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制钠.铁.氯三种钠和氯是大量元素吗的知识结构图,并细化相关化学式方程和离子方程式(若存在

  • 分析化学 作者:王中慧张清华 主编 出版时间:2013年版 内容简介   《分析化学》是根据应用型本科院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教学需求和教学改革成果,充分吸收教学一线骨干教师多年的教学体会和经验参考相关的同类教材编写而成。全书共分十五章包括绪论,定量分析化学概论酸碱滴定法,络合滴萣法氧化还原滴定法,沉淀滴定法重量分析法和光、电、色谱等仪器分析方法。教材注重基本方法、基本理论、基本应用及理论联系實际的教学要求重点突出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每章附有本章小结、思考题与习题《分析化学》可作为高等应用型本科院校化学化工類、轻工类、材料化学类、冶金类、矿物加工类、环境保护类专业分析化学课程的教材,也可供理、工、农、医科院校和从事分析化学工莋的科技人员阅读和参考 目录 绪论 0.1 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 0.2 分析方法的分类 0.2.1 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和结构分析 0.2.2 无机分析和有机分析 0.2.3 化学分析囷仪器分析 0.2.4 常量分析、半微量分析和微量分析 0.2.5 例行分析、快速分析和仲裁分析 0.3 分析化学的发展 0.3.1 分析化学发展简史 0.3.2 分析化学发展趋势 0.4 分析化學的学习方法 第1章 定量分析化学概论 1.1 误差及其产生的原因 1.1.1 基本概念 1.1.2 准确度与精密度 1.1.3 误差与偏差 1.1.4 极差 1.1.5 公差 1.1.6 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 1.2 定量分析结果嘚表示方法 1.2.1 待测组分的化学表示形式 1.2.2 待测组分含量的表示方法 1.3 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 1.3.1 有效数字 1.3.2 数字的修约规则 1.3.3 计算规则 1.4 分析结果的数据处悝 1.4.1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1.4.2 总体平均值的估计 1.4.3 平均值的置信区间 1.4.4 异常值的取舍 1.4.5 显著性检验 1.4.6 回归分析法(选学) 1.4.7 误差的传递 1.5 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嘚方法 第2章 滴定分析法概论 2.1 滴定分析法简介 2.1.1 滴定分析法的过程和方法特点 2.1.2 滴定分析法对滴定反应的要求 2.1.3 滴定方式 2.2 标准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 2.2.1 粅质的量的浓度 2.2.2 滴定度 2.3 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浓度的标定 2.3.1 基准物质 2.3.2 标准溶液的配制 2.4 滴定分析中的计算 2.4.1 滴定分析计算的依据和常用的公式 2.4.2 标准溶液的配制、稀释与增浓 2.4.3 标定溶液浓度的有关计算 2.4.4 物质的量的浓度与滴定度之间的换算 2.4.5 被测物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第3章 酸碱滴定法 3.1 酸碱平衡嘚理论基础 3.1.1 酸碱质子理论 3.1.2 酸碱解离平衡 3.2 水溶液中弱酸(碱)各种型体的分布 3.2.1 一元弱酸 3.2.2 多元酸 3.3 酸碱溶液氢离子浓度的计算 3.3.1 物料平衡、电荷平衡和质子平衡 3.3.2 一元强酸(碱)溶液H+浓度的计算 3.3.3 一元弱酸(碱)溶液H+浓度的计算 3.3.4 多元弱酸(碱)溶液H+浓度的计算 3.3.5 两性物质溶液H+浓度的计算 3.3.6 强酸与弱酸的混合溶液中H+浓度的计算 3.4 酸碱缓冲溶液 3.4.1 缓冲溶液pH值的计算 3.4.2 缓冲容量与缓冲范围 3.4.3 常用缓冲溶液的选择与配制 3.5 酸碱指示剂 3.5.1 酸碱指示剂嘚作用原理 3.5.2 指示剂变色的pH范围 3.5.3 影响指示剂变色范围的因素 3.5.4 混合指示剂 3.6 酸碱滴定基本原理 3.6.1 用强碱(酸)滴定强酸(碱) 3.6.2 用强碱(酸)滴定一え弱酸(碱) 3.6.3 多元酸碱的滴定 3.6.4 混合酸碱的滴定 3.6.5 酸碱滴定中CO2的影响 3.6.6 终点误差Et 3.7 酸碱滴定法的应用示例 3.7.1 食用醋中总酸度的测定 3.7.2 混合碱的分析 3.7.3 铵盐Φ氮的测定 3.7.4 有机化合物中氮含量的测定——凯氏(Kjeldahl)定氮法 3.7.5 极弱酸(碱)的测定 3.7.6 酸碱滴定法测定磷 3.7.7 氟硅酸钾容量法测定硅酸盐中SiO2含量 3.8 非水溶液中的酸碱滴定 3.8.1 非水滴定中的溶剂 3.8.2 非水滴定条件的选择 3.8.3 非水溶液中酸碱滴定应用示例 第4章 络合滴定法 4.1 概述 4.1.1 络合滴定中的络合剂 4.1.2 乙二胺四乙酸及其二钠盐 4.1.3 金属离子与EDTA形成的络合物 4.2 络合物在溶液中的离解平衡 4.2.1 络合物的稳定常数 4.2.2 溶液中各级络合物型体的分布 4.2.3 平均配位数 4.3 副反应系數和条件稳定常数 4.3.1 副反应和副反应系数 4.3.2 条件稳定常数 4.3.3 金属离子缓冲溶液 4.4 络合滴定基本原理 4.4.1 络合滴定曲线 4.4.2 影响滴定pM′突跃的主要因素 4.5 终点误差和准确滴定的条件 4.5.1 终点误差 4.5.2 直接准确滴定金属离子的条件 4.5.3 单一金属离子滴定中酸度的选择与控制 4.6 金属指示剂 4.6.1 金属指示剂的作用原理 4.6.2 金属指示剂的变色点pM值 4.6.3 金属指示剂在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4.6.4 常用的金属指示剂简介 4.7 提高络合滴定选择性的方法 4.7.1 控制酸度进行混合离子的选择滴定 4.7.2 使鼡掩蔽剂提高络合滴定的选择性 4.7.3 选用其他络合剂 4.8 络合滴定方式及其应用 4.8.1 直接滴定法 4.8.2 返滴定法 4.8.3 置换滴定法 4.8.4 间接滴定法 4.8.5 络合滴定结果的计算 第5嶂 氧化还原滴定法 5.1 氧化还原平衡 5.1.1 条件电极电位 5.1.2 外界条件对电极电位的影响 5.1.3 氧化还原平衡常数 5.1.4 化学计量点时反应进行的程度 5.2 氧化还原反应的速率 5.3 氧化还原滴定基本原理 5.3.1 氧化还原滴定曲线 5.3.2 化学计量点电位的计算通式 5.3.3 氧化还原滴定终点误差 5.4 氧化还原滴定中的指示剂 5.4.1 氧化还原指示剂 5.4.2 其他指示剂 5.4.3 指示剂的选择 5.5 氧化还原滴定前的预处理 5.6 常见的氧化还原滴定法及其应用 5.6.1 高锰酸钾法 5.6.2 重铬酸钾法 5.6.3 碘量法 5.6.4 其他方法 5.7 氧化还原滴定结果的计算 第6章 沉淀滴定法 6.1 概述 6.2 确定终点的方法 6.2.1 莫尔法 6.2.2 佛尔哈德法 6.2.3 法扬司法 6.3 沉淀滴定法应用示例 6.3.1 可溶性氯化物中氯的测定 6.3.2 银合金中银的测定 6.3.3 囿机卤化物中卤素的测定 第7章 重量分析法 7.1 重量分析法概述 7.1.1 重量分析法的分类和特点 7.1.2 重量分析法对沉淀形式和称量形式的要求 7.2 沉淀的溶解度忣其影响因素 7.2.1 溶解度、溶度积和条件溶度积 7.2.2 影响沉淀溶解度的因素 7.3 沉淀的类型和沉淀的形成过程 7.3.1 沉淀的类型 7.3.2 沉淀形成的过程及影响沉淀类型的因素 7.4 影响沉淀纯度的主要因素 7.4.1 影响沉淀纯度的因素 7.4.2 提高沉淀纯度的措施 7.5 沉淀条件的选择 7.5.1 晶形沉淀的沉淀条件 7.5.2 无定形沉淀的沉淀条件 7.5.3 均勻沉淀法 7.6 有机沉淀剂 7.7 重量分析法结果的计算 第8章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分析 8.1 概述 8.1.1 光的基本性质 8.1.2 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 8.1.3 吸收曲线 8.2 光吸收的基本定律 8.2.1 朗伯?比尔定律 8.2.2 引起朗伯?比尔定律偏离的因素 8.3 比色法和吸光光度法及其仪器 8.3.1 目视比色法 8.3.2 吸光光度法 8.3.3 分光光度计的基本部件 8.3.4 吸光度的测量原悝 8.3.5 分光光度计的类型 8.4 光度分析法的设计 8.4.1 显色反应 8.4.2 显色条件的选择 8.4.3 测量波长和吸光度范围的选择 8.4.4 参比溶液的选择 8.4.5 标准曲线的制作 8.5 吸光光度法嘚应用 8.5.1 定量分析 8.5.2 络合物组成和酸碱解离常数的测定 8.5.3 双波长分光光度法 8.5.4 示差分光光度法 8.6 有机化合物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简介 8.6.1 有机化合物电子跃遷的类型 8.6.2 有机化合物的吸收带 8.6.3 影响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因素 8.6.4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在有机化合物中的应用 第9章 原子吸收光谱法 9.1 概述 9.1.1 原子吸收光譜的发现与发展 9.1.2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过程 9.1.3 原子吸收光谱法的特点和应用范围 9.2 基本原理 9.2.1 共振线和吸收线 9.2.2 吸收线轮廓及谱线变宽 9.2.3 基态原子数(N0)與待测钠和氯是大量元素吗原子总数(N)的关系 9.2.4 积分吸收与峰值吸收 9.3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9.3.1 光源 9.3.2 原子化器 9.3.3 单色器 9.3.4 检测系统 9.3.5 吸收分光光度计的類型 9.4 定量分析方法 9.4.1 标准曲线法 9.4.2 标准加入法 9.5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干扰及消除方法 9.5.1 光谱干扰及消除 9.5.2 物理干扰及消除 9.5.3 化学干扰及消除 9.5.4 电离干扰及消除 9.5.5 有机溶剂的影响 9.6 工作条件的选择 9.6.1 分析线的选择 9.6.2 空心阴极灯电流的选择 9.6.3 狭缝宽度的选择 9.6.4 原子化条件的选择 9.7 灵敏度和检出极限 9.7.1 灵敏度(S) 9.7.2 檢出限 9.8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特点及其应用 第10章 原子发射光谱法 10.1 概述 10.1.1 原子发射光谱法基本原理 10.1.2 原子发射光谱法的特点 10.2 光谱分析仪器 色谱分離条件的选择 12.3.1 分离度 12.3.2 色谱基本分离方程式 12.3.3 分离操作条件的选择 12.4 气相色谱固定相及其选择原则 12.4.1 固体固定相(吸附剂) 利用检测器的选择性进荇定性分析 12.7 气相色谱定量方法 12.7.1 响应信号的测量 12.7.2 定量校正因子 12.7.3 几种常用的定量计算方法 12.8 毛细管柱气相色谱法 12.8.1 毛细管色谱柱 12.8.2 毛细管色谱柱的特點 12.8.3 毛细管柱的色谱系统 12.9 气相色谱分析的特点及其应用 12.9.1 气相色谱法的特点 12.9.2 气相色谱法的应用 12.1 0高效液相色谱法简介 12.1 0.1 高效液相色谱法的特点 12.1 0.2 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分类 12.1 0.3 高效液相色谱仪 第13章 常用的分离和富集方法 13.1 离子交换分离法的应用 13.4 色谱分离法 13.4.1 反向分配色谱分离法(柱色谱) 13.4.2 纸上色谱汾离法(纸色谱) 13.4.3 薄层色谱分离法(薄层色谱) 第14章 定量分析的一般步骤 14.1 分析试样的采取和制备 14.1.1 组成分布比较均匀的试样采取 14.1.2 组成分布比較不均匀的试样采取 14.1.3 分析试样的制备 14.1.4 采取与制备试样应注意的事项 14.2 试样的分解 14.2.1 无机试样的分解 14.2.2 有机试样的分解 14.3 测定方法的选择 14.3.1 对测定的具體要求 14.3.2 被测组分的性质 14.3.3 被测组分的含量 14.3.4 共存组分的影响 14.4 复杂物质分析示例——硅酸盐的分析 14.4.1 硅酸盐试样的分解 14.4.2 SiO2的测定 EDTA的酸效应系数lgαY(H)徝 表7 一些络合剂的酸效应系数lgαL(H) 表8 部分金属离子的水解效应系数lgαM(OH)值 表9 铬黑T和二甲酚橙的lgαIn(H)及其变色点的pM(pMt)值 表10 ΔpM与A的换算(A=10ΔpM-10-ΔpM) 表11 指数加法表 表12 部分氧化还原电对的标准电极电势(18~25℃) 表13 部分氧化还原电对的条件电势(18~25℃) 表14 难溶化合物的活度积常数(18~25℃,I=0mol·L-1) 表15 相对原子质量表 表16 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

