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讲的是太极循环周转是不是循环、 西医讲的是科学有始有终。

  按照这三条标准可大致将②十世纪的各种科学分为精密科学、原始科学和伪科学。少数学科属于精密科学如物理、化学、天文学几乎完全符合三条标准,是精密科学多数学科只符合第一条,可称为原始科学离开了取得正面经验的确凿事实,则应称为伪科学在现代医学(西医)中,绝大多数是原始科学的知识只有一小部分是精密科学,其中还有较大的伪科学的成份与此相反,中医除了还有一部份是原始科学和伪科学的残余外就绝大部分或者主体而言,应当称得上是精密科学

  《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等等中国古代医书的传世,表明中国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形成了一套较完整的中医理论体系而且很早就有自己的药物学专著,确立了中医学辨证施治的理论体系与治疗原则我的好朋友、香港浸会大学中医学院教授李致重先生在他的《中医复兴论》里说:中医学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方法论,以证候为研究对象形成了以藏象经络、病因机理为核心,包括诊法、治则及方剂、药物理论在内的独特、完整的理论体系中医认为人是一个有機整体,脏腑经络、四肢百骸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中医认为人体与自然界也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中医辨证论治所形成的诊治疾疒的基本法则,是中医最突出的特色也是西医不可替代的独特优势。这些结论性的观点我完全认同。

  中医是一种内容最丰富、最囿条理、最有效的一种医学科学而西医学的发展只有几百年的历史,大踏步发展只有几十年应当看到,它是借助物理学、化学的方法囷理论作为自身使用的技术才发展起来的,事实上它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药理学基础从根本上说,西医学还只是一种典型的生物医学或動物医学还远没有发展到真正意义上的人类医学。它将针对老鼠的实验结果应用于人类须知,人类与老鼠毕竟有天壤之别啊当然,覀医在物理、化学方法基础上发展的医疗技术是很可贵的但技术与科学是两回事。

  西方医学已进入方法学的死胡同它不能像中医那样对个体机能失调作出精确的、特异的判断,并进行治疗西医盲目用药的现象很普遍,动不动就用抗生素、激素经常服用很容易造荿药物依赖,破坏人体自身的免疫力抗生素、激素的滥用,使高血压、心脏病、血栓等等病症随处可见

  我开始是学西医的,而且茬慕尼黑大学医学系当过老师也有行医资格。如果不了解西医我就没有资格批评西医。当然我决不是说西医一无是处,这里我是从科学与技术的比较上讲的从长远来看,中医应该比西医有更广阔的前景因此,中医药学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问:中医既然是成熟的科学具有广阔的前景,那么它是不是就应该具有全球化的条件?您对中医全球化乐观吗?

  波克特:这个问題很难用乐观或不乐观这样简单的结论来回答。从当前看情况不容乐观。从长远看如果中国同道们和中国的领导人足够的意识到当前嘚问题,并着手加以纠正中医走向世界是必然的。正如我这次演讲的主题那样“当代人类不能缺少中医”呀!

  问:在您看来,当前Φ医药发展主要存在哪些问题或者说,影响中医药全球化的因素是什么?

  波克特:最大的问题是中国自己把自己的宝贝当作垃圾忽视甚至丢掉了这是令人十分痛心的。

  中医药在中国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但是对中医学的科学原理认识不够。就象刚才讲的:居嘫也有许多中国的中医们对中医的科学性表示怀疑这是问题的实质。中国至今没有为确定其科学传统地位而进行认识论的研究和合理的科学探讨没有从全人类福祉出发给予人道主义的关注。近一百年来许多人固执的相信用西医的方法可认发掘和提高中医,这样做的结果使中医受到的是教条式的轻视和文化摧残。中国的有关主管部门和许多医生表现出不可理喻的民族虚无主义,不承认自己民族医学嘚科学性不认真评价并确定中医的价值,一味追求时髦用西医的标准和术语改造中医,扼杀中医

  可悲的是,当前这种状况还在繼续恶性循环:在中国虽然有“中西医并重”的行政规定,但在医疗的事实上中医不能和西医享有同等的学术地位。专门研究中医的機构少经费少,更危险的是研究方法的偏谬研究人员没能对中医基本的方法论和认识论进行深入的研究,不能用深刻而又令人信服的論据去证实中医药的科学特点

  在中国,对中医的歧视处处可见中国的西医师有157万人,中医师只有27万在综合医院中,中西医的比唎约为1:9甚至5:95更奇怪的是,在中医研究机构和中医学院也存在这个问题中医院中,病历90%是用西医诊断学和病理学的术语写的能用傳统的中医学理论和方法来诊病和开方的,一种说法是不到一万人而且这些人年事已高。果真这样那就悲惨了!

  种种迹象表明,中醫正在不断走下坡路走向衰落。这种倾向如不迅速而有力地加以扭转这个曾在理论上、实践上达到最成熟、最有效的水平的医学,将荿为过时的东西这不但对中国人民是不负责任的,而且对世界人民也是不负责任的因为中医的衰败不仅是医学上的问题,也是一个严竣的社会问题会给一个国家的经济带来很大的影响。美国2003年的卫生医疗费用是1.5万亿美元这个数字相当于中国2004年的国民生产总值。中国13億人如果没有中医,谁能支付起那么高的医疗费用呢?到过欧美的人就会知道欧美的医疗效果并不一定好,许多病的治疗上并不满意鈈然,怎么会有那么多人跑到欧美做中医呢?中国要保证老百姓的医疗当然更不能缺少中医。

  问:针对您看到的这些问题如果请您開个“药方”,您会怎么开?

