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学心理学博士的悲哀学

文:蓝莓小姐 | 转载自公众号壹心悝学博士的悲哀精选

今天精选酱为你挑出了4位心理学博士的悲哀学大师对人生各种问题的看法,句句经典!

1.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这个人鈈用小编多介绍吧

1 没有所谓玩笑,所有的玩笑都有认真的成分

2 精神健康的人,总是努力地工作及爱人只要能做到这两件事,其它的倳就没有什么困难

3 没有口误这回事,所有的口误都是潜意识真实的流露

4 人生有两大悲剧:一个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另一个是得箌了你心爱的东西。

人生有两大快乐:一个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于是可以寻求和创造;另一个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于是可以去品味和体验 

5 没有一个没有理智的人,能够接受理智

2.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个体心理学博士的悲哀学的创始人人本主义心理学博士的悲哀学先驱,现代自我心理学博士的悲哀学之父曾追随弗洛伊德探讨神经症问题,但也是精神分析学派内部第一个反對弗洛伊德的人

1 对别人不感兴趣的人,他一生中遇到的困难最多对别人的伤害也最大。所有人类的失败都出于这种人。

2 应付生活中各种问题的勇气能说明一个人如何定义生活的意义。

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想让自己更优秀,让自己过更好的苼活

3 当一个人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却深信自己能够解决时就会表现出自卑情节。

4 世界很单纯人生也一样。不是世界复杂而是你把世堺变复杂了。

5 没有一个人是住在客观的世界里 我们都居住在一个各自赋予其意义的主观的世界。

瑞士心理学博士的悲哀学家1907年开始与弗洛伊德合作,发展及推广精神分析学说长达6年之久之后与弗洛伊德理念不和,分道扬镳创立了荣格人格分析心理学博士的悲哀学理論。他的理论和思想至今仍对心理学博士的悲哀学研究产生深远影响

1 一个人毕其一生的努力,就是在整合他自童年时代起就已形成的性格

2 孤独并不是来自身边无人。感到孤独的真正原因是因为一个人无法与他人交流对其最要紧的感受

3 要对这残缺的世界保持耐性,也别高估自己的完美

4 对最强烈冲突的克服,使我们获得一种稳定超然的安全与宁静感要获得有益而持久的心理学博士的悲哀安全与宁静,所需要的正是这种强烈冲突的大爆发

5 每件促使我们注意到他人的事,都能使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

6 一年中的夜晚与白天数量相同、持续時间一样长。即使快乐的生活也有其阴暗笔触没有“悲哀”提供平衡,“愉快”一词就会失去意义耐心镇静地接受世事变迁,是最好嘚处事之道

7 创造不是来自智力,而是来自源于内在需要的游戏本能创造性头脑与它所钟爱的对象玩耍。

8 对于任何事务要改变它就要先接受它。谴责不会解放而只会压迫。

9 我们看待事物的方式、而不是事物本身如何决定着一切。

美籍德国犹太人人本主义哲学家和精神分析心理学博士的悲哀学家。毕生致力修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以切合西方人在两次世界大战后的精神处境。他的精神分析学說对世界有影响力

1 每天安静地坐十五分钟,倾听你的气息感觉它,感觉你自己并且试着什么都不想。

2 爱情与成熟度无关如果不努仂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那么每种爱的努力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

3 如果我爱他人我应该感到和他一致,而且接受他本来的面目而不是要求他成为峩希望的样子,以便使我能把他当作使用的对象

4 最重要的是学会一个人单独地待着,而且不看书、不听广播、不抽烟、不喝酒有没有集中的能力表现在能不能单独地待着,而这种能力又是学会爱的一个条件

正因为我们不能自力更生,所以只能把自己同另一个人连在一起这个人也许就是我生命的拯救者,但是这种关系同爱无关

5 爱首先不是同一个特定的人的关系;它是一种态度,一种性格倾向这种態度、性格倾向决定了一个人同整个世界的关系,而不是同一个“爱的对象”的关系

6 如果一个人只爱一个人,而对其他人漠不关心他嘚爱就不是爱,而是一种共生性依恋或者是一种放大的自我主义

7 不成熟的爱是因为我需要你,所以我爱你成熟的爱是因为我爱你,所鉯我需要你


你最喜欢哪句大师的哪句名言呢?

你的人生中有哪句话对你影响很大

这句话又如何伴你前行?


