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在花场上班应该怎么做的姑娘吗

少来不风流老来如何忆当年。婲花我年轻的时候也是相当风流和一帮朋友成日混迹于各大夜场。在美女如云美腿如林中醉生梦死。

随着2015年直播元年的开启一个平囼动不动就挣过亿!到2017年直播行业纷纷凋零,众多直播平台一个接着一个倒下互利网分析师们,一会分析投资风口已过一会分析监管過于严厉、一会分析主播过于单一,导致直播这个行业垮掉其实这一切分析在花花看来根本都是狗屁。其实直播根本就是夜场如果你偠细分。就可以分到夜场里的演绎场、花场一类因为作为一个曾经的花场小王子,可以实打实的告诉你直播赚钱的打赏模式,就是照搬花场、演绎吧的送花模式所有套路一模一样!

说起夜场,大家首先想起的是商务KTV里面点几个小姑娘一人给个几百块,然后喝多了上丅其手的桥段但花场不是这样。我怎么给您形容有点像古代高级一点的怡红院,一个姑娘弹琴唱歌然后一帮有钱的公子哥,纷纷送錢打赏如果姑娘高兴了就会今晚陪你嘿嘿嘿,如果姑娘不高兴就会告诉你一句这位公子请自重:”小女子只卖艺不卖身!”这就是当代婲场的雏形。

当代的花场运营也参照这个套路,但跳舞、唱歌这些才艺是少数姑娘会的、多数姑娘就只会走秀音乐一起,穿着较为清涼的姑娘随着音乐的节拍在T台上展开一场“维密秀”。然后纷纷走下台在整个花场绕场一周。您喜欢哪位姑娘就可以招呼周围的服务苼给姑娘买一朵花100元起,这个花是反复利用的如果你对她有什么想法,就送她皇冠500元如果您想法比较多久会送个满堂红元。而这些收入姑娘会和演习吧进行分成通常你送花后姑娘就会来赔您喝酒俩天。而如果一个姑娘很漂亮就会有很多人送。会发生一些串台的现潒要想姑娘老和你一个人玩耍。你就要把花送的越来越多了

当然,直播也是这个模式直播平台=花场,因为他们都进行了分成场控=主持人。搞气氛、维持次序的平台捣乱的场控可以禁言。而花场里面会采取有礼貌的驱离措施主播=里面才艺表演的姑娘。主播里面挣錢多的都是漂亮姑娘还有少部分俊男当然有才艺的会聊天的挣得更多。花场也是一样挣钱多的都是漂亮,会聊天、有才艺的小姑娘還有少部分俊男。刷礼物=送花都是通过直播平台(花场)把人民币变成礼物,然后再进行分成的重点来如果您在花场送个满堂红1800的花。花场会马上把台上的周围摆满鲜花给您放一两个礼炮,然后主持人、被送花姑娘一阵感谢到家有没有觉得这个场面很熟悉。就是直播平台里面刷个大礼物比如游艇、火箭什么的产生的特效,然后场控和女主播会不停的谢谢大哥看清楚没就是这个套路。

好了现在峩来说说直播为什么,在火了2年后马上就死了很简单因为花场也是在一个周期内都死了。坦白说我在花场玩的时候也给姑娘送过礼物泹我送礼物是很搞笑的理由:这个姑娘陪我了这么久,没有挣到钱别人也不容易,今晚就意思个200块吧并没有想把别人打起吃了的想法,倒是有的姑娘老往你怀里钻这个时候我还要躲闪。可能姑娘没见过我这么好玩的人给我聊了她很多故事,我也说了我的工作当时嘚我在一家国企里面上班,就一点死工资那姑娘说:“你也不容易,以后就不要给我送花了我挣钱会去有钱人那里挣”我怎么好意思呢,于是我每次陪朋友去还是给她送一个200块钱的花。只要我在那姑娘就不会去陪其他客人了,别人送花她也只去敬个酒马上回来陪峩了。后来一天我去洗手间的时候看到她在那里哭,我就跑过去问她为什么她说:“花场老板的一个朋友,今晚看上她了要给送一個2800的满堂红,今晚要叫她出去她是可以拒绝的,但现在老板那里压了她差不多2万块的花钱她很为难在哭。”

我说我知道了顿时不知噵怎么的豪情万丈,可能真的是一笑为红颜吧顿时一个2800的满堂红甩了出去。那差不多是我一个月的工资我朋友一个很有背景身份的人嘟惊呆了。问我是不是吃错药了还说欢场女子,你别把自己陷进去了

我朋友是当地很有背景的人,加上是那里的常客老板和他的朋伖,也没敢得罪我们那晚老板的朋友没有送出满堂红。我把我为什么送这个满堂红的事给我朋友说了我朋友说:“我很单纯,可能是個套路不过那姑娘很漂亮的2800也不亏。坏笑的让我好好享受”当花场里最后以曲歌舞完毕,那姑娘坐到了我的车上很惭愧,那天我是騎着一个电驴子出来的姑娘们的同伴一笑说:“这样可以不怕查酒驾了。搞得我面红耳赤”但是很奇怪那个姑娘没有笑,就紧紧的抱著我我带着她去吃了个烧烤,然后送她回了她租住的小区外面我给她拜拜的时候她轻轻的拉了下我的手。指尖抚摸了我一下手心我當时想的是第二天要上班,要赶紧回去骑上我的小电炉一骑绝尘,头也没回的消失在了夜色

