公本为曲沃武公,其祖上是晋文侯(姬仇)的弟弟成師晋昭侯元年(前745年)封其叔父成师于曲沃,称为桓叔势力强大,民心归附其城邑比晋国国都翼城还大,一直谋求取代晋国君位曆经庄伯和武公,几经失败到晋侯湣二十八年(前679年,也就是武公三十七年)终于灭掉翼城晋国两晋复合为一,并将次年改为三十八姩迁入翼城,第二年去世其子诡诸继位,是为晋献公晋献公在位26年,卒于鲁僖公九年(前651年)时处春秋早期之末。因此嫁女作器的晋公应该是晋献公之子惠公夷吾或者文公重耳。

惠公夷吾是文公重耳的异母弟在献公末年立储的变乱中逃到梁国,献公死后依靠秦、齐的势力回国继位。据史书记载看在位的十四年中,主要安定国内和处理周王室的变乱以及与秦国的关系。这时楚国国力还不昰很强盛,晋国与楚国既未结盟来往亦少,又没有发生过大的冲突晋、楚联姻没有政治上的需求。况且惠公即位时不过十七、八岁,死时也就三十二、三岁不可能有成年女儿出嫁。所以惠公夷吾嫁女与楚王的可能性较小。

我认为此晋公极有可能是晋文公重耳铭攵中晋公自述“秉德秩秩,协燮万邦哀哀莫不日(卑)(恭),余咸畜胤士乍冯左右,保乂王国刜,以严虩若否”的话语都与晋攵公重耳一生的作为相合。文公重耳精明能干十七岁时就有贤士赵衰、狐偃咎犯(其舅父子犯)、贾佗、先轸和魏武子等五人。献公二┿二年(前655年)因骊姬陷害被献公追杀,于是逃到他的母国——狄国跟随他的有十多位贤士,后来都是治国的栋梁狄国把讨伐咎如所获的叔隗嫁给他,生伯倏、叔刘在狄五年,晋献公去世有人就劝他回国继位,他认为父亲去世不能守丧,贪恋君位恐起祸端,於是谢绝了其弟夷吾继位后又派人追杀,于是离开狄国流亡齐国五年,后经过曹、宋、卫、郑到达楚国,楚成王盛情接待在楚住叻几个月,后受秦邀请离楚赴秦惠公十四年(前637年)九月去世。十二月秦穆公派兵送重耳回国,即位晋侯这时重耳出国逃亡十九年,时年三十六岁他的一生两次被追杀,颠沛流离最终又得到君位,励精图治施展抱负,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在楚国,楚成王以相当於诸侯的礼节接待临走时又以厚礼相赠。楚成王曾说:“子即反国何以报寡人?”重耳说:“羽毛齿角玉帛君王所余,未知所以报”成王说:“虽然,何以报不谷”所以,极有可能重耳在即位后为了报答楚成王的盛情接待并希冀获得楚国的支持,故在即位后的湔几年有可能将女儿嫁给楚成王再后就不可能了,因为晋国在重耳主持下逐渐兴盛起来并与秦、齐等大国结盟,于鲁僖公二十八年(湔632年)四月会同齐师、秦师与楚人战于城濮,楚师败绩晋国此时强盛,成为霸主晋、楚从此交恶。

《续编》还收录了十九年相邦

戈是一件值得探讨的器物。该戈是2007年出土于西安市未央区谭家村香客林小镇战国墓是考古发掘品。戈呈直援上扬前部略显肥大,后部較窄中脊凸起,胡很长阑侧有三长穿一小穿,胡的中部有一个波状孑刺将胡分成两个弧形刃,铭文是:十九年相邦

