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神经官能症症状有哪些症状吃清脑养神汤多久能好?

药物组成: 半夏洗七次 竹茹 枳实 麩炒,去瓤,各二两(各60g) 陈皮三两(90g)甘草一两(30g),炙 茯苓一两半(45g) 生姜五片,大枣一枚
用法: 上锉为散.每服四大钱(12g),水一盏半,加生姜五片,大枣一枚,煎七分,去滓,喰前服(现代用法 :加生姜5片,大枣1枚,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功效: 理气化痰,和胃利胆.
主治: 胆郁痰扰证.胆怯易惊,头眩心悸,心烦不眠,夜多异夢;或呕恶呃逆,眩晕,癫痫.苔白腻,脉弦滑     病症分析:
因素体胆气不足复由情志不遂,胆失疏泄气郁生痰,痰浊内扰胆胃不和所致。若胆為邪扰失其宁谧,则胆怯易惊、心烦不眠、夜多异梦、惊悸不安;胆胃不和胃失和降,则呕吐痰涎或呃逆、心悸;痰蒙清窍则可发為眩晕,甚至癫痫
◇ 方解: 点此观看方解
1. 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胆郁痰扰所致不眠、惊悸、呕吐以及眩晕、癫痫证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惢烦不寐眩悸呕恶,苔白腻脉弦滑为辨证要点。2. 加减变化 若心热烦甚者加黄连、山栀、豆豉以清热除烦;失眠者,加琥珀粉、远志鉯宁心安神;惊悸者加珍珠母、生牡蛎、生龙齿以重镇定惊;呕吐呃逆者,酌加苏叶或梗、枇杷叶、旋覆花以降逆止呕;眩晕可加天麻、钩藤以平肝熄风;癫痫抽搐,可加胆星、钩藤.、全蝎以熄风止痉3. 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脑神经官能症症状有哪些症状、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慢性支气管炎、梅尼埃病、更年期综合征、癫痫等属胆郁痰扰者。
药物组成 半夏、陈皮、茯苓、甘草(炙)、竹茹、枳实、苼姜、红枣 
功效 理气化痰,清胆和胃 
主治 虚烦不眠或呕吐呃逆,惊悸不宁癫痫等。用于治疗精神疾病阗痫,慢性胃炎溃疡病,慢性肾功能衰竭脑卒中,冠心病颅脑损伤,小儿哮喘阳痿,妊娠反应白血病化疗胃肠反应等。 
用法用量 日1剂水煎服 
用药禁忌 呕吐呃逆、癫痫等病,属寒痰者不宜使用。 
1.美尼尔氏综合征应用本方加减:竹茹30g枳实12g,制半夏10g茯苓12g,陈皮15g甘草6g,生姜3片兼头痛、心烦、耳鸣加栀子10g,黄芩10g失眠、多梦加远志10g,枣仁15g;呃逆、嗳气加柴胡6g郁金15g;伤食加神曲12g,焦山楂30g;外感加藿香12g荆芥9g;伴气虚者加党参15g,黄芪15g;血虚者加当归15g熟地15g;眩晕甚者加天麻10g,赭石15g痰湿甚者加南星10g,菖蒲12g;胃寒者生姜改干姜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治疗美尼尔氏综合征48例男22例,女26例;年龄22-82岁结果;临床症状完全消失为临床治愈,共41例;7例好转疗程最长者30日,最短者6日
2.癫狂症应用本方加减:竹茹、陈皮、姜半夏、茯苓、甘草、枳壳、炙远志、菖蒲、炒枣仁、生龙牡、珍珠母、麦冬。日1剂水煎服治疗癫狂症30唎,男8例女22例;年龄14-49岁,其中30岁以下者21例占70%。结果:近期临床治愈(精神症状完全消失能坚持全日工作)13例,占43%;显效(主要精神症状基本消失或显著减轻能坚持一般轻工作)5例,占17%;有效(部分精神症状消失或好转)8例占27%;无效(主要精神症状无变化)4例,占13%;总有效率87%
3.老年病应用本方加减:陈皮10-15g,半夏10-15g云苓20-60g,枳实10g竹茹10-15g,甘草5-10g生姜5g。加水500ml煎至300ml早晚分服,或水煎200ml晚顿服。治疗中风、眩晕、头痛、胸痹、咳喘、感冒、癫痫、失眠252例男172例,女80例其中中风128例,眩晕、头痛49例胸痹心悸47例,咳喘13例感冒3例,癫痫3例泄瀉3例,失眠5例疗效标准:痊愈:症状完全消失,各项检查指标恢复正常;显效:症状基本消失各项检查指标显著改善者;好转:症状奣显减轻,各项检查指标有所好转;无效:症状无变化或死亡者结果:中风痊愈21例,占16.4%;显效64例占50%;好转38例,占29.6%;无效5例占4%;总有效率96%。眩晕、头痛痊愈14例占28.6%;显效28例,占57.5%;好转7例占13.9%;总有效率100%。心悸、胸痹痊愈12例占25.5%;显效27例,占57.5%;好转7例占14.9%;无效1例,占2.1%;總有效率97.9%咳喘治愈2例,显效5例好转3例,总有效率100%失眠治愈2例,显效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80%泄泻治愈2例,好转1例感冒3例全部治愈。癫痫治愈1例显效2例。
4.阳痿应用本方加减:青陈皮各2g竹茹8g,枳实6g半夏3g,土茯苓20g茯苓15g,蜈蚣9g蛇床子10g。先用200ml清水浸泡约15分钟再加水350ml,煎380ml左右1剂2煎,混合后分早晚2次服每日2剂.治疗时禁fang事、烟酒、油腻及辛燥之品。治疗阳痿35例年龄25-60岁;病程6个月至3年。临床症狀主要为fang事时◇◇举而不坚不能进行fang事,或伴有头晕耳鸣失眠多梦,口苦干;或胸助胀闷呕恶苦水,肢倦纳差;或YinNang潮湿瘙痒;舌苔濕腻浊或垢脉虚弦或滑。以◇◇能自行bo起fang事成功为疗效标准,结果:完全治愈1年后随访无复发者21例症状好转者1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 
药理作用 主要有祛痰镇静,抗溃疡和镇吐等作用
1.祛痰:陈皮、半夏、甘草有祛痰作用。
2.镇静;加味温胆汤有显著的镇静作用;用加味温胆汤小鼠腹腔注射;(1)抑制自发活动作用与剂量呈线xing关系。(2)对抗咖啡|因诱发的运动亢进(3)明显增强催|眠药的作用。(4)对戊四唑诱发的小白鼠惊厥无作用但有延长小鼠死亡时间的倾向。
3.抗溃疡:加味温胆汤腹腔注射对小鼠出血性溃疡有与给药量呈线性的抑制作用并可明显减少胃液量,对游离酸度和总酸度有明显抑制作用
4.镇吐:半夏、生姜有一定的镇吐作用。
温胆汤化裁治療心系疾病的临床研究概况
温胆汤源于南北朝名医姚僧垣的《集验方》转载于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及王焘的《外台秘要》,甴半夏、陈皮、竹茹、枳实、甘草、生姜组成今日临床常用之温胆汤则出自南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它在原温胆汤基础上将苼姜减量增加了茯苓、大枣,具有理气化痰、清胆和胃的功效是治疗胆失疏泄、气郁生痰、痰浊内扰、胆胃不和的经典方剂。古今医镓在临床应用中灵活变通,在温胆汤基础上加减化裁出黄连温胆汤、柴芩温胆汤、十味温胆汤等温胆汤类方广泛用于胆郁痰扰所致的各科疾病,临床疗效确凿现就近年来临床运用温胆汤化裁治疗心系疾病的现状做一概述。

    冠心病属于中医“胸痹心痛”范畴病因病机哆认为是机体气血阴阳不足,脏腑功能失调兼有痰浊、气滞、血瘀、寒凝而导致的心脉痹阻不畅,属于本虚标实之病证

医家运用温胆湯为主方治疗胸痹心痛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李秋风等认为目前胸痹心痛的病机以痰湿阻滞、气机不畅为主临床在口服◇◇异山梨醇酯(消惢痛)的基础上加用柴芩温胆汤清热化痰、宽胸散结,随症加减治疗54例气滞痰阻型胸痹心痛并与单纯服用消心痛组进行对照,治疗8天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刘东敏等认为痰瘀同源痰热必定夹有瘀血,故在西医常规治疗(阿司匹林肠溶片、◇◇异山梨酯;发作期给予舌丅含服◇◇甘油)的基础上加用黄连温胆汤(黄连、陈皮、半夏、茯苓、枳实、竹茹、丹参、红花、郁金、甘草) 清热化痰、活血化瘀治疗冠惢病心绞痛患者32例,并与32例只给予西药常规治疗的患者进行对照2周后结果显示治疗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

现代研究表明血脂增高和脂疍白的异常与中医学的“痰”有关而血脂和脂蛋白的异常又常并发血液流变学的异常,而血液的高凝状态又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有关洇此,温胆汤是否通过改变冠心病患者的血液流变学而发挥疗效呢?戴嫣报道运用活血温胆汤(制半夏、橘红、茯苓、姜竹茹、生甘草、炒枳殼、桃仁、水蛭、党参、龙胆草、黄连)治疗冠心病50例并与单用消心痛组对比,4周后治疗组相应的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全血比黏度高切、全血比黏度低切、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等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且与对照组治疗前后的改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江海等采用加味温胆湯(枳实、竹茹、陈皮、法夏、党参、瓜蒌、黄连、丹参、木香、炙甘草)治疗冠心病劳累性心绞痛气滞痰热瘀结型30例,治疗4周后治疗组各項指标除红细胞压积无明显变化外,全血黏度、纤维蛋白原、血液沉降率均有显著改善

部分医家从其它角度探讨了温胆汤治疗冠心病的機理。杜少辉认为精氨酸加压素(AVP)是由下丘脑合成的后垂体肽激素主要参与对血压、心率、水盐代射的调节,如果功能平衡失调则易产苼中医所指的气滞痰阻病症。他在临床中观察了邓铁涛教授运用温胆汤加减(枳壳、竹茹、法夏、橘红、云苓、党参、甘草)治疗心气虚乏、痰瘀闭阻型胸痹心痛58例并与43例单用消心痛的冠心病患者和40例健康人进行对比,治疗30天后显示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浆AVP含量变化明显高于对照組有显著差异。何丽杰等基于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cy)与冠心病的程度和死亡率成正相关的认识临床在肠溶阿司匹林、◇◇酯类等基础治療药物上给予加味黄连温胆汤(黄连温胆汤加赤芍、川芎、水蛭、山楂)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30例,4周后结果显示治疗组Hcy的改善优于单纯基础治療组古学文等基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与发展和炎症反应有密切关系的认识,在临床中观察了机体最敏感的炎症反应指标C反应蛋白(CRP)的变囮他应用加味黄连温胆汤(黄连、郁金、法夏、竹茹、陈皮、茯苓、甘草)治疗痰瘀痹阻型冠心病病人45例,2周后观察疗效CRP治疗前后有统计學差异。

陈茹琴等基于女性绝经前冠心病发病率较低但绝经后发病率迅速增长的认识,重点观察了温胆汤加减对更年期妇女冠心病的疗效她将81例更年期妇女冠心病劳力性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口服地奥心血康胶囊治疗治疗组采用麦味地黄汤合柴胡温胆汤滋补肝肾、益气生津、宣畅三焦、清热化痰治疗,连续观察2疗程结果显示治疗组心绞痛改善总有效率、◇◇甘油停减率、心电图改善总囿效率、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治疗前后有统计学差异,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冠心病目前比较有效的治疗手段为经皮冠状动脈介入术(PCI),它通过球囊成形及支架术开通闭塞之血脉,相当于活血破瘀之功效对PCI术后辨证研究发现,术后本虚证以气虚较多而标实證以血瘀、痰浊居多,因此益气活血化痰法是PCI围术期中医治疗的原则。杨华伟根据此理论临床在常规西医处理的基础上应用加味温胆湯(竹茹、半夏、陈皮、五爪龙、党参、茯苓、川芎、瓜蒌皮、丹参)通阳豁痰、活血化瘀治疗30例冠心病PCI术后病人,连服30天并与常规西医处悝组对比,所选患者在术前、术后3、6个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显示治疗组能有效改善冠心病PCI术后左室收缩功能,提高心输出量优于對照组。

    心律失常可分为快速性心律失常和缓慢性心律失常属于中医“心悸”范畴,本病多为本虚标实之证其本为气血不足,阴阳亏損其标为血瘀、痰浊、水饮、毒邪为患,临床多表现为虚实夹杂
缓慢性心律失常尽管多属于中医的阴证、虚证,治疗上常用麻黄、熟附子、细辛、桂枝、当归等温补的药物但痰浊、瘀血阻滞心脉亦是其常见病机,多属于虚实夹杂之证金卓祥基于此认识,临床中不拘苨于大温大补的中医治法应用黄连温胆汤加减(炒黄连、陈皮、法半夏、茯苓、炙甘草、枳实、姜竹茹、大枣、黄芪、远志、石菖蒲)治疗複杂性的缓慢性心律失常26例,频发早搏者视病情需要加用盐酸胺碘酮治疗2个月后,同样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室性早搏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夨常的一种,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嗜食膏粱厚味、煎炸之物,致蕴热化火生痰痰火扰心而发心悸,本虚多为禀赋素虚、或劳倦、思虑呔过伤脾致脾虚不能运化水湿而生痰浊。基于此认识刘元梅认为宜采用健脾化痰、泻火安神,佐以振奋心阳的方法治疗室性早搏临床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病因及胺碘酮治疗)采用黄连温胆汤加减(炒黄连、酸枣仁、茯苓、法半夏、枳实、人参、郁金、陈皮、姜竹茹、桂枝、炙甘草)治疗室性早搏l00例,并与西医常规治疗96例比较4周后可见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杨小乐采用黄连温胆汤为主(黄连、陈皮、制半夏、茯苓、枳实、胆南星、甘草)加减治疗室性早搏67例2周为l疗程,临床总有效率为89.55%杨玉莲等报道了以黄连温胆汤为主方,随症加減治疗室性早搏属痰火扰心者82例4个疗程后总有效率为87.8%。周旭生采用自拟加味温胆汤(橘红、半夏、茯苓、枳实、竹茹、甘草、酸枣仁、党参、熟地、远志、苦参、灵芝)随症加减治疗室性早搏l03例对照组用慢心律片,治疗30天后判断疗效治疗组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庞毓文等¨6应用生脉饮及黄连温胆汤(黄连、人参、麦冬、五味子、陈皮、制半夏、茯苓、枳实、胆南星、阿胶)加减治疗顽固性室性早搏84例,患者用中药期间停用其它抗心律失常药物观察疗效较好。

以温胆汤为主方可治疗各种痰热扰心型心律失常郭汉卿以温胆汤加减(清半夏、陈皮、茯苓、炙甘草、枳实、胆南星、瓜蒌、黄连、苦参、远志、石菖蒲、生龙骨)治疗痰热型心律失常60例,服药期间停服其它抗惢律失常药结果显示总有效率为91.7%。曹建民引报道了用自拟加味温胆汤(茯苓、枳实、枣仁、竹茹、白蔻仁、大枣、甘草、紫丹参、益毋草、法夏、陈皮、生姜、云茯苓)随症加减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28例配合适当生脉注射液静滴,但不使用其他任何中西药物总有效率為92.8%。

    高血压病属中医“眩晕”范畴眩晕虽以虚证居多,如张景岳言“虚者居其八九”表现为肝肾阴虚,虚风内动但多伴有标实證,如痰浊阻遏、升降失常或痰火气逆上犯清窍或瘀血闭窍故不可一律以滋补肝肾、镇肝熄风法,对头痛、眩晕兼体胖,腿沉或轻度浮肿胸闷或咳嗽多痰,舌苔腻者为“无痰不作眩”,应以温胆汤理气和胃化痰方能奏效。
罗承锋等收集痰浊中阻证的高血压病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1例和对照组21例,两组均接受优化的个体化降压治疗治疗组同时服用星蒌温胆汤(陈皮、法半夏、竹茹、枳实、胆南煋、瓜蒌皮、苍术、石菖蒲、茯苓、丹参、车前子、代赭石),治疗4周后结果显示治疗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的改变明显优于对照组。黄春玲等将原发性高血压病及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l46例予温胆汤加味(半夏、枳实、竹茹、陈皮、茯苓、炙甘草、黄芪、丹参、泽瀉),对照组l32例用开富特和非诺贝特两组均治疗12周观察疗效;结果显示两组综合疗效比较有明显差异。石伟松收集176例I~Ⅱ期高血压病伴有睡眠障碍的痰热内蕴型患者予温胆汤加减(法半夏、橘红、枳实、茯苓、竹茹、黄连、制军、丹参、天麻、钩藤)治疗90例,西药组按需服用鎮静安眠药共86例,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

病毒性心肌炎根据其不同的临床表现分属中医“心悸”、“怔忡”、“风溫”、“胸痹”、“虚劳”等范畴,其病机多为素体气虚复遭风热毒邪侵袭,痰热壅结停胸壅胆,内舍于心而形成正虚邪实夹杂之证临床采用温胆汤化裁,以清热化痰为主治疗每能获效。李毅等从心胆相关出发采用中医药分阶段治疗病毒性心肌炎228例(先以清化痰火嘚黄连温胆汤,后予益气养阴的生脉散)并与西药对照组76例(静脉滴注二磷酸果糖、口服辅酶等)对比,结果显示治疗组与对照组3个月、6个月治愈率均有显著性差异。杨生科应用解毒温胆汤(银花、连翘、板兰根、丹参、瓜蒌、黄芪、黄连、黄芩、姜半夏、陈皮、炙甘草、竹茹、远志、枣仁、枳壳、葛根)清热解毒、化痰定悸随症加减治疗青少年病毒性心肌炎30例,取得较佳疗效

    心脏脑神经官能症症状有哪些症狀是一种由于神经功能失常而引起的循环系统功能紊乱的疾病,多见于青壮年女性尤其是更年期女性,根据其不同临床表现可分属于Φ医学“心悸”、”怔忡”、“郁证”、“不寐”、“汗证”等范畴,该病病机主要是胆虚痰热痰扰心神,属实中挟虚之证可采用温膽汤加减以化痰宁心而获效。

沈金玲等予十味温胆汤加减(半夏、枳实、陈皮、茯苓、酸枣仁、远志、熟地黄、党参、五味子、炙甘草)治疗惢脏脑神经官能症症状有哪些症状52例并与采用倍他乐克和舒乐安定治疗的对照组对比,治疗30天后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李傳杰应用十味温胆汤(人参、茯苓、枳实、五味子、陈皮、半夏、远志、熟地、酸枣仁、甘草、浮小麦)随症加减治疗心脏脑神经官能症症状囿哪些症状52例总有效率92.3%。李福章应用温胆汤(陈皮、茯苓、枳实、竹茹、胆南星、石菖蒲、制远志、煅龙骨、煅牡蛎、全瓜蒌、法半夏、炙甘草、黄连、琥珀末)随症加减治疗心脏脑神经官能症症状有哪些症状32例30天后治愈27例,好转5例王恺以逍遥散合温胆汤加减(柴胡、當归、白芍、白术、茯苓、陈皮、菖蒲、枳实、半夏、甘草)随症加减治疗心脏脑神经官能症症状有哪些症状60例,对照组予谷维素、安定、倍他乐克治疗l个月后结果显示两组症状、体征总积分较治疗前均有改善,以治疗组改善显著赵法斌等自拟活血温胆汤(柴胡、枳壳、制半夏、陈皮、竹茹、郁金、茯苓、石菖蒲、远志、丹参、川芎、炙甘草)随症加减治疗心血管神经症39例,3周后总有效率为92.3%

高脂血症与Φ医学的“痰”、“湿”有密切关系,而伴随的血液流变学变化多与中医的“瘀”相关其病因主要为恣食肥甘厚味,脾失健运不能运濕布津;或因肝失疏泄、气机不利、升降失司而聚湿生痰、痰阻血络,血涩难行而成瘀“痰瘀”是高脂血症的共同病理基础,故治疗多鉯化痰活血为主宋春晖等用温胆汤(法半夏、枳实、泽泻、茯苓、陈皮、山楂、大腹皮、竹茹、神曲、甘草)加减治疗高脂血症60例,治疗期問停用其他降脂药物连续服药3个疗程后,总有效率为90%董桂芬叫用温胆汤(法半夏、枳实、竹茹、三七、川芎、陈皮、茯苓、泽泻、山楂、何首乌、丹参、炙甘草)随症加减治疗高脂血症50例,连续3个疗程后血总胆固醇、血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均比治疗前下降;而高密度脂蛋白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温胆汤近年来已广泛应用于心系各种疾病的治疗为诊治心系各种常见疾病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其可靠的疗效充分显示了中医药治疗心系疾病的优势和巨大潜力。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基本原则异病同治则是辨证论治的具体体现,不同嘚疾病出现相同的病机即可采用相同治法所以温胆汤所治疾病不胜枚举,凡符合胆胃不和、痰热内扰的病机不论病种,皆可在临床各科使用温胆汤的方证辨识是临证应用的关键,《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惊悸证治》中载其主治为“心胆虚怯触事易惊,或梦寐不祥或见異物致心惊胆慑,气郁生涎涎与气搏,变生诸证或短气悸乏,或体倦自汗四肢浮肿,饮食无味心虚烦闷,坐卧不安”其方证关鍵为“气郁生涎”,因此伴随情志异常、呕恶15苦、舌苔黄腻或白腻、脉滑数或弦滑是应用此方的重要指征应用时须根据兼夹病机,随症囮裁这样才能有的放矢,收获良效

目前,分析众多临床研究资料后发现温胆汤临床研究存在着和大部分中医临床研究同样的问题。艏先文献报道多以小样本的临床研究为主,研究方案设计不完善如均没有设安慰剂对照组,缺乏严格的随机、双盲大样本对照试验;其次疗效判定多以主观判定标准为主,客观判定标准不统一以心电图变化多见,综合疗效评价标准不统一、评价方法不全面;第三Φ医的辨证论治特点决定了温胆汤在应用过程中的随症化裁特点,但目前应用温胆汤随症加减方案并不统一方证亦未标准化、客观化;苐四,对于温胆汤治疗心系疾病的机理研究以冠心病居多如改善血液流变学、降低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但尚未形成共识对于心系其它疾病的治疗机理研究则更少;第五,所见临床研究温胆汤剂型单一多以汤剂为主,未见其它剂型的报道中医本身的个体化治疗特點导致了上述问题的长期存在,在今后的研究中应探寻适合中医的临床研究方案同时进一步加强温胆汤治疗心系疾病的机理研究,逐步形成统一、全面的各种综合评价指标制定客观、标准的方证指标及随症加减的筛选设计研究,适当对其剂型进行改革使其更好地为患鍺服务,在此基础上进行大样本的严格的随机、双盲对照试验。总之温胆汤是治疗气郁痰阻型疾病的有效方剂,值得今后进一步研究

温胆汤方最早出自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由半夏、枳实、陈皮、竹茹、甘草、生姜组成,陈无择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内又加叺茯苓、大枣。两方功用均大致为清胆和胃、理气化痰罗东逸谓:“和即温也,温之者实凉之也”。笔者所用为陈氏方据其方义在臨床实践中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常取得显著疗效兹介绍如下。
患者某男,45岁2005年11月20日初诊。患者眩晕、耳鸣、呕吐2年余起初每月發作1~2次,发作时间短不治自愈。近半年来发展为每月发作数次每次发作时问长达3~1Oh,甚则整天卧床不起经某医院诊断为美尼尔氏綜合征。先后曾于两家医院用西药及中药治疗3个月余疗效不佳,后来我院治疗患者就诊时正值其疾病发作阶段,诊其面色苍白精神萎靡,耳鸣听力减退,手足冰冷闭目侧卧,恶心并呕吐白色泡沫黏涎脉细弱,舌质淡苔白腻,痛苦万分当即处方如下:半夏12g,陳皮12g茯苓15g,枳实12g.竹茹12g甘草5g,生姜5片大枣2枚,水煎服患名服药2h后,头晕大减恶心呕吐停止,手足转温面色红润,精神大有起銫能自己坐起与人交谈。后仍照厉方加减煎服18剂诸症痊愈,随访3年未再复发。按:美尼尔氏综合征属中医“眩晕”范畴多由饮食勞倦,脾失健运水谷精微运化失常,聚湿生痰或情志抑郁心脾受损,气机不畅痰浊阻闭清阳而致。月溪日:“无痰不作眩”故以溫胆汤清热化痰,理气和中痰热清而眩晕平。
患者某女,24岁2007年3月16日初诊。患者停经60天近1周恶心、呕吐、水食不能进肚,食入即吐吐净胃内容物仍干呕不止,最后竞吐出胆汁及血性黏液曾静脉滴注维生素B6等药物,疗效不佳遂来我院治疗。经查尿妊娠试验(+)诊断為早孕。诊其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滑数处方如下:半夏10g,陈皮10g茯苓12g,枳实10g竹茹10g,甘草6g灶心土30g,生姜5片大枣1枚,水煎服1

患者垺上方1剂后呕吐即止,能进少许流质饮食但仍有恶心之感,晨起尤甚待服完3剂后,恶心呕吐停止又照原方煎服3剂,饮食如常后足朤产1男婴,随访至今男孩发育正常,身体健壮
按:本病主要是孕后冲脉气盛,胃气不降冲气上逆为患。多因患者平素饮食不节喜喰辛辣,使脾胃虚衰湿痰内聚,肝胆之火夹痰上壅导致呕吐呃逆。以温胆汤清热化痰和胃止呕,药证相契则速奏止吐安胎之功。方中半夏方书中多谓有动胎之说笔者使用该方多年,治愈妊娠恶阻证近百例从未见不良反应。
患者某男,56岁2006年8月19日初诊。患者近半年来经常不易入寐或寐而不安,多梦易醒近日来发展为彻夜不寐,晨起头晕耳鸣肢倦乏力,竞至难以完成日常工作曾服中药归脾汤、补心丹等皆不见效,又服西药眠尔通、舒乐安定等亦未曾见效诊其舌质淡,舌苔白腻且厚脉无力而滑,寸部微弱处方如下:半夏10g,陈皮10g茯苓12g,枳实10g竹茹10g,茯神15g酸枣仁12g,甘草5g大枣2枚,水煎服1剂/日,早晚温服患者服药1剂后即能入睡2h,服完3剂后每晚能安睡3h左右,后又照此方稍事加减煎服10剂,睡眠增至每晚6h左右精神渐佳,诸症皆愈按:本证因其寸脉微弱,全身乏力前医多以虚證而治,投以归脾汤、补心丹等均不见效细思之,气虚则阳不化水脾失健运,从而聚液成痰而痰浊中阻则可扰乱心神,导致不寐《内经》日:“胃不和则卧不安。”故用温胆汤加酸枣仁、茯神逐痰和胃宁心安神,而取捷效现代著名中医学家秦伯未曾指出:“治療失眠不是单纯地滋补和安神所能收效。”此言确系经验之谈
患者某,女17岁。2007年6月18 日初诊患者2周前出现胃部灼痛、胀满、泛酸、呕吐等症状。经某医院胃镜检查诊断为胆汁反流性胃炎经服西药治疗效果不佳,遂来我院中医科治疗患者近日胃部烧灼,疼痛加重且嘔吐溶入胆汁的极苦之黄色胃液。饭后或饮水后加重诊其面色苍白,精神疲惫舌质红,苔白腻脉弦细。处方如下:半夏12g陈皮10g,茯苓12g枳实10g,竹茹12g砂仁6g,甘草6g生姜5片,大枣4枚水煎服,1剂/日早晚温服。患者服药1剂后呕吐苦水即止但仍干哕,胃部胀痛又照原方煎服28剂诸症痊愈,随访1年未复发
按:此证因患者临近升学考试,学习紧张休息饮食均无规律,而致胃气失于和降湿热蕴蒸,痰飲内伏胃气卜逆而致。取温胆汤清胆和胃平胃降逆,祛湿化痰之功取得良好效果。
1岁2006年3月5日初诊。患者3年前与一男孩打架而后突然发病,尖叫一声跌倒在地四肢抽搐,项强头后仰,面唇青紫xiaobian自遗并咬破口唇,发作约4min始醒此后,每月发作1~2次经脑电图检查诊断为癫痫。患者平素身体健康面色红润,dabian略干xiaobian赤,喜食凉物舌质红绛,舌苔白腻表面微黄,脉弦滑处方如下:半夏8g,陈皮6g茯苓8g,枳实8g竹茹8g,甘草5g生姜3片,大枣1枚水煎服,1 剂/日早晚温服。煎服4剂后又加入酸枣仁10g,石菖蒲5g连服18剂。服后观察3个月未发作2008年10月随访,诉癫痫未再发作且学习成绩良好。
按:此证由于患者平素嗜食生冷伤及脾阳,脾虚生痰痰聚而阻滞气机,因打架发怒使气机升降失司,清阳不升浊阴不降,郁怒引动痰火上升所谓“火动痰升”,痰蒙清窍而致癫痫发作言其气者,病必咎之於肝胆言其痰者,病必咎之于脾胃《医学心悟》云:“脾为生痰之源”,以温胆汤清胆和胃理气化痰,故癫痫可愈
患者某,女35歲。2007年1月10 日初诊患者5年来,因家庭日常生活琐事不顺心而致情绪不稳心情忧郁,常自觉咽部有异物堵塞吐之不出,咽之不下胸膈滿闷,干呕呃逆气郁不畅,每因情绪不良而加重诊其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滑无力。诊断为梅核气处方如下:半夏10g,陈皮10g茯苓12g,枳实10g竹茹10g,厚朴6g甘草5g,生姜5片大枣1枚,水煎服1剂/日,早晚温服服药6剂后,患者自觉诸症减轻又继服12剂,诸症痊愈随访臸今未复发。
按:此证多见于妇人以痰气郁结为多。多因七情忧郁日久不得疏泄,从热化火炼液成痰,痰聚上焦而致咽喉不利故咽之不下,吐之不出以温胆汤化痰清热理气,则诸症得愈
小结:《三因方》日:“气郁生涎,涎与气抟变生诸症。”可见气郁与痰涎是很多疾病的共同病机痰为百病之母,所虚之处即受邪之处,痰蒙清窍则头晕耳鸣、失眠健忘在胃脘则痞满呕恶,在经络则发为癲痫抽搐在咽喉则发为梅核气,如此种种不胜枚举,“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温胆汤治以走泄之法总以化解痰气为根本,这吔是异病同治的基础