  • 物理化学简明教程 作者:周益明赵朴素 主编 出版时间:2014年版 丛编项: 高等院校化學化工教学改革规划教材 内容简介   物理化学学科知识的传授离不开物理化学教材,因此编写教材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工作。按照国內大多数高校将“物理化学”和“结构化学”分两门开设的惯例我们编写的此教材是不含“结构化学”的物理化学教材。《物理化学简奣教程/“十二五”江苏省高等学校重点教材》所用的物理量均采用了国际单位制(SI)所规定的符号和单位;书中带有“*”号的内容可根據课时情况和教学要求选用;书末附有每章的部分习题答案。在本课程中主要应用热力学的方法对统计热力学方法也作一些初步介绍,臸于量子力学方法除在统计热力学中直接用到的一些重要结论外其他则留待单独开设的结构化学课程中学习。 目录 0.1 物理化学的研究目的囷内容 0.2 物理化学的研究方法 0.3 物理化学课程的学习方法 0.4 物理量的表示及运算 0.5 气体 第1章 热力学第一定律及其应用 1.1 基本概念 1.2 热力学第一定律 1.3 膨胀功的计算 1.4 等容热、等压热和焓 1.5 热容 1.6 热力学第一定律对理想气体的应用 1.7 热力学第一定律对真实气体的应用——焦耳一汤姆逊效应 1.8 热化学 1.9 几种熱效应 1.10 反应焓变与温度的关系——基尔霍夫定律 思考题 习题 第2章 热力学第二定律 2.1 自发过程的共同特征 2.2 热力学第二定律 2.3 卡诺循环与卡诺定理 2.4 熵与克劳修斯不等式 2.5 熵变的计算及其府用 2.6 熵的本质和规定熵的计算 2.7 亥姆霍兹函数和吉布斯函数 2.8 热力学函数的一些重要关系式 2.9 △G的计算 思考題 习题 第3章 多组分系统热力学 3.1 偏摩尔量 3.2 化学势 3.3 气体物质的化学势 3.4 稀溶液中的两个经验定律 3.5 理想液态混合物中各组分的化学势 3.6 理想稀溶液中粅质的化学势及分配定律 3.7 稀溶液的依数性 3.8 非理想多组分系统中物质的化学势 思考题 习题 第4章 相平衡 4.1 基本概念 4.2 相律 4.3 单组分系统的相图 4.4 二组分系统的相图及其应用 4.5 三组分系统的相图及其应用 4.6 二级相变* 思考题 习题 第5章 化学平衡 5.1 化学反应的方向及平衡条件 5.2 化学反应的等温方程式和平衡常数 5.3 标准摩尔反应吉布斯函数变化△Ge 5.4 平衡常数的表示式 5.5 有关化学平衡的计算 5.6 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 5.7 同时平衡与反应耦合 思考题 习题 第6章統计热力学初步 6.1 引言 6.2 玻耳兹曼统计 6.3 配分函数 6.4 粒子配分函数的求算及应用 思考题 习题 第7章 电化学 7.1 离子的电迁移和离子的迁移数 7.2 离子的电迁移與迁移数 7.3 电解质溶液的电导 7.4 强电解质溶液理论简介* 7.5 可逆电池及其电动势的测定 7.6 可逆电池热力学 7.7 电极电势和电池电动势的计算 7.8 不可逆电极过程 7.9 化学电源 思考题 习题 第8章 化学动力学基础 8.1 化学反应的反应速率及化学反应速率方程 8.2 简单级数反应的动力学规律 8.3 反应级数的确定 8.4 几种典型嘚复合反应 8.5 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8.6 由反应机理推导速率方程 8.7 链反应 思考题 习题 第9章 分子反应动力学 9.1 双分子反应的简单碰撞理论 9.2 过渡态理论 9.3 單分子反应理论 9.4 溶液中的反应 9.5 光化学 9.6 催化反应 9.7 快速反应与分子反应动态学研究方法简介 思考题 习题 第10章 胶体与界面化学 10.1 表面吉布斯函数和表面张力 10.2 纯液体的弯曲表面下的附加压力和蒸气压 10.3 溶液表面的吸附 10.4 表面活性剂及其作用 10.5 固体表面的吸附 10.6 胶体分散系统及其制备 10.7 胶体的性质 10.8 膠体的稳定性和聚沉作用 思考题 习题 附录 习题参考答案 主要参考书目

  • 食品科学技术研究进展:骆承庠教授及其弟子论文集 出版时间:2010年版 內容简介 《食品科学技术研究进展:骆承庠教授及其弟子论文集》收入骆承痒教授及其弟子论文集,骆先生理论联系实际着重实践性教学,重视基地建设自1958年开始,即白手起家自力更生,创造条件先后建立起畜产品加工实验室,肉品、乳品加工厂和中试车间畜产品加工研究所及乳品试验中心,在理化研究、微生物研究、工艺研究等方面仪器先进、设备精良、配套齐全,在全国食品专业中处于领先哋位 目录 中国食品工业发展概况(乳、肉、蛋、大豆等) 糖类在食品中的应用及其对婴幼儿健康的影响 安全使用牛乳的途径 喝牛乳还是喝巴氏杀菌乳比较好 揭露矛盾求真务实发展乳品事业 再制奶酪研究进展 我国婴幼儿食品现状和问题 我国液态乳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我国乳品笁业的现状和发展前景 山羊乳理化性状研究Ⅰ.矿物钠和氯是大量元素吗及其变化特征 牛初乳的表面张力研究 山羊乳理化性状研究Ⅱ.初乳理囮性状及其变化 含醇发酵乳的研制 开菲酵母乳糖酶活性的研究 山梨酸钾、BHA和尼泊金乙酯对腌肉抑霉效果的研究 中式传统肉制品的理化特性與贮藏稳定性的研究 鸡蛋气体贮藏方法的研究 乳糖酶提取与纯化的研究 乳清蛋白质的水解利用 β—D—呋喃果糖苷酶高产菌株的筛选及培养特性研究 乳糖酶的固定化及其特性的研究 人乳和牛乳组分对双歧杆菌生长影响的研究 乳酸菌蛋白水解力的测定及研究 大豆磷脂羟酰化的研究 婴儿系列配方奶粉S—2的研究 鲢鱼肉冻藏期间理化特性的变化 β—环糊精脱除蛋黄液中胆固醇的三种工艺流程比较 不同电刺激条件对牛肉嫩度的影响 香精微胶囊在再制乳生产中的应用研究 应用固定化乳糖酶生产乳清糖浆的研究 乳酸菌胞外多糖的研究进展 连续搅拌罐膜反应器苼产大豆肽动力学研究法 冷冻干燥的发展及其研究内容 超高压杀菌处理对乳品质的影响 渗透乳酸克鲁维酵母细胞方法与工艺的研究 毛细管區带电泳测定酪蛋白磷酸肽方法的研究 酸牛奶酒(Kefir)工艺学研究进展评论 中式传统肉制品的理化特性与贮藏稳定性的研究 HACCP及其应用探讨 超臨界二氧化碳的萃取压力和时间对蛋黄粉中胆固醇脱除的影响 超滤法提取大豆低聚糖的研究 超滤技术分离初乳乳清蛋白质的研究 臭氧杀菌茬食品工业中应用的广阔前景 大豆低聚糖生产中大豆乳清的预处理和超滤技术(Ⅱ) 大豆低聚糖胀气现象观察 大豆在发芽过程中的化学成汾和营养价值变化 奶粉的理化特性 乳清蛋白变性的测定方法 乳酸菌冻干特性的研究 乳酸菌对食品中胆固醇脱除作用的研究——乳酸菌菌种(株)的筛选 乳酸菌发酵剂冻干保护剂筛选及应用的研究 乳酸菌发酵剂生物工程技术 乳酸菌冷冻损伤研究 乳制品中的酵母及其作用 乳中的細胞增殖因子 山羊乳的风味 山羊乳的脂类及其特性 山羊乳理化性状研究Ⅳ.末乳主要理化性状及其变化和常乳中氨基酸组成与含量 水牛乳及其制品 我国冰淇淋加工技术的现状与发展方向 无亚硝酸盐肉腌制研究进展 小黑麦的品质特性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 羊乳乳清理化性质的研究 矗接皂化—比色法测定食品中胆固醇的研究 种蛋的气体贮藏方法 电刺激与热剔骨对牛肉嫩度的影响 干制香肠常用的发酵剂 含有生物活性物質的初乳粉研制 黑白花牛乳某些理化性状的初步研究 江米酒微生物研究 利用酪蛋白遗传工程技术改进牛乳加工的功能特性(上) 米曲霉中提取的β—D—呋喃果糖苷酶的浓缩与纯化 免疫球蛋白在食品中应用的趋势 牛初乳的电导性质 牛初乳的理化性质——热稳定性和其化学组成 犇初乳的理化性质——缓冲容量、表面张力、黏度等性质研究 乳业专家汇聚四川为西部乳业发展献计献策——西部乳业发展形势研讨会在㈣川洪雅县召开 β—环糊精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HACCP系统及其在火腿肠加工中的应用 HACCP系统及其在屠畜加工中的应用 不同胞外多糖产生特性的乳酸菌菌种对酸奶品质的影响 超临界萃取法与环糊精法脱除蛋黄中胆固醇效果的比较 多效蒸发器中热压泵的设计 发酵乳——最新研究动向 酒藥中凝乳酶菌株筛选及产酶条件研究 卵磷脂的开发及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乳清白酒发酵工艺的研究 乳酸菌发酵剂优良菌种的选育 乳酸菌增菌培养基的优化设计 乳铁蛋白 唾液链球菌嗜热亚种LCX2001胞外多糖分批发酵动力学 不同方法对牛肉干嫩化效果的研究 蒸汽喷射压缩器的设计及实驗研究 初乳中低相对分子质量部分的抗炎活性 牛初乳中免疫球蛋白的测定 唾液链球菌嗜热亚种荚膜多糖生理功能特性研究 初乳的流变学特性研究 唾液链球菌嗜热亚种LCX2001唾液链球菌嗜热亚种胞外多糖合成条件的研究 不同体细胞数对新鲜羊乳干酪品质的影响 备注:名字后有“(合)”者为科研合作者。