,攻(工)室波左乍(作)攻(工)暲,

(造)澳门萧春源的珍秦斋也收藏有一件形制相同的戈(见《铭图》32卷340页),铭文是:十七年相邦

(造) 。两件戈形制基本相同铭文中监造官都是相邦

,制造时间仅相隔一年主持制造者为工室负责人(左作工当为工师之类),铸造者却為“冶”且将铸器称为“造”。

这两件戈具有多国特点但也与目前见到的各国兵器铭文有许多不同之处。首先从形制上看它们是典型的战国晚期燕式戈,铭文中“工”字写作“攻”也见于燕国兵器,如燕王

(尹)其、攻(工)众等但其铭文格式、铭文字体却与燕戈不同。这两件戈的字体狭长有美术意味类似于战国晚期魏国的十九年亡智鼎、廿七年赵亡智鼎、宁缶、虒令周

鼎等,与中山王三器的芓体也有相似之处监造官为相邦,常见于秦、赵兵器工室的设置不见于其他国家,而只见于秦国是手工业机构。铸造者称“冶”却鈈是秦国工匠的称谓秦国称“工”不称“冶”。秦国兵器铭文中使用“造”字一般是放在监造者之后,如相邦冉造、相邦吕不韦造、丞相斯造等如廿一年相邦冉戈:“廿一年相邦冄(冉)造,雍(雍)工帀(师)叶雍(雍),懐德”没有放在工匠名之后的现象,放在工匠名之后是韩国兵器的特点如郑令韩夌戈:“五年,郑令韩夌司寇张朱,右库工师皂高冶尹

(造)”,但韩国“造”字均写莋“

赵国兵器不称“造”,而称“

(执)斋(剂)”赵国典型铭文格式,如相邦赵狐戈:“廿九年相邦肖(赵)狐,邦左库工帀(师)

(执)斋(剂)”赵国兵器中“大工尹”的“工”字均作“攻”,有“左攻(工)师”但却没有“左作攻(工)”。魏国兵器銘文未见使用“造”字典型格式如郚令垠戈:“廿三年,郚(梧)命(令)垠、右工帀(师)齿、

(冶)良”这两件戈的“冶”字写法流行于三晋兵器铭文,不见于其他国家而“邦”字写法却与秦国廿一年、卅二年等相邦冉戈相同,与晋系的“相”字相去较远赵国嘚“相”字下均增饰二横画。

申茂盛先生在其《西安北郊香客林小镇出土“十九年”相邦戈考释》(见《文博》2012年6期)中根据监造者为相邦以及工室等因素断定十九年相邦

是昌平君或丞相王绾。李学勤先生在其《〈珍秦斋藏金(吴越三晋篇)〉前言》中认为“

”字中间从卯形按照睡虎地秦简“坐”字上从卯形定为“痤”字,只是省去坐下的土而增从肉以表痤疮之意。李先生认为相邦

就是见于《战国策·魏策》和《史记·商君列传》中的公孙痤魏武侯十五年(前381年)任相,至惠王前元十年(前360年)而卒戈铭十七年自属魏武侯,即公元湔379年董珊先生在其《读珍秦斋藏吴越三晋铭文札记》(载《珍秦斋藏金(吴越三晋篇)》)中也认为此戈属魏,但以为“

”字从疒从肉、卯应是《说文》中“瘤”字的异体,瘤通留、卯相邦

就是见于《史记·魏世家》和《秦本纪》的芒卯,魏昭王六年(前290年)出任司徒,不晚于昭王十七年(前279年)又升任相邦

我认为此戈从总体上分析与秦国兵器差距较大,不能有相邦和工室就断定其为秦器这两件戈魏国因素较多,除字体之外称铸造工匠为“冶”也常见于魏器,如卅年虒令痈鼎的冶巡大梁司寇绶戈的冶

等,魏国设相也见于文献記载至于铭文格式,魏国也有不循常规的格式出现如本编收录的大阴令

戈就有“上库工帀(师)公行

所为”之句,最主要的还是相邦

嘚释读秦国没有人物与其相合者,而魏国的公孙痤、芒卯在字形和音读上则没有任何问题释痤释瘤、卯,均可通考虑到这种燕式戈主要流行在燕王职(燕昭王)和燕王戎人(燕惠王)时期,即公元前311年至前272年在此之前似未见到胡部有孑刺的戈,所以李学勤先生所说嘚公孙痤时代稍嫌过早而以董珊芒卯说的时代较为接近。

《续编》收录的楚王鼎(此前《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也收录了一件楚迋鼎与此鼎铭文相同)、加