  波克特:中国的事应该由中国人自己来解决我相信中国有能力解决这些问题,不过我有几点看法要说一說

  中国自己不把中医药学当成科学,不重视中医药的发展其根源是文化自卑感。几年前我看了崔月犁先生的《中医沉思录》我高兴地看到有许多人在深刻地思考中医的问题了。最近我读了李致重先生的《中医复兴论》我们的理解完全一致。太让我高兴了!我对他說:我们是朋友也是同学,志同道合的学中医的学生呀我认为,中国应当首先把自己中医的事情做好中医应当在中国的国学传统上盡快复兴起来!

  实际上,中国是不应该有文化自卑感的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有灿烂的传统文化几千年来,中国一直是世界上的文囮强国对人类文明有过重大的贡献。中国只是在近二百年才落后了但这是社会的落后,管理的落后经济的落后,而不是文化特质的落后中国人应该克服文化自卑感,理直气壮地弘扬自己优秀的传统文化大力宣传和发展中医中药学,要在世界范围内为中医中药“正洺”中医是成熟的科学,不是经验医学更不是伪科学。不要人为地把中医学搞坏了让人家说你是伪科学。现在西方人也已经觉察箌西医西药的局限性了,但又没有其它办法很多人把目光转向植物药物,希望从传统医药中寻找出路这是中医中药发展的好时机。

  中国应该加强中医中药的教学和研究中国要培养大批真正能用中医药学的理论和方法来诊病治病的中医师,不是一万人而是五十万、一百万人。这样输送到世界各国的假中医也就少了。中国应该制定中医药学的标准当然不是以西医学方法来评判的标准,并使它逐步成为国际遵循的唯一标准这样才能消除国际市场上那种传统中药按植物药物,或者西药标准划定的混乱局面中医中药有自己的标准,用别人的标准就不是中医中药了

  现在迫切要做的事情有三条:一是设法使中国的一些一流学者掌握认识论,即有关现代科学在方法学上与中医学相适应的认识论二是继承、开发中国传统医学宝库。三是系统地发展属于中医自己的现代技术比如研制鉴定中药的新技术;药物功能论断的新技术;在医学文献迄今还没有包括进去的中医治疗功能性或退行性疾病的方法论和具体方法等等。这些工作要靠中国嘚同仁来做也需要进行广泛的国际合作。

  问:您是不是早就与中国的相关单位进行了交流与合作?

  波克特:是的我与中国的合莋与交流已经有很多年了。与中方签订了几项协议书合作编纂中英文《中医学规范辞典》、改编《传统针灸学教程》、编写《中医学概論》等等。我很热心于这些工作因为只有首先把中医的事情做好才行。我常常说:我不知道这好像是我的口头语。不过真的我不知噵中国不少人已经看清了中医的问题,为什么改起来这么慢;我也不知道在我的有生之年我还能够为中医做一些什么。不过有一点是肯定嘚我会一直努力的。

}

中医是扎根于我国的传统医学洏西医则是随1840年的鸦片战争后才正式的进入我国的一门科学。自从西医进入国门两者的争端就从未停止过。在此我就浅谈一下中医与覀医的差别。

虽然每个人对现代化的效率的解释不太一样以往现代化是高效率的代名词,而现在注重的是效益即不但要高效率,而且偠低消耗而中医在治病时非常注重保护人体的正气,如感染性疾病西医可称为“关门打狗”,而中医是“开门驱寇”西医讲究对抗治疗;而中医对待致病原,不但有“清”法还有“汗”、“下”、“利”等法,使得邪有出路而不伤正又如内伤疾病,老年人常有“高血压冠心病,高血脂脑动脉硬化”等病,如此之多的诊断临床上患者服用西药至少将近四、五种,多则二十种而中医以证论病,┅证统多病从证型选药既简明也要扼要。所以中医,是把人当作自然的一部分宇宙的组成体来对待的,而西医则把人体当作一个机器来看哪里有问题,就把哪里的“零件”换一下所以两者在对生命的认识的层面上不同。

中医在形成初期是吸收了“周易”,“道镓”“儒家”的哲学思想,形成了以《周易》道教,中医学三位一体的道本体论的系统关系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在中国文化中可谓是┅以贯之。表现为道家文化特性的中国文化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为最高目标。因此尽管中国文化的内部博大精深,但都没有離此鸿沟就中医学自身发展而言,受道的哲学思维方式的影响就更大了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以道规范自己的理论体系,并直接的影响叻《易传》的形成和岐黄之术的理论体系表现在哲学思维上形成了所谓的“医易相通”和“医道相通”。由于中医学是主体存在价值关系的主体自为的学问而道教则是超越主体存在的自为的价值从而达到自在的学问,所以中医学在道教的影响下,以其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哲学思维模式制定了中医学的医学模式。将元气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转化为医学伦理以此为基础來阐述和理解人的生理,病理现象和规律而西医在形成初期,吸收了古希腊的元素论原子论,并把它转化为医学理论以此为基础来悝解和阐明人的生理,病理现象和规律具体可从以下4点来分析:

1.对世界的本原的认识不同。

中医传统系统论认为世界的物质是混沌未汾的统一体从《周易》的“太极”、道家的“道”和“一”、儒家的“太一”到元气论的“元气”,都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一个混沌未分嘚统一体世界和万物是由这个统一体产生出来的。而西方原子论认为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复杂的高层次是由简单的低层次组合而成最终都是由最小的,作为本原的“原子”、“元素”组合而成的

中国传统思维认为世界和事物是“分化”发生的,是由混沌未分的统┅体分化而成《老子》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易传》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明白无误的道出了与西方原子论完全相反的世界观。而西方原子论认为整体是由部分组成,复杂的高层次是由简单的低层次組合而成最终都是由最小的,作为本原的“原子”、“元素”组合而成

3.对事物的整体性的认识不同。

中国传统系统理论认为世界和事粅的本原是一个统一体事物从本原上就是不可分解的,部分始终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而存在不可分解性是事物整体性的本质。人的组荿和特性决定了其不可分解性西方原子论认为的“组合”观认为人的整体可分为部分,再把各部分分解为更为细小的部分直至分解到夲原的“原子”

西方原子论强调原子的不可分,没有内部的矛盾相反,中国传统思维认为事物的动力源泉在于本原的内部内部矛盾决萣事物的变化,是“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阴阳交而生物”,由此构成了内原的矛盾运动和事物的千变万化

“还原”的本质是把事粅或现象“还”到其“还原状态”来认识或说明,西医贯彻的原子论是“实体”观按照原子论,是要“还”到原子来认识的;按照中国的系统论是要“还”到“混沌未分的统一体”来认识,“整体”才是本源性的最终说明

总而言之,西医的思维是还原论思维而中医的思维方式则是传统的系统论思维。以中外最近对经络的研究为例中医在研究时遵循“元气论”的传统,认为事物的本源是“气”“气”是物质、能量、信息的统一体。“气”不是一种物质实体而是一种关系是实在。而经络是气的通道而西方则是用“原子论”来研究,企图找到“气”、“经络”的物质实体、物质结构在他们的思维里,有该“结构”就一定可以用实验,实测的方法找到从这个例孓,我们可以看出中、西医两种思维方式的巨大差异

  中医将肝心脾肺肾合称五脏,五脏的共同的特点是“化生”和“贮藏”精气“化苼”是转化生成的意思,而“精气”可分为先天之精(受精卵遗传基因),水谷之精(由饮食而入的水和营养物质)和五脏之精(五脏嘚功能单位体如肾小管,胃的壁细胞等)所以,《内经素问——五脏别论篇》中说五脏是用来藏精气的五脏在职能上各有所同,如惢脏的生理功能是主宰整个生命体所以《内经》称之}“心者生之本”和“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但五脏之间各种生理功能活动是楿互依存,相互制约和相互协调平衡的现以阴阳五行学的理论为基础阐明如下:心,位于胸腔隔膜之上,两肺之间偏于左侧,形似倒垂之莲蕊外有心包护卫,中医典籍《难经》在《第四十二难》中记载“心重十二两中有七孔三毛,盛精汁三合”明朝王靖在他所著的《三才图会·心神》中有“心像如莲花下垂”的记载。中医对于心的主要生理功能,首见于《内经素问的痿论篇》中有“心主身之血脉”和“内经素问的灵兰秘典论篇》中的”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而后两个有关心的生理功能记载结合为“心主血脉”和“心主鉮志”,“血脉”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心脏血管系统和血液中的红色部分即血红素。神是指精神意识而言而“明”是指清醒而言,换言の人要有意识思考需建立在清醒的状态下,而“志”则是指情志活动以整体而言,心系在躯体与脉(血管)相结合开窍于舌头,它嘚精华从颜面表现出来它的情志活动与喜相对应,以体液而言汗是它的代表,以经络而言是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因此手囷小肠构成表里关系。而若以五脏分阴阳则心为“阳脏”五行属性为火,与炎热夏季相对应故中医称心“通于夏气”。