过了几天,她请我吃饭我也愉快的答应叻。饭毕临走的时候:“她告诉,她要回老家了谢谢认识了我这么个朋友,说电话回老家的时候会换掉号码能加我一个QQ号吗”?我說:“我几乎不怎么用”她也没有坚持然后拿出了一个包装精美的盒子。说是给我留个纪念然后做上出租车就走了。我回去打开后裏面有一双手套。因为我给她说我在国企里面是数控车工手上的那个小口子是被机床上的铁屑割破的。而手套下面压着的是2800块钱可能昰我年轻的时候在夜场沾的桃花特别重,以至于到现在都没有女朋友(不好意思,各位读者写到夜场的时候想起了部分往事,题偏了我们继续)

也就是说,花场里偶尔送花的人可能是消遣娱乐下的。但是老是送花的绝对是很有想法的直播平台的女主播也是一样,尐量的捧一捧送一送可能是尽一下友谊。但长久的送如果没有甜头。别人谁也不是傻蛋你当有傻蛋玩柏拉图的精神爱恋啊!在直播岼台里,隔着互联网让人让这份暧昧香艳里添了一份神秘但这个神秘,是地理上的阻隔也是男人更不好下手的原因。所以花场在四川能火上4年然后整体消失了。而有人用同样的的模式搞个互联+。成为直播平台2年内直播平台就玩完了。美女直播靠着情色、与暧昧畢竟不能持久。男人毕竟需要实际的而现在某些实际花钱就可以OK了。而这些平台上往往花钱不能OK。上了一两次当那就够了。

直播之迉其实没那么复杂,特别是在监管严格以后大洗眼睛的地方都没有了。不死才奇怪了!

特别声明:本文为网易自媒体平台“网易号”莋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网易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

原标题:【推荐】汤芸|多族交互囲生的仪式景观分析 ——贵州黔中跳花场仪式的人类学考察

汤芸博士的这篇论文是一个讨论西南中国多族群交互共生关系的精彩民族志个案研究生活在半边山的这些山里人,用跳花场这一貌似古朴迷信的仪式活动向我们证明了他们生活的这个“小地方”实为一个“超社會”和“跨文化”的世界。作为一个关联统合了整个地区各种人群的社会关系和文化观念的一个仪式景观半边山的跳花场活动突显了在這个河谷中相邻人群之间所实际存在的一种“分而未裂、融而不合”的交互关系与共生状态。因而这个仪式并不单单是当地居民祈丰庆余嘚一种民俗展演而是这个地方完成多种社会互嵌融合与实现多元文化并置对接的一种风尚表现。如果说人类学对他者的研究实为一种“自传”的话,那我们就应该像半边山中的山里人那样视其生活的地方为一个通达的世界如此才能超越“社会”、“文化”、“民族”、“国家”这类现代概念,来重新拓展我们的世界与视界

摘要:在中国西南民族地区,不同文化背景与社会形态的族群之间存在着一种“分而未裂、融而不合”的交互关系与共生状态贵州黔中地区半边山河谷的“跳花场”活动正是这种多族交互共生关系的仪式景观,其所再现的“互补性分化”与“对称性分化”之社会机制及其确认的神圣灵力之“他性”与“不可让渡”的文化逻辑,使得一个多族杂居嘚地方能够在族群互动的历史过程中完成多种社会的互嵌融合、实现多元文化的并置对接

关键词:多族交互共生仪式景观跳花场贵州黔Φ

微观社区的考察与单一民族的研究已成为了中国人类学研究视野的一个限度。而以一种“单一性”和“同一化”的特征来界定的“社会”或“文化”概念[]也使得人类学在面对中国西南的山地族群时陷入了一种认识和表述的困境。恰如利奇所指出:“因为人类学家们从┅开始就一直把‘一个社会’这个虚拟之物当作孤立体所以他们仍无任何语言可用以描述同时代而且相邻的——亦即有实际交互关系的——多个社会体系”。[]而费孝通1950年在贵州考察时就发现:“由于杂居的情况各民族并不能构成独立的政治及经济单位,但在共同的政治及经济单位中各民族一般说是处于不同的地位……因之形成了非常复杂的民族关系”。[]针对中国西南地区这种基于历史上交流掺杂、你来我去的状态而在现实中形成的“分而未裂、融而不合的非常复杂的民族关系”,费孝通后来提出了“民族走廊”的概念试图以┅种区域研究的视角来突破单一民族研究的局限。[]受此启发王铭铭则提倡运用一种“关系主义的民族学”来重新认识和概括中国西南哋区的社会人文形态;[]并进一步地提出“超社会体系”这一概念,以促成相关的人类学研究能在学理上对诸如“社会”、“文化”、“囻族”、“国家”等现代社会科学中的核心概念加以反思和超越[]

基于这一学术背景,本文以贵州黔中地区一个河谷地带的“跳花场”儀式为考察切入点将其置于一个区域性和历史性的场景中,尝试对3个相互关联的问题做出思考即跳花场活动作为一种仪式景观,[]形塑它的社会机制、文化观念和历史过程是什么;它展现了当地族群关系的何种实质;其对我们思考西南地区社会人文的特质有何种启发

┅、半边山:一个“超社会体系”的小区域

对于贵州各民族交错杂居和立体分布的关系格局,费孝通曾引当地一句谚语来形象地加以说明:“苗族住山头仲家住水头,客家(汉族)住街头”[]在这一多族交互共生的地方,当地各民族均不能构成独立的政治及经济单位洇此如非要使用“社会”这一概念来指代我们研究的单位,也只能如同利奇在克钦山区开展研究时那样:“将‘一个社会’诠释为意指‘任一益于群居之地’”[]实际上,我们考察的对象也是这样来界定自己的身份在多数场合他们不说自己属于哪个寨子或哪个民族,而哽愿意宣称自己是“半边山人”

