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年间龙川县志盐政的记载广东龙门教谕李天毓,广东龙门县志是否有此公?

上世纪50年代龙门县出版的《龙门農民报》成为新县志资料来源之一

清新的淡绿封面配着绘有县城风光的龙门农民画,彰显着山水之绿散发着文化之韵,这是日前出版嘚《龙门县志(1979—2000)》(以下简称“新县志”)新县志除了存史资政、传承文明外,也发挥着宣传推介龙门的作用龙门县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主任唐广祥说,新县志共印了7000册目前已发到县内各单位作资料参考之用,也成了县领导对外交流的重要礼品新县志还将发放到全国各大高校的图书馆以及全国大型博物馆、图书馆等地,让外界了解龙门、研究龙门

    据悉,为更好推介龙门我县正着手筹办“龍门地情网”,该网站拟于今年6月上线届时网友不仅可以通过网络浏览《龙门县志(1979—2000)》,还可以浏览龙门年鉴等关于龙门民俗风情嘚资料


为传承历史,会高价回购明朝县志

“我县建县虽只有500多年但由于历代官府对文化传承的重视,县志数量相对于省内其他县区来說是比较多的”唐广祥一边向记者展示现存有的县志,一边说“清朝及民国年间的县志虽是影印的副本,但对我县来说都成了异常珍貴的资料”县唐广祥表示,县志对当地人了解历史传承文化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下来会将现存的文言文县志翻译成白话文积极查找奣朝年间的县志踪迹,找到的话会不惜高价回购 “盛世修志,传承文明”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据介绍,龙门建县以来一直延续着修志传统,至今修有县志9部其中明朝的2部,已丢失据说存于台湾故宫博物馆;清朝的4部,分别为《龙门县志(康熙六年)》、《龙门縣志(康熙二十六年)》、《龙门县志(道光)》和《龙门县志(咸丰)》;民国的1部《龙门县志(民国)》;解放后2部,分别是《龙門县志(建县至1987年)》和《龙门县志(1979—2000)》

历来修地方志主要目的是存史资政。唐广祥介绍说建国前,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加上交通不便,统治者下令修志主要是为了了解全国范围内的详细情况方便管理。此外也不乏地方官员在地方繁荣兴盛时修志,以向上级禀告其政绩新中国建立后,修志的目的就在于传承历史文化了“以前修志大多是在政局稳定、经济繁荣时,没固定周期2006年国家颁布了《地方志工作条例》,要求将编纂地方志周期固定为20年下一部志书内容涵盖的年限是2001年至2020年,现在已经着手准备了”


新县志编纂历时9載,凝聚集体智慧

    翻开新县志会发现编纂委员会名单达百余人,“这只是较长期参与编纂县志的工作人员名单还有很多人员由于参与時间不长,就没有记录在册了”唐广祥说,新县志编纂从2003年正式启动今年初完成,历时9年多凝聚了无数人的智慧。”

    “地方志是‘哋方第一书’要求地方志体例严谨,内容真实涵盖全面,因此要求资料搜集要全面”唐广祥强调,9年的编纂过程中最困难的阶段昰资料收集。由于新县志涵盖内容的时间跨度长涉及面广,资料的收集和核实成了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期间个别单位人员调动,造荿有些资料断层了还有个别单位现在解散了,资料就更加不全了”

面对难题,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新县志编纂工作亲自督办,从人仂财力等方面做好保障聘请了省外的志书编纂专家作指导。“当时为了核实一个信息往往会向一个单位跑七八趟。”唐广祥说“那時如果老同志回忆说哪份报纸有提到这个事情,工作人员为了拿到准确信息会四处奔走寻找那份报纸。北京、广州、南京的博物馆或图書馆是最常跑的地方很多资料都是从省、市、县的报纸找到的。可以说新闻报道是新县志资料收集的重要渠道。”唐广祥还展示了新縣志在编纂过程中所搜集到的一些重要资料其中一份是向上海某图书馆购回的上世纪50年代龙门县出版的《龙门农民报》。

    唐广祥说为叻保证内容的科学性,文稿图片的校对是不容忽视的新县志在编纂过程中经过了9次修改,以及省级和市级地方志书审查委员会的4次评审唐广祥感慨道:“九易其稿才有今天的成果,修改稿都可以堆成高山了”


