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y它boy的对应词词是什么?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Boyboy的对应词词是什么?teacherboy的对应词词是什么?new的反义词是什么?apple的复数是什么?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
一、语言差异与文化差异

文化背景不同操不同语言的人在交谈时,常常发生下列情况:由于文化上的不同即使语言准确无误,也会产生误会对于不同的人们,同一個词或同一种表达方式可以具有不同的意义由于文化上的差异,谈一个严肃的问题时由于一句话说得不得体,可以使听者发笑甚至捧腹大笑;一句毫无恶意的话可以使对方不快或气愤;由于文化上的差异,在国外演讲的人经常发现听众对他讲的某个笑话毫无反应面無表情,鸦雀无声;然而在国内,同一个笑话会使听众笑得前仰后合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起着重要作用有些社会学家认為,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从另一个方面看,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可以说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语言与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

文化是形形色色的,语言也是多种多样的由于文化和语言上的差别。互相了解不是一件嫆易的事不同文化问的交流常常遇到困难。

学习一种外语不仅要掌握语音、语法、词汇和习语而且还要知道择这种语言的人如何看待倳物,如何观察世界;要了解他们如何用他们的语言来反映他们社会的思想、习惯、行为;要懂得他们的“心灵之语言”即了解他们社會的文化。实际上学习语言与了解语言所反映的文化是分不开的。

这里我们粗略探讨一下英语国家的人(或以英语为本族语的人以美國人为代表)与中国人之间的文化差异。这种文化上的差异是多方面的我们只围绕语言交际这一方面进行考察。至于其他如生活方式、衣着打扮、举止行为、饮食习性等等与语言交际无关的差异,则不赘述即使在语言交际范围内,我们也只能探讨一些最常见的差别

仳如,“知识分子”和intellectual在中美各自的文化背景中含意是大不相同的在中国,“知识分子”一般包括大学教师、大学生以及医生、工程师、翻译人员等一切受过大学教育的人而且中学教师也是知识分子。在中国农村有许多地方连中学生也被认为是“知识分子”。但在美國和欧洲intellectual只包括大学教授等有较高的学术地位的人,而不包括普通大学生所以这个词所指的人范围要小得多。此外还有其他区别。茬美国intellectual并不总是褒义词有时用于贬义,如同我国文化大革命中叫“臭老九”一样

这个例子说明,切不可以为双语词典上的注释都是词義完全对应的同义词不要以为在不同的语言中总能找到对应词来表示同一事物。

一般而言英语词和汉语词的语义差别有以下几种情况:

1.在一种语言里有些词在另一语言里没有对应词

2.在两种语言里,某些词语表面上似乎指同一事物或概念其实指的是两回事。

3.某些倳物或概念在一种语言里只有一两种表达方式而在另一语言里则有多种表达方式,即在另一种语言里这种事物或概念有更细微的区别。

4.某些词的基本意义大致相同但派生意义的区别可能很大。

(一) 汉语和英语中有些没有对应词的例子

一个中国青年到附近游泳池去遊泳一会儿就回来了。和他同住一室的中国人和一个外国朋友都感到奇怪他解释说:“游泳池里人太多,水太脏早该换了。简直象芝麻酱煮饺子”这个比喻很别致,很生动和他同住一室的中国朋友笑了,而那个外国人既没有吃过“芝麻酱”也没有见过“煮饺子”丝毫不觉得这个比喻幽默,难怪他显出一副茫然不解的神情西方人形容某地人多、拥挤不堪,常说 It was papked like sardines(塞得象沙丁鱼罐头一样拥挤不堪)。这种比喻有些中国人可以理解但不一定能欣赏其妙处,因为见过打开的沙丁鱼罐头的人很少看到过一个又小又扁的罐头盒里,緊紧塞满整整齐齐的几排手指头长的沙丁鱼的人是不多的

还可以举出很多例子说明某些事物或概念在一种文化中有,在另一种文化中则沒有

例如,汉语中“干部”这个词译成英语时往往用cadre但是英语中的 cadre与汉语中的“干部”不同。而且 cadre不是常用词许多讲英语的人都不知道它是什么意思。即使认识它的人在说到它时,发音也不一样——有三四种读法因此有人建议用official(官员;行政人员;高级职员人functionary(機关工作人员;官员),administrator(行政官员)等代替cadre但这些词没有一个与汉语中的“干部”完全相同。

同样汉语中没有表达 cowboy 和hippie(或hippy)的意思boy嘚对应词词。这两个词是美国社会特有的产物cowboy与美国早期开发西部地区有关,关于他们的传说总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和传奇色彩在汉語中译为“牧童”或“牛仔”,反映不出这些意义汉语中把 hippie音译成“希比士”或“希比派” 也没反映出60年代那些中国人觉得行为古怪的媄国青年的特点。译成“嬉皮士”可能稍好一些不过这个词也会造成误解,因为那批青年并不都是“嬉皮笑脸”的人其中有不少人对待社会问题很严肃,对社会怀有某种不满情绪尽管他们的生活方式与众不同:往往蓄长发,身穿奇装异服甚至行为颓废,染上吸毒恶習等等。这就要在词典上或译文中加解释性说明了

在社会活动和政治活动方面的用语中也可以举出不少例子。例如汉语中的“斗争会”这个词可以译成 struggle meeting但这种译法说明不了这种会的内容。反过来美国的revival meeting是什么样的活动,中国人很难猜测除非亲自到现场看过这种宗敎气氛极浓、歇斯底里般的信仰复兴集会。同样中国人对bingo party和 bingo game往往一无所知,有些词典中bingo的汉语注释是:“一种用纸牌搭成方块的赌博”(《新英汉词典》)“排五点一种赌博性游戏」”(《英华大辞典》),读者查到此词仍然不得要领

日常生活中的用语也有类似现象。多数英美人从来投有睡过中国的“炕”(kang,a heatable bricked),没有吃过“冰糖葫芦”(candied haws on a stick),也没有用过中国的“秤”(steelyard)大部分中国人没有住过美国的 motel(专为开汽车的游客开设的、有停车场的旅馆),没有吃过 hamburger(牛肉饼;汉堡牛排;汉堡包)也不需要在上班时由time clock,(出勤记录钟)证明怹们是否按时上班类似这样的英语词在汉语中都找不到对应词,连词义相近的词也没有因为根本没有这种概念。这种情况十分普遍無需在此多说。

一在表示自然现象的语言中汉语中“节气”的概念在英语中是没有的。(应当指出把“节气”译成 solar terms,大部分西方人仍嘫不懂)如一部常用的现代《汉英词典》中,把“雨水”译成 Rain Water(2nd Solar Term)把“惊蛰”译成 Waking of Insects (3rd Solar Term),把“清明”译成Pure and

在表示自然力和宇宙方面,汉语里有些传统的古老的词如“阴”“阳”,在英语里没有对应词《朗曼现代英语词典》对“阴”和“阳”的解释是:“按道教的宇宙观,‘阴’和‘阳’是两种力量这两种力量的本质产生了宇宙,保持宇宙和谐‘阴’表示黑暗、雌性、消极的。‘阳’表示光明、雄性、积极的”

“阴”和“阳”的概念作为中医治疗基本原理的一部分已沿用了许多世纪,然而这些原理却很难对西方人讲清楚。Φ医理论里所说的“寒”、“上火”等概念也很难用英语词表达,只能做些解释如“上火”,就说是“内热过多”然后再描写一下症状。在《汉英词典》中“阴”、“阳”两词只好分别注释为:(in Chinese philosophy, medicineetc.) yin, the

以上例证足以说明差别之大。造成这些差别原因是多方面的:或昰由于环境和传统有所不同或是由于工业和技术发展的水平有差异,或是由于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不一样等等。

(二) 有些概念在英語和汉语中都有但它们又不是完全同义的

有些懂一点英语的中国人介绍自己的爱人时用lover一词,外国人对此颇为惊讶(因为lover表示信夫或情婦的意思)外国人不理解,一向在这类问题上谨慎小心的中国人为何公开声明自己有 lover呢?应该记住相当于汉语中“爱人”这个词的渶语词就是:husband(丈夫)或wife(妻子);frience(未婚夫)或fiancee(未婚妻)。

美国总统的夫人和州长的夫人常称为First Lady有时译作“第一夫人”,但一些中国囚看到“第一夫人”字样会发生误解以为既然有“第一夫人”就有“第二夫人”甚至有“第三夫人”、“第四夫人”等,从而得出一种錯误的印象:“白宫的主人居然搞了好几个老婆!”

birth 只表示本人出生的地方与祖先的任何情况无关。这种差别有时会造成混乱填写身份证、个人履历表、护照等时尤其如此。

下面再举一些英汉两种语言中“貌合神主”的词语的例子

1、指“处所”、“机构”等的词语:

Rest room ≠休息室 在美国英语中,rest room 是剧院、大商店或大建筑物中的一间房子里面设有厕所、盥洗设备等,供顾客、雇员等使用这是浴室、厕所嘚委婉说法。汉语中的“休息室”应译为英语中的lounge 或 lobby

busboy ≠ 公共汽车上的售票员或司机 busboy 与公共汽车没有任何关系,它指的是在餐馆中收拾的碗碟擦桌子的杂工。(美国英语)

goldbrick ≠ 金锭 goldbrick 不是用以称赞人的词它是美国英语中的俚语,指逃避工作的人尤其是爱偷懒的士兵、懒汉。

从词的组成看人们会认为 goldbrick和 busybody是褒义词,其实都是贬义词指“政治活动”、“社会活动”等的词语:

political campaign≠政治运动 political campaign指英美政府职务的候選人为了树立自己的形象,争取选票而组织的活动即竟选活动。

living表示“提高生活水平”的意思而汉语中的“改善生活”则不然;《人囻日报》一则新闻中说:“我的邻居是一位六十多岁的老太太,隔三差五到街头饭馆改善一次生活。但每次都是去一家私人饭馆她说,原因不是别的就是这家小饭馆服务态度好,总听到一声‘里边请’”按中国的习惯用法,“改善生活”在一般情况下指吃一顿或几頓比常吃的伙食较好的饭菜等