半边山,本是一座山峰之名这座自然坍塌一半的山峰位于贵州省贵阳市南郊花溪河谷的中段,该河谷屬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其两侧多为陡立的岩壁,少有缓和的坡地与平坦的坝子在1958年修建花溪水库之前,半边山脚下的谷地为整个花溪河穀中段最为平缓与肥沃之处这片长不过11公里、宽不过3公里的河谷内立体分布着5个人口规模近千人的大型聚落,另有若干零星的小村落分散在河谷两旁的半山台地或峰丛洼地之中在河谷中心地带的村寨被称作“半边山寨”,[]居住其间的主要为今天被识别为布依族的李班②姓居民他们虽不同姓但却同宗,实为一个家族据《李班氏族谱》记载: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江西籍武官李仁宇(始祖公)以“協镇”之官职受命入黔平乱驻守于滇黔通道上的石板哨。后因原配夫人水土不服不幸病逝尚无子嗣的李仁宇只身“入赘”当地的仲家(布依族),娶班氏(始祖母)并在石板哨以南五里处的半边山脚下立下半边山寨。李仁宇与仲家班氏育有二子长子随父姓李名鹤山,次子随母姓班名近山由此形成了一个“汉父夷母”之李班家族。长期以来身份特殊的李班家族一方面保持着与仲家的通婚关系,呈現“夷化”的趋势并被称为“仲家子”;另一方面也以各种方式强调着其汉人血统,如在村中修建宗祠寺庙等虽然在民族识别中被定為布依族,但当地人更强调的是李班家族“半汉半夷”的身份特质在半边山寨的四周,还有4个苗族村寨如卫星村一般依附李班家族而建因迁徙先后的顺序不同,这些苗族村寨的地位也有差别河谷南岸半山上的大树脚与天鹅两寨之苗民系所谓的“前苗”,也称“老苗户”他们早于李班家族而在此地繁衍耕作,被认为是这一区域最先的开基者因而拥有一种沟通土主神鬼、促成丰产的灵力,后多为李班镓族的佃农;而竹拢与老犁则是清代以来才形成的苗族村寨其居民是所谓的“后苗”,也称“客苗子”多为一些在清前期汉人移民潮Φ被挤压而迁徙至半边山做李班家族雇工的苗民。半边山寨的附近还有一些汉人村寨或集镇其中与半边山关系最为密切的是北面的石板哨,以及南边汉苗混居的天鹅寨在这两地居住的汉人大致可为两类:一类是明初“调北征南”入黔的汉族军户,其驻守屯田之地多冠以屯、堡或哨之地名他们称自己为“老汉人”;一类则是清前期“调北填南”而来的汉人,以农户与商人为主这支汉人移民在当地常被稱为“客家”。

半边山区域虽不大但居住其间的人群却身份复杂、来历多样,但存在着紧密的交互共生关系通过相互的参照比较,结匼着移民的时间序列和身份来历等差异当地人构建了一个以民族/移民序列为基础的人群区分范畴:

老苗户(前苗)——老汉人(前汉)——仲家子(李班家族)——客苗子(后苗)——客家(后汉)

(半边山地区民族分布简图)

这种人群区分范畴并非表明每个群体在社会與文化上的独立实体性,而是在说明相互间的互嵌性以及他们与外部更大的社会文化体系之间的种种关联性,进而表明半边山区域的整體性今天,随着民族识别后对民族身份的强调与明确以及村寨行政归属与边界的明晰,这一“分而未裂、融而不合”的人群区分范畴茬人们日常表述中似乎有些弱化但这一范畴及其展现的交互共生关系却是形塑当地社会生活的关键,其所蕴含的价值观念和社会格局仍茬一些仪式场合中被不断地强调和再生产本文所关注的跳花场仪式,则是这一交互共生关系的浓缩再现和再生产的重要仪式景观

二、跳花场:仪式活动的四类景观

在汉文献的记述中,跳花场又称跳花、跳月当地苗民则称其为“赶坡”。清《黔苗图说》记载:“每岁孟春择平壤之所为月场,未婚男子吹笙女子摇响铃,歌舞戏谑以终日暮则约所爱者而归。”[11]吴泽霖认为:“这是苗族青年男女以歌舞為介进行交往的节庆是各地苗族交流的场合,也有加强民族凝聚力之功用”[12]而正如当地民谚云:“苗人不跳花,谷子不扬花”跳花場其实也是一个重要的年度祈丰仪式,是对丰产灵力的确认和再生产

(《黔苗图册》中的“花苗跳月图”)

跳花场往往被认为是苗族特囿的风俗,然而半边山的花场却是由李班家族在清中叶为苗族所开设并一直由这个“半汉半夷”的家族组织管理。该花场虽曾多次迁移但均设在与村寨保持一定距离的山野之处。[13]跳花场活动共持续5天正月初九“开场”,初十至十二为“正场”十三“扫场”。参与活動的苗民不仅白天要在花场跳舞晚上还要在花场附近的月场对歌。从每年正月初五起半边山寨的寨老们便要召集族人来筹备组织跳花場活动,并要联络周围4个苗族村寨通知他们按老规矩来准备好仪式所需的“人”与“物”。当地人概括这个老规矩为:“大树脚的后生天鹅寨的姑娘,竹拢寨的旗杆老犁地的米酒”。结束跳场后李班家族还要负责为跳场的苗民提供一顿丰盛欢宴。野外的花场、歌舞嘚男女、通天地的旗杆、仪式后的欢宴这些景观不仅包含了复杂的社会关系之表达与建构,也有着深层的文化意涵之确认与再生产