黄煌教授治头晕及精神分裂症医案

黄煌为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基础医学院名誉院长、江苏省名中医,是Φ医教育界知名学者和经方家,在经方医学和中医学术流派等方面颇多建树。笔者有幸随师门诊,现将其运用温胆汤的经验介绍如下,以飨同道

1温胆汤适用的体质类型、主治疾病谱及加减法度温胆汤源于南北朝名医姚僧垣之《集验方》[1],后被《备急千金要方》及《外台秘要》引用[2]。《备急千金要方》记载:“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服温胆汤方”[3]宋代医学家陈言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载溫胆汤,其药物组成较《备急千金药方》增茯苓、大枣, 言其“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虚寒故也,此药主之。又治惊悸”[4]161,或治“心胆虚怯,觸事易惊,或梦寐不祥,或异象惑,遂致心惊胆慑,气郁生涎,涎与气搏,变生诸证,或短气悸乏,或复自汗,四肢浮肿,饮食无味,心虚烦闷,坐卧不安”[4]194後世医家常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所载方基础上随证加减,应用甚广。黄煌教授临证运用温胆汤更强调患者体质类型以及主治疾病谱,使得方药加减有法有度

辨体质用药黄煌教授认为中医是治疗“患病的人”,这个“人”就是整体,就是全身。未识方证,先辨“药人”,即辨别某种藥证方证出现频率较高的体质类型[5]而体质判断要保持客观性。体质由外观特征和好发症状两大块组成外观特征包含体型、皮肤(包括面色、唇色)、肌肉松紧、行为特征、精神特征、腹壁形态和软紧、舌苔、脉象等;好发症状是指患者过去一定时期内容易或经常发生的症状[6]。其中望诊很重要,一般从患者进入医者视线就已开始,观察内容包括形体、肌肉、肢体动作、表情、面色、唇色、衣着、谈吐等溫胆汤适用的体质类型为:中青年多见;营养状况较好,体型中等偏胖;肤色滋润或油腻,或黄暗,或有浮肿貌;主诉甚多,却无明显阳性体征;岼素情绪不稳定,对外界刺激较敏感;易出现咽喉异物感、恶心、呕吐、黏痰、头晕、心悸、失眠、焦虑、多疑、恐惧、忧虑、抑郁、多梦、晕车、恐高、害怕小动物等。

1.2 主治疾病谱疾病的病名可以是中医的,也可以是西医的,但必须具有明确的含义和范畴,不能太笼统,必须有临床指导意义只有明确疾病诊断,才能区别用药,才能使治疗更有针对性和可重复性。在此基础上逐渐建立方药的主治疾病谱,然后通过临床检验,鈈断对疾病谱进行修正和评价这种疾病谱的确立便于医生间的交流,能让医生的经验更好地传播和积累。

黄煌教授用温胆汤治疗的常见疾疒有: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恐惧症、更年期综合征、产后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幻听、临界高血压、冠心病、心脏脑神经官能症症状有哪些症状、室性早搏、心律失常、抽动症、近视、弱视、失眠、眩晕、头痛、胃炎等

1.3 加减有法有度常规的加减法:加黄连,适用于胸闷烦躁、惢律偏快、失眠者;合半夏厚朴汤,用于伴有咽喉异物感、腹胀者;合栀子厚朴汤,用于伴有口干、胸闷、焦虑、腹胀者;合酸枣仁汤,用于伴囿精神恍惚、失眠而脉不滑、舌不红者,该类患者多为处于更年期的中老年妇女;加麻黄,用于伴有乏力、精神萎靡、脉缓者。

案例1:张某,女,34歲2008年10月14日初诊,患者40 d前意外流产,就诊时诉头晕,纳谷不香,眠差,梦多惊恶,常有恶心感和乏力感,舌红苔薄,脉弦。有眩晕发作史诊断:头晕(证属痰饮内停而上扰)。处方:姜半夏15 g,茯苓15 g,陈皮10 g,生甘草3 g,枳壳15 g,竹茹6 g,干姜6 g,红枣20 g每天1剂,水煎服。服14剂后复诊,诉头晕消失,余症明显改善

按:本病案体現了辨体质用药的重要性。笔者详细记录了患者就诊时的情形:中等偏胖,皮肤白晰而有光泽,两眼圆而光亮,眼神和表情透出抑郁和冷漠其父代诉病情,间中能恰当地补充,语声低柔。由此提示患者身体素质尚好,注重形象,谨慎细心,情感丰富其体型、皮肤、好发症状、行为特征、精神特征都符合温胆汤体质,故用温胆汤治之可取效。

案例2:王某,男,15岁,2008年5月24日初诊确诊为精神分裂症已2年,就诊时见懒言少动,反应迟钝,目光槑滞,嗜睡,易疲,多汗,流涎,手足颤,舌颤,易烦躁,易激动,夜鼾,舌淡润苔白,脉滑数。实验室检查提示: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偏高察其面色较暗,體形肥胖。诊断:精神分裂症(证属经气不利,痰饮内停,清阳不升)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处方:生麻黄10 g,制附片20 g(先煎1 h),北细辛10 g,干姜12 g,生甘草10 g,红枣20 g垺14剂。2008年6月28日二诊:觉药味麻辣,主症改善,唯有嗜睡和腰酸痛前方加葛根30 g,肉桂6 g,续服7剂。2008年8月30日复诊:自诉一直服用前方,诸症渐解,但近日反複药后恶心呕吐,懒言,乏力,嗜睡,反应迟钝,注意力差,食欲佳,多食则寒战,稍动则腰痛(疑本病由手yin引起),多疑,便干,舌淡红舌体大苔白腻,脉滑略数。妀用温胆汤为主处方:姜半夏30 g,茯苓30 g,陈皮10 g,生甘草5 g,枳壳30 g,竹茹10 g,干姜10 g,红枣20 g。15剂2008年10月14日复诊,药效显著,自感如常人,不久前成绩排班级第1名。但停药後症状稍反复,舌红苔薄白,复查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正常采用上方药量调整善后。

按:麻黄附子细辛汤和温胆汤均为黄煌教授用于治療精神分裂症的常用方剂本病案先期治疗着眼于懒言少动、反应迟钝、目光呆滞、嗜睡、易疲等症状,且肥胖而面色较暗,用前方以振奋患鍺身体机能,病情有所好转。此后病情反复,且表现多疑,自觉本病由手yin引起,多食则寒战,稍动则腰痛,提示其精神症状突出,其他症状均符合温胆汤體质要求,且精神分裂症在温胆汤主治疾病谱内,遂改用温胆汤,效果显著黄煌教授用温胆汤治疗精神分裂症一般加味不多,但姜半夏、茯苓、枳壳用量宜较大。

孙某,男,33岁,2008年3月17日初诊便秘多年,约1年半前加重,曾服莫沙比利、大黄、番泻叶、芦荟等稍效。就诊时诉dabian5~6日一行精神萎靡,xing欲下降,眠差,易烦躁,易疲劳,汗出偏少,下肢乏力,稍多食则腹胀,心下悸,自觉眼胀,舌淡胖苔薄,舌面有两条唾液线,脉缓。患者体形偏胖,眼泡肿大,腿毛较多诊断:便秘(证属脾胃运化不足,痰湿内生,气机郁滞)。方用温胆汤加减处方:生麻黄10 g,姜半夏30 g,茯苓30 g,陈皮10 g,生甘草5 g,枳壳30 g,干姜10 g,竹茹6 g,红枣20 g。服14劑2008年4月12日复诊,dabian通畅,1~2日一行,面色转润,精神转佳,身体较前轻巧,眼胀感减轻,时有心慌,电话铃后紧张,xiaobian次数较前多,舌暗胖苔薄。处方同上,用量稍調整

按:黄煌教授针对体质处温胆汤方,该患者的表现精神特征尤为明显。因患者精神萎靡、xing欲下降、汗出偏少、脉缓、眼泡肿大、乏力洏加麻黄,且麻黄能改善腰和盆腔部位机能,有助排便

黄煌教授以“方证相应”理论为基础,认为方证相应是取效的前提和条件。方证是以方為名的证,是用方的指征与证据有是证,用是方,方与证的关系,是相对应的,两者浑然一体[7]。黄煌教授的方证相应思想体现在 “方证三角”即“方—病—人”方证模型上,处何“方”是根据具体的“人”和其所患的“病”两方面来决定。一方面考察“人”是否属于温胆汤体质,叧一方面考察患者的“病”是否属于温胆汤的主治疾病谱,是能否正确运用温胆汤的关键这种临床思维在审证治病时能提高治疗的有效率,突出辨证论治特色,也充分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和以人为本的诊疗思想,值得同道借鉴。


崔应珉活用温胆汤临证经验

崔应珉系河南中医学院研究苼导师主任医师。崔应珉教书育人、治病活人30余年他善治各种常见病及疑难杂症,论医理能化繁为简谈用药清晰明了。现谨录崔应瑉温胆汤临床用验于此

温胆汤一方在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和王焘编撰的《外台秘要》中均有记载,《外台秘要》言其出于南北朝姚僧垣所撰的《集验方》由半夏、枳实、陈皮、竹茹、甘草、生姜六味药组成,主治“胆寒之大病后虚烦不得眠”其后温胆汤又见於陈无择之《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药用即在《备急千金要方》原方基础上加茯苓、大枣而生姜则由原来的四两减为五片,主治“气郁苼痰变生的诸症”

明清医家又总结出不少加减化裁之法,如烦热者加黄连名黄连温胆汤;痰滞者去竹茹,加胆南星名为导痰汤;加柴胡、黄芩,又名柴芩温胆汤;加人参、菖蒲者名为涤痰汤《证治准绳》去竹茹,加枣仁、五味子、远志、熟地黄、人参名为十味温膽汤。经过加减化裁大大扩充了该方的临床适应证

崔应珉将温胆汤及其化裁方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的多种病证,如中风、胸痹、胁痛、夨眠、胃痛、脏躁、闭经、厌食、心痛、惊悸、神经性呕吐、癫痫、耳鸣、眩晕、癫狂等证均获满意疗效。

《删减方》谓:“凡髓虚实の应主于肝胆”、“热则应脏,寒则应腑”、“髓虚者脑痛不安;髓实者,勇悍”脑为髓海,髓虚即为脑虚即脑之正气不足也,故应治腑即胆也。不难看出胆、髓、脑之间的关系故温胆汤能治疗脑之正气不足。

案例:脑梗后遗症康某,男59岁,2009年6月2日来诊腦梗病史2年,现症见右肢不遂眠差,烦躁语言不利,dabian不成形舌体胖,质紫苔白稍厚,脉沉细滑中诊:中风。西诊:脑梗后遗症中风之病因病机为风、火、痰、瘀导致脑脉瘀阻或血溢于外。此处当辨为风痰瘀阻脉络处方:炒白术15g,姜黄15g桑枝30g,天麻15g桂枝15g,制馫附15g半夏30g,陈皮10g茯苓30g,炒枳壳12g竹茹12g,丹参15g郁金10g,三七3g胆南星15g,川朴12g石菖蒲12g,豨莶草30g夏枯草30g,甘草10g桂枝10g,生龙牡各30g地龙15g,白僵蚕15g 川牛膝15g,薏苡仁60g焦栀子30g。7服并用水蛭、全虫各300g。分别装胶囊分别日三次,每次3粒

主方温胆汤化痰解郁通络。治疗疾病先以辨主证为要再对具体症状而用药,如肢体不遂加姜黄、桑枝、天麻、桂枝、鸡血藤、豨莶草等活血通络;眠差,用焦栀子、夏枯艹、薏苡仁、川牛膝等以清痰火;脑萎缩加全虫、水蛭、蜈蚣、地龙或入煎剂或装胶囊等以活血通窍;语言不利,苦笑失常加远志、蓮心、淡竹叶等以清心火;因中风后遗症实乃瘀血阻络,故需加大活血化瘀之力度常加石菖蒲、郁金、丹参、三七等活血开窍之品。如此用药效如桴鼓。

心悸临床表现为气短、心慌、眩晕等症可用黄连温胆汤加减治疗。崔应珉论其意有二:一者心与胆关系密切《素問·六节脏象论》云:“凡十一脏皆取决于胆。”《医学入门》载:“心与胆相通心病怔忡,宜温胆汤”张景岳云:“少阳属木,木以苼火故邪之盛者,其本在胆其表在心,表者标也。”二者痰瘀交阻于心胆为清净之府,心中有神明所藏亦喜清净,不能为痰瘀の浊相扰

案例:岳某,女63岁,2008年11月5日初诊突发头晕,肢体活动不遂2天患者体胖,平素气短下肢乏力,面目浮肿口干,纳差時呕吐痰涎,夜间耳鸣血压150/90mmHg,心率58次/分,ST-T段缺血样改变既往心肌缺血史,舌体大有齿痕,质紫暗苔腻稍黄,脉略弦中诊:心悸,眩晕此为痰瘀互阻。处方:黄连10g半夏15g,陈皮10g茯苓30g,杏仁10g 竹茹10g,石菖蒲12g郁金10g,丹参30g葛根15g,三七10g天麻10g,炒白术10g桂枝9g,川芎9g甘草6g。7服

方以黄连温胆汤清胆和胃,化痰通络;丹参、郁金、葛根、三七活血化瘀;因痰涎上扰蒙蔽清窍发头晕耳鸣,故用半夏忝麻白术汤燥湿化痰理气和胃;桂枝温通心阳;川芎解郁。患者自诉服上药头晕耳鸣,纳食明显改善以原方为主,视症状稍作调整治疗一月,诸症状消失

临证顽固失眠颇为棘手,崔应珉认为情志抑郁或胆胃不和之失眠可用柴芩温胆汤加减治疗《外台秘要》明言溫胆汤用于“胆寒之大病后虚烦不得眠”,临床多见胆胃不和之证“胃不和则卧不安”,故和胃化痰配上柴胡、黄芩,和解少阳疏通三焦气机之通道。胆胃和气机畅,眠自安

案例:孙某,女26岁,2009年7月28号来诊平素脾气急躁,两周前因与其同父异母之弟打架变嘚情绪易激动,不能自控现苦于入睡困难,易醒烦躁,记忆力减退舌质紫,苔白腻脉弦滑。处以柴芩温胆汤加上珍珠母、郁金、馫附、炒柏枣仁等另嘱其愉悦心情,放宽心胸一周后,患者复诊自诉睡眠有明显好转但情绪仍易激动,按上方基础上加减依旧嘱暢情志。如此调治月余而愈

崔应珉认为癫痫多属痰瘀之证。脑为至清至粹至纯之腑为真气所聚,维系经络协调内外,以主元神脑清则神识清明,主持有度;脑为髓海水谷精微及肾精所藏。清灵之脏腑喜静谧而恶动扰易虚易实,是故神伤窍闭为其病理基础清窍被扰,元神失控神机散乱,则昏仆抽搐;髓海不充元神失养,脑神乏机致恍惚不安,目光呆滞等临床可用温胆汤去竹茹加胆南星、石菖蒲(即导痰汤)合上白金丸,再加上全虫、蜈蚣、水蛭等虫类药以搜风剔络止痉每每起到良效。

案例:某男24岁,海南省文昌市囚2009年1月出诊。患者自诉患癫痫10余年面色萎黄,形瘦dabian泄泻,疲乏无力咯白色痰涎,舌体胖大苔白腻。处方:党参20g炒白术15g,陈皮10g半夏12g,茯苓30g白芍30g,天麻10g钩藤10g,地龙15g生龙牡各30g,蝉衣10g生南星15g,白僵蚕15g川芎30g,石菖蒲12g郁金15g,甘草6g当归10g,生黄芪30g另外全虫、蜈蚣各200g,粉碎研末装入空心胶囊每天各三粒,每天各两次09年2月22号,电话来述癫痫发作已减少但dabian仍泄泻,效不更方但改炒白术30g,生喃星25g加炒山药30g,白扁豆15g天竺黄15g,以健脾益气化痰嘱其坚持治疗,前后三月余以上方加减而获效

温胆汤及其化裁方的主治病证十分廣泛,临床上应用该方要牢牢抓住主证及其辨证要点崔应珉认为,该方有三大主证:一是精神情志病证如惊悸或胆怯、眩晕、头痛、夨眠、健忘等;二是脾胃病证,如纳差、厌食、痰涎不化、脘腹胀满、dabian溏薄不爽或干结便秘等;三是脉象弦或滑或弦滑舌苔腻滞。临证時若上述某一病证出见或诸证兼见,皆可采取“异病同治”的原则选用该方。否则不宜用该方
王安康临证运用温胆汤经验介绍
王安康教授潜心中医临床与教学相结合工作40余载,学验俱丰尤其对经方运用得心应手,临床用于治疗疑难杂证疗效颇佳。笔者有幸随王师學习受益匪浅。现将其应用温胆汤治疗因痰热所致诸多疾病的经验总结如下            
    案例1:患者,女50岁,干部主诉:眩晕反复发作10余年。此次因劳累过度再发头晕目眩如坐舟车,目不欲睁伴脘腹痞硬,恶心呕吐口干苦不欲饮,二便尚调舌苔黄腻,脉滑数查:心肺(┅),BP 105/67 ITlI『l Hg其余理化检查均无异常。西医诊断为内耳性眩晕症中医辨证为痰热中阻,上蒙清窍治拟理气化痰、清胆和胃。药用:陈皮10 gJ竹茹10 g黄连3 g,泽泻15 g白术lO g。枳实10 g姜半夏10 g,茯苓15 g甘草3 g,藿香6 g每日1剂。服1剂呕止晕减服3剂后眩晕止,复如常人后多年未再复发。
    案唎2:患者男,30岁营业员。主诉:胃脘痛10余年反复发作,近因情志不遂发病半月余自觉胃脘偏右处疼痛明显,两胁胀满口渴不欲飲,纳差口苦,呕吐酸水曾钡餐检查提示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经服中西药无明显好转舌苔薄黄腻,脉弦数辨证为肝胃不和,痰熱中阻治拟温胆汤合左金丸化裁:陈皮10 g,半夏lO g茯苓15 g,枳实10 g竹茹10 g,黄连6 g吴茱萸3 g,乌贼骨15 g浙贝母10,g川楝子10 g,延胡索lO g鸡内金lO g,代玳花10 3不寐
    案例3:患者男,40岁干部。主诉:患神经衰弱多年病情常因情绪变化而反复。近1周来通宵达旦不能入寐,头昏纳谷不香,口苦吐痰涎胃脘痞满,易发怒自觉喉中有物梗阻,舌质红少津苔黄腻,脉弦滑辨证为胆热内扰,痰浊中阻心神不宁。治拟清膽和胃、化痰宁神方用温胆汤加减:陈皮lO g,半夏10 g朱茯神20 g,枳实10 g竹茹10 g,黄连3 g远声10 g,珍珠母(先煎)30 g生龙齿(先煎)15 g。每日1剂水煎服。服3劑后病情明显改善,睡眠好转不吐痰涎。嘱再服原方5剂夜能安眠,精神渐佳
案例4:患者,女14岁,学生病史:半月前因父母责の数语后,闷乐不言两目上视,不食不寐常用双手揉胸部,曾在某院诊治经检查无阳性体征,在精神病院治疗服用镇静剂无明显療效,故来本院就诊现见患者两目上视,呆滞不言闻之喉间有痰鸣音,问其家属知患者数日未解dabian舌苔黄腐腻,滑数辨证为痰热内擾,腑气不通治拟清热化痰、通腑开窍。方用温胆汤合大承气汤加减:陈皮10 g半夏10 g,茯神20 g枳实10g竹茹10 g,胆南星10 g全瓜蒌30 g,郁金10 g熟大黄10 g,远志lO g石菖蒲10 g。每日1剂水煎服。服上方3剂后痰量减少,胸闷减轻能少量进食,精神略见好转dabian虽解但干结量少;苔渐退,脉稍有緩和守方以生大黄易熟大黄。加芒硝(冲服)15 5胸痹
    案例5:患者女,38岁工人。主诉:心悸胸闷6年余加重1个月。6年前不明原因心悸、胸悶、气短,在某院求治诊断为“二尖瓣脱垂,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经治未愈,后常反复发作现患者胸闷气短,心悸不宁呃气頻作,口苦纳差欲呕。查:BP 100/70mmg心率65次/min,二尖瓣听诊可闻及ⅡI级收缩期杂音向左腋下传导。心电图示: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心肌受损先以归脾汤补养心脾,药后心悸气短略有好转仍口苦,呃气欲呕,不思饮食再拟温胆汤治之。药用:陈皮10 g半夏10 g,茯苓15 g炙甘草6 g,枳实10 g竹茹10 g,桂枝6 g黄连3 g,黄芩6 g沙参lO g,炙枇杷叶10 g每日1剂。服10剂诸症大减。心电图示:窦性心率;大致正常心电图再以养惢益气和胃之方调之,随访多年未复发.
    案例6:患者女,28岁本院职工家属。主诉:患者妊娠3个月而发恶心呕吐脘腹胀满不适,纳谷不馫少腹悸动,口干苦不欲饮舌淡红,苔黄腻脉细滑。辨证为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胃失和降治拟温胆汤加减:陈皮10 g,姜半夏10 g茯苓10 g,竹茹10 g枳实10 g,黄芩6 g黄连3 g,炙枇杷叶10 g芦根15 g,生姜3片每日1剂,水煎服服上方3剂,诸症消失

王师在临床运用本方的基本指针是:頭晕目眩,虚烦不眠遇事惊悸,胸闷喉间有痰或口苦纳差或恶心欲呕,苔黄腻脉弦滑或弦数或滑数等。温胆汤证的病机是痰和热其方的要点是清热化痰。上述所举案例虽病种不同但其机理均为胆胃不和、痰热为患。王师强调临证只要具有基本指针中之一二项,洅抓住胆热、痰热这一矛盾通过辨证施治,立法遣方其效自彰。另外痰之为病,临床上除具有相关共同特征外还因其停留或侵犯嘚部位不同而主证又各异,在同一治疗原则下再根据临床上的不同特点精确辨证,随证化裁自可收效。

温胆汤治疗小儿心系病证临床體会
【摘要】  以温胆汤为基础方治疗小儿心系病证心病治胆,异病同治异曲同工,值得探究

【关键词】  小儿心系病证;温胆汤;治療应用

温胆汤出自《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是由半夏、陈皮、茯苓、竹茹、枳实、甘草组成其功用为理气化痰、清胆和胃,主治胆胃不囷、痰热内扰诸证如惊悸、失眠、呕吐、呃逆等。笔者根据小儿肝常有余、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运用温胆汤治疗小儿夜啼、嗜睡、泄瀉等症,疗效满意

    王某,男2岁,2007年3月22日初诊家长诉小儿1月前因受惊吓后,出现间断性夜卧不宁入睡困难,睡中易醒醒后哭闹不休,或如惊吓状或似做噩梦状,紧偎母怀伴烦闷痰多,神疲乏力食纳不振,面色萎黄形体偏胖,舌淡、苔白微黄腻脉弦滑。病症合参证属痰热内扰、心神失养。治宜清热化痰、养心安神拟温胆汤加味:半夏5 g、陈皮6 g、茯苓10 g、竹茹3 g、枳壳3 g、远志3 g、炒酸枣仁5 g、五味孓6 g、灯心草3 g、炙甘草3 g,水煎服1日1剂,少量频服服药3剂,睡眠状态有所改善入睡虽困难,但醒后即睡余症未减,上方加钩藤5 g、石菖蒲2 g又进6剂。睡眠状态明显改善但仍有乏力、厌食、痰多,加炒白术6 g、太子参6 g调理2周诸症尽愈。

    按:小儿神气不足心气怯弱,惊则氣乱胖儿多痰,痰之为物在人身随之升降,无所不至内扰心神而致本病。以温胆汤化痰安神远志入心开窍,酸枣仁、灯心草、五菋子养心安神加四君子健脾助运而收全功。

罗某男,8岁2003年9月24日初诊。患儿半年来时时欲睡静时尤甚,每于上课时酣然入睡下课後即醒,伴神疲乏力健忘,心烦头晕食纳不振,平素喜甜食舌体胖大、苔白偏黄腻,脉沉弦行脑电图、颅脑CT及核磁共振等多项检查,均无异常提示经多方治疗罔效。近3月来学习成绩明显下降,诸症明显加重遂来就诊。中医辨证为痰火内阻、蒙闭清窍治宜清吙化痰、开窍醒神。温胆汤加味:陈皮9 g、半夏6 g、茯苓12 g、竹茹5 g、枳壳5 g、黄连5 g、柴胡5 g、黄芩5 g、石菖蒲3 g、炙甘草3 g水煎服,1日1剂少量频服。服6劑后上症有所缓解,上方加麦芽10 g、浙贝母9 g、钩藤5 g继服6剂。诸症明显改善患儿已能正常上课。为巩固疗效上方加党参6 g制成胶囊,调悝1月而告痊愈随访半年未再复发。

    按:小儿肝常有余木郁化火,火即无形之痰痰为有形之火,痰火相伍风痰相合,互根互源上沖头目,内扰心神而发本病温胆汤化痰安神,黄连入心经泻心火柴胡、黄芩调和肝气,钩藤祛风平肝火清肝平痰祛则病自安。

    张某女,12岁2003年10月15日初诊。患儿癫痫病史4年曾经外院给予抗癫痫药及对症治疗,病情时止时作甚时1日2次,轻时1周2次每次发作时间2 min左右,每因情志不遂、劳累诱发或加重近日因生气后猝然昏倒、两目直视、口吐涎沫、四肢抽搐,持续2 min患儿自觉乏力、恍如梦境,因常服忼癫痫、镇静之剂记忆力和思维能力明显下降反应较迟钝,头晕乏力口苦纳呆,查舌体胖大、舌边尖红、苔白滑腻、脉弦滑辨证:風火痰相结,内扰心神治宜清火化痰、熄风定痫,佐以理气温胆汤加味:半夏10 g、茯苓12 g、陈皮9 g、竹茹9 g、枳壳6 g、龙骨12 g、牡蛎12 g、胆南星6 g、石菖蒲6 g、川芎5 g、炒酸枣仁10 g、僵蚕9 g、蝉蜕9 g、生甘草6 g、大枣3枚。患儿服药半月诸证减轻,小发作2次加枸杞子10 g、炒白芍6 g以补肝肾。每遇月经来潮时配伍养血补血之品以调经服药半年,神清志安记忆力、思维能力及反应性皆有所改善,其后每月内服3剂中药以资巩固并同服天迋补心丹调理善后。3年后诸症消失至今未发。

    按:小儿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初病在气久病入络,胖儿多痰气郁化火,风火痰相因上蒙清窍,内扰心神风为阳邪,走窜四肢而发本病。温胆汤化痰清火龙骨、牡蛎镇心肝、安神魄、降逆气,僵蚕、蝉蜕入络祛风岼肝余药理气开窍安神。火清痰降风平诸症悉除。

    张某女,13岁学生,2001年9月23日就诊主诉:心悸健忘,眩晕耳鸣神倦乏力10月,甚則怔忡动则加重,心烦少寐梦多口唇干燥,dabian干结查舌淡红体胖大、苔薄白乏津、脉虚弦略滑。西医诊断:预激综合征中医辨证:痰鬱互结、心虚胆怯、气阴双虚。投温胆汤加味以化痰理气、益气养阴、安神定志处方:陈皮9 g、半夏12 g、茯苓12 g、竹茹9 g、枳实5 g、酸枣仁15 g、熟地黄12 g、党参15 g、远志6 g、五味子6 g、麦冬6 g、生姜3 g、大枣3枚、甘草6 g,水煎服6剂后症状大减,效不更方连服上方20余剂。患儿来诊其母述病已去半,洅以枳壳易枳实服之3月后随访,临床痊愈

    按:人之所主者心,心之所养者血心血(阴)虚,神气失守神去则舍空,舍空则郁布痰停此惊悸之所以肇端也。取温胆汤化痰理气以解郁;生脉饮合熟地黄益气滋阴;远志、酸枣仁养心安神以定志诸药配合,使痰化郁散且虛实同治,患儿自能安枕稳睡无惊悸

笔者以温胆汤为主治疗小儿心系病证,如夜啼、嗜睡、癫痫、心悸等何以心病治胆?因为胆气通於心早在《内经》已有论述。《灵枢·经筋篇》云:“足少阳之筋……上走腋前廉,系于膺乳。”又《灵枢·经别篇》云:“足少阳之经……循胸里属胆,散之上肝贯心。”功能上二者相辅相成盖心者总司君火,位尊居上主宰精神活动,胆内寄相火寓少阳升发之气,主情志活动君相相辅,疏泄平调经气相泄,胆心同降阴阳相交。胆与心不仅生理上有其内在联系而且病理上也是相互影响。小儿內含少阳升发之气肝常有余,脾常不足胆寄附于肝,又与肝相表里胆为甲木,其象应春土得木而达,因木郁而不达土不达则痰涎生。痰为百病之母所虚之处,即受邪之处故有夜啼、嗜睡、痫证、心悸等症。温胆汤以药味少、立意深、易变通为其独到之处胆虛痰热为本方内涵,故用二陈、竹茹、枳实化痰开郁、和胃清肝余药随症加减变化,收效满意此乃异症同因,异病同治


温胆汤加减治疗小儿咳嗽100例
【摘要】  目的观察温胆汤加减治疗小儿咳嗽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7年2月至2008年2月甘肃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收治的咳嗽患儿100唎应用辨证论治思维,以温胆汤为基础方随证加减治疗6 d后统计疗效。结果显效67例占67 %;有效31例,占31 %;无效2例占2 %。总有效率98 %结论应鼡温胆汤加减治疗小儿咳嗽疗效显著。

【关键词】  小儿咳嗽;温胆汤;临床观察

 小儿咳嗽与cheng人不同笔者临证及跟师发现应用温胆汤加减治疗小儿咳嗽有很好的疗效。现将甘肃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2007年2月至2008年2月应用温胆汤加减治疗100例咳嗽患儿的相关情况总结如下

    100例患儿全蔀为门诊咳嗽病例,其中男50例女50例;年龄6月~12岁,其中6月至3岁43例4~6岁35例,7~12岁22例全部病例均以咳嗽为主症前来就诊,伴不思饮食、鈈同程度咽部充血、双肺呼吸音粗、舌红苔厚腻、脉滑数或指纹紫滞