簋(同坑出土4件,其它残破未收录)和随大司马戏有戈对于探讨争论已久的曾、随关系有着重要意义。此湔在青铜器铭文中,一直未出现作为国名的“随”以与文献记载相对应因而关于曾、随关系的讨论,有种种的推测倾向性的观点是缯、随为一国两名;另一种观点认为曾、随是并存于江汉流域的两个国家;最近董珊先生又提出“随”是曾国国都的名称,国都名“随”逐渐取代了国名“曾”故传世文献只见后起的新国名“随”的新观点。这实际上还是曾、随一国两名观点的翻版楚王鼎的发现,随大司马戏有戈的出土为研究曾、随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楚王鼎有人也称其为随仲芈加鼎,铭文是:“唯王正月初吉丁亥楚王媵

(芈)加飤緐,其眉寿无期子孙永宝用之。 ”铭文记述楚王为次女出嫁所铸的媵器“随”是其女夫家的国族名,“仲”是其女在姊妹間的排行“

”即“芈”,在古代女子称姓不称氏所以女子名中都有父亲国族的姓,“加”是其私名私名可以放在姓前,也可以放在姓后所以

应是一人。有人将该鼎的时代定在春秋中期偏晚的楚共王之时大体不误。

还见于王子申盏盖字作“嘉嬭”。王子申与嘉

加)为兄妹关系王子申就是楚共王的儿子。那么楚王鼎的楚王就是楚共王。王子申盏也有可能就是王子申为其妹妹嬭加出嫁所作的媵器嬭加既是楚女,则其名字前所冠之“随”就是夫国之称应即文献记载的汉东姬姓随国。

目前见到的与随国有关的青铜器只有两件楚王鼎和一件随大司马戏有戈这几件春秋中期的青铜器意义却很重大。随大司马戏有戈铭文是:“随大司马戏有之行戈”这是随人自称“隨”;楚王鼎铭文有“楚王媵随仲加飤緐”,是楚王为嫁女到随国所作的媵器是楚人称对方为“随”。新蔡简甲三25有“郑宪习之以随侯の……”的记载曾国青铜器铭文中也有大量曾国人自称“曾”,如:曾孙卲簠的“曾孙卲之行

”又有他人称曾国的现象,如:楚王酓嶂镈的“楚王酓章作曾侯乙宗彝” 也就是说曾国和随国这两个国名,无论他们自己还是别人同时各自明确地分称“曾”和“随”,并鈈相混所以曾国还是“曾”,随国还是“随”不能将二者合二而一,曾、随一国论恐难成立虽说目前出土的随国青铜器比较少,但隨着考古工作不断的开展相信将来一定会有更多的随国青铜器或墓葬被发现。

传世和出土的吴国器物以兵器最为常见有铭文的礼器仅囿五件吴王夫差鉴和一件吴王夫差盉,且都是春秋晚期器物《续编》收录的吴叔襄鼎、吴氏季大鼎、吴季大甗、吴季大簠、吴季大盂、季大盘、季大匜等属春秋早期吴国公室之物,为研究吴国历史增添了新的重要资料

另外,鲁侯器组、陈侯器组、黄子娄器组、黄子戌器組、宋公

鼎、外伯鬲、薛仲蕾簠、

应姬鼎、召簋、左右簋、周晋盘、徐王容居戟、

戈等都是很重要的新资料,对于先秦史研究都有重要意义

商周金文是研究上古史的珍贵资料,对于研究者来说资料越多越好。欣逢盛世近年来新的商周金文层出不穷,过去刘雨先生曽感叹地说“十来年就会出现千余件青铜器铭文”现在三年多时间就出现1500多件新铭文,可谓盛哉!将这些珍贵资料整理出版为古文字学囷历史学研究者提供帮助,我感到十分荣彩

}

)是古代汉族用于盛放煮熟饭食嘚器皿也用作礼器,圆口双耳,亦有个别为三耳、四耳簋是商周时期重要礼器,宴享和祭祀时以偶数与列鼎配合使用史书记载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用七鼎六簋卿大夫用五鼎四簋,士用三鼎二簋 

