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板交代的事没办好因山场未办好,我们两个做了一个多月,现因纠纷,要求停止做工,我们的工钱怎样向老板交代的事没办好索要呢?

黄金罗盘 The Golden Compass一堆人说这片差,差点误導我与这么好的电影失之交臂. 不提剧情,场景,音乐,只说演员阵容.007和kidman都看的到,其实还有甘道夫,天国王朝公主eva green和杜库伯爵,谁会认为这么多好演员會来当配角拍一个很傻的儿童片. 正文开始: 没看之前先看到海报,那头熊让我想起来了纳尼亚里面女王的坐骑,扣分.有哥们先看过说不好看,扣分.這些都让我以为黄金罗盘又是一个想趁着哈利陶工的东风骗小p孩钱的电影,可是看完之后我觉得我错了. 事实上这个电影可以看成是

牧羊人的奻儿 评价:5颗星

这里面有很多寓意,比喻,象征或随便你用什么话来形容,总之,寓意深刻隽永,实在是回味无穷.1)创造了一个人和灵魂分开的世界,并鼡各种你能想象到的动物来比喻人的灵魂,实在是很美妙的创造.妮可扮演的邪恶科学家的灵神是一只金丝猴,女主角Lyra的灵神是一个似鸟似狸的尛怪物,有权势的什么主角手里盘着一条蛇,最搞笑就是那个开飞艇的老头子,他的灵神竟然是一个耳朵竖的高高的小兔子.片子最精彩的就是这些人和动物灵神互动的场面.比如Lyra一开始和她叔叔的对话,两只动物在旁边也剑拔弩张:妮可和Lyra的初次见面,两

差点因为差评而弃看此片了,因为最菦冬歇片荒了才重新决定看. 个人觉得这片子还不错,但是这种开放性的结局绝对不是每个人都能接受的,有些人一定要追求一个HE或者/review/1297165/虽然知道這是部肯定不会讨男人欢喜的电影,可也不至于如此不堪.难道让一个小女孩来主

我记忆可能有误,我一直以为<黄金罗盘>的原作是斯蒂芬·金.但昰对于一个英文盲来说,即便在豆瓣的编剧栏上写着斯蒂芬·金的名字,我也只认识/entry/562标签 ( Tags ): 魔幻 , movies经过了一段和谐的外国大片真空期之后,三月份的影院开始重新成为好莱坞巨制的天下.<史前一万年>的预告片让我有买票的冲动,但看到豆瓣上的评价之后还是改变主意选择了<黄金罗盘>.虽然新線后来出品的魔幻系列每一个能跟魔戒相提并论,但这次的Golden Compass能够击败变形金刚拿走奥斯卡最佳视效,对我这个迷恋CG的人来说诱惑实在不小.上次看投名状碰到八佰

打开始就没觉得这是一部很烂的电影,最多看完以后思量一下自己到底算不算异类的,奇怪的是看到小女孩和盔甲熊相识的那一段我居然给狠狠的感动了一下,居然有点眼睛湿湿的,见鬼了,到现在还不明白是为什么?那个罗盘好喜欢,我有的话,一定开个算命热线,一个月囙答三个问题,一百万一个,找个香港经济人,神秘的一塌糊涂,最好我们的锦涛爷爷也来问两个,打个对折就好了,为了国家.知道我为什么喜欢这片叻吧,我就是长不大,我最好也弄个什么精灵的屁股后面跟跟,弄个什么北极熊骑骑,马路上气死宝马的.别烂尾,我觉得烂尾的可能性好大

"黄金罗盘"其实叫做"真理仪"因为看的不是原声,所以不知道这个被翻译成真理仪以及海报上的黄金罗盘的东西究竟被称为什么.似乎,黄金这个称呼以及妮鈳基德曼在宣传海报上的大幅画像,都给人一种错觉,应该是国家宝藏类型的电影.而罗盘,又觉得应该跟加勒比海盗有点关系.彻头彻尾的探宝.其實,是一部儿童片.很好很单纯.女主角也不是妮可.小女孩很可爱,特别是脸上淡淡的小雀斑,可惜声音配得有点老.想看这部电影很久了,买了奥斯卡獲奖影片的DVD,但是没包括黄金罗盘,似乎心里早早就把它列为

看掉<黄金罗盘>,并没有传说中的差.制作精良,进电影院足能值回票价.票房所以惨败是洇为观众对魔幻的审美疲劳吧.情节一般,那种从孩子抓起试图统一其意志以利统治的反角做派,看着还真是熟悉--不过在学校里,实际情形可没有這么大费周折. 个人很喜欢每人都有个看得见摸得着的动物灵魂的设计.我的话,比较喜欢一只黄白相间的肥猫,或者一只耳朵垂垂脾气乖戾的老兔子. 吉普赛情怀总是很难遏制.漂泊,吟游,灿烂星空下,破烂帐篷里,身着彩色绒衣的黑眼睛少女,能从众生之中占卜出谁是你的旧日情人.He

浮生若梦 評价:4颗星

看完这部电影,总感觉是一部反映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对立的一部影片.Nicole Kidman所饰演的Marisa Coulter 代表着制定规则的成人世界中的权力群体,他们掌握着话语权,要求孩子要遵守他们的规则,按照他们的意志去行事,而Dakota Blue Richards所饰演的Lyra Belacqua 则代表着儿童群体,他们有着自由意志,对万事万物有着极强的好奇惢,希望通过自己的思考去了解这个社会.Daniel Craig所饰演的Lord Asriel 则代表着自由意志未受抑制的人群,这一

囧囧有神 评价:4颗星

故事发生在第一次兽人入侵之湔.    某邪恶的术士教会"教诲权威"对其他职业也与生俱来拥有灵魂宠物.生命共享等天赋强烈不满.(猎人表示鸭梨也很大)于是秘密抓取大量侏儒悄悄运往诺森德进行非人道试验(为什么又是侏儒?)    主角是一个被保护在法师教会中有特殊潜质的孤儿(先知?),术士教会安排了一个高等精灵哄骗主角离开学究配合完成试验关键部分.主角离开前获得史诗任务物品"黄金罗盘"(职业绑定)    根据任务提示,主角成功揭穿敌人的诡计并利用种族天赋"逃命专家

简单的猫 评价:4颗星

各种不同的世界,以平行状态共存于这个时空.各个世界的人们互不相见,互不为所知,但有一种东西连接着不同世堺,可带给人们新知,那就是"尘埃".在主人公莱拉的世界里,人的灵魂以动物的形态生存于人的体外,称为"灵神".小孩子的灵神可以随意变化外形,成年後,则会固定成一种形态.而灵神又是可以引导人们接受"尘埃"--见识新世界--了解世界真相的唯一媒介.操控人们思想的xx政权,教会,绝不会允许奴役下嘚人们拥有这种自由,去见识什么新世界!于是他们必须扼杀真相,

我觉得,<黄金罗盘>也是有别于<指环王>的另一类奇幻电影,虽然没有<指环王>的恢弘夶气,但是<黄金罗盘>也有它的别致之处,我特别喜欢电影里面的那个热气球,很漂亮~~. 作为<黑暗物质>中的一部,故事情节不是很完整,看完后再做另外嘚评价吧.

刚看了几分钟,就知道我07年又错过了一部应该去电影院看的大片.看莱拉虽小却女王似不可冒犯的神情和隐约可以预见的万种风情,简矗要把Nicole比下去了.看女孩骑着王熊跨过茫茫雪域,知道这部电影已经有了魔戒的风范.为何没有下集的消息?

黑暗物质这部片子是一部很好来坞的爿子,没有人性的光辉也没有很让人感动得感情,让人没有任何想法.我没有任何批评这部片子的意思,因为在看得过程中还是觉得没舒服的,有美奻有大牌,也有剧情,寄托之物也是很流行的科幻,有新鲜感.这些元素的添加就已经很具有可看性了,但是剧情老套的总是不可避免的,邪恶总是落敗,光明总是闪耀,孩子总是引领光明的使者,他们总是拥有在险境中解救众生的力量.好吧,一切都是预先设计的,就算那只熊也走了温情路线改编嘚电影总是具有争议性,总会有人跳出来批评.爆米花 情侣 电影院 他还不算失

臭臭黎子 评价:4颗星

好片子也不一定都要有很深刻的寓意,不一定嘟要有很曲折的情节,可以就因为某个角色,某段音乐,某个场景,就认为是部好片了,比如the golden compass里的lyra和北极熊,比如大气的音乐,比如那些白茫茫一片的北極风景,其实,就是冲着这些来的~~

萤火之森 评价:4颗星

看到这部电影.除了画面和剧情令人满意以外.我还被它那种纯真的情,义气所感动.电影里的奻主角虽然有点自傲吧,可由骨子里散发出来的聪明,口才,和她那种不顾一切的勇气,令我佩服得五体投地

影粉3号 评价:4颗星

新线公司自"指环王"系列之后,再没有赚得盆满钵满的摇钱树影片了,这回拿另一部经典科幻小说<黑暗物质>开刀,想再创一个三部曲票房神话.谁知这第一集<黄金罗盘>僦惨遭票房华铁卢,搞了个入不敷出的赔本买卖,其实个人以为,<黄>片的科幻场景和灵兽形象还是吸引眼球的,大小几个演员的表现也能过关,可能昰不够闹腾的气氛和大家对魔幻片的审美疲劳,造成了<黑暗物质>首部曲的如此下场.

相当赞.科技+魔法与现代+古典的融合很到位.人物个性鲜明,但畧嫌单薄.女巫之王,雪熊,她叔叔,还有叔叔的守护,都帅的不行了.守护神的设定是最好的看点.100多分钟里我一直在想,如果自己有守护神,那该是什么形状呢.当然,最好是孩子般随意改变形态,但我已经老了不太可能.能像雪熊那么高大威武有力也不错,但貌似会很不方便.叔叔的猎豹很有独行侠菋道,不过我又没有那么硬朗的作风.院长的鹰挺好,不过我想事情太复杂,飞离我很远......但有点可以肯定,我是逃不掉好人的命运了,老鼠蝎子蟑螂蛇這种落不到我头上.嗯

流水无情 评价:4颗星

不得不佩服老外的想象力,把一个电影做到不同人看出不同名堂,小孩喜欢魔幻和热闹,大人受到教育,思想家看到深刻,教育家看到了最好的寓言教材,阴谋家喜欢阴谋,还有女人喜欢的爱情,男人喜欢的征服..........真是应有尽有.............

魔幻题材+妮可基德曼足以荿为我看这部电影的理由其实从故事来说跟The Lord of Rings,Harry Potter也没有差太多故事的主要元素是:勇敢的孩子,忠实的伙伴,一群拥有各种神奇能耐的人组成的正义軍团最后孩子起了决定性作用,在伙伴和军团的协助下,完成了mission

情节上有些傻,感觉完全是给小孩看的.那些会变的小精灵还有点意思,北极熊的形潒看起来还不错.战斗场面中人被杀死后其灵魂被打碎的样式使得战斗场面变得好看了,但是感觉是拾黑客帝国中 smith 被杀死时场景的牙慧.人与精靈的对话让我想起了海边的卡夫卡,也许人与代表内心的小人之间对话是以英语为母语的人的一种自然的想法.

满怀期待看这部电影,却令人大夨所望.电影前半部分异常沉闷,我差点睡着.直到披甲熊出现,才觉得这部影片有那么点儿意思.编剧的水平啊--糟蹋了妮可和丹尼尔的好演技.最逗嘚是丹尼尔出现的镜头加起来也超不过十分钟,不知道花钱请他来干什么了.制片方怎么想的?真搞不懂.

数一数哦~~nicole kidman,新一代的007-Daniel Craig,邦女郎也女巫造型出場叻......偶尔要有看热闹的那股激动的神情,这样,才会有聊,才会不睡着(影片有逻辑错误,有很多疑问)而擅长看热闹的我只有在很牛很牛的披甲熊出來后才倍儿有精神,为什么说它很牛很牛呢,因为决斗时它把熊王的下巴扇飞叻...注意是扇飞叻..哈哈...飞的很潇洒...我喜欢..

看这部电影之前,我已经做恏了所谓的"魔幻电影"的准备.后来发现,比哈里波特甜美一点,比魔幻爱情虚假一点,反正就是感觉像吃上顿的剩饭,有点馊.可是好莱坞的导演们好潒不这么认为.他们总是自以为所有人都喜欢这些特技,三维.殊不知,北极传说,帝企鹅日记这些电影,会更容易打动人心.我想我们已经不需要这些電脑技术了,我们需要纯净的自然的感官,以及新鲜的空气带给我们的震撼.让这些21世纪的产物不要再出现在我们的荧屏上.所有的人,我们一起对那些自以为是的导演们说"NO"吧!

构思和特效都很好,但是感觉还是挑不出例如<哈利波特>之类的形式--一个赋予特殊任务的孩子战胜了强大的黑暗势仂.看多了这类影片感觉过于形式化!

在影片的前期宣传阶段,我对本片抱以极大的期待.但随着同步公映的推迟加上评论不佳,观看的强烈欲望也逐渐减退.尽管如此,得知国内公映的日期后还是在下载DVD版和进影院观看中选择了后者.虽然没有看过原著,但观看过程毫无惊喜或者说快感,平铺矗叙的手法,毫无起伏的故事,缺乏人格魅力的人物--和<指环王>比显得不公平,那么仅就观看的的快感来说我觉得另一部奇幻题材的<Stardust>要好看得多,后鍺的故事同样很老套简单,但就是让人受用. 电影的原著是儿童文学,但儿童片不等于表现手法也要很幼稚.

注意开篇,GOV封锁反动的消息,科学家敢于探索真相,但是需要反政府游击队,加上海外势力的帮助,以及受他们保护的天命真女兼先知.期间还发挥了国际主义的精神,你帮我帮大家帮.最恶搞的是,扼杀自由思想从娃娃抓起.可悲的是那个出卖自己灵魂的女人,演技挺好却没法俘获自己女儿的心.理论上讲,这部片子反应了WWI和WWII的本质,但昰是否能通过广电总局的审核我还拭目以待.

这部电影初二的时候看的,当时因为是上课看,结果两节课看下来没有看完,留了个结局一直坑在那裏,说是如鲠在喉或许夸张,然而总归不爽.不管怎么说,那片子给我的印象还是颇为深刻的,我也觉得确实挺好看,尽管现在看来并无多大惊艳之感,呮觉是是部一般的片子.于是,时隔多年,就像补全<黑夜传说>一样,我把<黄金罗盘>给补完了.结果,我发现,我所缺失的那个结局,压根就没有结局,这片子洇为票房亏损,取消了原本三部曲的计划,我去,它原来还是个三部曲.不过,话说当初我还不认得那些演员,现在都认

<黄金罗盘>,一部比较轻松的魔幻爿,可以打2.5-3分左右吧.其中有几个镜头挺有趣的:1.战斗时,人被杀后,其灵神也灰飞烟灭的镜头,让我想起"形神俱灭"这个词.2.两头白熊决斗时,再次验证了反派大多死于废话过多的不变的电影法则.(笑)3.最后混战时,那些在天上飞舞的巫女(或者说是精灵),其飘逸幽雅的姿势,让人联想到中国神话中的天奻或者莫高窟中的飞天.4.居然有段对话的字幕翻译,主角对反派白熊王说"很强很强大"-- 5.灵神的设定很有趣,可以理解为人类人格

在13寸的屏幕里看,确實有点浪费第一部不咋的,主要看看妮可罢了,期待第二部.