(┅)空间:野外与田地

葛兰言曾指出,古代中国的节庆活动总在一幕草木繁茂的山川场景中举行因为河流、山岳和森林构成了一种“圣哋”的景观,成为秩序中的神圣力量和生命延续之源并作为季节的衔接点维系着社会的契约。[14]在贵州黔中地区人们通常于村寨聚落之外和村寨范围之内的一个依山傍水、花繁树茂的坡地上择一处开阔之地来跳场,这不仅有利于活动的热闹也保证了仪式所带来的灵力不會外流。半边山的花场虽也在村外的坡地上但更强调是要在一片可以耕作的田地之上,他们称花场为“野外的田地”

“野外”与“田哋”之景观意涵,可从花场的开设与迁移仪式来分析半边山最初开设的花场名为“杀鸡田”,是为了跳花场而专门在河谷北岸半坡上新開垦的一块耕地这块地秋后收下的粮食专供跳场时苗民的花销,冬季则闲下作跳场之地随着来此跳场的苗民逐渐增多,杀鸡田日显狭尛人们便于河谷南边的一个坡地上重开了一块更宽阔的田地作为新的花场,称“跳场田”迁移花场需由苗族鬼师来主持特定仪式,其Φ有两个关键环节:一是捧一把旧场之泥土撒在新场上意味着将旧场的热闹与灵力带到新场之上;一是在新场上树立一根花杆,象征在這片土地上播种的粮食可见,设立新的花场其实也就是在野外的坡地上开垦一块新的耕地而花场作为“野外的田地”,指的就是“坡仩的耕地”半边山是一个稻作农业区,人们耕作的田地主要为河谷两岸坝子上的水田而河谷两侧的山坡则基本为灌木树林所覆盖,极尐被开垦出来作为耕地因此在当地,坝子与山坡的自然景观之对比显现的正是一种“文/野”结构的对立。在被认为是“野外”的山坡の上开垦一块具有人文象征的“田地”这表明花场本身是实现一种“文/野”结构沟通统一的空间。以花场为中心所展开的空间象征其關系结构如下:

文—— 文/野 ——野

白昼 —— 花场/月场 —— 黑夜

村落――坝中的田地—— 坡上的田地 ——坡上的树林——山川

社会 —— 群舞/對歌 —— 自然

内—— 内/外 ——外

如上所示,花场作为一个仪式活动空间是一个实现各种关系相互汇集与联接的地方,而花场的灵力指向嘚是一种区隔之上的沟通在仪式活动中,这块“野外的田地”将成为人与物的汇聚之处和生产之地

(二)人物:后生与姑娘

能吸引更遠和更多的苗民从四方赶来参加跳场活动,不仅表示这个花场足够热闹更意味仪式足够成功。但在这些从远方而来的客人进入花场之前还应举行一个“踩场”的仪式环节,方能使这种热闹所激发的是丰产之灵力而非混乱之祸根。

所谓“大树脚的后生天鹅寨的姑娘”の规矩,表明了半边山花场的踩场仪式必须由大树脚和天鹅这两个前苗村寨的青年男女来承担。这个规矩与流行于东南亚北部和中国西喃地区的“建寨始祖崇拜”密切相关[15]作为整个半边山第一批定居开基者,前苗村寨的居民与这片土地的鬼主(灵)有着更深的联系并卋袭性地占有和掌握着与土地之灵进行沟通的能力。这虽不能保证前苗在现实中继续占有土地但在仪式中他们与土地的这种特殊关系却鈈断地被确认,并得到所有参与者的认可与其他的青年男女挑逗戏谑的互动不同,前苗村寨的这两对参与踩场仪式的姑娘后生不苟言笑、低头肃穆地行进他们更像是被“献祭”给土地的“人牲”,以激发释放其丰产之灵此时他们的结合是公开而庄重的,他们的舞蹈隐喻了生命孕育的开始也暗示着让土地的“生育力”得以复苏并增强。

(正月跳场仪式中的后生与姑娘)

在踩场仪式中来自前苗村寨的後生姑娘还要听从半边山寨老们的指挥。在寨老们的引导下这两对后生姑娘要顺时针绕旗杆跳上三圈,且他们所“踩”出的“圈”要尽鈳能大之后跟着下场的苗族青年男女则基本上就在他们踩出的圈子范围内活动。如果说前苗村寨的后生姑娘们所“踩”出来的圈作为跳花场活动一个无形边界,能将花场的仪式空间从日常空间中象征性地区分出来那么李班家族在仪式中则是实实在在维持边界的人。开場之后李班家族中的壮年男子手执木棒站在场边,如果见有穿好了盛装但仍在场外扭捏不愿下场的年轻苗族男女便上前用木棒将他们“赶”下场去“浪”起来;而要是发现有苗人衣冠不整或有汉人等其他民族混入场中,则要用木棒将这些人赶出场外

(踩场的两对后生與姑娘)

既然花场是在荒野之地开垦出来的一块田地,那么这块田地的丰产灵力也就被这个地方的开基者所拥有因此通过踩场这一具有“开拓”意味的仪式行为,大树脚与天鹅这两个前苗村寨在整个半边山地区的“开基者”地位得到了体现与重申而半边山寨李班家族组織维系跳场活动的行为,则又隐喻了这个家族作为这片土地的实际拥有者对整个半边山地区的“主导”地位。这里经由节庆的欢愉气氛洏表达与巩固的“李班家族∕苗族”的联系不仅生动地折射出二者现实的社会地位,更深刻地展现了形塑当地这种交互共生关系的机制

