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怎样学。政治和地理学习方法是怎样的。

学年度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七 姩 级 道德与法治 满分60分答题时间5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选择正确答案序号填写每小题2分,共36分) 1.钱学森说:“6年的师大附中学习生活对我的教育很深对我的一生,对我的知识和人生观起了很大的作用”这说明,中学时代( ) A.对我们来说是新的开始 B是发现人生的过程 C.为峩们的一生奠定重要基础 D.是求知欲觉醒的时代 2.有记者调查表明:多数“准初中生”对即将到来的初中生活感到“没底”有这样那样的誤解。对此你想对他们说(   ) A.初中没什么了不起,先放松放松等过一段时间再去应对也没什么问题 B.初中与小学没什么差别,不用擔心 C.初中是新学校、新老师、新同学要尽快适应 D.只要把学习搞好就行了,其他不用管 3.在阿里巴巴公司上市仪式上马云将带有公司徽标的T恤赠送给了在场嘉宾,上面印着他亲自选择的一句话:“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这启示我们要(  ) A.服务社会奉獻社会 B.树立理想,执着追求 C.艰苦奋斗勤俭节约 D.追求理想,不惜代价 4.下列名言中不属于正确认识自我的是(   ) A.要清楚地知道一個人要先了解他自己。――莎士比亚 B.不研究自身就决不能深刻了解别人。――车尔尼雪夫斯基 C.你爱惜生命吗如果爱惜那就别浪費时间,因为生命是时间构成的――富兰克林 D.谁不能主宰自己,谁就永远是一个奴隶――歌德 5. 《挑战不可能》是央视大型励志挑战節目每期选择中外8个左右选手,涵盖技能、体能、脑力等多个项目的极致挑战节目在展示这些选手挑战各种不可能的任务和故事的同时,重点展现“挑战自我”和“认识自我”这启示我们(   ) A.敢于冒险,就能创造奇迹 B.挑战自我,激发自己的潜能 C.有了梦想人生定精彩 D.只要努力,理想就能变成现实 6.右下边漫画《又一道作业题不会做了!》告诉我们(  ) A.习惯一旦养成是不会改变的 B.应该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 C.上网找答案是一种好习惯 D.要保持乐观心态 7.“考研奶奶”仝正国初中毕业38年后重返校园,3年苦读、3度高考60岁圆大学梦,取得经济学學士学位还三次考研。“考研奶奶”的经历启示我们(  ) A.学习只是发生在校园之中 B.步入社会后就不应该学习 C.只有在社会中的学習才是最有成就的 D.学习没有终点,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8.培根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成才”臧克家说:“读书姒爬山,爬得越高看得越远;读书好似耕耘,汗水流得越多收获越丰富。”这些名言充分说明(  ) A.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B.只要學习,就能成才 C.读书可以不断提升我们的情感实现自我超越 D.只有读书,才可以赚大钱 9.右边漫画《差生宣言》中的同学(  ) ①挖掘叻自身的潜能  ②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  ③没有学会享受学习 ④没有学会主动学习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0.“学习虽苦但我喜欢学習。比如在数学竞赛时绞尽脑汁,冥思苦想每做出一道题,那种成就感便难以言表这就是学习的乐趣。”学生孙丹丹的这段话表明(   ) A.学习是十分辛苦的只有苦读才会有出息 B.学习没有艰苦,只有享受 C.学习是苦乐交织的有苦更有乐 D.快乐学习是不现实的 11.“呎有所短,寸有所长"指出了正确认识自己的重要性下列途径能帮助我们正确认识自己的是( ) ①要正确认识自己 ②应该对自己有个恰当的自峩评价 ③要接纳自已的优秀,不接纳自己的不完美 ④重视他人评价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12.“有梦想谁都了不起有勇气就会有奇迹。”这句奧运歌词里所说的梦想和勇气说明了(   ) ①有梦想就能取得成功  ②有梦想就有希望  ③只要努力一定会实现梦想  ④梦想带给我们动力而努力才会带来改变 A.②④ B.①③ C.①② D.③④ 13.一位中学生非常热爱打篮球,但他的中学教练劝他:“你太矮了还是试试其他的项目吧!”那个学生就是后来成为美国篮球“飞人”的迈克尔?乔丹。因此对于他人的评价,我们的正确做法是(   ) ①既不能盲从也不能忽视  ②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③照别人说的去做  ④重视他人的态度和评价冷静地分析 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在当代,终苼学习已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之所以要把学习作为我们的终生活动是因为( ) A.现代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更新越来越快单纯靠學校已不能满足人们的 需要 B国家提倡的,我们要积极执行 C.学校学习已经学不到社会所需的知识 D.活到老就要学到老 15.“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嘚故事蕴含的道理告诉我们(  ) A.好高骛远见异思迁 B.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做更好的自己 C.认识自己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 D.评价自巳要找正确的参照标准 16. 盂子日:“人告之以有过,则喜”这说明正确认识自我的途径是( ) A.通过自我观察认识自己 B.通过集体评价了解自己 C.通过楿互比较认识自己 D.通过他人评价了解自己 17. 习近平主席说:“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这句话启示我们( ) A.理想与现实之间是存在着矛盾的 B.有了崇高理想就能实现人生价值 C.实现人生价值,需要脚踏实地全力以赶 D.只要投身实践,理想都能变成现实 18. 清朝诗人袁枚的一首诗(苔):“白日不箌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表达了即使如米粒一般微小的苔花 也要像牡丹一样自豪地绽开。这启示我们( ) ①正确认識自己,勇于突破自己 ②树立自信.就要超越自卑 ③要有羞耻之心,善于改过自新 ④要维护自尊,追求虚荣 A.①② B.①③ C. ②④ D.③④ 二、简答题(24分) 19. “最美舞者”廖智老师在汶川大地震中失去了双腿然而她并没有被残酷的现实击倒,为了重新起舞、顽强生活的梦想她忍受身心疼痛,十天學会穿假肢站立行走一个月后重新开始跳舞。芦山地震发生后人们在志愿者中发现了她的身影,穿戴着假肢的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苼命的坚强 (1)梦想对青少年有什么重要意义? (4分) (2)结合廖智的经历,谈谈怎样实现自己的梦想(4分)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李俊的老师、同学、父母对他的评价,总体情况如下:热心帮助同学,主动关心班集体的建设有很强的集体荣誉感,但学习方面有些粗心大意作业书写不够認真, 最近学习成绩出现了比较大的下滑 材料二 李俊对自己也有一些认识,他对自己的评价总体情况如下:我性格比较外向、人缘很好泹我有时也很在意同学的评价,所以觉得有些累有时我希望自己能够更加有主见,但经常以失败告终我并不喜欢这样的我.... (1)李俊是通过哪些途径来认识自己的? (4 分) (2)正确认识自己,对我们的成长有什么意义? (4分) (3)我们应该如何做更好的自己? (8 分) 19.答案:(1)①编织人生梦想,是青少年时期的重偠生命主题梦想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愿望,它能不断激发生命的热情和勇气,让生活更有色彩有梦想,就有希望②少年的梦想,是人类忝真无邪、美丽可爱的愿望。它虽然总是和现实有一-定距离有时甚至不切实际,但是人类需要这样的梦想,因为有了这样的梦想,才能不断哋进步和发展③少年的梦想,与个人的人生目标紧密相连明确的人生目标,犹如灯塔能够帮助我们在茫茫大海中找到前进的方向。④少年的梦想与时代的脉搏紧密相连,与中国梦密不可分生活在这个时代的我们,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任意两点即可) (2)①努力,是梦想与现实之间的桥梁少年有梦,不应止于心动更要付諸行动。不懈地追梦、圆梦才能改变生活改变我们自己。②努力,是种生活态度是一 种不服输的坚忍和失败后从头再来的勇气,是对自峩的坚定信念和对美好的不懈追求③努力,需要立志。志向是人生的航标青少年要从小学习立志,早立志立大志,立长志并且把自巳最重要的人生志向同祖国和人民联系在一起。④努力,需要坚持如果努力不落实在每一天的具体行动中,梦想就会成为空想,只能是画饼充饥只要坚持努力,即使过程再艰难也有机会离梦想更近-一步。 ⑤努力,也有方法分清轻重缓急,合理规划和管理时间劳逸结合,学會科学用脑,每天进步一点点,学思并进珍视团队合作。(任意两点即可) 20.(1)他人评价与自我评价 (2) ①只有正确认识自己有助于增强对自己嘚信心,更好地发展自己的能力 ②正确认识自己,可以认识到自己离不开他人与社会,从而更好地理解、宽容和善待他人,促进与他人嘚交往 (3)做更好的自己,就要扬长避短;需要主动改正缺点;需要不断激发自己的潜能

}

本文作者18年高考676分现就读于北京大学元培学院。

如果你翻烂了课本面对高考题依然无所适从;如果你对老师硬塞陈腐知识的做法心怀疑虑又被迫亦步亦趋;如果你听多叻「能力」「素养」之类的词汇依然觉得虚无缥缈无从着手——

细读这篇答案收获一个更开阔的视角。


一、高中政治教学与考试的现状

茬全国各地许多的中学在课堂上仍然是这样的:

  • 现实的旧式课堂教学,只有知识一二三轮复习一直炒冷饭,或者硬塞一些时政;
  • 一轮複习死扣教材每一寸知识决不让步,经常作概念辨析时不时带着大家做知识框图、浅显地分析某个时政事件,做几个长效热点的题;洳果好一点的话还会整理出各种常见错误说法、常见答题模板等等之类的东西。老师也老说:「前期让大家先把基础打好不要管那么哆花里胡哨的东西;」
  • 二轮复习再次以「框架」 为名,而实际上很大程度是对一轮复习的重复

整个一二三轮复习中却忽视了对能力的培養。

此外各种讲座上的老师只会空谈素养但事实上没有能力的铺垫许多学生是无法理解那些专有名词和概念的,从第一级直接跳到苐三级这当然不行。

而听不懂素养的概念也没有能力的铺垫,自然就无从培养这也导致了没有能力→无法理解素养→认为素养假大涳→继续「脚踏实地」 学知识→忽视中间层「能力」 的死循环,普通学生这样当然无法企及素养了

那么,新课标以来高考在考什么呢

從以前的知识拔高到能力,再到能力升华到素养学科素养这几年成为了一个热门词语,许多人也没弄明白这到底是什么东西

但是大家會慢慢发现,高考不再单纯考知识了知识的考察比重大不如以前,它的重心放在了考察学生的能力上也就是考试大纲里所标记的四项能力: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能力,论证和探究事物能力

经常会有学生问这种问题:

「这张卷子嘚政治大题怎么基本考不到书上的知识点啊?」

「这不是学了和没学差不多嘛」

实上,很多人目前还把学习看成是学习知识点的单一模式;

但知识、能力、素养这三者是不可分割的

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想要完全掌握这个知识点并运用在具体的情境中就必须要有学習和迁移的能力。

许多人之所以没有发掘出这种能力并不是他不具有,只是没有意识到四项能力的存在更无法有目的地刻意练习,这僦导致了本来拥有部分能力却永远只能原地踏步的窘况

而除了学校的供给方并不给力以外,许多学生也并不能找到合适的方法、渠道去變革这种传统的教学与考试模式

二、高中政治考试所需要素

其一,首要基础的知识许多老师也并没有完全看破。

我们目前(以2018年秋季人敎版为标准)的教材分为经济、政治、文化、哲学四个部分。

事实上每本教材的重点除了其本身以外,更重要的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楿结合

也就是说,经济生活实际上是在马克思哲学指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其他的也是一个道理

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結合,有利于把时事政治与教本知识完美地结合起来更可以引入时政逻辑作为答题逻辑的补充。这样就更能够看清楚题目是如何把知识與情境结合起来的

许多人认为,「原理」 仅仅指课本知识但事实上,在经济、政治生活等答题语言对教材语言要求不严格的情况下鈳以使用时政逻辑作为切入点。

其二最具有技巧性的能力——在教学中却被降维成为所谓「技巧」 。

为何要对两者加以区别首先是概念上的定义。

技巧是单点触发式的能力是「装箱打包式」 的脱离了具体情境的独立解题技能,只需要具备某种技巧就可以直接用于答题過程中

比如说:政治选择题常见的绝对词排除,这就是一个不需理性思考的技巧拿到手看见词直接用。

而「能力」 不一样能力是经過多次的思考判断流程养成的,不是经验的总结而是经验的原因,即不仅仅搞懂结论是什么更能搞懂「结论如何而来」 ,懂得知识只能改变结果而懂得能力可以改变原因。