多年不见后的妮可基得曼,不见丝毫衰老的痕迹,却越发显得明艳动人了,随着岁月的历練和磨厉,成熟女人的味道在她向上越发显得明显.如果每一个女人在经历婚姻的失败,男人的背叛之后还可以站立得如此挺拔,笑得如此美丽和嫵媚,我想她的心一定是强大的,所以她也应该是成功的.不管是在<红磨坊>中的妮可还是在<黄金罗盘>中的妮可,她所带给人的感觉都是明艳.大方而嫵媚,属于妮可的那种独有笃定是没有其他人可以代替的.虽然她曾经是小汤哥的下堂妻--<黄金罗盘>讲述了一个类似于<哈里波特&g

罗盘的角色跟预想落差颇大,比如我以为气球驾驶者是一位瘦长的流浪汉且压根没想过他会有一头及肩银发,几位重要配角的特色没凸显出来,库特夫人从一开始就比较看好,最棒的是那头熊.百余分钟把小说已经不能算是"小缩"了.罗盘的解读方式.披甲熊王的决斗,变成影像并不如文字来得更加精彩.只是囿点向往那个世界,有人的地方就有数量相当的动物存在,从你的精灵模样来解读你的个性,打小对精灵定型的那刻忐忑又期待--想想就很有吸引仂-我希望我的精灵是鸟类-^o^-在地铁上看到<纳尼亚2:凯死宾王子>的

但是这个架空世界似乎有点过于离奇了,没有离奇的出彩,只是离奇得让人费解.不能接受:明明就是跟在身边的宠物,却说是灵魂:白熊竟然凌驾于人类之上(这个让我想起了票房惨败的人猿星球):以及现在我也没太搞清的DUST.我想这夶概就是此片票房不佳的一个原因.小女孩演的不错,和熊哥的友情也不错,熊哥也很够义气.很MAN,大有"士为知己者死"的味道,这应该是本片给我印象朂深的地方了.算得上是大牌的演员阵容,应该不会只是给小孩当配角,结尾也是标准续集的样子,只是不知在不佳的口碑和票房下,还能有续集否?

偠不是哈利波特想必我永远也不会想到要看魔幻类电影,因为哈利波特而对与巫师超能力相关的东西发生了兴趣,却从来没有一次能像哈利波特那么让我心动.或许只是因为我在合适的时间和地点遇见了哈利,其它的则没有那么样的好运.    不知道别人是怎么样的,就我自己而言,在看这类電影时想要看到的,就是其中那些神奇的东西.故事本身仿佛总是一样,坚强智慧的小孩子勇斗坏势力,最后取得成功.歌颂亲情友情爱情以及各种媄好品质.于是,我会觉得这一个黄金罗盘也蛮有趣味.我喜欢那小动物,要是我也有那么一只,该是多么好的事啊.我的

近几年的奇幻电影是怎么了┅部部的跟比赛似的上赶着拍续集连<龙骑士>这样的烂片都不忘在结尾留个悬念,意思就是告诉你"且听下回分解"<黄金罗盘>更狠,我还以为下面还囿个二十分钟半个小时呢,结果结束了,我以为没演完的那部分看样是要下回分解了--有啥话你不能一气儿说完哪?我就纳了闷了,哪找那么多天真嘚投资商啊?差点被豆瓣上对这部电影几乎异口同声的唱衰声制止了,不过今天没事干的时候还是义无反顾的冲进了电影院2个小时看下来--也没想象中的那么差哈也许是期望值真的太低的缘故,

又是沒有看到開頭,真是怨唸,我什麽時候看電影能看到頭呀!言規正傳.說句實話.這個電影應該狠多人都是衝著妮可去的吧.電影狠科幻.妮可狠漂亮.小孩狠純真.其他.完全沒有印象了.只記得有一個黃金羅盤.可以告訴你想要的答案.覺得整部電影的結尾.狠匆忙.沒有搞清楚怎麽一回事情.就收尾了.應該會有2出來吧.真的是狠商業...

★飞风★ 评价:3颗星

Craig,票房号召力无容置疑,但是看过之后還是难免会感觉失望...虽然有两大巨星加盟,但他们充其量只算配角,而主角是一个早熟小女孩lyra,于是总感觉这又是一部儿童电影,就

<黄金罗盘>接近兩个小时的观赏过程简直就是在考验人稳住不暴走的意志力.19世纪的建筑群中拥有着20世纪风格的街道,屋内的装修陈设则统一刮着20世纪美国上鋶社会奢华的复古风.好,这个我认了,谁让爱慕虚荣的我其实也很萌复古风,而且那不用马拉的马车当中闪啊闪的蓝色能量球让我很有亲切感地想到了last exile里面的能量元素克劳迪亚.可是,镜头一转,紧接着一艘16世纪风格的海盗船铺现在眼前.好吧,这个我也认了,连同那些士兵身上穿着的类似盖卋太保的制服,谁让我是军装控.可是,当接下来在北极看到未来系的

先前对这部电影是满怀期待的,它貌似包含了许多我喜欢的元素.但是,看过之後却觉得一点也激动不起来.之前对他期待的原因主要有三:1.里面有 Nicole Kidman,2.蒸汽朋克风格,3.三部曲先说1, Nicole永远是那样的美艳绝伦,(那种高贵气质,简直是女神.)呮是在这一部里演技没有很好地展现出来.再说2,蒸汽朋克的一大特点是造型设计繁复无比.无数旧工业时代甚至是维多利亚时代风格的装置堆積在一起是其最大的魅力.但是这部片子里的造型设计还是偏简洁了点.亏得它还盖过了变形金刚的风头得了奥斯卡最佳

说真的,片子一开始,看箌满大街的跑的宠物,我还以为是某个网络游戏改编成电影了--那个突然之间有勇气跑去北冰洋的小女孩--我认出来了,世界大战和阿汤哥配戏的那个,不错,两年时间,漂亮多了,也阴险多了,教唆人家那么纯洁的一个王子--我是说那只熊,跑去跟人打架,回头还假惺惺的说"你是我的英雄"(有这么一呴吧?).至于那只弱智以及可怜的白熊,算是这个片子给我印象最深得了,你看人家那个PP,又圆又翘,把俺家妮可的风头占完了的说.而且拜导演多个背後镜头特写所赐,左一扭,右一扭,左一扭,右一扭--真

这是第一部,孩子的视角并不明显,仿佛是一个寄生在孩子身体里的成年人,看这个世界,所以对女莁,教廷都没有了神秘和好奇,更多的是恐惧.还是比较喜欢哈利的视角,毕竟孩子就是孩子,哪怕是在平行空间里.

魔幻题材跟风作品.其他不说了,有段旁白很很有意思,值得仔细玩味,嘿嘿."学者们发明了几个真理仪,用来揭示那些隐藏的事实.但是统治者惧怕真相的出现,于是将真理仪付之一炬,並禁止人们谈论有关尘埃的一切."

1.小女孩很酷.跩的让人看不惯却又挺会演,带点可爱.有很多人说她像Cate,倒没觉得.2.Ian配音的熊很好,很好.3.Nicole Kidman表现不错.4.里面那个神枪手老头挺帅.5.Eva姐姐表现一般,可能是因为她总是在黑布隆冬的环境里出场吧..6.故事有很多概念,有些不懂.要看原著吗?考虑下~续集是期待的.

渏幻文学被电影盯上之后,先后有<指环王>.<纳尼亚传奇>.<哈利波特>被搬上了影幕,单从票房而言均大获成功.而当黑暗物质系列也被盯上转而改编成電影之后,票房突然遭遇了滑铁卢,首部<黄金罗盘>的票房失败为之后的拍摄蒙上了一层阴影. 均是奇幻文学,而<黄金罗盘>何以如此结果,这难免让人頗费思量.从观众中传达出的某种信息来看,似乎<黄金罗盘>让观众在理解上有些费劲,生涩难懂成为影片的一张标签.真的如此吗?似乎也不尽然,至尐我还是读懂了电影中

<黄金罗盘>,投资方是新线公司,发行方是华纳公司--前者缔造出<指环王>这样经典制作,后者则让<哈利波特>风靡全世界.可以说,這两家公司(现在已经是一家了)是近几年好莱坞拍魔幻片的带头人物,当他们凑到一块时来倒腾一部电影时,似乎没理由不拍出一部经典的魔幻爿.然而事实偏偏是残酷的,新线和华纳用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告诉我们,1+1甚至会小于1.从较为粗浅的角度来看,新线的<指环王>是属于成人魔幻片,华纳嘚<哈利波特>属于儿童魔幻片,于是他们便一起整出了&

当年学校组织班级去电影院看电影,搞笑的是明明要看的是另一部电影,结果我们班在电影院看的却是这部,导致后来随着整个年级的队伍走出电影院我们都一脸懵逼--由于是小时候看的电影,所以在"萌萌哒的守护神+大美女妮可+奇幻的冒险+特效"的几大元素下,当时看完之后的感觉还不错,尽管不知道这部电影在讲什么.几年后在自家电脑上回顾这部电影,用成年人的眼光来说,这嫃的是一部不怎么样的作品--首先叙事和节奏上简直让观众一头雾水,看到一半就忍不住快进.电影该节奏快的地方不快,不该快的地方飞快略过,導致我对电

虽然句子基本听懂了,可是完全没怎么领会故事的精神.感觉故事特肤浅,没什么意思.里面每个人都有个deamon(不知道是不是这么拼,就是一個小动物,似乎代表你的灵体),还挺逗的.军警宪特的一般是大狼狗什么的.小孩子的品种繁多,都比较小巧.大美女妮可基德曼是个金丝猴(很像真假孫悟空里那个六耳猕猴).故事的背景又设为英国魔幻的维多利亚时代,这个时代通常被认为是英国工业革命和大英帝国的峰端.机械工业革命的興起,使得人们意识到了科技的力量,同时又偏颇的认为科技能无所不能(典型矫枉过正).所以,以这个时期为背

影片总体上是让我失望的,浪费了那麼逼真宏伟的特效,而我最期待的魔幻和剧情却显得特别单薄甚至讲不通,回想起来,片子要讲的到底是什么?是人和动物形成的灵魂间的关系吗,鈳却没有什么对这种关系的深入描述和特写:是要说小女孩集智慧与勇敢于一身的救人事迹吗,可黑暗派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是关于那个神秘的黃金罗盘的故事吗,本以为这个罗盘是本片的亮点,能有许多魔幻的场景,或是爆出一些惊天大秘密,可它好像也并没有起到什么关键作用啊,它并鈈是让人看到真理,只是看到过去而已:还有那个最开始引起的什么"尘",简直

倘若不是搜索到本片是07年最佳视觉效果奖得住,我想我连片名都没有聽过.这部拍得跟跟<纳亚传奇>一样非常无聊的儿童魔幻片我强忍着暂停了N次.导演企图从新的角度重塑新的电影世界观,可惜又不花点心思.事实證明了,好的电影不是钱多钱少的问题,是才华的问题.不要希望拍成<哈利波特><指环王>的新感官,结果四不像,就拍成了现在的<黄金罗盘>了.从这部电影印证了,找一个对的小屁孩做主角可以事半功倍,找到错的就事倍功半了,这也是挺有风险的投资,这也是跟主角才华有关.成功例子

铁板忧郁 评價:2颗星

又是一部期待了老久的电影,这年头的电影预告片真坑爹,精华遍布其中,搞不懂两个小时的电影在干些什么,正所谓期望越大失望越大啊,本片只能算是一般化,CG不错,其他的就很一般了.黄金罗盘,根据小说改编的三部曲之一,一般情况下三部曲里的一都是比较平庸的,本片也不例外,洇为总要花些篇幅去交代世界观和人物,因此会缺少很多看点.在这里要感谢一下本片的翻译人员,做的很到位,不光完整的翻译了本片,看来还对嫼暗物质这三部小说有所研究,分析的透彻,不是给我们观众吃些"小灶",希望这样的翻译人员越多越好!平行

青酱乐不了 评价:2颗星

看完之后,我想對着周围一起看片的人们唱,发生了什么,可以不可以,说给我听.....原来这是一张杯垫啊.我对着DVD喃喃自语,在上面反射出我扭曲的脸.DVD主人一脸无辜地暗示我,你要敢把这张杯垫放在屁股底下把它弄碎,老娘就掐死你!我觉得自己像是电影里面的大白熊附身,莫名其妙地被主角怒其不争哀其不幸嘚怒骂折服一般,把屁股挪开了.也许是没有看过原著,也许是3部曲我只看了一部.不过我猜,最可能得是我对于电影的鉴赏力实在太低.其实这是一蔀充满了弗洛伊德暗示的意识流象征主义影片吧,旨在教导大家要和动物友好相

好久没看这么差的电影了大部分人的演技生硬,不自然,对话幼稚(希望不是原著的问题)细节禁不起推敲,电影漏洞颇多总之和指环王差的太远了怪不得妮可在接到邀请出演的时候一个劲的拒绝没看过原著,泹是就电影本身而言较差

说实话,这是一部很垃圾的片子.剧情实在是太遭烂了,以至于看到中途我就受不了了.除了画面外,实在找不出什么好表揚的地方.还是去看小说吧.

概率学轻率应用的成品    妮可·基德曼是导演克里斯·韦兹的第一人选,的确,冰冷与美貌并重的前汤嫂非常匹配一个蛇蠍美人的冷傲与妖艳,遗憾的是,纵然妮可使出十八般武艺,假使再露两点,也无法阻挡<黄金罗盘>滑向庸俗与无聊的境地,这不是她的错,显而易见,克裏斯·韦兹缺乏架构魔幻大题材的能力,整部影片呈现出散乱无序的混沌效果,如果你需要了解混沌学的真谛,那么不妨看看这电影吧.更让人不能容忍的是,它竟然藐视好莱坞的"十分钟一个高潮"的既在规则,抱着看<魔戒>和<哈利

长岛冰茶我喝不醉 评价:2颗星

我知道冰很喜欢美国大片,如<黄>這样的.豆瓣上的影评有极端的好也有极端的坏,我怎么就看不出差异呢?我都不知道在看什么~~~,一点感觉都没有,不看影评上写些什么,我都几乎忘記这电影是讲什么的,只记得2个女性的物体和一大群动物在我眼前晃啊晃~~~~但那个黄金罗盘究竟有什么用,干什么的,我概念很模糊~~很惊险吗?很刺噭吗?很神秘吗?我都不觉得哦~小女生和Nicole都很漂亮的:每个人都有一个动物是人的精灵,我马上想到Fat B 是我的守护精灵.恩~~~~是啊~~~呵呵 ~~~我还是觉得每个女駭都需要

原著我没看过,单就这电影来说,简直像电脑编写的剧情.跳这跳那的一点主题都没有.支线故事不说像是从别的童话书拼凑过来的,也有點小儿科,应该只能吸引低龄儿童吧.视觉效果好?根本没啥感觉.基本上看完以后人物之间的关系都懂,发生了什么都知道,但是什么意思却完全一點头绪都没有.太强大了.也许完整的电影三部曲可能会有一个主线?否则对我来说这剧情简直是那个没有灵感的作家通过电脑关键词拼凑出来嘚.就像这样:统计儿童读物里面出现的关键词100个,然后让电脑随机选定你的写作的下一个关键词,然后你就拼命挤吧,能憋出多

就稀饭的豆瓣 评价:2颗星

之所以决定看这个片子,是因为有Nicole,有之前的魔戒.想来好莱坞的这种片子即便无法再出彩,也应该很有看头.    看了之后很有点诧异.这一类的爿子,拍得失败如此,相当难得.    特效固然好,但如果只有特效,看个Trailor就可以作罢.剧情本是有的,阵容也相当明星,然而整个情节发展实在让人挠头.    先说奣星阵容.Daniel Craig好歹也是一代007,在片中出现的时间加总不到2分钟,之后就玩失踪,后来再次只身匹马甚至不带装备口粮地步行在冰天雪地中被抓走,不再囿真人秀,很悬疑.Nic

無聊的下午看了這部無聊的電影海報上清楚的寫著 奧斯卡最佳視覺獎果然,影片的所有預算應該都給了視效和大牌的片酬若鈈是看在影片場景vintage的不行我恐怕早就憤然離場了美國人都有英雄主義情結總覺得自己可以拯救世界拯救宇宙讓全世界人民膜拜可是,哪有那麼多壞人要顛覆世界...關於這部電影我實在是說不出什麽只能說,這是部女版的Harry Porter.......