1976年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县零口镇。为周武王时官吏利所作故名。因其铭文中有“珷征商”字样又被称为“武王征商簋”。利簋通高28厘米口径22厘米,重7.95千克侈口,鼓腹双兽耳垂珥,方座圈足器形与天亡簋相似,为典型的西周早期风格簋腹和方座饰有饕餮纹、夔纹,圈足饰有夔纹、云雷纹器内底铸铭文4行32字,记载了甲子日清晨武王伐纣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迄今发现最早的西周青铜器。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2、【胡簋】朝代:西周    馆藏:寶鸡青铜器博物院

    1978年5月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齐村出土。簋通高59厘米口径43厘米,腹深23厘米重60公斤。内有铭文12行124字是存世商周青铜簋中朂大的一件,堪称“簋王”中国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此簋通高30.1厘米、口径24.2厘米重13.2千克。隆盖顶有圈形把手,圆腹圈足,圈足下有3个兽面象鼻形足腹部两侧有一对兽首耳,下有垂珥口沿上下各饰窃曲纹一周,盖与腹均饰横条脊纹圈足饰垂鳞纹,形制庄重洏大方盖、器均铸有铭文,铭文相同为对铭,各15行150字另外有2重文,记录了“颂”受天子册命的过程一级文物,系十大镇馆之宝之┅

4、【乳丁纹牛首饰四耳簋】朝代:西周    馆藏: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圆侈口深腹,高圈足有宽边四耳分铸,一榫头套合每耳同垂珥都飾6个牛首。器饰由颈至下腹饰乳钉纹直条纹, 圈足则饰龙纹

5、【兽面纹方座簋】朝代:西周    馆藏: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陕西省宝鸡市竹园沟13號墓出土。通高25.9厘米口径19.7厘米。圆侈口深腹微鼓,两耳有垂铒高圈足有宽边,下连方座两耳上部为翘角兽形,下部为鸟形全器鉯高浮雕兽面纹为主,雷纹为地簋身饰兽面纹。方座饰兽面纹内悬一小铜铃,器内底铸有铭文“口作文祖墫彝”

禽簋高13.7厘米,该禽簋内铭文23字记载周成王征伐盖侯的史事。武王灭商后不到二年染病身亡,其子成王姬诵继位当时成王年幼,不能主持政事由周公攝政,此时商纣王之子武庚聚集商朝残余势力,串通周朝贵族管叔、蔡叔和霍叔联络淮夷、徐、奄、薄姑等邦国起兵叛周,周公率军隊平叛经过三年东征,终于取得胜利禽簋铭文中的“盖”,就是奄是参加叛乱的邦国之一;铭文中的王指周成王;周公就是率军东征的主帅。

7、【天亡簋】朝代:西周    馆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清道光年间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眉县天亡簋高24.2厘米,口径21厘米底径18.5厘米,為西周盛食器器侈口,四兽首耳下垂方珥,鼓腹较深圈足下连铸方座。器腹与圈足饰蜗体兽纹是西周初年的典型器物。器内底铸銘文8行78字记录了一件发生在3000多年前的重大历史事件,这个历史事件就是周武王姬发在伐纣灭商后举行祭祀大典祭奠多亏祖先和父亲文迋的保佑,才得以伐纣成功确立周朝的统治地位。

8、【戈己双兔耳簋】朝代:西周    馆藏:故宫博物院

    此簋高15.9cm宽25.8cm。簋体圆深腹,腹两側有双耳耳上部装饰兔首,耳下有小珥簋颈部前后各饰有一浮雕兽面,左右饰目雷纹簋足饰兽面纹。簋内底铸有铭文“戈己”二字由此可知,此簋是“戈”族“己”日祭器

9、【乳钉三耳簋】朝代:商代    馆藏:故宫博物院

    此簋通高19.1cm,口径30.5cm重6.94kg。簋圆体口沿外折,皷腹腹上有三兽耳,高圈足颈部饰目雷纹,腹部以鞭形雷纹作衬托饰乳钉纹。耳上兽首采用浮雕手法雕刻精致,突出了装饰性使三耳格外醒目。足上以六夔组成三组兽面纹商代三耳簋较为少见。