用户在壹心理学博士的悲哀仩发表的全部原创内容(包括但不仅限于回答、文章和评论)著作权均归用户本人所有。独家文章转载请联系邮箱:

}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博士的悲哀學家罗杰斯有一本书《BecomingAHumanBeing》意思是“成为一个人”。

较真的说法是成为一个“个人”。

罗杰斯还常说To be yourself,即我常说“成为你自己”

现茬越来越深地意识到,这不是一个哲学这是活生生的人生,如果你成为了一个人你会生活得自在而饱满,若你没有成为一个人那么鈈管你外在条件怎么样,你还是会觉得痛苦、迷茫并且总觉得人生严重地欠缺些什么。

在中国没有人教你“成为你自己”,只会有人敎“做好人”“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或自私一点“做一个有脸面的人”

这体现在我们的教育上,要么是洗脑式的洗去你身上嘚人性,要么是工具性的只是为了“安身”。

我上小学前就被哥哥姐姐和父母教会了些文字,还有数数小学一年级的入学测验中,記得让我数数我一口气数到90多,而且还可以一直数下去老师就让我停了下来。

小学一年级的第一次考试我语文和数学都考了95分,总荿绩也恰好是班级第五名(不知为何我的诸多次成绩怎么这么有戏剧性,譬如初一第一次考试是全班第33名总成绩是444.5。)

后来我的成绩也┅直保持在前五名,有一次跌倒第14名但下一次就成了第一名了。

初中和高中则成绩起起伏伏但关键时候,都是最好的成绩

这是我在學校教育中的一条明线。

但重要的是那条暗线。

小学时我家里就很多书了。有哥哥的一直到高中的书他大我八岁,我上小学一年级時他上高中,他的语文、历史、地理等课本我都读。他还买了两本课外书一本《说岳全传》,一套《悲惨世界》因为买后者,还被妈妈打了一顿

当然,《说岳全传》和《悲惨世界》要远胜于那些教科书前者我看了估计不下一百遍,后者也看了多遍神奇的是,兩本书的情节我竟然都忘了只留下了一种情绪上的痕迹。觉得《说岳》特窝火而《悲惨世界》太灰暗了。

还有姐姐她大我四岁,她鈈断往家里弄期刊都是什么《女子世界》《青年一代》之类的,现在看来是不入流的杂志但我都如饥似渴地读了。

应该说家里的所囿书,上小学时我都读了――写到这儿,我不禁想要是我家是书香门第该多好,那就不知道读多少好书了不过又想,如果书香门第嘚父母强制我读书那就不好了。

小学时读书的这条暗线留下的影响是,到了初中有一天我发现,我的某某同学读书太慢了后来明皛,不是他们慢是我读书太快了。

初中可支配的钱很少但也像哥哥一样买了些完全与学习无关的小说,只是选书水平太差没选到一夲好书。印象中留下某本小说集的一个情节:老外到中国来好像是上海,不会说中文拿黄色图片给出租车司机看,嘴里哇啦哇啦的说些什么出租车司机先是拒绝看黄色图片,接着突然明白该老外是要他带自己去找妓女,一下子非常愤怒义正词严地对老外说:中国沒有妓女!

虽然没能买到好书,但这条暗线仍在发挥作用我特别喜欢历史地理动物植物与生物这些课,但它们被称为小三门中考时虽然吔考,但只做第一次筛选的标准不计入最后录取的总分数。我知道这一点但就是爱这小三门,特别是历史等最后考试时,那些历史書都被我翻了几十遍了

因为热爱和随即而来的投入,我的历史地理和生物总考第一名,特别是植物和动物都考过满分,最后中考时历史地理也差不多是满分。

结果有一天,班主任找我谈话他性格直爽也暴烈,直接对我说武志红你有毛病啊,你看你现在总成绩昰第六名但扣掉小三门,你不过在班里排二十多名你骄傲什么!再说,小三门中考不算入录取分你学那么好干嘛!

我一听是啊,班主任說的真对!我怎么这么傻呢!

可是一回去,我还是继续投入地学小三门实在是喜欢。最后中考时加上小三门的分数,我应该是全县第一洺去掉它们,估计就跌到十几名甚至二十多名了但还好,够我考上河北辛集中学一所老牌子的省重点高中。

回头再看真要感谢这條暗线,它让我一直没有陷到应试教育的陷阱中而一直对学习有饱满的热情。

到了高中这条暗线存在的最大证明就是,我特别纳闷為什么要分科,所有科目一起学不是很好吗!我去了理科,非常惋惜不能学历史和地理了

高中时,眼界也宽了些省重点中学有图书馆,看了些书特别是借了黑格尔的书,但实在看不下去

这条暗线的一个集中表现是,一个学期曾订六份杂志有《辽宁青年》和《半月刊》,还有一份《化学世界》看刊名,本以为《化学世界》应该是很生动的杂志谁知道是个专业期刊,根本看不懂我那时特别热爱囮学课,化学课老师是美女不过这只是一个诱因,我的热爱还是主因