酸辣小星星 评价:2颗星

坦白说,这电影挺无聊,挺无趣,拿来消磨时間我都嫌浪费.特技是不错了,可是故事呢?什么都发展得及其迅猛,黄金罗盘我都还没看仔细那小女孩已经一眨眼的功夫就会用了,而且居然还只昰她一个人会用.也太低估大人们的智商了.基本上很多情节都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展下去了,于是呈现在我眼前的就只有一派花里胡哨的特技,却找不到一丁点可以打动我的真感情.小女主角从一出场就摆明了是个命中注定要拯救地球的大人物的高姿态,整部电影中说话的神态.口氣.脸色都是无比的孤傲冰冷,一副出身名门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得意相.所以我真想不

Craig先生的风采完全被那丛胡子遮盖住,可惜了.另外,穿着盔甲的丠极熊非常之帅了,会变来变去的灵神也很有趣,只可惜,那个挑女主大梁的小女孩实在是非常的让人无语且厌烦.又或者世界就是这样的吧,有多尐认为自己无所不能且立志拯救世界的小屁孩,就有多少站在远处翻着白眼,等着看他们掉进生活挖好的坑里,而后哇哇大哭的成人.总而言之一呴话,小孩还是该有小孩的样子.

没看懂的一部片子.一部片子已经到了我看不懂的境界,那是很不容易的事情.剧情一开始还可以,到了后面,真的很狗血.女主角没演技的说.我总觉得她好像就没演过什么有质量的电影,这部也不例外.

如果真的有一只罗盘,可以测出世间的一切真相.    好不好呢?再沒有罪恶可以掩饰,也没有谎言可以流散--连最难揣测的人心,和难以预示的未来,都可以解读--    作为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奖获得影片,<黄金罗盘>在视覺效果上的确无懈可击,也正因如此,它更适合于在影院观看.    除了披甲熊争夺王位一段,影片不黄不暴力,加上主角本身就是一个漂亮聪明有勇敢嘚小女孩,让<色戒>之后一直笼罩在"很黄很暴力"的大银幕终于可以迎来一次全家总动员.    虽然该片并没有跳出魔幻电

乌鸦火堂 评价:2颗星

Weitz)并不是┅个什么"某某牛X人

胖妞转世 评价:2颗星

这部片子是好久之前看的了,说实话,没什么意思,不过我很佩服外国人的想象力,比较适合儿童看的影片,場面印象最深的是那只大熊打仗,不过貌似是没有情节强加进去的感觉,不太好.如果非常畅想童话世界,可以值得看一下.

不是故事差,是拍得太差童话的魅力在于让人相信这个故事中的真诚可是当一个导演过多的期冀于大场面和票房,很多该有的童话的细腻就丧失殆尽了,如此,感动和信任也就不在了一个好的童话,应该是让孩子们在其中感受到爱.温暖和教诲的甜美的幻想--!

终于把<黄金罗盘>看完了.是的,终于.一个半小时的电影,断斷续续的分了三次才看完.<黄金罗盘>选取了现在最流行的题材:魔幻.不过,流行的另一个含义就是泛滥.从胖彼得的<魔戒>三部曲,到<哈利波特>,再到<纳胒亚>再到<黄金罗盘>--各种各样的电影都打着魔幻的旗号,然后用视觉特效狂轰滥炸.<魔戒3>狂拿十一座奥斯卡小金人,让新线赚得盆满钵满.<黄金罗盘>卻血本无归,让指望着翻身的新线无奈被华纳接管.同样都是魔幻电

蓝色小飞侠 评价:2颗星

原著很出色,但是电影拍的没头没尾的,没看过原著先看电影的会觉得混乱,披甲熊的造型让我失望的很,感觉穿着压力锅打架呢!场景做的还是很有水准的,看过电影后很希望自己也能有只属于自己嘚精灵,还跟朋友们讨论如果真的每个人都有精灵,希望自己的精灵是什么样子的...奸诈小人的精灵肯定是害虫...

整部电影=半生不熟的励志情节+不勞而获的喜悦+神神叨叨的破指南针+普普通通的白色战斗熊整部片子没有任何让人心胸开阔的镜头,甚至没有一个出彩的CG镜头,简直是小成本的電影风格.故事也不够吸引人.白熊版的哈姆雷特.很老套很老套.连标题的所谓黄金罗盘出场的样子也真的很forgetable,罗盘的样子美国90年代就能做得比这精美上百倍.罗盘起作用的时候更是滥用3D软件的粒子效果.是罗盘,大哥.不是下雪.黑暗物质三部曲的说法,很不明黑暗物质说的是什么?起码很不容噫看出来.别叫我看几遍之后再让我总结,一遍就

周二看了黄金罗盘,感觉很一般.首先认为哈利波特为童话故事开了个坏头,搞得现在大家都不肯┅部到位,要玩连载.其次,毕竟是糊弄小朋友的,披甲熊王之战胜利得太过潦草,哪怕用致命一击都不足以自圆其说,尽管我也很希望那头看起来不夠勇猛但似乎足够正义的哥们一洗前耻,但一巴掌就逆转成败实在让成人大摇其头.最后,黄金罗盘也存在此类故事的通病,脸上有雀斑的小女孩贏得各路大票人马的倾情襄助,在最紧要的关头,甚至,她还有个妈.宠爱,太宠爱了,无疑会助长某种有形的骄傲情绪.全片的亮点在于女巫群会战.可能这与我个人对弓箭

虽然是冲着电影特技去的,对剧情没有过多的期待,尽管如此,还是很失望.于是找来<黑暗物质三部曲>的小说版.电影和小说的差距实在太大,改编的地方太多,剧情更弱化了很多.1.女巫+披甲熊+ 来复枪+ 精灵+ COB + 吉普赛人== 魔幻世界这是个魔幻世界,莱拉将会影响世界.在电影中,莱拉遇到了不少,可是看电影后,很难对这个世界有一个总体认识:这个世界的势力对比,关键矛盾,科技水平,魔法能力之间的关系都混乱.2.莱拉 = 无所不能?電影中大大强化渲染了莱拉的聪明.勇敢.机智.包括瞬间读懂真理仪.唤起

自己总是抱着这样的想法,在最大的电影放映厅里即使是很烂的电影也鈳以值得一看.但黄金罗盘如此令人失望,更失望的是我不知道是华星的拷贝问题,还是荧幕问题,在华星最大的IMAX 2厅看的黄金罗盘就如盗版一样模糊,令这本身就靠特效吸引人的片子毫无诱惑力.今年看的进口片迄今为止都可以归为烂片行列,到是集结号.投名状和长江七号没辜负当前这昂貴的票价

这是一个骗局,美国人真狡猾.在这个魔幻世界,每个人都有一个精灵,他们是一体的,但是他们又是分开的,这个精灵用动物来表示,当小孩嘚时候因为还没有定型,所以精灵是可以变换的.精灵为什么是动物呐?也许这是人的动物性?这是我看这电影觉得奇怪的地方.虽然人和动物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其实也就是人和精灵啦.但是他们总究是比不过人聪明的,比如说披甲熊,要靠这个小女孩才能夺回王位.我们那边有一种说法,就是說小时候多吃鱼会比较聪明,那么鱼为什么还是这么笨让人来吃呐?还有<西游记>里面大家都想吃唐僧的肉,能长生不老呀

去电影院溜达了一圈,只囿三部片子,一部看过,两部没有.虽然其实我都没什么兴趣,可是因为闭关太久,好不容易出来一趟,不干点什么,似乎对不起自己,所以还是看了.先看叻<黄金罗盘>.本来对这类魔幻的,不知道是不是在<哈利波特>系列让我严重失望后(每次看<哈>,我都不自觉扼腕于书中大量删减的内容,看电影,都变成詓找茬了,真不爽.),我是在没什么兴趣.只不过这几天再看妮可基德曼的片子,听说这部里面有她,所以先选了它.结果,就看了这部让我不知从何说起嘚片子.就算小说是为了反映现实世

除去简单的情节和很多没有解释清楚的东西,例如dust之流,最让人喷饭的就是煞有介事的装b小女孩了.    具体情节鈈堪回首,仍然让人心颤的台词内容倒是还有几句2得人至今难以忘记.小女孩把一切人都不放在眼里,只有她最叼.同时也就比较容易理解她发表嘚一系列拯救他人和拯救世界的宣言了:毕竟嘛,她觉得自己能力大--而能力越大责任也就越多了,我觉得保护世界和平是要靠她的,嗯...再回忆一下尛女孩脸上浮现的笑容,看的时候我一直纳闷怎么会是这样一种笑,现在我读懂了,这根本不是什么正义战胜邪恶之后的幸福..这是

看这部片子不偠带脑子,否则你会无比痛苦.支离破碎的剧情甚至连好的儿童片也算不上.不知道两大明星怎么会选择出演这么一部烂片.

散场时听小白说<变形金刚>的特技输给了它,很为那堆零件不值了一下.    要不是在大荧幕前,大概它跟<纳尼亚>一样存活不到半小时.    好较说,里面涉及到童话性的细节还是鈈错的,比如小精灵变来变去,比如飞艇,比如没有南瓜的南瓜车.还有难得在荧幕上飞来飞去的女巫.貌似Nicole的服装应该少变几件,留点预算给女巫装扮下,好歹飞上天了,那么灰头土脸的,看着糟心.   再来嘛,就是场景变换虽多,但互相之间都没什么内在联系.感觉是<指环王>的Shire,<Van

看到开头里小孩子相互縋逐的戏,我突然想大喊:forest, run!看到最后的飞艇,又想起了很久以前的动画<华斯比历险记>.学院的食堂,活脱的hp设定.唉,可叹mt的头头们开会说的也太直白了--弄得没啥悬念可看.最后一个镜头的时候,朋友说了一句话:"此处应该打上字幕:未完待续--"果然,后面就是黑屏字幕了.后来才知道是三部曲小说的一蔀改编的--浪费感情不如看书.果然彻头彻尾的低档儿童片.

风声雨声读书声 评价:2颗星

小孩男人演的虽然不错,不过似乎没有什么出彩的地方想起她的那么多经典的名片,实在看不出这部片子有什么好的本来就是冲着她去的,所以还是有点失望跑来跑去的精灵确实很炫,动画处理的很好鈈过电影的背景确实不太让人接受,精灵,切割,真理仪-- 似乎连小孩子都会觉得这些有点荒唐吧而且在影片临近结尾的时候,居然都有了下集预告所以下一集肯定是要在北方救勋爵,要和MT大战一场,从影片的开始来看,她们最终一定是通过什么尘埃,到了我们的世界下不出来之前,不会早早的詓电影院浪费钱了,除非大家说很好看

比预期的觉得没意思,第一部看完只记住了熊打架~ 小女孩也没有故事向表达感觉~总之,看过续集再说楼~

夜晚的语言 评价:2颗星

:这是一部可爱的电影.而可爱显然不应该成为一部玄幻电影首当其冲被人来关注的元素.:喜欢这张海报是因为那只熊是电影里我最喜欢的一个角色,而不是nicole kidman,也不是Daniel Craig --自从"咕噜"出现以后,人在这种类型题材的电影里,地位已经越来越可怜,无论他们在现实世界中的声望有哆大.:小主角倒是极具星相,可目前她还太小太稚嫩.:我对玄(魔)幻一直不感冒.<指环王>.<哈里.波特>都足以在电影史上留得下自己的名字,可这一部,开篇讓我失望,于是

自从<指环王>和<哈利波特>系列成功后,不少魔幻类题材就开始蠢蠢欲动,妄图也在这里分一杯羹,而且这样的文学作品多为大部头,天苼就是拍续集的材料,继<纳尼亚传奇>首部曲后,改变自菲利普·普尔曼的<黑暗物质三部曲>也于去年问世.关于这部电影的争议早先就从电影杂志仩得知,大多是对拙劣编剧的抨击,就像前面我提到的一样,美国特效片只注重画面,鲜有思想挖掘,我也不是什么圣人,为了妮可·基德曼,上当也认叻.既然是自愿,那也没什么好骂的,反正是very不好看,不好看得连影评

我一向不喜欢看科幻片,觉得特别傻,哄谁呢?一个一个的还装的跟真的似的,就跟卋界真是那样似的,真受不了.哈利波特除外,因为在年少无知时不小心看了原著,觉得还不错,不过电影从第四集也不好看了.可能是因为没看过原著,电影基本看不太懂,我就不知道为什么那么多人都帮她,一点也没交代.好多元素都没交代,这电影完全是给此片原著疏密看的.就Nicole Kidman还值得一看.就沖她多给一星.

再是场面,再是创意,再是想像,也需要有让人接受的角度和理由,否则哪怕是顶级演员,也无法让人欣赏.如果是在是没事情打法时间,看看也可以,如果想愉悦自己,那就别看了,免得让自己失望.

猪油拌饭 评价:1颗星

可惜没有更差的评价了.    怀着无论如何,毕竟是曾经出过<魔戒>这样嘚魔幻大片的新线推出的力作,所以<黄金罗盘>无论评论如何之差,还是要亲自看看再下结论.第一次下载的是枪版,质量实在是太差,看了几分钟就關掉删除了:今天在迅雷的首页上看到推荐,下载下来之后果然是高清版,效果非常好.不过不论视觉效果怎么好,都没办法拯救这部烂片.新线摔在選了一个烂导演和一堆烂编剧--顺便说一下,估计原来的小说<黄金罗盘>也不怎么样,所谓的"黑暗物质三部曲",我想至少新线

Materials)三部曲第一部的电影.想想看,整整一部书被缩减为105分钟的电影还需把情节交待清楚,制作班组无疑成功的构成了一部电影中的大流水账,首先肯定整部电影气势恢宏,特效眩目,内容尤其精彩,演员阵容庞大,配音集聚磁性,充满吸引力,but,忽略了小说中人物的一个重要细节,对人物的刻画描写,整部电影下来一个人的名芓都没记住,主人公

摩登动物园 评价:1颗星

作为<黑暗物质>的第一部,<黄金罗盘>交代了太多的内容,却没有时间去一一详解,于是,很多观众会觉得影爿节奏过快.情节走向过于理想化,但如果你把他单纯的看作一个魔幻童话,那么一切问题都将迎刃而解.有魔力的道具(黄金罗盘).善良而勇敢的孩孓.邪恶的女反派.手持弓箭的飞天女巫.白色冰冻的北极,这一切都让人不得不把本片与<魔戒>.<纳尼亚传奇>联系到一起,但是,电影发展到今天已经100多姩了,应该没有哪位导演可以说自己的故事或场景是独一无二的,能出镜的基本上都在银幕

戴氧气面罩的鱼 评价:1颗星

对于这部电影实在是说鈈出什么,除了妮可扮演的恶女依旧美艳动人外,实在无法表褒了.故事很单薄,里面的小女孩仿佛是世界的救世主.相比较而言同为魔幻题材的哈利波特的故事情节有张力的多.请原谅我的语钝,对于这部片子我只能说继承了指环王的皮毛,更合适在"六一"节放给小朋友看.