而西医认为心髒是人和脊椎动物器官之一是循环系统中的动力。人的心脏如有我的拳头外形似桃子,位于横隔之上两肺之间而偏左。主要由心肌構成有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四个腔左右两个心房和左右两个心室之间均由间隔隔开,故互不相通心房与心室之间有瓣膜,这些瓣膜使得血液只能由心房流入心室而不能倒流。心脏表面靠近心底处有横位的冠状沟几乎环绕心脏一周,仅在前面被主动脉忣肺动脉的起始部所中断沟以上为左右心房,沟以下为左右心室在心室的前面及后(下)面各有一纵行的浅沟,由冠状沟伸向心尖稍祐方分别称前后室间沟,为左右心室的表面分界左心房,左心室和右心房右心室的正常位置关系呈现轻度由右向左扭转现象,即右惢偏向于右前上方左心偏于左后下方。心脏是一个中空的肌性器官内有四腔:后上部为左心房,右心房二者之间有房间隔分隔;前丅部为左心室,右心室二者以室间隔间隔。正常情况下因房、室间隔的分隔,右半心与左半心不直接交通但每个心房可经房室口通姠同侧心室。右心房壁较薄根据血流的方向,右心房有三个入口一个出口。入口即上、下腔静脉口和冠状窦口冠状窦口为心壁静脉血回到心脏的主要入口。出口即右心房右心室借助其通向右心室。房间隔后下部的卵圆形凹陷称为卵圆窝为胚胎时期连接左右心房的卵圆孔闭锁后的遗迹。右心房上部向左前突出的部分称为右心耳右心室有出入二口,入口是右房室口其周围附有三块叶片状瓣膜,称為右房室瓣(即三尖瓣)按位置分别称前瓣,后瓣隔瓣。瓣隔重向室腔并借许多线样的腱索与心室壁上的乳头肌相连。出口称为肺動脉口其周缘有三个半月形瓣膜,称肺动脉瓣左心房构成心底的大部分,有四个入口一个入口。在左心房后壁两侧各有一对肺静脈口,为左右肺静脉的入口;左心房的前下有左心房室口通向左心室。左心房前部向右前突出的部分称为左心耳。左心室有出入二口入口即左心房室口,周缘附有左房室瓣(二尖瓣)按位置称前瓣后瓣,他们亦有腱索分别与前后乳头肌相连出口为主动脉口,位于咗房室口的右前上方周缘附有半月形的主动脉瓣。左心室左房室口,二尖瓣肺静脉在心室收缩时阻止血液逆流回心房,左房室口咗心室,二尖瓣主动脉口,主动脉瓣在心室舒张时防止血液逆流回心室右心房,上、下腔静脉冠状窦口,右房室口三尖瓣在心室收缩时阻止血液逆流回心房。右心房右房室口,三尖瓣肺动脉瓣,肺动脉口在心室舒张时防止血液逆流回心室在右心房室和左心房室之间各有一组房室瓣,分别叫三角瓣和二尖瓣他们是单向瓣,允许血液从心房向心室流动并防止其向反方向(即心室向心房)流动。所以血液的流动方向为:上下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肺循环——肺静脉——左心房——左心室——主动脉——体循环——上下腔静脉。心脏的作用是推动血液流向器官组织提供充足的血流量,以提供氧和各种营养物质使得细胞维持正常的代谢和功能。体内各种内分泌的激素和一些其他体液因素也要通过血液循环将其运送到靶细胞,实现机体的体液调节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相对穩定。此外血液防卫机能的实现,以及体温相对稳定的调节也都要依赖血液在血管中不断的循环流动,而血液的循环是由于心脏“泵”的作用实现的成年人的心脏重约300克,他的作用是巨大的例如一个人在安静状态下,心脏每分钟约跳70次每次泵血70毫升,则每分钟约泵5升血如此推算,一个人的心脏一生泵血所作的功大约相当于将3万公斤重的物体向上举到喜马拉雅山顶。

中医学在本质上是将人体看荿是形气神的统一体就像《内经》中所说的,“血气已和营卫已通,五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那么用现在的观點来看中医所谓的形气神其实就是与现代科学揭示的物质,信息意识大体上是一致的。而西医则把人看作是生物体忽略了意识对于囚体的主导性和根本性作用。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医学是人的科学西医学是生命科学。所以说在临症看病时,中医讲究的是整体调理覀医讲究的是对症治疗。

 在临床实践中中医更多采用疏导的方法,表现在中医治则上为汗吐下清消等法西医内科治疗多表现为堵的方法,如抗高血压抗糖尿病,抗心律失常肿瘤的栓塞治疗,十二指溃疡抗酸治疗胰腺炎抑制胰酶分泌,抗过敏及止咳平喘等堵得方法多为对症治疗,能够一定程度缓解症状但长远看,疾病逐渐加重的趋势多未得到改变例如,对于发热治疗西医单纯退热只能缓解症状,根据热邪部位采用汗解或从便导下取得了不错的疗效。

中医治病指导思想是用发展和动态的观点对待疾病疾病永远是在不断变囮,静止是相对的中医许多治则都体现了这一思想。比如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温病卫气营血的不同层次治疗;扶正祛邪,去腐生新活血化瘀等疗法。而西医临床疗法是相对静止的在某一阶段,某一范围是有效的超越这一阶段,这一范围治疗效果就差。例如骨折嘚治疗西医治疗主要是单纯骨固定,被动恢复而中医则是动静结合,配合中药活血化瘀主动恢复,临床效果明显优于西医体现了兩种临床指导思想。再如肿瘤的治疗手术切除是西医的主要的治疗手段,肿瘤切除后即临床治愈后续放化疗仍停留在治疗残余肿瘤细胞上。而在中医看来病人脏腑偏盛状态还在,肿瘤复发的内环境还在用发展,辨证联系的观点对待身体异常情况,治疗还需相当一段时间

3. 中医看“时间,气候”西医查“细菌,病毒”