新县志将发到全国高校及各大博物馆

据介绍,新县志囊括了1979姩至2000年间全县自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历史“不要以为地方志书肯定又厚又枯燥,其实仔细看看你会发现很多有趣的哋方,例如龙门的人口变化”唐广祥翻开新县志,指着人口普查表格说记者发现,土家族1982年人口为0人1990年人口为25人,全是男的到了2000姩人口竟达了1249人。土家族人数为什么在10多年里由无到有再到迅速增加呢这的确值得考究。

新县志除了可读性强外唐广祥还介绍了新县誌的其他优点,“首先是内容真实科学文字精炼。志书严格按照客观真实原则编纂志书里没有一个多余的字。其次是图文并茂相对於旧县志和其他县区的县志而言,该志书使用了大量插图”记者发现,新县志在开篇之始插有46页彩图内文还插入很多图片,很多图片嘟是展现当年兴盛目前已不存在的事物资料显得相当珍贵。“再有新县志封面更是创新,融入了地方艺术文化是一幅反映县城风光嘚龙门农民画。”唐广祥说

    “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地方志历来是一部实用性强的书。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渻委书记汪洋对地方志工作有这样的论述“领导干部到一个新的地方工作,应先找地方志书好好读一读了解当地的自然与地理、历史變迁与兴衰以及历史上的重大事情、重要任务,这对领导工作将有很大帮助”

    唐广祥也希望,大家不要只把志书束之高阁要常常翻阅誌书,对工作都会有帮助唐广祥表示,目前志书已成为地方政府对外交流的礼品接下来还将把新县志送到全国各大高校的图书馆以及铨国大型博物馆、图书馆等地,以更好地推介龙门促进龙门发展。

}

国有史地有志,史志是记载一國一朝、一地一方政治经济、科教文卫、乡土民情的历史和现状的资料性著述有史有志,能借鉴得失如古语云“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

清代史学家章学诚认为“夫家有谱、州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将国史、方志、家谱三者相提并论。如果说国史阳春白雪、族谱下里巴人那么,方志则是雅俗共享充分展示一方风采。

《龙门县志》始修于明嘉靖十七年(1538)是在龙门设縣43年后。明清两代均有重修县志至民国又重修一次。目前《龙门县志》旧志现存版本共有4种,分别为清康熙六年(1667)、清康熙二十六姩(1687)、清咸丰元年(1851)以及民国二十五年(19364版其中,清咸丰和民国的龙门县志分别由“粤东三子之张维屏、近代著名方志家邬慶时任总纂,这两位岭南名家为清代和民国龙门县志平添了学术与文化气息。

    从历代修志者的修志行为可以勾勒出龙门社会发展的脉絡,同时也能从侧面了解龙门社会历史、政治文教的格局与进程

设县40多年后首次修志

明弘治九年,龙门设县后四十三年,为明嘉庆十七年江西金溪人吴宗元以举人知龙门县事。当时龙门县方草创百废未兴,吴宗元与民休息感慨无文献可征,于是邀请东莞文人袁永伸纂修《龙门县志》书成共四卷,这是龙门自设县以来第一次编写县志

明万历四十年(1612),龙门知县、福建莆田人林宪曾重修县志萬历四十二年(1614)刊成,这是龙门县第一次重修县志距离初修时间约70年。

明清更替社会动乱,官方藏本的明代《龙门县志》散佚无存清顺治十五年(1658),龙门知县李建标奉檄征取遍搜无获。

此时龙门县城北门人、增生谭鸣周搜采县志残篇,献给知县谭鸣周素好義施,曾捐资建北门石路建塔、修学等督理有功,是远近闻名的善者获得谭鸣周的旧本县志,李建标如获至宝旋即命人重刻。

在重刻明代《龙门县志》之时李建标还写了序言,称“龙门开治于明之孝宗丙辰邑虽蕞尔,岂乏庶务四十年间,金溪吴尹始修厥志距七十余年,莆田林尹续之政教污隆,人事得失炳若日星。至明末频遭兵燹金匮石室之藏,消灭殆尽我朝鼎运命方新,人文蔚起仩台以文绥猷檄取故典,不佞承乏兹土遍搜莫获,卒求之野而得其旧本”李建标随后道出修志的目的,“志疆域而延袤以昭志山川洏高深以辨,志风俗而美恶以彰志食货而生养以备,志建置而规制以明志官守而贤否以别,志人物而淑慝以分志词翰而理气以察,誌灾样而兴亡以征志舆情而盛衰以测。”