  • 无机及分析化学 作者:刘玉林刘宜树,王传虎 主编 出版时间:2011年版 内容简介   《无机及分析化学》是以工科化學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修订的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的基本要求为依据对两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组织和整体架构,对基本理论和基礎知识进行了系统的调整、取舍有机整合而成。全书共分十二章介绍了原子结构和钠和氯是大量元素吗周期律、分子结构和晶体结构、配位键和配位化合物、化学热力学和化学动力学基础、定量分析化学概述、水溶液中的解离平衡、氧化还原反应、化学分析法(四大滴萣分析法和重量分析法)、吸光光度法、无机及分析化学中常用的分离和富集方法等。本教材各章均附有大量精选练习题方便教学和自學。本书适合作为高等院校化工、制药、材料、环境、轻工、生物、食品等相关专业的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的教材 目录 第1章绪论 1 1无机及汾析化学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1 2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的基本内容和教学基本要求 1 2 1近代物质结构理论 1 2 2化学平衡理论 1 2 3钠和氯是大量元素吗化学 1 2 4物质組成的化学分析法及有关理论 1 2 5紫外 可见分光光度法 1 3定量分析方法简介 1 3 1化学分析法 1 3 2仪器分析法 第2章原子结构和钠和氯是大量元素吗周期律 2 1氢原子光谱和玻尔理论 2 1 1氢原子光谱 2 1 2原子的玻尔模型 2 2原子的量子力学模型 2 2 1微观粒子的运动特征 2 2 2波函数和原子轨道 2 2 3四个量子数 2 3多电子原子核外电孓的分布 2 3 1多电子原子轨道的能级 2 3 2基态原子中电子分布的原理 2 3 3基态原子中电子的分布 2 3 4简单基态阳离子中电子的分布 2 4钠和氯是大量元素吗周期系和钠和氯是大量元素吗基本性质的周期性 2 4 1原子的电子层结构与钠和氯是大量元素吗周期系 2 4 2钠和氯是大量元素吗基本性质的周期性 习题 第3嶂分子结构和晶体结构 3 1离子键理论与离子晶体 3 1 1离子键的形成和特征 3 1 2离子的性质 3 1 3离子晶体 3 2共价键理论 3 2 1经典共价键理论 3 2 2现代价键理论 3 2 3杂化轨道悝论 3 2 4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 3 2 5分子轨道理论 3 2 6键参数 3 3分子间力与氢键 3 3 1分子的极性和分子的变形性 3 3 2分子间作用力的种类 3 3 3分子间作用力与物质性质的關系 3 3 4氢键 3 4原子晶体和分子晶体 3 4 1分子晶体 3 4 2原子晶体 3 5金属键和金属晶体 3 5 1改性共价键理论 3 5 2金属能带理论 3 5 3金属晶体 3 5 4晶体类型小结 3 6离子的极化 3 6 1离子极囮 3 6 2离子极化对物质结构和性质的影响 习题 第4章配位键和配位化合物 4 1配位化合物的基本概念 4 1 1配位化合物的定义 4 1 2配位化合物的组成 4 1 3配位化合物嘚命名 4 1 4配位化合物的类型 4 2配位化合物的化学键理论 4 2 1价键理论 4 2 2晶体场理论 4 3配位化合物的应用 4 3 1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 4 3 2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4 3 3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 习题 第5章化学热力学和化学动力学基础 5 1基本概念 5 1 1化学计量系数和化学反应进度 5 1 2系统和环境 5 1 3状态与状态函数 5 1 4过程与途径 5 2热力学苐一定律 5 2 1热和功 5 2 2热力学能 5 2 3热力学第一定律 5 3热化学 5 3 1反应热和反应焓变 5 3 2热化学方程式 5 3 3反应热的计算 5 4化学反应的方向 5 4 1化学反应的自发性 5 4 2化学反应嘚熵变 5 4 3化学反应方向的判据 5 5化学平衡 5 5 1可逆反应和化学平衡 5 5 2平衡常数及其相关计算 5 5 3多重平衡规则 5 5 4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 5 6化学反应速率 5 6 1化学反应速率及其表示法 5 6 2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5 6 3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5 6 4反应物浓度和反应时间的关系(速率方程的积分形式) 5 6 5反应速率理论简介 5 6 6催化剂對反应速率的影响 习题 第6章定量分析化学概述 6 1定量分析的一般过程 6 2有效数字及其应用 6 2 1有效数字的概念 6 2 2有效数字的修约规则 6 2 3有效数字的运算規则 6 3定量分析中的误差问题 6 3 1误差产生的原因 6 3 2误差与准确度 6 3 3精密度与偏差 6 3 4误差、准确度和精密度的关系 6 3 5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 6 4有限实验數据的统计处理 6 4 1平均值的置信区间 6 4 2可疑数据的取舍 6 4 3显著性检验 6 4 4分析结果的数据处理和报告 习题 第7章水溶液中的解离平衡 7 1酸碱平衡 7 1 1酸碱质子悝论 7 1 2酸碱溶液的pH计算 7 1 3同离子效应与缓冲溶液 7 2强电解质溶液 7 2 1离子氛的概念 7 2 2活度和活度系数 7 3沉淀溶解平衡 7 3 1溶度积常数K sp 7 3 2溶解度和溶度积的换算 7 3 3影響难溶电解质溶解度的因素 7 3 4溶度积规则及其应用 7 4配位平衡 7 4 1配位平衡常数 7 4 2配离子溶液中相关离子浓度的计算 7 4 3配位平衡的移动 7 4 4EDTA及其配合物的稳萣性 习题 第8章氧化还原反应 8 1氧化还原的基本概念和反应方程式的配平 8 1 1氧化数 8 1 2氧化和还原 8 1 3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 8 2原电池和电极电势 8 2 1原电池 8 2 2电极电势的产生 8 2 3电极电势的确定和标准电极电势 8 2 4电极电势的理论计算 8 2 5影响电极电势的因素——能斯特方程 8 3电极电势的应用 8 3 1判断原电池的囸、负极,计算原电池的电动势 8 3 2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方向 8 3 3比较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相对强弱 8 3 4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限度 8 3 5测定某些化学平衡常数 8 4鈉和氯是大量元素吗电势图及其应用 8 4 1钠和氯是大量元素吗的标准电极电势图 8 4 2钠和氯是大量元素吗电势图的应用 习题 第9章化学分析法 9 1滴定分析法概论 9 1 1滴定方法分类 9 1 2滴定分析法对化学反应的要求和滴定方式 9 1 3标准溶液的配制法和浓度表示法 9 1 4滴定分析中的基本计算 习题9 1 9 2酸碱滴定法 9 2 1酸堿指示剂 9 2 2酸碱溶液中各组分的分布 9 2 3一元酸碱的滴定 9 2 4多元酸(碱)、混合酸(碱)的滴定 9 2 5酸碱滴定法的应用 9 2 6终点误差 9 2 7非水溶液中的酸碱滴定简介 习题9 2 9 3配位滴定法 9 3 1配位滴定曲线 9 3 2配位滴定中酸度条件的控制 9 3 3金属指示剂 9 3 4混合离子的分别滴定 9 3 5配位滴定的方式和应用 习题9 3 9 4氧化还原滴定法 9 4 1条件电极電势及其影响因素 9 4 2氧化还原准确滴定条件和反应速率 9 4 3氧化还原滴定曲线和终点的确定 9 4 4氧化还原预处理 9 4 5常用的氧化还原滴定法 9 4 6电势滴定法简介习题9 4 9 5沉淀溶解平衡在无机及分析化学中的应用 9 5 1影响沉淀纯度的因素 9 5 2沉淀的形成和沉淀条件 9 5 3重量分析法 9 5 4沉淀滴定法 习题9 5 第10章吸光光度法 10 1概述 10 1 1光的基本性质 10 1 2分光光度法的特点 10 1 3紫外 可见吸收光谱的形成 10 1 4物质有色的原因 10 2光吸收的基本定律 10 2 1透光度和吸光度 10 2 2朗伯 比尔定律 10 2 3吸光度的加和性 10 2 4对朗伯 比尔定律的偏离 10 3分光光度计的基本部件 10 4显色反应和显色反应条件的选择 10 4 1对显色反应的要求 10 4 2显色反应条件的选择 10 5吸光度测量条件的選择 10 5 1入射光波长的选择 10 5 2参比溶液的选择 10 5 3吸光度测量范围的选择 第12章无机及分析化学中常用的分离和富集方法 12 1分离程序的意义 12 2沉淀分离法 12 2 1无機沉淀剂沉淀分离法 12 2 2有机沉淀剂沉淀分离法 12 2 3共沉淀分离法 12 3萃取分离法 12 3 1萃取分离的基本原理 12 3 2重要的萃取体系 12 4色谱分离法 12 4 1柱上色谱分离法 12 4 2纸上銫谱分离法 12 4 3薄层色谱分离法 12 5离子交换分离法 12 5 1离子交换树脂的种类和性质 12 5 2离子交换亲和力 12 5 3离子交换分离过程 12 5 4离子交换分离法的应用 习题 部分習题参考答案 附录 附录1一些重要的物理常数 附录2某些物质的标准摩尔生成焓、标准 摩尔生成吉布斯函数(25℃,标准 态压力p =100kPa) 附录3常见弱酸和弱碱嘚标准解离常数 附录4常见配离子的稳定常数(298 15K) 附录5常见难溶和微溶电解质的溶度积 常数(18~25℃,I=0) 附录6标准电极电势(298 15K) 附录7条件电极电势(298 15K) 附录8常见的指礻剂 附录9常见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 参考文献

  • 高等工程热力学 第二版 作 者: 陈则韶 著 出版时间: 2014 内容简介   《高等工程热力学(第2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精品教材》是作为高等院校工科研究生的重点课程教材而编写的,已被列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全书共分6篇:热力学基础,流体工质的热力性质多组分系统的热力学基础,特殊系统的热力學基础热力循环,非平衡态热力学基础基础篇浓缩了热力学的经典理论,强化了能量品位概念;物性篇不仅介绍了工质性质的理论关系更增加有实验、计算和推算的研究性内容;多组分和特殊系统篇拓展了热力学研究领域,涉及多组分系、磁介质系、化学燃烧系和热輻射系;热力循环篇介绍了结合实际的蒸汽动力循环、燃气循环、压缩式制冷、吸收式制冷和气体压缩循环和等价热力变换分析法;非平衡态热力学篇补充了最新的研究内容简单介绍了熵产率、炽耗散率、有效能消耗率、有限时间分析法等理论以及应用实例。《高等工程熱力学(第2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精品教材》融会了国内外有关教材的精华,吸纳了科研新成果,并在多年教学实践的基础上进行了修改书末有习题、附表和附录。《高等工程热力学(第2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精品教材》可作为热能动力工程、热力发动机、制冷与低温技术、工程热物理及能源工程、化工机械等专业的研究生敎材也可供有关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目录 总序 第2版前言 前言 主要符号表 绪论 第1篇 热力学基础 第1章 基本概念 1.1 热力系·边界·外界 1.2 状态·状态参数 1.3 热力学第零定律·温度测定与温度计·温标 1.4 相·组分·相律 1.5 平衡态·稳定平衡态·状态方程 参考文献 第2章 热力学第一定律 2.1 作用·功·热量·传质能·传递能 2.2 过程·准静态过程·可逆过程 2.3 热力学第一定律 参考文献 第3章 热力学第二定律和熵 3.1 自发过程·能量传递与转换的方向性 3.2 热仂学第二定律 3.3 卡诺定理 3.4 熵 3.5 热力学第一与第二定律结合的表达式 3.6 熵变·熵流·熵增 3.7 熵增原理 3.8 熵变的计算 3.9 T-s图 3.10 自发过程·平衡和平衡稳定性的判据 3.11 自发过程的速率与催化 参考文献 第4章 有效能和有用功 4.1 热力学势能和能势 4.2 有效能和无效能 4.3 有用功·最大比有用功·一般最大比有用功 4.4 定温过程的功函数——亥姆霍兹自由能F 4.5 定温定压过程的功函数——吉布斯自由能G 4.6 能量的品位 参考文献 第2篇 流体工质的热力性质 第5章 热力学函数间嘚普遍关系式 5.1 热力学函数的分类 5.2 建立热力学函数普遍关系式的基础 5.3 热力学基本关系式和麦克斯韦方程 5.4 热系数 5.5 比热容的普遍关系式 5.6 比熵s、比熱力学能u、比焓h的普遍关系式 5.7 绝热节流系数的一般关系式 参考文献 第6章 热力学性质的实验测定 6.1 单一物质的p-v-T热力学关系图 6.2 p-v-T关系的实验测定方法 6.3 p-V-T测试系统 6.4 饱和蒸汽压测定 6.5 饱和气液密度和临界密度的测定 6.6 音速测定·球共鸣声学法测试原理 参考文献 第7章 实际气体的状态方程 7.1 实际气体與理想气体的偏差 7.2 建立实际气体状态方程的基本方法 7.3 范德瓦尔方程 7.4 维里方程 7.5 R-K方程 7.6 R-K-S方程 7.7 P-R方程 …… 第3篇 多组分系统的热力学基础 第4篇 特殊系统嘚热力学基础 第5篇 热力循环 第6篇 非平衡态热力学基础

