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传经典(含巴利三藏是哪三藏藏)有无提到经首安立如是我闻增强信任?此做法有效吗?与长阿含经中讲的四大教法矛盾吗?

为什么出家的生命会很有力量 出镓与出离这两者很接近我们称之为无家。我们放弃我们的家放弃我们所拥有的,然后出家它们的意思很靠近。现在我们都出家了。当我们出家的时候我们道自己为何要出家。 “ Sabba-dukkha-nissara nibbāna-sacchikaranatthāya, ima? kāsāva? gahetvā pabbājetha ma?, bhante, anukampa? upādāya.” “ 为了出离所有的痛苦及体证涅槃拿了这件袈裟; 尊者!请出于怜悯提拔的缘故让我出家。” (沙弥出家受戒的程式之一) 为什

}

先说结论:否没有必要厚此薄彼,汉译经典也很重要在数量上巴利三藏是哪三藏经典只是汉译的十分之一。何况以中国人的母语优势实乃舍近求远。现在不少佛教學者考察认为汉译的《阿含经》所保留的形态甚至比巴利三藏是哪三藏语的nikāya更古老不能否认巴利三藏是哪三藏经典中确有一部分可以縋溯到佛陀时期,这一点对北传的小乘佛经也是一样的但是即使被判定为最古層的经文也无法断定就是佛亲口所说。大乘非佛说这一论點其实也扩展到了小乘非佛说上巴利三藏是哪三藏经典中有后世弟子的增添修改,对于汉译的小乘经典也是如此所以某些用来贬低巴利三藏是哪三藏经典的理由,同样可以放在汉译经典上为了尊重起见,两者都请不要随意低估

但是为何巴利三藏是哪三藏三藏早期如此受到欧洲学者的重视?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他们对还原原始佛教的学术关心并且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巴利三藏是哪三藏经典是原典。例洳在最古老的Suttanipāta的韵文部分里保留了摩揭国(Magadha)语言的成分。其实巴利三藏是哪三藏语只是一种方言俗语当时印度各地语言差别不是太大,转换也相对容易摩揭国就是释尊在世时期经常说法的地方,所以最早的口传经典被认为是摩揭国语相对于倾向采用意译的汉译经典,巴利三藏是哪三藏经典被认为可信度更高但是跟风吹捧巴利三藏是哪三藏经典的,有几人是真懂巴利三藏是哪三藏语

在网上找到一個可以在线学习原始经典的网站。但是要注意的是我们现有的巴利三藏是哪三藏三藏汉译是台湾根据日本版的巴利三藏是哪三藏三藏译絀的,等于是二、三手资料了我不太推荐。北大现在也在弄这个巴利三藏是哪三藏佛典汉译项目豆瓣上已有批评:

我没读过,不好评價可以肯定说的只有一点是:我国的佛教学术发展严重落后于欧美和日本,未来要加倍追赶才是各行各业都需要人才,有时候看到新聞上报导什么杰出人物第一念头不应该是嫉妒,而是希望人才各行各业都应该多一些整个社会才会进步。

指出“大乘非佛说”或“小塖非佛说”并非就是为了主张不去读佛经而是为了破除迷信,更仔细认真地去读去分辨再次想强调,佛教的信是?radhā,意为理解、认同的智信,而非印度教的信bhakti意为对神的绝对忠诚和狂热崇拜。虽然说后期的大乘佛教经典里受到印度教的影响也出现了bhakti但是主流还是湔者。

佛陀认为并非要用梵语(类似上层阶级的通用语)来传播佛法而是应该用佛弟子各自的语言,使人更容易亲近所以早期经典应該是用各地区的佛弟子所使用俗语方言,巴利三藏是哪三藏圣典并非唯一的原典梵语佛经的出现其实较晚。不可置否佛经也是因为翻译荿了汉文才被中国人所亲近。

下文是翻自书上的介绍内容可以当成是对原始佛典的导读:

佛教的历史和经典的历史:

佛教的历史也可鉯说是佛教经典的历史。在入灭后释尊所开示的真理,作为庞大的佛典文献集成硕果累累佛教在亚洲各地的流传与扎根,也是三藏在各地区重新焕发生机的过程

这里所说的佛教经典,是“作为方法的经典”也就是说,佛教并非局限在经典的世界内在经典诞生之前,就存在着经典无法囊括的世界印度佛教的口传时代,至少有二、三百年严格意义上来说,佛典在当时并不存在释迦摩尼的教导在寫本出现之后也持续被记忆,引导着诵经、冥想等仪式和实践在佛典之外,还有寺院、佛塔、佛像、出家在家弟子们的活动从这些扩展范围来看,佛典之外的世界更宽广

但是,作为方法的教典不断地把这些宗教行为事物收容至同一世界中。于是一旦出现具体的经典集成经典之外的各种各样的活动就成了应该被经典约束和纠正的存在。佛典可以说是佛教诸活动的总结连结佛教内外诸要素的网络节點。

鸟瞰佛教经典的传承可以见到分散和统合,或者说远心和求心这两种方向各自顺应着媒体的变化,技术的进步交互地出现、展開历史。

思考佛教的经典历史的出发点是几乎所有部派传承共通的“梵天劝请”这一故事。释尊在开悟后认为这种经验太过深奥无法鼡语言表达,想要保持沉默一个人独自享受这种开悟后的境界这时印度的最高神梵天出现了,为了引导有志于涅槃的人们请求佛陀说法。听了这个请求后佛陀不再犹豫开始向他人开示。

原来封闭在佛陀一个人身上的开悟体验经由这个决定走向了语言的地平。这时唯一的体验就向着不同的他人而被分化,远心般地开始分散在不使用文字的古代印度世界,不同弟子们从导师佛陀听来的教导就保存茬了各自的记忆中。换种说法释尊的唯一体验,被各弟子们分开拥有了

不久,就遭遇了佛陀入灭弟子们为了不让佛的教导消失,对佛的教导进行相互确认“结集”(sa?gīti)这一企图,就是许多佛弟子们把分散后的教导在一个地点进行统一的操作,把远心扩张后的佛教洅次求心般地回收进来

在结集的时候,不同弟子们所得到的教导被倾听重新记忆、确认过后,分散后的说法被统一结集弟子们就带著曾经被隐藏的佛陀全部说法,再次独自踏上传道的旅途这时由结集引起的统合的求心运动,又转为远心的扩散运动

要说明原始·部派佛教的这一经典群的成立事项和概要,就必须假设并考虑一部分曾经在印度存在过然而消失的经典群。这是因为在印度佛教中比起现存嘚文献资料,失传的部分在数量上压倒性地占据多数只经由现存的原始·部派佛教经典,去考察、把握原始·部派佛教经典的总体情况,佷容易就陷入理解的局限中

佛教的经典如果可以被认为是佛陀说法的总结,那么渊源可以上溯至鹿野苑对五比丘的说法也就是所谓的“初转法轮”。在这之后45年间佛陀在恒河中流域的摩揭国、拘萨罗(Kosala)等地行旅,致力于将开悟内容向大多数人宣示抚平人们的痛苦。从初转法轮开始算起释尊45年间的说法,应该可以说是数量庞大但是很可惜没有精确记录这些的文献史料。在释尊入灭后的“结集”被認为是初次集体性地整理佛陀说法。

第一次结集在摩揭国的首都王舍城展开根据资料记载,当时先由佛弟子优波离背诵戒律后由佛弟孓阿难背诵佛的说法,聚集在场的各弟子互相进行确认也就是说,最早的确认操作是以佛的说法、律为主。把佛的说法(dhamma)、律(vinaya)并列作为釋尊的教学这一表现方式经常可以在原始佛典中见到。

在第一结集的阶段说法和戒律并未由文字记录,而是口头确认后进行传承当時的文字记录是否普及无法知晓,但是佛教的口传和印度婆罗门教重视口传的传统之间应该存在一定联系并且,从第一次结集中整理的佛陀说法后来不断地被增添删减的情况来看当初的结集是口传这一点值得留意。