然而明代《龙门县志》终究散佚无存,今人难以一睹明本县志未免是一种遗憾。今天人們能看到的时间最早的县志,为清康熙六年的版本

清康熙六年《龙门县志》杨熚序言

清康熙三年,进士出身的湖北汉阳人杨熚上任龙门知县彼时明清更替时的民间暴动,尚未平息山间的寇焰依然兴盛,杨熚看到的是一个经过多年动乱、异常荒凉山城杨熚记道,“逮臸其邑莅其事,简阅其图籍问所为财赋几何,则见其遗孑仅存诸逋鳞集,率难治;问所为疆域物产几何则见其水不渊而涸,山不毛而童萑苻四郊,鹄鸠满目率难治;问所为建置沿革几何,则见其颓垣几堞、蔀屋数烟、学宫鞠为茂革、官署不蔽风日率难治。”

楊熚用三个“难治”表达对任职的担忧不过,这位龙门历史上著名的贤能县令用三四年的时间励精图治,锄匪涤寇建设县治,力推攵教使得龙门的社会面貌焕然一新。“于今三年有奇耳渐次蔓草除矣,嘉种艺矣禽不飨田矣,风鶴不惊矣岁屡登矣,鸿不嗷中泽矣城不狐泮不鸮矣,好义终事矣礼让油然生矣。一时四海销兵百灵效顺,诸上台寅恭朝夕图治维殷,远迩蒸蒸向风故岩疆下吏亦茹苦檗,殚志于民事”

清康熙六年,杨熚奉抚军檄纂修志典,以佐国史以彰文治。杨熚的好人、湖北人向古博闻强识,当时薄遊于粤受杨熚之邀请,到龙门来共襄此事杨熚还邀请龙门县儒学训导、罗定人黎光曦,以及明末清初龙门本地文化人士如举人廖吉人贡生谭岸先、廖光亨、廖士炜、何位、刘世相,生员廖麒征、李先卫、戴恒英、谭嘉枏等采辑大要该志由向古总编纂,在众人努力下历时3月告竣。

清康熙六年版《龙门县志》分十二卷分别为天文、疆域、山川、财赋、物产、风俗、建置、祀典、灾祥、官守、人物和藝文,每卷前有前言卷后又有论说,编辑水平较高史料与文艺俱佳。正如杨熚在序言中称“今一篇十二卷之中,于财赋、建置、官垨寓《尚书》于山川、物产、传记、吟咏寓《诗经》,于天文、灾祥寓《易经》于风俗、祀典寓《礼经》,于褒奖、人物、编年纪事一统其义于《春秋》,可以佐史即可以翼经,诚使举邑中上、下、智、愚、贤、不肖之众而皆明于志之义焉”“佐史”、“翼经”,成为杨熚修志的目的

    廖吉人在为该志题跋时也称,“邑之有志犹国之有史,大小似异备观览,以风示来兹意莫不同焉。”

清康熙六年《龙门县志》可谓目前保存的“龙门史料第一书”原刻板框高19.3厘米、宽14.1厘米,刻本精良反映了清初的雕版印刷水平,内容还丰富多彩是一本基本史料较为完备的一本方志。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该志第一次提出了“龙门八景”(七星映斗、丫髻凌云、祝圣昙花、禾仓瀑布、仙岩夜月、虎跳晴潭、童子读书、仙女摩空。)将龙门山川风貌、人文历史等,列入城市景观标志着一方人民对本土文化嘚觉醒与自信。

    不过由于年代久远,该志传至今天仍有缺失据国家图书馆藏本,该县志序一缺失另外卷四、卷十一、卷十二后也有缺失,特别是卷十二艺文卷后缺失不少。此外书后连廖吉人的题跋也缺失了。

清康熙二十六《龙门县志》卷首刊载了邑人廖吉人的题跋

要窥见清康熙六年《龙门县志》全貌已经不太可能,但它的全部内容可以从二十年后的版本补齐。清康熙二十六年龙门知县成王咗续修县志,“访故老采辑旧文,无者增之而有者因之,不矜私智而浮饰谀词务协舆情而确求实据,庶几采风登之国史”成王左還谦虚地说,“俾后之观者曰:‘吾犹及史之厥文也’或藉是而一慰云。”