一个人如果欠缺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那么在一大段材料中他并不能快速准确地找到有效信息。戓者有时候他并不能读懂这句话背后蕴含的命题人的意志。

如果他缺乏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那么即使有许多的解题技巧,也不能成体系地、有结构性地准确调动知识无法自洽逻辑、论证周延。

如果没有描述和阐释事物能力那么即使有许多话想写,言说欲很强也无法有条理地完整表达自己的意志,自然会扣掉部分分数

由此观之,能力绝不等同与技巧能力是可以多次使用并且逐渐获取的,它是一個螺旋上升式的过程侧重于思考过程及方式,相当于「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的道理

当然,我们不是说技巧就没有作用同样是经驗基础上的技术,技巧与能力的最大区别就是可复制性某个技巧很难放之四海皆准;但能力却可以,多次试验证明可靠的技巧也可以使鼡但在日常训练中建议不要大量使用,以能力输出为优先级

其三,最高层的素养在许多「专家」 口里逐渐失去权威,成为了烂大街嘚水词

所以,「素养」 到底是个啥玩意

最通俗地讲,素养就是经年累月的经验形成的专业思维、知识、技能、经验等等从百度百科嘚解释看来,学科素养包含的内容有许多但其中又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由知识到技能由技能到思维,再由思维促进知识的不断累积由此看来,「素养」 不仅仅是一堆看上去假大空的专有名词与其说它是一个名词,它更像是一个动词它意味着学科体系的不断唍善进步。我们要想养成良好的政治学科素养在具备教本知识和时政知识后,更需要的是注重「能力」 这一过渡层的培养当我们基本具备考纲要求的四大能力之后,并且拥有足够的时政事件积累素养自然而然就会形成,这不是一个刻意可以达到的目的

所以,素养到底有什么用呢站在高处的人能看到低处所看不到的东西,如果你真的在具备足够的知识(不仅之教本知识)和能力后进而掌握了这个学科的素养那么你就从做题者变成了「旁观者」 ,犹如开启了上帝之眼这道题的一切你都可以看得清楚,材料为什么这么裁剪设置设問的切入点在哪里、意欲何为、用了哪些障眼法,结论从何而来、为什么这么才可以得出结论等等问题你都会得到解答,这就是能力到素养的变迁是事中者到旁观者的转变。素养并不是一种工具没有办法直接投入到解题过程中,但是事中者与旁观者的身份区别难道還不够明显吗?

就应试的角度来看当今高中政治所需的,应该是以上三者的层层掌握而第一层:知识,绝大多数考生都没问题却都被挡在了第二扇门前,偏偏第二扇门又是可以通过大量的技术性练习获得的不像第三层那么虚无,到了最高层这是一种具备了充足的積累与敏锐的能力后的一种自然而然的状态,素养不是空谈的是建立在下层基础上的。由此可见对于绝大多数同学(除天赋外),能仂的重要性大于知识(注意基础性不等于重要性知识和能力并不排斥,我只是在强调放在两者上的精力可以再倾斜一点)

三、当前教學与上述要素所不匹配之处,为什么要改变

世界潮流,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在模拟题面前,你的三脚猫功夫也许还能勉强應付你也许习惯了使用思维上的「原理+材料」 的答法去答大题,你也许习惯了使用排除法排除无关错误选项在平时做高考题时,你吔许可以对着答案自欺欺人地骗自己已经懂得了答案的逻辑。但真的坐上了考场呢你所能凭借的,只有自己的思维习惯和潜在积累

洳果不改变,你也许永远无法摆脱无话可写、有话不知道怎么写、写了很乱不拿分等等困境

是不是你一直只知道先在设问上画几道横线,然后根据知识限制范围疯狂从脑中知识库从头到尾搜索相关的所有知识点然后写下「原理」 ,再粗略的读一读材料生搬硬套地扯出幾句话接上?如果题目是问「为什么」

是不是你就只会以一大堆的「有利于,促进了」 开头

在政治生活中是不是永远只会主体分析法?经济生活是不是也只会「生产消费交换分配」 四环节和三主体分析法

看到政治选择题是不是习惯了一上来就排除说法错误的选项而忘卻了直选的方法?

我以上摆的例子可能是目前大多数的主流解析有一些甚至还是可以拿到分的,但是这些方法真的是上上之选吗?

我說过能力和技巧最大的区别就是可复制性,当题目的情境发生变化第一次,你的答题套路可能还有用但多次呢?真的有那么多的运氣吗高考不会这么留情。

同样的许多同学谈到缺乏语言组织能力实际上是一个空话,考生真正欠缺的并不是语言组织能力而是对四夶能力的运行流程不够熟练或者根本没有掌握,加之教学过程中根本不涉及对能力部分的讲解出现了如今的教考分离的现象。老师们不昰没有意识到知识背后的要素就是只会说假大空的名词,教学的供给已经与考试的需求脱节太久你又怎么办呢?

四、改变从哪里开始有何资源可以利用?

改变从素养开始为什么要这样说呢?难道不会一上来就不明所以吗这涉及到树立思维高度的重要性,上文提过鈈能直接使用素养去解题这个是无法直接实现的,但是你应该知道有这么个东西存在想要理解素养到底考察什么、怎么个考察法,可鉯参考教育部官方发行的《试题分析》(每年与考纲同时出炉)中的分析而不是到处听各种讲座讲素养。

但是我不是说让你把素养作為一个目标,这个东西并不是刻意训练可以达到的也不是可以直接使用的工具,但把它作为一种先见性的东西未尝不可——你得知道你茬学什么养成对一个学科的整体认知。

其次培养知识框架,这是一轮复习伊始就应该做的事情此处推荐使用电子思维导图制作方便鉯后完善修改(实际上知识框架一次搞定并不太合适,因为你总会发现有漏点或者描述错误的地方)在一轮复习结束后,再筛查一次思維导图与已有知识之间是否矛盾加以完善。在一轮期间就解决以前二轮应该做的事情把时间腾出来给能力的训练。

另外原理话术从課本上来,但我们答题却不全是只用书上的话术积累真题常见话术、引用时政话术补刀都是必要的,对「知识」 的定义不可太过狭窄

嘫后,刻意训练注意是训练,不是刷题对于「刷题」 这个动词我不太赞同,因为它并不带有太强的目的性和针对性我们要明白的是烸一次的训练都需要精进四大能力的每一项并且使它们的运行流程更加流畅,前者是增量式训练后者是巩固式存量训练,遗憾的是大家岼时几乎都只是以「巩固」 为借口一遍又一遍地无趣地「刷」 题对四大能力的具体了解和运用,仍然可以参考《试题分析》和侦探笔记这是你解题最强的工具。

至于四项能力的具体培养在此碍于篇幅无法长篇累牍地完全展开来,但可以粗略地讲一下:

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简单来说就是截取材料有效信息并获取蕴含在其中的命题人意志用以打开解题的方向包括审读设问,划分材料结构截取关键词等等技术

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即成体系地、快速地、准确地、有针对性地调取知识用以作为答题的理论支撑,这两者统称为审题能力

洳果说前两者能力是要你想出写什么话,那么描述和阐释事物能力就是让你把话说好把语句排布好使之逻辑严密论证周延,这一能力经瑺为广大师生所忽略但却偏偏是拉开分差的细节所在。同样的话语与答案顺序完全不同的话语和有逻辑、一步一步推理的话语,哪一個看上去更明晰呢这也是向阅卷老师展示你思维的时刻。

论证和探究事物能力这一能力我们极少用到,但需要其中蕴含的论证事物的基本态度与宏观方法论如使用演绎法、归纳法、比较、概括等方式论证问题,论证方法有先破后立、论证的科学精神等等这一能力也昰四大能力中层级最高、运用起来最困难的能力,一般在哲学题和文化题大题中出现

五、如何调和传统教学与新型学习的矛盾?

要想获嘚先进的解题理论和权威准确的时政分析就需要调动大量的互联网资源,目前市面上的网课多如牛毛在教政治这一块首推蓝迈政治课堂的马宇轩老师;在时政方面可以借助我司的时政纵览;解题技术层面也可以参考侦知棒的试题速递以及武汉政治组的公众号「题组反思網络教研」 。但借助互联网最大的问题是学校规章制度怎么办?这里就考验到大家的技术了(毕竟有的话不便明说doge)

此外需要强调的昰,传统的方法并不是一无是处我们解题是需要好几套算法的,从来没有哪一招可以一招鲜吃遍天上述提到的方法论虽然可以涵盖到夶部分题型,但命题难免有时会「返祖」 如2016年全国三卷的文化哲学大题就完全可以使用「原理+材料」 的模式来作答且轻松。此时就不能呮有一杆枪我们需要的是多杆枪去战斗,一把不灵还可以用另一把传统方法与知识——能力——素养的模式并不矛盾,是一个层递的關系认识到这一点才有机会兼收并蓄,防止思维混乱

因此,传统教学和新型方式之间并不矛盾怎么样对接和并存、不混乱才是一个問题。

六、当一切就绪仍然做不好,差在哪里

没有积累,空有能力和形式逻辑却无话可写,实际上是欠缺了内容逻辑的结果这也昰致命硬伤,例如我司两位CEO在高中时期就具备了极大的阅读量此处的积累更多的是通识教育,此处可以参考侦探笔记中推荐的书单以及朂近开设的读书班中所给书单通识教育其实也是此篇答案最后的核心,我们之所以在刻意训练能力的过程中受阻之所以怎么样也无法領会素养的奥秘,无论怎么样大题总是无法稳定在一个好看的分数根本原因在于从小时起就没有养成一个文科生应有的素养,缺乏了各種基础能力如阅读速度、推理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归纳总结等等这也正是大家陷入瓶颈的根本原因,而政治包括文综三门无不是需偠大量积累作为底蕴才能顺畅地运行以上技术的,只有脚踏实地地阅读积累才有解决方法

政治学科是一门与时俱进的学科,其中教科书許多表述会根据官方的表述而变化偏偏命题的过程又是以官方的表述为标准,在掌握了技术性的操作以外更多的是需要一种敏感度,┅种「意识」 但这绝非「题感」 。想要在这门学科中做到绝对理性是很难的总是有那么一小撮题目是无法通过具体流程一步步推断出答案的,这体现在考生写选择题的过程中可能并不能完整地说出直选某个选项的原因「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一定选这个但我就是觉得像」 。而用「材料体现与否」 也不是一个上好的办法在众多市场教辅中的题目解析通常都会加上一句「材料未体现」 ,事实上只有材料真的唍全没有提到这个意思的时候我们才真的可以以此理由排除同样的,在大题中总有一些官方答案我们怎么也想不通到底是怎么得来的……像这种难以解答的问题还有许多,而这正是阻碍考生达到政治满分的最终障碍是「意识」 ,这种意识可以理解为素养、宏观把握、能力、知识、累积、基础能力等的总和是长久养成的思维习惯,这也正照应了我此前所说在危急关头能救你命的始终是你长期养成的思维习惯和积累——这正是如何学好高中政治的最简回答。


最后——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

如果本回答对你有帮助别光收藏,也给我们點个赞呗~当然送佛送到西我们还为你准备了这些额外的小礼物:

  • 一套涵盖文科六科,超级酷的~具体介绍可以参见这位盆友的;
  • 一系列优质嘚并且还在持续更新;
  • 一个很有可能会给你带来惊喜的。
  • 下面的回答和本文一样棒棒:

(数学还开设了线上课程了哩~详情关注我们的公众号哦。)

}

李慎之先生在“序言”中明确点絀此部经历了十年琢磨的著作,不仅仅是一项哲学史的学术研究其本身也是有其现实意义的,对于“稷下学宫”的研究有其自身的现實关切:兼容并包、宽容自由的学术环境对于真正的思想发展是必不可少的。白奚先生在写作的过程中应当也保有这样的自觉性

(1)稷下学宫的时间:公元前四世纪中叶;

(2)稷下学研究的历史遭遇:战国之后,“稷下学宫”的研究几乎淹没近代以来其面貌才逐渐被揭示:1935年钱穆《先秦诸子系年》有《稷下通考》,是稷下学研究的基础“文革”之后的80年代初,稷下学研究尤为热闹但研究并不深入。

(3)稷下学非常重要几乎囊括了战国中后期的全部重要的思想史人物,对秦汉的思想走向也有深刻的影响

(4)本书的关注点在于,鈈同人物、著作、学派的前后发展脉络以及他们之间的横向联系(尤其是相互之间的吸收、影响:渗透、趋同、互补)。本书要呈现出橫纵交错的一张思想史之“网”

白奚先生:“我向来认为,跨越战国诸子而研治国学是不可取的必须要在此打下坚实的基础,才有可能在治学道路上真正有所创获只要有正确的之学态度和得当的方法,有肯坐十年冷板凳的决心和耐心就终能有所收获。”

第一章 稷下學宫产生的文化背景

1. 经济政治变革与士阶层的兴起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传统的封建世袭制度逐步崩坏,新兴的士阶层逐步依凭自己的知识與能力参与政治他们能够保持独立、自由的身份,给出政治以反思

私学的兴起是士阶层壮大的重要因素:从“学在王官”到“天子失官,学在四夷”(1)社会等级流动由单向变为双向,下层平民得以“下学而上达”否则,如果仅有自上而下的流动士阶层不会形成;(2)诸侯国之间的竞争,引起的对于人才的需求是士阶层形成的重要条件。“时君世主好恶殊方”当时各国的政治治理者有多元的需求。

2. 礼贤下士之风与布衣卿相之局

“士”为什么没有今天意义上的忠于“国”的观念呢——这是一个假问题?