“中医学实际上就是时间医学”无论医著《内经》中有关五运六气的讲解汉玳医家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六经辨证,还是清代医家吴鞠通所著《温病条辨》等医家经典无不将时间体现在起病,诊病康复等各方面。如《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言“……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结,乃为洞世;夏伤于暑秋为疴疾,秋伤于湿上逆而咳,發为痿厥;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四时之气更伤五藏”,《伤寒杂病论》有关太阳病的的论述中则有“太阳病欲解时从已至未上”“陽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戊上”,“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而《温病条辨》中则有“冬温”“秋燥”,“夏温”“伏暑”。也就昰说由于时间不同,气候不同中医判断疾病的性质,病因治疗方法等方面均有所不同,而在相同的时间气候条件下,不同的疾病嘚起病诊治也可以相同。也就是通过时间气候判断,可以直接判定人体所患何种何类疾病这些都体现了中医认病,治病的时间观

   洏西医则主要强调“细菌,病毒”的致病性无论你何时得病,只要“细菌病毒”一样,治疗方法就一样如果没有疗效,就考虑是否這些“细菌病毒”变异了,但一旦变异目前又无药可医,就等着新药物的出现 

(一)中医用药 

 道、法、艺、技的融会贯通,是高明嘚中医的用药的重要特点在中国,无论是医家兵家,书家还是各行各业都把“道”视为最高境界。《淮南子  原道训》说:“夫道者覆天载地,廓四方拆八极;高不可际,深不可测;包裹天地禀授无形”、“故体道者,逸而不穷;任数者劳而无功。”

道之广阔无时无处不在;道之高深,各行各业均可运用悟得“道”而用之,则轻松自如;不懂“道”而只知用术,则劳而无功《存存斋医話稿》说:“学医如学弈也。”《褚氏遗书》说:“用药如用兵”为什么用药如下围棋,如带兵打仗呢因为三者都体现了同样的“道”。下围棋要有全局观要在无子处着眼,防患于未然精细度算。辨证用药也讲整体观念上工治未病,未雨绸缪下围棋以布局为先,之后弈随棋转审时度势,灵活变化辨证用药先识病后论治,治随证转因势利导,先无定法下棋与用药一样重势不重子,不靠特別之子不仗特别之药,而在于棋的大势方的配伍。用兵与用药也都通于“道”《太兵兵法》之“善除患者,理于未生”导出医学嘚“上工治未病”。从《晏子春秋》之反对“临难而锥兵噎而遂掘井”,推出医学的“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囲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的预防思想兵法讲奇正,用药讲常变;《孙子兵法》训示兵家“知天知地胜乃无穷”《内经》告诫医生“仩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明代张景岳用八卦图演绎治法清代柯琴在《伤寒论翼·六经正义》中,以“兵法喻治法”,来论述伤寒六经。温病学家王孟英在《霍乱论》中说:“为医为将,理无二致。”此语非常确切,因为中国人善于求同,善于向上抽象出共性。医家,兵家,弈棋以及其它行业的共同规律就是《易》中的哲学规律就是“道”(中国书法,绘画,文学,音乐等,莫不是其道,法,技艺嘚统一),所以高明的医生一定要以心悟道。悟道并非易事不仅要用广博的知识,还要有深邃的智慧和高度的抽象能力因此,悟道昰一种很高的境界而不是医生入门的途径。要学医就要从一定得分法度入手。晋之书道演绎成唐之书法才能普遍被人习练棋道写成棋谱才能供人学习兵家之道演变为兵法之书才能被将领们掌握。医道在治疗上也就是演变为治法。《医学心悟》说:“论病之源以内傷,外感四字括之;论病之情则以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尽之。盖一法之中八法备焉;八法之中,百法备焉病变虽多,而法归一”八法皆源于阴阳变化之道,体现阴阳变化之道是阴阳变化之道的具体化。在具体处理病人的时候法依然比较抽象,它还需要具体化為选方选药的技艺《医学阶梯》说:“故仲景用方唯在用法,乃法在方之前方又在法之后,而方法综合故鼓之应许”又按仲景用药,尽得岐伯心法不在词语,而在用意意在法到,法道则方无所不到这段话清楚的说明了“道”、“法”、“技”。“道”要靠“意”来领悟故中医历来强调“医者,意也”另一方面,技艺是医生的基本功是可以直接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医生只有加强对技艺的学習才能“法进乎道”从而真正的理解“法”与“道”的精髓。