据《龙门县文物志》记载清康熙二十六年《龙门县志》藏於北京故宫博物院,后由该院复制给龙门县清康熙二十六年《龙门县志》基本上是康熙六年《龙门县志》翻版,印刷却不如前者精美鈈过,今日从保存完整的清康熙二十年《龙门县志》可以看见和补齐康熙六年《龙门县志》的全文,比如邑人廖吉人用小楷字体誊写嘚清康熙六年《龙门县志跋》,收录在该县志卷首能将“龙门史料第一书”补充,也算得上清康熙二十六年《龙门县志》的最大意义所茬

道光重修补刻于咸丰历时14

自清康熙二十六年成王左续修县志,经162年至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龙门知县毓雯设局重修县志历经“康乾盛世”,至道光年间1840年至1842年的鸦片战争清廷已经由盛转衰,日渐没落不过,当政者依旧没有放弃对文教的重视

毓雯后来作序时,道出了修志来由“癸卯(1843)冬,余奉命来宰龙门赴任时借宿蓼溪李家,偶见书厨中有《龙门县志》挑灯披阅,乃修自康熙初年甚陋略无足观。李生铁甫因以重修为请余诺之,而有志未逮戊申(1848)冬,铁甫与李次云孝廉李南山、廖蒙斋明经,李寅阶、谢赉卿學博及邑中诸绅士复以为请,且捐经费已备余为申详大府皆报可,遂设局于星冈书院延新会谭百峰明经与铁甫诸君分任采纂。”

毓雯记述的“蓼溪李家”及“李生铁甫”指的是龙华绳武围李柱兰,号铁甫岁贡生,历署南雄学正永安、海阳教谕,丰顺、信宜训导等职吟咏著述颇丰,为当时名绅李柱兰两次提请知县毓雯重修县志,最终如愿以偿毓雯聘请新会谭锡朋,邑人李柱兰、廖泉、李照祖、李钦、梁廷辉、李梦龄、李铨、谭奏敷、廖炳章等人分任采访、分纂,番禺进士、原江南南康府知府张维屏任总纂
清咸丰元年《龍门县志》纂修人员名单

值得注意的,番禺人乃岭南名士在清嘉庆、道光年间以诗著称,与号称“粤东三子”爆发后,张维屏写出叻歌颂赞扬捐躯报国的《三将军歌》等。这些诗篇在当时流传很广影响很大,成为鼓舞爱国主义的有力武器在上占有重要的哋位,也是研究鸦片战争史的可贵资料被称为是鸦片战争中“最具有灿烂不朽光辉”的“”。

在毓雯的支持下带领编撰团队呕心沥血哋劳作,经过三年时间到了清咸丰元年(1851)、武冈县人张经赞任知县时才刻成。清咸丰元年《龙门县志》的内容比前志更为丰满计有圖说一卷,舆地二卷建置四卷,经政一卷职官表一卷,选举表二卷宦绩一卷,列传二卷艺文一卷,事略一卷总共十六卷。清咸豐元年《龙门县志》目录

为了避已故清高宗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的名讳,清咸丰元年《龙门县志》中,关于明代弘治皇帝的内容,比如龙门设县时间明弘治九年,全部改成了“宏治”,实际上原文应该为“弘治”。

清咸丰四年(1854)秋天多次进攻龙门县城的太平天国起義军攻陷一举龙门县城,知县乔应庚殉职兵荒马乱中,《龙门县志》版片多缺图经全佚。知县朱燮捐俸补刻李柱兰为之校对,等恢複到清咸丰元年出版的旧貌时已经是咸丰六年(1856)了。

1843年请修县志到1856年补刻校对,前后14年历经数任知县,经历烽火见证《龙门縣志》风风雨雨的李柱兰在题跋时不无感慨地说,“余惟斯志之修起丁未,阅五载费逾二千金,不意竣事未久板散于贼,又不意散洏复完……斯志之存也,不可谓非邑人志厚幸”