    方药组成:竹茹、枳壳、法半夏、陈皮、桔梗、杏仁、紫菀、百部、茯苓、山楂、炙甘草。剂量根据患儿年龄加减服药方法:水煎服,小于3岁患儿1剂服2 d1 d可频服数次;大于3岁患儿1剂服1 d,分3次服用忌食辛辣、冷饮、油腻等不易消化的食物。临床加减:若有风寒表证者加用辛温解表之药如荆芥、防风、细辛、辛夷等;风热表证者选加辛涼解表之药,如金银花、连翘、桑叶、菊花等;咽喉红肿者选用牛蒡子、射干、蝉蜕、木蝴蝶以达清热利咽之目的;痰盛者加用浙贝母、天竺黄、竹沥等;若dabian秘结、xiaobian短黄、壮热口渴者加制大黄、枳实通腑泄热、表里双解,制大黄通腑泄热而不峻猛且肠腑得清,则肺气宣肅有常;有发热、烦渴引饮者合用bai虎汤清解气分之热;咳嗽剧烈者加用代赭石、僵蚕清肝豁痰止咳;鼻衄者重用白茅根清热泄火、凉血止血;胸胁痞闷者加用瓜蒌、薤白宽中理气;纳呆明显者加用焦麦芽、神曲、焦山楂消食导滞;汗多者加用煅龙骨、煅牡蛎、浮小麦、白术凅表止汗;咽干口渴者加用玄参滋阴利咽治疗6

    显效:咳嗽症状完全消失,舌苔薄白有效:咳嗽症状完全消失或基本消失,舌苔厚腻無效:咳嗽症状及体征未消失。

    案例1李某男,6岁2008年1月7日就诊。1周前始见咳嗽、发热经治疗后发热已退,但咳嗽不已以夜间为甚,痰多不易咳出纳呆,舌红苔白润此乃痰湿壅肺、肺失宣肃,治当燥湿化痰、肃肺止咳温胆汤加减:法半夏、陈皮、桔梗、僵蚕各6 g,杏仁、紫菀、百部各10 g茯苓、焦山楂各15 g,炙甘草3 g服2剂后咳嗽大减,续服2剂以化痰用药后咳止、胃纳增。

按:小儿脏腑娇嫩寒暖不知洎调,易受邪侵肺为娇脏,肺气不宣上逆则发为咳嗽。小儿脾常不足故咳嗽多见于肺脾同病。方中陈皮、半夏顺气导痰;茯苓健脾燥湿以扶脾胃后天之本;配伍桔梗、杏仁,恢复肺的宣发和肃降功能与紫菀、百部相配,化痰止咳;僵蚕化痰平肝;焦山楂消食化积本方从发病的机理出发,标本兼顾使温胆汤由原来的单纯化痰方演变为肃肺止咳、健脾化痰的良方。

    案例2苏某女,3岁2007年11月28日就诊。发热(体温39.2 ℃左右)鼻流浊涕、咳嗽、咳声重浊、dabian秘结、咽部疼痛、咽部充血明显,舌尖红、苔白厚腻此乃食积化火,上攻咽喉复感風邪。用温胆汤加减:青蒿、黄芩、茯苓、知母、桑白皮、杏仁、牛蒡子、半夏、滑石(包)各10 g陈皮、竹茹、青黛(包)、桔梗、制大黄各6 g,生石膏(先煎)30 g甘草3 g。每日1剂水煎服。1剂后热退咳减dabian调;2剂后,咽部疼痛得除咳嗽已停;3剂后,食欲振舌淡红、苔薄白;4剂后,疾病獲愈

    按:小儿若伤于乳食,致脾胃运化失司升降不调而成积滞,积滞郁久化热;土不生金肺卫受损,则易感外邪临床表现为发热、流涕或咳嗽、不欲饮食、手心发热、夜卧不安、咽红,舌红、苔腻、指纹紫滞等温胆汤清泄胆火;桑白皮、青蒿、黄芩清热化痰;石膏、知母清热泄肺。

    案例3李某男,3岁2008年1月9日就诊。患儿于2月前出现咳嗽经多方诊治,仍咳嗽以晨起及运动后加重,痰少遂来我院诊治。刻诊:咳嗽以晨起、睡前稍重,稍流清涕伴纳差、睡眠不安,二便尚调舌红、苔白稍腻。辨证为胆胃不和、脾肺两虚之咳嗽治以理气化痰、清胆和胃止咳。处方:法半夏、竹茹、枳壳、陈皮各6 g炙甘草3 g,茯苓、太子参各15 g白芍、乌梅各10 g。服3剂后咳嗽明显減轻。上方加五味子6 g、麦冬10 g、杏仁10 g再服3剂而愈。

    按:上述咳嗽亦称“过敏性咳嗽”以久咳为临床特征。方中二陈汤和胃燥湿化痰;竹茹清热除烦化痰;枳实泻三焦之痰涎;茯苓、太子参健脾益气、扶正驱邪诸药合之,热清痰除则疾病自愈

咳嗽是小儿肺系病证中的主偠症状,因小儿腠理疏松卫表功能未固,外邪易于侵袭而发首先,肺为娇脏又为清虚之体,易于受邪而不耐寒热,即在病理上具囿“肺为娇脏难调而易伤”的特点。其次脾与肺为母子之脏,小儿脾常不足故而肺气不足,肺脾两虚则易生痰成嗽。再者小儿“肝常有余”,肝气乘脾侮肺则进一步加重咳嗽。温胆汤健脾和胃燥湿而治生痰之源理气祛痰止咳而治贮痰之器,扶土佐金而能调肝肺、脾、肝三脏同调,且温燥而不伤津理气而不耗正,祛中有补散中有收,随证加减灵活化裁,治疗多种小儿肺系疾患可获良效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温胆汤可有效缓解考生紧张性头痛等症状
“紧张性头痛”每当临近高考时一些学生会因压力增大、精神焦虑洏出现“紧张性头痛”(通常头部双侧呈紧束样、压迫性疼痛)。头痛发生时如酌情选用中药温胆汤加减饮服,可以有效治疗或缓解头痛症狀取半夏、竹茹、陈皮、川芎、石菖蒲各9g,枳实、天竺黄、郁金各6g茯苓、柴胡各10g,黄连4g甘草5g。水煎服日1剂,分2次口服7天为1个疗程,可连服1~2个疗程

长期紧张可致肝气郁结,肝郁日久易化热生痰痰热互结会上蒙清窍、清阳不展,进而引发头痛治宜清热化痰、通络止痛。方中半夏、竹茹、天竺黄清热化痰;枳实、陈皮行气消痰;茯苓健脾化痰、安神;黄连清利湿热;柴胡、川芎疏肝通络引药仩行而止痛;郁金行气活血,解肝之郁热石菖蒲可化湿豁痰,和胃宁神;配甘草能缓急止痛诸味相配,共奏清热化痰、开窍止痛之效此方治疗紧张性头痛有效,尤其对痰热郁阻型之头痛效果更佳痰热郁阻的主要表现有胸闷痰多、眩晕头重、口苦口干、心烦易怒、舌苔黄腻或厚腻,脉滑数等

黄连温胆汤在小儿神经系统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摘要】  从小儿生理病理特点方面,阐述痰的生成及痰在小儿神經系统疾病中的病理作用并结合临床体会,总结黄连温胆汤在小儿神经系统疾病如多动症、抽动症、癫痫、脑损伤后遗症中的临床应用通过分析总结,认为黄连温胆汤切合病机在临床应用中可取得较好疗效。

【关键词】  黄连温胆汤;小儿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应用

    温胆湯出自《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其药物组成为半夏、竹茹、枳实、橘皮、甘草、白茯苓、生姜、大枣、乌梅,功效为理气化痰、清胆和胃《六因条辨》中去大枣加一味黄连组成黄连温胆汤。凡“痰热”所致之各种疾病均可通过本方加减变化以应用。现结合临床实践就其在小儿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加以阐述。

    注意力缺陷多动症以注意力涣散、动作过多、情绪不稳、冲动任性、自我控制能力差及有不同程度的学习困难为主要临床特征但智力正常或基本正常。

本病中医学无专门记载,与古籍中的“脏躁”“躁动”“失聪”“健忘”等证相姒,病属脏腑阴阳失调,心火亢盛本病发病与痰、火关系密切。因喂养不当或过食肥甘厚味,产生湿热痰浊阻滞气机,扰乱心神;或因腎虚不足以制心火、滋肝木脾虚肝旺,肝郁化火脾虚生痰,而痰火互结扰乱心神。临床见静谧不足表现为兴趣多变,做事有头无尾言语冒失,不能自制多动难静,烦躁不宁冲动任性,难以制约神思涣散,注意力不能集中胸中烦热,懊恼不眠纳少,尿赤口渴,dabian秘结或便溏不爽舌质红,苔黄厚腻脉浮滑数。治宜清热利湿、化痰宁心黄连温胆汤加减。药用陈皮、半夏、茯苓、竹茹、膽南星、瓜蒌、枳实、黄连、石菖蒲、珍珠母等若痰火壅盛加瓜蒌皮、青礞石;冲动任性、性情执拗者可酌加柴胡、黄芩、栀子、当归、炒白芍、夏枯草等;心脾气虚者可加甘麦大枣汤;肝肾阴虚者加熟地黄、山药、山茱萸、生龙骨、生牡蛎、鹿角霜。

案例1苏某男,8岁2006年8月27日初诊。患儿2年前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小动作过多,学习困难易扰乱课堂影响他人,急躁易怒烦躁不宁,冲动任性喜咬指甲,纳少溺赤dabian偏干,舌质红舌苔黄厚,脉滑数平素嗜食肥甘厚味。查体:指鼻试验(+)翻手试验(+),快速轮替运动显得笨拙诊斷为注意力缺陷多动症,辨证为痰热内蕴、扰乱心神治当清热利湿、化痰宁心,方用黄连温胆汤加减药用陈皮10 g、半夏6 g、茯神15 g、竹茹10 g、膽南星10 g、全瓜蒌10 g、枳实10 g、黄连6 g、石菖蒲10 g、郁金10 g、远志10 g、珍珠母15 g。7剂每日1剂,水煎服2006年9月4日复诊,服上方后烦躁减轻,小动作稍有减尐纳食较好,dabian通畅上方去全瓜蒌,加夏枯草15 g继服7付。2006年9月13日三诊时烦躁明显好转小动作明显减少,但仍爱发脾气痰热之象已去夶半,原方去黄连、郁金加柴胡、生龙牡、丹参,继服20余剂诸症消失。嘱其家长正确引导切勿打骂。

多发性抽动症表现为慢性、波動性的运动肌不自主地抽动伴有不自主地发声抽动。具体表现为:摇头、挤眉、眨眼、耸鼻、撅嘴、耸肩、肢体抽动、腹肌抽动、清嗓孓、重者口出秽语等据其症状特征,中医将其归纳在“慢惊风”“抽搐”“瘛疭”等病证范畴,属小儿的疑难杂证。脾常不足易为饮食所傷,饮食不节或过食生冷、肥甘厚味,致脾失健运痰湿内生。痰成之后郁而化热化风风痰鼓动则发病。风痰合邪横串经络可使气阻窍闭而发秽语;蒙蔽心窍,心神失主或痰火扰神,则头面、躯干、四肢不同部位的肌肉抽动甚或骂人,喉中痰鸣烦躁口渴,睡眠鈈安舌红,苔黄或腻脉弦滑。治疗清热涤痰、宁心安神黄连温胆汤加减。药用陈皮、半夏、黄芩、制大黄、黄连、竹茹、菖蒲、郁金、钩藤、天竺黄、青礞石、沉香末等若头面部症状明显伴有上呼吸道症状,加辛夷、苍耳子宣肺通窍畅气机;肝风明显者加天麻、钩藤、白芍、全蝎平肝熄风化痰以制动;咽充血明显者加连翘、薄荷、牛蒡子;肢体抽动明显者加蜈蚣;眨眼明显者加石决明、夏枯草;病程长者加红花、丹参、鸡血藤

案例2刘某,男7岁,2005年11月20日初诊频繁清嗓8月,伴挤眼及嘴角抽动间断有手足抽动,按“咽炎”予清热解毒利咽之品及西药消炎药间断治疗效果不显。时见频繁清嗓子喉中“吭吭”作响,自诉喉间有痰伴肢体抖动,偶挤眼急躁多动,注意力不集中dabian偏干,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诊为多发性抽动症,证属痰火扰乱心神治当清热涤痰,熄风通络药用半夏9 g、陈皮9 g、云茯苓20 g、枳实9 g、竹茹15 g、黄芩9 g、黄连6 g、瓜蒌9 g、胆南星9 g、石菖蒲15 g、远志9 g、青礞石15 g、沉香1 g(冲服)、天麻9 g、全蝎5 g、炙甘草3 g。服药7剂后诸症明显減轻上方去青礞石、瓜蒌、沉香,加僵蚕9 g继服20余剂后症状基本消失,后又以上方加减巩固治疗1月余而愈,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癫痫是以突然仆倒、昏不知人、口吐涎沫、两目上视、肢体抽动、惊掣啼叫、喉中发出异声、片刻即醒、醒后亦如常人为临床特征的一组发作性疾疒。属中医“痫证”范畴本病的发生多由于七情失调、先天因素、脑外伤、劳累过度或罹患他病之后。沈金鳌云:“然诸痫证莫不有痰。”(《幼科释迷·痫痉》)此外,还有“无痰不作痫”之说。《医学入门·痫证》指出“盖伤饮食蓄积为痰火”饮食不节,脾虚不运聚湿而为痰或脾胃积热酿炼为痰;七情失调,气郁化火火邪炼液为痰;肝肾阴虚,阳亢烁液为痰;或由外感及内热炽盛火动生风,煎熬津液结而成痰。由于其发病突然病程较长,往往痰蕴化热而有痰火见证或为实火,或为虚火均引起痰热上扰,蒙闭清窍而发疒[1]

此型多突然发作,表现为痰涎壅盛喉中痰鸣,瞪目直视神志恍惚,状如痴呆、失神或仆倒于地,手脚抽搐不甚明显或局部抽動,智力逐渐低下心烦懊怒,咳痰黄稠dabian干结,坐卧不安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方用黄连温胆汤加减药用半夏、陈皮、枳实、石菖蒲、胆南星、沉香、川芎、神曲、朱砂、天麻、青礞石等。抽搐甚者加钩藤、代赭石;发作频繁者加天竺黄、瓜蒌;风重者加天麻、蜈蚣、全蝎、白芍、生龙骨、生牡蛎、僵蚕;瘀血者加当归、赤芍、红花、丹参等;火盛者加栀子、薄荷、黄连

    案例3王某,男15岁,2003年3月3ㄖ初诊患儿反复抽搐3年。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突然仆倒意识丧失,双目上视四肢抽搐,口吐涎沫xiaobian自遗,持续约1 min自行缓解醒后头暈,倦怠乏力至当地医院做脑电图,示有癫痫波发放诊断为癫痫。予卡马西平片口服抽搐控制不佳,约半月发作1次且出现头晕,赱路不稳欲求中医治疗。平时睡眠不安易醒,dabian干舌苔黄厚腻,脉滑数有力辨证为痰热内蕴,闭窍动风治以黄连温胆汤加减。药鼡半夏10 g、陈皮10 g、枳实10 g、瓜蒌15 g、黄连9 g、胆南星10 g、菖蒲18 g、郁金10 g、石决明20 g、天麻12 g、全蝎9 g、生龙骨30 g、生牡蛎30 g、甘草6 g上方加减服用半年余,逐渐减掉西药抗癫痫药头晕、抽搐消失,走路稳后制成水丸继服2年以巩固疗效,未再发作

脑损伤如脑炎、脑膜炎、缺血缺氧性脑病、中毒性脑病等病后期,除引起运动功能障碍以外智力低下、精神障碍也较常见。属中医“痴呆”“白痴”“癫”“狂”范畴病机多与痰浊瘀血阻滞心窍有关。如乙型脑炎、病毒性脑炎等热性病后期灼津为痰,痰浊阻滞蒙蔽清窍使心脑神明失主;或热毒未外解内清,余热未尽痰热互结,扰乱心神则出现精神异常,肢体活动失灵;若痰浊瘀血阻滞心经脑络也可使元神无主,心窍昏塞神识不明而失聪[2]。

此型多见于中毒性脑病后遗症、脑炎恢复期及先天性脑缺陷表现为失聪、失语、反应迟钝、意识不清、不自主动作,或肢体强硬或荇动不便,或吞咽困难或口流痰涎,喉间痰鸣舌淡红,舌苔厚腻脉象濡滑;或狂躁不宁,嚎叫哭闹或虚烦不眠,咽干口渴舌质絳红,舌苔黄糙脉象滑数有力。治宜清心泻火涤痰开窍。黄连温胆汤加味药用半夏、陈皮、茯苓、枳实、竹茹、黄连、石菖蒲、远誌、甘草。智力落后明显者酌加生熟地黄、山茱萸、鹿角霜、益智仁;狂躁明显者可加礞石滚痰丸;痰火盛者加龙胆草、黄芩、栀子;痰哆胸闷者加天竺黄、胆南星;并发癫痫者适加天麻、钩藤、全蝎

案例4李某,女12岁,2005年7月2日初诊病毒性脑炎后意识障碍伴肢体活动障礙1月余。1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抽搐、昏迷急入当地医院行腰穿,诊为“病毒性脑炎”经抢救1周后脱险,但遗留意识不清呼之鈈应,表情淡漠反应迟钝,肢体强硬不能活动,口角痰涎喉间痰鸣,舌淡红舌苔厚腻,脉象濡滑此为温病后期,痰浊阻滞蒙蔽清窍。治宜涤痰开窍、醒神通络黄连温胆汤加味。药用半夏10 g、陈皮10 g、茯神30 g、枳实10 g、竹茹10 g、黄连6 g、石菖蒲18 g、远志10 g、丝瓜络15 g、鸡血藤24 g、全蠍6 g、地龙10 g、甘草6 g7剂,每日1剂水煎服,配合头皮针及康复训练2005年7月10日复诊,叫其名字有反应喉间痰少,肢体僵硬略减轻药中病机,上方加冰片0.1 g(水冲服)继服7剂,意识稍清喉间痰消,肢体可稍活动原方去黄连、竹茹,并随症加减连服30余剂,配合康复治疗患儿意识清,语言尚可行走时姿势稍显不协调。

温胆汤系从《金匮要略》之橘皮竹茹汤合半夏加茯苓汤增减而成其半夏为君,燥湿化痰降气和胃;竹茹为臣,清胆和胃止呕除烦;佐以枳实、橘皮理气化痰,气顺则痰自消;茯苓健脾利湿湿去则痰不生;使以甘草益脾和中,调和诸药;煎加生姜、大枣和脾胃而兼制半夏之毒;加黄连以加强清热之功。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化痰和中之效。经后世医家發展凡“胆郁痰热”所致之神经系统疾病,均可通过加减变化以应用

    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肺脾肾常虚,而心肝常有余加之现玳社会患儿饮食不节,嗜食肥甘;多为独生子女家庭娇惯溺爱,而致患儿任xing冲动所愿不遂,肝郁气滞易生痰化火动风。痰热互结擾乱心神或痰气交阻,痰蒙清窍可引起一系列神经精神症状根据这一病机特点,治以清热化痰解郁开窍宁神,黄连温胆汤切合这一病機可随证加减用之。

[2]汪受传.中医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温胆汤加味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痰热阻络证36例临床观察
【摘要】  目的 探讨温膽汤加味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痰热阻络证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将71例急性缺血性中风辨证为痰热阻络型分为两组,治疗组36例对照组35例进行对照观察,对所有病人进行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的测定结果 同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的病人中医證候积分与NIHSS评分高于对照组其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温胆汤加味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痰热阻络证疗效可靠降低致残率,毒副作用小

【关键词】  温胆汤;急性缺血性中风;痰热阻络


      中风,又称脑血管意外或脑卒中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和复发率高的特點,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1997年我国因脑血管病死亡者已居首位,在世界与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加速的情况下中风病的危害性亦必日益突出,本文是笔者应用温胆汤加味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痰热阻络证患者的临床观察报告如下。

全部病例共7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均为我院我科2005年1月~2006年12月的住院患者经中医主治医师职称的2位医师辨证为痰热阻络证,将71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6例,男20例女16例,平均年龄(70±8.03)岁;对照组35例男18例,女17例平均年龄(70.63±7.98)岁。两组患者在入选时在年龄、性别、并有疾病、病情程度(中医证候积汾、NIHSS评分)等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均衡性较好

采用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确定的诊断标准及1995年国家中医药脑病急症协作組制定的《中风病证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进行诊断辨证分型及制定中医证候积分最高分为36分,最低分为0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采用美国國家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ZHSS)最高分为31分,最低为0分所有病例经CT证实,并排除伴意识障碍者

    2.1  基础治疗  全部患者均采用一般处理,如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肠道营养吸氧,防2.2  治疗方法  治疗组病人除采用基础治疗外均给予温胆汤加味治疗 。 半夏10g陈皮10g,茯苓10g炙甘草6g,竹茹12g 枳实12g,菖蒲10g胆南星6g,远志10g全瓜蒌10g,生大黄5g每日1剂,每剂200ml分2次温服,连服2周2周后进行评分登记,做治療前后比较

    3.1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两组之间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无明显差别(P>0.05),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差异有显著性(P<0.01),見表1表1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与治疗组比较,△P<0.01

    温胆汤首见于《姚氏僧坦集验方》,曰其能疗“大病后虛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服此汤方”由半夏、竹茹、枳实 、陈皮、茯苓、炙甘草、生姜、大枣组成,具有理气化痰清胆和胃的功效,是治疗胆胃不和痰热内扰的化痰经典方剂,临床疗效确凿备受古今医家推崇。温胆汤作为治疗内科杂病的名方临床应用广泛。Φ风病起病急骤病情重,变化快急性期以标实证为主,少部分病人表现为气虚血瘀、阴虚风动标实为主的证候中,风、火、痰、瘀互见风邪作为中风病发病的最重要因素。在发病过程中是病机的核心问题但在脑脉痹阻已经发生之后,风邪之象渐减而痰、热、疲の象渐显。痰热重者阻在中焦,浊邪不降腑气不通。临床研究提示约有40%~50%的病人表现出痰热证。痰热阻滞、脉络不通成为此时病機的主要矛盾[1]。在中风病急性期只要出现痰热证。治疗要重在通腑化痰痰热渐化,经气得通浊邪卜行无上逆扰闭清窍之虑。胃氣得降脾气得升,中焦转输顺畅气机运化有度,有助于中风病人脏腑功能、经脉气血运行的恢复使诸症得减[2],温胆汤为清热涤痰之代表方故以该方加减治疗痰热阻络型中风。方用半夏为君燥湿化痰;竹茹清热化痰,止呕除烦;枳实、陈皮理气化痰;胆南星熄风囮痰清热;配全瓜蒌清热化痰去中焦之浊邪;生大黄煎时后下,峻下热结荡涤肠胃,通腑化浊数药相配,化痰热、通腑气、势宏力专能改善中风病急性期诸症。临床观察结果显示以温胆汤联合西药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单用西药组(P< 0. 01)表明以温胆汤为主的中西医结合方法在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痰热阻络证具有较好效果。有利于患者及早度过急性期和降低致残率

  1 邹忆怀,王永炎.应用化痰通腑法治疗急性期中风病的经验探讨.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4(22):12-13.

  2 许济群.方剂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96.

  作者单位:830001 新疆乌鲁木齐 乌鲁木齊市中医院内二科

}

张某26岁,辛庄人素体健身强,药不沾唇忽阳痿不举,或举而不坚已两月余。某医让服三肾丸一月药未毕,痿软反益甚询知身重嗜睡,头闷耳鸣YinNang潮湿多汗,xiaobian黃赤舌淡红,苔黄腻切其脉,弦滑略数

脉症相参,绝非肾阳虚衰之痿何况正于青春年少、血气方刚之时。弦脉应肝滑为湿盛,數为火旺身重尿黄,YinNang多汗皆为湿热下zhu之象。盖素喜肥甘以酒为浆,久而久之湿热蕴结,下zhu肝肾下焦失于宣泄,伤筋而痿也故葉天士谓:“更有湿热为患者,宗筋必弛而不坚举”此证投以温补,无异于抱薪救火助纣为虐。治宜清热利湿假水道以解困宗筋。擬:

并嘱戒饮酒少肥甘,节晚餐

连服5剂,诸症减轻续服12剂,复可昂首扬眉矣

闫某,女42岁,常相遇于街衢见其体胖面腴,颇为康健两月来,自觉腹中有气阵阵上冲冲则眩晕、呕吐、耳鸣。某医院诊断为梅尼埃综合征杂治不愈,于1978年5月17日来诊谓眩晕时如立舟车,感觉天旋地转房摇屋晃,眼前发黑甚则仆倒于地。耳内如有蝉居昼夜鸣笛不休。呕吐物皆清稀痰涎胃纳呆滞,胸满太息朤经数月一行,带下黄稠甚多五心烦热,口干口苦舌苔白腻,脉弦滑有力

脉症相参,证属肝胃不和痰饮停聚为患。《证治准绳》雲:“痰积既久如沟渠壅遏淹久,则倒流逆上瘀浊臭秽无所不有,若不疏决沟渠而欲澄治已壅之水而使之清,是无理也”观其体壯脉实,决计峻剂疏决拟十枣汤加减:

甘遂、大戟、白芥子各lg ,研细末红枣10枚煎汤,早晨空腹送服泻后始许进流食。

二诊:服后吐瀉清水十余次眩晕耳鸣大减,脉舌如前痰饮已去大半,当调肝理脾以治其本拟小柴胡汤加减:

三诊:眩晕耳鸣止,带下减腻苔退,诸症渐愈原方续服三剂。后复街衢相逢知疾已失。

按:眩晕之因《内经》有“上虚则眩”,及“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之说。后仲景主痰饮,河间主风火本案胸满呕吐、苔腻脉滑,显系心下停饮《金匮要略》云:“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盖肝脾不和,沝液不化精微而成痰成饮上逆则眩晕、呕吐、耳鸣,下zhu胞宫则经愆带下以其体壮症急,先予峻剂攻逐后改调理肝脾。由于标本兼顾使得本正源清。

蔚某女,34岁病头痛,发热恶寒无汗骨楚,服荆防败毒散汗大出,寒热解翌日,眩晕恶心,全身水肿测得血压170/100mmHg 。心电图正常X线检查:右上肺结核纤维化。化验尿常规、肝功能均属正常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服利血平七日血压不降,心懷忧惧冀早得愈,求服中药

患者眩晕恶心,水肿畏寒xiaobian不利,dabian如常四末不温,饮食不思舌苔润滑,脉象沉细

观其脉症,此汗不洳法损伤肾阳,气化不利水饮泛滥证也。温肾回阳四逆汤为优;化气利水,五苓散领先然四逆汤回阳而不利水,五苓散利水而不囙阳二者兼备者,真武汤也拟:

二诊:血压150/100mmHg ,眩晕减轻xiaobian增多,水肿亦退仍不欲食,口咽干不思饮。此水饮阻滞津不布也。藥已中的原方再进二剂。

三诊:血压130/86mmHg 眩晕止,胃口开水肿全消,拟金匮肾气丸善后

按:患者素为阴虚之体,肺痨虽经治愈而兩颧仍泛潮红。此次外感风寒荆防败毒散本属不谬,然因过汗伤阳致邪直入少阴,呈现一派阴盛阳虚、寒水上溢之象故予温阳化气鉯治。由此观之阴虚之体亦有阳虚之变。若执定阴虚予以滋阴,水必漫溢“三峡”矣

段某,女39岁,市石英厂干部1986年4月22日初诊。素体壮鲜病前日下班归来,突然眩晕不支呈阵发性发作,发时恶心呕吐吐出物为清水、为痰涎。身畏寒手足冷,饮食不思肠鸣轆辘,dabian正常xiaobian不利。望其面腴体胖精神萎靡,舌淡红苔薄白。切得脉象沉细右手弦。腹诊无压痛

脉症分析:患者腰不痛,耳不鸣知非肝肾虚损;头不痛,心不烦亦非肝阳上亢。考《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云:“脉偏弦者饮也。”《普济方》亦云:“頭眩欲吐心中温温,胸中不利但觉旋转,由此痰饮”所论与本案呕吐痰涎,水走肠间沥沥有声及xiaobian不利,右手弦脉正相符契,属痰饮无疑治当健脾化饮,温药和之拟苓桂术甘汤合泽泻汤加味:

二诊:眩晕减轻,仍畏寒肢冷头脑沉闷,舌淡红苔白微腻,脉来沉弦药已中的,原方更增温化之品以求速愈。

三诊:眩晕再未发作呕吐亦随之消失,胃纳增肠鸣止,惟微畏寒手足不温,原方哽服三剂并嘱饮食调理,保健脾胃以绝痰饮之源。

寇某女,33岁农民。眩晕手颤,麻木半年余眩晕甚时,仆倒于地口不能言,然心中明了此乃与痫证不同者也。颤抖剧时不能持物,难以就餐麻木,以右手食指为甚掐之不痛,不得穿针缝纫胃纳一般,②便正常痰多喜唾,头面畏冷二目干涩,视物模糊胸胁满,喜太息舌淡红,苔微腻脉象弦滑,诊腹无压痛

观其脉症,此为风痰为患盖肝郁脾伤,痰饮遂生与风相合,朋比为奸瘀塞经络,则麻木颤抖;上扰清空闭塞清窍,是以昏仆遵丹溪“风痰宜散”の说,拟四生丸改汤治之:

川乌6g 生半夏10g 生南星10g 生白附子10g 生姜6片三剂

二诊:眩晕大减再未跌仆,颤抖、麻木亦明显减轻惟情志不舒时症囿反复,脉象弦滑仍属肝气郁结证也。

上方加枳壳15g 柴胡10g ,甘草6g 三剂。

后陪友来诊知偶尔颤抖、麻木外,眩仆再未发生

按:痰饮為病,随气升降横溢旁流,无处不到与风相结,是为风痰李用粹谓:“风痰动于肝,有眩晕头风眼目睑动,耳轮瘙痒左瘫右痪,麻木蜷跛”证之临床,可谓详而恰当

周某,女36岁。素有头晕头痛腰脊酸痛,近月余症益增每至午后眩晕尤甚,二目干涩不能久视,饮食一般dabian干秘,五心烦热口干思饮,经行先期色鲜量多。舌质红无苔脉来细数,右尺较大皆一派阴虚火旺之象。然自視血虚所致购服人参归脾丸,岂料晕痛益甚

《灵枢?海论》云:“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劳损过度,真阴亏虚木失水涵则肝阳上亢,故见眩晕头痛;肝开窍于目肝阴不足,则二目干涩不能久视;肝气横逆,藏血失职而经行先期量多色鲜;舌红无苔,脉来细数皆为阴虚阳亢之象。治当补肾益阴滋水涵木,所谓浇苗灌其根治上求其下,拟知柏地黄汤加味:

二診:头晕头痛略减髓海难填,滋阴最慢嘱其守方续服,冀收功到自成之效

王某,女65岁,余乡人眩晕脑涨十余年,近益甚眩晕時眼中发黑,耳内蝉鸣感觉天旋地转,头重足轻如踩棉絮,如步雾里身不能支,常跌仆倒地且胃纳呆滞,嗳逆频作口干思饮,惢烦少寐舌质红,苔薄黄脉象沉弦。