那么第一次结集中的佛陀说法具体是什么内容呢?关於这一点已经无法精确知晓但是,许多的学者认为:在现在斯里兰卡等地的南方上座部佛教传承的巴利三藏是哪三藏经藏、律藏中以忣和这些内容相当一部分对应的汉译阿含经典和律藏中,包含着可以追溯至第一次结集的内容

第一次结集中集结后的佛陀教导,是如何發展为现存的三藏的经藏和律藏根据现在的研究,九分教和十二分教的教学分类值得注意九分教和十二分教,是将释尊的说法从形式囷内容的两方面进行分类的名称关于具体内容并没有实际线索,但被认为先行于现存三藏的经藏和律藏例如,巴利三藏是哪三藏圣典嘚九分教为:经(sutta)重颂(geyya),问答(veyyākara?a)诗偈(gāthā),感兴偈(udāna)如是语(itivuttaka),本生物语(jātaka)欢喜问答(vedalla),未曾有法(abbhuta-dhamma)大概就是参照九分教和十二分教,以此为素材而整理形成了现存的经藏和律藏。

根据多个传承佛灭后100年出现了第二次结集。在第二次结集中佛教分裂为上座部和大眾部。也被称为根本分裂在印度佛教史上,根本分裂之前的佛教被称为原始佛教或是初期佛教根本分裂以后,佛教教团更被细分为许哆部派教团各个部派独自发展教义的时代被称为部派佛教的时代。把原始·部派佛教经典的成立和发展结合佛教教团的历史展开来看,可以得到以下的看法:

根据各种传承各部派佛教都保持着各自的三藏圣典。将各部派的三藏圣典互相比较后相互间共通的部分,很可能是部派分裂之前的内容并且,和其它三藏圣典不同的部分也可以被视为部派独自进行展开的教义内容。在现存在三藏圣典中关于經藏和律藏,细节的地方有些许不同但是在构成内容上大部分是一致的(但是要说明的是,一致的程度也各自不同和论藏相比较而言┅致程度比较高)。而在论藏中相对完备的现存巴利三藏是哪三藏语论藏和汉译的说一切有部论藏比较来看,除掉一部分以外基本上鈳以强烈感受到是不同文献。于是可以得到以下的推测:经藏和律藏是以根本分裂以前(也就是原始佛教时代)一定程度上固定下来的內容为骨架的,而根本分裂之后所形成各部派大致继承了这些内容然而,论藏在根本分裂之前内容并没有固定下来根本分裂之后各部派才开始进行制作、发展。

根据以上的推测现存经藏、律藏中一部分有很大可能性保留了原始佛教的内容,按照惯例称为“原始教典”这种称呼倾向于和部派时代展开的论藏、论书划清界限。按照惯例把这些也不属于大乘佛典的论藏论书,称为“部派教典”

三藏圣典是被称为经藏、律藏、论藏三藏教典的集成。在部派佛教中收进三藏的教典,在一定程度范围内被限定并且相对于藏外教典,被给予压倒性的权威地位据推测,在部派佛教时代各部派都持有各自的三藏圣典,但现今所留下的完整的三藏圣典只有斯里兰卡等国的東南亚地区的上座部佛教所传承的巴利三藏是哪三藏三藏圣典。其它的三藏圣典有部分作为汉译佛典在中国流传了下来。有时偶然也会茬中亚地区找到梵语等印度语所记录的三藏圣典的一部分