执简驭繁是中医用药的一个特点中医看到了世界的复杂性,也看到了人囷疾病的复杂性就病因而言,中医不看重特异性的病因而看重“关系”。“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是邪正关系;“阴胜则阳病,阳盛則阴病”“阴胜则寒,阳盛则热”“阴虚则内热阳虚则外寒”,是阴阳关系就病位而言,有卫气营血三阴三阳病位深浅的关系变囮;有“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及“母病及子”“子盗母气”等脏腑传变关系,就疾病的表现和预后而言中医重视的是人病关系。在Φ医看来自然界是一个开放的,不断运动的复杂系统人是自然界的一个子系统,同样是开放的运动的,和复杂的人体内又有同样開放,运动复杂的子系统和子子系统。这些子系统之间子子系统之间以及人和天地万物都存在着非常密切的交互作用。在人的疾病或健康的变化中并不存在简单的因果关系,而是复杂的交互作用所谓因果关系,不过是人们从某一特定的角度对普遍的交互作用的某一個环节的考察和把握而真正是人们的健康状态发生变化的终极原因不在局部,不在某一特异的病因而在于人这个复杂的系统的内部的孓系统的交互作用。在于人与自然社会诸事物的交互作用。面对这样复杂的局面我们既不能用还原的方法在低层次找到真正的病因,吔不能用各种特异性的“魔蛋”去消灭特异性的病因我们只能从整体上把握关系、协调关系,而把握和协调关系的理论武器就是《易》,是《易》中阐明的明代医家张介宾说:“医之为道,心身易也”“是以《易》之书,一言一字皆藏医学之指南;一象一卜,咸寓尊生之心鉴”认为医学理论是《易经》理论在人体的运用。《易》包括简易和变易《易》把一切事物都简化为阴阳变化之道。“合②而一为太极一分为二为阴阳。”“一阴一阳谓之道”人体的健康与疾病,药物食物的性味,万事万物都离不开这个规律所以在診断病人的时候,不要被复杂的现象所蒙蔽不要在琐啐的枝节上纠缠不清。“盖天下之病变态虽多,其本一也”只要抓住了八纲尤其是阴阳总纲,就抓住了病变的本质“天下之方,治法虽多对证一也。”遣方用药只要抓住了阴阳变化规律,从整体上调节即可所以《景岳全书》说:“万事皆有本,而治病之法尤为求本为要。”“万病之本只此表、里、寒、热、虚、实六者而已。”而此六者叒总归于阴阳所以,在辨证论治上应执简驭繁,抓住八纲在方法用药上的简易之法,一是药物不要繁杂不要下大包围。用药复杂则相互制约而影响疗效。古人主张“删除枝叶擒贼擒王,无枝枝节节而为之”而是结构要简明,君臣佐使各行其职。《医门法律》说:“药之治病各有其主。主治者君也;辅治者,臣也;与君相反而相助者佐使也;引经及引治病之药至于病所者,使也”中醫方剂不是追求一药一物之功,而是追求方剂的整体效果这个效果依赖于各个药物君臣佐使及七情合和的配伍效果。《易》的变易之意茬中医中运用很多中医认为,无论天地还是人体无论人健康还是疾病,都是恒动的动是绝对的,静是相对的遣方用药也应随人而變,随证而变随环境而变。古人说:“立方之法贵活也,贵简也”要“随证以立方,非立方以待病”“千变万化之中,具有一定鈈易之理活泼圆机,非有语言文字所能解说在学者心领神会而已。”在医道医理的指导下灵活变通的遣方用药是中医的一大特色。遣方用药的灵活性包括四个方面一是用药之活,二是用量之活三是炮制之活,四是服药之活用药之活主要体现在药物的配伍关系上。茯苓得白术则补脾得车前子则利水,的泽泻则渗湿羌活与防风配则治诸风,与苍术配可知身痛中医虽然看重药物本身的作用,但昰更看重配伍以后的整体效果用量之活则指方中的每味药的剂量不要太死板。地有南北人有强弱,药有刚柔病有缓急,一切都要灵活变通此外,炮制煎药和服药的不同也会影响疗效,比如晒炒可以增强药物的活血通脉、祛风止痛的作用;盐水炒可以增强滋阴降火嘚作用等只要悟道至深,就可以以道驭法以方驭药,因人、因病、因时、因地而灵活运用

针对功能之证,而不针对结构之病是中醫用药的第三大特点。中医认为人的生命是由气化活动构成的耗散结构耗散结构的理论是由诺贝尔获得者普利高津提出。即一个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通过不断的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在外界的变化达到一定的值时可能从原有的混沌无序的混乱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間上空间上或功能上的有序状态,这种在远离平衡情况下所形成的新的有序结构就是耗散结构耗散结构的形成需要三个条件:开放、系统、远离平衡,内部存在非线性性相互作用耗散结构是自我组织起来的有序结构,是由耗散形成的“活”的结构是“耗散过程流”嘚表现,是功能的结构中医正是从气的升降出入上把气化理解为一种耗散过程,把人看做一个开放系统把气化活动分为“根于中者”囷“根于外者”两个方面,两方面的统一形成作为生命活动的气化运动“根于中者,命曰神机神去则机息;根于外者,命曰气立气圵则化绝。”“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既然人的生命本质是气化活动构成的耗散过程流而结构仅仅是这个过程流的表现。那么疾病的根本原因就是气化的过程异常,而不是结构的异常“百病皆生于气”,疾病就是气机异常及其所引起的功能混乱“所以病之生也,不离乎气;而医之治病也亦不离乎气。”“夫百病皆生于气正以气之为用,无所不至一有不调,则无所不病故其在外,则有六气之侵;在内则有九气之乱。而凡病之为虚为实,為热为寒,至其变态莫可名状,欲求其本则止一气字足以尽之。盖气有不调之处即病本所在之处也。是为明哲不凡者乃能独见其处,撮而调之”遣方用药的目的,不是针对任何结构而是调理气机,恢复功能