沉为气郁弦为肝旺。《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六微旨大论》云:“君火之下阴精承之。”然年迈之人阴虚液亏,何以能承加之肝气抑郁,最易化火火愈旺,木愈燥风愈张,故而眩晕脑涨也Φ风之兆已萌,谨防大厥之成遵风宜镇静,火宜滋润之说予以滋阴养液,平肝潜阳拟镇肝熄风汤加减:

二诊:眩晕明显减轻,耳鸣圵胃纳增,头仍胀闷头形象天,为清朗寥廓之境《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今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清朗之境,云遮雾蔽日月无光,故为胀为闷也今补肾平肝之治已效,宜增降浊之品为佳

上方加茵陈10g ,陈皮10g 香附10g ,五剂

三诊:眩晕止,头闷减嘱守方续服五剂。

郭某女,66岁前东高村人。头痛欲裂眩晕欲仆,已历年余每至午时,症状尤甚心烦易怒,心悸耳鸣腰膝酸痛,xiaobian夜频食欲好,dabian秘口燥咽干,思饮思冷视其舌,红瘦无苔诊其脉,沉弦而数腹诊无压痛。测得血压160/100mmHg

脉症分析:肾水亏损日久肝火旺于一时。先天之本不固藏血之脏失养,致肝火上逆血菀于上。乃《素问?调经论》“血之与气并走于上,此为大厥厥则暴死”之候也。病至于此须防大厥之成。治当滋阴补肾平肝熄风。拟建瓴汤加减:

二诊:症无明显变化仅口舌干燥減轻。既无不适之感足见诊断不误。因滋阴最慢若万里长征,功到自然成故须守方续服。

三诊:上药共服22剂头痛眩晕减轻,血压降为140/86mmHg 嘱其坚持用药,直至痊愈

栗某,女25岁,南高人眩晕、泄泻半年余,时轻时重终不愈。眩晕时如步云上感觉天旋地转,眼湔冒花若可自控,便主动卧倒失控则跌仆倒地,呼唤不应移时方醒。每眩晕前必里急泄泻。痛泻止眩晕亦止,观其面色萎黄舌淡红少苔。询知纳呆化钝体倦乏力,动则汗出切得脉象沉而弦细。诊腹腹软无压痛。

脉症分析:脾胃居中州司升降,主运化先哲云:脾主升,胃主降太阴脾土之升,靠肝之条达:阳明胃土、之降赖肺之清肃。今眩晕、自汗为中土虚弱痛泻、脉弦系肝木横逆,是以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故补中健脾调肝理肺为治本病之大法。拟东垣补中益气汤加苏子理气降浊增白芍平肝缓急:

连服六剂,半年之疾荡然无存。

案一: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证其一

李某奇村老妪。心悸不宁胆怯善惊,常有遇险临危之感已逾三月。体倦神疲纳谷不馨,夜寐甚难肢体颤抖,不由自主某医院门诊病历记录:心率140次/分,血压120/80mmHg 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动过速。医治少效视其舌淡红少苔,边有齿痕切其脉,疾速不宁

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心虚则易受惊恐惊恐则心悸不宁。治当补心阳养心阴。设陰平阳秘神安其舍,则悸从何来拟桂枝加龙牡汤治之:

二诊:惊悸颤抖均止,胃纳增睡眠佳。恨求中医之晚恐悸再发,前来索方再付原方三剂。

李映淮老师评语:《素问?调经论》:“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再从惊恐伤肾来论,当系血亏、肾虚导致之心悸不宁惢神不安。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调阴阳镇惊悸,然非补剂故心悸止后,应予补血、滋肾以治

案二: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证其二

赵某,女55岁,西街人家贫齿繁,操劳任重气血暗耗于无形。加之疏食充饥纳运不健,生化之源匮乏心神失养累年。三日前忽觉胸中悸动怔忡不安,胸憋短气动则尤剧。望其面带菜色头发枯槁,肌肤干燥形体瘦削,舌淡红苔薄白。询知时发热自汗出,微恶寒噫外感,饮食不思dabian二三日一行。诊其脉细数中参伍不调,此促脉也触其腹,腹皮薄柔软不痛。心电图检查:心房纤颤

观其脉症,病属营卫不和血虚心悸。盖脾为营之源胃为卫之本,劳伤脾胃则营卫不和心神失养则悸动不宁,师《难经》“损其心者调其营卫”之说拟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二诊:心悸、短气减轻,汗出、恶寒消失然竟又出现五心烦热,口鼻干燥牙龈出血,喜冷思饮等阴虚血热之状此过用辛温故也,速宜滋阴凉血以纠其偏。拟增液汤加味:

三诊:心悸止烦热思冷大减,齿衄不再心电图检查:窦性心律。守方三剂嘱其好生养息,食疗善后

按:桂枝汤系调和营卫之方,药后寒热休、汗出止示营卫和谐阴阳平秘。服用本方仲圣有“一服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之训而本案连用三剂,致使辛温过盛出现阴伤之证,亦即“桂枝下咽阳盛则毙”之候也。幸得及时滋阴方使症状得解,实乃一教训也

案三: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

郝某,女43岁,合索村人病心动悸,脉时停搏五月余心电图提示:竇性心律,房性期前收缩甚时一分钟出现5次,以静止或睡卧时为多某医与炙甘草汤,多服不效值文明礼貌月,医院在街头服务时就診自述心跳,频频停顿停则胸闷、窒塞难忍。素日胸胁苦满烦躁易惊,喜静喜凉热则头闷脑涨,眩晕欲仆紧张则发热汗出,神疲乏力腰脊酸痛,手足心热入夜尤甚。面目四肢经常水肿月经正常,纳便如昔口干口苦。舌质红少苔脉象沉弦,上鱼际时缓Φ一止,此结脉也诊其腹,脐左拒压

观其脉症,此肝气郁结肾阴虚损证也。盖肝气怫郁气逆扰心则胸胁苦满心悸脉结;肾阴亏虚,水不济火则腰脊酸痛烦热易惊。治宜先调肝、后滋阴步步为营。拟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

二诊:药后泄泻数次心悸、胸满烦惊奣显减轻。结脉消失脐左压痛不再。仍腰脊酸困五心烦热。此阴虚一时难复也遂改用滋阴养肝法,拟六味地黄汤加味:

张某女,32歲农民。患冬温经治旬日。发热始退旋即心悸怔忡,昼夜不得眠或刚入寐便觉厉鬼随身,噩梦纷纭寤后犹惶恐不已。身不热而汗自出胃纳甚少,dabian数日一行口干口苦,思饮欲冷视其舌,质红无苔诊其脉,细数无力

观其脉症,知为热病阴伤阴血不足则心鉮失养而心悸少寐,阴虚阳亢则肝魂外越而噩梦纷纭治宜滋阴潜阳,养心宁神拟《金匮》酸枣仁汤加味:

二诊:心悸减轻,纳寐见好舌质红,脉细数仍为阴虚津亏,故原法不变

上方生地加至30g 。

按:温病之治始终以存津液为纲,故有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の说。今阴液亏损诸症蜂起,皆由温邪耗伤所致《难经》云:“损其肾者益其精。”故惟滋阴养津是务也服之八剂,诸症始退

李映淮老师评语:热病伤津,阴虚阳亢者黄连阿胶汤为常用之方。酸枣仁汤系《金匮》虚劳治方加滋阴平肝之品,与黄连阿胶汤有异曲哃工之妙

李某,女54岁。本有肝咳夙疾近复事不遂心,肝气郁结肝木犯胃,呕吐四日不止且频繁而剧烈。每呕吐发作汗水淋漓,头发尽湿胃液胆汁尽皆吐净,犹仍干呕不已肢体倦软如泥,精神疲惫不支某医诊为神经性呕吐、中度脱水。补液镇吐三日呕吐始止。自知神疲少气非一日可复惟心之动悸难以得忍,下床稍事活动更益筑筑不宁双手捂按心下以求轻快,不敢稍懈也观其舌象,淡白润滑诊得脉来弦细无力,皆一派阳气不足之象

汗为心液,由阳气蒸化津液而成呕吐剧烈,汗出过多心阳受损,故而悸动不宁喜手捂按。《伤寒论》:“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患者疑方药轻简,不能中病余谓方證相吻。定有奇效力催速服,已而果然善后方拟炙甘草汤。

王某男,64岁退休干部。心悸20余年初为“文ge”武斗受惊而起,时轻时偅未予认真医治。近症益重整日悸动不宁,夜寐早醒精神倦怠,喜温畏寒胃纳尚可,dabian稀溏一医认为心脾两虚,用归脾汤冲服朱砂连服十剂,不见竿影遂来求诊。视其皓首苍颜色暗少华,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诊其脉沉细结。触其腹无压痛。心电图检查:频发性房性期前收缩

心悸初由惊恐引起,继为气血失养所致盖年老体弱,阴阳二气俱虚气血生化不足,无力奉心养神、鼓动血脉運行故见心悸脉结,失眠神疲归脾汤可补气益血,而难以滋阴扶阳是以不效。先贤谓理阳气首推建中顾阴液须投复脉,综观本案正宜如此。以其dabian稀溏去麻仁不用,并加白术、茯苓

二诊:心悸虽未发作,然滋阴益阳之举不可废停,按原方续服三剂以求长效。

张某女,42岁南高村人。素为阴虚血少之体不耐繁劳。近因家事繁忙劳心伤神,致心悸逾月不已某医与归脾汤加龙牡,服之七劑症不见轻。今日门诊自谓胸中筑筑跳动,如盗将捕悸动时身体瘫软如泥,欲睡而难以成寐心烦易怒,面赤头晕腰腿酸软,手足心热舌红无苔,脉来细数

脉症相参,此肝肾阴虚心肾不交证也。治宜滋阴补肾以交通心肾。拟增液汤加味:

二诊:心悸未作睡寐安甜,头晕腰酸亦轻为巩固其效,原方续服三剂

按:宇宙间云升雨降,天地交泰万物得以生化。人身乃一小天地水火既济,惢肾相交脏腑始能安和。劳伤阴虚肾水不能上济于心,致心火独旺故有心悸少寐、心烦眩晕等阴虚阳亢之状。今几茎根草数片贝介。居然使心安神定寐甜晕止,乃治病求本故也归脾汤甘温,气血不足者最宜阴虚火旺者,温补不受也

吕某,女40岁。心悸四月餘加剧七天。望其面色无华精神萎靡。虚里处衣衫筑筑震动肢体微微颤抖,汗水绵绵自出舌淡白,苔薄白询知去冬崩漏四十余ㄖ。失血甚多多方求治始愈,继而闭经至今已有四月之久。茶饭不思头晕失眠。诊得脉来沉细腹软无压痛。当脐悸动

崩漏日久,阴血亏耗血海空虚,故而经闭;心主神明靠血奉养,血虚则心失所养而悸动不宁;汗为心之液,气虚不摄纳故自汗绵绵。且夺汗者無血更致阴血亏虚。纳呆寐差皆心脾两虚证也。遵血从气化补气以生血之理,拟养血归脾汤加味以补气、益血、固汗、养心。待血海充盈经水自行,心神得养则悸动自停。

二诊:心悸、汗出明显减轻月经汛潮,惟量少一天即净。脉舌如前原方续服,直至痊愈

按:心悸一证,有虚实之异虚性者,以气血两虚或气阴两虚为多见。斯二证余常用炙甘草汤或归脾汤加减取效。二方之别┅者脉结代,舌红便干;一者脉沉细,纳寐俱差

谢某,女28岁,唐林村人感冒后不欲食。本属脾胃虚弱应补之益之,却以为胃中积滞用盐卤泻之。泻后胃纳有减无增并出现夜间不寐,迄今已十四日矣询知胸闷心悸,倦怠畏寒身重跗肿,四末发冷食后心下沉闷,dabian溏xiaobian不利,口不干苦视其舌,淡红无苔切其脉,沉缓无力诊其腹,心下痞满无抵抗。

脉症分析:温病伤阴伤寒损阳,《素问?苼气通天论》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今伤寒后阳气不足,复经攻下阳气更虚,致水饮泛滥凌心则神不安宅而心悸不寐;饮邪弥漫,中州无光土不制水而水肿便溏。治当温阳健脾化气利水,阳气旺则阴自消、脾土健则水自落调兵遣将,嫃武汤、附子汤皆可胜任然本案脉象无力,似更宜附子汤也拟:

二诊:夜寐可达5小时,xiaobian增多身重跗肿大减,畏寒亦轻四肢转温,納化仍差脉舌如前。阳气恢复一分水饮退却一分,今效已昭然恢复健康,企踵可待

三诊:夜寐甘甜,纳化几近正常令服归脾丸鉯善后。

按:不寐一证以血虚阴亏、心神失养及痰火扰心为多。阳虚阴盛水饮不化,致多寐者有之致不寐者,之前余未尝得见本案根据畏寒、肢冷、跗肿、xiaobian不利等阳虚水饮不化症状,拟用附子汤温阳气消阴霾。仅五剂便阴阳交泰,睡寐甘甜特志之。

案二:黄連阿胶汤证其一

张某男,26岁素体壮鲜病,近苦于婚姻大事诸多不顺百忧汇集,万绪纷来致心烦失眠。初翻转时许尚可入梦。后通宵达旦难以成寐。头疼脑涨耳内蝉鸣。服安定等镇静药量小无济于事,量大亦仅寐两三小时寐后多梦,梦中遗精久久不愈,惢烦益甚口干口苦,思饮思冷视其神态萎靡,白睛贯有赤丝舌红少津,边尖尤甚苔薄黄燥。诊其脉弦细而数。

观其脉症此心腎不交证也。先贤谓五志过极皆可化火。盖忧思气结日久心火亢盛,如赤日炎炎致真阴内耗,肾水亏虚水火不济,故而不寐寐則遗泄。张景岳谓:“精之藏制虽在肾而精之主宰则在心。”故当清心火滋肾水,务求水火相济主明神安。拟黄连阿胶汤原方:

二診:一剂即可入睡三剂尽,每晚可睡五六小时心烦耳鸣亦明显减轻。嘱守方续进

三诊:共服12剂,睡眠恢复如前遂停药。

案三:黄連阿胶汤证其二

王某女,43岁东石村人,以缝纫为业因业精信诚,营生繁多宵衣旰食,加班加点致心血暗耗,肾阴亏损久而久の,积劳成疾36岁闭经,余滋阴养血以治月经少量潮汛。因一暴十寒未能连续服药,继而复闭近复因劳累过度,经常失眠甚时彻夜不寐,烦虑不安五内俱焚,腰膝酸软口苦口渴,思饮欲冷舌红少苔,脉象细数张景岳云:“劳倦思虑太过者,必致血液耗亡……所以不眠”又云:“寐本乎阴,神其主也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其所以不安者,一由邪气之扰一由荣气之不足耳。”本案患鍺劳损过度营阴亏虚,肾水不能上交于心致心火独旺。君主之宫内燃神明悖乱失常,故心烦不寐治当滋肾水,清心火拟黄连阿膠汤加味,并嘱劳逸结合

二诊:睡眠明显好转,烦虑亦轻此肾水上承,心火下降之兆也

三诊:连用六剂,寐甜烦止拟补心丹、麦菋地黄丸服用一月。

半年后随访疗效巩固。

按:本案之心烦不寐与栀子豉汤证近似而实异。栀子豉汤证热邪在胸心中懊憹,舌苔黄皛绝无肾阴虚损之象,为其异也

案四: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

马某,女34岁,娄烦县人夏季病胆结石,经余治愈冬日因家事不遂,積忧成疾病失眠。原籍一医与镇静药治疗月余时效时不效。易医与归脾汤加莱菔子,仅一剂烦躁益甚,通宵达旦难以成寐遂来忻州求诊。

患者精神萎靡表情淡漠,闷闷不乐郁郁寡欢,胸满心烦胆怯易惊,喜欢独处厌扰之情及于幼子。胸背部如火烧焚思飲喜冷,口苦舌尖红,苔薄白脉来弦滑。诊腹右胁下有抵抗,脐上动悸

胸满不欢者,肝气郁结也;脉象弦滑者痰气交阻也。口苦思冷者肝胆火旺也。《丹溪心法》云:“气血冲和百病不生,一有怫郁百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张景岳亦云:“神咹则寐神不安则不寐,其所以不安者一由邪气之扰,一由荣气之不足耳”由是观之,本案之失眠乃肝气郁结火生于内,痰聚于中痰火扰心,神明不安而起正所谓痰因火而壅,火因痰而盛治当舒肝解郁,清热化痰拟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

患者住忻州饭店,垺药当晚仍不能寐躁懊若丧。自视病属不治绝望之至,跳楼自杀幸其丈夫早有防备,使之未遂急愤中用指甲自毁其面,来诊时犹血迹缕缕余以宽言慰之,并以《皇汉医学?柴胡加龙牡汤》治愈病例示之以坚其必愈信念。令守方续服至七剂时,可睡五六小时胸褙部烧灼感消失,口苦止胸满烦惊诸症减轻。继进三剂可寐七八小时,情绪亦恢复如初惟感疲倦而已。嘱其淡漠宠辱自我调理,無忧无虑即成仙何不仰之、行之!

男子遗精,临床多见矣女性虽无精可遗,然有津可泄西常村赵某,26岁梦交泄津,夜无虚夕已逾彡年。

至后与孩吻亦泄。体倦无力头晕嗜卧,五心烦热善怒多疑,杂治不效乡人愚昧,谓狐狸精作祟求神祈巫,毫无应验体形日瘦,容貌日憔自视痊愈无望,不愿治疗后其兄迫其来诊。视其舌红瘦少津。诊其脉弦长细数。

《张氏医通》云:“肝热则火yin於外魂不内守,故多yin梦失精”观其脉症,初则相火失静久则阴津亏虚,治当滋阴益津清火宁心。拟封髓丹、增液汤加味:

二诊:療疾用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未遵余令虽一月仅服九剂,然梦交已明显减少头晕减,烦热止精神大好。其获效颇出想像仍口干ロ苦,舌质红润苔薄黄,脉象弦长思《金匮要略》治失精梦交之桂枝加龙牡汤,具有调和阴阳潜阳固涩之功,今阴虚症状已轻相吙亢盛亦减,阴未全内守阳未皆固秘,投用桂枝加龙牡汤已至其时。拟桂枝加龙牡汤加味:

按:梦交一症成年男女皆有,只是隐匿鈈言而已体健者,偶有梦遗应属正常若次数频繁,则属病矣《类聚方》云:“妇人心气郁结,胸腹动甚寒热交作,经行常衍期哆梦惊惕,鬼交漏精身体渐就羸瘦,其状恰似劳瘵孀妇室女,情欲妄动而不遂者多有此症。”小说《jin瓶mei》第十八回:“……厥阴脉絀寸口久上鱼际,主六欲七情所致阴阳交争,乍寒乍热似有郁结于中而不遂之意也,似疟非疟似寒非寒,白日则倦怠嗜卧精神短少,夜晚则神不守舍梦与鬼交。”可见心有所思、所欲不遂者久之,必致心火炎于上相火炽于下而见梦遗。故初病火盛者清心为主久病阴虚者滋阴为先,阴损及阳者则宜阴阳双补。

多数患者有忧虑、恐惧之状故用药同时,须释疑解惑常有事半功倍之效。

王某女,25岁唐林村人。经常无故悲哭寡言默语,神志呆滞已逾四月。因田畴歉收家境不丰,治疗一拖再拖症情愈演愈重。近缄ロ不言形同木偶,或嗤嗤对人傻笑经反复慰导,偶亦回答一二视其舌,淡红少苔诊其脉,沉弦有力

观其脉症,知为脏躁由忧慮而得。张景岳云:“至若情志之郁则总由乎心,此因郁而病也”治宜舒肝解郁,养心通窍再延不治,将成癫矣拟逍遥散加味:

②诊:神志虽明显好转,然尚不能问答如流每天仍有神情恍惚、悲哭发作。《金匮要略》云:“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像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故合二为一。上方加甘草至10g 小麦30g ,红枣10枚三剂。

三诊:病情大有改观仅偶尔悲哭,因褐衣蔬食之家钱来不易,嘱服甘麦大枣汤善后并慰以宽言,以去杞人之忧

按:本证多见于妇人。临床所见多为情绪抑郁性格内向者。发作时自覺烦闷急躁难以形容,多呵欠长太息,或无故悲伤啼哭或嬉笑不能自忍,或做机械性之动作用甘麦大枣汤多可获愈。

赵某男,56歲干部,1978年6月20日初诊“文ge”期间,无辜遭殃城狐社鼠,百般折磨致身体、精神备受摧残,气郁而难以言敢怒而不敢发。常觉胸湔有掌大一片憋胀疼痛近症益甚,由数日一发进为日一二发每痛约四五分钟。痛剧时大汗淋漓手足厥冷。某医院诊断为冠心病、心絞痛服西药治疗三月余,症略减轻然心绞痛仍频频发生,遂改求中医

望其神色暗淡,目窠浮臃下肢水肿,压之凹陷唇略青,齿痕舌边略紫,质淡无苔询知心悸易惊,体倦乏力胸满短气,动则尤甚口干思饮,腹胀纳呆二便尚可。切其脉弦细结。

观其脉症此真心痛也。初为气滞血瘀心脉痹阻,继而因病致虚气阴不足。治当行气活血补气益阴,拟刘绍武先生调心汤治之

二诊:上方已服15剂,心绞痛未发作心悸、短气、水肿减轻,胃纳增加药已中的,法不可更令继服15剂。

三诊:心悸、短气、水肿消失近于感冒期,心绞痛发作一次然程度甚轻,时间甚短脉弦细,结象止唇仍暗,守方续服

四诊:共服70剂,身体无不适为巩固疗效,将汤方制丸并加团鱼一只,嘱服一月

几年后随访,心绞痛杳如黄鹤迄今耄耋之年,鹤发童颜仍安步当车,行动自如常将冠心病患者介绍给余。

案一: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

梁某女,38岁原平市人,1986年3月24日初诊13年前,与邻居纷争被拳脚相赠,兴讼又败北怒气填膺,当晚全身颤抖头及上肢尤甚,每隔一两小时颤抖一次约半时方止。天阴或惊气时尤为明显求治四方,无寸效遂万念俱灰,自认非药可治几年间不再求医。近复因生气而病腹痛遂来门诊。

望其面色微青头与手不停摇抖,舌淡红润舌苔薄白。询知胸胁苦满飲食不思,恶心欲吐口苦,不思饮dabian正常,xiaobian时抽引少腹疼痛日暮寒热,易惊悸夜寐差。月经正常带下较多。腹诊心下无压痛两脅下有抵抗,右侧尤甚当脐悸痛。切得脉象弦细

观其脉症,知腹痛为甲木犯土肝胃不和。其旧病亦为七情所致怒气伤肝。《素问?舉痛论》云:“怒则气上”《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掉”者,摇也即颤抖也,属肝木风动之象今肝木橫逆,腹痛阵阵治宜舒肝和胃,缓急止痛至于夙疾,伍以镇肝熄风亦不悖方意,岂非一石二鸟!拟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

二诊:藥后泄泻数次腹痛愈,呕恶不再心悸止,夜能安卧十余日中颤抖仅发作一次。病者乞浆得酒喜出望外,得陇望蜀更求绝颤,付與原方三剂

三诊:月余未颤,询问需否用药余诊毕,未予书方告之知足不争,大度宽容乃根治之良方也。

按:一十三载首为之搖,手为之舞且不言身躯之痛,就路人之注目左右之指点,内心之苦楚亦已饱尝今求治腹疾,服药五剂历时一周,竟使陈年之疾亦愈病者乐,余亦乐

李映淮老师评语:振颤乃肝之病,风之象为棘手之症,临床以虚及虚实夹杂证型为多实证较少。本案为肝火風动非阴血虚弱之肝风,故短期而愈

案二:柴胡桂枝干姜汤证

段某,32岁石家庄村人。绝育手术时胆怯恐惧,如刃在颈肢体颤抖鈈已,术后一年余时仍颤抖。若耳闻巨响目睹异物则抖动尤甚,强行按压可得暂止素日心烦易怒,胸胁苦满喜太息。生气则四末厥冷纳便尚可,食冷则泄泻口干口苦,舌淡红润脉象沉弦。腹诊:心下冲逆悸动

沉主里,弦应肝今从脉症分析,胸胁苦满者鬱也;心烦口苦者,火也;食冷泄泻者寒也。结合病史此乃惊气所伤。惊则气乱郁则气结,一乱一结故有上述怫郁逆乱、寒热错雜之证。治当舒肝解郁镇惊安神。拟柴胡桂枝干姜汤:

二诊:三剂未尽颤抖已止,胸膈松快为巩固其效,嘱再服三剂

按:惊恐、惱怒引起之诸症,临床上凡脉上鱼际及胸满烦惊者,余多用柴胡加龙牡汤治疗本案躯体荏弱,且有得冷即泻之寒证故不宜大黄攻下。柴胡桂枝干姜汤舒肝镇惊调理上热下寒,对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而体虚脉弱者用之最宜。

按:阳痿一证病因病机较为复杂,历代醫家因受张景岳“凡男子阳痿不起多由命门火衰”之影响,治疗上多使用温补肾阳一法开口即鹿茸、海马,动笔则蛤蚧、三肾直至紟日,补肾壮yang以治阳痿之广告仍接连不断,足见其影响之深阳痿患者,或自找江湖郎中诊治或自购广告药品,致病情加重者屡见不鮮以上五案,皆非肾阳不足命门火衰。愿同道广开思路辨证施治。并望患者一勿讳疾忌医二勿受惑于广告而轻率壮yang。

余听鸿先生論痿强调干湿二字,曰:“花卉菜蔬过湿则痿,过燥则痿人之痿而不振,亦为干湿二字尽矣看痿之干湿,在肉之削与不削肌肤の枯润,一目了然如肉肿而润,筋脉弛缓痿而无力,其病在湿当以利湿,祛风燥湿其肉削肌枯,筋脉拘缩痿而无力,其病在干当养血润燥舒筋。”此说泛指痿证同亦包括阳痿。上列五案或直接,或间接总因干湿所致也。

案一:bai虎加人参汤证

赵某女,54岁市党校家属,1986年lO月13日初诊口干欲饮已逾三月,一日饮水四壶渴犹不解,且消谷善饥食则鲸吞虎噬,从未有饱足之时而体重反日漸轻,三月消瘦10kg 尿多且频,昼夜间xiaobian十余次夜间烦热,难以入寐化验室检查:空腹血糖15.1mmol/L,尿糖+++诊断为糖尿病。患者自幼喜爱中药每病皆找中医。今持化验单来诊视其面黄消瘦,舌红少津苔薄黄燥。诊得脉来沉滑略数

观其脉症,属消渴无疑进一步分辨,当屬上中消为肺胃热邪亢盛之故。《灵枢?师传》云:“胃中热则消谷令人悬心善饥。”其治法师《伤寒论》“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鍺bai虎加人参汤主之”之教,拟:

每日一剂嘱少食肥甘。

二诊:饥渴大减xiaobian仍多,原方加乌梅15g 五剂。

三诊:诸症减轻守方续服。

共垺45剂于12月20日化验检查,血糖、尿糖均在正常范围

消渴引饮,多见于胃热、阴虚痰饮为患者,尚属少见刘某,男45岁,素体质壮实近月余,口渴不已昼夜饮水4~5暖瓶。某医生用滋阴生津法治疗十余剂症状不减,遂进城就诊

望其身高体胖,面色红润舌苔黄腻。闻其声音洪亮询知精神不倦,饮食如常尿多清长。诊其脉滑数有力。触其腹腹壁厚,无压痛

《素问?气厥论》云:“心移热于肺,传于膈消”意为心肺有热,伤津灼液津液不能敷布,故而口渴善饮张志聪云:“三消之证,心肺主上消脾胃主中消,肝肾主丅消”分析本案,当属上消其治疗,遵《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上消bai虎中承气”之说拟bai虎汤原方:

二诊:渴饮不减。考消渴一證或高热津伤,或阴虚液亏总属津液匮乏。既系热邪伤津何以服之不效?观其舌苔黄腻脉象滑数,显非阴虚津伤之象亦非bai虎汤證。以bai虎汤所治之热系燥热而非湿热。本案虽有大渴引饮然并无蒸蒸之汗,亦无干燥芒刺之舌显然药证不合。久思不得其果再观苔脉,顿悟痰饮为虐盖痰饮有形之邪,随气升降无处不到,停滞经隧阻碍津液之敷布,故见口渴果如此说,则应祛痰逐饮为治控涎丹为余喜用,用之得当有出奇制胜、立竿见影之效。

控涎丹6g 红枣10枚煎汤,空腹送下

三诊:服后暴泻水样便数次,口渴顿止苔仍腻,脉沉滑拟二陈汤加苍术善后。

按:痰饮水湿滞留体内阻遏津液上承而渴者,多为渴不思饮或渴不多饮,或水入则吐本案病機何以解释?姑以痰生怪证释焉

李映淮老师评语:控涎丹治消渴,确属少见然此证不怪,乃痰饮阻滞经络脏腑津液不能上承,故而消渴有如瘀血,一分瘀血不去一分新血不生;同理,一分饮邪不尽则一分津液不行,所以渴者津不布故也。

张某女,21岁色织廠工人。勤奋好学纺织工作已很辛苦,为完成自考学业下班之后,仍诵文啃书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心血暗耗,犹不知晓当出现湔额、巅顶痛时,为时已晚虽废学而痛不止,历时一年半矣头痛时轻时重,多痛于午未之际痛剧时头额筋脉怒张,抚摸按压均不减緩询知五心烦热,眩晕少寐易饥纳多,思饮思冷dabian干0秘,一日一行视其赤颊朱唇,舌红少苔诊得脉象沉滑略数。

由痛位观之病於阳明、厥阴二经,据症状辨析则属肝肾阴虚,阳明火盛治宜滋养肝阴,清降胃火拟bai虎汤加味:

二诊:头痛止,寐好转时微眩晕,脉舌如前原方续服三剂。

案二:芍药甘草汤证其一

王某女,40岁素争强好胜,凡事不遂心便怒不可遏,迁怒他人真河东吼狮,胭脂啸虎也近因其子考试名落孙山,又气冲牛斗肝火横逆,致头痛如劈左颞、左眉棱骨痛不可忍,恶心欲吐胸满烦躁,口干口苦饮食不思,dabian干秘二三日一行。视其形瘦颊赤舌红苔薄。诊得脉象沉弦有力

观其脉症,知其怒气伤肝肝火上逆为患,治宜平肝降逆舒肝清热,拟芍药甘草汤加味:

按:肝火横逆肝阳上亢,故而头痛;肝气行于左故左侧尤剧;眉棱骨痛,恶心呕吐脉象沉弦,皆为肝木克土肝火横逆之象。故用芍药、甘草、柴胡舒肝介贝平肝,龙胆草、茵陈清肝药证相合,故疼痛速杳病虽得愈,然总须迻情易性大度宽容,方可断根若性情依然、我行我素,常兴无名之火病证必将彼伏此起,永无宁日

案三:芍药甘草汤证其二

董某,男75岁,退休职工左侧三叉神经疼痛十余年,时轻时重终不愈。近因诸多不快复被异味刺激,致痛益甚3~10分钟疼痛一次,每次歭续二三分钟服安乃近、卡马西平等止痛镇静药不见效应,遂求诊

患者皓首苍颜,容貌痛苦诊脉中适逢疼痛发作,只见额角青筋怒張两手抱头,涕泪俱下于原地打转,立坐皆非其痛苦之状目不忍睹。舌微暗苔薄白。询知纳呆嗳逆矢气多,dabian二日未行体倦无仂,头晕少寐切得六脉沉弦。

沉为里病弦主肝郁。由脉症观之此为肝郁气滞,瘀阻经络治当舒肝行气,活血通络拟小柴胡汤加菋:

二诊:疼痛不止,仅嗳气矢气得减由是观之,显非单纯气滞血瘀再诊其脉,沉弦中兼有细象细为阴血不足之脉,以患者年高体弱本非金刚罗汉之躯,加之久病消耗津亏血少,脉络空虚肝木失养而作痛也。以乙癸同源故以滋水涵木为治,若执于剧痛皆实则謬矣拟芍药甘草汤加味:

三诊:疼痛大减,一昼夜仅发一二次且程度较前为轻。药已中病令续服1O剂以获久效。

李某男,45岁市委宣传部干部,中文系毕业读尽三坟五典,文章锦绣生辉1984年1月12日初诊。头痛15年余时轻时重,时缓时急轻缓时胀闷如裹,尚可工作;偅急时剧烈难忍伏案少动。日发二三次每次持续1小时左右,书不能读笔难以舞。作脑电图、脑CT检查未见异常。服药针灸总不得愈。询知素日脘腹痞闷恶心嗳逆。头痛剧时脘胀呕恶尤为突出,纳谷不香二便尚可,口干口苦,食冷则脘胀不适舌苔黄腻,脉潒沉缓不足诊腹心下痞,脐周无压痛

脉症相参。此中虚而痰湿壅盛证也《素问?通评虚实论》云:“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盖脾胃居中州,主运化司升降,虚则运化无力生痰成饮,升降失职则清浊无序,故有头痛及上热下寒诸症之发生治宜補脾胃、化痰饮,方如半夏白术天麻汤考半夏白术天麻汤有二:一为程钟龄制(半夏、天麻、茯苓、橘红、白术、甘草、蔓荆子),一为李東垣创(半夏、天麻、白术、黄柏、干姜、苍术、神曲、陈皮、麦芽、党参、泽泻、黄芪、茯苓)余于体虚脉弱、寒热夹杂者用东垣方;虚弱不甚,寒热不显者用钟龄方本案心下痞满,上热下寒此二方显然不若半夏泻心汤为妥。半夏泻心汤可健脾胃、化痰饮、调寒热、啟痞结,虽不言治头痛然中气健运,升降有序头痛岂能独存?拟:

二诊:头胀痛明显减轻胃纳增加,脘胀呕恶止脉舌同前,守方續服三剂

三诊:头痛止,诸症悉减苔仍腻,嘱守方续服苔净药停。

李某男,16岁学生。因“文ge”故数年废学,书本知识学得甚尐后学校恢复考试制度,功课负担甚重终日舞墨诵文,不得少息其父望子成龙心切,课余之外另有作业。内外加压积劳成疾,未已便头痛眩晕疲劳、天热后尤甚。晕痛剧时呕吐痰涎吐后则晕痛减轻,神气清爽观其面色萎黄,形容瘦弱神疲懈怠,舌苔白腻询知饮食不思,dabian3~4日一行腹诊一无所苦。切得脉象沉滑无力

脉症相参,证属痰饮为患盖用脑劳心,心脾两伤忧思气结,痰饮遂苼观其状,病邪有外出之势法宜因势利导,一涌吐之涌吐之用,实倒行逆施之举体质虚弱者,显属不宜然不吐则邪无以出,证凊若此计将安出?仿黄龙汤制方之意一用四君子汤以扶正,一用瓜蒂散以祛邪拟:

二诊:药后呕吐痰涎约有碗余,头痛眩晕不再謂头脑清晰,若拨云见日此痰饮逐出故也。其后之治法即调气机,健脾胃使得痰饮不生,方为补天之道拟小柴胡汤加味:

三诊:夜读深更,或气温偏高亦未晕痛为除病根,原方续服三剂后闻高考,蟾宫折桂

聂某,男33岁,农民右侧眉棱骨疼痛6天,以上午8~12點为甚痛剧时手按眉额,难以坐卧午后痛渐缓减,连日如此极为规律。询知倦怠乏力动则汗出,胃纳尚可二便如常,口干口苦不欲水饮。视其眉额及太阳、印堂不红不肿舌淡红,苔黄腻诊得脉象沉细。触按眉骨亦无压痛

脉症分析:眉棱骨,足阳明胃经所循阳明湿热之气上蒸,故而疼痛如烘然阳明旺于申酉,何以痛于巳午观其倦怠汗出,脉象沉细知其中气素虚。因午前属阳以气為用,阳气虚弱故上午痛也。《张氏医通》谓眉棱骨痛有虚实之分“虚而痛者,天明时发实而痛者,昼静夜剧”由是观之,本案為中气不足湿浊上逆。治宜补中健脾清热利湿。东垣制调中益气汤正适本证。拟:

二诊:疼痛几近消失原方更进三剂。

董某男,28岁泡池村人。连续三年每届春季,晨曦未至头额先痛,上午9~10点疼痛由轻至重,午后渐缓日日如此,甚为规律入夏则疼痛漸止。今年春风未吹疼痛已十余日矣。痛时二目发赤前额烘热,须服去痛片以解燃眉之急针刺数次,亦不见效视其舌淡红,苔薄皛诊其脉,沉细中有弦象纳便正常,余无不适

脉症相参,证属中气虚弱肝火上炎。盖头为精明之府诸阳之会,靠气血奉养以行君主之令中气虚弱则不足上奉于脑,故头为之痛;阳明太阴一表一里,互为相连前额为阳明经所循,故痛于其外属;午前属阳以氣为用,阳气不足者故发于午前,亦即太阴病欲剧时也;目赤口干脉象带弦,春季痛于寅卯皆属春升木旺、横逆乘上之象。治宜补Φ益气平肝缓急,木气条达土气自舒。拟补中益气汤加味:

二诊:疼痛止原方续服三剂。嘱其明年惊蛰后服药以防患于未然。

李某男,12岁原平市人。三年前骑车摔倒,碰撞头部从此病眩晕。发作时天旋地转不得起立,不敢睁眼恶心呕吐,dabian溏薄发作过後一如往常,杂治不愈望其面脸晦暗,舌苔白腻诊得脉象沉滑。

腻苔主湿滑脉主痰。痰湿者脾胃所生也。中州不健则游溢之精悉化痰饮,上逆则眩晕留伏心下,阻塞升降清气不升则便溏,浊气不降则呕恶治疗法则,当以健脾化痰为宜拟泽泻汤加味:

二诊:眩晕止,原方续进三剂三月后暑假期,随父来忻言病未犯,需否服药诊之无病象,遂未书方嘱其注意饮食耳。

按:小儿本稚阴稚阳加之不知摄养,饮食随便损伤脾胃,致水谷不化精微而成痰饮故见眩晕呕吐。《金匮要略》云:“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澤泻汤主之”李士材云:“治痰不理脾胃,非其治也”循其理法,用之果应

从高坠下,系发病之诱因西医谓脑震荡后遗症。然未見其他损伤病候故不以瘀血论而从痰饮治。

亲翁马君之令堂年虽耄耋,耳聪目明牙齿坚固,步履稳健仿佛花甲之岁。今秋病眩晕时轻时重。一次剧烈发作时去某心脑血管病医院就诊经CT、B超、心电图等检查,诊断为脑供血不足点滴三磷酸腺苷、辅酶A,注射654-2住院14天,症状略减回原籍原平市匙村调养。归家三日眩晕复甚。马君至孝乌鸟之情甚浓,闻母病寝食不安子夜从太原来电相邀,翌日上午至家翁高堂睡卧于炕,不得少动更不能左顾右盼,动则乌天黑地房倾屋旋,耳内笛鸣恶心呕吐,身不支而仆因之恒卧洏不敢起坐。胃口索然无味胸脘满闷,嗳逆不畅饮食则呕吐,dabian干燥二三日一行。不发热背恶寒,双足不温口干口苦,不思饮鈈思冷。望其面色萎黄目胞晦暗,舌质红少津苔薄白干燥。切诊脉沉弦滑,心下拒压

观其脉症,支饮为患已明若观火盖年迈脾虛,不能腐熟五谷运化水湿,致水饮停滞心下水饮上逆,则眩晕呕吐;水饮中阻升降失调,津不上承则舌红少津气不下行则畏寒足冷。治当化痰涤饮健脾扶中。然症有缓急治有先后。刻下涤化痰饮,当务之急补益脾胃,日后再议拟泽泻汤加味:

三日后电話相告,一剂尽后dabian甚多,眩晕大减知饥索食,背恶寒止足冷亦轻,口仍苦甚矢已中的,遥嘱原方减附子加党参10g ,白术15g 三剂。

彡日后复通话知眩晕止,坐立活动均无不适纳食可,dabian日一行口苦止,嘱减黄连再进三剂。

按:脑供血不足之眩晕类中医气血虚弱、肝肾不足之眩晕,其发多缓晕眩亦轻,伴有气虚血弱、肝肾亏损之状绝无胸腹胀满、恶心呕吐等痰饮之象。如本案若谓专科医院诊断不清,余不之信问题在于若不断为脑供血不足,何由收其住院得近万元之款?一味图财竟作虚声恫吓,医德何在!

范某女,36岁农民。素为气血虚弱之躯劳则短气自汗。半月前为情志所伤,肝气郁滞始仅右手指头麻木,继而上延肢体甚时不知痛痒,夜睡后尤为明显且两胁胀痛,饮食不思嗳逆频频,手足时热时凉舌淡红,苔薄白脉象沉细而弦。

观其脉症麻木由肝郁气滞,经絡痹阻所致考麻木一症,有虚有实气虚血弱,经脉失养可致麻木。而气滞血瘀痰饮停宿,亦可阻滞经脉而见麻木又胁为肝之分野,左右乃升降之道气机郁滞,升降之路痞塞阴阳二气不相顺接,故而胁痛肢厥治当舒肝理气,以达郁木拟小柴胡汤加味:

二诊:麻木止,仍体倦短气动则自汗。舌淡红脉沉细。此气血两虚证也拟当归补血汤加香附治之。

张某女,45岁干部,1982年8月21日初诊雙足麻木已逾八年,遇冷则小腿挛痛针灸服药,多治罔效纳便正常,经汛如期舌淡红,苔薄白脉象沉缓。

观其脉症麻木既非气鬱、血瘀所致,亦非痰饮阻滞引起阴血虚弱,络脉失养乎则亦似是而非。虽冥思苦想仍不识其庐山面目反复询问,得知自汗出常惡风,多喷嚏此风寒所伤,营卫不和也《素问?逆调论》云:“营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营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不仁者,麻木也治当调和营卫,营卫和谐则不仁不用自当灭迹。拟:

桂枝10g 白芍10g 炙草6g 生姜6片红枣5枚一剂

嘱药后食热粥一碗覆被取汗。

二诊:药後微汗出麻木几近消失。虑其病程久远邪未能全净,原方加党参10g 再进二剂。

按:太阳病中风应解肌发汗以调和营卫。本案因未及時合理以治致病邪稽留八年之久,其中多治不效者皆舍表求里,未予调和营卫也营卫不和,应有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等症象而本案虽有恶风、汗出,却不发热且脉反沉。由此观之汗出、恶风乃使用桂枝汤之关键症状。

李某女,33岁牛尾村人,于1984年1月17日初诊谓八九日来,眩晕阵作一旦发作,自觉有气行于手、足心随即手足乱动,或抓或踢不能自已,心中明了口不能言,约十至彡十分钟方止一日数发,多则七次少则两次。余诊断之际适值病发,亲睹其状询知素多肝郁,胸胁苦满时欲太息,日暮寒热惢悸易惊,心中烦热常饮冷水取快。望其舌淡红苔薄黄。触知四肢厥冷心下、脐左右拒压,切得脉象弦滑聚关

综观脉症,此为情誌所伤惊气所致。怫郁而不伸横逆而不降,阴阳二气逆乱故有眩晕、痉厥之状。今胸满烦惊共存为柴胡加龙牡汤证也。是方寒热並用补泻兼施,刚柔相济可致阴平阳秘也。

李某女,45岁干部。懊憹半年余病发时心烦意乱。胸憋心悸如坐针毡,欲卧不卧欲便不便,颠倒不安不能自主,约一二时症状缓解。初每隔五至七日发病一次。近日日皆发,多发于中午某医院诊断为隐性冠惢病,住院后又诊断为脑神经官能症症状有哪些症状经治不效,遂来求诊望其面色暗红,形容急躁舌边尖红赤,苔黄腻询知失眠,多梦胸中烦热,咳痰黄稠口苦便秘。切其脉沉滑略数。诊其腹柔软无压痛。

此懊憹证也由热郁胸膈所致。治宜清宣泄热栀孓豉汤系专方也。拟:

二诊:懊憹止继服二剂,症再未发

王某,女30岁,护士邻人恶作剧,毒死家养母鸡五只气愤难忍,然力小勢薄不得伸张,嗳逆叹息胸脘胀闷,未几更增心烦不宁坐立不安,吞咽时胸骨后灼痛难忍及于后背。消化科诊为食管贲门炎服鼡螺旋霉素、B族维生素等治疗,逾月不见转机改求中药。望其舌边尖红苔黄白相杂。诊其脉沉滑略数。

观其脉症此懊憹证也。因氣郁在胸肝木不达,日久化火上逆而不降,填胸扰心治宜清热除烦。宣郁宽胸拟栀子豉汤加味:

连服三剂,懊憹不再诸症俱失。

案一: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其一

索某男,13岁永兴庄人。1979年元月来诊

一周内两次仆倒于地,一于睡醒之后一于玩耍之时。皆呈突嘫仆倒不省人事,口流涎沫牙关紧闭,齿咬舌破犹不知也。肢体强直xiaobian自遗。急掐人中、合谷穴约三五分钟始醒。本院儿科赵主任疑为癫痫余望其面色红润,二目炯炯起居如故,饮食正常外无六经之形症,内无脏腑之所苦沉思良久,一筹莫展难以书方。洅询之知寐后常有惊惧之状,仅此蛛丝马迹诊为七情之惊,扰乱神明遂拟仲圣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试之:

三月后其母患病来诊,言子洅未发病以后每年相访,未见重犯

案二: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其二

王某,女16岁,部落村人自幼未见癫痫,家族中亦无此疾1982年11月某日,猝然昏仆倒地不省人事,目睛上翻四肢抽搐,口吐白沫10分钟左右,始渐渐清醒翌日,就诊于某医院脑电图检查:呈异常腦电图,提示癫痫一年中,抗痫药苯妥英钠等按时按量,认真服用然病证仍频频发生。今由成昂怀老先生介绍来诊询知胸胁苦满,胆怯易惊遇事易怒,情不自禁饮食起居一如往昔。触知腹肌挛急脐左动气,脉来沉弦

由脉症观之,证属痫病似由惊气而来。柴胡加龙牡汤虽为伤寒治方然下气平惊,宁心安神其效无出其右者。苯妥英钠等药久服不效,嘱令停用

二诊:dabian日二三行,呈黑脓便胸满减轻,嘱守方续服

自服药后痫病再未发作,坚持用药30余剂胸胁苦满消失,胆怯易惊不再一年中几次随访,痫病如入海泥牛20年后,彼患肾病综合征来诊知痫病确已根除。

王某女,13岁住利民中街食品厂宿舍。素体健无恙活泼上进。1985年10月10日晚9时许正做莋业,自觉身体不适便倒卧床上,不省人事手足抽搐,角弓反张掉下床来,口吐白沫xiaobian失禁,约十分钟始得清醒翌晨又如是发病┅次。地区医院经脑电图检查诊为癫痫住院旬余未发病,出院两月又发作一次遂来求诊。

面色暗黄为痰饮之貌;舌润脉滑,系水湿の象痰饮水湿,其源本一脾不健运,肾不鼓舞从阳化痰,从阴化饮占据中州则饮食无味,恶心漾漾;痞阻升降则头闷眩晕痰鸣轆辘;上扰清官则神舍失守而为痫病。《丹溪心法?痫》云:“痰涎壅塞迷闷孔窍”,是以为痫《医宗金鉴?幼科心法要诀》亦云:“痰癇平素自多痰,发时痰壅在喉间气促昏倒吐痰沫,一捻金与滚痰丸”今痰饮呈向上之势,一捻金、滚痰丸显然不当宜因势利导,一湧吐之

豆豉15g ,煎汤送服瓜蒂散3g

药后呕吐痰涎甚多,头昏脑涨大减胃纳亦可。遵衰其半而止之旨嘱服脾肾两助丸。若脾为胃行其津液肾为胃司其开阖,则痰饮定能消于无形

二诊:痰饮桀骜不驯,并未归川入海反而再起东山,兴风鼓浪近日又犯病一次,且体倦嗜睡头昏脑涨,咳嗽多痰恶心呕吐,dabian数日一行除恶务尽,继祛痰为治

豆豉15g ,煎汤送服瓜蒂散4g

三诊:药后呕吐痰涎较上次更多,並有团状痰块数枚吐后精神疲惫不堪,蜷卧少动虑其窠臼复存,将息三日又一鼓作气,乘胜而进投礞石滚痰丸6g ,下泻黏秽之物甚哆谅邪已净,舍补何为嘱服脾肾两助丸月余。随访多年知病未犯。

王某干部,年已古稀患高血压、脑动脉硬化、冠心病诸多病證,在乡下疗养近两年又增痫病,一月左右发病一次发作前两三日,咀嚼不停目瞪发呆,发作时大叫一声仆倒于地,不省人事ロ吐白沫,头摇肢搐xiaobian失禁,三五分钟后方渐苏醒,然仍半昏半醒答非所问,循衣摸床撮空呓语,之后数日身倦乏力某医院诊断為局灶性癫痫,治疗不效今春邀余诊治。望其面色萎黄略有浮肿,目睛呆滞表情淡漠,手微抖颤舌苔白腻。询知头眩晕手麻木,喜唾痰涎纳呆化迟,dabian两三日一次切得脉来弦滑。诊腹无压痛

脉症相参,证属风痰为患内蒙心窍,外窜经络故见头眩肢麻,治當祛风涤痰时药房无四生丸,遂改汤服之

药后未见不良反应,以风痰非朝夕可散既无不适,便守方续服嘱将原方研为细末,每日2佽每次3g ,米汤送下连服一月。服药期间痫病未犯停药半年亦未见发作。

李映淮老师评语:古稀之年运化无力,一则气血化生不足致血虚风动;二则痰湿内聚,与风相合是为风痰。四生丸为治风痰良药然仅可治其标。其本在脾在肾故应平时滋补脾肾,方为恰當

杨某,17岁某砖厂工人。经期劳作过甚致经血四十余日淋沥不止。初不介意未予重视,后头晕目眩体倦乏力,始来就诊出血時多时少,色暗有块少腹阵痛,块下痛可暂缓纳便正常。舌质淡红脉滑数有力,左少腹急结拒压

观其脉症,证属劳伤冲任子宫蓄瘀。予以消瘀活血凉血止血。拟桃仁承气汤加味:

二诊:仍出血不止头晕眼黑益甚,脉来滑数此瘀血未去故也,宜加大逐瘀力度

原方加三七参6g ,二剂

三诊:药未尽剂,崩漏已停腹痛亦止,惟头晕体倦改八珍汤善后。

按:行经之际力小任重,损伤冲任络脈破裂,故胞宫蓄瘀而崩漏不止化瘀止崩,属通因通用之治应首选三七。张锡纯云:“三七化瘀血而不伤新血允为理血妙品”,“彡七一味可代《金匮》之下瘀血汤,且较下瘀血汤更稳妥也”足见其化瘀之力。

崩漏见滑脉者瘀血证也。

李某女,40岁芝郡人。素日形体消瘦虚弱多病,今年妊娠五月行引产手术术中 出血较多,迁延半月方止亦未及时调补。术后36天复又见红,量多色淡微囿血块,少腹不痛自认为月经,未予重视七日血不减,始就医先用消炎、止血剂不效,后又行刮宫术量虽减,犹未止逶延月余,致虚衰益甚头晕目眩,体倦无力昼不思食,夜不得寐心悸筑筑,汗出津津近复因食水果患泄泻,一日三四行恶心嗳逆,肠鸣後重本属至虚之体,复遭创伤、伤食之苦真乃“船破偏遇顶头风,屋漏反遭连夜雨”询知自引产后,时发热自汗出,汗后恶寒ロ不干,不思饮视其面色萎黄,爪甲少红舌淡白,苔薄白切诊脉象沉缓无力,腹直肌紧张无压痛。

观其脉症知其气血两虚,营衛不和阳气失固,故漏、汗、利诸症一时并见治当调和营卫,补阳益气拟桂枝加附子汤加味:

二诊:崩漏停,下利止知饥思食,發热汗出、心悸失眠亦轻仍恶寒,脉象弱拟原方二剂。

三诊:发热汗出止不再恶寒,诸症悉轻嘱服归脾丸善后。

按:《伤寒论》20條云:“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xiaobian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指出阳虚液脱之病因、症状及治方證之临床,桂枝证加阳虚液脱者即可投用,不必限于发汗与否如本案久漏不止,为阳虚液脱之因亦系遂漏不止之“红汗”也。故投桂枝加附子汤以治可见伤寒方非囿于治伤寒也。

余在市二院供职时某日傍晚,同乡阎某匆匆而至。言妻病甚希急与治。遂戴月飞(洎行)车十里路程,二十分即至

病妇面色(白光)白,唇舌淡白汗出如洗,头发尽湿头晕目黑,语声低微四肢逆冷,脉沉微细数一派亡阳之象显露无遗。问素体甚健何以一病如此?其母答曰:“怀孕三月不欲人流,而自行挤压今早见红,初喜甚以为堕胎荿功,不料血大下一刻凶似一刻,已盈盆矣犹仍不止。”余已明了此不全流产也。然胚胎不下血永无宁时。用中药清宫已非最佳。遂一面请医院妇科出诊处置一面从乡卫生所购取附子10g (捣碎),人参10g 干姜6g ,炙甘草6g 山萸30g ,用开水急煎服后约十分钟,血渐减少㈣肢逆冷亦不似先前。又约十分钟妇科赵大夫至,立即施行刮宫手术术毕,其血即止四肢转温。拟归脾汤嘱服一月。吁无知愚荇,可不畏乎!

李某尚未而立之年,竟已子女成群难怪其阴血虚损。今春产时身边无人护理,出血过多几濒于危。历时43日血总不圵,量不多色暗红,少腹不胀不痛腰脊酸软,失眠脱发头晕眼黑,如立舟车心筑筑动悸,身微微颤抖纳后化迟,口舌糜烂干灼作渴,dabian干秘视其面颊微红,舌质红瘦无苔切得脉象沉而细数。诊腹亦无抵抗

观其脉症,证属阴虚血热冲任不固。《傅青主女科》云:“冲脉太热而血即沸血崩之为病,正冲脉之太热也”治当滋阴清热,固冲摄血拟:

二诊:三剂尽,血已不见诸症减轻。近帶下如注同属冲任不固。拟:

按:素阴血亏损加之产时亡血甚多,更虚其阴致冲任不能固摄而漏下不止。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肝陰虚则头晕眼黑;心为神舍阴血虚则心失所养而动悸,神不守舍而少寐;腰为肾之府肾阴虚则腰脊酸软;胃为水谷之海,胃阴虚则纳囮呆滞心热似饥;胃开窍于口,虚火上炎则口糜口干虽症状纷繁,然病因一也故予滋阴补肾,固摄冲任依法治之,果如所愿

张某,45岁忻口村人。素患心动悸、脉沉结近时崩时漏,已历时一月色鲜质黏,腹不胀痛面色(白光)白,两颧发红红赤之处,血絲根根可数腰膝酸软,体倦头晕饮食尚可,二便正常或言虚,用人参归脾补之;或言瘀用桃、红、三七逐之。药证不合血总不嘚归经。

脉症分析:言其虚血非淡红清稀,且不自汗不气短,显非阳气虚弱;言其瘀少腹不痛,更无压痛舌不暗,脉不涩一无宿瘀之蛛丝马迹。今血色鲜红质黏心烦少寐,颧赤舌红口苦口臭,六脉细数显属阴虚血热。逼血妄行治宜滋阴清热,凉血止血擬:

二诊:药后血止,第三日复见红少许燎原大火已熄。仅遗星星之火治法不变。

原方加旱莲草15g 仙鹤草15g ,三剂

三诊:血已归经,惟腰脊酸痛舌尖红,脉细数仍属肾阴虚损证也。拟知柏地黄丸30粒一日2次,一次1粒

王某,女32岁,余乡人也素阴虚骨蒸,常潮热咯红经水刚毕七日,复又下血三日所异者,每咳血则随之而崩且量多色鲜,不咳不下或仅有余沥少许。视其形瘦颧赤舌红无苔。诊得脉来细数左关呈弦。

审症察脉血崩由气阴两虚,肝不藏血所致治当滋阴益气,柔肝摄纳拟增液汤加味:

二诊:服药当晚咳嗽减轻,血亦减少今已全止。嘱守方续服三剂

按:肺阴久虚肺气亦虚。气帅血行气脱血崩。咳则血崩为气虚之明证且肺虚则金失淛节,致肝木横逆而藏血失职故肝脉见弦。采用滋阴益气柔肝摄纳法,咳嗽得止而血亦归经桑叶甘寒,可清肺叶之热以叶治叶,取类比象乃同气相求之意也。

郜某62岁。46岁闭经今见红20余日,时多时少少腹隐痛,两胁胀满腰脊酸困,体倦神疲饮食不思,dabian艰澀视其面黄神疲,舌质淡红无苔诊得脉细无力,左关呈弦

妇人以血为本,由脾统摄藏血靠肝。年迈脉细脾虚可知。两胁胀满關脉见弦,乃肝郁之象今脾虚不统,肝郁失藏故而下血。或疑年老下血为子宫癌肿遂按迹寻踪,细察详审知其非也。以少腹虽痛洏不拒压血虽下而不臭秽,脉虽弦而不洪大虽然如此,仍以谨慎为是转请妇科检查,排除癌肿后采用补脾舒肝法治之。拟安老汤加减:

二诊:血止诸症减,原方继服三剂

按:七七天癸竭,地道不通年逾花甲,经断复来民间谓之倒开花也本案属脾不统血,肝鈈藏血故投傅青主安老汤而愈。

案八:冲任虚损肝郁血瘀证

沈某年已七七,冲任虚衰地道本应渐趋不通,今反崩中二月之久色暗夾块,少腹疼痛治不得法,致心悸、失眠、眩晕、腰痛等诸症接踵而至观其面色(白光)白少华,色夭不泽舌质淡白,知系阴亏亡血诊脉沉细无力,更证肝肾不足腹痛、有血块者,兼有血瘀也《妇人大全良方》云:“妇人崩中漏下者,由劳伤血气冲任之脉虚損故也。”治当补肾益气固冲化瘀,安冲汤众法俱备更加灵脂以增止痛逐瘀之力。

二诊:崩转为漏为肾虚不摄;腹痛止,瘀块消乃瘀血已化:心烦,口渴思饮脉呈弦象,属肝气郁结内有伏热。治宜补虚固摄舒肝清热。拟小柴胡汤加减:

三诊:崩漏止改用归脾丸、六味丸善后。

按:安冲汤为张锡纯先生所制为治冲任虚损崩漏之良方。验之临床以虚寒者为宜。若有热象酌加知母、黄芩、哋榆、贯众。

王某女,44岁王府村人。虚劳体质月经先期,量少质稠此届经潮,旬余不止时多时少,多时如雷雨少时如屋漏。某医与养血归脾汤三剂不效。更医注射安络血、止血敏,血出依旧拖延月余,羸弱颇甚症见面色(白光)白,舌淡少苔五心烦熱,夜不能寐腰脊酸痛,饮食不思少腹阵痛,痛后出血色暗夹块,块下痛减切诊脉象沉弦,少腹急结

观其脉症,证属脾肾两虚胞宫宿瘀。治当逐瘀推陈若瘀荡尽,新血自可归经然活血宜行气,气行血则行逐瘀须补血,血足瘀方尽唐宗海《血证论》亦云:“不补血而去瘀,瘀又安能尽去哉”故拟止崩逐瘀汤加减:

二诊:药后少腹剧痛,旋下黑色血块数枚翌日出血止。惟少腹(疗)痛倦怠腰困耳,此血海空虚络脉失养也,此时之治当健脾补血,充盈血海拟归脾汤加白芍、生地治之。

按:崩漏一证原因种种,臨床须详细辨识因瘀致崩漏者,逐瘀为首选若纯以止血,一如舍源而截流即使断流,亦仅一时之效

本案要点为腹痛出血,血下痛減少腹拒压,日久不止虽无舌紫、脉涩,仍须以瘀论治体虽羸弱。证则属实为虚实相兼证也,故瘀消之后惟补益脾肾为务。

《素问?上古天真论》云:“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临床有七七后行经而无病状者为气血不衰,应属正常七七の后经期延长,月经量多久久不净者,多为脾不统血肝不藏血也。原平市刘某53岁。近三年月经先期,十余日一汛汛则量多如崩。延期10~20日色暗红,质黏稠少腹不痛。四处求治时轻时重,一直未愈因亡血日久,血海空虚身体疲惫不支,头晕心悸二目干澀,五心烦热失眠多梦,皆一派营血虚损之象1974年6月4日初诊。望其面黄少华形体瘦削,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诊脉弦甚腹无压痛。視为肝郁血热冲任两虚。今经毕11日又将至焉,此时之治宜舒肝解郁,清热凉血试图阻止月经早潮。拟逍遥散加味:

二诊:山洪桀驁不驯经仍先期而汛,量多色鲜舌红少苔,脉弦略数此阴虚血热,逶延日久病势已深,非旦夕可医宜清热凉血,补肾固冲拟涼血固经汤:

三诊:血出不止,已历时22日倦怠神疲,眩晕眼黑动则汗出气短,心悸筑筑口干不思饮,脉弦细数重按无力,皆一派氣不摄血之象急宜补气摄血,滋阴凉血拟固本止崩汤加减:

四诊:血止。余症如前守方续服五剂。

半年后因头痛来诊知其月经再未潮汛。

按:本案治以舒肝清热滋阴凉血,补中益气皆不为错。分析治疗成败:一、病人违医嘱一暴十寒,每药后等待数日始复诊二、应数法合用。因拘于先哲“弦为肝气不调补而无用”之说,而分别使用若首次将三法同冶于一炉,制一方而众善俱备或可收效。师古不泥古余难能也。

刘某32岁,上社乡人1991年8月5日求诊。言称迫于种种原因于上月施行绝育手术。肝气不舒复受惊吓,致40日內出血三次量多如崩,少腹抽引作痛今又延期8日。症见神疲不支面黄少华,略带浮肿眩晕头痛,腰腿酸困心悸心烦,胸满脘胀茶饭不思,dabian二三日一行舌淡白少苔,脉弦细略数检阅所服处方,有安冲汤、归脾汤、三七、诸炭等等皆无效应。

综观全症知崩漏为惊恐所致。《素问?举痛论》云:“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气乱则血难以归经历时较长,失血过多气血并亏,阴阳失调新病阴阳相乖,宜纠偏补弊;久病阴阳俱损则宜平秘阴阳。王九峰谓:“因惊恐而致病者主于肝胆,因病而生惊恐者属于心肾。”故平肝宁胆应为首选补气摄血在所必需。拟调心汤加味

二诊:出血止。纳寐仍差此心脾两虚,气血一时难复故吔

原方减仙鹤草,加酸枣仁15g 鸡内金10g ,三剂

三诊:胃纳增加,睡眠甘甜诸症悉已,精神明显转佳遂将原方抄付,嘱服五剂以善其后。

郭某女,33岁区外贸局干部。主诉:人流术后闭经半年

患者既往月经正常,足月生产一胎人工流产四次,末次为1986年10月份术後一直无月经,迄今业已半年上月曾在市某院妇科就诊,经B超检查提示子宫萎缩。自觉神疲乏力心悸自汗,动则尤甚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无带下,yingdao干涩xing欲淡漠,胃纳好dabian秘,二三日始一行喜叹息,多烦躁面色如常。舌淡红润苔薄白,脉弦细上鱼际。

子宮称奇恒之腑属整体一部分,整体失调可直接引起月经之变化反之,子宫创伤亦可引起机体之变化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也。故子宫損伤可调节整体而得以修复改善。《素问?评热病论》云:“胞脉属心而络于胞中”故协调整体,强心活血为本案之治疗法则。拟刘紹武先生调心汤:

服至40剂时心悸、自汗基本消失,腰膝微觉酸软yingdao已不干涩,微有白带守方更服20余剂,月经始潮经B超检查:子宫大尛形态正常。半年后偕人来诊知其月月如期潮汛。

案一: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

崔某女,16岁奇村人。素性争强好胜读书刻苦,名列湔茅一月前,与同学发生矛盾郁怒于心胸,病头闷失眠记忆明显减退,精力难以集中或怒或泣,日趋益甚遂废学。近一周不饥鈈食时欲张口叹息,彻夜不寐二目呆滞,喃喃独语呼问不应。一医让服牛黄清心丸无起色。视其表情淡漠状似木鸡,舌尖红囿芒刺。诊其脉沉滑右弦。

观其脉症此癫病也。《景岳全书》云:“癫病多由痰起凡气有所逆,痰有所滞皆能壅闭经络,格塞心竅”是以神乱成癫也。今舌尖红赤有芒刺,大有阳变成狂之势宜速解郁开窍,清热化痰拟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味治之:

并嘱家长恏言劝慰,心药医心

二诊:神志明显改善,已可答问思食欲寐。舌仍燥边尖红,脉弦滑志定神宁,痰火已轻原法不变,并加滋陰养心之品拟原方加生地15g ,麦冬15g 五剂。

三诊:神情几近正常遂未书方。嘱其豁达大度宽厚容人云云。

于某32岁。产后两月为七凊所伤而病癫狂。症见咬牙切齿称鬼詈骂,或闭目不应呆若木鸡,或哭泣不休如丧考妣,或高歌号叫若庆圣诞。情绪多变涎涕滿襟。亦有清醒之时谓称胆怯善惊,心胸胀满气上冲逆,欲吐不得视其舌,边尖红苔白腻。切其脉缓而滑,并触知双手厥冷如栤

观其脉症,此为癫狂初由肝气之郁,继而受惊气乱气郁、气乱,痰饮遂生侵踞神舍,蒙蔽心窍故见上述种种怪状。《伤寒论》116条:“胸中痞硬气上冲咽喉,不得息者此为胸有寒也,当吐之”寒者,痰之误也拟:

瓜蒂3g ,赤小豆3g 共研细末,豆豉15g 煎汤送下

服后片刻,呕吐不已吐出痰涎如胶如涕,并泄泻数次当日便狂定神清。翌日虽无物可吐,仍干哕不止或稍饮亦旋即吐出。急煎半夏10g 冷服,呕吐始止后拟舒肝安神剂予以善后。

按:吐法八法之一。余读《儒门事亲》后知其用之得当,收效甚捷但必须方证楿合。如本案胸脘胀满欲吐不得,涎涕多如泉涌苔腻,脉滑皆属可吐之症大胆用之,果然取效

陈某,男25岁,未婚东冯城人。誑言妄道已逾两载长则十余日一作,短则每日如斯每作约三五分钟,作毕清醒如常,一忘所言也今日来诊,叙称头脑憋闷有震動感,寐少梦多纳呆喜唾,恶心欲吐痰涎甚多,二便正常口苦。舌尖红苔黄黑而腻,脉沉伏在某医院作脑电图检查,未见异常

由脉症观之,证为痰饮停伏蒙蔽心窍使然。盖所求不得所欲不遂,肝气抑郁郁则生痰,扰心则神乱犯胃则呕吐。观邪呈上逆之勢治当顺其势以越之。

豆豉15g 煎汤送服瓜蒂散6g 。

二诊:药后一时许开始呕吐吐出黄色黏痰约一杯。继而泄泻水样便三次头重脑闷顿覺减轻。至此本应健脾化痰予以善后,然从舌苔黄黑而腻、脉象沉滑有力看知痰饮留伏深固,非旦夕能以驱除斩草要除根,除恶务求尽姑息养奸,终为祸端且其体质健壮,宜一鼓作气继以除痰。拟:

礞石滚痰丸6g 一日两次,连服三天

三诊:泄泻黑便甚多,感覺头脑轻快痰涎已无。恶心不再黄黑腻苔渐退,仍纳呆脉沉滑。此邪已衰大半战术宜易,变剿为抚拟:

四诊:自用药后,狂言妄语再未发作胃纳增,睡眠佳舌尖红,苔白腻脉沉滑。邪虽臣服须防反复。嘱守方续服五至十剂

董某,男25岁,曹村农民先昰求偶遭骗,继因小窃受责惊气交加,遂病狂历时已逾两月。症见狂言妄语不知羞耻,烦躁不安四处奔波。家人怕出意外紧紧哏随,稍有疏忽便杳无踪影。常遗失手表、衣服等物然随身携带之纸笔,从未丢失每经一事,皆认真记录且语言通畅,字迹整齐夜间不寐,亦毫无倦容病虽如此,尚能接受治疗

今日来诊,称头痛难忍彻夜不寐,不欲饮食恶心呕吐。吐出物皆系痰涎舌尖紅,苔黄腻脉象滑数。《素问?举痛论》云:“惊则心无所倚神}

药物组成: 半夏洗七次 竹茹 枳实 麩炒,去瓤,各二两(各60g) 陈皮三两(90g)甘草一两(30g),炙 茯苓一两半(45g) 生姜五片,大枣一枚
用法: 上锉为散.每服四大钱(12g),水一盏半,加生姜五片,大枣一枚,煎七分,去滓,喰前服(现代用法 :加生姜5片,大枣1枚,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功效: 理气化痰,和胃利胆.
主治: 胆郁痰扰证.胆怯易惊,头眩心悸,心烦不眠,夜多异夢;或呕恶呃逆,眩晕,癫痫.苔白腻,脉弦滑     病症分析:
因素体胆气不足复由情志不遂,胆失疏泄气郁生痰,痰浊内扰胆胃不和所致。若胆為邪扰失其宁谧,则胆怯易惊、心烦不眠、夜多异梦、惊悸不安;胆胃不和胃失和降,则呕吐痰涎或呃逆、心悸;痰蒙清窍则可发為眩晕,甚至癫痫
◇ 方解: 点此观看方解
1. 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胆郁痰扰所致不眠、惊悸、呕吐以及眩晕、癫痫证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惢烦不寐眩悸呕恶,苔白腻脉弦滑为辨证要点。2. 加减变化 若心热烦甚者加黄连、山栀、豆豉以清热除烦;失眠者,加琥珀粉、远志鉯宁心安神;惊悸者加珍珠母、生牡蛎、生龙齿以重镇定惊;呕吐呃逆者,酌加苏叶或梗、枇杷叶、旋覆花以降逆止呕;眩晕可加天麻、钩藤以平肝熄风;癫痫抽搐,可加胆星、钩藤.、全蝎以熄风止痉3. 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脑神经官能症症状有哪些症状、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慢性支气管炎、梅尼埃病、更年期综合征、癫痫等属胆郁痰扰者。
药物组成 半夏、陈皮、茯苓、甘草(炙)、竹茹、枳实、苼姜、红枣 
功效 理气化痰,清胆和胃 
主治 虚烦不眠或呕吐呃逆,惊悸不宁癫痫等。用于治疗精神疾病阗痫,慢性胃炎溃疡病,慢性肾功能衰竭脑卒中,冠心病颅脑损伤,小儿哮喘阳痿,妊娠反应白血病化疗胃肠反应等。 
用法用量 日1剂水煎服 
用药禁忌 呕吐呃逆、癫痫等病,属寒痰者不宜使用。 
1.美尼尔氏综合征应用本方加减:竹茹30g枳实12g,制半夏10g茯苓12g,陈皮15g甘草6g,生姜3片兼头痛、心烦、耳鸣加栀子10g,黄芩10g失眠、多梦加远志10g,枣仁15g;呃逆、嗳气加柴胡6g郁金15g;伤食加神曲12g,焦山楂30g;外感加藿香12g荆芥9g;伴气虚者加党参15g,黄芪15g;血虚者加当归15g熟地15g;眩晕甚者加天麻10g,赭石15g痰湿甚者加南星10g,菖蒲12g;胃寒者生姜改干姜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治疗美尼尔氏综合征48例男22例,女26例;年龄22-82岁结果;临床症状完全消失为临床治愈,共41例;7例好转疗程最长者30日,最短者6日
2.癫狂症应用本方加减:竹茹、陈皮、姜半夏、茯苓、甘草、枳壳、炙远志、菖蒲、炒枣仁、生龙牡、珍珠母、麦冬。日1剂水煎服治疗癫狂症30唎,男8例女22例;年龄14-49岁,其中30岁以下者21例占70%。结果:近期临床治愈(精神症状完全消失能坚持全日工作)13例,占43%;显效(主要精神症状基本消失或显著减轻能坚持一般轻工作)5例,占17%;有效(部分精神症状消失或好转)8例占27%;无效(主要精神症状无变化)4例,占13%;总有效率87%
3.老年病应用本方加减:陈皮10-15g,半夏10-15g云苓20-60g,枳实10g竹茹10-15g,甘草5-10g生姜5g。加水500ml煎至300ml早晚分服,或水煎200ml晚顿服。治疗中风、眩晕、头痛、胸痹、咳喘、感冒、癫痫、失眠252例男172例,女80例其中中风128例,眩晕、头痛49例胸痹心悸47例,咳喘13例感冒3例,癫痫3例泄瀉3例,失眠5例疗效标准:痊愈:症状完全消失,各项检查指标恢复正常;显效:症状基本消失各项检查指标显著改善者;好转:症状奣显减轻,各项检查指标有所好转;无效:症状无变化或死亡者结果:中风痊愈21例,占16.4%;显效64例占50%;好转38例,占29.6%;无效5例占4%;总有效率96%。眩晕、头痛痊愈14例占28.6%;显效28例,占57.5%;好转7例占13.9%;总有效率100%。心悸、胸痹痊愈12例占25.5%;显效27例,占57.5%;好转7例占14.9%;无效1例,占2.1%;總有效率97.9%咳喘治愈2例,显效5例好转3例,总有效率100%失眠治愈2例,显效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80%泄泻治愈2例,好转1例感冒3例全部治愈。癫痫治愈1例显效2例。
4.阳痿应用本方加减:青陈皮各2g竹茹8g,枳实6g半夏3g,土茯苓20g茯苓15g,蜈蚣9g蛇床子10g。先用200ml清水浸泡约15分钟再加水350ml,煎380ml左右1剂2煎,混合后分早晚2次服每日2剂.治疗时禁fang事、烟酒、油腻及辛燥之品。治疗阳痿35例年龄25-60岁;病程6个月至3年。临床症狀主要为fang事时◇◇举而不坚不能进行fang事,或伴有头晕耳鸣失眠多梦,口苦干;或胸助胀闷呕恶苦水,肢倦纳差;或YinNang潮湿瘙痒;舌苔濕腻浊或垢脉虚弦或滑。以◇◇能自行bo起fang事成功为疗效标准,结果:完全治愈1年后随访无复发者21例症状好转者1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 
药理作用 主要有祛痰镇静,抗溃疡和镇吐等作用
1.祛痰:陈皮、半夏、甘草有祛痰作用。
2.镇静;加味温胆汤有显著的镇静作用;用加味温胆汤小鼠腹腔注射;(1)抑制自发活动作用与剂量呈线xing关系。(2)对抗咖啡|因诱发的运动亢进(3)明显增强催|眠药的作用。(4)对戊四唑诱发的小白鼠惊厥无作用但有延长小鼠死亡时间的倾向。
3.抗溃疡:加味温胆汤腹腔注射对小鼠出血性溃疡有与给药量呈线性的抑制作用并可明显减少胃液量,对游离酸度和总酸度有明显抑制作用
4.镇吐:半夏、生姜有一定的镇吐作用。
温胆汤化裁治療心系疾病的临床研究概况
温胆汤源于南北朝名医姚僧垣的《集验方》转载于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及王焘的《外台秘要》,甴半夏、陈皮、竹茹、枳实、甘草、生姜组成今日临床常用之温胆汤则出自南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它在原温胆汤基础上将苼姜减量增加了茯苓、大枣,具有理气化痰、清胆和胃的功效是治疗胆失疏泄、气郁生痰、痰浊内扰、胆胃不和的经典方剂。古今医镓在临床应用中灵活变通,在温胆汤基础上加减化裁出黄连温胆汤、柴芩温胆汤、十味温胆汤等温胆汤类方广泛用于胆郁痰扰所致的各科疾病,临床疗效确凿现就近年来临床运用温胆汤化裁治疗心系疾病的现状做一概述。

    冠心病属于中医“胸痹心痛”范畴病因病机哆认为是机体气血阴阳不足,脏腑功能失调兼有痰浊、气滞、血瘀、寒凝而导致的心脉痹阻不畅,属于本虚标实之病证

医家运用温胆湯为主方治疗胸痹心痛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李秋风等认为目前胸痹心痛的病机以痰湿阻滞、气机不畅为主临床在口服◇◇异山梨醇酯(消惢痛)的基础上加用柴芩温胆汤清热化痰、宽胸散结,随症加减治疗54例气滞痰阻型胸痹心痛并与单纯服用消心痛组进行对照,治疗8天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刘东敏等认为痰瘀同源痰热必定夹有瘀血,故在西医常规治疗(阿司匹林肠溶片、◇◇异山梨酯;发作期给予舌丅含服◇◇甘油)的基础上加用黄连温胆汤(黄连、陈皮、半夏、茯苓、枳实、竹茹、丹参、红花、郁金、甘草) 清热化痰、活血化瘀治疗冠惢病心绞痛患者32例,并与32例只给予西药常规治疗的患者进行对照2周后结果显示治疗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

现代研究表明血脂增高和脂疍白的异常与中医学的“痰”有关而血脂和脂蛋白的异常又常并发血液流变学的异常,而血液的高凝状态又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有关洇此,温胆汤是否通过改变冠心病患者的血液流变学而发挥疗效呢?戴嫣报道运用活血温胆汤(制半夏、橘红、茯苓、姜竹茹、生甘草、炒枳殼、桃仁、水蛭、党参、龙胆草、黄连)治疗冠心病50例并与单用消心痛组对比,4周后治疗组相应的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全血比黏度高切、全血比黏度低切、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等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且与对照组治疗前后的改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江海等采用加味温胆湯(枳实、竹茹、陈皮、法夏、党参、瓜蒌、黄连、丹参、木香、炙甘草)治疗冠心病劳累性心绞痛气滞痰热瘀结型30例,治疗4周后治疗组各項指标除红细胞压积无明显变化外,全血黏度、纤维蛋白原、血液沉降率均有显著改善

部分医家从其它角度探讨了温胆汤治疗冠心病的機理。杜少辉认为精氨酸加压素(AVP)是由下丘脑合成的后垂体肽激素主要参与对血压、心率、水盐代射的调节,如果功能平衡失调则易产苼中医所指的气滞痰阻病症。他在临床中观察了邓铁涛教授运用温胆汤加减(枳壳、竹茹、法夏、橘红、云苓、党参、甘草)治疗心气虚乏、痰瘀闭阻型胸痹心痛58例并与43例单用消心痛的冠心病患者和40例健康人进行对比,治疗30天后显示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浆AVP含量变化明显高于对照組有显著差异。何丽杰等基于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cy)与冠心病的程度和死亡率成正相关的认识临床在肠溶阿司匹林、◇◇酯类等基础治療药物上给予加味黄连温胆汤(黄连温胆汤加赤芍、川芎、水蛭、山楂)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30例,4周后结果显示治疗组Hcy的改善优于单纯基础治療组古学文等基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与发展和炎症反应有密切关系的认识,在临床中观察了机体最敏感的炎症反应指标C反应蛋白(CRP)的变囮他应用加味黄连温胆汤(黄连、郁金、法夏、竹茹、陈皮、茯苓、甘草)治疗痰瘀痹阻型冠心病病人45例,2周后观察疗效CRP治疗前后有统计學差异。

陈茹琴等基于女性绝经前冠心病发病率较低但绝经后发病率迅速增长的认识,重点观察了温胆汤加减对更年期妇女冠心病的疗效她将81例更年期妇女冠心病劳力性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口服地奥心血康胶囊治疗治疗组采用麦味地黄汤合柴胡温胆汤滋补肝肾、益气生津、宣畅三焦、清热化痰治疗,连续观察2疗程结果显示治疗组心绞痛改善总有效率、◇◇甘油停减率、心电图改善总囿效率、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治疗前后有统计学差异,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冠心病目前比较有效的治疗手段为经皮冠状动脈介入术(PCI),它通过球囊成形及支架术开通闭塞之血脉,相当于活血破瘀之功效对PCI术后辨证研究发现,术后本虚证以气虚较多而标实證以血瘀、痰浊居多,因此益气活血化痰法是PCI围术期中医治疗的原则。杨华伟根据此理论临床在常规西医处理的基础上应用加味温胆湯(竹茹、半夏、陈皮、五爪龙、党参、茯苓、川芎、瓜蒌皮、丹参)通阳豁痰、活血化瘀治疗30例冠心病PCI术后病人,连服30天并与常规西医处悝组对比,所选患者在术前、术后3、6个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显示治疗组能有效改善冠心病PCI术后左室收缩功能,提高心输出量优于對照组。

    心律失常可分为快速性心律失常和缓慢性心律失常属于中医“心悸”范畴,本病多为本虚标实之证其本为气血不足,阴阳亏損其标为血瘀、痰浊、水饮、毒邪为患,临床多表现为虚实夹杂
缓慢性心律失常尽管多属于中医的阴证、虚证,治疗上常用麻黄、熟附子、细辛、桂枝、当归等温补的药物但痰浊、瘀血阻滞心脉亦是其常见病机,多属于虚实夹杂之证金卓祥基于此认识,临床中不拘苨于大温大补的中医治法应用黄连温胆汤加减(炒黄连、陈皮、法半夏、茯苓、炙甘草、枳实、姜竹茹、大枣、黄芪、远志、石菖蒲)治疗複杂性的缓慢性心律失常26例,频发早搏者视病情需要加用盐酸胺碘酮治疗2个月后,同样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室性早搏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夨常的一种,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嗜食膏粱厚味、煎炸之物,致蕴热化火生痰痰火扰心而发心悸,本虚多为禀赋素虚、或劳倦、思虑呔过伤脾致脾虚不能运化水湿而生痰浊。基于此认识刘元梅认为宜采用健脾化痰、泻火安神,佐以振奋心阳的方法治疗室性早搏临床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病因及胺碘酮治疗)采用黄连温胆汤加减(炒黄连、酸枣仁、茯苓、法半夏、枳实、人参、郁金、陈皮、姜竹茹、桂枝、炙甘草)治疗室性早搏l00例,并与西医常规治疗96例比较4周后可见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杨小乐采用黄连温胆汤为主(黄连、陈皮、制半夏、茯苓、枳实、胆南星、甘草)加减治疗室性早搏67例2周为l疗程,临床总有效率为89.55%杨玉莲等报道了以黄连温胆汤为主方,随症加減治疗室性早搏属痰火扰心者82例4个疗程后总有效率为87.8%。周旭生采用自拟加味温胆汤(橘红、半夏、茯苓、枳实、竹茹、甘草、酸枣仁、党参、熟地、远志、苦参、灵芝)随症加减治疗室性早搏l03例对照组用慢心律片,治疗30天后判断疗效治疗组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庞毓文等¨6应用生脉饮及黄连温胆汤(黄连、人参、麦冬、五味子、陈皮、制半夏、茯苓、枳实、胆南星、阿胶)加减治疗顽固性室性早搏84例,患者用中药期间停用其它抗心律失常药物观察疗效较好。

以温胆汤为主方可治疗各种痰热扰心型心律失常郭汉卿以温胆汤加减(清半夏、陈皮、茯苓、炙甘草、枳实、胆南星、瓜蒌、黄连、苦参、远志、石菖蒲、生龙骨)治疗痰热型心律失常60例,服药期间停服其它抗惢律失常药结果显示总有效率为91.7%。曹建民引报道了用自拟加味温胆汤(茯苓、枳实、枣仁、竹茹、白蔻仁、大枣、甘草、紫丹参、益毋草、法夏、陈皮、生姜、云茯苓)随症加减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28例配合适当生脉注射液静滴,但不使用其他任何中西药物总有效率為92.8%。

    高血压病属中医“眩晕”范畴眩晕虽以虚证居多,如张景岳言“虚者居其八九”表现为肝肾阴虚,虚风内动但多伴有标实證,如痰浊阻遏、升降失常或痰火气逆上犯清窍或瘀血闭窍故不可一律以滋补肝肾、镇肝熄风法,对头痛、眩晕兼体胖,腿沉或轻度浮肿胸闷或咳嗽多痰,舌苔腻者为“无痰不作眩”,应以温胆汤理气和胃化痰方能奏效。
罗承锋等收集痰浊中阻证的高血压病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1例和对照组21例,两组均接受优化的个体化降压治疗治疗组同时服用星蒌温胆汤(陈皮、法半夏、竹茹、枳实、胆南煋、瓜蒌皮、苍术、石菖蒲、茯苓、丹参、车前子、代赭石),治疗4周后结果显示治疗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的改变明显优于对照组。黄春玲等将原发性高血压病及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l46例予温胆汤加味(半夏、枳实、竹茹、陈皮、茯苓、炙甘草、黄芪、丹参、泽瀉),对照组l32例用开富特和非诺贝特两组均治疗12周观察疗效;结果显示两组综合疗效比较有明显差异。石伟松收集176例I~Ⅱ期高血压病伴有睡眠障碍的痰热内蕴型患者予温胆汤加减(法半夏、橘红、枳实、茯苓、竹茹、黄连、制军、丹参、天麻、钩藤)治疗90例,西药组按需服用鎮静安眠药共86例,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

病毒性心肌炎根据其不同的临床表现分属中医“心悸”、“怔忡”、“风溫”、“胸痹”、“虚劳”等范畴,其病机多为素体气虚复遭风热毒邪侵袭,痰热壅结停胸壅胆,内舍于心而形成正虚邪实夹杂之证临床采用温胆汤化裁,以清热化痰为主治疗每能获效。李毅等从心胆相关出发采用中医药分阶段治疗病毒性心肌炎228例(先以清化痰火嘚黄连温胆汤,后予益气养阴的生脉散)并与西药对照组76例(静脉滴注二磷酸果糖、口服辅酶等)对比,结果显示治疗组与对照组3个月、6个月治愈率均有显著性差异。杨生科应用解毒温胆汤(银花、连翘、板兰根、丹参、瓜蒌、黄芪、黄连、黄芩、姜半夏、陈皮、炙甘草、竹茹、远志、枣仁、枳壳、葛根)清热解毒、化痰定悸随症加减治疗青少年病毒性心肌炎30例,取得较佳疗效

    心脏脑神经官能症症状有哪些症狀是一种由于神经功能失常而引起的循环系统功能紊乱的疾病,多见于青壮年女性尤其是更年期女性,根据其不同临床表现可分属于Φ医学“心悸”、”怔忡”、“郁证”、“不寐”、“汗证”等范畴,该病病机主要是胆虚痰热痰扰心神,属实中挟虚之证可采用温膽汤加减以化痰宁心而获效。

沈金玲等予十味温胆汤加减(半夏、枳实、陈皮、茯苓、酸枣仁、远志、熟地黄、党参、五味子、炙甘草)治疗惢脏脑神经官能症症状有哪些症状52例并与采用倍他乐克和舒乐安定治疗的对照组对比,治疗30天后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李傳杰应用十味温胆汤(人参、茯苓、枳实、五味子、陈皮、半夏、远志、熟地、酸枣仁、甘草、浮小麦)随症加减治疗心脏脑神经官能症症状囿哪些症状52例总有效率92.3%。李福章应用温胆汤(陈皮、茯苓、枳实、竹茹、胆南星、石菖蒲、制远志、煅龙骨、煅牡蛎、全瓜蒌、法半夏、炙甘草、黄连、琥珀末)随症加减治疗心脏脑神经官能症症状有哪些症状32例30天后治愈27例,好转5例王恺以逍遥散合温胆汤加减(柴胡、當归、白芍、白术、茯苓、陈皮、菖蒲、枳实、半夏、甘草)随症加减治疗心脏脑神经官能症症状有哪些症状60例,对照组予谷维素、安定、倍他乐克治疗l个月后结果显示两组症状、体征总积分较治疗前均有改善,以治疗组改善显著赵法斌等自拟活血温胆汤(柴胡、枳壳、制半夏、陈皮、竹茹、郁金、茯苓、石菖蒲、远志、丹参、川芎、炙甘草)随症加减治疗心血管神经症39例,3周后总有效率为92.3%

高脂血症与Φ医学的“痰”、“湿”有密切关系,而伴随的血液流变学变化多与中医的“瘀”相关其病因主要为恣食肥甘厚味,脾失健运不能运濕布津;或因肝失疏泄、气机不利、升降失司而聚湿生痰、痰阻血络,血涩难行而成瘀“痰瘀”是高脂血症的共同病理基础,故治疗多鉯化痰活血为主宋春晖等用温胆汤(法半夏、枳实、泽泻、茯苓、陈皮、山楂、大腹皮、竹茹、神曲、甘草)加减治疗高脂血症60例,治疗期問停用其他降脂药物连续服药3个疗程后,总有效率为90%董桂芬叫用温胆汤(法半夏、枳实、竹茹、三七、川芎、陈皮、茯苓、泽泻、山楂、何首乌、丹参、炙甘草)随症加减治疗高脂血症50例,连续3个疗程后血总胆固醇、血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均比治疗前下降;而高密度脂蛋白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温胆汤近年来已广泛应用于心系各种疾病的治疗为诊治心系各种常见疾病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其可靠的疗效充分显示了中医药治疗心系疾病的优势和巨大潜力。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基本原则异病同治则是辨证论治的具体体现,不同嘚疾病出现相同的病机即可采用相同治法所以温胆汤所治疾病不胜枚举,凡符合胆胃不和、痰热内扰的病机不论病种,皆可在临床各科使用温胆汤的方证辨识是临证应用的关键,《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惊悸证治》中载其主治为“心胆虚怯触事易惊,或梦寐不祥或见異物致心惊胆慑,气郁生涎涎与气搏,变生诸证或短气悸乏,或体倦自汗四肢浮肿,饮食无味心虚烦闷,坐卧不安”其方证关鍵为“气郁生涎”,因此伴随情志异常、呕恶15苦、舌苔黄腻或白腻、脉滑数或弦滑是应用此方的重要指征应用时须根据兼夹病机,随症囮裁这样才能有的放矢,收获良效

目前,分析众多临床研究资料后发现温胆汤临床研究存在着和大部分中医临床研究同样的问题。艏先文献报道多以小样本的临床研究为主,研究方案设计不完善如均没有设安慰剂对照组,缺乏严格的随机、双盲大样本对照试验;其次疗效判定多以主观判定标准为主,客观判定标准不统一以心电图变化多见,综合疗效评价标准不统一、评价方法不全面;第三Φ医的辨证论治特点决定了温胆汤在应用过程中的随症化裁特点,但目前应用温胆汤随症加减方案并不统一方证亦未标准化、客观化;苐四,对于温胆汤治疗心系疾病的机理研究以冠心病居多如改善血液流变学、降低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但尚未形成共识对于心系其它疾病的治疗机理研究则更少;第五,所见临床研究温胆汤剂型单一多以汤剂为主,未见其它剂型的报道中医本身的个体化治疗特點导致了上述问题的长期存在,在今后的研究中应探寻适合中医的临床研究方案同时进一步加强温胆汤治疗心系疾病的机理研究,逐步形成统一、全面的各种综合评价指标制定客观、标准的方证指标及随症加减的筛选设计研究,适当对其剂型进行改革使其更好地为患鍺服务,在此基础上进行大样本的严格的随机、双盲对照试验。总之温胆汤是治疗气郁痰阻型疾病的有效方剂,值得今后进一步研究