考虑到这种情况。巴利三藏是哪三藏语三藏圣典的现存意义很大第一:巴利彡藏是哪三藏语是印度语的一种,通过它知晓三藏全貌这一点大概与印度本土各地域所存在过的三藏圣典有直接的关联第二,巴利三藏昰哪三藏语三藏是以完整的形式流传下来可以由此把握三藏圣典的全貌。汉译的原始教典以及现存的其它语言的原始教典的残片,所屬的部派各不同要得知全貌比较困难。从这一事实来看我们要说明经藏、律藏,只能以巴利三藏是哪三藏语三藏为中心来说明但是,这里有必须要确认的一点:巴利三藏是哪三藏语的三藏圣典虽然有以上优势但它只是作为上座部一个部派而传承至今的佛典群。因此巴利三藏是哪三藏语三藏的经藏、律藏,并不能认为是在佛入灭后100年后的根本分裂时的原本内容而是上座部部派在长时间的传承过程Φ不断因为各种原因进行增加改变的产物。而现存的汉译经藏、律藏都是翻译文献也和巴利三藏是哪三藏三藏一样是作为特定部派的传承,具有局限性但是,汉译的原始教典大概在纪元后4世纪后半到5世纪之间翻译而成被认为是经过汉译之后大体上并没有被改变。到目湔为止通过各种比较研究有许多例子指出汉译的原始教典保留了比巴利三藏是哪三藏语三藏更古老的内容。巴利三藏是哪三藏语原始教典和汉译原始教典的长处短处应该公平对待。

首先说明原始教典最重要语言之一的巴利三藏是哪三藏语之后再补充说明其它语言。巴利三藏是哪三藏语作为东南亚各地区的上座部佛教的圣典语言而流传至今属于印欧语系中的印度伊朗语族,虽然在印度中并没有找到巴利三藏是哪三藏语存在的可信物证但被认为是确实在印度存在过的语言。巴利三藏是哪三藏语在各种印度语言中位置大概在古典梵语囷近代诸语之间,属于中期印度雅利安语的一种和梵语有非常近的亲缘关系。巴利三藏是哪三藏语和梵语的单词同形的例子较多大部汾的词汇和梵语都来源于共通的祖型,因为音韵的关系而不同例如,“法”的梵语是dharma巴利三藏是哪三藏语dhamma。“真实”的梵语satya巴利三藏是哪三藏语是sacca。

传承巴利三藏是哪三藏语的上座部的人们把巴利三藏是哪三藏语视为连结释尊的特殊语言所以在斯里兰卡等东南亚诸國,巴利三藏是哪三藏圣典都未翻译为各自的语言而沿用至今但是通过近代的研究发现,巴利三藏是哪三藏语并非释尊所使用的语言咜拥有诸多西印度起源的语言特征,被认为是属于西印度的一种语言

而对于巴利三藏是哪三藏语之外的原始教典语言,首先关心的是释澊自身所使用的语言近代各学者所展开的推测后得出结论是释尊在世的主要活动地区之一的摩揭国语言。除此之外没有确实可靠的说法。

但是释尊认可弟子们用各自的语言对佛法进行理解并传播。特别是在根本分裂之后各部派被认为是用独自的语言持有经藏律藏。間接的证言是8世纪西藏的历史书记载说各部派用梵语以及各种中期印度雅利安语等个字的语言传承圣典而以汉译教典的分析角度来说,從北印度到丝绸之路地域所使用的犍陀罗语的原始教典也值得关注可以暂且先认为原始教典的语言,就是持有这一教典部派的语言

经藏,就是释尊在各地说法的集成或者更准确地说,就是以这种体裁而整理而成的教导的集成

下面以巴利三藏是哪三藏语经藏为例,简偠说明经藏的组成部分:

《长部》从名称上就可得知,由内容比较长的经典34部整理而成都是非常重要的经典。比如《大般涅盘经》详細记述了释尊入灭的前后经过对应有梵语文献、几种汉译本。《沙门果经》提供了关于释尊时代的外道思想的重要信息《梵网经》列舉了当时存在的62种哲学见解并宣说了佛教的智慧。对应《长部》的汉译教典是5世纪初的佛陀耶舍和竺佛念译的《长阿含经》汉译的经藏Φ,“阿含”是印度语āgama的音译意为被传承的教导。汉译的《长阿含经》由30经组成它的原典被认为是属于法藏部。

《中部》是由经文長度比《长部》较短而比《相应部》较长的152经所组成例如,记述释尊从出家到成道再到初次说法的过程的《圣求经》,详细解说四谛嘚《谛分别经》以毒矢为比喻说明“无记”的《箭喻经》等,囊括了简要概括原始佛教重要说法的种种经典并且,像《大象迹喻经》囷《小象迹喻经》这样附上“大”和“小”成为一对的经典有17对对应《中部》的汉译是僧伽提婆译《中阿含经》,由222经组成比《中部》多出了许多经典。但是在《中部》的152经中只有三分之二的经典能在《中阿含经》里找到对应。《中阿含经》所属的部派被认为是说一切有部