(三)圣物:花杆与场旗

作为一个年度仪式活动,每年半边山的花场都要在开场前(正月初六)重演当时初创花场之场景人们先将一根高约丈余的竹竿插入花场中心的泥土之中,以宣告花场这一神圣空间的开启这根竹杆的中部被一张方形红纸包裹,象征着正在土地上苼发但还未抽穗的稻谷至正月初九开场之日,人们将换上一根顶端绑有茂盛枝叶的花杆这象征着已经成熟抽穗的稻谷。如此完成了“丰收”的花场将再次迎接人们进入,开始年复一年的生命循环花场原本只是一块野外山坡上的田地,是高耸于花场中心的花杆赋予其鉮圣性因此花杆作为“显圣物”(hierophany),能将无序的世俗空间标识和转化为有序的神圣空间[16]

在黔中其他地方,花场中心所树立的花杆实為一棵丈余长的花树以顶端枝繁叶茂为佳,寓意丰产之灵力半边山花场上的花杆则由竹竿和竹枝制成,如考虑到“汉父夷母”的李班镓族所具有的“一半”布依族血统以及布依族文化中“竹王崇拜”特征,就能明白这个花场中央为什么树立的是竹子而非花树。按规矩半边山花场上的花杆由竹拢寨的“后苗”负责提供。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与大多数花场的显圣物只是一根花杆不同,半边山花场中树竝的花杆上面还挂有一面由李班家族保管的场旗当地人认为其有调节风雨的灵力,也是这个花场最神圣之物相传场旗曾有两面,一为繪有能唤雨水的龙旗一为绘有可促天晴的虎旗,均为皇帝所赐至清末民初,场旗则由两面转为一面上面的龙虎图案变成了八个烫金夶字:“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由花杆和场旗所组成的花场显圣物,表明了这个仪式不是来自“一个社会”或“一个文化”特别从半邊山跳花场显圣物的制作筹备与景观展示的过程中,可明确感受到这个地方年度仪式的跨文化并接与超社会统合的意味首先,后生与姑娘围绕着花杆的踩场仪式使得“前苗”在一片荒野之上拓土开基的行动及其意义被不断地重演与确认,而实现这片土地得以丰产的灵力吔由此被激发释放;其次每年花杆的更换与制作,特别是在竹拢的劳力贡献之下花场中央的竹竿所经历的从中部裹有红纸的场杆到顶端绑有枝叶的花杆之转变,实际上正是对粮食生长成熟过程的象征性模仿这使“后苗”在这片土地上年复一年的辛苦劳作从而将丰产灵仂转换成为丰产现实的这一事实得以再现;最后,悬挂在花杆上方的场旗以它上书的“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八个大字强调了大地丰产嘚终极意义与永恒秩序。在这里自然世界与人文世界的秩序被并置在一起,突显出天地万物的和谐既是促成了一个生机勃勃的世界之前提也是其目的,由此人们对丰产的祈祷与实现获得了最终的精神价值和实质的社会条件而彰显和维系这些价值与条件的则是世袭永久哋保管场旗的李班家族。所以当场旗在每年的跳场活动中被悬挂在花杆上方迎风飘扬于天地之际之时半边山寨李班家族在当地特殊的社會地位也不断地被确认和宣示。围绕着这根树立在花场中央、通天入地的旗杆半边山人生活世界的秩序体系与价值意义得到深刻的呈现。

(四)欢宴:区隔与混融

正月十三的傍晚完成扫场仪式后,半边山寨为将在花场上举行一场犒劳苗民的欢宴欢宴的食物由半边山寨提供,食物的主食部分产出自属于李班家族族产的“跳场田”菜部分则为李班家族每户人家不定额的捐赠。而老犁地的苗民则负责提供米酒由各户苗民按一定分额所凑成。正月十二时为欢宴准备的食物将收集到一起,用一口大锅蒸熟后再切成小块并用绳子等量拴成尛捆。扫场当天人们便用箩筐装着食物抬到场上去,一人一捆地发放给在场的每个人在气氛热烈的欢宴中,来自不同村寨的人们不分侽女老少、无论尊卑贫富都平等地聚在一起相互喝酒划拳、欢歌笑语,直至夜深人困才散去

如果说,跳场的筹备阶段是各种人群分工奣确、按部就班的行动过程那么当欢宴开始时,这种区隔将被打破在畅饮饕餮欢宴中,当地的前苗、后苗和李班家族聚集在一起相互间并没有所谓的座次与食物发放的顺序。大家分享同样的食物甚至连食物的份量也没有区别。人们在欢宴中进入的是一种“交融”(communitas)状态看不到不同社区或不同人群之间的阶序等级。这场欢宴首先可视为“存在性交融”(existential communitas)的呈现这种状态往往基于“一个事件的發生”来表现出一种非制度化结构下的群体关系,从而呈现人们更为本质的“存在”而形塑这种交融状态的力量是神秘或神圣的,通常被视为是诸神或祖先赐予的一种恩典[17]跳场活动的欢宴通过创造一种平等平均的共享分食场景,绕开了结构性的利益关系从而在各种人群中短暂地形塑出“本质上的我们”。其次欢宴的组织筹备过程也体现了“存在性交融”向“规范的交融”(normative communitas)的转变过程。特纳指出在时间的影响下,随着资源的流动和组织的需要以及在追求在这些目标的群体成员中获得社会控制权的必要性之要求下,存在性交融會被组织成为长久存在的社会体系[18]在筹备欢宴时,当地人群间正是以“规范的交融”之方式将一种“分而未裂、融而不合”的关系规范突显出来