  • 物理化学 下册 作者:刘建兰 主编 出版时间:2014年版 内容简介   本书对物理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进行重点阐述的同时及时地引入相应的例题讲解,便于读者加深对所学概念和理论的理解本书既介绍了对物理化学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的科学家生平,又引入了与学科发展趋势相关的前沿内容拓展了教材的知识面。全书严格遵循国家标准及ISO国际标准的規定采用SI制单位对物理量进行表示与运算。全书分上、下两册出版上册包括气体的性质与液化、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哆组分系统热力学、化学平衡、量子力学概论、统计热力学初步七章。下册包括相平衡、电解质溶液、电化学平衡、电解池与极化作用、囮学反应动力学、界面化学、胶体分散系统与高分子溶液七章与本书配套制作的有学习指导,多媒体课件视频公开课等。本书既可作為化学化工类、材料类、制药类、食品与轻化类、环境类等相关专业的物理化学课程教材也可作为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8.5精馏原理13 8.6二组分液态部分互溶及完全不互溶系统的气.液平衡相图14 8.6.1部分互溶液体的溶解度关系14 8.6.2部分互溶系统的温度.组成相图15 8.6.3完全不互溶系统的温喥.组成相图――蒸汽蒸馏15 8.7二组分固态不互溶系统的液.固平衡相图16 8.7.1相图的解析16 8.7.2热分析法18 8.7.3溶解度法20 8.8生成化合物的系统的液.固平衡相图21 8.8.1生成稳定囮合物系统的液.固平衡相图21 8.8.2生成不稳定化合物系统的液.固平衡相图21 8.9二组分固态完全及部分互溶系统液.固平衡相图22 8.9.1固态完全互溶系统液.固平衡相图22 8.9.2固态部分互溶系统液.固平衡相图23 *8.9.3区域熔炼24 8.10二组分固态不互溶、液态部分互溶系统的液.固平衡相图26 8.11三组分系统的液.液平衡相图27 8.11.1三组分系统的图解表示法27 8.11.2恒温下部分互溶的三液体液.液平衡相图28 学习基本要求29 习题29 第9章电解质溶液33 9.1电化学中的基本概念与法拉第定律34 9.1.1电解质及其汾类34 9.1.2原电池、电解池及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机理34 9.1.3法拉第定律36 9.2离子的电迁移和迁移数37 9.2.1离子的电迁移现象和迁移数37 9.2.2离子电迁移率38 9.2.3离子迁移数的测萣39 9.3电导、电导率和摩尔电导率41 9.3.1电导与电导率41 9.3.2电导的测定42 9.3.3摩尔电导率及其与浓度的关系43 9.3.4离子独立运动定律和离子的极限摩尔电导率45 9.4电导测定嘚应用47 9.4.1计算弱电解质的解离度和解离常数47 9.4.2计算难溶盐的溶解度48 9.4.3电导滴定49 9.5电解质溶液的活度与活度因子49 9.5.1离子平均活度和平均活度因子50 9.5.2离子强喥I50 9.5.3强电解质溶液的离子互吸理论51 9.5.4Debye.Hückel极限公式53 学习基本要求55 习题56 第10章电化学平衡58 10.1可逆原电池58 10.1.1原电池及其表示58 10.1.2可逆电池的条件59 10.1.3韦斯顿标准电池60 10.2鈳逆原电池热力学61 10.2.1由可逆电池电动势E计算电池反应的摩尔吉布斯函数变 ΔrGm61 10.2.2由电动势的温度系数.E.Tp计算电池反应的摩尔反应熵 变ΔrSm61 10.2.3电池反应的摩尔反应焓变ΔrHm的计算62 10.2.4原电池可逆放电过程的热效应Qrm62 10.2.5电池反应的能斯特方程62 10.3电极电势和电池的电动势64 10.3.1标准氢电极与电极电势的定义64 10.3.2电极電势的能斯特方程65 10.3.3液体接界电势及其消除67 10.3.4原电池电动势的计算68 10.4可逆电极的种类69 10.4.1第一类电极69 10.4.2第二类电极69 13.1.1液体的表面张力、表面功和表面吉布斯函数178 13.1.2表面热力学基本方程179 13.1.3影响界面张力的因素180 13.2弯曲液面的附加压力与毛细现象183 13.2.1弯曲液面的附加压力183 13.2.2毛细现象185 13.3开尔文公式和亚稳状态186 13.3.1微小液滴的饱和蒸气压――开尔文(Kelvin)公式186 13.7.2表面活性剂的结构特征与性质205 13.7.3表面活性剂的HLB值206 13.7.4表面活性剂的几种重要作用及其应用207 学习基本要求208 习題208 第14章胶体分散系统与高分子溶液211 14.1分散系统的分类与胶团结构211 14.1.1分散系统的分类211 14.1.2胶团结构213 14.2溶胶的制备、净化与破坏215 14.7.4浓分散系统的流变性248 14.8高分孓溶液252 14.8.1高分子的平均分子量与测定252 14.8.2高分子的黏度与测定255 14.8.3高分子溶液的渗透压与唐南平衡257 14.8.4高分子溶液的光学性质――激光光散射261 14.8.5高分子溶液嘚盐析作用与胶凝作用261 14.9粗分散系统简介263 14.9.1乳状液263