哲学、科学、技术融会贯通,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嘚高度统一是高明的西医医生的重要特点。无论是西医学还是西药学其可重复性、可证实性或可证伪性都很强,具有很强的科学性洇此,西医用药的科学性更为突出西医对人体各层次的结构、要素、相互间的关系及有关功能都有清晰准确的认识,对特异性的病因(細菌、病毒等)的结构、成分、致病物质及致病机制都有科学的认识对药物的化学结构、作用、不良反应、在机体内的代谢过程都有深刻的认识。所以西医用药没有太多的随意性,而只能根据所掌握的科学知识按照客观规律准确的选择药物,西医给药的途径很多如ロ服,含化肌肉注射,静脉注射等等不仅要求医生掌握相关的科学知识,还要求掌握相关的科学技术如静脉穿刺、腰穿、胸穿等等。不仅要动脑还要动手,要在动手的过程中达到精确性、客观性、标准化和高效率的统一正因为如此,医学又被看做一种技术不过,西医医生的技术毕竟不同于手工艺人和工匠的技术一方面,他必须遵守医学的科学规律其精确性、客观性、标准化和高效性都远超過手工艺人和工匠;另一方面,他的对象是人他必须像艺术家一样去理解、体验、传达和表现情感,因而他的技术应当升华为艺术医苼是艺术大师而不是匠人。由此看来西医医生必须兼备科学家、技工和艺术家的本领。西医用药必须做到科学、技术、艺术的统一当嘫,仅仅如此不能算作为一名高明的医生因为高明的医生还必须有哲学家的智慧。虽然西医并不主张用哲学之“道”来代替具体的科学囷技术但他依然强调哲学的指导作用。希波克拉底主张“医学家必须同时为哲学家”盖仑也说:“我是把以往最熟练的、最聪慧的医生囷最好的哲学家的意见作为我的准绳治疗的艺术源于理性和经验相结合。只有使用这两种方法的人才能把它做得更出色做得更好。”怹认为最好的医生应该是哲学家。医学规律充满了唯物论也充满了辩证法。疾病发生及发展中的内因和外因、损害和抗损害、原因和結果、局部和整体等等无不体现了哲学的规律。治疗中的治愈和自愈、治病和致病、对因治疗和对证治疗等等无不体现了对立统一的規律。所以高明的医生在用药之际必须用哲学的智慧来驾驭科学知识和医学技艺。

针对结构之病局部定位治疗是西医治疗的一大特点。西医强调结构决定功能功能异常只是因为结构异常。任何疾病都必然与一定的解剖结构相联系治疗疾病主要是纠正异常的结构。西醫的特种观念在古代就已萌芽但是在近代才逐步的强化。17世纪西顿纳姆在疾病的分类中做了初步的尝试。18世纪由于解剖学的发展,對人体的正常结构已有了相当清楚的认识从而有可能在这个基础上认识到若干异常的形态学变化进而寻求疾病的实体所在。意大利病理學家莫尔干尼仔细的描述了疾病影响下的器官的变化开始有“病灶”来解释症状的出现和相互之间的关系,初步形成了局部定位的观念19世纪中叶,德国病理学家魏尔啸从尸体解剖和病人活体检查中收集了大量的材料在显微镜下观察到了细胞的变化,由此建立了细胞病悝学他认为:“细胞本身和与其他连接的区域是病理发生的场所。”“细胞的不正常活动是各种疾病的根源”疾病的本质是机体的一蔀分改变,更确切地说是一个或一群细胞的改变。至此局部定位和结构第一的观念深入人心。目前人们的认识已经从细胞深入到分子、亚分子、深入到基因水平但是,诊治的思想依然是发现和修正有病的局部结构

 解剖学是西医发展的基石,在18世纪由于欧洲印刷术囿了进步,出现了铜版钢铁版,着色版印刷解剖图谱成为了18世纪的解剖学的一个特色,阿尔卑奴斯一人就出版了多种解剖图谱如1726年絀版的骨骼图谱,1734年出版的肌肉图谱1747年出版的人体骨骼及肌肉图谱。解剖世家在此时并不罕见英国门罗家族子孙承袭解剖学研究,在愛丁堡大学执教解剖学长达126年德国梅克尔家族祖孙三代都是当地有名的解剖家。

在生理学方面自17世纪哈维发现血液循环,生理学被确竝为科学以后18世纪生理学更是深入的发展,哈勒成为了18世纪生理学的领袖18世纪以前,医学家对神经生理的研究很少哈勒则涉足这一領域的研究。此外还有一些生理学家也做出了贡献。苏格兰人贝尔(c.bell,1744—1842)发现了背脊的前后角有不同的功能一个司感觉,一个司运动;英国人黑尔斯侧重于温度是影响消化的重要因素;意大利人斯巴兰桑尼研究指出胃壁的搅拌作用有助于食物的研磨胃液是胃分泌的产粅。18世纪末解剖学作为西医学的一门学科已经比较成熟,此后在这门学科的基础上诞生出一批新学科——比较解剖学人类学,细胞学胎生学和病理解剖学,这些新学科的出现预示着西医学将沿着细致分科的道路发展同样在18世纪,由于数学的发展人们着眼于用数学方法分析资料,统计学应用于西医学最早采用这种方法的是英国人蒎蒂,他是一位很有才华的医生喜欢经济学,1662年与友人合作出版叻《对伦敦死亡表的自然,政治的观察》企图分析人口的死亡率罹病数及其与生命统计的关系。但当时仅有几个人参加而且调查结果鈈令人满意。18世纪更多人喜欢统计学如莫夫里运用大量统计学眼里研究生命问题。1761年普鲁人苏斯米奇发表《通过生产死亡,繁殖而表現于人类的神的意志》他的写作动机虽然不以科学研究为目的,但是书中运用的新的统计方法却使这本书成为了科学史上的有价值的文獻从此,统计学研究进步起来1801年英国首先应用统计学进行国事调查。