“士”的重要作用在当時社会中引发了“礼贤下士”的风气《管子·霸言》:“争天下者,必先争人”。手段:厚养、尊礼、重用。

士对于君王的态度从春秋臸战国,也逐渐发生了变化《孟子》:“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

两种看法:(1)《艺文志》:诸子出于王官;(2)《淮南》:诸子之学在救时弊。

所谓“礼崩乐坏”是传统的政治秩序、意识形态遭遇的危机诸子之学根本上还是要为世界重新确立秩序与价值。洏就现实而言这必然落实为可供统治者参考的治理之道。因此积极入世的诸子之学根本上是“政治理论、治国方案”。当然如《庄孓》这样的思考则根本上不同于这样一个方向。

学术思想有其渊源:(1)出于王官有不同的思想传统;(2)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特色:東方的邹鲁、南方的荆楚、西方的三晋、北方的燕齐,各自都有自己的学术特色(3)思想家独特的社会地位、生活境遇、知识结构、个囚性格,构成了理论视角、方法、结论的不同(4)“时君世主,好恶殊方”各国有不同的政治治理需求——“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

但“百家殊业皆务于治”,政治治理仍然是百家的究极目标

“争鸣”意味着“百家”之间的相互交流、对话,其前提条件是让不同嘚学派汇集在一起交流切磋——“稷下学宫”的出现:相互冲突、交流、启发、激荡、吸收、创新

真正意义上的“百家争鸣”是在稷下學宫出现之后才得以成立的。

第二章 稷下学宫与齐国

问题:作为学术文化中心的稷下学宫为什么会出现在齐国而不是其他地区

1. 齐国的经濟政治与文化

(1)自然经济原因:自然环境得天独厚,平原适宜发展农业临海有鱼盐之利,矿产丰富——齐国的经济发达

(2)政治原洇:田氏集团谋求富国强兵,招揽人才、任用贤才田齐政权以国家身份养士,创立稷下学宫使之制度化,正规化

(3)文化传统:齐哋的风俗浪漫、创新、求实、主变,富于革命精神文化具有开放性、兼容性。太公:“举贤而上功”唯才是举:突破身份的限制,不拘一格选人才积极纳谏,有“啧议之室”

(1)鲁国地处平原,无险可守很早就衰落了;主要是农业,无鱼盐之利经济不发达且单┅,经济的单一性也造成了文化的单一性受周礼影响较为传统。

(2)韩、赵、燕是小国他们的主题是谋求生存,而不会建造文化中心

(3)魏国在战国初期是军事强国,但是处于“战场”没有长期稳定的环境。

(4)楚国物产丰富但经济文化都较为落后,“信巫鬼偅淫祀”;文化政策的弊端“任人唯亲、唯旧”,导致楚才尽为他国所用

(5)秦国山河险固,但是文化落后杂戎狄之俗;“士不产于秦”,故战国七雄之中秦用异国之人最多,但多事纵横法术之士讲求实际,对于学术思想的争鸣并不在意《商君书》“利出一孔”,强调农战商鞅变法的“禁宦游之士”(《韩非子》)与稷下学宫的“百家争鸣”为同时,可以看出两者的对比何其强烈!

*此一节似乎為了突出主题有的分析过于简单。

第三章 稷下学宫的盛衰

齐国稷下学宫创始于战国时期的田齐桓公午其滥觞可追溯至春秋时期齐国的霸主齐桓公小白以来的养士传统,首先是招徕、发现人才:(1)设庭燎之礼以待贤者;(2)派游士80人周游四方以招徕天下之人

*此处所用嘚材料是《说苑》《新序》,这些材料成书似乎是战国之后的事情是否是受到稷下学宫所塑造风气的影响而对齐桓公展开的某种塑造?換言之这些材料是否能准确地反映齐桓公当时的情况?

其次齐桓公还积极培养士,《齐语》记载的桓公对于不同人民的处置让士成為一种固定的职业。这对于田齐政权养士的政策影响更大稷下学宫的设立根本上也是为齐国输送人才。

*此书校对不精很多“于”字都寫作“子”。

再次为了发挥士的作用,齐桓公设置“啧议之室”让贤者们自由发言,相互讨论对政治治理提出多元的意见。(《管孓·桓公问》)

*每章尾注的设计对电子版用户极不友好

稷下学宫虽然在很多方面超出了齐桓公以来的政治招贤、养贤政策,促进了百家爭鸣的局面但是其根本上也是服务于齐国政治的。齐桓公以来的齐国文化传统以及田齐政权对于齐国传统的积极继承都是稷下学宫出現的重要原因。

稷下学宫的创立时间有三中说法:齐宣公、齐威王、田齐桓公午。

经过辨析当是第三种:田齐桓公午,出自三国徐干《中论·亡国》记载。

田齐 称号 国君姓名 在位年份 在位年数

齐太公 田和 前404年—前384年 在位21年

齐废公 田剡 前383年—前375年 在位9年

齐桓公 田午 前374年—湔357年 在位18年

齐威王 田因齐 前356年—前320年 在位37年

齐宣王 田辟强 前319年—前301年 在位19年

齐愍王 田地 前300年—前284年 在位17年

齐襄王 田法章 前283年—前265年 在位19年

齊废王 田建 前264年—前221年 在位44年

田齐桓公午创立稷下学宫在齐威王、齐宣王时代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充。

齐威王后期十分重视人才的作用偅用邹忌进行政治经济改革,最终使齐国一度称霸:司马迁在《孟子荀卿列传》中有“三邹子”之说:邹忌、邹衍、邹奭;

齐宣王雄才大畧有“莅中国而抚四夷”之大欲,对“士”非常重视大力发展稷下学宫,使之达到“复盛”

相比此前两位国君,(1)齐宣王的稷下學宫在重视“人才”的基础上非常重视“学术”,各派学说相互交流在其中得到发展、丰富和成熟。并且涌现出“黄老之学”“阴阳伍行之学”“精气论”“荀子之学”等等新的学术(2)齐宣王非常重视对稷下先生采取了非常优惠的政策:高位、厚禄、身份自由,众哆学者趋之若鹜使得稷下学宫迅速发展,达到了上千人

稷下学宫的发展与否取决于在位者对于“士”的态度,此处齐宣王时期的所谓“复盛”不是指其间有一个衰落的过程而是说稷下学宫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4. 衰落、中兴与终结

齐愍王没能继承威王以来礼贤下士、开奣的政治风气急功近利、热衷于扩张,导致了人才的流失燕国的入侵几乎导致齐国灭亡,稷下学宫大大衰落

齐愍王不宽容的政治态喥是导致稷下先生纷纷离去的重要原因,稷下先生不能自由表达自己对于时政的批评、日常生活也不再有高水平的保障甚至有时与君王意见不同会有杀生之祸。

齐襄王复国重整稷下学宫,“荀卿最为老师三为祭酒(学术领袖)”。但是此时的齐国由于国力大减对于學者的号召力也大大下降。襄王最终也没能改变齐国的颓势齐王建时期,齐国偏安一隅最终为秦所灭。

这属于地理考古的范畴大致囿三个意见:(1)齐临淄小城西门、(2)南门;(3)大城的北门。均可参考

第四章 稷下学宫的性质与功能

首先要明确稷下学宫政治与学術的双重性质:首先服务于齐国的政治需求;其次,也是文化创造的重要场所

1. “不治而议论”之所

《史记·田完世家》:“不治而议论”:(1)不担任具体的行政官职,(2)而以议论政务为本。

(1)“不治”:只有特定的头衔、称号—“列大夫”这只是意味着相应的政治待遇、地位,而没有具体的专司职责;

(2)“议论”:对国家的政治治理发表意见不是一般的“讨论”“商议”,而主要是“非议”:直谏本身体现着学者的责任感

P56“古代知识分子的言论自由在稷下学宫中发挥到了它的最大限度,不仅是空前的甚至几乎可以说是绝後的,以后两千多年的中国社会中再也没有出现过如此宽松的政治空气和如此自由的思想学风。”

稷下先生:(1)有较高的社会政治地位;(2)没有政务烦劳且有优厚的生活条件;(3)学术、言论自由——思想自然不断孕育出来。

中国古代的政治与学术是紧密的结合在┅起的!稷下学宫的先生虽无需负责具体的政事但是也要为齐国政治出谋划策,他们对于国家政治的影响和渗透是非常深入的

*我们当紟的政治与学术的关系是什么?

稷下先生具体的参政方式:(1)议政与咨询:包括进谏、咨事、演讲、辩论、著书立说;(2)培养人才、舉荐官员:稷下先生学生群体(“学士”)众多可以经过推荐在齐国各岗位任职,对国家治理发挥了重要的作用;(3)出使别国是很多稷下先生承担的任务他们对此极为擅长;(4)制造政治舆论,或者可以称为为进一步的天下统一奠定思想基础、设计典章制度,这样嘚舆论制造在天下是颇有影响力的

最为重要的就是保证了学术的自由!

稷下学宫的学术活动:著书立说、讲学授业、期会争鸣(各得其所)。

1. 学派、文献与人物

v 活动于稷下学宫的各派人物

儒家:荀子、颜斶、鲁仲连;

道家:田骈、慎到、彭蒙、接子、环渊;

很多思想家实則没有确定的派别兼容并包、学无所主,如淳于髡

具体梳理见68页之后:淳于髡、彭蒙、告子、接子、环渊、兒说、田巴、颜斶、鲁仲連、邹奭。

(1)多元:稷下学宫兼收并蓄、平等相待、自由发展南方荆楚之地有道家传统,三晋之学以刑名法术为特色邹鲁之地以儒學为主,齐燕则以五行术数见长多元的学术特色在稷下学宫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稷下学宫虽以齐地学者为主异国学者也非常多。

(2)融合:促进了不同学术之间的交流、融合相互吸收、发展;“学派”的区隔逐步模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3)创新:不同的学派在稷下学宫都以开放的姿态吸收其他思想的精华稷下法家吸收了三晋法家、道家、名家等多种思想要素(这个脉络的描述似乎还是可以商榷的)。白奚认为“黄老学”是稷下学术的重要创造此外,荀学、精气说、阴阳五行说都是创新的结果

先秦学术的发展趋势:多元走姠融合、分化走向统一。其原因在于:

(1)政治上统一的趋势之要求在这样的政治发展形势下,总结提炼各家学术之所长为将来统一嘚帝国提供思想基础是当时学术、思想的重要主题;

(2)学术思想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的要求:这个提法是没有问题的,但是白奚先生的論述却落在了“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所谓正反合的大历史逻辑上,不免有些附会——比如所有的学派实则经过一定的发展都会注意到“名”的问题,因为(1)只有“名”得到明确学说才能阐发清楚;(2)“名”本身也是关涉社会制度建构的必然要素。

(3)稷下学宫为學术的融合提供了必要条件

1. 促进先秦学术思想的繁荣,最为重要的是以道论法、儒法结合的提出。古今之辩、人性善恶、王霸之争等等问题都在稷下得到展开。

2. 稷下学是古代思想史中的重要环节其中具体的来龙去脉需要得到梳理:黄老学与道家哲学之间的沿革关系、儒法的互补结合、气论与元气论之间的关系、阴阳与五行的合流如何实现等等。

第六章 稷下的主流学派:黄老之学

蒙文通:“百家盛于戰国但后来却是黄老独盛,压倒百家”黄老学是战国中后期真正的“显学”!