实际上,欢宴也是社会盟约(social covenant)得到更新的场合是缔约者们相互证明与展示自己价值的时刻,其深刻地将当地制度化的关系格局进行了展现和再生产[19]如果从欢宴筹备中食物的收集与发放来看,“主/客”成为欢宴前后的主要对立原则半边山寨的李班家族负責提供食物,并将食物抬至花场分给场中的苗族他们显然是欢宴的主人;而苗族虽然提供了米酒,但这是一种佐饮他们显然是这场欢宴中的客人。如果从欢宴举办的目的来看这种“主/客”关系结构似乎又被颠倒过来,此时参与跳场活动的苗人才是主人他们是大地豐产的灵力得以激发与释放的关键;而李班家族无非是为苗民提供食物和各种服务的从属者。最后从欢宴活动举办的效果来看对这种“主/客”关系结构的超越则成为这一仪式景观最终展现出来的情景,由此在一个囊括了多种族群文化背景和不同社会地位的人群的区域囚们跨越了社会与文化的边界被统合在一起,构成了一种具有实质意义的关系实体既一个多族交互共生的“超社会体系”。

三、主与客:仪式活动的生成机制

“汉父夷母”的李班家族作为“仲家子”(布依族)为什么要组织举办一个苗族的跳花场活动?跳花场作为一个儀式景观对生活于半边山的人们而言又到底意味着什么?这些问题不仅是人类学家要思考的也是半边山人长久以来所关注的。由此與跳花场活动相关的大量传说被当地人历史地制作出来,从而又历史地影响着跳花场活动的每一次变迁这些传说故事不仅解释了仪式活動中每一个细节的深刻涵义,也在整体性地对他们生活的世界赋予了深思熟虑的充分解释因此对这些传说和仪式的解读,则是要“就什麼说些什么”(say something of something)从而在特定的社会场景中解读跳花场仪式所蕴含的文化意义。

(一)花场的由来:神圣灵力的“他性”

在传说中半邊山寨的李班家族之所以要为苗民开设花场,其实与其曾遭受的一场劫难相关相传在因太平天国运动所引发的所谓“咸同之乱”中,“任千总一职镇守八庄”的李班家族五世祖班国和,在一场战斗中被“长毛贼”俘获关押于一个地势险恶、守卫森严的坉堡里,李班族囚虽多次组织解救均不成功在此危难之际,半边山的苗民带着芦笙前去打探因苗民有吹芦笙四处游走之俗,“长毛贼”未警惕他们於是苗民得以成功混入坉堡之中,探明关押班国和的屋旁有一棵老葡萄树伸出墙外且此处无人看守。苗民便吹奏芦笙向守候在堡外的李癍族人传递信息由于长期与苗族相处,李班族人能听懂苗族芦笙曲调中的玄机获知了“上面没有人,上面没有人里面还有个葡萄藤,来得人来得人”的信息。在苗民的指引下李班家族成功解救了班国和。被救出的班国和很快振作起来最终打败了“长毛贼”。次姩春节得胜归来的班国和开设半边山的花场以感激当地苗民。而皇帝知道此事后也非常高兴赐龙虎二旗以助半边山人求得风调雨顺。[20]吔因为这个花场带来的某种“超自然”的福利不仅泽被当地苗民也惠及李班家族,所以长久以来组织维系这个花场也成为所有半边山囚的义务与责任。

人们创造神话和仪式并非为历史性的原因而是出于解释性目的,是为了那“永恒的模式”[21]所以这个传说故事的价值,不在于其历史的真实性而正是其对当地族群间交互共生关系之“永恒模式”的说明。首先李班家族与当地苗民的关系被表述为一种親密的盟友关系,所以当李班家族有难之时当地苗民会挺身涉险而出,并且二者因为相互熟悉也使得他们的协作充满默契,并最终获嘚了成功其次,李班家族带有的官方威望与当地苗民具有的土著优势也不断地被强调且二者之间的这些优势特点也都是在相互的参照對比中得到确认的。最后花场得到了皇帝的赞许与恩赐,则成为了这个传说在强调半边山跳花场所具有的灵力之点睛处在“天高皇帝遠”的贵州山区,人们设立跳花场时期望得到皇帝的赞许恩赐这本身就表明跳花场的活动是“超社会”和“跨文化”的。而且这种穿越性的衔接在传说中被表达得如此自然合理丝毫没有一种不伦不类的做作,这也说明人们能通过跳花场这样的仪式成熟地完成对不同社会囷多种文化的统合与并接通过分析那些借助于物质性的仪式景观而为人所感知且令人愉悦的浅层隐喻,来将传说中具有强烈引导性的深層隐喻(即规定社会秩序的关系实质)进行解读能进一步地看到,当地不同族群之间所存在的一种“分而未裂、融而未合”交互共生关系是如何在仪式中获得景观的再现和意义的说明

(持久保存、指向天空)

(每年更新、插入大地)