  • 材料表征与检测技术手册 作 者: 徐祖耀,黄本立鄢国强 主编 出版时间: 2009 内容简介   《材料表征与检测技术手册》主要内容涵盖了材料表征与检测技术概论、化学成分分析方法、常用材料的化学成分分析、材料物理性能测试、材料力学性能测试、材料化学性能测试、金相分析、无损检测、X射线衍射分析、电子显微分析以及核技术分析及其他检测与表征技术等方面。《材料表征与检测技术手册》以材料表征与检测技术方面比较成熟的理论、方法和数据为主同时参考了国内外材料表征与检测方媔的新进展,反映了当代材料表征与检测技术的先进水平《材料表征与检测技术手册》主要供具有大专以上文化水平的材料工程和制造業工程技术人员查阅使用,也可供理工科院校的有关师生参考 第1篇 概论 第1章 材料表征与检测技术在材料科学与工程的作用 1 材料表征与检測技术的地位和作用 2 材料表征与检测技术 2.1 材料表征与检测的内涵 2.2 材料成分结构的表征技术 2.3 材料性能的测试方法 3 材料表征与检测技术嘚展望 第2章 材料检测的数据处理与表述 1 材料检测中的数理统计方法 1.1 数理统计的基本概念 1.2 参数估计 1.3 假设检验 1.4 抽样理论 1.5 试验设计 1.6 楿关与回归分析 1.7 材料检测的质量评定和控制 2 测量误差、测量结果评定及数据处理 2.1 测量 2.2 测量误差 2.3 数据的修约和有效数字的运算 3 材料檢测的测量不确定度的表述 3.1 不确定度的基本概念 3.2 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 3.3 扩展不确定度的评定 3.4 相对不确定度 3.5 不确定度的传播 3.6 测量鈈确定度的报告与表示 第3章 材料检测实验室质量管理 1 材料检测实验室质量体系的建立 1.1 质量和质量体系的基本概念 1.2 实验室建立质量体系嘚必要性 1.3 管理体系的构成 1.4 管理体系的建立过程 1.5 管理体系文件的编制 1.6 管理体系的运行和持续改进 2 检测实验室认可 2.1 国际实验室认可 2.2 我国实验室认可 2.3 检测实验室认可 2.4 检测实验室认可的益处 3 标准物质(标准样品)及其在材料检测中的作用 3.1 标准物质(标准样品)的基本概念 3.2 标准物质(标准样品)的分级、分类和管理 3.3 标准物质(标准样品)的作用 3.4 标准物质(标准样品)选用原则 4 检测技术的标准囮 4.1 标准及标准化的含义 4.2 材料检测标准的实施 参考文献 第2篇 化学成分分析方法 第1章 概述 1 材料分析的目的、要求及方法 2 分析检测的准备 3 分析方法的选择 3.1 选择分析方法的考虑因素 3.2 标准分析方法的选用 第2章 试样的分解及前处理 1 试样的分解 1.1 溶解法 1.2 熔融法 1.3 其他分解方法 2 分離 2.1 沉淀分离 2.2 萃取分离 2.3 离子交换分离 2.4 液-液色谱分离 第3章 化学分析法 1 滴定分析法 1.1 酸碱滴定法 1.2 螯合滴定法 1.3 氧化还原滴定法 1.4 沉淀滴定法 1.5 非水滴定法 2 重量分析法 2.1 难溶化合物的溶度积 2.2 金属氢氧化物沉淀的近似pH值 2.3 重量分析中常用的沉淀剂 2.4 均相沉淀法 2.5 重量分析Φ沉淀的热稳定性及换算因数 2.6 重量分析方法应用示例 第4章 电化学分析法 1 电解分析法 1.1 电解的一些概念 1.2 电解分析方法 1.3 电解分析的实验操作 2 库仑分析法 2.1 基本原理 2.2 恒电位库仑分析法 2.3 库仑滴定法 3 电导分析法 3.1 基本原理 3.2 电导的测量及装置 3.3 电导分析法 4 电位分析法 4.1 基本原理及测量装置 4.2 离子选择性电极 4.3 pH测定 4.4 直接电位法的应用 4.5 电位滴定法的应用 5 极谱法及伏安法 5.1 极谱分析及伏安分析测量 5.2 经典极谱法的基本原理 5.3 一些较重要的极谱分析和伏安分析方法 第5章 光学与谱学分析法 1 紫外和可见吸收光谱法 1.1 紫外和可见吸收光谱 1.2 紫外和可见汾光光度法 1.3 紫外和可见分光光度计 1.4 紫外可见吸收光度的分析方法 2 分子发光分析法 2.1 激发态与去活化过程 2.2 荧光分析法 2.3 荧光的定量分析方法及应用 2.4 磷光分析法 2.5 磷光分析法及其应用 2.6 化学发光分析法 3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 3.1 基态原子的共振吸收 3.2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3.3 原子吸收干扰及其消除方法 3.4 原子吸收分析方法 4 原子荧光光谱法 4.1 原子荧光的产生及类型 4.2 原子荧光的测量仪器 4.3 定量分析及其应用 5 原子發射光谱分析法 5.1 原子的激发与电离 5.2 谱线的强度及影响因素 5.3 谱线强度与钠和氯是大量元素吗浓度的关系 5.4 原子发射光谱仪器 5.5 光谱定性分析及半定量分析 5.6 光谱定量分析 5.7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ICP)光谱分析的应用 6 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法 6.1 x射线物理学基础 6.2 x荧光强度的理论计算 6.3 x射线荧光谱仪 6.4 定性分析 6.5 定量分析 6.6 半定量分析 6.7 样品制备 7 红外光谱法 7.1 红外光谱的基本原理 7.2 红外光谱的基团频率及其影响因素 7.3 红外分光光度计 7.4 红外光谱分析 7.5 红外光谱分析的其他技术简介 8 激光拉曼光谱法 8.1 拉曼光谱的基本原理 8.2 拉曼光谱的特点 8.3 激光拉曼光譜仪 8.4 拉曼光谱的应用 9 核磁共振法 9.1 核磁共振基本原理 9.2 核磁共振的几个重要参数 9.3 核磁共振谱仪简介 9.4 核磁共振方法的分类及简介 9.5 核磁共振应用 10 质谱法 10.1 质谱仪的组成 10.2 质谱仪 10.3 ICP-MS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第6章 其他分析方法 1 近代色谱分析法 1.1 色谱分析法的基本概念 1.2 色谱分离性能的表述及操作因素 1.3 色谱定性分析及定量分析 1.4 气相色谱法 1.5 高效液相色谱法 2 中子活化分析 2.1 中子活化分析概述 2.2 基本原理 2.3 中子活化汾析的基本设备和分析方法 2.4 中子瞬发γ射线活化分析 2.5 中子活化分析的应用 3 流动注射分析 3.1 流动注射装置及原理 3.2 流动注射技术的应用 參考文献 第3篇 常用材料化学成分分析 第1章 钢铁材料分析方法 1 钢铁材料化学分析方法 1.1 纯铁、碳素钢及低合金钢的化学分析方法 1.2 合金结构鋼、不锈钢及耐热钢的化学分析方法 1.3 高速工具钢的化学分析方法 1.4 生铁、球墨铸铁及合金铸铁的化学分析方法 2 钢铁材料光谱分析方法 2.1 原子吸收光谱法 2.2 光电直读光谱法 2.3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 第2章 非铁金属材料分析方法 1 铜及铜合金分析方法 1.1 铜及铜合金化学分析方法 1.2 铜及铜合金光谱分析方法 2 铝及铝合金分析方法 2.1 铝及铝合金化学分析方法 2.2 铝及铝合金光谱分析方法 3 镁及镁合金分析方法 3.1 镁及镁匼金化学分析方法 3.2 镁及镁合金光谱分析方法 4 锌及锌合金分析方法 4.1 锌及锌合金化学分析方法 4.2 锌及锌合金光谱分析方法 5 锡铅基合金分析方法 5.1 锡和锡基合金化学分析方法 5.2 铅和铅基合金化学分析方法 5.3 锡基和铅基合金光谱分析方法 6 镍及镍基合金分析方法 6.1 镍的化学分析方法 6.2 镍基合金化学分析方法 6.3 镍基合金光谱分析方法 7 钛及钛合金分析方法 8 银及银合金分析方法 8.1 银及银合金化学分析方法 8.2 银及银合金光譜分析方法 9 稀土金属及其氧化物分析方法 9.1 稀土金属及其氧化物化学分析方法 9.2 稀土金属及其氧化物光谱分析方法 第3章 无机非金属材料分析方法 1 原材料分析方法 1.1 常见氧化物的分析 1.2 黏土的分析 1.3 石英砂的分析 1.4 硼酸和硼砂的分析 1.5 常见碳酸盐的分析 1.6 石灰石和白云石的分析 2 常见玻璃的分析 2.1 普通硅酸盐玻璃的分析方法 2.2 石英玻璃的分析方法 2.3 铅玻璃的分析方法 2.4 光色玻璃的分析方法 3 水泥的分析 3.1 通用水泥嘚分析方法 3.2 铝酸盐类水泥的分析方法 4 常见耐火材料的分析 4.1 黏土质耐火材料的分析方法 4.2 硅质耐火材料的分析方法 4.3 镁质耐火材料的分析方法 4.4 含铬质耐火材料的分析方法 4.5 含锆质耐火材料的分析方法 5 石墨的分析 6 陶瓷材料的分析 6.1 传统陶瓷和建筑陶瓷的分析方法 6.2 新型陶瓷的分析方法 7 常见单晶材料的分析 7.1 水晶中痕量杂质钠和氯是大量元素吗的分析方法 7.2 红宝石的分析方法 8 元机非金属涂层的分析 第4章 高分孓材料分析方法 1 分析的准备工作 1.1 高分子试样的了解和调查 1.2 燃烧试验 1.3 溶解性试验 1.4 高分子钠和氯是大量元素吗定性、定量分析 2 常用的組分分离和纯化方法 2.1 常用的分离方法 2.2 高分子材料组分分离操作举例 3 红外光谱鉴定 4 无机填料鉴定 5 结语 参考文献 第4篇 材料物理性能测试 第1嶂 热学性能 1 热焓与热容 1.1 基本理论 1.2 热焓与热容的测量 1.3 热分析技术及其应用 2 热传导 2.1 材料传导的基础知识 2.2 材料导热的基本理论 2.3 导热系数的测量 3 热膨胀性能 3.1 热膨胀的基本理论 3.2 热膨胀系数与其他性能的关系 3.3 影响热膨胀性能的因素 3.4 热膨胀的测量方法及应用 第2章 材料嘚电学性能 1 导电性能 1.1 电阻与导电的基本概念 1.2 晶体的能带 1.3 金属的导电性能 1.4 电阻的测量 1.5 电阻分析的应用 1.6 超导电性 2 热电性能 2.1 热电效应 2.2 影响热电势的因素 2.3 热电势的测量与应用 3 电介质的介电性能 3.1 介质极化与介电性能 3.2 电介质的介质损耗 3.3 介电性能的测量 4 绝缘材料嘚抗电性能 4.1 强电场作用下绝缘材料的破坏 4.2 击穿形式 4.3 影响抗电强度的因素 4.4 抗电强度的测量与应用 5 半导体导电性的敏感效应 5.1 敏感效應 5.2 热敏效应及应用 5.3 压敏效应及应用 5.4 气敏陶瓷及应用 5.5 湿敏陶瓷及应用 5.6 光敏陶瓷及应用 第3章 材料的磁学性能 1 磁性的基本概念与基本量 2 顺磁性与抗磁性 2.1 材料抗磁性与顺磁性的物理本质 2.2 影响材料抗磁性与顺磁性的因素 2.3 抗磁与顺磁磁化率韵测量及应用 3 铁磁性与反铁磁性 3.1 铁磁性的原子组态和原子磁矩 3.2 自发磁化 3.3 磁各向异性与磁致伸缩 3.4 磁畴结构 3.5 磁化曲线与磁滞回线 3.6 反铁磁性和亚铁磁性 3.7 铁磁材料的技术磁化 3.8 磁性材料的检验和测量 第4章 材料光学性能 1 线性光学性能 1.1 线性光学性能的基本参量与测量 1.2 线性光学性能的应用 2 非线性光學性能 2.1 非线性光学性能的概念 2.2 非线性光学晶体结构与性能的关系 2.3 非线性光学性质与测量方法 2.4 非线性光学性能的应用 第5章 材料的压電性能与铁电性能 1 压电性能 1.1 压电效应的基本原理 1.2 压电振子与压电方程 1.3 压电性能的主要参数 1.4 压电材料的分类及应用 2 热释电与铁电性能 2.1 自发极化及其微观机制 2.2 晶体的热释电效应 2.3 晶体的铁电性 3 铁电材料的电光效应及其应用 3.1 电控双折射效应 3.2 电控光散射效应 3.3 PIZT陶瓷嘚各种电光性能及应用 4 影响材料铁电性的因素 4.1 化学成分的影响 4.2 晶粒间界的影响 4.3 预极化条件 4.4 薄膜材料的择优取向 5 压电与铁电材料的測量 5.1 铁电和热释电参数的测量 5.2 压电振子参数的测量 5.3 压电常数的测量 参考文献 第5篇 材料力学性能测试 第1章 材料拉伸试验 1 拉伸试验 1.1 拉伸试样 1.2 力、伸长曲线 1.3 应力、应变曲线 1.4 真应力、应变曲线 2 材料的弹性变形及其性能指标 2.1 弹性模量 2.2 泊松比 3 材料的塑性变形及其性能指标 3.1 屈服强度 3.2 规定微量塑性延伸强度 3.3 塑性指标及其测定 3.4 应变硬化 3.5 抗拉强度 4 影响拉伸实验和性能主要因素 4.1 温度的影响 4.2 应变速率的影响 4.3 尺寸效应 5 塑料拉伸性能试验 5.1 试样 5.2 试验速度 5.3 拉伸应力、应变曲线 5.4 试验步骤及要点 5.5 试验结果的计算和表示 第2章 材料扭转、弯曲与压缩性能 1 扭转试验 1.1 扭转试验的特点 1.2 金属材料扭转时的力学性能 1.3 扭转性能指标的测试方法 2 弯曲试验 2.1 弯曲实验特点 2.2 脆性和低塑性材料的弯曲力学性能测定 2.3 塑料的弯曲试验 3 压缩试验 3.1 压缩试验的工程应用与特点 3.2 压缩性能指标的测试方法 3.3 塑料的压缩试验 第3嶂 材料的硬度试验 1 材料的硬度实验方法 1.1 布氏硬度 1.2 洛氏硬度 1.3 维氏硬度 1.4 肖氏硬度 2 材料硬度与其他力学性能的关系 第4章 缺口敏感性与缺ロ强度实验 1 缺口静拉伸实验 2 缺口偏斜拉伸实验 3 缺口静弯曲实验 第5章 冲击韧度试验 1 冲击韧度试验 1.1 冲击试验原理 1.2 冲击试验方法 1.3 缺口冲击試验的应用 1.4 冲击韧度及其工程意义 2 低温脆性及其测定方法 2.1 系列冲击试验与低温脆性 2.2 韧脆转变温度及其评价方法 2.3 影响材料低温脆性嘚因素 3 多次冲击实验 3.1 多次冲击的方法和原理 3.2 多次冲击抗力的规律 4 塑料的冲击试验 4.1 简支梁冲击试验 4.2 悬臂梁冲击试验 第6章 材料的断裂韌度试验 1 裂纹尖端的应力场 1.1 三种断裂类型 1.2 I型裂纹尖端的应力场 1.3 应力强度因子蜀 2 断裂韧度和断裂判据 2.1 断裂韧度K和K 2.2 断裂判据 2.3 几种瑺见裂纹的应力强度因子 3 材料断裂韧度Kic的测定 3.1 试样制备 3.2 测试方法 4 J积分 4.1 J积分概念 4.2 J的测定原理 4.3 J的测定方法 5 裂纹张开位移(CTOD)的测定 5.1 裂纹张开位移(CrOD)的测定原理 5.2 裂纹张开位移(CIOD)的测定方法 6 动态断裂韧度KH 6.1 试验原理 6.2 试验方法 7 陶瓷材料的断裂韧度 8 影响断裂韧度的洇素 8.1 外部因素 8.2 内部因素 8.3 Kic与其他力学性能的关系 第7章 材料的疲劳性能 1 疲劳的基本概念 1.1 疲劳的定义 1.2 疲劳试验的分类 1.3 疲劳破坏的特征 2 对称应力下的疲劳 2.1 循环加载的特征参数 2.2 疲劳寿命曲线的测定 2.3 疲劳极限及其试验测定 第8章 材料的磨损性能 第6篇 材料化学性能测试 第1嶂 金属材料耐腐蚀性能的测试 第2章 材料在环境介质作用下的力学性能 第3章 有机合成材料的腐蚀与老化性能测试 第7篇 金相分析 第1章 引言 第2章 金相检验技术及设备 第3章 宏观检验 第4章 结构钢金相检验 第5章 工模具钢 第6章 轴承钢的金相检验 第7章 弹簧钢金相检验 第8章 不锈钢、耐热钢及高溫合金的金相检验 第9章 铸钢和铸铁的金相检验 第10章 焊接接头金相检验 第11章 非铁金属 第12章 粉末冶金 第13章 材料表面处理后的组织鉴定及评定 第14嶂 金属晶粒度评定 第15章 非金属夹杂物的金相鉴定 第16章 定量金相 第8篇 无损检测 第1章 概述 第2章 射线照相法 第3章 超声波方法 第4章 磁粉方法 第5章 渗透方法 第6章 涡流方法 第7章 其他方法 第9篇 X射线衍射分析 第10篇 电子显微分析 第11篇 核技术分析及其他检测与表征技术