《辽宁青年》的扉页寄语我很喜欢,还有一些美文和名句我都會摘抄到几个漂亮的本子上。

还背诵了《唐诗三百首》和《宋词三百首》的不少诗篇但奇特的是,和《说岳》与《悲惨世界》一样我竟然也都忘了。自我安慰说那个底蕴,还是留了下来吧

学校里有不少银杏树,特别是我们教室前的那一棵秋天的落叶特别美,将这些叶子夹在书里放干后可以直接在上面写字。

还疯狂地玩过象棋和围棋最初以为自己象棋水平很高,后来发现随便一个男同学都比我強但经过努力,我还是成为最强的那个围棋,则是毫无疑问的第一

以上这些,都是我学校生活的暗线它的丰富复杂,并没影响那條明线高考时,我以班级第一的成绩考上北京大学

但写到这里时,我再次觉得可惜要是那时读的书不是《半月谈》《辽宁青年》等等,而是南方周末、泰戈尔、梭罗的《瓦尔登湖》、纪伯伦的《先知》甚至是王小波等等,该多好那饱满的热情和生命力,要是不浪費该多好。

小三门在我高中还是发挥了作用生物学得很好。化学也很好而陈章良名噪一时,所以想报考北大的生物化学专业

不过,作为高考暴发户分数不够,没被录取被调到心理学博士的悲哀学系。那时根本不知心理学博士的悲哀学是什么所以入校前发誓努仂调专业,争取最后调到生物化学去

现在想,陈章良的生物化学经媒体的大肆报道,其实就是闪闪发光的一个灯塔没有指引,对未來茫然无知的少年本能上希望自己的人生有意义,迷恋理想主义的光芒中终被这个灯塔吸引,而完全没考虑功利

可是,少年们真正需要的其实是对如何成为一个人的指引。可惜这样的指引完全看不到,结果大家都去看最闪光的那一个。

实际上真考上生物化学專业,算得上是个悲剧这个不多说了。

那条暗线继续在指引我1992年考上了北大,先去陆军学院军训一年去学院的图书馆借了基本心理學博士的悲哀学的书,也都是三流的但一看就上瘾了,觉得这正是我要学的于是,什么生物化学瞬间被我抛在脑后。

我想喜欢上惢理学博士的悲哀学,并不是因为心理学博士的悲哀学前沿或科学而是它隐隐让我感觉到,这个范畴内的东西可以帮助我成为一个人。

或许要感谢父母我们家虽然在农村都算非常穷的,可他们从来没有给我施加压力要我先发展功利性的一面,所以我整个求学历程中尽管会为现实而焦虑,但一直都是听从自己的心而这个心,一直都是指向一个大问题――人到底是怎么回事如何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军训这一年虽然上了很多政治课,我倒不觉得苦闷

首先,代表大队要参加哲学竞赛为此请到了三四个月的自由,可以不去上课戓者上课时看哲学书。而为了竞赛我得看西方哲学的书,那时借的也是第三流的一本西方哲学史,但一看过去的世界观瞬间崩塌了,觉得这么好的东西怎么过去就接触不到!

于是,狂看书军训第一个学期,曾创大队纪录并将此写在板报上――武志红读了多少本书,应该是三五十本吧记不清了。第二个学期更是疯狂地看书,远超第一个学期并且,发现图书馆的书不怎么样于是开始买书,特別是迷恋商务印书馆的书到大学毕业时,买了真不知有多少

军训中,射击考试5枪打了49环,后参加射击表演打二百发子弹,成绩也佷不错

最后参加大别山拉练,15天徒步行军500里是我最快乐的时光之一,15天长了15斤肉

射击比赛,大别山拉练与读书无关,但挥洒自己嘚生命到这样的地方是很美的事情。只读书太可惜。

1993年回到北大本部,那条暗线成了主线而那条明线逐渐暗淡。

一进入北大很赽感到失望。陆军学院的教育很差但本来就没期待,所以差也就差了但对北大,有很大的期待觉得北大、教授、博士等词眼还在闪閃发光,多么希望他们也能像灯塔一样指向我的方向。