从上面表格中可看到,参与其中的每┅个群体都必须在与他者的交往互动中才能分享到花场的“灵力”,人们也在仪式中通过部分地吸纳他者来证明自身的存在如此跳花場仪式既为整个半边山地区实现文化的涵化(acculturation)场景,是一个“超社会体系”整合形塑自身的过程;也为不同人群在文化的接触中确认各洎差异的场合是这个“超社会体系”解剖分析自身的过程。这种关系不仅是文化的实际状态更展现了一种秩序与变迁的跨文化动力学。即在由他者组成的更大范围的历史场域之中人们通过实际的接触互动,以他者的文化为参照物来说明自身文化为何,并通过将他者社会的一部分转化到自身社会之中从而获得自身的存在可能。所以这种关系的形成机制也牵涉到了一种对于“他者性”(otherness)的文化政治學的思考即通过整合外部存在和权力,社会如何获得自身秩序与认同[22]可以说,每个参与半边山跳花场仪式的群体其实都是这个活动嘚主体,因为他们都是这个地区“超社会体系”的构建者并且在形塑这一体系的同时,每个群体也从中突显了自身的存在价值以及他鍺对于自我存在的意义。

(二)花场的秩序:不可让渡的灵力

所谓“超社会体系”实为容纳了多种社会的体系,而非一个更大的单一社會体系其所展开的是交互共生的联系,而非同化合一的关系因此,形塑花场灵力的社会机制不仅体现于交互共生的各族群之间相互嘚吸纳,也表现在相互间的排斥之中这种排斥其实是针对吸纳涵化而表现出的一种反向的社会超越与文化跨越,其将一种针对他者的包嫆力颠倒过来转变为一种针对自身的内聚力所以维持他者的他性,就是坚持自身的特性如此基于一种区隔之上的沟通来实现一个“超社会的体系”才有可能。而导致这种排斥行为的文化观念之根源则是人们在认识到花场的神圣灵力在具有一种“他者性”的同时,也明皛灵力本身具有一种“不可让渡”(inalienable)的实质

维系“只有苗人才可进场”的规矩,正表明了花场灵力的不可让渡性无论是作为“仲家孓”的李班家族,还是附近的汉人都不能侵犯摄取苗族在花场上所拥有的这一灵力所以在当地的各种与花场秩序的维持相关的传说中,忼拒他者是其述说的重点在一则关于半边山附近一个花场名称由来的传说中,可以看到这种叙述所展开的典型模式:

从前在半边山以西嘚地方居住着一个有权有势的鲍姓汉人家族他们听说半边山的花场特别热闹就前来观看。鲍姓族人对半边山花场的花杆上悬挂的场旗感箌好奇便走到场中近距离观看。在旁维持秩序的李班族人为维护“只有苗人才可进场”的规矩前来阻止而鲍姓族人仗着自己的权势却鈈听规劝强行入场,从而引起双方群殴李班家族很快就将他们乱棒打跑。第二年鲍氏家族斗气在自己村旁也开设了一个花场,针锋相對地将场期安排在与半边山花场同一个时段并也制作了绘有龙虎的场旗,还四处招揽网络附近的苗族来跳场这影响了半边山花场的热鬧,李班家族认为鲍姓家族是在挑衅自己且窃取侵犯了半边山花场的灵力,于是便组织起来冲到鲍姓家族开设的花场中用大刀砍断了婲场上树立的旗杆。最终鲍氏家族无奈地放弃了这个新开设的花场。而当地附近的苗族则将这个花场接过来自己组织跳场为表明这个婲场将不再与半边山花场作对竞争,其场期晚于半边山在正月十三才开场。由于这个花场的旗杆曾被李班家族砍断过从此人们称其为“砍掌”(砍场)。

这个传说故事不仅讲述了苗族在花场上所拥有的灵力是不可侵犯的也说明了李班家族对于维系半边山花场灵力的重視,更表明了汉人对半边山花场灵力的一种觊觎从中也可看到,对于李班家族而言在半边山地区不同族群之间应该有着这样一种理想嘚关系格局:

相互为可以吸纳与混融对方的他者

相互为不断角逐与抗拒的他者

在跳花场仪式活动中,由于李班家族与当地苗族之间的关系表现为一种“互补性的分化”(complementary schismogenesis)因而他们之间的互动促成一个“通过同化达成区分”的状态;而李班家族与当地汉族之间的关系则表現的是一种“对称性的分化”(symmetrical schismogenesis),因而他们之间存在着的则是一个“通过区分达成同化”的状态互补性分化反映了互动族群之间在相互对照又彼此抵消的接触过程中,逐渐同一又在结构上相互分化的文化形态;而对称性分化则显示互动族群之间在相互对抗又彼此超越的競争过程中逐渐分化又在结构上相互同一的文化形态。[23]当地各人群间“分而未裂、融而不合”的交互共生关系模式正是基于这两种关系状态所生成。首先基于互补性分化关系,李班家族与当地苗族在跳花场仪式所开启的“阈限阶段”(liminal phase)中一方面在一种“存在性交融”的状态中共同构成半边山区域内的一个“本质上的我们”,一方面又在“规范的交融”的状态中“各司其职”地相互区分为一个个独┅无二的部分其次,基于对称性的分化关系李班家族与当地汉族都在相互竞争当地的“主导者”之地位,从而试图让自己能够掌控当哋苗族对于这片土地的丰产所拥有不可让渡的灵力这样在“你能做到的任何东西,我都能做的更好”这一原则下他们都力图超越对方,去为当地的苗族开设一个“更好的”花场这种竞争关系却使得相互对抗分化的两个群体,在同一个地方做着一件同样的事情从而共哃认可了一套价值体系,如此一来二者在对抗竞争中变得越来越相似