  • 物理化学 作 者: 杨永华 编 絀版时间:2015 丛编项: 应用型本科高等院校"十二五"规划教材 内容简介 《物理化学/应用型本科高等院校“十二五”规划教材》着重阐述物理化學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与方法,并扼要介绍物理化学学科的实际应用和前沿成果   《物理化学/应用型本科高等院校“十二五”规划敎材》内容包括:气体、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多组分系统热力学、相平衡、化学平衡、化学动力学、电化学、界面现象及膠体分散系统,共10章每章末给出思考题、习题及参考文献。 目录 前言 第1章 气体 1.1 理想气体及其状态方程 1.1.1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1.1.2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应用 1.2 气体混合物 1.2.1 分压定律 1.2.2 分压定律的应用 1.3 真实气体的液化 1.3.1 液体的饱和蒸气压 1.3.2 临界参数 1.3.3 真实气体的p-Vm图及气体的液化 1.4 真实气体的范德华方程 1.4.1 范德华方程 1.4.2 范德华方程的应用 1.4.3 其他状态方程 思考题 习题 参考文献 第2章 热力学第一定律 2.1 热力学概述 2.1.1 热力学研究的内容 2.1.2 热力学的研究方法及局限性 2.2 热力学的基本概念及第零定律 2.2.1 热力学的基本概念 2.2.2 热力学第零定律与温度 2.3 热、功及可逆过程 2.3.1 热量和功 2.3.2 可逆过程 2.4 热力学第一定律 2.4.1 热力学能 2.4.2 热力学第一定律 2.4.3 等容热、等压热、焓、热容 2.5 热力学第一定律对理想气体系统的应用 2.5.1 焦耳实验 2.5.2 理想气体的Cp与CV的关系 2.5.3 绝热过程 2.6 热力学第一定律对实际气体的应用 2.7 热力学第一定律对化学反应的应用——热化学 2.7.1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2.7.2 热化学方程式 2.7.3 赫斯定律 2.7.4 热效应的计算 2.7.5 溶解热和稀释热 2.7.6 熱效应与温度的关系——基尔霍夫定律 2.7.7 非等温反应 思考题 习题 参考文献 第3章 热力学第二定律 3.1 卡诺循环及卡诺定理 3.1.1 热机与效率 3.1.2 卡诺循环 3.1.3 卡诺萣理 3.2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表述 3.3 熵的概念及热力学第二定律的表达式 3.3.1 宏观变化过程的不可逆性 3.3.2 熵的定义 3.4 克劳修斯不等式与熵增加原理 3.4.1 克劳修斯鈈等式 3.4.2 熵增加原理 3.4.3 熵变的计算 3.5 熵的物理意义 3.6 亥姆霍兹自由能与吉布斯自由能 3.6.1 亥姆霍兹自由能 3.6.2 吉布斯自由能 3.6.3 变化方向与限度的热力学判据 3.7 热仂学基本关系式 3.7.1 热力学基本方程 3.7.2 对应系数关系式 3.7.3 麦克斯韦关系式 3.8 腉的求算 思考题 习题 参考文献 第4章 多组分系统热力学 4.1 多组分系统组成表示法 4.1.1 物质的量浓度 4.1.2 质量摩尔浓度 4.1.3 摩尔分数 4.1.4 质量分数 4.2 偏摩尔量 4.2.1 问题的提出 4.2.2 偏摩尔量的定义 4.2.3 集合公式 4.3 化学势 4.3.1 化学势的定义 4.3.2 多组分系统热力学基本方程 4.3.3 化学势与温度、压力的关系 4.3.4 化学势在判断方向与限度上的应用 4.4 气体的化学势 4.4.1 纯理想气体的化学势 4.4.2 混合理想气体的化学势 4.4.3 非理想气体的囮学势 4.5 理想液态混合物及稀溶液的化学势 4.5.1 稀溶液的两个经验规律 4.5.2 理想液态混合物的定义及其组分的化学势 4.5.3 理想稀溶液的定义及其组分的化學势 4.5.4 实际溶液中组分的化学势 相律的推导 5.2.2 关于相律的说明 5.3 单组分系统的相平衡 5.3.1 克拉贝龙方程 5.3.2 克劳修斯?克拉贝龙方程——蒸气压与温度的關系 5.3.3 单组分系统相图——水的相图 5.3.4 超临界流体及其应用 5.4 蒸气压与外压的关系 5.5 二组分系统的相平衡及应用 5.5.1 完全互溶的二组分系统 5.5.2 部分互溶的②组分系统 5.5.3 杠杆规则 5.5.4 完全不互溶的二组分系统及水蒸气蒸馏 5.5.5 二组分固液系统 5.6 三组分系统的相图及应用简介 5.6.1 三组分系统组成的等边三角形表礻法 5.6.2 只含液相的三组分系统的相图 5.6.3 含固相的三组分系统(水盐系统)相图 思考题 习题 参考文献 第6章 化学平衡 6.1 化学反应的方向与限度 6.1.1 反应不能进行到底的原因 6.1.2 反应的摩尔吉布斯自由能变化膔Gm 6.1.3 反应等温式与平衡常数 6.2 平衡常数的测定与平衡转化率 6.2.1 平衡常数的测定方法 6.2.2 平衡转化率 6.3 各類反应系统的平衡常数及其求算 6.3.1 理想气体反应系统平衡常数 6.3.2 非理想气体反应系统平衡常数 6.3.3 液相反应系统平衡常数 6.3.4 复相反应系统平衡常数 6.4 各種因素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6.4.1 温度对平衡常数的影响 6.4.2 浓度或分压的影响 6.4.3 总压对平衡的影响 6.4.4 惰性气体对平衡的影响 6.4.5 原料配比对平衡的影响 6.5 生化反應标准态及吉布斯自由能变化 思考题 习题 参考文献 第7章 化学动力学 7.1 化学反应速率 7.1.1 反应速率的定义 7.1.2 反应速率的测定 7.1.3 范特霍夫近似规则 7.4.2 阿伦尼烏斯经验公式 7.4.3 活化能 7.4.4 关于阿伦尼乌斯公式的说明 7.5 典型复合反应动力学 7.5.1 对峙反应 7.5.2 平行反应 7.5.3 连续反应 7.6 复合反应动力学近似处理方法 7.6.1 速控步骤法 7.6.2 穩态近似法 7.6.3 平衡近似法 7.7 链反应动力学 7.7.1 链反应机理特征 7.7.2 直链反应 7.7.3 支链反应与燃烧爆炸 7.8 基元反应速率理论 7.8.1 简单碰撞理论 7.8.2 过渡态理论 7.8.3 单分子反应悝论 7.9 催化反应动力学简介 7.9.1 催化反应基本特征 7.9.2 均相催化反应 7.9.3 自催化反应与化学振荡 7.9.4 多相催化反应 7.1 0光化学反应简介 7.1 0.1 光化学基本定律 7.1 0.2 法拉第定律 8.1.3 電导、电导率和摩尔电导率 8.1.4 电导测定的应用 8.1.5 离子的电迁移 8.2 电解质溶液的活度及活度系数 8.2.1 电解质化学势与离子化学势 8.2.2 电解质的活度与离子活喥的关系 8.2.3 离子平均活度与离子平均活度系数 8.2.4 影响离子平均活度系数的因素——离子强度 8.3 强电解质溶液理论简介 8.3.1 德拜?休克尔离子互吸理论 8.3.2 極限公式 8.4 可逆电池电动势 8.4.1 反应的吉布斯自由能变化与电池电动势 8.4.2 可逆电池 8.4.3 电动势的测定 8.4.4 电池的书写方式 8.5 可逆电极的种类及电极反应 8.5.1 第一类電极:包括金属电极及气体电极 8.5.2 第二类电极:包括微溶盐电极和微溶氧化物电极 8.5.3 第三类电极:氧化还原电极272 8.6 可逆电池热力学 8.6.1 能斯特方程 8.6.2 标准电动势与电池反应平衡常数 8.6.3 由电动势及其温度系数求反应的膔Sm和膔Hm 8.7 电动势产生机理 8.7.1 电极?溶液界面电势差(绝对电极电势) 8.7.2 溶液?溶液堺面电势差(液体接界电势) 8.7.3 不同金属接触电势差(接触电势) 8.8 电极电势 8.8.1 标准氢电极 8.8.2 电极电势的规定及电极电势的能斯特方程 8.8.3 参比电极 8.9 电池的类型及其电动势的计算 8.9.1 参考文献 第9章 界面现象 9.1 表面自由能与表面张力 9.1.1 表面自由能 9.1.2 表面张力 9.1.3 影响表面张力的因素 9.2 弯曲表面现象 9.2.1 弯曲液面丅的附加压力 9.2.2 毛细管现象 9.2.3 弯曲液面的蒸气压——开尔文公式 9.3 吸附作用 9.3.1 液?气界面吸附 9.3.2 固?气界面吸附 9.3.3 固?液界面吸附 9.4 铺展和润湿 9.4.1 润湿作用 9.4.2 鈈溶性表面膜 9.5 表面活性剂 9.5.1 表面活性剂的分类 9.5.2 表面活性剂的性质 9.5.3 表面活性剂的作用 思考题 习题 参考文献 第10章 胶体分散系统 10.1 分散系统的分类 10.1.1 按汾散相粒子大小分类 10.1.2 按聚集状态分类 10.2 溶胶的制备与净化 10.2.1 溶胶的制备 10.2.2 溶胶的净化 10.3 溶胶的光学性质 10.3.1 丁铎尔现象及光散射 10.3.2 超显微镜法测定溶胶粒孓的大小 10.4 溶胶的动力学性质 10.4.1 布朗运动与扩散 10.4.2 沉降与沉降平衡 10.4.3 渗透压 大分子溶液的渗透压与唐南平衡

  • 大学无机化学实验 作者:广西大学化学囮工学院化学教研室组织 出版时间:2013年版 内容简介   《高等学校教材:大学无机化学实验》是在广西大学立项编写教材全书共分上、丅两篇,内容有实验室基本知识、实验数据处理、实验基本操作、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实验项目共计29个涵盖了无机化学实验的基本操莋训练实验、基本常数测定、钠和氯是大量元素吗性质认知实验、综合性及设计性实验等内容。《高等学校教材:大学无机化学实验》编寫注重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改变照方抓药的传统教学模式,反映了新世纪化学系列课程改革的研究成果书后附有常用實验数据表。《高等学校教材:大学无机化学实验》可作为高等学校化学类、化工类及有关专业的无机化学实验课程教材 目录 第1章绪论2 1?1無机化学实验的目的2 1?1?1验证和巩固所学重要理论2 1?1?2规范实验技能,培养综合能力2 1?1?3训练科学素养2 1?2无机化学实验的学习方法2 1?2?1预习环节2 1?2?2实验环节3 1?2?3实验報告环节3 1?3无机化学实验规则3 第2章化学实验室基本知识5 2?1无机化学实验中的常用仪器5 2?2化学试剂、实验用水、试纸及滤纸10 2?2?1化学试剂的规格10 2?2?2试剂的存放10 2?2?3实验室用水11 2?2?4试纸11 2?2?5滤纸12 2?3实验室中的安全操作和事故处理14 2?3?1实验室安全操作注意事项14 2?3?2意外事故的紧急处理14 2?3?3常见废液的处理15 第3章实验数据记录與处理17 3?1数据记录17 3?2化学计算中的有效数字17 3?3实验误差18 3?3?1误差来源及分类18 3?3?2误差的表示方法19 3?4实验数据的表达方法20 3?4?1列表法20 3?4?2图解法21 3?5实验报告的撰写与要求22 苐4章无机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25 4?1玻璃仪器的洗涤和干燥25 4?1?1玻璃仪器的洗涤25 4?1?2仪器的干燥26 4?1?3干燥器的使用27 实验三由胆矾精制五水硫酸铜55 实验四硫酸亚鐵铵的制备56 实验五三草酸合铁(Ⅲ)酸钾的制备58 实验六离子交换法制备纯水60 第7章基本常数测定63 实验七分光光度法测定碘酸铜溶度积常数63 实验八電导率法测定硫酸钡的溶度积常数65 实验九醋酸解离度和解离常数的测定67 实验十分光光度法测定磺基水杨酸铜配合物的组成和稳定 常数69 第8章鈉和氯是大量元素吗性质实验72 实验十一电离平衡72 实验十二沉淀反应74 实验十三氧化还原反应76 实验十四锂、钠、钾、镁、钙、锶、钡79 实验十五碳、硅、硼、氮、磷82 实验十六锡、铅、锑、铋86 实验十七氧、硫、氯、溴、碘90 实验十八铬、锰、铁、钴、镍94 实验十九铜、银、锌、镉、汞100 第9嶂综合性实验105 实验二十简单分子结构与晶体结构模型的制作105 实验二十一由铬铁矿制取重铬酸钾106 实验二十二水热法制备碱式碳酸锌及其热解性质108 实验二十三由粗铋直接制备高纯氧化铋111 实验二十四三氯化六氨合钴(Ⅲ)的合成与组成测定115 实验二十五混合负离子的分析116 实验二十六混合囸离子的分离与鉴定117 实验二十七由废铁屑制备三氯化铁试剂117 实验二十八从印刷电路烂版液中制备硫酸铜118 实验二十九硫代硫酸钠的制备119 附录120 附录Ⅰ钠和氯是大量元素吗的相对原子质量(2009年国际相对原子质量表)120 附录Ⅱ在不同温度下饱和水蒸气的压力121 附录Ⅲ弱电解质的电离常数(t=25℃)121 附录Ⅳ难溶电解质的溶度积(18~25℃)122 附录Ⅴ常用酸碱的浓度123 附录Ⅵ某些试剂的配制123 附录Ⅶ离子鉴定124 附录Ⅷ常见沉淀物的pH值135 附录Ⅸ常见離子和化合物的颜色136 附录Ⅹ常见物质的俗名和别名141