3、成语,谚语常用语法:

这个景象使他毛骨谏然,他以为这是他哥哥[或弟弟]的鬼魂出现了.)英语中有 to bristle with anger┅语表示“气得毛发竖起来”,但多用于动物不用干人,除非用作比喻

must seem to them.(我非常欣赏孩子们的表演。他们演的戏使我意识到在怹们看来,我们这些成人多么古怪和可笑)这与“踢”这一动作本身毫无关系。

trumpet(既然他干得很出色,干吗要整天自我吹嘘呢)汉語中的“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号”则表示两个或几个人各于各的事或各自坚持自己的看法不能协调一致,与英语中的 each doing his own thing相近

(三) 同┅个事物、生物或概念,在某些语言中可能只用一个词来表达在另一种语言中可能有几个或更多的词来表达。

一般地说表示同一概念嘚词越多,词义就区分得越细如汉语中只有“骆驼”一个词,它相当于英语中的camel可细分为dromedary(单峰骆驼)和Bactrian camel(双峰骆驼)。但据说阿拉伯语中有400多个词来表示“骆驼”,因为骆驼曾是大多数阿拉伯人的重要交通工具这400多个词可以区分骆驼的年龄、性别、品种、大小等,甚至还可以区分骆驼能否驮重物据说最少有一个词指怀了孕的骆驼。

在用汉语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际时表示亲属的词语常常茬彼此理解对方的意思方面会造成很大困难,因为不是所有的称呼都可以找到令人满意boy的对应词词英语中Linda's brother married Michael's sister 这句话就和很难译成汉语,因為不知道brother 是指Linda 的哥哥还是弟弟;sister是指Michael的姐姐还是妹妹在汉语中,则有许多称呼来指各种具体的关系请看下表:

上表仅列出部分亲属关系,至于“姨公(婆)”、“堂(表)兄弟(姐妹)”、“嫂子”、“弟妹”、“小舅子”、“侄”、“外甥”等用更细致的方式来区分嘚亲属关系在交际中所造成的困难更大。西方人对这些汉语称呼束手无策Relative(亲戚)一词简单得多,就用它来表示一切亲戚关系

应该指出,在不用名字而用表示亲属关系的词称呼长辈时按英语习惯,往往降一辈来称呼例如:granduncle (指与祖父同辈的男亲属)可称Uncle或Uncle Jim,Uncle Henny 等實际上,用Granduncle Liu, Granduncle Chen 这类来称呼一个人听起来不太顺耳,而且许多西方人也不喜欢别人用grand-之类来强调自己上了年纪

在汉语中一般只用“公”和“母”(或“雌”和“雄”)二字来区分禽兽的性别。在英语中则往往各有单独名称小动物也另有名称。见下表:


并非所有禽兽都要用特殊名称来区分雌雄人们对某些特殊名称并不熟悉。要用不常见的区分禽兽雌雄的词时常用bull或cow,cock或hen来代替如bull seal(公海豹),cow seal(母海豹);bull elephant(公象)cow elephant(母象);cock pheasant(公野鸡),hen pheasant(母野鸡);cock

(四) 词的不同文化内涵会使使人产生的联想

首先idealist和materialist这两个英语词常常被人误解。如果没有具体的上下文前者通常译作“唯心主义者”,后者通常译作“唯物主义者”在哲学著作中,这种译法可能是对的不过,這两个词常常用来表示完全不同的意思请看下面在实际对话中引出的一段:

sindies.”(“她一向追求自己的理想。因此可以理解,她得到社会学学位之后拒绝了一项很不错的工作,却到达难来美国的移民中和低收入的阶层中去工作”)

显然,这段话中的“她”是致力于實现自己的理想的人不是一味追求高新工作、追求金钱或物质享受的人。可以把“她”叫做“理想主义者”或“追求理想的人”但不昰“唯心主义者”。根据实际情况也可以说“她”是个脱离实际的“不现实的人”,因为英语中的idealist这个词也有这种涵义

英语中的 materialist也有哃样的问题。请看下面这段话:

(老实说我是个讲究实际的人。我有一个收入不错的工作希望能干下去。我在西湖买了一所房子我囷我的老伴儿要享受享受了。我年轻的时候很苦我不想再过那种日子了。)

这番话代表了许多美国男人的心理它充分体现了materialist这个词的意义。汉语译成“唯物主义者”显然不妥中国现在所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唯物主义”概念与上段引文中的意义坦然不同,所以应譯作“讲究物质利益的人”“实利主义者”。

再看politician和statesman这两个英语词politician“政治家”吗?反过来说汉语中的“政治家”这个词应该怎样译荿英语呢?有些略知英语的学生把它译作politician这是不合适的。他们不知道 politician这个词的涵义在美国英语中politician这个词往往有很强烈的贬义色彩,引起别人的蔑视它指为谋取个人私利而搞政治、耍手腕的人。这个词还有“精明圆滑的人”(smooth-operator)之意指一个人做事或说话时,信心十足非常老练。汉语“政治家”这个词应译为statesman在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中都很贴切,statesman主要表示善于管理国家的明智之士;人们通常把有威朢的高级政府官员称为statesmanpolitician(政客,政治贩子)所在多有而statesman(政治家,国务活动家)却寥寥无几有些英汉词典注释 politician一词时,把“政治家”作为第一义项往往引起误解。

汉语中的“政治”一词也难于译成适当的英语在多数情况下,译成 politics不能确切表述原意因为 politics的涵义之┅是:“采取欺诈和不正当的手段搞政治活动”(《新编韦氏大学词典》);“在一个集团中进行策划,搞阴谋”(《朗曼现代英语词典》)在选择合适的英语词时,可以根据汉语上下文的意思把“政治”这个词译为 Political

再举 liberal和 liberalism为例。把 Liberal Party译为“自由党”是合适的不过,自甴党主张什么呢可以说自由党主张liberalism,但liberalism又是什么呢在汉语中把liberalism译为“自由主义”。中国人常说的“自由主义”与自由党的政治主张究竟有多大关系就“自由主义”这个汉语词的最广泛的意义来讲也说明不了这个问题。

我们有时说:“他犯了自由主义(的错误)”意思不过是说此人做了令人不满的事——也许有点违反纪律,也许没有出席应该

读者可能会注意到本节所举例词大部分来自社会科学,这昰很自然的这不仅反映了文化上的差别,还体现了政治上的一些差别

其实,英语中的social sciences一词本身也值得注意在汉语中这个词语的用法,“社会科学”包括除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以外的一切学科也包括英语所称的,the humanities(人文学科)——语言、文学、哲学等学科英语中的social sciences ┅词概括的范围较小,包括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历史学有时列入人文学科)、社会学等即一切研究人类社会,尤其是社会组织和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的学科

二 日常谈话中的文化差别

一天中午,一个在中国学习的美国留学生有个约会他刚要骑上创神,一位中国朋伖从旁边走过问他:“吃了吗?”这是中国人在吃饭前后打招呼的常用语美国留学生笑着点点头,挥挥手表示告别就走了。他知道中国朋友的话等于英语中的 Hello或Hi 但如果照字面译成Have you eaten yet?或Have you had your lunch外国人听起来就很怪。

美国人会以为这种打招呼似乎是说:“我也没有吃。走吧我们一起去吃点东西吧。”或者说:“没有吃的话我正要请你到我家去呢。”总之这样打招呼有时意味着邀请对方去吃饭。

发生過这样的事有一次,一个刚到中国不久的外国留学生结结巴巴地用汉语说;“你们为什么老问我吃了饭没有我有钱。”他以为人们总問他“吃饭了吗”是因为怕他没钱吃饭他显然对这种问法感到生气。

再如汉语中的“上哪儿去啊?”和“到哪儿去啦”这样打招呼嘚话直译成英语就是Where are you going?和 Where have you been用这两句英语来打招呼,大部分讲英语的人听了会不高兴他们的反应很可能是: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你管得着吗!)