《相应部》是根据主题、登场人物等分类而成的短小经典的集成。比如说《诸天相应》是关于诸天和释尊等的对话,《拘萨罗楿应》是与拘萨罗国相关的经典集成另外,也有关于缘起、五蕴等重要的佛教教义的各类相应从中可以看出教义体系化的萌芽。经典嘚数目上来看传统上认为有7762经,根据近代的编纂有2889经从形式上的特征来说,经典的故事性较弱关心点集中在以说法为中心的教义自身上。对应的汉译经典是5世纪前半的求那跋陀罗译《杂阿含经》但是《杂阿含经》的全体排列更加混乱,还存在另一本译者不明的《别譯杂阿含经》《杂阿含经》所属的部派被认为是根本说一切有部。

《增支部》是将佛教的教理根据数目进行整理分类的经典集成,总囲有十一章比如说,比丘应该学习的戒定慧三学的说明被分在了第三章布萨等特别日子应该守八戒的说明被分在了第八章。这种分配方式也可以和《相应部》一同视为教理的体系化现象关于名称的语义还未有定说,一种说法是“一个一个地增加部分”经典数目上,傳统是认为9557经实际上只有两千数百经左右。对应的汉译《增一阿含经》也同是僧伽提婆所译和其它的Nikāya相比,两者间对应程度较低漢译被认为是属于《大众部》

《小部》中,由长度各不一的15个经典所组成经典的内容、形式也各自不同,难以一言概括可以认为说是《小部》在前四部已经形成后,作为第五部后加入的经藏但是《小部》中的经典,成立时期未必比其它部中的经典来得晚在《小部》Φ有原始教典最古層的Suttanipata,以及被众多近代语言所翻译的Dhammapada记述释尊前生故事的Jātaka等,都是十分有名且重要的经典对应的汉译经典群并不存在,只有个别的经典有对应的汉译

以巴利三藏是哪三藏律藏为例简要介绍律藏,主要有三部分:

《经分别》意为“经的解说”但是這里的经,主要指被称为pātimokkha的出家者戒律条文(在汉译中称波罗提木叉)Sutta-vibhanga的整体意思是关于“出家者戒律的解说”。佛教教团中的出家鍺分为比丘和比丘尼所以《经分别》对应有比丘的戒律(227戒)和比丘尼的戒律(331戒)的解说。从分量上看比丘尼的戒律解说中省略去叻比丘戒律的共同部分,只有比丘戒律解说的三分之一戒律的解说部分内容为:戒律被释尊制定时的起因经过,戒律条文逐字的说明戒律的例外规定等等。《经分别》将许多戒律根据罪罚轻重分成8类从重到轻:波罗夷,僧残不定(比丘尼除外),舍堕波逸提,波羅提提舍尼众学,灭诤波罗夷是最重的四罪,会被驱逐出僧团这四罪是行淫,偷窃杀人,妄称上人(也就是没有觉悟却说自己觉悟了)僧残罪的处罚六昼夜的谨慎蛰居。其余的罪一般来说主动告白后都会被原谅。

《经分别》以规定出家者个人行动的内容为中心而《犍度》则是说明出家者僧团运营方面的诸规定所集成的文献。Khandhaka就有集团的含义总共22个犍度。第一犍度被称为“大犍度”规定了莋为僧团最重要的仪式之一的比丘出家的作法与规则。这其中也包含了从释尊成道到舍利弗和目连的皈依等传记记述另外,在记述了每個月的布萨仪式的规则雨季的定住生活的规则,衣服鞋子等出家者的所有物的规定僧团的常备物品等等相关规定之后,比丘尼僧团的規定和第一次结集第二次结集的过程也附加在内从犍度中,我们可以得知当时僧团的运营方法基本方针。比如说僧团基本上是由所組成的比丘们的集体意见而进行运营的,重大决定需要所有成员的集体同意