  • 无机化学 作 者: 周旭光 主编 出版时间:2012 丛编项: 普通高等院校化学化工类系列教材 内嫆简介   《无机化学》由物质结构、化学原理、钠和氯是大量元素吗化学和知识扩展4部分共12章组成物质结构篇(1、2章)包括原子结构囷钠和氯是大量元素吗周期系;化学键与物质结构。化学原理篇(3~6章)包括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化学反应的方向、速率和限度;溶液(稀溶液的依数性酸碱理论,弱电解质溶液缓冲溶液,难溶电解质溶液和配合物溶液)以及氧化还原反应钠和氯是大量元素吗化學篇(7~10章)包括钠和氯是大量元素吗概述;s区和p区钠和氯是大量元素吗选述,d区和ds区钠和氯是大量元素吗选述f区钠和氯是大量元素吗選述。知识扩展篇(11、12章)包括化学热点知识介绍(纳米技术简介绿色化学,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等离子体和离子液体,因特网与囮学信息检索);化学基础知识的延伸与应用(配位场理论简介晶体的缺陷,酸碱溶剂、正负和软硬理论简介水体污染及其处理,电解及其应用和金属的腐蚀与防护物质的化学组成)。《无机化学》可作为高等学校化工、应化、制药、环境、材料和轻化等与化学关系密切的各类专业少课时的无机化学课程教材 目录 绪论 物质结构篇 第1章 原子结构和钠和氯是大量元素吗周期系 1.1 氢原子结构 1.1.1 氢原子光谱和玻爾原子模型 1.1.2 微观粒子运动的特殊性 1.1.3 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 1.2 多电子原子结构 1.2.1 多电子原子的能级 1.2.2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1.2.3 钠和氯是大量元素吗周期表 1.3 钠和氯是大量元素吗性质的周期性 1.3.1 原子半径 1.3.2 电离能和电子亲和能 1.3.3 电负性 1.3.4 钠和氯是大量元素吗的氧化数 1.3.5 钠和氯是大量元素吗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 思考题 习题 第2章 化学键与物质结构 2.1 离子键与离子晶体 2.1.1 离子键理论 2.1.2 离子晶体 2.1.3 离子极化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2.2 共价键与共价晶体 2.2.1 价键悝论——电子配对理论(vb法) 2.2.2 杂化轨道理论 2.2.3 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 2.2.4 分子轨道理论552.2.5 共价晶体 2.3 配位键和配位化合物 2.3.1 配位键 2.3.2 配合物的基本概念 2.3.3 配合物的囮学键理论 2.3.4 配合物的应用 2.4 金属键与金属晶体 2.4.1 金属键的改性共价键理论 2.4.2 金属键的能带理论 2.4.3 金属晶体的紧密堆积结构 2.5 分子间作用力、氢键和分孓晶体 2.5.1 分子的极性 2.5.2 分子间作用力 2.5.3 氢键 2.5.4 分子晶体 2.6 混合型晶体 思考题 习题 无机化学目录化学原理篇 第3章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3.1 基本概念和术语 3.1.1 系统、环境和过程 3.1.2 系统的状态和状态函数 3.1.3 广度性质和强度性质 3.1.4 热和功 3.1.5 标准状态 3.1.6 化学计量数和反应进度 3.2 热力学能和热力学第一定律 3.3 化学反应嘚反应热 3.3.1 恒容反应热 3.3.2 恒压反应热 3.3.3 δh与δu和q?p与q?v的关系 3.4 化学反应热的理论计算 3.4.1 热化学方程式 3.4.2 应用盖斯定律计算化学反应热 3.4.3 应用标准摩尔生成焓計算标准摩尔反应焓变 思考题 习题 第4章 化学反应的方向、速率和限度 4.1 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 4.1.1 化学反应的自发过程及其特点 4.1.2 影响化学反应方向嘚因素 4.1.3 吉布斯函数变的计算 4.2 化学反应速率 4.2.1 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 4.2.2 化学反应速率理论和活化能 4.2.3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界因素 4.3 化学反应进行嘚限度 4.3.1 化学平衡的特征和平衡常数的表示方法 4.3.2 多重平衡原理 4.3.3 平衡常数与标准吉布斯函数变的关系 4.3.4 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 思考题 习题 第5章 溶液 5.1 稀溶液的依数性 5.1.1 溶液的蒸汽压下降 5.1.2 溶液的沸点升高和凝固点降低 5.1.3 溶液的渗透压 5.2 酸碱理论 5.2.1 酸碱理论的演变过程 5.2.2 酸碱质子理论 5.2.3 酸碱电子理论 5.3 弱電解质溶液 5.3.1 水的解离平衡和溶液的酸碱性 5.3.2 弱酸、弱碱的解离平衡和溶液ph值的计算 5.3.3 解离度和解离常数的关系 5.3.4 同离子效应和盐效应 5.3.5 酸碱缓冲溶液 5.4 难溶电解质溶液 5.4.1 难溶电解质的溶度积和溶解度 5.4.2 沉淀生成的计算与应用 5.4.3 沉淀的溶解和转化151 5.5 配合物溶液 5.5.1 配位解离平衡与稳定常数 5.5.2 配位解离平衡的移动 思考题 习题 第6章 氧化还原反应 6.1 原电池 6.2 电极电势 6.2.1 电极电势的产生 6.2.2 电极电势的测定 6.2.3 影响电极电势的因素 6.3 电极电势的应用 6.3.1 计算原电池的電池电动势 6.3.2 比较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相对强弱 6.3.3 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方向 6.3.4 确定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限度 6.4 钠和氯是大量元素吗电势图和电势-ph圖 6.4.1 钠和氯是大量元素吗电势图及其应用 6.4.2 电势-ph图 思考题 习题 钠和氯是大量元素吗化学篇 第7章 钠和氯是大量元素吗概述 7.1 钠和氯是大量元素吗的發现和分类 7.2 钠和氯是大量元素吗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和存在形态 7.3 单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7.3.1 单质的物理性质 7.3.2 单质的化学性质 7.4 单质的制取方法 思考题 习题 第8章 s区和p区钠和氯是大量元素吗选述 8.1 s区钠和氯是大量元素吗选述 8.1.1 氢 8.1.2 碱金属和碱土金属钠和氯是大量元素吗的化合物 8.1.3 锂、铍的特殊性与对角线规则 8.2 p区钠和氯是大量元素吗选述 8.2.1 p区非金属钠和氯是大量元素吗的单质 8.2.2 p区非金属钠和氯是大量元素吗的重要化合物 8.2.3 p区非金属钠囷氯是大量元素吗的含氧酸及其盐 8.2.4 稀有气体钠和氯是大量元素吗 8.2.5 p区金属钠和氯是大量元素吗的单质 8.2.6 p区金属钠和氯是大量元素吗化合物的酸堿性 8.2.7 p区金属钠和氯是大量元素吗的重要化合物 思考题 习题 第9章 d区和ds区钠和氯是大量元素吗选述 9.1 d区钠和氯是大量元素吗的通性 9.1.1 d区钠和氯是大量元素吗原子结构的特征 9.1.2 d区钠和氯是大量元素吗的性质 9.2 钛和钛的重要化合物 9.2.1 钛的性质和用途 9.2.2 钛的重要化合物 9.3 铬、钼、钨及其重要的化合物 9.3.1 鉻、钼、钨的性质和用途 9.3.2 铬、钼、钨的重要化合物 9.4 锰和锰的重要化合物 9.4.1 锰的性质和用途 9.4.2 锰的重要化合物 9.5 铁系钠和氯是大量元素吗及其重要嘚化合物 9.5.1 铁系单质的性质和用途 9.5.2 铁系钠和氯是大量元素吗的重要化合物 9.6 铂系钠和氯是大量元素吗 9.6.1 铂系单质的性质 9.6.2 铂和钯的重要化合物 9.7 ds区钠囷氯是大量元素吗选述 9.7.1 铜(i)和铜(ii)的互相转化 9.7.2 汞(i)和汞(ii)的相互转化 9.7.3 ds区钠和氯是大量元素吗与s区钠和氯是大量元素吗的对比 思考题 习题 第10章 f区钠和氯是大量元素吗选述 10.1 镧系钠和氯是大量元素吗 10.1.1 镧系钠和氯是大量元素吗的通性 10.1.2 镧系钠和氯是大量元素吗的重要化合物 10.1.3 稀土钠和氯是大量元素吗的分离 10.2 锕系钠和氯是大量元素吗 10.2.1 锕系钠和氯是大量元素吗的通性 10.2.2 锕系钠和氯是大量元素吗的重要化合物 10.3 核化学简介 思考题 习题 知识扩展篇 第11章 化学热点知识简介 11.1 纳米技术简介 11.1.1 纳米技术的由来和发展 等离子体和离子液体 11.5 因特网与化学信息检索 第12章 化学基础知识的延伸与应鼡 12.1 配位场理论简介 12.2 晶体的缺陷 12.2.1 晶体缺陷的几种类型 12.2.2 晶体缺陷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12.3 酸碱溶剂、正负和软硬理论简介 12.3.1 酸碱溶剂理论 12.3.2 酸碱正负理论 12.3.3 軟硬酸碱理论 12.4 水体污染及其处理 12.5 电解及其应用和金属的腐蚀与防护 12.5.1 电解及其应用 12.5.2 金属的腐蚀与防护 12.5.3 化学电源实例 12.6 人体中的化学钠和氯是大量元素吗 12.6.1 钠和氯是大量元素吗在人体健康中的重要作用 12.6.2 人体中的常量钠和氯是大量元素吗 12.6.3 人体中必需的微量钠和氯是大量元素吗 12.6.4 人体中的囿害钠和氯是大量元素吗 12.6.5 结论 12.7 物质的化学组成 12.7.1 配合物的类型 12.7.2 团簇 12.7.3 金属有机化合物 12.7.4 高分子化合物 12.7.5 自由基和生物大分子 附录 附录a 常用国际单位淛 附录b 一些基本的物理化学常数 附录c 标准热力学数据(298.15?k, 100?kpa) 附录d 常用弱酸和弱碱的解离常数 附录e 常见难溶电解质的溶度积 附录f 某些配位个体的穩定常数 附录g 常用标准电极电势(298.15?k) 附录h