幸好,咑招呼的话并不都令人感到奇怪或者引起对方反感有许多打招呼的话是相似的,有些只是说法不同在许多语言里,打招呼的话往往与時间有关但即使在一种语言中也有不一致的地方。英语中有 Good morningGood afternoon, Good evening 都相当于汉语中的“您好”只是说的时间不同而已,但不说 Good noon而 Good night(晚安;奣天见;再会)根本不是打招呼的话(大多数讲英语的人不会这样说)。这只是告别时说的话

两个中国人初次见面时,没有什么特别的汉語说法而多数讲英语的人初次见面总要说 I’m pleased to meet you (认识你很高兴)之类的客套话。分手时他们还要说句 It’s nice meeting you或It’s nice to have met you(能认识你很高兴)之类的话。

人们分手时通常说 Good-byeBye-bye,相当于中国人说“再见”几乎所有语言中都有类似的说法。但在说 Good-bye或“再见”之前还有些客套语很有意思,各种语言也不尽相同如有贵客或不大熟的人来访或串门儿,客人离开时按中国的习惯,主人要把客人送到房门口或大门口客人對主人说“请留步”,主人最后要说“走好”、“慢走”、“慢点儿骑(自行车)之类的客套话这些说法部不能直接译成英语。如果说Stay here,聽起来十分别扭如果说Go slowly, Walk slowly或Ride slowly,也很不自然其实,微微一笑并作个表示再见的手势就可以了

近年来,许多讲英语的人常常用名宇称呼别囚(如:TomMichael,LindaJane等),而不用某某先生、某某太太或某某小姐(如:Mr Summers Mrs Howard,Miss Jones等)这种做法在美国人中尤为普遍,甚至初次见面就用名宇称呼不仅年龄相近的人之间这样称呼,年龄悬殊的人之间也这样称呼没有不尊重对方的意思。可以听到孩子叫年长的人JoeBen,Helen等。甚至駭子对父母或祖父母也可以这样称呼社会地位不同的人也是这样的。例如许多大学生叫老师的名字。老师们对这种做法并不反感也鈈认为学生不尊重自己或过于随便;他们反而认为学生能这样做,正好说明自己待人友好平易近人。

这当然与中国的习惯完全相反中國孩子对祖父母,学生对老师若直呼其名,成年人的反应是可想而知的;孩子会挨一顿骂甚至会挨几巴掌。 中国人称呼家庭成员、亲戚或邻居时往往用“二哥”、“三姐”、“四婶”、“周大伯”之类。这些称呼不可用于英语用英语称呼时不论对男人还是女人,一般直呼其名就行了主要的例外是:称父母为Dad,MomMum,Mother等称祖父母为Grandpa,Grandma等有时称年长的亲戚为Aunt Mary或Uncle Jim(注意:一般用名字,不用姓)就连對这种亲属关系,美国人也倾向于用名字相称,不用表示亲属关系的词语应当指出,Brother Joseph或 Sister Mary之类的称呼只用于天主教团体和某些别的宗教戓职业团体

中国人称呼别人时,有时称此人当时所担任的职务前面加上他的姓,如“黄局长”、“林经理”、“马校长”之类但是,很少听到讲英语的人称别人为Bureau Director smith(史密斯局长)Manager Jackson 杰克逊经理),Principal Morris(莫里斯校长)只有少数职业或职务可用于称呼。如医生或有博士学位的人称 Doctor;有权主持法庭审判的人可称Judge——州长和市长可称Governor——和 Mayor——,但往往只称Governor或Mayor省去其名rofessor一词也有类似用法。

应该指出对军官的称呼在汉英两种语言中也有所不同。在汉语中用姓加职务如“陈司令”、“郝团长”、“梁排长”等。在英语中则用姓加军衔不鼡另加职务,如可以说 Captain Johnson(约翰逊上尉)却不说company Commander Johnson(约翰逊连长);可以说 Admiral Benjamin(本杰明海军上将),却不说Fleet Commander Benjamin(本杰明舰队司令官)

汉语作品譯成英语时,常常将某些称呼直译成英语词如把“爷爷”译成Grandpa,“姑姑”译成Annti,“嫂子”译成Sister-in-law,讲英语的人听起来不顺耳实际上也不完全對应。有些人用英语写中国的事情时用这些称呼使文字带有中国色彩,这是无可非议的不过,有些称呼使人为难例如,如何称呼教師就一直是个问题,是直接叫Teacher 老师)还是叫Teacher Zhang(张老师)?这两种叫法都不符合英语习惯称老师为 Comrade(同志)或Comrade Li(李同志),合适吗Comrade┅词在非社会主义国家不大用。如果让中小学生就按英语习惯称教师为 Mr Wang(王先生) Mrs Yang(杨太太)或 Miss Fei(费小姐),中国人又觉得有些刺耳

洅有就是“师傅”、“警察叔叔”、“解放军叔叔”等称呼。把师傅”译成master就带有“主仆关系”的味道,不是目前汉语“师傅”二字所表达的意思更难办的是,原来“师傅”只用来称呼老手艺人、工人、厨师、汽车司机等现在却成了一种很普遍的称呼,不问职业不汾男女,都可以称“师傅”把“解放军叔叔”译成P.L.A.Uncle,把“警察叔叔”译成Uncle Policeman都不妥第一,很多外国人不知道P.L.A.代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在西方,军队和警察与人民的关系不象在中国这样亲密不明白为什么要称他们为“叔叔”。

还有一种现象也很有趣渶语中没有一个笼统的称呼用来引起陌生人或不知姓名的人注意。汉语则很方便用“同志”就可以了,现在更时髦的是叫“师傅”碰箌这种情况要用英语时怎么办?这要根据情况而定按英语习惯,有时可以说 Excuse me Pardon me, I say there(英国英语)等用语显得比较客气。有时说Hey;或 Here;或 youthere等用语,但不大客气实际上,人们常常不用任何称呼不用任何语言,就靠清清嗓子或随便哼一声,或做个手势以引起对方注意。

听到别人赞扬时美国人和中国人的回答不同:美国人一般表示接受赞扬,中国人则一般表示受之有愧

关于这种差别,可以再多谈几呴请看下面几个例子:

1.一位中国青年妇女在美国,身上穿着一件漂亮的服装当别人对她说:这件衣服真雅致,颜色美极了这位中國青年妇女很高兴,但有些不好意思就按中国习惯回答说:“这是件普通的衣服,我在中国国内买的”

2.一位中国学者刚到美国,到┅所大学去参加招待女主人是他的老朋友。两个人正在谈话女主人的一个熟人走过来。她对那个人说:“罗恩我来介绍一下,这位昰陈先生他是杰出的物理学家,是一位很了不起的人”陈先生同刚走过来的人握手,看看女主人笑着说:“叫我脸红呢,还是跟他說您只是开个玩笑呢”

在这两个例子里,两位中国人的回答都可能被人误解别人也许以为青年妇女的回答是说对方不识货,对一件普通衣服如此大惊小怪可见美国妇女鉴赏能力有问题。那位姓陈的物理学家的回答如果不是带着笑,别人可能认为他的意思是:“你这麼说不过是表示客气,不是真心话”第一例中说对方鉴别能力差,第二例中说女主人言不由衷二者都有责备赞扬者的意味,说话人嘚意图和所传达的信息之间有很大差距

在称赞什么人的问题上,也反映文化方面的差异人们常听到美国妇女谈她丈夫工作如何努力,幹得怎样出色历次提级,得到奖励等等。她也会夸自己的子女多么聪明学习成绩怎样好,在集邮小组里多么积极在什么地方的音樂会上演出过,等等在中国,人们就会认为这样做未免太俗气他们不会在外人面前夸自己家里的人。

中国人还忌讳夸别人的妻子长得漂亮许多中国人认为说“你的妻子真漂亮”这样的话近乎下流,对中、老年人来说尤其是这样然而,对西方人来说却很自然,被夸獎的人颇为欣赏

汉语和英语中都有表示感激、歉意的固定说法,请别人帮忙前也要先说点什么,例如汉语里“谢谢”、“对不起”、“请…”英语里的 Thank you, I’m sorry Excuse me等。总的来说这些表达方式十分相近,不会造成什么麻烦但是,尽管相近仍有差异。

英语里的 Thank you和 Please比汉语嘚“谢谢”和“请…”用得更加广泛如果求人帮点小忙,比如借支铅笔问个路,传个话叫人来接电话等,中国人常常不说这些客气話特别是对亲属和好朋友,更不用这样客气许多中国人认为,西方人过于喜欢说Thank you和 Please没有必要,甚至叫人不耐烦另一方面,中国人楿信对方知道自己的感激之倩因此不必多言;但在西方人看来,不说这些客气话就有些失礼对别人不够尊重。

对方说了 Thank you或“谢谢”之後英语的回答是Not at all, Don’t mention it或You’re welcome;汉语的回答是“没什么”或“不用谢”导游人员和服务人员为外宾做了什么事,外宾说Thank you后怎么回答呢有囚会说:“这是我应该做的。”如果把这句话直译为 It’s my duty, 就会含有下列意思:服务员或导游本人并不想做这件事但这是他(或她)的职责,所以不得不做这与汉语所委表达的原意有很大出入。适当的回答是I’m glad to be of help或It’s a pleasure表示“我很乐意(为您效劳)”之类的客套话

人们往往认為汉语中的“请”相当于英语中的Please。但在某些场会却不宜用英语Please比如让别人先进门或先上车时,不说please一般都说 After you。(初学英语的人常用You go first这是不对的。)在餐桌上请人吃饭吃菜、喝酒或请人吸烟叶一般用Help yourself(to something),也不用Please

在求人办事或打断别人的话时,先得笼统地说一声Excuse me(对不起)但汉语中这个笼统说法要用不同的方式表达。求别人办事时一般用“劳驾”;请别人让路时一般用“借光”或“请让一让”;询问某事时一般加“请问”。不懂这些区别的外国人常常在一切场合中都用“对不起”

汉语中的“辛苦了”是一句很热情的话,表示對别人的关心有时用“辛苦了”来肯定别人付出辛勤的劳动和所做出的成绩,并表示慰问用英语表示这种意思时要十分注意。“辛苦叻”这句话适用范围很广而英语却没有完全对应的说法,把它直译成You’ve had a hard time或You’ve gone through a lot of trip表示“路上辛苦了”、“一路好吗”之类的客套话。对正茬进行或刚刚完成一项艰难任务的人可以说:Well done. That Was(You’ve got)a hard job.(干得不错,你辛苦了)不过这几种英语说法都表达不出汉语中“辛苦了”的意味和感情。

有人打了个喷嚏旁边的人有时会说点什么。中国人可能会说“有人想你了”、“有人说你了”或开玩笑地说“谁在骂你”;英国人或美国人则说 God bless you(上帝保佑你)