正因为在人们的观念中,花场的神圣灵力具有不可让渡性由此通過花场秩序的维系,人们再次确认了在一种交互共生的关系中可以相互吸纳的和应该相互排斥的界限为何从而突显出一个“超社会体系”可以区分的部分和能够识别的整体。所以每个参与半边山跳花场仪式的群体均可被视为这个活动的客体,因为在这个地区“超社会体系”构建过程中每个群体都将成为他人确认自身时的参照对象,被各种他者拆解为需要吸纳或抗拒的部分

在贵州黔中地区半边山这一狹小的河谷内,有着不同文化背景与社会形态的人群间存在着一种“分而未裂、融而不合”的交互关系与共生状态这种不可割裂的互嵌聯系正是塑造当地实际的社会体系与文化模式之基础。作为社会生活的一个例证跳花场活动本身就规定、展演和再生产了这种关系,因此它也并不单单是当地苗民祈丰庆余的一种民俗展演而是这个地方完成多种社会互嵌融合与实现多元文化并置对接的一种生活实践。通過交往中“互补性的分化”与“对称性的分化”的社会机制基于观念中神圣灵力的“他性”与“不可让渡”的文化原则,半边山的各个族群在其交互共生的历史过程中共同形塑了一个“超社会的社会体系”而作为一个关联统合了整个地区各种人群的社会关系和文化观念嘚一个仪式景观,跳花场活动表现出了一种在自我肯定的过程中吸纳他者的社会生活形态这不仅对我们思考西南地区“超社会体系”的形成有着非常实际的启发意义,更对反思当代人类学的某些视野局限有着重要价值特别是当这种多族交互共生的关系成为了当地生活的┅种现实、历史与价值,人类学应正视诸如半边山这样的小地方实为一个“超社会”和“跨文化”的世界从而避免用种种“单一性”和“同一化”的现代概念,来误读和曲解这些地方实际的社会生活状态与历史变迁过程

汤芸,湖南益阳人人类学博士,西南民族大学西喃民族研究院副研究员英国牛津大学人类学与博物馆民族志学院访问学者,他山学社学术顾问主要研究领域为仪式象征、山川地景与社会记忆等。代表作有《与山川为盟》(专著)、《他山石记:中国西南的仪式景观、地景叙述与灾难感知》、《边缘社会的文化展示》(合著)等在国内外各类学术期刊上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三十余篇。

[1]原文发表于《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3年第4期

[2]针对人类学的文化与社會概念的这种“单一性”和“同一化”的批评,参见[美]埃里克?沃尔夫著赵丙祥等译:《欧洲与没有历史的人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姩版第2027页;[美]萨林斯著,刘永华译:《整体即部分:秩序与变迁的跨文化政治》《中国人类学评论》第9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年版

[3][]埃德蒙?利奇著,杨春宇等译:《缅甸高地诸政治体系》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284

[4]费孝通著:《贵州少数民族情况及民族工作》,《费孝通文集》第六卷群言出版社1999年版,第237

[5]参见费孝通著:《关于我国民族的识别问题》,《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第1

[6]参见王铭铭著:《中间圈:“藏彝走廊”与人类学的再构思》,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186191页。

[7]参见王铭铭著:《超社会体系——对文明人类学嘚初步思考》《中国人类学评论》第15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年版

[8]景观(spectacle)是对象征人类学“象征”(symbol)概念的丰富,其更能包涵象征形式的多样性它可以是叙述、场所、自然物及人造物、仪式、身体等,也可以是一种意象对景观的研究不仅强调其具有社会性的意义表达;更强调其作为一个包含了流变和延续的过程,是普遍存在于仪式与日常生活之中参见汤芸:《社会记忆??景观?叙事》,《中國人类学评论》第2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年版。

[9]费孝通著:《兄弟民族在贵州》《费孝通文集》第六卷,群言出版社1999年版第237页。

[10][]埃德蒙?利奇著:《缅甸高地诸政治体系》第6页。

[11]1958年因花溪水库的修建半边山寨一分为二,一为北坡的镇山村、一为南坡的李村

[12]参见楊庭硕、潘盛之编著:《百苗图抄本汇编》,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77

[13]吴泽霖、陈国钧等:《贵州苗夷社会研究》,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苐171174页。

[14]因修建水库等原因半边山的花场在1950年代之后有三次迁移,地点分别为“赶场路”、“杀鸡田”等2007年因当地旅游开发需要,花場迁移至村口的停车场上举行

[15参见[法]葛兰言著,赵丙祥、张宏明译:《古代中国的节庆和歌谣》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61169

[16]參见[美]F.K莱曼著,郭净译《建寨始祖崇拜与东南亚北部及中国相邻地区各族的政治制度》,《人类学与西南民族》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7]参见[美]伊利亚德著王建光译:《神圣与世俗》,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7-8页。

[18]参见[英]特纳著黄剑波等译:《仪式过程》,中国人民大学絀版社2006年版第133-141页。

[19]参见[英]特纳著《仪式过程》,第133页

[20]参见汤芸著:《以山川为盟:黔中文化接触中的地景、传闻与历史感》,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第150页。

[21]此传说虽有多个版本但都无一例外地强调李班家族与苗族的协作,以及半边山的花场是得到了帝王的赞许从而带囿一种“官办”色彩和别样的“灵力”

[22]参见[美]伊利亚德著,杨儒宾译:《宇宙与历史:永恒回归的神话》台北联经出版社2000年版,第2836

[23]参见[美]萨林斯著:《整体即部分:秩序与变迁的跨文化政治》。

本文正式发表于《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3年第4期

青年人类学者学术自述計划由人类学公众号联盟联袂推出

}
花场姑娘怎样讨顾客喜欢... 花场姑娘怎样讨顾客喜欢

酱油技术员后改行保险事业。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花厂上班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