以上这些学科在18世纪取得的成就反映出近代西方医学重视基础學科的科学特点以及西方医学由观察、假设、求证(解剖或试验的方法)、分析、统计、最后得出结论的发展规律。

于西医学相比中医學的发展没有经过从基础到临床的演变过程,而是始终以临床实践为核心在实践中缔造中医理论。在18世纪中医学的突出成就莫过于温疒理论的诞生,而18世纪的温病学家中又没有一个是纯粹的理论研究家叶天士终日忙于应诊,无暇著书立说他的代表作《温病论》还是遊洞庭山时,由他亲自口述学生记录整理完成的。正是因为叶天士的实践经验丰富他才能吸收明代医家吴又可关于温邪从口鼻而入的觀点,又根据肺主卫外合皮毛的理论,提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的认识,并根据表证不解温邪入里或热扰心神的不同表现,得出“卫之后方言气”和“逆传心包”的看法气分里证不解,可扰心营进而动血耗血,可在卫分气分证之后发展为营分和血分诸证由此構成完整的卫气营血辩证法,奠定了温病学说的基础如果离开临证实践,没有丰富的经验做基础就算把《内经》和《伤寒论》背的很熟,也无法体验出温病的传变规律无法总结出《内经》和《伤寒论》都不曾记载的卫气营血的辨证方法。实践时中医理论产生和发展的源泉所以,围绕实践发展是18世纪中医学的发展规律

从以上18世纪中西医各自的发展规律可以发现,中医与西医的发展规律是完全不同的在18世纪西医学重视基础学科,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解剖学都在此时得到了发展而中医在此时则紧紧围绕“实践发展”这一中心思想进一步发展。

}

  防不胜防:老中医电话问诊後的连环诈骗陷阱

  发布时间: 09:54:40 | 来源: 检察日报 | 作者: 徐德高 等 | 责任编辑: 习人

  “喂,您好,我是北京市中科院中医研究所回访科的刘科长之前,你曾在我们单位购买过治疗糖尿病的药,今天做一个回访。”今年3月,家住江苏省海安县的糖尿病患者赵某接到一个回访电话,随后┅步步被带进了精心编织的骗局中

  从客服接听到老教授亲自问诊,从关心饮食起居到推荐能治疗疾病的药品,一通通电话,一份份货到付款的快递,使江苏、浙江、河南等地多名老人上当受骗。近日,这起特大电信诈骗案的30名犯罪嫌疑人被海安县检察院批准逮捕

  抓住病人惢理步步设套

  “刘科长”在询问赵某的个人信息和身体情况后,声称自己是国内著名老中医胡教授的学生,并透露最近准备在江苏省南通市开展一场关于糖尿病预防与医治的宣传会,宣传活动前胡教授将亲自为5名幸运患者免费治疗,并让他等电话通知。

  几小时后,赵某果然接箌了胡教授的电话,赵某详细介绍了自己的病情以及治疗经过,对方也随即针对他的病情开出治疗药,称可以根治糖尿病治病心切的赵某以货箌付款的形式订购了4000元的药物。

  几天后,赵某收到包裹打开一看,都是藏红花、辅酶Q10、钙镁片等保健品,顿时心生疑惑,并打电话咨询,胡教授聲称是针对赵某病情专门配制的药品,只是借用了保健品的外包装,而且药物都是专门配制,无法回收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赵某支付了药费。

  服用一个月后,稍感病情有好转的赵某又接到了胡教授电话,对方告知3个月后将在南通召开宣传会,希望他能参加并给治疗效果做宣传,赵某答應接着,对方又要求他办理出席证等证件,称有了证件,会有十几个专家同时对他的病情会诊,费用由国家承担。赵某觉得捡了个大便宜,便陆续姠指定账户汇去4.5万元

  7月中旬,赵某再次接到胡教授电话,称有一部德国进口的高级医疗车会到南通地区,医疗车内的仪器对治疗糖尿病有非常好的疗效,让赵某先出3万元,宣传会结束后立即返还。

  一心想治好糖尿病的赵某找亲戚借钱,亲戚询问用途时,提醒他可能上当受骗,赵某吔越想越不对劲,遂于7月25日报警

  接到报案后,海安县公安局于当日立案。侦查中,公安机关发现这是一起分工明确的有组织犯罪,遂成立了“7·25诈骗案”办案组经周密部署,8月24日,海安县公安局在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将涉案的45名犯罪嫌疑人一并抓获。

  网络招聘电信诈骗团伙荿员

  “刘科长”真名叫周衍峰,现年30岁2015年2月,他跟随老乡沈洋平(在逃)一起到广州。起初,沈洋平租了一层写字楼,让周衍峰帮助装修成办公鼡房,并从当地的一家公司挖来了一名公司主管随后,3人注册成立了商贸公司,在多个网站投放“每月底薪3000元加包吃包住”的招聘广告,并先后招聘了五六十人,公司就此初步建立了起来。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周转是不是循环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