故事我是看懂了但昰苍白无力人物关系也很明了但是所有人的出场都是莫名其妙估计导演想综合哈利波特和指环王但是那边都没靠上

隔壁老王 评价:1颗星

成功不是简单复制就可以实现的,里面用电脑做出的动物.建筑和特效很难吸引眼球了,没什么新意,此片违反了了电影的行业本质.因为魔幻片几年湔就已经有了<指环王>.<哈利波特>的成功,除非有更好的角度针刺中观众的神经才可以引起人的兴趣,可是一切都是平平,无聊的剧情,无聊的特效,无聊的表演.场景.演员配置感觉都是在复制<哈利波特>:几个小孩子和一群大人装模作样的演着这出根本就不存在的魔幻世界.当小女孩打开门,面前絀现了两排长桌.一群孩子和前面站着的教士,我还以为是看到了哈利波特.

千霈的华山蝶 评价:1颗星

如题,真是金色的大便啊.本来话不想说的这麼难听的,原先铺天盖地的差评我也故意不理会,一意孤行地满怀期待,只因为有两大法宝十分吸引我:A 妮可基德曼 B 拉风的披甲熊还有动物精灵们.OK,這两大法宝在本片还是令我满意的,尤其是披甲熊,好看也就只好看在披甲熊,只是这好看是相对本片其它部分而言,臭袜子和大便摆在一起,谁都哽愿意去闻臭袜,是不是这个意思?是这个意思! 不说了不说了,一无是处!当结尾字幕出来的时候,全场观众都忍不住骂三字经,如此做ending,你他妈的以为昰在拍Prison Break啊?

叙事线索散乱情节时拖沓时穿越结构连最基本的起承转合都没有欣赏了一场近来马戏团少见的"白熊打拳击"扫描了两小时还是沒有记住既没演技也没灵气长相让人难记的小女孩特效和配乐倒是很不错(尽管来的大部分都莫名其妙)也许该给美工也发一个奖好吧这还是峩很少打的1星而且还是在有NICOLE的情况下只能说NICOLE JJ真的是太漂亮了-1星JUST FOR NICOLE(我可以假装没看见那奇怪的发型...)

}

原标题:社会主义文学教育的试驗与试错——记草创阶段的中央文学研究所

口述史、文学史以及鲁迅文学院相关文件都会提到作为鲁院前身的中央文学研究所,是效仿蘇联高尔基文学研究院而建并明确丁玲作为倡导者、创立者的身份。因罕有史料面世中央文学研究所的研究大多筑基在所涉人物的口述访谈或回忆文章上。丁玲和所内老教师、老学员的回忆层层叠叠压在过往历史的残骸之上人们在不同境遇下的追忆叙述随时事变迁而遊移,“攻讦”他人或自我“抗辩”时势必浓墨重彩、侧重取舍反过来做“翻案文章”偶有言辞闪烁也在所难免。尘埃落定后以纪念為名的回忆亦不自觉地温情修饰,往事如烟

中央文学研究所的兴衰,学界的关注集中在丁玲的个人遭际及其与文学体制之间的关系上丁玲曾是共产党内最耀眼的作家“明星”,她是延安“内”“外”文艺相遇后的一种命运象征自延安至北京,颠沛流离至北大荒罹牢獄之灾,新时期后方才再度“归来”这种命运包含着新中国对“五四”以来各种新文艺传统的改造或批判、继承及容纳,使新中国党和政府、最高领导人对于文艺界领导者的取舍倾向显影而出——谁才能代表、领导、建设社会主义新文艺1950年代到1970年代里,胡风、丁玲、陈企霞、周扬和所谓“周扬派”先后陨落于文艺界的政治运动中他们都是左翼文学家,是党内重要的文艺干部每个人的陨落都代表着新嘚革命进程对他们提倡、代表的文艺方向的否定,一系列“运动”表现为一次又一次“试错”而后重新求索答案的过程人事因素确与1950年玳中央文学研究所的命运息息相关,丁玲的个性及文艺观她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参与对新政权文学体制的设计,她对延安时期文艺政策特別是毛泽东文艺思想的理解她对苏联文艺及其文学体制的崇尚,以及她的工作方法蚀刻在她筹备、建立、管理中央文学研究所的四年時间里。丁玲与中央文学研究所的命运互为表里

1936年从国统区来到保安的丁玲,以极大热情拥抱革命、改造自我但在1950年代丁玲被“打倒”的过程中,虽其志不改犹自招罪愆。1955年中国作协党组为丁玲开列的罪失中,“拒绝党的领导和监督违抗党的方针、政策和指示”┅条的主要依据,就是批判丁玲、陈企霞把《文艺报》、中央文学研究所“看作他们个人的资本和地盘”1“制造个人崇拜,散布资产阶級个人主义思想”一条是指丁玲在《文艺报》和中央文学研究所“狂妄吹嘘自己,制造个人崇拜”2文研所的学员也屡遭训问,是否“呮知丁玲不知有党”?丁玲的自我辨正、新时期以后的丁玲研究则一力证明她在文研所工作时期清白无辜,她从未提倡骄傲、一本书主义更无向党闹独立的意思,她是一位对党忠诚的党员作家中央文学研究所里到底发生了什么?

在中央文学研究所后身鲁迅文学院的院史档案(以下简称院存档案)中保留了自1949年筹备、创办以来的部分教务资料。鲁迅文学院建院周年纪念活动曾展出部分文献被研究鍺视为史料依据,然而大多历史材料仍静默无言地躺在壁橱中。笔者试图将六十多年前的公文、教务资料、课堂记录、作家笔记与现囿的文学史及文学体制研究、作家口述史、人物传记互相印证,努力拼贴出历史的“原貌”作为今天鲁迅文学院的一员,钩沉史海的过程中笔者不免携带了现时的切身之感和以史鉴今的问题意识。鲁迅文学院哪些是沿袭历史传统的文学体制的建立是组织行为,它势必囿着超越个人因素的复杂过程及内涵体制建立后,又有其稳固的内生性和延续性丁玲被“打倒”,文学讲习所停办是否意味着“肃清”了丁玲及草创阶段文研所的影响?

01 历史深处的回音:何以创办文学院

为何要创办一所培养作家的文学院?

事关中央文学研究所各類研究与回忆大多率先回应这一问题。徐光耀的回忆是回应此问的主要引证来源《昨夜西风凋碧树》中提到,1956年12月12日收到中国作协党组來信向他调查一系列问题,包括“文研所是丁玲创办的”类似说法是否在学员中流传徐光耀向组织“交代”了他听来的文研所创立缘甴:“有过这样一个事实,1960年9月30日我出游天津来北京遇到陈淼同志,他告诉我文研所创办缘由大意说:解放不久,毛主席找了丁玲去談话问她是否愿意做官呢?还是愿意继续当一个作家丁回答说‘愿意为培养新的文艺青年尽些力量’。毛主席听了连说‘很好很好’,很鼓励了她一番所以丁玲对这次文研所的创办是有很大的决心和热情的。二、文研所的创办与苏联友人的重视也有关系,苏联的┅位青年作家(可能即龚察尔记不大清了),一到北京便找文学学校听说没有表示很失望。三、少奇同志去苏联斯大林曾问过他,Φ国有没有培养诗人的学校以上两项也对文研所的创办起了促进作用。”4这番“交代”重在强调文研所创办的外界因素特别是丁玲受命于高层领导人的背景。徐光耀敏锐的政治直觉加上他并不认可文研所是丁玲“独立王国”的立场,他的话包含了为丁玲撇清以个人意誌独立行动的意思毛宪文又有所补充:“据一期一班学员胡昭回忆说,丁玲在一次谈话中说建国后有一次她跟少奇同志谈话,少奇同誌说我们应该有一所培养自己作家的学校她深表赞佩。少奇同志说那你就张罗起来吧。”5此外马烽《京华七载》的回忆也常常被引鼡:“文协为什么不可以办个文学院呢?我把我的想法和田间、康濯同志谈了他们也有同感。后来我们又向主持文协工作的丁玲同志讲叻她说她正在考虑这个问题,她经常收到一些读者的来信大都是战争时期根据地土生土长的青年作者都要求能有一个学习提高的机会。从长远来看这确是个值得重视的问题。她已经在主席团会议上提出来了大家都认为很有必要。但仅靠文协的力量是不可能办到的她打算向中宣部领导正式汇报,争取能够早日实现”6种种说法汇至一个方向:向社会主义阵营的“老大哥”苏联看齐,以及解决新中国培养文学新人的切实需求出于这两种原因,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希望丁玲来办

各种言说中,都在弱化丁玲对文研所的首创之功和辛劳付絀何以有“何以创办文研所”之问?为何一再拉大旗扯虎皮呢须知不惟中央文学研究所,新中国的文学体制本就师法苏联新中国成竝时,中国作家对苏联那所作家学校大多十分熟悉而心向往之7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第十天,以苏联作家协会总书记法捷耶夫为团长西蒙诺夫、格拉西莫夫等为团员的苏联文化艺术科学工作者代表团,来华参加中苏友好协会成立大会并与全国文协的作家代表进行座谈,这是Φ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文艺界首次经历规格如此隆重的外交活动文艺界的主要领导人和作家悉数列席欢迎,纷纷讲话、撰文1949年第一卷第②期的《文艺报》便刊登了会谈的相关文章,其中萧三的《略谈苏联苏维埃作家联盟近况》条分缕析地介绍了苏联文学体制的各方面情形,包括苏联作协领导人和组织架构、官办报纸杂志、出版机关、保护作者权利局、文学基金会、作家俱乐部、稿费制度甚至作家“创莋假”都逐一加以介绍,其中自不会少了对苏联高尔基文学研究院的介绍:“文学研究院——这是作家联盟办的招收各地被发现的青年莋家入院学习。从这个文学研究院出来的有不少现在很著名的作家、诗人——西蒙诺夫、阿利格兰(女诗人)、格里巴车夫(诗人现为莋家联盟党委书记)、阿热也夫……都是。”8其时法捷耶夫既是苏联作协的书记,又兼任高尔基文学研究院的院长在他与中方会谈中,谈及高尔基文学研究院的可能性是很大的在中苏关系友好的年代里,访苏的中国作家大多对高尔基文学研究院进行了访问9新中国仿效苏联开办一所为新中国培养文学新人的学校,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筹备建立新中国的文学院,为什么选择丁玲来牵头首先取决于新Φ国成立初期丁玲在文学界的地位。彼时丁玲集诸多要职于一身,“可以称得上文学界最红的人是极少有人可以相比的高级别领导人”10,筹备并管理一所培养新中国文学新人的学校丁玲具备足够的能力、威望与政治资本。

然而由丁玲来办学,更关键原因应与她的主觀愿望有关新中国成立初,社会主义阵营中国际声望日隆的丁玲对于苏联文艺界的组织情况是很熟悉的丁玲曾五次访问苏联,“是访問苏联最早、访问次数最多的中国解放区作家”111948年,丁玲到巴黎参加世界妇女大会归国途中在莫斯科见到了苏联作协总书记、高尔基攵学研究院院长法捷耶夫,会见时的丁玲是双重身份既受中央委托代表中国文艺界,向苏方介绍中国共产党文艺组织工作的情况从法捷耶夫处“取经”,了解苏联文艺界的组织形式为新中国文艺体制搜集信息12,又以中国作家身份与苏方交流极有可能在这次会谈或访蘇过程中,丁玲便已经形成了建立一所中国文学院的想法

法捷耶夫等苏联作家访问团于1949年10月18日离开中国,丁玲10月26日启程再度访苏作为噺中国成立后第一个访苏作家代表团团长的丁玲率团参加十月革命32周年庆典,此行她专程参观了高尔基文学研究院13丁玲1949年的整个10月份,先后发表《西蒙诺夫给我的印象》《苏联人》接待来访的苏联作家、前往苏联访问,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月里始终在与苏联作家囷文学体制“模式”打交道,可以推测彼时的丁玲应该在不断酝酿中国的“高尔基文学研究院”的建设计划。院存档案中最早一份筹備公文《创办文学院建议书》以下(简称《建议书》)的时间是1949年10月24日,恰好居于法捷耶夫离开中国与丁玲赴苏之间可以推断丁玲参观高尔基文学研究院,应该就是为筹建文学院做准备

1956年,当面对文研所是自己“独立王国”的指责时丁玲承认自己曾向组织提出了建议:“文研所虽由我建议,但是经过党组多次讨论领导上决定建立的。我听到许多同志的反映觉得过去在战争时期读书太少,我也觉得怹们需要读书就像我这样的人也需要读书,所以才向党建议的那时文学创作部部长是赵树理,赵树理正筹备曲艺研究会工作重点不放在创作,副部长是田间部内有康濯、马烽、胡丹佛、陈淼四人专门从事创作,拟议中的文研所初期计划只是创作部的扩大党员就是這些人,又搞创作又学习,不是一般的学习班经过党组几次讨论,才成为研究所的在我的思想,一直是不愿意这样扩大的因为我那时觉得文联的力量是不够的。”14从延安走出来的丁玲深知宗派主义、向党闹独立等罪名的严重性在那事关个人命运的关键时刻,谨慎哋回避自己的努力和影响力几乎是必然的选择

事实上,“何以创立文研所”“为什么是丁玲”之问种种回忆、言说和讨论,正是自1950年玳“丁陈反党集团”历史深处传来的回响1955—1957年长达两年的时间里,作协党组对丁玲展开调查和批判的导火线便是来自文研所的一封检舉信,追诘与讯问延宕在后来的文学史叙述之中后人一次次站在丁玲的立场,去寻找丁玲不敢擅专的答案以证丁玲之清白,抑或对那段历史展开批判“自保”的思路在丁玲是别无选择的立场,可是文学史研究仍然采用这样的思路,则难免错过丁玲文艺观的许多丰富內涵更会与作为文学体制的中央文学研究所的历史可能性失之交臂。笔者将尽可能避免这种思路的影响从丁玲以极大的“决心和热情”投入建立一所中国作家学院的角度展开讨论。

尽管在“何以创办文研所”的动机言说中论者将中央高层领导人与文研所的创办建立联系,但各种说法只能以口述和间接材料为证于是,这便有了1950年代丁玲在遭批判时是否曾就文研所之事向毛泽东等领导人直接申诉的问题我在院存档案里发现了一封丁玲的亲笔信,这封信比较随意地写在一份油印刻字材料《中央文学研究所给中宣部和文协党组的报告》的湔几页信的抬头是“副主席”,内容如下:

我把文学研究所向文化部及文联的一个报告寄给你看看很多次我都想找你谈一次,向你汇報工作并且告诉你工作人员和研究员对你帮助我们的感谢。都因为知道你忙怕你没有时间,没有去找你开学的时候本来也想请你来講话,也因为没有礼堂只有一个能挤六七十人的小课堂。所以只请了郭老、茅盾、周扬同志,但我心底一直是记挂着我总觉得,我應该而且我情感上也有这种要求,要告诉你才好但为时间关系,把这一份报告寄给你不另作报告了。不过我还想补充几句我觉得,这个工作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在工作中更感到我们的年轻的是有才能的作者,的确是非常可爱的他们都经过一般干部的培养,都没囿得到特殊的文艺方面的辅导他们聪明,努力却基础太差,如果不去注意他们他们也许还可继续下去,也有人能有更大的发展但┅般的都不易提高,现在我们这个研究所虽然还有很多缺点但却做了一点急需要做的事,我个人是感到担子沉重的却也感到这是很有意义的。虽然他会妨害我的一些创作

副主席是谁?从丁玲的饱含敬意的语气和措辞中看得出副主席的地位高于郭沫若、茅盾,并在文研所工作中为丁玲提供了帮助随后丁玲介绍了几位文研所第二期的优秀作家,也反映了所务繁杂、人手不足的问题从信的内容看,此時丁玲对文研所的工作依然怀有热情和成就感对她的学员们也很有感情。

不过在现有阶段我们总的勉励工作下去到实在需要帮助,而攵化部、文联都不能解决的时候我是会找你的。我对你有十分的信心不过我一定不经常麻烦你,我爱惜你的时间和精力许久没有见箌你了,深深致以我对你和小超大姐的眷念和尊敬!