成语(或习语)、谚语和格言是一个社会的语言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部分语言尤其是成語,不仅难于理解更难于运用得当。然而能否正确使用成语、谚语、格言往往是一个人的语言水平的标志。不论说话还是写文章如果完全不使用成语、谚语和格言,就会显得语言文字枯燥无味缺乏文采,用得过多或使用不当就会使语言文字显得矫揉造作,不大自嘫据说,使用外国语的人(如中国人用英语美国人用汉语)最明显的特点之一就是成语、谚语用得过多。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在美國学习的外国学生坐在窗前看书她听见有人喊Look out!(当心!)她以为人家说“往外留”呢,就把头伸到窗外去看上面掉下一块板子,差點儿砸着她她又生气,又害怕在上一看,见一个人在修屋顶那个人说:Didn’t you hear me call‘look out?’(你没有听见我喊‘look out’吗)她回答说: Yes, and

不管这個故事是真是假它说明了学习成语的困难。从字面上看成语的意义简直体现不出来。成语中的每个词可能都认识但组成成语之后,詞义就变了就英语成语而言,同样几个词在不同的上下文中意思不一样除上面举的look out(在外看;把头伸到窗看;当心;留神)外,象make up在鈈同的上下文中可以表示“弥补”、“赔偿”、“拼凑”、“配制”、“编排”、“编制”、“虚构”、“捏造”、“组成”、“调解”、“化妆”等几十种意思set off可以表示“出发”、“动身”、“使爆炸”、“引起”、“使开始(做某事)”、“衬托”等十几种意思。同樣turn out也可以表示多种意思,如:Turn out the light.(关灯)Turn out the

在各种英语成语中最难学的可能是40来个最常用动词和10来个介词或副词(如:updown,inout,onoff)组成嘚成语了。这种成语也可以叫做动词短语这些词搭配起来可以表示好几百种不同的意义,使学生感到十分困难弄不清它们的意思。

因此学生首先不要因为这些成语是由简单、容易学的词组成的而轻视它们。学生应在文章里注意找出这些具有各种不同意义的短语若无紦握,就查词典在头几次使用这些成语时,必然会碰到不少困难但应继续学习,不要退缩坚持学习一段时间,就一定可以弄懂可鉯准确地掌握它们。

除动词短语外还有一些成语,学生也感到难于理解但也许并不难记。学生在熟知这些成语的用法前一定会犯不尐错误。有些错误会使人发笑但不必着急,对这种种事要有耐性可以说,学好外语就得这样。

在这一段英语说明文中有下列成语:

洅谈谈汉语成语汉语成语同其他语言的成语一样,也不能按其中一个一个的字的意思而望文生义外国人学汉语时,在成语方面同样困难,说错了同样闹笑话出洋相。

一所美国大学开办汉语口语训练班由一男一女两位教师来教。他们的本族语都不是汉语在初学阶段,教师用实物来教某些用语他们用各种实物演示来教“这是什么?——这是书桌(椅子等)”之类的句子后就着手教“这是东西吗”——是,这是东西“这样的句子随后他们又教否定式的回答。这位男教师指指自己说“这是东西吗”女教师摇摇头说:“不,你不昰东西”男教师又指指女教师问:“你是东西吗?”女教师又摇摇头说:“不我不是东西。”

当时有个中国人在教室里听课他几乎忍不住笑起来。事过后当事人告诉两位教师汉语中说人“不是东西”是什么意思时,他们的脸马上红了很难为情。

成语的翻译问题素來十分复杂如果两种语言的历史、文化背景相距甚远,更是如此在编写《汉英词典》(CED)时,编泽人员对此深有体会许多人认为此蔀词典是迄今为止同类中最好的。主编之一王佐良教授在《一部词典的编后感》一文中写道:

“翻译者的任务首先是理解原文之意不懂原文当然就找不到对等词语。林语堂把‘吃软不吃硬’译为bully the weak but yield to one who fights back不仅英译文晦涩,而且说明他根本不懂这个短语的真正含义……正确理解原文之后,就看译者的外语水平了看他的英语底子是否雄厚,是否了解当今英语国家的发展变化例如,把‘布衣蔬食’直接译为wear cotton clothes and eat vegetable food在紟天就会引起误解。布衣蔬食在中国标志着生活检朴但在英、美也是如此吗?现在蔬食远非穷人所专用,已是西方医生给饮食过量的百万富翁们开的药方了”

这部词典最后把“布衣蔬食”译为coarse clothes and simple fare。这种译法“不仅保持了原义而且fare一词略带古色,正好反映出原文的风格

王佐良教授说,词典经过三次大的修改“每次修改都是漫长、艰苦的过程,每次都使译文有所改进”文章中,他举了不少例子来说奣修改的过程每次都使译文有所改进。下面引用三例:

害人虫:an evil person/an evil creature 修改虽小但意义却大;它保持了汉语原文的风格,英语译文也更地道

谚言和格言就是民间流传的至理名言,措辞简练便于记忆。谚语内容精辟寓意深邃,因而有广泛的感染力学生喜欢学习谚语。初學外语的人能用上一两句谚语会感到很得意

谚语往往多少能反映一个民族的地理、历史、社会制度、社会观点和态度。比如有些民族住在沿海一带,靠海为生他们的谚语往往涉及海上航行、经受风雨、捕鱼捉蟹。象阿拉伯人这样的游牧民族的谚语则多涉及沙漠、草原、羊、马、骆驼和豺狼尊敬老人的社会就会有颂扬老人足智多谋的谚语。妇女地位不高的社会就有许多轻视、贬低妇女的谚语

人们的經历和对世界的认识在不少方面是相似的。因此尽管中国人和讲英语的人文化背景不同,但在英语和汉语中相同或相似的谚语却很多請看下列谚语:

汉语和英语中都有大量的比喻,然而理解另一种语言的比喻往往并不容易。学习英语的学生可能碰上这样的句子:

(“伱这个胆小鬼!”他轻蔑地看着汤姆道)(不是“你这只鸡”。)

stork指“孩子诞生”就可能会感到迷惑不解。讲英语的人学汉语时也会對下面的句子感到费解:“你真熊!”“那个家伙简直象条泥瞅!”

讲英语的人和中国人对于熊的联想很不一样他们认为熊是很凶猛、危险的动物,也可能认为动物园或野生动物园林里的熊调皮淘气滑稽可爱;但决不会象中国人那样,认为熊愚笨、无能、无用在一定嘚上下文中“你真熊”可能相当于“你真笨”、“你真没用”、“你真软弱”、“你真窝囊”等义。’

大部分英语国家里都没有泥锹人們不过把泥鳅看作是一种鱼,不会认为它很清并理解“滑”的转义:“圆滑”、“狡猾”、“不老实”、“不可靠”等。不过在英语Φ的确有一种说法跟汉语中的“滑得象泥锻”这种比喻在意义上和感情上完全一样: slippery as aneel(滑得象鳝鱼)。

从上列论述可以看出人们时常把某些品质或特性与某些动物或物体联系起来。这些品质或特性又往往能使人产生某种反应或情绪尽管这种联想很少或根本没有什么科学根据。联想到的特性和所引起的情感也往往因民族不同而各异在本章中,我们只讨论一些与禽兽有关的比喻以及在不同文化的环境中這些比喻所引起人们的相同或不同的联想。

先举几个联想相似的例子

him.(他滑得象个狐狸。他很狡猾对他你可要当心点儿。)

中国人對上述动物的联想同美国人、英国人、加拿大人一样实际上,在汉语中也有“蠢驴”、“鹦鹉学舌”、“家狐狸一样狡猾”等说法

在這两种文化中,联想相似的其他动物还有:鹿是胆小温顺的小羊是讨人喜欢的,猪是肮脏贪吃的猴子是顽皮淘气的,豺是贪婪卑鄙的粮是凶残好杀的。

现在谈一下联想不同的情况这种情况可分为两类:第一,在一种文化中提到某些动物时往往可以联想到某种特征洏在另一种文化中却联想不到任何特征。第二有些动物在两种文化中人们会联想到某种特征,但所联想的特征却不同

第一类举bull(公牛),beaver (河狸海狸),crane(仙鹤)和tortoise(乌龟)为例

对中国人来说,公牛和河狸不会引起什么联想不论是否常见,有用无用无非是动物洏已。中国人也许猜得出 a bull in a china shop(瓷器店里的公牛)是什么意思但想象不出说英语的人心目中的形象;一头喷着鼻息、怒气冲冲的公牛闯进摆滿精致瓷器的店里。因此中国人对这个说法的生动性体会不深这种说法的意思是:在一个需要举止灵巧得体、细致周密的场合闯进一个荇为粗鲁、手脚笨拙、会惹麻烦的人。

河狸主要产于北美洲在中国很少见。河狸经常积极活动有啮树筑巢的习性,在筑巢这一方面河狸有很高的技艺和独创性,因此有eager heaver.(卖力的河狸)之称在喻义方面eager beaver则指“急于做成某事而特别卖力,但有点急躁的人”这个比喻囿时略带贬义,则指“为讨好上司做事过于卖力的人” 鹤在中国文化中是长寿的象征,因此父母常常给孩子起名为“鹤年”、“鹤龄”说明他们希望孩子长大成人,长命百岁鹤常与象征坚定长寿的松联在一起。绘画和图案常以松鹤为题材并以“松鹤延年”题词。上姩岁的人在过生日的时候喜欢人们赠送画有松鹤图案的礼物。但对西方人来说鹤不会引起这种联想。如果有的话大概同《伊索寓言》中的鹤有点关系吧。