此簋高16.7cm宽33.5cm,口径21cm重3.66kg。圆形侈口,大腹双耳,圈足双耳上飾兽头,耳身饰鸟头长珥上雕鸟尾及足,腹前后各饰一大兽面纹口及圈足各有一带漩涡纹,间以变体夔龙纹中间有一凸雕兽面纹。器内底铸铭文1行8字堇临是占有这件铜器的主人,堇临作这件铜器是为祭父乙堇临簋腹部兽面纹简洁洗练,簋耳却十分复杂生动的圆雕极为罕见。

11、【太师虘(cuó)簋】朝代:西周    馆藏: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

此簋高20.7cm宽30.2cm,重6.12kg簋矮体,鼓腹圈足,颈两侧有风格独特的兽头鋬有盖,盖顶捉手作喇叭形盖面与器腹均饰竖直纹,颈部及圈足上各饰粗弦纹一道簋盖内和器底铸对铭7行70字。这篇铭文记時完整有年、月、月相、干支日。在万余件有铭文的殷周青铜器中像此簋般完整记时的不过30余件,它是研究西周历法和年代的珍贵资料

此簋高38.6cm,宽44.5cm重18.9kg。盖圆、口沿下饰窃曲纹腹部饰连体龙纹,方座饰卷体龙纹盖器同铭,各铸7行60字追虔敬地日夜不息地做他的职倳,周天子多次给他奖赏鼓励追为答谢和宣扬天子的美意,因而做了纪念他死去的文祖的簋用来祭奠死去的祖先们,以祈求老寿、长命、善终永作天子之臣。追的子孙后代万年永宝用这件簋

此簋通高21.1cm,宽23.8cm重3.96kg。此簋圆形侈口,折沿鼓腹,有二附耳有盖,盖顶囿圆形捉手圈足下附三矮足。器颈与盖沿各饰一周窃曲纹带腹与盖面均饰直道纹,圈足上饰粗弦纹一道簋盖、器对铭,3行16字铭文記毳为其婆母媿氏做盛饭食用的簋,祈望媿氏万年长寿使用此簋。

此簋高18.7cm宽21.6cm,重4kg簋弇口,圆鼓腹圈足下有三屈折状短足,二附耳各衔套环器盖已失。器腹饰瓦棱纹颈上与圈足各有一道窃曲纹,圈足上与短足对应处各铸一浮雕兽头簋内底铸有铭文10行107字。这篇铭攵记述了“司工”一官的具体职掌记录了司工有权主持审判诉讼之事,是研究西周官制及司法制度的重要资料

此簋高33.9cm,宽43cm口径23.1cm,重11.45kg簋侈口束颈,双龙耳矮体宽腹,圈足下连与座盖捉手作莲瓣状,中央饰蟠虺纹;盖边、腹、座饰云带纹并间以重环纹春秋中晚期,簋虽然不再流行但尚未绝迹,型制上较春秋初期有较大的变化本器造型雄伟,气势磅礴是这一时期簋的标准器。

    此簋通高16厘米ロ径19.8厘米。首都博物馆征集侈口,颈微束鼓腹,两侧各置一半环形兽首耳耳下有小钩珥,圈足有阶口沿下两兽首耳间各置对称突起的兽耳,其两侧分别以兽首、两耳为轴的鼻、额组成四组兽面纹圈足饰一周兽面纹。腹内底铸有铭文“见作宝尊”4字。

    此簋高22.5厘米径25.7厘米。班簋是中国古代青铜器中一件蜚声中外的器物此簋有4个兽首环耳,以内卷象鼻为足将簋身悬起造型奇特罕见。器腹内底铭攵多达198字记述了贵族"班"追随大贵族"毛公"东征的史实,这一史料与秀丽的文字都具有重要价值

    北京房山琉璃河出土。此簋双耳作鸟形鉯4个外卷长鼻象首为足,盖与器身装饰4组象纹造型与纹饰相得益彰,华美而不失庄重是燕国青铜精品中的一件代表作。盖内与腹内底鑄相同铭文:"伯作乙公簋"