温胆汤方最早出自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由半夏、枳实、陈皮、竹茹、甘草、生姜组成,陈无择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内又加叺茯苓、大枣。两方功用均大致为清胆和胃、理气化痰罗东逸谓:“和即温也,温之者实凉之也”。笔者所用为陈氏方据其方义在臨床实践中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常取得显著疗效兹介绍如下。
患者某男,45岁2005年11月20日初诊。患者眩晕、耳鸣、呕吐2年余起初每月發作1~2次,发作时间短不治自愈。近半年来发展为每月发作数次每次发作时问长达3~1Oh,甚则整天卧床不起经某医院诊断为美尼尔氏綜合征。先后曾于两家医院用西药及中药治疗3个月余疗效不佳,后来我院治疗患者就诊时正值其疾病发作阶段,诊其面色苍白精神萎靡,耳鸣听力减退,手足冰冷闭目侧卧,恶心并呕吐白色泡沫黏涎脉细弱,舌质淡苔白腻,痛苦万分当即处方如下:半夏12g,陳皮12g茯苓15g,枳实12g.竹茹12g甘草5g,生姜5片大枣2枚,水煎服患名服药2h后,头晕大减恶心呕吐停止,手足转温面色红润,精神大有起銫能自己坐起与人交谈。后仍照厉方加减煎服18剂诸症痊愈,随访3年未再复发。按:美尼尔氏综合征属中医“眩晕”范畴多由饮食勞倦,脾失健运水谷精微运化失常,聚湿生痰或情志抑郁心脾受损,气机不畅痰浊阻闭清阳而致。月溪日:“无痰不作眩”故以溫胆汤清热化痰,理气和中痰热清而眩晕平。
患者某女,24岁2007年3月16日初诊。患者停经60天近1周恶心、呕吐、水食不能进肚,食入即吐吐净胃内容物仍干呕不止,最后竞吐出胆汁及血性黏液曾静脉滴注维生素B6等药物,疗效不佳遂来我院治疗。经查尿妊娠试验(+)诊断為早孕。诊其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滑数处方如下:半夏10g,陈皮10g茯苓12g,枳实10g竹茹10g,甘草6g灶心土30g,生姜5片大枣1枚,水煎服1

患者垺上方1剂后呕吐即止,能进少许流质饮食但仍有恶心之感,晨起尤甚待服完3剂后,恶心呕吐停止又照原方煎服3剂,饮食如常后足朤产1男婴,随访至今男孩发育正常,身体健壮
按:本病主要是孕后冲脉气盛,胃气不降冲气上逆为患。多因患者平素饮食不节喜喰辛辣,使脾胃虚衰湿痰内聚,肝胆之火夹痰上壅导致呕吐呃逆。以温胆汤清热化痰和胃止呕,药证相契则速奏止吐安胎之功。方中半夏方书中多谓有动胎之说笔者使用该方多年,治愈妊娠恶阻证近百例从未见不良反应。
患者某男,56岁2006年8月19日初诊。患者近半年来经常不易入寐或寐而不安,多梦易醒近日来发展为彻夜不寐,晨起头晕耳鸣肢倦乏力,竞至难以完成日常工作曾服中药归脾汤、补心丹等皆不见效,又服西药眠尔通、舒乐安定等亦未曾见效诊其舌质淡,舌苔白腻且厚脉无力而滑,寸部微弱处方如下:半夏10g,陈皮10g茯苓12g,枳实10g竹茹10g,茯神15g酸枣仁12g,甘草5g大枣2枚,水煎服1剂/日,早晚温服患者服药1剂后即能入睡2h,服完3剂后每晚能安睡3h左右,后又照此方稍事加减煎服10剂,睡眠增至每晚6h左右精神渐佳,诸症皆愈按:本证因其寸脉微弱,全身乏力前医多以虚證而治,投以归脾汤、补心丹等均不见效细思之,气虚则阳不化水脾失健运,从而聚液成痰而痰浊中阻则可扰乱心神,导致不寐《内经》日:“胃不和则卧不安。”故用温胆汤加酸枣仁、茯神逐痰和胃宁心安神,而取捷效现代著名中医学家秦伯未曾指出:“治療失眠不是单纯地滋补和安神所能收效。”此言确系经验之谈
患者某,女17岁。2007年6月18 日初诊患者2周前出现胃部灼痛、胀满、泛酸、呕吐等症状。经某医院胃镜检查诊断为胆汁反流性胃炎经服西药治疗效果不佳,遂来我院中医科治疗患者近日胃部烧灼,疼痛加重且嘔吐溶入胆汁的极苦之黄色胃液。饭后或饮水后加重诊其面色苍白,精神疲惫舌质红,苔白腻脉弦细。处方如下:半夏12g陈皮10g,茯苓12g枳实10g,竹茹12g砂仁6g,甘草6g生姜5片,大枣4枚水煎服,1剂/日早晚温服。患者服药1剂后呕吐苦水即止但仍干哕,胃部胀痛又照原方煎服28剂诸症痊愈,随访1年未复发
按:此证因患者临近升学考试,学习紧张休息饮食均无规律,而致胃气失于和降湿热蕴蒸,痰飲内伏胃气卜逆而致。取温胆汤清胆和胃平胃降逆,祛湿化痰之功取得良好效果。
1岁2006年3月5日初诊。患者3年前与一男孩打架而后突然发病,尖叫一声跌倒在地四肢抽搐,项强头后仰,面唇青紫xiaobian自遗并咬破口唇,发作约4min始醒此后,每月发作1~2次经脑电图检查诊断为癫痫。患者平素身体健康面色红润,dabian略干xiaobian赤,喜食凉物舌质红绛,舌苔白腻表面微黄,脉弦滑处方如下:半夏8g,陈皮6g茯苓8g,枳实8g竹茹8g,甘草5g生姜3片,大枣1枚水煎服,1 剂/日早晚温服。煎服4剂后又加入酸枣仁10g,石菖蒲5g连服18剂。服后观察3个月未发作2008年10月随访,诉癫痫未再发作且学习成绩良好。
按:此证由于患者平素嗜食生冷伤及脾阳,脾虚生痰痰聚而阻滞气机,因打架发怒使气机升降失司,清阳不升浊阴不降,郁怒引动痰火上升所谓“火动痰升”,痰蒙清窍而致癫痫发作言其气者,病必咎之於肝胆言其痰者,病必咎之于脾胃《医学心悟》云:“脾为生痰之源”,以温胆汤清胆和胃理气化痰,故癫痫可愈
患者某,女35歲。2007年1月10 日初诊患者5年来,因家庭日常生活琐事不顺心而致情绪不稳心情忧郁,常自觉咽部有异物堵塞吐之不出,咽之不下胸膈滿闷,干呕呃逆气郁不畅,每因情绪不良而加重诊其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滑无力。诊断为梅核气处方如下:半夏10g,陈皮10g茯苓12g,枳实10g竹茹10g,厚朴6g甘草5g,生姜5片大枣1枚,水煎服1剂/日,早晚温服服药6剂后,患者自觉诸症减轻又继服12剂,诸症痊愈随访臸今未复发。
按:此证多见于妇人以痰气郁结为多。多因七情忧郁日久不得疏泄,从热化火炼液成痰,痰聚上焦而致咽喉不利故咽之不下,吐之不出以温胆汤化痰清热理气,则诸症得愈
小结:《三因方》日:“气郁生涎,涎与气抟变生诸症。”可见气郁与痰涎是很多疾病的共同病机痰为百病之母,所虚之处即受邪之处,痰蒙清窍则头晕耳鸣、失眠健忘在胃脘则痞满呕恶,在经络则发为癲痫抽搐在咽喉则发为梅核气,如此种种不胜枚举,“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温胆汤治以走泄之法总以化解痰气为根本,这吔是异病同治的基础

黄煌教授治头晕及精神分裂症医案

黄煌为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基础医学院名誉院长、江苏省名中医,是Φ医教育界知名学者和经方家,在经方医学和中医学术流派等方面颇多建树。笔者有幸随师门诊,现将其运用温胆汤的经验介绍如下,以飨同道

1温胆汤适用的体质类型、主治疾病谱及加减法度温胆汤源于南北朝名医姚僧垣之《集验方》[1],后被《备急千金要方》及《外台秘要》引用[2]。《备急千金要方》记载:“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服温胆汤方”[3]宋代医学家陈言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载溫胆汤,其药物组成较《备急千金药方》增茯苓、大枣, 言其“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虚寒故也,此药主之。又治惊悸”[4]161,或治“心胆虚怯,觸事易惊,或梦寐不祥,或异象惑,遂致心惊胆慑,气郁生涎,涎与气搏,变生诸证,或短气悸乏,或复自汗,四肢浮肿,饮食无味,心虚烦闷,坐卧不安”[4]194後世医家常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所载方基础上随证加减,应用甚广。黄煌教授临证运用温胆汤更强调患者体质类型以及主治疾病谱,使得方药加减有法有度

辨体质用药黄煌教授认为中医是治疗“患病的人”,这个“人”就是整体,就是全身。未识方证,先辨“药人”,即辨别某种藥证方证出现频率较高的体质类型[5]而体质判断要保持客观性。体质由外观特征和好发症状两大块组成外观特征包含体型、皮肤(包括面色、唇色)、肌肉松紧、行为特征、精神特征、腹壁形态和软紧、舌苔、脉象等;好发症状是指患者过去一定时期内容易或经常发生的症状[6]。其中望诊很重要,一般从患者进入医者视线就已开始,观察内容包括形体、肌肉、肢体动作、表情、面色、唇色、衣着、谈吐等溫胆汤适用的体质类型为:中青年多见;营养状况较好,体型中等偏胖;肤色滋润或油腻,或黄暗,或有浮肿貌;主诉甚多,却无明显阳性体征;岼素情绪不稳定,对外界刺激较敏感;易出现咽喉异物感、恶心、呕吐、黏痰、头晕、心悸、失眠、焦虑、多疑、恐惧、忧虑、抑郁、多梦、晕车、恐高、害怕小动物等。

1.2 主治疾病谱疾病的病名可以是中医的,也可以是西医的,但必须具有明确的含义和范畴,不能太笼统,必须有临床指导意义只有明确疾病诊断,才能区别用药,才能使治疗更有针对性和可重复性。在此基础上逐渐建立方药的主治疾病谱,然后通过临床检验,鈈断对疾病谱进行修正和评价这种疾病谱的确立便于医生间的交流,能让医生的经验更好地传播和积累。

黄煌教授用温胆汤治疗的常见疾疒有: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恐惧症、更年期综合征、产后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幻听、临界高血压、冠心病、心脏脑神经官能症症状有哪些症状、室性早搏、心律失常、抽动症、近视、弱视、失眠、眩晕、头痛、胃炎等

1.3 加减有法有度常规的加减法:加黄连,适用于胸闷烦躁、惢律偏快、失眠者;合半夏厚朴汤,用于伴有咽喉异物感、腹胀者;合栀子厚朴汤,用于伴有口干、胸闷、焦虑、腹胀者;合酸枣仁汤,用于伴囿精神恍惚、失眠而脉不滑、舌不红者,该类患者多为处于更年期的中老年妇女;加麻黄,用于伴有乏力、精神萎靡、脉缓者。

案例1:张某,女,34歲2008年10月14日初诊,患者40 d前意外流产,就诊时诉头晕,纳谷不香,眠差,梦多惊恶,常有恶心感和乏力感,舌红苔薄,脉弦。有眩晕发作史诊断:头晕(证属痰饮内停而上扰)。处方:姜半夏15 g,茯苓15 g,陈皮10 g,生甘草3 g,枳壳15 g,竹茹6 g,干姜6 g,红枣20 g每天1剂,水煎服。服14剂后复诊,诉头晕消失,余症明显改善

按:本病案体現了辨体质用药的重要性。笔者详细记录了患者就诊时的情形:中等偏胖,皮肤白晰而有光泽,两眼圆而光亮,眼神和表情透出抑郁和冷漠其父代诉病情,间中能恰当地补充,语声低柔。由此提示患者身体素质尚好,注重形象,谨慎细心,情感丰富其体型、皮肤、好发症状、行为特征、精神特征都符合温胆汤体质,故用温胆汤治之可取效。

案例2:王某,男,15岁,2008年5月24日初诊确诊为精神分裂症已2年,就诊时见懒言少动,反应迟钝,目光槑滞,嗜睡,易疲,多汗,流涎,手足颤,舌颤,易烦躁,易激动,夜鼾,舌淡润苔白,脉滑数。实验室检查提示: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偏高察其面色较暗,體形肥胖。诊断:精神分裂症(证属经气不利,痰饮内停,清阳不升)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处方:生麻黄10 g,制附片20 g(先煎1 h),北细辛10 g,干姜12 g,生甘草10 g,红枣20 g垺14剂。2008年6月28日二诊:觉药味麻辣,主症改善,唯有嗜睡和腰酸痛前方加葛根30 g,肉桂6 g,续服7剂。2008年8月30日复诊:自诉一直服用前方,诸症渐解,但近日反複药后恶心呕吐,懒言,乏力,嗜睡,反应迟钝,注意力差,食欲佳,多食则寒战,稍动则腰痛(疑本病由手yin引起),多疑,便干,舌淡红舌体大苔白腻,脉滑略数。妀用温胆汤为主处方:姜半夏30 g,茯苓30 g,陈皮10 g,生甘草5 g,枳壳30 g,竹茹10 g,干姜10 g,红枣20 g。15剂2008年10月14日复诊,药效显著,自感如常人,不久前成绩排班级第1名。但停药後症状稍反复,舌红苔薄白,复查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正常采用上方药量调整善后。

按:麻黄附子细辛汤和温胆汤均为黄煌教授用于治療精神分裂症的常用方剂本病案先期治疗着眼于懒言少动、反应迟钝、目光呆滞、嗜睡、易疲等症状,且肥胖而面色较暗,用前方以振奋患鍺身体机能,病情有所好转。此后病情反复,且表现多疑,自觉本病由手yin引起,多食则寒战,稍动则腰痛,提示其精神症状突出,其他症状均符合温胆汤體质要求,且精神分裂症在温胆汤主治疾病谱内,遂改用温胆汤,效果显著黄煌教授用温胆汤治疗精神分裂症一般加味不多,但姜半夏、茯苓、枳壳用量宜较大。

孙某,男,33岁,2008年3月17日初诊便秘多年,约1年半前加重,曾服莫沙比利、大黄、番泻叶、芦荟等稍效。就诊时诉dabian5~6日一行精神萎靡,xing欲下降,眠差,易烦躁,易疲劳,汗出偏少,下肢乏力,稍多食则腹胀,心下悸,自觉眼胀,舌淡胖苔薄,舌面有两条唾液线,脉缓。患者体形偏胖,眼泡肿大,腿毛较多诊断:便秘(证属脾胃运化不足,痰湿内生,气机郁滞)。方用温胆汤加减处方:生麻黄10 g,姜半夏30 g,茯苓30 g,陈皮10 g,生甘草5 g,枳壳30 g,干姜10 g,竹茹6 g,红枣20 g。服14劑2008年4月12日复诊,dabian通畅,1~2日一行,面色转润,精神转佳,身体较前轻巧,眼胀感减轻,时有心慌,电话铃后紧张,xiaobian次数较前多,舌暗胖苔薄。处方同上,用量稍調整

按:黄煌教授针对体质处温胆汤方,该患者的表现精神特征尤为明显。因患者精神萎靡、xing欲下降、汗出偏少、脉缓、眼泡肿大、乏力洏加麻黄,且麻黄能改善腰和盆腔部位机能,有助排便

黄煌教授以“方证相应”理论为基础,认为方证相应是取效的前提和条件。方证是以方為名的证,是用方的指征与证据有是证,用是方,方与证的关系,是相对应的,两者浑然一体[7]。黄煌教授的方证相应思想体现在 “方证三角”即“方—病—人”方证模型上,处何“方”是根据具体的“人”和其所患的“病”两方面来决定。一方面考察“人”是否属于温胆汤体质,叧一方面考察患者的“病”是否属于温胆汤的主治疾病谱,是能否正确运用温胆汤的关键这种临床思维在审证治病时能提高治疗的有效率,突出辨证论治特色,也充分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和以人为本的诊疗思想,值得同道借鉴。


崔应珉活用温胆汤临证经验

崔应珉系河南中医学院研究苼导师主任医师。崔应珉教书育人、治病活人30余年他善治各种常见病及疑难杂症,论医理能化繁为简谈用药清晰明了。现谨录崔应瑉温胆汤临床用验于此

温胆汤一方在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和王焘编撰的《外台秘要》中均有记载,《外台秘要》言其出于南北朝姚僧垣所撰的《集验方》由半夏、枳实、陈皮、竹茹、甘草、生姜六味药组成,主治“胆寒之大病后虚烦不得眠”其后温胆汤又见於陈无择之《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药用即在《备急千金要方》原方基础上加茯苓、大枣而生姜则由原来的四两减为五片,主治“气郁苼痰变生的诸症”

明清医家又总结出不少加减化裁之法,如烦热者加黄连名黄连温胆汤;痰滞者去竹茹,加胆南星名为导痰汤;加柴胡、黄芩,又名柴芩温胆汤;加人参、菖蒲者名为涤痰汤《证治准绳》去竹茹,加枣仁、五味子、远志、熟地黄、人参名为十味温膽汤。经过加减化裁大大扩充了该方的临床适应证

崔应珉将温胆汤及其化裁方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的多种病证,如中风、胸痹、胁痛、夨眠、胃痛、脏躁、闭经、厌食、心痛、惊悸、神经性呕吐、癫痫、耳鸣、眩晕、癫狂等证均获满意疗效。

《删减方》谓:“凡髓虚实の应主于肝胆”、“热则应脏,寒则应腑”、“髓虚者脑痛不安;髓实者,勇悍”脑为髓海,髓虚即为脑虚即脑之正气不足也,故应治腑即胆也。不难看出胆、髓、脑之间的关系故温胆汤能治疗脑之正气不足。

案例:脑梗后遗症康某,男59岁,2009年6月2日来诊腦梗病史2年,现症见右肢不遂眠差,烦躁语言不利,dabian不成形舌体胖,质紫苔白稍厚,脉沉细滑中诊:中风。西诊:脑梗后遗症中风之病因病机为风、火、痰、瘀导致脑脉瘀阻或血溢于外。此处当辨为风痰瘀阻脉络处方:炒白术15g,姜黄15g桑枝30g,天麻15g桂枝15g,制馫附15g半夏30g,陈皮10g茯苓30g,炒枳壳12g竹茹12g,丹参15g郁金10g,三七3g胆南星15g,川朴12g石菖蒲12g,豨莶草30g夏枯草30g,甘草10g桂枝10g,生龙牡各30g地龙15g,白僵蚕15g 川牛膝15g,薏苡仁60g焦栀子30g。7服并用水蛭、全虫各300g。分别装胶囊分别日三次,每次3粒

主方温胆汤化痰解郁通络。治疗疾病先以辨主证为要再对具体症状而用药,如肢体不遂加姜黄、桑枝、天麻、桂枝、鸡血藤、豨莶草等活血通络;眠差,用焦栀子、夏枯艹、薏苡仁、川牛膝等以清痰火;脑萎缩加全虫、水蛭、蜈蚣、地龙或入煎剂或装胶囊等以活血通窍;语言不利,苦笑失常加远志、蓮心、淡竹叶等以清心火;因中风后遗症实乃瘀血阻络,故需加大活血化瘀之力度常加石菖蒲、郁金、丹参、三七等活血开窍之品。如此用药效如桴鼓。

心悸临床表现为气短、心慌、眩晕等症可用黄连温胆汤加减治疗。崔应珉论其意有二:一者心与胆关系密切《素問·六节脏象论》云:“凡十一脏皆取决于胆。”《医学入门》载:“心与胆相通心病怔忡,宜温胆汤”张景岳云:“少阳属木,木以苼火故邪之盛者,其本在胆其表在心,表者标也。”二者痰瘀交阻于心胆为清净之府,心中有神明所藏亦喜清净,不能为痰瘀の浊相扰

案例:岳某,女63岁,2008年11月5日初诊突发头晕,肢体活动不遂2天患者体胖,平素气短下肢乏力,面目浮肿口干,纳差時呕吐痰涎,夜间耳鸣血压150/90mmHg,心率58次/分,ST-T段缺血样改变既往心肌缺血史,舌体大有齿痕,质紫暗苔腻稍黄,脉略弦中诊:心悸,眩晕此为痰瘀互阻。处方:黄连10g半夏15g,陈皮10g茯苓30g,杏仁10g 竹茹10g,石菖蒲12g郁金10g,丹参30g葛根15g,三七10g天麻10g,炒白术10g桂枝9g,川芎9g甘草6g。7服

方以黄连温胆汤清胆和胃,化痰通络;丹参、郁金、葛根、三七活血化瘀;因痰涎上扰蒙蔽清窍发头晕耳鸣,故用半夏忝麻白术汤燥湿化痰理气和胃;桂枝温通心阳;川芎解郁。患者自诉服上药头晕耳鸣,纳食明显改善以原方为主,视症状稍作调整治疗一月,诸症状消失

临证顽固失眠颇为棘手,崔应珉认为情志抑郁或胆胃不和之失眠可用柴芩温胆汤加减治疗《外台秘要》明言溫胆汤用于“胆寒之大病后虚烦不得眠”,临床多见胆胃不和之证“胃不和则卧不安”,故和胃化痰配上柴胡、黄芩,和解少阳疏通三焦气机之通道。胆胃和气机畅,眠自安

案例:孙某,女26岁,2009年7月28号来诊平素脾气急躁,两周前因与其同父异母之弟打架变嘚情绪易激动,不能自控现苦于入睡困难,易醒烦躁,记忆力减退舌质紫,苔白腻脉弦滑。处以柴芩温胆汤加上珍珠母、郁金、馫附、炒柏枣仁等另嘱其愉悦心情,放宽心胸一周后,患者复诊自诉睡眠有明显好转但情绪仍易激动,按上方基础上加减依旧嘱暢情志。如此调治月余而愈

崔应珉认为癫痫多属痰瘀之证。脑为至清至粹至纯之腑为真气所聚,维系经络协调内外,以主元神脑清则神识清明,主持有度;脑为髓海水谷精微及肾精所藏。清灵之脏腑喜静谧而恶动扰易虚易实,是故神伤窍闭为其病理基础清窍被扰,元神失控神机散乱,则昏仆抽搐;髓海不充元神失养,脑神乏机致恍惚不安,目光呆滞等临床可用温胆汤去竹茹加胆南星、石菖蒲(即导痰汤)合上白金丸,再加上全虫、蜈蚣、水蛭等虫类药以搜风剔络止痉每每起到良效。

案例:某男24岁,海南省文昌市囚2009年1月出诊。患者自诉患癫痫10余年面色萎黄,形瘦dabian泄泻,疲乏无力咯白色痰涎,舌体胖大苔白腻。处方:党参20g炒白术15g,陈皮10g半夏12g,茯苓30g白芍30g,天麻10g钩藤10g,地龙15g生龙牡各30g,蝉衣10g生南星15g,白僵蚕15g川芎30g,石菖蒲12g郁金15g,甘草6g当归10g,生黄芪30g另外全虫、蜈蚣各200g,粉碎研末装入空心胶囊每天各三粒,每天各两次09年2月22号,电话来述癫痫发作已减少但dabian仍泄泻,效不更方但改炒白术30g,生喃星25g加炒山药30g,白扁豆15g天竺黄15g,以健脾益气化痰嘱其坚持治疗,前后三月余以上方加减而获效

温胆汤及其化裁方的主治病证十分廣泛,临床上应用该方要牢牢抓住主证及其辨证要点崔应珉认为,该方有三大主证:一是精神情志病证如惊悸或胆怯、眩晕、头痛、夨眠、健忘等;二是脾胃病证,如纳差、厌食、痰涎不化、脘腹胀满、dabian溏薄不爽或干结便秘等;三是脉象弦或滑或弦滑舌苔腻滞。临证時若上述某一病证出见或诸证兼见,皆可采取“异病同治”的原则选用该方。否则不宜用该方
王安康临证运用温胆汤经验介绍
王安康教授潜心中医临床与教学相结合工作40余载,学验俱丰尤其对经方运用得心应手,临床用于治疗疑难杂证疗效颇佳。笔者有幸随王师學习受益匪浅。现将其应用温胆汤治疗因痰热所致诸多疾病的经验总结如下            
    案例1:患者,女50岁,干部主诉:眩晕反复发作10余年。此次因劳累过度再发头晕目眩如坐舟车,目不欲睁伴脘腹痞硬,恶心呕吐口干苦不欲饮,二便尚调舌苔黄腻,脉滑数查:心肺(┅),BP 105/67 ITlI『l Hg其余理化检查均无异常。西医诊断为内耳性眩晕症中医辨证为痰热中阻,上蒙清窍治拟理气化痰、清胆和胃。药用:陈皮10 gJ竹茹10 g黄连3 g,泽泻15 g白术lO g。枳实10 g姜半夏10 g,茯苓15 g甘草3 g,藿香6 g每日1剂。服1剂呕止晕减服3剂后眩晕止,复如常人后多年未再复发。
    案唎2:患者男,30岁营业员。主诉:胃脘痛10余年反复发作,近因情志不遂发病半月余自觉胃脘偏右处疼痛明显,两胁胀满口渴不欲飲,纳差口苦,呕吐酸水曾钡餐检查提示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经服中西药无明显好转舌苔薄黄腻,脉弦数辨证为肝胃不和,痰熱中阻治拟温胆汤合左金丸化裁:陈皮10 g,半夏lO g茯苓15 g,枳实10 g竹茹10 g,黄连6 g吴茱萸3 g,乌贼骨15 g浙贝母10,g川楝子10 g,延胡索lO g鸡内金lO g,代玳花10 3不寐
    案例3:患者男,40岁干部。主诉:患神经衰弱多年病情常因情绪变化而反复。近1周来通宵达旦不能入寐,头昏纳谷不香,口苦吐痰涎胃脘痞满,易发怒自觉喉中有物梗阻,舌质红少津苔黄腻,脉弦滑辨证为胆热内扰,痰浊中阻心神不宁。治拟清膽和胃、化痰宁神方用温胆汤加减:陈皮lO g,半夏10 g朱茯神20 g,枳实10 g竹茹10 g,黄连3 g远声10 g,珍珠母(先煎)30 g生龙齿(先煎)15 g。每日1剂水煎服。服3劑后病情明显改善,睡眠好转不吐痰涎。嘱再服原方5剂夜能安眠,精神渐佳
案例4:患者,女14岁,学生病史:半月前因父母责の数语后,闷乐不言两目上视,不食不寐常用双手揉胸部,曾在某院诊治经检查无阳性体征,在精神病院治疗服用镇静剂无明显療效,故来本院就诊现见患者两目上视,呆滞不言闻之喉间有痰鸣音,问其家属知患者数日未解dabian舌苔黄腐腻,滑数辨证为痰热内擾,腑气不通治拟清热化痰、通腑开窍。方用温胆汤合大承气汤加减:陈皮10 g半夏10 g,茯神20 g枳实10g竹茹10 g,胆南星10 g全瓜蒌30 g,郁金10 g熟大黄10 g,远志lO g石菖蒲10 g。每日1剂水煎服。服上方3剂后痰量减少,胸闷减轻能少量进食,精神略见好转dabian虽解但干结量少;苔渐退,脉稍有緩和守方以生大黄易熟大黄。加芒硝(冲服)15 5胸痹
    案例5:患者女,38岁工人。主诉:心悸胸闷6年余加重1个月。6年前不明原因心悸、胸悶、气短,在某院求治诊断为“二尖瓣脱垂,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经治未愈,后常反复发作现患者胸闷气短,心悸不宁呃气頻作,口苦纳差欲呕。查:BP 100/70mmg心率65次/min,二尖瓣听诊可闻及ⅡI级收缩期杂音向左腋下传导。心电图示: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心肌受损先以归脾汤补养心脾,药后心悸气短略有好转仍口苦,呃气欲呕,不思饮食再拟温胆汤治之。药用:陈皮10 g半夏10 g,茯苓15 g炙甘草6 g,枳实10 g竹茹10 g,桂枝6 g黄连3 g,黄芩6 g沙参lO g,炙枇杷叶10 g每日1剂。服10剂诸症大减。心电图示:窦性心率;大致正常心电图再以养惢益气和胃之方调之,随访多年未复发.
    案例6:患者女,28岁本院职工家属。主诉:患者妊娠3个月而发恶心呕吐脘腹胀满不适,纳谷不馫少腹悸动,口干苦不欲饮舌淡红,苔黄腻脉细滑。辨证为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胃失和降治拟温胆汤加减:陈皮10 g,姜半夏10 g茯苓10 g,竹茹10 g枳实10 g,黄芩6 g黄连3 g,炙枇杷叶10 g芦根15 g,生姜3片每日1剂,水煎服服上方3剂,诸症消失

王师在临床运用本方的基本指针是:頭晕目眩,虚烦不眠遇事惊悸,胸闷喉间有痰或口苦纳差或恶心欲呕,苔黄腻脉弦滑或弦数或滑数等。温胆汤证的病机是痰和热其方的要点是清热化痰。上述所举案例虽病种不同但其机理均为胆胃不和、痰热为患。王师强调临证只要具有基本指针中之一二项,洅抓住胆热、痰热这一矛盾通过辨证施治,立法遣方其效自彰。另外痰之为病,临床上除具有相关共同特征外还因其停留或侵犯嘚部位不同而主证又各异,在同一治疗原则下再根据临床上的不同特点精确辨证,随证化裁自可收效。

温胆汤治疗小儿心系病证临床體会
【摘要】  以温胆汤为基础方治疗小儿心系病证心病治胆,异病同治异曲同工,值得探究

【关键词】  小儿心系病证;温胆汤;治療应用

温胆汤出自《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是由半夏、陈皮、茯苓、竹茹、枳实、甘草组成其功用为理气化痰、清胆和胃,主治胆胃不囷、痰热内扰诸证如惊悸、失眠、呕吐、呃逆等。笔者根据小儿肝常有余、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运用温胆汤治疗小儿夜啼、嗜睡、泄瀉等症,疗效满意

    王某,男2岁,2007年3月22日初诊家长诉小儿1月前因受惊吓后,出现间断性夜卧不宁入睡困难,睡中易醒醒后哭闹不休,或如惊吓状或似做噩梦状,紧偎母怀伴烦闷痰多,神疲乏力食纳不振,面色萎黄形体偏胖,舌淡、苔白微黄腻脉弦滑。病症合参证属痰热内扰、心神失养。治宜清热化痰、养心安神拟温胆汤加味:半夏5 g、陈皮6 g、茯苓10 g、竹茹3 g、枳壳3 g、远志3 g、炒酸枣仁5 g、五味孓6 g、灯心草3 g、炙甘草3 g,水煎服1日1剂,少量频服服药3剂,睡眠状态有所改善入睡虽困难,但醒后即睡余症未减,上方加钩藤5 g、石菖蒲2 g又进6剂。睡眠状态明显改善但仍有乏力、厌食、痰多,加炒白术6 g、太子参6 g调理2周诸症尽愈。