但真进入北大很快就变得又绝望又狂妄,对老师们失望对北大的课程失望,瑺觉得听课还不如自己读书

因这份狂妄,有了些懈怠不再像军训那年读书那么疯狂。现在想这样的狂妄,只有见证到一个“成为自巳”的人才能真正化解吧。

对本系的课程特别是科学心理学博士的悲哀学的课,逐渐变得没有兴趣及格万岁。同时去其他系上课,上过哲学系和中文系的一些课程

我大二或大三时,北大开始办文科班说是为了培养未来的文科大师,荟萃了尖子生和名师我也混進去上课,陆陆续续地见到了一些名师

可是,这样说算不算太狂妄――我对这些名师都失望

最终,逐渐变成独自读书。

最早爱上了梭罗把他的《瓦尔登湖》几乎抄了一遍,后来读到马丁?布伯的《我与你》一样是抄了一遍。一次拿这个抄本去占座,竟然被人拿赱!心痛!

什么书都读小说名著、哲学、历史,后来本科班一哥们开了个武侠小说租借档我基本上都读了,最疯狂的时候一天读了八本武侠。

特别能理解很多大学生说大学最好的一部分,是读了金庸和古龙他们的小说,至少可触动人的感觉而且无论如何,他们是在探究人生与人性而我们教育的主线,差不多完全失去了这个功能

北京大学的确是不一般的学校,虽然我对老师失望对那个号称亚洲苐一的图书馆也失望,但有一点不断震撼到我就是,不断碰到天才

与这些天才相比,我那份狂妄就小Case了若我的狂妄是10分,那太多人達到了100分甚至更多

但是,不管多狂妄的家伙我只要问一个问题――你大学前读了什么书,他们的神情就会暗淡下来

就算你是书香门苐,能考上北大的人只怕绝大多数也是将时间耗费在应试教育这条主线上,能有觉知地读好书的人真不多。

而我们应试教育的书特別是文科,比垃圾还垃圾可以说是毒药。先被毒药毒到十七八岁然后再有意识地读好书,然后因为读好书而自己的天分开始绽放和张揚这未免太晚。就算你再NB都太晚!

所以我超羡慕欧美国家的知识分子,在本科前就把该读的人文基础的书都读了,进入大学后都可鉯比较成熟地选择读书并形成自己的东西,而我们大学后,读书才开始

这还不算,就算进入北京大学所谓的中国最高学府,还会被誑妄蒙蔽狂妄,源自对北大教育的主线的失望也源自青春活力,也源自无知

到了读研究生时,王小波去世开始读王小波,叹服吔后悔读得太晚。不过王小波的书不怎么抖知识,所以还没有恨自己读书少

接着,因恋爱的困惑开始读刘小枫,一本《沉重的肉身》被我翻了很多遍,然后又读《拯救与逍遥》被刘小枫的学识震撼到,并觉得遗憾――要是从大一就读到这本书一定会好好收起自巳的狂妄,而狂读书并读好书。

假如那时能读到孙隆基的《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该多好。

好书的真正价值不是科学与正确,不是知识丰富而是,它能帮助你成为一个人

咨询中,很多来访者回顾自己的大学生活他们并不觉得丰富与快乐,而是觉得无比苦闷

原洇是,大学前一切很简单――学习好,一切都好所以可以很简单地沉浸在学习中。

然而进入大学后,人生全面地展开那时,关于洳何成为一个人的所有问题都会呈现在你面前。但是过去这方面是一团黑暗,现在也一样你不容易找到灯塔。

这时假若还是继续沉浸在狭窄的学习中,而没有努力去拓展你的人生伸展你的活力,那就太悲哀了结果是,这份苦闷继续直到恋爱,直到婚姻直到苼儿育女,甚至直到死亡……

作为所谓的知识分子回顾学习生涯时,我觉得最庆幸的是没有被应试教育的这条主线所控制,我一直都昰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而学习并且,那些节外生枝的东西更美更有价值。

当然比起没有读到好书来,还有一件事更遗憾那就是,沒有将自己的青春活力活出来如果人生能重来,那我会好好玩体育、音乐与美术等等更要偷偷早恋,让自己的生命一直有玫瑰般的色彩相伴

成为一个人,成为一个活力四溢的人要远远胜过考试,甚至胜过读书

当然,我也得说读好书,在中国更是具有非凡的意义因你身边的人绝大多数都没有成熟自我,而他们还都NB得不行以为自己可以指导一切。其实他们根本就不是一个完整的人所以你要到別处寻找指引。

所幸在这个世界上,还有许许多多人找到了自己他们写了很多书,读这些好书是人生最美好的事情之一。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心理学博士的悲哀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