明确划分部派教典的文献范围比较困难,这里把三藏圣典中嘚论藏以及不包含在三藏圣典内,却被认为是根本分裂之后在部派佛教时代形成的不属于大乘教典的文献。从现在所流传下来的资料來看印度的佛教教团分裂为18-20个部派,实际情况可能更多在上文也提到过巴利三藏是哪三藏语经藏律藏部分和汉译的经藏律藏部分全体構成内容比较一致,而巴利三藏是哪三藏语论藏中包含的7文献与汉译的说一切有部的7文献基本上不同也就是说,论藏反映了各部派独自嘚思想称为“部派教典”比较合适。在各部派发展活跃的阶段不局限于三藏圣典论藏这一框架,制作出了不少对三藏圣典进行的注释書、整合了各派教义体系的纲要书等等这些文献也可被视为“部派教典”。

论藏的论在巴利三藏是哪三藏语中为abhidhamma梵语中为abhidharma。关于语义嘚解释主要有两种首先abhidhamma可以拆为abhi和dhamma。abhi有“对~而言”、“关于~”的意思因此论可以解释为关于佛法,论藏的整体意思“为对释尊教導的研究”另一种解释是abhi为优秀、优越abhidhamma的意思为优越的教导。对应的汉译为“阿毗达磨阿毗昙”。

论藏的诸文献从内容上看是以经藏中的说法为素材,意图将经文进行整理、分析、体系化的文献在成立时间上看明显要晚于经藏和律藏。(在南方上座部佛教看来论藏也属于佛陀说法,与经藏律藏同等重要)

这里以巴利三藏是哪三藏上座部的七论和说一切有部的七论为例简要概括论藏。

说一切有部七论为:1 发智论 2 品类足论 3 识身足论 4 法蕴足论 5 施舍论 6 界身足论 7 集异门足论 (说一切有部论藏的明确范围定义较为困难并不一定局限于这七論。这七论常被称为“六足发智”)

考虑论藏诸文献的成立这一问题的关键词是,原始佛教时期的“关于法的议论”和“论母”关于法的议论,是指在原始教典当中有弟子们对释尊的教导进行议论的记述当时的弟子们很可能对释尊教导中比较暧昧模糊的地方,复杂的哋方进行议论、整理一定程度上体系化了。通过这种方式整理的内容被认为是论藏诸文献的萌芽之一。而论母是将教义上的重要项目進行列举的要目在论藏的文献中,首先提到论母然后进行解说的例子很多。不难想象在口传时论母是一种有用的手段。可以认为在原始佛教时代逐渐形成的论母在部派佛教时期被整合,最后产生了论藏诸文献考虑到论藏的成立背景,可以将论藏定义为佛弟子们對原始佛教时期的释尊说法所进行的整理、分析、体系化而形成的文献。可以对应现代意义上的“研究”

举一例,巴利三藏是哪三藏语論藏之一《分别论》由18章构成各章的主题为蕴、处、界等原始教典以来的重要项目。例如在关于蕴的章节中把蕴区别为色、受、想、荇、识,而对五蕴各自又再加以细分阿毗达磨文献的特征之一就是以原始教典为基准,不断进行分析、发展、扩充

在论藏形成后,各蔀派的三藏都已整理完成但在部派佛教时代,对三藏的诸文献进行的注释书将教义进行体系化的纲要书也出现了。在这阶段的文献中各部派都发挥了各自教义的独立性,因此这些文献对于了解各部派教义而言是非常方便的资料留下来的比较丰富的现存资料,主要是喃方上座部所属的巴利三藏是哪三藏文献以及和说一切有部相关的诸文献。

例如在南方上座部中比较有名的是5世纪佛音所著的关于四蔀巴利三藏是哪三藏圣典的注释书。这些注释书并非都是佛音所写而是以自古以来存在的注释文献为素材,重新编纂为巴利三藏是哪三藏语佛音还著有《清净道论》这一纲要书,长期以来被当成是上座部的教义规范

以上内容翻自『仏教の事典』未经允许请勿随意转载。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巴利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