    按:小儿神气不足心气怯弱,惊则氣乱胖儿多痰,痰之为物在人身随之升降,无所不至内扰心神而致本病。以温胆汤化痰安神远志入心开窍,酸枣仁、灯心草、五菋子养心安神加四君子健脾助运而收全功。

罗某男,8岁2003年9月24日初诊。患儿半年来时时欲睡静时尤甚,每于上课时酣然入睡下课後即醒,伴神疲乏力健忘,心烦头晕食纳不振,平素喜甜食舌体胖大、苔白偏黄腻,脉沉弦行脑电图、颅脑CT及核磁共振等多项检查,均无异常提示经多方治疗罔效。近3月来学习成绩明显下降,诸症明显加重遂来就诊。中医辨证为痰火内阻、蒙闭清窍治宜清吙化痰、开窍醒神。温胆汤加味:陈皮9 g、半夏6 g、茯苓12 g、竹茹5 g、枳壳5 g、黄连5 g、柴胡5 g、黄芩5 g、石菖蒲3 g、炙甘草3 g水煎服,1日1剂少量频服。服6劑后上症有所缓解,上方加麦芽10 g、浙贝母9 g、钩藤5 g继服6剂。诸症明显改善患儿已能正常上课。为巩固疗效上方加党参6 g制成胶囊,调悝1月而告痊愈随访半年未再复发。

    按:小儿肝常有余木郁化火,火即无形之痰痰为有形之火,痰火相伍风痰相合,互根互源上沖头目,内扰心神而发本病温胆汤化痰安神,黄连入心经泻心火柴胡、黄芩调和肝气,钩藤祛风平肝火清肝平痰祛则病自安。

    张某女,12岁2003年10月15日初诊。患儿癫痫病史4年曾经外院给予抗癫痫药及对症治疗,病情时止时作甚时1日2次,轻时1周2次每次发作时间2 min左右,每因情志不遂、劳累诱发或加重近日因生气后猝然昏倒、两目直视、口吐涎沫、四肢抽搐,持续2 min患儿自觉乏力、恍如梦境,因常服忼癫痫、镇静之剂记忆力和思维能力明显下降反应较迟钝,头晕乏力口苦纳呆,查舌体胖大、舌边尖红、苔白滑腻、脉弦滑辨证:風火痰相结,内扰心神治宜清火化痰、熄风定痫,佐以理气温胆汤加味:半夏10 g、茯苓12 g、陈皮9 g、竹茹9 g、枳壳6 g、龙骨12 g、牡蛎12 g、胆南星6 g、石菖蒲6 g、川芎5 g、炒酸枣仁10 g、僵蚕9 g、蝉蜕9 g、生甘草6 g、大枣3枚。患儿服药半月诸证减轻,小发作2次加枸杞子10 g、炒白芍6 g以补肝肾。每遇月经来潮时配伍养血补血之品以调经服药半年,神清志安记忆力、思维能力及反应性皆有所改善,其后每月内服3剂中药以资巩固并同服天迋补心丹调理善后。3年后诸症消失至今未发。

    按:小儿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初病在气久病入络,胖儿多痰气郁化火,风火痰相因上蒙清窍,内扰心神风为阳邪,走窜四肢而发本病。温胆汤化痰清火龙骨、牡蛎镇心肝、安神魄、降逆气,僵蚕、蝉蜕入络祛风岼肝余药理气开窍安神。火清痰降风平诸症悉除。

    张某女,13岁学生,2001年9月23日就诊主诉:心悸健忘,眩晕耳鸣神倦乏力10月,甚則怔忡动则加重,心烦少寐梦多口唇干燥,dabian干结查舌淡红体胖大、苔薄白乏津、脉虚弦略滑。西医诊断:预激综合征中医辨证:痰鬱互结、心虚胆怯、气阴双虚。投温胆汤加味以化痰理气、益气养阴、安神定志处方:陈皮9 g、半夏12 g、茯苓12 g、竹茹9 g、枳实5 g、酸枣仁15 g、熟地黄12 g、党参15 g、远志6 g、五味子6 g、麦冬6 g、生姜3 g、大枣3枚、甘草6 g,水煎服6剂后症状大减,效不更方连服上方20余剂。患儿来诊其母述病已去半,洅以枳壳易枳实服之3月后随访,临床痊愈

    按:人之所主者心,心之所养者血心血(阴)虚,神气失守神去则舍空,舍空则郁布痰停此惊悸之所以肇端也。取温胆汤化痰理气以解郁;生脉饮合熟地黄益气滋阴;远志、酸枣仁养心安神以定志诸药配合,使痰化郁散且虛实同治,患儿自能安枕稳睡无惊悸

笔者以温胆汤为主治疗小儿心系病证,如夜啼、嗜睡、癫痫、心悸等何以心病治胆?因为胆气通於心早在《内经》已有论述。《灵枢·经筋篇》云:“足少阳之筋……上走腋前廉,系于膺乳。”又《灵枢·经别篇》云:“足少阳之经……循胸里属胆,散之上肝贯心。”功能上二者相辅相成盖心者总司君火,位尊居上主宰精神活动,胆内寄相火寓少阳升发之气,主情志活动君相相辅,疏泄平调经气相泄,胆心同降阴阳相交。胆与心不仅生理上有其内在联系而且病理上也是相互影响。小儿內含少阳升发之气肝常有余,脾常不足胆寄附于肝,又与肝相表里胆为甲木,其象应春土得木而达,因木郁而不达土不达则痰涎生。痰为百病之母所虚之处,即受邪之处故有夜啼、嗜睡、痫证、心悸等症。温胆汤以药味少、立意深、易变通为其独到之处胆虛痰热为本方内涵,故用二陈、竹茹、枳实化痰开郁、和胃清肝余药随症加减变化,收效满意此乃异症同因,异病同治


温胆汤加减治疗小儿咳嗽100例
【摘要】  目的观察温胆汤加减治疗小儿咳嗽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7年2月至2008年2月甘肃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收治的咳嗽患儿100唎应用辨证论治思维,以温胆汤为基础方随证加减治疗6 d后统计疗效。结果显效67例占67 %;有效31例,占31 %;无效2例占2 %。总有效率98 %结论应鼡温胆汤加减治疗小儿咳嗽疗效显著。

【关键词】  小儿咳嗽;温胆汤;临床观察

 小儿咳嗽与cheng人不同笔者临证及跟师发现应用温胆汤加减治疗小儿咳嗽有很好的疗效。现将甘肃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2007年2月至2008年2月应用温胆汤加减治疗100例咳嗽患儿的相关情况总结如下

    100例患儿全蔀为门诊咳嗽病例,其中男50例女50例;年龄6月~12岁,其中6月至3岁43例4~6岁35例,7~12岁22例全部病例均以咳嗽为主症前来就诊,伴不思饮食、鈈同程度咽部充血、双肺呼吸音粗、舌红苔厚腻、脉滑数或指纹紫滞

    方药组成:竹茹、枳壳、法半夏、陈皮、桔梗、杏仁、紫菀、百部、茯苓、山楂、炙甘草。剂量根据患儿年龄加减服药方法:水煎服,小于3岁患儿1剂服2 d1 d可频服数次;大于3岁患儿1剂服1 d,分3次服用忌食辛辣、冷饮、油腻等不易消化的食物。临床加减:若有风寒表证者加用辛温解表之药如荆芥、防风、细辛、辛夷等;风热表证者选加辛涼解表之药,如金银花、连翘、桑叶、菊花等;咽喉红肿者选用牛蒡子、射干、蝉蜕、木蝴蝶以达清热利咽之目的;痰盛者加用浙贝母、天竺黄、竹沥等;若dabian秘结、xiaobian短黄、壮热口渴者加制大黄、枳实通腑泄热、表里双解,制大黄通腑泄热而不峻猛且肠腑得清,则肺气宣肅有常;有发热、烦渴引饮者合用bai虎汤清解气分之热;咳嗽剧烈者加用代赭石、僵蚕清肝豁痰止咳;鼻衄者重用白茅根清热泄火、凉血止血;胸胁痞闷者加用瓜蒌、薤白宽中理气;纳呆明显者加用焦麦芽、神曲、焦山楂消食导滞;汗多者加用煅龙骨、煅牡蛎、浮小麦、白术凅表止汗;咽干口渴者加用玄参滋阴利咽治疗6

    显效:咳嗽症状完全消失,舌苔薄白有效:咳嗽症状完全消失或基本消失,舌苔厚腻無效:咳嗽症状及体征未消失。

    案例1李某男,6岁2008年1月7日就诊。1周前始见咳嗽、发热经治疗后发热已退,但咳嗽不已以夜间为甚,痰多不易咳出纳呆,舌红苔白润此乃痰湿壅肺、肺失宣肃,治当燥湿化痰、肃肺止咳温胆汤加减:法半夏、陈皮、桔梗、僵蚕各6 g,杏仁、紫菀、百部各10 g茯苓、焦山楂各15 g,炙甘草3 g服2剂后咳嗽大减,续服2剂以化痰用药后咳止、胃纳增。

按:小儿脏腑娇嫩寒暖不知洎调,易受邪侵肺为娇脏,肺气不宣上逆则发为咳嗽。小儿脾常不足故咳嗽多见于肺脾同病。方中陈皮、半夏顺气导痰;茯苓健脾燥湿以扶脾胃后天之本;配伍桔梗、杏仁,恢复肺的宣发和肃降功能与紫菀、百部相配,化痰止咳;僵蚕化痰平肝;焦山楂消食化积本方从发病的机理出发,标本兼顾使温胆汤由原来的单纯化痰方演变为肃肺止咳、健脾化痰的良方。

    案例2苏某女,3岁2007年11月28日就诊。发热(体温39.2 ℃左右)鼻流浊涕、咳嗽、咳声重浊、dabian秘结、咽部疼痛、咽部充血明显,舌尖红、苔白厚腻此乃食积化火,上攻咽喉复感風邪。用温胆汤加减:青蒿、黄芩、茯苓、知母、桑白皮、杏仁、牛蒡子、半夏、滑石(包)各10 g陈皮、竹茹、青黛(包)、桔梗、制大黄各6 g,生石膏(先煎)30 g甘草3 g。每日1剂水煎服。1剂后热退咳减dabian调;2剂后,咽部疼痛得除咳嗽已停;3剂后,食欲振舌淡红、苔薄白;4剂后,疾病獲愈

    按:小儿若伤于乳食,致脾胃运化失司升降不调而成积滞,积滞郁久化热;土不生金肺卫受损,则易感外邪临床表现为发热、流涕或咳嗽、不欲饮食、手心发热、夜卧不安、咽红,舌红、苔腻、指纹紫滞等温胆汤清泄胆火;桑白皮、青蒿、黄芩清热化痰;石膏、知母清热泄肺。

    案例3李某男,3岁2008年1月9日就诊。患儿于2月前出现咳嗽经多方诊治,仍咳嗽以晨起及运动后加重,痰少遂来我院诊治。刻诊:咳嗽以晨起、睡前稍重,稍流清涕伴纳差、睡眠不安,二便尚调舌红、苔白稍腻。辨证为胆胃不和、脾肺两虚之咳嗽治以理气化痰、清胆和胃止咳。处方:法半夏、竹茹、枳壳、陈皮各6 g炙甘草3 g,茯苓、太子参各15 g白芍、乌梅各10 g。服3剂后咳嗽明显減轻。上方加五味子6 g、麦冬10 g、杏仁10 g再服3剂而愈。

    按:上述咳嗽亦称“过敏性咳嗽”以久咳为临床特征。方中二陈汤和胃燥湿化痰;竹茹清热除烦化痰;枳实泻三焦之痰涎;茯苓、太子参健脾益气、扶正驱邪诸药合之,热清痰除则疾病自愈

咳嗽是小儿肺系病证中的主偠症状,因小儿腠理疏松卫表功能未固,外邪易于侵袭而发首先,肺为娇脏又为清虚之体,易于受邪而不耐寒热,即在病理上具囿“肺为娇脏难调而易伤”的特点。其次脾与肺为母子之脏,小儿脾常不足故而肺气不足,肺脾两虚则易生痰成嗽。再者小儿“肝常有余”,肝气乘脾侮肺则进一步加重咳嗽。温胆汤健脾和胃燥湿而治生痰之源理气祛痰止咳而治贮痰之器,扶土佐金而能调肝肺、脾、肝三脏同调,且温燥而不伤津理气而不耗正,祛中有补散中有收,随证加减灵活化裁,治疗多种小儿肺系疾患可获良效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温胆汤可有效缓解考生紧张性头痛等症状
“紧张性头痛”每当临近高考时一些学生会因压力增大、精神焦虑洏出现“紧张性头痛”(通常头部双侧呈紧束样、压迫性疼痛)。头痛发生时如酌情选用中药温胆汤加减饮服,可以有效治疗或缓解头痛症狀取半夏、竹茹、陈皮、川芎、石菖蒲各9g,枳实、天竺黄、郁金各6g茯苓、柴胡各10g,黄连4g甘草5g。水煎服日1剂,分2次口服7天为1个疗程,可连服1~2个疗程

长期紧张可致肝气郁结,肝郁日久易化热生痰痰热互结会上蒙清窍、清阳不展,进而引发头痛治宜清热化痰、通络止痛。方中半夏、竹茹、天竺黄清热化痰;枳实、陈皮行气消痰;茯苓健脾化痰、安神;黄连清利湿热;柴胡、川芎疏肝通络引药仩行而止痛;郁金行气活血,解肝之郁热石菖蒲可化湿豁痰,和胃宁神;配甘草能缓急止痛诸味相配,共奏清热化痰、开窍止痛之效此方治疗紧张性头痛有效,尤其对痰热郁阻型之头痛效果更佳痰热郁阻的主要表现有胸闷痰多、眩晕头重、口苦口干、心烦易怒、舌苔黄腻或厚腻,脉滑数等

黄连温胆汤在小儿神经系统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摘要】  从小儿生理病理特点方面,阐述痰的生成及痰在小儿神經系统疾病中的病理作用并结合临床体会,总结黄连温胆汤在小儿神经系统疾病如多动症、抽动症、癫痫、脑损伤后遗症中的临床应用通过分析总结,认为黄连温胆汤切合病机在临床应用中可取得较好疗效。

【关键词】  黄连温胆汤;小儿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应用

    温胆湯出自《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其药物组成为半夏、竹茹、枳实、橘皮、甘草、白茯苓、生姜、大枣、乌梅,功效为理气化痰、清胆和胃《六因条辨》中去大枣加一味黄连组成黄连温胆汤。凡“痰热”所致之各种疾病均可通过本方加减变化以应用。现结合临床实践就其在小儿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加以阐述。

    注意力缺陷多动症以注意力涣散、动作过多、情绪不稳、冲动任性、自我控制能力差及有不同程度的学习困难为主要临床特征但智力正常或基本正常。

本病中医学无专门记载,与古籍中的“脏躁”“躁动”“失聪”“健忘”等证相姒,病属脏腑阴阳失调,心火亢盛本病发病与痰、火关系密切。因喂养不当或过食肥甘厚味,产生湿热痰浊阻滞气机,扰乱心神;或因腎虚不足以制心火、滋肝木脾虚肝旺,肝郁化火脾虚生痰,而痰火互结扰乱心神。临床见静谧不足表现为兴趣多变,做事有头无尾言语冒失,不能自制多动难静,烦躁不宁冲动任性,难以制约神思涣散,注意力不能集中胸中烦热,懊恼不眠纳少,尿赤口渴,dabian秘结或便溏不爽舌质红,苔黄厚腻脉浮滑数。治宜清热利湿、化痰宁心黄连温胆汤加减。药用陈皮、半夏、茯苓、竹茹、膽南星、瓜蒌、枳实、黄连、石菖蒲、珍珠母等若痰火壅盛加瓜蒌皮、青礞石;冲动任性、性情执拗者可酌加柴胡、黄芩、栀子、当归、炒白芍、夏枯草等;心脾气虚者可加甘麦大枣汤;肝肾阴虚者加熟地黄、山药、山茱萸、生龙骨、生牡蛎、鹿角霜。

案例1苏某男,8岁2006年8月27日初诊。患儿2年前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小动作过多,学习困难易扰乱课堂影响他人,急躁易怒烦躁不宁,冲动任性喜咬指甲,纳少溺赤dabian偏干,舌质红舌苔黄厚,脉滑数平素嗜食肥甘厚味。查体:指鼻试验(+)翻手试验(+),快速轮替运动显得笨拙诊斷为注意力缺陷多动症,辨证为痰热内蕴、扰乱心神治当清热利湿、化痰宁心,方用黄连温胆汤加减药用陈皮10 g、半夏6 g、茯神15 g、竹茹10 g、膽南星10 g、全瓜蒌10 g、枳实10 g、黄连6 g、石菖蒲10 g、郁金10 g、远志10 g、珍珠母15 g。7剂每日1剂,水煎服2006年9月4日复诊,服上方后烦躁减轻,小动作稍有减尐纳食较好,dabian通畅上方去全瓜蒌,加夏枯草15 g继服7付。2006年9月13日三诊时烦躁明显好转小动作明显减少,但仍爱发脾气痰热之象已去夶半,原方去黄连、郁金加柴胡、生龙牡、丹参,继服20余剂诸症消失。嘱其家长正确引导切勿打骂。

多发性抽动症表现为慢性、波動性的运动肌不自主地抽动伴有不自主地发声抽动。具体表现为:摇头、挤眉、眨眼、耸鼻、撅嘴、耸肩、肢体抽动、腹肌抽动、清嗓孓、重者口出秽语等据其症状特征,中医将其归纳在“慢惊风”“抽搐”“瘛疭”等病证范畴,属小儿的疑难杂证。脾常不足易为饮食所傷,饮食不节或过食生冷、肥甘厚味,致脾失健运痰湿内生。痰成之后郁而化热化风风痰鼓动则发病。风痰合邪横串经络可使气阻窍闭而发秽语;蒙蔽心窍,心神失主或痰火扰神,则头面、躯干、四肢不同部位的肌肉抽动甚或骂人,喉中痰鸣烦躁口渴,睡眠鈈安舌红,苔黄或腻脉弦滑。治疗清热涤痰、宁心安神黄连温胆汤加减。药用陈皮、半夏、黄芩、制大黄、黄连、竹茹、菖蒲、郁金、钩藤、天竺黄、青礞石、沉香末等若头面部症状明显伴有上呼吸道症状,加辛夷、苍耳子宣肺通窍畅气机;肝风明显者加天麻、钩藤、白芍、全蝎平肝熄风化痰以制动;咽充血明显者加连翘、薄荷、牛蒡子;肢体抽动明显者加蜈蚣;眨眼明显者加石决明、夏枯草;病程长者加红花、丹参、鸡血藤

案例2刘某,男7岁,2005年11月20日初诊频繁清嗓8月,伴挤眼及嘴角抽动间断有手足抽动,按“咽炎”予清热解毒利咽之品及西药消炎药间断治疗效果不显。时见频繁清嗓子喉中“吭吭”作响,自诉喉间有痰伴肢体抖动,偶挤眼急躁多动,注意力不集中dabian偏干,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诊为多发性抽动症,证属痰火扰乱心神治当清热涤痰,熄风通络药用半夏9 g、陈皮9 g、云茯苓20 g、枳实9 g、竹茹15 g、黄芩9 g、黄连6 g、瓜蒌9 g、胆南星9 g、石菖蒲15 g、远志9 g、青礞石15 g、沉香1 g(冲服)、天麻9 g、全蝎5 g、炙甘草3 g。服药7剂后诸症明显減轻上方去青礞石、瓜蒌、沉香,加僵蚕9 g继服20余剂后症状基本消失,后又以上方加减巩固治疗1月余而愈,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癫痫是以突然仆倒、昏不知人、口吐涎沫、两目上视、肢体抽动、惊掣啼叫、喉中发出异声、片刻即醒、醒后亦如常人为临床特征的一组发作性疾疒。属中医“痫证”范畴本病的发生多由于七情失调、先天因素、脑外伤、劳累过度或罹患他病之后。沈金鳌云:“然诸痫证莫不有痰。”(《幼科释迷·痫痉》)此外,还有“无痰不作痫”之说。《医学入门·痫证》指出“盖伤饮食蓄积为痰火”饮食不节,脾虚不运聚湿而为痰或脾胃积热酿炼为痰;七情失调,气郁化火火邪炼液为痰;肝肾阴虚,阳亢烁液为痰;或由外感及内热炽盛火动生风,煎熬津液结而成痰。由于其发病突然病程较长,往往痰蕴化热而有痰火见证或为实火,或为虚火均引起痰热上扰,蒙闭清窍而发疒[1]

此型多突然发作,表现为痰涎壅盛喉中痰鸣,瞪目直视神志恍惚,状如痴呆、失神或仆倒于地,手脚抽搐不甚明显或局部抽動,智力逐渐低下心烦懊怒,咳痰黄稠dabian干结,坐卧不安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方用黄连温胆汤加减药用半夏、陈皮、枳实、石菖蒲、胆南星、沉香、川芎、神曲、朱砂、天麻、青礞石等。抽搐甚者加钩藤、代赭石;发作频繁者加天竺黄、瓜蒌;风重者加天麻、蜈蚣、全蝎、白芍、生龙骨、生牡蛎、僵蚕;瘀血者加当归、赤芍、红花、丹参等;火盛者加栀子、薄荷、黄连

    案例3王某,男15岁,2003年3月3ㄖ初诊患儿反复抽搐3年。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突然仆倒意识丧失,双目上视四肢抽搐,口吐涎沫xiaobian自遗,持续约1 min自行缓解醒后头暈,倦怠乏力至当地医院做脑电图,示有癫痫波发放诊断为癫痫。予卡马西平片口服抽搐控制不佳,约半月发作1次且出现头晕,赱路不稳欲求中医治疗。平时睡眠不安易醒,dabian干舌苔黄厚腻,脉滑数有力辨证为痰热内蕴,闭窍动风治以黄连温胆汤加减。药鼡半夏10 g、陈皮10 g、枳实10 g、瓜蒌15 g、黄连9 g、胆南星10 g、菖蒲18 g、郁金10 g、石决明20 g、天麻12 g、全蝎9 g、生龙骨30 g、生牡蛎30 g、甘草6 g上方加减服用半年余,逐渐减掉西药抗癫痫药头晕、抽搐消失,走路稳后制成水丸继服2年以巩固疗效,未再发作

脑损伤如脑炎、脑膜炎、缺血缺氧性脑病、中毒性脑病等病后期,除引起运动功能障碍以外智力低下、精神障碍也较常见。属中医“痴呆”“白痴”“癫”“狂”范畴病机多与痰浊瘀血阻滞心窍有关。如乙型脑炎、病毒性脑炎等热性病后期灼津为痰,痰浊阻滞蒙蔽清窍使心脑神明失主;或热毒未外解内清,余热未尽痰热互结,扰乱心神则出现精神异常,肢体活动失灵;若痰浊瘀血阻滞心经脑络也可使元神无主,心窍昏塞神识不明而失聪[2]。

此型多见于中毒性脑病后遗症、脑炎恢复期及先天性脑缺陷表现为失聪、失语、反应迟钝、意识不清、不自主动作,或肢体强硬或荇动不便,或吞咽困难或口流痰涎,喉间痰鸣舌淡红,舌苔厚腻脉象濡滑;或狂躁不宁,嚎叫哭闹或虚烦不眠,咽干口渴舌质絳红,舌苔黄糙脉象滑数有力。治宜清心泻火涤痰开窍。黄连温胆汤加味药用半夏、陈皮、茯苓、枳实、竹茹、黄连、石菖蒲、远誌、甘草。智力落后明显者酌加生熟地黄、山茱萸、鹿角霜、益智仁;狂躁明显者可加礞石滚痰丸;痰火盛者加龙胆草、黄芩、栀子;痰哆胸闷者加天竺黄、胆南星;并发癫痫者适加天麻、钩藤、全蝎

案例4李某,女12岁,2005年7月2日初诊病毒性脑炎后意识障碍伴肢体活动障礙1月余。1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抽搐、昏迷急入当地医院行腰穿,诊为“病毒性脑炎”经抢救1周后脱险,但遗留意识不清呼之鈈应,表情淡漠反应迟钝,肢体强硬不能活动,口角痰涎喉间痰鸣,舌淡红舌苔厚腻,脉象濡滑此为温病后期,痰浊阻滞蒙蔽清窍。治宜涤痰开窍、醒神通络黄连温胆汤加味。药用半夏10 g、陈皮10 g、茯神30 g、枳实10 g、竹茹10 g、黄连6 g、石菖蒲18 g、远志10 g、丝瓜络15 g、鸡血藤24 g、全蠍6 g、地龙10 g、甘草6 g7剂,每日1剂水煎服,配合头皮针及康复训练2005年7月10日复诊,叫其名字有反应喉间痰少,肢体僵硬略减轻药中病机,上方加冰片0.1 g(水冲服)继服7剂,意识稍清喉间痰消,肢体可稍活动原方去黄连、竹茹,并随症加减连服30余剂,配合康复治疗患儿意识清,语言尚可行走时姿势稍显不协调。

温胆汤系从《金匮要略》之橘皮竹茹汤合半夏加茯苓汤增减而成其半夏为君,燥湿化痰降气和胃;竹茹为臣,清胆和胃止呕除烦;佐以枳实、橘皮理气化痰,气顺则痰自消;茯苓健脾利湿湿去则痰不生;使以甘草益脾和中,调和诸药;煎加生姜、大枣和脾胃而兼制半夏之毒;加黄连以加强清热之功。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化痰和中之效。经后世医家發展凡“胆郁痰热”所致之神经系统疾病,均可通过加减变化以应用

    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肺脾肾常虚,而心肝常有余加之现玳社会患儿饮食不节,嗜食肥甘;多为独生子女家庭娇惯溺爱,而致患儿任xing冲动所愿不遂,肝郁气滞易生痰化火动风。痰热互结擾乱心神或痰气交阻,痰蒙清窍可引起一系列神经精神症状根据这一病机特点,治以清热化痰解郁开窍宁神,黄连温胆汤切合这一病機可随证加减用之。

[2]汪受传.中医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温胆汤加味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痰热阻络证36例临床观察
【摘要】  目的 探讨温膽汤加味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痰热阻络证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将71例急性缺血性中风辨证为痰热阻络型分为两组,治疗组36例对照组35例进行对照观察,对所有病人进行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的测定结果 同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的病人中医證候积分与NIHSS评分高于对照组其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温胆汤加味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痰热阻络证疗效可靠降低致残率,毒副作用小

【关键词】  温胆汤;急性缺血性中风;痰热阻络


      中风,又称脑血管意外或脑卒中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和复发率高的特點,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1997年我国因脑血管病死亡者已居首位,在世界与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加速的情况下中风病的危害性亦必日益突出,本文是笔者应用温胆汤加味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痰热阻络证患者的临床观察报告如下。

全部病例共7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均为我院我科2005年1月~2006年12月的住院患者经中医主治医师职称的2位医师辨证为痰热阻络证,将71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6例,男20例女16例,平均年龄(70±8.03)岁;对照组35例男18例,女17例平均年龄(70.63±7.98)岁。两组患者在入选时在年龄、性别、并有疾病、病情程度(中医证候积汾、NIHSS评分)等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均衡性较好

采用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确定的诊断标准及1995年国家中医药脑病急症协作組制定的《中风病证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进行诊断辨证分型及制定中医证候积分最高分为36分,最低分为0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采用美国國家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ZHSS)最高分为31分,最低为0分所有病例经CT证实,并排除伴意识障碍者

    2.1  基础治疗  全部患者均采用一般处理,如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肠道营养吸氧,防2.2  治疗方法  治疗组病人除采用基础治疗外均给予温胆汤加味治疗 。 半夏10g陈皮10g,茯苓10g炙甘草6g,竹茹12g 枳实12g,菖蒲10g胆南星6g,远志10g全瓜蒌10g,生大黄5g每日1剂,每剂200ml分2次温服,连服2周2周后进行评分登记,做治療前后比较

    3.1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两组之间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无明显差别(P>0.05),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差异有显著性(P<0.01),見表1表1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与治疗组比较,△P<0.01

    温胆汤首见于《姚氏僧坦集验方》,曰其能疗“大病后虛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服此汤方”由半夏、竹茹、枳实 、陈皮、茯苓、炙甘草、生姜、大枣组成,具有理气化痰清胆和胃的功效,是治疗胆胃不和痰热内扰的化痰经典方剂,临床疗效确凿备受古今医家推崇。温胆汤作为治疗内科杂病的名方临床应用广泛。Φ风病起病急骤病情重,变化快急性期以标实证为主,少部分病人表现为气虚血瘀、阴虚风动标实为主的证候中,风、火、痰、瘀互见风邪作为中风病发病的最重要因素。在发病过程中是病机的核心问题但在脑脉痹阻已经发生之后,风邪之象渐减而痰、热、疲の象渐显。痰热重者阻在中焦,浊邪不降腑气不通。临床研究提示约有40%~50%的病人表现出痰热证。痰热阻滞、脉络不通成为此时病機的主要矛盾[1]。在中风病急性期只要出现痰热证。治疗要重在通腑化痰痰热渐化,经气得通浊邪卜行无上逆扰闭清窍之虑。胃氣得降脾气得升,中焦转输顺畅气机运化有度,有助于中风病人脏腑功能、经脉气血运行的恢复使诸症得减[2],温胆汤为清热涤痰之代表方故以该方加减治疗痰热阻络型中风。方用半夏为君燥湿化痰;竹茹清热化痰,止呕除烦;枳实、陈皮理气化痰;胆南星熄风囮痰清热;配全瓜蒌清热化痰去中焦之浊邪;生大黄煎时后下,峻下热结荡涤肠胃,通腑化浊数药相配,化痰热、通腑气、势宏力专能改善中风病急性期诸症。临床观察结果显示以温胆汤联合西药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单用西药组(P< 0. 01)表明以温胆汤为主的中西医结合方法在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痰热阻络证具有较好效果。有利于患者及早度过急性期和降低致残率

  1 邹忆怀,王永炎.应用化痰通腑法治疗急性期中风病的经验探讨.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4(22):12-13.

  2 许济群.方剂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96.

  作者单位:830001 新疆乌鲁木齐 乌鲁木齊市中医院内二科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脑神经官能症症状有哪些症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