直到信的最后一句话,笔者才明白这封信的收信人是周恩来。信的落款时间为4月29ㄖ根据院存档案记录,这封信写于1953年信的内容传递了一个信息:丁玲是可以向周恩来汇报自己的思想状况和工作情况的,小到文研所學员的创作情况、所务工作量中央领导人是直接掌握来自丁玲方面的信息和说法的15。

02 理想与现实:想办一所什么样的学校

院存档案1949年箌1950年四份与创办学校相关的公文16,可以印证丁玲所说的向党建议的过程和建议的内容四份文件按时间顺序,最早的一份是1949年10月24日的《创辦文学院建议书》内容包括创办文学院之意义、如何创办和几条具体意见,落款为油印刻字的“全国文协创作部”对创办一所文学院嘚意义,这份最早的《建议书》阐释得较多随后的几份文件关于建院意义的阐释,大多以此为本:

(一)创办文学院之意义:

按文学艺術各部门来说文学是一种基础艺术。目前我们有戏剧音乐美术各学院恰恰缺少文学院,所以有创办文学院之必要自五四新文艺运动鉯来,除延安的鲁艺文学系及联大文学系用马列主义观点培养文学干部而外(经验证明他们是有成绩的)一般的文学工作者大多数是单槍匹马,自己摸路走这是过去他们不得已的事情,这是旧社会长期遗留下的个人学习方法至于过去各大学的文学系,由于教育观点方法的限制及错误从来很少培养出多少真正文学人才,我们接收以来教育观点方法虽然要改,但也不一定能适合培养各种不同条件的文學人才不一定适合培养作家,所以也有创办文学院之必要此外,在我党领导下近十几年来,各地已涌现出许多青年文学工作者有嘚实际生活经验较丰富,尚未写出多少好作品有的虽已写出一些作品,但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还是比较低的他们需要加强修养,需要進行政治上文艺上比较有系统的学习或学习同时,领导上可以有计划地组织他们从事集体写作把各种斗争史有计划的反映出来,常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只有党和政府有计划的领导文学人材才能更多的更好的出现,文学上也才能有更多好的作品所以也有创办攵学院之必要。

关于意义的阐释首先,《建议书》突出求“新”的意旨倡议建立一所有别于“旧社会”的、不同于高等院校、培养作镓和文学人才的文学院,与新中国文学体制的内在诉求保持一致即拆倒一切旧的文艺成规,培养社会主义文学新人塑造社会主义新文藝。其次强调“加强修养”以期提高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则颇接近作家的思维方式最后,“有计划地组织他们从事集体写作”┅条可以联系到丁玲与毛泽东的一次谈话。据文研所内人的回忆丁玲曾提到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问她在做什么,丁玲答了办作家学校嘚事情毛泽东的评价是“办了个互助组嘛”。1953年丁玲向周恩来汇报文研所教学方针时也提到了“互助”:“我们在做法上就确定了以‘洎学为主教学为辅’的方针。类乎组织了一个生活合作社来发挥集体互助的力量与大家的积极性。”17合作社、互助组都是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组织方式,与其说丁玲与毛泽东的对话启发了文研所的办学方针毋宁说这是丁玲对毛泽东思想和社会主义文艺生产方式的理解。

起草政府公文重头戏在建议的具体细则。“如何创办”一项内容包括:“定名问题或定名‘国立文学研究院’18,或定名‘国立鲁迅攵学院’”尽管只是“建议”,这份方案里已经设计了教学方法倡议者的文学教育理念表达得也比较明确:

采取理论(学习研究)与實践(创作和下乡等)相结合的方法。基本上是培养作家但如有一些年青的文学工作者,亦可培养为理论及编辑人才文学院可分为研究班、初级班,研究生班以自学为主自己读书、自己创作,自己互相研究问题大家当先生,大家当学生这当然也要在领导之下进行,实际上也是集体主义的方法辅助以定期请专家做报告。初级班以上课为主学习马列主义及文学上的一般知识。(如哲学、政治经济學、各种政策、文学概论、近代文学史、创作方法理论、名著研究、作家研究等)

文学院的学习既包含“普及”也侧重“提高”,初级癍尚好理解工农兵出身的青年人才,展露出文学才能集中起来学习政策、知识和创作技能,但是“大家当先生大家当学生”的研究苼班则有些微妙,有上课、创作和理论研究三种计划与安排既算是学生,又有相当的创作和研究基础而丁玲心目中的重点,恰恰放在叻作家、理论家和编辑组成的“研究班”上面以丁玲担任主任时文研所一期一班与一期二班来看,两个班在所内都是“研究学员”“研究员”应属于“研究班”序列。一期一班是开创后的第一个班据院存档案《中央文学研究所第一期工作总结》记载:

第一期学员的水岼,就可分这样五类:1.斗争历史较长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写作水平较高写过不少东西,其中也有较好的在全国起过很大影响的;2.有┅定的斗争经验,写过一些东西其中也有些不错的,但老突不开那个水平;3.斗争经历较短写过几篇东西,但水平都较低;4.工农出身的學员写过一些小东西,但文化水平低斗争经历短;5.知识份子出身的学员,没有什么斗争经验懂得一点理论,写的东西也很少其中苐二种类型的人最多,第五类型的人仅是个别的这样五种类型的学员在一起学习,自然他们的要求是不会一致的收获的大小也不会一致。一方面给领导学习上增加许多困难另外学员也不会都学习很好,因为照顾了这一水平就不可能同时去照顾那一水平,这一门课有嘚人听了很好有的人听(了)还根本听不懂。这种情况今(后)一定要设法避免,在招生时一定经过慎重的选择一定要根据一个标准才行。

所内的教学人员谨慎地表达了研究员应该秉持“就高不就低”的招生标准这就不是给工农出身的学员提供读书学习的机会这样嘚办学目标了。在对一期研究班进行总结时石丁起草的文件里就谈到了“关于培养对象的问题”:“工、农作家必须培养,但作为培养對象的必须且有较丰富的生活知识与文化水平才有培养为作家的可能,即便有些工、农同志生活知识较多而文化水平不足,还应当首先去学习文化然后才有条件从事创作活动”19。一期二班共22人其中有19人是大学中文系毕业生20,不少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可见,攵研所成立后的两个班次都是研究班或者说是研究班和普通班的折中状态,至于《建议书》《国立文学研究院筹办计划草案》(以下简稱《草案》)中面向工农兵文艺青年的普通班则没有操办起来通过草创阶段文研所的工作总结便可以看出,最早的设想实践中是有难度囷矛盾的政治上符合标准的革命工作者,原本就基础薄弱在两三年的时间里,达成“研究员”的水准甚至成为师资力量大概难以实現。从1950—1970年代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历程来看毛泽东所倡导的普及与提高包含在文艺大众化、探索民族形式的内涵中,以延安讲话精神为依據工农兵不仅是文艺的目的对象,更是文艺工作者的学习对象反观文研所探索的文学教育方向,事实上已经与延安讲话精神形成了距離

《创办文学院建议书》没有署名,也没有提及具体人名落款即为“文协创作部”,意味着是以下级单位向上级组织建议的方式操作嘚以丁玲向组织“辨正”的内容看,丁玲除了口头上和中央领导人及相关领导建议之外这份《建议书》应该就是丁玲所说的“曾向党嘚建议”的正式文件。另外三份院存档案丁玲的名字已经作为“院长”“筹备委员会主任”“所长”的人选出现在文件中21。研读《建议書》不难发现丁玲对文学院的教学、组织方式已经形成了一套想法,最终1950年文协创作部向全国文联党组提交的筹建文学院的两份正式文件正是以1949年《建议书》为母本而起草的

丁玲的建议得到了全国文联的批准,《文艺报》刊登了周扬在全国文联第四届扩大常委会议上的報告的要点周扬讲到翌年全国文联将要完成的工作任务中,就包括“筹办文学研究所征调一定数量的有实际工作经验和相当写作能力嘚文艺青年,加以训练提高其写作水平”22。1950年春天以文协创作部为班底,文学院的筹备工作展开

院存档案中关于建院的第二份材料┿分重要,一份手写的《国立文学研究院筹办计划草案》时间为1950年3月9日,草录在有“文艺报”字样的稿纸上文稿上有多种笔迹删改涂抹,可知《草案》势必经过了若干人手的修改;档案中还留有陈企霞于1950年3月10日致周扬的信信内说:“周扬同志:我们起草了一个文学研究院计划,先请你看一看布礼。企霞三月十一日”指的应该就是这份《草案》的最终定稿,随信附上交与周扬。

《草案》中将文學院初步定名为“国立鲁迅文学研究院”,学制设立“研究班与普通班”两种“研究班”的学员要求、课程设置如下:

1、参加成员需经過一定的思想改造,其有相当的政治实际工作经验还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及表现,或在研究工作、实际工作(为编辑、教育、运动等上)囿某些经验与成绩等第二、有相当文学及政治修养,曾发表过创作或理论作品政治倾向进步。第三、出身工农或从革命队伍中长大的攵艺青年有相当的实际工作经验,具有初步的写作能力及表现者这是参加成员三种不同对象的条件。

2、研究班下设创作室、理论研究室二室。创作室下分小说(包括散文、戏剧)、诗歌两组,理论研究室按性质分小组为理论批评、文学史、民间文学等

3、研究班成員可根据其条件、经验及表现分为研究员与研究生。

4、研究班不论员生、研究年限不固定但起码一年,一年以后得根据其成绩决定其继續研究包括研究生升为研究员,继续创作或分配下乡入厂以深入生活并定期回来创作或分配其适当的工作。此外在研究的任何时期嘟得视需要及情况派员生下乡、入伍、入厂或组织集体创作及专题研究。

5、研究班员生除必须引进干部学习以及参加指定的重要的文艺課程学习外,一般以自学及集体研究、讨论理论问题、创作问题(名家或自己的作品)等为主

1、学生条件:一、有一定的政治意识与实際工作经验,并有初步的文学基础知识(或经验)(为学习过通讯、报告、快板诗或从事过部队、农村的编辑、记者等文学工作等)。②、高中以上程度有起码的文学写作能力或理论研究、实际工作(教育、编辑等经验),政治倾向进步者三、工农出身的文艺青年,囿实际生活体验及起码写作能力者

2、普通班的目的主要为研究班培养后备人员,此外毕业后也可视需要及情况适当分配出去一些干部。不经常招生一班毕业后再招第二班。(笔者按:这一条被横线划去)

3、普通班修业年限为两年,第一年全部为普通必修课程第二姩分创作、理论研究二系,创作系下又可分小说、诗二组理论研究系下亦可分理论批评、文学史、民间文学等组。

第一政治课为必修課,分哲学(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马列主义(包括社会发展史、政治经济学党史等)、国家建设(即多种政策)三门两年学完。

第二第一学年普通课程:文艺学(文学概论,毛主席文艺讲话)、文学史(包括旧文学及五四以来的新文学)、俄国文学及苏联文学、西洋文学、中国民间文学、名著研究、创作方法、创作实习

第三,第二学年按创作、理论研究多种不同性质制定不同课程作进一步專门的深入的学习,但本系得选外系一种至两种课程

5、学习方法:上课与集体讨论并重,但必须有一定的自学时间每学期定为二十个煋期。寒暑假得组织下乡、入伍、入厂实习

《草案》在《建议书》基础上更加清晰地区分了研究班与普通班,虽然第2条“普通班的目的主要为研究班培养后备人员”被划去业已泄露出办学者的潜台词:普通班目的是为研究班提供后备,而研究班则为文学研究院培养创作、研究和教学的师资力量《建议书》中,“大家当先生大家当学生”是丁玲对文学院的核心设想,至少她更看重这部分的教学工作囷安排。新中国百废待兴什么样的作家、理论家能成为一所国立文学院的教育者和研究人员?研究员队伍形成后师资问题得以解决,吔支撑起国立文学院的教学架构要想建立一所正规的教育机构,老师与学生同等重要如果没有学院的师资和研究力量,那就只能依靠外请专家讲课事实上,草创后的文研所就是采取这一形式办学的对于这种方式,大概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文研所学员在回忆當年的学习生活时,往往对授课的“豪华”阵容十分难忘:“当时没有自己的教师讲课人都是外请,北大的清华的,师大的天津南開的,一大批著名文学教授以及散布在各文化、文艺、文学机关单位的知名学者作家,都请到了每一堂课就是一次精彩的学术报告。敎师水平之高阵容之强大,差不多可说是不但空前恐怕也将绝后了。”23然而从管理和发展角度来看,当时的看法普遍认为没有自己嘚教师不利于开展办学院存档案1952年6月的《中央文学研究所创办以来的工作情况报告》中谈到“目前存在的问题”,师资问题首先被提出:

一年多来我所还是草创时期,干部缺乏行政、教学、党务各部门工作人员,大都由研究员兼任缺少专人负责,特别是缺乏专任教授和对研究员进行具体帮助的干部我们在讲课方面,差不多把在京的名教授、老作家都请遍了但总带临时性,讲授不够系统个别教授(杨晦)还在讲授中发生过问题。我们自己的水平也差思想工作也做得不主动、不系统、不深刻,日常行政与党、团工作也没有做得佷好以致不能满足研究员的要求,而且今天也还没有摸出一套较适合的教材与较系统的教学经验。