在中国文化中龟有两种象征意义。一方面龟象征长寿古代的府第、庙宇、宫殿等建筑物前常有石龟,作为祈求長寿的象征另一方面。龟也用来比作有外遇者的丈夫骂人“王八”或“王八蛋”是极大的侮辱。在西方文化中没有这种联想乌龟不過是行动缓慢、其貌不扬的动物而已。中国人听说英语词 turtle-neck sweater(龟脖式毛衣即翻领毛衣)时,往往克不了作个鬼脸;

第一类举owl(猫头鹰),bat(编蝠)doz(狗),tiger(虎)petrel(海燕)为例。

owl(象猫头鹰一样聪明)这样的说法表明讲英语的人把猫头鹰当做智慧的象征。在儿童讀物和漫画中猫头鹰通常很严肃、很有头脑。禽兽间的争端要猫头鹰来裁判紧急关头找猫头鹰求教。有时人们认为猫头鹰不实际有點蠢,但基本上是智慧的象征然而,中国人对猫头鹰的看法不同有些人很迷信,怕看到猫头鹰或听到它的叫声以为碰上它要倒霉。漢语中的“夜猫子进宅”意味着这家厄运将至夜猫子就是猫头鹰。

有个美国妇女刚到中国来不了解中国人对猫头鹰的留法,常戴着她囍爱的猫头鹰别针她发现人们常停下来看着或指着她的别针,有好几次还问她为什么戴这种别针她觉得很奇怪;后来有人告诉她中国囚对猫头鹰的看法,她才知道戴猫头鹰别针不太合适

belfry(发痴;异想天开)。有时还有更坏的比喻提到蝙蝠,人们就会想到丑陋、凶恶、吸血动物的形象这也许因为吸血蝙蝠的缘故。所以西方人对蝙蝠的感情很象中国人对猫头鹰的感情,又怕它又讨厌它。

对中国人來说蝙蝠是吉祥、健康、幸福的象征。这些联想很可能来自蝙蝠的名称——“蝠”与“福”同音有些图画或图案把蝙蝠和鹿画在一起,颇受欢迎因为“福鹿”读起来同“福禄”一样,象征吉祥、幸福、有钱、有势 英语中有 Man's best friend(人之良友)的说法。有多少中国人知道指嘚是什么动物呢说“人之良友”指狗,许多人会感到奇怪想不到狗会有这样的荣誉。在中国狗往往使人们联想到令人厌恶的东西,洳“狗东西”、“狗娘养的”、“狗改不了吃屎”等当然,西方人所喜欢的狗的某些品质中国人也喜欢,如狗忠实、可靠、勇敢、聪奣等但在中国,狗首先是看家的动物不是供玩赏的动物;人们养狗是因为它有用,并非因为它是个好伴儿就是说,狗是有用的动物但并不可爱。

不过应该指出,讲英语的人也并非总说狗的好话: You dog!(你这狗东西!) That dog!(那个狗东西!) Son of a bitch!(狗娘养的!)这些都是瑺说的骂人话不过这些骂人话并不影响狗的地位。在英国和美国狗仍然是:“人之良友”

对英国人和大部分西方人来说狮子是“百兽の王”。从regal as a lion(狮子般庄严) majestic as a lion(象狮子一样雄伟)等用语可以看出,狮子享有很高的声誉12世纪后期英王理查一世因勇武大胆而被誉为 lion-hearted(狮心理查)。难怪英国人选狮子作为自己国家的象征了

在中国文化里,人们对狮子一般没有那么多的联想狮子不过是一种凶猛强大嘚动物,不见得庄严雄伟倒是老虎往往会引起类似的联想。

在中国文化中人们对虎的联想有好坏两个方面。从好的方面说虎英勇大膽,健壮有力坚决果断。如“虎将”、“干起活来象小老虎”、“虎老雄心在”、“虎虎有生气”等词语和男人的名字“大虎”、“②虎”、“小虎”等。从坏的方面说虎凶猛残忍,冷酷无情如:“拦路虎”、“狐假虎威”、“苛政猛于虎’等。

最后讲一讲传说或鉮话中的禽兽在中国封建是朝时代人们把龙(dragon)和凤(phoenix)作为皇权的传统象征。龙代表帝王凤代表后妃,毫无贬义时至今日,这两種传说中的动物仍偶尔在传统的中国图案中出现龙是一种象征吉利的动物,所以汉语中常说家长“望子成龙”即希望孩子长大后能有所成就。给男孩子起名字也常用“龙”字如“龙翔”、“一龙”等。

西方人却认为 dragon(龙)是邪恶的象征认为龙是凶残肆虐的怪物,应予消灭在一些描写圣徒和英雄的传说中讲到和龙这种怪物作斗争的事迹,多以怪物被杀为结局最有名的也许是公元700年左右盎格鲁一撒克逊人关于贝奥武尔夫事迹的叙事诗。诗中主人公贝奥武尔夫打败妖怪格伦代尔后与恶龙搏斗,两者同归于尽有趣的是,中国画上的龍没有翅膀西洋画上的龙却是有翅膀的怪物。

在西方神话中phoenix(凤)与复活、再生有关、根据希腊传说,民能活许多年——有一种说法昰500年在这一时期结束时,凤筑一巢唱支挽歌,拍着翅膀扇起火来把巢烧掉,凤烧成灰烬灰烬中又飞出一只新凤。因此当一个城鎮、一个场所或某团体的主要建筑物失火或因其他原因而毁坏时,好心人会祝愿它“象传说中的凤凰那样以崭新的面貌从废墟中升起”。

在中国神话中凤凰被看作是鸟中之王。雄性称“凤”雌性称“凰”。虽然中国没有象古希腊那样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凤凰却是吉祥的动物。因此中国女性的名字中常有“凤”字,如:“凤莲”、“金凤”凤凰还比喻某物罕见、珍贵,例如:“凤毛麟角”

(二) 颜色的比喻和联想

英语中 green with envy是什么意思?人们忌妒或羡慕时睑色真的变绿或发有吗

英语中说 Paul was in a blue mood;Paul(保尔)是什么情绪?高兴、激动、悲哀还是什么?

在上列两句中green(绿)和blue(蓝)都不指颜色。两个词都有别的意思——某种文化方面的联想——从字面上看这种意思不明显在词典上,green这个词有“(脸色)变绿”的意思但green with envy是个固定词组,不过表示“十分护忌”而且blue这个词与 mood之类的调连用体现某种情绪时,表示“沮丧的”、“忧郁的”如:Paul was in a blue mood。(保尔情绪低落)

本章将以汉语和英语如何运用表示“颜色”的词语为例讨论某些颜色在不同攵化中的联想。

red(红色):无论在英语国家还是在中国红色往往与庆祝活动或喜庆日子有关。英语里有 red-letter days(纪念日喜庆的日子),在西方一般指圣诞节或其他节日因为这些日子在日历上是用红色标明的,所以red-letter的转义就是“可纪念的”、“喜庆的” (普通的日子印的是嫼色,但 black-letter day却不是“平常的日子”而表示“倒霉的一天”。)又如

以汉语中“红双喜”为例——这是传统的喜庆象征原指举行婚礼时茬门窗或墙上贴的“喜”字。“开门红”中的“红”代表好运气。不过“开门红”这个用语不能按字面意义译成英语、应释义为to begin well,to make a good start表示“一开始就取得好成绩”。有时相当于汉语中的“旗开得胜”的转义: win victory in the first

红色也用来表达某些感情英语中的 become red-faced或Her face turned red同汉语中的“脸红”一樣,表示“不好意思”、“难为情”或“为难”、“困窘”不过,英语中有些包含“红色”字样的说法就不那么容易为中国人所理解洳 to see red, waving a red front of him;(只要一提他那个讨厌的表兄弟的名字他就生气。)

怎样把汉语中的“你红光满面”译成英语呢显然不是You face is very red(你脸红了),否则表示对方“不好意思”或“处于窘境”如果译成A ruddy complexion,虽带有“身体健康面色红润”,但不表示汉语含有的困“精力充沛”(energy and vigor)而“红光滿面”之义可以说:You look so healthy and full of

红色象征革命和社会主义。在汉语和英语中都有用red(红)表示这种意义的词语如:red guard (红卫兵)。英语中的Red (大写R)一词本身常用作“共产主义者”或“共产党员”的同义词但有贬义。不过有些带“红”字的汉语词语译成英语的red并表达原有的含义。例如把“又红又专”译作red and expert 表达不出汉语词语的原义,不如译为both

White(白色):对多数中国人和西方人来说白色所引起的联想有一些是相菦的:purity(洁白), innocence(清白无辜)。但英语中的white lie 这个短语是什么意思呢谎言还能“清白”、“无罪”、“天真”或“单纯”吗?回答是:a white lie 指“不怀恶意的谎言”例如,姐姐会对妹妹和妹妹的男朋友说:“你们俩去看电影吧今天晚上我还有许多事情要做。谢谢”她知道他們两个人想单独去;邀请她不过出于礼貌,所以她以有事要做为借口这就是white lie, 说这个谎毫无恶意,也没有骗人的意思

多数西方人对汉语Φ的“红白喜事”里的“白”字感到费解。最好根本不把“红”、“白”这两种颜色译出只说weddings and funerals (喜事和丧事;婚礼和葬礼),因为西方囚举行婚礼时新娘总穿白色服装。把白色与丧事联系起来会引起反感;而把funerals(丧事)说成是happy occasions(喜事),会使西方人感得吃惊尽管这種说法反映了中国人对待死亡的达观态度。

应当指出在汉译英时,应注意有“白”字的汉语词语在某些场合汉语的的“白”字指的是顏色,但在英语对应词中并无white一词:“白菜(Chinese cabbage)“白熊”(polar bear),“白蚁”(termite)在另一些场合,“白”字与颜色毫无关系表示“待劳、(in vain),如:“白费事”(all in vain, a waste of time and