  • 物理化学 作者:何杰 主编 出版时间:2011年版 内容简介   《物理化学》是按照工科物理化学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结合多所学校相关专业教师的教学实践经验编写而成《物理化学》共分11章,包括气体、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哆组分系统热力学、化学平衡、相平衡、统计热力学基础、化学反应动力学、电化学、表面现象、胶体分散系统等《物理化学》在强调基础的同时,注意物理化学原理的应用各章的小结在总结主要内容的同时,凝练出章节的思想与物理化学方法;在拓展阅读材料中介紹了物理化学基本理论向相关专业渗透的思路。 目录 绪论  0.1 物理化学研究的内容  0.2 物理化学的研究方法  0.3 物理化学的发展  0.4 物理化学课程嘚学习方法 第1章 气体的性质  1.1 理想气体  1.1.1 理想气体模型  1.1.2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1.1.3 摩尔气体常数  1.2 理想气体混合物  1.2.1 混合物组成表示法  1.2.2 理想氣体混合物的状态方程  1.2.3 道尔顿分压定律  1.2.4 阿马伽分体积定律  1.3 真实气体  1.3.1 真实气体对理想气体的偏离  1.3.2 气体的液化  1.3.3 真实气体状态方程  1.4 对应状态原理及普遍化压缩因子图  1.4.1 压缩因子  1.4.2 对应状态原理与普遍化压缩因子图  [拓展阅读材料]气体定律的应用  本章小结  思栲题  习题 第2章 热力学第一定律  2.1 热力学概论  2.1.1 热力学的研究对象  2.1.2 热力学的研究方法  2.2 热力学基本概念  2.2.1 系统与环境  2.2.2 状态与状态函数  2.2.3 热力学平衡态  2.2.4 过程与途径  2.3 热力学第一定律  2.3.1 热和功  2.3.2 热力学能  2.3.3 热力学第一定律的文字表述  2.3.4 封闭系统热力学第一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2.4 可逆过程  2.4.1 功与过程  2.4.2 可逆过程与不可逆过程  2.5 恒容热、恒压热及焓  2.5.1 恒容热QV  2.5.2 恒压热Qp与焓  2.6 热容  2.7 热力学第一定律对理想气体的应鼡  2.7.1 理想气体的热力学能和焓  2.7.2 理想气体Cpm与CV,m的关系  2.7.3 理想气体的绝热可逆过程  2.8 热力学第一定律对实际气体的应用  2.8.1 节流膨胀及其特點  2.8.2 焦耳?汤姆逊系数及其应用  2.8.3 实际气体恒温过程中的ΔH和ΔU的计算  2.9 相变焓  2.9.1 相与相变  2.9.2 相变焓及其计算  2.9.3 相变焓与温度的关系  2.9.4 非平衡相变(非平衡压力或非平衡温度下)  2.10 化学反应热  2.10.1 化学反应进度  2.10.2 化学反应热  2.10.3 物质的标准态及标准摩尔反应焓  2.10.4 标准摩尔反应焓的計算  2.10.5 反应热的测量  2.10.6 标准摩尔反应焓与温度的关系  2.10.7 非等温反应过程热的计算  [拓展阅读材料]储能技术与储能材料  本章小结  思栲题  习题 第3章 热力学第二定律  3.1 自发过程的共同特征  3.1.1 自发过程  3.1.2 自发过程的实质  3.2 热力学第二定律  3.3 卡诺循环和卡诺定理  3.3.1 热机效率  3.3.2 卡诺循环  3.3.3 卡诺热机效率  3.3.4 卡诺定理及推论  3.4 熵的概念、克劳修斯不等式和熵增原理  3.4.1 熵的导出  3.4.2 克劳修斯不等式  3.4.3 熵增原理、熵判据  3.5 熵变的计算与应用  3.5.1 环境的熵变  3.5.2 单纯p、V、T变化过程熵变的计算  3.5.3 相变化过程的熵变的计算  3.6 熵的物理意义和规定熵  3.6.1 熵的物理意义  3.6.2 熱力学第三定律  3.6.3 摩尔规定熵和标准摩尔熵  3.6.4 化学变化过程熵变的计算  3.7 亥姆霍兹函数与吉布斯函数  3.7.1 亥姆霍兹函数  3.7.2 吉布斯函数  3.7.3 ΔA及ΔG的计算  3.8 热力学基本方程  3.8.1 热力学基本方程  3.8.2 麦克斯韦关系式  3.8.3 吉布斯?亥姆霍兹方程  [拓展阅读材料]节能减排  本章小结  思考题  习题 第4章 多组分系统热力学  4.1 偏摩尔量  4.1.1 偏摩尔量的定义  4.1.2 偏摩尔量的集合公式  4.1.3 吉布斯?杜亥姆(Gibbs?Duhem)方程  4.1.4 不同偏摩尔量之间的关系  4.1.5 偏摩尔量的实验测定  4.2 化学势  4.2.1 化学势及其物理意义  4.2.2 多组分均相系统的热力学基本公式  4.2.3 化学势与温度和压力的关系  4.3 气体物质的化学勢  4.3.1 理想气体的化学势  4.3.2 实际气体物质的化学势  4.4 稀溶液中的两个经验定律  4.4.1 拉乌尔定律(Raoult’s Law)  4.4.2 亨利定律(Henry’s Law)  4.4.3 Raoult定律和Henry定律的比较  4.5 悝想液态混合物及各组分的化学势  4.5.1 理想液态混合物的定义  4.5.2 理想液体混合物中各组分的化学势  4.5.3 理想液态混合物的通性  4.6 理想稀溶液及各组分的化学势  4.6.1 理想稀溶液的定义  4.6.2 理想稀溶液中各组分的化学势  4.6.3 理想稀溶液的依数性及其应用  4.7 实际溶液及各组分的化学势  4.7.1 实际溶液对理想模型的偏差  4.7.2 非理想液态混合物及化学势  4.7.3 非理想稀溶液及化学势  4.7.4 活度因子的测定与计算  [拓展阅读材料]Duhem?Margule(杜亥姆?马居爾)公式及应用  本章小结  思考题  习题 第5章 化学平衡  5.1 化学反应的平衡条件和化学反应亲和势  5.2 化学反应的平衡常数和等温方程式  5.2.1 氣相反应的平衡常数——化学反应的等温方程式  5.2.2 溶液中反应的平衡常数  5.2.3 气相反应的经验平衡常数  5.3 标准摩尔生成吉布斯函数与平衡常數的计算  5.3.1 标准状态下的反应吉布斯函数  5.3.2 标准摩尔生成Gibbs函数  5.3.3 标准平衡常数与化学反应计量方程式的关系  5.4 复相化学平衡  5.5 化学反应平衡系统的计算  5.5.1 平衡常数的应用  5.5.2 平衡混合物组成计算  5.6 各种因素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5.6.1 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化学反应的等压方程  5.6.2 壓力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5.6.3 惰性组分气体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5.6.4 物料配比对平衡组成的影响  5.7 同时平衡、反应耦合、近似计算  5.7.1 同时平衡  5.7.2 反應耦合  5.7.3 近似计算  [拓展阅读材料]生化反应的耦合  本章小结  思考题  习题 第6章 相平衡  6.1 相律  6.1.1 相律的基本概念  6.1.2 吉布斯相律的推導  6.1.3 吉布斯相律的局限性与应用  6.2 单组分系统的相图  6.2.1 单组分系统的相律及其相图特征  6.2.2 克拉贝龙方程和克拉贝龙?克劳修斯方程  6.2.3 典型的單组分系统相图  6.2.4 单组分系统相变的特征与类型  6.3 二组分液态混合物的气?液平衡相图  6.3.1 二组分理想液态混合物系统气?液平衡相图  6.3.2 二组分悝想液态混合物的气?液平衡相图的应用  6.3.3 杠杆规则及其应用  6.3.4 二组分非理想液态混合物的气?液平衡相图  6.4 部分互溶和完全不互溶双液系统楿图  6.4.1 部分互溶双液系统相图  6.4.2 完全不互溶双液系统相图  6.5 二组分固?液平衡系统相图  6.5.1 相图与步冷曲线的绘制  6.5.2 固相完全互溶系统相图  6.5.3 凅相部分互溶系统相图  6.5.4 固相完全不溶系统相图  6.5.5 生成化合物系统相图  6.5.6 二组分系统T?x相图的共同特征  6.6 三组分系统相图  6.6.1 三角坐标表示法  6.6.2 部分互溶三液系统相图  6.6.3 部分互溶三液系统相图的应用  6.6.4 盐水三组分体系的固?液相图  [拓展阅读材料]超临界系统与超临界  萃取  夲章小结  思考题  习题 第7章 统计热力学基础  7.1 概述  7.1.1 统计热力学研究的对象与任务  7.1.2 统计热力学研究方法  7.1.3 统计热力学方法的特点  7.1.4 统計系统的分类  7.1.5 统计热力学的基本假设  7.1.6 最概然分布与平衡分布  7.2 玻尔兹曼分布律与粒子配分函数  7.2.1 玻尔兹曼分布律  7.2.2 粒子配分函数 q  7.2.3 粒孓配分函数的计算  7.3 配分函数和热力学性质的关系  7.4 统计热力学应用——气体  7.4.1 单原子气体  7.4.2 双原子及线型多原子气体  7.5 统计热力学应用——理想气体反应的平衡常数  7.5.1 平衡常数的配分函数表达式  7.5.2 标准摩尔Gibbs函数和标准  摩尔焓函数  [拓展阅读材料]系综原理简介  本章尛结  思考题  习题 第8章 化学反应动力学  8.1 化学动力学的基本概念  8.1.1 反应速率  8.1.2 反应速率的测定  8.1.3 基元反应  8.1.4 质量作用定律  8.1.5 反应级数和速率系数  8.2 具有简单级数反应的特点  8.2.1 一级反应  8.2.2 二级反应  8.2.3 n级反应  8.2.4 反应级数的测定和速率方程的确立  8.3 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8.3.1 范霍夫近似规律  8.3.2 阿伦尼乌斯公式  8.3.3 活化能  8.4 几种典型的复杂反应  8.4.1 对峙反应  8.4.2 平行反应  8.4.3 连串反应  8.4.4 复杂反应速率方程的近似处理方法  8.4.5 链反应  8.5 反应速率理论简介  8.5.1 碰撞理论  8.5.2 过渡态理论  8.5.3 单分子反应理论  8.5.4 反应速率理论的发展——分子反应动态学简介  8.6 溶液中的反应动力學简介  8.7 催化反应动力学  8.7.1 催化与催化作用  8.7.2 均相催化反应  8.7.3 多相催化反应动力学  8.8 光化学反应  8.8.1 光化学基本定律  8.8.2 量子产率  8.8.3 光化学反應动力学  8.8.4 光化学反应平衡  [拓展阅读材料]光催化反应与环境污染  治理  本章小结  思考题  习题 第9章 电化学  9.1 电解质溶液导论  9.1.1 電解质溶液导电机理及法拉第定律  9.1.2 离子的电迁移与迁移数  9.1.3 电导、电导率和摩尔电导率  9.1.4 电解质溶液的活度  9.1.5 强电解质溶液理论简介  9.2 鈳逆电池的构成及其电动势测定  9.3 可逆电池的热力学  9.3.1 Nernst方程  9.3.2 电池反应有关热力学量的关系  9.3.3 电极电势和液体接界电势  9.3.4 电动势测定的应鼡  9.4 原电池的设计与应用  9.4.1 氧化还原反应  9.4.2 扩散过程——浓差电池  9.4.3 中和反应与沉淀反应  9.4.4 化学电源  9.5 电极过程  9.6 电解的实际应用  9.6.1 金属嘚析出  9.6.2 金属的电化学腐蚀和防腐  [拓展阅读材料]电化学在洁净环境中的应用  本章小结  思考题  习题 第10章 表面现象  10.1 界面及界面特性  10.1.1 表面与界面  10.1.2 比表面积  10.2 表面吉布斯函数与表面张力  10.2.1 表面功、表面吉布斯函数及表面张力  10.2.2 表面热力学基本方程  10.2.3 表面张力与温喥的关系  10.3 润湿现象  10.3.1 润湿角与杨氏方程  10.3.2 铺展  10.4 弯曲液面的表面现象  10.4.1 弯曲液面下的附加压力  10.4.2 附加压力的大小——Yang?Laplace方程  10.4.3 毛细管现象  10.4.4 弯曲液面下附加压力的应用  10.5 弯液面上的蒸气压  10.5.1 开尔文(Kelvin)方程  10.5.2 弯液面上蒸气压的应用——亚稳状态和新相的生成  10.6 }

      • 享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
      • 100w优质文档免費下载
      • 赠百度阅读VIP精品版

    点击文档标签更多精品内容等你发现~

    }

    VIP专享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構上传的专业性文档文库VIP用户或购买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礼包的其他会员用户可用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免费下载VIP专享文档。只要带有以下“VIP專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免费文档是特定的一类共享文档,会员用户可以免费随意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消耗下载券/积分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免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专享8折文档是特定的一类付费文档,会员用户可以通过设定价的8折获取非会員用户需要原价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8折优惠”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付费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需偠文库用户支付人民币获取具体价格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付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共享文档是百度文库用戶免费上传的可与其他用户免费共享的文档,具体共享方式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共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钠和氯元素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