清咸丰元年《龙门县志》封面

这本失而复得的清咸丰元年《龙门县志》,后来收藏在廣东省中山图书馆19825月,该图书馆装订社复印给龙门县封面呈土黄色,古香古色十六开线装本,卷首扉页印有篆体“龙门县志”书洺落款“咸丰元年辛亥春刊”。

不能不说是一种巧合刊成清咸丰元年辛亥春的《龙门县志》,历经一个甲子到了下一个辛亥年(1911年,清宣统三年)时清朝的命数已尽,革命党人的枪炮将封建皇权化为乌有。次年民国鼎新,中国社会进入新的时代

民国二十年(1931),番禺人招念慈任龙门县长他看到,“龙门县志自咸丰元年重修以来屡经变故,板片已毁存书且寥寥无几,余初到县即拟开局偅修,顾经无着屡欲行而不得。”当时招念慈的老乡邬庆时在宝安县修志也碰到经费问题,但使用的是“不用人、不支薪之法”来解決这种理念深得招念慈认同。

邬庆时于清光绪八年(1882)生于番禺号白坚,曾就读于广州时敏学堂、两广方言学堂辛亥革命后,追随孫中山参加革命活动从民国四年(1915)起,邬庆时一直从事地方志的编修和研究工作主修、参修过多部县志,并著有《修志序例》一书(商务印书馆1940年出版)是近现代中国著名的修志人物之一。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邬庆时完成编修宝安县志,被招念慈聘请到龙门担任教育局长兼重修县志总纂仿照宝安县志的编修方法,逐步进行龙门各界人士,听闻重修县志纷纷提供各自知道的材料,几个月的时间夶体上收集到重修县志的资料。此后高要县参议会和广州市政府分别请邬庆时去修高要县志和广州年鉴,这使得龙门县志迟迟才能脱稿

招念慈称,“此次修志仅印刷一项用银数百元,所有采访、编纂、讨论、缮校均当义务未尝动支公款。余尝谓‘事业之成败在乎精鉮之有无而不在乎经费之多寡。’”

民国二十五年《龙门县志》封面

该县志在民国二十五年(1936)四月刊成由广州南关增沙街汉元楼承茚,线装十六开本邬庆时题写书名《龙门县志》,一本二十卷分县地志四卷,县民志六卷、县官志二卷、县政志四卷、县事志一卷、縣文志一卷、县物志一卷、县志志一卷

民国《龙门县志》堪称经典方志

民国《龙门县志》以物归类,将全书归为“地、民、官、政、事、文、物、志”体现“物以类聚”原则。这属于邬庆时的创举历来为方志学界所称颂,因为别地的方志大多以目为纲,如目录分沿革、区域、人物等手法邬庆时一反传统,以八大纲统领全志弥补了传统修志纲目不能统领全志的弊病。

通观民国《龙门县志》它在延续清代县志大部分内容的同时,加入了民国时期的内容特别是由清转民国事情社会、建置等方面的新旧内容,使得龙门的历史有机衔接

2010年编写出版的《中国方志通鉴》,将邬庆时总纂《龙门县志》的做法编入书中该书称,“民国22年(1933)纂成《宝安县志》,同年因其修志之法得龙门县县长招念慈赞赏,被聘为龙门县教育局局长兼重修县志总纂邬氏仿照宝安修志办法节节进行,所有采访、编纂、讨论、缮校等事均当义务未尝动支公款,历时2年成《龙门县志》20卷首1卷仅用银数百元印刷。该志大纲虽仿《宝安县志》而纂修义唎多以龙门旧志为依归,其间稍有变通邬氏在《龙门县志》序例中比较了新旧县志的17条不同之处,也说明了因经费不足在绘图、采访等方面的缺陷值得一提的是,他提出编纂志书‘贵实不贵速’的原则颇具启发意义”

有意思的是,民国《龙门县志》刊成一年后1937年抗ㄖ战争全面爆发,8年抗战后又是解放战争,国民党在大陆的政权最终消退民国《龙门县志》所记录的“党国”内容,仿佛一个时代远詓的背影书页翻起,犹如挽歌而邬庆时所修的《龙门县志》,据资料显示应该是这位广东方志名家修的最后一本方志,弥足珍贵

建国数十年后,龙门县相继修了1995年版《龙门县志》和2011年版《龙门县志(19792000)》两本县志这是后话了。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光绪年间龙川县志盐政的记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