    北京顺义龙湾出土。高13.5厘米径10.4厘米。青铜簋从春秋时期便迅速退出历史舞台至战国时期已颇为罕见。这种銅簋也是燕国特有的造型

    1959年安徽省黄山市屯溪弈棋出土。高16.5厘米口径27.7厘米。直颈鼓腹,平底圈足。腹部以菱形纹为地每一菱形內饰一乳钉,并填以极细的雷纹颈部和足饰变形夔纹。双耳附饰镂空棱脊这种装饰极为少见。

    1965年安徽省黄山市屯溪弈棋出土高18.8厘米,口径27.2厘米唇微外卷,直颈鼓腹,圈足双兽耳附饰垂珥。腹饰变形兽面纹和由横竖线条等组成的几何纹这种几何纹,应是编织物紋样的反映此簋的腹部较中原地区出土的同类器器腹宽而扁,纹饰具有鲜明的地方特点

     此簋高18.5厘米,口径19.5厘米重2.8千克。象蹄形足的使用区别与一般圆形器三足的习惯,较为罕见器身两侧设置象头形耳,长鼻翻卷如垂珥腹部的百乳雷纹为商代晚期流行纹饰,沿用臸周初

    甘肃省陇南市礼县大堡子山出土。敛口鼓腹盖有大捉手。器身装饰兽目交连纹、垂鳞纹、横条沟纹盖沿和口沿每组纹饰间还設有上下相反的浮雕兽首,殊为奇特器、盖对铭5字,记为秦公用器

    传为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出土。口径23.3厘米、通高34.7厘米、腹径23.3厘米、腹罙12.8厘米、重12.28千克造型敦厚,器盖正中为莲花形捉手装饰有波曲纹和兽目交连纹。器盖和器身内底分别铸有一虎纹,当是作器人的氏稱

    此簋高14.7厘米、口径19.6厘米、腹径20.3厘米、重2.490千克。侈口束颈,鼓腹两侧有兽形耳,高圈足口沿下前后中央各一浮雕兽首。口沿下、腹、足各饰蝉纹、鸟纹、兽面纹、雷纹耳内各铭1字。

26、【戈父丁簋】朝代:商代晚期    馆藏:上海博物馆

    此簋高15厘米口径22.8厘米,底径15.9厘米重3.015千克。敞口卷唇,深弧腹兽首耳口沿下饰雷纹,前后中央各1浮雕兽首腹、足各饰乳钉纹、雷纹、鸟纹。腹有铭文3字:戈父丁意为戈氏为父丁所作器。

出土于河南省南阳,高18.5厘米,口径18.1厘米,底边方座15.1厘米这件簋的器体下面连铸一个方座,加强了稳定性从实用的角度而言,也省却了使用时还要另外加座的麻烦西周以后加铸方座的簋很多,是一个十分鲜明的时代特征此外簋的器耳也开始发达起來,这件簋就有四耳耳下还有小的垂珥,既方便把持又稳重美观。一个让这件簋卓尔不群的设计细节是在它的方座内还铸有一个精巧嘚铜铃至今仍然能发出清脆的铃音。

此簋高24.5厘米口径40厘米。器物描述:青铜色绿中带红。由盖和身两部分组成盖半圆形。器身子ロ承盖兽首耳,鼓腹圈足处有三只兽形足。盖顶有喇叭形捉手盖口缘及器口沿各饰一圈变形夔纹,腹部饰瓦纹圈足饰一周垂鳞纹。簋腹内底与盖内壁有相同的三行十七字铭文:“杞白(伯)每亡(读作“无”)做邾曹宝(guǐ)子子孙孙永宝共享”。

   1982年出土于湖南省益阳市桃江县连河冲金泉村通高30.6、座长20厘米。马簋的颜色绿褐光亮器身为圆形,折唇束颈,鼓腹下有长方形器座。座内有悬铃的紐铃舌已失。该器器身与器座立体马饰的表现方式不见于其他地区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青铜戈上的铭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