Black(黑色):在英语和汉语中都有不少词语表明black(黑)与“不好的”、“坏的”、“邪恶的”特征相联系如:blacklist(黑洺单),black market(黑市)black-hearted(黑心的)等。

red(亏损负债),这两个术语都来自记帐时所用墨水的颜色In the red 显然已被汉语借用,即“赤字”

Blue(蓝銫):在英语中蓝色通常表示不快。除上述in a blue mood 或having the blues 表示“情绪低沉”、“忧郁”、“沮丧”、“烦闷”外在a blue Monday(倒霉的星期一)中,blue 也表示类姒的意思——过了愉快、幸福的周末星期一又要上班或上学了,所以情绪不佳如:It was blue Monday and he just

蓝色还常用来表示社会地位高、有权势或出身于贵族或王族。He's a real blue blood(他是真正的贵族。)在美国英语中blue book(蓝皮书)是刊载知名人士尤其是政府高级官员的名字的书。

Green(绿色):除了前面提箌的green with envy 英语中还有green-eyed monster和green-eyed,都表示“嫉妒”可是,常用来表示“嫉妒”的汉语却是“眼红”(或“害了红眼病”)英语直译为red-eyed,恰好与英語green-eyed相反。有趣的是过去汉语有“戴绿帽子”(to wear a green hat)或“戴绿头巾”(wear a green head ban)的说法,如说“某人戴了绿帽子”即指其人之妻与他人私通。

渶语中还常用绿色表示没有经验、缺乏训练、知识浅薄等如:You are expecting too much of him。 He’s still greenyou know.(你对他要求太高。他还没经验嘛)greenhorn 则表示“没有经验的人”或“噺到个地方不了解当地习惯的人”这一词语经常用于移民并带有轻微的贬义色彩。

yellow(黄色):汉语中有“黄色电影”、“黄色书刊”、“黄色音乐”等说法译成英语怎么说呢?不能译为 yellow movies;yellow booksyellow music,这种词语没人懂因为英语中没有这样的说法。把“黄色”译成英语可用pornographic(色凊的)trashy(无聊的,低级的)obscene(秽的,猥亵的)filthy(淫猥的)或vulgar(庸俗的;下流的),所以“黄色电影”可译为 pornographic pictures obscene movies,“黄色书刊”可译為filthy

但 yellow(黄色)这个词却用于英语yellow journalism这一短语中指不择手段地夸张、渲染以招揽或影响读者的黄色新闻编辑作风,如突出社会丑闻把普通噺闻写得耸人听闻,有时甚至歪曲事实以引起轰动等

许多美国商店和家里都有一本厚厚的 Yellow Pages(黄页电话查号簿),这是按不同的商店、企業、事业、机关分类的电话簿如按所有的食品商店、电子器材商店、娱乐场所,航空公司及医院等分类列出电话号码。这是一本很有鼡的书全书用黄纸印刷,所以称Yellow Pages与汉语中的“黄色书”(filthy books)意思完全不同。

其他颜色也可以引起某种联想这里就不谈了。

应当指出不同颜色在不同语言中表达的方式并不一样。多年来一直有人在研究这一问题看来一切语言都有表示黑色和白色的词,大多数语言有表示红色的词但也不是所有的语言都有。其次最普遍的可能是黄色和绿色,然后是蓝色和褐色有些语言表示颜色名称似乎是相同的,但显示在色谱上相邻颜色的划分却有所不同汉语和英语中的主要颜色是相同的或相近的,但也有区别例如:

青[qing]:可以指绿色(green),如“青椒”(green peppe);可以指蓝色如“青天”(blue Sky);也可以指黑色,如“青布”(black cloth)

黄[huang]上一般是指黄色,但也可以指褐色如“黄酱”(soy bean paste);可以指金色,如“黄金”(gold)

有趣的是,在不同的语言中对同一物体或现象却用不同颜色来加以描述英国人喝的 black tea在汉语中不叫“黑茶”而叫“红茶”。美国人谈到皮肉受伤时说be brised black and blue, 而中国人则说“被打得青一块紫一块”(直译为:be beaten blue and Purple,当然应译为地道的英语be beaten black and blue)

几乎所有嘚人在说话和写作时都引用历史、传说、文学或宗教中的人物或事件。这些人物或事件就是典故运用典故不仅可润饰语言,使之丰富多采生动清晰,而且使人们更易于沟通思想汉语中的“你这个人真阿Q”和“她是林黛玉式的人物”这样的话的含义十分明显,无需多加解释象“原来是空城计呀”和“真没意思,让我们来跑龙套”这样的句子把说话人的感情表现得多么充分!

在汉语和英语中都有大量的ロ头流传和文字记载下来的典故反映操这两种语言的人民丰富的文化遗产。不过这些典故往往不易理解,也就难于欣赏没有读过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The True Story of Ah Q)就不可能理解上面提到阿 Q的那句话,仅仅知道《红楼梦》(Dream, Red Mansions)Dream ofthe Red Chamber)的大致情节也不会懂得涉及林黛玉的那句话。渶语中的典故也是这样

许多英语典故涉及的人物和事件来自英国文学宝库,尤其是莎士比亚的作品讲英语的人每天都在引用出自莎士仳亚作品的典故,但往往是不自觉的尽管莎士比亚的戏剧写于300多年以前,但是他的剧本中的许多台词流传至今有些话已经成了日常英語口语的一部分。例如:forgive and forget(不念旧恶不记仇), that’s all Greek to me(我对此一窍不通)all’s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上了年纪的英国人从未看过莎士比亚嘚剧本。有一次别人请他去看《汉姆莱特》(Hamlet)。事后人家问他:“您觉得怎么样?”他摇摇头说:“哎不就是一大堆引文嘛!”怹根本没有想到,这些“引文”来自《汉姆莱特》这个剧本莎士比亚正是这些格言的作者。莎士比亚对人类的洞察力、对社会问题的敏感性和他运用语言表达思想的天赋在英语方面和全世界讲英语的民族的思想上产生深远的影响

莎士比亚戏剧中的许多人物已成为具有类姒特征的人的代名词。这很象汉语中说某人是猪八戒就是说他很象《西游记》里那个粗疏鲁莽、贪图享乐、性情乖僻,有时又满可爱的豬八戒在英语中,如果把一个人叫做罗密欧就是说他象莎士比亚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中英俊、多情、潇洒、对女入颇有一套的青姩。

莎士比亚戏剧和以后英美文学中的许多其他的人物或名称也已家喻户晓:

a Cleopatra(克娄巴特拉)指绝代佳人——这是莎士比亚戏剧《安东胒和克娄巴特拉》中的人物。

a Shylock(夏洛克)指贪婪、残忍、追求钱财、不择手段的守财权——这是另一个莎士比亚戏剧《威尼斯商人》中嘚人物。

a Dr.Jekyll and Mr.Hyde(吉基尔医生和海德先生)指有双重性格的人;一方面善良、温和(吉基尔医生),另一方面凶恶、残暴(海德先生)——这是史蒂文生的小说《吉基尔医生和海德先生传》中的人物

a Frankenstein(弗兰金斯坦;人们常说“制造一个弗兰金斯坦”),指杀伤原制造者的怪物或东西也指制造这种东西的人以及可伯的怪物或人——这是玛丽·雪莱的小说《弗兰金斯坦》中的人物。这本书的主人公是医学院的学生。他把尸体中的骨头取来,制造了一个似人的怪物,最后自己被这个怪物杀害

a Sherlock Holmes(歇洛克·福尔摩斯),指有非凡才能的侦探或敏锐精明的人,这种人善于通过仔细观察、科学分析和逻辑推理,进行追捕或解决疑难问题——歇洛克·福尔摩斯是阿瑟·柯南道尔著名侦探。

茬许多语言里都忌讳诅咒、骂人的话。英语和汉语都是这样的但还要说明一下:第一,有些骂人的话过于粗鄙、难听所以受到社会更嚴格的限制。英语中的Jesus Christ Holy Mary, Son of a bitCh就是这种话;而Damn Damn it, Hell这样的话在语气上就稍微轻一些请注意,在英语中大部分诅咒、骂人的话与基督教的詞语和名称有关。在汉语中这种固定的咒骂或骂人的话似乎少些最常用的是“他妈的”,但听的人不会引起很强烈的反感因为有时它巳转化为无教养的人的口头语。第二诅咒、骂人的话受到年龄、性别、职业的限制。孩子骂人马上会受到大人责备妇女骂人会被人认為粗俗失礼。教师骂人被认为有失体统第三,这种话也受环境和场合的限制在当众发言、课堂教学或和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在一起时,人们就不大会说诅咒、骂人的话在家里、在劳动场合、在办公室、在公共汽车上或市场上,说的人就比较多

应当指出,人们对诅咒、骂人的话反应并不始终如一有些这样的话听得多了,也就不那么刺耳现在人们常听到年轻人用骂人活。不过对非本族人还是少讲祖活为妙。现在谈一下英语和汉语在禁忌方面的不同处先讲一个有趣的故事;

一位50来岁的美国妇女在中国任教。有一位年轻的中国同事請她到自己家里来吃饭一进门。女主人就把4岁的女儿介绍给客人小姑娘用英语说:“阿姨好”!她妈妈跟她说过,见了成年妇女要这樣问好

“不对,不能叫阿姨”妈妈连忙纠正说,“要叫奶奶”

“不要叫奶奶。就叫我阿姨好了”

“那太没有礼貌了。您比我年纪夶多了”

美国妇女脸红了,笑笑说:“就叫我阿姨吧我喜欢这样”。

为什么美国妇女在这种场合会感到尬尴呢因为中国人和美国人對待年龄问题的态度不同。

对大多数英国人和美国人来说打听陌生入或不大熟悉的人的年龄是不得体的。此外收入多少、是否已婚、政治倾向、宗教信仰等,除非对方表示不大意这些情况也不宜过问,否则就是失礼

因此,同讲英语的外国人谈话时应避免提下列问題,尽管中国人不认为这样做有什么不妥

如必须了解这类情况,可以在提问前说明理由例如,在旅馆里、在医院里或者在填写表格的時候可以这样说:

“为了登记,我要了解一些情况您能告诉我您的——(年龄、是否已婚等)吗?”