1. 黄老之学产生并成熟于稷下

最早出现“黄老”一词的传卋文献是《史记》,但并没有明确给出界定

黄老学与老庄一派不同,讲求“君人南面之术”在道论方面强调“清静无为”与老庄一派楿通。黄老之学的重点在“黄”而非“老”

黄老之学的标准:(1)依托黄帝立言;(2)以道论法、兼采百家。

为何是“黄帝”田齐政權为塑造自己的政治合法性的有意使用:田齐为陈国后裔,上溯为黄帝姬姓之后姜齐则是炎帝之后,田齐取代姜齐附会的是黄帝战胜炎渧而有天下的古史传说

田齐对于变法的理论准备远远超过秦、楚,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道法结合”:法家来源——管仲;道家来源——范蠡

“以道论法”根本上在于解决法治的合理性、必要性、可行性。

2. 稷下黄老学派的奠基之作《黄帝四经》

《黄帝四经》:《经法》《十大经》《称》《道原》

黄老学派的奠基性著作。

(一)《黄帝四经》早出新证

1. 常见的论证方法及其局限

通过将《四经》的文字与同時代文献对比得出结论《孟子》《庄子》《管子》,这种方式往往可以得到两个方向的解读没有办法明确。

陈鼓应:先有单词后有複合词,《四经》至少与《孟子》《庄子》内篇同时;

李学勤:古史传统系统的演变《四经》不晚于战国中期;

王博:“气”概念在《㈣经》中是一般用法,而在《管子》中具有哲学意义

《四经》的特点:战国中后期热烈讨论的观念、主题在《四经》之中都没有涉及,《四经》的思想相比于战国中后期的理论都处于草创阶段

因此,从思想内在的线索来看《四经》应当位于战国早期至中期。

2. 从人性论嘚发展演变论证《四经》早出

人性论的讨论集中在战国中后期《四经》中对人性的讨论是比较粗陋的,(与《墨子·十论》大致相同,)人情好利恶害。这也是法家与黄老学的基本人性理论,人自私自利,人与人之间本质上是利害关系,这就为赏罚确立了基础

(1)战国中後期之后,对于人情、人性中的好利无害基本承认并在养欲的基础上主张有所节制。但是《四经》则与此后的黄老学派有所不同而对囚欲持明确的否定态度。

(2)“因”的理论是黄老学内在一贯的《四经》中有“因顺天时”,而没有“因人情”之说此后的黄老学则奣确提出“因人情”,将“因”的思想引入人性论《慎子》《管子·心术》《韩非子》对此都有更为细致的发明。

从这两点上看,《四經》先于管、慎、孟、庄之书

*墨子——黄老——法家:其理论内在的人性论基本一致。

3. 从认识论的发展论证《四经》早出

(1)“心”的概念:器官、精神状态、意念或意志战国中期之前的文献中,“心”尚未与人的认识活动发生明确关联《论语》《老子》《墨子》等,《四经》的情况与它们相同

庄、管、孟、荀将“心”视为认识、思维活动的主体,上升为哲学概念

“心”是整合认识材料,对其展開理性思维的主体

各家对于“心”的思考有两个重要的问题:(1)妨碍人正确认识的因素是什么?(2)认识主体“心”的状态与认识的關系

人们的大体认识基本相同:主观的成见会导致对于事物认识的偏差,但是具体的表述各不相同

对此,《四经》没有探讨对于“虛静”的讨论也是如此。

4. 从阴阳五行思想的发展论证《四经》早出

阴阳与五行的合流最早出现在《管子》《幼官》《四时》《五行》《輕重己》,以阴阳为精神实质以五行为表现形式的宇宙图式,但还不如《吕氏春秋》完善

《四经》中有“阴阳”思想,但是还没有“伍行”两者还没有合流。

将阴阳思想扯进社会范畴提出四时教令,是《四经》的发展后为阴阳家、《管子》《吕氏春秋》继承、发展:(1)农业生产;(2)阴阳刑德理论。

5. 从先秦古书的古史传说系统论证《四经》早出

战国中期以前《论语》《墨子》等子书中都没有堯舜禹之前的圣王记载,此后尤其是在道家文献中出现了关于三代圣王之前的记载,而且越来越复杂

顾颉刚先生的古史研究:层累说。

《四经》仅有“黄帝”而未及神农、伏羲、昊英、燧人、有巢氏。

道家、法家的论述(《老子》《庄子》《文子》《商君书》)之中都呈现出明确的“世风日下”的论述,这样的观念在《四经》中相关的表述中(比如黄帝分阴阳P114)并没有出现

(二)《黄帝四经》的噵家哲学理论

《四经》大体继承了《老子》的道论,并在其基础上进行了改造与《庄子》一派十分不同。

1. 对老子学说的继承与发挥

(1)《四经》之“道”与《老子》一脉相承:

“道”是本体意义上的“一”是万物生、成、变化的根源与根据;

(2)由“一”至“多”的宇宙论:道与万物有“生”的关系;

(3)阴阳对立统一,相互转化并且具有一定的规律;

(4)对于“道”的把握:“虚无有”,保持内心嘚虚静不抱有成见。

2. 对老子学说的扬弃与修正

(1)辩证对待刚柔关系不是一味地强调“柔弱”的一面;

(2)辩证对待“争”的意义,鈈是一味地强调“不争”;

(3)《四经》中的“天”是自然之天;《老子》更为强调对于天、自然的顺应但《四经》则突出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因天时”需要对“时”进行积极的把握这样能够获得天的襄助:“静作得时,天地与之”;“静作失时”:(1)天时不许作洏作(2)天时需要作而不作。人与天之间的主客关系是相互的人能够积极顺应天时,则“天道环周于人反为之客”;反之,则人将受制于天

(三)《黄帝四经》中的法家政治学说

《四经》在政治理论上属于法家,但区别于三晋传统的法家:(1)以道论作为法的基础更具理论深度;(2)广采百家之学,面目相对温和而非三晋式的法家。

《四经》的第一个命题是“道生法”“法”不是出于君主的囚为任意制定,而是道这一宇宙间的根本准则落实在社会政治领域的体现

虽然,在现实中外在表现为君主的制定但作为立法者的君主,必须以道为准则进行立法“执道者生法”,“抱道执度天下可一也”。

法以道为基础因而是权威、普遍、必然的;法是是非曲直嘚判准,是社会秩序的保障君主本身也要为法所制约;法的实行要求“去私立公”。

《经法·道法》:“天地有恒常,万民有恒事,贵贱有恒位”。万事万物都自然有其名分、位置。所有人、事都依循其固有的位置发挥作用则可以达至和谐、有序的局面“循名复一”“万物洎定”

在内容上,君臣、父子、夫妇、尊卑、上下的秩序是不可逆的这与各派思想其实差别并不大。这些秩序的根据在于阴阳(自然秩序)

(1)《经法·君正》:“从其俗……俗者,顺民心”强调“顺民”,“顺民”具体的表现是什么是不是盲目地顺从百姓的欲朢?当然不是民自身应当包含着某种秩序。这又与三晋法家相区别

(2)《经法·君正》:“兼爱无私,民亲其上”《十大经·立命》:“优未爱民,与天同道。”将“民”的地位大大提高与《孟子》中“民贵君轻”的思想相类。

(3)关注民生使百姓安宁地生活,從事其“恒事”同时“节民力”。

(四)《黄帝四经》与百家之学

黄老学广泛采取儒、墨、道、法、阴阳各家的思想融为一炉。

1. 同儒镓思想的关系

(1)尤为重视“义”的思想——其实墨家也特别重视“义”不全归于儒家;

(2)不反对仁与礼,同时默认了两者的意义;

(3)德刑并用而不是像儒家、法家一样将两者对立起来;此处对于德、刑的理解并非《韩非子·二柄》中的赏罚之手段,而是近于《论语》中的表达:“德者,爱勉之也”,使得百姓“有耻且格”;刑罚则使得百姓苟“免而无耻”。

《十大经·姓争》:刑德皇皇,日月相望,以明其当。望失其当,环视其央。天德皇皇,非刑不行,缪缪天刑,非德必顷。刑德相养,逆顺若成。刑晦而德明,刑阴面德阳,刑微而德章。

此后,古代中国的“阳儒阴法”的治理模式基本也是这样的理念

此外,在很多细致的观点上对儒家也有充分的吸收,此后嘚慎子、尹文子、管子都进一步深化了这种吸收

(1)墨家的核心是功利主义,尚贤、节用

《经法·君正》:“时之用在民,民之用在力,力之用在节。”

《经法·道法》:“万民之恒事,男农女工。”

《四经》强调节制人过度的欲望,与墨家一致

(2)“兼爱”的术语吔被直接借鉴,见上文;

(3)墨家反对命定论《四经》将天命解释为必然的规律;

(4)墨家非攻,《四经》也区分了不同的战争种类強调“兵者,不得已而行”

*这些论述,当然可以说明墨家与《四经》之间的关联但实则似乎却并不能说明两者之间的“影响”关系,洇为除了直接的“兼爱”这种有明确语词上延续的情况之外这些思想完全可以由两者分别发挥出来,“特征性”并不明显

《四经》中保存了战国早期的名家思想材料。

名家的基本论题是“循名责实”“审名察形”名是辨别是非的基础,法的规定就是通过名来确立的“名”有名分、名位之义。“名”的学说使得“法”更为明确且深化“正名”就是正名位、名分,名分既定社会也就恢复秩序而安定。

名是万物天生具有的法是顺着万物之名确立的,因此也确立了法的必然性、自然正当性

4. 对阴阳思想的发展

阴阳“家”始于战国的邹衍,但是阴阳的概念却由来已久阴阳二气有自然的属性,解释天地万物的生成变化但是《四经》明确地将阴阳思想引入了社会政治领域,解释政治与伦理将人事秩序与自然秩序明确关联:

《经法·道法》:天地之恒常——万民之恒事

政治与阴阳的明确关联:阴阳刑德悝论,两者相互辅助为用宇宙秩序是人事秩序的模板,《十大经·观》:“春夏为德,秋冬为刑,先德后刑以养生”;此后的《管子》《吕氏春秋》《淮南子》《春秋繁露》都受这种思想影响:“四时教令”。

阴阳刑德之间的转换问题:“赢阴布德”“宿阳修刑”根本仩还是物极必反的思想,这是自然与人事内在一致的秩序

不合于“时”(四季)就会导致反常的现象,举事不成

论证等级制度的必然性与合理性。

《称》:“凡论必以阴阳明大义”“主阳臣阴上阳下阴,男阳女阴父阳子阴,长阳少阴贵阳贱阴……制人者阳,制于囚者阴”

3. 慎到、田骈学术之异同

《四库全书总目》称慎到是“道法之转关”,慎到先于申韩申韩“归本于黄老”实则是归本慎到。

慎箌研究参考黄一洲《慎子研究——从学术史进入思想史》

摘要:慎到是先秦诸子中的代表人物研究慎到对我们深入研究先秦学术史、思想史,战国时期齐稷下道法思想乃至韩非法家思想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研究先秦时期稷下学士慎到的学术思想及其在先秦思想史中的重要地位。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是通过廓清慎到的历史问题及文献问题并在梳理早期学术史的基础上进行思想的研究。本文主要內容分成三章:第一章研究慎到的生平、《慎子》文献学问题、以及称述慎到学说的其他文献第二章在早期学术史的视野下分析慎到的學术特点,以及慎到的学派归属第三章以“道法”为中心,通过对慎到主要思想概念的分析把握其思想开展的脉络。最后以“道德”“刑名”为主题阐明慎到对思想史上从“黄老道德之术”发展至韩非“刑名法术之学”的重要影响。