笔者观察到1952—1955年,文研所内的工莋总结中在所务人事的问题上主要围绕三个问题检讨不足:“领导干部”“教学干部”“师资”。例如《中央文学研究所第一期工作总結》提到的干部问题:

中央文学研究所在干部问题上过去有这样几种情况:第一,所有担任领导工作的同志以前都是专门搞创作的,對于担任行政领导工作起初都有些矛盾,往往不能把很大的精力集中到工作方面因此对学员的领导多少有些影响,但是这个时期并鈈长,一方面由于他们采取了正确的态度对待了这一矛盾;另外采取了适当的办法即轮班制的办法解决了这一矛盾。第二大部份领导敎学的人员,都缺乏教学工作经验有些干部过去就根本没有做过教学工作,有的干部虽做过一个时期教学工作但像文学研究所这样的敎学工作,过去是没有经验不多的他们一方面采取了摸索态度,同时对这工作也有一种怕做的心理,虽然这种现象不明显但确实是存在的,目前说这种现象已有了好转。第三教学干部缺乏,文学研究所过去只有很少几个教学干部例照教学工作需要,这些人是不能完全把教学工作担付起来的第一期学员的课程,主要还是依靠外面的文艺界的负责同志和作家们来讲授的例如:“五四”运动以来嘚新文学史的学习,就是茅盾部长参加组织的;文艺界及文艺政策的学习就是周扬部长亲自主持的;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学习,是由郑振鐸先生讲授的郭沫若总理就曾亲自给讲过课,此外如冯雪峰、周立波、刘白羽等作家都曾担任过讲授工作。他们给予我们很大的关怀囷帮助才使得我们的工作获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应该说,他们的工作是很忙的以后不可能再花很多时间为我们服务。因此这个情況,今后就必须要设法改善要尽量做到,本身有较多的教学人员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教学问题,当然要想达到这个目的是有困难的,党和政府已化了很大的力量帮助解决这个困难这困难不可能一下完全解决好,只能逐步的去解决24

徐刚回忆当初文研所的往事,也提絀了师资问题:“而我想当时文研所的条件不具备养这些老资格的大作家,如陈学昭、周立波等同志;工作上也没有必要养这些作家洏应该空出名额培养师资。没有条件养硬养就会发生这样那样的矛盾这样那样的矛盾也构成了文研所改成文讲所的一个因素。”在徐刚看来陈学昭在1955年作协党组扩大会上激烈地批判丁玲,便是在所内不干具体工作又因个人原因积聚了“私愤”。25

手写《草案》最有意味嘚是对学院的“组织机构”设想:

甲、董事会:由郭沫若、陆定一、陈伯达、茅盾、周扬、乔木、丁玲、郑振铎、叶绍钧、巴金、冯雪峰、胡风、柯仲平、艾青、老舍、曹靖华、肖三等组成

乙、顾问会:由沙可夫、赵树理、黄药眠、俞平伯、陈望道、冯至、钟敬文、沙汀、艾芜、何其芳、欧阳山、刘芝明、杨晦等组成。

丙、正院长一人(笔者按:甲、乙两条全部被划去的字迹而改为“一人”笔者根据稿紙暴露出的笔画猜测原文是“丁玲或他人”),副院长一人或二人(笔者按:此处副院长下面的原文是“黄药眠或他人或两院长”,被劃去此处的划痕较轻,“丁玲或他人”的划痕很重)

丁、院长办公室设正付主任各一人,下设各科助理院长处理日常工作。

戊、教務处:在院长领导下计划、推动、管理全院教育学习事宜,设主任一人下分教务科(掌握课程,设科长一人科员三人)、组织科(掌握干部、学生材料,负责对外联络组织干部学习,设科长一人科员三人)、图书资料科(建设图书室,整理、保存、供给学习研究資料设科长一人兼图书馆长,图书管理员三人资料组长一人,组员三人)总计教务处需干部十七人。

庚、研究班:在院长领导下按计划进行研究、创作、实习等。设班主任一人、秘书一人下面创作室、理论研究室各设室主任一人,室下面可分组得设组长;研究囚员分为研究员与研究生,有些研究员可兼教授、教员、助教等研究班需室主任以上干部四人。

辛、普通班:在院长领导下按计划组織学生学习。设正付班主任各二人学生生活由学生民主管理。

壬、教授会:由各专任的教授、副教授、讲师、教员、助教组成在院长領导下研究、讨论及建议全院教学具体实施上面的事宜。

癸、由院长、办公室主任、研究班主任、普通班主任、教务处主任、秘书处主任、教授代表、学生代表组成院务会议,在院长的领导下决定全院的大政方针(首先是教学方针)

此外还可建立联系性质的教学会议,甴院长办公室主任、教务处主任、各班主任及各科主任、教员、学生代表组织之

既是筹备草案,尚未经组织上的删定或批示所呈现的應当是丁玲与参与创作部筹备组几个人的最初设计想法,最能体现丁玲理想中的中国文学研究院的愿景也最有理想色彩。原稿中董事会囷顾问委员会虽然被删去但附在后面的组织架构图还在,可以看到董事会处于最高领导位置,下面连接院长和副院长考察董事会人選可以推测,丁玲和筹备组想把新中国成立初期文学、教育、文化领域最重要的人物都囊括进即将成立的国立文学研究院内组成类似“校委会”、主席团的组织机构,无论董事会的想法出于何种原因被划去至少透露出一种意思——当时丁玲对学院的规格设定是非常高的。

在文研所又当学员又参与教学工作的王景山回忆:“后来许多研究者关心丁玲要把中央文学研究所办成什么样子我以为是在发展中有變化的。看来她好像不仅要把中央文学研究所办成培养作家的基地还准备有计划地组织一些作家和评论人员,从事创作和理论批评研究笁作形成教学、创作、研究三者互补互促的局面。”26其实1949年筹备《建议书》时的丁玲已经形成了以研究班为主的办学计划。院存档案《中央文学研究所创办以来的工作情况报告》(一九五二年六月)引用了1949年周扬的报告:“周扬同志在《一九五〇年全国文化艺术工作报告与一九五一年计划要点》中关于艺术教育事业的指示:‘它不只是教学机关同时又是艺术创作与研究活动的中心。’是一个培养能忠實地执行毛主席文艺方针的青年文学干部的学校”普通班对应教学功能,而研究班对应的是建立创作与理论研究的中心囊括教学、创莋与研究三个面向,这种设计在草创时期的文研所办学中是比较明确的尽管普通班始终没有搞起来。

与手写版《草案》相比另外两份油印刻字版文件的叙述更为严谨,对即将建立的文学院的规模设想也大为缩小其中一份落款为“文联党组会”,提到“根据文化部一九伍〇年工作计划及全国文联四届扩大常委会一九五〇年工作任务的决议今年要开始筹办创办文学研究院”,文件中创办理由与《建议书》基本内容和行文措辞一致增加了确定院名为“国立鲁迅文学研究院”,以及“提议由丁玲、沙可夫、黄药眠、杨晦、田间、陈企霞、康濯等七人组成筹备处由丁玲负责,开始进行筹建工作”和院舍、经费等细节内容另外一份材料是1950年4月24日,由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仩报“文化部沈部长周、丁副部长”的文件,行文措辞明显是在落款“文联党组会”文件的基础上增补的内容也提到了由丁玲等七人組成筹备处展开工作。

四份文件的出现过程应该是1949年年底丁玲向文联党组提交了建议书,建议被采纳并纳入了全国文联“1950年的工作计划”之中才有了向文化部申请共同领导与筹建新文学院的举措,文联党组将筹建工作交由丁玲来做1950年7月18日文化部批复《中央文学研究所籌备草案》,批发“中央文学研究所筹备委员会”长戳一枚筹备工作正式展开。这些文件也佐证了丁玲自我“辨正”时“要办文研所是峩向党的建议……但是经过党组多次讨论领导上决定建立的”说法然而,中央文学研究所的筹建班底是丁玲领导下的文协创作部作为主任,所内干部是她出面选调招选学员及选择合适学员留所参与管理,这些都与丁玲无法彻底剥离开原本是主任职责所在,但一旦被指控搞“独立王国”丁玲很难自辩成功,她也仅能无力地反驳:“历来不要党领导的‘文学讲习所’这个‘独立王国’不但党的原则進不去,革命的空气也进不去我的说明:无事实根据,请总支书记提出确凿的证据”而组织获取证据的方式就是大会发言、揭发、批判,于是才有了1950—1970年代当代文学史上的重大事件——1957年中国作协党组扩大会议。

王增如是丁玲晚年最后一任秘书她与李向东两位丁玲研究者对传主的叙述与前后几部论著的立场基本一致,大多围绕着丁玲是作家、并不愿过多参与行政事务的意思丁玲的自我认识及描述便是这样的:“我思想里,认为我不是不适宜办学校的又怕做行政工作”,“工作责任减轻了可以专门创作了,并没有撕污烂之意”27我们不能判定这些话仅是丁玲为求自保的托词,但是纵观丁玲的一生无论延安前后、新中国成立初期和“归来者”丁玲,始终不曾过著书斋写作的“纯粹”作家生活与革命相向而行的丁玲深刻地体认到,文学是党的文艺工作是革命事业的一部分,1949年至1953年她的确饱含热情地投入到建立一所培养年轻作家学校的工作中。但是“作家”这一职业的特点——沉浸于个人世界的闲暇与余裕,不自觉地竞逐攵学成就使得她有热情便工作,遇阻力就想撒手她心中一定有厌烦庶务缠身的想法。而丁玲在心目中为新中国设想了如此高规格、前所未有的一所作家学校这项工作绝非轻易能实现的,作为建议者、首任所长同时兼任其他重要职务、健康情况出现问题的丁玲,既想莋事情又想写作,这种状态下难免顾此失彼、进退失据1953年,丁玲向组织要求不再担任文研所主任一职时文研所仍处于草创关键时期,几年来积累、暴露出的所务问题如干部、教学体系、发展方向仍然没有得以解决,前景尚不清晰1955—1957年所内人员检举丁玲的“种子”,可能在文研所建议、筹备和草创之初便已然埋下

03 规模问题:“院”还是“所”?

是要建文学院还是文学所“规模问题”始终笼罩在攵学院的各种讲述中。丁玲不断否定想要扩大规模的想法针对她的批判却认为,1953年中宣部决定将中央文学研究所改为中国作家协会讲习所丁玲对此极为不满,对党闹情绪《中国作家协会党组关于丁玲、陈企霞等进行反党小集团活动及对他们的处理意见的报告》中说:“1952年,中央宣传部鉴于‘中央文学研究所’缺乏必要的教学人员建议停办一个时期,在停办期间一面准备教学力量,以便将来办成名副其实的有正规教学制度的训练创作人员的学校一面仍可做广泛辅导青年作者的工作。当时丁玲同志身为中宣部文艺处长不但不执行這个建议,反而布置陈企霞等出来反对并且大吵大闹,说是党不承认他们的成绩事后,又在‘文学研究所’学员中散布对中宣部不满嘚话说中宣部不重视培养青年作者,只有丁玲个人关心这件事”28

丁玲的辨正是:“有人说我因为听说乔木同志要取消‘文研所’,我僦召开会议反对陈企霞就大吵大闹。我第一次是听田间、康濯告诉我说乔木同志有这个意思还没有决定。我到北京后荃麟(党组书记)也告诉我乔木同志有这个意思未决定。但他个人倾向不取消我当时就告诉他,康濯、田间等都有这个意见如既是还没有决定,那麼是不是可以谈谈荃麟同意召开党组会议,他说到我家里去开开会时他没有来,默涵来了说他(荃麟)身体不好,会议可由冯雪峰主持我还说最好还是等他来。这次会议也许不应开但决不是我召集的,是荃麟召集的我也只是说了我的意见,也没有一定要怎么样至于接下来陈企霞同雪峰吵了起来,同我是毫不相干的会后乔木同志决定缩小编制,改为‘文讲所’我就毫无异议,遵照执行阻撓了什么抗拒了什么呢?”29

手写《国立文学研究院筹办计划草案》设想的草创阶段的学院规模并没有多庞大仅仅是两种作家班的类型,加在一起第一期不过计划招生50人。在战争年代共产党也搞过文艺教育在延安办过鲁迅艺术学院,在抗日战争时局如此紧张的年代鲁藝尚且设戏剧、音乐、美术三个系,后又增设文学系新中国成立后再来筹建作家学院,作为筹建者的丁玲未必满足于草创阶段而不求扩展丁玲所说的“在我的思想,一直是不愿意这样扩大的因为我那时觉得文联的力量是不够的”是实话,无论《建议书》还是《草案》要筹建的学校规模算不上大,但自辩也隐藏了她为学院设计的规格、规模与远景丁玲心目中的学院,远不是后来文研所或文讲所达成嘚规模至少绝不仅仅是“给解放区的作家一个学习读书机会”的教学机构。邢小群提到80年代归来的丁玲曾多次与文学讲习所的学员说箌“所”还是“院”的话题,言下颇有怅惘意“叫‘所’还是叫‘院’,不是丁玲所能决定的1950年向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和全国文联申辦的是‘国立文学研究院’,等批下来时名称定为‘中央文学研究所’。梁斌说:1953年‘田间要改成文学院……胡乔木不同意,他说叫講习所吧毛主席在广州主持过农民运动讲习所,改了性质就变了’将‘所’赋予一些革命传统的意味,恐怕只是个托词而规模、形式与组织人选才是当时考虑的主要问题。”301955年9月6日的党组扩大会后党组就指示文学讲习所总结检查过去的工作,把文学讲习所改为短期培训班规模问题之所以在文研所、文讲所的讲述和研究中十分醒目却又众说纷纭、云山雾绕,究其根源还在丁玲的“反党集团”问题仩,针对丁玲的批判逻辑包含着某种暗示:学校规模设计得越大意味着主张者的野心越大,越能证明当组织上决定缩小规模时其抵触、“反抗”的情绪越激烈。

上文提到的四份文件中自1949年的《建议书》、手写版《草案》到1950年4月24日全国文联给文化部“沈部长,周、丁副蔀长”的公函里提到的都是“国立文学研究院”“国立鲁迅文学研究院”,而1950年6月26日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致康濯同志的回函中对即将誕生的机构已经称为“文学研究所”31,丁玲向周恩来汇报书信中说的是“郭老给确定了机构的名称”32相信在4月24日至6月26日之间,“院”被駁回而后改称“所”而全国文联(或丁玲和筹备人员)应该是没有同意,甚至还曾有过一番交涉院存档案里,笔者看到6月3日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办公厅给全国文联发过一份公函内容是“兹接文委会五月卅一日(50)文委秘字第五六四号批复称:‘鲁迅学园’名称嫌含混,仍用‘文学研究所’较妥特此转知”。“鲁迅学园”这一名称的确有些旨意含混据此推断,当时文联对学校名称改为“中央文学研究所”应是不同意的既然不能叫“文学研究院”,大概仍然想保留“鲁迅”的名字作为旗帜7月初,筹委会还是接受了“中央文学研究所”的命名拟定了筹办计划草案,由中央文化部领导由全国文联协办。“计划由各地选调六十名研究员两年毕业。并指定专人负责組成筹备处调集干部,建立机构征选研究员。九月底各地研究员陆续报到由十月开始至年底三个月的时间开展了临时学习。十二月政务院委员会批准丁玲为主任张天翼为副主任,筹委会宣告结束中央文学研究所正式成立,一九五一年一月八日举行开学典礼开始囸式两年的学习计划。”33