“这些人想了解您的情况您能告诉我——吗?”

有时我们想了解别人的情况,并非出于好奇也不是为了登记注册,而是想知道怎样对待他怎样和他相处,这时应處理得比较得体可以先谈谈自己的情况,然后再引对方谈出他的情况这样做往往会得到预期的结果。如采用以下方式:

“我结婚了峩们有一个孩子,是女儿全家相处得很融洽,可我觉得跟妻子和女儿在一起的时间太少有时真不知道该怎么办……”

对方可能会接下詓说:“我也有同样的问题。我的孩子们常抱怨说……”

这样就可以知道他已经结婚有孩子。

如果想知道别人的政治观点可以用一种仳较随便的态度一般地谈起来:

“最近报上有不少关于美国总统选举的报道,我觉得很有意思可有时又有点搞不清楚,特别是我听说美國人不大关心政治我也许想错了.

美国人对这种事是怎么看的?多数美国人都参加政党吗”

对方多半会回答这样的问题,或发表一些意见在此过程中可能谈到自己:

“嗯,不一定他们在登记的时候可能注明自己是民主党人或共和党人,但并不认为自己属于那个党實际上,在选举时他们投谁的票都行。比如说我一般认为自己是民主党人,但在上届选举中我投了共和党人的票,因为……”

这样僦了解到所想知道的情况了

讲英语的人很重视privacy,所以不愿别人过问个人的事privacy这个词含有“秘密”、“隐私”、“私下”、“隐退”、“独处”、“不愿别人干涉”、“不希望别人过问”等义。“个人的事”包括“个人事务”(private business)、“私事”private affairs)、“个人所关切的事”(private concerns)等在英语中有句谚语: A man’s home is his castle.(一个人的家就是他的城堡。)意思是:一个人的家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未经许可,不得入内个人的事也昰这样,不必让别人知道更不愿别人干预。一提上列问题就会被认为是在打听别人的私事即用另一种方式侵犯了别人的“城堡”。

许哆中国人对西方人所理解的privacy的全部概念非常陌生汉语中也没有与privacy相当的词语。部分原因可能是:中国人各家住得很近千百年来,中国農村居民往往几十户、几百户住在一个村庄挤在一小块地方生活。在中国北方大小城镇的“四合院”或“大杂院”里人们住得近,接觸多个人生活或私事很难不被人知道或干预。这种情况和西方很不一样在西方国家,直 到不久以前典型的家庭还是独门独户,住宅周围有相当大的院子 或花园”另一个原因可能是:中国人民之间长期以来有团结友爱精神住得近,人与人之间接触的机会多就会互相幫助,互相关心,个人的事也就是一家的事、邻居的事甚至是更大的集体的事。这种情况与西方重视privacy的条件完全不同

还有二三个问題与此有关:英语中有些表达方式是故意含糊其辞。如果人家说:I’m going out.(我要出去)那就不要再问他到哪儿去。如果他(她)说: I have an appointment.(峩有个约会)再问跟谁约会,是什么约会就不合适。同样如果一位妇女说她头疼,别人也不必过于担心不要问:到底怎么不舒服,要不要吃点什么药之类她真不舒服,多半会跟你说的应该明白,当人们不愿意做什么事、不参加某种活动或拒绝别人的邀请时往往用上列说法来推托,以免别人再问什么话

英语中的禁忌语近来有所发展,已包括那些鄙视社会上某些人的词汇和用语人们尤其注意那些被称为性别歧视语言和种族歧视语言,对此比较敏感现就这两方面略加说明。

目前性别歧视语言主要指轻视妇女的语言。在某些社会中妇女用的语言和男人用的语言有区别。在另一些社会中语言有高级、低级之分,妇女只能用低级语言美国妇女首先研究英语Φ的性别歧视现象。她们发现:语言可以影响人们对妇女的态度而英语是以男子为中心的语言,偏袒男性贬低女性。比如说不论说話还是写文章,提到性别不明的人时一律用he而不用she。主持会议的人即使是妇女,都叫chairman以致出现Madamchairman这样的称呼。在一“世界的历史是人類的历史”这句话里“人类”一调用mankind,不用womankind表示在两性关系上行为不拉的妇女的贬义词远较表示乱搞男女关系的男子的贬义词为多。哃样 prostitute(妓女)的同义词也远比 whoremon-ger(嫖客)的同义词多。这些现象表明在男女关系方面,人们对男子比较宽容如果男孩子或男人有女楿,就称之为略带贬义的sissy(女孩子气的男孩子女人气的男人),如果女孩子或姑娘的行为举止象男孩子或小伙子就称之为带有褒义的 tomboy(男孩子,小伙子似的顽皮姑娘)

汉语中也有歧视妇女现象。从前人们认为妇女愚昧无知、地位低下,比如“妇人之见”、“男子汉鈈同妇人一般见识”之类的话就反映了人们瞧不起妇女的态度丈夫把妻子叫做“家里的”、“内人”等,表明妻子无非是在家里干点家務活儿的人而已此外,妻子的命运和社会地位完全取决于丈夫俗话说:“夫唱妇随”,就反映了这种依附关系

汉字的写法有明显的歧视妇女现象。许多汉语贬义章都有“女”字偏旁(或部首)数目多得惊人.这里只举几个例子,如:“奸”“婪”,“嫉”“媚”等。连指女性的“阴”字也常用来构成贬义词如;“阴毒”,“阴森”“阴谋”等。

近几十年来中国妇女的地位提高了,在汉语Φ对妇女的称谓也有相应的变化象“家里的”;“内人”这样的称谓不大用了。已婚妇女仍用原来的姓不用丈夫的姓,也不象在旧社會那样被人称为“刘太太”、“张太太”。妇女和男人一样称“同志”既表示男女平等,又含有志同道合等积极意义使用公然嘲笑戓轻视妇女的词语或说法会招致不满或受到批评。

种族主义认为有些人种天生低劣,素质不如其他人种(见Light和Keller干1985年发表的著作)种族歧视语言就是显示对某些种族带有偏见的词语和说法。在英语中不管有意无意,多数这类词语显示对黑人有种族偏见或无意中会使他们鈈快上文提到,“白”表示“清白”、“纯洁”、“干净”、“慈善”等——这些都是有积极含义的褒义词另一方面,“黑”则与“邪恶”、“罪孽”、“肮脏”等有关如:blackguard(恶棍),blacklist(黑名单) black mark(污点)等。全家引以为耻的“败家子”叫black sheep不叫white sheep。无恶意的谎言叫 white lie不象 ordinary lie(一般的谎言)或black lie(用心险恶的谎言)那么坏。难怪有些黑人抱怨说连语义学也使“黑”字显得又丑又贱。此外用nigger, boy之类的词來称呼成年黑人男子有明显的轻蔑意味如今,除持种族歧视观点的人故意用以侮辱黑人外这些词已很少有人使用了。

不过在美国,鈈仅黑人有蔑称某些其他国家或种族的人也有蔑称。如把意大利人叫做dagos把犹太人叫做kikes,把波兰人叫做Polacks把中国人叫做chinks;把日本人叫做iaps等。这些都是带有诬蔑性的名称反映强烈的种族偏见。

人们有时会听到带有污辱性的有种族歧视意味的议论或意在嘲笑某些种族愚味無知、行为古怪的所谓“种族笑话”。有些笑话也许听起来滑稽可笑但还是令人不快的。

汉语中也有种族歧视的痕迹新中国成立后巳夶有变化,在此之前轻视或贬低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的词语不少,如“蛮人”一词实际上把某些少数民族看作野蛮人又如“蒙古大夫”(指不称职的医生)这个带嘲弄意味的说法显然有贬低少数民族的意味。自本世纪中叶以来宪法已明文规定各族人民一律平等这一政筞。在汉语中这类种族歧视的词语和说法大部分已经消失,但并不彻底至今仍有人把外国人叫做“鬼子”或“洋鬼子”,把外国人叫莋“大鼻子”可能并无明显的贬义但也不是尊敬之词。

在汉语中许多贬义词有“黑”字。如:“黑心”“黑帮”,“黑话”等这當然不表明中国人对黑人怀有偏见,对白人有所偏爱在中国,“白”字也常构成贬义词如京剧中的好臣或小人画“白脸”,“白脸”僦转义为“坏蛋”(villain)在社会主义的术语中,“白区”指反动派统治的地区“白色恐怖”指反动派制造的恐怖。然而在中国的懂汉語的黑人对带有“黑”字的贬义词很敏感,据说他们对此有怨言人们应当了解他们的感情,尽管说话的人并无冒犯之意在使用这些词語也应审慎从事。

虽说发生了上述变化而且在某些方面已取得长足进展,但不论在汉语中还是在英语中都仍有轻视妇女和歧视少数民族的痕迹。说话时一不小心就会无意中得罪了对方,因而有必要及时了解语言在这一方面的变化;更要紧的是应善干体会被歧视者的感情,切不可对此麻木不仁掉以轻心。只要人们对社会不平等的非正义性有所了解就可能避免说出歧视妇女或其他种族的话,不论有意还是无意

一天早晨,一位英国妇女在中国公园里遇见了一位上了年纪的中国人看见他长长的白胡子,就走上前用汉语客气地问道:“爷爷你几岁啦?”老人诧异地看看她转身对周围的人有点生气地说:“您瞧,她问我几岁啦!几岁啦!”这位年轻的英国妇女根本没囿想到自己的话会引起对方这样的反应后来她才知道产生误会的原因:她用这句话问一个小孩的年龄是对的,对上了年纪的人应当问”您高寿”或“您多大年纪啦?”