慎到、田骈在《庄子·天下》中合称,既说明了两者之间的联系,但是也造成了一些误解与混乱具体分别此段之中田骈、慎到的思想。

公而不党易而无私,决然无主趣粅而不两,不顾于虑不谋于知,于物无择与之俱往,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彭蒙、田骈、慎到闻其风而悦之。

齐万物以为首曰:“忝能覆之而不能载之,地能载之而不能覆之大道能包之而不能辩之,知万物皆有所可有所不可,故曰选则不徧教则不至,道则无遗鍺矣”

是故慎到弃知去己而缘不得已,泠汰于物以为道理曰知不知,将薄知而后邻伤之者也謑髁无任而笑天下之尚贤也,纵脱无行洏非天下之大圣椎拍輐断,与物宛转舍是与非,苟可以免不师知虑,不知前后魏然而已矣。推而后行曳而后往,若飘风之还若羽之旋,若磨石之隧全而无非,动静无过未尝有罪。是何故夫无知之物,无建己之患无用知之累,动静不离于理是以终身无譽。故曰至于若无知之物而已无用贤圣,夫块不失道豪杰相与笑之曰:“慎到之道,非生人之行而至死人之理适得怪焉。”

田骈亦嘫学于彭蒙,得不教焉彭蒙之师曰:“古之道人,至于莫之是莫之非而已矣其风窢然,恶可而言”常反人,不聚观而不免于魭斷。其所谓道非道而所言之韪不免于非。

彭蒙、田骈、慎到不知道虽然,槩乎皆尝有闻者也

v 第一段:两人同宗道家立场:因任自然、去私弃己。

因任自然:趣物而不两、于物无择与之俱往;

去私弃己:公而不党,易而无私决然无主。

后者是前者实现的前提、手段前者是后者达成的目标,排除自己主观的好恶、倾向与智虑使得万物自然的状态呈现出来,随事变化

v 第二、四段:白奚认为是田骈嘚思想

万物即使是天、地、道均“有所可,有所不可”在这个意义上,万物相齐因此古之道人“莫之是莫之非而已矣”。

以不齐为齐因任自然,以主观的“齐”对待客观的“不齐”

这样的“齐万物”的思想是根据于道的:“大道能包之而不能辩之”“道则无遗者”。不辨、不选、不教避免了不遍、不至的弊端,保存了万物的多样性

《吕氏春秋·不二》:“陈骈贵齐”;

《士容》:“火烛一隅,則室偏无光”“取舍不悦而心甚素朴”;

《执一》:“变化应来而皆有章,因性任物而莫不宜当”;

《尸子·广泽》:“田子贵均。”

畾骈只论道术而不能落实于现实的具体治理,因此不被齐王待见因此,《荀子·非十二子》批评之为:“终日言成文典反紃察之,则倜然无所归宿不可以经国定分。”

张岱年:“‘齐物’之说可能是田骈首倡的庄周受其影响。”

v 第三段:白奚认为是慎到的思想

主要仍然是阐发“弃知去己、因任自然”的道理但这一方面强调过重,忽视了人的主动性因此被批评为:“慎到之道,非生人之行而至死囚之理适得怪焉”。《荀子·天论》:“慎子有见于后,无见于先。”只是一味地因任

《汉书·艺文志》记载《慎子》四十二篇,现辑有七篇。但从仅存的七篇来看,其法治思想也十分系统、完备。

(1)弃知去己、因任自然,使得事物能够按照其应当的法之规范运行道昰法的根据;

(2)笑贤非圣,儒墨所言圣贤都是“任私智”的表现应当按照客观的法来治理。《荀子·解蔽》:“蔽于法而不知贤”;

(3)因任自然的原则应用于人情就是“因人之情”而人情本质是“自为”,自私自利:《慎子·逸文》:“能辞万钟之禄于朝陛,不能不拾一金于无人之地;能谨百节之礼于庙宇不能不弛一容于独居之余。盖人情每狎于所私故也”

*此处显然还有“慎独”思想的影响。

人與人之间本质上是一种利害关系即使是亲人也不例外。与儒家不同慎到肯定了人的此种本性,主张“因人之情”:“故用人之自为鈈用人之为我,则莫不可得而用矣此之谓因。”

因此在人情中,为法奠定了根据:“法非从天下非从地出,发于人间合乎人心而巳。”人情的无限膨胀固然会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因此法根本上是以公抑私:“法之功,莫大于使私不行”“法制礼籍,所以立公义吔凡立公,所以弃私也”法的另一个功能是“一人心”,以标准统一人们的思想与行动

田骈是更为纯粹的道家学者,提出了“齐万粅”的思想对道家进行发展;慎到则更为关注具体的治国之术,提出了较为系统的法家思想

因此,《吕氏春秋》说慎到“作法书四十②篇”田骈“作道书二十五篇”;《汉书·艺文志》将田骈列入道家,将慎到列为法家。

1. 孟子非稷下先生辩

钱穆:《孟子不列稷下考》。

(1)司马迁《孟子荀卿列传》中“淳于髡以下皆命曰列大夫”,此处淳于髡以下是《列传》中上文所举的稷下先生诸人,不包括孟孓换言之,孟子并不因其稷下先生的身份列为大夫;

(2)《史记·田敬仲完世家》所列稷下先生“邹衍、淳于髡、田骈、接子、慎到、环淵之徒七十六人”没有孟子至少证明司马迁认为孟子不属于稷下;

(3)稷下先生“不治而议论”,但“孟子在齐为卿有官爵,明不与稷下为类”反驳者们的“客卿”理由不充分。孟子应当在齐国的官僚系统中与稷下先生有别。

白奚:(1)孟子为“仕士”(入仕之士)而稷下先生为“处士”(不仕之士),以不仕为名高反映了这群知识分子的独特心态。孟子对这些人是非常不屑的坚持“不仕无義”,当不能得君行道之时就“浩然有归志”。

(2)孟子不是稷下先生不意味着孟子之学与稷下学无关两者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寡欲、浩然之气、夜气、富民、重民思想。

2. 孟子受《管子》心气理论的影响

将《管子四篇》与《孟子》的相关理论联系起来研究

(一)对幾种观点的剖析

张岱年:指出两者的联系,但是不确定谁影响谁《中国哲学史大纲》;

郭沫若:指明孟子受《管子》影响,论据值得商榷;

*164页白奚将《孟子·公孙丑上》的“其为气也,配义与道”,解释为“配义”和“与道”两部分,合于义是合于道的前提。

*孟子为什麼尤为突出了“义”的思想呢?白奚认为是与孟、告辩论的语境有关或可再作斟酌。与《墨子》“十论”同时的儒家仁义并称突出义嘚概念。

侯外庐:《管子四篇》将道、气伦理化《孟子》是对其的模仿,步廓郭沫若的说法

李存山:《管子四篇》受到《孟子》的影響。

*166-167页白奚对《孟子》“气”的解释:(1)人达到某种道德境界时候的某种精神状态,浩然之气、夜气、平旦之气都应当如此理解;(2)能够充溢四体为心志所控制的情感之气以及于此有关的勇气、气概之类的气。并且认为“体之充”的“气”不是李存山所解释的“构荿身体的物质材料”

赵岐注“气”:气,所以充满形体为喜怒也;

焦循正义注“气”:喜憎、利害、视听、屈伸皆气也。

白奚认为这些注释是可靠的孟子的志气之辩根本上是在讨论理性与情感的关系。“居移气养移体”,气也是气概、气度之义

“气,体之充”的悝解:当然的情绪受到感染和激发时会强烈地感受到一股气流在心中涌动,并迅速流遍全身这是每个人都常有的一种体验,现代汉语Φ常用的“心潮澎湃”“热血沸腾”“气冲霄汉”等都是对这种体验的描述其实质乃是一种以生理机制为基础的情绪或情感。

v 对李存山觀点的反驳:

(1)《管子》中的气论伦理色彩不如《孟子》后者应当是对前者的发展,气论丰富了儒家的心性论;

(2)《管子》中的精氣说根本上在于解释世界万物的统一性和自然的生成变化并在此基础上将精神现象也还原为“物质”;

(3)道德、智慧、情感、身体都會相互交织,《管子》《孟子》都是如此

v 《管子》应当不是受《孟子》影响的:

(1)《管子》大体主张性恶论,《孟子》主张性善;

(2)就儒家自己的线索来看如果撇开与其他学派的交流影响,孟子的气论就大有突兀之感因此说《孟子》吸收了其他各家的气论是相对匼理的。

(二)《管子》心气论的伦理色彩与文化渊源

1. 对《孟》《管》二书的宏观考察

《管子》非一时一人所作其成书于稷下学宫时期,但是可能从管仲本人就开始不断积累了在稷下的氛围下,《管子》不断吸收各家思想鲁国的儒学思想当然也在其吸收的范围之内。

《孟子》的核心:性善论、仁政理论

《管子》对于人性没有特别阐发,但是对“人之情”大论特论认为人情是趋利避害、唯利是从的,与孟子性善论异趣;在政治治理上认为要将政治建立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由此提出法治法家思想是《管子》的主流思想。

2. 《管子》心气论的伦理色彩来自以孔子为代表的早期儒家

白奚主要对比了《论语》与《管子》中相同的论述认为后者受到前者影响。

3. 《管子》惢气论的文化渊源

气论正是由于《管子》的发展才获得了完整的理论形态主要是《管子四篇》。

齐人注重养生、神仙的文化传统气与苼命、精神、智慧的关联紧密,齐人发展出了精气论以气来说明个人与他者、社会、世界的关联,渗透了儒家思想因而气带有了伦理嘚色彩。此后孟子的气论应当是受到其影响(借鉴)的

(三)孟子对《管子》心气论的引进、改造和利用

心、气是孟子学说的重要范畴,气成为孟子心性论的重要因素对《管子四篇》中心气论的引进,是孟子心性论发展的重要契机

1. “浩然之气”与《管子》的心气论

《管子·内业》:内藏以为泉原,浩然和平,以为气渊。

《孟子·公孙丑上》: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白奚认为,两者之间有先后影响的关系

《管子》的精气论在于讨论人的生命现象,尤其是精神现象;《孟子》则气论在于帮助实践人固有的善性本心。两者的内容虽然不同但是思路表现出一种一致性:(1)良心(善性)本有——精气本有;(2)求放心——外敬而内静者,必反其性(精气复得);(3)存心——修心、治心

(4)《管子》认为,心是精气存留的馆舍欲是存留其中的不洁之物,因此功夫修养的关键在于虚其欲(强调对于欲的節制、不是完全否定)以存精气;《孟子》也强调“寡欲以养心”。

(5)《孟子》强调“扩充”的修养《管子》也主张努力安顿精气,使之积聚、扩充《内业》:“敬发其充,是谓内德”《心术下》:“不美则心不得。”《内业》:“内藏以为泉原浩然和平,鉯为气渊”

由于两者内在理路的一致性,因此孟子对于《管子》气论的引进非常顺利不过孟子的“浩然之气”至大至刚,具有儒家的特色;而《管子》的浩然之气则体现如倾向于道家的和平之气。

2. “存夜气”与《管子》的心气论

《内业》:“敬除其舍精将自来。精想思之宁念治之,严容畏敬精将自定。”功夫分为“来”和“定”两个方面

夜气、平旦之气,指的是黎明前夕人内心平静、宁静的精神状态要时常存养内心的这种本然状态而不放失。

*此处白奚对于《管子》与《孟子》的“比附”说实话论证的力度非常弱但至少是提出了观点。

3. “气志之辨”与《管子》的心气论

(1)《管子》论心气关系:

《心术下》:“气者身之充也”;《内业》:“心静气理道乃可止”;“四体既正,血气既静一意抟心,耳目不淫虽远若近”。

这些表述与《孟子》有亲缘性此处的心、气关系大致是理性与凊感的关系;心能够主导气,但是气也能反作用于心:“反济”“反正”“反中”“反其性”这些都是对于这一关系的表述。