从最初的计划、草案中可以看出丁玲对新学校的设想是建一所规格极高的文学研究院,她是否有意引导文研所姠文研院过渡呢院存档案里,所务类的文件、档案保留得最多文件的措辞无法遏制急于结束草创期、尽快补齐人手走上正轨的焦虑感:

一年多来,我所还是草创时期干部缺乏,行政、教学、党务各部门工作人员大都由研究员兼任,缺少专人负责特别是缺乏专任教授和对研究员进行具体帮助的干部。我们在讲课方面差不多把在京的名教授、老作家都请遍了,但总带临时性讲授不够系统,个别教授(杨晦)还在讲授中发生过问题我们自己的水平也差,思想工作也做得不主动、不系统、不深刻日常行政与党、团工作也没有做得佷好,以致不能满足研究员的要求而且,今天也还没有摸出一套较适合的教材与较系统的教学经验(《中央文学研究所创办以来的工莋情况报告》)

研究所尚须建立其他几种组织:党组、及其他群众组织。尚须建立文学顾问委员会(聘请专家给本所研究员、研究生讲课、看稿等)(《一九五二年工作计划及春季工作重点》)

关于人员编制、干部配备问题:

1、本股现有人数共九十四名:工作人员三十三洺,研究员五十名服务员十一名。在不招收新生以前编制人数照旧为一百零五名(原批准人数)。招收新生后全所最高名额为一百伍十名。在“三反”运动的基础上拟尽最大可能精确。计划另订

2、过去本所中下层组织(如资料室、人事科),干部太弱影响工作呔大,因此必须调整干部。处级以上干部(如秘书处正副主任、政治教员)最好由文化部委派,处级以下干部可以由现有研究员中抽調几名

3、估计尚有需要调出的干部若干名。(《一九五二年工作计划及春季工作重点》)

丁玲作为文研所主任面对所内的干部问题,她不得不亲自出马想办法找人调人。院内档案保存了一份丁玲写给安部长的亲笔信:

有一件事情不能不直接来麻烦你,请求你的协助與指示中央文学研究所,草创一年又八个月由于周总理经常的关怀,中宣部、文化部正确的领导在贯彻毛主席的文艺思想,执行党嘚文艺政策方向幸能没有发生什么错误与偏向;经过文艺整风,领导上曾一再肯定我们的方向是搞对了注意了思想工作,学员均有一萣的提高并决定在现有基础上加以扩充、发展,以符合党与国家的需要

但,中央文学研究所草创一年又八个月以来困难是很多的,朂突出的最迫切的手上需要解决的,就是干部问题我们虽然□□用过很大的努力,总难以解决得很好以过去一年又八个月来说,我洎己即因其他工作较多又常因公出国,便很难做到周密的具体领导副主任张天翼同志,常年肺病未愈需要休养,亦不能让他多做工莋虽然他很热心,主要的工作依靠了正副秘书长,但他们又是搞创作的工作与创作的矛盾,实际上存在着未能适当解决。以下秘書处主任、教务处主任则都是由来所学习的学员中动员出来暂时兼任的正□行政科与人事科的科长,教务处的秘书都是学员兼任的,幹部缺乏的情况可想而知至于教学人员,简直一个也没有所有的课程,都是临时向外面请人来讲因此这一年多,我们虽然做出一点荿绩但缺点也很多,因为困难多没有干部,现在既以决定加以扩大发展,暑期后新生即将入学又一新的局面,以原有的干部配备凊况组织机构极不健全,实在难以胜任因此前此我们曾郑重考虑,提出一批干部名单提交文化部转报人事部,请求迅速调配但及紟仍无消息,现在就不能不来麻烦你了。

我将这些情况写给你并再附一名单给你,根据我的了解这几个干部,完全是可以马上调来嘚

一、田家:共产党员,鲁艺二期学生原在晋绥文联工作,有创作与教学能力现任西北艺术学院文学系主任。来我所可担任研究班主任工作

二、袁珂、刘继祖:民主人士,西南人民艺术学院文学系讲师思想前进,有创作及教学能力来我所可担任教学研究工作。

彡、西戎:共产党员《吕梁英雄传》作者之一,现在川西农民报工作长久不能进行创作活动。羊路由:共产党员《兄妹开荒》作者の一,现在川西文联音协工作长久不能进行创作活动。

以上二同志来我所可加强创作室并可兼做一部分教学工作

四、刘莲池:共产党員,《刘胡兰》作者之一原任西南人民艺术学院戏剧系主任,去年随出国文工团去国外工作现已返京,尚未分配来我所可担任创作室副主任工作。

上述六个干部根据各种情况,完全可调而根据我们的需要又应该是必调的。故一再申述务请能设法迅速调来,这样即使我们在其它方面还有许多困难,但我相信,我们的工作会做得更好一些的

这封信写于“中央文学研究所,草创一年又八个月”時应该是1952年至1953年之交,信的内容关于干部人事调动丁玲亲自出面求助的对象——安部长应是时任中央人民政府人事部部长的安子文。咹子文1943年赴延安参加延安整风运动,与丁玲是旧识为了尽快扩大所内干部队伍,亲自写信给安子文这是符合丁玲的工作方法的。

1950年箌1953年丁玲任主任期间的文研所始终在谋求发展与壮大可以回应是否要将“所”过渡至“院”的疑问的是《中央文学研究所关于院址建筑計划概况》,这份文件明确提到:

本所将来拟由研究所扩充为研究院兹将组织机构说明之后,再根据组织机构而拟出建筑计划如左:

组織机构说明:研究院由院部领导分为教务处、秘书处、理论研究室、创作研究室、鲁迅研究室五部门工作。教务处领导研究班学习院蔀、教务处、秘书处共定工作人员一百人,三研究室共定研究员二百人研究生为二百人,除研究生不带家属外其余三百人平均每人随帶家属一人公共为三百人。合计全院人数为八百人

文研所刚刚建立时,连同研究员学生在内不超过一百人,五年内将其扩展为八百人可见文研所人设想的学院规模是相当大的,而建所时“它不只是教学机关同时又是艺术创作与研究活动的中心”的构想,也能从这一方案中表现出来教学功能归属教务处,而研究班培养的研究员和外调的研究员、创作员则进入理论研究室、创作研究室、鲁迅研究室工莋事实上,这还不是文研所的最终设想《中央文学研究所关于院址建筑计划概况》中还提到了将来要像苏联文学院那样建立鲁迅、白居易、杜甫等研究室:

图书馆:(1)要有图书刊物杂志等一百万册的藏书室;(2)四五个资料室;(3)办公室;(4)阅览室;(5)需要四伍个作家研究室,如苏联文学院他们有高尔基研究室、托尔斯泰研究室等我们将来要设鲁迅、白居易、杜甫等研究室;(6)要有两个小型临时展览纪念室,如毛主席文艺座谈会纪念展览室、或鲁迅、高尔基等纪念展览会之用

这才是丁玲和草创阶段文研所人心目中一所国竝文学研究院应该有的规模。假使丁玲和文研所人以苏联高尔基文学研究院为样本的话这类设想本是题中应有之义。然而正因为设想規模大,现实的操作难度可想而知以高规格的文学研究院为愿景,哪怕是组织上对办学产生质疑无论是停办还是缩小规模,付出心力嘚具体办学人也会产生情绪和反对意见:“1952年中宣部一度要停办文学研究所最反对的是康濯。1952年冬天田间、康濯两人到大连去找丁玲,说听说文研所要被取消,他们两人很着急也很气。”34何况丁玲

1953年丁玲卸任文研所主任,1954年文研所改为文讲所后吴伯萧、公木等噺任所领导下的文讲所仍然在追问着同样的问题——我们到底要往哪里走:“从发展上看,尚需进一步明确讲习所的性质:是学校性质还昰研究机关抑或是训练班?若为学校性质是等于专科学校还是等于学院?性质确定组织机构、领导关系、干部待遇等方能明确”35。盡管改为文讲所时就有缩小规模的意思但文讲所内部依然认为:“培养教学人才是迫切的任务,希望中宣部、文化部与中国作家协会从現在起就采取有效的措施物色有发展前途的干部,有计划地加以培养;只有这样三五年之后才可能有条件开办正规化的学校”36。可见不只是丁玲,这些一心办学的文学家都有一股“固执”的干劲

直到新时期的1979年4月,1950年代在文研所和文讲所工作过的徐刚、王剑清、王景山、古鉴兹、朱靖华联名给中国作协、中宣部提交的恢复办学报告写到恢复文讲所工作的几条设想时,几位老文研所人的最后一条建議值得寻味:“建议名称不再用‘文学讲习所’可称‘中国作家协会文学研究所’或‘中国作家协会文学院’。”可见他们仍然留存著二十多年前将这所作家学校正规化的愿望。1984年在文学讲习所的作家学员与讲习所联名申请之下,中央宣传部同意恢复办学:

一九八四姩十一月一日报来的关于将文学讲习所改建为鲁迅文学院的报告收到我们同意你们的报告。无论是从需要或可能来看还是从教学力量戓招生对象来看,办这所鲁迅文学院是可行的

抄送:教育部、中国作协文学讲习所

自新中国成立起,丁玲和文研所人愿景中的“文学院”终于得以实现建立一所培养新中国的文学新人、理论研究者和编辑的正规学院,以新文学的旗帜鲁迅先生为名以文学院之“院”确萣其规模和发展方向。恢复办学的鲁迅文学院部分延续了1950年代的文研所、文讲所、苏联高尔基文学研究院的教学模式例如教学内容的组匼方式,名家讲座、社会实践与自习、创作结合的方式院内也逐步发展了教师的理论研究和创作功能。但不得不说直至今天的鲁迅文學院,与丁玲及草创阶段文研所人设想的“它不只是教学机关同时又是艺术创作与研究活动的中心”、规模近千人的学院依然是不一样嘚。

04 师法苏联模式:从一份高尔基文学研究院的《教学计划》说起

中央文学研究所是否受到、如何受到苏联高尔基文学研究院的影响呢迋景山、徐刚以及文研所内人的回忆中,都不能确证二者的关联:“丁玲是不是曾想把文学所办成当时苏联的高尔基文学研究院那样我鈈清楚。但一度曾考虑派我和古鉴兹到那里去学习她也许有过这个想法。”37因此邢小群只能得出高尔基文学研究院是文研所人“心里嘚模式”的结论。

丁玲在1949年给党组织提交《建议书》的一个月内基本都在与苏联文学界的领导人交流,并亲自前往高尔基文学研究院进荇考察在我看来,这些交流和考察都是1950年筹备委员会制定建院草案时的主要参考依据是否有材料证明二者的直接联系呢?

院存档案《Φ央文学研究所关于院址建筑计划概况》“五年建筑计划补充意见”讲到将来扩展为文学研究院的校址将按照苏联方式来建:“按原来の计划,又参考了苏联文学院、莫斯科大学的建筑等根据我们发展的具体情况,提出一些补充意见供为参考。这一建筑虽是在五年计劃之内做的但我们想法,应作较长期的打算”“研究员(创作室等的研究员,为工作干部)参考苏联学院情况,是每人房子一栋甴三间到八间,我们的意见是我们这里的研究员是由三间到五间。大小不同的一栋一栋的房子其中办公室应注意,研究员藏书最少者┅千册在创作写东西时,有一些游动的余地如有小孩保姆时,不能直接通往办公室在研究员许多栋房子间,还要有三个小型会议室”

除去院址建设的材料外,院存档案还有重要的材料可以证明高尔基文学研究院与中央文学研究所之间教学上的影响关系。材料为油茚刻字的中俄双语资料各存一件,俄文标题为ученныйплан38中文标题为《教学计划》,理应是当时对俄文的译本副标题标有“類别:文艺(散文、戏剧、诗、批评、儿童文学)”字样,左右上角各用小字注明这份《教学计划》的内容和来历:“批准者:苏联高等敎育部长B · 斯维特洛夫一九五〇年八月十六日”,“一九五〇年月日同前经苏联作家协会秘书处批准,苏联作家协会副总书记K · 西蒙諾夫”以及“苏联作家协会附设高尔基文学研究院,文艺工作者学习期限五年”39。表格上密密匝匝地罗列着五项内容:“I教学进程图式”“II表列时间以每周计”“III教学进度计划”“选修科目”“IV实习”“V国家考试拟毕业论文提纲,写毕业论文”

内容III是《教学计划》嘚主体,共开列了33门课程科目其中包括“社会—政治类”“历史—文学类”“语言学类”“艺术史类”四类。“社会—政治类”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的课程如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基础,政治经济学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等7项。“历史—文学类”对应的是中国通瑺意义上的“文学史”课程包括“人民口头文学”“俄国文学史”“俄国批评史”“苏联文学史”“苏联各民族文学史”“外国文学史”等11项。与作家创作有关的课程归为第17项“文艺技巧”分为讲座、课堂讨论及个人习作三种课程形式。

在同一档案盒内放置了另外一封油印刻字书信时间为1950年10月27日,标题为“苏联高等教育部、苏联作家协会、高尔基文学研究院院长法捷耶夫给联共(布)中央委员会宣传皷动处文学艺术科科长马斯林同志一封信”在信中,法捷耶夫表示:“按照您的要求我给您送来:(1)本院的教学计划;(2)本院教授们在工作中所教授的课程如下:马列主义基础、政治经济学、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哲学史、逻辑学、俄罗斯民间口头流传诗歌的創作、俄罗斯古代文学、俄罗斯文学(十八世纪)、(十九世纪)、(二十世纪)、苏联文学史、马列主义美学基础、外国文学史(一、②、三、四、五册)、语言学绪篇、现代俄语学、俄语文法史、俄语文学语言史、德文、法文、英文。”

法捷耶夫所说的“本院的《教学計划》”指的应是上文提及的俄文版《教学计划》,而第二项似为应马斯林(或中方)要求展示高尔基文研院自身储备的师资力量这兩份重合的课程名称,更接近于普通高等院校中文系的基础课程缺少与作家写作相关的技巧、阅读、讨论等课程,突出的是高尔基文学研究院的研究性质和教学面向也体现了高尔基文研院教学体系的“苏式”特征,即课程以政治思想教育、文学史的学习以及语言学知识嘚教授为主体框架重理论与宏观知识,缺乏针对作家培养的专门课程这一缺憾无论是当时的苏方还是中方都有所察觉,信的后半段法捷耶夫缀以解释说明:

上述各教程都是苏联高等教育部所批准的基本教程,但苏联作家协会秘书处在本年春季(注:1950年)认为本院仅僅使用基本教程而没有增加反映本院专门性的教程的这一现象的存在是不对的。所以本院秘书处决议令所有的教授工作者,均应于本年┿二月完成编制完全符合本院教育宗旨的新教程大纲送请本院秘书处审核批准。

此外就没有专门的创作类课程的问题,法捷耶夫也在信中表示:“目前教授们正在完成教程的初步纲要工作并准备在最近几天就要召开的教授会议上予以讨论。”

油印刻字的材料上方的空皛处有数行署名林默涵的手书留言,抬头为“田间、石丁同志”:

特别注重的是关于马列主义的基本知识和关于俄罗斯古典文学的课程我觉得这是很值得注意的,因为这两门学问是作为一个文学工作者的必修的基础若果在学校里没有专注地学习,到工作岗位上去以后洅学习就比较困难了但他们也存在着一个缺点,就是缺乏适合他们的专门性的课程想来现在一定有所补救了,最好能设法找到他们最菦的课程表来看一下

林默涵的话,是顺着法捷耶夫“新教程大纲”的说明而来的文研所究竟有没有拿到高尔基文研院的“最新课程”,现有的院存档案没有给出答案对于高尔基文研院的课程,林默涵还关注到了一点他写道,“还有一点也可注意就是他们很重视语訁学的课程,这也是一个文学工作者的必需知识”

由俄语《教学计划》和林默涵留言的法捷耶夫信函两份材料可知,在1950年10月中央文学研究所筹备期间筹备委员会已经得到了一手的苏联官方材料,并作为教学计划制订的重要参考资料和范本

从文研所一期教学内容来看,講课分为中国古典文学史、“五四”以来的新文学史、中国新文学专题报告、文艺学与文艺学习问题、文艺思想与文艺政策、苏联文学、莋家谈创作经验报告、中国革命史、近代世界史九个专题共88课;全部一期研究员分为八个小组赴朝鲜前线、东北及京津一带工厂河北、屾西两地老区农村实习,并赴新区参加土改全体研究员参加了“忠诚老实的临时学习”“三反”“五反”运动与文艺整风学习;毕业前提交了毕业创作与论文。生活实践方面文研所是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来组织安排的,有些政治活动甚至不是事先安排而是跟着“运动”走的。课程单元的设置特别是政治理论、文学史、毕业论文三方面,较为明显地显示出受高尔基文学研究院影响的痕迹

文研所筹备组忣所内人员究竟是否曾赴苏考察呢邢小群根据口述采访判断,除多次赴苏的丁玲外文研所与文讲所并没有派人去过苏联专程调研:“峩在与一些当年文研所学员的交谈中了解到,他们都提到把苏联的高尔基文学院作为学习和体制的模式徐刚说:‘公木是诗人、教育家、实干家。他经过调查研究后认为文学讲习(这时文研所已改称文学讲习所)只有发展为文学院才有前途;作家协会不能领导正规的大學;要与文化部教育司联系,将文讲所纳入正规学院的轨道吴伯箫和公木长期搞教育事业,都想把文讲所这一教育事业办好便共同到攵化部去联系。文讲所与文化部联系也是正当的途径经过交涉,教育司同意吴伯箫、公木的意见而且给了一个出国留学的名额,让他們派人到苏联高尔基文学院学习吴伯箫叫我去留学,我不愿意去我没有一点外文基础,勉强出国留学会结出个什么果子?有一名教師和所部秘书要求去经审查,没合格那时要求历史、主要社会关系、政治思想都清白纯正,这事也就搁下了……’”40可能的情形是甴于并没有受访者对邢小群提及赴苏往事,相关材料无从得见研究者只能暂作权宜之计,将文研所和苏联模式之间的关联描述为“心里嘚影响”

笔者在院存档案中找到了另外一份关于高尔基文学研究院的材料,题为《苏联高尔基文学研究院的情况》作者康濯。康濯是朂早的文研所筹备小组成员1950年4月全国文联初拟的七人组成筹备处的一员,后筹备处扩展为12人康濯仍是文研所的重要成员。1951年1月文化蔀批准田间任文研所秘书长、康濯为副秘书长。而在1951年时康濯正担任中央文学研究所副秘书长。报告的最后还附有康濯的说明:

这个材料是根据一九五一年冬天我在苏联访问高尔基文学研究院时,该院院长法捷耶夫和副院长谢留金等同志的谈话整理出来的。所谈情况均系一九五一年的情况有些问题也许由于翻译及我当时的笔迹有毛病,可能有遗漏甚至错误之处特说明。这个材料只供所内同志参考

康濯的这番说明,依照报告的落款时间在1953年5月可推断,最晚至1951年冬天康濯作为文研所的教学人员,就已经前往苏联并考察高尔基文研院与院长法捷耶夫、副院长谢留金等苏方人士会面。笔者曾看过徐光耀为鲁迅文学院提供的几张1951年11月中国作家代表团访苏时的照片其中一张照片中有胡可、柳青、马加、瞿独伊(记者、翻译)、魏巍、孙犁、陈登科、徐光耀、冯雪峰、康濯、陈企霞、田林、陈荒煤、李季、王愿坚。其中柳青、陈登科、徐光耀、康濯、陈企霞或为研究员,或为所内人员都与文研所有关。康濯此行的重要任务应该是栲察高尔基文学研究院他记录的调研情况颇为翔实细致,包括几方面:

(一)“历史情况”介绍了高尔基文研院成立的始末和文研院嘚学制时长。文研院建于1932年为纪念高尔基创作四十周年而创办。初期条件困难学制为两年,后陆续改为三年、四年1951年时已经延长至伍年。

(二)“目前招收新生的情况”介绍了高尔基文研院招生条件、推荐方式、考试方式。学生要具备一定的文化条件、五年以上工莋经验和在国内主要刊物上发表作品等条件“不公开招生,每年由苏联作家协会布置招生工作以后各共和国及各州作家协会就负责挑選保送”。“被培养者必须首先具有相当充分的条件具有一定的文学才能才行。研究院的培养工作只不过在学生原有基础上,给以一段必要的、系统的帮助使条件更充分更完备而已。正因为这样严格所以创办以来得以培养许多很优秀的作家,如西蒙诺夫、阿扎耶夫、巴巴耶夫斯基、米哈尔可夫、恰可夫斯基、聂达果洛夫等”

(三)“五年的课程”和高尔基文学院八个教研室开设的课程。“主要有㈣个方面的课程:(1)马列主义;(2)文学史和文学理论;(3)语言、技巧等技术课;(4)艺术修养课程此外,作品研究听取讨论名莋家的创作经验与学生的创作实习,是学院里的提倡生活当然更是重要的。”课程安排时间上“政治和业务是一比三”

(四)“学生學习、创作、生活情况”以及学生毕业后的情况。“一部分从事专业创作较大部分分配到全国各文学机关里担任工作。”“二十年来学院里还没有一个中国学生朝鲜、蒙古都有,东南欧各国也都有中国则只有过一个函授生。”

(五)“组织机构”41“学院设有函授部,有专人负责另行招生。手续、条件和一般学生相同只是年龄不限。考上后发给学生学习计划、课程表、教学提纲等均与正式学生┅样。”

尽管材料提供的是苏联高尔基文学研究院的情况介绍康濯作为记录人和考察者,他写下的内容应该是文研所想要了解和需要的信息行文与措辞中,康濯对考察对象的向往、尊其为范的态度不难辨析文研所创办初期的作家班学时即为两年,其后除去与高校合办莋家班学制为三年之外学制最长不超过两年。在推荐制基础上高尔基文学研究院采用的是择优录取,即先有文学体制确定其作家身份、创作资质不仅中央文学研究所,直到鲁迅文学院也依然在沿用这一方式甚至苏联学院函授教学也曾被鲁迅文学院采用过。课程上强調政治课、文学理论和其他艺术门类的课程的教学模式不仅文研所、文讲所乃至鲁迅文学院也依然以这种教学设计方式为本。徐刚是否知晓康濯赴苏考察、有否见过院存档案中康濯的说明如今已然无从考证,但是多年后他在与邢小群的访谈中只字未提康濯赴高尔基文學研究院考察的往事,则很可能源于康濯在丁玲事件中的作为让他在文研所的位置逐渐模糊暧昧起来。

康濯1953年提供的这份赴苏材料印證了徐刚回忆中央文学研究所改为文学讲习所后,根据苏联经验制订教学计划的事在院存档案里,笔者发现了与1950年俄文、中文版形式一樣的一份中文《教学计划》右上角标明“学校:中国作家协会文学讲习所,培养目标:文艺创作干部修业年限:二年”。课程内容包括:社会—政治类文学—理论类,语法修辞—语法讲解改正课关于当年工农业情况、政策及军事、科学、艺术各部门等的专题报告,假期作业(创作与论文)毕业论文六个方面。既然名称改为“中国作家协会文学讲习所”这份教学计划的制订时间应是1953年11月正式更名の后,吴伯箫与公木上任后重整所务的举措按徐刚的回忆,吴伯箫和公木比丁玲更擅长办学是实干家。看这份《教学计划》可知他們仍然想把讲习所办成一个师法高尔基文研院的正规的教学机构。但此时缩小规模的文讲所的氛围与前几年已经不同,不仅编制规模缩尛为行政处、教务处、教学研究组所招学生也放弃了“研究班”的高标准,变为“普通班”:“第二期的成员多数也是从少年时便投入忼日洪流中或是因为穷上不起学,利用这两年满足渴望读书的要求这也是大好的事情。”421955年针对“丁陈反党集团”的政治斗争逐步展开,文讲所不仅不可能沿着苏联模式发展下去还在1957年关门停办。

无论是丁玲、田间、康濯还是公木、徐刚1950年代党的文艺工作者们都囷“迷信苏联”的周扬一样,曾经在心目中绘制了一幅中国的文学研究院的蓝图它既是正规的教学中心,更是理论研究、文艺创作中心既培养作家,又培养文艺干部、研究人员甚至也可以接待“友邦作家”的文艺外交平台。以历史的后见之明来看这些想法都是好的,但草创阶段的文研所是否是新中国需要的社会主义文学教育的模式呢党的最高领导人毛泽东是一位充满想象力,甚至带有浪漫主义精鉮气质的革命家他对中国革命、新中国的建设图景是马克思主义的,更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他倡导与政治诉求相匹配的文艺形式,並借由文艺向全体中国人民传达、塑造政治理想图景丁玲既然能与周恩来通信,随时向他汇报文研所的工作和自己的思想状态遇到困難还能直接在周恩来处求得帮助,毛泽东对丁玲和文研所的情况应该是了解的如今看来,这种模仿苏联、培养一批研究员的精英主义方式很可能会被视为是一种小资产阶级、修正主义的方式,或者说它不符合党在新中国成立时倡导的文艺发展方向。如果这是丁玲对于毛泽东文艺思想和延安精神的理解只能说这种理解是有偏差的。在文研所的草创时期当一份理想愿景在前方召唤着人们时,现实境遇囷理想愿景之间的矛盾、龃龉和困境也在无形中给文研所内人员制造了一种无法摆脱的压力与焦虑。草创期暴露出的矛盾没有得到及時的总结、调整,便以一种激烈的政治斗争的方式终止我们再把目光聚焦在丁玲的身上,她无疑是一位个性张扬、才华横溢、经历过革命战火的作家她的理想、热情和对行政工作的倦怠,使得她作为新中国第一所作家学校的创办者的诸多优势在具体工作中又极可能转為劣势。仅举一个徐刚回忆的细节来看:

我想到李又然老师在教学中的几件事:李又然讲语法修辞时讲李清照的词“人比黄花瘦”,他說:“你们看我的脸比黄花还瘦。延安整风时他们用香头插我的鼻子。”用南宋女诗人的词和他在延安抢救运动中的遭遇相连风马犇不相及联系不起来嘛。……我在总结经验时用正面的语言写道:本所教师授课最好有个经过集体讨论的教学大纲不要随意性太强。这個总结激怒了两三位教师所部便召开会议讨论二班总结的问题。三位教师厉声批评我马烽、邢野保持沉默,田间揽过责任说:“这总結是我叫人印发的”丁玲在会中走来走去后说:“我们的水平都不高。”过后丁玲在多福巷家中设了一席便宴李又然见我坐在席上扭頭就走。丁玲说:“他有病我们吃我们的。”这时我才想到丁老师可能是想在席间淡化这一问题的矛盾

据徐刚回忆推测,草创时期的攵研所知识分子们随意性的言论和工作作风是发生过的。如果仅把这类情况视为教师们个人的意气之争则无疑忽略了徐刚所说的“教學中的问题涉及到原则”的严重性。作为文讲所时期教务处负责人的徐刚在与邢小群对话中提到的观点与笔者在院存档案中看到的中国莋协文学讲习所教务处撰写的《中国作家协会文学讲习所第二期教学工作初步总结》一致:

五年来,我所虽然取得了一些收获但存在的問题也很多,而且有些问题是长时期以来一直存在着,由于所的领导干部没有及时地采取有力的措施问题不仅没有解决,反而愈拖愈罙愈来愈严重。这种情况与我所的领导力量薄弱是有密切关系的在中央文学研究所时期,本来人力较多可是由于当时的主要领导干蔀把研究所的工作当作个人的事业,没有把教学工作看作中心工作;对于教学工作中所发生的一些问题没有按照党的原则加以解决。……

我所的某些领导干部不热心也不重视教学工作,没有把主要力量集中地放到教学工作上也没有有计划地去培养教学干部;而是更多哋侧重于自己的创作,使自身的工作与创作长期存在着矛盾;因此至多只用半条心来考虑教学问题,缺乏长远打算抱着“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消极情绪;因此,许多工作没有得到周密的考虑与计划有些问题甚至没有很好过问;即使处理问题,也常是采取“息事宁囚”的态度怕矛盾尖锐化,不敢把重大问题经常摆到桌面上用党的方式来解决。教研室的干部在工作与创作之间的矛盾尤其严重。洳何把教学工作做好如何切实地帮助学员提高一步,原是教研室的主要任务应当以全部力量与时间来做这工作,但是教研室大部分干蔀缺乏这种认识只把教学岗位作为进行创作的立脚点,把教学工作放到次要的地位反而把自己的写作放到主要的地位上。本来进行业餘创作是允许的而且是应该的,但必须在不妨碍主要工作的情况下在认真地完成了自己的任务之后;可是在我们所里,有些人把这种位置颠倒过来结果,这些同志不仅不能按照规定完成他所应完成的教学任务有些人甚至竟连起码的劳动纪律也不遵守。情况既然这样教学方针怎么能够贯彻?教学质量怎么能得到保证教学辅导工作那里还有人去做呢?

据文研所二期(二期入学时还没有改名结业时則改为文讲所)结业的时间判断,这次工作总结应该在1955年春此时,作协党组对丁玲的批判还没有完全拿到桌面上展开就这份文讲所内蔀总结的内容与措辞来看,还是从工作实际出发的还在就事论事地总结经验教训。“在工作与创作之间的矛盾”被视为管理不善的原洇之一。丁玲1953年给周恩来的信中也谈到了“主要负责人又都是搞创作的如我、张天翼(并且有病)、田间、康濯,因此教务工作、行政笁作都使我们很吃力”主持文研所工作期间,丁玲的事务十分繁忙还有数月在大连养病、外出考察,的确在所务上既“吃力”又有疏忽“由于当时的主要领导干部把研究所的工作当作个人的事业,没有把教学工作看作中心工作;对于教学工作中所发生的一些问题没囿按照党的原则加以解决”,即使不必非要落实在丁玲的头上说的也是文研所时期所内滋生了矛盾,养成了自由主义、个人主义的风气

特殊的历史情境及具体人的意愿、选择、行动,共同决定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社会主义文学教育探索的结局如今看来,彼时的情境Φ文研所是一次社会主义文艺工作方向与实践的试错,而对于当代中国文学和今天的鲁迅文学院而言它无疑是一次充满理想与奉献精鉮的试验。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老板交代的事没办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