这个有趣的事说明讲英语的人和中国人交谈时,要注意语言上和文化上的差异之一:跟长辈或上级说話时与同辈或下级说话时不一样往往要使用某些尊称或敬辞。如果使用同样的词语会认为用词不当而失礼,甚至显得高傲另一方面,在眼长辈谈话或给长辈写信提到自己时要用谦辞或单辞,否则也会被人认为失礼近二三十年来,这种情况虽有变化但未消失激辞囷谦辞仍在使用,但不象从前那样普遍

讲英语人在用汉语交谈时,对敬辞和谦辞问题感到特别困难因为在英语中敬辞和谦辞很少,目湔一般还在用的就更少了在英语中,同自己的上级说话或写信时也许需用比较尊敬的语气但并不需要什么特殊的词语。不论对方年龄哆大级别或地位多高,“你”就是“你”“我”就是“我“,没有象汉语中的“您”这样的称呼

(据说有这样一件事:有一个欧洲國家的女王前往美国访问,到达芝加哥时人们以接待君主的隆重的礼仪表示欢迎,一切顺利访问圆满结束,女王一行即将离开该市芝加哥市长当然在场,在举行欢送仪式时市长致颂辞,与会者倾听市长热情洋溢,为表示友好他说:The next time you come,bring the kids along.(下次来时把孩子带上)

会场上的气氛突然发生惊人的变化。有些人目瞪口呆感到此语难以置信。有人发出嗤笑声即使有王族在场,人们也忍不住要笑负責礼宾的人员个个面红耳赤。美国人感到困窘女王随行人员则颇为气愤。

怎么会发生这样举座震惊的场面呢怎么会有人感到难以置信,有人感到好笑有人会生气或发言呢?答案是:市长用了kids一词‘不能称君王的子女为kids(孩子),应称Princes(王子)或Princesses(公主)市长说的這句话相当于在中国对地位高的人说:“下次您老人家光临,带上您的丫头和小子”

据说确有其事,但笔者无法核实此事可以说明:哃样的话在不同的场合表示不同的意义或产生不同的效果。语言学家指出语言在不同社会中有不同的功能;即使在同一社会中,人们也使用同一语言的不同语体或变体

一种语言的语音、语调、节奏、词语和习语的选择及用法等方面都会体现出地区差别,有时甚至在句法上也有地区差别,但不常见汉语和英语(英国英语,美国英语、加拿大英语及澳大利亚英语)一样也有地区差别。如山西话、四川話和东北话在发音上就不一样山西人说“山西”的“山”字,n音不清晰发音有点象法语的鼻音。四川人把“解放军”一词中的“解”(jie)字读作nai声调也有所不同,东北人则把“人”(ren)字读作 yin等再举几个有地方特色的词语和说法为例:“滚水”(gun fu“开水”——晋中方言),“打牙祭”(表示“吃顿好饭”——四川万言)“老鼻子”(表示“多得很”——东北方言),“贼”(表示“很”、“非常”如“那灯贼亮贼亮的”——东北方言)等。此外上海话和广东话的差别更大,外地人简直听不懂

美国英语的地区差别没有这么大,但也值得一提新英格兰人(指美国东北部几州的人)说某些词时,发音和英国人一样南方人(美国东南部十几州)说话有些拖音,說得也比较慢些元音也较长。在南方各州人们说某些物品的名称时,也与别的地区不同例如,他们把bag(口袋)叫poke把purse(钱包)pocketbook等。

對习惯于听规范英语的中国人来说英语的地区差别可能是个问题,不好解决只有经常反复听各种有地区差别的英语,猜测其含义才能渐渐听懂。幸而多数来华的英美人士没有多少口音方面的问题他们通常都说比较标准的英语。

九 肢体语言一非语言交际

一个中国男人囷一个美国或加拿大妇女谈话时看着对方是否失礼?

两个男青年或两个女青年同行时其中一个搭着另一个肩膀或两个人手拉手向前走,西方人是否认为合适

在有各种文化背景的民族中,点头是否都表示“是”摇头是否都表示“不”?

这不是语言问题而是“肢体语訁”(非语言交际,也称非话语交际或表情交际)问题

我们同别人谈话时,交际的手段不限于词语尽管我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我们嘚表情、手势、身体其他部分的动作都向周围的人传递信息。微微一笑伸出手来表示欢迎皱眉表示不满,点头表示同意挥手表示再見。听报告或讲演时身子往椅背上一靠,打个呵欠表示厌烦、不感兴趣人们公认这些动作表示上述意义,至少中国人和美国人都是这樣的这些动作是交际手段的一部分。“身努语”同语言一样都是文化的一部分。

但在不同文化中肢体语言的意义不完全相同。各民族有不同的非话语交际方式本章开头提的两个问题,答案都是否定的甚至点头也可以表示不同的意义。尼泊尔人、斯里兰卡人和有些茚地安人和爱斯基摩人用点头表示“不”因此,要用外语进行有效的交际在说某种语言时就得了解说话人的手势、动作、举止等所表礻的意思。

我们可以观察一下阿拉伯人同英国人谈话阿拉伯人按照自己的民族习惯认为站得近些表示友好。英国人按照英国的习惯会往後退因为他认为保持适当的距离才合适。阿拉伯人往前挪英国人往后退。谈话结束时两个人离原来站的地方可能相当远!

在这个例孓里,双方的距离是关键不同的民族在谈话时,对双方保持多大距离才合适有不同的看法根据研究,据说在美国进行社交或公务谈话時有四种距离表示四种不同情况:关系亲密,私人交往一般社交,公共场合交谈双方关系亲密,那么身体的距离从直接接触到相距約45厘米之间这种距离适于双方关系最为亲密的场合,比如说夫妻关系朋友、熟人或亲戚之间个人交谈一般以相距45~80米为宜。在进行一股社交活动时交谈双方相距1.30米至3米;在工作或办事时,在大型社交聚会上交谈者一般保持1.30米至 2米的距离。在公共场合交谈者之间相距更远,如在公共场所演说教师在堂上讲课,他们同听众距离很远 多数讲英语的人不喜欢人们离得太近,当然离得太远也有些别扭。离得太近会使人感到不舒服除非另有原因,如表示喜爱或鼓励对方与自己亲近等但这是另一回事。记住这一点很重要

谈话双方身體接触多少因文化不同而各异。在这一方面有一篇调查报告提供了一些有趣的数字。调查者在各地大学里或附近的商店中观察两人坐着單独说话时的情景每次至少一小时,记下两人触摸对方的次数:英国首都伦敦(o);美国佛罗里达州盖恩斯维尔(2);法国首都巴黎(10);波多黎各首府圣胡安(180)这些数字本身很说明问题。

在英语国家里一般的朋友和熟人之间交谈时,避免身体任何部位与对方接触即使仅仅触摸一下也可能引起不良的反应。如果一方无意触摸对方一下他(她)一般会说 Sorry;Oh,I’m sorry; Excuse me等表示“对不起”的道歉话

在中國,常常听到西方妇女抱怨中国人抚弄了她们的婴儿和很小的孩子不论是摸摸、拍拍、接接或是亲亲孩子,都使那些西方的母亲感到别扭她们知道这种动作毫无恶意,只是表示亲近和爱抚而已所以也不好公开表示不满。但在她们自己的文化中这种动作会被人认为是無礼的,也会引起对方强烈的反感和厌恶所以,遇到这种情况西方的母亲往往怀着复杂的感情站在一旁不说话,感到窘迫即使抚弄駭子的是自己的中国朋友或熟人。除轻轻触摸外再谈一谈当众拥抱问题。在许多国家里两个妇女见面拥抱亲亲是很普遍的现象。在多數工业发达的国家里夫妻和近亲久别重逢也常常互相拥抱。两个男人应否互相拥抱各国习惯不同。阿拉伯人、俄国人、法国人以及东歐和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国家里两个男人也热烈拥抱、亲吻双顿表示欢迎,有些拉丁美洲国家的人也是这样不过,在东亚和英语国家兩个男人很少拥抱,一般只是握握手若干年前,发生了这样一件事:当时日本首相福田纠夫到美国进行国事访问他在白宫前下车,美國总统上前紧紧拥抱表示欢迎。福田首相吃了一惊日本代表国成员也愣住了。许多美国人感到奇怪—一这种情况很少见完全出乎人們意料。如果美国总统按日本人的习惯深鞠一躬大家也不会那么惊讶。但在美国和日本都不用拥抱这种方式表示欢迎

在英语国家,同性男女身体接触是个难以处理的问题一过了童年时期,就不应两个人手拉手或一个人搭着另一个人的肩膀走路这意味着同性恋,在这些国家里同性恋一般遭到社会的强烈反对。

肢体语言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目光接触在这一方面可以有许多“规定”:看不看对方,什么時候着看多久,什么人可以看什么人不可以看。这里引用朱利叶斯·法斯特的《肢体语言》一书中的两段很有意思,可供参考;

两个素不相识的人面对面坐着在火车餐车里他们可以自我介绍一下,吃饭的时候说些无关紧要或者是无聊的话;也可以互不}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你对这個回答的评价是?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采纳数:0 获赞数:6 LV1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boy的对应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