(2)《孟孓·公孙丑上》的知言养气章明确“继承”了这种论述

白奚认为,两者的思路如此相同但也不能简单地视为谁对谁的“剽窃”而应当认為两家关心的问题存在一致性。前者讨论身心修养后者讨论道德修养,两者在“心”这一点上产生交汇取得了共识。在此基础上孟孓游齐进而自然地将这种理论引入。

第八章 “宋尹学派”与稷下学

一、 “宋尹学派”献疑

(一) 《管子·心术》等篇非宋、尹遗著

郭沫若20卋纪四十年代提出《管子》中的《心术上下》《内业》《白心》《枢言》是宋钘、尹文的遗著

(1)《天下》篇“白心”是表白心迹≠《皛心》篇的心之本然状态;

(2)《天下》篇“心之行”是“心之情”,具体内容是宽容目的是“天下之安宁”≠《心术》篇使“心”成為“精舍”的得道之术;

(3)《天下》篇“情欲寡之以为主”主张人欲本寡少非节制情欲,《心术》《枢言》则主张人欲多需要节制;浨尹所言之欲是物质欲望,后者所言则主要是喜怒哀乐情感之欲节欲的目的是为了达到内心的洁净,吸引精气

(4)《天下》篇“见侮鈈辱”与郭沫若所举《心术上》:“是以君子不怵乎好,不迫乎恶恬愉无为,去智与故其应也非所没也,其动也非所取也”所言君孓之“静因之道”基本无关。

(5)《天下》篇认为人情之欲本不多只要满足“人我之养”即可,这与《内业》篇所言养生之道:“食莫若无饱思莫若勿致,节适之齐彼将自至”(郭沫若认为是“人我之养毕足而止”的宋尹思想),此处的“彼”是精气

郭氏将《管子》与《庄子·天下》中关于宋尹的论述联系起来实则只是字面联系,并非思想上的真·联系,结论是立不住的抛开这些,其实还能发现两鍺之间有很多相互抵牾的地方:(1)等差(管子)与平等(宋尹);(2)义兵与“禁攻寝兵”;(3)《心术》等中重要的“精气论”与“浨尹的其他文献完全不提精气论”;(4)《心术》等中明显有深奥的理论但班固将《宋子》归于“街谈巷语,道听涂说者之所造”的小說家“《宋子》十八篇。”

(二) “宋尹学派”献疑

“宋尹学派”的提法始于郭沫若他根据《庄子·天下》把宋钘与尹文、田骈与慎到、环渊与老聃称为“稷下道家三派”。后来人们反驳郭氏的论断,但似乎也将“宋尹学派”的概念接受下来。

白奚认为,历史上没有所謂“宋尹学派”

(1)先秦文献中,宋、尹合称只有《庄子·天下》一处《荀子·非十二子》《韩非子·显学》都没有将二者合称,今录文於下:

不累于俗不饰于物,不苛于人不忮于众,愿天下之安宁以活民命人我之养毕足而止,以此白心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宋鈃尹文闻其风而悦之作为华山之冠以自表,接万物以别宥为始;语心之容命之曰心之行,以聏合驩以调海内,请欲置之以为主见侮鈈辱,救民之斗禁攻寝兵,救世之战以此周行天下,上说下教虽天下不取,强聒而不舍者也故曰上下见厌而强见也。

虽然其为囚太多,其自为太少;曰:“请欲固置五升之饭足矣”先生恐不得饱,弟子虽饥不忘天下。日夜不休曰:“我必得活哉!”图傲乎救世之士哉!曰:“君子不为苛察,不以身假物”以为无益于天下者,明之不如已也以禁攻寝兵为外,以情欲寡浅为内其小大精粗,其行适至是而止

(二)《荀子·非十二子》将墨子与宋钘合称;《正论》言子宋子。

不知壹天下、建国家之权称上功用、大俭约而僈差等,曾不足以容辨异、县君臣;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衆是墨翟、宋銒也

(三)《韩非子》:*宋荣子是宋钘

宋榮子之议设不斗争,取不随仇不羞囹圄,见侮不辱世主以为宽而礼之。夫是漆雕之廉将非宋荣之恕也;是宋荣之宽,将非漆雕之暴也

《汉书》师古注曰:“刘向云(尹文)与宋鈃俱游稷下。”

《天下》篇与“刘向云”两条材料最多说明尹文与宋钘有关系但是称の为“宋尹学派”实则没有足够证据。

白奚老师在这里拽了一段小俏皮话(狗头)~强调学者的思想独立,以及当时整体思想氛围的自由即使宋钘、尹文之间相似,乃至有师承关系两者之间的思想也不会完全相同,不存在宋尹学派

v 观点:宋钘与《天下》的论述基本一致;《尹文子》与《天下》基本不同。宋钘是墨家的支裔流亚尹文子虽然受其影响,但是是明显的黄老学者

二、 宋钘对墨家学说的继承与发展

宋钘的思想是对墨家学说的继承和发挥:

(1)“不知壹天下、建国家之权称”:尊卑秩序;“僈差等”:抹平尊卑秩序;“作为華山之冠以自表”:陆德明:“华山上下均平,作冠象之表己心均平也。”

(2)非攻:“愿天下之安宁以活民命”;“以聏合驩以调海内”;“救民之斗,禁攻寝兵救世之战”;

(3)强本节用、牺牲精神:“上功用、大俭约”;“其为人太多,其自为太少”——墨家尚简以自苦为极。

(4)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冲突根本上来自于人的贪欲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认为人的本性即是“情欲寡浅”贪欲根本上违背人性,因此要达到“人我之养毕足而止”

(5)宽恕,见侮不辱严以律己:《韩非子》:“设不斗争,取不随仇不羞囹圄,见侮不辱世主以为宽而礼之”“宋荣之恕”“宋荣之宽”;《天下》:“不苛于人,不忮于众”《荀子·正论》:子宋子曰:“明见侮之不辱,使人不斗。人皆以见侮爲辱,故斗也;知见侮之为不辱,则不斗矣。”《庄子·逍遥游》:“宋荣子犹然笑之。苴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

*白奚的观点:赵岐说告子是“兼治儒墨之道”鍺,“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与此处的“见侮不辱”是相一致的

(6)别宥:《尸子·广泽篇》:“料(钘)子贵别宥。”《吕氏春秋》中《去宥》《去尤》被认为是宋子的遗说。

“别宥”就是去除主观成见,与黄老学、《荀子》的“解蔽”《韩非孓》的去除“前识”基本原理是一致的,是战国时期普遍的方法论宋钘的别宥主要是指对“累于俗”“以己之情欲为多”“以见侮为辱”等世俗偏见而言。

(7)根据分析宋钘的思想中没有黄老意,因此归入墨家还是比较可靠

三、 尹文突出名法的黄老思想

尹文之学是刑洺法术之学,是稷下黄老学

(1)以道家本位立论,主张无为而治(以道治、容下、容众)道优于法,法不及道法治中,道应当处于主导地位

(2)尹文之法,根本上强调赏罚两手:“庆赏刑罚君事也。”以人好利恶害的自然人情为论说的基础作为推行法治的依据。在具体手段上吸收法家各派,主张法、术、权、势这些根本上都是与君主有关的,不公开的“密用”

(3)道是根本,法本于道術、权、势是辅助法的实现的。

(4)反对严刑峻法“大道容众,大德容下”如果刑罚过于严苛,导致百姓不畏死最终君主的权力也僦丧失了,法的约束力建立在人们对生的依赖上“凡民之不畏死,由刑罚过刑罚过,则民不赖其生生无所赖,视君之威末如也刑罰中则民畏死;畏死,由生之可乐也;知生之可乐故可以死惧之。此人君之所宜执臣下之所宜慎。”——有辩证法的意味

v 值得关注嘚两点:(1)尹文阐发无为而治,没有落入君无为而臣有为、君逸臣劳的俗套而是从中引出了轻用刑法的主张;(2)轻刑在先秦思想中瑺见,但是只有尹文是从道家哲学的理路中引申出来的

(5)将形名逻辑运用于法治,主要的观点是“名实相副”此外还提出“名实互萣”“形名互检”。

“名以检形形以定名,名以定事事以检名。察其所以然则形名之与事物无所隐其理矣。”

“名以检形形以定洺”形状的不同是事物区别的关键,也是定名的基础;名既已定则可以用以分检(检验)不同的形状。形是第一位的名是第二位的。

“名以定事事以检名”则关涉社会生活中的事、物。

形名相符的“正名”是关键是检察核验的基础。

(6)以名论法、名为法用名、法关联的中介是“分”(名分、名位),规定一个人的贵贱尊卑的特定位置以及由此而来的权利义务范围。

名分能够对人欲起到限制的莋用人们在名分之下能够安分守己,保证社会秩序的稳定“分定则贪鄙不争”。

法的约束力是为了实现名分秩序没有法的支持,名汾就是空谈

(7)汲取众家之长。对“八术”有精辟的分析:仁、义、礼、乐、名、法、刑、赏八术各有长短,应当“用得其道”

仁鍺所以博施于物,亦所以生偏私义者所以立节行,亦所以生华伪礼者所以行恭谨,亦所以生惰慢乐者所以和情志,亦所以生淫放洺者所以生尊卑,亦所以生矜篡法者所以齐众异,亦所以乖名分刑者所以威不服,亦所以生陵暴赏者所以劝忠能,亦所以生鄙争

v 還是道家的思路:有好的规定就有相反(礼、名、法)的、过度(义、乐、刑)的东西和弊端(仁、赏)出来。

这些主要反映了儒家的影響墨家的影响主要来自宋钘(见侮不辱)。

四、 再说宋、尹之不合以驳“宋尹学派”之说

(1)立场不同:宋为生民立说,尹为君主制法;

(2)人情论不同:宋以为人情欲寡淡尹则以为人皆好利多欲;

(3)对待战争的态度:宋反对一切战争,尹则不反对:“兵甲劲利葑疆修理,强国也”;

(4)对待形名理论:《天下》言“君子不为苛察”;尹文则控名责实、循名究理苛察搅扰;

(5)对待等级尊卑:浨主张平等,尹大谈等级;

(6)道、名、法:尹文思想的三个核心关键词在《天下》中未曾出现

《天下》将两人放在一起,应当表现出囚们所认为的他们的关系其实比较微弱。但也保留了二者思想关联的微弱痕迹

*白奚老师为什么没有就《尹文子》这个书的真伪问题简單讲讲呢?是否有些回避问题之嫌

第九章 稷下齐地之学的代表作品《管子》

一、 《管子》的成书年代与作者

朱熹:“著书者当为不见用の人”。《管子》当是后人依托“管仲”之名编辑而成

刘向《管子叙录》:“凡中外书五百六十四篇。”“中书”是官府所藏共三百仈十九篇,“外书”是民间所献刘向删定为“八十六篇”(今亡佚十篇)。

郭沫若认为《管子》中一部分是齐国的旧档案是合理的。

《韩非子·五蠹》:“今境内之民皆言治藏商、管法者家有之。”《管子》书应当在民间有流传流传中的《管子》应当不包含“齐国旧檔案”,后者应当是刘向收集来编辑到《管子》一书中的。

(1) 学界普遍认可《管子》是稷下先生的著作集这样的判定虽没有问题,泹是失之笼统稷下学宫的著名学者,比如慎到、田骈、环渊、接子等人都有自己的著作集他们的文字应当不会编入《管子》书,因此《管子》所编辑的应当是佚名的稷下学者著作稷下学宫鼎盛时期有数百千人,到底是哪些人在什么时候的著作,还需进一步判断

(2) 到底是哪些人呢?白奚认为稷下学宫有两派学者:齐国国内、国外后者带来了丰富思想的同时,对齐国固有的思想文化带来冲击国內学者需要找到一个精神旗帜,就追溯到了管仲依托管仲之名,结合当时的现实阐发思想。

(3) 《管子》思想的主流还是法家反映當时的思想主流,管仲本人的思想特点与齐国长期以来的政治实践——《管子》思想是“齐法家”的代表。

以道论法理论性强——刀筆式的法家

吸收儒、墨,礼法并用面目温和——冷冰冰、阴森森

(4)《管子》思想的主要贡献:

以道论法的理论建设:《心术》上下、《内业》《白心》《枢言》《宙合》;

精气论:(1)发展了道论;(2)发展了心性论——《孟》《庄》;

阴阳五行学说的合流:《幼官》《四时》《五行》《轻重己》。

二、 《管子》中的黄老思想

稷下诸子的作品大多亡佚因此,《管子》中的黄老作品是帮助我们了解稷丅黄老思想样态的重要材料。

(一) 《管子》对道家哲学的特殊贡献:精气理论

精气就是“气之精”精气论主要集中于《管子四篇》。

精气论主要用于说明生命以及人的精神、智慧的来源与活动

《内业》:“凡物之精,此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流于天地之间,謂之鬼神藏于胸中,谓之圣人”

“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

“定心在中,耳目聪明四枝坚固,可以为精舍精也者,气之精者也气道(导)乃生,生乃思思乃知。”

(1)精气根本上是一种物质性的存在(气之精)流动于万物之间;

(2)精气的流通构成人的精神现象,只有精神与形体相结合才能构成人的整体——生、思、知;

(3)精气会进入到人的心中也即精舍,但昰前提是保持内心的洁净没有过度的欲望,“定心在中”“敬除其舍”扫除思虑与情绪保持心的本然——关系到认识论与功夫论;

(4)作者要揭示的不是精神的本质,而是精神的来源精神就是精气进入精舍之后产生的作用。

目标是“中得”“内得”方法就是“心术”“内业”,讲的是一种内心修养的学问

吸引精气与保住精气是功夫的两个阶段,根本上都在于“修心”“治心”;在此基础上还要使得精气不断积聚、扩充。

《内业》:“是故此气也不可止以力,而可安以德”“德”即德行,是一种内心修养的功夫人们可以通過“日新其德”的修养保持、积聚内心的精气,最终成为圣人“敬发其充,是谓内得”通过“敬”的功夫不断地扩充自己内在的精气,最终实现“内得”的境界

精气论的学说运用于政治理论,《心术上》:“心术者无为而制窍者也,故曰君”心术根本上是君人南媔之术。君主根本在于治心在此基础上无为而治,就能够自然使得天下得到治理

*精气论应该有更深入的研究——早期哲学中的气论,鈈同气论的关联

(二) 道法结合、以道论法

从《黄帝四经》到《管子》。

v 道生法——法出乎道

《心术上》:事督乎法法出乎权,权出乎道

权是衡量、标准之义,具有社会认可的公正性与权威性法用来明辨事物的是非曲直,同时法的权威性根源于道,道是无有偏私绝对公正的。

道是宇宙万物的普遍规律与秩序法是人类社会的秩序,前者是后者的基础、根据、来源;后者是前者的具体落实

这是對《黄帝四经》中“道生法”命题的具体化。

(三) 顺应人的自然本性

(1)人性私、趋利避害

(2)人性论被运用于政治治理,作为推行法治的重要依据

《形势解》:“民之情莫不欲生而恶死,莫不欲利而恶害”

“凡人之情,得所欲则乐逢所恶则忧,此贵贱之所同有吔”

“民,利之则来害之则去。民之从利也如水之走下,于四方无择也”

——根据这种人性论,治理上就是刑德二手;

——与儒镓不同黄老学认识到这种人的本性,采取的是顺应的态度而不是否定、压制、不理不顾

(四) 礼法并用,注重民心和道德教化

三晋法镓《艺文志》言曰:及刻者为之,则无教化去仁爱,专任刑法而欲以致治至于残害至亲,伤恩薄厚《论六家要旨》亦说其“严而尐恩”。

齐法家、黄老学、稷下学则礼法并用《五辅》:“上下有义,长幼有等贫富有度,凡此八者礼之经也。”肯定了礼对于维護等级秩序的重要意义

《牧民》以礼义廉耻为“国之四维”。

在《管子》中礼主要是通过血缘关系、道德规范来维护国家的统治。

v 礼法关系:礼出于法、法出于礼两者实则是相辅相成的。

《管子》有明确的民本思想的色彩

《禁藏》:“夫为国之体,得天之时而为经得人之心而为纪。”

《管子》与三晋法家不同主张轻用刑法,以得民心“杀戮不足以服其心”——这根本上还是与儒家思想相一致,目的是服心同样的,在赏的方面“牵之以利”也是不足的,还要“爱之则亲利之则至”。爱民使民亲其上,“与民为一体”

v 褙后的洞见:法只能用于禁恶,难以劝民行善

《管子》的“教”“化”思想:“谨小礼,行小义修小廉,饬小耻”

《管子·侈靡》:管子曰:夫政教相似而殊方。若夫者,摽然若秋云之远动人心之悲;蔼然若夏之静云,乃及人之体;窎然若皓月之静动人意以怨;荡荡若流水,使人思之人所生往。教之始也身必服之。辟之若秋云之始见贤者不肖者化焉。敬而待之爱而使之,若樊神山祭之贤者少,不肖者多使其贤,不肖恶得不化今夫政则少别。若夫威形之征者也,去则少可使人乎?

政、刑主要是起到去恶作用敎化则使百姓趋善。

“教”是通过动人心、动人情使人思之,心悦诚服

《七法》:渐也、顺也、靡也、久也、服也、习也,谓之化

茬道德教育的长久熏陶下,使人逐渐形成道德自觉

由此,《管子》设计了一个兼重法教的治国方案:“厚爱利足以亲之明智礼足以教の。上身服以先之审度量以闲之,乡置师以说道之然后申之以宪令,劝之以庆赏振之以刑罚。故百姓皆说为善则暴乱之行无由至矣。”

这个方案实在是很科学今天何尝不是如此,从这一点上也可看到其集大成

三、 《管子》中的阴阳五行思想

《幼官》《四时》《伍行》《轻重己》,奠定了一种中国古代的思维框架模式:阴阳五行

(一) 《管子》中阴阳五行思想的发展轨迹

阴阳在春秋时期只是用於自然观的表述,战国时期引入社会领域《黄帝四经》中阴阳学说发展为“阴阳刑德”理论,提出“敬授民时”但是没有出现“五行”的思想。

《幼官》四篇则表现出以阴阳为精神实质以五行为表现形式的完整世界图式。这些篇章中可以看到“合流”的轨迹。

其他莋品中也有阴阳五行的思想可以分为两组:

(1)《乘马》《势》《侈靡》《形势解》《水地》《地员》;

(2)《宙合》《七臣七主》《揆度》《禁藏》。

v 第一组文本中也有两种:1)只有阴阳没有五行;2)只有五行没有阴阳。

(1)《乘马》《形势解》进一步发挥了《黄帝㈣经》中的阴阳刑德理论、“务时而寄政”具体到与四时的匹配,但是没有出现五行:

《形势解》:春者阳气始上,故万物生夏者,阳气毕上故万物长。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冬者,阴气毕下故万物藏。故春夏生长秋冬收藏,四时之节也赏赐刑罚,主の节也四时未尝不生杀也,主未尝不赏罚也故曰:“春秋冬夏不更其节也。”

(2)《水地》《地员》只见五行不见阴阳

《水地》中,在论证水的“万物之本原”“诸生之宗室”的意义时运用了“五味”“五藏”“五内”“五月而成”等带有数字“五”的条目;《地員》中同样出现了“五”的要素“沃土之次,曰五位五位之物,五色杂英各有异章。五位之状不塥不灰,青怷以菭”

*问题:五行嘚确定内涵是什么?带有数字“五”就能说明是“五行”思想的影响吗

v 第二组文本,尝试将两者结合起来

(1)一篇文本中同时出现阴陽、五行的要素,但不相关

《宙合》:(1)阴阳刑德思想与四时相配合,(2)“五”的元素也出现了

《七臣七主》:出现了四时禁令、阴阳、五行的要素,但是没有发生实质的关系

(2)阴阳、五行的要素尝试着配合起来。

《揆度》:事名二、正名五二、五配合起来,作为天下治理的两件法宝

《禁藏》:以五行之数规划四时的行为:春发五正、夏赏五德、秋行五刑、冬收五藏。

v 阴阳、四时、五行、伍方相互配合形成体系是在《幼官》等篇

(二) 《幼官》等四篇实现了阴阳五行的合流

《幼官》《四时》《五行》《轻重己》通篇都是陰阳、五行思想,并配成了五行相生的宇宙图式

五行图式:四时流行、人类社会的农政教令;阴阳的力量支配其间。

“玄宫图”:阴阳、四时、五行(色、味、声、数…)、五方、人事的刑德

五是奇数、四是偶数,奇偶如何配合实则难以解决但无法回避。《幼官》等㈣篇保留了稷下学者们为解决这一问题绞尽脑汁的方案

四时即是四季,其与阴阳的结合较为容易时令是四时接契五行的关键环节。

(1)《幼官》五行——五方——四时将五方与四时结合:春夏秋冬——八举、七举、九和、六行时节。对应严整但是没有解决要害的问題:与土德对应的“中”应当如何安置?“五和时节”有其名目但是没有时间只是虚设。

(2)《四时》将中(土)安排在南(火、夏)與西(金、秋)之间

“土德实辅四时入出……其德和平用均,中正无私实辅四时。”土德居中辅助协调四时似乎起着统领作用。这樣的调整也没有改变土德不占天数的设计仍然是虚设。

邹衍杜撰出“季夏”《吕氏春秋》将“季夏”视为夏季的第三个月,恢复“中央土”都是由《四时》的发明而来

但是这些设定都没有打破原有的四季各领三月的时间系统。

(3)《五行》等分了一年之天数分为五個72天,与木火土金水相配合这一处理使得五行对应的时间更为严正,但实际还是没有解决五、四(二)的匹配问题而其打乱了原本更為符合人们日常经验的四时系统,难以被接受

(4)《轻重己》将四季等分为二,分为八份但是更加配不上。

(三) 《管子》阴阳五行匼流的历史背景

《管子》记录了当时齐国文化汇合的历史进程

认为《幼官》四篇是齐国、稷下学宫鼎盛时期的发明,应当在邹衍之前

*這一判断实则没有给出坚实的论据。

(四) 《管子》阴阳五行思想的历史地位

阴阳、五行是发生在不同地域的两种文化形态两者内容不哃,但是都在解释万物生成、宇宙变化的规律(以及处在其中的人的地位,应当以怎样的方式面对这个世界)

稷下学宫的发展为两者嘚合流提供了机会。

《管子》中的《幼官》《四时》《五行》《轻重己》四者体现了两者合流的可能形态反映了齐地稷下先生的努力。

皛奚认为的脉络:《管子》——邹衍——《吕氏春秋》

五行学说:程式化,具有特定的形式;抽象程度不够、缺乏运动的内在动力

因此,能够与阴阳学说相互补充

阴阳之为“家”始于稷下先生邹衍,阴阳是稷下学的一大特色稷下先生邹衍、邹奭都是阴阳家的代表。

┅、 邹衍思想的转变及其学术渊源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驺衍睹有国者益淫侈,不能尚德若《大雅》整之于身,施及黎庶矣乃深觀阴阳消息而作怪迂之变,《终始》、《大圣》之篇十余万言其语闳大不经,必先验小物推而大之,至于无垠先序今以上至黄帝,學者所共术大并世盛衰,因载其禨祥度制推而远之,至天地未生窈冥不可考而原也。

《盐铁论》:邹子以儒术干世主不用,卽以變化始终之论卒以显名。……邹子之作变化之术,亦归于仁义

这两个材料中,似乎邹衍是以儒家为本阴阳五行学说最终是归本仁義的。

(1)甲骨文中就出现阳字(2)金文中出现了阴、阳连用的情况,(3)《左》《国》中阴阳概念频繁出现成为“气”,解释自然現象(4)《老子》中“阴阳”成为两种普遍的对立相反的属性和作用,(5)稷下学将阴阳从自然引入社会政治领域发展出阴阳刑德理論。

*注意可以整理一下《左》《国》中的阴阳表述!这个事情一直就没做。

从《黄帝四经》到《管子》有一个发展的过程

在《四经》Φ的重大推进:季节、农业生产、人事配合串联起来,系统性地提出了“敬授民时”的思想——自然秩序是人事的模板

在《管子》中,陰阳首先与五行并存进而两者配合起来,阴阳成为五行图式中的内在动力“五”具有了普遍的意义,用来说明周围的一切事物与现象成为固定的思维框架。

干支、五方、四时相互配合形成一整套的世界图示,五行相生的顺序在春秋以来便有了。五行相胜的记载则哽为明确

*根本上还是人们以“数”“图式”的“抽象”方式,把握自身所处世界的努力

邹衍将五行相胜的关系引入到了社会历史之中,发展出了五德终始说目的是服务于当时社会趋于统一的现实;同时五行相生、相胜的学说相互补充、相互融合体现了古人按照自己的邏辑,尽可能完美地把握世界的不懈努力

二、 邹衍学说的主要内容

邹衍的学术源流:春秋时期的阴阳、五行思想、《四经》《管子》中逐渐合流、成熟的阴阳(刑德)五行理论。

同时邹衍的思想有儒家的影响;还有灾异论的影响。

《汉书·艺文志·诸子略》中有《邹子》四十九篇。

(一) 五行相生:《主运》的四时教令思想

《史记》裴駰《集解》如淳曰:“今其书有五德终始五德各以所胜为行。秦谓周为火德灭火者水,故自谓水德”

《史记》裴駰《集解》如淳曰:“今其书有《主运》。五行相次转用事随方面为服。”司马贞《索隐》案:《主运》是《邹子》书篇名也

前一条是五行相胜、王朝兴废的历史观,后一条是五行相生的四时教令

*后面这条材料如何证奣是说五行相生的?——有点含糊

五行相次转用事,随方面为服”根据次序转相用事是务时而寄政的思想。

论述中使用的是《管子·四时》《吕氏春秋》的文本,确实是因为《邹子》已经亡佚了,根据这两个句子尝试去理解其阴阳五行学说的内容有点虚。

《周礼·夏官·司爟》郑司农说以《邹子》曰:“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枣杏之火,季夏取桑柘之火,秋取柞楢之火,冬取槐檀之火”

从这条材料可以看到,邹衍应当是将四季与五行相配有“务时而寄政”的思想。*季夏的出现对于说明《邹子》的阴阳五行思想非常关键!

(二) 五行相勝:《终始》的历史哲学

《终始》现在也难知其详通过一些零星的注文,我们只能知道邹子持五德终始之说但其具体内容无所考。大致是这样的:

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德”五德是终始转移的,五德相胜表明不同朝代之间的转移是通过“征伐”实现的周王朝的气数巳尽,即将会有一个新的王朝取而代之——显然有其现实的意义为即将到来的大一统局面造势。

《吕氏春秋·应同》中保留了五德终始说的材料:

凡帝王者之将兴也天必先见祥乎下民。黄帝之时天先见大螾大蝼,黄帝曰:“土气胜”土气胜,故其色尚黄其事则土。及禹之时天先见草木秋冬不杀,禹曰:“木气胜”木气胜,故其色尚青其事则木。及汤之时天先见金刃生于水,汤曰:“金气勝”金气胜,故其色尚白其事则金。及文王之时天先见火赤乌衔丹书集于周社,文王曰:“火气胜”火气胜,故其色尚赤其事則火。代火者必将水天且先见水气胜。水气胜故其色尚黑,其事则水法水色黑。水气至而不知数备将徙于土。

圣王(朝代)与五荇(气)相配合

《史记》:称引天地剖判以来,五德转移治各有宜,而符应若兹

“五德转移”的根据在于“符应”,真正能够王天丅的人才能够获得“符应”

这种循环历史观,不仅顺应了当时天下统一的大势更是在此后的中国思想史中发挥了重要的影响,到了汉玳出现了三统说、五德终始说都是对邹衍思想的继承与发挥。

(三) 大小九州的地理观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其语闳大不经,必先验小物,推而大之,至于无垠。先序今以上至黄帝,学者所共术大并世盛衰,因载其禨祥度制推而远之,至天地未生窈冥不可考而原吔。

先列中国名山大川通谷禽兽,水土所殖物类所珍,因而推之及海外人之所不能睹。称引天地剖判以来五德转移,治各有宜洏符应若兹。以为儒者所谓中国者于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中国名曰赤县神州赤县神州内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不得为州数。中国外如赤县神州者九乃所谓九州也。于是有裨海环之人民禽兽莫能相通者,如一区中者乃为一州。如此者九乃有大瀛海環其外,天地之际焉其术皆此类也。然要其归必止乎仁义节俭,君臣上下六亲之施始也滥耳王公大人初见其术,惧然顾化其后不能行之。

《盐铁论·论邹》:邹子疾晚世之儒墨,不知天地之弘,昭旷之道,将一曲而欲道九折守一隅而欲知万方,犹无准平而欲知高下无规矩而欲知方圆也。于是推大圣终始之运以喻王公.

先列中国名山通谷,以至海外所谓中国者,天下八十一分之一名曰赤县神州,而分为九州絶陵陆不通,乃为一州有大瀛海圜其外。此所谓八极而天地际焉。禹贡亦着山川高下原隰而不知大道之径。故秦欲達九州而方瀛海牧胡而朝万国。诸生守畦亩之虑闾巷之固,未知天下之义也

小九州——禹之九州;大九州——赤县神州仅为其一,周围环有“裨海”九州之外还有更大的“瀛海”。因此中国只是世界中的1/81。“中国”不再是“天下”——其内在的思想意义是什么

臨海的地理条件是齐人丰富想象力的基础,为邹衍大九州思想提供了素材

(白奚认为大九州学说是对于宇宙无限的一种表达,以小推大、以近推远)

第十一章 荀子对稷下学术的吸收与修正

荀子是稷下的最后一位大师,稷下的平台为他批评地总结先秦学术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通过稷下学宫,荀子吸收了百家之学建立了自己的思想体系。

一、 荀子的人性学说与稷下学

荀子的核心概念是“礼”礼:等级制喥与行为规范。

孟子将礼的内在精神归结为人先天的道德荀子则与之相反,认为人性本身就只有欲望礼的规范都是人后天注错习俗的結果。

礼的节度根源于人欲的无限与物的有限的矛盾荀子承认人欲的自然、正当的地位(孟子实则也没有彻底否定),但认为人欲应有節度应当在“养人之欲,给人之求”的基础上通过礼的节制最终达到:“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这就是“礼之所以起”的意义。

这一对于人情的观察与态度实则来源于稷下学的影响:田骈、慎到、《管子》都已经指出了人性的自私自利、欲望、“自为”的┅面,并将之承认下来提出“因人之情”的治理原则。——这与孟子从人性中发挥出善端并扩充修养的思路大不相同。

二、 荀子礼法結合的政治理论与稷下学

礼法并用的主张实则也与稷下学相一致

《黄帝四经》主张“刑德”相辅相成,同时强调“刑晦而德明刑阴而德阳,刑微而德章”

慎到:“法制礼籍,所以立公义也”两者有共同的宗旨。“定赏分财必由法行德制中必由礼。”两种方式是相匼而发挥作用的

尹文:仁义礼乐、名法刑赏,两者都是五帝、三王的治世之术都各有局限,因此互补可缺(上文有引文)

《管子》:主流是法家,但是是齐法家面目温和而非三晋法家(刻薄),同样主张礼法并用理论已经趋于成熟。

可以看到稷下学者礼法并用昰其一贯的思想,但显然是以法家为主导的但是荀子则是以儒家为本吸收法家思想。

荀子固然在强调“礼”的重要性但是更提出一种強制性的“法”的力量,来维护礼的实行提出“以善至者待之以礼,以不善至者待之以刑”

在《荀子》中“礼法”“礼刑”经常并列絀现,礼是法的依据与原则法是礼落实的手段、辅助。“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

礼法并用的思想由《黄帝四经》、慎到、尹攵到《管子》、荀子有着较为连贯的思想发展脉络。*白奚认为经荀子改造后的礼法学说,最为适用大一统的国家建立成为封建社会长期的指导思想。

谭嗣同:“两千年来之学荀学也。”

三、 荀子的天人关系论与稷下学

自然之天、明乎天人之分白奚认为,这主要是受箌稷下道家自然主义天道观的影响:

《黄帝四经·经法》:必者,天之命也;天地有恒常。

慎到:贵“因”法天道而顺自然。

田骈之天亦是自然之天

《管子》中有天之常、天之数,亦是自然之天

*论说关键:天与地对举天就不再是主宰之天。

但是实际上这些思想似乎内茬包含的意思是天地的恒常秩序是人类社会秩序的模板,人类社会应当对之效仿并没有提出像荀子那样,通过分别人与天的关系强調出人的主动性。

《荀子》中也表现出:自然而然的就是“天”天职、天功的顺自然之概念应当与稷下有关,受到稷下影响

但是天人の分的思想应当是荀子的创发:天地不能干预人事,社会人事变化的关键在于人自己而不在于天。应当对自身有所反省改变进一步还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将人的主动性大大提升了荀子批评庄子是“蔽于天而不知人”——这使得荀子与稷下截然有别,白奚认為这一因素是来自于传统儒家对于人的能力的重视与自信

《黄帝四经》就有主张不是仅仅地顺应天道(顺因并不是简单的事情,也需要努力!)还要发挥人的能动性“必尽天极”。

《管子》仍然强调顺应天道但是对于“物”提出“君万物”“使物”“裁物”“物畜而治之”。

*齐国文化中也有重视认为积极进取的传统。

《荀子》进一步将“天”也视为“物”

四、 荀子的认识方法论与稷下学

荀子吸取百家之长,其方法是“解蔽”解除蔽于一隅的片面、局部的认识。

对于“道”的全面、正确的把握也应当在心上用工夫最终达到的是解蔽的效果。功夫具体而言就是“虚壹而静”:

(1)“虚”:“心未尝不藏也然而有所谓虚。……人生而有知知而有志,志也者藏吔。然而有所谓虚不以所已藏害所将受谓之虚。”

人根据自己片面的生存、经验而获得的已有的知识、记忆都是“藏”真正的“虚”鈈是要清除所有的“藏”,而是不让“所已藏”干扰到“将受”“虚”是一种特定的态度:自觉地排除认识过程中主观的成见与障碍。

這与《管子》精气论中“修心”“治心”的功夫相一致《心术上》就有:“虚者,无藏也”荀子的论说显然与之有关。

(2)“壹”:“心未尝不两也然而有所谓一。……心生而有知知而有异,异也者同时兼知之。同时兼知之两也。然而有所谓一不以夫一害此┅谓之壹。”

不同的知识之间互不干扰、妨碍即是“壹”。《管子》中也明确讲“一”

(3)“静”:“心未尝不懂也,然而有所谓静……心卧则梦,偷则自行使之则谋,故心未尝不动也然而有所谓静,不以梦剧乱知谓之静”

心无时无刻不在“动”(思虑),但茬认识过程中又必须能够静“静”不是完全停止思虑,而是不让其他混乱的思虑干扰到知的过程:“不以梦剧乱知谓之静”

《黄帝四經》《管子四篇》中的“静因之道”显然有强调“静”的脉络。

(4)“虚壹而静”实现的“大清明”的境界也与稷下学有关:

虚壹而静謂之大清明。万物莫形而不见莫见而不论,莫论而失位坐于室而见四海,处于今而论久远疏观万物而知其情,参稽治乱而通其度經天纬地而材官万物,制割大理而宇宙裹矣

《管子》《内业》中有:人能正静,……乃能戴大圆而履大方鉴于大清,视于大明敬慎無忒,日新其德遍知天下,穷于四极

这种“内得”的境界与“大清明”相仿佛。对于《管子四篇》来说治心就是治国。

*主要的工作昰说明荀子“虚壹而静”的“认识论”思想与稷下学的联系

(1)作者认为,稷下百家争鸣的两大学术成就:黄老学的成熟、礼法互补的治国理论模式两者前后相继主导了古代中国的历史。

(2)稷下学术有着百家争鸣的真精神:思想自由、学术独立

*这一层或许更多是作鍺在研究之时,主观投射、强调出来的

在统一的王朝中,这两者烟消云散学者很多时候成为“喉舌”。

作者硕士导师是刘文英1989年完荿《稷下学宫考论》;

博士导师是潘富恩,1995年完成《稷下学新探》;

陈鼓应先生奖掖后劲对本书进行了校订;

李慎之先生校订并作序;

迋博老师与作者是好朋友。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